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心理疏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心理疏导 农村高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城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农村的经济也越来越好,大家都放下锄头,走进工厂工作。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时,知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农村对子女的知识教育也更加重视,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将自己的子女送进条件较好的学校学习。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服务,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随着孩子长大,进入高中学习,孩子们却迷茫了:为什么要读书呢?父母说“为了挣大钱”。可是高中生在想“我父母没读书,不也是一样挣钱吗!我吃得,穿得哪一样比城市孩子差呢!”甚至有部分高中生还有这样的感叹:“这书怎么这么无聊,不是我爸要我来混满三年,我才不来呢……”从这种种农村高中生的言谈举止中,我惊奇的发现高中生的改变,尤其是心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勤俭、孝顺、勤劳、体谅等中华传统美德没了。多了骄横;多了无情;不管不顾父母多么辛苦,就是不能少给我“钱”。至于学习,就得看我高兴与否,高兴就学,不高兴就不学。不是我要读书,是爸我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造成这一切的因素:只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一点: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还需要关爱,关爱他们的心理成长。现在,大家都为了抓住改革的机会,努力积累财富。远离家乡去寻找一份高薪的工作,留下孩子在家里。所以,孩子没有人陪伴:在孩子想吃东西的时候,还得自己弄;在孩子受到其他孩子欺负的时候,只能自己受着;在孩子烦恼的时候,只能对自己倾诉;在天黑时,孩子害怕,却找不到父母温暖的怀抱;在考试得了一百分时,却看不到父母开心的笑容,听不到父母高兴的称赞;在每次拨通父母的电话时,都是问“没钱了吗?要多少啊?”这样一次次的忽视,孩子到了高中时,心里面变的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寂寞。长期失去关爱,使农村高中学生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农村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学习缺乏学习动力;
2.农村高中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
3.农村高中学生缺乏自信,压抑,自卑;
4.农村高中学生性格极不稳定,容易走极端。
为了农村高中学生的明天,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他们,疏通他们内心淤积的心理。我认为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去疏导:
一、高中学生需要“沟通”
长期父母在外务工,高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一年到头很难见上一面。加上作为父母的都本着“再苦再累,也不能苦了孩子;也不能累了孩子”。父母们在外受的苦和累从不向现在的高中学生提起,甚至有些家长还怕自己的长相丢了孩子的面子,不敢到学校与孩子的老师交流。高中生们呢!凭着电视上的宣传,对外面世界有着向往,总是认为外面什么都好!认为父母在外非常幸福。怎么不带上我呢?所以很多农村高中学生提出要和父母出去打工,被父母拒绝后。更加肯定父母在外是去享福。造成了对自己父母的不理解。所以,及时和孩子沟通,让他们了解父母在外的生活情况,体验父母的那份艰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里我有一个小方法:父母可以将自己在外的生活环境,每天的生活情况,工作情况拍成视频,及时传给农村高中学生。高中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拍摄下来传给父母。增进父子之间的了解,互相体验一下对方的艰辛。让农村高中学生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二、农村高中学生更多需要的是语言上关爱
在这物质横流的世界里,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对孩子的物质需求都能满足。但是正因为工作的原因,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高中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有一部分家长甚至认为“高中了,都16岁,什么都可以自理,我呢给点钱就行了”。其实高中学生并不能承受那么多,他们的思想正处在形成的时期,受到的关爱越多,养成关爱别人的情感就越多。而这种“关爱”往往就是一句话。在大家的印象里都有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吧:一天我翘着嘴巴走进家门,母亲一见我就问“宝贝怎么了,翘着个嘴多难看啊,给妈妈说说怎么了”。这样一句平常的关爱的话语,使我们长大后都还体验得到母亲的温暖。
三、父母给高中学生的物质要适当
经济宽裕了,父母的手也松了。往往农村高中学生向父母要钱的时候,父母都会不自觉的多给一个一两百。担心自己的孩子受苦了。而高中学生有了钱之后,他们对自己的吃、穿等的要求就更高了。甚至想去尝尝“鲜”。例如:烟抽是什么感觉呢!你看电视里面那些大哥都抽烟呢!所以,买根烟尝尝。哎!你的那个手机怎么那么酷啊!我也买一个玩玩……
长此下去,农村的高中学生将走上攀比的道路,到那时,又有谁会重视自己的学习呢。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用惯了父母的钱,又有哪个高中学生想通过学习为今后拼搏呢!
四、要为高中学生树立一个伟大的目标
【关键词】心理疏导;途径;方法
据调查,在我国中小学生中,约五分之一的儿童和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
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反映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是一反常态,上课容易走神,不专心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或质量变差,学习成绩下降等。如果只针对表面现象,单从解决学习态度入手,采取传统的道德说教加榜样感化的教育模式,往往收效甚微。因为这种方法忽略了内部的心理因素,而在心理不健全的情况下,仅靠外部说教、感化是不起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真学习心理知识、掌握心理疏导的技巧,将心理疏导作为传统教育的辅助手段,帮助孩子们排除心理上的不利因素,教会他们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使他们茁壮成长。
一、心理疏导的涵义
心理疏导是指人们对存在的各种思想、认识、行为方面的问题,从心理角度科学地给予启发疏导,使人们如释重负的感觉,从而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简言之,心理疏导就是疏通心理淤塞,使心理活动畅通无阻。心理疏导是医治学生“心结”的良方。而且这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中时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二、心理疏导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疏导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疏和导。疏是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错误所在,导是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引导,以及改正缺点和错误,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不能光疏不导,也不能光导不疏,两者都达不到我们教育的目的。
在心理疏导工作中,通过什么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呢?笔者认为要通过学校的教育、班主任的疏导、课堂教学渗透和家长配合教育四管齐下才能成功。
1.学校创设心理疏导工作的大环境
学校应按学生的实际情况,传授心理知识,加强心理锻炼,逐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一方面,通过方法得当、生动活泼的教学,使学生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尊重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使学生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引导学生正确社会,养成健全人格,勇于开拓进取,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活动,以小品表演、课堂讨论、漫画赏析、一分钟演讲、主题班会、春游、运动会等形式,不断进行心理素质的训练。同时,运用班级集体的力量,促使班内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健康的心理,能与他人保持正常的交往关系,受到他人接纳,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同时,让他们生活在团结、友爱、互助、融洽的班级气氛中。
2.班主任不断创新心理疏导的形式和方法
班主任在心理疏导工作中有别人不可替代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班主作最易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学习状况、人际关系、家庭背景。班主任潜移默化的力量对学生心灵世界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认同、示范、感召、共鸣、渗透作用。
班主任采取的心理疏导方法有很多,一般采取下列方法:①注意兴趣转移。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后,转移其注意力,吸引他参加感兴趣的活动,从而减轻精神压力。②精神发泄。在许多时候,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宣泄的渠道,班主任可鼓励学生写日记、周记等。为他们创造一个宣泄渠道,表达他的压抑情感,宣泄他的积怨,然后让他冷静下来,恢复理智。③倾注真情,爱心滋润。爱生是教师更是班主任必备的重要情感品质,感情的交流是育人的基础。“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锹罗德)班主任只有“动之以情”,用感情熏陶为媒介,关心学生冷暖温饱、喜怒哀乐,用师爱的甘露去滋润他们的心田,他们才会与你接近,与你交朋友,讲心理话。④评语激励。激励性评语是心理疏导的好方法。一则好的评语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反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沮丧,甚至造成学生自暴自弃或逆反性反应,教师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评语中适时表扬,提出目标,指出方向,给学生以正面反馈。如一个优秀生评语“要知道只有更好,没有最好!”一个后进生评语“你在守纪上进步,连我都十分惊讶,你能让我再惊讶一次吗?”这样的评语使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心态下接受教育,让学生体验到被肯定、表扬、赞誉的喜悦心情,感受到老师用心爱他们,关怀、鼓励他们,从而为学生品德、学习的发展注入心理源动力。
3.将心理疏导内容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也是学生心理疏导的主渠道之一,教师要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的思想渗透到教学之中,教育学生理智地看待当前社会在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正确妥善处理各种关系、矛盾和冲突;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借助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所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疏导;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形体语言(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一次赞许,一次注视……),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魅力,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身教重于言教”;在批评学生时,以不伤害学生心理为前提,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可以通过与夹带、传递纸条,作业评语方式,与学生互相沟通,使课堂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不留后患。
4.家长配合,家校合作,提高心理疏导的实效性
资料表明,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家庭环境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预防和改善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家庭影响和父母正确教育尤为重要。学校要与家庭紧密合作,教师要与家长积极配合,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一是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向家长传授心理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密切亲子关系,减少因家长不当的教育方式给子女造成的心理压力,增强家庭心理疏导的实效;二是召开家长会。针对学生现出的心理问题,将其分类后,有针对性召开家长会,如针对人际关系紧张问题的家长召开的,有针对因家长期望过高导致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的家长召开的等等;个别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如迷恋网吧、早恋、逃学等,采取与家长单独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加强与家长联系。利用电话、网络平台等手段,设立家校联络热线。便捷学校与家庭联合,随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不让问题的“星星之火燎原”。
总之,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从细微处抓起、抓紧、抓早、抓彻底。只要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就能帮助学生克服不健康心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希永等.《心理素质教育论》开明出版社,1998年3月
[2]鲍东明.《启发学生心理自觉的教育》.奥博教育网
[3]刘宣文.《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教育研究》1999第2期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抵触;心理健康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充满危机的时期。由于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其实际能力、社会水平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等方面存在矛盾,这一时期的个体往往经历较为激烈的内心和外部冲突的磨练,情感两极化明显,也易出现挫折感、悲观等心理不平衡现象,因此这一时期常称为“暴风骤雨时期”。然而这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危机是青少年时期必然要经过的,成为青少年的某种心理发展阶段特征,逆反心理现象尤为突出。这也是家长、学校领导和班主任最头痛的问题。现就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谈谈个人的看法。
1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形象地说,就是“你叫我这样我偏那样”。其表现多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常会遇到教师表杨一个学生,却引起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一个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同学的同情和辩护。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在这个阶段,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呈现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局面,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正面宣传作反面思考。
有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二是对榜样及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
在教育过程中,许多教育者和家长都希望通过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来教育感染青少年,唤起他们的热情,以期达到激励后进的目的。但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一些先进人物被说成是沽名钓誉的“投机家”或“傻子”,无端怀疑这些先进人物的动机,进而否定他们的先进事迹。
三是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正不压邪的局面。
四是对思想教育、遵章守纪要求的消极抵抗
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冷淡,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大而空、形式化,不符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3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逆反心理是一种现实且普遍存在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与家长的抵触更为尖锐;中学生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可以说中学生既是成熟的儿童,又是幼稚的青年。逆反心理在很多中学生身上表现出来,尽管方式和程度有差异,但给中学生健康成长构成障碍,给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造成阻力,甚至影响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的实施。要明确,在教育过程中,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以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
第三,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如主体连同不端的人格与正确的信息、或良好的动机与生硬的态度一并逆反),教育者本身并引导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与非我,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萌动。
自古,为人师者便是“传道授业解惑”,时至今日,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教师应是出色的指挥家,他所指挥的不是学生的形体,而是学生活蹦乱跳的思维。因此,教师应具有穿透力的目光和洞察秋毫的机敏,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甚至每一个眼神,来洞察每一个学生内心世界,从而及时捕捉发现学生逆反心理的萌动,以便及时进行引导。
(2)明辨学生逆反心理的性质。
发现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后,要冷静对待,准确判断其性质。一般来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与其受到的外界刺激信息成反向性。负信息刺激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是正确的,正信息刺激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则是错误的。对待逆反心理,就不应冷漠批评,而应热情支持、赞扬、保护。
(3)对学生逆反心理要“对症下药”正确处理。
对于正确合理的逆反心理,我们要给予支持、激励,促其强化并引导变为积极的行动,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促其个性和特长健康发展。对于偏激的甚至错误的逆反心理,我们也不要盲目地排斥或压制,而应向学生讲清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实质,教育他们学会冷静思考,科学分析,努力使主观与客观一致,保持认识上的正确性。
(4)善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心理疏导 学生管理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during student's management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d traditional management of technical school students of "tight watch" issue, with the school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ease the work of the medical model shortcomings, made a mental change from passive to active consultation and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to prevent the former in the past. In the management system to explore the design, class work,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udent self-management, campus culture building and integration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the students managed to ease the formation of a new mode of education.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Student's management
1 技校学生管理与心理咨询疏导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一些技校的学生数成倍增长。学生数提高了,但是管理、教学和基础设施没能跟上来,致使一些学校管理事故频发,学生的、个体的极端事件也屡现报端。很多人认为,技校生大多成绩比较差,素质比较低,自我控制力比较弱,必须加强管,管不严,就会出事,管不好,就有问题。于是学校便继续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形成更加严格而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办法。管字当头,严字当头,从学校领导到一般老师,层层落实责任,实行分片包干,有的甚至实行跟踪追击,人盯人,把学生当作对手,把扣罚当作武器,弄得人人自危,草木皆兵。但效果却不理想。
而另一方面,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健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随着2008年对四川震后的心理疏导,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心理疏导的关注,一些心理咨询师培训班遍地开花,呈现如火如荼的形势。
2 传统学校的严格管理和心理咨询走上了两个极端
2.1 学校的管理“管”、“严”字当头。应该说,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突出学生管理的管字当头的本意肯定是好的。那就是想通过管,创造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维护学校良好的育人环境,把学生管好,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放心,学生不出大事,不出中事,小事少出,从而使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甚至是重要的有效的方法。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我们所面临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婴儿,不是小学生,他们已经是一群初步有自己的思想、审美观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的准年青人,已经是小大人,对于他们的管理,重点不应该是“管”。
2.1.1 管字当头,势必导致以压代管,以罚代管,以扣代管,甚至以开除代管。我们知道,要管住人,总是要有手段,要有措施,而这些手段和措施,不可能是和风细雨的谈心,不可能是不厌其烦的说劝,不可能是三番五次的教诲,而肯定是铁的纪律,是不容申辩的家长作风。如何才能管住,如何才能管死,那就是压、扣、罚,就是杀一儆百,劝退开除。
2.1.2 管字当头,势必是以人治校,而不是以法治校。我们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法治校,以德治校。而突出一个管字,处处管字当头,管人者说了算,以人管人,以罚治校,而不是以制度管人,管理者就有可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有可能成为救火队员,而被管理者往往却是口服心不服。
2.1.3 管字当头,只能有利于弱者心理的培养。学生面对严厉的管,面对铁一般的冰冷的管,处处显得无奈,时时显得无助,个性和创造力被压抑了,争强好胜的心理没有了,剩下的只是唯唯喏喏,剩下的只是不是心甘情愿的服从。
实际上,过分强调在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中,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不利于消除学生们的逆反心理。
2.2 学校的心理咨询所采用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我们一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即有人批评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2.2.1 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2.2.2 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却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咨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2.2.3 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学校管理和心理咨询治疗的脱节与滞后,应该把二者科学的结合,并将针对少数人的心理咨询治疗变为针对广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与心理疾病预防。变被动为主动,即要建立心理咨询的疏导教育模式。
3 学生管理中的心理疏导教育――前两者的科学结合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手段才能完成的。要以预防疏导为主,将心理理疗前移,不能只靠咨询治疗来解决以学生为主的群体。
心理处于健康正常状态,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也是形成学校良好的管理的基础。反过来,科学的管理又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状态才易于顺应社会,倾向于与社会保持一致,接受社会的各种要求包括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品德。从反面看,个体如果处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往往倾向于接受主流的社会规范价值观相悖的观念,对不良规范失去抵抗力从而形成不良品德。
3.1 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创新技校学生管理,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技校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
3.2 发挥好班主任的心理导师作用。班主任的心理疏导重要性体现在创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以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优秀的班主任很擅长利用集体活动、班会、个别谈心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班主任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一是生活辅导。生活辅导又称人格辅导,目的是促进学生建立合理的生活规范,适应基本社交,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班主任对学生的生活辅导主要有情绪辅导和社交辅导。比如班级中常发现这样的学生:自暴自弃乃至厌学;因成绩竞争激烈,互相嫉妒,打小报告;因身体太胖、娇气而自卑久而不合群;因老师批评明里顶撞,暗里忌恨。学生的个体中有好表现,有羞于开口的;有人缘好具有号召力的,有老被人欺负成为出气筒的;有讲义气的团体,也有良性竞争互相上进的伙伴。以上这些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其实可以归因于情绪和社交问题,班主任进行情绪辅导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学会适时、适度、适宜地渲泄又能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班主任进行社交辅导就是要帮助形成正确的社交心理,学会恰当的社交礼仪包括男女生交往礼仪;学会克服害羞心理,与别人沟通的方法;学会缓解人际关系冲突处理口角等等,健康的社交心理有助于班集体的建设,也对学生走入社会有帮助。除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消费辅导帮助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对学生进行休闲辅导、帮助其学会调节学习生活,学会欣赏艺术,亲近自然,以培养良好的个性。二是学习辅导。根据心理工作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有三个问题:能不能学――智能问题;愿不愿学――态度问题;会不会学――方法问题。班主任的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后两者加以辅导。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班主任要帮助学生纠正厌学、上课走神、讲话、抄作业、考试舞弊等学习习惯问题。这些问题仍可以归因于心理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这将对班主任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挑战。要求班主任的自我心理健康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3.3 实行学生自我管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以往,技校一般实行在学生科直接领导下的、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绝对的学生管理方式,使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地位。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管理工作常出现管理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管理中形成比较严重的对立情绪。针对于此,有必要在学生管理中宜推行以学生科指导下的、以班主任为调节的、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方式。白银公司技校自2004年起在学生中推行了“三自教育”(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生活)。在这种方式中,学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学生在这种角色转换中大大提高了自我管理的积极性,特别是增强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这样以利于消除学生对于被管理的逆反心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制力、耐挫力、坚韧不拔地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促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3.4 开设心理学必修课,增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加强心理学课程的设置和心理学知识的讲座,加大对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让每个学生都能认识心理障碍的危害并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掌握一些减压的办法,如扩大兴趣,多参加一下文体活动;扩大社交范围,学会沟通、交流、倾诉;学会转移、宣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等方法。
3.5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3.6 心理咨询应加大对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治疗。最后,我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认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在主动预防和普及心理学常识之后,已经预防并解决了大部分学生简单的心理问题。对少数的学生可以运用心理咨询与辅导。在学生群体中,“问题学生”在学校中受批评多,在家庭中受责骂多,在亲友中受歧视多,失去了学校、家庭的温暖,失去了同学、亲友的信任,心灵受到了创伤,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内心非常苦闷,易产生逆反、疑惧等心理疾病,应对他们予以更多的关注,从心理上加以疏导,促使他们朝好的方向转化。
总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种教育渠道、教育资源、教育手段才能完成的,持之以恒才能见到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利民等.医学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38
2 郭念锋.心理咨询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69
3 吴品华.技校学生管理的重点不是管而是理
4 汤笑.心理效应解读.第一版.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1
5 华长慧主编.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第一版.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4
关键词 学生心理 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0076-01
初中生学习英语中种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究其原因,其一,是“应试教育”这种不健全教育的滞后过敏反应。其二,是家庭教育、社会风气等诸多因素影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认为只要读书成绩好将来出人投地,因而采取了不当的教育方法。再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对学生的学情掌握不够甚至不掌握,对学生的听课、自学、复习、作业等学习环节缺乏全面的切合实际的指导和安排,从而导致学生厌学、怕学。
1.作为教师至关重要,必须牢记“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和“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研究学习外语的心理过程,及时有的放矢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精心矫正,消除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才能搞好外语教学,提高外语教育质量。
2.端正教育者的教育思想。目前初中学校的老师习惯于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学业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学生,因此,他们对中下层的学生的学习寄于低期望就在所难免。教师的低期望则引起学生的自我低塑造并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如果不首先改变这种错误的“人才观”和“质量观”,那么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他们的眼前就永远是“差生”。为了改变这种非科学观念,学校应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提高认识,端正教育思想,应宣布取消“差生”这个词,使每个教师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校没有“差生”,而只有“学习困难的学生”或“才能未被开发的人”,明确“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增强为师的责任感,倡导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爱心,普遍期望,以诚恳、善意而真挚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即使对学习差、且言行又十分令人讨厌的学生也决不能讽刺、挖苦。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多年形成的心灵“创伤”在温暖的熏陶中开始熔化,得到医治。精神的污染只有用精神的甘露来涤荡,这是无论什么也代替不了的。端正教育思想,不以一时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是从“教师”这一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外界因素着手,并通过“爱”的交流,将这种认识变成每个学生的自尊自信,将有助于初中学生打好学习心理健康的认知和情感的基础。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语文学习 心理障碍
卢梭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1]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存在差异,而且对于不同科目,同一个群体学习的方式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具体到农村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及语文学科的学习,由于他们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语文学科性质的特性,更需要教师的教学务必切实符合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征。探究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预防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障碍,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使我国中学语文教学走向高效化、节能化与非功利化的道路。
一
中学阶段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期,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身体的各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同时心理的各方面又发展得相对平稳,所以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致使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化解这些矛盾的过程也正是他们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完善的过程,如果这些矛盾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许多研究表明,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及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失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加严重突出,并表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正如有关专家所说,目前我国3.4亿青少年中,有各类学习、情绪和行为等心理障碍者约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患病率为21.6%―32%[2]。而在广大农村,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心理障碍要远远超出城市学生。
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他们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他们常常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学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上课时不集中精力学习,课后也不读书、不做作业,或者贪玩游戏、迷恋上网,或者东游西逛,得过且过。
2.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这是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又一个体现。语文在中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想提高成绩,效果常常不明显。所以,当他们遇到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他们本来基础就比较差,学习方法也不恰当,同时刻苦努力也不够,于是考试屡考屡败,从而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
3.缺乏毅力,松散惰性。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还表现在缺乏毅力、松散惰性方面。他们由于长期形成了松散、惰性的坏习惯,所以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当他们稍微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时,常常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有的学生就说:“我一看到题目中有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就连看都不想看,更别说做了”。
4.自控能力差,波动性大。这也是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一个表现。他们有时候考试取得了较好成绩,马上就会产生喜形于色的兴奋心情,心里也充满一定要学好语文的感情。但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常常表现出“几分钟的热度”,时间一长,上课注意力又不集中了,学习热情也一落千丈。这类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很大的波动性,表现出自控能力差的心理障碍。
5.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厌学心理严重。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其在行为上的不良表现方式。农村初中生有的对大多数学科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学习,在校期间由于厌学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有的由于厌学而不愿意继续努力学习从而导致成绩下降,但又毫不在乎。他们上课很难专心听讲,作业很不用心,缺乏学习的动力,养成散漫和心不在焉的习惯,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更缺乏长远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6.感觉到自己落后于别人,产生了自卑心理。农村初中生中有的同学在感觉到自己落后于别人而又达不到自己的期望目标时,就会产生一种不如别人的心理,总感觉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很难办到,否定自己的能力。如果这种情绪体验比较轻微,只要自己加以正确的调节就会成为一种学习上的动力,但是那些自卑心理很强的学生,他们会因一时或一事的失败而感到处处不如别人,感到悲观失望,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
农村初中生产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1.教学模式单一。主要表现为,在目标追求上只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沟通;在教学情感上,偏重学生智力因素的教育作用,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在运作过程上,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自己的模仿获取现成的知识和技能,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和能力;在选用手段上,多以语言和原始形态的手段,如以粉笔、黑板为媒介,而忽略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模式显得枯燥,抑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2.评价途径单一。这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途径是考试,即通过书面考试以分数高低确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这样的教学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评价内容单一。一方面,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表现不仅要能读能写,还要能听能说,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学习过程中方法的掌握作出判断。仅仅一次的书面考试是不能完全确定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另一方面,学生是发展的,今天的成绩不能一定就是明天的成绩,只要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克服自卑心理,学习成绩就一定能提高。评价途径的单一性,往往直接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3.教师自身缺少良好的教学艺术也是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的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铸而成的艺术。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特征,教师创造性地把握语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学方法,能使学生领略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序,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心灵感悟。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特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能去发现,去挖掘,去展示语文教学内容的美质,把内在美和形式美有机结合,学生就会在美的环境中吸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获得心理上最大的满足。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有的教学内容挖掘不深,讲课枯燥乏味,教学设计陈旧老套,教学语言平淡无味等,这些都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
三
针对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中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教师应该合理疏导,建构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贯穿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科学的教学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农村初中生中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很大,所以很难坚持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这样又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进而导致更多的学习缺陷和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明白,成功的路都不是平坦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一时的失败不代表永远的失败,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成功。
2.建立学生档案,“对症下药”辅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掌握了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我专门建立了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档案库,并协调各任科老师通力合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状况,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
3.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任何一种兴趣都是对这种事物有所认识,或参与了某项活动,体验到情绪上的愉悦后产生的。有兴趣就能高高兴兴地学,津津有味地学,即使是遇到困难和问题,也能自觉地加以克服,若学生无兴趣,就没有动力和求知欲。所以,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
4.使学生养成学会利用时间的好习惯。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会有的。”尽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双休日、寒暑假、节假日等可以充分用来进行课外学习。为此,作为学生,每学期一定要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进行课外阅读,逐步养成学会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5.教育学生认识自我,保持正常的心态。学习有差异性,有的学得好,有的学得不扎实,如此会产生不同的心态,学好者春风得意,学差者垂头丧气。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心态异同,提前预防启迪学生。指出成绩的好差并不重要,关键是作好总结,想想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哪些方面还需要弥补。要做到心中有数,找差距、找信心,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评价自己的优劣,悦纳自己。保持正常心态,正确认识一时的成功和挫折,就可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克服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6.端正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因为“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3],所以端正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学会浏览、精读、略读,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的关系。布尔贝曾说过:“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意图,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触”[4]。这说明师生没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没有什么教育。任何教育结果都是伴随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关系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愿意学习他们喜欢的教师所教的科目,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教师态度和蔼可亲,善于鼓励,真诚地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进而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因而学生会喜欢这位教师,也愿意学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这大概就是爱屋及乌的原因。如果教师总是居高临下,态度粗暴,一味地批评挖苦,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极积性。
8.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阶段,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学校都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由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语文课教师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教师也应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在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微笑让我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5]是的,面对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我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学会用心去滋润他们,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7.
[2]蓝燕.三大障碍困扰三千万中小学生,学龄期社会心理因素成为诱因[N].中国青年报,2000,3,3.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0.
职业中专分层次教学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顺境和坦途,也会遇到逆境和坎坷,当一个人缺乏固定心灵支点时,他就很容易在波涛汹涌的人生大海中迷失方向乃至于沉默。可见,心灵世界的健康与否对学生的成长真的相当重要。作为教师,他不仅在生活中多关心、关爱学生,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察觉微乎其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实施教育和疏导,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近年来职业学校受到高校、普高扩招的冲击,不论是生源还是学生质量均出现下滑的趋势,大批素质低、基础差的学生涌进职业学校,他们基础知识、接受能力、学习兴趣、心理素质等各方面与其过去都有很大不同,他们在初中早就陷入无休止地紧张、焦虑、担忧、挫折之中,“谈学色变”,在求学过程中,有过许多痛。如果职业学校面对这样一些群体,在教学中,再继续延用过去的授课方式,依据教学大纲,以学目标搞“一刀切”,那势必会造成对一些学生“拔苗助长”,而对另一些学生“削足适履”的局面,这两种情况都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于是,我校一改过去那种统一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因生制宜,因生施教,实施“分层次教育”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教育效益达到最大化。它不仅体现对每个学生关爱,而且是对学生个性差异、人格的一种尊重。
所谓的分层次教学,就是针对班内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根据A、B、C层学生不同的程度,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景,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经过努力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实践证明,“分层次教学”是符合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并且在职业教学中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面对在学习上心灵受过伤害的职专生来说,恰当的心理辅导及心理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分层次教学中,学生也会遇到一些诱发他们消极情绪的因素,如果任课教师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常态,使学生在良好的心态下学习生活,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选择ABC学习层次
在学生选择学习层次的环节中,教师必须讲清分层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根据学生本人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能力分别选择相应的学习层次,这时有个别学生对自己学习状态认识不足,会出现所选层次与自己实际情况有偏差的现象,这时任课教师就要正确指导学生,帮助他们适当地调整所选的层次,整个过程必须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前提下进行。还有一部分学生,明知自己的水平,能力很差,应该选择C层,但由于有羞愧的心理,他们不好意思选择C层,因为他们会有许多心理负担,他们怕AB层同学歧视他们,怕老师看不起他们。因此,任课老师就应该打消学生顾虑,在班级营造一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和谐平等的集体氛围,让C层的学生尽量心理平和,积极、顺畅地学习,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向上,争取早日升入上一层次。
二、情感投入是“分层次教学”的内在动机
在授课时,教者要尽量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教师的情感起着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作用,他会无意中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许多B、C层的学生,以前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失败,往往是由于得不到像A层同学那样与老师的沟通的机会,他们常常受到冷落,进而使得他们对老师缺乏好感,对所学学科失去兴趣。分层次教学后,他们就可以有条件从老师那里获得足够的关心与鼓励,很快树立起信心,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鼓励是“分层次教学”的动力源泉
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使用最有效的,但也最容易忽视的激发学生的方法”。教师应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针对ABC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A层学生,要摆脱心理压力与负担,使他们在各学科学习的潜能与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C层同学,他们成绩总在后面,内心脆弱、敏感,更需要鼓励和呵护,要尽可能少地批评和指责,同时还需要教师适时的,特别是在公开场合指出他们的优点与长处,使他们化自卑为自信,进而使他们的成绩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而对于B层同学来说,首先要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认同”,再加之鼓励,这是对待B层学生的一剂“良药”。总之,不论哪一层次的学生他们都需要心灵的抚慰和慰藉,所以,教师应该以赏识的目光对待身边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公平、公正地面对全体学生是“分层次教学”的根本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几年,我国高校在不断扩招,去年北京高考的录取率已经高达70%以上,这就意味着拥有本科学历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即使考不上大学,也可以选择考高职,最后只有小部分学习能力确实较差的学生到中职学校就读。毋庸置疑,中职学校的生源整体质量着实令人担忧。笔者所在学院中职护理专业学制四年,学生经过三年的在校教育,马上面临就业前的实习,面临走上社会与那些硬件水平等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学生去竞争,不知不觉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职业院校的指导教师应在学生实习前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使其顺利度过实习期,找到理想的工作。笔者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为例,从中职学生实习前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解决的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关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以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实习生活,顺利就业。
一、 中职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因素
我国自1999年正式启动高校扩招,截止到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约700多万,岗位需求与就业人数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找工作困难已经从最初争先报道的新闻变成司空见惯的现实。而当今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职场竞争很激烈,就业机会稍纵即逝,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都这么困难,何况只有中专学历的学生?学生们深知这一点,所以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们往往很自卑。
2.家庭因素
以笔者所在学院中职护理专业为例,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北京的远郊区县,甚至是偏远山区,父母大多是自由职业或无业者,在孩子教育方面没有给予更多更好的指导,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见识与北京市区的孩子有着很大差距,这也是中职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这些学生智力都没有问题,关键是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学习目的不明确,导致学习成绩差。在回答为什么选择职业院校时,有的学生说:“成绩差,高中考不上,上班太早,先找学校消磨时光”。还有一些学生说:“没人管,随便报的志愿。”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单亲家庭,笔者曾经调查一届3个护士班同学的家庭状况,发现每班都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单亲家庭。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发展及健康成长,孩子容易有自卑孤僻、内向依赖、自由散漫等性格特点,遇到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个人因素
中职学生大多是16岁左右,正处于青春期的开始阶段。这个时期他们情绪波动比较大,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况且他们大多数是90后,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学生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信息比较杂乱,普遍存在着娇生惯养、缺乏责任心、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团队合作意识等问题,而护理专业格外要求学生有“爱心”“责任心”,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所以在实习就业问题上产生诸多矛盾,自己又不能解决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二、 中职学生在实习、就业前存在的心理问题
1.自卑、焦虑与恐惧
自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自信的一种悲观失望的心理倾向。焦虑是过于关注临近事情或预期事情,强烈地暗示对未来不详结果或后果而产生情绪的波动,是一种潜在的危机感。中职学生在熟悉的校园环境里和熟悉的同学学习生活三年,马上要去一个陌生环境、面对陌生人群,每天与带教老师、患者、家属打交道,而且还有可能和一些拥有大学本科学历、高职学历的毕业生一起实习,学生们心理往往没底,不知如何与人交往,怕带教老师歧视、怕别人看不起、怕自己做不好事情受到批评,所有的这些都是自卑心理造成的。越临近实习这种心理越强烈,导致有些学生食不甘味、夜不能寝,总觉得自己什么也没准备好,甚至恐惧未来的实习生活。但是不实习就不能顺利就业,所以大多数中职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矛盾当中,个人能力有限,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难免产生焦虑情绪。
2.轻视、自傲与放纵
拥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大多来自市区里面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从小被溺爱、生活放纵、娇生惯养、没礼貌、没责任感,攀比和依赖心理严重,他们认为找实习单位和就业分配是父母的事,没有工作就是父母没本事,自己面对即将到来的实习生活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些学生大多学习不好,自我约束能力差,在未来实习、就业过程中很难遵守医院的各种规章制度,从而顺利完成实习。护理工作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抱着这种无所谓的态度,很难在工作中做到认真仔细,容易出现医疗事故,一旦出现则一切都不能挽回。
3.选择性障碍
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偏远郊区,虽然成绩较好,但是学历低,存在严重自卑心理。这些学生想去北京市里三级医院实习,又怕与那些本科毕业、高职毕业的学生竞争,回到自己所在的区县又不甘心。而那些学习不好、生活条件好的学生对实习单位就一个要求,不要管得太严。而护理专业由于本身专业特点,实习期间肯定会严格管理,所以面临选择实习单位时,同学们又开始犹犹豫豫,不知所措,出现了选择困难症。
三、 针对中职学生实习、就业前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的对策
1.针对实习前存在自卑、焦虑、恐惧的学生
第一,首先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职学生虽然与本科、高职学生有着学历的差别,但是中职学生有着自己的优势:医院对护理人员需求量很大,且护理人员流动性也大。本科、高职学历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中职学生才是用人单位的基础。其次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范围比较广,选择空间大,不像高学历的护理人才只认准市里三级以上的医院,提示中职学生可以去二级、一级医院、民办医院、个体诊所等,就业率不会比本科高职学生低。最后提示中职学生他们具有毕业年龄小、操作技术强、不怕苦、珍惜工作机会等优点,这些往往也是用人单位比较看重的,以此鼓励学生建立起信心。
第二,护理人员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针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他们的自卑、焦虑情绪会更严重。指导教师应多与他们交流,多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活动,有机会可以组织他们去实习医院见习,提前熟悉实习工作环境与带教老师。
第三,对于那些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害怕与人交往的学生。指导教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懂得只要以诚待人、讲礼貌、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就会很容易被别人接受。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换位思考,遇事冷静三思而行,避免矛盾激化,有问题及时与带教老师沟通。
第四,引导学生要肯定别人的长处与优点,同时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学历还可以从其他渠道提升,树立自信心,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
2.针对轻视实习、放任自己的学生
指导教师应引导他们认识到无论什么时候,靠自己才是硬道理。护理工作一个小小的失误就会危及到病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可以用大量的真实案例进行责任意识教育,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特殊性,让他们从心理上认识到存在这种心态的可怕性,避免在今后的实习岗位上出现医疗事故。
3.针对选择性障碍的学生
指导教师要引导他们做好未来职业的规划,对今后从事的职业有一个思想认识上的正确定位。选择实习医院首先考虑地理位置,离家近方便上班而且安全;其次考虑未来就业趋势,如果想要去三级医院就业,实习时最好就选择一家三级医院,熟悉环境及工作流程等,如果毕业就想留在自己所在区县,那么实习时可优先选择自己所在区县的医院,这样实习后的就业也有了保障。
【关键词】 后进生 心理辅导 数学观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原本存在的不少后进生转化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过去所谓后进生辅导效果甚微,特别是到了毕业阶段,教师忙于培尖,对他们任其自然,后进生们往往会“破罐子破摔”,任凭你老师和领导磨破嘴皮也无济于事。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曾多次强调:“学校要十分重视对差生的转化工作。转化一个差生和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重要、光荣、有价值。”他同时还指出:“转化差生比培养几个优秀生难度更大,对教师的思想觉悟、品德、能力都要有更高的要求。而差生的教育有利于基础教育搞好,对基础教育的成败举足轻重。”由此可见,教育转化后进生是何等的重要。
如何才能较好地转化后进生呢?笔者认为从学生实际出发,剖析他们的心理,教师在充分认识学生心理的基础上,绕过他们心理的“暗礁”,树立“数学观”应对策略,并妥善施行,从而切实有效地转化后进生。
1 “高原”心理——树立一个“≠”
不可否认,后进生特殊的“地位”致使他们常常遭到同学、老师、父母的冷眼甚至训斥,于是长期的“另眼相待”促使他们形成了“不管我做得怎样错,老师、父母教育的怎样对,只要是吹胡子瞪眼的,肯定不成!”的心理,这种心理暂且称为“高原”心理。后进生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谁要想强行“登陆”这块“高原”,必将有“高原现象”的回击。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古训对于受挫的后进生来说并不有效。他们需要的良药不应是“苦口”,而应是“顺耳”。克服后进生“高原”心理的良策,首先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一个不等式,即: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我们教育者只有在思想上牢牢栓住这根准绳,并且抓好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才能使我们的“良策”真正“顺耳”。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乏“忠言”、“良策”,但为什么到后来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了呢?盘点原因,我想不外乎我们教育者在倾注“爱”的同时忽略了“润物细无声”。当发现后进生犯错误时,我们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帮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纠正错误,于是良药一方方地“出”,忠言一串串地“输”。结果当然只能是“弄巧成拙”。因此,我们在转化后进生时,除牢固树立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的同时,还必须懂得“润物细无声”的道理,在给予后进生关爱的同时多一份耐心、细心。
2 “极端”心理——用心去算“+”
有的后进生对自己的前途悲观、丧气,而对学习好的学生既羡慕又妒忌。上课他们故意捣乱课堂秩序,下课围着好的学生“转”,捉弄他们,私下还说:“我不成,你们也甭想”的“极端”心理。后进生这种极端心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自身缺乏信心所致。我们必须深信:自信的心理能使人不断进步,以至创造奇迹;自卑的心理则使人步步后退,以至不可救药。
如何化悲观为自信,化“极端”为“祥和”呢?应对策略:用心去算“加法”。决不吝啬一句鼓励、表扬的话,甚至一个词。这里所谓的用心去算“加法”,就是如同用加法竖式计算逐一累积信心,直至最后的“进位”,“成千盈百”。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点燃后进生自信的火花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如何在一个宽广的时空范围内,使这一火花不仅不熄灭,而且越燃越旺。这就需要我们精心呵护每一次点燃,并且创造更多的“火花”,最终使“星星之火”燎原。
教育改革后进生时应该多表扬鼓励,把“只要你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有进步”、“加油啊”……常挂在嘴边,落在纸上,不断积累后进生的自信心,相信妒忌、捣乱、捉弄等不良“极端”心理都会不攻自破,那些不良行为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3 “反复”心理——学会做“-”
由于后进生的道德观念还不成熟,道德行为的稳定性也往往受到不利因素的干扰和冲击,缺乏自控能力和免疫力,因而他们在转化过程中常常出现“反复”。有时,他们表现不错,受到了老师、父母的表扬,但一转眼又会干一些不光彩的事。
此时,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面对后进生的“反复”,切记定个“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之罪。俗语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屡犯错误的后进生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烙下的“病根”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然如此,我们又岂可奢望一两次的成功教育就能彻底根除他们的劣习呢?
魏书生先生说得好:“淘气的学生在几年的淘气史中,会有过上百次的自食其言,会有过上百次拒绝良言相劝,会有过上百次逃避父母,会有过上百次敷衍老师,对我们某一次成功的教育来说,只要不是第一百零一次拒绝、敷衍,只要有了一步朝前的跨越,就很不容易了。”只要我们能以这种心态去宽待后进生每一次“反复”,相信两者都会受益非浅。
4 “帮派”心理——不断运用“?褷住”
由于后进生往往是“众矢之的”,别人看不起他们,不愿和他们来往,于是他们相互结伙,自己尊重自己,他们在一起方有共同语言。上学、放学、玩耍都在一起,有时与同学吵架,也总能看到他们相互“团结”的那股劲儿。
这一“帮派”心理,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重视。长此以往,后进生是否真会“误入歧途”?这种担忧我想并不多余。当然,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也决不能不分清红皂白就来个“快刀斩乱麻”。
应对策略:不断运用“乘法”,以“乘法”不断累增的关爱去温暖后进生。
关爱后进生,我们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弃恶扬善绝不仅仅是教师的事,而应是师生共同的事。教师不是板着面孔站在学生面前的上级领导,而是“站”在学生脑子里辅助上进因素战胜消极因素的助手。既然后进生有尊重自我和寻求共同语言的心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成为他们“帮派”中的一员呢?面对后进生我们应多一些欢笑和热情,与他们打成一片,以乘法成倍的关爱去温暖他们破碎低落的心。
我们绝不能奢望荒凉的心田上撒几粒种子,滴几滴汗水,就能收获丰硕果实。
5 “捆绑”心理——勤用“?褷鳌”
当我们在转化过程中经常不停地“唠叨”时,很容易使后进生“麻痹”,最后导致他们嬉皮笑脸无所谓,论起“堆”来混日子,把我们所有的“苦口婆心”“捆绑”起来,扔到一边,成了“耳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