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

第1篇: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

【关键词】:效率 导入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广泛关注。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课前的精心预设,更在于将精心的预设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实处,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就好比整个课堂教学交响乐的序曲,直接影响到新知的顺利呈现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有效的导入,将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何通过智慧的导入来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呢?

案例一】以牛津小学英语苏教版4B Unit 7 At a snack bar中第一课时为例。新课伊始,老师围绕“食物”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跟孩子们进行简单交流,并学习新的交际用语:How about you?

(1)What do you like? (2) What food do you like?

在交流的过程中,执教老师请孩子们边说边把自己所喜欢的食物或饮料的图片按照“吃的”和“喝的”分类贴到黑板上,这是复习的环节。

然后,教师用下面简练的语言揭示课题“Atthe snack bar”:

T. Look! So many nice food here. These are something to eat. Those are something to drink.Do you like these food and drinks? They’re all snacks. Here looks like a snack bar. It seems that we are at the snack bar. We can buy something to eat and drink at a snack bar.

对以前学过的关于“食物”的单词进行复习的基础上,老师请孩子们猜测老师所喜欢的食物,由此直接导入新单词“sweets,biscuits, noodles”等的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交流喜欢的食物,复习学过的表示食物的词汇,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猜一猜”自然导入新单词的学习;通过将相关食物图片的“聚会”,在帮助学生分清“something to eat/something to drink”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at a snack bar”的语境,为下一步的交际用语学习做好环境准备,由复习过渡到新知的导入,过程简单明了,有效的教学,避开了那冗长复杂的“弯弯绕”,从这份简单的导入“起航”。

教学中追寻一种简单的“导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这种“简单”是对冗繁的英语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英语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意识和进取精神的一种彰显。这种“简单”的旨归是一种“不简单”,是关注于叙述在语言学习中的个性差异和实际需求,是着眼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反思】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珍惜课堂教学前二十五分钟宝贵的黄金时段,抓紧时间呈现新的语言知识,并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在课堂的后阶段,不适宜再呈现太多新的语言项目,而应将重点放在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巩固上。因此,在导入阶段,首先要剔除一些与教学主题活动关系不大的活动,采用简单的导入是奏响有效英语课堂教学序曲的一种良好选择。

【案例二】教学苏教版3A牛津小学英语Unit11 A boy and a girl,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设计三个课时的“导入”环节,如下:

第一课时“导入”:假如上课老师是个女孩,那么,作为自我介绍的“导入”是否可以从“girl”开始:

师:I’m a girl, My name is...

由此呈现新单词“girl”以及上面的两个句子结构。

然后,呈现新单词“boy”以及上面的两个句子结构,如下:

师:If you are not girl, you must be a boy. Youmay say :I’m a boy. My name is...

然后呈现几对描述性的形容词,开展语言学习活动。

第二课时的“导入”可以基于第一课时的学习,即引导学生运用第一课时学习的句型“I’m a ...I’m...”和词汇进行简单的“自我描述”,在复习回顾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及时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即,把对人的描述从第一课时的“第一人称”的自我描述转向对“第三人称”的“描述他人”,主要句型如下:He’s/She’s...His/Her...”,然后,呈现词汇:man 、woman。

第三课时主要学习A板块“Learn to say”中的对话主题”Who are you ?”,“导入”先设置一个为孩子们所喜欢的“Guessinggame”:

1. 老师引导孩子们用第一人称进行“自我描述”;

2. 请孩子们运用第三人称进行简单的转述活动,即“描述他人”;

3. “Guessing game”示范活动。老师背对孩子们,请一个孩子描述自己,由老师猜“Who are you”,由此导入“A”板块以“Who are you”为主题的英语学习活动。

第2篇: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

内容

1、发展后滚翻能力的练习

2、游戏:两膝夹物后滚翻接力

场地器材

场地一块

排球六个

课的目的

1、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后滚翻的动作质量,增强学生的身体的身体素质。

2、锻炼学生协调性,提高蹬地起跳的力量和发展学生的弹跳力。

3、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重难点

重点:后倒快、团身紧,滚动圆滑。

难点:反掌贴肩,快速推手,夹物后滚。

部分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次数

准备部分

8分

一.课堂常规

1. 体委整队报告人数

2. 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内容,目的要求。

3. 安排见习生,检查服装

4. 讲解安全问题。

1. 教师站预铃等待上课

2. 师生互相问好

3. 报告人数

4. 说明内容

1.组织四列横队

× × × ×

× × × ×

× × × ×

× × × × ×

要求:站排严肃认真

1

1

二.热身活动 :

1、蛇形慢跑200-300米。

2、专项准备活动。

1.

教师组织学生蛇形慢跑。

2. 教师带领学生活动。

1、学生认真听讲,注意观察。

2、听从指挥注意力集中。

3.学生成一路纵队慢跑

4. 学生充分活动各关节

27分

一.发展后滚翻能力的练习。

重点:后倒快、团身紧,滚动圆滑。

难点:反掌贴肩,快速推手夹物后滚。

1.

教师讲解示范、动作要领。

2.

学生练习

3.

教师个别指导。

4.

优生展示。

5.教师总结。

1. 学生分成六组,每组一名保护帮助的学生,排队依次练习。

2、学生在练习时注意动作要领。

3. 小组讨论汇报

4、学生进行练习

5、优秀学生展示

6、学生反复练习

6

二、游戏:

两膝夹物后滚翻接力。

规则:

1、必须夹住物品做后滚翻,第一名同学完成动作,下一名同学开始以此类推。

2、要求注意安全。

1、 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2.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口令比赛开始。

1.学生明确方法和规则

2.学生小组合作练习

3.小组比赛开始。

4

结束部分

5分

1.放松操

2. 小结

3. 下课

1.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放松活动。

2. 小结本课

第3篇: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

关键词:德育 美育 知行合一

在整个中学素质教育的宏观设计中,一直以来德育总是背负着名不符实的指责,教学要求和大纲成为实际上的空头摆设,至于原因,有些似乎也已经成为老生常谈。不仅仅是因为功利主义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支配一切——其具体体现是在实际意义上学习成绩成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全部标准,还在于目前中学德育的内容、实施策略、以及评价机制本身等都存在诸多问题,作为空头说教早已难融于当前的教育实践。所以才会让教育者不断重提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所有人都通晓的一个教育上的明明白白的共识——唯智识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大忌,在我们的中学教育中可以盛行无阻这么多年?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反思或许可以为解决当前已陷入困境中的中学德育变革提供借鉴。

首先,从现状看中学德育教育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虽然从常识上可以大谈教育不是万能的,家庭和社会对于中学生的影响要远大于教育本身,但这并不能成为学校推卸德育教育失职的借口。毋庸置疑,中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从德育的效果看,中学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上早已问题重重。从这几年诸多见诸媒体的学生欺负弱小、打架斗殴等负面报道可见一斑。从流向看,中学生无非是进入高校或走向社会,从前者看,中学并没有为大学的教育培育良好的品德修养做好准备,从目前的教育实际看,中学进入大学并没有德育成绩的考察,所以也谈不上在中学与大学德育教育的对接问题。进入大学的中学高才生,出现问题更不在少数。那个以浓硫酸泼大熊猫的清华高材生,就是活生生的案例。而进入社会的中学生,他们迅速转变为社会道德实践的承载者,然而这几年社会道德滑坡的言论不绝于耳。

如游玩青年对落水者视若罔闻的报道,最近更有引发举国关注的小悦悦事件,18 个面对被车碾压的小女孩冷漠走过的路人,他们大多经历了中学的教育,没有比这血淋淋的现实更能拷问中学德育失效的真实境况了。概而言之,面对现状,中学德育的确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其次,从当前德育改革困境的来看,除了早已成为共识的体制上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之外,最近几年在中学教育领域针对德育内涵和实践举措上也多有反思,比如有提倡以人文教育扩展德育内涵,有提倡以公民教育曾加德育的社会针对性,也有提倡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扩大中学德育内涵。在德育改革实践举措上,有主张从学校教学体制入手、有主张提高教育者德育素养的、也有主张使德育回归生活和生命。这些反思都从不同层面为改变当前德育失效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参照资源。但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却鲜有触及,那就是重新反思德育内涵和德育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理论的德育内涵与作为实践的教育举措,如果没有厘定清楚它们之间的互动关联,往往会重蹈理论主义的说教,和实践意义上的无效的困境。早在上个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中国演讲时就曾告诫:“思想学说最初发生的时候,都是果而非因,但发生以后,他又变做因了。”(杜威《杜威五大讲演》安徽教育出版社,第3 页)换而言之,无论我们制定什么样的德育理论,都必须得自现实生活,而无论我们要实践什么样的德育理念,也必须使之融入现实生活本身,理论和实践本就是一回事,其实这一观念既非舶来品,也非新创造,心学大师王阳明早就提出过“知行合一”观点。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在制定中学德育教学纲领时,往往忽略了这层关系,空头的纲领制定地再完美,如不融入现实教育本身,也无实际意义。而这正是改革当前中学德育失效困境首先需要意识的前提。

第4篇: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

论文关键词:《因特网之旅》教学案例德育实践网络道德教育

一、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德育教育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同样承担着德育的重任。网络时代对学生道德规范产生很大的冲击,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积极地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因势利导,探索新时代下的德育新模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因特网之旅》教学案例中的德育实践

(一)教材分析

《因特网之旅》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第三单元《畅游因特网》第一节的内容。上一节课学习了《接入因特网》,这一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案例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必修模块和网络选修模块前而部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上网实践经验.老师要结合学生认知基础,配合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使用因特网,了解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能够掌握浏览器的使用;熟悉登录ftp网站的方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协助工作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wWw.133229.cOm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服务类型:了解www、ftp服务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浏览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ftp服务的相关技术。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5篇: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

一、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现状

《2012年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提出中职毕业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产业大军中的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在肯定了中职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同时,也指出中职学校学生的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强,易受外界干扰,教育难度大。另有学者统计,当前我国中职生有违法倾向(如强行索要、任意殴打他人等)的约占28%,有厌学倾向的约占42%,其他不良行为的约占15%,问题学生中女生占19%,此外还有部分学生与社会无业人员往来密切。由此统计可以看出,年龄相对较小的中职生由于社会阅历浅和经历少的原因,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太清楚,因此,笔者认为相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更有必要加强对中职生的法律教育。中职学校学生的法律课程是必修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的法治意识。笔者在中职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连续多年担任《职业道德和法律》的授课工作,在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法律意识比较单薄,法律知识比较匮乏,法律修养需要提高等一系列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解释:一是因为法律课程多为考察课,相对于专业课来说,不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基于此,中职学校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二是中职学校法律课程的课时有限,如笔者担任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课程,仅仅在第二学期开设此门课程,并且最多仅有30多节的课时,而据笔者了解的情况,其他中职学校的法律基础课程也大多如此。鉴于此,中职学校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知识也是有限的;三是中职学校的重要培养目标即为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对于专业实践课的重视,忽视了必修的法律基础课,学校的忽视、片面追求专业技能指标,客观上也会导致中职学校学生法律知识的薄弱。在我国中职学校教学要求和教学实践中,法律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在很多中职学校中,法律教育仅仅是德育教育的一个补充,在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中,德育教育占了相当一部分。当然,德育教育和法律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将法律教育认定为德育教育的补充,这样的定位是不恰当的。中职学校将法律教育认定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足轻重的部分,从根本上导致了中职学校学生的法律认识淡薄,从而造成更多的违法违纪行为。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应当将法律教育与德育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采用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从思想和行为等方面共同培养塑造合格的中职学校学生。

二、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经验及问题分析

2008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其中明确指出:“要综合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启发式、讨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尽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运用在做中学的实践方法。”鉴于此,笔者在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的授课过程中尽量采用案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但是在讲授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职业道德这部分,可以生动地运用课堂互动,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法律教学这一部分,既要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枯燥的知识,又能够丰富课堂的形式,深入问题分析,笔者认为一直是一个难题。在最近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运用案例讨论这种形式,比如在讲到法律犯罪这一部分的时候,笔者给学生展示了前几年影响较大的《许霆案》的视频,接着提出了问题:

(1)分析许霆是犯罪行为吗?还是一般违法行为?

(2)你认为法律怎样制裁许霆的行为?

(3)你从许霆案当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使得学生在直观地感受的同时,接着采取分组课堂讨论的形式,讨论此案件触犯的相关法律,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的几点问题:首先是针对与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仅仅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课堂效果不好,并且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其次是法律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学生本来对枯燥的教条的法律知识就容易产生抗拒,而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内容仅仅是课本上的内容,起不到应用的效果。再次是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认为德育教育和法律教育这种基础公共课的重要性远远不及专业课。

三、对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思考

针对上文所分析的中职学校学生学习法律的必要性、中职学校法律教学薄弱的现状、笔者在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经验及中职学校法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对中职学校学生法律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法律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对中职学校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语言的论辩及教条式的灌输,应该结合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深入浅出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接受并且运用法律。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等形式,大量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改变枯燥无味的法律课堂,尽可能让中职学校的学生在直观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遵守法律。并且,基础法律的教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鉴于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模拟案例、课堂互动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找到答案。多样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于法律的认知与遵守态度。笔者认为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精选案例,有代表性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选择热点的时政问题,而不拘泥于教材,这样具有深刻的启发性,使得学生在讨论结束后能够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掌握相关的法律要点。二是呈现案例,教师要采用正确的方式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如多媒体形式、学生表演、教师描述等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三是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时教师要采取适当的引导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将案例的内容与法律观点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地进行探讨实践。四是总结评述,案例教学的核心在于案例的总结评述,此部分将整个案例进行综合和升华,促使学生调整视角,开阔视野。

(二)法律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上文的分析,目前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困境之一就是法律教育依附于德育教育,决定了中职院校学生的法律教育具有充满政治色彩的思想教育。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必备的法律素质,成为学生立足社会的必备素质。所以,在法律教学内容中可以选择热点的社会案例与基本的法律条文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最近频发的谎称飞机上有炸弹,迫使飞机降落事件,在这些事件中,航空公司和乘客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在此类案件中,谎报人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已经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1条之一的规定,应以编造恐怖信息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法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法律素质。另外,在制定中职学校的法律教学内容中,有两点需要我们注意:一是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开展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精通法律的人才,而是让学生把握生活中的相关法律知识,自觉形成高水平的法律意识,达到社会对于中职学校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二是因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因此中职学校应根据本校的需要制定适合的法律教育课程,尤其是制定适合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的法律教学内容,深入浅出、不枯燥、不乏味,最后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创造法律意识培养的环境笔者认为,中职学校学生法律教育不能仅仅依靠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学校的法治氛围对他们有着更直接和更深刻的影响,这就需要校园这一平台为中职学生创造法律意识培养的环境。比如说:

(1)可以开展普法宣传月活动;

(2)可以利用学校部分教师和校外司法专业人员的法律智力资源,开展“周末法制教育系列讲座”,每学期制定出计划并严格执行;

(3)帮助学生建立法律协会,进行有关法制方面的学习讨论和实践;

(4)组织学生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切身感受违法与制裁、犯罪与刑罚的必然联系;

(5)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实践提高素质;等等。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可以丰富校园生活,减少违纪违法行为。通过学校范围内创造法律意识培养的环境,促进学生懂法、学法、遵守法。耶鲁大学杨德尔教授说过:“法律教育的第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第二是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社会正义感。第三是从广义的角度维护法制。”这是我国法治建设的目标,同时中国学校法律教育肩负着法治建设的重任。

四、结语

第6篇: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

一、课程目标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德育教育要回归生活,最为重要的是课程目标的选择要面向生活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要明确提出德育教育就是为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创造条件,关注学生品德的养成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为此我校率先在德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课程的实用性原则。即在课程内容选择之前,结合未来社会及企业对人才标准的需求,明确育人规格,为学生确立了“求是、诚信、严谨、务实、文明、开放、坚毅、敢为、向善、尚美”十大德育目标,并以此为导向,结合未来社会的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在保持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方针一致性的基础上,对德育课堂内容作了不同幅度的增删。如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第五章《财政与金融》和第六章《个人收入的分配和消费》适度增删,保留书本中对消费积累关系以及银行保险知识的介绍,增加了学生的理财实际,合并为专题《投资与理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花自己的钱。同时对于政治常识删除概念性内容增加学生实际接触到的现实性内容,如联合国的改革、三个文明建设、政党制度中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及党的先进性教育等。《法律基础知识》中则略讲《行政法》和《诉讼法》,增加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于《哲学基础知识》,在保留原有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其方法论意义的教学,淡化对原理概念的枯燥记忆,强调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重在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其从中受到启发感悟,确保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的课程目标在面向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同时面向学生的未来生活与终身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追求,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知识、技能与方法,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的改革注重生活化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历的实际情况,在课堂内容中引入生活案例,用形象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

所谓的“从生活到教学”即课前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问题情境着手,学习研究学科知识,使课堂尽量成为感悟体会、辩证反思、概括提升的场所。如在教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试着从创设生活化德育课堂情境入手,先请学生考虑“如果一个人掉到缸里怎么办”,学生从耳熟能详的“司马光砸缸”故事出发,异口同声“砸缸”,然后老师列出“如果缸里没有水”、“如果是一个大人掉到缸里”两种情况分析是否需要砸缸,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到本课的教学内容。在以生活为情境的德育课堂中,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了,而且使师生视野开阔,使学生更易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起来了。

三、课程评价的标准着眼于学生的生活实践

第7篇: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

加强班级德育建设网络性文化建设作为班级德育管理的主要实施者,班主任要重视现代教育下的网络教育作用,实施网络信息技术与德育管理的配套合作制度,真正实现网络与德育的有机结合。我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利用网络广开德育教育资源,搜集名人事例演讲或视频讲座,时刻关注中央电视台的强档栏目,下载德育片让学生观看,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班主任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设网络校园,开辟了班级文化,网上创办了校本文化一角“摘星采花集”、“成功者的足迹”等专栏,利用名篇名作来教育熏陶感化学生,使他们接受到良好的人文的感染,实实在在懂得人生的价值和成功的内涵。

二、突出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性

抓好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整合班级管理要注重网络信息技术与班级建设间的结合,完善二者运行有机整合制度,让教师摆脱“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育人方式,侧重育人在“实用性”上下功夫。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摸索,我认为要有一套适合新课改的有效运行制度。首先,开展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网络应用操作技能。课程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离不开教师的技术及业务水平。老师们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教研培训等各种形式,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强化与落实。经过培训,老师能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及flash等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活动,也更能有针对性地实施网络育人工程了。其次,开展教研活动,用课件找准信息技术与班级管理的结合点。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强调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研讨教法,力争把最适合给学生传授的知识,或者最有启发教育意义的案例、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我们鼓励老师自己制作课件,凸显结合点,通过示范课、座谈等形式进行交流,要求教师在德育结合点上把好脉。之后,学校将好的德育课件集中存档,建立学校的德育资源库,极大地方便了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最后,专门开辟班级论坛,鼓励老师上论坛交流网络信息技术,互相切磋课件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存在的困惑。在论坛上,对德育分类,版主提出讨论的话题,鼓励老师讨论教研,广开言路,互相切磋,以此基础制定课件,进而在论坛上共享教研成果。信息技术让师生间的交流更加默契,也让家校、教师间的互动成为一种可能,学生在活动中,在老师的引导下更能接受班级建设的文化熏陶以及德育渗透。

三、总结

第8篇: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课程 教学模式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53-02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先生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所以教育“不可不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未来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高低,事关中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社会处于转型的大变革中,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淡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及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道德弱化、道德失范在大学生人群中出现。面对这种困境,德育的改革,尤其在课堂教学主渠道方面的创新与改进,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 新疆农业大学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感受,课题组成员于2014年5月对新疆农业大学大一年级共五个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透过数据,可以看到老师在教学中应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暴露出现有教学中的不足。比如,课堂50分钟,你有多少时间在听课?52%的学生回答是20~30分钟。你对怎样的课堂提问有兴趣?对于已经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学生是不愿回答的。有33%的学生认为感兴趣的提问是那些能够引起对知识批判性反思的问题。还有25%的学生喜欢有一定难度、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在回答课堂上理想的师生关系时,有80%的学生赞同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民主、互动、融洽的关系。在关于课堂讨论的问题中,有45%的学生认为讨论非常有必要,但一节课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来讨论呢?关于这个问题,有47%的学生倾向于占课堂教学时间的1/4或1/3。关于多媒体教学,学生的态度是鲜明的,78%的人表示非常喜欢,原因是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更加吸引注意力。但也有11%的学生表示担心多媒体教学太花哨,影响学习。在回答“你认为以下哪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你的学习?”20%的学生选择了视频资料分析讨论,18%的学生选择合作探究,22%的学生喜欢案例分析。最后,开放性的问题“你最喜欢的思想政治课堂是什么样的?请描述一下。”归纳学生的答案,不难看出,吸引学生的德育课堂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气氛活跃,紧密联系社会焦点、热点,师生之间充分交流,同学之间互相讨论,关注生活,充满热情的。

以上数据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和探索,究竟怎样安排课堂教学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呢?学生的回答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发现德育课程教师“教”的过程不可能直接改变学生,这是不现实的。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已有的知识结构,灵活使用教育资料。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资料产生兴趣,进而深入思考和研究,在产生困惑后寻找答案和正确取向,这是德育教师引导的主要作用。

二 国外德育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经验借鉴

课堂教育一直是中国高校道德“灌输”教育的主渠道。这种简单的说教,教师在课堂上暂时强制“灌输”的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是不容易在受教育者的行为中得到完全确立和立即落实的。面对班额大、人数多的现有教学条件,为了切实有效地改善德育教学效果,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国内外德育课程课堂教学的模式,取长补短,更要在条件允许范围内,

有计划地尝试多种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感受及成绩的反馈,选取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参照,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1.英、美国家的德育课堂教学

英、美两国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英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但重视公民教育和绅士品格的培养,其目标为“培养认同感和有责任心的英国公民”。美国德育教育的核心是“美国精神”,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对国家尽责任、义务的美国公民”。在德育方式上,英美两国主要采用课堂教学、道德练习、环境熏陶、社会活动等多元化方式。课堂教学只占到三分之一,并不是最主要的途径,但却是关键的环节。在授课形式上,两国高校德育教育主要采用讲座和讨论的形式。英国的具体做法是引导式教育。英国学校的德育教育过程不太有明显倾向性的说教,很少提供统一的标准答案,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思考,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究和判断什么是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选择,同时要对社会道德问题有所反映。并且,在教学资料的选择中,教师倾向于使用贴近生活的案例,注重生活化的德育隐性方法。

美国高校往往都设有与道德相关的通识课,内容涉及宗教、伦理、公民意识等方面。在教育方法上,美国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平台,充分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针对课堂教学,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从知识学习的角度,不刻意追求给学生多少明确、系统的道德知识,而是注重通过自主学习和多样化的教学指导。教师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只是为了阐述在遇到道德问题时应该做出认真合理的选择,组织课堂讨论来鼓励学生认识道德问题,提出有力的证据,全班进行评估,经过理性思考之后最终得出结论。此种模式可以归纳为预设问题、教师引导、班级讨论、做出选择、理性思考选择后的结果、最终抉择。此外,学校特别重视将社会资源引进课堂,比如请家长谈谈家族美德,请德高望重的学者谈谈自己的成长史等。学校每个月还会在课程内容上强调一种品格。在俄亥俄州的部分学校,十一月强调的是“同情”,十二月强调的是“自控”,教师寻找学生中的榜样,在课堂教学中会重点介绍和鼓励学生向其学习。

2.韩国、日本、新加坡的德育课堂教学

韩国的德育目标可以概括成以下三方面,即传承传统文化和礼仪,主要是儒家文化;对韩国国民主体性人格的培养;对现代市场伦理价值观的尊重和认可。韩国的高校德育模式是混合式的,将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课外实践、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等结合起来。为了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自信心,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大学专门开设了朝鲜政治、国际政治等课程。具体到课堂上,教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授课方式上花了一番心思。主要采用直接体验法、价值讨论法、换位感受法、文化传递法等。

日本的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相结合,涉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在教育方式上凸显“一主一辅三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科渗透为辅,道德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日本高校开设了教养课,另外还设有“道德时间”作为补充,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教师多采用专题讲授、案例教学、情境体验等方式。

新加坡的总体德育目标是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和文化的多元性,培养有用、忠诚的公民。课堂教育分为德育课堂教育和学科教育,但以德育课堂为首。德育课堂,一方面向学生传授具体稳定、实用的道德规则,另一方面,通过课堂活动,即采用讨论、录像、阅读、表演等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 对中国高校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想法

基于学生的问卷反馈和国外有益的经验借鉴,课题组认为高校德育课堂教学要注意以下方面:

1.融合多学科

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考虑大学生已具备较好的知识基础和独立的价值取向,可以在课堂上将德育内容和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学习专业的目的,将来自己可能从事的职业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怎样的关系。在这个专业中涉及哪些道德问题等。这种结合与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思考现实问题,拓宽视野。

2.内容生活化

在优化教育资源过程中,着重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材料,切忌空洞和教条,德育内容的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感受和接受,也有助于他们进行德育的具体实践。只有内容生活化,才可能让学生想说话、有话说,从内心接受德育内容。

3.加强情感教育

教师要抛弃抽象、枯燥的说教,以情感为突破口,用身边的事实代替宣传口号,并用幽默的语言化解课堂的沉闷。事实上,到了高校之后,学生有了大量自我支配的时间,学习、生活、娱乐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自制力差的学生容易迷失方向,迷恋网络和娱乐,学业荒废。这就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课堂上用情感“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信任,了解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走出误区,找到生活方向。此外,作为辅助,课堂上教师要使用紧跟时代、贴近年轻人的图片、人物、视频资料等,充分展示课堂知识的精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教学方式多样化

讨论、主题展示、情景模拟法要灵活贯穿或组合使用。通过努力寻找合适的案例和情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交流,也许这个过程并不意味着能教给学生新的知识,但可以使他们在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

5.时间安排合理化

根据调查结果,教师应将教学重点和难点尽量安排在前30分钟,学生听课的最佳状态。在此期间,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将活动安排在后20分钟,可以将倦怠的学生通过活动拉回到课堂中,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9篇: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

关键词:德育德育体系德育网络德育顽症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过程评价

一、分析德育现状,拓展德育课题

学校在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构建研究课题”中,对“中学的德育现状究竟如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调查分《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双路中学原一年级173人,原二年级149人,原三年级165人;选取与学生样本相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及学校德育干部、校领导25人。调查结果均通过统计对比分析。这项调查结果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以前双路中学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现时的着眼点和着手点。为此,我们对这项调查结果与分析特别予以总结。

调查结果1、德育要求缺乏一贯性

德育目标内容缺乏一贯性。德育工作必须要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教育要促使受教育者成长为具有何种道德品质的人。变动不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工作总是浮在表面,难以深入下去。如果倡导的德育目标总是变来变去,就很容易滋生浮躁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工作作风。这种尚处于“他律”阶段的道德行为,一旦脱离了外在的控制,很容易倒退到最初的状态。

调查结果2、重智育轻德育的倾斜价值取向

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成了一种普遍的倾向。从过去的“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的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些看重知识,看重分数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社会需要、就业压力、高收入的回报,以及家长的投入与期望等原因,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升学竞争的压力,这就使学校德育工作受到巨大的牵制。在很多学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德行为的改变上来。

调查结果3、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

学校德育是德育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但是,学校内部的德育环境建设由于受物质条件的制约普遍比较落后。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影视、娱乐场所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学生社会生活的领域迅速扩展,大量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出现,无不使学生的成长脱离了家长的正确引导,这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学校德育侧重于正面教育,灌输的是真、善、美的东西,而学生在家庭、社会却耳闻目睹了许多光怪陆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这样,学生一旦走出校园,感受到多彩多姿的社会时,便会感到学校、老师灌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显得多么单薄、多么脆弱,以至于出现了“学校辛辛苦苦教育五天,抵不上学生回家两天”的状况。

调查结果4、教师思想不统一,共识没达成,德育体系没构成。

教师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忽视了学生个人存在学生知、情、意、行不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起不到共同发展的作用。各个环节、部门在对德育的认识上没有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构成德育体系,形成德育氛围。

实验研究表明:改进我校的德育工作,重新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已成为摆在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经过认真分析,确定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德育工作前瞻性原则,“以人为本”,树立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抓基础、严管理、重建设、讲实效、创特色”的工作思路,以整治学风,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为德育工作重点,逐步完善教师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扩展德育的深度和广度,完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结合”网络,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实施德育的现代化、科学化,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二、建设教师队伍,形成育人环境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引导者,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以“学习研讨——实践体悟—反思重建”为主要抓手的新型教师队伍建设基本思路和策略。

1.抓学习研讨。“整体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研究”推广实验,要求从校长到教师的整个教育观念进行全面更新,形成一整套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主动发展为基础、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涵盖着目标、价值、对象、活动及管理的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并通过积极的研究性实践,将理念转化为校长、教师的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和办学行为。因此,学校提出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立足终身、管有特点、教有特色、学有特长”的办学理念。

2004年刚进入实验,学校便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构建学校德育管理体系的理论上。学校把我校的《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的开题报告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全部内容复印,装订成简易小册,发给实验教师人手一份。在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初步学习后,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学习和感悟的实效、进一步营造学习氛围、丰富学习形式,学校通过交流、辩论和研讨,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学习目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校还组织了多次专题学习研讨活动。

2.抓实践体悟。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理论学习是基础和前提,但光凭看专著、学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悟,才能逐步达到观念的内化和迁移,并将内化了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因此我校实验课题开题以来的推广实验中,十分注重抓教师的实践体悟,一方面充分关注日常的课堂教学,通过班级的班团活动来具体指导和掌握教师日常德育管理实践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研讨活动来强化教师的实践体悟,每学期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一项专题研讨,人人上德育研究课、个个班级召开主题班会,丰富的经常性的有指导的实践活动,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坚实和宽阔的舞台。

3.抓反思重建。“学校整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研究”非常注重教师反思和重建能力的培养。主动的反思习惯、良好的反思和重建能力,是教师自我持续提高与主动发展,成为“智慧型”新型教师的一种重要途径。我校将培养教师的反思和重建能力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紧密结合,作了积极的探索:一是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不仅是育人的主阵地。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学校注重研究新时期校园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教育发展的规律,研究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二是根据教师上交的“德育教育反思笔记”,校实验指导小组及时发现和捕捉教师实践研究中的“亮点”,并帮助其总结,形成案例或课题,开展个人特色项目的研究;三是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培养和提高教师反思重建能力方面的独特作用,在组内积极倡导经常性的集体反思和重建,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确定新的课题研究,为德育课题研究提出了更多新的内容,学校各实验教师向学校课题组申报了14个子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学校德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因此学校课题指导王贤银校长提出了“让校园充满教育,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智慧促进发展”的教育思想。

三、形成德育体系、完善德育网络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学校始终以全员育人为最高的目标。学校不断完善“健全网络——树立形象——升华精神——培育人才”的育人过程。德为人之魂。德育为立校之本。德育教育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健全了“一套班子十条线”的德育工作网络:“一套班子”,即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即校园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体成员),校长为组长,对全校德育工作负总责;“十条线”是:①校长——政教----班主任一一学生一条线;②校长——政教——文明岗——学生一条线;③校长——政教——班委会——学生一条线;④校长——团委——团员同学——学生一条线;⑤校长——教导处——科任教师——学生一条线;⑥校长——住管员——学生一条线;⑦校长——值周教师——值日教师、楼层值周教师——学生一条线;⑧校长——总务处——后勤工作人员——学生一条线;⑨校长——家长委员会——社会人事——学生一条线;⑩校长——法制副校长——社区——学生一条线。这个德育网络对全校师生施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自我管理,教育和自我教育;收到了全方位育人、自觉育人的良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全员自觉育人的良好氛围和风气。

四、充实课题内容,探索德育举措

1、抓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

(1)结合我校实情,制定我校“校风学风整顿提高活动月”实施方案。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校风已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但我们共同认为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学风,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为此,我校又开展了学风达标活动,让我校的班风学风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2)结合校风学风整顿情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针对校风学风整顿的状况,制定了《双路中学学风达标活动方案》。我校学风达标活动正在实施当中,我们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经过上述方案的实施,我校的班风、学风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3)利用习会,学习我校自编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

(4)加强班会课的研究,突出班会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找出德育顽症,关注特殊群体

1)研究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突出生的状况。

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不好,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为了生活,许多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老年人和孩子,这些孩子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这些孩子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大顽症,在校突出生往往就是留守儿童中的一个群体。为此,我校把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和突出生的教育作为一个专题进行了研究。

我校在校学生共463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为170人,占在校生的36.7%,个别班达到30人,占53.6%。

通过我校的课题组成员共同分析,一致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存在以下不足:

①家庭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在教育过程中受社会原因、教育原因、家庭影响等多方面原因,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表现出了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期望过高型等。

②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孩子存在人格缺陷。如因贫穷带来的自卑而又敏感脆弱的性格;因教育失衡而导致的品质退化;因教育手段落后,信息闭塞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封闭的环境导致的视野狭窄,思想保守宿命。

2)配合班风、学风的整顿与提高,针对突出生、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制定了一系列的转化、管理、教育方案。

1、通过师生共同评定,确定突出生。通过调查,确定父母外出打工及单亲家庭学生。

2、针对突出生的个性,做个别研究,对症下药。分析中学生的问题,也要像医生治病,诊断准确,然后才能对症下药。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心灵和思想。其实,中学生的许多问题,往往可在家长身上或其他方面找到原因。俗语说的“有其子必有其父”。若一味追究学生的责任,往往会陷入与事无补的窘境。问题的原因找准了,解决起来就能做到有针对性。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家庭教育有规律,但没有人人适用、一用就灵的绝招。因为,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家长的情况(身体、心理、个性、思维等)都是有差异的。即使是一种好方法,不同的家长用于不同的学生身上,至少也要做一点因人而异的变动才能奏效。

3)联系家长,家校联合,共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1)家长联系,共同研究学生的个性及成长过程,分析其心理特征及行为特点,以便对症下药。

2)对特殊学生,发放家校联系单,每周五在校由班主任签名,反应该生本周在校情况,回家后由家长签名,说假期在家的学习及表现情况。

3)引导学生每周做好自查自纠,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具体的目标及措施,对上周的情况加以小结。一式两份,一份班主任签名,带回家与家长见面,家长签名,以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家校联合,共同教育。一份上交政教处存档。

4)教给家长科学的育人方法,尊重理解与严格相统一,对于家长来说,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教育专家,但需要家长们能了解孩子成长发育中的规律,不然往往会做出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事情,产生不良效果。要引导孩子接触优秀的文艺作品,使孩子得到美好与享受,针对年龄观、审美观。和孩子共同制订新学期新打算,探讨如何交友问题及良好的学习方法等。

六、改革德育教育方式,初探德育过程评价

1、摒弃枯燥乏味的说理教育,我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较为实用的德育教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小故事》《感悟人生》《社会经纬》《礼仪教育》等。利用习会时间,专心学习这些德育教材,然后组织学生写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活动,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2、改变传统的德育评价为期末一次性评价为月评,实行过程性评价。以便学生对自己的日常行为做好自查,及时调整不当之处。并制定《双路中学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素养评价表》。

3、改变传统的表扬模式,将榜样与进步并重。每月一次的月评后,由班主任及全班同学推选一位表现好的同学作为榜样表彰,同时推选一位表现进步大的同学一样作为文明标兵进行表彰。充分发挥表扬这种教育方式的积极作用。

4、通过安全、礼仪等教育和活动,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学生的安全、文明意识,多方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为全体学生发放《安全自救自护常识》;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安全教育》和《礼仪教育》校本教材并组织实施,在《远安民间文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征集采莲船唱词时将安全文明作为重点内容在“远安教育信息网”和师生中广泛征集。

七、延伸德育课题,促进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