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引导,以学生的交流辩驳为形式,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的效果。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思维是从具体的经验或具体事物获得印象并对该印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而抽象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作的假设与演绎,并对假设的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应围绕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选择和设计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教学对象作合乎逻辑的思考,并以此为基础,对假设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因此,案例教学法的适用应以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教学案例为分析基点。从教学对象来看,案例教学法并不适用所有层次的教学,只适用大学及其以后的学生群体。在讲授抽象理性知识的基础上,举例论证所传授理性知识的可接受性,这种教学方法仍然囿于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是我们所主张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应以具体实例为思维起点,并在思维的基础上,对所涉及的命题进行抽象思维。概言之,案例教学法的实现过程是从思维到抽象思维。按照教育心理学所分析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7~12岁为学龄初期,12~15岁为学龄中期,15~18岁为学龄晚期。上述三个年龄段分别对应着小学、初中和高中学习阶段。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般情况下,7岁以前为人的感觉运动阶段和思维准备阶段,7岁以后具有思维能力,12岁以后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意即初中以上的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并不是案例教学方法的唯一目标,心因动作目标才是案例教学法的最终目标,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仅仅是实现心因动作目标的前提条件,学生只有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才可能自觉实现新感知的事物与行为模式的一体化。而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同一性理论,经历青春期(12~18岁)的青少年面临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初中、高中的学生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所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条件,自身也面临着实现社会自我认同的紧迫感。然而,从学校教育的社会分工来看,中学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在大学以上的教育才面临着改造社会、维护现代社会同质性的使命。因而,在中学阶段虽然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但是缺乏社会需求。只有在大学及以上的学习阶段,才同时具备了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前提条件和社会需求。从教学目标来看,案例教学法并不适用所有课程,只适用于具有实践驾驭培养目标的课程。毫无疑问,案例教学法属于方法论的范畴,而方法论是为社会主体需求服务的,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种“万能方法”。案例教学法也同样不可能适用任何课程。目前,案例教学法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几乎泛滥成灾,甚至小学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法。经过文献考察,我们发现,大多数都是“伪案例教学法”,仍然属于传统教学法的范畴。太多以讹传讹的学术探讨只能混淆视听,使案例教学法误入歧途。不管是从案例教学法的哲学本源还是从案例教学法的实践发展来看,案例教学法都旨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是一种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的教学方法。哪些课程能够使用案例教学法,既不是由教学主体决定,也不是由教学对象决定,而是由教学培养目标决定。学校按照教学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不同的课程所承载的培养目标不同。只有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分析社会实践素材的课程,才需要适用案例教学法,否则就是对案例教学法的背离。从教学案例来看,并不是所有案例都适用案例教学法,只有对研究命题具有组合性争议的案例才适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为目标,而抽象思维是以具体思维为基础所作的假设与演绎,并对假设的命题进行组合性分析。因而,承载案例教学法培养目标的教学案例应当具有研究命题的多种假设及组合性争议。通过对具体案例相关理性认知争议的思辩,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进行去伪存真,在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实现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恰当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首先,所选的案例要具有典型的知识性。案例是传递知识的媒介,是向学生展示间接经验提高认识能力的载体。很多老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选择案例时过于注重案例的趣味性,忽视了知识性,使案例教学沦落为“讲故事”,这种做法偏离了案例教学法的本源。其次,所选案例应具有广泛争议性。案例是知识的载体,而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理性知识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与内部联系,只有案例所反映的理性知识具有广泛的争议,才能激发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组合性的争议进行思辩,进而在大脑中形成强烈的主观映像,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再次,所选案例应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学习无意义材料的保鲜率呈急剧下降趋势,在学习1小时后,仅保持40%左右,学习一天后,仅保持1/3,学习6天后,仅保持1/4左右。有意义保持与遗忘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也表明,人们对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信息自发产生学习热情,并且容易记住相关信息,而对自认为不重要的信息往往容易忘记。所选案例只有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记住相关的学习信息。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现代教育的教育目标
包括认知情感目标和心因动作目标,案例教学法通过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实现上述目标,而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驾驭能力的培养又通过教育活动当事人的行为实现。因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应围绕教育活动当事人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展开。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编选并下发适当的教学案例,科学构建案例展示载体。学校教育过程的实质就是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塑造或改变学生的个体经验组织或认知结构主要通过案例进行,选择的案例要突出知识性、争议性,贴近学生生活。在上课前,教师要充分分析案例,提炼案例所涉及的争议命题,比较分析相关争议焦点,并将相关教学材料提前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避免学生上课时被动听案例,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案例争议观点的思想激辩活动。教师辛苦的课前准备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期望,这种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教育心理学理论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选取案例材料以后,要按照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科学构建案例的展示载体。虽然案例分析法重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并不表示案例教学法对活跃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毫无作为。案例展示形式是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既可通过实物、影像,也可通过言语、行动提高学生的直观感知水平,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主持人和平等学习者的角色,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其主动性、积极性不是由改造客观世界的时间过程激发起来的,而是需要教师调动。在展示教学案例以后,教师的任务是提示争议命题,激发学生围绕争议命题展开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动作、语言、表情等感知要素,营造活跃的课堂心理氛围。同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敏锐观察,善于了解学生的差异化,以便采取差异化激励方式。现代大学生的自尊意识和民主意识都很强,教师作为主持人,对课堂讨论要采取民主化管理方式,不当裁判员,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教师认为需要深入讨论的,可适当引导,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而不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做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和竞争学习精神,从而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讨论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回顾,从理论和实践角度评析每一种观点,指出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存在的不足,从而帮助学生恢复记忆,使学生更深入、全面地分析讨论命题。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思考
在世界的教育发展领域,我国的物理教学发展相对西方国家比较落后,其根源是我国物理教学大多数停留在理论知识上的讲解,而在实验方面还不够完善,学校对于实验和案例教学的忽视与当今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向相对立。新课标教学实施之后,针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改观,可是大多数物理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众多的疑惑不解。笔者针对物理教材内容中的“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案例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物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意义
1.物理教学案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教学内容中,教师对于新课标的开设应当具有创新性研究和灵活运用教材的知识,需要对学生巧妙的讲解,就应当开发科学性物理教学案例,有助于学生系统性教学。教师对于合适的案例教学的选择十分重要,教材中的知识繁琐分散,教师该如何从信息密集的教材中选择素材来编写物理教学案例呢?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中的物理学科知识,还需要意识到在编写案例教学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根据相关性来收集所需的关键信息。初步选择素材到编写案例,之后调整案例,其中的主干离不开教师的教育知识和心理学方面,教师要考虑到自身的角度分析,能够掌控课堂上的探讨,使自己开发的教学案例逐步推向课堂实施情境中,让学生自主地面对案例的思考,分析案例的结果。之后,教师应当从中分析此次案例在学生和教师间能不能充分发挥其效果;能否在教学互动中达到自己制定案例教学的目的;能否适应当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否实现学生在案例情境中的思维与教师相互交流和沟通等。经过这一案例的开发和实施,教师的经验也不断积累,有助于教师专业性发展。
2.物理教学案例开发使教育领域从理论走向实践
案例在教学领域中具有重要作用,若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看作是某种系统,那么案例就是教育实践行为表现的论据。在教学案例开发中,应当进行系统的观察和探究分析,结合物理教学的理论学科与实践进一步思考,从中深入了解各种学科理论知识,得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新理念,进一步展开实践教学,从而实现科学性教学工作。另外,案例教学为教师和专家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师更能深入了解到新课标的理论,有利于教育的改革。对教育专家而言,根据教学领域的实践,从中发掘各种不确定因素和不可预测性问题的规律性,找到可解决问题的措施。
二、基于高中物理教学案例中“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的分析
(1)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物体下落现象,发表他们自己的见解,并且进一步思考作出决策。根据学生之间存在各种不同的见解,进行多次讨论来辩解自己认定的观点,并且提出反驳的论点否定别人的观点。并且巧妙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材料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以此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实验证明后,老师进一步“牛顿定理”实验操作演示。经过这一实验思考之后,学生意识到自由落体运动与此定理的规律相同,不受质量的影响。
(3)物理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对自由落体运动是怎样的一种运动?物体下落速度是怎样变化的呢?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议论。有些学生认为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随着运动不断加快;也有同学认为这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
(4)那么对自由落体运动是否呈匀加速直线运动呢?该怎么去验证呢?采用何种方法呢?从中编制好实验证明的方案。
(5)根据实验原理采取各种不同的实践方法。有些作出 “速度-时间”物体运动的图象,以此来判断;有些同学认为在任意相邻且相同时间间隔中的位移差存在的定制来判断等等。根据同学们自己所作的方案,利用实验工具打点计时器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
(6)学生动手实操。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7)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
(8)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并且进行相关的计算。
三、展开对此次高中物理教学实战分析的思考
(1)结合日常生活,引导探讨的实验课题。在这方面会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验证明,对于自己思考过的问题结合日常生活现象,出现不同的迹象将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是何因素所引起这种现象的呢?有颗想弄清楚的好奇心,通过自身实践来探究规律所在。教师对他们的思考予以支持和肯定,不明白之处可以与大家共同探讨,找出正确的观点加以论证。有助于学生能够对自己的观点提出假设,然后自身实验进行探究,从现象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2)在实验原理的选择上,学生们通过思考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论证自由落体运动是否匀加速直线运动。可以假设教师对这还存在疑问。若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进行实验来论证观点的成立性,那么学生马上就会认定这一观点。可是在兴趣和学习思考、设计方案与探究方面不能有效完善,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到实践中不能达到预期的案例教学的效果。
(3)在实操中,能够让学生意识到实操是建立在相关原理的基础上。对实践结果的数据分析如实记录,从中培养数据分析和信息归纳论证,得出结论的思维能力。
四、结论
基于新课标的背景下,案例教学突出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更加适合学生的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发展,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培育实验人才十分可观。不过,教育研究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从中选择科学性实施研究方案。
参考文献
[1]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2]廖哲勋:关于课堂教学案例开发的理性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06期
[3]付桐:中学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论 教学案例 教学方式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七年,初中阶段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正在稳步推进。高等师范院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学教学论》的教学如何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学生作出示范,是教学论教师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理念”是目前教育界和其他领域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通常
是指人们的一种信念。有学者认为:“理念是人们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在实践中探索所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或哲学信仰的抽象概括。”(耿红卫,2006)“理念”一词概念的不确定性,并不影响人们的使用。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到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这些理念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策略、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比较突出地强调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出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让学生参与教学、实现师生互动与交往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三项课程理念。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在前面三项课程理念的基础上又提出“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以体现高中生物课程的特点和更高的要求。
二、《生物学教学论》的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中学生物学教育教学工作所必备的专业技能和持续发展自身专业素质的基本能力。通过“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掌握生物学课程与教学相关理论和教学策略(备课、评价等方法),熟悉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和任务,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生物科学素养,熟练掌握生物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导入、教学语言、讲解、变化、强化、演示、板书、结束、课堂组织等),具有分析教材、组织教学和对生物学课程与教学进行一般科研的能力,在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上,努力使他们成为站在中学生物学课程改革前列,勇于创新、不断实践的合格中学生物学教师。
《生物教学论》课程,必须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走进教学生活、走进现实的中学生物学教学服务;本课程肩负着培养未来生物学教师的重任,而他们是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高等师范院校《生物教学论》的教学,应体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生物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学生今后的教学生涯作出示范。希望以下教学案例能给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生物学教学论》教学案例(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课题:第七章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
第三节互联网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1学时,多媒体教学)
1.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习本章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计算机文化基础,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在《生物教学论》的前面章节中又学习了与生物学教学相关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生物学教学的关系,认识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学会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用互联网资源,为今后从事生物学教学打下基础。
2.本章教学目标
①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②认识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如:备课、测评、管理等。③交流目前(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④认识互联网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学会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教学资料。⑤能够批判性地吸收、利用互联网的相关资料。(其中,③、④、⑤为第三节的教学目标)
3.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玉溪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生物学教学论》课程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在学期开学之初,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3人一个小组,按照教学进度计划,要求每个小组围绕某一章的教学内容,作专题综述(基本教学技能一章可多安排一些小组),每个小组在本章节上课前把综述文章交上课教师。上课时,先由小组的代表到讲台上,给全班介绍综述的内容,时间10-15分钟,然后其他两位学生一起上讲台,回答全班同学的提问,要求提出的问题围绕本章节及其相关内容,3人小组问答提问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教师根据本小组的综述、讲解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该小组作出评价,作为该小组平时考核成绩之一,也可由本班其他小组同学评价。余下25分钟由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讲解、讨论等活动。
4.教学过程
①教师导课。
②小组学生代表介绍对本节内容所作的综述(10-15分钟)。
③本小组3位学生回答全班同学提问,关于本章节教学内容的相关问题(10分钟)。
学生提问举例: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如何避免网络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你一般在什么地方使用电脑,一周使用多长时间,用电脑都做些什么?
作为中学生物学教师,你如何使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你是如何利用网络资源的?
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一些中学,教学设施很差,没有多媒体教室,也不能上网,作为教师你应该怎么办?
④针对小组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教师作补充。教师或学生对该小组的综述、讲解、回答问题情况作出评价,记入平时成绩。
⑤教师讲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穿插活动:请你应用互联网搜索“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并呈现给大家;请你在学院图书馆全国期刊光盘数据库中搜索:作者朱慧贤,篇名为“生物学教学中的伦理学问题”的文章,并呈现给大家。
⑥作业设计。利用所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及生物学知识,查找资料,制作高中生物学一节课的多媒体课件,并在试教中熟练使用。
5.案例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在开学第一周分好小组,明确任务。每个小组在讲课前一周,将综述材料交上课教师。
②学生在10-15分钟的讲课中,可由一人代表,也可由小组学生各讲一段内容。
③整个活动过程,需安排一人作记录。
④对各小组的综述、讲解、回答问题的评价,可组织学生操作,课后将成绩报给教师。
⑤为提高教学效率,训练学生制作课件的技能,要求各小组将陈述的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⑥通过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督促不直接参与讲课的其他小组同学的学习,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案例评析
《生物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要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服务于中学生物学教学实践,给学生作出示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全程(课前、课中、课后)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实现师生互动与交往,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通过学生的陈述、讲解,训练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增加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综述、提问,拓展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资源;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改变了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面。
通过对本院生物科学02、03、04级学生的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活跃了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得到了专家和同事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李长群,王利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对学科教学论的影响[J].邢台学院学报,2003,18(03):8-10.
[2]陈光明.浅议“课改”背景下《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变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1):36-37.
[3]袁维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论的反思与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4,16,(04):36-40.
[4]赵克礼.“学科教学(法)论”课程的困境与发展思路[J].教师教育研究,2004,(06):50-55.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讨论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课程参与者(学生与教师)的学理潜能,具有启发性、参与性、互动性的优势。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六课为例,尝试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运用“讨论式” 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法;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068—02
一、“讨论式”教学的由来与发展
“讨论式”教学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思维,传授知识。而古希腊时期的阿卡德米学园 (Academy)以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所倡导的师生间的讨论可以看作是西方“讨论式”教学的早期雏形。英国教授俄斯凯恩1919年首次提出了“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概念。杜威的“活动课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为“讨论式”教学法提供了心理学、课程论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例证。“讨论式”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二、“讨论式”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讨论式”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独立性、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意识
讨论式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在大量的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就某一课题进行自由研讨,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权利和主体人格。老师的作用是“为他们创造有利条件,使其按照他们本来面目认识自己,在学生需要支持、鼓励和帮助时,扶他们一把即可。”(小原国芳,366)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
2.民主平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讨论式教学法完全建立在民主、自由的课堂教学平台上,倡导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和表达权,能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沟通和学术讨论,从而建构了一个开放、和谐的学习情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多方互动,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开展学习协作是大学学习的必要途径,只有通过协作,才能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使学习和研究在更高层次上进行。讨论式教学法注意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训练,培养合作研究的精神。教师和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相互切磋,相互质疑,交流学习体会,共同探求未知的答案。在民主平等的条件下,在合作互动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独创精神。
4.和谐发展,促进教学和科研的统一
讨论式教学模式中,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研究探索的过程。教师既是教学者,也是研究者;学生既是学习者,同时也是研究者,从事的是研究性学习。“教”和“学”的中心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质疑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独立研究的精神,培养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三、“讨论式”教学的教学案例设计
下面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第二册第六单元As his name is, so is he!的课文教学为例来阐述“讨论式”教学理念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
1.布置任务,小组提前准备
教师将学生按照组间均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组长、发言人、监控员、问题专家、评估员等,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然后将课文中出现的十数个英语人名平均分给各个小组,要求他们小组合作提前查阅每组分到的两三个人名的含义、出处,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课堂导入,巧妙创设情境
英语人名作为英语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由于文化差异,学生很难理解英语人名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因此,先从汉语人名的文化内涵入手,进行对比教学,帮助学生更快进入情境。通过汉语人名的导入,教师启发学生探讨、归纳汉语人名的文化内涵,并引入英语人名的文化意蕴。
3.小组展示,探讨文化内涵
每个小组派发言人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英语人名的含义和出处。并引导学生归纳英语人名的文化内涵。例如:男名中Joe表示“上帝赐予的孩子”,David来源于《圣经》中以色列人著名的国王,反映了宗教、《圣经》对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女名中Diana,Cindy都是月亮女神的含义,它们来自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这也是西方文明的起源之一。对英语姓名含义与文化内涵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领会和掌握英语语言。
4.复述故事,引导自主学习
本课课文是以人名串起来的,先以Debbie改名的故事引出人名的重要性,然后用Joe,Harry,Julian和Rory以及Elmer和Hubert等人的故事来论证名字对一个人的社交、职业、学业的影响,因此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结构的把握也可从这几个人名入手。教师将课文中的几个重要人名分成以下五组写在黑板上或PPT上:(1)Debbie;(2)Joe;(3)Harry;(4)Julian and Rory;(5)Elmer and Hubert。
将这五组人名以抽签的形式分给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充分交流合作,在课文中找出所抽到的人名所在的段落,理清这个人所发生的故事,探讨这个人的故事说明了他的名字对他有什么影响(归纳段意)。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复述每个人名的故事并归纳故事的寓意。根据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以很容易地引导全班学生讨论出文章的结构:
Part 1. (Para.1-3): The importance of name.
Part 2. (Para.4-7):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names on life.
Part 3. (Para8):The necessity of changing names.
运用“讨论式”教学模式,学生在合作中自主探讨课文内容和文章结构,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互教互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达到比老师满堂灌好得多的效果。
5.互相质疑,鼓励发现问题
因为前面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都只探讨了文章的一部分,虽然有提前预习,听其他小组的讲述展示和对文章总体结构的探讨,还是有可能会存在每个小组对于自己分得的这一部分内容熟悉,其他部分不甚了然的情况。这时可以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再整体浏览一下全文,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自己存在的疑惑和对本文不太明白的地方。这时,可由问题所在课文段落的小组的答问专家负责解答,也可全班争论,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教互学。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和答得好的同学都要大力表扬,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6.总结讨论,倡导批判思维
针对本文作者最后的结论:If your name no longer seems to fit you, you can change your name.引导学生讨论“Do you want to change your name or not?”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期传达学生不盲目接受专家意见的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宋歌.Seminar教学法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7).
[2]小原国芳著.刘剑桥,由其民,吴光威译.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杜,1993.
[3]张绍琼.讨论式教学法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S2).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哈默用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的尊严,同时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今天,我们学习《将心比心》,能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课文写了哪些将心比心的事情呢?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读通读顺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字串8
三、细读课文,探究情感
1、默读记叙这两件事的一、二自然段,想想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2、在自学基础上小组互相交流,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重点探究以下问题:读母亲平静的话,思考:母亲的“宽容”体现在哪里?母亲又是怎么鼓励护士的?她为什么能这么做?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5、多种方式读课文最后一段,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专题
1、创设情景,模拟对话,说明“将心比心”:
⑴ 公共汽车上,一位少先队员给老奶奶让座。
⑵ 公路边,你看见一位老爷爷正在植树。
2、对本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
3、小练笔:
写在做人处事上给你启示的一个人或是一件事。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达到整体的完整。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字串6
第三,作为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我注重发挥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开课时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结束时,《《将心比心》教学反思3》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关键词】 教学案例;学习兴趣;课堂氛围;创新个性;社会适应能力
背景:
师:同学们,玻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谁想介绍一下自己对玻璃的了解?(学生纷纷介绍自己所熟悉的玻璃,诸如有机的、无机的;有色的、无色的;薄的、厚的;等等。)你们知道得还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与玻璃紧密相关(板书课题《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所介绍的玻璃与我们已知的玻璃有什么不同?同学们想不想知道?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兴趣极高。
师:好,以组为单位,先熟读课文,然后召开产品新闻会,推选一名同学扮演玻璃厂的设计师,介绍新产品,当设计师讲解时,其他同学可对他进行提问。这么学习行吗?
学生齐声道:“行!”
师:好,现在开始准备。(教师提出读书要求:1,认真自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流利,读懂;2.抓住文中描述新型玻璃的名称、特点与作用的部分,深入思考,变成自己的理解,在会上宣讲。)学生熟读课文并把教室布置完后,会开始。
生(设计师):各位先生们,女士们,我是新型玻璃厂的设计师。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产品新闻会。通过技术创新,我们研制并生产出了五种玻璃,它们是“夹丝网防盗玻璃……”这些产品质量优良,应用广泛,欢迎各界人士使用。
生(问):请问“夹丝网防盗玻璃”有什么特点?
生(设计师):它的特点就是防盗。
生(问):请具体谈谈。
生(设计师):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玻璃里面有一层极细的金属丝网。丝网与电源、自动报警器相连接。当有人划破玻璃时,就会发出警报。
生(问):请解释一下“极细”的意思。
生(设计师):“极细”就是很细、非常细的意思。极细的金属丝网就是用很细、非常细的、能够导电的金属材料做的丝网。这种丝网要比蜘蛛网更细更密。
生(问):请你谈谈这种玻璃的用途。
生(设计师):在银行以及存放文物、珠宝、重要图纸、文件的建筑中都可以采用。会开得有声有色,课堂气氛热烈。
在师进行教学总结后,师问:那个单位谈谈你们单位以后的构想。
生:我们想研制一种“不沾水玻璃”,雨雪天行驶的汽车,司机的视线模糊不清,容易出事故。如果有一种“不沾水玻璃”,雨雪天汽车行驶就安全多了。
生:我们还想研制一种“吸尘玻璃”,用这种玻璃做黑板,教室里既不会粉尘飞扬,又不会影响师生的健康。
会结束。(师生共同为他们鼓掌。)
分析:
常识性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但教师都觉得不太好教,学生也没啥兴趣学。那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怎样做到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上述教学片断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有内在兴趣。从上面的教学过程可以看到,教师从学生已经熟知的玻璃出发,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学生急于想知道新型玻璃,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开产品会和聘请推销员的环节,更使同学激动不已,学生们都精心准备,全身心地投入,主体性参与极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2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3 在大胆设想中培养创新个性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述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畅谈自己的想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想象,同时,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4 锤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社会化,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经验和能力,以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上述教学过程中,通过召开会和聘请推销员的环节,把学生直接推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模拟市场竞争中,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锤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5 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1、案例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的能力和品质,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启发式诱导,思维多向流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能力培养效果好,学习系统知识效率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也做到了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如在湘教版七年级上册讲地球的形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时,我设计了家庭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在冬天和夏天应如何放置的问题,由于案例的设计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在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中,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了素质。问题来源于生活,一方面达到了旧知识在教学中迁移的目的,另一方面确实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由于案例是真实的,没有教师的评论和分析,由案例的真实性决定了案例教学的真实性,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比较容易地突破了多年来学生对太阳高度的理解上的困惑。较强综合性的案例,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应具有审时度势、权衡应变、果断决策之能。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地理知识和灵活的技巧来处理。因此在教学中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深刻的启发性和突出了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交往,过程的动态性导致结果多元化的发散思维培养,真正实现了学生地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2、案例教学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创设了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诫我们,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教给学生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方法。而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条件和基础,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学习的欲望,无所顾及的表达自己的见解,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案例教学真正把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创设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氛围得到了有机地结合,从而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培养自学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善于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去掉教师的“拐棍”也能够“走路”。
如湘教版七年级上册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时,我给学生讲了这么一个事实:一只鼠标,是发达国家发明的专利,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引进生产,如果每只鼠标在市场上以20元出售,则每只卖的钱20%——4元应由发明专利的发达国家拿走,其余生产的过程要发给工人工资,还要用到我国的资源等,折合下来我们生产每一只鼠标只剩下3元的利润,而且我们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两种类型国家的差异。由于案例具有新颖性、讲究时效性,并且背景清晰,蕴涵深刻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的理论与原则,学生经过自己努力而得出结论,不是被动地接受材料,而是主动地参与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从知识产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业发展水平、对外贸易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学习和讨论,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效果。由小故事的引入已经成为新课标下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新亮点,由于创造性的课堂设计,培养了学生持久的学习热情和不断探索的自学精神,坚持主见、知难而进的优秀品质。地理教师都要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的大门,发掘知识的宝藏,那么学生的积极性 将会空前高涨。与此同时,告诉了学生,任何学习上的成功都不是信手拈来的,实现任何一类问题的创造性解决,都与平时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关。
3.教师必须创建开放式课堂,案例教学不存在绝对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不要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暗示。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如在讲人教版八年级“我国的生态农业”时,我给学生提示了这样一个问题:截止目前,我们学到哪些比较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学生们踊跃发言,美国高科技条件下机械化和专业化的农业,以色列干旱环境下的滴灌和喷灌技术农业,甚至还有的同学也提到了当时我用到的案例——我国宁夏固原,甘肃会宁等地严重缺水环境下的地窖存水薄膜条件下的农业,等等。然后我说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模式比发达国家还要先进,请大家看我国的“生态农业图”,看我国的农业究竟发达在什么地方。学生们带着极大的不解和兴趣围绕一张图说出了我国农业的方方面面的优势:可以不用化肥、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可以养蚕、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不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几乎每个学生说出了一个优点,多种结果的出现,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我国农业比任何发达国家还要先进和发达,真正使学生认识到了我国的农业优势,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改变了学生认为外国什么都先进的错误思想。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1一、概述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节,是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国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和我国严峻的环境保护形势,迫切需要加强环境教育,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每个人从小开始直到离开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环境教育。本节内容包括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涉及范围广,知识跨度大,生物圈中种群的数量非常之多,形态各异、结构复杂,生命现象表现丰富多彩,其使用价值也就更加多样化了,学习这节课学生不仅需要扩散思维、概括、综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和表达能力。以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课堂上无法呈现丰富资料、无法创设交互情境、更无法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计算机信息存贮量大,处理迅速,方便的人机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个别化学习环境等优点,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发展水平,调节学习进度和难度,实现因材施教。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口头表达、与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学会处理在实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及各种关系,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辩论和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的活动,使学生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进一步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热爱祖国的情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参与意识和公民意识,真正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付诸于行动上。
(2)健全法制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全球合作,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3)形成保护环境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人是生物圈的一员等知识,分析过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在本模块中也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接触了生物多样性在减少,需要树立可持续性观点等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关注生态伦理的道德问题,形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策略与设计
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本节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结构化,强调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达到同化和顺应,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使CAI更注重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学习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个别化教学选择,强调教学的主体性,强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目标,本课可采用的最好学习方法便是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教育基础之上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与目的。与传统教学相比,师生关系发生了互位变化,同时教材变成了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多媒体则成了学生认知的工具。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多元化的软、硬件学习环境,使学生方便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通过人机交互作用去主动地发现、探索、思考,从而使学生高质高效地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
五、教具准备
1、学校多媒体网络教室。
2、《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网页式课件。
六、教学及课件设计思路
依据本节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以下的教学流程:问题导入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归纳小结练习反馈。通过讲授和学生操作计算机,以讨论、谈话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让学生自己通过网页浏览,自主、主动地参与探究,可以懂得知识是怎样从对资料的解释中产生的,可以把学生引向一个涉及到方法论且充满了探究精神的研究过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2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重点:识字及朗读
教学难点: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具:小鸡图、小鸭图、小狗图、小马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上课教室里有什么不一样啊?这么多老师想知道哪位小朋友今天表现最棒呢!想不想好好表现啊?(想)真好。那老师们要先看哪位小朋友坐得最端正,坐姿最美!我们把自己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后面的老师好不好?
生:展示自己的画画作品。老师边收集,边肯定。并建议自主送给后面的老师。
师:大家画得真棒!你们真是小画家。(边说边板书课题:小画家)
请大家读出来:并自豪的说:我是小画家!
老师也想做个画家,想练习画画,可是没有颜料也没有笔。怎么办呢?嗯,办法有了。(老师手蘸白粉在黑板上作画)你们看老师画的是什么?挺神奇吧?像不像魔术师啊?
师:(过渡句)孩子们,又一个魔术师来啦!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冬天雪景,一、二、三张。(贴四张动物图片)他们说他们也是小画家,他们在雪地里作画,他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板书:雪地里的)齐读题:雪地里的小画家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配乐范读课文
雪地里的小画家们给我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一首好听的儿歌你们听。
(课件出示)
这首儿歌好听吗?它就藏在我们的课本里的p123页里呢。大家赶紧去找找看!(生找老师出示课题)请齐读课题
2、我们也想读读它是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注意要读准字音哦。
3、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a小鸡给我们送来了一些字词卡呢。我们一起试着认认它们好吗?
课件出示:字词卡
b小狗说:这样还不算识字大王呢,要把生字娃娃单独认清就送给你神秘的礼物呢。想不想试试?好!
课件:带拼音的生字苹果树(读拼音,想记法。)
小鸭说:要把生字宝宝送回去,苹果就给你吃啦!
课件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苹果树(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小马说:大家读得多认真啊,这样吧,我就请你们这些小画家们一起去欣赏欣赏我们小动物们雪地作画吧!愿意去吗?那好。咱们出发吧!
三、学习课文
1、过渡句:这天我们在动物们的家推开窗户一看:呀----下雪啦!下雪啦!
课件出示:下雪啦!下雪啦!这句话(抓住朗读指导、感叹号的认识来教学)
学习第二句(出示课件)抓住一群来讲。引出成语三五成群
口头练习:老师一人站在讲台上。
后面有一听课的老师。
3、学习第三、四句他们都是谁呀?画了什么画呢?课件出示四种动物在雪地走过的图
4、学习第五句这些小画家是怎样画画的?
出示第五句这些小画家真了不起啊!在雪地里能画出这么漂亮的画来,它们可开心了。都在互相欣赏着这一幅幅美丽神奇的画呢
5、学习第六、七句
师:呀!突然小狗想起来了:咦!好朋友青蛙去哪了?
课件出示六、七句大屏幕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它在洞里睡着啦!)
我们去叫醒它,让它和小画家们一起画画好吗?生:(不好)
师:为什么呢?(了解冬眠)课件出示冬眠的两幅图
四、小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了动物们雪地作画,可漂亮了!小画家们不但能画画,还能写诗呢!我们再去读读它,好吗?
课件出示全文的内容。要求齐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五、复习巩固:帮小画家找作品
1、小画家们回家了。它们的作品还在呢。可老师忘了谁画什么了。谁愿意上台来帮帮老师啊?(生上台贴画)
2、大屏幕检查是否正确
3、为什么它们能画那些画呢?谁最聪明来告诉大家?
20xx信息化教学设计案例范文3一、设计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学生在教学中探索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大成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探究、讨论、答疑、实践等手段,始终贯穿探究性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得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辅相成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
理论依据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以教师启发式学习和探究性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思想,教师作为主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有所启迪,并协助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性协作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体现探究性协作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优势。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学习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语文课程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情感体验对语文素养的提高,在鼓励学生探究性协作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收获一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自学与合作学习并重,根据教授教学内容及学生特征分析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
依据新课标以及培养信息化新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将根据以下四个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让学生带着现代思辨的观念审读作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3、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提高学生阅读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1、熟悉掌握字词句,归纳总结。
(1)通假字属、凭
(2)一词多义:固、适、逝、苛、虽;
(3)词类适用:东、西、侣、友、舞、泣;
(4)特殊句式: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2、学会理清文章的思路,扣住每段的写景主体或叙事、议论内容来归纳整合,写出每一段段落大意。
过程与方法
1、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学习,通过朗读、讨论等手段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小组团队合作探究,培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过程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情感体验,提高理性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体验作者情感;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课堂协作、讨论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从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处世观。
信息素养
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识别和运用的能力。
三、利用教学环境与资源分析
四、设计师生活动,确定教学模式与教学过程
关键词: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教学方法改革
一、案例教学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次升华
(一)理论教学方法
侧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分析,以培养理论研究型为主,但随着大学教育职业化和实用型人才的需要,传统理论教学方法应用面越来越窄,更多的高校旗帜鲜明的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作用。
(二)案例教学被验证是
《经济法》教学堪称完美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构建学生经济法学习习惯和堆积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也值得推广。笔者从事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工作,推行案例教学起到较大的作用。学生作为三本类、经管专业学生本身缺乏法律专业基础,加之对经济法课程经济法律关系抽象性的排斥,大多没有学习兴趣,我以典型案例作为每个法律关系的开始,激发学生对实践社会想象的分析,引发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对专业知识的讲解不脱离案例本身,是学生对案例分析不间断;通过学习的专业知识分析案例时培养和引导学生形成法律思维,逐步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从被动到主动,从排斥到吸引。
(三)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新思维,创新案例教学的新方式
案例分析大多也是让学生对案件进行分析,要么课内要么作为课外作业,形式单一。如果把案例作为铺垫形成一些项目让学生来完成是否能锻炼学生新的学习能力呢?笔者按照学校项目化要求,在会计学专业学生中推行案例教学+项目形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项目化教学在案例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一)以案例为基础,遴选和设置多个项目
《经济法》诉讼案件中大都涉及律师,可以设置“授权委托书”项目;合伙企业法中可以设置“合伙协议书”;公司法中可以设置“投资协议书”;破产法中可以设置“对雷曼兄弟破产分析小论文”;合同法中则比较多样,可以设置“房屋租赁合同”项目、“货物运输合同”项目,还可以是“货物买卖合同”项目,这些都是学生接触比较多、比较熟悉的东西,学生也会积极完成;反垄断法中则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写目前比较热门的滴滴收购优步中国后是否涉嫌垄断的小论文;产品质量法中可以让学生做市场调查,写调查报告;消费者权利法有些人主张组织学生进行3.15法律咨询和宣传,笔者不赞同这种方式,笔者组织法律专业学生开展十余年法律宣传活动,并不认为会计类学生能胜任此项工作,但学生可以对消费纠纷市场调查后写调查报告;票据法中则可以设置学生填制汇票、本票、支票;证券法则可以让学生通过模拟炒股对股票投资的流程进行讨论;劳动合同法中则可以设置“起草劳动合同书”;仲裁法和诉讼法中则可以设置“书写简单的书、答辩状、词”项目等。
(二)学生分组完成,一般对分组要求4-6一组
要求学生在组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项目化主要是锻炼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思辨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如果让学生单独完成,一方面有些项目就失去了设置的意义,比如调查报告、市场调研;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搭档失去了相互监督和鼓励,项目化效果就大打折扣。分组人数也不宜太多,如果太多必然有些学生浑水摸鱼,不能按照要求参加项目。(三)考核的要求明确。(1)项目文书写作的基本要求:①遵循格式,写全事项;②主旨鲜明,阐述精当;③叙事清楚,材料真实;④依法说理,折服有力;⑤语言精确,朴实庄重。占25%。(2)项目文书在叙述事实时的要求:①写清事实的基本要素;②关键情节具体叙述;③因果关系交代清楚;④争执焦点抓准记清;⑤财物数量记叙确切;⑥叙述事实平实有序;⑦材料选择真实典型。占25%。(3)项目文书阐述理由的基本要求:①列举事实证据确凿;②分析受理以法为据;③据案引法,据法论理;④前后照应,通领全文。占25%。(4)项目文书格式要求:①格式规范;②语言简练;③逻辑清楚。占25%。每学期完成的项目不宜太多,案例教学与项目化相互配合,从设置的项目中选择8-10个项目作为一学期学生完成的项目要求。每次项目得分按照相应比例给组员赋分,再把项目化得分按照设定的比例与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综合为学期期末成绩。总之,项目化作为案例教学的创新方式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提升项目设置的质量、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考核的公平性;案例教学的创新方式思维还需要从教师到学生接受、养成。项目化教学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很有益的,现在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假期兼职、实习学生越来越多,通过项目化形式培养学生法律专业技能越发重要。笔者也希望教师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探索项目化在案例教学中的新思路,不断创新,提出更多的想法。
[参考文献]
[1]赵联果,袁显朋,杨雪宁.项目教学法下会计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6(6).
[2]于艺,丁福军.项目化教学对学生职业的培养[J].智富时代,2015(9).
[3]赵联果,袁显朋.案例教学法下会计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构想[J].知识经济,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