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厌学心理疏导基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体育教学 积极性 兴趣 教师素质
一、前言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为摆在教师、教学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改的―个重要课题。为了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教改的深入发展,在一些高校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开放性的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提高教师素质是激发学生课堂上学习兴趣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我们对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和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三所高职高专学校的1056名学生(男生580名、女生476名),对影响大学生体育学习障碍的原因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58.4%的男生和49.3%的女生认为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的影响非常大或很大。调查发现,有42.6%的男生和54.4%的女生认为教师素质对体育学习影响非常大或很大。
二、探究学生对体育厌学的原因
体育厌学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是指对体育活动的一种消极怠工行为。从调查来看,学生对体育的厌学问题具有年龄特征、经济条件特征和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态度特征。我们很好理解同样的教材,由不同的教师去教授,其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我们也可以理解,学校物质条件的优劣,会明显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体育的厌学问题具有年龄特征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年级越低,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越高。这可能是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形式更感兴趣,而高年级学生对体育的功利问题更感兴趣。调查还显示,有不少的学生存在着既希望自己身体健康,又“厌恶”体育课的现象。调查表明,这种“厌恶”的情绪主要不是因为对运动本身的反感,而是来自于心理的障碍,来自于心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三、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激发学习兴趣
1,体育教师的素质提高与激发学习兴趣的关系
提高教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1)提高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交往的各个方面。(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不仅体现在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上,还体现在其授课水平、授课方式等方面。(3)教育行为的艺术:体育教育行为艺术反映了体育教师的情感特质、自我检测水平及自身的素质、修养。
学生学习兴趣主要是对教师及教学活动与其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教师及教学活动(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是否与学生的学习需要相匹配,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教师是最主要的因素,正如调查结果所示。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从各个方面都影响学生兴趣的产生,如对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内容呈现的方式和方法、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使用、课堂纪律的管理、课堂气氛的调控、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激励等等。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心理需要,都必须依靠教师来加以满足,任何有效激发学习兴趣的方法,也都不可能脱离教师来发挥作用。
2,激发学习兴趣的途径
(1)信任激励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既要看到学生乐于接受教育的自然倾向又要看到他们基于自己生活经历、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着独立的要求、能力和倾向,有着各自的自信和自尊。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重视学生本人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相信任何正常的学生都可以自己教育自己。教学中避免对“优生”的偏爱和对“差生”的厌弃既要激励“优秀”学生,又要帮助“差生”克服自卑心理。教师的帮助和期望,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不仅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教师的善良、真诚,还能感化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智力活动,产生愉快心情,保持最佳的学习心态。
(2)意志激励
教学中教师还要不断强化学生意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意志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如针对大学生意志方面的特点,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对不正确的体育态度,要耐心说服教育,提出充分的科学依据,证明体育锻炼的意义与价值,使他们转变自己的认识。内化正确的观念。教学过程中,采用疲劳负荷法强化学生的意志锻炼。培养学生的顽强性和坚韧性。
(3)评价激励
评价激励是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体育学习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对动作学习的速度快慢不一,这也是正常现象。对于学习快的学生要不断地高标准严要求;对差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把握机会给予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再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在游泳教学中,开始教师可以保护与帮助学生练习,练习几次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学生因怕水不敢飘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首先对学生的动作给予一个客观的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动作情况,对是否能学会有一正确认识。然后鼓励学生自己练习。当学生独立练习成功后,教师再给予肯定的评价,这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增强学习游泳的自信心。
(4)期望激励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产生巨大的激励力量,教师的期望是学生上进心的重要源泉。由于教师对学生产生了期望,于是便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某种特定的态度对待学生,当教师这样做的时候,他的用词、语气、面部表情、手势,乃至“眼神”都充分地把他的期望表示了出来,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善良、关心,老师的鼓励和真诚的期望,他们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回报老师,表现为更努力学习,更要求进步,和老师的关系更亲密,把教师的期望转化为自我期望。
(5)竞赛激励
体育竞赛是促成学生体育情感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途径,竞赛本身就是一种参与,就是实践,由于竞赛参与不同于一般参与,竞赛参与往往是全身心投入的一种参与,所以培养学生体育情感的效果远比一般参与好得多,竞赛还有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在学习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集体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价值观,使同学间相互友爱,关系融洽,密切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6)疏导激励
疏导说理。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与能力,这是体育教学管理的基本方法,也是调控学习心理状态的有效方法。当代学生自我意识和自尊性较强,所以运用疏导说理时切忌“居高桩下”地教训学生,要用朋友、平等、亲切的口气,疏导的具体方法很多,如道理疏导,即用科学的道理以理服人;规劝疏导,用直言规劝方法疏导。用比喻方法进行说服教育;预示疏导,对发生在萌芽状态的问题事先预防和提醒;后果疏导,对不良行为后果的危害性进行分析指导等。
学困生 厌学情绪 矫治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范围内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不是单一型而是多元型。这种需求带给学困生的普遍负面影响,便是心理压力过大。对于这种心理问题,学校若不及时进行防治,便会导致学困生中许多意想不到的心理疾患。影响学生一生。在众多的心理问题当中,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学困生的厌学情绪。
一造成学困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一)学校压力
我们从学校角度审视,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太深,许多学校普遍存在单纯追求高学分和升学率的现象。不能从学生的年龄身体、心理等基本特点出发进行正面教育,放松了思想品德智力体力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依然重智轻德。一些教师缺乏责任感,歧视学困生,责骂体罚,冷嘲热讽。甚至发生殴打致伤赶出校门污辱人格等现象。严重挫伤了学困生做人的自尊心。把“学困生”视为包袱,怕拖后腿拉成绩私自划定旁听生,使他们产生厌学、逃学和不喜欢学校等逆反心理。
(二)家庭压力
请看下列两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幼年最深处的记忆就是爸爸经常喝的烂醉如泥,喝醉了,便回来和妈妈吵架,每逢此时,我总是躲在门缝后面偷偷地流泪。长大了,我变了,变得敢于面对父母,我曾勇敢地在父母面前以割脉跳楼来捍卫家庭的安宁,但未有成功,它反而给我带来了无边的伤痛。
材料二:
熟悉却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是一个性格古怪且又复杂的女孩――因为他们知道我会不时三更半夜趴在窗台上发呆;我会在只有一个人的空间内竭力的大吼,我痛恨人生,我远离人群,我在内心的角落里哭泣,却在表面上装得什么事都没有;我总把生活的支撑点放在某种事物上,它破碎了,我的希望就破碎了。
从上面材料中可看出,家庭不合是造成学困生厌学情绪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动力的源泉。人的一切行为的根本原因都在于它的内部心理需要,学困生的心理问题也不例外。家庭中的父母之爱是每一位孩子的心里需要,一旦获取不到,他们便会产生悲观、失望、烦躁、逆反等心理特征,长久不愈,便会产生畸形性格。
(三)社会压力
学困生厌学,与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不健康的作品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一些报刊、影视作品和非法出版物大肆渲染物质享受、刺激、黄色等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利的东西,使一些未谙世事的孩子模仿学习。不少学校被书刊摊点,录像放映点和游戏厅、网吧包围,部分学生沉迷其中。此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中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所造成的。若要使学困生健康发展,应让健康的文化占领校园内外阵地。
二、教育对策
(一)举办专题讲座
青春期教育不是被动地解决学生已产生的心理问题,而是在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时,积极主动地发挥引导作用,因此每届学生进入中学后,我校首先在一年级各班针对全体学生开设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将有关心理学的知识和有关心理学保健方法教给学生,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科学地健全自己的心理素质。如:告诉学生如何适应新环境,如何减缓内心压力,如何对待家庭矛盾及挫折,如何适应社会等。由于适时引导,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心理问题比以往减少了许多。
(二)指导学生写好心理成长笔记
处于青春期的学困生心理具有封闭性,学业上的沉重负担,师生、同学及父母与子女间的矛盾冲突,社会适应的不良,使得他们心中充满了许多困惑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给予以疏导和诱导,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怎样对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加以疏导呢?指导学生坚持写“心理成长笔记”就是一种好办法。引导学困生在心理笔记中发泄自己的喜怒哀乐,克服心理消极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与此同时,教师也能通过此“窗口”,及时了解到学困生的心理状态,为教育工作提供有益的线索。指导学困生写“心理”笔记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对学困生要以诚相待,即教师要充满爱心的关心信任每一个学生。只有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火热真诚的情感时,教育才能做到彼此心理相融,这样学困生才能在随笔中自由,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学困生的心理自我,也才能通过随笔这一渠道得以顺畅。
2.尊重学困生的隐私权。一方面,教师要严格保守学困生在心里笔记中不愿公开的秘密。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要允许学困生享有“心理笔记的自治权”,要做到学生的心理笔记给看则看,不给看则欣然。
(三)建立“家庭联络站”
家庭是每个人生活的港湾,家长是学生无助时的依靠与寄托。因此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必不可少。自2000年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为了做好此方面的工作,我校特设学困生“家庭联络站”,随时随地地了解学困生由于家庭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并对部分家长进行指导,让家长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识。选择民主的家教方式,营造相互信任,理解尊重的家庭气氛。同时,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掌握批评艺术,保护孩子自尊心,切忌用挖苦、讽刺、翻旧帐的方式批评孩子等。实践证明,自开设“家庭联络站”以来,家庭性问题造成的厌学情绪明显减少。
(四)加强与社会的通力合作
为确保学困生的健康成长,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应通力合作。铲除对学困生心理健康有害的各类非法出版物及游戏厅、录像放映厅、网吧。让每一个学困生都能健康学习而不受干扰。
学困生是学生的组成部分,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控制和治疗学困生厌学情绪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团结、活泼向上的学习环境。所有这些,都无疑会对学困生厌学情绪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初探.人民教育,1999,12.
[2]赵蔷.要重视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预防.甘肃教育,2001,5.
[3]韩梅.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教育对策.教学与管理,2001,(1).
[4]韩勇昌.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渗透;激励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各种外来文化和社会思潮不断融入,以及社会经济转型、利益格局调整,冲击着大学生尚未成熟的思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是我们党针对新形势做出的新思考和新认识,同时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
一、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一种从心理上的梳理、泄压和引导,从而实现思想上的疏通。不同于教导,也不同于指导。教导往往耳提面命,缺乏亲和力;指导常常居高临下,使教育对象产生距离感。而“心理疏导”不仅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充分尊重的基础上,而且贴近教育对象的心理需要和思想实际,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他们的内心困扰,在这个基础上,施以正面的教育和引导,因而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价值的最大化。[1]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方法运用的步骤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应用过程就是做好信息的搜集,全面掌握材料,然后进行问题分析,确定目标,接着矛盾疏通,实现心理引导,最后实效调节,跟踪处理,每一个步骤之间都紧密衔接,是一个具有实践性、曲折性、反复性、螺旋上升的过程。
(一)信息搜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法的运用第一步就是进行信息的搜集,从而全面的掌握学生材料,其中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成长经历、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资料越多,信息就越全面,对学生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的掌握就越准确。通过材料的整理,或者聆听学生的诉说从而去归纳学生的基本情况,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及个人经历;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的问题症状;学生寻求帮助的原因和目的,做出基本的判断和测定。资料的搜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谈心谈话,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直接诉说,以及与室友、好朋友、班长、班主任、辅导员等侧面了解;问卷调查,通过填表、问卷等形式搜集相关信息;通过交流,及肢体语言、行为表现、作品等观察发现。信息搜集的过程也就是问题测定的过程,较简易的情况是在谈心谈话过程中,学生会自己诉说直接告知,较复杂的状况必须通过群体式的抽样调查、普卷调查等才能做出初步判断。
(二)问题分析
通过第一步的信息搜集、判断,确定好目标是进行问题分析的基础。从调查来看,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六种表现:1、环境适应问题,新环境的陌生,独立能力缺乏感、自我约束无力感而无所适从,大一学生中较常见。2、人际关系问题,内向不善交流从而感到人际关系的冷漠,出现人际危机的孤独、嫉妒、苦闷。3、性格问题,经济困苦或者外貌缺陷带来的心理自卑、怯懦、神经质、偏激、敌对、抑郁、无望感等。4、学习方面,由于自我认知的缺失,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学习态度不端正,沉溺网络寻求寄托的空虚、厌学。5、情感问题,单相思、恋爱受挫,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或者是婚前、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担忧从而悲观、压抑、失态。6、求职择业问题,个人前途迷茫带来紧张、焦虑和压力出现彷徨、抑郁。当然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单一的因素,它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因此,教育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高深的洞察力、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现场分析事物的能力,才能对问题及原因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为进一步疏通与引导做好准备。
(三)心理疏通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对教育对象的心理矛盾等问题展开“疏”与“导”是方法实施过程中关键的步骤,也是难度较大的一个环节。“疏”需要处理好与“度”、“输”、“束”三者的关系,把握好“度”,坚持疏中有“输”与“束”。首先,处理好疏与“度”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中,要充分的发扬民主,让其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用教育、疏导的方式去解决思想问题,而不能毫无顾忌的去压制、堵塞或任其发表不负责任、不健康或错误的言论。其次,是处理好疏与“输”的关系。“输”即灌输,也就是正面的教育。疏的过程中要向受教育者正面灌输正确的心理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科学的理论方法,但不是死“灌”、硬“灌”,而是在疏通的前提下根据受教育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进行教育。再者是处理好“疏”与“束”。“束”即约束、管理。也就是教育者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过程中,除了和风细雨、循循善诱,更要约束规范,严格管理,做到教管结合、刚柔并济。“导”,按照不同的方式可以分为分导、利导、开导和劝导等多种手段。分散而导,从教育对象心理问题的原因和教育对象的特质等多角度进行情感、认知、思想和心理上的引导。因势而导,抓住有利时机,顺势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问题的疏通和引导,顺势而发的心理疏导方式,往往能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2]
(四)跟踪处理
跟踪处理就是后期的效果反馈,观察疏导实施之后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有所改观,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形成与目标设定的一致,如果与预期目标一致,说明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心理症结已经解开,能够像正常学生一样愉快开心的生活,积极向上的学习,这说明疏导的结果很成功,相反,如果疏导效果是暂时的,出现后期的反复,或者效果不明显,甚至根本没有任何作用,那么后期的跟踪处理就应该做进一步的反思,研究分析每一个步骤和环节,每一个细节和过程,从而找出失败的原因,及时作出调整。但是对大学生来讲,如果发现心理问题己发展为心理疾病,那么心理疏导往往需要医院的配合治疗,从而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方法的运用
(一)渗透式心理疏导法
渗透式心理疏导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借助校园环境渗透,大学生生活在校园环境里,无时无刻不在受着环境的影响,大学校园应该努力营造自然宽和,笃信好学,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加强文化馆、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等设施建设,构建友善、团结、诚信的成长空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的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将教育内容寓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学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并自觉地内化为德行、转化为行动,从而升华自我,解决心理和思想问题。三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体的渗透,也就是借助当代各种传播工具:报纸、书籍、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向大学生传播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扩大心理疏导的覆盖面,让其渗透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影响到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接受大量的现代信息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接受心理疏导。四是借助管理手段的渗透,将种种要求以条文式、规则式、制度式规定出来,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底线,自觉接受相关教育内容的规定。[3]
(二)激励疏导法
激励疏导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主要是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一是精神激励,一方面是指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影响、教育学生,使之在思想和观念上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以及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心理上帮助被疏导的大学生树立战胜困难、赢得成功的信心和决心,正确的看待成长中的失败和挫折,掌握事物曲折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是情感激励,人都是有感情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与受教育者的沟通交流过程中,由于处理得当,教育者无微不至的关怀、平易近人的爱护使受教育者深深信任,充满敬意,由此打开心扉,在帮助下解决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问题。二是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通过满足学生的物质需求,例如资金、奖品等,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自我发掘,自我疏通,使自己内在的潜能被激发出来,并最终转化为个人或群体的精神力量,客服困难,勇往直前。
(三)宣泄疏导法
宣泄疏导法的具体做法如下:一是教育者通过创建良好的氛围,让大学生的情绪得到宣泄和疏通,例如大哭一场,发泄心中郁闷情绪,击沙袋或带去空旷地方大喊大叫。大学生通过宣泄自身情绪,来疏通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使受教育者的精神充分释放,从而为进行思想教育提供健康的心理条件。宣泄疏导法对于心理上反应敏感、情绪上变化剧烈的大学生来说是易接受的一种方法。二是对大学生的接纳与倾听。耐心倾听大学生诉说自己的烦恼、苦闷和委屈,或者耐心陪伴被教育者抒写信件和日记,将长期积累的不良情绪一吐为快。同时,在大学生情绪宣泄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适当的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宣泄时,要把握分寸,不伤害自己、他人及公私财物。
(四)体验式疏导法
开展体验式疏导的具体方式有组织学生社团活动、三下乡活动、边疆支教活动、义工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让大学生在社会体验中解决自我的心理问题。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会自觉不自觉的受到熏陶,从政治觉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上提升自我,升华自我,同时,实践中感受到有些理论与实际相左的地方,再加以必要的疏导,不断调整心理,解决思想问题,提高认知水平,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注释]
[1]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政治研究,2009(4).
关键词:辅导员 谈心教育法 主题活动教育法
舆情疏导是指“是指对人们存在的各种思想认识、观点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的问题, 从舆情研究的角度运用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理论, 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给予梳理分散、表达通畅和启发引导, 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和积极健康的社会政治态度, 从而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满怀信心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的一个转化、改变的过程。”[1]其实,舆情疏导就是管理者主导的旨在使群众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更加趋向和谐。在高校,当大学生群体存在政治态度倾向性问题时,就要靠高校管理者来进行疏导,而这一角色,往往又贴近大学生生活的辅导员来担任。2005年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所以,辅导员在工作当中,应努力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疏导大学生的思维困惑、立场问题。例如辅导员运用谈心教育法和主题活动教育法。
一、谈心教育法的运用
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多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脑海中的相互碰撞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要靠辅导员运用科学合理的谈心教育法加以疏导,特别是在面对个别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时,辅导员所做的工作要分为几个步骤,首先,要做好谈心前的准备工作。在谈话之前,辅导员要充分收集和了解谈话学生的学习成绩、兴趣还好、生活状况以及基本的政治立场,观点看法等,制定谈话的主题和内容。其次,谈心步骤的实施。在谈话的过程当中,辅导员要充分表现出身份平等和遵守秘密的态度,要具有亲和力的与学生交谈,并且在交谈的过程中,广泛的收集和分析学生反馈的观点看法等,判断谈话对象是否存在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最后,总结谈话教育法的实施效果和后续的计划。一次谈话教育法的结束不代表辅导员的疏导工作的结束,辅导员应从谈话中认真总结经验,确定下一次谈话教育的时间和主体,特别是对有思想问题或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应当采取跟踪谈话的形式,定期的为大学生做思想和心理疏导。在这里,需要对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区别。区别一:形成的内因不同。思想问题是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热点事件、政治制度所产生的价值判断的偏颇、极端的思维观点、不合理的生活态度等等,而心理问题是由于个体性格、生理特点所造成消沉的情绪、厌恶学习、恐惧等特点。区别二:影响的范围不同。思想问题所带来的不合理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具有感染力的,能够影响到周围的交际人群,而心理问题所造成的情绪消沉、怠工厌学往往只影响自身。所以,辅导员在面对大学生疏导工作时,要在谈话中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运用恰当的谈话内容和方式加以解决。
二、主体活动教育法的运用
另外一种方法是主题活动教育法。辅导员要将舆情疏导和主题教育活动法相结合。在主题活动教育法中,辅导员应当改变以往的只重灌输,而忽略大学生的参与,应当将主题教育法变为辅导员与大学生群体的互动交流。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确定主题的目标和内容。主题的确定应当积极与社会问题挂钩,探讨社会当中存在的热点话题,想学生之所想,解学生之困惑。当代的大学生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对于认知社会和被社会认同是有内在需求的,辅导员在确定主题时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供他们最需要解决的思维困惑,否则,辅导员的教育将会与社会相脱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其次,主题活动的举行。辅导员应当将主题活动与社会热点事件紧密结合,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师哥师姐与大学生相互交流,传播正确的观念和具体的方法。例如,当前大学生就业是一个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那么主题的目标就是:解决大学生对就业的困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那么,主题的内容就是请学校的就业辅导老师或师哥师姐与大学生交谈,并且鼓励大学生上台发言,互动交流,帮助大学生制定就业计划书等等。最后,辅导员应总结活动内容,评估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
总之,通过辅导员运用科学合理的疏导方法,排解大学生的疑虑,增强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是高校教育应当达到的教育效果。一味的灌输或“一锤子”式的教育方法,都无法从根本上达到对大学生舆情疏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月生.试论舆情疏导的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性[J].社科纵横,2007(9)
一、注重学习评价的科学性和发展性
农村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有时会显得落后于时代,要通过大力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新时代的教师首先要坚持几个原则:心理相容原则,尊重信任原则,表扬鼓励原则,正面疏导原则[2]。应尽量考虑学生心理需要和心理规律,尽可能多的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处理好应有的批评,使学生真正接受,起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坚持不影响社会评价标准的基础,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和个体差异为评价参照标准,承认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与发展,并使其成为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打破以书面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学生,如人格、学习态度、责任心等。使学生在全面正确的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点,改正缺点,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
二、加强学法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化行为,只有学生接受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所以要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文化,做到三点:一是创设“内驱力”成长空间,让课堂学习充满激情;二是创设“公共话语空间”,让课堂产生学生的思想;三是创设“探究问题的空间”,让课堂产生“创新、质疑”的火花[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识、记忆、基础和性格等方面的特点与特长指导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陈川生和斯蒂文森在美国、中国、日本等国的60多所小学进行了小学生学习时间与成绩关系的国际化比较研究。他们发现,无论在哪个国家,小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与其学习成绩之间均无显著联系[4]。所以应把学生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把更多的业余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学得轻松,体会收获的乐趣,消除学生畏惧心理。
三、铸造良师形象以赢得学生的信赖
蓬头垢面,满嘴粗俗,知识陈旧,方法简单的教师是无法吸引学生的。实践证明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因此,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俯下身子倾听他们的心声,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你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小学生,无论就其观察事物的视角还是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我们成人大不相同。他们的视角和方式未必就是错的,未必就无可取之处,恰恰相反,有时他们的视角和方式表现出一种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就像孩童的图画和字迹一样,只是我们这些肉眼凡胎的成人尚无法窥见其中的奥妙罢了。教师不要一时看不透学生行为就冠以心理问题,而要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归类。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连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亲近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他们进步,让他们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与大家一起进步。
四、减轻学业负担,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要认真备课,精心做好课前准备,课堂上精讲精练,作业做到当堂完成,把课间10分钟和更多的课余时间还给学生,舒缓学习压力。对于学业较差的同学更应在课堂上给予帮助,辅导也应以感情引导为主,加以适当的学法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差异意识,实施分层教学,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作业,切实做到少而精,让差生也能“跳一跳,摘桃子”,使作业既具有检测基本知识的功能,又具有培养技能的目的,从而达到“快速,低耗,高效”的效果。降低考试难度,不出偏题怪题,让大部分学生只要努力就能获得好成绩,缓解学生厌学情绪,增强学习信心,体验成功喜悦。
五、加强学生自我教育,启迪自我成长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第一,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竞争意识。学习不能直接决定一个人后天的工作和挣钱方式,但学习能决定一个人的素质与发展潜能,决定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学习对我们每个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只有认真学习,才能促进发展,提升自己在生活中的竞争力,从而坚定自己学习信念,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上既看到竞争的压力与残酷又看到正当竞争能更有效地调动双方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彼此发展。第二,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厌学的学生缺乏自我控制,不能战胜自己的学习惰性,表现出意志薄弱。而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又导致学生找不到舒缓的渠道。老师可以因陋就简,因地制宜,成立了多个团体小组,“读书活动小组”、“管乐组”、“舞蹈组”、“体育俱乐部”、“美术小组”、“书法小组”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展示个性风采的舞台,给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一个个拓展的空间。让不同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活动小组中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相互扶持,共同成长。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大致在十六岁至二十岁之前,正值青年初中期。这是一个十分活跃,十分敏感又十分危险的时期,也是职校生“第二次诞生”和真正实现“心理性断乳”的人格再构时期。在当今社会变革与转型中,由于所处的特殊社会历史时期,年龄的特殊阶段、生活的特殊环境、职业教育的特殊内容和所担当的特殊角色与使命,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产生了一系列与同龄人不同的心理特点。表现出与以往任何一个年代的职校生不同的心理面貌、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
中职生的这些心理发展特点,将直接导致在英语学习中,自尊心强,怕出差;意志力差,学习上不肯吃苦;对学习英语失去了信心,没有了兴趣;没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害怕挫折,害怕失败;注意力容易分散,下课时生龙活虎,上课时萎靡不振甚至睡觉;情绪控制能力差,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容易发生矛盾和冲撞;性情表现差,英语早读不出声,上课发言不踊跃;两极分化严重,厌学逃学蔓延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教学更要育人,更要注重心灵感化、品格的塑造。
二、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疏导,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英语的学习都在刚入校的第一年,针对以上对他们心理特征分析,他们心理变化微妙复杂,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他们的情感意志和性格爱好都处于不稳定状态,学习兴趣很容易转移和中断。而且他们大部分在初中期间学习成绩较差,尤其是英语基础差,在学习中挫败感较强,很多学生已经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排斥心理,推动了信心,从而没有了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要加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培养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老师的品德或威信甚至能决定学习学与不学、喜欢与讨厌某一学科。因此沟通师生情感、达成师生间的双向理解十分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极力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快乐的英语环境,要以亲切、友好、大方的教态及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课下要有计划地找学生促膝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态度、困难和体会以及他们对教学的看法、要求,使他们从情感上信任老师,有话愿意跟老师说,有困难首先想到找老师解决,形成亲密无间,水融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交往中,只有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才能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及时解决各种心理问题。
(二)激发兴趣还得排除心理障碍,错而后通
任何有效的教学活动都必须是学生的积极活动。积极活动以创造性的思维为前提,创造性活动不可能在心理压抑、缺乏自信、恐惧等状态下进行。心理障碍中最大的是害差、怕错、无自信,三者又是以怕错为主。错误在英语学习中是不可避免的。而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逐渐使这些错误得到纠正。另一方面,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运用语言,若是出现语言结构形式上的错误,只要不妨碍表意,就不必深纠。教师不可过多地指责学生在语言操练中出现的错误,而要鼓励他们大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使他们能勇于从错误中求进步。
(三)总结成绩,及时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有意识地找出他们的积极因素。当他们取得成绩时,老师要在全班面前表扬他们,当他们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态度和蔼、委婉地指出错误,并多肯定他取得的成绩和进步,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常对学生讲“Trust yourself”、“Try you best”等等激励话语,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自己”。
总之,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先进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并且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才能疏导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良心理,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充分的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三、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原理,提高教学质量
1、学生普遍听力能力较差,然而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侧重于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所以如何排除学生听力能力培养中的障碍,提高听力水平很重要。在做听力训练或听录音时,学生在听的过程中,遇到听不清的词句,心理容易紧张。因此,在听力教学中,首先要告诉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听不懂也不用紧张,不要因为前面的没听懂而影响到后面的内容。其次,加强语音语调的训练。如果发音不准,听音肯定也不准。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语音的训练,正确的语音语调会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多听、多念、多模仿,努力使自己发音准确,为听力的理解扫除障碍。
2、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虽然初中的学生普遍已经有英语学习的基础,但是口语表达能力还是很差,甚至很多仍然保留在“哑巴”状态。经过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到,学生开口说不了英语,很多缘于心理因素。这时,教师就应想方设法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引导他们敢于开口说出英语。
口语课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即“教”与“学”双方的交流合作。教师应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够抽时出时间和学生进行轻松而简单的“free talk”,与学生聊聊天,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消除畏惧心理,树立起学好口语的自信心。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适当降低要求,从最简单的英语说起,由易到难,这样会大大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对于学习差、发音不准的同学,要告诉他们只有多发言、多表现,才能多发现错误,多得到老师、同学的指点,多改正错误的机会。通过以上这些心里疏导的方法,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基础差,英语词汇少,所以英语的阅读能力就较低。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把作者的基本状况和创作背景、创作动机告诉学生,使学生产生认识作者及其他品的渴望和激情。其次,老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阅读,让学生自己与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不要一味的教师讲解,学生听,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实践阅读的心理语言学习过程,其外语阅读能力就能得到迅速提高。最后,课后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中体会心理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达到深化阅读教学的目的。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青年群体,由于年轻、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差以及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和情感方面的困惑,极易造成心理障碍。这不但会影响到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还会影响其能否以正常的心态面对社会的选择以及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因此,研究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成因,寻求有效的体育锻炼的疏导手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青年群体,由于年轻、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差以及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和情感方面的困惑,极易造成心理障碍。这不但会影响到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还会影响其能否以正常的心态面对社会的选择以及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因此,研究高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及成因,寻求有效的体育锻炼的疏导手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一、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1.自卑心理障碍
许多高职学生由于未能被正规大学录取而感觉低人一等,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并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133229.COM同时,还有些学生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农村或城市低收人家庭,缴费上学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又由于周围学生的高消费,更引起了他们的心理失衡,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2.焦虑心理障碍
焦虑心理障碍是高职学生中常见的轻度心理异常表现。他们面对新的学习内容、方法、环境、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往往会无所适从;特别是在生活、学习、恋爱中受到挫折和意外事故的伤害后更容易产生焦虑心理。
3.功利心理障碍
功利心理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异常表现。其具体体现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许多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格调不高,价值目标层次较低,没有建立起对共同理想的信仰,缺少远大目标的激励力量,思想趋于实际、实用和实惠。
4.苦闷心理障碍
苦闷心理是高职学生经常存在的感受。高职院校属于地方办学,以专科层次为主,而高职学生由于高考失利或因报考失误不得不进人高职院校求学,使之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巨大的落差,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从而意志消沉、悲观厌学,甚至自暴自弃,形成苦闷的心理障碍。
5.攀比心理障碍
攀比心理是指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从而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具体体现为:赶时髦、比阔气、贪图安逸等。
二、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
1.轻视体育的消极心理
大多数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不明确,对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着轻视心理,无故旷课、消极对待的现象比比皆是。由于他们不能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于高职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前途认识迷茫、无所适从,从而产生消极的不良心理。
2.意志品质较差,缺乏自信心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都产生过自卑心理。形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多,诸如学习方法不当、对体育技能的掌握不理想、学习态度以及目的性不明确等。使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迷茫、困惑,进而丧失自信心,产生厌学心理;当其自身素质与其他同学具有一定差距时,更会导致其心理失衡、自暴自弃,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
3.体育教师自身修养不到位造成学生的偏执逆反心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自身素质、工作态度、教学艺术及思想品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教学方法,过于粗暴、专制,或对待教学漫不经心、敷衍了事,都会引起学生产生压抑、不满或反感,从而产生对立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引发心理障碍。
三、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途径
1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应注重采取启发、引导、激励等手段,以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和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自信心。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合理运用自我暗示的能力,促使其情绪高涨、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树立“我能行”的坚定信念,使其心理得到良好的调整,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加强学生的人格培养
人格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的特征。人格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在体育教学中,要强化人格培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通过关爱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克服障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3.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和谐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是构建和谐、愉悦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也是排除学生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由于无助往往表现出孤独、冷漠。因而,体育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发挥体育教学特有的功效,以满腔的热情关心他们,用诚挚的厚爱激励他们,以此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进而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4.加强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
积极地引导学生加强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教育学生认识到健康的身心是其从业与发展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切实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同时,扩展体育文化的内涵,使学生走出体育就是运动竞赛、就是强身健体的狭隘思想,从而全方位地了解体育、认识体育,并从文化价值的高度去认识体育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以便端正学习态度,增强信心,为其今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5完善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根据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特点,完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与目标,合理有效地使用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力争做到统筹兼顾,在教学难度的设置上要难易适度,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体育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进而避免恐惧心理的产生。
四、解决高职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1}立适应高职特点的体育教育方法
高职体育健康教育体系应力求与整个职教特色相一致,既要有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又要有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更需要心理指导的操作性,如可采用情景式、开放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体育教学与心理训练的有机结合,强化学生对实用技术的掌握,如人际交往能力、团结互助意识、直面挫折的勇气等。
2.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保持健康的心理,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首先,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热爱生活、坚定信心、乐观向上,才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其次,要强化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有自知之明,不会对自己提出苛刻的、不切实际的期望与要求。只有客观地评价自己,才能扬长避短、乐观自信,才能促进个性发展与完善。
3.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现代社会充满竞争、挑战、风险和机遇,青年学生也要在这样的环境中拼搏、奋斗、成长。高职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校学习期间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挫折,从而导致心理失衡。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对其学习与发展的影响,从而加强对提高抗挫折承受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在强化自身修养的同时,不断地在学习、生活中锻炼自己。高职学生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正确地对待挫折,不断地战胜挫折,不断前进。
随着时代前进,社会开放,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现代化。学生接受信息容量越来越大。其中的负面影响的绝对量也大幅度增加,加之学生的涉世不深,学生心理体会产生诱惑,加上录像厅,电子游戏机室常常有意选址在学校附近,形成不理 想以微观环境。这样环境对于学生能力差,意志质薄弱的学生,自然产生厌学,放弃学习的主 要根源,据上海有关机构2002年抽样统计,上海市中学生中略有5%存在严重厌学,12%学生存在轻度厌学。这样环境,对于学习能力差,厌学现象严重的B层次班来说,影响可想而知,自然是这些负而影响重灾区。另一方面,由于B层次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差知识断层严重,随着知识加深,学习障碍增大,无凝获得获少都会给他们心灵带来一些影响。那么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重视意志品质的培养。下面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谈谈自己体会。
1、走进学习心灵,帮助学生摆脱失败阴影
我担任初三一个B层班的数学教学任务和班主任工作,在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女同学,原来初一、初二学习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升入初三后,由于家长对其期望过高,要求他考重点高中,使他的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前出现心悸,胸闷头晕,记忆再现困难,因此各种考试成绩大幅度下降,数学成绩由原来的80多分下降到60多他有进甚至不及格。这样不仅父母焦虑,本人也很担扰、压抑,很快心理也出现一些毛病。具他父母说他经常每次作业后复检查十余次生怕遗漏,在家的反复洗手重复关门,生怕疏忽大意。弄得家长也 担心。自己思想上也苦闷,我了解这个情况后,我没有急于给她谈学习,而是与她谈心,帮助她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由于她过份紧张压抑造成大脑右半球功能联系障碍,导致考试时脑海出现一片空白,从而使得学习状态处于低谷,由于找准存在原因,消除心理上的阴影,加上学习方法得当很快学习就有明显的起色。
2、而心发现学习闪光点,矫正学习的不良习惯
中学生的个性倾向性特征,包含有积极和选择两个特征。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念、信念的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有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行为环境作出反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基本的需要、兴趣、爱好处于较低水平状态,容易受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形成病态心理。如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同学,他是初一下从对而铁二中转来的。原因是由于在原校经常迟到、旷课、打架与老师对立。到我们班后原来的坏毛病依然存在。针对这个问题我没有采取歧视态度对待他,而是有意识与他交流,帮助他分析导致产生这一切的原因。开始由他能每天按时上课不讲话就给予表扬,能按时交作业本主给予表扬,能按时做好两操就给予表扬。一段时间后,他违反校规现象也逐渐少,学习也有进步。也愿意同班上好的同学一起玩一起讨论学习,一起为班级做好事。有一次,我与他交流,他告诉我说“罗老师,原来我很恨老师和医生,现在我不恨老师”,原因是小时生病,医生给他错打过敏针,在小学被老师用教鞭打过、骂过,可见老师在工作中的一点疏忽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生的。
3、培养健康完美人格
培养健康完美人格,实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知,追求完美人格。因此我在教学和生活中注意培养学生诚实、友爱、进取的意志品质。在学习生活中我注意抓住学校、班级的每一次活动,每一次锻炼,每篇好文章对学生进行教育。平时我只要发现能激励学生的好文章我都推荐给他们看。《我是怎样走出大山的》,《我怎样独自设计原子弹》,《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自述》。通过这学习,让他们体会任何有成不的人的成功都必须经历限辛的劳动。同时,深入学生心灵,灵找替心在学生身上的不足之处,并给予疏导。尽量掩藏当今社会中存在不良现象。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姓名:罗丽兰
简介:罗丽兰 女 42岁 中学一级地理教师 单位:贵州省贵阳市二十九中学
邮编:550002
一、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
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以及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报刊书籍、网络、电视、电影等过度成人化,适合儿童的内容少之又少,对儿童的思维发展具很大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儿童对不良信息没有筛选和抵御能力,他们会效仿成人的生活方式,这种行为上的早熟超出了心智的发展,使得他们心理上更容易产生矛盾。
2.家庭生活的局限性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生存压力增大,很多家长为了生计忙碌奔波,认为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儿童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而有一些家长更不负责任,他们热衷于麻将、歌舞等活动,沉溺在自己的生活中,完全没有时间去关爱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进行“蛋壳式”教育,将孩子圈在家中,使儿童整日面对动画片和网络游戏。居住条件的小区化更加限制了孩子的生活空间,鲁迅在他生活的时代说自己是“只能望见高墙内四角天空的井底之蛙”,而如今的孩子连四角的天空似乎也很难看到了。
3.学习任务过重造成学生超负荷压力
学生白天在校,一整天的读书、写字忙得是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完成各任课教师所布置的家庭作业,使得他们没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而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把自己的想法过多地强加给孩子,要求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很多学生每天除了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这些超负荷的压力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失去热情和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4.儿童感受统合失调症
儿童感受统合失调症是指当人的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综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大脑的高级认识,如注意力、组织力、自我控制力、理解力等受到影响。儿童如果患有感受统合失调症,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爱发脾气、人际关系不良等表现,这些症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障碍。
二、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现在的家庭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孩子得到过多的关注,自我意识增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如果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会动手打人。
2.性格冲动,爱好不专一
性格易冲动的学生对很多事情的喜爱只是凭着一时的喜好,他们对事物的兴趣点会随着外界的刺激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很难专一,在学习时注意力特别容易转移,更容易产生学习障碍。
3.意志力薄弱
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很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因此儿童受挫折的能力低,心理承受能力差。这类学生渴望成功但又因为难以面对困难常常半途而废。这种反复导致其意志力薄弱,久而久之产生消极自卑情绪。
4.厌学心理
有一些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较为吃力,但是家长和学校的较高期望使得学生背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整天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就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以及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策略
1.用积极的态度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与别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坚定战胜自己的信念,循循诱导学生多角度、多思路地去想问题,消除逆反心理。其次要教育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认识到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以坦然平静的心态去对待,保持良好的心态。
2.加强体能训练,磨炼顽强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人的身体发育过程是身体各个部分器官日益完善的过程,体能的强化能促进智能的发展。如今学生缺少吃苦锻炼的环境和条件,所以要通过有目的的体能训练,磨炼他们的意志力,增强其体质。
3.创建群体生活环境,培养竞争意识
小学阶段的儿童逐渐摆脱了对父母、家庭的依赖,朋辈关系对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孩童间的相互影响较为明显。在群体生活中有表现的欲望往往是孩子前进的驱动力,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契机创建良好的群体生活环境,培养竞争意识,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教会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增强统合协调能力
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孩子智力正常,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也能听懂,可是只要一动手就会出错,动作协调跟不上智力的发展,在速度规定的条件下应接不暇,写字偏旁左右颠倒,计算时马虎,如“256”写成“265”等。这些都是统觉失调的表现,对待这样的学生不能一味指责、横加训斥他们的错误,应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游戏疗法,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较强的判断能力、持之以恒的耐力。
5.引导学生注重细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学习优秀的学生往往自理能力很强,做事有条不紊,而学困生往往稀里糊涂,丢三落四。因此要让这部分孩子懂得只有注重细节,才能成大事,成功与失败之间的距离往往由点滴小事拉开,慢慢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6.建立有效的学生心理问题防控体系
我校非常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控,建立了从校长室到德育处,再到少先队,再到各位班主任的分级管理体系,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全校班主任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辅导,帮助班主任掌握一些基本的、必备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基本辅导方法。同时积极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我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能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