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法

第1篇: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现代生活给人们心理和精神的压力与日俱增,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旺盛时期,也是最为脆弱群体之一,必然受到影响。当前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上,青少年心理偏离和心理障碍患病率也逐渐增多,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医学与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现将青少年心理问题因素及有关干预措施综述如下。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叛逆、浮躁、抑郁、自卑、焦虑、敏感、动力不足、退缩、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甚至攻击意识等。心理卫生问题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因此心理卫生问题也称作行为问题。从世界各地的调查情况看,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虽然不同国家或地区报道的各类心理问题发生率有较大出入,但各类问题总发生率都在10%以上。发达国家发生率在12.4%~21.8%,发展中国家在10.4%~37.6%[1]。曾有学者对我国青少年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在15%~30%之间[2];近几年又有学者发现其发生率为21.6%~32%,且有上升趋势[3];也有报道,城市与农村青年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8%和19.8%,男、女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8%和12.2%,但均无统计学意义[4]。各地区发生率也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调查工具和诊断标准不同,也有调查群体的差异[1]。

1.2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

1.2.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据美国一项统计,儿童精神神经疾病中肯定与遗传有关的占56.6%[5],包括单基因变异的染色体突然。另有资料显示,母孕期情绪及营养和周岁前安静度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生物学因素[6]。

1.2.2 环境因素: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的社会文化急剧变革与发展阶段,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及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等,增加了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忽视青少年的生活与行为约束的引导,使青少年心理社会发育偏离正常轨迹,情绪和行为问题增加[7]。

1.2.3 家庭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基础。家庭成员间关系、行为、气氛和情感交流、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思想理念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和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影响[8]。不良的家庭因素和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的差异、距离,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异常,如父母死亡或离异、家庭人员关系紧张、教养方式不当、家庭变迁及突发事件等。有文献报道家庭因素中父母养育方式不当,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响[9]。

1.2.4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生活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学校因素有教育、学习、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同学关系等,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当薄弱[10],如果这些条件和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其身心理健康发育。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学习、高频率考试,强烈刺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11];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等,造成青少年自尊心精神不经意的伤害;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就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压抑、痛苦和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12、13]。

1.2.5 社会因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良好的政治文化背景,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对青少年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社会生活中 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毒害他们的心灵。当前人与人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作用越来越大且负面影响多,生活紧张事件及突发公共案件上升,人口增多包括独生子女和社会老龄化关系显突等,矛盾、冲突、竞争加剧,已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亲子关系及正常人际关系,而且与多种行为和成年期精神疾病有关[14]。

2 心理干预状况

2.1 心理干预方法与措施:心理干预主要从事指教育、医学心理卫生工作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基本原理,对目标人群实施心理及行为治疗的手段和过程。国内外学者针对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状况,对其干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积极尝试[15]。

2.1.1 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和心理问题筛查:目的在于早期发现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常选用专门的心理卫生问题评定量表或自编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表,跟踪随访,发现问题,进行适时、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16]。

2.1.2 进行心理教育: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水平,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适宜的情绪、较好的适应环境和改善环境的能力。采用集体授课为主,个别咨询和辅导为辅方法,在学校由老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由医学心理专家讲授心理卫生知识和焦点问题辅导,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1.3 家庭干预:定期举办家长讲座或专题家长会,介绍心理健康内容和方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指导心理疏通方法,纠正家长不良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共同疏解孩子的心理困惑。家长要培养孩子宽容大度性格,接受“挫折教育”,不畏困难,舍得吃苦,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17]。

2.1.4学校干预: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创造一种师生之间友爱团结、同学之间互相关心、老师为人师表、学生好学 上进的和谐生活学习环境,倡导校园心理学,包括向老师传播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讲究教与学的卫生,使教师能根据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教育,改善一些教师有害于青少年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加速校园心理学发展,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18]。

2.1.5 社会行政干预:近年来,青少年吸烟率不断上升,早恋、自残、网络成瘾患病率增多,为此,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提出必须加强行政干预,争取社会支持[19],从青少年家庭、社会、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分析,采取综合干预策略[20],制定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传媒、公安、医院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家庭关爱、健康教育、社区监督、传媒过滤、社区警务、医疗跟进等,指导青少年应付问题的方式,即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调动自身的内省力和理解力,从而建立完善的人格特征和应付机制[21]。

2.1.6 心理咨询与药物治疗: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心理咨询,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如通过网上聊天、热线电话、心理门诊、E-mail对话等多种方式,并可采取一些特殊心理治疗,如行为治疗、催眠疗法、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等,以帮助青少年及早摆脱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对伴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专科医生在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给不良反应小的抗焦虑、抗抑随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2.2 心理干预效果:国内外近20年来开展的有关心理干预的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22,23]。经过心理问题检测、筛查,早期发现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健康教育后,学生、家长和老师不仅统一认识,且都提高了认识水平,更加重视青少年心理卫生,端正对学 生和子女的教育态度,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消除对青少年不利影响,矫正青少年认知和思维上的偏差,减少心理问题发生;通过心理咨询和家庭、学校干预,改善父母的不良行为、情绪和家庭教育方式,改善老师教育思维与方法,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动机,自尊心得到保护,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能力,使偏离行为得以纠正,多学科参与综合训练和行为矫治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疗效显著。由于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应针对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探索适合他们身心健康发育的心理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碧秀,程灶尤,袁国桢,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流行学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3):184.

[2] 叶广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启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2):68.

[3] 杨寰仪.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

[4] 何海英,王 玲,王 梅,等.广西北海市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581.

[5] 何 级.儿童精神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5.69.

[6] 李国红,瞿 静,刘金同,等.初中生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1):28.

[7] 杨玉凤.全国第四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与临床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1):87.

[8] 王延社,瞿 静,张天亮,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26.

[9] 沈鉴清,吴杰娟,赵梅青.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影响之研究[J].中国儿保,2006,14(2):133.

[10] 何 蓓,庞清红.青少年心理问题诱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9.

[11] 楼玮群,齐 栋.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研究[J].心理科学,2002,23(2):156.

[12] 王桂平,陈会昌.中学生面临学习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其控制点、自尊心和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31.

[13] 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2):12.

[14] 静 进.重视中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及相关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257.

[15] Johnson RL. Pathwaysto adolescent health:tarly intervention [J].A dolesc Health,2002,31(6):240.

[16] 瞿 静,刘金同,李国红,等.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3.

[17] 徐光光.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95.

[18] Oakland To.International school Psychology:pschology’s worldwide Portalto children and youth [J].Am Psychol,2003,58(11):985.

[19] 刘 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少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校,2004,17(1):12.

[20] 孙 静.唐纳德期图沃特.中国儿童的心理健康适应力[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60.

[21] Pincus OB,Friedman AG.Improving children’s coping with every-day sttess:transpomting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to the school setting[J].Clin child Fan Psychol REV,2004,7(4):223.

[22] 王 莉,李瑞芹,王 锋,等.综合干预对城乡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4):259.

第2篇: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表现; 危害; 疏导; 举措

【中图分类号】G633.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73-01

《世界卫生组织》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因而,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处理好学生各种心理问题,使每一个孩子都轻松上路,茁壮成长。

当代中学生接受信息渠道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大都“见多识广”、兴趣广泛。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愿人云亦云,随声附和,也不愿人家讲什么就听什么信什么。因此,他们往往喜欢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则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态度;对榜样及先进人物进行无端否定,把一些先进人物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对于身边的榜样,则冠以“拍马屁”给予排斥和嘲笑;一些青少年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甚至把打架斗殴看作是有胆量,把跟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视为有本事;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行为则肆意讽刺、挖苦,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反而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造成在集体中“正气无法上升”的局面;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现实生活,对思想教育、遵纪守法的要求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甚至公然顶撞,着实让有些老师或家长“无计可施”。

以上这些其实都是典型的“逆反心理” 表现。这种表现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产生对立情绪等, 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危害极大;同时,也是我们教育之所以苍白无力,长期存在“隐患”的根源。所以,它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青少年这种心理的成因有青春期、学习压力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社会压力、不良家庭教育方式等客观方面的因素,比较复杂。笔者认为,对这种心理的调适,“疏”胜于“堵”。

我们要摸清根源,善于疏导。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大约 12~15 岁的青少年学生。从心理特点来看,这个年龄段,他们对老师的态度极为敏感,往往是老师的一言一语都可能使他们激动或愤怒。当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公正评价时,他们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会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相反,如果老师对他们不尊重,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待他们,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他们的逆反心理就会加重,可能朝错误的方向发展,甚至引起过激反映。当然,绝大多数老师的教育初衷是好的,有时严厉批评他们或采取过激行为也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 “逆反心理”是人类意识深层的心理问题,决不是靠“堵、管、卡”等粗暴的方法可以解决的。“川壅而溃”,我们应在了解逆反心理“病因”的基础上,坚持疏导原则。

疏导就是要通过妥善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认识的误区,进入广阔的精神境界,调解消极的情绪、情感,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不必轻易责备学生不该这样,不该那样,而应引导学生去干这,去干那;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开展疏导工作:

一、“多一些微笑”

多一些微笑,能使大家都很愉快。而拥有快乐教学的心境,有利于搭建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沟通的桥梁,从而避免正面冲突,进而会减少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微笑是沟通的桥梁”,再调皮的、再桀傲不逊的学生,也会接受老师真诚的微笑的。诚然学生犯错让人生气,但是如果他们能够真正懂得分辨对错,并能很好控制自己的话,他们也就无需我们的教导和指引了。我们的时刻铭记:学生是我们的孩子和朋友而不是敌人!

二、与学生多一些思想交流

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对于心理、生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我们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有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和背离了。

三、冷静处理师生矛盾

师生之间难免有矛盾,关键是怎样处理这些矛盾。若处理不得当,其后果不堪设想。师生之间产生摩擦、不愉快时,不管成因如何,老师都应保持冷静,保持理智。

四、创设情境,探求多样的疏导方式

4.1 利用人际关系进行疏导。 当发现不良风气时,积极地正确地利用群体力量进行正面教育和疏导,做到尽早扭转,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是非常必要的。有时比老师单纯正面教育效果要好一些。 如让学生信赖的亲戚、朋友来做思想工作;让班干带头造舆论等,

4.2 把消极的情感和欲望引导到社会认可方面去。 因情而导,并使其升华,可以化自私自利为自尊自强,化嫉妒为进取向上,化成帮结伙的情感倾向为热爱集体的精神,化哥们义气为忠诚信义,化打架斗殴为见义勇为等。

4.3 引导学生学习点辩证法。 可以利用学生愿意议论时政,针贬时弊的兴趣,引导他们去探讨感兴趣的社会问题。利用科学的辩证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魅力,并以此来激励他们学点辩证法,使他们的思维逐渐成熟起来。

4.4 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第3篇: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抚州市第一中学 非体育专业学生 体育锻炼项群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221-01

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青少年因为不健康心理而发生的不良事件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介于此,我从青少年的个性心理出发,分析影响个性的体育因素,探讨体育中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方法及策略。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抚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男生66人;女生114人,共18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关于体育锻炼项群强度方面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

1.2.2 问卷调查法

参考体育锻炼项群自评量表,对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出生地、专业、季节以及最喜欢参与的运动等方面进行划分。并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由于暑假期间,学生不在学校,很多问卷通过电子表格发放。一些纸质问卷,在学生开学后,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5份,有效问卷180份。其中有5份问卷,存在漏填、误填等情况,故视为无效问卷。

1.2.3 比较分析法

对不同年龄、性别、年级、专业、出生地、季节、健康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用SPSS11.5数据统计软件包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取独立样本的T检验、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为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个性心理的特征

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其中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个性最主要的标志。有的人热情、坚实、果断;有的人冷漠、动摇、懦弱;有的人固执、自信、骄傲;有的人优柔、谦和、自卑。由缺少对青少年心理的关注,容易产生很多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及时解决,同时还可以疏导青少年在学习上、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避免形成不健康的习惯。通过体育锻炼,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对心里的调节作用。要定期举办适合的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加深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也拥有一个阳光的心理。这些性格的形成都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自我意识受个人价值观的支配,可以对周围情况做出判断,并主动地去适应环境。

2.2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个性心理的影响

现代体育运动还能够作为社会教化的手段来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体育运动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能对人的有机体施加影响,它不仅能影响人体的生理属性,还能影响到心理属性,促进身心的健全发展。

2.3 体育运动对发展能力的影响

大多数农村地区学校现在有的体育场地以及体育器材无法达到国家教育部体育教育要求的标准,难以达到国家标准中的要求和规定,政府要制定适合本地区体育教育发展的体育教育体系,完善体育教育系统。学校体育教育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因素,必须培养辨别肌肉运动的能力、观察力、运动记忆力、时间知觉能力。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引导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还有要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课堂的内容,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让更多孩子喜欢上体育课,喜欢上体育锻炼,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运动能增强肌肉活动的力量,提高循环和呼吸的机能,并使高级神经活动得到改善,从而发展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素质。

所以,从事该专项的运动员要结合该专项的特点及各方面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

3 结语

该文主要选择技能主导表现难美性项群中具有显著代表性的高中竞技体操、竞技武术套路、竞技跳水这三个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竞技体操、竞技武术套路、竞技跳水这些具体项目去分析表现难美性项群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体能共性特征表现在:身高偏低,体重较轻;形体优美、肢体比例适宜;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高;视、听、触觉及本体感觉灵敏准确;静力耐力好;平衡能力和稳定性好。(2)技能共性特征体现在:本体感觉的精确和对身体姿态控制的能力强;快速用力运动节奏合理;在规则限定的条件下,自如地克服体重以及外界阻力;熟练掌握各种专门器械等。(3)战术运用共性特征体现在:动作连贯性是得分的前提;难度系数是得分的关键;动作编排上的扬长隐短;合理布局动作。(4)心理共性特征体现在: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具有良好的持久性;善于自我调节保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5)智能共性特征体现在:具有较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注意力集中、善于思考和记忆动作;善于现察、分析和判断动作。(6)竞技体操、竞技武术套路、竞技跳水项目的美学本质不同。(7)竞技体操、竞技武术套路、竞技跳水的难度动作、难度系数各不相同,动作衔接难度不同。(8)竞技体操、竞技武术套路、竞技跳水的技术发展趋势不同。

参考文献

[1] 王和平.当代中学生体育项群及同一与差异性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351-1352.

第4篇: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自杀;倾向因素;因素分析,统计学;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R 395.6 R 179 B 8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6)09-0800-02

自杀指的是致命的自杀行为;有自杀行为但未致命的是自杀企图;而有自杀的想法、念头则为自杀意念。在有自杀意念的人中,5%将发生自杀行为。目前,自杀是造成青少年伤害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引起社会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解南阳市青少年自杀倾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便采取干预措施,笔者进行了该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南阳市职业技术学校以及重点与普通初、高中和l所综合性大学的在校学生共4208人,男、女比例为1.02:l。

1.2方法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研究方案》确定的统一调查表,结合南阳实际,制定南阳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基本信息表、调查学校抽样框架表和调查班级抽样框架表,由经过培训的学校卫生专业人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学生匿名填写,然后放入密闭的问卷回收箱。

1.3统计分析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以SAS 6.12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自杀倾向现状在过去1 a中有自杀意念、有自杀计划、有试图自杀行为的学生总报告率分别为24.9%,6.8%,1.9%。高中生3项指标中女生均高于男生(χ2=值分别为18.99,14.99,11.89,P值均

2.2影响青少年自杀倾向的单因素分析以自杀意念的有无为因变量(无=0,有=1)对相关因素进行赋值,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3影响青少年自杀倾向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以自杀意念的有无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

3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南阳市有自杀意念的学生达24.9%,而有自杀计划和有自杀行为的分别达6.8%和1.9%,高于上海市和北京市的调查结果。说明在南阳这样的中部欠发达城市,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工作还比较薄弱,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女生较男生更易产生自杀意念,与上海、北京两地的调查结果一致,可能与女生的心理承受力低、性情敏感以及男女青少年在家庭社会中的性别角色期待、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等有关。提示应加强女生的心理教育,减少自卑情绪,提高对自身的认知程度,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不同学段学生自杀倾向报告率不同,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大学生,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日趋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另外,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面临升学的考验,心理压力、竞争压力大,也容易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离异或单亲家庭的青少年不良心理及适应障碍发生率较高,由于他们的自卑和封闭心理,易产生负面情绪。调查显示,离异或单亲家庭的青少年自杀意念的产生是非单亲家庭的1.64倍。这些学生因父母不和、离异或丧失父母而引起自卑自闭等消极情绪,不利于个体自尊感和自信心的发展,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态,进而影响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产生较多的自杀意念。

大量研究表明,自杀意念与抑郁情绪存在显著正相关。对自己通常有较多否定评价的人,相伴产生较多的抑郁情绪;认为学习成绩差和常因学习压力心情不好的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较多;概因对自己持有较多的否定评价,缺乏自信心而产生消极情绪。常受欺侮的学生,易情绪低落、悲观,如不及时疏导和帮助,很容易造成人格上的障碍,从而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经常感到孤独的学生,由于比较内向、孤僻,缺乏与他人的良好沟通,遇到负性生活事件和困境时,不能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孳生不良情绪。

第5篇: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教育者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二、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也在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经过调查,笔者发现现在中学生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压力大,承受挫折能力差

在学习竞争十分激烈的中学时代,对于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甚至出现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和谐

由于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中学生都以自己为中心,所以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和谐。

3、缺乏自信心

现在的家长、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比较高,表现出对学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这样就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能力不强”,从而对自己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

中学时代,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三、教育者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实施的策略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在其生活实践中发生的。中学生正是通过他们的学习、劳动、文体、科技、团队及社会公益等各种活动接受社会影响的。由于青少年有精力充沛、爱好活动的特点,我们更应该对他们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使他们在有益的、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

3、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总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家庭的幸福、国家的未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中学生优异的心理品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论题,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这不是一项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程,但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要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的。

(作者单位:云南省怒江州泸水一中)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第6篇: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法制 学生 学校教育 对策 渗透点

一、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呈上升趋势及低龄化、团伙化、危害程度严重化趋势,形势比较严峻。贵州瓮安“6.28”事件、贵阳某中学“9.27”案件、贵定中学“9.16”案件、金沙县高坪中学学生骑摩托车的交通事故等便是典型案例。这些事件的发生,触目惊心,令人痛心,既反映了中小学发展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又凸显了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从2009年起,贵州省教育厅组织160多名专家开展了“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研究”,形成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的研究成果《中小学法制教育》,这在全国属实首创,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是贵州省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新举措,是贵州教育的一个亮点,教育部以题为《贵州省积极探索中小学法制教育融入学科教育》的简报,向全国推介我省的经验。做好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违法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因素:现在的农村经济不富裕,为了生活许多父母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看,据调查,目前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人数占学校总人数的比率明显提升,本学期我对我校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查,数据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3.4%,由于隔代教育、沟通存在代沟,很多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根本就管不住导致他们成为了违法犯罪的危险分子,还有很多家长由于文化低导致教育方式专制,对孩子的要求过高,控制过严,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心理的发育,同时也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差异,严重影响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学校因素:为了追求升学率,部分学校教育重视知识灌输,轻能力训练;重智力、分数,轻情感、意志、道德品质,没有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生的法律意识。

3、社会因素:社会上的不宜青少年入目的影视文化,不宜青少年进入的娱乐场所(如:舞厅、酒吧、游戏机房等),吸引了不少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的学生,还有一些不法商人用黄、赌、毒的危害侵蚀青少年,致使他们成为违法犯罪的“后备军”。因此如何执法力度,增强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防御能力,维护和保障青少年利益,这些都是重要的问题。

三、预防学生的违法犯罪的对策

1、遵循青少年发育规律,做好家庭教育。中学时期被称为“心理断奶期”和“期”,这段时间学生容易产生感情的困惑和心理上的挫折感。这就需要父母理解其日益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发展需求,科学地引导并热情地关怀其成长,给其讲授必要的生理卫生和心理卫生知识,用亲情和爱心去抚慰其失衡动荡的心态,使其获得心理安全感,克服心理上的挫折感。

2、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因此学校要加强德育教育,要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师中大力提倡“教书育人”的思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关心特殊学生,提倡“因材施教”、“发展个性”,让教师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桎梏中走出来,做素质教育的探索者。学校对教师的考核要全面。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活管理,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3、加强社会教育,形成教育网络,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社区各街道、村委会对所在区域的在校学生,要及时了解,尤其是对家庭特殊的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帮教,并做好家长的工作,使教育形成合力。

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有机结合,全方位地进行教育并形成网络,对于疏导中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将是一个有力的措施。

四、初中数学怎样渗透法制教育。

1、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首先应充分遵循数学教学的规律,根据数学教材的特点挖掘教材中涉及法制教育的渗透点。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法制教育的渗透方法,使数学教学与法制教育两者处在一个非常融洽的统一体中,不能每节内容都去渗透法制教育,应该找到合适的渗透点适时渗透,例如:北师大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分式方程中有一道关于高速公路的例题,在这里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花2-3分钟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有关交通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收到好的效果,才能使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自然就和教师所渗透的法律法规产生共鸣。

2、教师要言传身教,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去违法乱纪,不沾染社会上的恶习,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崇高的形象,才能在无形中感染学生。

3、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长是教师,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法制修养,提高教育学生的能力。

第7篇: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疏导策略

为了适应农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解决学生上学不便的问题,保证农村适龄儿童顺利地完成义务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应运而生。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属于学生青春期发育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调控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但农村地区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低、观念滞后,对青春期学生,特别对青春期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正确的认知引导,从而导致她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处于缺位状态。因此,对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一、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意义和目标

1.现实意义

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是关怀关爱女生健康成长,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基础的重要举措。通过探索正确的方法和有效的手段,开展健康、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初中女生正确面对青春期生理、心理上出现的变化,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她们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的友谊,从而保护并引导其健康成长。步入青春期的广大农村女生必将扮演未来育龄妇女的角色,对她们做好青春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也

是以后开展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

2.预期目标

以学校女生为对象,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她们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探索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解决她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帮助她们正确地掌握青春期知识;引导她们加强青春期自我保护意识及与异性正常交往的能力;逐步形成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疏导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研究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对寄宿女生在校学习情况、生活自理能力、同学交往、青春期卫生健康认知度等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记录和整理调查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2.观察分析法

观察并记录所在班级女生上课时的表现,与师生交往时的表现,在宿舍生活自理能力的表现,与舍友相处方面的表现。对其中性格孤僻、不合群,缺乏自理能力的女生要多留心观察并及时分析归因。

3.走访调查法

走访部分女生家庭,特别是单亲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了解家长对女生成长阶段的心理教育及采取的措施。

4.个案分析法

对调查阶段发现的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女生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跟踪记录其发展状况。

5.经验总结法

总结适合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形成成熟的教育资源;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成熟、甚至失败的教训作为典型案例记录在册。

三、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的疏导策略

1.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疏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教师的疏导应建立在对学生关心和爱护的基础上,始终遵循爱的原则。谈话时不能有成见或偏见,要耐心地倾听,互换心理位置,设身处地地从青少年的处境去体察问题和感受,理解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2.设立“知心姐姐信箱”

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同时担任知心姐姐的角色,为了避免有些不方便与学生面对面交谈的问题,或当面询问因紧张或其他原因说不清楚的情况,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问题可以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给予安慰或解答,进行健康平等的交流。

3.举办女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针对寄宿制女生对女性生理、心理知识基本处于不了解的认知程度,定期举办女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大量的典型事例,以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讲解,为女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提供理论指导。

4.建立家校沟通协调机制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虽然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但双休日及寒暑假期学生与家长还是相处较多。学校应把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种责任,以此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整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在家长会上作心理健康的讲座、亲子对话等方式加深家长对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让学校和家庭共同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提倡学生全面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农村寄宿制初中女生青春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了解和把握青春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问题,有助于收集、分析疏导策略和整理农村初中女生青春期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为她们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和经验,以便促进她们心理更平稳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方面等都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心理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有可能会成为影响他们健康发展的一大阻碍。因此,初中班主任除了做好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从学生细小的表现中发现其心理障碍,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能尽快摆脱障碍,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那么,初中班主任该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呢?

二、初中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一)班主任要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取得学生信任

由于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不成熟,一旦遇到一点挫折或者困难,都易产生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应通过观察分析、集体座谈、主题班会(如“青春期的烦恼倾诉”“青春期的性教育”等)和个别谈心的方式,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了解其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什么困难,并多鼓励他们,让他们能发现自己的优势,能自我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求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要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朋友关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沟通时要多听、少评判,多议论、少建议,如多提问一些“你认为怎么样?”“你觉得呢?”少说“你应该怎样来做”等;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谈论中所涉及的个人问题和看法,应严格做好保密工作,不扩散给任何人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学生对你的信任,更利于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二)班主任要教学生学会自我调控

最好的心理医生是学生自己,因此班主任要教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让学生学会有意识调控自己的情绪,能从周围世界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挚,能辨真伪、知荣辱、识美丑、扬善恶,能按社会认为模范的准则来约束自己,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挑战,成为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目前很多心理学家就提出了许多关于自我调控心理的方法,如自我宣泄法、超觉静坐法、自然回归法、深呼吸法、自我教导法、自我激励法、情志相胜法等等。班主任在日常教学中可有意识地教会学生这些自我调控法,让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进行自我疏导,能通过“宣泄”的方式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集体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因此,营造一个互帮互助、和谐的班级氛围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引导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要引导学生勤奋学习、自强不息,要尊敬师长、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使良好的班风在自然而然间形成。而这良好的班级氛围,能减缓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而一旦其产生了压力,也能在同学的互帮互助上得以缓解,从而大大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量,也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就要求班主任自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现今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多方面无形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如果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势必会产生不健康心理,从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初中班主任要重视自身的心理调节,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在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能起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离不开家庭教育的配合,家长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班主任的教育效果。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络、建立“心理联系卡”等方式,向家长宣讲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及一些基本知识,让其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心理辅导的方法。在青少年遇到心理问题时不应无视,而应耐心启发和引导,从而正确引导孩子向健康方向发展。在学生心理辅导方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须同步,扩大学校心理教育功效,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获得教师和学校教育、家长和家庭教育的合力。

第9篇: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首先,家长和孩子们在认知方面无法统一。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人格,家长很多时候不能平等的看待孩子的人格,不懂得尊重。更多时候,家长们只是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进行粗暴的管理,更有甚者会用体罚、打骂等暴力方式强制的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地位。而孩子虽然是一个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个体,但人格也已经基本形成,这样做,只能让孩子更不信服,造成他们更不愿意跟家长们沟通,从而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此时,家长们更会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去埋怨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隔阂由此而生。

其次,家长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也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同样也会造成逆反情绪的出现。家长们虽然苦口婆心,但是遇事不讲究方法,唠唠叨叨。很多家长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优点,过于苛刻的要求他们,规范他们的行为,否定他们的一切想法。这样的做法会降低孩子们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是失败的,无用的。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我的好友到现在已经在读研了,仍然时常找我聊天,一吐烦闷的情绪,理由很简单,他认为他父亲很唠叨,老生常谈,从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而小孩在青春期的时候更是思维爆炸的时期,他们有更多的想法,当然有很多想法一定是不正确的,但家长也要掌握方法与孩子沟通。如果一直唠叨,反而正确的也会被当成错误的,非但没有让孩子纠正自己认知上的错误,反而让孩子更抵触,更不愿意听取家长们的意见。

再次,青少年还没有合理掌控情绪的能力。青春期的孩子由于生理方面的加速变化和心理发展不平衡,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不适。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应该对自己的事情有决策力,凡是都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另一方面,他们毕竟心智还很幼稚,社会经验不足。当面临困难时,他们还是无法独自解决,从而产生很大的甚至是突发的情绪波动。这就给家长出了一个大难题。尤其是初为人父母的家长们,对孩子的这种变化手足无措。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而孩子们由于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观念具有幼稚性,他们更加不理解大人们为什么非要和他们“做对。”

另外,青少年和家长的角色定位冲突。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最突出矛盾就是青少年渴望扮演的角色和长辈们对它们期望扮演的角色要求之间的矛盾。青少年生理上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给他们带来困惑和小小的欣喜,男孩会觉得自己越来越像爸爸,所以也渴望自己能像家中的男主人一样拥有同样的决策力,但他们往往只享受拥有“权利”而忘记要履行“义务”。而女孩则开始渴望自己变得更美好,像妈妈一样化妆,穿成年人的衣服增加自己的“成熟感”。此时,父母会觉得孩子们的此类变化很不可思议,也无法理解。再加上社会舆论的倒向,家长们会失落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坏孩子,心中产生焦虑,直接表现为对孩子的不满、责备。青少年则因自尊心没有得到尊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了很强烈的逆反心理。”青春期晚期,是青少年第二性征发育本成熟,心智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认知和情绪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这一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形成,有了自己的一套信念和想法,同时,这一时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表现的最强烈的时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方面。

一、对榜样的力量“不感冒”。许多家长们在看到青少年的一些强烈的变化时,希望能够用先进人物的榜样力量来感化他们,达到教育的目的,也希望青少年能够由此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改邪归正”。但不料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非但没有按照家长期望的样子发展,反而对先进人物加以讽刺和挖苦,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没脑子的投机家”。

二、对家长们的良苦用心视若不见。发现青少年逆反心理强烈时,家长们心急如焚。几乎每天都变着花样的找孩子谈话。一会儿表扬一会儿批评,乱了阵脚。尽管这种方法几乎是无用的,但孩子们丝毫没有感激之意,只认为家长在给他们灌“迷魂汤”,只是想让他们乖乖听话,好显示自己的权威。而老师们对学生的逆反行为也是毫无办法,因为在进行批评后,他们不仅会不服气,还会有其他学生为此打抱不平。

三、对正面宣传的抵触心理。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会随意的拿出一些社会上个别反面例子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也有一些青少年为了反抗而反抗,只为给自己争取更多的发言权,从情绪的角度出发,对正面的人物做饭面宣传。

四、青少年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家长给与的规矩很抗拒。他们认为这些东西都是无用的,不遵守也不会怎么样。所以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的破坏制度,违反规定,和家长以及校方领导发生冲突,从而更激发了他们的叛逆心理。虽然青少年逆反现象原因很多,现象又难以解决。但青少年是社会进步,国家昌盛的基础。家庭、社会和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以,如何避免和解决青少年逆反情绪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起来的。下面我从几个角度,仅为正在承受困扰的家长和老师们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作有学识、讲究方法的“聪明型”家长。用心的去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必修课。通过学习一些浅显易懂的发展心理学知识,就可以很轻松的掌握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这样就能理解自己的孩子逆反情绪背后的原因,从问题的根本入手,更容易解决,方法也更容易被青少年所接受。有方法的家长更容易轻松的解决问题,也能根除问题,避免问题的发展。

其次,试着婉转的去提出问题,无棱角的纠正他们的错误。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不要过份的指责与强调,因为如果强硬的去指出他们的错误,就没有充分的尊重孩子,这样,就激起了他们反抗的情绪。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人却都喜欢这么做。他们总是喜欢纠正孩子,指出孩子的错误,对于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去泼冷水,通过这些来证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与价值,希望让孩子继续依赖自己,却不明白,越这样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这样的做法是不理智的,也是不聪明的父母才会选择的方式。

再次,进行有效谈话,做孩子的倾听者。在和孩子协商得到孩子同意的情况下和他进行平等的谈话,如果他有很多不满或者困惑,需要倾诉,这说明他已经开始对家长寄予希望,希望家长能够理解他。在孩子进行倾诉时不要打断他。这个积极倾听的过程既能够让家长了解孩子的近况,了解他们心里的困惑和委屈,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对症下药。这便是聪明的家长选择的方法。

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是,用巧妙的方法取代没完没了的唠叨。试着运用一些技巧让孩子自己做出改变。如:对于孩子早恋这件事,家长可以试着去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培养他的兴趣,让他渐渐发现什么才是这个时期该做的事,从而自己放弃早恋,专心把精力转回到学业上来。这样的方法好过生硬的拆散和劈头盖脸的训斥,同时孩子也会对自己的父母刮目相看。青少年的教育是多年来教育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也是教育过程的难题,但是只要我们不懈努力,从孩子的切身利益出发,讲究方法,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编辑部.新世纪班主任必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47.

[2]刘伟浩.哈佛教子智慧书[M].华文出版社,2005:87,204.

[3]宋农村.生活与道德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2.

[4]王璐.蹲下来和孩子交流[M].京华出版社,2004:87,204.

[5]刘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及疏导[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22(9):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