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思政课的实践性范文

思政课的实践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课的实践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思政课的实践性

第1篇:思政课的实践性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

[作者简介]刘国胜(1964—),男,教授,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教务处,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 翔(1984—),男,助教,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教务处,研究方向为思想与语文。(江西南昌 330100)

江西省教育厅2011年度教改课题《“大思政”视角下旅游商贸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 JXJG-11-34-3)

高职院校的思政理论课是学生的必修课,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积极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很多老师都进行了思考和研究。针对高职教育新形势下面临的新任务,应当主动转变观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提高思政理论课教育和学生职业特点的契合度,充分发挥出思政理论课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上应有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足的原因

(一)不少高职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时都过分强调就业为导向,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好坏决定着学生的就业率,就业率的高低又成为了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砝码。因此,许多高职院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挤压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满足专业技能教育的价值趋势,使思政理论课有意无意地受到冷落和忽视。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内容的选取没有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目前,中国高校现行的思政理论课教材是统一的,没有体现出本科院校和高职类院校的生源差异,高中政治理论学习和高校的思政课的学习内容之间存在大量的重叠,难以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同一化的课程设计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必然无法把握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脉搏,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自然就大打折扣。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

在不少高职院校里,仍有不少教师在进行思政理论课教学时以“你听我讲”的教学方法为主,缺乏师生互动,忽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相对枯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起兴趣。使得有些学生认为思政理论课就是讲一些大道理,对现实生活没有什么作用,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的发展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学好学坏没有区别。

二、充分认识思政理论课教育的重要意义是提高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一)在高职院校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教育事业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认同有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层面,学生个体对自我的社会角度或身份的理性确认以及学生共同体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凝聚力要解决的价值问题。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反映党和国家的意志,充分体现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中应当明确德能并重的教育目标,切忌重能轻德。

(二)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育人的政治责任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政治责任,即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来自于理论本身的魅力,还来自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师的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其中尤为关键的是教师的政治责任感,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感染力、凝聚力、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的基础条件。要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只有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力量和政治责任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理解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才能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才能最大程度上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利益需要,使学生通过感受、关注、参与、顿悟和内省等非逻辑方法内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法,使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工作实际有机结合是提高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职业性、岗位性、应用性、实用性等特点,决定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必须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不能单纯照搬普通院校的实践模式。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企业和实训体基地作为载体开展。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体验人生的价值、体验自我的价值,在体验中锻炼思想政治品质,充实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结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融入学生实习实训,通过生产劳动,通过职业岗位的锻炼体验,外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实践过程中坚定学生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转变认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思政理论课教学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是在传授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活动。也就是说,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如果思政理论课的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式,不但无法达到教学效果,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要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真正内化思想政治内容,必须提高其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非课堂的被动接受者。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在网络普及的现代社会,思政理论课教师应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理顺教学思路,引入贴近学生活动的素材或者案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制作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课件,图文并茂,丰富课堂的内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比如在上《》这一章内容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复兴之路》等纪录片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不再感到学习是枯燥的,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理解教学内容,采用项目教学法,通过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社会问题的能力,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充分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殊属性,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学生的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主动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探索出一套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政课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力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实发挥出其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师勇.关于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

第2篇:思政课的实践性范文

关键词: 政治课堂 优化课堂 探究性学习 实践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20世纪中叶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明确提出并大力倡导的。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以探究式为主的教学,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集体协作相结合,充分发挥思维想象,立足于政治学科教材的实际,让学生主动参与、自由表达,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能够活泼、主动地发展思维。以下我结合教学实践,浅析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情境引入是探究性学习的起始阶段。课堂上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地投入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来。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如果能用多种方式为学生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求知欲望,加快掌握新知的速度。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要开展探究性学习,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显得尤其重要。

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采用图片再现、典故引入、表演展示、播放视频等多种方式。如,在讲授《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时,可以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让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爱我中华的情感,引起心理共鸣,活跃思维,进而诱发探究意识;而在学习《市场配置资源》时,我让学生准备小品,模拟市场交易的情景。生动的表演,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理解了遵守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此不同的情境,营造了乐学气氛,激发了学生思维,从而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二、拓宽教材领域,组织学生探究新知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科学性和逻辑性很强。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通过探究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知识,学会方法,为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每框都穿插了几个小探究活动,每单元都新增了综合探究课。农村教师在课程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要开展探究活动更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无非是例子”,依据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要突破教材,向外拓展,就必须收集大量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拓宽探究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感受成功的乐趣。

以前的政治课,老师常常是将教材内容“教”给学生,局限于教材,没给学生思考的自由,没让他们自己探究问题,展开思辨,得出正确的价值观和对待事物的态度。探究性学习,老师不以书本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但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拓宽了教材领域,提高了学生的政治素养。

三、开放教学时空,激励学生探究生活

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还要创设一定的探究空间,即一种开放、主动、多元化的学习环境。新课程要求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感悟知识,实现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统一。一个既定的生活事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必然会出现思想交锋、质疑过程,可见,丰富的生活内容能为学生的理论探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精心设计多元性、探究性的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可以为学生自主探究创造契机。

例如:在学习《多变的价格》这一内容时,我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运用“圈、点、勾、划”,标出知识要点,然后重点让学生走出课堂或到市场、商场调查,了解物价水平,或上网查找不同地区的商品价格,或对比季节变化引起物价变化的现象,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写出调查报告,探因究果。学生通过归因分析得到: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实现的。在这一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形成了知识体系,提高了能力。

开放教学时空的探究性学习,正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使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地结合起来。

此外,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还应注意,一是不能只规定方向,让学生具体的探究放任自流,使活动缺乏实效和有益的提升;二是不能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使探究活动空有形式。教师应科学合理地确定探究目标,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努力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发现、建构知识,实实在在地搞探究。

由于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随时会出现教师无法预料到的情况,生成教师预设之外的答案,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反思教学行为,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增强课堂驾驭的能力。

总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要成功开展探究性学习,就要教师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的价值导向,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生成和感悟,促进学生学会主动探究、独立探究和有效探究。

参考文献:

[1]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于1961年在哈佛大学所作的报告《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

[2]郭能武.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1).

[3]倪兆峰.高中政治探究性学习的探讨[J].文教资料,2011,(26).

第3篇:思政课的实践性范文

海洋执法涉及众多行政法学的理论与实践。作为上海海洋大学公共管理系的核心课程,行政法学课程设置方向具有明确的海洋行政执法特色。本课程作为海大的法学课程,一直力图做到具有行政法学课程本质与海洋大学学科特色紧密结合的特点,在历年的教学实践中也一直秉承这一理念。

一、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沿革

自上海海洋大学2000年行政管理专业开办以来,《行政法学》就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开设,至今已经开设有十三年时间。2010年该课程列为上海海洋大学“085”重点建设课程项目,并于2011年顺利结项。

根据《上海海洋大学本科教学一览》(2012年版)规定,《行政法学》课程学生修学情况分为三种:(1)作为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必修课程学习,课程代码8203010,每年修学学生人数100+;(2)作为人文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选修课程学习,课程代码8203010,每年修学人数50+;(3)作为海洋科学学院海洋管理专业选修课程学习,合班授课,课程代码8203028,每年修学人数20+。自2000年行政管理专业开办,2004年劳动与社会保障方向设立和海洋管理专业开设以来,约有近2 000名学生修学。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主要毕业去向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读研和留学。从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该门课程在其就业和继续学习的过程中显现出了很强的实用价值。

二、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海洋类高校法学课程的建设目标是希望形成具有海洋管理特色的行政法学优质课程。建设旨在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切实理解中国的法治现状,特别是海洋行政执法现状,掌握基本的行政法学概念、原则和制度,充实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加对学生海洋行政执法基本知识的传授。师资建设目标是:加强与国内外大学关于该课程教学的交流沟通,开阔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野,增强教师教学、实践与科研能力;教学内容设计目标是,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教学方法目标是,不断创新,尤其注重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索,加强课堂(小组)讨论的比重,将“微课”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行政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使学生从整体上对我国行政法学的基本框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进而熟悉各种行政法律规范,提高运用行政法律规范进行诉讼、处理行政纠纷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遵守行政法规、依法行政工作、依法维护合法权利,奠定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全课程一共分为5编,48学时,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如下:第一编导论(4学时)、第二编主体论(4学时)、第三编行为论(24学时)、第四编程序论(4学时)、第五编监督与救济论(12学时)。

三、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是本门课程建设的重点,可以分为课堂上与课堂下两部分。课堂上,应作为解决知识难点、提高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平台,讲授与讨论并进,辅之以辩论和模拟法庭,可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下的“微课”录制,读物选择,作业任务布置一定要做到知识点涵盖范围广、重点突出的标准。具体内容包括如下:

1.课下将本课程的知识点和讨论问题的背景资料,提前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较好的掌握。这些知识点主要包括如下三类:基本概念、程序过程和经典案例。其中,前两部分板块内容主要是学生自学内容,课堂上用抽查、提问和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学生自学效果进行考核。其中,较难理论内容教师将进行讲解,这取决于对学生考核成果的分析。如果学生普遍掌握良好,则不再赘述;如果学生普遍掌握不足,则需进一步讲解。经典案例的阅读主要是为课堂讨论、辩论做准备。

2.课堂上采取模块化、问题化教学方式。拟采取的课堂教学方法有:讲授、讨论、问答、小组汇报、辩论、模拟法庭的形式。

讲授主要是在学生课后预习的基础上,对重难点的讲解。本次建设的重点是将“微课”理念纳入到教学实践中。具体做法是,课下录制10~15分钟基本知识点的学习指引,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并按照指引学习。对需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微课”讲解。对已经录制过“微课”的知识点课堂上主要采取提问形式进行检查和考核。

讨论主要以教师作为核心主持人,本课程一般每年修学学生数量在170人左右,可以分成10组,每组选举一位组长进行组织协调。教师按照课后布置的背景资料选择讨论的主题,并预先设置3~5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每个问题讨论的时间可以限定在8~15分钟不等。每组讨论后推选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回答效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主要标准为:回答是否主题明确、观点是否正确。因为时间所限,每节课不能所有组别一一回答,但是教师随即选取 2~4个组别的方法,会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和危机意识。

问答主要作为对学生课后资料是否学习理解的考核工具,以及学生上课是否积极参与、认真倾听的方法。教师提问学生能否听懂听明白、学生回答是否流畅正确,都是平时成绩给予的依据。由于课堂学生人数众多、时间有限,因此教师打分的过程要客观而且迅速。初步设想的方法是选取6人作为学生助理,每人分管20名学生名单,教师根据回答表现给予A、B、C三个等级的打分,6名助理,辅助记录。6名助理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预,也可以最快记录学生课堂表现。这将成为学生成绩的非常可观合理的依据。

学生汇报发言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左右,15分钟以上的发言将被强行停止。学生汇报发言的内容是教师课堂上课前预先布置的网络平台的内容。初步设想为“问题―对策”模式发言,即教师提出一个现阶段社会存在的行政法问题,学生经过准备给出解决对策。这一方法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一般情况下,网络平台布置的作业应先于上课时间的5天以上,以此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思考。发言的内容根据当堂课所处模块的不同而不同。第3、第4、第5编所涉及的内容适合本教学方法。这三编都有当今我国或者世界上发生的最热点的管理问题、社会问题、法律问题和经济问题存在,具有较高学习价值。

辩论是考查学生法学逻辑思维最好的工具。“程序正义VS实质正义”是法学家一直争论的焦点,让学生以行政法学案例作为佐证,抽签决定正反两方,课堂上进行辩论,有利于考查学生理论知识运用的能力,也可以提高思维反应、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模拟法庭是让学生了解诉讼程序最好的学习方式。教师提供学生一个案例,学生自己分析管辖法院、受案条件是否具备、自己写作诉讼状并自己安排模拟法庭角色和程序,最后做出判决。整个过程的而进行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知识的最好总结和考查。模拟法庭将安排在接近期末阶段进行,可以起到对行政法学课程的回顾与复习的作用。

四、课程资源网上建设与课外培养模式

课程资源网上建设应充分运用URP、EOL系统,特别是EOL系统提供的多模块,丰富资源的平台,建设该课程的网上资源库。其中不仅包括讲授课件,还将包括课外作业任务布置的方案描述、辅助文档和微课视频、资料搜索方法等内容。适当增加趣味性短片、电影和电视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行政法学的兴趣。

课外培养环节要充分运用行业资源。上海海洋大学的海洋行业资源非常丰富,充分运用校外实习基地(如东海分局)的资源,增加学生课外实践的机会。以学生观摩或短期实习的方式,对其进行本课程的课外辅助教学。现在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有很多,在海洋大学有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骆肇荛基金项目等学生项目。具本课程组观察,学生申请、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本课程组的课外培养模式主要是基于学生项目的“课外指导模式”。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选题、申报和实施的指导。

五、课程考核方式与思考

第4篇:思政课的实践性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 探究性学习 问题研究教学法

一、思想政治学科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时代,在素质教育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可以说,现代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培养和训练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在于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后一代。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尝试采用创设问题情境模式,引导学生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堂变成了剖析典型案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和过程,使政治课堂教学由“传授”型、“灌输”型向“体验”型、“实践”型的转变。学生的学习也由单纯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这一转变对发展学生的技能性知识和人力知识,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进而引起行为的变化,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

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主体的位置,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限度激发与调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之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模式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二是课堂外的探究性学习;三是跨学科综合的探究性的学习。

笔者认为,“问题教学法”是课堂内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所谓问题教学法指的就是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启发学生善于和敢于提出问题,既围绕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模糊甚至错误的观点进行教学,通过双边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在这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教师主要起着组织者、参与者与指导者的作用基本步骤如下: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研究问题,首先要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即,要在教学中创设一个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与教材中原理性知识相关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有以下两种方式(也可看作两个阶段),即教师提出问题和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收集并选择典型案例呈现给学生,并运用巧妙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

学生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搜集和教材知识点相关的材料,发现并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讨论或者个人独立研究解决问题,师生共同查找资料,并最终解决问题。

2. 研究解决问题,落实数学目标。在设置好问题情境后,就要在课堂上开展总是研究。这是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学习的最重要的环节。下面结合本人在进行初二思想政治有关债权内容的教学时实践谈谈这一环节的操作。

首先,要求学生预习功课,掌握知识点,并要求联系实际寻找跟知识有关的资料。经过学生的努力和师生的共同筛选,确定材料。

其次,根据材料要求学生讨论并提出问题。上述材料中的现象在实际中经常碰到,也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所以问题一出来,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迫不及待地要求研究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找出自己有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

再次,要求学生针对提出的问题,对照材料分小组进行研究。到了这里,学生急切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于是我就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和其他相关的材料。然后再进行适当时间的讨论。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已经发现的问题,尝试着用学的知识、原理来解决问题。在学生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和思考后,加之教师适当方式的引导和解释,最终使他们得出结论。

三、思想政治学科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体会思考

1. 要转变观念。探研性学习的教学是开放式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的讲授过程。因此,在探究性的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觉到的教学气氛是“放”。

2. 要摆正位置。就是在学习中要摆正师生的位置,即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助手、参谋、顾问、向导、解惑的作用,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但是在学生思维达到抽象时,教师要进行知识传授,更主要的是方法和技能的传授。所以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

3. 要控制情绪。探究性学习是全新的学习方式,它真正的把学生推到了主体的位置,因而也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再加上其形式的多样化和问题的开放性,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的因素容易使学生情绪出现比较大的波动。因此,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控制好学生容易波动的情绪。

第5篇:思政课的实践性范文

(一)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参与率低

由于学校及相关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不重视,再加上实践活动的单一,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低。学校相关部门不重视该门课程,对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一般都是一切从简,能省则省;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指导十分欠缺,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学实践时完全是放任自流的状态,在教学中找不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也凝练不出自己的想法,更不用提相互之间的探讨了,因此很多学生都选择以应付差事的心态来参与实践教学,造成这门课的参与率低,实践效果差。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应该是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会使学生难以形成强烈的参与感以及归属感,这种情感的缺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参与的积极性。

(二)缺乏完善的教学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制度是确保院校实践教学安排得以落实的保障,是及时评估学生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工具,是政治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指导原则。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学观念的落后,在建立完善监督保障制度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首先是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督制度来监督实践教学课程的开展,导致很多的实践教学计划落空,最终沦为一张白纸。在实践教学效果评估方面,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不能对学生的实践效果进行全面掌握,无法为后续的实践教学提供修正意见,导致实践教学一直处于“黑盒”状态。教学监督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很多政治教师在落实实践教学计划时,无据可依,难以与一些侵蚀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行为进行抗衡。

(三)教学实践模式落后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一般还是以参观传统革命圣地、谒陵等带有红色革命味道的形式进行。在实践形式上相对比较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尤其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相对更偏向于追求视听上的感官体验,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没有积极地引进这种教学实践形式。这一方面是受制于资金;一方面主要还是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认识上存有偏差,导致大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凑够学分而参与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实践教学形式中去的。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社会潮流的发展,应吸纳一些新的政治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实践模式。

二、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高职院校要加大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视程度

认识确定行为,每项决策的效果都取决于当初认识的正确与否。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实践课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对其的错误认识,过分强调了技能对于学生就业的作用。高职院校要想提高政治实践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转变观念,把政治教育实践放到合理的位置,让其与其他课程享有同等的权利;在教学安排上,要给予这门课程充分的教学时间;在制度建设方面,尽快地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不断地引进高水平师资力量;在教学实践项目的安排上,充分地考虑学生的意愿,在结合政治思想课的基础上,满足学生的实践愿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让每个学生看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价值以及作用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成效的基础。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搜集、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尽量地去满足学生的正当利益要求,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产生情感认同。同时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面,要及时引入新鲜内容,充分发挥政治课在宣传、学习、领会、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方面的优势,介绍高职学生教育管理方面以及就业方面的信息,切实地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价值。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与高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比如情感问题充分地结合起来,开展情感知识讲座,这样可以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塑造高职学生健康心灵以及独立人格方面的作用。

第6篇:思政课的实践性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究型互动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P.88)不断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不断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推进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教学改革发展趋势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数字化的时代变革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在文化上,西方国家四处推销自己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竭力策动“”,千方百计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散布各种版本的“中国”,利用涉藏、涉疆、涉台和人权、民族、宗教等问题对我国进行抹黑渲染,千方百计腐蚀青年一代,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如何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是思政课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但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和多发期。市场经济发展中不规范行为引发的负面影响、各种社会思潮的暗潮涌动、非健康文化在网络上的泛滥、新媒体时代信息的聚集和裂变等等,都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正确诠释时代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新时期思政课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随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引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也应看到,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本本主义”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在各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充分;课程的考核评价环节还不够科学,多元化、多样化的考核机制还未形成;相对于理论教学过程,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存在“大帮哄”的形式化倾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高校应积极引入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增强学生探索真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过程中,要突出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课程教学关注的目光从教师与学生的联系移向师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联系上,由双向交流变成多边交流,从双边互动变成多边互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目标指向

在一定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理论教育。理论是真理体系、方法论体系,也是价值观体系,这决定了的理论教育必然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教育的三维统一。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只能用真理的、科学的和逻辑的力量去影响或征服受教育者,使得他们自觉地接受相关的正确价值观”。[2](P.5)无论是知识教育还是价值教育,简单的真理灌输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的,也是无法塑造学生的理想信念的。特别是在当代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身处开放环境中的大学生面临的情况总是千变万化。“既定的结论遇到了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就会失去其现实作用。”[3](P.34)如果学生只知道了既定的结论,而没有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没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难免产生对真理的怀疑,从而表现出认知与践行的错裂二重性,真理也就失去了其指导行动的本质意义。

探究型互动式教学理念来源于20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探究式教学理论,更是以认识论和实践论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借鉴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结合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践提出的。思政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目标就是通过教师的主导,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互动中的思想碰撞,共同完成对现象和问题的解析,共同完成对真理的探索,从而得出科学结论,并在实践中进行验证,进而完成科学理论在学生头脑中的内化与固化,形成科学的理论思维,提升其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它追求的逻辑起点是对现实现象中隐含问题的体察和提出,它追求的内在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对真理的共同探寻,它追求的外在表现方式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的相互交流和探讨思辨,它追求的教学目的是学生对科学理论的认同把握和能力提升,它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看出,思政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现象解析、问题提出、思维思辨、真理探寻、实践检验,共同探索真理,从而真正信服真理,用科学真理指导实践,以塑造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的框架路径

构建思政课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要以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核心,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为手段,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一)树立科学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

思政课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要把握理论教育规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增强双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互动意识、能力培育意识,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实现“灌输式”、“注入式”等刚性教育模式向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内容的转化

思政课教师要以国家材为根本,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要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重大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现实热点、难点和大学生关注的问题,整合优化成基于问题式的鲜活的教学内容,形成适宜进行探索研究的问题式案例教学专题,以提供师生在课堂上共同思辨探究,共同探求科学真理。在整合优化内容上要坚持理论自信,敢于面对社会现实,不回避主要矛盾,从而在讲清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用发展了的回答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三)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

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使用研究式、启发式、案例式、专题式、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体验式等多样式并存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要引导学生自发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学生的自身思考获取知识提升能力。要创造如研读经典、撰写论文、师生对话研讨等具有问题探索性质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要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运用网络技术进一步延伸教学课堂。

(四)建立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要建立以思政课教学科研部门为主,教务处、宣传部、学生处、团委、产学合作办公室、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等部门分工合作的实践教学组织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按国家要求设立实践教学学分、学时。要建立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划拨实践教学专项经费。思政课教学部门要设计具有明确教学目的指向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内容,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参加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

高校要积极探索和实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提交成果与现实表现相结合、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样式的考核评价方式。多采用面试口试、现场答辩、师生研讨、论文撰写、操作演示、小组汇报、现实表现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将知识灌输的过程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建立一体化的教育教学系统

高校要建立思政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立体式、多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统筹设计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到理论教育与日常教育实践衔接融合,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互为补充,做到思政课教师队伍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相结合,挖掘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合力,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深入研究理论教育和传播的特点、规律及其特殊性,深刻把握大学生的认知、成长规律,用科学理念指导探究型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要提高驾驭理论及相关学科领域知识的能力,打牢理论功底。要提高对当代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观察、提取、分析、研判能力。要提高与学生交流、思辨的能力,要深刻了解学生的期待与困惑,能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想碰撞。要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用道德的力量去感化学生的心灵,用高尚的风范为学生树立标尺,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参考文献:

[1]骆郁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M].武汉:武汉 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思政课的实践性范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研究性学习 操作要素 主体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旨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问题的生成与解决,就思想政治课的现状而言,应从三个层面加以考虑。

一是注重问题的应答性。在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来说,学习形式有发现、探究的特点,但学习内容的重点是解决一些具体的、现实的、有社会意义的问题。二是注重问题的构成性。由于研究性学习多为学科知识的延伸补充或综合性内容,需注重知识的“特性”和“米料加工”,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因而,要注重问题的构成,将众多问题归纳分类,做到纵成线,横成面,内容形成板块,问题编拟成串,构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相关问题。三要注重问题的规律性。研究性学习多以问题发生、发展为主干进行探究,问题的一些规律是通过不断反复实验获得的,它需依据概念原理的清晰、操作要求准确、解决方式的合理、方法策略的有效性原则。

一、思想政治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要素

在思想政治课中,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一定意义上的个人或小组行为,那么,准确把握其操作要点就极为重要。

思维活动要素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因素,它包括想象、反思、体验。首先想象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品质,一个科学的发明、一项成果的创新都是从想象开始的。在研究性学习中它主要包括知识生成中形成想象。从生活经验中形成想象,细心留意身边事物的变化,从想象中抓本质、抓规律、找方法。

其次,研究性学习要注重在学习中反思。思想政治课是马克思科学论述的再次发展,具有规律性的特征,反思就是发现其中的规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对研究目标进行定位,对研究方法步骤进行修正,对研究活动进行调控,最后获得结论。

最后,对所得出的重要结论进行体验。思想政治课观点繁多,有些难于理解,难以形成牢固的知识结构,不经过体现很难获得充分认识。学生要在阅读、学习中有所思、有所悟,通过体验对知识进行加工。

二、思想政治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论从性质、形式,还是从内涵、意义上来说,都要进行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

首先,自主式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也不只是对书本知识的获取,而是一种现实意义的建构,要有主体意义。学习的行为要由学习的动机支配,会学的水平取决于爱学的程度,学生学习的动机是由各种不同的主动因素构成,由整个动机系统所引起的,因为研究性学习目标多数是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学生自己选择研究的,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反馈和调节,在学习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反思和补救。

其次,认知体系建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同时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或认知失衡,引起反思并提出相关问题的学习行为。此时学生要积极主动地搜索旧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体系的构成奠定基础。在建构过程中,由于兴趣引发了学生研究和探索的心态,学生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归纳、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策略来解决研究过程中的问题,顺利实现迁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最后,要进行合作式探究。所谓合作式探究是指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某些观点和定理时,将学生的问题进行共同探究。在合作学习中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更有学习者的高度的交往。因为合作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研究目标的一致性、研究内容的兴趣性、研究方法的互补性都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不密闭环境,使学生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易使学生产生互敬、互爱、互助、互动的情感沟通。合作学习的“合力”就在于把每个人的能量凝聚为团队精神,把个体之间的竞争围化为小组间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思想政治课要探究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发展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首先表现在他能根据学校的要求积极参与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其次,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有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并主动安排和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顺序,主动获取知识,按各自的方式,把它纳入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充实、改造和发展。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多样化来创设兴趣,给学生以成功体验的多种形式评价激情,而学生的成功体验的产生又与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成功体验的机会与条件有关,与有无独立参与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有关。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姜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06.

第8篇:思政课的实践性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高中英语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爆炸时代。因此,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借助信息技术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等,这些都已经成为目前教学中刻不容缓的问题。

英语课堂需要强调同信息技术的契合,从某种角度而言,信息技术使用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中学英语课程

改革程度的重要量标。因此如何更好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英语各个课型成为我们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1.信息技术和听力课的整合

有关资料表明,外语学习中获得信息的途径: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巨的任务来负担”。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强劲动力和能力形成的前提。

在听力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听力材料感兴趣,他们就有听此材料的积极性。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会主动参与进听力训练中。以往教师处理听力材料的方法常常是让学生听大意――听细节――逐句复述――重复难句。现在,学生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这些活动逐步提高学生对英语听力的兴趣,进而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整个听力教学过程分成三部分:听前 (pre-listening),听时 (while-listening),以及听后 (post-listening)。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达到上课的效果:在听前活动中,通过“猜一猜”活动来解决一些步骤性强、层次较清晰且篇幅适中的听力材料,在听时活动中,通过“帮一帮”活动,解决难度较大的听力活动,从而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听不同难度的材料;在听后的活动中,再通过“议一议”,利用学生从listening text中获取的信息,设计“输出性”的口头或笔头的练习; 因此,根据listening课的特点,可以将此课型设计如下:

1) 将warning-up 的内容设计成为 pre-listening , 作为听力课前的热身,由此解决一些生词,句型。我们以高二课本为例:SEFC Book2B Unit17 Disabilities. Warning up 设计了八幅图片,分两部分展开活动:1. 要求学生根据前4副画的提示,假设自己是个残疾人外出时会遭遇到的种种不便及危险,以两人小组形式展开活动。2. 根据后四副画的提示,讨论如何改进设施,使残疾人出行更安全。在warming up 中,我们又添加了其他几幅画:如电梯,楼梯等。

2) On-listening,其目的就是编制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来锻炼学生的听力水平。如在SEFC Book2B Unit17 Listening 中,教师编制各种不同类型的题目:选择,T&F, 填词,为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听不同难度的材料,教师按难易程度设计A,B,C类, A类填单词,B类填短语,C 类填句子。

3) post-listening, 一般是根据所听内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或者是根据所听内容进行口头或笔头的转述。如在SEFC Book2B Unit17post-listening 中,教师抛出的问题为: How shall we help the disabled in their daily life?

2.信息技术和口语课的整合

新教材的Speaking部分如同一个留有很多空白的花园,就看花农们(英语教师)如何经营它。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口语课中就如同肥料一样,可以创设真实的情景提高学生口语水平。学生在情景中运用语言,教师画龙点睛,一旦学生的兴趣神经被触发,他们自然会在逼真的情境中触景生情,见情思意。其次,教师充分利用电教手段、直观教具,尽量做到可见、可触 、可尝、可闻,充分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鼓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在于能直接、生动形象地呈现具体事物及其变化的发展过程。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声、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兼备的方法,把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或片段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信息技术和写作课的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家用电脑的普及以及校园网与Internet的接轨,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最广阔的前景.因而如何通过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机整合来实现对于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利用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师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生根据电脑显示的情景与任务要求,认领写作任务,查阅资料,网上写作。为了降低写作的难度,并尝试在写作中体现小组合作的功能,利用电脑进行人机交互,学生在任务与兴趣的驱动下去做,为解决问题而学,同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从输入到输出的自然过渡。

我们的尝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变了以往写作应付式编造的做法。但反思可得,我们的设计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写作任务的分派,弱化了学生对篇章整体性的感觉。

【参考文献】

[1]葛文山、郭慧、刘桂岩 《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常见问题分析――从一次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评优观摩课说起》(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年03期(1-5页)

第9篇:思政课的实践性范文

关键词:可雇佣性;就业;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08-02

一、可雇佣性内涵

“可雇佣性”一词是“Employability”一词的意译,也可译为“就业能力”。“可雇佣性”可以简单理解为具有获得最初工作岗位、维持工作和根据需要获得新工作的能力。对于个人来说,可雇佣性的评判主要依据于3个方面,包括知识技能的储备量、向雇主展示知识和技能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的运作发展空间等。因此,可雇佣性可以简单理解为“个体维持工作的能力”。从大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可雇佣性则可以理解为“是大学生毕业更好就业并胜任其职业的能力和技能”。

可雇佣性的概念最早是为判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状况而提出的。现在,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类不同的劳动力群体之中,在高龄劳动者、新入职的员工、缺少必要工作技能的员工、女性、残疾人等低能力劳动力群体中应用更加广泛。可雇佣性的研究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可雇佣性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一方面,高校经过大规模的扩招,造成了当下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由于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在大大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也导致了学生的层次及水平与以前相比有所降低,造成我国普通人才相对过剩、高精人才数量不足的状况。同时,社会的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提供那么多的工作岗位,也就是说,社会用工的需求量跟不上大学扩招的步伐,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增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高校的课程设计不合理、教育与社会脱节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原因。

思政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以来,适应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的需要,获得了较好的的发展。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加快,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它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向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形成其自身“重理论、少实践”的特性,导致思政教育专业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与经济建设所需求的专业性契合点,缺少必要的就业竞争力,陷入就业困境。其具体问题如下。

1.课程设置较陈旧,培养方式相对滞后,针对性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设立以来,在课程培设置上几乎没有大的趋时改动,专业的定位也不够准确。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下,几乎每个专业都有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知识,专业的设置是为培养不同领域“专才”服务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专业技能上相对模糊,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培养“通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课涵盖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储备,但是在宽阔的知识面下却也存在着各种知识都不精通的现象。同时,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在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中也有一定的趋时更新,但是课程的安排在增强学生的可雇佣性、提升学生竞争力等方面仍有所欠缺,针对性不强。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会处于不利地位。

2.社会实践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用工单位的岗位需求

基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通才”培养的定位,学生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操作及实践能力,应熟练掌握人际交往、商务礼仪等必要的素质能力,同时也应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计算机操作等能力。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尽管当前许多院校都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但从学生目前的自身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仍存在很多不足,如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不会操作打印机、复印机等基本的办公设备,不懂迎宾及会务礼仪安排,难以完成基本的活动策划案等现象普遍存在。较差的操作及社会实践能力,使得本来就缺少专业技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更加难以适应用工单位的岗位需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时期的竞争力和职业生涯的晋升空间。

3.学生创业素质不高,对就业理解单一、准备不足

高等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大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当前社会大环境提供的就业方式包括进一步升学深造、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任职、企业和社会组织任职、参军入伍和自主创业等。但是,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就业竞聘的理解和准备不足,不注重对自己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就业竞聘期间,往往也只了解其中一部分就业方式,而忽视了创新创业这一就业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面与技术类专业相比,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较低,选择面也较窄。因此,自主创业是思想政治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是,在现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创新概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相对欠缺,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可雇佣性人才培养可行性培养方案(解决方案)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探索,推进课程改革

高校对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当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是解决就业困境的重要途径。而推进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必须从课程改革入手。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适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体系,并规划和树立好可雇佣性培养的长期发展目标,真正将可雇佣性培养融入日常学生培养计划之中。

具体地说,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开设具有明显特色的、具有针对性、注重开发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如企业文化、逻辑学、传播学等课程);其次,还应多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的特色课程(如办公自动化、应用文写作、公关礼仪等课程),从而开展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培训。最后,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地重视思维方式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创造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在日常教学中,应根据专业特点,更多地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体验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可雇佣性,为大学生获取工作创造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2.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应顺应其“通才”培养定位,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知识构成。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既要提供有效的课堂教育,也要注重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以通过团学组织等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社会调研、模拟谈判、外联交际等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高校也可以与一些厂商企业、党政事业单位等开展联系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一些文案、行政等符合其就业方向的实习岗位,以练代学,实现课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从而达到在实质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增强其可雇佣性,更好地为就业服务。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第一,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任课教师的思想理论培训,提升教学水平。应对任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对可雇佣思想具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促进其具体的课程设计。从而,通过强大的思想政治师资队伍和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形成结合专业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可雇佣性培养方案,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由单纯学术教学模式向提高学生可雇佣性综合能力教学模式的转变。

第二,高校应充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就业指导课程研究。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和举办相关讲座的途径,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引导大学生去分析自己。要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现阶段行业和职业特点,了解行业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工,为其做好初步职业选择提供充足的选择空间,从而使其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对他们加强就业指导,包括怎样去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如何撰写求职信和求职简历、如何合理地进行面试等就业技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应聘能力,提升求职的成功率。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