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优秀教学反思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一年来工作回顾
(一)继续做好新教师培训工作。近几年来,分配到我镇工作的新教师相对较多,为了使这些青年教师尽快成熟于讲台,我们对这些青年教师进行了“教材与教法”及“教学常规工作”等方面的培训,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骆驼山小学邹新丽老师走上讲台一年的时间,参加今年县青年教师数学课堂大赛荣获三等奖。
(二)举行教学设计、论文专题讲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镇数学教师撰写教学设计、论文的水平,4月12日,在中心小学举行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论文专题讲座”活动,我镇各所学校的数学科组长和各校青年教师共5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讲座,重点对我镇近两年获得市、县一、二等奖的优秀教学设计、论文进行案例剖析,从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论文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入手,使我镇数学老师对教学设计和论文的基本思路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撰写教学设计和论文的格式以及基本要求。
(三)加强教师对数学课标的理解,提高教学理论水平。针对当前教师队伍对《数学课程标准》并没有真正深入理解的状况,小学数学科在上年度要求每一位数学教师要精读《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强化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入领会《标准》的精神,提高数学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数学教学的专业理论水平。为检查这次阅读活动的效果,在本年度初我们开展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测试活动,从测试成绩的反馈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教师对《课标》的掌握情况良好,并能熟练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四)组织数学科组长及教师开展专题研究活动。3月1日组织全镇小学数学教师观看了山东省第小学数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的录像课,大大提升了全镇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数学素养。9月27日,为提高各校数学科组长的评课水平,在中心小学举行了一次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活动先由中心小学的杜界飞和骆驼山小学的李艳玲两位老师分别展示了“乘除法(一)”和“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两节研讨课,接着在会议室进行了数学科组长评课的活动,活动中先后有7位数学科组长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和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会后,我们对“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范畴进行了专题总结,对促进全镇的小学数学技能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成绩与反思
(一)本年度取得的成绩
1.李艳玲老师荣获县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能手。
2、邹新丽老师参加县青年教师教学课堂大赛荣获三等奖。
3.李义堂、李艳玲老师荣获县小学数学技能比赛优秀辅导教师。
4.李明军等四位老师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分获县一、二等奖。
(二)不足与反思
1、我镇青年教师相对较多,经验不足,下年度要加强对新教师培训工作。
相对于上网查询,各种教育杂志和教辅资料中的相关文章与题目,也是重要的参考资料,但与网络相比,需要教师更多的平时积累。
查阅资料,吸收教育专家与同行的先进经验与教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石与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但是,就目前的教研活动与研究来看,人们虽然认识到查阅资料的重要性,却很少关注对资料的整理、利用与再开发。
公开课上,我们展示的大多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是教师的教学情况。对于前期所做的工作,所积累起来的资料我们最多用“这位教师在上本节课前进行了认真地准备,学习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就算了事了。至于他到底做了哪些准备,有哪些资料值得深入地学习与研究?我们并没有去进行深究。
同时,作为执教者,也没有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整理与提炼的意识,自己化在查阅资料上的大量的时间,无非就是为了上出一堂好的课。当本次活动结束之后,所获得的资料也就随之被删除或封存于电脑的“文件夹”中。更不用说结合自己的教学进一步收集资料了。大大降低了自己的劳动价值。
基于以上所认识,笔者自任教研员以来,就有了“构建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的设想,并努力付诸于实践,让教师意识到“上公开课”的过程,是构建“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的过程。而构建“资料库”又成为拓展教研课、公开课的价值的重要举措。
一、 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的主要内容
“课例资料库”是以某一节课或某一个知识板块为主题,收集整理与之相关的资料。分成以下三块。
一是本体性资料,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专业知识及其形成的历史。小学的数学知识是比较浅显的,但同时也是非常深刻的,如“数”与“数字”的涵义不同,“圆”与“圆形”的意义有别。并且,正因为其浅显,所以早就被人们发现并应用。如四则计算中的各种符号,“圆,一中同长也”这样的表达,饱含了先人们探究数学规律的智慧,反映了数学形成的轨迹。对于这些资料的积累与学习,让我们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与理解数学,可以有效地提升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并从中可以生发出教学的灵感。本体性资料,也包括收集与创编的相关数学习题。
二是实践性资料,指与教学直接相关的操作性资料、教学案例(包括视频案例)和相关的经验性文章等。这一部分资料在课例资料中是最丰富的。教师在收集时,要精心研读,更要有所取舍。如对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内容与各种版本的教材编排,我们要认真钻研,从中揣摩课程标准的目的要求与教材的编写意图。对于网络中的各种课例,要审视批判,不生搬硬套。对于视频课件,除了要分析其教学流程,更要关注细节,学习他们在“教学现场”的教育机制。
三是教育理论资料,指与本节课的教学相适应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文摘。对于这部分理论的收集,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教育学、心理学专著中的相关概念与操作策略;另一个方面相关的论文或摘要。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不要求教师进行整篇文章的录入或下载,而是要求取其与本课例有直接指导价值的节选。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与指导价值。
以上三个部分构成了课例资料的三个维度,它对应于教师知识体系中的三个方面:即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因此,对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资料的逐步积累,是教师完善自身数学教学知识结构的重要手段。
要求教师从某一个知识点入手,吸取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比较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吸取教训进行反思,这样的一种研究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操作性很强,更具实效。
二、构建《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的活动流程
《资料库》的丰富与完善,需要有一个组织性强的团队,更需要有一套可以操作的活动流程。经过近一年来的实践,我们总结了以下三个阶段的活动流程。
1、第一阶段——确定课例内容与人员。每学期末的备课会议之前,召开各片的年级教研大组长会议,由教研员公布本学期研究的重点课例,各片年级组长根据自己组内的骨干教师情况,选择一至两个课例作为本学期自己组内的研究课例。
以片为单位确定课例组织,有利于组员间的交流。同时,这一个组织又是专题性的,当本次课例活动结束,则本组织也随之解散,这些成员所经历的教育研究形式,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也可以带动本校教研活动的开展,在区域内形成自己的教研文化。
2、第二阶段——制订研究方案并实施。各教研组长组织自己组内的三至五名骨干教师组成课例研究小组,制订出课件研究方案,方案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前期资料收集、整理与反思。可以由执教教师完成,也可以由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要收集的内容同前面所提到的三点对应。
教学构思与反复磨课。请各位组员学习了经过整理的资料之后,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出一个或几个课堂教学初步方案,指定一位或几位组员进行具体设计与实践。并在组内成员一起磨课,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请教研员参与或其他的教育名师指点。
课堂教学展示与评价。指最后课堂教学的形式在区内外展示,听取其它各组成员的批评与建议。
实践后案例资料的整理与推广。把前面三个项目的实践过程,进行整理,按本体性资料、实践性资料与教育理论资料这样三块内容,再进一步进行整理与加工,编辑成三个板块若干个小节的课例专题资料,交教研室。
3、第三阶段——资料共享与再实践。课件资料交教研室后,由教研员会同名师工作室成员,进行再审核,遴选出优秀的案例资料入编《萧山区小学数学课例资料库》。
为了让其他教师分享讲座主持者的收集成果,我们以下面几种形式进行推广
(1)优秀入选课件资料的负责人在备课会议及其它各种场合中介绍心得或专题讲座。
(2)优秀课例资料网络评比。经本人同意后,把初评的优秀案例资料挂于《萧山区小学数学网站》专栏中,供区内的教师学习并参与点评。
(3)在网络点评中,发现有一些好的思路与想法的,由原负责组进行再整理与再实践。
三、本项目活动的长远目标
围绕这一项实践,分别开展了三次教研活动,先后有五位教师分别对《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植树问题》、《圆的认识》、《可能性的大小》、《单位进率的疏理(自编教材)》这五节课进行的研究与展示。积累了近20万字的文本资料与10则视频案例。也为同类活动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达成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活动内容编辑成为《萧山区小数学课例资料库》。教师积累的丰富、具有深度的数学课例 资料需要加以传递,建立数学课例资料库能够将同伴的智慧的结晶、以及丰富的成果保存下来,为不断充实教师队伍的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教师的课堂教学研究提供系统的参考资料,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师查阅资料的时间,实现课例资料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教学反思;新课程;教师专业化;策略;类型
1 教学反思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人引用“反思”一词,反思性教学是美国学者斯岗提出的,他认为培养教师临场探索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反思在我国古代就已有雏形,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五日三省吾身”道出了反思的重要性。我国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和解决自身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或教学形式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效果进行回顾、审视和评价,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过程。通过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实现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经验有机融合,不断澄清、质疑自身的教学行为,这样才能在行动研究中建构全新的“教育自我”,使自己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促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是新课程理念的应用与实践者,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否成功,关键是我们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加以思索、研究、改进的过程,教学反思则是教师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2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具有专门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能有效的、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领域中的问题。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反思+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化成长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的过程,是教师自身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个人成长,另一方面是促使教师达到专业标准,得到专业成熟。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评判标准,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①满足学生要求和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为标准;
②以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能力发展为标准;
③以教师为他人或集体所作的贡献为标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支撑,是教师的主体意识和研究意识及能力,而教师的研究能力首先表现为对自己教学实践和对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的反思能力。
3 教学反思的内容与类型
按教学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我在教学中的反思,主要是教学后的反思。
按反思内容,分为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自身教学行为、教学反馈的反思。
4 教学反思的策略
增强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教师首先具有反思的人格特征,其次教师应具有反思的知识基础,再者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具体做法:
4.1 加强理论学习,潜心教科研,有一定的理念为指导,并将教育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加以剖析,再到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实施,才能使教学能力逐步得到提高,所以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学反思水平的有力保障。
4.2 勤思多记。教师的反思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要持之以恒,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把教学中的点滴感受随之记录,积少成多,以促进教学反思的提高。
4.3 多听观摩课,多与教师同行相互交流,分析别人的成功与失败原因,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这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通过观摩他人的教学活动,自己可以取长补短,尤其是学习他人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组织形式,可以使自己教学上少走弯路。
4.4 自己上公开课,借助他人的反思,促成自我发展。中国有句俗语“旁观者清”,有时自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而听课老师对自己教学上的优缺点剖析很深;备课时的预设,教研组各位老师群策群力,共同反思推敲;课后的交流评课,又一次各种反思的碰撞与交流达到了很高境界。因此这种方式是我们教师个人发展的最佳途径。
5 我个人的亲身体会
我是一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回顾十五年之多的教育之路,有汗水和艰辛,更有收获的喜悦。前几年是在教学中“摸爬滚打”,了解教材,走近学生。而新课程改革的这十多年,我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是最快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我对教学新理念能基本理解,并能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市优质课评比的几年中,本级段的老师对我教法的建议,我视为珍宝,认真领悟,真心改进。有时在头脑中回想自己当天教学效果的好与坏,有时用笔记下当天教学的不足之处。这样,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越来越好,在级段6个班评比中均居前三名。与此同时,自身教学素养也不断提升,参加了市级、省级、国家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近10篇。其中《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获省级一等奖,《新课程下的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获国家级一等奖,课件《找规律》获国家级二等奖,并积极参加了川汇区教研室的国家级课题研究《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如今此课题正在校内进行推广。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近两年在我校轰轰烈烈的展开,我也不甘落后,课前细心备课,反思课堂上的预设与生成,以至于教学中随时调整自己的教法,课下反思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找出改进措施。针对我校大班额现象(每班100人以上),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自己的数学课堂更精彩,教学反思就更为重要和必要了。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前,一年级的小朋友对钱的知识理解很少,课前反思后,我给孩子布置了课前作业,向家长了解或上网查有关人民币的知识,上课时,学生说地很好,知道中国的钱叫人民币,美国的钱叫美元,日本的叫日元,香港的钱叫港币……,还知道了课堂上的很多知识,本节课孩子的学习欲望很高,学习兴趣很浓,教学效果很好。课余,我积极参加学校的数学沙龙组织,和沙龙会员听研讨课,授课教师先进的教法和理念,我细心揣摩,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优秀教师的带动下不断成长。工作之余,我认真阅读《小学数学教学》等课改著作,学习名师的教学风格和教法。
总之,教师是课改的关键,教学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不少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显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对自己教学的有效反思。老师们,朋友们,乘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让我们从自身专业成长的现状出发,通过不断优化的反思,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本学期,我市小学数学学科的教科研工作,主要是认真学习和贯彻了“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加大了数学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培训力度,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优化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促进学习 理念先行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新课程实施成功的先决条件,而教育者的教学行为又是受其头脑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所支配的,因此,本学期,全市数学教师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理论学习计划,采用个人自学与集体辅导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认真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及有关新课程的理论丛书,使全体教师树立起四个观念:(1)教育观:基础教育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基础,要面向每一个儿童的需要,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2)课程观:课程不是静态的封闭的文本,而是动态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体验与会话。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是应该和学生一起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课程的积极开发者和主体。(3)教学观:教学已不再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是课程的创生开发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动发展的过程。(4)评价观:新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甑别为主的评价观,取之以关注过程的,以质性评定为主,侧重发展的评价观。从而为课改工作的顺利、健康地进行作好准备。
二.狠抓课改 保证质量
⒈本学期,我们除在数学中心组活动中认真贯彻研讨了数学课程标准精神并布置了有关工作外,一方面,在文化小学和南门街小学对全市一年级数学教师组织了两次一年级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训活动;在绸缪小学对全市五年级数学教师进行了苏教版(修订版)教材教材教法的培训活动,使有关教师很好地领会了编者的意图和把握了教材的精神;另一方面,设立了小学数学学科课程改革的中心组,并组织在实验、上沛、周城等小学多次上研究课、作课改的讲座和进行研讨活动,为广大实验教师示范、引路。另外,我们还扎实地组织了各种评比活动:(1)一年级课改实验教师优秀案例及优秀课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出实验小学的吴红琴老师和平陵小学的马柯老师拍了录像课送省和常州市参加录像课评比;(2)数学年会论文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出一部分参加常州市年会论文评比,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3名和三等奖3名的好成绩。
⒉发挥群体优势,抓实课改工作。在认真学习新标准,领会其精神的基础上,各校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组织集体备课,研究如何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去,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常规。本学期,我们对全市许多学校(特别是对全市课改基地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了调研,特别是深入课堂第一线听了大量的课,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学校校本培训和集体备课、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工作进行了及时的反馈和有力的指导,并对课改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提出改进完善的措施和策略在网上,以供全市数学教师学习,逐步做到在每位教师每节课的备课、上课和教学评价中都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三.抓实课题 深化教改
2010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合作开展了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实验。绿色教育实验吸收、传承了已有的绿色教育理念,更致力于“绿色”的教育生态体系的构建。北师大教育学部绿色教育理论研究组提出:绿色教育理念包含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教学是教育的基本形式,绿色教育的理念如何付诸课堂教学实践?在绿色课堂教学改进的实验中师生有哪些变化?
二、绿色课堂的内涵
石景山区绿色教育发展课堂改进项目小学数学组通过理论分析、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和专题讲座等,探讨了绿色课堂的内涵。
1.确定绿色课堂教学研究视角
根据绿色教育的理念,绿色课堂改进小学数学组选择了绿色课堂分析的主要视角。(1)人格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决定个体的个人风格并影响其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行为、情感和思想的特殊模式(黄希庭主编,《简明心理学词典》)。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即尊重人的个性,包括尊重学生个体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现有水平,尊重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困难。(2)研究生命观的学者认为,人的生命是独特的个体,人们需要理解人类及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学会尊重和敬畏人类生命,理解生命在展开和实现过程中的精彩。生命的价值以保存和珍惜生命为基础,同时它会通过生命本身的实践活动不断超越生命存在的现实。人们只有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才能体验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也才能意识到社会对其生命存在的认同。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即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培养探索知识的热情,树立数学学习的信心,勇于在课堂教学中发表自己不同的声音,为大家提供新思想和新方法。(3)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这里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具有系统更新能力的发展。将可持续发展引申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上,即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需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他们表现的平台,给他们尝试的机会,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力,给学生在课堂发言的机会,同时要让学生学会与别人沟通,调整自己的观点,构建一个师生、生生间相互启迪智慧,和谐互助的教学环境,体验课堂学习中自我发展完善的过程。表1为绿色教育在绿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分析。
2.特级教师的言传身教
绿色课堂改进小学数学组充分利用全国特级教师资源,向特级教师介绍了绿色教育理念。受邀的全国数学特级教师根据自己对绿色教育的理解和教育教学的研究,给石景山区的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了精彩的公开课示范和绿色教育专题讲座,反响强烈。
小学数学组邀请全国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吴正宪老师做了“搭配问题”的公开课,并在课后与广大教师们交流绿色教育的教学理念。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情感、个性和独立人格,我们要尊重、理解、善待、读懂、期待学生;儿童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有发展的潜力但还尚未成熟,所以我们要充分相信他们,开发他们的潜能,包容他们的错误,给儿童尤其是犯了错误的儿童重新跃起的机会。数学教育是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为孩子的一生持续发展奠基的教育。要教学生听得懂的数学,简单的数学,数形结合的数学,动手做的数学,“不太严格的数学”,与儿童经验对接的数学。吴正宪老师将理论和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相结合,选取多个精彩的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她的数学教育观、儿童观。
小学数学组邀请全国特级教师华应龙为教师们做了一节“平均数”的公开课,并做了精彩的讲座,与广大教师们讨论交流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绿色教育理念。讲座中,华老师就“绿色课堂”的本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华老师以自己以前一堂“圆的认识”的课堂为例,带领大家一起思考“教育应该留给学生什么”,又运用人文经典来阐释绿色教育的理念: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他认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只以教授知识为目的,“苦学”是一种游戏,一个好学校既要有拼搏进取的文化,也要有“输得起”的文化。教育应该起到启迪智慧、点化生命的作用。华老师还提到了教师要在学生的心中“播种太阳”,教师脸上有多少微笑,学生心里就有多少阳光,给学生以支持以希望,给学生以阳光,这才是“绿色课堂”应该做的。
在分析绿色课堂教学理念的内涵的过程中,教师们逐渐认识到,课堂上要让学生感觉到被关注,他们的观点能够被区分识别;学生们的问题得到了回应;学生的感觉和生活经验被接受;新思路和新方法能够获得支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现状、学生的解题水平,按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解决难点、扫除教学障碍为原则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绿色课堂教师是主导,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差异,而且还要帮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提高,这需要教师的提问引导智慧。教师启发的目标不是获得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提问指向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方法;师生、生生间交互启发,通过阐述自己的思考,质疑、学习他人的思维,在展现自我,倾听他人,调整、校正自我的思维碰撞中实现认知发展。
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实验学校的教师们开始绿色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在设计的指导思想上,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们备课时还在学生情况分析方面下工夫,教师们采用测试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采用访谈法判断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水平,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绿色课堂教学改进的行动研究
绿色课堂教学改进实验展开以来,课题组采用了行动研究范式。首先,运用课堂观察法和比较法,北师大教师和石景山区教研员深入课堂听教师试讲,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即寻找一个起点,理清问题的情境,确定初步的研究问题。其次,根据前面发现的问题,研究小组与任课教师共同分析问题的症结,制定改进方案,然后,任课教师就改进后的教学在全区绿色课堂改进实验校做公开课。有时是同一节课由不同教师授课,展现教师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特色比较。最后进入评价阶段,实验校教师、北师大教师和区教研员共同讨论交流,对前述的行动策略进行评估,对行动改进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有促进性、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授课教师个人也做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的行动研究方向,进入新研究的开始。在研究过程中,有25位教师先后参与了行动研究,通过同课异教与同课异构两种方式展开教学。同课异教指一位教师,针对某一内容在一个班进行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后,研究小组的北师大教师、区教研员,对本次课进行评析、指导,指出教师备课、授课的亮点与不足,为下一步的改进提供建议和支持。之后,教师进一步进行教学反思,修订教学计划,然后在另一班级以公开研究课的方式对同一内容实施教学,以期在更大的范围内交流讨论反思,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同课异构指两位教师对相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同样教材、同等进度的“同名课”进行教学,比较两位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异同,比较教学重点、难点确立的异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设计的异同,比较教学效果的异同,从而实现相互学习,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目的。
1.精心打磨优质课
例如,合作研究者霍老师和杨老师同时教完五年级“多边形图形的面积”后,分别在两个班上复习课。课题组的教研人员听取了两位教师的试讲,帮助教师更加明确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准确地选择教学内容,然后由任课教师提出新的教学设计。霍老师通过分析教材后将这节课定位为多边形面积的练习课,重在训练学生熟练计算多边形的面积,并通过变式练习,提高灵活运用公式求面积的能力。霍老师设计了“基础训练――变式训练――拓展训练”这一有层次和梯度的练习。而另一位杨老师分析了学生的状况后认为学生学习了单个知识点,本节课需要通过回忆平形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清各种平面图形面积公式之间的联系,建立有关面积的认知结构;并能灵活应用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他首先让学生归纳学过的面积公式,图文结合整理面积的推导过程,归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其中包括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面积关系、三角形与三角形之间的面积关系。两位教师根据新的教学计划在全区实验学校做了公开展示课。
在评价阶段,小学数学绿色课堂改进组展开了“2+1”评价模式。所谓“2+1”模式,“2”指参加共同研究的每个实验学校教师代表对本节公开课指出两条值得推广和肯定的亮点,“1”指每个实验校教师代表还要提出本节课中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关键点。实验校的教师们对霍老师和杨老师的两节课做了对比,认为同一知识内容的复习课有不同的教学目标是合理的,杨老师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使学生对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霍老师是为了提高解题技能。教学重点虽然不一样,但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的要求是相同的,在教学设计方面两位教师都是可取的。另一方面两位教师也存在有待改进的问题。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的视角看,霍老师设计的练习题间虽然有层次、有关联,但有的练习题设计较难,超出了一般学生的思维水平。杨老师让学生归纳多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与求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能力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当学生面对杨老师的求面积应用题时,部分同学感到困难。
参与小学数学绿色课堂教学改进实验的教师们通过这样的自身实践、专家引领、改进教学、集体和个人反思的过程,真正地研究、改进了教学,不断地提升了课堂授课质量。
2.研究的成效
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石景山教育委员会的指导,得到了小学校长们的支持、教师们的认同。研究成效表现在:
(1)教师们改进了教学。实验组与授课教师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上课反思改进上公开研究课评课,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逐步深入地理解了教学。课题组的绿色课堂改进行动,从刚开始广义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阶段,过渡到开发优质精品课的层面,上学期有4位教师为某省100名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上了4节研究课,有的课受到了参观教师们的高度肯定。
(2)搭建了研究成果交流的平台。由于小学数学绿色课堂改进组定期展示行动研究成果――公开研究课,实验学校的教师们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同行及研究者的指导和帮助,加强了校际间的交流,为教师的课堂改进开通了学习、观摩的渠道。
(3)教师从教育的行动者转变为教育的研究者。小学数学绿色课堂改进组已经聘请了三位特级教师为实验学校教师们做小学数学现场示范课,同时请他们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做专题研究报告;北师大教师、区教研员也做了专题讲座,为实验校教师提供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帮助。教师们通过具有指向型操作因素的任务和自我指向型心理因素的分析,展开集体反思和个人反思,向研究型教师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4)行动研究中显现的问题正成为改进教学的突破点。如:根据教师们对学生关注的广度和深度不足的问题,有5所小学的校长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建议,有的校长提出,上课学生的参与度应达到50%以上,有的校长认为要达到90%以上;每个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行为,都应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教学环节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挑战性与独创性问题等等,这些活生生的现实问题,成为改进教学的关键点。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展望
1、进一步学习数学新课改理论、课程标准,学习成功的课改经验,学习一些中外教育理论。真正转变课程理念,并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自觉行为。
2、认真学习和落实各项教育教学常规。
3、认真学习1——6年级数学教材和教学参考,并详细作好学习笔记。
二、深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主体,课程改革要落实在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中,只有真正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本学期数学组注重抓实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每位数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让学生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地学习,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让每一堂数学课都成为学生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1、每周到学校听课,全面了解学校教育教学、学生行为习惯、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实施指导和服务。
2、继续学习贯彻Xx市教育局下发的《中小学教学常规》,到学校听课中检查教学常规落实情况。
3、加强课改实验专题研究,充分利用本区教学资源,发挥中心教研组的作用,以点带面,开展课改研讨,加强集体备课,通过案例研究、教学反思等形式帮助教师确立正确的观念,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三、改进教研方式,提高教研工作的实效性。
1、学期初我们就确定了本学期的研究课题,让区中心组成员围绕《如何上好复习课》进行研究、实践,积累第一手资料。
2、区中心组成员两人为一小组进行集体备课、说课,写出初案,再进行修改写出复案,由一名成员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另一名教师课前针对本课设计抽测题,课后及时抽测部分学生,并写出抽测情况反馈,以便执教教师改进教学。在此基础上所有成员进行评课,执教教师及时进行反思。通过本期的教研,老师们清楚的明白,要想备好一节课必须做到:①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② 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③ 注意目标的全面性、明确性和可操作性;④选择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⑤ 明确教师角色,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探索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
3、充分利用网络教研,开通博客,建立中心组QQ群,上传一些学习资料,供老师们学习交流。
四﹑认真做好数学电教优质课的参赛工作。
本学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Xx小学Xx老师、Xx小学的Xx老师的电教录像课,我从老师定课题开始,就帮助老师准备素材,认真备课、说课,修改教案,按新的教学理念,一遍又一遍的反复修改教案,两位老师在录像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针对上学期一年级数学教师开展的《初始年级教学中如何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课题研究,学期初开了课题总结会,对一些好的做法给予肯定,以便一年级的教师们今后能够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六﹑科研工作
本着科研带教研,教研促科研的原则,区中心组学期初就确定了《如何上好复习课》的课题,让全组成员参加课题的实验研究,另外中心组教师人人申报省市科研课题,如申报的省课题《小学数学“学困生”发展策略的研究》等,使教师们在科研方面得到促进,通过课题的研究过程使我们的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七﹑加强质量检测及分析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是发展教育的永恒主题,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迫切需要。考试是教学控制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本学期加强了对毕业班的检测反馈力度,进行每月测试,质量检测后及时做好质量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把薄弱年级、班级和学困生的转化作为重点,实施重点帮教,进行跟踪指导。发挥质量检测对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促进功能。
1、二月份进行上学期三、五年级期末试卷分析和教材分析。
2、认真做好1—3年级口算、4—6年级解决问题练习册的命题工作。
3、认真做好2—6年级期中调研的命题工作。
3、认真做好毕业班每月(三月、四月、五月)调研工作及一年级期末调研的出卷工作。
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我以尽量不出错题为前提,本着为学校、家长、学生负责的原则,在试卷命题上狠下功夫,我深知测试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因此我力争做到试题编制体现新课程理念,增加了更为人性化的命题风格,试卷内容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儿童的特点,图文并茂,内容适度开放,评价标准相应适度开放的特点,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
4、认真做好毕业班十份综合练习卷的命题工作。
为了提高我区毕业班的教学质量,我区专门为毕业班出了十份综合练习卷。我在对这十份综合练习卷进行命题时,都按照新的教学理念,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出死记硬背的内容,多出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能体现综合应用的具有创新思考的内容,这样命题的导向,就是要求广大数学教师必须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和经验,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发展。
5、认真做好六年级每月调研的卷面分析工作。
每次调研考试后,我都及时把六年级学生的卷子认真翻阅,并仔细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当场进行卷面分析,并给老师们进行教学质量分析,对数学教学全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和管理,对考试、检测情况进行监控和指导,依据课程标准和相关教学管理文件对学校教学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八、认真做好区数学教师作业设计及听课评课的比赛及评卷工作,并选拔优秀教师于5月23日参加Xx市教师作业设计及听课评课的比赛。
九、认真做好1——6年级的期末成绩汇总工作及指定年级的集中评卷工作。
十、参赛及获奖情况
1、10名教师参加Xx市作业设计比赛,5名教师参加Xx市听课评课比赛。
2、本学期数学组有9篇论文参加省论文评比,13篇参加小学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优秀小论文评比,还有9位老师制作的课件参加了省小学数学优秀课件评比。
3、三名教师参加Xx市电教录像课比赛。
4、本人被评为20XX年Xx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工作计划表就是使用表格的形式反映工作计划的内容,表格是工作计划的工具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1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动力,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围绕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扎实开展高年级数学备课组研训活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利用每单周三的备课组(教研组)活动时间,配合教导处组织备课组老师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新理论和先进经验,学习阳光课堂的相关理论,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倡导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抓好课堂常规,提高教学效益
在日常教学中,要借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认真研究"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不断改进备课方法,提高备课质量,把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色溶于一体,积极采取集体重点准备、个人能根据班级实际加以调整、教后能及时地做好教学反思。尤其是要以教导处提出的建立阳光课堂为重点,切实做好自身备课。合理安排每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有针对性、教学有成效。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新教材所蕴含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自主地学、能动地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和发现,真正让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得以贯彻和实施。打造阳光高效的数学课堂。
(三)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本学期高年级数学备课组研训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穿插组织一些集体备课后的实践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以及反思性教学交流、研究活动。
集体备课实施程序:
(1)分工协作:由主备教师要提前对后一周(5课时)的教学内容精心备课,备课组其他教师在集体备课前,也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形成基本的教学思路,为讨论交流作好准备。
(2)交流修改:由备课组长组织好本组教师,按照已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开展活动。先由主备教师就预设的教学设计作详细地介绍,供其他教师学习、思考。后备课组其他成员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讨论交流,各抒己见,,优化方案,达成一定的共识。
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1)集体备课的教案可以借鉴优质教学资源,但须杜绝将网上下载或往年备课直接打印的"拿来主义";主备人须依据自身教学素养,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可操作的教学预案。
(2)集体备课"交流修改"前,由主备人确定每次交流5课时中的"1至2个重点课时内容",并告知其他成员认真准备,以利于"交流修改"时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每一次集中交流的时间有限,期望通过此举措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交流的效率与质量。
(3)建议备课组成员加强教学反思性研究,鼓励教师以"教学问题记录表"的形式将"备课、上课、作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与年级组其他教师探讨、反思,寻找归因。从而能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补救措施。
(四)重视教学管理
本学期,高年级数学备课组将继续加强"教学五认真"工作管理。备课组长配合学校领导承担对数学教学的指导和管理,以抓"集体备课效益"为突破口,做好教学的各项常规工作。
(1)备课:以集体备课活动为抓手,加强交流研讨,突出个性修改,切实提高质量。
(2)上课:围绕集体备课教案,扎实组织课堂教学;继续关注学生"双基"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成长;关注教师教学水平地提升。
(3)作业批改:严格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规范作业格式和教师批改行为,确保一课一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课后反思:认真写好课后反思,将课后反思与集体备课活动、数学教研活动等结合,规范研究的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通过对以上教学常规工作要求的强化,努力在数学教师中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加强研究性学习,强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意识。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2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务教研处和数学教研组工作要点为指导,以新版《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规范教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工作目标
积极开展备课组活动,认真学习,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备课组中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年轻教师的研讨研修作用,不断规范教学行为,提高备课组每位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教研能力。
三、工作措施
优化备课组活动,采用理论学习、座谈交流、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研讨、校本研修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
四、工作安排
1、集中学习,制定本学期年级组数学教学计划,落实组内活动安排。
2、组内集体备课:《认识人民币2》——主备人王群。
3、主备人执教组内公开课《认识人民币2》,组内数学教师深入课堂听课观课,评课研讨。
4、主备人执教校级公开课《认识人民币2》。
5、期中考试及质量分析。
6、商讨家长会交流事宜。
7、网络晒课:制作课件、撰写教学设计、上课录课。
8、组内商讨,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9、撰写三个一评优教案、论文。
10、学科教学总结,期末检测。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3一、指导思想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本学期将继续围绕学校工作计划,认真组织数学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行为,求真务实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研究,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确保备课质量的稳步提高,并以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工作思路
在本学期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这习惯一块知识的教学,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从而制定本组活动计划,明确本学期目标,落实任务。
三、预期目标
1、提升一年级数学教师课堂组织的能力
2、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力。
3、组织全体组员积极参与新课程研究,勤反思、勤撰写,提高教师的探究能力
四、具体措施
1、严格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教务处工作计划、教研室工作计划、数学教研组计划和备课组工作计划开展本组的备课研究,并做好相关备课资料的积累。
2、严格按教务处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尽心设计教学方案,力争高效率地完成备课任务。
精心写好备课材料,尽力做到高质量地备课。
3、备课探讨时,用心听,多提出修改意见,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倡多写课堂教学随笔、反思或案例。
4、集体备课的教案,只是作为参考样本,每一位老师要根据自己理解、班级学生实际,本校教学条件,作出相应的修改。
5、提倡教学相长,平时多开展个人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6、加强教师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精心准备,把握“优化教学设计、落实教学目标”这一主题,重点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制定上下功夫,集体备课的流程一般为:组长先确定教材交组内老师分散备课,然后在个体备课的基础上集中进行讨论,集体设计一份比较优秀的教案,这份教案由下次上课的老师进行施教,最后进行说课评课等。
7、积极准备一年级的口算比赛。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4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学校的“信息化生态课堂”为基准,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实现集体备课与教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与校本培训的高度融合,让集体备课活动与新课程改革携手同行,使备课过程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备课组成员情况分析
我们学科组有两名数学老师,徐时旺老师从教近三十年来一直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对学生严格要求,对数学教学有自己的执教风格,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相信她会带动我们学科组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对待工作善于学习,勤于钻研,但在学生管理方面有些欠缺。我们组两位老师都多次执教区镇公开课,一度受到领导的好评,基于此,我们要发扬“团体作战”精神,互相学习,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坚持集体备课,认真落实不流于形式,贯彻数学组的工作计划,为创先进备课组而努力。
三、教研组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和研究,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工作实践中去,进一步提高课改实施水平,重视对学科课程的研究,加强信息化生态课堂的建设。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3、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四、本学期活动内容
1、每单元至少一次集体备课。
2、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讨论和研究。
五、具体活动措施
1、严格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教研室工作计划、数学教研组计划和备课组工作计划开展本组的备课研究,并做好相关备课资料的积累。
2、认真钻研教材,尽心设计教学方案,力争高效率地完成备课任务。
精心写好备课材料,尽力做到高质量地备课。
3、备课探讨时,用心听,多提出修改意见,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倡多写课堂教学随笔、反思或案例。
4、集体备课作为参考样本,每一位老师要根据自己理解、班级学生实际,作出相应的修改。
5、提倡教学相长,平时多开展个人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6、提倡多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报刊资料,努力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率的教学设计,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备课。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5一、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文化滋养、以雅育雅、自主发展、享受成长的办学理念,以现代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以常规落实,质量为首,主题研究,专业提升为工作主题,开展本期二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结合二年级数学组自身实际,重实效、重发展、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工作策略
用心研究、科学实践、确保质量、促进发展
三、工作要点
(一)注重各项常规工作的顺利开展。
1、备课:按不同教龄段的要求进行分层备课。
在备完全册教案的基础上,坚持课前修改和课后反思,教研组长坚持每周检查,并签注意见和建议。教导处每月抽查。
2、听课、评课:认真开展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活动。
特别是听课后的评议活动要落到实处,做好资料收集和记载。
3、作业与辅导:
布置作业的目的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及时收作业,及时批改和发还作业,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
情况。对不认真完成作业或不按规定交作业的学生,应及时了解情况,进行帮助教育。加强对学生问题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4、研究落实的提优、辅差工作计划,对本班本年级的学习困难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早发现,早预防,早落实,及时解答疑难、补习指导。
可以建议:建立错题记录本(随时记载)、学生成长记录本(随时记载,重点是学困生)、知识要点整理本(每单元集体备课整理,教学过程中完善,到期末整理成有序的知识要点)、建立后进生辅导记载。
5、教研组坚持按计划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认真记载,认真总结。
在每周三下午,教研活动时间专时专用,与平时随机的听课、评课、研究等活动相结合,既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全局性,又高质、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
(二)探索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用心研究
(1)每位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现代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
要求:每位教师制定详细的现代课堂教学实践计划,本学期应有至少10%的课堂教学内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2)教研组制定详细的现代课堂教学教研计划,并订出典型课例进行研究,本学期至少应安排5次相关的教研活动。
2、科学实践
(1)结合学科和年段特点,积极探索和实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2)每位教师在组内展示一节相关研究课。
(3)教研组提供一节相关课例在大组内展示。
(4)本年段结合拟定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从典型课例入手总结提炼出相关模式。
四、本学期特色工作
1、坚持数学实践作业的设计。
2、坚持快乐周末练习的设计。
3、开展小樱桃杯数学竞赛。
五、各学月工作重点安排
第一学月: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参加期初的教材分析,初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学月:继续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活动。
第三学月:现代课堂教学展示课,举行小樱桃杯数学竞赛。
第四学月:结合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开展校本课程研讨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文化;简约;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2-0071-05
课堂作为传习文化的主要场所,其本身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课堂文化在课堂中形成和发展,同时又反作用于课堂教学活动,制约并引导着课堂教学的发展走向。教学中面临的许多问题,本质上都涉及到文化的问题。因此有专家指出,“中国课堂要有所突破,必须从课堂文化的变革始”[1]。小学数学课堂文化是在小学数学课堂这一特定场域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教学行为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意识形态。小学数学课堂文化不仅表现在要学习的文化内容上,而且表现在围绕数学文化进行的教学活动中,即“教什么”和“怎么教”两方面的问题。
那么,在小学阶段我们需要怎样的数学课堂文化呢?《易经》曰:“简易约达。”我们可将“简”和“约”作为追求,构建形式简约、内蕴丰盈、务实高效的数学课堂。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简约,从教师教的方面可分为:简单的教学模式、简洁的教学情境、简明的教学内容、简易的教学手段、简练的教学语言等。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的学进行理性的规约,约定科学的学习范式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课堂教学文化。大量成功的教学案例表明,简约的课堂文化能让教变得流畅,学变得自然,教学效益得到显著提高。
基于上述思考,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文化的操作策略有多个方面,限于篇幅,本文重点阐述关于教的三个方面:简单的教学模式、简洁的教学情境、简明的教学内容。
一、简单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结构
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永恒的主题。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巩固练习,实践应用拓展―总结反思,完善知识结构”的课堂形态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在常态课堂上,必须使教学模式“简单化”,形成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结构。
问题解决最基本的三个环节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或强化问题)。因此,简单的教学模式应精简到这三个环节。首先呈现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再引导学生从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诱发学生围绕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产生新的问题……如此不断循环,构成一条螺旋上升的问题链。
案例1:“用数对确定位置”(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1.设置情境,提出问题,体会规则的必要性
师:请同学们不用手指,而用自己的语言告诉我班长所在的位置。
(教师按照学生的表述走到学生中间去找,但是无法准确地找到班长。)
师:我为什么没能一下子找到班长呢?
生:因为我们说的第几组第几个和老师理解的标准不一样。
2.调动经验,解决问题,体验规则的一致性
师:怎样才能找到班长?看来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才便于我们准确地确定位置。在数学上,我们规定这样的竖排叫做“列”。(课件演示)因为大多数人的习惯是从左往右数,所以确定第几列也要从左往右数起。数数看,咱们班的座位有几列?
师:像这样的横排叫做“行”。想一想,要确定第几行,应该怎么规定?是从前往后数,还是从后往前数?
生:从前往后数。
师:是啊,很多规定都有它的合理性,总是符合大多数人的习惯。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班长的位置,竖着看,他在哪一列?横着看他又在哪一行?那么,班长的位置我们可以怎么说?
3.优化建构,产生新问题,领悟规则的合理性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记录班长的位置。(学生尝试之后,教师展示学生各具个性的记录方法:①第4列第3行;②4列3行;③43;④ 4,3……)
师:仔细观察,看看这几种记录方法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认为哪种写法最好,为什么?
……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用到数对来确定位置。看!小明家厨房的一面墙上贴着瓷砖,你能用数对表示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吗?
生:(3,2)、(3,4)、(6,2)、(6,4)。
师:仔细观察这里的4个数对,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本课采用简单的教学模式,用问题链将课堂勾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指出的是,采用问题链式的教学结构固然有效,但让学生养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新问题的习惯却并非易事,正如波利亚在指出学生解题后反思现状时所说:“即便是相当优秀的学生,在得到题目的解答,并将整个论证简洁地写下来以后,也会合上书,去找其他的事做。”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逐步将主动产生新问题作为对学生的日常要求。只有长期经历这样的训练,学生才可能形成探索问题的思维范式,“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文化才有可能形成。
二、简洁的教学情境:情境链与知识链的有机耦合
有研究表明:面对有趣情境或者问题情境时,学生基于兴趣和好奇,会产生一定的问题意识。[2]课堂教学要以知识链为线索,结合问题链设计一条情境链,再以这条情境链来组织课堂教学,设法将核心知识和情境链的节点进行有机的耦合。在情境链背景的辅佐下,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理解、记忆和应用会变得简洁而高效。
案例2:“用字母表示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
情境1:
师(出示扑克牌):扑克牌中的字母A表示什么?字母J、Q、K呢?
生:1,11,12,13。
师:扑克牌中的这几个字母,分别表示几个确定的数。字母能不能表示变化的数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借助学生非常熟悉的扑克牌,简洁地指向本课的核心――字母还可以表示不确定的数。)
情境2:
师:数学王国正在举行盛大的晚会!入口处人山人海,聪明的小猴为了缓解大家排队等候时的焦急心情,正给大家表演节目呢,瞧!它正在用小棒摆三角形。
课件依次呈现并提问:摆1个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摆2个三角形、3个三角形呢?归纳出数量关系:三角形的个数×3=小棒的总根数。
课件切换情境图,图中看不出小猴摆的三角形的个数,提问:这一次小猴可能摆了多少个三角形呢?
师:小猴摆了a个三角形,它用了多少根小棒,该怎样表示呢?
关于儿童数学概念发展水平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小学生把字母当作具体的对象,而不能把字母看作变量。情境2借助数量关系的归纳,减缓了从常量到变量之间的思维坡度。
情境3:
师:咱们来玩个猜年龄的游戏好吗?请这位小女孩来悄悄地告诉我她几岁了。
师:大家一定也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吧?但是老师不直接告诉大家。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我和这位小女孩两个人中一个是b岁,另一个是b+25岁(板书),猜猜看,b和b+25哪一个表示老师的年龄?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看出老师比她大多少岁吗?
师:看到b+25这个式子,我们能联想到什么呢?比如,这位同学1岁时,老师多少岁?
(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几组年龄。小结:字母b表示的是一个可以变化的数,但只要b确定了,b+25也就确定了。)
师:她的年龄和老师的年龄在同时变化,什么没有变?
生:年龄差。
师:现在,谁有办法知道老师多少岁?
生:只要问一下那位同学的年龄,加上25就是老师的年龄。
师:很好!我们用b表示这个同学的年龄,那么我就是b+25岁,这儿的b+25不仅可以表示我的年龄,还可以表示我们俩年龄之间的关系。如果她11岁,我多少岁?当她36岁时,我多少岁?
师:b还可以是什么数?谁来说一个尽可能大的数?
生:99。
师:那么老师多少岁?
生:124岁。
师:那时侯老师可就是个老寿星了!(学生笑)b可以表示500吗?为什么?
从“猜年龄”这个有趣的问题情境自然地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b+25的内涵。
用字母表示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存在于一类数学问题中的共性和普遍性,把认识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但对于小学生而言,用字母表示数又是一个“难产”的概念,数学所特有的抽象性、概念性和严密性使得本课的学习容易流于单一乏味。
上述案例表明,设置简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适切的情境中反复体会,从而使理解不断加深,是教好这类概念起始课的有效途径。教学情境的创设要避免“为情境而情境”的倾向,好的情境总是真切地关照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倘若课堂远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只有枯燥的抽象思维,小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原动力。更为重要的是,情境要指向数学知识的核心,二者需要有必然的相关性。简洁的教学情境贯穿整个课堂,可使零散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使深奥的数学知识被学生同化并接受。对于小学生而言,简洁的情境让枯燥的数学有了生机和美感,而且因为有简洁的情境,学习变得事半功倍,更容易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享受学习带来的愉悦。
三、简明的教学内容:核心依附的教学文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简明的教学内容是简约课堂的物质保障。如果说简约的数学课堂是一道清澈的小溪,婉约、清新、流畅、自然,那它的“源头活水”又从何而来?在当今信息社会,我们能够利用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源非常丰富,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是现实的。少则明,多则惑,只有对教材大胆取舍,精选教学内容,学生才能学得轻松,课堂才会显现生机。当然,不能盲目取舍,取舍之间是教师深钻教材、厚积薄发的过程,是教师反思、总结、提炼、借鉴的过程。
案例3:“圆的周长”(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1.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大圆之圆与小圆之圆同――《墨子》。提问:“同”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大圆和小圆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2.引入问题
(师引入问题:小华和小丽分别沿着正方形和圆形的路线走一圈。谁走的路程多?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圆的周长呢?)
3.问题聚焦
(师生讨论绕绳法和滚动法,提出问题:绕绳法和滚动法有局限性,能否找到一种更一般的方法?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有关,圆的周长可能跟什么有关?)
(出示车轮图,根据生活经验讨论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周长就越长;直径越短,周长就越短。由此可见,圆的周长与直径或半径有关系。)
师:正方形的周长等于4个边长,圆的周长可能是直径的多少倍呢?猜一猜。
生1:我觉得圆的周长等于直径乘2。
生2:我不同意!我是这样想的,圆的上半个这条线比直径长,下半个也比直径长(如图1),圆的周长比直径的2倍还要多。
师:猜测可不是随便瞎猜,要有依据地去猜,生2这一点做得好!
生3:我觉得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生4:我觉得圆的周长正好是直径的3倍。
师:圆的周长会不会是直径的4倍呢?为什么?
生1:4个直径接在一起就成了正方形了,比圆的周长长(如图2),我认为圆的周长比直径的4倍少,好像是3倍。
师:同学们,古代的数学家刚开始研究这个问题时也是这么认为的,在两千多年前的一本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用了“周三径一”这句话。有谁知道“周三径一”是什么意思?
4.动手实践
(同桌合作,拿出课前准备的一些圆形材料,测量出周长和直径,再用计算器计算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体验“化曲为直”的思想。学生汇报测得的数据和计算结果,教师在黑板上记录3.1884……、3.2155442……、3.162393……、3.15476……等五花八门的答案。)
师:有没有谁得到3的?我们得到的圆的周长与直径间的倍数与3相比,都怎样?《周髀算经》中“周三径一”这个说法准确吗?
师:我们得到的数据各不相同,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学生讨论)
师:古代数学家在研究圆的周长的时候和我们刚才一样,他们也遇到了和我们同样的问题和困惑。刚开始提出了“周三径一”的说法,后来发现应该是“周三径一有余”, 但是究竟余多少,数学家们算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就跟我们刚才研究的结果差不多。那么,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多少倍呢?
5.课件呈现
(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出古人对圆周率的探究。课件呈现:刘徽的割圆术(详细介绍)――祖冲之算到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2011年借助超级计算机计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六十万亿位。)
6.拓展练习
(师提出问题:你觉得下列问题可以怎么计算?)
A.一个近似于圆形的湖泊,湖中央的一条堤坝(直径)长约2000米,沿湖有一条环湖路。环湖路长约多少米?(本题中圆周率可取3,让学生体会“周三径一”的实用价值。)
B.神舟七号飞船绕着圆形轨道飞行,这个圆形轨道的直径是13441.9千米。飞船飞行一圈是多少千米?(本题中圆周率应尽量取得精确些。)
7.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现在再来看“大圆之圆与小圆之圆同”这句话,这个“同”还指什么相同?
生:大圆和小圆的圆周率也相同。
师:对,任何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倍数,也就是圆周率都是相同的。我们根据圆周率,就能解决很多有关圆的问题。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们不得不面对以下的现实:一部分学生在课前就已经知道圆周率表示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倍数,还能将圆周率背诵到小数点后面多位,甚至知道如何运用圆周率计算周长。因此会有学生在借助圆形物体“操作”之后,汇报出诸如12.56、18.84等“精确”的测量结果,同时得出倍数为3.14!其二,学生误以为只要将测得的周长和直径的值相除,就一定会得到3.1415926……甚至不少教师也存在这样的错误认识,往往以“我们的测量不够精确,因此得不到3.1415926……”来自圆其说。第三,在理解圆周率、得出圆的周长公式之后,练习题大多是机械地乘3.14或除以3.14,名为“知识应用”,实为“计算操练”。倘若本课的教学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何来质的提升?
本课的核心是“化曲为直”的思想,绕绳法和滚动法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这一思想,但是却无法让人信服地得出圆周率,这是本课最突出的矛盾所在。那么围绕核心,哪些活动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呢?第一,是猜测。与学生以前认识的平面图形不同,圆是曲线图形,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倍数关系需要学生有更好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根据的”猜测是很有必要的。第二,是操作。通过实际操作,真实地感受“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第三,是想象。在学生操作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陷入愤悱之际,适时引入割圆术,借助想象体会极限思想,感受古代数学家的智慧。此外,本案例对数学史料的调用也别具匠心,摆脱了通常的“贴标签”的做法,选用学生能够理解的史料,将学生的探索过程和数学发展史对应起来,更有利于学生融入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有文化味的数学课并非简单地添加一些文化元素,对数学文化的追寻必须回归到数学本身,无需标签,不求花哨,当静悄悄的课堂上流淌着火热的思考时,文化不远矣!
“易者易知,简者易从,易知者有亲,易从者有功,有亲则可大,有功则可久。”简明的教学内容,就是要减去哪些与教学目标无实质关联的认知负荷,形成核心依附的课堂教学文化。首先,从教学内容的数量上瘦身,凸显核心的内容,与其面面俱到、广种薄收,不如突出核心、聚少成多,实实在在地追求“一课一得”;其次,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思维实际,对教学“逻辑起点”和学生的“现实起点”做到了然于胸,如此方能实现小学数学课堂的简约、高效。
参考文献:
[1]余慧娟.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思考[J].人民教育,2011(1).
[2]罗国忠.关于提出探究问题的实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5).
[3]蔡建华.“用字母表示数”教学与思考[J].中小学数学,2012(3).
Case Study on Concise Mathematics Classroom Culture of Primary School
CAI Jian-hua
(Jingjiang Bureau of Education, Jingjiang 214500, China)
【关键词】教学反思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教学反思越来越为人们重视,有专家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训,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结合小学数学教学,体会到“教学反思”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颇大,进行如下探讨:
一、教学反思及其必要性
教学反思,也可理解为反思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相结合,并在总结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促使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使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三个阶段
1.教学前的反思
教学前的反思是指教师关注个人已有经验,充分展示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与风格,不受任何干扰的行为阶段。这个阶段往往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受经验束缚,不能很好地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教材、不同班级的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使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时,教师应该“稚化思维”――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力求做到找准切入点,点击兴奋点,寻求发散点,形成整合点。在新课程目标指导下,教师应该做好教学前的反思,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2.教学中的反思
教学实践本身是一个丰富的,多元的,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不断加以调节的过程。从理想的教学设计到真正在课堂实施之间存在着差距,教师在期望与现实的碰撞中常常会遭遇挫折,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善于抓住契机,生成新的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极限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当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方法,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方法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是教师有批判地在教学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使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笔者认为教学后的反思可包括以下三方面:
①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②教学的不足之处:侧重于审视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教学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的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③精彩的片段赏析:侧重于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展开过程中的亮点。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这时最好能详细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回答。这些都可以作为教研的第一手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述。
三、教学反思的再认识
古人云:“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学反思是一种具有指向性、针对性的行为,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