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课堂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论语;教学思想;对外汉语;教学;运用
一、《论语》中的教学思想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一)因材施教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 雍也》意思是说: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一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人的智商是有高低之分的,所以要注重因材施教。
(二)启发诱导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思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心中渴望通达而自己不能实现的情况,不去开导;不到他想说却无法恰当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不能做到告诉他一个方面,他就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时候,就不再教导他。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成教学任务。
(三)博约相依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 子张》意思说: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定自己的意志;诚恳地提问,而且要深刻地思考。这就要求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素养,从而能够从容淡定的应对。
教学地点:中国上海 教学对象:大学中级国际班
陈辰老师发现班上的马丁在做小组活动时从来不参与,只是在一边冷眼旁观,而且眼里流露出很不屑的神情,但是他又喜欢向老师提问问题,总是认真地记录下来陈老师的回答。不过有时候陈老师请其他学生把问题告诉他时,他就变得不高兴。在日常教学中,陈老师观察到马丁其实挺喜欢学习汉语的,对教师和教材没有什么不满,所以很想陈老师了解他为什么不喜欢和其他学生合作。在一次陈老师设计的“同学们互相提问回答”的教学活动中,有个学生问马丁“为什么你不喜欢和我们一起上课?”他回答说:“因为我来中国是学习汉语的,我要跟中国人说话,我不是和你们说话才来的。”马丁的话一说出口,课堂气氛立刻变得非常尴尬,所有同学都感受到了马丁的敌意。
从此以后,陈老师有意识地设计了好多能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的活动,有很多活动还带有竞争性,比如表演短剧、辩论比赛、抽签找朋友完成一项任务等。陈老师在设计活动时注意细化活动要求,有时候甚至会仔细分配好每个人的角色和任务,避免学生游离于这些活动之外。在这些活动中,马丁也慢慢发现班里有的同学的汉语水平并不比自己差多少,逐步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学习态度。
发现问题与解决: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性情在各个阶段是不同的,对于这些不同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个性差异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后期陈老师设计的让每个人都参与的教学活动,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疑惑中找到答案,引导学生学习,案例最后马丁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学习态度。在这个案例中马丁表现出来的是较为“另类”,陈老师通过观察了解了马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采取的措施是值得借鉴的。
教学地点:美国乔治梅森 教学对象:大学汉语选修课
案例:这个学期有个学生比较特殊,他是先天视力缺陷,双眼视力只有0.2。这个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我对他的进步感到欣慰。但是渐渐地,就有学生开始很客气地给我提意见。比如,那个同学回答问题时,我给他的思考时间和提示太多,并不公平。我开始解释说,这个同学特殊,希望他能理解自己并非刻意“照顾”。但是,后来这个学生找到我,委婉地提出――他就是众多学生中的一名,他很感谢我,但是,不希望给我带来“压力”,所以不用在课堂上给予他那么高的评价。
发现问题与解决:案例中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疏忽的地方,心态没有摆正是其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心态是做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标志,教学中要明确自己的任务。《论语・卫灵公》:有教无类。就是不把学生“分类”对待,虽说案例中的老师是处于对学生的关照,但对其他学生来说这是不公平的,教学中要做到的是真正的一视同仁。
教学地点:美国爱荷华城 教学对象:大学初级选修课
案例:学生对汉字的空间结构是很敏感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我带领学生做了一次复习。复习是会有这样一个活动:把部首给学生,让他说出这个部首的意思,再让其他学生说出含有这个部首的汉字;说汉字的学生同时要写出所说汉字的另外的部件,然后拿着这个部件,根据这个部件在汉字中的位置站到那部首的学生旁边。具体来说,比如给学生A一个卡片“艹”,学生A说出草字头是和花草相关的,接着学生B说一个字如“花”,然后在纸片上写出“化”,把卡片“化”,把卡片“化”放在卡片“艹”下面。
发现问题与解决:案例中的老师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论语 子罕》,这种方法适合汉字教学,能真正的让学生“动”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举一隅”能使他们“三隅反”。但是在案例中复习活动这一环节设计时是存在着不足的。有一张卡片“艹”,学生说出草字头是和花草有关的,其实这是有问题的,并不是所有带草字头的汉字都是与草有关的,比如说“莫”在《说文解字》:日且冥也。从日在中。莫故切。又,慕各切。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字,这就要解释“莫”字的来历了。孔子主张学习应该“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如果笼统地说“艹”是和花草有关的,这就在学生们脑海中形成刻板效,会对以后学习汉语产生负迁移。
以上是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语》中的教学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对外汉语教学博大精深,我只是选取一部分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多,能把《论语》中的教学思想应用到对外汉语中更少之又少。我们需要把中国的文化经典与对外汉语教学糅合,发挥文化经典的魅力,也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朱勇.汉语国际教学案例与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9
[2]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4.9
[3]张俊.孔子的学生管理策略[J].社会科学教学,2010年,8月(中)
[4]尤正梅.浅论孔子的教学思想[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英语教师;汉语使用
【中图分类号】G633.4
一、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汉语使用的调查
1. 调查对象
参加本次研究的受试对象来自连云港市一所中学,这是一所省级实验学校,在当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受试者包括221名学生,4名教师,其中221名学生为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
2.目前汉语在中学英语课堂上的使用现状
此次针对这221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目前在中学英语课堂上使用汉语的现象还是相当普遍的。
表1所反映的是学生对于“教师一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汉语”的多项选择的反馈,结果显示:90.7%的学生确认老师在课堂上开展游戏或其他活动时使用汉语辅助教学,确认教师在学习课文、讲解语言规则、教学单词、提问时使用汉语的学生分别占82.2%,65.4%,62.6%,18.7%。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较多集中于以上几个方面,而提问时则少用汉语。
表1学生对于“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汉语?”的反馈
如果你的老师在课堂上使用汉语,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七年级 八年级 合计
频率 百分比 频率 百分比 频率 百分比
教学新的单词时 64 61 70 64.2 134 62.6
讲解语言规则时 58 55.2 82 75.2 140 65.4
学习单元中课文时 79 75.2 97 89 176 82.2
课堂其他活动 93 88.6 101 92.7 194 90.7
提问学生时 17 16.2 23 21.1 40 18.7
表2学生对于“课堂上教师使用汉语能否对英语学习有帮助?”的反馈
如果老师在英语课上使用汉语,你认为这对你的英语学习有帮助吗?
七年级 八年级 合计
频率 百分比 频率 百分比 频率 百分比
没有任何帮助 5 4.8 4 3.7 9 4.2
很少有帮助 18 17.1 13 11.9 31 14.5
有些帮助 25 23.8 38 34.9 63 29.4
有较大帮助 38 36.2 34 31.2 72 33.6
有很大帮助 19 18.1 20 18.3 39 18.2
表2显示:参加受试的学生总体上承认教师课堂上使用汉语对其英语学习有帮助,其中81.2%的学生确认教师课上使用汉语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帮助;七年级学生中有78.1%确认这一点,而八年级学生中有84.4%认为教师课堂上使用汉语对其有帮助。
3. 关于调查问卷的初步分析
根据这份学生问卷的结果,目前中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使用汉语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出现,此外,根据年级的高低,教师课堂上使用汉语的多少以及主题也有一定区别。学生总体认为教师使用汉语辅助教学对他们的英语学习有帮助,而且承认教师使用汉语有助于他们在课上放松心态,并希望教师能够在开展游戏以及其他课堂活动、讲解课文、讲解语言规则、教学单词等时机使用汉语。
二、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汉语使用的教学案例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断有新的语言项目如单词、词组、句型等的渗入,学生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新的语言项目的学习成为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面对英语初学者,教师在教授单词、词组、句型等语言项目时母语的辅助是不可回避的。案例“uncle”&“aunt”
背景:七年级英语课。这是一节新授课,教学内容为牛津中学英语Starter Unit2《My family》的部分单词和部分课文。教师在教学单词uncle 和aunt时,以汉语辅助讲解到:“爸爸的兄弟也就是伯伯、叔叔,妈妈的兄弟也就是舅舅,他们都可以叫做uncle。同样,姑姑、阿姨、婶婶都可以叫做aunt。”
在以上这个案例中,我们清楚可见:教师使用了一句并不简短的汉语来辅助讲解单词uncle和aunt,而通过这么一解释,学生便能了解到中西方文化是有差异的,知道原来并不是每个英文单词在汉语里都只有一个对应的词。
在与执教者周老师访谈时,周老师表示:如果有些单词在汉语里没有简单的、直接对应词或定义时使用母语完全是有必要的,那样才不至于使学生学了单词而对于它的意思还一头雾水,另外,还有些难以用肢体语言或简单英语描述的新词也可以用母语辅助讲授。
三、原因分析
对于国内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汉语的情况,一些专家也曾作过分析。
“第一,可能与教师的英语水平有关。在国内大多数中学英语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因此在英语课上使用汉语主要是弥补英语能力的不足属无奈之举,根据一项对农村地区173所中学的调查发现有26%的初中英语教师是高中或非英语专业毕业,学历不达标。鉴于此,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应在鼓励教师尽量使用英语的同时适当允许使用汉语授课。第二,可能与学生的学习策略有关。既然使用母语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那么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把母语作为参照点,不自觉地把所学英语与母语加以对比。教师也会因此使用母语,以此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增加语言的吸收,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第三,母语在英语课上的广泛使用现象同时也说明:母语的确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例如,有研究表明使用母语能够稳定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语言意识、实现语言能力从母语到英语的迁移,有助于学习策略的培养等。”以上是王俊菊博士(2003)在其研究中所作的阐述。另外,她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借助母语,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有助于缓解心理焦虑;母语能够在一定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的英语学习。虽然这些研究都不针对中学进行的,但同是英语学习,其间存在着许多相通性。
参考文献
一、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村小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村小教学点的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大多数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制约了语文学科的拼音和文本阅读教学。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的应用,将老化的黑板换为网路设施,把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引进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汉语拼音的教学。我们不再为不标准的普通话而烦恼,Flash配音动画的播放以及视频中老师的标准发音,让孩子在视觉与悦耳的听觉中与汉语拼音娃娃交上朋友;而枯燥无味的生字新词的教学,我们利用项目资源中的生字读音和字形、结构、笔画的演示,让学生在活动中扎实地掌握生字、新词;在文本阅读教学时,导入新课后,首先播放配音Flash进行范读,让学生认真倾听品味,接着根据倾听体会进行自主阅读,再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然后我们既可以运用项目资源中的“跟我学”,发挥学生的倾听和参与能力,及时与视频中的学生一起思考、探讨、合作交流等形式突破教学重难点……也可以利用项目资源中的配音Flas、图片、视频、练习等资源,整合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我们村小教学点同样享受到城里孩子的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运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村小学生的安全与法律意识
在以“德育为首、安全为重、教学为中心”的学校发展理念下,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抓学科教学,学生安全与法律方面的教育同样也不容忽视。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给我们村小这方面的教育指点了方向。
说到be动词和现在进行时,它们简直就是一对共同体,这两个语法知识是密切联系的。要想让学生掌握现在进行时就必须让他们牢固掌握be动词的用法。先要让学生明白be动词的具体功能和意义。
一、Be动词解析
1.be动词的用法功能。
功能一,系动词be。
be为连系动词,中心词义是“是”,句型为“主+系+表”结构。be的形式常用am,is,are(现在式);was,were(过去式);will/can/may/must be(助动词/情态动词+原形);have/has/had been(助动词+过去分词)等。如:
To help animals is helping people.(一般现在时)
We were very busy yesterday.(一般过去时)
It will be sunny tomorrow.(一般将来时)
She has been ill for over a week.(现在完成时)
功能二,助动词be。
助动词be,无词义,辅助主要动词一起在句中作谓语动词。用法如下:
(1)be+doing:构成进行时态,有现在和过去两种进行时态。如:
The girl is swimming in the pool now.
Yangling was reading books and listening to the tape.
(2)be+done:构成被动语态(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done必须是及物动词)。如:
Rice is grown in my hometown.(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
My school was built 15 years ago.(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
I have been finished my homework already.(现在完成时的被动语态)
How could this kind of cakes be made in your home?(含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
That is a day never to be forgotten.(动词不定式的被动语态)
(3)be+going to do:表示“打算或将要做某事”,be有现在和过去两种形式。如:
We are going to fly kites in the filed.
I didn’t know if she was going to come here.
(4)be+to do:表示“按计划安排将要做某事”。如:
The new shop is not to be opened till next Monday.
功能三,there be。
there be句式为:there be+主语部分+状语部分,表示“某处存在某物”,be常用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等。如:
There are about 80 pyramids in Egypt.
Will there be a football match in your school next week?
2.be动词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种,is/are混用。
针对以上两种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口诀法:我用am,你用are,is用于他她它。遇到复数都用are,牢记be的三变化。
(2)例句法:学生对单数的掌握情况普遍较好,那么在教学中,就要大量使用各种复数句子,重复出现are,刺激学生的感官。以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第二种,在完成句子过程中be动词漏用。
be动词漏用多出现在口语和书面翻译练习中。通过对错误的分析,我找到了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受汉语语法习惯的影响。我们在讲授be动词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给be的汉语意思定为“是”。汉语在表达句子的时候,经常会把“是”省略。而英语语法中系动词是万万不可省略的。正因为这样,学生总是喜欢按照汉语表达的习惯,把系动词is/are漏掉。尤其是遇到介词时,例,Tom in front of the door.这就是中英文化差异影响了英语的学习,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老师要多加注意。
二、Be动词的具体教学
1.课前引导学生进行“生本对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要预习将要学习的内容,知道老师上课的主要内容。那么该怎样让学生做好有效的预习工作呢?教师可以把自己的备课笔记呈现给学生,当然要进行角色调整。教师所希望达到的预期效果呈现出来的就是学生自己所得的收获。
2.课堂上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将班级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由于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所以他们多少都能讲解一些语法知识。那么接下来教师就要指引学生进行互评、互问、互答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了分组讨论的方便学生的座位可以排成“u”型或对坐,这也起到了互相督促的作用。
3.课堂上适当加入小游戏。
论文摘要: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教学案例探讨了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如何通过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课堂的有效参与。
新课标下英语学习的过程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重组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0.Malley,1990),让语言(如英语)在整个认知过程中产生,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越喜欢某种学习活动,参与学习的效率越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提高得越快。教学效果就越好。
鉴于新疆地区的特殊性。2008年秋季才使用新教材,笔者主要对我校高中一年级整个汉语班作调查.因笔者认为这些班较具有代表性。在教师方面,老中青结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基本情况:
1.年级:高一:教材:新版模块一;课文:NelsonManela—Amodemhero;授课时间:4O分钟。
2.学生分析:本校高一年级共20个班。其中汉语部10个班,民语部1O个班。汉语部实验班4个,普通班6个。实验班学生多来自全疆各地州,男生偏多,汉族占9O%,民考汉少数民族学生占10%。普通班学生多来自乌市或周边县市,民考汉少数民族学生占28%。笔者所用的班:实验班4个,人数240人。主体导向数学、物理、化学。但在英语方面相对来说成绩比普通班平均分高10分上。另一对照班是普通班,人数:384人,英语成绩一般。这些班存在问题较多:(1)大部分学生虽对英语较感兴趣,能积极参加活动,如:话题的讨论、凋查、回答问题.但仅局限于较简单的回答,很少有学生能成串地或成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毕竟是高一学生,对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较弱。(2)每班都有少数学生连最简单的表达都有困难,教师在活动中和他们交流需给予很大的帮助和鼓励。(3)课前学生基本掌握了本单元的单词,并能正确运用某些褒贬词汇。
3.教材分析和目标(教师们集体备课,笔者的随机一堂课):本课是Unit5中的第四课时。本课重点是通过范文Work—book中readingtask:A followerofBillGates,以及课文中的speakingandwriting(1ifeofNelsonMandela)来描述一个伟人或著名人物,学会用褒义词、贬义词口头回答或评价一个人物。
4.教学策略:本节课借助多媒体.运用活动创设教学情境。用导、引的方式刺激学生有效地参与。让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目标。
5.教学步骤:Step1:Warmingup:Teacher’sactivities——show somefamouspesronsand greatpersonsonthe screen,thenaskstudentstoguesswhotheyare…(ChairmanMao:NelsonMan—dela;Liu Xiang;BillGates).Students’activities一一te11who thefamouspersonsare.本步骤体现以旧引新,激发每个学生参与回答问题。
Step2.Leadin: Askstudentstosummarizethereasonswhysomepersonsarefamousbutnotgreatanewhysomepesronsarebothfamousandrgeat.本步骤小级活动降低任务的难度.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励学生有效参与,学会如何陈述观点,表达赞同或否定,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Step3.Reading:Teacher’Sactivities——askthem toread“Afollower ofBillGates”on page 73:Students’activities——knowaboutBillGatesandanswerthequestions.本步骤体现学生独立自主参与学习思考.完成回答问题。体现了推理、分析、概括和参与操作的能力。
Step 4.Group discussion:Teacher’S activity——guide themtoread thespeakingpartonpage39.Students’activities——knowaboutlife ofNelson Mandela then~llow the parttowriteaboutChairmanMao.本步骤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参与并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提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总结语言规律。
Step 5.Group work:Teacher’S activity——Guide and givecomments on students’work…Students’acitvities——show theirworkinfrontofclass(anyform),thencomparetheirworkswitheachotherandcorrectthem…本步骤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参与性进行评价,以及学生互评,引导每位学生反思,从而培养他们的调控策略。
6.笔者上课的实践活动观察,以及课后对“参与课堂活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关键词:高中英语;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053-001
“合作探究”(cooperative and inquiring learning),力求学生在合作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是一种富含有创意、实效、高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意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那么,如何让“合作探究”深入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呢?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历,谈谈自己对这种教学方式的一些实践和看法。下面结合英语案例谈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究。
一、语法教学
新生进入高中,整个模块一的语法就围绕“定语从句”展开。将探究性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语法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语法规则、巩固规则、运用规则,从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以下是本人关于定语从句的语法探究学习案例以及解析。
Step1:组建小组,开发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探究学习成功与否,科学地组建合作小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调动每个组员的积极性、发挥小组合作的合作技能,从而使合作探究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Step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首先,让学生利用中文语法的概念对定语从句这一名称进行试定义,同时允许学生各抒己见,而不急于纠正。接着,让学生根据划分好的小组写出含有一些定语短语修饰的汉语例句。最后,要求每组选出代表,将各自筛选出来的好例句写在黑板上。这一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了解定语从句的欲望,他们也跃跃欲试地开始了对这种语法现象的探究。
Step3:布置任务,激励学生发现规则
首先,让学生拿出有简单句和复杂句的学案,要求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找出含有定语从句的例句呈现给大家。其次,对整个小组公认的定语从句探究其句型结构,以发现定语从句的构成规则。接着,老师就所给例句让学生思考和总结定语从句在复合句中的位置,引导词的词性、功能及省略等情况向学生提问。备选的定语从句灵活多样,适当难度的筛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
Step4:练习习题,鼓励学生巩固善用
首先,要求学生对黑板上自己造出的汉语例句独立进行翻译。第二,在小组里讨论句子的正误,尤其要弄清句子表达的错误所在,再修正句子,改正出正确的句子表达。第三,每组选出一个代表,用口头的形式读给全班同学听,让大家体会,理解,吸收和利用。
在这节语法课上,我先是科学组建小组,接着在引入中加入了“发现规则”的探究性合作,最后,让学生在操练中渗透了“巩固规则”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结束了对定语从句的规则发现的探究活动之后,运用刚刚获得的知识对句子进行加工完善。学生不但较好地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亲身经历了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体验了问题解决的喜悦,激发了学好英语的热情。
二、写作教学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以下是本人关于模块二旅游这一话题的写作探究学习案例以及解析。
Step1:将不同能力、不同特长及不同兴趣等的学生分成6人一组,并选定group leaders and secretaries,明确小组各成员的具体任务。group leaders全面负责组内事务,Secretaries记录组内成员的讨论内容并整理成文。
Step2:由group leaders领导组员一起阅读并分析文章an adventure in Africa的内容和结构,secretaries 做记录。group leaders分派任务,每个学生负责从文章中找出有关adventure的相关信息,同时secretaries记录各组员找到的信息内容及组内不同意见,即完成课后练习一。通过本活动,学生获取了有关冒险的信息,同时对旅游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了解。
Step3:各小组以本文为蓝本,设计出他们自己的冒险旅游,并填写相关信息,即练。各组学生进一步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各自的文章。
Step4:全组成员写作题为my own adventure的短文来描述他们设计的旅游的相关信息,字数为120字左右。由group leaders 进行分工合作安排,每个组员负责1-2个信息的书写,最后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由secretaries 执笔把各个组员的写作信息组织起来进行整理修改,并润色成文,最后secretaries在组内宣读作品并最后定稿。
Step5:作品展示。全班同学一起以小组为单位轮流交流各自的写作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根据汇报或展示内容提出问题,并要求汇报或展示组进行回答。根据汇报展示和随机回答结果,其他各组对展示进行评价,教师和学生一起评选出最受欢迎机器人设计小组。
关键词:数据驱动;对外汉语;多义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68-02
一、数据驱动学习法简介
1.数据驱动学习法的定义。语料驱动学习(Data-driven Learning)是把语料库与教学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模式,最早由Tim Jhons于1988年提出,他给数据驱动学习下的定义是在教室中使用“语境共现”界面,使学生探索目标语的规律和模式,并在语境共现的基础上设计活动和练习。语境共现是通过计算机检索功能实现的,瞬间把检索项在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以及出现的具体语境以检索项居中的形式排列出来,以便观察其使用特征以及语境,语料库是语境共现的理想工具。[1]Willis(1990)提出语料驱动学习是试图再现“真实世界”的课堂交际活动。Tim Jhons和Willis的共同点是把语料驱动学习模式与课堂教学相联系。我们认为,语料驱动学习是以语料库为基础,教师通过语料检索工具在语料库中获得大量的目的语结构形式,对大量真实的来源语料库目的语进行教学设计,以任务教学的方式完成语言的教学。
2.数据驱动学习法的优点。(1)大量真实目的语的输入。以语料库为教学材料相比词典、教材等,语料库中的语言有三个优势:①数量庞大,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可以选择下载的条目数。条目数越多越有利于结论的科学性,但同时也加大了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量。②真实性,语料库中的语言都是社会真实生活中使用的,贴近母语使用者使用母语的规则习惯。它吸收了交际法的优点,注重语言意义的学习,通过语境共现,学生可以接触大量母语者的使用规则习惯,语料库检索工具可以使某一语言知识点进行集中呈现并且按照出现频率、搭配规则顺序排列,解决了传统课堂中汉语学习者的词汇搭配特点、哪些词被母语者更多地使用这类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被教师忽略造成学习者偏误的问题。③更新速度快,体现语言动态性特点,语料库里词句篇章的更新速度优于教材和字典的更新速度。综上所述,语言库语言可以提高语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2)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探索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学生有大量输出目的语的机会。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课堂设计,将搜集的相关语料作为任务,它克服了翻译法的弊端,教师不是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料自行归纳语言规律和用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发展。(3)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收集语料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语言水平进行语料的筛选。在学生总结汇报成果后,教师需要对知识点进行点评和补充。在数据驱动学习法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指导作用,在注重语言意义的同时,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学生注意语言的形式规则,避免学生过多使用交际策略来达到交际目的,从语言学习的长远角度看有利于学生系统的语言知识学习与运用。
二、数据驱动学习法应用于对外汉语多义词教学
1.数据驱动学习法适用多义词教学的原因。多义词就是一个词语有多个义项,最常用的义项作为基本义项。一词多义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多义词难教是因为相同的形式,区别语义只能依赖语境,所以决定了数据驱动学习法是非常适合对外汉语中多义词的教学的。数据驱动学习法通过语境共现,把一个词的多个义项包括在大量的句子之中,学生除了可以通过语境来判断具体的义项,还可以观察每个义项的具体搭配,这是传统教学方法,如翻译法难以企及的。例如“上”这个词,不同的语境词义差距很多,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搜索关键词“上”,会出现成千上万条有“上”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下,上的意义也有所区别。“上”常见的是可以表示空间方位,还表示场所(如考场上)、时间范围(如历史上)、某整体事物的一个方面(如内容上)等,除此之外还有动作意义(如上班),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简单说明“上”就是方位词显然是不够的。当然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汉语学习者会接触到“上”的各个义项,但是往往不知道在具体语境中如何使用或者经常随意创造相关的词语搭配,造成不地道的表达,这也是汉语学习者常见的偏误现象,语言形式上是正确的,但是母语使用者不这样或者很少这样表达,渐渐就限制了语言水平的提高。
2.数据驱动学习法应用于多义词教学方案。John(1991)介绍了数据驱动学习法的操作方法,其^程分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材料分类和归纳总结。[2]我们根据其思路,详细列出以下步骤:提出问题、语料收集与语料分类、教师设计与学生培训、任务布置、学生归纳与教师点评总结。以对外汉语中多义词教学为例,以上述步骤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1)提出问题与引发思考。提出问题就是对学习的目的语的某个语言点提出问题,语言点可以是语音、生词、语法点等。在此步骤中,教师可以积累一些学生常见的使用偏误较多的多义词,为学生进行思考提供条件和空间。(2)语料收集与分类。在语料收集过程中语料库检索工具必不可少,目前比较权威的国内语料库有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山大学留学生汉字偏误语料库、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汉语教学数据库、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BCC语料库、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国际汉语教材案例库、语料库在线、全球汉语教材库等。在多义词教学时,我们采用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并用其检索工具直接检索关键词,检索结果以“语境共现”的形式出现,出现不同语境中含有多义词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在语料库中的条目是可以自行设置的,搜索的关键词出现在电脑屏幕的中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定句子数量进行下载,一般下载条目数量应该根据教学人数做出相应调整。语料分类是教师教学工作中最为烦琐的一项,教师应该依据教学主题、内容、学习者水平等因素挑选出词汇难度合适、结构复杂程度符合教学要求的语言材料。(3)教师设计与学生培训。教师在此过程中作为一个设计者的角色,要对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预演,这与传统教学课前教案准备并没有多大差异,但是对教案的内容要求更为详细。新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必然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教师应预估学生对材料的归纳结果,控制变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要通过实例和学生演示如何运用数据驱动学习法如何学习语言点,主要包括介绍各种语料库、检索工具的使用和如何分析语言材料。培训结束后,教师以布置小任务的方式进行强化,如利用数据驱动学习法来辨析义项较少的多义词。(4)项目化任务布置。教师让学生以项目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把收集分类好的语言材料下发给学生,如要学生对材料进行下一步的归纳总结或把经过难度筛选的语料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结合实际教学,完成一个多义词的语料分析并采取总结报告的方式在下次课中呈现。(5)成果展现与多元评价。学生的任务是定量的,因为材料中词语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之中,所以每个词的义项都是固定的,学生只要通过查字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等方式对所有句子中的义项进行整理分类,并总结每个义项的具体意义,找出每个义项的联系,还有相关词汇与其之间的搭配,在班级中进行成果展示。教师在学生成果展示之后,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点评,补充其不足之处,还可以发挥多元评价的作用,进行学生之间互评、小组之间互评、师生之间互评等,已达到进一步理解、深化和应用知识的目的。
三、不足之处
数据驱动学习法运用于对外汉语多义词教学中是一项创新之举,但是也有以下几点不足之处:(1)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并对教师教学水平要求较高。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收集大量语料并且对其评估适用度;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各种语料库检索方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考虑大量不确定因素并且在课堂上能应对自如。(2)对学生的汉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数据驱动学习法适用于中、高汉语水平的汉语学习者。(3)数据驱动学习法应用于多义词教学还缺乏大量的实践,应该长期观察实践于课堂教学并对其评估。
参考文献:
根据新时期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根据师范教育的特点,明确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及其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确立相应的实验教学课程和训练内容,从而加强教师通识素养、生物专业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等技能培训。具体思路和方案是:
1.1注重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明确师范生培养目标,推进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追踪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加强本课程群的教材和实验室建设;不断探索实践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师范生职业技能实训模式,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1.2构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体系针对教师教育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构建师范生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训教学体系,将课程体系调整为学科专业基础课和教师教育课程两大方面。
1.2.1调整学科专业基础课,完善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学科专业基础课是师范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所涉及课程科目围绕中学生物所涉及到的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态学等课程以及高中生物学必修模块强调的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环境和稳态等内容开设,根据中学生物课程的知识重点和比例,设置专业课程结构,使师范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便能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1.2.2设立教师教育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教师教育课设立公共教师教育课群和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前者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心理学、班级管理学、汉语口语、教师礼仪学、学科教学论、微格教学及教学技能训练、三笔字等常规课程,加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如微格教学训练、教师口语训练和说课训练、三笔字训练、教学设计训练;同时设立生物学科教师技能课群,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探究、生物学经典事件解析、中学生物学教学案例分析、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等课程,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生物知识素养。
1.3注重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能训练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软件制作、网络课程创建、教学动画创作和DV创作等实验。让学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1.4加强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实践建立贯穿大学四年的循序渐进的系统性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根据本科生四年的学习进程分别安排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教育实习等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师范技能和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师范性素养。
1.4.1延展教育实践时间,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一至三年级增加教育调查、教育见习、教育服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到中小学教育中去,进行教学观摩,加强听课训练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熟悉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学生的活动;充当课堂教师的助手,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辅导个别学生或学生小组,批改学生作业;同时,要求学生实践期间对中学的情况进行调查与研究,撰写出教学研究论文,相互交流[7]。通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师范生充分了解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过程,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提前进入教师角色。
1.4.2加强教育实习活动,全面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大学四年学习到的教育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让师范生尽早了解当今社会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具体要求和内容,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师范生感性认识,培养和锻炼综合运用所学的能力。
1.5延展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由于课时等各类因素的限制,培养师范生教学技能过程中存在着学生课堂讲授学时少、技能训练时间少的状况。因此要按照“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训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实验和训练环节。组织指导师范生进行各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比赛,定期开展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推荐师范生参加更高一级的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竞赛。各种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大赛活动等也是有效的实践环节。积极组织和支持学生课余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及比赛活动,比如“教学技能”、“说课”、“模拟上课”、“三笔一话”、“书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大赛,同时“班级网页设计”、“教师形象”、“朗诵”、“演讲”、“辩论赛”等一系列的大学生校园活动比赛也是很好的培训方式。这些培训与比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也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1.6教学案例资源建设规范,建立网络资源库“教学案例资源”是指中小学教学案例、微格技能实训等案例的资源包。资源包应包括教学单元内容及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单元的课件及学生作品等、教学单元的视频录像、教学反思(实训总结)与专家点评等四个部分。特别是名师授课的课堂案例,定时组织学生进行观摩。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资源”的学习,了解各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
1.7在中学建立长期的教育实践基地,带动师生服务基础教育
1.7.1注重高校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加强与实习中学的合作研究,注重教学与基础教育新课改的对接,组织师生走向基础教育一线,通过听课、实习见习指导、开设讲座、联合开展课题研究等各项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早日进入教师角色,明白教师的责任,还可以了解现代中学生的特点,并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目的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同时,邀请中学优秀一线教师来学校作报告传授教学技能,以及在实际教学中遇到困难和突发事件时的解决方法,并亲自指导学生的教学,提高教学技能。
1.7.2与实践基地建立互惠关系积极为实践教学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指导,提供师资培训、仪器设备的使用及图书的借阅等服务和帮助。向实践基地师生免费开放生物标本馆,对基地教师进行生物新课程及实验培训,共同承担实践教学与基础教育方面的研究课题并共享研究成果等。经常派学生到基地帮助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课外辅导、义教、指导中学生开展生物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性学习等。
1.8注重高校教师自身的师范性影响从更加广义的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而言,不能将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局限于几门课程上,每一位高校教师在课堂上都是一种最真实的“示范”。教师教育课程教师、学科教法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各个课程教师的教育态度、教学能力、教学风格、知识面与基本功等教师职业技能无疑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甚至这种影响更深刻,产生的积极效应和潜移默化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1.9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有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使其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熟悉中学生物教材,了解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改革的趋势。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适时吸纳青年教师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学术水平高的人才,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结构,确保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对其讲授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评议、指导、鉴定。通过教学团队内的传、帮、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
1.10加强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室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不断提高。组织教研室教师进行听课评课活动,以期探索课堂教学最优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日常注重教法、学法的教科研学习,把搜集来的先进教改信息反馈给教师,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教学;使每位教师都能遵照学院的教学实施计划,增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1.11建立全面合理的评价体系成立生物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团队,从知识与从教技能等方面考核和评价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培训。多方面、多角度探讨和建立学生学习成绩的综合评价体系,全面衡量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全面提升生物学科师范教育质量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
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师范教育性质,国内大多数的对外汉语教学专业都将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虽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具有师范教育的性质,但是在其课程设置中,和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相比,其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像其他师范类专业那样学习教育心理学就会存在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不能将这门课程的内容和其他语言类的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学科化,即从教育心理学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本文试图从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探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建设,以期抛砖引玉。
一、学科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课程体系探索
(一)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与发展趋势
每一本教育心理学教材都会给教育心理下一个定义,无疑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反映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笔者对教育心理学给予的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这里对这一定义中的核心词“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做一说明。首先,这一核心词包含了教学中涉及的两大因素,即学习的因素和教学的因素。其中,学习的因素包括学生、学习内容等方面,教学的因素即教师教学这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学效果或学习效果的达成并不是由学习因素或教学因素单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这两者共同决定的。其次,这一核心词中的“相互作用”说明了这两个因素起作用的方式不是简单相加的方式,而是相互匹配的方式。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相互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最好;当学习因素和教学因素不匹配时,学习效果或教学效果较差。换句话说,当学习因素改变时,教学因素必须随之改变,以达到学习因素与教学因素的最佳匹配。也可以说,教育心理学就是探讨因材施教的问题,但它又不局限于此,因为学习因素包括学生特点,也包括学习内容等方面。
就教育心理学的上述定义来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探讨如何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国别、不同年龄、不同特点的学生)和学习内容(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展开教学的心理学规律。由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中开设教育心理学课,单纯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是不够的,必须从教育心理学走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上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的角度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教育心理学课应转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下面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为这一观点提供支持。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梅耶(RichardMayer)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在其所撰写的著作名称中得以鲜明体现。梅耶1999年出版的一本非常有影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的名称是Thepromiseofeducationalpsychology:learninginthecontentareas,国内版本的中文译名为《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在这本书中,梅耶指明了教育心理学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的趋势,整本书涵盖了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学科领域的教育心理学规律。这本书虽然没有涵盖外语学习的教育心理学规律,但它的意涵却是清晰明了的。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目标和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对外汉语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必须是学科取向的。
(二)从教育心理学到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
综上分析,教育心理学要发挥其作用,必然要从一般教育心理学走向学科教育心理学。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来说,就是要建构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般来说,教育心理学应该涵盖学生发展、学生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学业评估这五个相互联系的部分。那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就要在此基础上将与专业有关的内容纳入其中。在学生发展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二语获得的心理学规律,探索不同年龄阶段的国外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教学策略。在学生差异部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除探索一般的学生差异对教学策略的影响外,还要探索不同母语学习者的汉语教学策略,如我们教授韩国、日本等国的汉语学习者时,教学策略、教材编写都应有针对性的变化。在学习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该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汉语语法,掌握听、说、读、写技能等方面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和学习数学、学习科学的心理学规律是完全不同的。在教学心理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外国学生的课堂管理问题以及汉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学设计问题。在学业评估方面,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应着重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考核促进外国学习者掌握相应的汉语知识和技能。如果脱离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这些独特的内容讲授一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能会使学生产生教育心理学无用的认知,导致学生在将来的教学中不重视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
二、整合取向———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专业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的结合
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内容要将其他专业课的内容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讲授其他专业课(主要是教学类专业课)的时候要探寻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在讲授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要探寻其中的心理学理论可为哪些专业课中强调的教学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当学生能够将其他专业课的知识与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整合起来时,学生便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深层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灵活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培根倡导知识就是力量,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只有整合起来的知识才能运用,才是力量。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课包括语言类的专业课,也包括教学类的专业课,上面所提到的专业学习主要是指教学类的专业课,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等,这些课程中罗列了诸多对应的教学策略,而这些教学策略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往往来自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因此,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从这些课程中汲取所需要的教学材料、教学案例,分析这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具体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在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授课中使用它们,并逐渐积累,形成专业学习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对外汉语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应该在空白处确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教育心理学还可为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提供什么教学策略。
(二)教学方法的整合———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
教学内容上的建构决定了教学方法上的建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并未完全清晰教育心理学理论,而教育心理学教师在其他专业课方面可能有知识上的欠缺。此时,这种看似有局限性的学生培养模式,却恰恰为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虽然教育心理学教师可能对其他教学类专业课程不是十分熟悉,但是只要明晰教育心理学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就足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育心理学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两类课程进行整合,将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教师一样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学习与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双向表格”中的任务。这种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和工作生涯都会有所受益。当然,每个单一的学生是无法在短短的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对外汉语教学类专业课的学习与教育心理学课的学习的整合的,此时,合作学习就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帮助学生确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专业课进行整合的研究主题,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这些主题,教师再提供平台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的收获将达到最大化,而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会实现教学相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