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

第1篇: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

一、学校教育是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

校园作为青少年成长期间的主要学习和活动场所,能够从多个方面培养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校园氛围、文化气息、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及其他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使学校教育的“阵地”作用较好地发挥出来。

首先,我们应当将德育教育内容作为学校的重点内容,通过塑造健康心理、加强学生行为日常规范和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传承优秀文化的自觉性等,大力促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当代社会中的中小学生,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大大改善,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生整体的身体素质都得到了提高,然而日新月异的世界也对广大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因此,其心理状态的健康与否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健康心理的指引,我们的思想道德建将大打折扣。在一系列的校园活动中,部分教师与学生通过心理疏导达到了较好的沟通效果。而我们的音乐课堂更是提供了多种途径,通过合唱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相互之间的信任度与团队合作的能力,通过克服学习过程中的诸多疑难,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了更多沟通、了解的机会,而各种校内外活动的举办,也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深入了解提供了契机。特别是音乐还为学生起到了抚慰心灵、舒缓压力、抒绪的重要作用。另外,班级管理与法治理念的推广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一步,也是梳理青少年行为规范的第一标准,只有懂法、守法才能为广大的学生群体提供法的保障,也才能更好地保障多方面活动的正常运行。除此以外,热爱祖国、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的培养,也能大大促进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建设。

其次,美育与德育相结合,共同做好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扎实做好艺术教育工作,能够在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取得非常明显的效果。孔子曾论述了音乐移风易俗的重要作用,以及艺术作为管理重要手段存在的意义与价值。这些理论同样适用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以“爱国”、“爱家”、“和平”、“和谐”、“环保”等主题开展的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群体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通过音乐的方式,使其对相关的活动内容留下更为鲜明深刻的印象,能够通过让他们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相关的主题内容,并获得自身对周遭事物的理解。在诸多的校园活动中,音乐合唱比赛、综艺类的文艺晚会等,不仅让学生经历了一次次实践的考验,也经历了一次次崇高精神的洗礼。

当代的学校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还应当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道德法律教育、艺术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实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大目标、总要求。

二、社区教育是全面培育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的主要训练场

社区是青少年主要的生活场所,与校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对于青少生活习气、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全面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素养,还应当以社区为主要训练场。

第2篇: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精神疾病 青少年儿童 理解关爱 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是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统称。精神疾病主要是一组以表现在行为、心理活动上的紊乱为主的神经系统疾病。目前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等外在原因和患者自身的生理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等内在原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心理活动、行为及其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病症。心理疾病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人格障碍、神经症、身心疾病以及重性精神病。比如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症、焦虑症,心身疾病如哮喘、高血压、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都是心理疾病。

目前全球约有10亿人正在经历心理、神经、精神疾病的影响。为引起全社会对精神卫生问题的关注,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WPA)发起创立并将每年的10月10日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在这一天,各国政府和卫生部门向大众宣传精神卫生科普知识,促进人们积极地追求精神健康,并向精神疾病患者伸出关爱与援助之手,提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分享科学有效的疾病知识,消除公众心理精神疾病的偏见,并结合现实情况和精神卫生的需要,确定每年的活动主题。2010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沟通理解关爱,心理和谐健康。”

一、我国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现状分析

人类疾病经历了传染病时代、普通病时代之后,自20世纪末开始进入精神病时代。精神病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或以精神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或可用精神疗法治愈的一组疾病的总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心理压力的增大,有精神疾患的人也日益增多。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指出,成年人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度增加,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头痛、腹痛、失眠、乏力等疾病比例也呈上升趋势。我国青少年儿童的精神卫生状况非常令人担忧,青少年儿童是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在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我国卫生部从2000年开始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国际15%~20%的平均水平。仅常见的以注意力分散、多动、冲动为特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的患病率即达到5.07%左右。据估计,其中有30%会发展为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并且成年早期的犯罪、酒瘾、吸毒、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率是普通人群的5~10倍;以不服从指挥、向规则挑战和对他人抱有敌意为特征的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病率为8%。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尤为突显,青少年网络成瘾、吸毒、违法犯罪这些令人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在我国也明显存在。重性抑郁障碍通常起病于青少年,可导致心理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并有自杀的危险。目前青少年自杀位居全球青少年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16.0%~25.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其中,包括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等在内的社会因素影响很大。精神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包括生物因素(遗传或外力致使大脑受损等)、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据江苏省盐城市近期公布的一份对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显示,14%的中小学生心理反应有异常现象。其中,中学生高于小学生,城市学生的心理问题明显高于农村学生。长春市精神障碍患者比率临近最高值,平均每十个精神障碍患者中就有三个是青少年,略高于15%~20%的国际平均水平。其中,大多是由于家庭、社会、学校风气在内的诸多因素引发的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心理的因素之一。如空气污染、嘈杂声音、居房拥挤、交通乱杂、环境卫生不良、人际关系等增加了心理和躯体应激,对精神卫生产生不良影响。致使青少年儿童长期处于厌烦、紧张状态之中,易患身心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青少年儿童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相当缺乏,美国每四名精神科医生中就有一名儿童精神科医生,而我国儿童精神科医师不到三百人。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水平低、形式化严重。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基本处于空白阶段。突发公共事件的儿童心理危机干预还处于萌芽阶段,尚未把儿童心理救灾纳入救灾预警机制。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学科学进步,青少年儿童躯体疾病发病率逐年降低,但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青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居高不下,甚至逐年上升。

二、青少年儿童心理精神疾病问题的教育策略

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何帮助孩子化解心理问题,是当前我国青少年儿童教育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1.营造快乐学习、和谐师生关系、和谐班级的学校氛围,引导教育处于超负荷的学习及升学压力的青少年儿童学会调整心态。社会的快速发展,升学、择校等让很多中小学生被高强度的学习压力所困,青少年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因不会调整、控制情绪形成烦恼,而长期的情绪压抑是精神疾病的基础。学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便由此产生,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学习任务过于繁重,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深感不堪重负。目前无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患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疾病者都不在少数。青少年儿童因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强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教师、职业人群、社区居民的宣传,组织精防医生走上街头,开展精神病防治知识宣传,开展免费心理咨询及义诊活动。学校教育应突出教育学生学会认识情绪、学会缓解压力的能力宣泄和放松、保持心理平衡。学校可通过建立心灵援救网,积极宣传和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教师平时要多给予学生爱和尊重,用情感去关爱学生,打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充满着温暖,充满着美好。

2.营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充满关爱、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单亲儿童的心理障碍。儿童时期是人生中的准备时期,从小拥有健康的心理会让人终生受益。但家庭的变故常常使一部分学生的心灵受到创伤,行为发生偏差。单亲儿童会因失落感和痛苦的情感体验,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孩子会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不理性的过激行为。

鉴于此,家长应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困惑,多与孩子加强沟通,努力营造理解关爱、快乐生活、和谐的家庭气氛。学校教育应侧重于教师用爱心软化,用积极演练法辅导具有逆反心理的儿童;用激励自信、指导训练法辅导心理自卑的青少年儿童;用疏导安慰、角色位移法辅导具有妒忌心理的青少年儿童。经常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电话等形式,与家长们交流沟通并建议他们做到: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多关心孩子,千万不要因为工作上、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将痛苦带给孩子;家长们要多与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肯定、鼓励;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了解他们的困惑,及时给予疏导。通过心理辅导这一新型教育手段,打开他们的心扉,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使他们都能健康成长。

3.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青少年儿童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用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有可能诱发心理疾病。青少年儿童如长期处于虚拟状态,会影响其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因此,对于青少年儿童学习时间、每天户外玩耍时间、看电视和玩电子游戏的时间等,应全程跟踪干预,引导青少年儿童正确对待学习、娱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和科普文化活动。心理协会、精神卫生中心、少年之家共同合作举办心理精神疾患的科普讲座和培训等,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卫生讲座。学校或教育局等组织一支反应快速的专业队伍走进校园,经常开展心理健康文艺宣传活动。

4.营造和谐的人文关怀环境,减少生活贫困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压力。下岗职工子女、偏远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学校的贫困生这一群体由于心理压力与生活压力的双重作用极易导致心理疾患。

对此,应采取措施,进行联动宣传,营造声势,让全社会都来关爱弱势群体,减少歧视。可采取募捐及其他形式的助学方式使其走出贫困阴影,助其顺利地学习及生活,组织心理专家、疏导人员进入社区,举行“理解关爱,邻里和谐”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进行扶贫帮困活动。

5.营造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氛围,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对其学习目标、期望值加以正确的引导。有些青少年儿童对学习的追求有急功近利和期望值较高的倾向,当学习结果长期没有得到预想的回报时,难免会造成青少年儿童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时间的流逝,极可能摧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些学生由于对成功的期望很高,且不想耗费太多的力气,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学习现状往往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就容易失望、失落;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拼命学习,不断给自己加压,苛求自己,结果常常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由此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甚至于有的青少年儿童因此而轻生。一些青少年儿童往往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明了,有的孩子则只是看到自己的缺点,产生自卑心理。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引导青少年儿童了解自身特点、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关键,要让他们懂得客观评价自己、不苛求自己,发扬长处。学校可开展心理危机研讨会,邀请心理专家常来讲课,交流心理危机干预研究工作经验,呼吁社会关注生命,降低自杀率,引导家庭开展的生命教育,以便形成家校联教机制,更好地开展自杀预防工作。

6.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针对独生子女的特点,建立家庭、学校、社区共同预防机制。现今溺爱独生子女成为很普遍的现象。从小在过分溺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人漠不关心。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家长的溺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病灶,这种潜在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因此,培养独生子女学会理解支持他人的习惯,培养换位思考能力尤其重要。应培养他们懂得什么叫理解和爱心,这既是交友的必需,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让独生子女学会倾听和表达。认真倾听他人谈话和意见,使用恰当的语言同他人交流和沟通是很重要的。这种“听”和“说”的技能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环节。对青少年儿童及其家长和教师、社区居民以教育宣传、预防为主,对独生子女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干预,加强家、校、区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共同良好的预防环境。

7.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青少年儿童对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能力。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社会关系日趋发复杂化,导致一些青少年儿童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学校班级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为别人给自己的评价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能力与优秀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家长、老师及所有关心青少年儿童的人士,都要努力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这里所谓的“生活技能”不是指洗衣、做饭、整理内务等“生存”能力,而是指一个人的心理社会能力。青少年儿童之间容易因一点小事产生摩擦和矛盾,轻者闹意见,重者就会一时冲动骂人、打人、讽刺、讥笑。因此,要培养他们严格的自律能力,学习为人之道,形成健康心理素质。

第3篇: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

邮政编码:408506

心理品质是学生个体素质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是挑战未来社会的胜利法宝,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尔尼.古尔曼曾说过: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的情绪、情感、自信心、意志力、乐观等心理品质比其智力因素更为重要。但当前的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提高总存在有不少误区和盲点,导致青少年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如脆弱、任性、惰性、冷漠、自卑、忌妒、虚荣、狭隘、孤僻等。这不仅对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产生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离家出走、自寻短路、逃学、旷课……

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品质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一、        加强正面教育,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

青少年由于生理变化的加剧,导致心理上非常不稳定,极易受外其部因素的影响。如果教师、家长注意加强正面指导,就会收到较为良好的效果。

第一进行心理测试,把握学生心理状况。教师、家长应对学生的情绪、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合作能力、意志力、性格、自尊、自信等方面进行测试,以便于掌握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第二,加强正面教育。教师、家长要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强化起其心理品质修养。促进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锻炼来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第三,让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疏导,自我控制。教师、家长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要敢于自我调控、正视自己的心理缺陷和特点,自觉调节和控制不良心理因素;教师、家长的说服教育要耐心细致、全面周到,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全面对待自己;教师、家长要积极寻找闪光点,多给学生体验进步和成功喜悦的机会,学生应大胆尝试,敢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第四,学校、班级应开设“心理诊所”或“心理信箱”、“心理咨询室”,进行学生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加强与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及时了解其的心理状态。

二、        开展多项活动,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1、开展谈话活动

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品质情况,教师、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平等谈话活动,因势利导、启发点拨、警示教育。

2、开展自我展示活动

学生将过去的“我”与现在的“我”进行自我展示、分析对比,这有利于学生强化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促进。

3开展主题班会

如针对青少年学生平时表现出来优劣心理行为、心理品质的讨论辨析活动;伟人、名人受挫成材故事的演讲活动等,这有利于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学习先辈,学习英烈,养成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品质。

4开展读书活动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与许多高尚朋友在谈话”自有他的道理。培根也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学校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读优秀文学作品如《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多读古今名人传记,如《雷锋的故事》、《我的一生》及革命家的传记等,多读历史书籍……同时,也应加强读书后的内化教育活动,如写读书笔记,交流心得体会,开展分征文竞赛,举办讲故事活动等。让学生明白“自古英雄磨难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

5、开展合作性活动

通过开展合作性、团队性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品质、交往意识和行为等。如开展野炊、野游、野外生存训练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协同、交往能力,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品质。如开展象拔河、接力跑等简单的体育竞赛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拼搏和团结精神。如开展课堂剧、集体朗诵、节目表演等文艺活动,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妙,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陶冶学生心灵。

6、开展助残、学神六英雄活动

通过开展扶弱助残或者献爱心等活动,教育学生养成关心他人,顾及社会,同情弱者的品质;通过讲述,收集“神六”英雄群体的故事学习“神六”英雄们的无畏品质、伟大奉献和挑战精神。

第4篇: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

本人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疏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对他们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

产生这些不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逆反心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益增加,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他们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善意的批评、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言行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对这种心理如果循循诱导,可以激发青少年求异的思维和创新的火花成为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确把握,就会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二、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他们的父母因忙于事业,大多无暇顾及他们,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老师同学进行心理沟通,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业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惊惶失措或自暴自弃,甚至精神崩溃。

三、应试教育下的繁忙学业、激烈竞争,也是学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学竞争,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理负担日益加重。频繁的测验、考试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超负荷的学习强度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当他们面对自己不满意的答卷时,总是抱怨自己或怨天尤人,从而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此外,父母的离异,或亲人的死亡等突发事件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都造成不良影响。

中学生产生这些不健康的心理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老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观察学生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可偿试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征得学生许可,教师定期查阅,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倾心说话,做学生知心朋友。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第5篇: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 留守 青少年学生 自我意识 应付方式 家庭环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211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重庆万州区城区6所中学和2所小学,并从各中学中分层抽取初中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入组年龄11~17岁。调查共发放问卷2209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及量表2179份,其资料填写有效率98.6%。其中留守青少年学生组(研究组)1227人(56.3%),非留守青少年学生组(对照组)952人(43.7%)。

方法:在被抽取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统一组织下,每所中学学校按初中一、二、三年级分成三组,小学不分组,每组由我院一名精神科医师、一名心理咨询师和一名心理测试师三人组成的调查组,再由各组调查组成员在调查现场进行问卷和量表调查目的的讲解并当场发放调查问卷及量表,看着学生当场填写,填写完毕立即由调查组成员收回所有的问卷和量表。

评定工具:①自编的一般情况资料问卷:包括学生的年龄、性别、是否留守儿童等情况。②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该量表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信度与效度较好。2002年国内儿童行为评定量表全国协作组已制定该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评估对象为7~17岁的青少年。它共含有80项测题,分6个分量表,量表为正性记分。③应付方式问卷:由肖计划修订,共有62个条目。根据解决问题、寻求帮助、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6个应付因子得分来评价受试者的应付方式。其中自责、退避、幻想被认为是较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合理化被认为是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应付方式,解决问题、寻求帮助被认为是成熟的应付方式。④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由费立鹏等人于1991年修订改写而成。该量表共设90条是非题,分为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10个不同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并具有良好的效度和重测信度。

统计分析: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X2检验和t检验。

结 果

两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在1227例留守青少年学生(研究组)和952例非留守青少年学生组(对照组)中,男生分别为590(48.1%)例、478(50.2%)例(X2=2.09、P>0.05);平均年龄分别为14.7±1.7岁、14.5±1.3岁(t=0.11,P>0.05),研究组中的父母一方外出者623(50.9%)例,父母双方均外出者604(49.1%)例,平均留守时间84.3±41.7个月。

两组自我意识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对自己的躯体外貌评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的焦虑、合群程度评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其他因子分如行为、智力、幸福满足感和总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两组应付方式的比较:研究组的青少年学生成熟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青少年学生(P<0.01);不成熟应付方式中的退缩因子分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青少年学生(P<0.01),且幻想因子分也高于对照组的青少年学生(P<0.05),而自责、合理化因子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对家庭环境的评价比较:研究组青少年学生在独立性因子、控制性因子评分低于对照组青少年学生(P<0.05),研究组青少年学生在情感表达、成功性因子稍高于对照组青少年学生,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因子如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及组织性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本研究是对重庆万州区这个三峡大移民的中心地区的城乡青少年学生进行整体分层抽样,随机抽取来的8所学校的学生,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占随机抽取学生总数的56.3%,其中父母双方均外出者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9.1%,且他们处于留守时间平均长达7年以上。他们的监护者是由在家的单亲、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上代的亲属,由于留守的青少年学生更长时间处于缺少父母在身旁关爱的环境,留守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影响能在本研究中有所体现。

在11~17岁这个年龄期,是孩子成长的第二个重要阶段。有研究显示,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表现出社交技能发展水平较非留守儿童要低,并较容易出现焦虑和激动,中学生孩子的成人感正在逐渐建立,开始尝试独立,逐渐形成自己的评价标准,因此他们需要与父母交流,而从中获得理解和支持。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留守青少年学生有明显的焦虑和不合群,且对自己的外貌评价也相对较低。提示我们留守青少年学生可能会自信心不足甚至自卑,对自己的评价低于实际情况。

从应付方式问卷评价结果显示,研究组青少年学生采用较多的成熟应付方式是解决问题和求助、不成熟应付方式是退缩和幻想。提示我们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促进了留守青少年学生运用较成熟的应付方式,但缺乏父母指导,他们又不能稳定地运用成熟应付方式,就会采取不成熟应付方式的退缩和幻想的方式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与他们年龄的主要心理特点是处于多种矛盾中相吻合。也可能由于这种矛盾不稳定的应付方式会导致他们焦虑情绪。

由于在双亲关爱缺乏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从家庭环境量表的结果显示,留守青少年学生的独立性和控制性因子明显低于非留守青少年学生。留守青少年多在单亲或祖辈的监护下,家庭成员缺少有效情感交流,在家中较依赖,在外被强制独立而信心不足,存在依赖与独立的矛盾,随身心迅速发展进入“第二反抗期”,开始对权威置疑,渴求心理断乳、成人感,其内心会有较多的愤怒和冲突显现,根本不在意家庭的规矩或规定。

综上所述,留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压力大,不论是在家庭 内部还是对外界的情感交流均相对较少,得不到有效的支持和保护,在成长过程中的愤怒、内心冲突与矛盾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就会导致他们更倾向于焦虑、不合群、自信心不足,应付方式矛盾,在家中表现为更依赖和任性。提示家庭、学校和心理工作者要在留守儿童面前如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苏林雁,罗学荣,张纪水,等.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31-34.

2 赵红,罗建国,李作为,等.农村“留守儿童”个性及自我意识状况的对照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卫生杂志,2006,14(6):633-634.

第6篇: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转贴于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 (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

第7篇: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问题学生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47

在德育工作中,青少年的思想转化工作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现实化、物质化,直接影响社会道德价值观,而青少年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如人生目标和价值单一,缺乏支撑理想信念的动力,心理较为脆弱;生存压力大;思想活跃,崇尚自我,反感束缚,但实际能力相对不足等等。因此,学生的发展与问题是新时期学生事务的两大主题。

作为一个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既要会面对学优生,也要会面对一些问题学生,尽管后者是少数,但我们还是必须要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工作。

1 融入爱心,用爱感化他们

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一视同仁非常重要。教师要强调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价值,为他们创设一个信任、接纳、理解的情感氛围,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实施。问题学生本来就因自己比别人差而心灰意冷,心里总揣着一块冰,如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对这样的学生爱理不理,甚至冷若冰霜,那只能是冷上加冷,造成师生感情淡漠、僵化。作为班主任,我们就更应该多给他们一点爱的阳光雨露,滋润他们茁壮成长,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 找出“问题”,查明“病”因,对症下药

我们对待问题学生,首先要“号脉寻找病根”――深入了解,全面分析他们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坚持在了解中教育,在教育中了解。根据这些年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初中生问题学生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多角度的。概括起来有这样几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的影响。有的家长对子女溺爱有如、放任自流;有的家规过严,期望值过高;有的家庭不和睦,缺乏温暖,给子女心灵造成负担;有的父母目光短浅,给子女灌输“读书无用”的思想等。

第二,学校教育的影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有的老师对问题学生缺乏耐心,常常流露出明显的歧视和排斥倾向;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造成师生对立,师生成为“猫与鼠”的关系。

第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网络上垃圾信息的传播,不少学生早早地就沾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有的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有的拜金主义盛行,有的成为享乐一族,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比比有之。

这些现象经常发生在一些自制力比较差,意志力较为薄弱的学生身上。当然学生个人因素,也是青少年成为问题学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3 制订措施,“德治”、“法治”双位管理

问题学生大部分都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做好青少年的思想转化工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问题。从改变习惯到改变性格,是转化问题学生的重要途径。要想做好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要制订相应的措施,“德治”、“法治”双管齐下,才能最终达到预期目的。在班级管理中,一定的惩罚是需要的。但是这里所说的“惩罚”教育并不是大家口中的“体罚”,而是指教师在关爱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矫治的强制措施。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

作为教师,可能都会有这样体会,上学时往往那些调皮捣蛋、问题最多,经常被老师批评惩罚的学生,以后走向社会后,见到老师特别尊重。所以,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4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在一个集体中,学生的发展是参差不齐的,我们要尊重差异性。针对问题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对于学习上有困难、反应慢的学生,我们应该上课时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对自卑感较强,自暴自弃的学生,要真正地从心灵上关心他们,要善于总结和发现他们的优点、闪光点,扬长避短,帮他们重新培养和树立起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对于那些没有良好的习惯、纪律自由散漫、缺乏进取心、叛逆心理强的学生,我们要尊重其人格,主动交流,耐心帮教,动之以情,切不可排斥和孤立他们,要帮助他们重新塑造性格,改正不良行为,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对其提出严格要求,让他们在实际锻炼中转变和提高等等。

5 多元教育,突出实效

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工作仅仅靠说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可以利用各种阵地,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如:以课堂为主渠道,让每一个教师都自觉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班委会、团组织或少先队组织的作用,针对出现的问题或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以社会为课堂,以社区为阵地,延伸教育的空间,把学生的习惯养成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总之,做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方能收到成效。

6 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语言艺术

要做好问题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师德,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楷模。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总在学生面前说大道理,不切合实际,学生是听不进去的。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一套,背后又做一套,学生就会觉得这个老师说话不可信。失信于学生的教师是不可能做好转化问题学生的思想工作的,即使用非常手段令学生一时驯服,也只是形式而已。

7 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的网络体系

问题学生的转化不能图一时之功,必须用恒心和毅力科学施教,才能达到教育转化的目的。当然,转化问题学生仅靠学校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的关心,社会的关注。这些年来,我发现有不少的问题学生在家和学校经常会说两种话,如果我们不做一个较全面及时的了解,往往会受骗。有时我们可通过家访,和学生家长共商教育的方法,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才能奏效。

笔者坚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坚持以上策略,持之以恒,就一定可以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和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第8篇: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

一、抓认识提高,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青少年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小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小学生很少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从细处着手抓好心理健康教育。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

第9篇:青少年健康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目前,在校中学生在社会竞争的大环境下,面临升学就业等压力,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不高,如果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应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要致力于有利于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创建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的心理在学校中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心理影响。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并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1.1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现在,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教师要努力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2.教师要把心理健康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1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促使身心的健康发展。

2.2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我们应学习借鉴现代国外教育的优点,对学生评价时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要对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使学生不断地得到鼓励。

2.3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发现我班一名学生徘徊在门外,于是找他谈话,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产生了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因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帮他想出几个解决办法:一是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是帮助他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是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是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

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心理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尤为重要。因为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