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课微课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主持人: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打开校门,走进社会,拓宽领域,开阔视野,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经验以及间接的认识(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媒体)也都应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往往比教材更真实,更丰富,更具情境性。下面两个案例不难看出学生对“动物尾巴”和“蔬菜”的认识是较为丰富、真切的。更为可贵的是,学生在获取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求知的欲望受到一次呼唤,主动的意识和进取的精神得到一次培植。《比尾巴》教学案例
师:刚才,我们一起到森林里参加了小动物们举行的“比尾巴”比赛,认识了许多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觉得十分有趣。现在,我们也来举行一个“动物尾巴介绍会”,请小解说员们准备好自己带来的有关动物尾巴的资料,谁先上台向大家介绍你喜欢的动物尾巴的特点?
生:我带来了一张老虎的图片,老虎的尾巴长长的,上面还有许多花纹。
师:这位小朋友说得真好!他能用“长”来生动形象地介绍老虎尾巴的特点(板书:长)。大家在介绍时,要向他学习,看谁也能用上本课学到的表示动物尾巴特点的词,如“短、扁、弯”,还可以发挥想像,用上“好像”这个词。还有哪位小朋友们想上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举手啊!这样吧,大家先在四人小组交流,等一下选派一个代表向全班介绍。
生:四人小组交流。
生: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发言情况举例如下:
生a托着小鱼缸上台:这是我养的小金鱼,金鱼的尾巴扁扁的,好像一把小刷子。
生b举着图片上台:这是我昨晚在电视栏目《动物世界》上看到的一只长颈鹿。我把它画了下来。它的尾巴又细又长,好像小辫子,又好像一根毛笔。
生c拿着玩具袋鼠上台: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袋鼠经常把它当作椅子坐。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微课案例
在科技日益发展的浪潮中,信息技术逐渐影响着社会大众的生活、工作。在进入信息时代后,如何高效处理一系列数据、信息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信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渐显现,需要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与质量,确保一系列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一、微课概述
微课属于精短视频,是指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以视频的核心形式准确记录某一知识点,详细讲解全过程。通常情况下,视频播放时间在5~10分钟。也就是说时间短是微课的显著特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特征等,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时,微课内容单一,教师以某一知识点、技能目标等为基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这些视频,准确理解新的知识点,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微课资源容量并不大,师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观看,甚至可以下载观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逐渐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在微课作用下,课堂教学环节得以优化,能进一步延伸、补充课堂教学,确保教学任务的高质量完成。
二、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应用实践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极强,对信息技术课程充满了好奇。该课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不能一味地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否则将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课堂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在小学三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章节内容,全方位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科学设计、制作并使用微课。以“认识键盘”为例,学生可以根据微课所提供的步骤自行操作,完成教师在微课中设置的作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扮演好协作者、引导者等角色,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重点讲解教学重点、难点,适当点拨学生,有效解决学生心中的疑问,准确把握新的知识点,使其能够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理论知识,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在微课作用下,教师得以解放,而学生也置身在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有利于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2.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提供个性化学习手段
微课是一种针对性特别强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程特征,优化利用微课优势,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研究的重要平台,充分显现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以“文件与文件夹操作”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开资料包中的微课自主学习相关知识――都是一些关于“文件与文件夹操作”的方法。学生需要一一观看这些视频,还要亲自进行操作,如果存在问题,需要再次观看对应的视频,重新操作,直到准确掌握新知识点为止,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这样可以增加师生、生生的互动,促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为实现教学目标做好铺垫。对于发放任务单形式来说,体现了任务驱动理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探究学习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任务的时候,教师要坚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设置的任务要有坡度,要符合班级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特点,促使他们都能提高,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逐渐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手段。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优化利用多项功能,比如,快进、暂停,观看相关的视频片段,自主操作,自主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初识‘画图’软件”为例,在学习相关章节内容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情况,边看边画,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而言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在微课作用下,教师要全方位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各方面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以
此促进他们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导学案”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教学模式,就是指含有一定程度的教学理论或是教学观念的引导下,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的实施战略体制.它是以大量、丰富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之上而总结出来的具有稳定性的教学活动结构.所以,这种模式可以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它也是教学实践和理论相连接的枢纽.而“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将导学作为实施方法,把学案作为实施的载体,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相互合作交流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模式.具体的实施步骤主要是由学生课前预习并完成教师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要求,接着针对问题进行合作并进行讨论研究,再由教师解答疑难困惑,最后由学生自[HJ1.8mm]主拓展练习.
2高中物理课堂导学案制定的要点分析
制定有效的导学案是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下面我们就从制定学习目标、课前预习、检验和测试以及总结反馈,这四个方面来制定导学案.
2.1制定学习目标
在制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要注重制定精确的整体目标和具体、明确的分目标,同时在制定分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价值观、情感、能力和知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在具体制定的过程中,要注意设置的目标数量要适中、在设置的目标中考虑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目标要简单明了,具有可检测性.比如,在制定高中物理必修一中的《力与运动》这一章节的课堂目标时,可以把总目标设定为通过学习、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物体运动和受力的关系,将分目标设定为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惯性的特性、影响加速度的原因以及物体运动和受力之间的关系等.当然,在制定分目标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自身的物理基础来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方向.
2.2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导学是导学案教学模式过程中的中心阶段.首先,物理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预习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学来对教材内容中的重要信息和概念进行大致的了解,同时筛选出自己认为比较困难的题目记录在导学案中.在此过程中,物理教师要教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去预习,而不能照抄有关的教学资料.
2.3检验、测试
在此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检验和测试.但是,要注意要制定数量适中的检验题目,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来制定有针对性的题目,并且题目的难度要适中.同时,考察的内容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而提升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当然检验、测试的方式不应仅仅局限在自我监测,还可以按照现实的实际状况来使用展示、提问等各种类型的方式.
2.4总结反馈
此部分是发挥导学案作用的关键点.总结就是要整理并总结出所学习的知识结构,而反馈是把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来获得更深层次的知识.在进行编写教学案的过程中,要留有部分空间,让学生们来填写,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分别阐述自己的总结反馈感受,从而使学生的自学效果得到升华.
3导学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施措施
3.1构建优质的导学案
编写导学案的原则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目的是为更好地执行素质教育改革方针政策,再经过教师进行讨论、研究,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和优化发展.导学案的编写内容主要包括了学习目标、应用反馈、学习反思和问题设计等多个方面.编写导学案的质量是和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密切联系的,它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知识能力和业务水平.假如教师对作用力和反作用的关系都搞不清楚,就会给学生错误性的提示,误人子弟.此外,优质的导学案还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导学案的内容要针对学习内容的差异性来制定具有条理性和针对性的导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质点和位移的内容时,首先要制定学习的目标,使学生掌握位移的概念、特征以及位移和路程的区别.掌握学生理解不了重难点,便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后练习题目或是教材例题有针对性的讲解.其中,教师应注意的是,上课前期要收集学生的导学案,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可以掌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促进形成高效课堂,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2实施达标训练
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和导学案,针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梳理和解答之后,物理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解答导学案中的检测题目,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住知识点,及时查补缺漏.接着教师在针对学生在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之后再给学生出类似的题目,可以达到让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而学生也要进行反思、归纳以及总结学习中的重难点,制定自己的知识框架,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比如,在学习形变和弹力关系时,有些学生可能对形变的分类和弹力的判断有些不清楚,因此,教师可以安排实物专题训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形变的类型和规律,并布置相关的专题作业,来巩固知识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和学生的合作交流,当学生掌握住知识点时,要把学习的过程记录到导学案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3.3加强课堂评价
关键词:工程实践;产品建模与仿真;案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38-02
产品建模与仿真课程是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该课程是在前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讲述产品设计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产品模型数据交换的方法以及产品建模与仿真分析平台的应用等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产品零件及整机设计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利用典型的产品建模与仿真平台或数字化设计系统来建立完整的产品虚拟模型,能够利用虚拟模型代替实物模型进行仿真分析,从而提高产品设计的效率,降低产品开发的成本。课程的开设可以为学生后续毕业设计以及将来的工作开展打下良好基础,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新型产品技术开发人员的需求。
一、目前课程授课现状
课程的授课目标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产品设计建模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以典型的数字化设计系统为工具将相关理论及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用于产品开发。为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目前课程的教学较多地在数字化设计系统的技术运用层面对学生进行强化,如美国PTC公司开发的Cero软件的具体操作和使用。在讲授这类课程时多是遵循单项的、以知识积累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单纯地教给学生具体命令的操作技能。另外由于学时的限制,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软件的操作和讲解,而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还没有做好。在现行的教材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内容的编排以软件说明为主线,系统的解决工程问题思想较弱;以命令操作为核心,与实际工程问题的联系不够密切;学生普遍表现还是为了建模而建模,不会灵活运用所学内容,在面临具体工程问题的分析和求解时,仍然不知所措。
二、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一些思考
1.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1]。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组织运用和指导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从案例的出处、案例在专业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案例的专业结构组成以及案例覆盖课程知识点的综合情况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学生自己的看法,并做出评价和决策,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同类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现代教学方法,它有着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特殊功能[2-4]。对本课程来说引入案例教学,促进学生认识课程内容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培养其灵活运用现代设计方法解决具体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都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2.什么样的案例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服务于本课程。对本课程的教学来说,案例的出处、性质以及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合理应用都是需要进行归纳和研究的内容。目前大学老师基本都在搞好本科教学的同时开展着具体科研工作,而机械工程的大部分科研课题都有着非常好的工程背景,如果将老师科研与工程实践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炼为教学案例引入本课程,并将案例分解为工程问题及需求、工程中的通常解决办法、课堂内容知识点与工程问题的联系、学生上课后应掌握的程度和目标、相似问题的进一步归纳和举例,五个部分依次有层次有目的性地将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建立学习兴趣,知道学为所用并能够学以致用。
3.改革教学手段以多种形式组织精选案例实施。在教学手段方面,在课堂教学引用案例的同时,同步建立网络化互动教学平台,作为课后知识加强和讨论应用的主要途径,教师完善课程资源,将精选案例经过加工组织后通过微课、MOOC的形式保存在云端实现网络化共享,以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并进行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多注重案例的工程性内涵,课堂具体知识点与工程问题的点面有机结合,以及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应用。系统性地开展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解决目前课堂内容过于具体、学生被动接受、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现状。如此在消化案例服务课程的内涵以及案例本身包括的具体内容同时,进一步在课外进行延伸实践。学生可以基于收获的知识在更大范围参与开放实验、大学生科技计划以及各类学科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并从项目全局出发,以解决工程问题为目的进行工程技能训练。
三、以管道检测机器人为例说明具体实施过程
作为服务课程的教学案例必须非常丰富,而且一定要精选案例使其具备工程性强、覆盖面大的特点。限于篇幅,下文以管道检测机器人为例对其服务课程的作用及实施过程做一简要说明。
1.案例的来源。作者所在学院有一个研究方向为智能机器人技术,其中有一个典型机电产品管道检测机器人。作者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做了部分工作,在完成整机方案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制造装配等环节中都运用到课程相关理论及具体内容,后将相关体会整理后作为教学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2.案例的具体组成内容。案例的具体组成包括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及描述、零件结构设计与三维建模、机械运动与结构强度等仿真分析、整机虚拟建模与装配、零件制造工艺分析、零件图与装配图纸绘制、技术文档的整理汇编等。所述内容全部以研制的管道检测机器人为载体,反映到三维数字化设计系统当中。
3.案例在课程开展过程中的随堂实施。讲绪论课的时候,就将案例引入,从案例的来源、包括的具体内容、解决的具体问题出发,向学生解释说明常见的工程问题及需求、通常的解决办法等。使学生对课程的目的和意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树立学习自信并增强学习兴趣。在后续授课环节中,进一步以案例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作为例子引出具体知识点。增强课堂内容与工程问题的实际联系、让学生认识上课应掌握的程度和达到的目标。比如机械零件的建模会用到哪些操作命令,如何组织各命令的顺序才能使模型更加简洁、结构更便于加工制造、更方便输出工程图以及数控加工程序等。从工程实际中提出问题,并通过课堂授课将其解决突破,让学生真实感觉到点滴知识的实际用途,待课程结束时,整个案例也基本完成,学生同样完成了一整的产品数字样机,体会到学习本课程的成就感。
4.案例在课外使用时的资源共享。课程所学内容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还会被经常用到,为了更好服务学生将来从事具体的学习和工作实践,必须建立从始至终的学习方案、学习指导,并在后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计划、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等实践环节中逐步实施。当然这仅靠一个案例是不够的,需要不断精选转化教师科研工作过程中的成果,建立优良、完善的典型案例资源库供学生课后学习提高。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电脑、手机等接收终端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网络上共享的数字资源。在正常课堂教学引用案例的同时,同步建立网络化互动教学平台,可以作为课后知识加强的主要途径。教师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将精选案例通过微课、MOOC的形式保存在云端实现网络化共享,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并进行学习。目前已有部分案例资源经过整理后,以文本文档、PPT、教学视频、互动APP等形式分别存储到校园网、百度云端、360云端等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非常方便快捷地进行访问和下载。
5.课程开出效果及评价。通过将典型案例贯穿整个课程学习的始终,并延伸到后续学期的学习实践当中,学生反馈非常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基本掌握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这一现代设计方法。在每学期结束后的教学质量评价中学生给课程及任课教师的评价连续几年都是优秀;(2)在后续专业实践环节特别是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当中,本课程所掌握内容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学生在很多地方用到课程所讲内容及方法,使得后续学习的目的性更强;(3)运用课程所学知识在后续学期的课外实践中取得更加优秀的成绩,每年都有比较多的同学积极参加“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科技竞赛获得北京市级、国家级奖励,通过案例的运用、项目的训练使学生得到非常好的锻炼。
四、结论
通过将教师科研工作过程中完成的具体机械结构等工程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课堂讲授知识点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联系。加上学生在后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科技计划项目、课外科技竞赛等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不断深入体会和应用,从项目训练入手,从工程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经过实践并完成项目后,参与学生都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基本具备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总之,将工程实践转化为教学案例对提升产品建模与仿真课程的教学效果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能够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新型产品技术开发人员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徐敬尧.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5):98-99.
[2]刘萍,李永宁.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引入与实践探微[J].计算机教育,2007,(2):36-38.
【关键词】移动设备;学生创造;地点定位游戏;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4―0057―07
介 绍
在教学中使用电脑游戏越来越受到学校和研究者的关注,对于电脑游戏的教育潜能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参见McFarlane,Sparrowhawk和Heald,2002;Kirriemuir和McFarlane,2004;Shute,Rieber和Van Eck,2011)。学术文献中的研究焦点集中在学生玩电脑游戏时获得的不同的学习效果。类似的,许多设计和开发电脑游戏的课程都仅仅是关于电脑游戏本身,而没有关注利用游戏设计的过程开发用于课程学习的游戏。目前,有一个同时关注这两点的例子,El-Nasr和Smith's(2006)提供了两个案例的研究。这两个案例是关于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游戏引擎的帮助下修改已有的游戏。经过案例分析,研究者发现游戏的开发除了编程能力,还需要从艺术到数学概念等各种各样的能力。Lim(2008)提出应该让在校生根据其对课程的认识设计他们自己的电脑游戏,并以此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Prensky(2008) 认为,为了让教育游戏更成功,需要学生自己实际开发这些游戏。他特别指出要让学生创造他所提出的“小型游戏”(Prensky,2008, p. 1006)。这种小游戏不同于那些专业设计的、商业化的游戏产品,它由2-3个学生组成的小组来完成。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有指导者陪伴,目标是开展基于课程的研究。开发这种游戏通常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Prensky 认为,年轻人完成上述游戏的开发是以他们使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开发游戏的经验为先决条件的。Resnick(Resnick,2007;Resnick等,2009)描述的Scratch就是这样一种数字化工具。Scratch是一个在线系统,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学习交互程序,使用在线媒体产品,例如游戏、故事和动画片等,使用该系统可以培养创造力和系统思维能力。
移动学习领域存在这样一种研究兴趣:移动设备上的游戏是否能够应用和如何被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目的。例如,Mitchell(2004)进行了关于移动游戏的动机潜能的田野研究。研究发现,在各种因素中,设备是否能够装载游戏影响着设备的效果,即能够装载游戏的设备效果更好。同时,她还发现移动设备上的教育游戏需要具有与商业游戏一样的高水平才会有效。Thomas、Schott 和 Kambouri(2004)扩展了可用性指南,从设计一般性的数字化游戏到如何应用于移动、教育游戏中。G?th、H?ss 和 Schwabe(2004)描述了他们对移动游戏原型的发展,即一个合作的、竞技的游戏。该游戏的使用对象是新入学的大学生,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校园。Angarita等(2005)试图将教育游戏应用到医学继续教育的移动书系统中。Miettinen和Mattila(2006)为手机设计了3D虚拟现实游戏――手机上的虚拟 Snellman。Fotouhi-Ghazvini等(2008)报告了对一款叫做MOBO的城市移动游戏的开发和评价。MOBO主要用于伊朗的技术语言学习。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呈现的学习方案以地点定位游戏为基础,用田野研究的方式来探讨这个学习方案的完成过程。本研究是关于SILO这种移动设备的地点定位技术系列研究的继续。之前的研究主要关注技术的可用性(Wake和Baggetun,2009),即如何将移动设备的地点定位游戏与课堂的学习工具和活动更好地结合起来(Wake,Guribye和Wasson,2011)。随着研究发展,研究关注的问题逐渐转向了利用游戏的其他方面。目前,快速开发地点定位游戏常常会使用到SILO系统。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通过移动游戏学习卑尔根历史的方案。挪威卑尔根一所上等高中的学生参与了方案的实施,方案要求学生以卑尔根的历史为内容,用SILO系统开发地点定位游戏。而我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学生如何完成这种游戏的开发。课程的材料和卑尔根市各个方面的信息构成了游戏的主要内容。在完成游戏开发后,学生需要玩其他同学开发的游戏,并且根据自己的游戏体验制作展现他们学习成果的媒体产品。由于创造性的概念本身比较模糊,因此本文没有提供关于创造性的明确定义。但由于研究的目的是将学生如何开发产品的创造性过程(产品包括一个游戏和玩过游戏的成果展示)突显出来,我们的研究强调了关注学生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的创造力,而不是让学生用一个不熟悉的数字化工具复制已经存在的东西。
本文内容组织如下:首先呈现由三个活动组成的卑尔根历史的移动游戏的设计方案,其中包括对SILO系统的描述,即对开发游戏的技术的描述;其次,我们呈现了设计方案实施的田野研究,介绍了数据收集过程和数据分析工具等;最后基于初步观察,我们得到了研究的结论。
移动游戏方案中的卑尔根历史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如何利用地点定位游戏的开发来促进历史学习,因此我们在历史老师的帮助下提出了学习活动的方案。方案结合了不同的内容,共包含三个活动:开发游戏、玩游戏和媒体产品的展示。方案不仅包含课堂上的活动,还包含了课堂外的、到城市的其他地方去学习的活动。首先,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结合卑尔根主题历史和真实的地点,把学习内容转化成地点定位游戏。然后,学生们把自己开发的游戏提供给其他小组的成员玩。最后,在玩过别的小组的游戏之后,每个小组需要将他们玩游戏的经历和感受转化成媒体产品。制作媒体产品的资源主要来自于玩游戏过程中的图像、视频、音频剪辑等。
虽然是游戏开发,但学生们仍需要将真实世界(具体表现为不同的地点)和他们对于各种文本资源的理解结合起来。最终学生要得到一个游戏的参与者可以体验的游戏叙事。
玩游戏的过程就是跟随描述找到游戏中的重要地点。学生将在他们自己制作的媒体产品中反映出他们在玩别的组的游戏时学到的卑尔根的历史知识。
1. 主题:二战时期的卑尔根历史
方案的设计和计划是和老师共同完成的,以更好地选择主题、运用各种技术开发地点定位游戏等。参与活动的这名老师不仅教授历史,同时负责学校的信息通讯系统,经常帮助其他老师处理各种与技术相关的问题。在老师的建议下,我们选择了二战期间的卑尔根历史作为游戏的主题,主要原因有三个:①这个主题符合当前的课程,是属于之前学习的历史和将要学习的历史之间的历史;②学校的建筑在二战期间被德国军人占领过;③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可达到的地点都在卑尔根附近。老师确定了与卑尔根的16个地点相关的主题和事件,例如:“1945年,4月9日发生在卑尔根的袭击的地点是?”,“危险期中卑尔根的印刷品:非法文件”,“卑尔根犹太人的历史”,和“食物配给的问题”。
2. 游戏开发
我们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学生分别需要完成16个主题中的8个主题。然后将每个部分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3~4人。每个小组需要选择6~8个主题和事件。这些主题和事件是游戏开发的基础,每个地点都与一个主题相关。学生自主决定如何安排游戏中地点的顺序,如何对每个地点进行描述。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主题将自己发现的地点和事件加入到游戏中。我们在学生的学习管理系统上提供了一些文件,讲解需要完成的任务、学习目标、活动与五种基本能力(最近挪威教育改革的关键方面)的关系、评价的标准和方法,提供了可以获得背景知识的资源和网站以及SILO的使用手册等。我们还收集了与主题相关的文本资料,例如杂志和书籍,提供给学生。我们也鼓励学生去当地的博物馆(例如卑尔根公共图书馆和学校的图书馆等)查找资料。
3. 玩游戏
每个小组都要玩另一个小组为自己开发的游戏,在卑尔根市的周围活动,学习游戏中的历史地点。我们鼓励学生用相机或者手机上的相机记录他们参观的地点的各方面信息,作为他们游戏结束后制作媒体产品的资源。
4. 媒体产品
学生在游戏结束后要制作相应的媒体产品。媒体产品以视频、电影、维基、博客、网页等形式展现。我们希望在媒体产品中,学生不要过多关注游戏的趣味,而是要展现游戏的教育潜能。因此,我们需要在游戏过程中提醒学生观察参观地点各方面的信息。游戏应用会在学生找到每个地点时自动暂停,提示他们需要在媒体产品里面加入这个地点,通过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对这个地点的注意。
5.省略 电子地图上完成,定位地理位置的时候使用了GPS技术。开发游戏的过程中,使用者先为游戏添加名字、开始和完成的日期、参加的小组(图1中屏幕截图的边缘之外),然后添加兴趣点,兴趣点决定了游戏里面包含的地点。用户通过点击地图的一个地点并输入这个地点的描述文本来创建一个兴趣点,然后提供额外的提示和线索,帮助游戏者找到下一个兴趣点。最后开发者还需要为兴趣点添加一个图标。一个兴趣点创建好之后,再继续创建另外一个,直到所有需要的地点都被添加到了游戏中。完成地点添加后,地图、路线、文本、图标、提示等信息都被打包在一个压缩文件中,这个压缩文件可以添加到手机上。
手机的应用程序(见图2)能够解析数据压缩文件中的数据,并将数据转换后展示在手机上。玩游戏时,手机上呈现出地图,地图上的可选标记点表示游戏者的当前位置,一条追踪的线路显示游戏者的历史路径,左边一栏中的图标展示了游戏者到过的地点。除此之外,有一个红色的路径长度显示到下一个地点的距离,显示距离的数字每5分钟会更新一次。当游戏者进入目标地点直径30米的范围内时,距离数字就会变为绿色。这时,游戏者就可以获得该兴趣点,也就表示游戏者找到了这个地点。使用目标地点30米以内的范围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因为开发游戏时,通过点击地图相应位置在真实空间中创建范围可能不准确;第二是GPS定位可能因为许多偶然因素而不准确。
虽然SILO 是一个地点定位游戏开发系统,但它并不是特地为课堂学习准备的,也并不是专门用于学生之间相互开发游戏的。这一点很明显地体现在开发记录的非隐蔽性上。游戏者可以在玩游戏之前看到别的小组为自己开发的游戏的内容。但是,提前知道游戏内容和游戏里的地点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告诉学生提前知道游戏内容会让游戏过程变得无趣,并要求他们除了自己开发的游戏,不要查看其他小组的游戏。但就研究的目标而言,我们关注的重点在开发游戏的创造性过程,而不是玩游戏本身,所以这一点不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除SILO系统,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个人电脑和其他数字工具,电脑由Fylkeskommune(国家政府)提供,工具可以由网络获得。这些工具包括office软件,用于临时处理文本的编辑器,以及用于搜寻材料和资源的浏览器等。
田野研究
在研究开始前两天,老师将研究的信息告诉了学生,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材料、资源,让他们可以提早做准备。实验研究开始于2011年3月,经历了分散在两周内的6天、13个小时。在这段时间中,学生需要开发游戏,玩一个游戏,制作一个媒体产品。我们为学生提供了4个诺基亚Navigator手机(诺基亚导航手机),4个诺基亚N80's的手机。在开始前,老师告诉了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标准。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游戏开发的过程,并强调对资源的合理使用、使用资源的类型、游戏中的历史事件和今天的城市的联系的紧密程度、是否创造性地利用不同的地点,以及对小组的合作过程的评价。同时,游戏结束后制作的媒体产品也将是评价的内容之一。在这部分评价中,除了关注学生对历史术语的使用、讨论的过程以及是否生动地再现学习,还强调要评价学生在媒体产品制作过程中的信息加工能力,和对信息的提升能力。我们希望最后的媒体产品不是信息的粘贴、复制,而是将信息升华到总结性的讨论层面。
在方案实施前,学生被告知参与是完全自愿的,他们可以随时取消参与,不需要承担任何风险。方案完成后,实验数据会进行匿名处理。我们将跟踪拍摄其中一个小组,而这个小组也知道他们会被拍摄。由于学生的影像、音频资料都是研究关注的焦点,因此视频本身是非匿名的。为此,我们使用了不同程度的同意书。Derry 等(2010)区别了在学习科学研究中使用视频数据时的使用权限和捕获权限。学生可以选择是否参加视频研究(也就是捕获权限),然后在不同程度上同意信息的公开的使用(使用权限)。使用的程度包括:会议上对系列镜头的展示、将视频的截图用到论文中、在各种研讨会上使用视频的一部分等。为了答谢老师和学生的参与,我们为他们每人提供一张电影票,被录像的小组的成员每人将会得到额外的两张电影票。
1. 参与者
挪威卑尔根市一所中学高中三年级的一个班的27名学生参与了这项研究。参与的学生都在18-19岁之间。班级被随机分成了两组,每个组又分成了四个小组。最后共形成8个小组,每组有3~4名学生,详见表1。组与组之间要结成交换游戏的对子。例如,A、B两个小组互相开发游戏,C、D两个小组互相开发游戏。
2. 设计游戏
学生们通过5次学习活动完成了游戏的设计和开发,每次两个小时(课堂时间),共得到8个游戏。在设计、开发游戏时,小组成员进行了任务分配,每个人单独完成几个地点的描述,然后小组一起讨论如何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创造地点背后的故事情节。在一些游戏的故事情节中,学生使用了幽默的方式和班级内部的一些交流方式。开发的过程中学生用到不同的工具,在后面的部分会有详细描述。
3. 玩游戏
8个小组中,有4个组玩游戏的过程非常顺利,另外4个组在玩游戏之前手机发生了故障。其中一个组选择用纸上的指导来玩游戏。
4. 制作媒体产品
学生们在游戏结束后,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媒体产品。两个小组用PPT进行了图片展示,并且附上相应的文字说明,一个小组制作了海报,两个小组录制了电影,两个小组整理、制作了一本小册子,最后一个小组口头汇报了他们开发游戏和玩游戏的经历和感受。
研究方法和设计
初步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是学习方案的设计和田野研究的实施。而在本文中,我们关注的是学生如何开展这个方案,并从初步数据分析中获得观察结果。
本研究主要的数据来自录制的视频。此外,还通过访谈、观察和收集学生创作的产品来收集数据。我们一共录制了6次活动,其中包含了老师介绍任务、学生阅读并改写与地点有关的资源材料,用SILO开发游戏,玩游戏,制作媒体产品,一共产生了12个小时45分钟的视频。我们在焦点小组中安设了录像镜头,记录焦点小组的活动过程。整个实施过程中没有改变过焦点小组的选择。研究者在整个拍摄过程中都在现场,并在活动后将录制材料数字化,进行分析。在方案结束两天后,我们对每个小组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我们应用了结构化的访谈,访谈的问题包括合作过程、学习方案创造性的体现,以及这种学习与传统的普通的学习形式的区别。每个小组的访谈持续20~30分钟,研究者用录音和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
在方案实施过程中,我们同样观察了没有被录像的小组,并进行了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学生使用的工具和资源,他们如何组织合作等。老师的访谈过程持续时间更长,几乎达到1个小时,同样也进行了录音并做了笔记。
我们将游戏从SILO中复制到MS Word文件中。方案实施过程中收集的学生产品也是研究的数据之一,其中包括学生开发的游戏和学生制作的媒体产品。
我们在之前的阶段已经完成了数据分析,但是后续根据对录像、观察和访谈的初步回顾,又发现了许多新的问题。结果将在下文中呈现。
观察结果和发现
首先,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呈现方案的开展过程,并详细阐述在每个活动上的活动内容。然后,再呈现由视频观察、实地观察和访谈得到的初步研究结果。
1. 活动安排
活动1:活动1开始时,老师向学生解释了学习方案的内容和将要进行的活动。她把方案的实施称作“他们的项目”。她将之前准备的文件展示在智能黑板上,向学生解释各个主题,并告诉学生每个主题都与当地历史相关,都是二战期间发生在卑尔根的事件。然后,她告诉学生如何使用已有的网站和文本,并鼓励学生使用其他资源,例如学校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图片、视频和文本等。接下来,老师讲解了整个活动的学习目标,并告知学生将会如何评价他们的学习过程。在讲解评价和打分时,老师强调了她尤其会关注开发游戏的过程以及最后的媒体产品的制作。解释完评价方法之后,老师说明了学生设计的游戏需要把历史事件与发生这些事件的地点结合起来。她详细说明了学习方案的操作流程,包括如何组织小组,以及小组之间会互相交换游戏。由于对方需要根据游戏中提供的历史信息来制作媒体产品,所以每个小组都需要为对方小组的学习负责。最后,老师展示了时间进度表、不同工作阶段的内容和使用SILO的基本方法。根据这个介绍,学生进入到各个小组中,开始开发他们的游戏。
游戏开发(活动2、活动3和活动4):焦点小组的每个人都使用个人电脑。他们一开始主要讨论小组被分配到的地点以及如何寻找信息。最初,工作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成员们都在各自的电脑上查找信息,然后共享这些信息,相互讨论获得的信息。在活动2中,他们为了查找到更多的信息,参观了卑尔根公共图书馆。为了引用一些专业的信息,焦点小组和大部分的其他小组都将书籍作为背景信息的主要来源。在活动2的剩余时间,学生们大都安静地工作。活动3开始后,我们介绍了如何使用SILO。讲解时,同学们很安静,偶尔讨论一下游戏中的地点。在焦点小组中,实际真正地将故事情节嵌入SILO系统中的任务由一名同学完成,但这个任务的基础是整个小组之前做好的准备工作。在完成这一步时,焦点小组与其他大部分小组的方式有所不同。
玩游戏/手机故障(活动5):在开始游戏的那天,八台手机中的四台在开始游戏前出现故障。工作正常的四台手机是诺基亚Navigator,出现故障的四台手机是诺基亚N80's。而前一天安装游戏时,所有手机都运行正常。对此,不同小组采用了不同的解决办法。其中两个小组放弃使用手机,选择将游戏的内容打印出来,通过阅读打印出来的信息来玩游戏。这些信息和他们在手机上能够得到的信息一样,学生在打印材料的指导下找到他们在游戏过程中需要找到的地点。另外两个小组参观了两个博物馆,其中一个博物馆是他们在游戏中会遇到的,另外一个博物馆展览了类似的东西。虽然这两个小组体验的是高度精简的游戏,他们仍然进行了足够的数据收集,可以制作关于游戏体验的媒体产品。焦点小组使用的手机工作正常,他们呈现了类似Wake、Guribye和Wasson 的研究中描述的游戏过程。例如,学生在一起寻找地点时,用肢体语言将路线表示出来,并且大声阅读手机提供的反馈。之前的类似研究表明了游戏的竞争性,参加游戏的人为了获胜都尽量最快完成游戏,而忽略了关注游戏中关于地点的各方面信息。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使用表格来解决。学生在达到各个地点后需要获取信息、填写表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游戏中会更注意讨论地点,而不是只关注之前在SILO看到的与游戏相关的信息。
制作媒体产品(活动6和活动7):焦点小组决定,当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到达第一个地点时,要在纸上用自己在这个地点的照片创作一张海报。他们在各个游戏地点给自己拍了照片,并将照片用到他们的海报中,海报的制作还加入地图和其他图片。他们先在纸上创造了一个样例海报,然后制作了一个更精致的海报。
2. 初步观察
在初步数据分析后,我们得到了几个结论,涉及学生的合作过程,开发游戏和制作媒体产品时对数字工具的选择,以及学生开发游戏和玩游戏过程中的情感和投入程度三个方面。
个人与合作: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开展工作。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的小组都以每个学生负责两到三个历史地点或者主题的形式来组织工作。每个学生的个人任务包括:收集背景材料,将信息排序,记录下他们认为重要的信息。完成了个人任务后,学生回到小组中,一起探讨如何结合地点信息创作游戏的故事情节,并且保证情节的连贯性。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关于主题或地点的信息。
数字工具:为了开发游戏,学生使用了大量的数字工具,其中许多工具并不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中。在记录与主题相关的历史信息时,有一个小组选择了typewith.me这种在线文字编辑工具,其余大部分小组选择了Word。在一个三名学生组成的小组的合作过程中,两名成员因为生病在几个活动上都缺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利用FaceBook创建了一个加密的页面,在页面上保存工作过程的文件。学生还使用了Google Street View(谷歌街景)来辅助游戏开发,他们利用这个工具将不确定的地点图片和SILO中的地图匹配起来。此外,除了使用SILO中的地图,学生特别使用Google Street View 来检查每个地点周围的物理障碍,以避免将地点设置在了一个围栏后面或者在建筑物的顶上。在制作以玩游戏的经历为内容的视频时,学生不仅使用了网上找到的视频转化工具,还使用了Windows Moviemaker。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使用了很多类型的照相机,有个人手机上的照相机,也有从学校借来的有特殊功能的相机。我们发现,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学生没有仅仅依靠SILO系统,而是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了合适的工具。这种使用工具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都依靠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整个班级使用了学习管理系统,方便课后的交流和重要信息的传达。
动机:在访谈过程中,老师强调以开发游戏的方式来学习,尤其是游戏中的竞争要素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动机。老师提出并举例说明了游戏开发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异常的渴望――休息时间学生们都异常安静地工作。视频的记录也支持了老师的观察:教室里有很长一段时间只能听到轻微的交谈声。老师猜测是游戏中的竞争成分促成了这样的渴望。此外,有一个小组在游戏结束后情绪暴躁(老师不得不给他们一些巧克力来让他们安静下来),而导致这种情绪的原因是他们认为为自己制作游戏的小组故意把游戏设计得很难。访谈的结果也显示有小组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发生了争执,而争执的焦点在于是否使用游戏中的提示:一些学生希望使用提示,而另一部分不同意使用,因为使用提示可能导致小组获胜率减小(最快完成游戏、使用了最少的提示的小组能赢得游戏)。
不同的媒体产品:有两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游戏经历制作了视频,用一种新的方式再次讲述了游戏中的故事。其中一个小组的视频包含了学生在不同地点的表演,再现在该地点发生的历史事件的情形。一个小组制作纸质的海报,另外两个小组用PowerPoint,结合文字和在玩游戏过程中的照片来展现。一个手机发生故障的小组口头报告了他们自己的游戏和他们在玩游戏那天的经历。
结 论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呈现了一个用来帮助学生学习当地历史的教学方案。学生通过给同伴开发移动设备上的地点定位游戏来学习特定的当地历史。同时,学生在玩其他小组创作的游戏时也学到了另外的历史知识。最终,他们通过制作媒体产品来反映他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的东西。
我们的田野研究表明,学生和老师对这种学习方式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学生既进行了个人学习,也参与了小组协作。他们在使用技术完成活动时非常有创造力,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媒体产品。
在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进行更细致的数据分析,将关注学生如何在交互的过程中开发出自己的游戏。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通过对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调查分析,论述了目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提出了档案管理努力的方向,旨在进一步推进学校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 高职高专;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高职高专多由中等学校发展而来,随着学校的转型与发展,各种类别、形式的档案数量显著增加。这些资料信息是研究学校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是学校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等活动的重要理论依据,是学校教学评估工作最基础的原始数据,对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档案管理工作是整个学校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讨高职高专院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1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档案管理的基本情况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提升中专学校而成。首先,在升格转型之初,学校档案室的基础设施简陋,设备不全。档案室未进行“三室分开”;库房没有恒温恒湿设备,工作室也没有照相机、扫描仪、刻录机、装订机等档案办公设备;在数字化档案管理建设方面更是完全空白。其次,学校未建立档案管理专业团队。一是专职档案管理人员不足。档案室仅1名档案管理员,导致很多时候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去承担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建设工作。二是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系部的兼职档案管理员流动性大,也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培训,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知识技能不够熟悉。最后,学校档案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既未出台适应本校的档案分类办法,也未完全贯彻执行部门文书立卷制度,导致大部分的文件材料由档案室逐一整理、立卷、归档,不仅占去了档案室工作人员的大量时间,收集档案的完整性以及整理出来的档案质量也难以保证。
2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档案管理的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学校开始从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设施、档案管理队伍、档案管理制度等几方面入手,进行了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标准化建设的探索。
2.1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档案室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从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设施建设两方面进行的。在硬件建设方面,首先,依据有限的空间,档案室被隔离出了阅览室、办公室和库房,做到了“三室分开”,并且在库房的规划和建设上也根据实际规模和发展水平留有充足的余地,以备档案数量的逐年增加。其次,增添了阅览桌椅和文件整理桌,购置了空调、除湿机、装订机、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以及专供查档所用的计算机等必备设施,基本达到了高校档案室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在软件建设方面,档案室购买了GD2000档案综合管理系统并已投入使用。
2.2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建立一个健全的学校档案工作网络,有一支懂业务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档案工作队伍,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1]要做好档案工作,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更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从全面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目标出发,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努力:一是对学校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和专职档案员的培训提高,除了参加国家和自治区的档案业务培训,主动接受自治区档案局的业务指导外,也积极去兄弟院校学习交流,通过参加各种档案学术交流活动来开阔眼界,提高素质。二是加强对兼职档案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邀请了自治区档案局业务指导处的专家对学校全体兼职档案管理员和各系部、各职能部门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进行业务培训和答疑,讲解《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档案分类办法(试行)》,帮助兼职档案员在部门的立卷归档工作中活学活用。三是,档案室的专职档案员在平时工作中加强了对兼职档案员的业务指导,深入各系部、各职能部门释疑解难,同时档案室还积极发挥监督作用,督促基层部门按要求做好档案工作。
2.3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档案管理工作要真正走上正规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道路,必须借助于行政手段“依法治档”。因此,在档案管理制度方面,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档案室制定了《档案室工作职责》、《档案工作人员职责》、《档案材料借阅规定》、《库房管理制度》、《档案移交制度》、《兼职档案员工作职责》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参照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制订的教育部第27号令《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和国家教委办公厅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颁发了《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档案分类办法(试行)》,确定了适合学校档案的分类标准。这些措施使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做到实体分类、编号、排架、检索、借阅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2.4部门档案、个人岗位档案建设
高职高专院校大都经历了学校的升级或转型,档案资源丰富,但往往由于历史或现实的原因档案信息资料多散失在档案产生的部门或系部,得不到有效的集中管理与建设。为保证学校档案信息资源完整、齐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档案实行分级管理、部门立卷制度。针对一些有价值的文件材料在《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档案分类办法(试行)》中并未明确是否需要归档的情况,各部门和各系部加强了对这些档案资源的管理,努力并适时地做好一些相应的整理、保管、归档工作。同时,根据《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高等学校中的个人对其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职务活动所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材料,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归档,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2]即无论是学校党政领导、教师、教辅、行政人员,他们手中所保存的公务文件材料也是重要的档案信息资源,应予以整理、保管起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档案室指导、督促学校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做好对这部分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和保管,并作了评比。由此,学校从档案室到部门到个人,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档案工作网,档案信息资源的存储量日益增加,馆藏容量也不断丰富。
3高职高专档案管理努力的方向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全国各个高校都在努力加快本校的信息化建设。[3]高职高专院校档案室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助部门,长期以来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更谈不上现代化建设。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档案室虽然用了档案管理系统,改变了以前自建电子表格管理形式,但也因为电子档案少,只能提供一些一般性的基础目录检索,还没有能力提供更为深层次的详细信息检索。各系部、各职能部门对于信息资源的传输还尚未起步。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档案室同样也只是利用了计算机进行管理档案,使用了专业的档案管理系统,但仅限于单机版数据库,网络版的数据库和数字化全文录入还未启动。因此,切实推进学校数字档案室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抓住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有利时机,选择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根据档案工作的专业特性,提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将档案信息化纳入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彭志斌.高等学校档案分级管理研究[J].档案与建设,2009(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7号.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Z].2008-08-20.
关键词:任务清单;课堂实效;案例;“纸陀螺”
一、问题分析
当前,造成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有: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时间把握不好,探究活动指导过多导致教学时间过长,活动要求讲得过多过细导致学生兴趣减退,一节课活动项目数量太多导致不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而草草收场,探究活动方案照搬教材却发现不合本地实际导致中途难以继续,等等。笔者以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纸陀螺”一课为例,陀螺是小学生既熟悉又喜爱的玩具,生活中也有各种陀螺实物玩具。现在教材介绍用纸来做陀螺,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新鲜又陌生:新鲜是能够自己动手制作陀螺,陌生是自己从来没有动手做过。加上二年级学生能力水平较低和年龄小等客观原因,导致制作出来的纸陀螺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此外,部分学生在转动陀螺时还存在转动手势不正确、转动竹签时不会用力等情况,导致纸陀螺转不起来、转不稳、转不久。这些都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
二、解决方法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体现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应以任务清单的形式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任务清单既要有对学生探究活动的程序性指导,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自己的探究过程。”[1]科学课的任务清单是指依托科学课程标准理念,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情把课程内容设计成以清单形式呈现、以任务形式实施的指引性文本。[2]如何实施有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笔者认为,科学教师在教学中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运用任务清单开展探究活动,可有效精减教学步骤,并引导学生有序开展活动,从而提高探究活动的时间利用率和课堂教学效率。在“纸陀螺”的教学设计中,学生顺利地制作出纸陀螺并能转动起来,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但这个环节也是教学时间控制的关键。在探究活动“怎样转得更久”的教学环节中,影响纸陀螺转动时间长短的因素是比较多的。二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严谨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提供具体的、有代表性的转动现象让学生观察、对比、思考,便于学生进行模仿制作、改进、完善等学习活动,促使学生高质量完成探究活动。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笔者建议利用任务清单进行辅助教学,即在任务清单上列明学生需要完成的探究内容和顺序,学生根据清单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以及什么时候做。这样,探究活动就会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粤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第11课“纸陀螺”。【教学目标】①了解纸陀螺的构成和制作过程;②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单的能转动的纸陀螺;③测试作品的转动效果,根据测试结果对作品进行优化,让纸陀螺转得更久;④以“怎样转得更久”为主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探究。【教学重点】①让纸陀螺转动起来;②怎样让纸陀螺转得更久。【教学难点】①尽量把纸盘剪得圆一点。②对纸陀螺转不起来的原因进行分析。【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微课教学法、兴趣引导法等。【学法】任务清单引导法、猜测—探究学习法、动手实践学习法、小组比赛活动法。【教学准备】①学生课前准备:边长9cm的正方形硬质纸(如纸箱皮)8片、竹签8cm(从尖端开始截取)8支、透明胶圈(胶纸宽度1.5~2cm、内圈直径2.5cm)1个、剪刀1把、笔1支。②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纸盘两小两大的纸陀螺共四个(小和大的纸盘等高、两个小的纸盘等大、两个大的纸盘等大),直径5cm、7cm的硬卡纸圆片(圆心穿孔)各50张。【教学过程】(1)任务驱动。课件显示:展示陀螺的图片和旋转的视频。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熟悉这类玩具吗?它们叫什么?你们喜欢玩吗?交流:这些陀螺都是现成的。你们试过自己做吗?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动手做纸陀螺,好吗?教师出示本课课题:纸陀螺(黑板同时板书)设计意图:通过陀螺图片和陀螺转动的视频,唤起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突出陀螺是纸做的,既点明本课的教学内容,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本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2)探究活动1:用纸做陀螺。教师出示“任务清单”的第一题,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引导大家一起认识一遍,并出示一个事先做好的纸陀螺。教师提问:怎样用准备的材料制作这样的纸陀螺?学生结合自己准备的材料细心观察、动脑思考,与同桌交流。教师请学生简单说说制作过程。设计意图:根据材料先思考制作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所备的材料,通过动脑思考和交流研讨,建立基本的制作过程表象。同时,特意制造和给予学生动脑和交流的学习机会。(3)探究活动2:制作纸陀螺。①让学生细心观察制作纸陀螺的自制微视频(课件播放)。了解注意事项(课件边播放音频边出示文字)。教师板书:注意剪刀和竹签的使用。学生动手操作,根据事先准备的材料,独立制作纸陀螺2个:一个直径7cm的纸盘、一个直径5cm的纸盘。教师巡视并指导。设计意图:把制作过程通过视频展示,既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把制作细节展示清楚,比教师现场示范效果好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专门进行了安全教育,突出了科学课堂安全的重要性。②把作品样子画下来。在任务清单中画下作品的样子(完成任务清单第二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画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纸陀螺的结构,同时感受制作作品的喜悦。这样的设计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③让纸陀螺转起来。教师提问:转动纸陀螺时,手指要怎样操作呢?学生讨论,教师请一名学生示范。出示任务清单第三题:a.尝试让自己制作的纸陀螺转动起来;b.展示转不起来的纸陀螺;c.师生交流纸陀螺不能转动的原因,提出改进意见;d.改进转不起来的纸陀螺,让它转起来。设计意图:本环节是让学生体验作品成功的喜悦,学会对待失败并懂得正确处理。基于二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笔者通过任务清单引导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出不能转动的原因,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效率,较好解决了学生探究过程拖沓的问题。(4)探究活动3:怎样转得更久。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纸盘(大小不同、纸盘高低不同的纸陀螺各1个,共4个,同时显示课件)教师提问:大家猜猜什么样的纸陀螺会转得更久?学生猜测并回答。探究活动开始,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①教师引导学生把同桌两人的陀螺标上号码。②学生根据任务清单,和同桌一起进行三次比赛活动,探究自制的两种纸陀螺的转动情况。教师请两名学生到讲台,用教师事先做好的纸陀螺进行探究展示。③在每次比赛完后,把探究结果填在任务清单上。④请一组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受多种原因影响,学生探究结果可能与理论结果有出入,教师要适当解释)⑤小结并板书:纸盘低一点的陀螺转得更久,纸盘大一点的陀螺转得更久。设计意图1:通过任务清单的三组对比实验的设计,有效地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既能展示四种纸陀螺的转动情况,又能让学生在单一变量的对比中找出规律或特点。设计意图2:设计同桌比赛活动,提高了探究活动的刺激程度,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活跃了教学气氛。(5)全课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进行了什么活动?你喜欢这样的活动吗?其实,我们可以多利用身边的材料做自己喜欢的玩具。你们能做到吗?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自己可以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做简单好玩的玩具,不一定都要从商店买现成的,激发学生自己动手做玩具的意识和兴趣。
四、效果分析及教学建议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对象是粤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第11课“纸陀螺”,教材中要完成两个探究活动“用纸做陀螺”和“怎样转得更久”。本教学设计从如何让探究活动顺利和高效开展出发,在教材原有的设计基础上增加自己的创新改进,如运用自行设计的任务清单,改进教材制作纸陀螺的方法与过程,引入比赛游戏引导学生发现纸陀螺怎样转得更久等。创新运用教材才能使教学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进而打造高效课堂。
(一)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教后分析,笔者发现运用任务清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能起到较强的引导作用。任务清单设计的内容及其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这能使他们的探究目标更加明确,学习更加有序,活动的针对性更强。1.利用任务清单教学能有效增强探究的活动效果在低年级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依赖性强、注意力难以持久、自控力不强等客观因素会使探究活动很难有效实施,或者使探究活动的效果不好。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将整个探究活动按照教学环节和活动数量进行分割,形成若干探究任务。这些任务既前后互相联系,又可以相对独立。随后,把这些探究任务列成清单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此任务清单作为探究的“剧本”,逐步开展一个个小活动。学生对每个任务的做法和目的清楚明白,能够集中精力按照要求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科学教师把握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运用任务清单开展探究活动,能有效地增强科学探究活动的效果。2.改进纸陀螺制作的方案及材料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发现,教材利用牙签和卡纸制作纸陀螺是难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的。学生可以做出这样的纸陀螺,但是其成品质量极差,几乎转不起来,从而影响接下来第二个探究活动“怎样转得更久”的教学。因此,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必须对教材推荐的探究材料进行改进。笔者经过大量的试验,最终确定用纸箱的纸皮和烧烤用竹签作为做陀螺的材料为最佳;同时根据新材料对制作方案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于学生动手操作。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每个环节都科学合理开展,才会使整个教学活动通畅高效。3.运用比赛形式促进对比实验的有效开展在“怎样转得更久”的探究活动中,笔者通过分析,对学生的探究方式进行重新设计,即在任务清单中设计一个对比实验:通过四个纸陀螺列出三组对比(两组为等大不等高、一组为等高不等大),并以同桌比赛的形式推进。比赛后,学生初步得出每组对比实验的结果,然后共同比较分析三组结果,并得出本次探究的结论。通过任务清单的引导以及低年级科学探究的对比实验,学生能有序、高效地完成,探究结论也比较科学和合理。没有目标的探究活动是没有质量的,任务不明确的教学是无效教学。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更好的指导,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中指出,工程设计需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完善。1~2年级学生可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并完成任务。[1]基于此背景,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除了贯穿其中的制作、改进和完善纸陀螺所必需的动手操作和探究外,当中还应该渗透学生口述、画图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以更适合年龄特点的方式发展能力。1.教法的设计与运用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建议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微课教学法、兴趣引导法等教学策略。本课设计的任务清单包含四个学习任务:①说说怎样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纸陀螺;②画下纸陀螺的样子;③尝试让纸陀螺转起来;④根据列举的三组陀螺组合,和同桌一起动手比赛,看谁的纸陀螺转得更久并作总结。教师通过微视频(或微课)的直观演示教学,让学生明晰纸陀螺的制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这既减少了工作量,又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各个环节,提高了学习效率。2.学法的设计与运用在课堂教学方面,笔者建议采取任务清单引导法、猜测—探究学习法、动手实践学习法、小组比赛活动法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法,力求在贴近二年级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①任务清单引导法,即利用教师自行设计的“任务清单”中所列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有序有目标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②猜测—探究学习法,即让学生通过猜测促进动脑思考和交流研讨,从而对探究的内容、方法、步骤等有基本的认识,再在此基础上进行验证性的探究活动。猜测—探究学习法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目的性更强、效率更高,能提高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笔者建议在以下两个节点的设计中运用此方法:节点1,在活动1中的“怎样用准备的材料制作纸陀螺”的环节。其作用是让学生猜测并利用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制作纸陀螺。节点2,在活动2中的“大家猜猜什么样的纸陀螺会转得更久”。其作用是通过教师展示出来的四个纸陀螺,让学生先猜测哪一个会转得更久。③小组比赛活动法,即在比赛活动中,应及时给予低年级学生施展才能和展现学习效果的机会。为了赢得比赛,学生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改进和完善,并从中促进本课学习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小组比赛活动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营造浓厚的课堂学习氛围,使教学活动达到。低年级科学课教学要充分落实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设计意图,运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从而实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植物·动物·人》一课的教学中:
……
师:人是动物吗?
众多生:人不是动物!
少数生:人是动物!(很多学生在嘲笑着:“那你们就是动物呀!”)
(两部分学生开始争吵)
我示意他们停止争吵,并请各自讲讲理由。
生1:人怎么会是动物呢?动物是挺笨的,人那么聪明。
生2:人什么都能发明,动物可不行。
生3:再厉害的动物,只要人开几枪,就完蛋了。
……
(学生的言语中透露出人类作为万物这长的骄傲与自豪。大有人类独霸地球的口气。)
【瞬间思考与调整:人这样无所不能,当然不能与小学生认知中的“动物”相匹配了。说人是“动物”简直是一种侮辱。而事实上,人类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也必须依赖大自然才能繁衍到今天。试想,地球上若只有人类这唯一物种,能生存下来吗?人类也并不是万能的,许多动物的生存本领是人类至今不可岂及的,向动物学习,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已成为当今时尚的生存理念。
学生为什么认为“人不是动物”呢?关键是他们还没有认识到动物界的神奇与伟大,如果接下来讲述人是哺乳动物,寻找人与黑猩猩的相同与不同等知识,恐怕不能拨正学生头脑中对动物微鄙的理解。不如给学生介绍一些动物们的神妙本领吧,在他们领略了动物们的可爱与伟大之后,比较黑猩猩的相同与不同,学生应该乐于接受了。】
作为云南这个祖国边陲省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有一定的传统和优势.数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胜任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及教育管理等工作,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合格的师资和管理人员”.因此,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技能必须通过实践、训练习得.但长期以来我校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培训,导致学生走上教学岗位时教学技能的缺失.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课堂教学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而我校在无法满足全面实施微格教学的前提下,培养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成了数理系一致的追求目标.
数理系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一些经验.
一、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群建设
职前数学教师专业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要落实到课程体系上.从结构主义和最优化教学理论的角度对课程设置进行系统化分析,在螺旋式课程群的支撑下对教学论进行元理论的分析并合理校本化、本土化.按建构主义的原则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本土化教学论系统知识下的教学技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科结构为中心,加强实践性活动,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建构.在教学技能训练中强调“分解、变量控制、系统反馈”.
加强通识课程统整,突出教师专业化素养.精简数学学科专业课,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在设置课程学分时,通识课程占21.13%,专业课程占30.99%,教师教育类课程占47.2%.
在增加教育类课程门数和学时数的同时,重点增加教师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达57.63%.
二、培养方法
根据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开发系列教师教育类课程,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数理系综合素质训练活动、学生学业成绩评定“4-1-5”方案等实习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数学教学技能.
1.教师教育类系列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之下完成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我们开发了一系列教师教育类课程.如数学教学技能训练、数学课件制作、教学设计与说课、班级管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小学数学模型与实验、数学教育研究前沿、教师专业发展、数学教育哲学、中小学疑难问题研究、数学游戏与教育、多元智力理论与教育、数学教学案例赏析等.
在课程实施中,严格按“理论 ∶ 实训=1∶ 1”实施,保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反思体验、合作交流.把“案例学习”“案例分析”“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师教育模式引入课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的整合,促进学生数学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彻底改变单一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局面.
2.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提高师德修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发展的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和学生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学生在专业教学中得到教学方法等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熏陶.在教学模式上,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逐步探索出一套“以问题情境为先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的数学教学新模式:问题情境——合作讨论——教师引导——反思实践.在教学方式上,关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整合与运用,让学生的感知功能都得以全面发生作用.
3.综合素质训练活动
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表明: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丰富、提高和发展.数理系长期坚持开展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的“数理系学生综合素质训练活动”(简称“三个一活动”——每周一字,每周一歌,每周一诗),由数理系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负责组织、开展、参与、指导本活动的实施.
4.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实施“4-1-5”方案
在进行了系列实验后我们提出了“4-1-5”方案(即课程成绩=单元测试×40%+学生自我反思×10%+期末考试×50%).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4-1-5”方案注重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对课程的掌握程度都有了显著提高.
5.见习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