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

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

第1篇: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农村初中 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 方法

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影响农村孩子成人成才的首要因素。笔者所属地区为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孩子多,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的可能性更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呼唤更为强烈。因此,笔者根据多年来一线教师的经验,通过走访调查研究,现就农村初中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予以探究。

一、社会途径

1.警示法。学校可邀请派出所、司法所等有关部门人员到校给学生做法制报告,有条件时也可到“少管所”去听现身说法,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获得知识、受到震撼。

2.熏染法。可邀请退伍老军人、社会成功人士到学校演讲,忆苦思甜,说成功路,行报国志,让学生受到熏染,懂得守纪明责、感恩回报,不再处处以自我为中心。

3.监察法。可聘请各村热心教育的开明人士作学校“监察员”,对遍布在各村角落里的游戏厅、黑网吧进出学生严密监管,一经发现批评教育或通知家长、学校,齐抓共管。这样形成合力才不至于让学校的正面教育前功尽弃、毁于一旦。

4.实践法。现在学生大多娇生惯养,虽身在农村却未下过地,更未体验过劳动的苦乐。要求学生亲身参与家务农活,体会劳动的甘苦,认识到劳才有获、劳者才能生存、劳动是人的本分,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生活本领和生存能力。

二、家庭途径

1.家校互访法。老师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家访,电话通讯宜常联系;家长也要趁适当时机或定期到学校询问,与老师交流。此法意在加强家校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结合老师适时解决。

2.交朋友法。班主任要主动和家长交朋友,家长要积极和学生交朋友,彼此都成了朋友,学生不会再怕老师告状、回家挨整,家长不会再忌讳老师居高临下、横加指责。这样一来,教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成为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心理健康教育会更有益。

3.倾心倾听法。面对学生时,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对待他们,要侧耳倾听,倾心相听,多包容。尤其是无关原则的问题,要随声附和。倾心倾听是与学生交朋友的第一步。

三、教师途径

1.心理诊断法。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想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学生,仅凭经验和表面印象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诊断,是了解学生的一种有效手段。心理诊断是对学生的需要状况、学习条件或缺陷的科学描述或分类,从而搞清楚他们所出现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确定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2.心理辅导法。心理辅导活动就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专门活动。班主任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和心理辅导活动结合在一起,也可以与班会或其他班级集体活动或团体活动结合在一起。有条件的话,更应该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进行。

3.心理咨询法。心理咨询不同于一般的政治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咨询是从社会学、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医学的角度,以人为本探讨人的内心世界。通常采用交友、亲情、倾听、接纳、参与、鼓励、辅导、训练等方式,注重在自律的基础上强调人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完美,助人、自助、自强。

4.悄悄话信箱:有些学生内向,不敢咨询或主动找老师帮助,班主任就以这种暗中往来的方式帮助他们打开封闭的心房。班主任可以接受学生的悄悄话、便条、信笺,班主任更宜主动给学生写便条、便笺,嘘寒问暖。大爱无疆,能融化心灵的冰墙;大爱无痕,可润物细无声。

四、学生途径

1.自助法。班主任、语文教师可以日记、周记、月记形式定期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写信,既可以完成自我反省,也可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当然也方便老师因材施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着自己长大。

2.表演法。当班主任发现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某种不良的倾向时,可因势取材,编一个情景剧,让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完成角色互换,明辨是非,心理成长。这种方法为学生喜闻乐见。

3.互助法。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学生叛逆家长,叛逆老师,但他们不叛逆同龄人(朋友),他们之间往往心贴心,无话不谈。班主任要做好媒介,指导、组织学生互助,这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效的。

第2篇: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

在这些孩子身上,留守儿童特性同样存在,他们有着自己的烦恼,同样需要社会的重视。城市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一)缺乏父母关爱,与父母交流匮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德国一家婴幼儿品牌2012年所做的调查显示,超过75%的中国0~3岁子女家庭,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孩子。这段被父母忽视的时光,恰恰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此时得到充足的心理疗养,就能够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否则,就有可能终生走在寻找的路上。在一个大流动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如钟摆一样随波逐流,并不都能过上想要的人生,有时很是无奈无力。但父母无论如何不能逃避自身责任,不能“用金钱补偿亲情”,以至于给孩子留下伤痕,给自己留下伤痛。

(二)缺少玩伴,不利形成良好人格。由于城市“陌生人社会”的特性,很多城里孩子缺少熟识的玩伴。放学后,别的孩子在享受家庭温暖的时候,他们经常独自在家中、独自游走在大街小巷、在幼儿园、托儿所、甚至是网吧……作为留守儿童,他们长期处于孤独状态或与父母难以沟通,长期缺乏家庭的温暖,大多自尊心强,不太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大多个性内向孤僻。

(三)学校、老人监管有隔代教育弊端。许多老人在学习教育上,不能指导孩子学习,并且极度溺爱,学校教育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是远远不够的。失去父母的关爱,有些孩子懂事早,有些孩子任性、骄横,有些很优秀,大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四)压力促成教育偏差问题。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长期孤独,缺乏关注,沉积在心理,到了初中或高中,很多心理问题就显露出来。有些与社会人员混在一起,不上学,上网吧,流浪,叛逆,有些纠结成小团伙,欺负其他同学,向同学索要钱财等的报道,很多出在城市留守儿童身上。

关爱帮助城市留守儿童是一项长期性的艰巨任务。整个社会在城市留守儿童问题上,说得多做得少,特别是用真情、出真招、见真效,能够制度性推广的举措尤其为少。应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健全制度,努力构建长效可持续的帮扶救助机制。

(一)政府主导,建立城市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从县政府、到乡镇、到社区、到单位、到学校,级级都有人负责和开展这项工作,并将工作列入政府年初工作安排和布置。

(二)摸清底子,建档立册。以城区和乡镇学校和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都建立留守儿童档册,摸清底子,不让一个留守儿童受到忽视和冷落。

第3篇: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

由于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差异,有的学生会自觉采取不同的心理机制来控制叛逆的冲动,主动将痛苦的感情和强烈的冲动排斥在意识之外,也就是心理学所称的“压抑”。一般而言,在青春期之前会有更多的压抑的心理机制的表现,因为此时他们普遍感知到自身的弱小,以及来自于父母的“威胁”。与此同时,另一种名叫“反向形成”的心理机制也使得他们夸大顺从的情绪,压制与之对立的叛逆情绪,表现为好学生、乖乖女。

“回避父母型叛逆”的学生,一方面缺乏自信,或者自恋不够,无法爆发激烈的叛逆言行;另一方面他们长期处在一个以强势父母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身边没有挑战权威的勇气,难以形成独立的自我。一旦他们远离父母,或者选择父母不在的时间和地点,就有可能爆发叛逆的言行。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叛逆比青春期长,严重的会延续一生。因此,要从学生心理上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以纪律处分代替心理辅导,更不能开除了事。

家长必须审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回避父母型叛逆”多发生于以强势父母为中心的家庭,这些父母管教孩子过于严格,方式过于刻板。孩子小时候会对父母百依百顺,但一旦孩子长大,要形成独立自我,就会想方设法回避父母的监管。因此教师要帮助家长改变对孩子的管教方式,使他们与孩子平等交流,大胆放手,给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办事、敢于尝试、预测效果的锻炼机会。

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发展轨迹,重塑独立自我。心平气和、相互尊重的心理访谈,能帮助学生分析叛逆心理的成因,如父母的管教方式、文化修养、休闲娱乐习惯对自己的影响,分析父母在哪些方面过于严格及带来的后果,自己的应对方式等。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发展轨迹,才有可能采用合理的方式、理性的行为挑战父母的权威,有助于形成独立的自我。

介入心理治疗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逃避痛苦和得到快乐,借着这股力量可改变旧有的行为,也可以帮助新行为定型。因此,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旧行为和痛苦连在一起,而把所希望的新行为和快乐连在一起。

第一步:确定什么是学生所要的,而又是什么妨碍了他们的成长。阻碍学生改变的原因就是改变和痛苦相连,因此宁可不改变。因为学生不知道改变后的结果,心怀恐惧。

第二步:找出改变的杠杆,认定不改变会有很大的痛苦,而现在就改变会有很大的快乐。让自己的情绪达到痛苦的临界点,当他们觉得旧有行为带给自己的痛苦大于所能得到的快乐时,他们终于有了改变的行动。杠杆的作用就是把旧有行为所带来的痛苦以及改变所带给的快乐放大,当痛苦超过快乐时,改变就发生了。这可以使学生不再叛逆,以及纠正沮丧、消极、烦恼等负面情绪。

若这还不足以成为改变的杠杆,那就把目标转移到叛逆学生的亲朋好友、师长等。请学生好好想一想,如果自己不改变的话,会对关心、爱护自己的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紧接着可以让学生自己发问:“如果我改变了,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重新判断?如果我改变了,会有什么样的冲劲?如果我今天就改变,会做出什么样的成绩呢?我的家人和朋友会怎样看我呢?我会有多快乐呢?”

第三步:终止旧有的行为模式。只有终止叛逆学生的消极行为及情绪,找出扭转旧有的行为模式带来的痛苦,才会终止他们的旧有行为模式。例如,一位老师想帮助一个学生戒掉长时间上网的习惯。据老师了解,这个学生想改掉这个习惯,但内心充满矛盾,因为这个习惯还给他带来第二种快乐:忘记上课的烦恼。因此,老师觉得应该施加较大的压力:“为了让你充分享受长时间上网带来的快乐,在随后的一天里,老师允许你在办公室上网一整天,但不能离开办公室一步,就是上厕所也不行,也不会有人给你送饭。”他很高兴地答应了。这个方法就是杠杆。能让一个人肉体上觉得痛苦,就能使他拿出改变的决心,晚上睡觉时,他的脑神经系统会记录下长时间上网而不能如厕又不能吃饭的痛苦经验,一下子把他先前对痛苦和快乐的认知击得粉碎。

第四步:另外找出一个又新又好的行为模式。这个新行为必须要让学生得到与旧行为同样甚至更多的快乐。譬如说要戒掉长时间上网的坏习惯,那就必须想出新的方法来取代过去从上网中所得到的快乐,例如可以让学生看娱乐杂志。

第五步:不断调整新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最简单的调整方法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那个新的行为,使它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粗壮的神经链。学生找到了能取代旧行为的新行为,就能不断往积极方面想,不断地重复练习这个新行为,直到他们觉得它真能使自己脱离痛苦、得到快乐,这时它便能在学生的脑子里建立起神经渠道。同时,老师可以加上一个强化新行为的过程,比如确定目标及奖惩方式,使新行为能够长久维持。

第六步:测试效果。利用《结果检查表》检查改变后的效果,看看这些改变对学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比如纪律性增强了吗?学习认真了吗?与父母的关系改善了吗?看看这个新习惯能否与学生的价值体系、信念、心理相匹配,否则那个新习惯就无法持久。若检查后发现新行为与检查表有不符之处,就要找出问题的症结,进行调整,直至达到最后的改变目标为止。

附:《学生结果检查表》

确定自己对旧习惯感到痛苦:当你回忆起旧习惯,你感到像以前那样快乐吗?还是痛苦呢?

确定自己对新的行为感到快乐:当你想起新建立的行为时,是否感到不再痛苦了?

让你的新行为和你的价值体系、信念、心则(能决定快乐或痛苦的坚定信念)相合:你的新行为是否和你的价值体系、信念、心则相匹配?

第4篇: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

1案例介绍

薛某,男,16岁,职中高一年级1203班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智力较好,对学习不感兴趣。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使性子,以赖在床上不去上课来抵抗父母,弄得父母亲实在没有办法。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头仰得很高,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上课故意睡觉,不交作业,家长和老师十分无奈。

2案例分析

该生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2.1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薛某的父亲是某工地负责人,工作忙,由于和孩子沟通少,任其自由发展,父母只给孩子每月的生活费,不太关心他的行为和生活,偶尔问起成绩,若不理想,见面父亲就斥责、谩骂,造成孩子任性放纵。而他的母亲只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对孩子的教育两人意见不一致。

2.2老师教育和处理方式不当。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捣蛋插嘴,东张西望,老师缺少与学生心理沟通,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使师生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

2.3中职生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一方面以成人自居,另一方面却又受到自身经验和能力的限制,开始有意识的摆脱童年期的直率和纯真,并以怀疑和审视的态度来观察和面对周围的事物,这一阶段容易冲动,行为不易预测,逆反心理比较强,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拒绝一切批评,所以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和劝导产生抵触情绪。

3辅导方法

3.1家校互通形成教育合力。其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以便对症下药。其二,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父母应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不要只顾赚钱,忽视对孩子的教育,而且教育孩子不能简单粗暴,努力做到和风细雨,打开他心灵的窗户。其三,及时发现问题,做好引导、处理和治疗,消除心理冲突,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耐挫能力。

3.2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指导家长阅读一些教育孩子的书籍,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创造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他的自尊心,尊重他,信任他。利用亲情来感化他,慢慢地消除他的对立情绪。

3.3坚持疏导教育,保护自尊心。教师要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3.4因势利导,扬长避短。老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其作用。利用薛某的优势成立一个兴趣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

3.5本人的自我调节。指导薛某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把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3.6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当教师让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赖时,学生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尤其对那些遇到挫折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并用怀疑、敌视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事物的学生,则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安慰和关怀。

3.7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薛某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平时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4辅导效果

通过两年跟踪辅导,薛某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父母、老师的紧张关系也比以前缓和多了。学习比以往有信心了,上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下课问老师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交了,各科成绩很快就跃到了60分,老师都夸薛某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5反思

第5篇: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

【关 键 词】 青少年;逆反心理;心理辅导策略

小燕是学习成绩较好。高一下半学期,上政治课时我发现,小燕喜欢做小动作及讲话,于是我在课堂上批评了她。不料她不但没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对,反而满脸写着不服气,赌气不听课。之后每次上课,她都故意捣乱,鼓动周围同学讲话、传纸条,扰乱课堂秩序。每当我在课堂上试图教育她时,其敌对情绪和言辞都表现得很强烈(如自言自语、向别处看、站立不端正等)。甚至在一次复习考试时,公然表示这种考试毫无意义,拒绝答题。这时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案例分析】 对抗的由来

由于小燕写得一手好字,且学习成绩较好,在学校总是掌声多过批评;在家里,只要学习不出问题, 在其他方面家第对她很是宠爱,甚至是放任。因此造成她以自我为中心,听不得批评,虚荣心极强的个性。

但另一方面,父母在学习上对她的苛刻要求和用以体罚的方式, 不仅使她对父母有不满情绪,更使小燕处处都争强好胜的个性受到严重打击,那强烈的自尊需要得不到实现。

在这种矛盾上生活,小燕的人格发展不健全,产生了情绪障碍:有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挫折忍受能力低,且往往抗拒权威,把它当作是英雄主义的表现,并以之作为肯定自我的方式。

此外,小燕对待学习也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政治课,在她眼中可有可无的课,其父母也不会关注这门课的成绩,所以上课没压力,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正好可以与同学联络感情――聊天。而她没想到老师会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对其严厉批评,这使她感到没面子,无形中触痛了她的自尊,于是她把所有的不满转化成了对老师的不满,对政治课产生了逆反心理。并继而以公然与老师作对为肯定自己的方式,以此挽回在同学中的尊严。

【处理方式】 冷处理

我开始注意对小燕近期上课违纪现象的处理方式,避免与其正面“冲突”。在最初阶段,我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告诫周围同学上课时不要搭理她,同时我也减少对她的特别关注),这样可以使她觉得老师并非故意在找她的碴儿,与她过意不去,从而使她的敌对情绪不再加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老师的防御性、抵触性减小。

【综合处理】 你来上这节课

三周后,我觉得时机成熟了,便在课后主动找到她。此时,她的态度不再像以前那样具有攻击性。于是我运用“角色互换法”让小燕体验一下做老师的辛苦。我问小燕:“有一个机会,让你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教政治课,你愿意接受这次挑战吗?”好强的小燕一口允诺了下来。于是我选择了一堂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让小燕自己寻找实际素材备课。在整个准备和授课过程中,小燕表现得很积极,非常积极地做着每个环节。上完课后,我当堂赞扬了她的表现,指出她的板书非常工整,条理清晰,事例运用得当。当我看到她欣喜的目光时,便觉得这么做没错。课后,我又单独找她聊天,让她谈谈这次上课的感受。小燕表示通过这次实践,她体会到了上好一堂课,必须在课前做许多工作,同时,一堂课40分钟的讲课,对体力的消耗也很大,所以上课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这使她体会到做老师的辛苦。在她能正确认识到老师辛勤耕耘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她:“这次你为上课花了那么多精力,如果得不到同学们的回应、配合,你的感觉是什么?”听到这个问题,她把头低了下去,沉默了好一会儿,终于抬起了头,慎重地对我说:“老师,对不起!以后我知道该怎么做了。”可以说这次谈话很成功,之后上政治课,她都不再开小差做其他事了。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之后的辅导工作进行得比较顺利,我有意识地每堂课都请她回答问题,让她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适时地给予表扬,通过一定时间的强化工作,她渐渐发现了政治课的乐趣所在,由原先强迫自己听课转变为自己喜欢上课了。

【后续措施】 家庭心理辅导

外因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引导小燕正常对待父母的教育;同时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指导其家长改变教育方法,小燕常会因为学习成绩下降而挨父亲的打,这使其父女关系颇为紧张。对此,我一方面用同感技术对她的心情表示理解;另一方面引导她站在父亲的角度来认识父母对她的关心,理解父母的期望,从而消除父女的情绪对立。

向家长分析修改缺陷与家庭教育方法的关系:家长不能因望女成凤心切而给孩子太重的心理压力,应对她有恰当的期望值;要多关心孩子,不纵容、不打骂,在学习及生活上都应采取既严格又协商的方法。

经过一学期的辅导,小燕已经完全改变了原先上课爱说话的坏习惯,消除了对老师的逆反心理,能认真地听课,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主动回答。同时在课堂上,对其他同学的不好表现也能及时指出并进行劝阻。另外,她也开始尝试接受别人中肯的批评和建议。

这是一个典型的青少年逆反心理辅导案例。作为德育教师的我没有急于正面应对,而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缓和小燕的敌对情绪,然后运用“角色转换法”,让学生穿着老师的“鞋”来走路,让他们体验做老师的辛苦,从而使他们能设身处地为老师着想,珍惜、尊重老师的工作成果。角色互换的时机选择得很好。

对家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目的是减少小燕逆反心理的诱发因素。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其内心一种冲动的力量,可以通过辅导指导这股力量转化成积极的力量。小燕从抗拒政治课老师到逐渐喜欢上政治课、喜欢上政治老师,这种变化正体现了力量的转化。实践证明,教师与学生多接近,用平等、真诚和鼓励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案例反思】 辅导建议

1. 慎用禁令。耐心说服要优于硬性禁止。当出现和父母认为应当使青少年避免某些有害的事物和现象时,如果耐心地说服他们,与他们进行平等的讨论,使之明白这些事物和现象的害处,就有可能使青少年自觉地加以避免。

2. 教师的榜样示范。有时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对老师缺乏信任,因此教师就必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自己所提倡的观点。只有用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榜样,使学生在老师良好人格和模范行为的感召下,学习、理解和执行学校的教育要求。

3. 批评要维护学生自尊。许多学生逆反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情境的不适当。为了减轻这种负面效应,如果学生的问题不是极端严重的话,批评性的教育如果在两个人之间进行的话,产生情境性逆反行为的可能性最小,效果也可能会最好。

4. 平等地与学生沟通。教师对待学生态度要平等、谦虚。过分自负、骄傲自满,只会引起学生的鄙视和反感,同时要理解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父母等应当站在青少年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考虑和尊重他们的意思。

5. 客观评价学生。学生的逆反行为,往往是教师不恰当的评价引起的。教师应对学生作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评价不要情绪化,要注意评价前后的一致性。

6. 宽容对待学生。对待学生的逆反行为,教师要持宽容的态度,要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红菊. 调整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手段[J]. 班主任之友,2006(8).

第6篇: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

教育是塑造健全人格的精神活动,是培育心灵的崇高职业。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发展、和谐成长的重要内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心理教育和咨询辅导,还需要通过创设各种生动的教育情境与多样化的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我校采用校园心理剧的独特形式,对全校教师、学生和部分家长进行特殊形式的大型团体辅导。校园心理剧是在舞台中再现或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行为表达的方法与技术,凸显生活中的心理活动,解决生活中的心理冲突,使演员和观众意识到问题所在,促进演员和观众认知领悟、情绪表达和行为改变的一种综合性的表达性心理干预活动。校园心理剧可以通过多形式的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如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充分展现校园中师生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可以用来反映师生成长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开展校园心理剧的缘由

成都市建筑职业中专校是一所职业高中,学生大都处在青春期,心理学家霍尔曾说,青春期是“疾风暴雨”的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独特的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的矛盾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致使学生们在自我意识、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严重妨碍了学生的成长,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增加了困难。过去,我们解决学生的问题主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每周都要留许多学生到德育处做思想工作,但是,效果不显著。近年来,我们抓住这一时期学生心灵渴望被关注的心理,积极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们能够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努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校园心理剧是一种基于艺术表达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它具有丰富的艺术表达性、团体成员的合作性、同伴情感友谊的交流性,非常符合富有青春活力的中学生的心理需要,能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自主表达的愿望、热情和智慧!我们秉承“建设人生”的办学理念,坚持“筑梦天下”的育人目标,践行“雕梁画栋”的学校精神,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校园心理剧打造成了学校自主教育体系中的一大亮点。

从2010年开始至今,我们以“心灵成长”为主线,每学期举办以“抚慰心灵”“感恩心灵”和“激荡心灵”为主题的三次大型校园心理剧(三季共九个校园心理剧)活动。通过这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辅导形式,我们发现,学生在校园心理剧中不仅获得了心灵的成长,而且提升了自我抗挫能力,他们变得更加自信、自强了。现在,我们的校园心理剧在成都市、四川省乃至西南片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校成为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剧实验学校、成都市成华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二、成立校园心理剧建设团队

(一)形成德育心理教师共同体

我校成立了专门的德育心理工作室,在这个团队中,既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也有科任教师。大家走到一起只因一个共同目标: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这个团队中,教师们无私奉献、各展所长、积极探索。学校为教师们提供了各种学习提高的机会,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实力。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对学生的关爱,不断的学习进步,使得我们这支德育心理团队成长迅速。指导学生创作、展演的三季心理剧均取得了巨大成功。学生发展的同时,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现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名,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两名,五名教师考取了成都市校园心理辅导员B证。

(二)成立学生心理自助团队

在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我们成立了心理协会,由专人负责,针对中职学生长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协会始终坚持以“赞美自己、赞美他人、赞美生活”为服务宗旨,积极宣扬“真、善、美”的成长理念。同时,协会成员通过学习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广大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其心理素质,为构建和谐校园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近三年来,心理协会处理学生个案近500例,为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创建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1年10月,学校在心理协会的基础上专门成立了“校园心理剧工作室”,以周会形式指导学生进行心理剧本的创作,包括选择剧本、探讨剧情、指导剧本修改、对心理冲突细节化和外化的指导,进行人物塑造、加入戏剧和心理剧的技术等,最终完成剧本的定稿、演员的挑选、心理剧的排练等工作,进行大型的团体心理辅导。并以此为核心吸引学校青年教师与学生参与其中,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校园心理剧社的活动,学生们变得自主、自信、自立、自强,在校园心理剧小舞台上展示才华,演绎青春,享受人生!

三、校园心理剧的剧本创作

校园心理剧要走进学生,演学生自己的故事,说学生想说的话,抒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我们坚持遵循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则。在剧本采集之初,为了让对心理剧一无所知,甚至有抵触心理的学生慢慢了解、喜欢、创作心理剧,我们先把心理剧的视频资料在每一个班播放,一边播放一边讲解。通过演示,告诉学生什么是心理剧,怎么创作心理剧。让他们感受到,校园心理剧是很好的团体辅导,它可以让自己渐渐成熟和自信。在这样的宣传下,学生们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纷纷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生活,创作了很多材料鲜活的剧本。

在广泛征集剧本的基础上,我们开始认真遴选剧本,力争选出富有代表性,能够表达学生心声的剧本,并根据剧本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筛选出来。然后将这些剧本的作者集中起来,共同分析这些内容是否是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或者是普遍需要的发展主题,从而确定主题。之后,心理辅导教师、作者和心理剧社的学生一起对剧本内容进行修改。剧本修改时注重剧本中典型事件的选择,同时也注重剧中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情感变化。心理剧的剧本和演出的目的是在演出结束后,给演出者和观众解开一个心结,放下担负已久的精神包袱。因此,我们在对剧本主题的提炼过程中,非常注重人物内心的冲突、挣扎、矛盾等,通过多种心理技术在舞台上一一再现,力求和台下观众达到共鸣。而修改剧本都是在排练中进行,一句台词,一个动作,情绪情感,内心独白,都是一边排练,一边和剧组全体人员讨论怎样改更好,每一个剧组成员提出的建议、看法都会得到肯定并且投入实践。让剧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责任感、成就感、价值感、被尊重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四、校园心理剧的排演过程

(一)本色演出

本色演出是指学生写出自己的成长故事并亲自演出。本色演出对于学生来讲本身就是一次治疗的过程,需要教师全程陪同、真诚对待、专业辅导,避免在排演过程中的二次伤害。

1.避免二次伤害

本色演出是学生演出自己的经历的过程,而学生的成长过程常常充满创伤,因此,当他们在心理剧中再次“经历”创伤事件时,可能会再次受到伤害,因此整个创作、排练、演出过程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全程参与并及时辅导。

小玉是第一季校园心理剧《我想有个家》的原型,剧本由她创作。她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她和两个姐姐随母亲长大。父母因长时间的分离而互相猜疑、争吵,她的记忆里父母永远都在争吵……面对她身上发生的一切,我们内心无比沉重,家本应是避风的港湾,父母本应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这个家庭几近破裂……

我们在打算创作这个剧时,特意找来了小玉,在征询她的意见时,她内心的成熟超出我们的意料,她表示:“没关系,我没事了,我希望我的故事能对其他家庭有所启示。”说这些话时,她很平静,眼神里还透着坚定。但我们仍担心那是尚未愈合的伤口外面厚厚的痂,一旦撕开,里面血肉模糊。于是,在小玉创作剧本的过程中,我们每天都通过关心剧本进度的方式来观察她的反应,并且通过她的班主任和她的妈妈取得了联系,得到了她妈妈的支持和帮助。当然,这一切都是在小玉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剧本终于出来了,情节动人,文字忧伤。我们从中知道那个伤口并未完全愈合,只是她敢于面对了,或者说在大家的努力下,她勇于面对了。

面对是疗伤的第一步,我们可喜地发现,在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小玉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迈出了这一步,这就是心理剧的魔力。在接下来的选角中,小玉提出要自己来担任旁白,这就意味着她将一次又一次地目睹自己的故事,我们怕这对她会造成二次伤害,但她告诉我们:“任何事都是要面对的!”或许她也想借由这次机会真正地放下,真正地走出来。

每一次排练,我们都要求她用尽感情去读旁白,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小玉的感情也得到了释放。其中有一段旁白这样说道:“很多人总是在冷静过后,才清晰地看清自己曾犯下的过错,惋惜或是悔恨,悲伤或是痛苦。一切都难以回到过去。因为我们都不是幸运的大雄,难以坐上抽屉里神奇的时光机,而它也抹平了岁月所带给我们的伤害。”我们发现,小玉在读这段旁白时不是忧伤的,而是坚定的。公演时,我们瞒着小玉请来了她的妈妈。表演完毕后,妈妈走上了舞台,小玉和妈妈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2.现场心理辅导

心理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女主角小茜是一个右手先天残疾,却能用左手画出美丽图画的可爱女生。由于身体的残疾,她从小就遭受了许多异样的眼光,自卑而孤独,当她鼓起勇气去追求自己的爱情时,又一次遭到了残酷无情的打击,绝望的她甚至产生了轻生的想法。当我们从五楼的阳台上救下她时,她双手冰凉,我们知道此时此刻比这双手更冷的是她的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爱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追求爱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挫折。青春期的孩子,对于爱情懵懂向往,教师要理解他们这个阶段的特殊性,尽力加以引导,让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无悔的青春。而对于像小茜这样的孩子,我们只能以心换心、以心暖心。

在创作这个剧时,我们通过对困难的积极解读促发自身潜能的成长。选角时,我们主动让小茜自己来演,想要通过排演对其进行现场辅导,从而使她真正地成长。排演过程中,当小茜演到想要轻生那一幕时,旁白说道:“小茜想起了自己被生活欺骗的种种不幸,想起了被自己深爱的人一次次无情地拒绝,想起了往日一个人孤零零经历的那些累累伤痕……痛苦、迷茫像一双双魔掌紧紧攫住了她的喉咙。她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倒霉的人!她突然有种想跳下去的冲动,她想,也许只需纵身一跳,这一切的烦恼就都可以离她远去了……”这情景再现似的语言让小茜仿佛回到了当时,她泪如雨下。此时,一直在旁陪伴和关注小茜的心理健康教师马老师慢慢地、轻轻地走过去,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轻声地安慰她。在老师的安抚下,小茜慢慢抬起了头,虽然脸上还有泪水,但她的眼神清澈、明净,燃起了希望。经过这次排演,小茜真正地开朗了起来。

(二)剧本排演

排演是通过共情去体验他人的生活,艺术化地展现他人的故事,从而感染自己、感染他人,让大家从中获取力量。共情是排演的第一步,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而从中我们也发现,学生们会在排演的过程中联系自身,去感受或许曾经忽略的人和事,心灵从而得到成长。

1.体验他人的经历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迅速增长的时期。但自我意识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自我的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挫折。这个时期的学生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在意家人、同学、教师的比较,一旦出现落差,自我就会产生危机,开始自卑、抱怨、叛逆、产生攻击行为。我校第二季心理剧《来不及说爱你》就展现了一个少年从叛逆到亲社会的转变。男主人公子翔在成长过程中,总被拿来与一个优等生冷俊作比较,赞扬和掌声永远属于冷俊,现实的比较使他们的友谊变得苍白,慢慢出现裂痕。而子翔的扮演者小易本是个阳光开朗的男孩,但排演过程中,这个阳光男孩却很难进入子翔那自卑的、带有怨气的内心世界。于是,我们不断与之沟通,让他换位思考,慢慢地,小易找到了感觉,并且随着情节的发展,融入了剧情。小易也从中收获了很多。

2.在别人的故事里成长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表演让我们有机会去体验他人的人生,从中我们或许会收获别样的精彩。小夏是个内敛的孩子,但通过第一、二季的排演,他在舞台上从拘谨变得自如,由青涩变得成熟。通过对剧中人物的表演,原本与父母关系紧张的小夏,开始明白了父母的辛劳都是为了儿女,儿女要明白父母的苦心,理解他们。排演的过程使孩子们促进了认知领悟,学习了情绪表达,改变了行为模式。

五、校园心理剧的演出分享

在心理剧团队的共同努力和专家领导的悉心指导下,我们的三季校园心理剧获得了成功的演出。演出结束时一些家长很激动地感谢学校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学生们也觉得通过心理剧他们获得了成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学生们从蛹化蝶的蜕变过程,为他们感到欣慰和骄傲。心理剧有一种魔力。它无形中在校园里形成一种氛围,也为学生们压抑的情绪寻找到一个出口。正如西南大学郭成教授在看完我们的心理剧后说的那样:“这是由一群极富青春活力、渴望精彩人生的孩子们自创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灵之舞!”

六、结语

第7篇: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职高学生;职业心理障碍;矫治策略

一、背景

《职业教育法》规定,“提高劳动者素质”是中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中职教育应培养素质型人才,更要关注学生的身体机能,重视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素养的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素养更是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

从调查来看,农村中职生的心理现状令人担忧,标新立异、任性执拗、懒惰怕苦、得过且过等状态比比皆是。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引导中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促使他们在各方面不断进步,让他们以良好的心态进入社会,是中职老师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学校和谐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当前职高学生职业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良好状态。对任何人而言,健康的心理是一切的前提。多年的观察告诉我,农村中职生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如,“读书还是挣钱”的动摇心理、“选专业”的从众心理、“破罐子破摔”的自卑心理、“我不对吗”的过敏心理等等。

1.动摇心理

社会的拜金热、家长目光短浅、就业的困难、职高教学缺陷,许多家长都以为读职高没出息,读与不读都一样,于是在中职生中就产生了“读书还是挣钱”的动摇心理。

2.从众心理

对当前及今后行业趋向不明,对子女的失望,让农村中职生父母在对待子女职业选择上不很上心。中职生社会阅历浅,难从自身各因素出发去选择专业。我曾调查过,班上三分之二学生在填写专业时不是听从初中老师或好朋友意见就是跟从别人填报,等到高

二才发现自己无此方面的兴趣和专长,但已不能选择。其实,人职匹配,是人生选择职业的最理想目标。

3.过敏心理

小农经济的定向思维、长期的自卑心理,使农村中职生容易产生过敏倾向。一句不经意的话、一点小误会,都会认为别人“瞧不起”。据调查,这种心理在农村职高很普遍,只是程度不同罢了。过敏心理导致了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极度敏感,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抵触叛逆,严重者就是违纪违法。

4.虚荣心理

虚荣心理表现为自控能力差、朋友、屡次犯错、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勇敢”;或大手大脚,用钱来提高自己在班级中的声誉;或拉帮结队,自立“山头”,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权威”,这种虚荣心理在职高很常见。

三、影响职高学生职业心理的因素

1.社会因素

全球性金融海啸,给中职生的就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市场需

求跟职业教育的不和谐,也让学生产生了职业畏惧心理。社会教育和学校的职业教育的冲撞、社会上的偏见心理、学生自我认知上的偏差,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心理。

2.学校教育因素

纵观整个教育,农村中职生心理教育依旧是空白地带。学校管理的压力,中职教育体制跟就业体制脱节严重,对岗位的需求、企业的具体管理等的不到位、自身调控能力的缺乏,对职业前途的迷茫,都会影响他们专业技能的学习,导致职业心理的失衡。

3.家庭因素

从调查看,“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抬头的迹象。家庭经济条件的隐性辐射,父母价值观的不健康,亲子关系的障碍,教育方法不当,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都能使学生性格发展不正常,从而影响学生良好职业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4.个体因素

在追求个性飞扬的今天,学生个体素质分歧也越来越大。大多数中职生能力差却又自以为是,想独立却又有很强的依赖性,麻木又敏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不稳定性,这些都影响着良好职业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使他们无法很好地把握时机、赢得自己喜欢的

职业。

四、职高学生职业心理障碍矫治策略

“职高学生职业心理障碍”已引起学校的重视,各位老师在教学中开始摸索矫治的策略。现略谈这几年我的一些策略。

1.建立心理辅导系统

(1)建立学生个人档案

个人档案有三张表格。第一张表格填写本人资料;第二张表格填写个人情况:健康状况(最重要)、爱好、特长、人际关系,个性和亲情评定;第三张表格是回忆过去经验,期盼班级氛围,展望职业未来。建立档案袋和电子文档,随时加入学生三年中的点滴进步。

(2)进行心理辅导

学校设立信箱,建立心理辅导室。不但让学生有宣泄心理的方式,更给他们职业心理疏导的机会。开展师生结对活动,关注言行比较极端的学生,从日常生活入手,灌输正确的职业观和道德观。

(3)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定期进行AAT测试,定期开展职业指导,及时介绍专业特性,对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意象对话心理”治疗法,利用家长会、通讯等手段,为家长提供亲子和专业方面的建设性意见,让家长、学生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

2.重视学校职业心理教育

(1)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受性

由于知识面的狭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很迷茫。我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观专业成果展览,邀请往届毕业生作报告,制作“创业创新――优秀职业毕业生汇报”,进行“现代人才观”专题教育,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开展“就业洽谈会”,提高学生坚信职高前途同样光明的信心。

(2)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针对职高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象,学校引进竞争管理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制性、创造性、管理等能力,通过各种竞争、评比等手段,培养学生在技能、专业等方面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顽强进取、奋发向上等优秀的意志品质。

(3)强化校内外的职业衔接

在设置专业,我校重视乡土资源的挖掘,错开与兄弟学校的专业碰撞,如我校最近开设的鞋样专业和美容美发专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加强专业课程亮点的建设,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引进企业优秀的师傅,强化校内外职业的衔接,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提升他们的职业学习兴趣。

3.转变家教观念

近几年,我校利用社区学院这个平台,开展家长职业关注培训班,定期召开家长会,让他们清楚子女所选专业的整体情况,明白专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子女一起分析本专业的优劣,在高中三年的学习期间有针对性地培养子女对专业的喜好和热爱。

“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如何调准职高生职业心理素质这根琴弦,是社会对职高教育的新要求。唯有调准、调亮他们的职业心理,职高生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获得丰收。

参考文献:

[1]李拯.走出厌学的阴影:一例用意向对话技术对职业高中生厌学的辅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21).

第8篇: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学习压力;加强疏导;家庭教育

我校最突出的问题学生,就是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造成的心灵扭曲的孩子,新市民子女也同样是这种情况。老师该如何对症下药呢?下面我谈谈我们学校的做法。

一、专家多引领,师生共成长

1.让教育第一线的德育工作者为我校老师传经送宝

我校历来关注特殊学生的教育,邀请过曹国庆校长、周丽萍校长、德育带头人芮永红老师、班主任闵振宇到我校做班主任工作经验讲学,通过专家引领,提升老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育人能力。

2.让育人有专攻的心理咨询老师为我校学生做心理疏导

上学年,我校初一(4)班有父母离异、重组家庭,有厌学情绪、叛逆情绪的学生相比其他班级多了一些,班主任在工作中感觉压力比较大,针对这种情况,我校邀请了市少年宫徐彩萍主任对初一(4)班做了团体心理疏导,观摩的老师感叹徐老师心理辅导到底不一样,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教育效果好。

二、巧借社会力量,给心困生阳光

1.借林老师团队之力,使学生幡然醒悟

上一学期,我校初三一位学生有严重的叛逆和厌学情绪,班主任多次家访也无果,后来我就向林老师团队的徐彩萍老师求救,按照徐老师的指点把家长先带到徐老师身边沟通,帮助家长找到问题的症结,母亲的溺爱、父亲的暴力让孩子的心灵扭曲了,家长按照徐老师的指导和孩子沟通,挽救了这位学生。上学期心理剧的评比,我就以这个学生及家庭为原型写了心理剧《我该怎么办》,拍摄完成后我在每次的家长会上都放给家长看,告诉全校的学生家长家庭教育要注意什么?

2.借心理医生之力,帮学生拨云见日

在和心理老师的多次交流之后,我了解到不是所有的心困生都可以疏导成功的,严重的心理疾患需要医生用药物治疗,上学期,我校建议两位学生接受了心理医生的疏导或治疗,目前情绪稳定。

三、加强校内研讨,提高育人能力

1.利用校内心理咨询老师对心困生疏导、对班主任指导

我校心理咨询室由孙敏老师负责,她在学生心理疏导方面肯钻研,帮助班主任对心理问题学生悉心疏导。同时在平时工作中对班主任进行师生谈话沟通技巧指导。

2.利用班主任例会对班主任加强育人能力的培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他的好奇,他在成长中的各种尝试,他犯下的过错,都可以通过教育来包容和接纳;教师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呈现出来,指引学生形成良好心态。在班主任例会上,我们让班主任观看高金英、任小艾、魏书生的视频讲座,让班主任从他们身上寻找教育智慧。

3.个案研究,寻找规律

在班主任会议上我把全校心理问题学生的个案和班主任一起探讨,成功的案例中班主任是怎样做工作的;没有成功转化的,我们哪里需要改进和避免。班主任就发现有时任课老师过于急于求成,对学生的作业要求、纪律要求提得高了一些,导致学生在困难面前又动摇了,对于这些问题,利用教师例会,教育全体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配合班主任做好心困生转化工作。

四、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增强家庭育人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家庭。”在社会还缺少对家庭教育进行正确指导的情况下,学校对家庭特别是对这些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进行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开家长会时,我们播放了台湾曾仕强教授等专家的家庭教育讲座的视频。很多家长看了以后深受启发,请教班主任怎么到网上寻找这样的视频。同时请身边优秀的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经验。班主任对不同类型的家庭进行不同教育方法的个别指导。

特殊学生的教育,我们任重道远,但是我们坚信“爱心”能让每个孩子的心田都沐浴阳光。

参考文献:

第9篇:叛逆期孩子心理辅导范文

一.让每一节课堂有温情

虽说有十几年的教龄,什么样的学生没见过,但面对我接手的第一批学子,接下来的教学真是让人措手不及,这是我十几年的教学中没有经历过的,每个班级不学习的孩子占据班级的整体,可以想象课堂的效果,他们的成绩,让年级组的老师头疼不已,面对这样的群体,我开始认为是孩子们还小,慢慢规范会好的,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青春期的来临,他们的叛逆来的更猛烈了,开始的我固执的认为这怎么可以?这是学生的状态吗?学生就是服从老师,所以我开始对着全班来咆哮,来镇压,每天课前的五分钟大概都是和孩子们在斗争,每天都在发火,时间久了,我的心理很疲惫,孩子们的进步也并不明显,此时年级组长倡导组里的老师学习、读书,还记得组里读的第一步书是《孩子,你慢慢来》,读后大家在一起交流心得,共同探讨面对年级问题时的对策,咆哮是没有用的,镇压是不解决问题的,要让他们发自内心的静下来,老师本身就要先静下来,心平气和,否则只能是以卵击石,此后,每走进课堂,看到孩子们还没有静下来时,我不再喊,不再敲黑板,不再声嘶力竭,而是换做注视、默默地注视,用无声的语言,无声的行动来告诉孩子老师在关注你们,突然发现,什么都不说原来比什么都说更有力量,渐渐的效果显现了,我惊喜的发现原来孩子们是细心观察的,这个年龄的他们,听了太多的批评、来自家长的,来自班级的,来自老师的,所以无论你怎么生气,在他们看来不过是一种常态而已,相反,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去做,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我适时抓住这一契机,将原来的课前镇压换做励志的传授,记得有一次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关于新东方俞洪敏的故事:“北大的时候,到大学四年级毕业时,俞洪敏的成绩依然排在全班最后几名。但是,当时他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心态。他知道在聪明上比不过其他的同学,但是他有一种能力,就是持续不断的努力。所以在班级毕业典礼上他说了这么一段话,“大家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我是我们班的落后同学。但是我想让同学们放心,我决不放弃。你们五年干成的事情十年,你们十年干成的二十年,你们二十年干成的四十年”。课堂上不断的告诉孩子你能行。只要你努力。只要你用心。还别说,孩子们的眼神专注了,课堂也渐渐好转安静了。和很多孩子谈心,侧面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此时年级组实行了导师制,对每个班级的问题孩子配备科任教师,做他们的心理辅导员,走进学生的内心,发现他们的渴望.孩子的变化让我感动惊喜,更让我反思教育的不断创新,不断更新。尤其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粗暴的教育是根本不解决任何问题的,前几日看到莫言的文章中有这样的描述:“侄孙两岁,顽皮如猴,其父亲从欧洲购回一个酒壶,甚是喜欢,警告其子:这是酒壶,不许往里撒尿,翌日晨,子醒,直奔酒壶,撒满并溢于地。由此想起看过的一部电影:寒冬季节的校园,校长在楼前铁栏杆上贴一纸条:不许用舌头舔,翌日晨,只见栏杆前一排学生,都低头撅腚,舌头被冻在栏杆上。叛逆期的少年,或是因为不想听从于你,或是好奇心的心理,你不让他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孩子接受你的教育。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陶先生的话中,我领会到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理互动的愉快进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从实践中我得到的重要的一条原则是尊重学生,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二.让每一个孩子找到存在感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学生能认真地听每一节课,欣赏自己的每一个精心设计,赞同自己的每一次完美亦或不完美的表演,换位思考,学生是不是也是如此呢,他们也希望被老师关注,被认同,被肯定,被欣赏,被重视,每个孩子都是高贵的,每个生命都是鲜活的,每个教育细节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做成长路上的引导着,等待者,在他们累的时候学会等待,这就是大家说的“静待花开”。曾经教过一个孩子,迷恋上网,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做了很多工作,在课堂上,我的提问从不落下他,让他回答问题,激励他,有一点成绩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所以抛开孩子背后的故事,单看他政治课堂的表现我是心满意足的,因为他的眼神是专注的,此时看不到他的叛逆,看不到他沉迷网络的迷失,而有的只是努力的做更好,也许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无法根本上改变某些孩子的思想,但我想孩子会记得,会懂得,有些道理是不必说的,是体会的。

三.让每一个心灵自由

长期和学生接触,不得不承认有些孩子的思维是另类的,是求变的,经常听到学生说个性,“不媚俗”,其实他们的个性就是觉得与众不同,和别人不一样就叫个性,如在大家面前做个小动作,偶尔吸引一下其他人的注意,或者标新立异,也教过这样一个孩子,他认为你们都这么看我,那我就这样吧,我在他叛逆的时候以柔克刚,不批评,只鼓励,因为我相信爱的教育是才是最有力量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一只蚂蚁爬上了一个公务员的办公桌,急匆匆的向前奔走。他黑黑的,小小的,显得单薄和纤小。公务员心想:这只蚂蚁一定是匆忙之中走错了方向,于是他轻轻的把蚂蚁放到了地板上。他不想让它在迷途中走得太远。然而,没多久,蚂蚁又在桌子的另一角出现了,那公务员就重新把它送到地板上,不料没过多久,蚂蚁又重新不屈不挠的爬到桌上……

那公务员醒悟了:人总是习惯以自己的思维来揣度其他的生命,喜好设定目标,不愿多走弯路,其实蚂蚁所享受的,或许只是奔走的快乐?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