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表演的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表现性评 价评价量规 PTA量表
一、表现性评价的概念和发展趋势
1.表现性评价的界定
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又被称为“基于表现的评价”(performanCe-based assessment)、“3P”评价(performanCe,portfolios,produCt assessment)。表现性评价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来测量学生的状态。R.斯廷金斯(RiChardStiggins,1987)对于表现性评价的权威性定义为表现性评价是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一系列尝试。
表现性评价之所以成为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和测量界的热门课题,是因为它符合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认知心理学理论(modern Cognitivepsychology)等现代教育理论。
2.表现性评价的发展
(1)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表现性评价在许多国家受到格外的重视,英、美等国在80年代后极为强调详细的学习目标及表现性评价,重视对研究技能、观察能力、口头表达技能、交际能力、合作能力、仪器操作能力、调查与设计能力的训练与测评。这些能力的测试主要通过实践作业、书面作业、口头作业与听力作业、表演等加以实现。在澳大利亚、英、美等国有一些成功的尝试。总的来说,国外对表现性评价的应用已经趋于比较成熟的阶段,评价专家和教师们对提高表现性任务的结构、结果效度、类推性的策略和技巧做出大量的研究;各州或地区开发大量可参考的表现性任务以及统一的各学科表现性评价标准,以备教师参考。
(2)国内,自2004年9月起,山东、广东、宁夏、海南等四个省(区)进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历时近4年,表现性评价受到了课改区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在各学科中进行了许多尝试性的探索。从目前国内的应用范围来看,表现性评价主要在日常教学评价领域中推广,旨在通过它来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从未来的高考改革趋势以及07年的各试点省的高考方案来看,大学对学生的选拔将会逐渐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其中。表现性评价以其侧重实践和真实的特点必将成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工具。
二、C语言课程实验评价的现状和表现性评价的优势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必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主要目的,又是一门实际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的教学质量。实验是课程进行的重要环节,提供资源,集中时间给学生充分的编程实践机会,但其实验的评价方式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的发展。传统的等级考试,这种终绪性评价方式更注重学习结果,反馈信息有限,把程序设计能力这样涉及知识性、技能性、情感态度等多个目标领域的学习成果,只当成了知识性的学习成果,基于课程设计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这种评价方式已经不适应课程设计要求了,应当有所变革,以适应教学的发展,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表现性评价在课程实验评价中的使用日益得到关注,表现性评价融入到C语言实验课程教学之中,是教学评价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也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学生设计程序是一项复杂的表现性活动,与之相适应,对其进行表现性评价成为可能。表现性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公开地、全方位地展现自己,教师通过在教学中对学生表现的观察来评定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包括题目设计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程序调试修改能力及相应的个性心理发展。通过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提高,为学习者打下良好的程序设计基础。由此,表现性评价应用于C语言课程实验具有更多优势和生命力。
三、C语言实验中表现性评价的实施建议
表现性评价需要系统的准备和实施,在此过程中有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提出以下几点实施建议。
1.明确评价目标和评价结果
如果要想正确理解和实施表现性评价,必须首先要明确评价目标。用各种学生的表现来说明学生在理解、知识或操作技能等不同层次教学目标上达到的水准来描述学习的结果。这种描述把学生、教师评价和学习的重点明确指出来。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描述与学习结果的描述原则是一致的。
2.选择和设计恰当的表现性评价的任务
表现性评价可以根据表现性评价所用情景的真实程度分为:纸笔型表现性评价任务、识别型测验、结构化的表形性评价、模拟型表现性评价任务、真实任务样本和扩展性研究性学习任务。表现性评价的情景当然越接近现实世界中真实的情景越好,但是教师在选择评价的类型是,还需要充分考虑实现的难度、消耗的时间、硬件支撑条件等问题。
3.设计可行的评价量规
在表现性评价过程中,制定一套完善、全面而又公正的评价量规是评价的核心内容。制定量规的时候,教师应该和学生进行充分的商议和沟通,而不是教师单方面制定。同时在学生完成评价任务之前向学生解析清楚量规的内容,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制定表现性评价的评价量规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宿州学院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本文为了突显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方向,对目前普遍采用的课程考试方式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以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能力的目标,并从改革后的课程考试的角度对其进行阐述及探讨.以宿州学院为例,针对《岩石学》课程考试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主要包括考试观念、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及过程考核等内容.改革后,考试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理论知识(20%)+实践(50%)三部分构成,增加了实践环节,并使所占比例达到50%,同时降低理论知识所占的比例,有利于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且符合学校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 :应用能力;岩石学;考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51-02
考试不仅仅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手段,也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1-2].它是高校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不同类型的高校,其办学思路,培养方案不同,那么在考试上也应当体现出针对性差异.传统的考试方式,难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培养目标,为此,可以进行多样化、目标化的考试改革.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培养目标侧重于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考试的形式及内容上,应该怎么改革,才能够适合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且,对于不同课程,其改革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本文针对宿州学院《岩石学》课程考试进行改革探索,以寻求符合培养目标的考试方式及内容.
1 课程考试现状分析
目前,《岩石学》课程大多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满分100分,及格60分.其中平时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70%.这种考试方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对于考试目的的认识存在误区
学生为了考试而考试,通常考前突击复习,背课本、背重点,教师批改试卷就是为了给定学生一个成绩.考试无法体现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及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等方面的功能.而且,考试与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相关性较小,不能够突出其课程设计的特色.
1.2 期末考试所占的比重太大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只占30%,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学生平时不听课甚至缺课,把所有精力押在最后的考试上,要求教师划重点,然后死记硬背,不利于素质教育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一些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或许不善于记忆,反而没有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成绩好.因此,这种考试形式下的成绩不能够客观的检验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1.3 考试方式、题型单一
考试的形式大多是闭卷笔试,缺少能够体现学生发散思维的开卷考试,缺少能够展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口试考试形式,缺少能够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考试.且考试题型多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及论述题,内容都是基本理论知识,考试的重点只侧重于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缺少分析、实践、应用方面的试题,无法体现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
1.4 平时成绩考核不明确
平时成绩的确定取决于任课教师,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容易发生评分不公平的现象.
1.5 经常出现考试作弊现象
期末考试的权重较大,导致一些平时不学习的学生产生作弊的心理,而笔试这种形式提供了方便作弊的条件,违背了考试公平公正的原则.
2 改革背景
宿州学院是一所地方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其在课程设计及考试方式、内容上都应该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岩石学》是宿州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研究地球表层(岩石圈)中岩石的分布规律、产出状态、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及其形成作用机理.主要内容包括三部分:火成岩、岩浆岩及变质岩.这三大岩类为一体的课程设计,主要是根据“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的要求所执行的[3].
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岩石学》是学习其他地质专业课程、从事地球科学及相关学科工作的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岩石学研究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思维、研究方法以及实际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鉴定常见的岩石类型,初步掌握各种岩类的形成机理,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以及野外工作等奠定基础.
该课程理论性较强,需要记忆的部分较多,学生掌握较为困难,缺乏兴趣,且不知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起来,而学生又想在课程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这看似矛盾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技能.因此需对考试形式及内容进行改革.
3 课程考试改革内容
针对目前考试存在的问题,对考试进行改革.需考虑专业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考试形式、内容等方面进行系统规划[4].
3.1 转变考试观念
考试主要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观念、情感、智慧、能力的程度[5].传统的考试观念强调卷面分数,“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操作”,难以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应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念原则,与素质教育及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相呼应.
3.2 改革考试内容
充分体现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增加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1].增加的实践操作内容可以满足上述考查能力.理论考试注重题型的灵活性、应用性及综合性.
3.3 改革考试方式
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试,把传统的笔试形式改为口试形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及思维能力,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进行评价.增加实践操作,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4 强调过程考核
不能仅仅以最后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法过于死板,且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有失客观、公平、科学的准则.要注重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表现,进行检查,不在特定时间以特定方式进行,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6].过程考核可以细化为多个模块:出勤情况、课堂讨论、课堂笔记、课后作业及实验表现,可以多方面、系统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实际能力,并可以督促学生进行学习.
4 具体改革实施
考虑到《岩石学》课程的特点,结合考试观念、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及过程考核这四方面的内容,我们对《岩石学》考试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考试总成绩由平时成绩(30%)+理论知识(20%)+实践(50%)三部分组成.这种考试形式可以总体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应用能力.符合学校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及专业的发展要求.
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讨论、课堂笔记四项内容,分别占平时成绩的40%、40%、10%、10%.平时成绩的内容明确、丰富、合理,可以避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作业一般以理论结合实践的题型为主,能够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查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课堂笔记可以方便考试复习、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并可以作为检验学生听课情况的一个重要工具.
采用口试的方式考查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首先建立理论知识题库,主要为无标准答案的综合型试题,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及创新能力.学生现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现场作答,由专业知识功底深厚,经验丰富的教师现场打分.由于考试试题具有随机性,避免学生依赖划重点,押题猜题情况的出现,也防止了作弊现象的出现.
实践部分包括实验(20%)及标本鉴定(30%).实验成绩主要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及实验报告.主要考查学生听课态度,认真程度、操作步骤、独立完成情况及实验总结.标本鉴定主要是对常见的岩石类型进行描述、命名.在这一考查环节中,一批次开出16套岩石标本(包含沉积岩、变质岩、火成岩),每套8块左右,供学生现场进行描述、命名.这是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地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从事地质方面的工作,在野外需要辨认岩石,如果无法鉴定,势必会影响工作的进行.在考试中添加鉴定岩石标本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 结语
按照本论文的改革方案进行了初步的实施,结果表明,这种考试方式能够大量减少作弊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我们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培养目标,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对考试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考试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与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及课程特点紧密结合.通过考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知识掌握程度,这种改革模式能够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俊芳.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课程考试改革初探——关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考试改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105-108.
〔2〕周广林,等.深化考试改革,培养应用能力强的服务型人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8-160.
〔3〕赵连泽.《晶体光学与岩石学》考试综合评分法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1(06):58-60.
〔4〕杨秀英,杨玉芳.应用型本科课程考试改革与实施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3):49-51.
近年来,随着大量食品安全事件的爆发,国家对食品的安全和生产加强了立法和标准的制定,食品企业对懂法懂标准的人才需求也逐步加大,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高校食品专业的重视。但是,《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所讲授的内容主要是法律条文和标准条款,内容枯燥,传统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主要以标准介绍与法规解读为主,授课方式单一,学生们普遍是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知识,课堂气氛不活跃 。并且,本门课所涉及的法律条文和标准文本均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结合紧密, 内容繁多且修订频繁,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一卷式”的终结性考试意义不大,因此通过课程改革,改变授课方式和方法,如采用角色扮演法、模拟法庭等形式,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并将学生参与的情况量化为平时成绩,计入过程性考核,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热情[1-2],辩论式教学法也是其中的一种。
辩论式教学法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开展辩论赛的形式围绕一个辩题进行辩论,以阐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同时反驳反方观点的一种教学模式[3]。该授课方式具有能让学生脑、手、嘴全部动起来的优势,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通过辩论让观点越辩越明,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所学知识,更能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同时还具有让老师拓宽认知领域,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授课水平的功效,因此,在很多课程中都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爱[4-8]。
一、《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辩论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教学设计
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计划,安排辩题和辩论时间,同时设计辩论规则和考核方式,而后把这些内容通知给学生。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内容讲解结束后可以安排“食品安全问题是制度缺失还是道德缺失”、“食品安全问题该有政府负责还是企业负责”,食品添加剂标准讲授结束后可以安排“食品添加剂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辩题的辩论赛。
辩论规则一般采用大学生辩论赛的规则,但为了让全班同学都参与其中,所以规则一般比较灵活,可以缺少攻辩部分。
考核方式的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参与的情况、团体和个人的表现、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程度、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等情况来设计各部分得分,将最终成绩作为过程性考核成绩的一部分。
2.教学环节
2.1准备阶段
首先是选择辩题。选择辩题时既要考虑辩题的趣味性,让学生有话说,又想说,又要考虑辩题的社会意义,体现出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内涵挖掘。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讲解结束后,安排一场题为“食品安全问题是制度缺失还是道德缺失”的辩论赛。教师首先给出近几年发生的比较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详细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分析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是哪一个或哪些环节出了问题,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出了问题相关机构或部门是怎么做的、如此做是否恰当、应当如何做等等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理清楚了一般食品安全事件出现的原因,而后,班级人员进行分组,选出组长,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安排各组员的职责、任务,选出辩手次序,组员通力合作查阅相关资料,准备辩词,辩词脚本完成后交给任课教师进行修订。
辩论时根据班级人员数量安排活动的人员组成,一般的人员组成是主持人1人,计时员2人,正方辩手4人,反方辩手4人,点评人员5-7人,其他为后勤人员或观众。为了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本次做观众的学生在下次的活动中做辩手。后勤人员在开赛前,负责场地的布置工作。
2.2实施阶段
辩论赛开始,第一回合,正反两方各自阐明自己的观点,一辩负责开篇立论,表明本方观点、立论的支撑材料,时间不超过2分钟;二辩、三辩进一步以事实说明本方的观点,补充一辩的结论,时间不超过2分钟。从第二回合开始,双方进入自由辩论阶段,辩论时间不超过8分钟。自由辩论结束后,各方四辩做总结陈词并说明本方结论的正确性,时间不超过2分钟。
辩论赛教师担任主裁判,其他为副裁判。按照评分细则:论点明晰,论据充足,分析透彻,批驳切中要害,反应敏捷,团队配合默契等,评出胜负。胜利方的组员成绩计入平时考核成绩。同时,评出最佳辩手2-3名,并对其进行额外的加分或奖励。
2.3赛后总结
一场丰富的、恰到好处的赛后点评和总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赛后的总结包括教师的点评和学生感受两部分。教师点评通过对学生辩论的准备情况、辩论时的表现,如知识面、知识的融合程度、语言技巧、思辨能力等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同时,对学生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并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当然,学生的自我总结也很重要,尤其是自己辩论过程中哪些知识点用的不是那么的得当、那一句话应该怎样说可能更具有说服力等总结,对自己今后会有更大的帮助。
二、《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辩论式课堂教学的效果
1.促使学生张开嘴,增强其语言表达能力
“90后”的大学生大都比较有“个性”,有的喜欢表现自己,点名发言,滔滔不绝;有的却性格内向,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讲话;甚至有的同学课堂上遇到提问就说不出话来。有的非常活跃,各种活动总能见他身影,自我管理有素,团队合作意?R很强;有的却喜欢我行我素,独来独往,集体观念相对淡薄。辩论式的教学课堂要求学生必须认真准备如何说话,必须思考如何把话说到“点子上”、如何团结让团队脱颖而出,因此此活动将带动不爱说话、不敢说话的学生把话说出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水平,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让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学生感受到集体荣誉的魅力;同时,引导有思想、综合能力较高的学生如何思考,表达出更深邃的思想内涵,加速自己的生长和进步。
2.促使学生整合资源,增强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辩论赛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不仅要有丰富的本学科知识,还要有组织学、心理学、理论学、哲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学生根据辩题需要,突破专业知识的界限,查阅资料,筛选资料,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取最合适的辩证信息,以专带博,以博攻专,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增强其对知识的挖掘和融合能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3.促使学生通力合作,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
课堂辩论一般采用的是小组对小组的辩论形式,想取得小组辩论的胜利,小组间成员必须通力合作,辩手间必须配合默契,否则,胜利只是口号。组员之间通过分工合作,查找论证的资料,润色修改辩词等活动既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又增强了整个团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4.促使学生、教师学习和授课方法改革,激发其创新学习的热情
辩论式课堂教学的创新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教学方法、教学环节的创新;学生学习意识、思维、能力的创新;知识迁移方式和知识结构层次的创新[9]。传统授课,人们惯用直线思维,缺少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发散思?S等创新思维方式,这严重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辩论式的教学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驾驭课堂,敢于发问、大胆质疑,通过提出自己的观点、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实现自我认知的一种超越。所以说,辩论式的课堂教学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课程辩论式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需要提升
一场精彩的辩论赛是多学科知识的错综汇集,因此仅仅具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并且,辩论的过程还需要多种艺术形式、表现手法,教师作为整场辩论赛的引导者,尤其是最后活动的总结者,首先要具备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才华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但是,很多专业老师都是学有所专,专业知识水平较高,但是其他人文知识和艺术知识和技巧欠缺,所以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也鞭策老师不断学习和进步。
关键词:英语教学;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课程标准
一、引言
新高中英语课程在结构上采用“领域—学科—模块”的形式,以“模块”为课程的基本单位,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连续式的而是间歇式的。因此,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即“教学—期中考—教学—期末考—教学—学年考—教学—毕业考”已不再适用了。在新课程背景下,新的高中学业成绩评价体系应该是一种分层式的结构。第一层是基于模块的学业成绩评价,目的在于检查学生在该课程模块的学习所达到的水平;第二层是学生毕业成绩的水平评价,这是对三年来学生所学的知识(包括必修和选修)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测。这两个层次的评价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有一定的相关性,二者均属于终结性评价。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进行终结性评价,是当前测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终结性评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研究的内容只能针对高中英语五个必修模块进行,并不涉及选修模块的终结性评价。
二、研究背景
高中新课程学业评价研究始于2003年,笔者参与了这项研究。其标志性成果为2005年6月高凌飚主编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学业评价》。该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对高中学业评价的背景和理念、改革的总体构想、模块测验的组织与实施做了一系列的论述;中篇以学科为基础落实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提出了部分学科的评价策略和方案,其中包括高中英语学业评价框架的构建;下篇收集了一些实验学校的评价案例,其中包括高中英语模块学业评价案例。[1]但是,目前还存在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的问题。本项研究旨在探索这一问题。
三、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的重要意义
终结性评价作为评价改革体系的有机组成之一,不仅仅是一种评价的方法,也是对课改实验进行验收总结的重要途径。终结性评价测试如何操作,如何把握课程标准、积极应对评价测试,成为高中英语教师、学生及教研部门所关注的问题。
新课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但并不等于不重视终结性评价。纵观我国高中英语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终结性评价对高中的英语教学更具有导向性,终结性评价能否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在重视过程性评价的同时,重视并加强对终结性评价的研究。我们应该运用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研究终结性模块测验的定位、命题原则、试卷结构与题型、测试结果的解释和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和特点
教育部于2003年4月制订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新的课程标准主要提出了五个基本理念,即重视共同基础,建构发展平台;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2]这五个基本理念体现出新课标的几个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大纲中以教为主的原则,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提倡学生体验参与,倡导发现式学习和培养能力;把英语课程定位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让其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摈弃了传统的单一终结性评价方式,建立了综合性评价体系,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方式趋于合理,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新课标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教材多样化和多层次人才的培养,标志着我国英语教育实现了从语言知识教学向语言能力培养的根本转变。因此,新课标在总体上特别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这不仅有利于受教育者获得语言能力,而且更有利于发挥语言教育在智力和情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作为评价改革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评价的方法,也是对必修模块知识的整合以及课改实验进行验收总结的重要方面。终结性评价测试如何操作,如何把握课程标准积极应对评价测试改革,成为高中英语教师、学生及教研部门所关注的问题。笔者经研究发现目前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尚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新课标的概括性太强,操作性不足,在教学和测试中较难有针对性地执行。例如,课标中语言知识(七级)目标中,对语音的要求第3点是:“初步了解英语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这个要求过于笼统,在教学和测试中是难以操作的。
第二,课标中有些知识点是大跨度的,这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发挥,但对于考试来说则难度太大,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例如,课标中语言知识(七级)目标中,对语法的要求第3点是:“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描述事物,简单地表达观点、态度或情感等”,这里“使用适当的语言形式”具体指哪些语言形式?
因此,我们的任务首先是将新课标的内容细化、具体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
(二)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总体测验目标
新课标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但是作为考试的要求,这几个方面的目标却是比较含糊的,并不利于考试的操作,因此必须把它们进行细化。
细化和具体化的原则,主要是针对英语七级必须掌握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三个部分进行设计,既涉及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具体要求,又涵盖语音、词汇、语法、功能意念项目和话题项目等语言知识点,同时考虑负载于语言知识与技能之上的文化意识因素。以“语言功能意念”和“话题”两部分为线索,将其他三个模块重新进行整合,便于师生在交际、对话和实际任务中进行语言知识的积累与消化,形成一定的语言技能,培养应有的文化意识,从而实现测试对教学的指导和反馈功能。
转贴于 下面笔者以语言技能中听的技能和语音技能为例,列举具体细化的方案。
表1 语言技能目标(七级)
级别
技能
目标描述
七级
听
1.能识别语段中的重要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推断。
(1)区分相同的词和音;
(2)通过关键的信息词作出推断;
(3)理解全句而不只是单词和短语;
(4)掌握大意并通过对话人的表层信息来判断、推测隐含意思。
2.能听懂操作性指令,并能根据要求和指令完成任务。
(1)获取所需信息做特定的事情,如问路、按指令填表格等;
(2)按指示语,对说话人提出的要求做出正确的反应。
3.能听懂正常语速听力材料中对人和物的描写、情节发展及结果。
(1)正常语速为每分钟120词;
(2)对人和物的描写包括时间、地点、方向、身份、职业和相互关系;
(3)情节发展及结果指对某事件的“原因”和“目的”的叙述;
(4)确定事物发展顺序或逻辑关系。
4.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抓住要点。
(1)列话题项目表如下:
①个人情况②家庭朋友与周围的人③周围的环境④日常生活⑤学校生活⑥兴趣爱好⑦个人情感⑧人际关系⑨计划与愿望节假日活动购物饮食健康
天气文娱与体育旅游与交通语言学习自然世界与环境科普知识与现代技术热点话题历史与地理社会
文学与艺术;
(2)抓住谈话的中心思想、主题;
(3)注意谈话的主题句及表示内容结构的词,如并列、递进、例示、转折及表示层次和先后关系的词。
5.能听懂熟悉话题的内容,识别不同语气所表达的不同态度。
(1)熟悉话题见4(1);
(2)态度分为:
①同意和不同意②喜欢和不喜欢③肯定和不肯定④可能和不可能⑤能够和不能够⑥偏爱和优先选择⑦意愿和打算⑧希望和愿望⑨表扬和鼓励责备和抱怨
冷淡判断与评价;
(3)不同语气表达不同态度,如委婉语气表达说话人不能够做某事;
(4)注意把握整体意思并识别对话人的语调和语气。
①语调的意义。
升调:一般表示客气、委婉、迟疑、不确定和不完整等意义。
降调:一般表示完结、确定、命令和完整等意义。
②语气的意义。
6.能听懂一般场合的信息广播,如天气预报。
(1)一般场合的信息广播内容涉及欧美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简单的事实新闻,节日活动,文娱,体育信息,天气预报,一般的知识,常识,文化教育,趣味故事,人物传记以及能源、交通、人口、城市污染等社会问题;
(2)掌握整篇信息的主题思想和真实意图;
(3)根据获取的有关信息,对文中提出的某些细节作出正确的判断。
表2 语言知识目标(七级)
级别
技能
目标描述
七级
语音
1.在口头表达中做到语音、语调自然和流畅。
(1)语音速度为每分钟100字;
(2)语调是说话时声调高低抑扬的变化,它在交际中能体现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和思想感情;
(3)句子重音:句子中实词应重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代词和感叹词;
(4)弱化:句子重音是通过对某一重读词前后虚词的弱化而实现的,虚词有两种发音即强式和弱式;
(5)英语辅音的特殊发音。
2.根据语音、语调了解话语中隐含的意图和态度。
(1)语句重音分为三类:①表意重音②逻辑重音③感情重音;
(2)逻辑重音能更好地体现说话者的意图;
(3)逻辑重音表现在“强调”“对比”和“语法”三个方面;
(4)语调具有表意功能,英语中不同的语调模式用以表达不同的意见;
(5)掌握大意并通过说话人的表层信息来判断、推测隐含意思。
3.初步了解英语诗歌中的节奏和韵律。
(1)节奏:句子重音与弱化音在句子中交替出现,构成英语有的节奏;
(2)韵律:英语不仅押韵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经常是一种韵格连用,或两种甚至多种韵格综合使用;
(3)英诗中的节奏;
(4)传统英诗的每一行以音步(foot,相当与口语中的节奏群)为韵律单位,每一行诗都由一定数目的音步组成,如抑扬格音步即为轻重型节奏群。
4.根据语音辨别和书写不太熟悉的单词。
(1)掌声读音规则:例如,字母a在开音节中发字母音/ei/,所以/weiv/拼写为wave。
上面就是我们在制定《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考试测验计划》过程中对总体的测验目标的理解,目标的提出都是源自新课标,只不过是把其具体化和分类化而已。这些目标将成为我们命制英语终结性评价试题的依据。为此,高中英语必修模块终结性评价与课程标准的适切性问题方可得到解决。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建设规范;教学新路
一、确立“重视基础、影视特色、项目教学、强化实践”高等职业教育影视表演课程建设总原则
针对高职影视表演专业的定位与培养目标提出的课程建设总原则涵盖了以下主要内容:
(一)重视基础
表演基础训练或者说表演创作素质训练是表演教学的起始。由于影视剧里频繁出现非职业演员,使得某些人认为影视表演很简单,不需要系统训练,更因为过于讲求实用放松对表演基础的有效训练。其实非职业演员出现在影视剧中还是存在偶然性的,这是由影视剧表演具有比戏剧表演更为生活化的特性决定的,非职业演员也大多只能本色出演,是很难生动塑造更多不同时代、阶层、职业、性格的人物形象的。它能帮助学生学习表演的几个基本环节,掌握正确的表演方法,做到“生活”在舞台的规定情境中,真听、真想、真的去感受、去思考,达到表演的真实、有机和自如,为塑造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表演元素训练也更适合对影视演员创作技巧的培养,表演基础训练中有对观念的解放、信念的树立、想象力的开发、理解力的加强,这些都对后面的影视剧拍摄面对镜头有很好的锤炼作用。
(二)影视特色
了解舞台上与镜头前表演技巧的差异性,熟悉影视艺术创作的特性和工作过程,掌握镜头前表演的基本规律和创作方法与技巧。突出影视特色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无缝对接就业出口的必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较好区分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差异,在逼真、微相、断续、一次性、适应性等方面掌握影视表演的美学要求与技术要求,减少磨合期和适应期,更好的胜任职业岗位需求,在影视剧组迅速“入轨”拍戏。
(三)項目教学
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建院伊始提出的“成品教学”模式,这是戏剧影视表演专业教学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表述。近些年又结合职业教育的最新理念以项目为导向改革戏剧影视表演实践教学,在真实的表演项目中达到“工学结合”,使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成为一种教学常态。
(四)强化实践
表演是行为、行动,是动作实践艺术,它以人物自身的动作再现人物的行为,正确的表演是演员藏起自身的动作和情感特征,达到演绎他人的效果。影视表演的多方面配合与制约的特性更强调在掌握表演基本技巧之后影视拍摄配合与制约的适应性实践,这里包含了实践教学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影视表演实践体系的建立。如果学生从未在镜头前表演,就如同外科大夫没有临床经验,只能是纸上谈兵,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要领,强化实践就是让学生肌肉与神经系统配合下实现“动力定型”。
高职学生更需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合格的高职影视表演专业毕业生应该是被导演选中到剧组后便能轻车熟路、立马上岗,说演就演,并完成角色创造任务,所以学院创造仿拟剧组的教学环境实施课程教学应是“强化实训”题中应有之义。系统的课堂讲授、训练(各类小品练习、小说片段、剧本片段、影视剧层层递进的表演训练)
二、高职影视表演专业主干课程设置思路与教学安排
确立适于培养影视表演实用型人才的教学原则,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坚持以特色课程建设为中心,贯彻以特色课程聚合专业特色的思路,扎扎实实地进行课程建设。
(一)重视观察生活始终贯穿于整个表演教学过程
观察生活应该自始自终贯穿在影视表演的教学过程。这是影视表演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也是一名演员一生的必修课。对于观察生活的理解可以从“观察”两个字的拆分来认识,“观”是“看”,“察”则是洞察、仔细看、调查的意思。所以观察生活应该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生活的表象和内在的真谛。影视演员观察生活重点是对“人”的观察,观察人物的外部特征,通过仔细地看,去知悉生活中鲜活的人的形象气质、穿衣打扮、职业特征、言谈举止、同时深入体察思维方式、人生观念、处世态度、价值取向等内部特征,从而通过大量的生活积累,在影视表演时对生活进行截选、加工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创作过程。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观察生活不应在影视表演教学实施中淡化忽略。教学中“观察生活练习”和“观察生活小品”属于表演基础的教学阶段,但“观察生活”绝不应随着教学课时的结束而结束,我们应该把观察生活作为表演创作的方法或每一次表演创作必经的阶段,观察生活在表演教学的引入,应该看作是学习表演创作方法。而不应仅视为表演基础教学的阶段性课程。影视剧拍摄的镜头前表演更需要从生活中去观察,采集“角色原形”,如果饰演生活的年代离现今较遥远的角色,无法对当时的人物进行直接观察,就需要从“性格观察”入手在生活中寻找与剧中人物性格相近、接近的人物,寻找角色形成个性特点的心理逻辑,获取创作角色的材料,形成自我感觉,从而在镜头前表演体现出人物角色所特有的内外部特征。
(二)明确表演在影视剧创作中的定位和实质
明确影视表演的完成是导演手中创作与再创作的素材,影视表演本身是导演视听蒙太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影视表演首先还是“表演”,学会如何“塑造角色形象”的方法是根本。这是一个职业演员赖以生存之本,没有好的表演再好的导演也无能为力。影视表演的实质仍然是动作,是心理与形体相统一的动作过程,是人物在规定情境里的个性动作,是肌肉与神经系统配合下的“动力定型”的一种激情。这有利学生在影视表演学习之初就不会被“表演是一种感觉的艺术或一种直觉的艺术”的观点所干扰,把影视表演的生活化等同于“不表演”。
(三)求表演教学手段多元化——认识到“风格化”表演对影视表演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培养学生确立“风格化表演”的科学原则
在认识到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是教学的一种很重要的阶段的同时,进行教学观念的尝试与革新,尝试为学生进行一系列风格流派表演剧目的讲授和排演。通过不同“风格化的表演”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和适应能力,能够参与多种风格流派的影视、戏剧表演创作。纵观目前影视剧制作的现状,在各类型影视剧中影视表演的风格类型日益丰富起来,而对于非主流的表演风格,也需要我们在培养影视表演人才的时候给予充分科学的认识和对待。风格化表演是对生活的参照和依赖,更是建立在“生活化表演”基础上的夸张、变型和变奏。教学中需要明确影视表演的风格化夸张不应该是由演员直接简单地操纵形态,而应该努力寻找角色性格造成夸张的心理特点,始终把创造角色特定心理感觉作为影视表演创作的核心。因为在风格化表演中,演员表演所呈现的状态一般都是超越了生活常态的,所以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开掘,提高他们的情感与信念、意志力和韧性,使学生获得强大的心理素质,为他们风格化表演中的怪诞夸张甚至荒唐的行为找到内心依据。
由于风格化表演需要释放激情表现力,极大的考验着演员的表现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表现力作为重要素质予以训练,提高他们运用形之于外的可看可感的动作体现外部神态和心理活动传情达意的基本能力,包括心理动作表现力、面部表情的表现力和语言的表现力,对于影视剧的风格化表演更是强调面部表情的表现力。力图使学生对形体器官与发声器官具有较强的灵敏度,具有很强的造型可塑功能。建议学生吸取舞蹈、杂技、哑剧等表演的技巧,对人物的塑造、表情及动作加以漫画似的夸张,以达到构思奇妙、节奏明快、动作优美。
(四)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实施中实现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教学理想的集合点
首先,设置表演基础训练、中外经典话剧片段、舞台剧实训以及影视表演语言技巧、演员形体训练、声乐这些传统表演专业课程,在基础教学阶段还设置《影视镜头前表演适应性训练》。
万事万物离不开根本,都是有初始和终结的,表演也是如此,也有从简单到复杂最终成为成品的过程,不管是戏剧表演还是影视表演,传统的表演基础训练都是学生学习表演的最初阶段,它能够在演员最初接触表演时起到引导作用,为学生在初学表演的朦胧阶段起到绝对正确的指引,也是奠定演员在表演创作中至关重要的向导,为以后从事演员职业打下坚固的基础。没有经过表演基础训练的表演是夸張的、脸谱化的,他们往往不知道在舞台上该做些什么,不去和对手交流,只是机械的背台词,在舞台上显得紧张甚至于忘词或笑场。所以我们在教学总原则之一“重视基础”的统领下认为传统的表演基础训练非常必要,它能帮助学生学习表演的几个基本环节,掌握正确的表演方法,做到“生活”在舞台的规定情境中,真听、真想、真的去感受、去思考,达到表演的真实、有机和自如,为塑造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传统的台词、形体以及舞台戏剧表演方面的课程也是影视表演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我们又探索区别舞台上和镜头前表演技巧的不同,从影视表演创作特性入手,在基础教学阶段设置《影视镜头前表演适应性训练》,通过课程建设,我院影视表演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并形成鲜明的特色。
其次,开发与实施影视表演专业专业“影视特色”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制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以“项目”为教学载体,让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实现一致,进行基于静态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开发,建构影视表演进阶学习内容,选取恰当的载体,使得重复的是步骤,不同的是内容。
根据主要培养影视剧职业演员这样的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戏剧)表演课程还增加了具有“影视特色”的镜头前表演基础训练课程和工作过程系统化学习领域课程,如:“元素式”镜头前表演基础训练课程——《影视镜头前表演适应性训练》,高职影视表演专业“影视特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包括以下学习领域:《观察生活影视小品表演》《影视广告表演》《影视剧描红表演》、“片段式”《文学作品改编影视表演》、影视剧表演(完整的单本剧、微电影或连续剧)。
最后,课程组织实施回归教学训练本质,推进职业化、信息化和综合化。
教学的本质不是演出而“教”与“学”的观念。不管是戏剧还是影视剧都应该重视尤其是在影视表演教学中容易有一种倾向就是以为影视剧拍摄完成就大功告成。大多数院校的影视表演教学就是戏剧表演教学加影视剧拍摄,也就是学生在实习前的第五学期加入一两部影视短片或微电影拍摄的环节,而这个环节又或许就是以完成这一两部影视短片的成品为目的,往往缺乏在拍摄的过程中教师对镜头前较为系统的表演创作方法、技能的教授和学生对镜前表演的适应和方法技能的掌握。再者,一部分同学只有创造一个角色的机会,一部分同学还无法参与到最后的实际拍摄中,只能做一些拍摄的辅助工作(剧务、制片、群众演员等)。这段时间里大部分同学得到锻炼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教学显然无法实现真正意义的影视表演职业化教学特色。
拍摄中学生应该自觉掌握表演的形体动作方法和行程独立创造角色的能力。这就需要突出教学中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尤其是在镜头前表演适应性训练和影视片段、影视描红的教学阶段既需要老师仿拟导演的身份给学生指导学生表演,也要通过镜头摄录检验表演效果,教师通过与学生同步观看录像,共同分析镜头前表演的问题,指导学生提高表演能力。“训”是教师“用言辞劝教”,“练”是学生反复练习,可以说“训练”是提高镜头前表演能力的重要手段。
高职影视表演教学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充分利用学院资源与影视剧组接轨上。影视表演专业依托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影视传媒类多专业的综合优势,按照影视剧组的标准建成室内摄影棚、多媒体黑匣子等实训室,构建剧组式联合实训模式,让低年级的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影视拍摄工作环境学习专业技能,从而保证学院教学与影视剧组实践的有效对接。
声乐课作为影视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通过一定的声音训练方法及歌曲演唱,训练学生的声带机能,使其学会合理地运用嗓音及开发其嗓音的潜能,能够演唱具有一定难度的声乐作品,同时提高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能力。本文尝试通过对影视表演专业声乐课教学现状的研究分析,打破原有的单一思维,从多个角度去探索一条适合表演专业发展的声乐教学的道路。
关键词:
影视表演;声乐教学;特点研究
对于影视表演专业来说,声乐、台词、形体、表演是四门主体课程。声乐课作为声音训练的基础课程,是影视表演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声音训练方法和歌曲练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声概念,充分挖掘其嗓音的潜能,使学生达到能够演唱具有一定难度的声乐作品,并提高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能力。从目前表演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来看,其目的是学习表演,心中有一个明星梦,或者有朝一日能成为男女一号。他们对表演课有着深入了解和实践演出的积累,同时对剧本和台词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表现欲望强烈,但是入学前接受过声乐训练的人却凤毛麟角,甚至完全没有接触过,或者即使有也是临阵磨枪的状态,对声乐知之甚少,更别谈有音乐上的表现。笔者曾参加过一届表演的招生,从现场的招生情况看,也反映出同样的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嗓音处于未开发,或待开发的自然状态。真假声区完全不统一,大部分学生处在用大本嗓喊的状态。声音全真声或全虚声,甚至五音不全者也掺杂其中。从给表演专业的学生初上声乐课的表现看,有的学生出于好奇,有的学生胆怯,但绝大多数学生则完全忽视声乐课对声音开发的作用。这些现象表明,表演专业与音乐专业声乐在教学对象上存在的差异性。声乐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属于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通过发声方法与技巧的训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掌握科学的方法与技巧,具备对声乐作品的分析、处理能力和演绎能力,从而培养出能胜任社会基层文艺工作者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很多院校声乐课程都是按照专业音乐院校声乐课程的模式进行,并没有突出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特点。而声乐课又是一门技能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所以在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有相应的体现。声乐课作为表演的主体课程,被列为声、台、形、表系列课程之首,充分说明声乐课对于影视表演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性。但由于影视表演专业学生招生人数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且由于声乐这门课程本身对学生的基础条件要求较多,比如嗓音条件、音乐感觉等,因此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相比较音乐专业的教学就产生了诸多问题。显然,仍然沿用音乐专业声乐课的教学方式与实际的教学需要已经严重脱节。这种授课模式带来的弊端阻碍了对学生声音训练的要求,影响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质量。这种实际状况目前仍普遍存在于高校。如何给表演专业的学生上好声乐课,是作为表演专业声乐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与传统声乐教学的区别
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与传统声乐教学的区别主要有两个方面:培养目标不同。声乐课作为影视表演专业教学中的主要基础课,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科学系统的发声方法的训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声音潜能,提高声音对于歌曲的演绎及表达能力,加强对音乐的感受力,为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服务。话剧(影视)是表演与台词的结合体,其主要行为是“演”与“说”,角色塑造基本靠大段的对白和台词来完成。演出形式的不同。声乐表演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演唱,主要采用大段的咏叹调、宣叙调及形体表演来完成角色塑造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演唱技巧的声乐人才。教学内容则主要以发声练习及训练演绎歌曲能力。因此声乐课教学方式上多以一对一的小课教学为主,同时辅以形体课、舞台表演等课程。而影视表演的声乐教学则应确立配合台词课,以服务表演教学为目标。表演的主要形式是话剧或影视剧。表演艺术主要是靠演员的形体、语言、情感等要素。因此如何把台词课与声乐课打通来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如何加强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训练
(一)根据方向的不同,确立训练重点
声乐作为一门学科,经过声乐教育家们几百年的积累与沉淀,形成了今天声乐教学的体系和方法。但是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是以培养专业歌唱演员为目标的。显然,这与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的差异。笔者认为,在符合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影视表演专业的声乐教学应配合语言、台词等课程,从而使声乐课训练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基础声音的开发与挖掘上,以辅助于表演教学。笔者曾就“对声乐课的意见及想法”这一问题对某一年级(表演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的同学希望能多演唱一些通俗的歌曲,少唱艺术歌曲,特别强调歌曲的音域一定不能太高,多唱一些以中声区为主的歌曲。这与平时课上学生的表现是相互对应的。我们应本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原则,满足社会的需要,使得课堂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这正是体现综合性大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影视表演专业主要以培养影视演员或者话剧演员为主,大量的对白是演员推进剧情、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台词的朗诵训练自然成了演员表达的主要方式。影视表演的学生,早期的训练主要是以解放学生的表演天性为主,由表演的自然到不自然,然后再达到自然,使学生在舞台上能“演唱”会“行动”又能“表演”,从而提高学生对不同角色的声音塑造能力。
(二)台词课与声乐课相结合
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两者缺一不可。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对学生的演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做基础的发声训练时,常常为了保持好歌唱状态而忽视咬字、吐字。特别是中国歌曲,规范的字头、字腹、字尾的汉语发音规律是能否唱好的关键。因此,对于表演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以说带唱”的方法进行训练。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练习,反而会比较自然地度过学习声乐的初级阶段。说话的声音是否好听、悦耳,取决于母音的发音是否正确、圆润。而演唱则是将这种正确的发声加以夸张和延续,换言之,说与唱的主要区别在于母音上的延长程度。因此,对于初级学声乐和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学习,也可以说是在寻找一种母音延长的方法。日常说话习惯好的人,吐字清晰,音色纯净,在由“说话”过渡到“演唱”时,状态相对自然。而习惯不好的人则可能出现漏气、音色不纯净等问题,虽然也可以听懂,但却让听者感觉很累,这样的方法用来演唱,同样也是不可取的。影视(话剧)演员对声音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试想一名优秀的演员可以做到动情地表演,但语言却既无色彩又无共鸣,而且还缺乏穿透力,那么纵然有满腔的情感也难以传达给观众。所以,一名优秀的演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声音基础,而且要懂得科学的发声方法。因此声乐课须与台词课紧密结合,通过有效地训练,提高声音的表现力。在声乐教学中,经常201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在演唱中咬字含糊、咬字不清和不亲切。但若改成朗诵歌词,则咬字也清楚了,发音也圆润了,正所谓“说得比唱得好听”。因此,加强台词的训练和声音的训练是相互促进的,对帮助声乐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中,我们采用“以说带唱”的训练方式。通过大声的、拖长音的朗读歌词来逐渐带入演唱的感觉。这种逐字练习的训练方式,练习的时间要保证,短时间的练习不会有效果,一定要有一定的量的积累,才可能在歌唱状态上有所提高。在大声朗读歌词的时候,整个身体下有气息的支持,上有声音的位置,达到上下贯通。朗诵练习时,对自己声音的方向要明确,使自己的声音能让远处的人听到,尾音适当延长。做这种练习时,如能与一定的肢体动作配合,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做好朗诵歌词的基础上,再去逐渐带入歌唱的练习。如“小时候,妈妈对我讲”,把朗诵的情感带入到歌唱中,在咬住字的基础上,加入歌唱的旋律。特别是在“候”和“讲”这两个拖长音的地方,在通过朗诵咬住字的基础上,找到气息的支点,通过气息的支持,把声音往外推,从而保证歌曲拖长音的声音要求。对歌词不重视是造成有些学生声音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一般来说,说话与歌唱在发声状态上,虽有着共同点,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说与唱使用着共同的发声器官——声带,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音域、音量、音质以及共鸣腔、气息运用等方面。有些人在演唱中吐字不清晰,却盲目地追求声音上的厚重效果。刻意压喉,导致演唱中嘴内似有东西,完全失去了声音的美感,感染听众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在课堂上,笔者经常要求学生在歌唱前先清晰地大声朗读歌词,从中体会说与唱的联系。
(三)以自然音区为基础,夯实歌唱基础音区
无论多么著名的歌唱家,只有让观众感觉到他的演唱是优美的、亲切的、自然的,才能被观众接受和喜欢。声乐训练首先要重点对学生的中声区进行训练,把说话的发音作为歌唱的基本声音框架。在此基础上对音区、音高、音量等因素进行扩大。大部分表演专业学生的声音特点是真声成分偏多。这就要求在声乐训练中要更多地注重中声区,特别是小字一组的音区练习,对音域的训练不宜过宽。因为学生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话剧表演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对白为主。因此他们的说话也多以真声为主,其真假声混合程度比歌唱演员明显少得多。因此要加强中声区的训练,让学生从口腔状态保持稳定,从最松弛的中声区开始,逐步扩展。例如《摇篮曲》(舒伯特作曲),“睡吧,睡吧,我亲爱的宝贝,妈妈的双手轻轻摇着你。”这首歌曲的音区基本以中声区为主,且歌词多有“睡”和“吧”字,既有闭口音又有开口音,因此在演唱时,先巩固住中声区的歌唱状态,演唱中声区时,大部分的学生状态容易稳定,在开口音和闭口音的转换上也会过渡自然。在保持住中声区的演唱状态的基础上,再去向高低两边的音域进行扩展,从而达到扩充音域的目的。通过巩固中声区训练,达到放松喉咙、稳定喉头,自如发声的效果,增加学生自信心,打好声音基础。声乐教师要潜心研究表演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在表演上的优势。同时紧密地结合台词等相关课程的训练手段,进一步丰富声乐课的教学手段,从而达到融会贯通,使表演专业学生的声乐教学水平能有一个大幅度地提升,使学生不仅能说得好,而且能唱得好。
(四)发挥表演专业学生自身优势,在演与唱结合上求突破
北京舞蹈学院教务处本科招生办公室负责人。2005-2008年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获硕士研究生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
学分制改革开始,学生自主性增强
影视圈:北京舞蹈学院已经公布了2011年度招生简章,在招生人数、专业设计上与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吗?往年的录取比例是多少?
方涛:北京舞蹈学院2011的招生工作已经开始,与往年相比,今年最大的不同在于部分专业合并,将传统的课程模式转变为学分制。例如原来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分为表教方向(即表演教育方向)和表演方向两个专业,现在就合在一起变成中国民族民间舞方向。这看似简单的合并,实际并非只是名称的变化,而是课程结构的改变。像这样表教专业与表演专业合二为一个的涉及芭蕾舞、民间舞、古典舞专业。如此改变对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条件状况以及兴趣去选择课程学习。
今年的招生人数共计划招收305人,总体上与往年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但由于部分专业的调整,各专业的招生人数会有微调。往年舞蹈学院的报名人数约3000余人,录取300人左右,录取率为10%。
影视圈:舞蹈学院与表演相关的专业大致有哪些,这些专业的专业课考试需要分几次进行?
方涛:我们学校与表演相关的专业如果从大的系别讲包括六个系,即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中国古典舞系、社会舞蹈系(国际标准舞专业)、现代舞教研中心(现代舞方向)以及音乐剧系。这些专业的专业课考试分为初试、复试及三试进行。三次考试均有规定科目展示,考生需要准备一段与专业相关的2分钟左右的舞蹈片段。如果是表演方向的考生,老师还会考察一些即兴表演的内容。
影视圈:舞蹈作为专业性极强的艺术技能,是否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专业的舞蹈功底?音乐剧专业与传统表演院校的相关专业有何区别?
方涛:舞蹈的专业性很强,涉及专业属性的问题,因此大部分表演专业的学生,尤其是芭蕾舞、民间舞、古典舞的考生都是从小学习舞蹈,从全国各地中专、艺校中挑选出的具有相当专业功底的尖子学生。但像音乐剧这样的专业则有可能会选拔资质较好的普高学生。
我们学校的音乐剧专业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瞩目,2010年还举办了音乐剧论坛,影响力比较大。这个专业除了传统的声、台、形、表的学习外,更加侧重形体的训练与表现。
影视圈:您如何看待部分舞蹈院校的毕业生转行从事了影视表演,这种转行的比例有多少,转行的原因是什么?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是什么?
方涛:舞蹈院校的毕业生转行从事影视表演这个趋势是有的,但不是特别普遍。从舞蹈学院的毕业生情况看,转行的学生还是比较少,比例应该不足10%。反倒是舞蹈学院附中的毕业生转行从事表演的居多,尤其是有些歌舞专业的学生,也许他们在舞蹈专业方面不是特别出色,但他们身材、外形及综合感觉很好,所以很受表演专业的老师青睐,是中戏、北电、上戏争相抢夺的生源。从舞蹈学院附中走出了章子怡、李小冉、陈数等不少著名影视演员。
一、招生专业简介
音乐学(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基础和声、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舞蹈与形体、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器乐、钢琴配弹、音乐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必修课程。主要培养高等和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音乐表演(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视唱练耳、基础乐理、基础和声、歌曲写作与作品分析、合唱与指挥、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乐器法常识、曲艺常识、表演与台词、化妆、形体训练、艺术实践等必修课程。本专业设有音响导演方向。主要培养舞台表演、音乐编导及音乐制作人才。
舞蹈学(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舞蹈基训、古典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舞蹈艺术概论、舞蹈编导、舞蹈美学、基础乐理、基础钢琴、视唱练耳、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艺术实践等必修课程。主要培养舞蹈表演、教学专业人才和其他行业舞蹈文艺人才。(男生身高不低于1.68米,女生身高不低于1.58米。)
美术学(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素描、水彩画、油画、中国画、工艺美术、中外美术史、美术技法理论、书法、美术教学法、艺术概论等课程。培养掌握美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
艺术设计学(非师范):四年制本科。艺术设计学专业分为环境艺术设计、影视艺术设计、动漫艺术设计、陶艺雕塑、形象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等专业方向。开设基础图案、素描、水彩画、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工艺美术、字体设计、中国画、标志设计、设计原理、设计表现技法、设计制图、人体工学、透视学、CI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书装设计、电脑设计等147门课程。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绘画专业(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坚持传承和创新兼顾的教学理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通过理论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方传统绘画体系及现当代绘画体系,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掌握绘画的基本材料和表现技法,掌握基础造型和色彩表现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特艺术视角及鲜明的艺术语言。开设素描、色彩、设计基础、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绘画经典解读、绘画技法理论、专业绘画、专业实习、毕业创作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坚实绘画基础同时具备绘画创作和绘画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工艺美术(非师范):四年制本科。开设素描、色彩、基础图案、设计理论、透视学、三大构成、中国画、装饰画、简笔画、民间美术、设计史、包装装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字体设计、广告招贴设计、CI设计、展示设计等课程。培养平面设计及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设计师和大中专职业技术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学人才。主要培养在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房地产开发、城市建设等大型企事业单位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并具备独立开办艺术设计公司能力的人才。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四年制本科。主要开设有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学、美学、中外文学、传播学、播音创作基础、发声学、形体及表演、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基础写作、演讲与口才、影视文化等专业必修课程近40门。主要培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素质全面的知识型、研究型、娱乐型播音、主持方面的专门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非师范):四年制本科。主要开设有电视编导、电视摄像与构图、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电视导播、广播电视技术、戏剧概论、视听语言、广播编导艺术、影视精品读解、电视音乐与音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功底、适应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能够胜任广播电视节目、栏目和频道的策划、编导、主持和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戏剧影视文学(非师范):四年制本科。主要开设戏剧剧本写作、影视剧本写作、戏剧影视作品评论写作、戏剧影视编导、影视剪辑、戏剧影视表演艺术、中外戏剧史、中外影视史、电视节目种类与制作、影视语言学、传播学概论、艺术学概论、好莱坞电影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精读、外国文学名著鉴赏等课程。主要培养具有戏剧影视文学基本理论尤其是戏剧影视文学创作(编剧)能力、戏剧影视文学作品评论能力,能够在各级电视、电影、广播等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大中学校从事创作与评论、教学与研究等工作的实践型、复合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招生计划
招生省份
美术类(含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绘画、工艺美术)
270
湖北、黑龙江、山西、浙江、福建、辽宁、江苏、河南、陕西、安徽、广西、广东、江西、甘肃、
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贵州
音乐类(含音乐学、音乐表演)
140
湖北、山西、浙江、江苏、河南、安徽、广东、山东、四川、河北、
内蒙古、甘肃
舞蹈学
40
湖北、山西、浙江、江苏、河南、安徽、广东、山东、四川、河北、
内蒙古、甘肃
播音与主持艺术
70
湖北、山西、河南、安徽、山东、
四川、河北
广播电视编导
70
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
山西、安徽
戏剧影视文学
关键词:艺术院校影视武打表演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12―03
1 前言
武术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一环,是中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中国人用以锻炼身体和防身自卫的一种实用的健身方法。与此同时,武术又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性和美学特点,极具表演和观赏价值。
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武术的文化娱乐功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武术自身独特的艺术价值也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影视创作领域,中国功夫享誉全球,成就了以李小龙、成龙、李连杰、甄子丹为代表的国际功夫明星,以唐季礼、袁和平、程小东、洪金宝为代表的国际知名动作导演和武术指导;在舞台表演领域,华夏武术名扬四海,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008名表演者整齐划一、动静结合的太极拳表演让世界为之惊叹,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目前,武术在专业设置归属于民族传统体育之下,根据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及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专门人才”。白专业设置以来,民族传统专业的招生数量大量增加,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主要的方向,为我国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但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因为开设时间较短,学科建设不够完善,专业教学以实践课程为主,理论课程较少,同时实践课又以竞技武术套路和散打为主,其他项目或传统项目较少,使得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就业的面比较窄,严重影响了近年来的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在市场中综合竞争力。
随着我国影视业和传媒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小小的影视公司、表演团体对武术表演专业人才的需求随之扩大。在此背景下,我国第一个武术表演本科专业已在上海体育学院正式诞生。上海体育学院于2011年3月获教育部批准开设了表演专业武术表演方向,并于2012年2月进行了首届招生的专业考试,这意味着武术表演专业在我国本科教育的发展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资料调查,尚未发现有艺术院校开设影视武打表演专业方向,而艺术院校有着多年的表演专业,编导专业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强大的优势,以及和各大影视公司,表演团体紧密的关系,能更好的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好的就业,同时这种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能更好的为用人单位服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全国各招收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院校课程开设方案,从中国期刊网、中国博硕士查阅相关学术论文,分析相关研究。
2.2 专家访谈法
本文对相关问题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表演专业、招生办等专家进行了访谈,对本文的研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武术市场发展的需要
中华武术通过与电影电视相结合开辟了一种新形式,更加生动的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从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到上世纪70年代李小龙拍摄的一系列电影如《精武门》、《猛龙过江》等,在全世界刮起了一阵中国功夫热,李小龙的电影让西方人真正领略了中国功夫的魅力,特别是80年代初的《少林寺》再次掀起了全民甚至世界的武术学习风潮,在后期的《卧虎藏龙》《英雄》等影片的放映,加上成龙、李连杰、杨紫琼等国际功夫巨星的出现,让世界更多的了解了武术。影视传媒为武术的传播、武术产业的发展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其尤为重要。
而在影视武打的拍摄过程中面临着会打不会演或会演不会打的难题,目前已经有一部分武术的毕业生加入到了影视武打的行业中,但因为没有专业的表演基础,大多从事替身或群众演员的工作。一部好的影视武打作品,往往决定于好的武术指导,其负责片中武打动作的设计、指导以及后期达到的影视效果、声音效果等,每个武打动作从演员的演练到观众看到的影视作品,往往要经过导演和武打编导影视化、戏剧化、艺术化、表演化的改装,从而将每个动作达到准确到位,优美合理。
3.2 武术文化传播的需要
中华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影视武打将中国传统的武术、武戏、武舞、武乐、杂技以及古代文学等结合到一起,将武术技击性、修身养性的特点通过表演艺术展现出来,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从而让武术以不同时代可以接受的层次得到充分的发扬和光大。
因此,影视传煤不仅将武术的技术动作和技巧通过声音、图像的形式进行了传播,同时将武术的信息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克服了对受众知识水平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改变了以前通过家族式、师徒式的传播方式和靠声音、动作传播的手段,更加形象地将武术的技术动作和文化进行了传播。影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手段,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和发展。
3.3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需要
武术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是公安系统、武术训练队、武术教学工作、保安公司等,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在从事武术的表演工作,但据资料记载,近两年的毕业生就业率为60―70%,所以在延续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如何发展创新,将是影响武术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主要就业的是公安系统和武术教学,考公务员和教师资格证书也成了这些人必须要通过的毕业前的坎,但因为近几年公务员报名和招录比例的大幅减少,加上较好学校所需武术教师基本趋于稳定,使得武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个专业办的好与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就业率,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不去调整已有的专业培养方案或模式,势必会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和市场背离,被市场淘汰。
影视武打从工资的性质一般可以分为动作演员、动作指导、动作导演、替身、特技等几种,这些从业人员目前均是一些有武术功底的人员在一些有经验的武术导演或指导的带领下,经过在剧组的实践,边实践边学习,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发展起来的。另外随着多媒体的发展,网络和手机的用户越来越多,武术游戏也得到了快速的开发,游戏的武术指导同样需要专业的人才。因目前没有专门的院校开设此类专业,所以开设此专业培养合格人才有很大的必要性。
3.4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通过对我国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看出,现有武术专业方向基本是学习武术套路为主,再辅助散打、跆拳道等的学习,学习的内容较为单一,固定,二大多数考上的学生也是从小练习这些项目的,所以使学生渐渐失去了兴趣,减少了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降低了教学效果。近年来注重武术攻防技击性的教学使得学生越来越感兴趣,所以武术的小的攻防组合或者对练不但可以改进教学效果,同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得学生不但在传统模式的教学下学的以后教学的本领,同样可以让学生通过课上练习,引发对影视武打的关注,为以后学生的就业拓宽道路。
同时,随着武打影视作品的大量出现,人们对影视需求的不断攀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对于影视武打作品中的角色扮演和其自身的挑战性感兴趣,并且随着成龙、李连杰、洪金宝等影视武打明星和指导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不断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武术爱好者欲从事武术表演的行列,这些学生正好有一定的武术功底,再加上年龄的特点,对于学习影视武打的要求越来越强。
3.5 专业结构设置发展的需要
高校培养的人才就是为了社会的需要,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的改进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和市场结合,培养出为市场所接受的合格人才,以保证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