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音乐教师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教学论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及体验。案例教学是一种关注真实情境和实践过程的体验性教学形式,符合音乐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特征,可以将其有效运用到教学过程中。
(一)筛选案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案例资源非常丰富,但并非每一个案例都适合音乐教学论的教学。因此,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对案例的筛选。教师在筛选教学案例时应注意:第一,针对性。教师在备课时应围绕教学目标,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点、重难点和教学对象,精心筛选案例。选择的案例可以是一节课、一个教学片断,也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将几节课的相关片断叠加起来;第二,真实性。教师在筛选案例时应注重案例的客观真实性,选择真实的音乐课堂教学实况或特定的教育现象。因为,只有客观真实的教学案例才能反映教学的客观规律,生动表达教学的本质特征及科学性;第三,适时性。随着知识内容的不断更新,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不断进步,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运用的案例也需要及时更新。音乐教学论课程所选取的案例不仅要充分体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反映最新的中小学音乐教学现象或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也要体现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尝试,这样才能有效弥补音乐教学论教材的相对滞后性。
(二)呈现案例呈现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第一步。在音乐教学论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形式与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与音乐教学论相关的案例形式有论文、教案、课件、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呈现案例的方式有文字描述、口头讲述、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角色扮演呈现、模拟教学呈现等。呈现案例不仅是向学生展示,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内容的热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案例的形式与呈现方式以及教学对象的特点,选择好呈现案例的最佳时机,如讲授理论知识之前、讲授理论知识之后、讲授某一知识点时等。
(三)分析与讨论案例分析与讨论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在分析案例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案例的关键,把案例中的内容与音乐教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联系起来,找出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案例讨论是学生在独立阅读和分析的基础上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发表自己对案例的认识及对问题的见解,同时也了解他人对本案例的看法,共同分析,集思广益,达成结论的过程。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案例分析与讨论时要注意:第一,确立学生在案例讨论与分析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自由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独到的见解;第二,教师作为案例讨论与分析的组织者与参与者要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参与讨论,使学生紧紧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四)总结与评价案例对案例的总结与评价是案例教学的必要环节。对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后,通常先由教师根据案例教学所达成的目标,结合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情况对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归纳、评价,主要包括:第一,对案例涉及的相关音乐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第二,对案例讨论中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讲解与总结;第三,对案例讨论中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等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总结与评价案例既可以由教师来开展,也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或者提出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促使学调整视角,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在案例总结评价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写出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有助于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有利于发现新问题、生成新经验,为下一步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五)后续应用进行案例教学的宗旨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案例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进行音乐教学技能的专项训练、模拟授课、微格教学等教学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案例教学延续运用到教育实习中。通过对案例教学的后续运用,学生可以把在案例教学中获得的知识、形成的能力运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中,既可以丰富教学案例,又有助于学生教学技能的提高,从而缩短从学生转变为教师的职业适应期。
二、案例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的有效实施受到案例、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注重案例库建设。资源丰富且高质量的案例库是音乐教学论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目前,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案例资源不足、内容相对滞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共享平台。因此,案例库的建设亟待解决。建设案例库既需要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也需要教师平时及时收集、整理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涌现的有教育价值的优秀案例,同时学生在试讲、教育实习过程中的优秀案例也是案例库的重要资源。第二,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案例教学是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对案例的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教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音乐教学论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过硬的音乐教学论知识,能够准确把握案例中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而且还要理解案例中隐含的音乐教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这样在组织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才能胜任自如,把案例教学和案例的分析讨论引向深入。第三,学生应更新学习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了使案例教学能够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有效实施,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加强学生主动、探究、合作的意识,确保学生能够主动地对案例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
三、结语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并不合理,没有体现出音乐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换言之就是没有建立起一个核心课程体系。鉴于此,本文从当下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不足谈起,就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高师音乐教师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之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课题编号:JXJG--13--23--1)
一、当代高师音乐教育课程设置的不足
近年来,高师音乐教育已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但是却始终有一个瓶颈难以突破。即如何体现出师范性和教育性特点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或钢琴、或声乐,都有着一技之长,但是教学实践能力却十分薄弱,自身并没有音乐教育的理念。常见的一个表现是,很多学生都是以钢琴、声乐等音乐技能来描述自己的专业领域,很少有学生会提到自己是音乐教育专业。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正是由于高校方面在理念上的偏差。受到历史等多种原因的影响,长期以来,一些师范类院校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对专业音乐院校进行了照搬照抄,使得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学生应该具备的是音乐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却被单纯、普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所取代。比如最为重要的音乐教学法课程,开设时间短,质量要求低,甚至是可有可无,使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所以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早已是迫在眉睫。因为任何一门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必须要借助于课程设置才能够得到体现和实施,要想真正培养出适合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人才,就必须有相应的核心课程作为基础。特别是本世纪初,高等教育改革迅速在全国各地高校蓬勃开展起来,基础音乐教育也迎来了史上第八次课程改革,对于高师音乐教育来说,这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二、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
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因为高师音乐教育也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且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规模,所以任何一项变革都绝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否则就会欲速而不达。鉴于此,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完善。具体来说,可以在现有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加入音乐教育学理念、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和音乐教学法三门大课,下文中,笔者将对这三门课程的形式、内容、要求等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音乐教育学理论
该课程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主要由一些和音乐学、音乐教育学相关的课程组成,具有理论性强、知识面宽的特点。为了方便获得更加全面和清晰的认识,可以采用历史和体系两方面来概括。比如中外音乐教育史等就属于历史方面,而音乐教育学原理、音乐教育哲学等就属于体系方面。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该门课程旨在通过对音乐教育理论、方针政策、历史沿革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要求上,要求通过扎实而系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音乐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中外音乐教育史的发展规律、主要的理念和规律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认知和理解。在教学内容上,包含音乐教育学理论、中外音乐教育史、各国、各时期音乐教育的比较研究以及和相关学科的融合等等。
(二)音乐课程与教学论
该门课程是建立在音乐实践基础上而产生的教学与课程理论。与一般课程不同的是,该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包含音乐教学理论的构建、教学活动的设计、音乐教材的编创等多个方面,要求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出这种实践性特征。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要紧紧围绕着国家教育部门所指定的课程标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和明晰基础音乐教育的理念、价值、目标等多个方面的理论,使学生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各方面情况有较为全面的把握。在教学要求上,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对基础音乐教学的目标、模式、方法、组织、评价等,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并主动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对音乐和艺术课程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必要的时候要深入到基础音乐教育的一线课堂,进行现场学习。
(三)音乐教学法
该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实际的音乐教学能力。作为基础音乐教育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方法体系,如果学生能够对此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把握,那么就会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具体来说,在教学目的上,通过对国内外各个时期优秀音乐教学法的学习,能够熟练的将其应用于教学中,并在此基础上创编出一些新的教学案例,获得从事基础音乐教学的基本能力。在教学要求上,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观摩和操作,掌握住各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教学设计等方式予以实现。在教学内容上,包含教学案例的学习、国内外具有代表性教学法的学习、新课程改革教学实例的学习等。
三、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保障
前文中提到,高师音乐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个长期、系统化的工程,所以需要一套科学而有效的保障机制,具体来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对整个教学有着决定性影响。要想培养出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需要多方面完善和加强师资建设。在学校内部,要求通过专题讲座、培训等方式,让教师认识到当下教学的不足,并提供多种方式和渠道,鼓励教师主动学习。这一点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多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都是科班出身,虽然有着较高的学历,但是他们与面前的学生们一样,所走过的是同一条求学之路。所以在理念和行为上同样存在欠缺,急需得到有针对性的弥补和提升。在学校外部,要加强与中小学的交流和对话,可以建立起一种互访制度,定期邀请一些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来到大学教学进行讲学,让高校师生了解到基础音乐教育的最新情况和需求。同时也应该主动邀请一些基础音乐教育专家来到学校,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全面指导。通过教学理念和能力的提升,一方面能够使整个教学得到最根本的保障,一方面也能够给学生做出榜样,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二)完善学科建设
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的,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学科优势,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形成精品课程和特色专业。这一点在一些高校中已经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如中国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都结合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建设活动,如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与兄弟院校展开及合作等等,有力推动了本专业的发展。
(三)完善实践基地建设
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独立教学能力的师资人才。所以教学实践无疑是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多数学校都在实践环节上存有很大的欠缺,或者实践时间短,或者干脆没有实践,使得整个教学始终处于一种纸上谈兵的状态。对此,要求高校方要充分利用好各项资源,如本校的附属中小学、地方中小学等,与他们开展积极的合作,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充分的锻炼。在实习的同时,应该做好相应的保障和评价工作,使每一项实习都落实到实处,都发挥出应用的效果,尽可能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接轨,为学生今后真正的走上讲台打好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越是在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下,越应该有勇气和魄力对整个教学再次进行审视和思考,而通过这种审视和思考会发现,因为缺少一个核心课程体系,使得教学的师范性、教育性特点没有被彰显,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已经是势在必行。本文也正是基于这一态度和目的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该体系的构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符合实际需要的音乐师资人才,使我国的基础音乐教育因此而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
作者:张艳 杨迎 单位:南昌师范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1]秦广明.音乐教学应紧紧抓住每一个有效环节———高师音乐有效教学的反思[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2.
一、情景鉴赏,解读内涵
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进一步发展之中,对理解音乐作品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须采取一定手段帮助学生抓住音乐作品主旋律,解读内涵,促进理解。情境鉴赏的方法能够将音乐与图片、视频、动画和文字等结合起来,更为直观生动地展示作品中的意境,有效帮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内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一个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全面调动学生感官,引导学生用耳听、用眼看、用脑思、用心悟,从了解作品开始,逐步实现感知和解读作品,感受音乐魅力。
教学案例:《念故乡》
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歌曲。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大多也都生活在父母身边,对思乡并没有什么真切的感受,很难对歌曲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首先用费翔脍炙人口的歌曲《故乡的云》作为情境鉴赏的导入,学生对这首歌曲非常熟悉,禁不住跟着哼唱起来,一曲下来,学生内心已小有波动。随后,播放了课前准备的一段视频,解析了《念故乡》的种种意境:美丽的蓝天下微风徐徐吹来,带来了丝丝乡愁,也送来了与亲人在一起的美好回忆。过去的快乐时光多么令人怀念,而今漂泊在外,孤独悲凉,每一个画面都相应地配上了一句古诗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意境相重叠、融合,与优美的旋律一起营造出了淡淡的思乡情,学生也受到了感染,仿佛对歌曲中表达的那种流浪的艰辛与孤独、思念的苦楚感同身受。
二、比较鉴赏,理性审美
比较思维就是对两种相近或者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有助于找寻事物的异同,并发现其本质与特性。比较思维在初中音乐的应用催生了比较鉴赏法。比较鉴赏能够有效拓展审美空间,将学生的视野由一个作品扩大到多个作品,并且激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鉴赏音乐,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意境的差别。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鉴赏,将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作品的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情感渲染有什么细微区别,或者对于同一个作品,将不同的版本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不同版本的特点,对比之后发现歌曲在不断被传唱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将音乐鉴赏由感性层面向理性层面过渡,培养审美能力,提高鉴赏水平。
三、想象鉴赏,升华情感
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之上,对脑海中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在音乐鉴赏中,想象的作用不容小觑。音乐中所表现的情感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有广泛的生活基础,只是音乐是纯粹的声音艺术,无论它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如何生动、形象,其情感表达如何具体、明确,都受表现手段的限制,不可能将艺术家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完全呈现出来。这便在客观上要求鉴赏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来丰富和完善音乐作品中所包含的隐含信息,与艺术家一起共同实现音乐作品的完美呈现。为了引导初中生的正确想象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如古诗词、书法、绘画、舞蹈等,再配以简单精炼的语言引导,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够进行有组织的想象,升华自己的情感认识。
教学案例:《哦,林中那间小屋》
一、正确把握创设“情境”的时机
1.在课的准备部分运用。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儿童求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教学的目的,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才能实现。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儿童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学习动机。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情境教学十分讲究这一环节的掌握,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或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让儿童因好奇而要学;或联系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亲切感,使儿童因贴近生活形成关注而要学;或触及儿童的情绪领域,唤起心灵的共鸣,使儿童因情感的驱动而要学……无论是好奇求知,还是情感、关注的需求求知,都能促使儿童形成一种努力去探究的心理。这种探究心理的形成,对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望的儿童来讲,本身就是一种满足,一种乐趣。其过程可简单地概括为:探究满足乐趣内发性动机产生。这就保证了儿童在接触新课时,带着热烈的情绪,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小学生活泼好动,极善形象思维,他们见到某种事物,便会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甚至手舞足蹈。教师可抓住这一特点,恰当地把思维与动作融为一体,通过模仿各种劳动、运动、生物活动等,达到身体由相对安静状态向运动状态过渡的目的。
2.在课的基本部分运用。儿童学习动机被激起后,若教学过程刻板、单一,儿童又会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动机弱化,以至消失。因此在把儿童带入情境后,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客体。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儿童一步步带入所要教授的体育活动中,让儿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使学生享受上课的过程。客观的教学情境一环环引人入胜,儿童进入情境后的热烈情绪又反过来丰富了入胜的情境。这样,教学就成为“我”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他们禁不住挥动着举起的小手,向教师暗示:“我知道”、“我会”、“老师,请让我讲吧”,这时学习已成为儿童的“自我需要”。基本部分的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预设有一定情趣的教学方法,以吸引了学生的参与欲望,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来发展学生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以及走、跑、跳、掷、攀登、爬越等基本活动能力。另外,还可以创设边转换边放松的调节性情境活动。
3.在课的结束部分运用。为了使运动中所造成的疲劳能尽快消除,使高度兴奋的精神状态得到适当抑制,使身体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地过渡到相对静止状态,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当教师让他们下课时,他们又涌到教师的跟前,甚至自觉排好队,把上课没来得及提的问题、心里想说而未能有机会表达的感受,倾诉给教师。在教师听完了他们的表述微笑点头时,满足的平衡感会使他们感到无穷的乐趣,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此情境中的教师,自己的情感也禁不住升腾了,一种工作的乐趣驱动着他(她)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努力地丰富精神世界的兴趣,真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使学习动机稳定、持续、强化,从课堂到课余,乃至延续到日后漫长的学习生活中。
二、巧妙运用创设“情境”的手段
1.图画和多媒体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图画手段,展现课堂内容,就是将课堂内容形象化。例如小学低年级“立定跳远”教学时,可创设“小兔子,学本领”的教学情境,激发儿童丰富飞想象力,引导孩子观察、思考。当教师讲授比较复杂的技术动作时,也可以让学生观看技术电影及录像,分析动作要领,观后使学生直接感受技术要点。
2.故事把学生带入童话世界。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教学同语言描述的结合。当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引导学生的人知导向。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3.动作模仿让学生亲身感受。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体育活动便不再仅仅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的亲身实践,这样,很容易接受一些复杂的动作和强度较大的活动,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学习的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音乐创造良好氛围。用音乐渲染情境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取不同的音乐,创设不同的情境。在小学“武术”教学时,创设了“小小精武馆”的情境,在全体小徒弟跟着师傅学武时,播放“中国功夫”的背景音乐,小徒弟们在铿锵有力的音乐声中,练得很卖力。
三、情境教学案例描述
1.运用定向运动发展学生有氧耐力。本案例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将定向运动引入课堂,进行耐久跑教学。采用比赛手段、游戏形式和自主、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在一节耐久跑的课中,教师将定向运动引入到教学中,将学生男、女混合编为人数相等、男女生比例相同的四组(10人一组),然后选出组长。教师给每组组长分发五张任务卡,布置好各组的任务后,组长根据任务再将队员分为5人一小组,组长安排好队员的任务后,学生们正在组长的带领下斗志昂扬地准备比赛。比赛开始了,在一个40米×30米的场地的四周分布了10个标志点,听到信号后,各组第一小组先出发,按照各自任务卡上的任务依次跑向5个标志点,到达各个点后并打卡(用彩色笔在任务卡上相应的标志点上画一斜杆)。“加油、加油……”,助威声此起彼伏,学生们个个争先,教师也加入到学生的呐喊声中,为各组队员加油助威,还不断地提醒学生:“注意看清标志点在哪个位置,别跑错了”。各组未跑的五人也开始讨论等一下应该怎样跑才好。有几个组已经有两、三位同学完成任务回到终点了,并把任务卡交给第二小组的同学,他们在边上还介绍经验和技巧。各组第一小组全部回来后,各组第二小组立即出发,“加油、加油”,刚完成任务的第一小组的同学好像忘记疲劳了,也加入到这呐喊声中。第二轮比赛开始了,比赛气氛比第一轮更加激烈,各组也重新布置了同学们跑的顺序,学生们都有自己跑的方法和技巧,各组的实力相当,不像第一轮实力相差那么大,学生们个个都在体验跑的乐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第二轮比赛结束,此时,同学们都露出了洋洋自得的神情,最后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本次课。本教学案例教法新颖,简便实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发展了学生的耐力素质。
2.“游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树立新的理念,要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成了家长眼中的“宝贝”,肥胖的学生越来越多,而这些学生又因为怕吃苦、怕同学嘲笑,久而久之,便疏远体育活动,成了体育课上的旁观者,也导致心理、体态和思想的恶性循环。如何使这些同学象其他学生一样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并获得乐趣,是我们每个体育教师的职责和追求目标。通过体育游戏的教学实践,我感悟到只要教师努力去关爱这些特殊学生,这个目标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今天这节体育课的内容是-单、双脚跳…”随着我的宣布,这节体育课开始了。因为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开始我没急于做准备活动,而是提问同学们认识小青蛙吗?小青蛙它有什么本领?怎样走路?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听音乐,模仿小青蛙跳着回家。这样一来,深受广大学生欢迎,都抢着回答。积极参与。然后我又以小青蛙为线,把学生引到真正的练习场景中-利用青蛙的本领帮农民伯伯户庄稼消灭害虫。开始我把学生分成几个人数相等的小组,然后我说:“农民伯伯的稻田里来了很多害虫,为了认清害虫,请你画出来”。同学们非常细心。画完后我又说:“害虫危害庄稼,你能利用小青蛙的本领,沙包当武器,去帮农民伯伯消灭害虫吗?看哪个小组消灭的又多、又快”。同学们都争着灭害虫。在每次练习中我都针对学生给予鼓励就这样师生练了三次,我又说:“你能体会受伤的小青蛙,单脚去消灭害虫吗?”同学们都积极体会。有两名同学很疑惑,小青蛙为什么会受伤?我告诉他这是环境和人为因素造成的,青蛙的肉很鲜美。我就抓住时机加以正面引导和教育。最后,害虫消灭光了,农民伯伯露出了笑脸,高兴地说:“今年又可以丰收了,谢谢你们小青蛙!”在学生们还已意犹未尽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并树立要珍惜粮食,保护小动物,爱护环境的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4月刊
[2]《体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
0103-02
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已得到广泛应用。在英语课堂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有利于突出生本理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以及推动课堂进步等。从目前来看,有的教师所设计的英语任务较为单一,不足以带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对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要,设计多种任务,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一、设计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
信息搜集能力对处于信息化时代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课前,教师可以设计预习任务,引导学生利用一切途径,搜集与即将学习的单元主题有关的背景知识。这样,学生通过提前搜集并学习背景知识,就能初步感知将要学习的内容,为后续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英语Unit 6“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这一单元时,教师设计了搜集背景知识的预习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取得了很好的预习效果。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与“music”相关,音乐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对此,教师设计的预习任务如下: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并利用各种途径,搜集与各类音乐相关的知识,包括音乐类型、特点、相关的音乐代表曲目等。音乐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而学生预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学生借助互联网、图书、报刊等资源,了解音乐的分类,如:pop music,jazz music,dance music,classical music,rock music,country music,并掌握了这些音乐类型的特点。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各个小组轮流展示预习成果,呈现各音乐的特点,以及代表曲目。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些音乐,教师还设计了“听音乐,说类型”的互动活动,将英语课堂教学推向。最后,教师再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如:Which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Why?由此,英语课堂教学更加活跃。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搜集信息驱动学生合作完成预习任务,再给学生提供展示预习成果的平台,并通过互动环节,检查成果,逐层深入,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设计绘画任务,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绘画式任务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设计绘画活动,并引导学生借助绘画进行互动交流的一种任务活动。设计绘画任务的主要目的是让英语学习变得更丰富、更有趣味,从而让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力,并愿意与人交流、沟通和分享。在设计绘画任务时,教师要充分思考如何将绘画与英语学习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英语Unit 9“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时,教师设计绘画任务,驱动学生完成,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现在的初中生生活条件优越,去过的地方也比较多,如water park(水上公园)、space muse-um(天空博物馆)、amusement park(游乐场)、aquarium(水族馆)、zoo(动物园)等。为了让单调的英语学习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去过的一个地方,利用绘画形式展现出来,然后再结合绘画内容与同伴展开互动交流。这一任务活动广受学生欢迎,学生开始拿起画笔,以简笔画形式画出自己喜欢的游乐场、动物园等。在学生绘画结束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根据绘画的内容,利用英文进行介绍,如This is an amusement park.I like it very much.There are many funny things in it.等等。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了绘画任务,并让学生运用英文表达画面内容,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必要时教师还必须对学生的绘画进行简单点评,以满足学生喜欢被表扬的心理需要,激发其更强的学习动力。
三、设计比较任务,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比较任务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的事物、内容等,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其中的异同点,从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比较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比较,以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找出其中的异同点。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英语Unit 8“I’d like some noodles”时,教师设计比较任务,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与饮食有关,众所周知,中西方饮食有巨大的差异。因此,学习单元整体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中西方饮食差异。比较任务为:What are the diet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Please list as many as possible.在这个任务中,学生经过一番讨论与比较,基本上可以发现中国的饮食重味道,而西方人则重营养均衡搭配,并且讲究调味,注重色泽等。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教师设计了符合学生英语水平以及单元主题的对比分析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认知,交流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从而深化对单元主题学习的认知。
四、设计调查任务,培养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
调查任务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调查主题,利用英文展开调查的一种活动。通过设计调查任务,教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调查分析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在设计调查任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任务是否具备调查条件,以及任务是否具有调查价值。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特别是在大城市中,人们忙于工作,忽略锻炼,身体素质每况愈下。要防止学生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必须从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强化学生的锻炼意识。为此,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英语Unit 1“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时,教师可设计调查任务:请学生调查班上的五名学生,运用英语询问被调查者的锻炼情况,并以英语报告形式展现调查成果。教师提供句型: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What kind of exercises do you usually do?等。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对方的调查,并如实回答。然后,调查者要认真分析调查结果,总结所调查的运动练习情况,并提出增强锻炼效果的建议,以促进被调查者养成勤于锻炼、科学锻炼的好习惯。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调查任务促进学生利用英语进行交际,既加深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同时也使学生的调查分析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
五、设计辩论任务,培养学生的灵活反应能力
在英语课堂中设计辩论任务,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灵活反应能力。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交互谈论观点,相互辩论,但不追求一致性的意见。为了达到更好的辩论效果,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知道辩论主题,并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与辩论相关的信息,为辩论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前,初中生对于是否需要穿校服这件事各持己见。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拥有选择穿衣服的权利,有的学生则认为穿校服更符合自身年龄特点。针对此,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英语Unit 3“Teenagers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时,教师可以设计辩论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如可以设计这样的辩论主题:Should teenagers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 own clothes?并将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一方支持自主选择穿衣权利;另一方支持穿校服,但鼓励校服创新,使其更符合初中生特点。先由双方围绕这一辩题搜集资料。然后,教师引导双方推选主辩论手,并引导其他成员也做好相应的辩论准备。在辩论课堂中,学生提出观点,反驳观点,英语课堂异常活跃。
通过设计这样的辩论任务,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反应能力、辩论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极大的锻炼。通过辩论活动,学生还学会利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
关键词:数字故事 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1
讲故事是一种传承文明的古老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讲故事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可以说新媒体和新技术(如:电影、互联网)的出现让讲故事这一古老的教学叙事方式焕发新的风采。一段优美的旋律、一个影视片段、几行文字、几张陈旧的照片……我们常常被网络上的一些故事性内容所吸引,并为之感动,深受教益。被人们冠以“数字故事”之名。
1 数字故事的简介
“数字故事”,即采用数字化技术来讲述故事,是一种讲故事的新方法,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由于开发者们的大力推广,数字化讲故事已成为教学的流行工具,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教师的积极参与,这种教学方式已经应用到了课堂实践中。
“数字故事”的制作流程可以分成以下五个步骤:
(1)编写故事情节。张艺谋曾说:“故事是电影成功的关键。”对于数字故事也是一样的,我们要选取一个真实的、感人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不仅要讲出学生心中的期待,同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2)选取背景模板。一个好的背景模板能够方便安排各种素材,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最简单直接的可视化效果,促进学生间沟通交流。
(3)设计故事脚本。在这个步骤中,我们要把前期准备的故事、脚本等素材结合起来,思考数字故事每一页需要用到的素材、呈现哪些文字以及展示方式。
(4)合成素材资源。寻找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也可以自己用相机创作,然后利用软件把各种素材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字故事。
(5)汇报展示成果。作者在完成作品后汇报展示,开展小组讨论,分享作品制作的成功和喜悦;作品展示方式可以多样化,组内交流、全校分享;还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来评价作品,从而帮助作者找出作品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2 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与数字故事中有机整合的优势
2.1 从课程特点来看
信息技术课强调学生通过各种软件制作出各种作品,这与我们的数字故事不谋而合。而且只有当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中加入信息技术课所学到的技术,两者相辅相成,学生才能更好地制作出完美的数字故事作品。
2.2 从表现手法来看
两者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都利用到了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手段,以此来丰富自己的作品,达到最终的效果。可以这样说,这两者就像是鱼和水,谁也离不开谁。
可以这样说,数字故事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展示方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从网上搜索到各种需要的图片、视屏和音乐等,然后利用信息技术把他们有机整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字故事作品,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达到效果最优化。
3 数字故事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数字故事的实施可以分成以下的几个阶段:
(1)选择主题。
(2)制定活动计划。
(3)开展活动。
(4)形成作品。
(5)展示成果。
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紧扣,密切联系在一起;彼此之间互相包容和体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4 《学习用品与健康》教学案例分析
4.1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的有害学习用品,了解更多的有害学习用品。
(2)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软件展示学习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自己、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搜集、整理数据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4.2 活动流程:
(1)确定主题。先拟定两个主题,为“在校学生使用有害学习用品的情况”和“研究有害学习用品的化学成分”,让学生二选一。
(2)成员组建。教师指定组长,学生自由加入。组内由小组长对每个活动成员进行任务分配。
(3)活动过程。主题一:在校学生使用有害学习用品的情况。
设计问卷调查表,将有害学习用品分为15类,发出问卷150份,回收146份。分析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涂改制品(修正液、修正带、修正笔)的影响最大,占57%;铅笔和笔芯占10%;书包和笔袋占5%;课本和印刷用品占5%;其他文具占3%;以上文具都有影响,占27.3%。小组成员同时还用相机拍下一些关于学生使用有害学习用品的照片,并从网上收集其他有害学习用品和照片。
主题二:研究有害学习用品的化学成分
主要是口头调查在校学生使用涂改液等有害学习用品对身体有无不良反应和对各种学习用品制作标准的认识。对有害学习用品制造过程中要使用各种原料、助剂进行分析,认识哪些物质中可能还有或产生对学生人体有害的物质;同时从网上收集使用危害身体的学习用品的案例。
(4)数字故事制作。
撰写脚本: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展示主题、设计内容。
制作数字故事:介绍数字故事的概念和制作流程。然后根据整理的数据和图片,收集背景音乐,设计故事情节,用PPT制作数字故事,并为故事配合讲述录音,完成数字故事制作。
(5)成果汇报展示。由各小组负责成果展示,上台进行自评和他评
4.3 活动总结
本活动的主题从学生身边而来,激发学生研究调查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实践活动中,收集资料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优美的音乐、简洁的文字、真实的图片、可怕的数据前面,学生更深层次地认识到了有害学习用品的危害,真正达到了这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要求。
一、教学案例
(一)藏语激趣,藏歌引入
上课伊始,我用藏语“扎西德勒”向同学们问好。顿时,“扎西德勒”的声音,在教室里久久不能平静。接下来,师生相互学藏语。如:谢谢——突及其,很棒——巴扎嘿……此时,我扮导游在《青藏高原》高亢的歌声中,带领学生走进,去看看的美景。咦!同学们,我们站在了山峰之巅,来眺望的美景吧!我们来个“山谷回声”游戏好吗?不过请同学们当我的回声。
方法如下:①师生互动:老师分别带唱高、低声部,并以身体动作赋予其“呼喊”的音乐形象,学生进行模唱的同时赋予其“回声”的音乐形象及效果;②师生合作:师唱高声部(生唱低声部,同时进行“互呼应”;③生生合作:两部分学生做“呼应状”,进行高低声部合作。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用轻柔的声音寻找“头声”,用正确的发声、吐字唱好每个字。
(二)踏歌起舞,感受节奏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第二站——日喀则。日喀则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此时,《青藏高原》的音乐响起)看他们跳着舞欢迎我们来了。能模仿吗?学生学跳:①拍一拍,学生随音乐的旋律,用手拍击节奏,感受■的节奏型;②动一动,跟着音乐做脚部动作:■;③编一编,以基本脚步为固定动作,让学生创编上肢动作;④演一演,师生随乐尽情舞蹈。通过活动让学生掌握了藏族民歌的节奏特点,为学习新歌奠定了基础。
(三)聆听学唱,逆向训练
聆听作品感受学习,在听赏歌曲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发现歌曲中是否有熟悉的旋律?熟悉的地方轻轻地唱一唱,有熟悉的节奏拍一拍。
学生对歌曲往往是先入为主,特别是歌曲的第一声部学生易掌握。所以,我设计先学第二声部。教师范唱歌曲的第二声部时,要求学生注意老师的吐字、发声。要求学生听琴轻唱第二声部旋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学习第一声部时,教师以引导学生听范唱为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接着教师伴奏第一声部学生轻唱第二声部,然后教师伴奏第二声部学生唱第一声部,这样对学生进行干扰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纵横聆听能力,也为合唱教学奠定了基础。
当感觉两个声部的学生掌握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再让学生把两个声部合起来轻唱。教师用对比的方法解决声音统一和谐的问题,学生根据歌曲的情感体验、音量大小演唱,使学生形成自然贯通的歌唱状态。此时,学生的歌声从心里流出,奏出了一曲立体交响诗。
二、教学反思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为动力”的理念。在本课教学中,我以“趣”为主线,设计了“藏语激趣,藏歌引入”两个环节,意在通过学藏语,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从学生熟悉的歌曲《青藏高原》入手,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使孩子们产生共鸣,让他们在“听、看”中感受到独特的音乐文化和地理环境。充分发挥了孩子们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采用“模仿回声、师生互助、生生合作”等有趣的方式,轻松解决合唱中部位难点,为唱歌教学做铺垫。
新课程提倡学科综合,同时也指出“以音乐为本”。本课教学围绕了教学的目标,展开了“跳”这一环节,在设计上遵循了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首先让学生直观感受,然后在体验中感受藏族歌曲的风格。在歌曲教学部分,安排学生听歌曲,特别是听两声部合唱时的效果。目的是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合唱声音和谐统一。聆听的次数由教师掌握,每次聆听目的要非常明确,难度要依次提升,真正能为学唱服务。
【点评】
虽然存在着不熟悉和不适应的情况,但是多媒体教学毕竟是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快适应和熟练掌握这门教学工具,并将其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器官,激发他们的兴趣。而如何调动这种积极性,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为此,教师不能一味通过情景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还要避免他们在课堂上被多彩多样的图案和音乐吸引而走神,紧紧抓住主题,以真正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枯燥、乏味的小学数学知识转变得更加易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利用多媒体,加强直观教学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能够将抽象化的知识通过动态的、形象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这种优势并不仅仅是依靠技术实现的,而是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一些实际的教学案例,给予学生直观的认识,从而让他们对空洞的数学知识形成浓郁的兴趣,并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如在演示“毫米”“厘米”“分米”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动物和硬币图像作为实体的对照,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之间通过互动来测量手指、身高的长度,从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利用多媒体,突破重难点,激活学生的思维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而多媒体教学正好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变得更生动和具体,并远远超出课本上的图像和声音的界限,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空间创造力和想象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教师要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利用多媒体将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具体,进而突破重难点,加深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二、小结
关键词:Story Time;语言知识;故事内容;故事情境
Story Time板块是新教材中的重要板块,它以故事、对话、诗歌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阅读训练,学习语言知识,感受语言规则,对学生语言学习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笔者在教学观摩和实践中发现:广大老师对此板块的教学活动的设计研究颇多,但是对此板块的拓展活动的关注度不够。
立足板块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是学生发展听、说、读、写的重要基础,拓展活动是强化学生对新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新知识的过程。Story Time的拓展环节中紧扣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突出“语言知识”展开设计,让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和体验,有效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让他们学得扎实有效。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下册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则立足Story Time板块中的语言知识展开拓展活动的设计:①Catch and say: 让学生音乐传玩偶,当音乐停止时,拿到玩偶的两位同学结合Story time板块的人物信息进行问答练习Where does Mike/…live?How does he/she come to school? 将单调枯燥的语言操练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活动形式中,使得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活泼,让课堂教学变得趣味化,充分激发学生说语言和用语言的热情,有效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印象;②Do a survery: 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调查活动,让学生用所学的语言展开调查Where do you live?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了解同学上学的方式,并结合调查结果展开汇报,鼓励学生大胆地将所学的语言运用于实践,引发学生对语言知识学习的直接反馈。
案例中,教师以“语言知识”的训练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操练活动,一方面带领学生展开对Story Time中的重点语句进行复习和操练,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语言的实践和应用,为学生的语言知识的训练和语言技能的提高提供了空间。
立足板块故事内容
Story Time板块的拓展活动是对语篇教学的检查和反馈,同时也是对语篇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拓展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结合Story Time板块的故事内容,科学而有效地设计各种任务和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跳出来,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从单一文本理解走向灵动语言运用。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则立足Story Time板块中的故事内容展开拓展活动的设计:①表演和复述:老师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让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将故事演一演,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深刻体验语言,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印象;接着老师则带领学生根据关键词和插图的提示展开故事的复述,让学生在“演”“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一般过去时的用法,梳理故事脉络;②I like him:让学生结合故事内容展开讨论,说说自己喜欢或崇拜的故事角色,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自然无痕地对学生展开情感教育。
案例中,教师结合故事内容设计拓展活动,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语言对故事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结合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展开拓展训练,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语言知识转化为主动运用,让学生在“用中体会,用中提升”。
立足板块故事情境
语言源于真实的生活,Story Time板块中的语言知识更是如此,真实生动的语篇情境不仅是学生语言学习、故事理解的有力“拐杖”,同时也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语言拓展的有效“武器”。
例如,在译林新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下册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的教W中,授课教师则结合故事情境展开拓展活动的设计:①配音:通过配音环节,让学生绘声绘色地演说故事,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音语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融入角色体味语言,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印象。②续编想象:结合故事情境“强大的狮子放了小老鼠。最终老鼠救了狮子,他们成为了朋友。”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他们成为朋友之后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引导学生根据故事情境展开想象和发散性思维,进行故事的续编。学生结合故事情境展开续编,丰富的想象配以可爱的肢体语言,使得课堂迭起。
案例中,老师结合板块中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展开故事的续编,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语言尝试和实践的兴趣和热情,同时更起到了开启学生心智,发展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作用,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