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缺陷管理制度范文

医疗缺陷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缺陷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缺陷管理制度

第1篇:医疗缺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现代CSSD; 纠纷原因

中图分类号 R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5-0148-02

消毒供应中心(CSSD)是保障医疗安全的重点科室,是医院的“心脏”[1]。其纠纷主要发生在与临床对应科室之间。原因诸多,主要为CSSD科员知识滞后,工作漏洞及服务态度存在问题等。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具有完整资料纠纷40例,进行归类分析,制定相关措施进行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纠纷原因

本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等甲级医院,开放床位1000张,CSSD工作人员14人。2010年1月-2012年12月共发生纠纷40例,纠纷原因:器械包内物品缺失10例(25.0%),包内器械与包外标识不符7例(17.5%),灭菌包内漏放化学指示卡5例(12.5%),治疗包内器械锈迹5例(12.5%),呼吸机管道装放不配套4例(10.0%),错、漏发无菌治疗包6例(15.0%),服务态度差3例(7.5%)。

2 纠纷原因分析

2.1 人员方面

随着当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CSSD都具备了先进的清洗消毒、灭菌设备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已成为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室,对科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部分科员知识滞后,跟不上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够,不能适应现代工作的需要[2]。再者责任心不强,特别是遇上工作量大、人员少的时候,为赶工尽早完成任务快点下班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不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处理流程擅自简化、缩短及随意,缺乏慎独精神;如未经双人核对就包装,造成器械内物品缺失、包内器械与包外标识牌不符、灭菌包内漏放化学指示卡及治疗包内锈迹等工作缺陷,引发纠纷。

2.2 管理方面

缺陷管理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到位,监控管理履行不力,把关不严格等,造成物品、器械清洗不合格,治疗包包装不合格(包内物品、器械不配套,包内缺少物品、器械治疗包标签书写不合格);物品收发错误等,引发纠纷。

2.3 服务方面

缺陷主要集中在下收下送过程中。服务水平与服务对象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不能满足当代医院服务对象需求。现代医院发展很快,服务对象要求越来越高,而CSSD部分员工年龄偏大,视力、记忆力减退,专业素质较差,服务理念落后,跟不上时代前进步伐,“以临床为中心”的服务意识不强,不注重沟通技巧,不能随机应变,不能接受服务对象提出的要求,使服务对象不满,产生摩擦,引发纠纷。

3 防范对策

3.1 建立健全CSSD工作缺陷制度

根据科室实际情况,结合护理部下发的供应室质量标准,建立CSSD工作缺陷管理制度,如无菌物品召回制度、质量追溯制度等,同时严格把关,加大质量控制及监督检查力度,做到防患于未然,定期检查及考核,对存在及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并提出对策,经常与临床科室联系,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最大限度的控制和避免工作缺陷。

3.2 加强学习和岗位培训,提高CSSD人员核心胜任力

定期组织CSSD工作人员学习《护士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安全意识;并坚持每个月进行两次业务学习,重点学习CSSD专科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前进步伐[3]。教育培训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严格考试、考核;使工作人员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迅速适应岗位的变化[4]。选派人员进修学习,做好传、帮、带工作,提高科室整体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注重物品的清洗、消毒、包装、灭菌等环节质量控制和终末质量控制,不断提高CSSD人员核心胜任力,从根本上避免缺陷的发生。

3.3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工作性质决定CSSD人员与临床各科室人员联系密切,接触范围较广,因此要注重自身素质的修养,在工作中注意自己的形象,文明礼貌,相互信任,转变服务理念,由供给式服务向需求式转化,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满足临床需要转变,以减少在物品兑换过程中的摩擦;每月定期深入科室详细了解所供无菌物品质量,同时定期向临床科室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及时征求临床各科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4 提升科室整体形象,打造优质服务品牌

将“以患者为中心,服务于临床”作为供应室的工作目标和行动指南,规范服务用语,加强服务礼仪及沟通技巧培训,人人争当标兵。良好的礼仪与素养是防范各类纠纷的基石。

综上所述,CSSD是医院的重点科室,是医院的“心脏”,是为临床提供无菌服务的科室,关乎医疗安全。纠纷的产生源于知识滞后,服务理念落后,责任心不强,无进取精神,跟不上时代前进步伐,导致纠纷发生。正确认识CSSD纠纷隐患,及时整改,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杜绝纠纷产生。保障医疗安全,使临床满意,患者满意,为医院安全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于翠香,吴可萍,冯秀兰.实施CSSD集中管理实践与成效[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1):9-11.

[2]牟小秋.加强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管理控制医院感染[J].当代医学,2010,16(6):197-198.

第2篇:医疗缺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器械明细卡;1人配合;护理缺陷;护理安全

在临床手术科室中,几乎每天都在进行各种小手术,诸如切开引流、穿刺冲洗、清创缝合、复位固定、更换敷料、切取活检以及浅表肿瘤的切除、组织移植和缺损修补等。这些小手术的特点是局部麻醉或椎管麻醉、术野表浅不进入深部组织或器官、时间短、使用器械相对较少,一般安排1名巡回护士配合手术。但也因各个环节缺少双人核对,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器械明细卡的使用就起到了"四只眼"的核对作用,从客观上保证了器械的使用及回收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1 临床资料

我科共有护士22名,1年资2名,2~5年资5名,5年资以上的15名,担任小手术的巡回护士均能独立完成手术配合。回顾2012年之前的100例小手术我科未使用器械明细卡,器械遗落后找回主要发生在5年资以内护士10起,5年资以上护士5起。而2012年之后的100例小手术使用器械明细卡后,未发生器械遗落。

2 器械遗落的原因分析

2.1低年资护士对器械包内的器械明细不是很清楚。

2.2小手术结束后只清点了刀片、缝针、棉球等小的物品,器械未清点,最后使用的器械容易遗留在敷料里。

2.3小手术结束后,其她护士代替收拾器械时未和本台巡回护士核对,导致一些不常用的器械物件丢弃在垃圾里。

2.4常规使用的器械清洗、消毒、干燥后打包时,因为人员缺少问题未经双人核对,导致器械遗落在清洗槽内。

2.5一些临时备用的骨科器械,交接时只是口头交接,没有固定的标准,清洗、消毒、干燥后细小的器械容易遗落在清洗槽内。

3 采取措施

3.1加强护士责任心,掌握各种器械包的器械明细,各个清点环节不能省略。

3.2使用器械明细卡。

4 效果观察

不管是低年资护士还是高年资护士,有了客观的书面的依据,解决了因对器械数量不清问题的困惑,也解决了其它一些主观问题的干扰,都未再发生器械遗落现象。器械明细卡的使用,注重了关键环节质量控制,提高了护理质量。

5 体会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且相互渗透,各种医疗器械不断更新,导致护理活动变得更加复杂。工作中为减少缺陷的发生,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缺陷管理制度及通报制度,让大家知道容易出错的环节[1],从而加强查对工作。护理安全措施的改革和更新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加强对手术的管理和学习,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提供优质、可靠安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军.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缺陷分析与管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423.

[2]Callaghan S,Copnell B,Johnston parison of two methods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nnula securement in the pediatric setting[J].J Infus Nurs,2002,25(4):256-264.

[3]Foster L,Wallis M,Paterson B,et al.A descriptive study of peripheral intravenous catheters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a pediatric unit in one Australian hospital[J].J Infus Nurs,2002,25(3):159-167.

第3篇:医疗缺陷管理制度范文

1.1人院评估难以收齐所有资料

由于神经内科患者病种的特殊性,患者病情一般较重,病情变化较快,患者往往在精神、感觉、意识、智力和语言等方面存在障碍,故在对患者进行人院评估时,易出现漏项。

l.2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难有起色

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往往在精神、感觉、意识、智力和语言等方面存在障碍,甚至有的患者还合并有肝、’肾、心脏等方面的疾病,患者恢复较慢,对这些患者进行健康时,难以和患者形成有效沟通,使得健康教育的效果难以显现。

l.3对患者用药具有一定的难度

神经内科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压较高的表现,需要对患者应用脱水剂。目前,临床上常用125n止或250n止的20%甘露醇药物为患者降压,其用药方式为静脉快速滴注,每天需要滴注2至6次。若为患者反复穿刺,易发生穿刺失败,若为患者使用留置针,患者易发生静脉炎,故给患者用药具有一定的难度。

l.4护理人员之间的综合素质差异较大

最近几年来,我国对医院人事制度进行了相关的改革,目前,各级医院中的护理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聘用人员,且是家庭中独生子女,她们从小就深受父母的溺爱,无法适应护理工作,对护理工作不敬业,对工作待遇不满意,这些都是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l.5护理人员缺乏职业风险和法律意识

长期以来,很多护士仅仅“在医言医”,忽视了对法律问题的重视。另外,医院的护理人员普遍比较年轻,她们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对预防职业风险和医疗纠纷的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对医疗差错事故的预见。

l.6护理人员缺乏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和扎实的理论功底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护理工作中的需要运用新技术的地方将越来越多,并且所含技术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无疑会加大护理人员的压力,增加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另外,一些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对一些仪器的操作不够娴熟,容易出现错误或失误,从而对护理安全产生影响。

2管理对策

2.1做好有沟通障碍和意识障碍患者的人院评估工作

对于在沟通和精神意识等方面存在障碍的患者,应使用特制的护理评估表,对患者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方面进行评估,如对可能发生跌倒、坠床、走失、烫伤以及压疮等进行记录,对患者既往过敏史和疾病史进行调查,然后嘱患者及其家属多加注意,并让他们在评估表上签字。

2.2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由于神经内科患者往往在智力、感觉、触觉、精神等方面存在障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据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患病时,其所在的家庭、社会成员给予患者的社会支持,对患者疾病的恢复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因此,为了提高护理的安全性,应向患者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注重以人为本,避免教育的单一性,加强对患者进行示范性教育、计划性教育和以点带面的教育,让患者能够通过图片、碟片、折页、教育手册等获得与疾病相关的知识,以使患者能够从多个方面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促进患者及其家属获得行为方式的改变。

2.3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为了有效地提高护理的安全性,必须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自律行为。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经常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教育,组织护理人员对既往纠纷案例进行讨论,加强护理人员的岗前培训工作,对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专题教育,从而使护理人员懂法、守法,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在工作中防患于未然。

2.4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

为了弥补一些护理人员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欠缺和操作技能的不娴熟,可以通过每周组织一个疾病护理专题,使护理人员掌握一些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护理中可能存在缺陷,在每个月末应对本月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考核,从而真正地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2.5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

使患者能够理解并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①督促护理人员贯彻和落实护患沟通制度,使护理人员能够在平时的工作中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从而有效地提高护士的沟通技能和技巧。②要求护理人员认真执行告知义务。向患者及其家属应履行的告知内容主要有:在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走失、烫伤、跌倒、坠床、压疮、自杀、伤害他人等;为患者用药的特殊性,如有的药物需要较快的滴速,易使患者产生静脉炎或血管硬化等;患者在运动、语言、智力、精神意识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障碍等。③由于医院内有新聘年轻护士或有实习学生,他们工作经验不足,易出现差错。作为主管护士,应提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牢记自己的用药、护理内容和治疗方案,从而协助护理人员完成护理工作,防止出现差错。

2.6加强护士长的细节管理

护士长既是其所在病区的指挥者,也是护理工作的实施者,护士长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熟悉本病区患者的特点,明确护理职责,对每位患者的各阶段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要做到心知肚明,任何细节都不放过。在对本科室护理人员的工作检查中,一旦发现安全隐患因素,要立即采取措施,将隐患消除,尽最大可能地保护患者的安全,避免发生纠纷。

2.7贯彻落实安全管理制度,积极演练专科重点疾病应急预案

医院的安全管理制度要坚决予以落实,要求每一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专科重点疾病的应急预案和处理程序,防止各种意外情况的出现。自患者人院起,护理人员就要加强对患者的安全教育,防止患者或其家属因考虑不周而出现安全问题。同时还要加强对每位患者的健康状况的监控,及时、准确、动态地将患者的状况记录下来,如发现患者有自杀或自残倾向时,应将其状况记录在病区一览表上,交接班时重点交代下班护理人员。病区除了设立专业护理小组外,还应成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以对病区的护理工作进行管理。2名做好“两超、三防、四抓”工作,要严格执行护理缺陷管理制度,做好“两超、三防、四抓”工作,两超即对护理人员和患者进行超前监督和超前教育,三防即对易出现的差错进行预想、预防和预查,四抓即抓易发生差错的环节、部门、时间和人。一旦发生护理差错,要及时将差错上报,并采取相应的补救办法。

3小结

第4篇:医疗缺陷管理制度范文

医生没有及时掌握患者的出院时间,跟护士以及药房等相关部门的工作没有配合好。由于没有提前开具出院通知书,造成护士已经将药物领回,导致退药[4]。还有可能的原因是患者病情有所好转临时决定提前出院,形成退药,尤其是普儿科和内科等科室,也是造成退药的主要原因。由于患者病情的反复,导致医生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形成退药现象。由于有些医师对药物知识掌握的并不全面,或者出于其他目的考虑,在开具药物时将相同活性的药物合并使用,造成患者不同意而导致退药现象的发生。例如,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同时开出复方丹参注射液和丹参川弓嗪注射液而造成退药[5]。所以,医生只有不断加强药理知识,全面掌握相关信息,才能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最大限度的降低退药情况的出现。这类原因多是因为医生工作不认真,缺乏责任心,在开药方的时候写错药物名称、剂量等相关信息,造成医护人员的失误导致退药。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我院医疗保障患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一情况的出现就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并结合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为其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最大程度的降低退药情况的出现[6]。

2改进措施

落实制度执行,确保药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将退药问题列入科室缺陷管理。加强对退药科室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惩制度挂钩。通过此方法减少由于医务人员人为原因造成的退药。我院对退药制定了相应退药制度,如口服药裸片不得在电脑上确认退药,对包装破损、无生产日期的药品不得退药[7]。医生应加强业务学习,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责任心,开出医嘱前对患者病情明确诊断,同时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7]开具药品,杜绝开大处方,及时终止出院患者的临时医嘱、长期医嘱,可以有效减少退药频次[8]。药师应做到及时准确药品调配工作、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药品知识学习,提供全方位药品信息、宣传合理用药知识,促进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护士应加强责任心,对医生取消医嘱进行查对,确认无误后再提交中心药房退药,能有效减少退药。药师要走进临床,利用自己的专业药学知识为医师提供药学信息,帮助医生正确选药、合理用药。规范医师的用药习惯,例如:使用抗生素,医生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在治疗过程中[9],药师可以预先告知患者可能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办法,消除顾虑,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使用适宜的合理用药系统,将其嵌入医院HIS系统,让不合理医嘱、处方直接被拦截,减少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退药。进一步优化信息系统,使每天的退药和统领单上的领药能够在打印之前自动加减,尽量减少实际操作中的反复,减少护士和药剂人员的工作量,减少药品二次污染机会。

3关于减少药房退药的展望

第5篇:医疗缺陷管理制度范文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某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19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98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2.04%(2/98)、护患纠纷投诉率1.02%(1/9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97.98±1.31)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极大地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并增强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加强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

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应用护理

风险事件高发的科室之一是心血管内科。通常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年龄比较大,并且病情相对比较严重,同时有很多并发症也随之出现,病情发展很快,如果对病人的护理方式不正确,很容易导致患者心力衰竭或心跳骤停。随着医护人员护理理念与护理模式的改变,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即风险管理越来越受到临床护理人员的重视。为了明确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取得的价值,现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的临床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196例,均为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其中男性110例,女性86例;年龄36~84岁,平均年龄(64.2±4.5)岁。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无认知功能障碍,无精神疾病,且对本次研究知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98例(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98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心血管内科的常规护理对象确定为对照组的患者。常规护理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有:检查患者的各项机能,满足患者提出的合理需求,治疗过程中配合医生工作等。观察组患者的风险管理是以常规护理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工作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护理风险管理制度的健全

做好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与防范发生差错事故纠纷是具备完善合理的规章制度,该制度的确定有利于保证医疗安全。由于心血管病房存在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需要建立多项制度加以管理,如病区安全管理与突发抢救制度;冠心病患者术前、术后护理的管理制度;护理零缺陷管理制度;年度风险管理与风险事件上报制度;专科培训考核与专科操作流程及评价标准制度等。如果有差错事故的出现,必须向上级上报,特别是如果出现了护理缺陷问题以及意外事件,必须及时承包,避免出现投诉或纠纷。

1.2.2安全用药相关制度

每种药物的使用都要注意其规定的注意事项。如硝酸甘油的使用之前,医护人员必须将服用该药物后出现的副作用(头痛、心悸、颜面潮红等症状)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清楚。如果硝酸甘油是静脉输注,必须严格控制输液泵的速度。若患者服用某些药物,医护人员必须告知患者服完药物后要卧床休息,以防止患者用药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1]。使用洋地黄类药物之前,医护人员必须对患者的心率进行监测,等患者服完药后再离开,与此同时,对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密切观察,床头交接班的工作必须严格执行同时对病情进行仔细记录。

1.2.3加强仪器管理

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操作仪器,为了保证仪器能正常运转,医护人员必须定期保养和维修治疗仪器,使治疗仪器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护理人员操作医疗仪器的技能的提高是医院必须要注重的问题,为了防止出现因仪器操作不当影响临床治疗与抢救工作,仪器操作培训及考核要定期进行。

1.2.4增强安全护理管理

将护栏与防护栏杆分别安装在病床旁和走廊上,洗手间的地面必须保持干燥,为了避免出现患者坠床或摔伤等意外事件将扶手以及防滑装置等安装卫生间内。同时,将“防跌倒、防坠床、防压疮……”等护理警示标识悬挂在患者的床头。护理人员工作的警惕性可以被规范、醒目的护理标识唤起,护理风险被降低,并且护理出现差错的概率也被大大降低。医护人员告知患者的家属将防范措施做好,最好是有人陪伴患者上厕所,如果发现患者出现便秘,家属需要及时报告给医师,为了避免患者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甚至心脏骤停等症状,医生根据实际情况指导患者排便。

1.2.5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与处理制度

护理风险事件一旦发生,护理人员必须第一时间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一方面是获得他们的谅解,另一方面是做工作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为了利于风险管理小组及时分析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原因,对护理人员上报护理风险事件的行为要鼓励,并且实施无惩罚性的措施,有利于实现护理模式的整改与护理流程的改善。

1.3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中发生风险事件的概率、因护患纠纷发生的投诉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综合满意度以及对护理质量的控制评分进行综合比较,全面评价风险管理的效果。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x±s)表示,采用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为P<0.05。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发现,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04%(2/98),护患纠纷投诉率为1.02%(1/98)以及护理满意度为(97.98±1.31)分;对照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为6.12%(6/98),护患纠纷投诉率为5.10%(5/98)以及护理满意度为(88.49±2.15)分。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见表1。

3讨论

医疗体制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相应的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一般的病情都比较严重,所以医护人员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时,很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风险事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质量直接受到较大的影响[2],所以将风险管理制度应用到心血管内科工作中显得越来越重要。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将风险事件的事后处理转变成事前的预防就是风险管理。如果要防止不良情况的出现,就要施识、预见、评估护理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地防范措施[3]。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是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出现护理风险管理,因此,为了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使其要求得到满足,就需要护理管理机制不断得到健全与完善,因而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就会提高。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的风险事件发生率2.04%(2/98)、护患纠纷投诉率1.02%(1/9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97.98±1.31)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以上指标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由此可见,通过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极大的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并增强了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加强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中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郑建萍,吴欣娟.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促进护理质量提升.护理管理杂志,2013,(48):37.

2万淑芳,万晓芳.护理风险管理在基层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实践应用.中外医学研究,2014,9(32):89~90.

第6篇:医疗缺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根因分析法; ICU; 护理缺陷; 质量管理; 持续质量改进; 医护耦合性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089-03

doi:10.14033/ki.cfmr.2016.7.048

护理缺陷是指在护理活动中因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护理操作规程等,造成护理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失误,导致患者伤残等不良后果和纠纷,其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在护理管理中,如何有效做到质量控制,使护理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护理缺陷的过程和原因,持续质量改进,减少失误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应用到了根因分析法,取得了满意效果[2-3]。根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是一种对不良事件进行科学分析找出系统的根本原因并加以改正,从而改进系统避免类似不良事件再次发生的回溯性失误分析工具[4]。为有效提升护理质量,笔者所在医院ICU从2015年起采用RCA对2013、2014年护理缺陷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分析护理缺陷的近端原因和根本原因,探讨防范管理对策,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1 ICU常见护理缺陷

2014年第七届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的《ICU常见致命性护理缺陷》,囊括了十二大类的共性ICU护理缺陷。通过对2013、2014年笔者所在医院ICU的护理缺陷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护理缺陷责任者相关影响因素主要有学历结构、工作年限及专业职称,详见表1。按护理缺陷类别大致可分为执行医嘱不准确、管道脱落、基础护理不到位、交接不清、病情观察不及时、护理操作不当、危重护理记录不规范及岗位职责履行不全等,详见表2。

2 ICU护理缺陷原因分析

排除ICU环境因素、医疗费用高、家属期待值过高;排除护理专业人文学科教育缺乏、护士法制观念教育薄弱等因素,基于根因分析法对ICU护理缺陷进行原因剖析。

2.1 工作压力大

ICU工作的特殊性给护理人员造成较大的工作压力[5]。如表1所示,低学历、低年资的初级职称护士造成的护理缺陷均占较高比例,ICU护理缺陷主要发生在两类护士中,一是工作态度不端正、服务理念不强、注意力不集中、法律意识淡漠及缺乏慎独精神;二是工作时间短、专科知识欠缺、临床经验不足、仪器设备及操作技术不熟悉。

2.2 工作量大

按照《中国ICU建设与发展纲要》,ICU床位护士比为1∶(2.5~3)以上,并配备一定的护理员[6]。基于笔者所在医院新ICU投入运营,床位由2013年前12张增加至22张,护士却没有及时补充,护理缺陷多发生在夜班、危重患者多、重大抢救及接收新患者且上班护士相对不足时。此外,ICU患者的生活护理均由护士承担,在人力资源相对不足时,往往由于基础护理落实不到位而引发缺陷,表2显示基础护理类护理缺陷达到13.16%,占较高比重。

2.3 护士专业素质欠缺

ICU新入护士未经系统的专科培训,重症监护知识欠缺,易发生差错事故,表1显示了工作1~2年的低年资护士造成的护理缺陷高达75%。同时年轻护士知识经验缺乏对可能发生的护理问题缺乏预见性,不能及时有效观察和发现发生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出应对,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护理缺陷,表2显示病情观察不及时护理缺陷达到了7.89%。

2.4 医护耦合性差错

医护耦合性差错,也称医嘱相关性差错,在我国的医疗机构中是客观存在的,占各类差错事故总数的6%~29%[7]。这类差错往往是医疗缺陷在先,护理差错在后,虽然在工作中护理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有效规避一些医护耦合性差错,但在ICU仍有多发趋势,表2显示执行医嘱不准确护理缺陷为19.74%,为首要的护理缺陷。

2.5 护理管理不善

(1)护理流程不合理、工作职责不明确。护理流程不详细或不合理,是出现护理质量缺陷的常见原因[8],ICU部分护理流程完全同步于医院,缺乏专科特点和实际操作性。护士长分管太多,事无巨细,不能合理分工,工作职责不明确,没有充分发挥专业组长和相关岗位组长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将ICU中的专科资质护士打造成专科护理质量团队。(2)缺乏质量标准、监管不到位。护理工作缺乏质量标准或标准不明确,护士容易主观臆想,护理质量无法保证或制定了标准却不能定时定人检查督促改进,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落实下去,同样的问题反复发生,缺少执行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护理缺陷再发生。(3)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没有一个完善的落到实处的奖励机制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优劳优得,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护理人员的创造性,体现护理人员的职业价值;没有一个明确的惩罚机制警醒护理差错行为及个人。

3 ICU护理缺陷防范管理对策

基于根因分析法,针对护理缺陷收集资料,寻找近端原因、挖掘根本原因,分别对引起护理缺陷的两大原因拟定防范管理对策。

3.1 发挥护理缺陷质量控制小组作用

在护理部的直接领导下,ICU由护士长和专业组长、护理组长组成质控小组,制订并遵循护理质量控制标准,依据标准实行护理质量全面监督管理、检查评价,防检结合,以防为主,尽量将缺陷消除在事前。每月组织人员对护理质量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公布问题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意见,落实奖惩。

3.2 完善护理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

通过对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结合工作实际和特点,不断修订完善ICU护理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尤其是查对制度和交接班制度。通过每月对查对制度剖析、查对行为强化训练等措施,避免护士凭主观印象、凭经验盲目自信、查对不认真或根本不进行查对等而发生护理缺陷。规范交接班制度,务必做到每位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交代清楚各种情况,以便患者得到连续性护理。

3.3 强化专科知识学习培训

充分发挥高年资护士和ICU专科护士的作用,每月组织开展危重症基础理论、学科前沿信息以及新理论新技能的业务学习培训;定期开展业务查房及病案讨论;定期开展读书报告会;同时注意跨学科知识的培养和ICU护理亚专业的培训[9]。

3.4 加强护理管理

(1)强化岗位职责管理。完善和强化岗位职责并定期学习,各班各岗位职责明确,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规章制度,养成良好习惯。实习生、规培护士、轮转护士、新入护士安排责任心强、技术熟练、理论扎实,特别是取得ICU专科护士资格证的护士带教,定期进行业务授课和操作培训;护理人员必须通过ICU相关培训考核才能独立管理危重患者。(2)强化薄弱环节和薄弱人群的管理。根据ICU危重患者APACHEⅡ评分及特殊需求,合理调配人员和分配工作任务,在危重患者多、特别是同时抢救或接收多个危重患者时调派应班护士加班;对责任心差、服务意识不强、沟通能力弱的护士进行个别诫勉,针对性培养;对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操作不熟练的护士采取辅助管床的跟班形式。(3)落实相应的奖罚制度。制定并落实ICU绩效管理制度,每月根据护理质量检查情况,对未发生差错、无投诉及患者满意度高的护士适当提高绩效奖金比例;对发生缺陷者,根据发生的类型、产生的后果、造成的影响、责任者的态度进行适当的处罚。(4)重视细节服务,强化基础护理。ICU的性质决定了细节服务是影响患者及家属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为此强化6S细节管理,不遗漏任何细节问题,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时刻关注患者的清洁舒适等;另外,注意ICU护理弹性排班,弹性选择每天定时、定班次及定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规定实施基础护理的内容,确保做好基础护理。(5)鼓励差错积极上报制度。鼓励ICU护士发生差错积极上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补救措施,将缺陷引发的损害降至最小。在大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对及时补救的一般差错采取“护理差错无惩罚报告制度”,以鼓励护理人员积极上报、正确面对、主动分析、及时补救,不断提升了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RCA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有效方法,有助于管理者理清事件的症结点,从根源上彻底解决问题[10]。笔者所在科在护理缺陷管理中应用RCA,持续质量改进,有效地保障了患者安全,但是基于ICU工作量大、患者病情危重复杂、变化迅速等特点,护理缺陷的情况有可能再次发生,今后护理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发现潜在的根本原因,同时对残存的问题进行持续改进。要积极探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优化护理服务,达到更高的质量目标继续努力,进一步提高ICU护理缺陷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蔡学联.护理实务风险管理(第二版)[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7.

[2]乔艳,纪成莲.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747-748.

[3] Slakey D P,Simms E R,Rennie K V,et al.Using simulation to improve root cause analysis of adverse surgical outcom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2014,26(2):144-194.

[4] Upppal N,Batt J,Seemanqal J,et al.Nosocomial tuberculosis exposures at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A root cause analysis[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4,42(5):511-516.

[5]占荣贵.细节管理在ICU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94-95.

[6]张中伟,曹丽丽.重症医学发展现状及研究热点[J].西部医学,2013,25(12):1761-1763.

[7]盛冬娟.医护耦合性差错原因分析及其防范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171-172.

[8]张海波,吴虹,沈玉枝.心脏手术患者术后交接流程的优化[J].护理学杂志,2015,30(4):80-81.

[9]陈娟,吴小玲,符小敏,等.护理亚专业发展对临床教师能力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6):1621-1622.

第7篇:医疗缺陷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医院文化;建设;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医院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具有行业特色的医院文化建设,是当前摆在各医院和广大干部职工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医院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和强化措施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研究。

1 医院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重大意义

医院文化是医院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继承一定的社会文化传统,在长期医疗服务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医院特色和行业特征的一种行业文化。它是以医院的价值体系为中心,以人的思想观念为主体,以医院管理哲学和管理行为为出发点的现代医院管理理论。医院文化分为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核心层的精神文化四个层次。医院文化对于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力,它是医院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是一个医院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反映了一个医院特有的品格、素质、精神、作风以及公众形象,反映了一个医院的追求和志向。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医院的竞争己由医疗技术的竞争转变为综合文化力的竞争,不断深入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满足人们的各项医疗需求等等问题提出新任务新要求,对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服务水平、医疗质量等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医院文化在现代医院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现。建设先进的医院文化,从道德层面、法制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全面强化管理,对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医院,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近年来我院文化建设主要举措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院将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在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创建、完善制度文化、养成行为模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加强医院就诊环境建设,简化就医流程。二是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三是加强专科特色和学科建设,增强竞争力。四是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医护服务水平。六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员工自身发展提供平台。七是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增强凝聚力。

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建设思路不够系统,缺乏明确的规划和长远战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未深入人心,因责任心不强、从患者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得仍然不够而引发的医患纠纷仍一定程度存在;一些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执行不到位,应付检查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等等,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3 强化医院文化建设主要措施

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应结合存在的问题和实际需要,重点从精神、制度、物质、行为等四个层次确定医院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步骤,系统加以改进。

3.1 强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

3.1.1 确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第一,牢固树立“患者至上”的理念。尊重患者的权利,从接诊患者时态度、检查手段的运用、治疗方案的确立、医院费用的支付到患者康复的随访,在每一个阶段切实落实真心实意为患者服务、为患者着想、让患者满意的宗旨。第二,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包括:诊室的合理安排、医生的每日诊疗人次、住院病房的充分使用等。必须做到尽量稳定忠诚层顾客,争取游离层顾客,发掘潜在层顾客,采取差异化服务手段,提高不同层次顾客的满意度。第三,优化就诊环境,实施贴心服务。改善态度服务,规范文明用语,做到环境整洁、温馨、舒适,服务标识规范、清楚、醒目。

3.1.2 树立医院精神,引导职工价值取向。医院精神是医院文化的核心,也是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培育和树立良好的医院精神,可以培育职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思想情操。要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围绕“质量·服务·人本管理”工作主题,实施“科技兴医、科技兴院、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人性化服务、亲情化关怀、温馨化环境”为目标,努力创建人民满意的医疗卫生单位。要树立和培育良好的医院精神,教育职工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自觉抵制医药行业的不正之风,用真诚的心意为病人服务,用求真务实的医风和高尚人格的力量为病人解除病痛[1],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服务,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2 强化物质文化建设。

加快医院物质文化建设,为病人提供整洁、温馨、舒适便利的诊疗场所,能够在使患者身心愉悦、增进机体活力、早日康复的同时,让员工在繁忙的工作中感受美,得到精神上的休息,进而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医院发展后劲,为医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平台。加强物质文化建设,首先,就是要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病人的医疗条件;优化医疗设备,提高诊疗技术水平,为医院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完善客户服务中心功能,为客户提供诊前、诊中、诊后等完善、全面、高品质的一体化服务,并通过全过程全天候全用心的服务方式和一对一追踪反馈式信息分析处理,及时掌握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查找不足,加以改进,提出建议,对不同客户群体实施个性化、差异化服务,有的放矢地为患者提供完善的服务。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

3.3 强化制度文化建设。

3.3.1 健全完善医院各项管理制度。实行医德医风缺陷管理,巩固教育、监督、惩治的医德医风建设机制。实施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病人满意度与绩效考核挂钩。建立窗口单位规范化服务评价体系,开展行业作风建设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加强行风稽查,严肃查处违背职业道德,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公示医疗服务内容。健全完善病人投诉服务效能处理机制,及时受理和处理病人投诉。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实行“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制度监控评价等各项制度。

3.3.2 重视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人才管理的全过程,制定科学合理又富有创新的包括绩效考核制度、竞争激励制度等内容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上能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让医院员工充分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医院管理者要具有强烈的爱才、惜才之心,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广纳人才,千方百计地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医院,使医院成为具有高素质人才的医院,真正做到“用事业凝聚人才,用精神激励人才,用感情关心人才,用适当待遇留住人才[2]。要重视人才的成长和培养,积极创建学习型医院,促进员工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引导员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和自主管理,让员工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和实现价值,并对医院及个人的未来充满信心,推动医院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