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

小组合作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组合作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组合作教学案例

第1篇: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会计专业英语 美国会计学原理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在学习理论的发展下,“合作学习”于美国兴起。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许多国家的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学之中。他们以群组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个人发展和合作意识。素质教育提出以后,合作学习理念在我国也迅速发展起来。许多学者对合作教学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理论研究的水平较为成熟,而实践层面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与理论研究同步,尤其在大学会计专业英语课堂的应用探讨还不是那么普遍。笔者希望通过在大学会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践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小组合作学习得到更多重视,从而促进大学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

1美国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1.1美国会计学原理的特点

美国会计学原理与普通英语有着不同的内涵,这些决定了美国会计学原理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还包括会计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其目的也是适应将来职场的需要。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学以致用地用英语阅读简单的会计文献及资料,用英语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并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兴趣和扩展职业规划视野,提高自身能力来适应将来工作。很多学生认为会计专业知识枯燥乏味,英文版本的会计学原理更加是看不懂、听不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也感觉到:这些无工作经验的学生不仅英语基础薄弱,而且会计专业知识也比较匮乏,如何让他们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运用对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2小组合作学习的优点

据不完全统计,在听讲为主的课堂,学生保持注意的时间不超过40%;如果学生在开头的10分钟能够记住70%,那么后10分钟则只能记住20%;注意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下降,学生会越来越不喜欢听课,从而导致学生对事实性信息的低水平学习。由此可见,改变传统的以听讲为主的教学方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智力特长。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相互帮助,也有利于学生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与人交往的信心。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加注重的是学生之间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这样会大大降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在尊重学生间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的“上下级”关系,学生之间的个体竞争也成为了小组竞争。因此,把合作学习融入到美国会计学原理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2美国会计学原理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实践

目前研究最深入、运用最广泛的基本合作学习方法有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游戏竞赛法、切块拼接法、思考-配对-分享法、小组调查法等。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直接决定着合作学习的质量与效益。

2.1游戏竞赛法

在进行专业词汇教学中,可以采用游戏竞赛的方法。在课前把任务布置给每组学生,要他们提前预习。课堂上进行听写,选出得分最高的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时计算出每组的平均分,最后进行点评。

2.2切块拼接法

在进行会计循环这章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采用切块拼接法。在分组的基础上,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第一组负责工作底稿,第二组负责结账程序,第三组负责会计循环,第四组负责分类资产负债表。每个组的组长分到任务之后,再把任务细分到每一个组员,比如第二组结账程序有四个步骤,就可以分解给每一个组员来完成。而这些任务都需要学生在课前来完成,老师需随时跟踪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到课堂上则由各组学生来进行展示,老师进行评分及点评。其次再进行组间任务的交换,如此反复三次,就能让学生掌握本章全部内容。再次把小组打乱,同一内容组成专家小组进行沟通交流,最后回到各自原来的小组,帮助其他人掌握其所负责的部分。采用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对学过的内容记忆深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3思考-配对-分享法

在进行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这个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采用思考-配对-分享法。首先老师设计一个案例,用ppt展示两个学生正在教室争吵的画面,争论的主题是如何确认当期的收入和费用。通过这个情境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对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运用的思考。学生通过查找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概念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相应的判断。然后根据学生的判断结果将他们进行配对,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再进行讨论。讨论完成之后,再请几个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讨论结果。最后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目前的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何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实践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师生互动形式,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小组合作学习将不断完善,课堂效率也将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第2篇: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1.教学案例选择与设计要科学合理,凸显教学重点与思维方式

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设计与选择的质量影响了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在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案例的选择时,一定要注重对案例形式与案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着重突出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重点与思维训练要求,实现教学案例对教学的指导作用。

2.案例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在运用案例来组织与引导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时,老师还必须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关心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与思维分析效果,使得教学案例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与互动性,保证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有效思考。

3.教学案例展示与组织形式要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教学案例的展示与组织形式也是案例教学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老师必须要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多样化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案例的引入、展示、分析、解决,促使学生可以在形象化、思维化、丰富化的教学形式中正确理解案例内容,促使学生更加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如何优化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1.立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来设计案例问题,提高案例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在利用案例教学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立足于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重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案例教学问题,提高案例本身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性,让教学案例不再是无根之水,而是有目的、有方向、有侧重地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知识点进行理解性展示与形象化拓展,提高案例教学的实际指导效果。

2.采用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法来进行案例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

为了提升案例教学的互动效果,老师还可以主动利用问题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法进行案例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与思维性。比如,老师在进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教学时,老师引入案例后就设计了一个如“案例中有哪些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或是“如何维护案例中消费者的权益”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

3.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与生活情境教学理念来创设案例教学过程,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生活情境教学理念来创设案例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立体化、形象化、直观化的教学环境中加深对教学知识点的理解,进而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指导性与教育性。比如,在进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环境破坏的视频图片资料或是学校周边的环境卫生问题来进行案例创设与展示,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到思想品德教学知识点,进而丰富课堂案例教学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4.巧用社会热点来导入案例教学过程,提升学生的认知兴趣与实践意识

第3篇: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葡式蛋挞;制作方法;教学案例;案例研究

教学案例的分析应用是一种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学应用手段,以案例形式进行教学能够使教师充分运用实践经验,并结合理论知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案例的分析应用,重在考验教师的整合归纳能力,从而形成系统、清晰的教学模式。本文以葡式蛋挞制作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以引用教学案例的重要作用为切入点,进行案例应用与案例分析。旨在通过案例研究,促进教学案例分析更好地应用,使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充分发挥教学案例的引导作用

现阶段尽管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化,但课堂教学模式仍主要以基础教育为主,任何一种教学形式也无法完全替代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提升教学效率,教学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案例的分析与应用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并有效整合自身具备的理论知识,进而促进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使教师增强自身反思意识,这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在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学案例的分析与应用能够帮助教师加强反思,引导教师进一步总结与分析课堂教学,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增强教师的领悟能力,将理论教学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提升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与实践能力。

案例研究能够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师文化,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以相互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加强对课题的深入研究。不同的教学案例各有侧重,将各种案例加以整合处理,在熟练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整合,形成面向不同层次的教案,全面体现教学原理与教学规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并服务于课堂教学,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案例

1.课题:葡式蛋挞的制作。

2.教学目标:①掌握蛋挞液的配制技术;②每组完成15~16个蛋挞所需蛋挞液的制作;③每组完成一盘蛋挞的烤制。

3.教学重点:掌握西点基本工具的使用;掌握蛋挞液的准确配比。

4.教学方法:以视频为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在先;教师引导,完善学生思维在后;最后教师讲解注意点,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5.教学课时:2课时。

6.教学流程:分为两个课时进行系统教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展示蛋挞图片,并提问:蛋挞的制作分几部分,揭示制作主题。同时,针对葡式蛋挞制作的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即关于蛋挞皮的说明:①每组准备15~16个蛋挞皮;②蛋挞皮的保存需要冷藏。

原料探究与解读:①播放蛋挞液制作视频;②学生回答所需蛋挞液的原料及用量;③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准备特色蛋挞所需的辅料。

制作工具探究与解读:学生回答所需工具,指出自备工具。

制作流程探究与解读:①学生总结制作流程;②教师引导补充;③学生关注,教师强调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内化学习内容与明确分工:①学生填写流程表;②学生商讨分工,填写分工表。

学生通过直观获得的感受,经过思维内化后,用笔头落实到纸上,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则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实践的环节,这也是案例教学的重点部分。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葡式蛋挞的主要制作。其流程如下表所示(附表见下页)。

在实践环节,教师设计“复习回顾”环节,使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一起回顾流程,重点明确每个流程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在此明确流程、注意事项与安全细则,对于制作实践来说事半功倍。

这次对于制作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要求学生必须进行最优化的小组合作,才能限时完成任务。在准备原料的环节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创意和个性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精神和审美意识。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身,对于目前学生归位意识的缺乏,更需要重点关注和培养。在此实践过程中,关注并提醒学生安全事项。

最后,是教师的评价总结环节。一是蛋挞制作的评价总结,主要依据教师给出的评价标准:色泽明艳、口味醇正、个性鲜明,并请学生提出还有哪些评价要求,师生共同总结、修改评价标准。学生对于作品,应该有自己的解读,所以应该尝试提出自己的评价标准。利用Inspiron展示,达到教学目的,即使学生从简单的模仿教师评价,到能够自己提出合理的评价标准,这是对学生要求的提升、评价能力的培养。二是针对卫生整理情况的评价。教师要表扬高效、卫生、整洁的小组,勉励动作较慢的小组,各组进行最后的卫生自查。评价总结对教师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有着帮助作用,有检查,有反馈,才能有进步,也才能着力促使学生劳动习惯的养成。

三、案例研究总结

本次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情境构建引导学生明确教学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标,激发学生探索与尝试的兴趣,教师利用成功的蛋挞制作案例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蛋挞的制作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明确把握学习目标和学习需求,教师选择成功蛋挞的制作案例进行教学,符合烹饪课教学的需要,满足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需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案例的独特作用,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与研究下,引导自身进行自主思考与实践练习,最后促进学生顺利完成课堂学习目标。

通过本文的分析讨论,最终可得出结论:尽管学生对于烹饪课已不陌生,但是由于上课频率较低,所以很多烹饪课特有的课堂规范仍需多强调和关注。学生对于制作有热情,但是理性的思考不多,又是第一次接触西点的制作,所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案例分析的课堂教学模式,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流程意识,并在今后的为人处世中能有所借鉴应用。

参考文献:

[1]耀婕.回味无穷的葡式蛋挞[J].科学之友:上旬,2013(10):76.

[2]郝瑞峰,辛崇萍,俞黎黎,等.案例教学在食品营养与卫生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17):43-45.

[3]许文涛,程楠,朱龙佼,等.转基因食品安全课程案例法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29):183-184,186.

[4]武俊瑞,岳喜庆,乌日娜,等.案例教学方法在《食品质量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2):278-279.

第4篇: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加工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操作,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知识处理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同时以一定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处理,即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知识的加工与处理。由于这种教学设计理念只关注知识的处理,因而被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又被称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其结果是,学生自我探索,无法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知识传授。即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都存在明显缺陷,两者都过分强调教与学的某个方面,而将教与学割裂开来。

二、行为理论的教学体系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以行为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Leont’ev根据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行为理论属于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最早被前苏联应用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设备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BonnieNardi等人将行为理论引入美国等西方国家。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是人与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人类行为的产生来自于主观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之中。行为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将学生与知识统一起来,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双向交互,最终达到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行为理论通过构造行为系统来实现,行为系统包含三个核心元素和三个环境元素,三个核心元素是主体、团体和客体,三个环境元素是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环境元素为核心元素提供其赖以存在的环境,构成核心元素之间的联系。在核心元素中,主体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要素。客体是主体加工处理的对象。团体是指行为发生时行为主体所在的群体。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包括现实工具和抽象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工具可以是语言、教材、媒体或互联网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种思考方法、某种解题规则等。工具将行为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规则是客体需要依赖和遵循的法律、标准、规范、政策、策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是主体与团体之间联系的纽带。劳动分工是团体内部为完成某种任务而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通过劳动分工将单个主体、团体和客体联系起来。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核心元素设计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核心元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团体三个部分。其中,主体是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客体是教学案例,团体是主体学生所在的学习小组。

(一)主体的设计学生是行为系统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控制作用。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由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一,与其他课程相比,财务管理课程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与我国现实存在显著差异。如筹资理论认为,股权筹资方式筹资成本最高,但在现实中,我国绝大多数公司会首选股权筹资。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有密切关系。仅仅依靠教师讲授书本知识和案例,学生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难理解这种差异。

其二,很多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没有唯一的答案,站在不同利益人的角度,会作出不同的财务管理决策。如对于公司利润分配,站在股东的角度,当公司有好的投资机会时,股东希望尽量不分配现金股利;当股东自身有好的投资机会或者希望尽早收回投资降低风险时,会要求公司尽可能多地分配现金股利。站在债权人的角度,则不希望公司分配现金股利,因为公司现金流出会降低债务的保障倍数。对于此类问题的学习,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很难真正掌握问题的本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扮演不同利益人,使学生像相关决策者一样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客体的设计对案例教学来说,案例设计要遵循时效性、广泛性、亲和性原则。时效性强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信息媒体掌握当前的热点经济问题和经济事件,用最新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同时,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过于陈旧的案例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广泛性强调案例来源要广泛,包括来源范围广泛和来源途径广泛。来源范围广泛,指从古、今、中、外全部空间和时间范围寻找教学案例;来源途径广泛,指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专业期刊和一般杂志寻找教学案例,还可以将学生经历的经济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如对MBA学生所在单位发生的经济事件进行适当修改,作为财务管理教学案例。从长远来看,学校可以考虑建立校内共享的财务管理案例库,并制定一些鼓励政策,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企业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案例,学校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亲和性指财务管理教学案例要尽量来自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对案例有亲切感,认为案例有实际意义,从而有兴趣了解和分析它。如在进行资金时间价值教学时,可以用购房者按揭贷款作为案例,让学生运用复利和年金知识计算购房者在全部还款期内实际还款额的现值,与直接用现金购房方案相比较,对两种购房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三)团体的设计教学中,可以将学生所在的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团体,也可以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作为学习团体。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作为学习团体会更有效率。因为小组讨论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既有利于分工协作,又有利于督促和带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在各小组内部初步讨论后,要求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并要求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于小组人数,可根据课时多少、案例大小、具体分工来确定。既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搭配,或者按照住宿相近、方便学习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各小组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不能过大,每个小组都有能力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人员的安排要有利于对案例的学习和讨论。

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环境元素设计

环境元素包括规则、工具和分工。环境元素的任务是根据主体的需要,提供主体搜集和加工客体的工具,对团体进行恰当的分工,并为整个案例教学顺利进行提供规则支持。

(一)工具的设计案例教学过程需要借助工具来完成,根据对学习者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工具可以分为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三类。效能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如字处理软件、作图工具、搜索引擎、教学多媒体等。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思维能力,如语义网络工具、数据库、专家系统等。交流工具可以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基于internet的email和聊天工具等。财务管理课程与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变化、与微观企业的行为关系甚为密切。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各行业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使财务管理领域不断出现新事物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国内、国际全面有效地发掘更新、更有说服力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工的设计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和发言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容易滋生某些学生的“搭便车”行为。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制定相应检查和处罚规则等监督和约束措施。如检查小组每个成员的笔记,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在课堂讨论时发言,对课下讨论要求有记录,对偷懒行为给予惩处等。这样,通过小组间的合理安排、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以及有效的规则来消除学生“搭便车”行为。

(三)规则的设计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制定一定的规则,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激励和约束。这种规则既包括针对个人或者团体的行为规范,也包括案例教学的激励考核制度。教师可以将学生成绩与其所在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挂钩,分别赋予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一定的权重,计算学生成绩。增加小组成绩的权重,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增加个人表现的权重,有利于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规则,引导学生行为。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且可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小组学习的参与者。同时,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帮助小组实现内部分工,为案例教学提供规则,并向学生传授使用工具的方法。这样,教师就完全融入到案例教学的行为理论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梁国萍、黄亿虹、曹筱春:《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1期。

[2]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3]田祥宇:《论财务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第5篇: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

1.1培养目标设置的局限

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一些只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考试。学生会被这样的培养目标误导的。一些学生以为自己只要通过了考试就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很多学生即使考试拿了会计证,却没有扎实的会计知识。这对我国的会计人才培养是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的。因此,高校只有树立一个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人才目标,才能提高高校会计的教学水平。

1.2传统教育思想观念根深蒂固

从小学起,学生一直在接受应试教育,教师也按照应试教育进行教学,利用分数来划分学生的好坏。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会计人才的培养,也阻碍了高校会计教育的发展。在这种应试教育中,学生是很难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的。高校只有改变这种教育思想,才能改善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样,高校的会计教学水平才能不断的提高。

1.3师资力量差

在高校,一些会计教师虽然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当前会计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师资力量差。师资力量不够雄厚,很多会计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比较低,严重影响了会计的教学质量。会计教师没有一个专业的能力,就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不能对学生的会计的学习有帮助。因此,会计在教育中就没有一个很高的地位,严重影响教育的发展。很多会计老师没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没有很高的文凭。因此,严重影响了会计教学质量。会计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如果没有一个专业的老师来指导学生学习,那么学生是很难学到真正的知识的。教师的师资力量是学校的教学发展的基础。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学校的教学质量才能真正的提高。因此,学校应该把师资力量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作用来完成。应该对教师进行计划建设,应该为音乐教师提供不断进修的机会,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学校有了强大的师资队伍才能够使学校的发展更加的迅速。这样,教师才能为学生的会计的学习设计出一套科学化,人性化的学习方案。这样,会计的教学水平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会计素质才能真正的提高。

2案例教学及其特征

案例教学介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是指教师运用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在队案例的分析后学到一些理论知识和提高实务操作能力。例如,在会计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灵活得运用案例来给学生讲解会计知识。学生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案例有一个分析,然后就可以在案例中总结出一些理论知识。然后再把理论用于实务操作,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会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它的教学方式应该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3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

3.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教学能够把教学素材由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典型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是比较生动活泼的,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这种方式,教师给学生很多自由发挥的时间,让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教师组织讨论的重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广泛的思考。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轻松的学到知识。

3.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实践性。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不断锻炼自己的实务操作能力。慢慢的学生就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学生提高了自己的实务操作能力,就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4会计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措施

4.1将教学案例进行细分

将教学案例分为课堂引导案例、课堂讨论教学案例和课后训练教学案例三部分,这样的细分能够使案例教学的应用更加具有针对性。课堂引导案例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案例是比较简洁的,主要是给学生讲解一些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以及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课程的授课。这些理论知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会计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课堂讨论教学案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后,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后训练教学案例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实务操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可以在合作探究中把学到的会计知识进行深入的巩固与强化,从而提高自己的实务操作能力。案例只有是科学规范的,才能真正的提高会计的教学水平。学校应该紧随经济和教育改革的步伐,能够不断的对会计教材进行改革,使教材的内容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专业性,这样就能使课堂的气氛更加的活跃。会计的教学只有能够反映时代气息,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教材的内容的丰富,会使会计教学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会使会计教学变得科学化。

4.2灵活选择案例教学的实施方式

课程的学时是有限的,案例教学所占用的时间也是比较长的,导致案例教学不能有效实施,所以案例教学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实施方式。例如,可以教师可以针对课程的特定内容开展案例大赛,在开课的不同班级间开展竞争,作为课程的第二课堂。可以给学生布置案例分析的作业,然后提交案例分析结果,作为作业的考核内容。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安排学生去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思考企业的核算方法是否科学合理。这样就能不断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3发挥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案例教学的实施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把握。对于一些基础会计课程,学生如果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比较差的,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指导。对于一些会计方面的实务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技巧,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引导和点评就可以。

4.4合作式学习

第6篇: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中物理教学;应用

一、在高中物理课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现实的需要

(一)适应新课程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单一的,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新课程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自己愿意去学,学习过程中与同学和老师能达到交往互动,共同分享快乐和成果,所以,传统的学习方式已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必须引入新的的物理教学方式。现代高中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深。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和利用竞争机制,肯定少数人成功,而大多数处于失败,从而造成了同学之间的隔阂、排斥,形成了不和谐人际关系,个别学生存在自高、自傲、自卑、冷漠、过度紧张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小组合作,打破他们之间的隔膜,加深了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没有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教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现有的物理教学,其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采取了两种模式,即教师学生和教师学生,限于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彼此影响,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正因为许多物理教学限于师生互动,几乎没有实现生生互动,加上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内容本身较抽象,难理解,一些学生在课堂上就留下了许多疑问,大多数学生又不情愿请教同学,那怎么办?除老师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益减少疑惑之外,还应该合理利用学生资源,在课内外实现生生互动。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现实曾提出儿童边当学生,边当“先生”,“即知即传人”,把学到的知识随时传给周围的同伴,他的思想应该是我们现在合作学习思想的启蒙,对我们现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物理课堂小组合作实例分析

为了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我们来分析两个教学案例,分析其中的优劣之处,希望能找到小组合作学习和高中物理课堂的最近切合点。

案例一: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教师A让同学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各小组代表分别讲述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关于力和运动的主要观点。新课结束时,教师表扬了在分享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同学;教师B则是要求同学们在课前通过网络资源了解这段物理学史,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课堂展示,且要求不同小组表演的内容有所侧重,允许在符合基本事实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观点进行改编,并友情出演了一个小角色。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很显然,教师A不到20分钟就结束了新课,而教师B的课堂却直至下课铃响过,还传出笑声和掌声。同样的小组合作,相同的教学内容,差别究竟在哪里呢?1、从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来看,教师A的任务因为过于简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仅仅是把书本上的内容找到且复述出来。何必分组,何必合作呢?对于高中生而言,没有实际意义的游戏和活动是无法激发出持久的兴趣和热情的。教师B则要求学生将文本信息通过理解和加工变成一个课堂剧,达到这一要求,对文本没有深刻的理解是无法实现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对这一活动有所贡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了无限的表现欲就不足为奇了。当然,问题过难,让绝大多数人无法参与,合作学习也无法开展。2、教师B要求小组成员进行预习,整合不同的信息、观念,让好奇心和求知欲相互感染,分享自然精彩绝伦。反之,不做好预习这项功课,分享就会成为一种空洞、尴尬的形式主义。3、教师B要求不同小组表演的内容有所侧重,允许在符合基本事实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常见的观点进行改编,并亲自出演一个小角色,则体现出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管理者、促进者、参与者的重要作用,如果完全放任的让学生表演,成为一个彻底的旁观者,效果又可想而知了。4、从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来看,教师A的团队的概念十分淡泊,而教师B的评价则重团队,重过程,不失时机的对学习活动中值得推广的经验进行强化。

案例二:在电路设计习题课上,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设计电路图,并连接好电路以检验其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最后进行小组展示。一声“开始”,大家七手八脚的忙碌起来,展示结束,下课铃响。反思这一教学设计,出现多数人看热闹的尴尬局面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原想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却明显存在指导缺位的现象。1、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根本就没有给大家安静思考的时间,有的人还没想明白,有的人已经动手连接电路了。基于时间上的考虑,不妨提前布置学习内容,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设计或在课堂上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2、整个学习任务的层次性不强。应该明确要求,小组成员在独立设计电路图的基础上进行组内交流,排除明显错误的设计,将可能正确的设计进行实验验证,并做到责任明晰、分工合理。评价标准是各小组设计方案的数量和小组成员的参与面。3、活动结束以后,教师应该进行点评,而不应仅用学生展示代替归纳,学生的表达能力是有限的,这样就不能照顾到所有同学的认知需要。

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小组合作学习是有内在规律可循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的具体流程、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责任、教学时间的掌控、希望达成的目标等诸多因素。

第7篇: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

一、传统教学理念分析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加工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操作,教学设计要符合这种知识处理规律。因此,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分解,使之符合一定的加工顺序,同时以一定的媒体形式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处理,即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知识的加工与处理。由于这种教学设计理念只关注知识的处理,因而被称为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在这种教学设计中,教师被看作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也称为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理论风靡全球。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自己建构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权利。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由于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因此,又被称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师传授的知识,没有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其结果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度相信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无法获得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其结果是,学生自我探索,无法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知识传授。即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都存在明显缺陷,两者都过分强调教与学的某个方面,而将教与学割裂开来。

二、行为理论的教学体系设计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以行为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行为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Leont’ev根据前苏联着名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发展而来的。行为理论属于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最早被前苏联应用于残疾儿童的教育和设备控制面板的人性化设计。在20世纪90年代,BonnieNardi等人将行为理论引入美国等西方国家。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是人与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过程,人类行为的产生来自于主观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之中。行为理论认为,在教学中,应将学生与知识统一起来,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双向交互,最终达到主体与客体的辨证统一。

行为理论通过构造行为系统来实现,行为系统包含三个核心元素和三个环境元素,三个核心元素是主体、团体和客体,三个环境元素是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环境元素为核心元素提供其赖以存在的环境,构成核心元素之间的联系。在核心元素中,主体是行为的执行者,是行为系统中的个体要素。客体是主体加工处理的对象。团体是指行为发生时行为主体所在的群体。行为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必须以工具为媒介,包括现实工具和抽象工具。对于学生来说,现实工具可以是语言、教材、媒体或互联网等;抽象工具可以是某种思考方法、某种解题规则等。工具将行为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规则是客体需要依赖和遵循的法律、标准、规范、政策、策略、伦理道德、文化传统等,是主体与团体之间联系的纽带。劳动分工是团体内部为完成某种任务而采取的组织管理策略,通过劳动分工将单个主体、团体和客体联系起来。

三、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核心元素设计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核心元素包括主体、客体和团体三个部分。其中,主体是参与案例教学的学生,客体是教学案例,团体是主体学生所在的学习小组。

(一)主体的设计学生是行为系统中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和控制作用。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尤其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由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

其一,与其他课程相比,财务管理课程理论在许多方面都与我国现实存在显着差异。如筹资理论认为,股权筹资方式筹资成本最高,但在现实中,我国绝大多数公司会首选股权筹资。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等有密切关系。仅仅依靠教师讲授书本知识和案例,学生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很难理解这种差异。

其二,很多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没有唯一的答案,站在不同利益人的角度,会作出不同的财务管理决策。如对于公司利润分配,站在股东的角度,当公司有好的投资机会时,股东希望尽量不分配现金股利;当股东自身有好的投资机会或者希望尽早收回投资降低风险时,会要求公司尽可能多地分配现金股利。站在债权人的角度,则不希望公司分配现金股利,因为公司现金流出会降低债务的保障倍数。对于此类问题的学习,仅仅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很难真正掌握问题的本质。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扮演不同利益人,使学生像相关决策者一样身临其境地思考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教学目标。(二)客体的设计对案例教学来说,案例设计要遵循时效性、广泛性、亲和性原则。时效性强调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信息媒体掌握当前的热点经济问题和经济事件,用最新事件作为教学案例,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同时,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内容也在不断发展,过于陈旧的案例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广泛性强调案例来源要广泛,包括来源范围广泛和来源途径广泛。来源范围广泛,指从古、今、中、外全部空间和时间范围寻找教学案例;来源途径广泛,指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专业期刊和一般杂志寻找教学案例,还可以将学生经历的经济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如对MBA学生所在单位发生的经济事件进行适当修改,作为财务管理教学案例。从长远来看,学校可以考虑建立校内共享的财务管理案例库,并制定一些鼓励政策,支持教师参与企业合作,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企业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案例,学校为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亲和性指财务管理教学案例要尽量来自学生所能接触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对案例有亲切感,认为案例有实际意义,从而有兴趣了解和分析它。如在进行资金时间价值教学时,可以用购房者按揭贷款作为案例,让学生运用复利和年金知识计算购房者在全部还款期内实际还款额的现值,与直接用现金购房方案相比较,对两种购房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三)团体的设计教学中,可以将学生所在的班级作为一个学习团体,也可以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作为学习团体。对于案例教学来说,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作为学习团体会更有效率。因为小组讨论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既有利于分工协作,又有利于督促和带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可以在各小组内部初步讨论后,要求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并要求学生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于小组人数,可根据课时多少、案例大小、具体分工来确定。既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也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搭配,或者按照住宿相近、方便学习的原则划分学习小组。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各小组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别不能过大,每个小组都有能力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人员的安排要有利于对案例的学习和讨论。

四、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环境元素设计

环境元素包括规则、工具和分工。环境元素的任务是根据主体的需要,提供主体搜集和加工客体的工具,对团体进行恰当的分工,并为整个案例教学顺利进行提供规则支持。

(一)工具的设计案例教学过程需要借助工具来完成,根据对学习者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工具可以分为效能工具、认知工具和交流工具三类。效能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如字处理软件、作图工具、搜索引擎、教学多媒体等。认知工具可以帮助学习者发展思维能力,如语义网络工具、数据库、专家系统等。交流工具可以支持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如基于internet的email和聊天工具等。财务管理课程与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的变化、与微观企业的行为关系甚为密切。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各行业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使财务管理领域不断出现新事物和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国内、国际全面有效地发掘更新、更有说服力的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因此,基于互联网的工具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分工的设计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课堂讨论和发言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容易滋生某些学生的“搭便车”行为。为了尽可能减少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合理安排小组成员、制定相应检查和处罚规则等监督和约束措施。如检查小组每个成员的笔记,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在课堂讨论时发言,对课下讨论要求有记录,对偷懒行为给予惩处等。这样,通过小组间的合理安排、小组内部的合理分工,以及有效的规则来消除学生“搭便车”行为。

(三)规则的设计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制定一定的规则,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激励和约束。这种规则既包括针对个人或者团体的行为规范,也包括案例教学的激励考核制度。教师可以将学生成绩与其所在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挂钩,分别赋予小组成绩和个人表现一定的权重,计算学生成绩。增加小组成绩的权重,有利于鼓励学生的团队合作;增加个人表现的权重,有利于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自我表现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制定规则,引导学生行为。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人际交往来影响和引导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并且可以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成为小组学习的参与者。同时,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帮助小组实现内部分工,为案例教学提供规则,并向学生传授使用工具的方法。这样,教师就完全融入到案例教学的行为理论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梁国萍、黄亿虹、曹筱春:《论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法》,《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年第1期。

[2]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3]田祥宇:《论财务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第8篇: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合作讨论探究性学习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经济专业课教学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学理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化。案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专业课教师的重视。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新课程理念。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案例教学的这个特点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案例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权的基础上,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承认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最终发展程度上的差别。案例教学给每个人提供了创造才能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讨论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合作、探究的课堂处处洋滋着民主的气息,宽松和谐的气氛,使每个人都充满自信,充分发展了他们的潜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正确结论”的至高无上性,学生的义务就是要循规蹈矩地遵从那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标准化、程式化、固定化结论。而案例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珍视学生个人的想法和意见。案例教学为人们反思自我、社会及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探究式案例教学通过把一些真实典型的事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作出反应,让他们分析、推理、思考、概括,帮助学生逐步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提供了一个相对个性化的、多渠道的获取知识的机会,形成了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乐观向上的学习方法,符合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的价值取向。

二、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

学校是学习的小课堂,社会是学习的大课堂。案例是现实问题的缩影,它能把大课堂中的真实生活引进小课堂,通过展现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让学生进人案例情景,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但案例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事先经过精心选择的。一个好的案例是一种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同学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它可使课堂讨论一直围绕只有真实生活中才存在的棘手问题来进行。所以案例的选择,应依据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案例教学法的特点进行选定。教学案例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学案例应该具备以下特点:

第一、目的明确性。进行案例教学的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良好的案例至少应该能使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课程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的理解,并能利用课程中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第二、生动典型性。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的实际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经济法实例,并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选择的案例必须生动活泼、引人人胜,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便展开深人的讨论。

第三、综合时效性。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也不应是陈年旧事。应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紧跟形势的案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可激发学生进行深人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便于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而取得更好的整体教学效果。如在讲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的义务时,举了网吧非法通宵营业致学生死亡的案例,切中了学生的关注点、兴奋点,使学生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案例教学实质可归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活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最常用的是讨论法和实验法。我认为讨论法案例教学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第一步是阅读案例、个人分析阶段。这是案例讨论的准备阶段,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要求选好案例,下发案例材料(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提前一周左右发给每一位学生,)或创设案例情境,同时。下发一些思考题,供学生分析、阅读。

有些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案例可以提前发动学生自己搜集、归纳、整理。案例应贴近现实生活,可读性、趣味性较强,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学生能很快进人了情境;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很容易将自己已有的知识与过去形成的经验与案例展示的背景材料整合起来,通过思考、分析、推理,从个体的角度形成初步的结论;同时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自信及终生学习的方法。第二步是分组讨论、形成共识阶段。合作小组是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单位,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好讨论的效益,根据我校实际,把每4位同学划为一个合作小组,讨论中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要地谈出结论形成的过程和思考,允许意见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记录员应认真把意见记录在《合作小组讨论记录本》上,讨论一致的形成本组意见,有疑同的带人全班讨论。通过分组讨论,使大家对于复杂的安全的观点能够充分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互相启发,相互补充,分工协作,鼓励支持,便可以逐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谋求最佳的解决对策。这一阶段工作主要是由学员自主完成的,教师只需适当维持课堂秩序,控制讨论节奏即可。第三步是正式发言、全班交流阶段。全班讨论是小组讨论的继续,由组长汇报本组的观点,同时将本组案例分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讨论,全班讨论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看问题,通过摆事实的方法讲道理,使不同观点相互补充、相互接纳,形成合力解决问题,继续允许不同意见进行争论,集全体同学的智慧,共同讨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但是教师一般不轻易参与争论,也不发表权威性意见。只是鼓励大家充分表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分析,同时注意吸取其他人的见解,发言时要求尽量做到逻辑清晰、言简意赅、有理有据。第四步是总结归纳、消化提升阶段。在全部讨论结束后,教师要进行系统的总结。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不应简单做结论,而只就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其深人思考,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既要充分肯定学员讨论中的科学分析和独到见解,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如发言的热烈程度,论题的集中程度,问题分析透彻程度等。这样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案例分析书面报告,以此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局观念和书面表达能力。

四、运用案例教学法中注意问题

第一、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案例教学的优势是明显的,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反过来讲,传统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有两点是不容忽视的。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学科的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数学。其二,在一些人类智慧的结晶—重要的基本概念的灌输中,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案例注意科学设计并不断更新。现实中的生活实例并不完全等同于案例,不能照抄照搬,要经过教员的提炼和加工进行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实例应注意其典型性和普遍性,对其内容结构、逻辑关系、语言文字、篇幅长短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使之语言简练、措辞得体,概括性强,问题明确。案例中的问题设置要有隐含性,留给学员一定的思维和分析空间,易于被学员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生活实例才会升华为教学案例,才能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更新教学案例。形势在发展,理论也不断地创新。所以,案例教学不能一成不变,需要不断地更新。对案例运用后的教学效果,还要进行跟踪调查,加强信息反馈,以便扬长避短,不断提高案例教学水平。:

第9篇:小组合作教学案例范文

[教学案例]

放学送路队时,碰到一台正在工作的压路机,学生出于好奇,把目光投向了这台公路上的“大哥大”。教师灵机一动,说:“想看看吗?”生:“当然罗!”师:“好吧!但为了交通安全,咱们自由组成6个小组观看,行吗?”生(十分兴奋地):“行!”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压路机上有哪些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各组合作讨论,若干分钟后)第一组的张伟豪抢着说:“车轮是圆形的,门是长方形的,窗是正方形的……”师:“哎呀,张伟豪真厉害,数出这么多学过的平面图形。”“老师,张伟豪说得不完全正确。”第三组的王乐天迫不及待地打断老师的话。师:“是吗?老师不信,那你说说看。”“行。压路机的车轮不是圆形的,因为它不是平面图形,它和长方体差不多,是立体图形,听我哥说这种形体叫圆柱,这个曲面叫侧面。”师:“你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这个轮子确实是个立体图形,也确实叫圆柱,这个曲面就叫做侧面,那么,看一看这个圆柱里有没有圆形呢?”第六小组的杨影说:“有,这两边就是两个圆。”师:“说得很好!下面能不能对这个车轮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各小组讨论得很热烈,若干分钟后)第五组的叶丹丹抢先说:“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这两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师:“提得很好,同学们能解决吗?”生齐:“能!只要量出这两个圆的半径或直径就能算出来了。”第四组的程小雨又发表不同的看法:“我认为求这两个圆的周长只要量出这个轮子滚动一周留下的痕迹的长度就行了。”徐冠杰代表第二组说:“我们组提出的问题是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一周能走多远?压过的面积又是多少?”师:“你们组提出的问题真有深度,哪个小组能解决?”第一小组的张靖宇:“求走多远就是求这两个圆形的周长之和。”赵秉政:“不对。应该是一个圆形的周长,因为车轮滚动时,两边是同时滚动的。”师:“说得太好了。你们很不简单!可压过的路面有多大又怎样计算呢?这是我们没有学过的内容,你们有没有信心把它做出了?”话音刚落,第二组的孙铁明激动的说:“能算出来。老师,你看,压路机的前轮滚动一周压过的路面就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这个圆的周长,宽就是这个轮子的宽,我们只要量出这个前轮的宽,也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宽,就能算出压过的路面面积。”“怎么会是长方形呢?”第五组的刘帅问。孙铁明拿出一张长方形纸,让刘帅亲自卷成圆筒,又展开,这一卷一展后,全班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这时刘帅情不自禁地说:“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哇!我现在是茅塞顿开。”师:“你们真是太棒了,还没有学过的内容你们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就解决了,真了不起。”

[教后反思]

1. 探究式教学设计要灵活,操作程序要便捷。在教学中,不少教师认为探究式教学花时多、效率低,常态课应避免采用此法。但在本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充分准备,只是放学送队时偶然遇到压路机,发现学生的好奇心,便抓住这个学生饶有兴趣的生活情境开始探究并获得最后的成功,时间也不过15分钟左右,就自己解决了第十二册圆柱侧面积的教学任务。可见,探究式教学比传统教学方法省时、省事、灵活、便捷,且更加有效。笔者认为,要让探究式教学更有效,问题的关键是要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择学生感兴趣、富有挑战性且不脱离实际的生活场景,让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