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厌学心里辅导范文

高中生厌学心里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厌学心里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厌学心里辅导

第1篇:高中生厌学心里辅导范文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指导;意义;策略

高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学生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黄金时期,由于高中生面临高考,因此,节奏快、压力大是高中阶段最大的特点之一。面对繁重的学业、高考的压力,有不少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

一、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效心理健康指导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中生的心理容易出现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至关重要。大部分高中生还处于青春期,对人生有着很多的向往,同时面对着即将来临的高考既恐惧又期待。恐惧的是担心自己落榜,期待的是大学里的精彩生活。但是,大部分高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低,他们有些人心高气傲,会因为某一次的考试不理想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他们有些人内心自卑,总觉得其他人比自己聪明、比自己优秀,不敢大声讲话,不敢与同学嬉戏打闹。高中生的心理,不像初中生那么单纯,也不如大学生成熟,容易产生纠结的情绪,也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例如,失眠、情绪不稳定、焦躁等。

2.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班主任通过谈心、游戏、观察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对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动态有很大的帮助,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辅导,还能促进师生关系,班主任与学生交心的谈话,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通过相互的了解有助于互相的理解,对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很大帮助。

二、高中班主任进行有效心理健康指导的策略

1.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班主任的言行、态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影响。所以,班主任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用积极的心态给学生带去阳光,鼓励学生向善、向上。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提前对社会有一个认识,但更多的是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高中班主任对自身的心理素质有着高要求,只有一个积极向上、拥有健康心理的班主任,才有可能为学生带去正确的心理意识。

2.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

作为高中生的班主任,其关注点不像其他科任老师,仅仅是在意学生的科目成绩,班主任不仅要操心学生的成绩,还要照顾学生的生活。高中班主任需要掌握的知识有很多,要有一套自己管理学生的方法,要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等。高中班主任应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充分了解,这样才能在学生出现心理疑惑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与学生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也许能在问题出现之前就把学生向正确的道路上引导。

3.创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

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班主任要携手班委,为班级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例如,可以通过班委会、班歌、班级口号等形式,让学生在心里坚定信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大多数高中生都希望老师能够多注意自己,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同时他们对很多东西很敏感,假如班主任对某些学生有过多的偏倚,其他学生难免会出现不满的情绪,出现逆反心理。所以,高中班主任不能因为某些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就给予更多的关照,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极为不利,而是应该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关心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环境。

4.采用多种方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每个学生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可以在教室和大家一起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对有些学生来说,可能与班主任单独的谈心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更有帮助。高中班主任应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在教育形式上也要多样化,例如,可以提议学校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请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训练等。

在高中阶段,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高中班主任应该采取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为学生营造良好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指导等措施为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参考文献:

第2篇:高中生厌学心里辅导范文

关键词:五年制;学前教育;常规管理;问题与策略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1999年以来一直在培养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的幼儿师资,至今已有11年的时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四川幼专积累了一定的培养初中起点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的经验。

五年制学前教育的最基本特点是:起点低——招收初中毕业生,要求高——培养专科层次人才,学制长——五年一贯学制,定向强——专业定向为高素质幼儿师资,就业好——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五年制的毕业生。与专科及以下幼师培养模式相比,它优于三年制中专学前教育,也优于三年制高专学前教育,并且从幼儿教师的高技能特点来说,它也是五年制高职中的一种优势专业。五年制学前教育是现阶段培养高素质幼师的一种优化模式。

一、五年制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难点

(一)学生自身问题

由于高校的增加和生源的扩招,绝大部分高中生都能进入各类高校学习,这就使大多数初中生在升学时选择了高中,一部分初中生选择了就读类似于我们这类学校。我校招收初中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也有入门分数线,但总体水平较低。

从上述的省控线分数可以看出,招收的初中毕业生的入门分数线较低,除此之外,这些学生的其他一些素质也比较差,甚至有的学生还是一些教师眼中的差生。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还要把这些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幼儿师资,这是目前所有和我校一样类似的学校需要解决的难题。

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学习、生活无目标

很多学生读五年制不过是为了混个大专文凭,并没有想在这里真正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他们没有明确的理想和目标,很少考虑自己的前途和未来,表现为整日没精打采,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采取敷衍马虎的态度,厌学情绪突出。在教学常规检查中发现,每天的上下午第一节课学生的迟到现象严重,每节课上都有学生玩手机、听音乐的。对清洁扫除、文体活动等也不认真对待,总是得过且过。

2.自卑情绪突出

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绪,即使是成功人士也不例外。这种自卑心理五年制中专段学生中尤为突出。这些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学业上的不如意,不仅他们自觉在校园生活中比三年制大专生低人一等,也使得老师和家长的鼓励、表扬、赞美很少落到他们头上。长期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自卑心理就越发严重。

3.叛逆

部分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和老师、家长对立的惯性思维,不接受师长的教诲,总是和老师、家长对着干,不让做的偏要做。迟到、早退、缺席、上网、不假外出等屡屡发生,受到师长的批评时就顶嘴、漫骂,难于沟通。

4.容易冲动,情绪控制能力差

因五年制中专段学生年龄在15-18之间,还处于心智不成熟阶段。对许多事情缺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和同学发生冲突,经常与人抬杠、打架等,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在11级新生中就有这样的案例:一女生和同寝室一同学发生冲突,端水将对方的床铺浇湿;还有一女生与同学发生矛盾后将全寝室同学(包括自己)的被套里都洒上洗衣粉,以此泄愤。

5.学习压力感

虽然我校不象高中那样涉及升学,但这些五年制学生也有学业压力。主要原因是由于她们的学习基础本来就薄弱,再加上有些艺术类学科以前从未接触过,还有就是来自于同学间的竞争和教师的严格要求,学习上的压力感始终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提到学习就头疼,想方设法逃避学习,一听说要考试,心里就紧张,不能发挥平时的水平。就上学期统计发现,有500余人次参加本学期开学的补考。

6.人际关系不良

五年制中专段学生因年龄偏小,认知能力差,缺乏人际沟通的方法,加之个性比较自我,与同学的交往就如孩时过家家,说好就好得不得了,说不好马上细数对方的不是之处,又重新去组织帮派。还有的学生个性太强,自傲、狂妄,在同学中总显得格格不入,形单影只。

7.行为习惯差

在管理中发现,五年制中专段学生普遍存在行为习惯差的现状。她们很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但寝室内务和教室清洁糟糕,喜欢随吃随扔。见到老师不能主动问好,喜欢讲粗话,情商发展较差。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能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差而时常有迟到、早退、缺席、不假外出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二)学校管理体制问题

1.招生门槛低是造成五年制中专段学生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广泛重视,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明显争多,招收该专业的高职院校也越来越多,这也就发生各个学校抢生源,造成生源质量下降。就我校而言2010年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有200名招生指标,2011年增加了一倍。从学生质量来看,虽然省教厅划定了录取分数线,但总体水平都比较低,多数学生的分数线刚好是省控线的起点,而成绩好的学生都去读高中了,这也就使得学生出现了上述多元化的表现。

2.高等院校中办五年制大专增加了管理难度

由于我校的招生主体是三年制大专,学校现有学生人数是以她们为主。因此学校也把培养重点放在了三年制大专学生身上,而五年制学生也就退居二线。这些五年制学生是一群特殊类别的群体,和三年制大专学生生活在一起,她们原有的自卑心加深。加之学校对这两种学制学生的区别管理(比如,出校门时大专生可以凭学生证自由出入,而中专段学生必须持有效假条)使得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通过对以上中专段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只有从源头抓起,也就是从学生思想抓起,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重视对学生的管理,才能改善和提高中专段学生的目前状况,从而提高五年制学生的教学质量。

二、五年制学生管理策略

(一)提升管理者自身的管理思想

建立服务育人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及时、周到、高效、热情的服务和善于理解、接纳、尊重学生才是管理的本质。学校所有成员都应承担起育人的责任,摒弃对学生放任不管、爱理不理的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为他们搭建一个实现理想和抱负的舞台。

(二)加强和规范管理者的职责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系部德育工作职责,发挥学生管理部门和辅导员在培养学生问题上的作用。二是要进一步明确学校整体育人,全员参与学生教育管理的职责,要认真加强管理,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和保卫部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管理要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是学校重要的基础工作,要挑选思想品德好、政治觉悟高、责任心强、热爱学生工作、懂得和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奉献精神、身体较好的老师担任学生教育与管理的工作。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作用

在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育人作用。为此,我们结合本部门学生的特点,利用每月一次的全体教师例会,强调教师要坚持对学生严格管理的一致性,坚持每节课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并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要求尺度的一致性,使得我部学生的出勤率有了明显提高。

(四)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团队的作用

系部的团总支学生会是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同时这个群体还给其他同学树立了“优秀学生”的榜样。因此,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打造一个有活力、工作主动积极、工作有创新的学生管理团队,就必须严把选拔任用关,对学生干部实行试用制,凡有违纪、学业成绩差、工作不认真者一律开除。对工作主动积极、各项成绩优异的学生加大表扬力度,为她们的工作创设宽松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五)着重解决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对于厌学问题、帮派问题、打架群殴问题、泡网吧问题、早恋问题、行为习惯差等要进行有效的综合性的治理。做五年制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有耐心、责任心,不能怕麻烦和困难,更不能有畏难情绪,必须有如“婆婆的嘴、爸爸的严和妈妈的爱”的这种管理方式,要常抓不懈。

比如,针对学生厌学问题可以对授课方式和教材进行调整,加强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的热情。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差、文化素质低的问题,我部从本学期开始,充分利用周日晚集中时间,给学生选择观看有教育意义的视频,并组织学生讨论、写感想,让学生从典型人物及其事迹上受到启发与触动。

总之,在学生管理中应将“以人为本”的“人”放在首位,采取积极可行的激励机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作为的专业人才和建设者。

注:该论文是“绵阳幼儿教育与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幼专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洪易.浅谈中职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素质教育,2009.10

[2]齐小青.浅谈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几点认识[J].科教文汇,2011.09

[3]何妙.浅析“以人为本”的中职学生管理模式[J].高等教育,2010.09

第3篇:高中生厌学心里辅导范文

【中图分类号】D91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88-01

近年来,从吉林省长春市砍手门到奶西村暴力事件,校园暴力事件新闻屡见不鲜,已成为全国性的话题。近日,笔者利用假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走访调查了益阳市赫山区人民法院和赫山区部分乡镇,就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进行专题调研。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特点

1.违法犯罪案件居高不下。

2.违法犯罪领域日益扩大。从以前主要的盗窃、斗殴等罪名发展到了抢劫、故意伤害、聚众斗殴、介绍等犯罪领域。

3.违法犯罪手段愈显恶劣。从小偷小摸等轻微犯罪发展到持刀持械不惜伤人性命等重大刑事犯罪。

4.违法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且大多有不良嗜好。2014年平均犯罪年龄为16.8岁,2015年为16.5岁,2016年平均犯罪年龄为16.4岁。据审判人员介绍,几乎每位违法犯罪学生,均有不良嗜好,有的喜欢标新立异,穿着打扮与社会混混无异,有的抽烟、喝酒、染发,甚至吸毒,有的喜欢藏匿管制刀具,有的有网瘾,彻夜不归。

5.重新犯罪现象不容忽视。调研中发现,“二进宫”直至“五进宫”的就有3人。

6.单亲家庭或留守少年犯罪比例最高。从2014至2016年审结的51人中,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或者父母在外打工由长辈抚养的,就有39人,占全部案件的76%。

二、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位。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含义是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刚刚走上生理心理的成熟之路,也仅有初步辨别是非的能力,既需要父母的关爱陪伴又需要父母的言传身教。有的家长迫于生计出外打工劳碌奔波,将子女丢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无瑕顾及;有的家长夫妻长年不和吵闹离婚不能给子女一个温暖的家不愿顾及子女;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既无公德又无私德,子女耳濡目染近墨者黑;有的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或过分严厉或过分溺爱,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放纵狂野,不知天高地厚。

2.学校教育的偏颇错位。有的学校过分重视升学率,只关注和培养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不闻不问不管,导致学生厌学逃学,步入社会犯罪;有的学校制度管理不严,监管不力,没有及时发现学生违法犯罪的苗头,不能及时制止犯罪;有的学校教育方式不当,对有问题的学生或开除推向社会,或缺乏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歧视讽刺差生,导致学生退学犯罪。

3.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腐蚀。有的学校周边环境不佳,电子游戏厅等遍布四周,给一些学生极大的诱惑。有的学校管理不严,导致一些社会上的小混混和一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走得很近,使这些学生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网络、电影、电视等媒体和自媒体刊登播放的对青少年有负面影响的电影电视和新闻给性情不定的学生极大的诱惑力,导致学生模仿犯罪。

4.社区矫正和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不到位。一些少年犯刑满释放后,或无家可归,或无处可学,或无事可做,导致重新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说明社区矫正还跟不上,监管不到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不力,没有对其对症下药,给予及时的关爱和帮助,给予其社会的温暖,消灭社会对他的歧视。

5.未成年人发育阶段的生理、心理变化。由于其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敏感冲动好刺激,缺乏理智冷静,既需家庭社会的关爱,又充满了叛逆猎奇心理,喜欢标新立异以引人注目,其认知结构、情感结构、和理智结构等方面均不成熟,容易冲动,构成犯罪。

三、对策

1.提升家长的责任心。我国尽管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但这仅仅是粗线条的法律,具体落实到家长的责任,则约定不明,规定不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我们一定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立法的方式,来加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义务,督促家长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以法律的方式,规定对未成年人子女,家长应尽的职责与义务,以及未尽责,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法律规定家长对子女的陪护,关爱与教养。让关爱教育孩子从家长的一种本能上升为法律要求,国家意志,这是法律对家长的他律。同时,家长也要搞好自律,做好子女的表率,给子女一个温暖的家,宽严有度地教育好子女。爱孩子,就请陪孩子一起成长。我是高中生,我清楚的知道我们需要什么,妈妈的慈爱、爸爸的关怀胜过锦衣玉食,胜过一切灵丹妙药。这是未成年人的心声,也是家长应尽之责!彻底改变未成年人要么无爱,要么溺爱的不健康的情感获得状况。

2.改革落后的户籍管理制度。我相信,大多数家长是爱孩子的,是希望尽责任的。可他们要靠打工挣钱来抚养孩子,被迫离开孩子。可他们的孩子却因户籍在本地不能到父母打工之处读书。对于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大事,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事,有关部门应尽快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暴露这么久了,有关部门就不能改变这个落后的户籍管理制度,实行人人平等吗?世界上只有中国、朝鲜、贝宁三个国家实施户籍管理制度,这样落后的制度应尽早改变,没什么比下一代成长更重要。要创造条件让打工者的子女能随父母读书生活,这样方可彻底改变留守少年“学习上无人辅导、生活上无人照顾、心里话无人诉说”的境况。

3.改变教育理念。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学校要不歧视、不冷淡、不放弃每一名学生,让学校成为一个温暖的家,让教师成为每一个学生可依赖的家长。同时要开展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指导、法制宣传工作,要加强对学生青春期教育寄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自觉控制自己的言与行。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与家长的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形成合力。只有改变教育理验,才能使老师担负起育人的重任,只有改变教育理验,才能使学校严格规范学生的日常管理,切断学生与社会不良风气、不良人物的接触,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第4篇:高中生厌学心里辅导范文

而中国的情况又是如何呢?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而且已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有统计,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不由得让我们怀疑,难道我们这个具有优秀传统文明的古老文化大国出了什么问题?有如此多的“差生”存在,那么我们的将来岂不令人担忧?其实细细分析,你会发现,这个“差”只是审差标准不同而造成的。

一、“差生”的类型

“差生”的提法过于笼统,是学习基础差?成绩差?态度差?方法差?抑或是品德素质差?行为规范差?个人性格?还是智商偏弱?关注点不同,就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落后,而最终便统称为“差生”!

一般来说,差生大致被归为以下几类:

1.从德智体全面发展角度看

有的学生思想纯正、品德优良,但学习成绩却长期处于班级和年级的尾部;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但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方面却很欠缺,屡犯校纪校规,惹是生非,有的学生则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皆不错,但身体却奇差,稍有不慎,便增添不少麻烦;还有的学生身体挺棒,品德和学习成绩都很差,所谓“双差生”,当然这样的学生是极少数,也应是教师工作的重点。

2.从智力角度看

有的学生的确不聪明,虽不一定可称作弱智,但反应的确较一般学生要迟钝,再加上基础不好,所以这类学生的成绩一直在低位滞留,这种情况,以女生为多;有的学生智力并不差,只是因为学习态度一直不够端正,贪玩,不肯下苦功,因此成绩也一直上不去,此情况以男生为多。

3.从心理行为看

有的学生虽竭尽全力,也难有所成,尝够了失败的痛苦,故而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学生则平时学习尚可,但一到考试就紧张,且越是大考越紧张失常;有的学生则认为眼下努力为时尚早,自己从小学到初中都是“临时抱佛脚”、拼夜车干出来的,现在“苦读”不合算,不如到时候再说,故而成绩也难有起色。

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差生”之所以“差”的心理往往呈以下特点:

1.目的不清,态度不正。

由于青少年缺乏社会阅历及家庭的正确引导,所以对于学习的社会意义、个人的理想抱负、将来进入社会后的职业志向等问题想得较少,就算考虑过,也往往与自身的实际条件相脱离,比如绝大多数差生都表示在高考中要考上一些名牌大学,而自身的学习层次却又明显达不到,这就是很明显的对学习目的性的不明确。有的孩子还认为是替家长、老师而学,有的甚至提出“我这么辛苦地学习到底为了什么”的问题等等。这些模糊的学习意识,自然产生消极的心理因素,学习态度也就不端正。还有就是,有些学生对学习的习惯性、延续性、时间性等没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在进入中学后,学习科目的难度加大后,“差”便成了事实。

2.自信心不足,“自卑心”、“逆反心”强。

目前的学校教育,都是逐章逐节的累进式教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主要以宣讲为主,而且一般都是根据全班的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水平而进行。而学生们的接受方式则以听觉型、视觉型、体觉型三种为主。这样的教学必然会使一部分以体觉型学习为主的孩子“吃不饱”,他们往往基础差,又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在课余时间补上,所以日积月累后差生的学习自然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就开始自暴自弃,学习缺乏动力,他们总感到老师对自己关心少、批评多,在同龄人中“永无出头之日”,逐渐形成“怕”的心理:害怕在公开场合下受到老师批评,害怕教师在班上念考试分数;在学习上、班集体活动中就要表现出“应付”的心理,直至形成“宠辱不惊”的心理。

下面这段文字来自于一个背负着“差生”标记的中学生的日记,从中我们可以对其心理略窥一二:

差生是老师最讨厌的,作业本上全是一个个大红错号,考试时一张张刺眼白卷……我渐渐地觉得我被别人遗忘了,就像是空气,别人看不到,只有我自己可以感觉到。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就开始变坏。我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我开始扰乱课堂纪律。我努力让别人记住我,终于有一天,有人对我说:“你真可恶,我永远恨你。”听了这句话,我竟放声大笑起来,我知道我“成功”了,尽管是恨我。我转过身去,一颗晶莹透亮的液体从我的脸颊上滑落下来,是泪水吗?不,我是差生,差生没有眼泪。

其实我并不坏,我只是不想让别人把我遗忘,我不愿孤独,我希望拥有友谊,我喜欢老师的表扬。

我只有选择这种方式来赢得“重视”,因为从来没有人理解我、帮助我,我所拥有的只是享用不尽的冷漠。这一切的一切都因为我是差生。

我是差生,我只渴望理解。

看着这篇文笔流畅、感情丰富的短文,我们还能片面地认为小作者是个“差等生”吗?

3.自律能力差。

差生由于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无个性化环境的影响下,往往自我的学习责任感消失,认为有些人学习也不好,不是我一个人差,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求进取,但是他们在老师或家长的教育下,在一些先进事例和部分同学不断取得好的成绩的引导下,也经常会表现出“矛盾”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他们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意识到增强自身能力对自己今后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心境好时雄心勃勃,一旦遇到困难,便打退堂鼓,所以往往学习成绩不稳定、情绪容易反复,意志薄弱,情感脆弱。

如上例所示,差生的心理也有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为:

1.自尊心强。

差生们也想得到尊重,最忌讳别人瞧不起他,听到他人的批评或指责后,一般不会轻易服气。由此可知,他们还是期待着老师和家长去关注他们的。

2.有自我表现心。

差生的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在班上拉了学习方面的后腿,所以常常想“发挥自己的特长”来表现自己,希望能在其他方面加以补偿。这种自我表现心理实际是一种自我提高的需要。所以作为老师应该为其提供表现机会,以满足他们成就动机中自我提高的需要。

教育界一直有这样一句格言: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也许做老师的都或多或少的有些不接受,因为教育对象千差万别,不身处其中,谁都容易说出那样的话。或许这句格言有些偏激,可在现实中也确有这样的学生,只因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同而呈现出前后表现不一的教育结果。

某中学一位教育经验丰富的沈老师为我们回忆了他教学当中的一件往事:

我的班上曾有一位名叫小龙的学生,在我接班以前,各科考试分数均是“个位数”。他性格孤僻,同学们远离他,老师忽视他,师生都公认他是班里有名的差生。但是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他有许多优点。比如:从不旷、缺课,上课专心听讲(就是不敢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很认真写字(就是速度慢些)……是呀,这些就是他小小的优点,同学们怎么不发现呢?于是,我找机会表扬了他,找机会和他聊天,找机会让他回答问题,号召同学们关心他,帮助他。在“教师节”里,我还让同学们“请”他来我家,和我一起过节日,同学们和他一起聊天,讲故事,我还关切地询问他的学习和生活,要求他学习上哪里不懂,就问老师、同学。我还特意地送给了他一本《字、词、句、篇》。那一天,他过得特别快乐,心里也非常感激。一天天,一周周过去了,他的成绩终于有了起色,居然考及格了,这也许是他最激动的事,拿到试卷的那一刻,孩子竟大哭起来。

瞧!“差生”是真的差吗?老师的一些合理而公平的“关爱”与“温暖”其实就能把他从“差”拉到“优”当中。

二、纠正孩子心理障碍的方法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情感交流。差生的普遍心态就是:没人瞧得起我,反正我各方面都差。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表明:学生受到教师重视,就会受到巨大的鼓舞和推动,并诱发其积极性、主动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的心理上都有自尊的需要。差生多数本来也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但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暂时学习上的失败。要知道青少年们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往往会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来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就会越反感。反之,如果能适时给予关爱,尊重他们的人格及优点,就会激起差生对教师情感的回报,从而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地乐于接受教师及家长的教诲。

2.以真诚换真心。

“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但是,如果做老师的能在教育教学中,把差生当做朋友,经常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聊天,在生活和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们。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能给他们一个微笑,进而婉转地批评。“差生”能体会不到吗?要知道这样的批评教育会比板着脸孔责骂的效果要好得多。

3.相信孩子的能力。

孩子们也许有的是学习基础太差,有的是思想表现极差,有的既是学习差,又是道德品质差。但是不管差在哪儿,老师都要清楚了解他的长处,家庭状况,个人交往,性格特征以及兴趣爱好。当其犯错时,要倾注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思想教育;对学习上的差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天资,减少题量,降低难度,给以耐心辅导。找出他们身上哪怕是极其微小的“闪光点”(如:朴素、大方、诚实、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手潇洒飘逸的汉字)。使其辩证地认识自己,使其明白学习成绩差不等于智商低,只要自信、自强,方法得当、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赶上优等生。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有表演的内容时,就让给差生表演;有练习说话的机会,就留给差生。总之,要想让差生能接受老师,老师必须与他们多接触,凡事多给他们一点机会。这样差生就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增强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