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儿童的心理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儿童的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儿童的心理辅导

第1篇: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12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相对于城市,农村经济发展则相对落后。为了更好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因此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由于亲情的疏离,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一、做好学校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使学生真正把学校当做自己的家庭,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和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评价过程变成教育引导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约束力,实现由纪律和自律的转变,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特别是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交流。及时排除他们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对学生要有爱心、恒心、耐心,真心关爱留守儿童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有爱心、恒心、耐心,用平等态度与学生交流,决不教训呵斥学生。而是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三、积极建立家校联系,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积极建立家校联系。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应详细记录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教师要多与外出学生家长电话沟通。在思想上去掉他们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的不正确的思想。使他们重视子女的教育,让父母平时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及时帮助他们,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环境下成长。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要渗透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我们应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也要掌握心理教育的正确方法。通过讲座、谈心、引导孩子给家长写信或写日记等多种形式,对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及时化解留守儿童心理危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

四、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经过对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7―12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

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比平常人缺少最多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留守儿童大多处在小学阶段,一般都是未满13岁的少年儿童。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相反,则阻碍其发展。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我认为,完善家庭教育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搭建他们能够见面的桥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第2篇: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小组工作 涉外收养 儿童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56-02

1 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也称为团体工作。1946年,科伊尔教授在 “全美社会工作大会”上提出,“小组工作应该是社会工作方法”被大会接受。从此,小组工作成为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小组社会工作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

2 涉外收养儿童的心理特点

涉外收养儿童是指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被其生父母遗弃,经查找其生父母身份不明或没有下落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他们通常具有如下几个心理特点:

行为异常,机构养育模式中,儿童需要经常更换主要的照料人,而他们各方面的需要并不会得到很及时的回应和关注,因此,他们会存在以下行为如:对同伴的攻击,撒谎行为,甚至偷窃行为、情绪失控等等。

依恋关系紊乱,机构养育模式中,儿童无从判断谁是主要的看护人,他难以和固定的照顾者建立信任的关系,难以形成健康的亲子依恋关系。因此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很难信任人。

缺乏自信,早期的创伤,机构养育的背景,对自身过去的未知,生理发育及智力发育的相对滞后,都是导致他们缺乏自信的原因。

焦虑和恐惧,对现有的失去和对将来的未知,分离情绪等,产生相应的焦虑和恐惧。

这些心理特点极容易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并最终影响收养关系的确定,以及他们进入家庭后融合期的长短。

3 小组工作运用案例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把小组工作运用在涉外收养儿童心理辅导中,为这些孤残儿童面对和适应国外陌生的生活环境做好前期工作。

3.1小组对象

每次选定院内模拟家庭中拟定涉外收养的6-8名儿童,这些儿童的年龄在6岁~8岁之间,都到了适龄上学的年龄。由于这些小孩子还不算大,可塑性比较强,因此,小组活动一般运用任务中心模型的小组模式,有针对性地根据这些小孩子在人际交往中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确定每次小组活动的主题,使组员意识到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会妨碍他们与人的交往,改变他们与人交往的一些不良的性格,并让他们学会一些与人交往的适当的言语和行为,使他们能更好地与人交往。

3.2工作目标

帮助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儿童,改善他们不利于人际交往的性格,提高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以使他们敢于交往,愿意交往,善于交往。由于这次活动是以阶段式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我们设定的具体目标也应该是渐进式的,目标应该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使他们能够慢慢地融入小组活动中。首先,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能正面地评价自己与周围的人,使他们懂得尊重别人以及在面对别人的批评和建议时能更虚心地接受。其次,建立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关系,完成指定的小组任务。第三,使他们意识到别人的需要,以改变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并能在日常的生活中帮助别人。第四,使他们能欣赏别人的优点并能在小组和日常的生活中赞扬和关心别人。最后,使他们懂得较好地而不是以一些极端的方式如打、骂别人等处理与人交往时发生的冲突。

3.3活动设计

3.3.1建立关系和信任感

由于组员间已经彼此认识了,因此在这节活动中可以简单粗略地介绍一下彼此。接着,可以通过两个游戏让组员增加对彼此的认识,初步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感,同时也可以营造出开心和热闹的气氛以提升组员的参与动机。在游戏完结后,可以订立小组的规则以使小组能顺利地完成。通过在小组中提供同辈的友谊和工作者的关爱,使这些儿童感受到温暖,获得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与此同时,通过儿童在小组游戏中的互动教会他们学会信任别人,营造组员间的互信气氛。

3.3.2树立自信心,改变过分依赖的心理

通过一些较容易成功的游戏,使组员能累积一些成功的经验以增加他们的效能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动机,使他们能更好地迎接接下来的活动。通过一些小组游戏,让组员意识到,必须要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并通过对成功闯关的组员给予奖励,使他们懂得不能过分依赖别人;同时,让他们体验到帮助别人的积极感受以改变他们过分依赖人的性格,并通过对小组游戏中能帮助别人的组员进行奖励以强化他们帮助别人的意识,弱化他们的依赖性。

3.3.3通过游戏方式,提高合作,正确处理冲突

通过一些分工合作的小组游戏提高他们的合作性,并通过事后分享让他们意识到有时候完成一件事是需要互相帮助的,从而使他们慢慢意识到别人的需要,不会再那么的以自我为中心。同时,通过布置家庭作业(让他们帮助家里人做一件事)使他们更好地巩固本节的内容。制造一定的小组冲突,再现他们平时出现冲突的情境以及出现冲突时的心情,通过在小组游戏中能较好处理冲突,以及惩罚一些采取较极端方式处理冲突的组员,使他们懂得处理冲突应该采取的方法;并通过分享对他们出现的一些不良情绪进行引导,讨论一些适当处理冲突的方法,使他们能较好地处理冲突。在这节的最后,要布置家庭作业(天使计划行动)为下节小组活动做准备。

3.3.4关怀与赞美,巩固成果

在这节中主要是想让小组成员学会关心和赞美他人。通过讨论和分享上次留的家庭作业(天使计划行动)使组员懂得帮助、关心他人;通过组员间互相赞美使他们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这节的最后也要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赞美家人)让他们巩固本节所学的内容。通过互动(如互相提醒,互相评价)等来让小组成员更深刻地评价自我和他人,巩固已取得的成果,同时进行活动后的评估。在最后,可以举办一个毕业典礼以处理好小组成员在小组将要解散后可能出现的情绪。

4 小组工作成效

这样类似的小组在2008年至2012年间我们一共组织了4期,受惠的涉外收养儿童30名。他们中有4名是有过一次送养失败的经历的,有2名是在小组还没有结束的期间就被收养了。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全部被成功收养,并很好适应家庭的生活。小组规则的成功订立非常的重要,因为儿童在小组的开始之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会不停的挑战社工的忍耐力和小组规则,但是社工的处理技巧使得他们败阵下来,其它一些较早进入状态的孩子的引领也使得他们的孤立;小组规则的成功订立:如“不许使用不礼貌的用语、不许打乱他人说话”等等都在小组结束后成为了他们时刻提醒自己的警言。在收养期间就有孩子被收养的事实,让他们触动很大,坚定了他们下决心改造坏毛病的信心。因此在他们出现不良情绪的时候,社工只要适时的提醒,他们就会很好的控制。有收养失败经历孩子的一些分享,在讨论处理冲突应该采取的办法的时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在第一次失败的过程当中,他们就能使用不正确的办法来处理问题。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关心、学会了赞美,学会了拥抱,使得在他们和家庭成员的相处中,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第3篇: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盗传必究

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案例材料

小明上小学二年级,是一个捣蛋鬼。上课时坐立不安,小动作不停,不是东张西望,就是摆弄铅笔和橡皮,或者找同学讲悄悄话,下课总是容易和同学发生矛盾。他说自己老是分不清楚b、d,觉得语文、数学、英语太难了不喜欢上,而在美术、自然常识等课程上表现却特别积极,常常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就站起来脱口而出。回到家,小明也是一个麻烦人物,做事有头没尾,没有兴趣爱好;他喝水时也没看看杯子里的水是凉是烫,拿起来就喝,结果被烫了,就发脾气、大哭大闹,妈妈怎么哄也没办法。

在家访中,你了解到小明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小明的问题,采取了以下辅导对策: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小明存在的主要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自控问题

B.

多动症

C.

攻击性行为

D.

课堂捣蛋行为

题目2

2.【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正确的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B.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C.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D.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E.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F.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题目3

3.【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不妥当的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B.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C.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D.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E.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F.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题目4

4.【多选题】为了改善活动过多,对过多的精力给予引导,可以建议家长为小明提供的活动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乐器类

B.

体力劳动

C.

打球、登山等运动

D.

瑜伽

题目5

5.【多选题】从案例中看了,除了多动症的问题,小明还伴随的发展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课堂捣蛋行为

B.

学习困难

C.

易冲动急躁

D.

攻击性行为

案例二

一、案例材料

莹莹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天一黑,她就不敢出门,甚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心里也会无缘无故产生一种害怕和恐惧。

为什么莹莹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呢?在莹莹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对她开始了早期教育。先是拉小提琴,后是学画画,念英语,算算术。尽管莹莹能断断续续地拉完《我爱北京天安门》,但她乐感不强,看不出她有学音乐的天赋。莹莹每天晚上练琴就像受刑似的,因为达不到要求,妈妈就要打她的手掌,或者关在一间黑屋子里。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凶巴巴地说:“练不好琴,我就不要你了,让狼吃了你。”或者是说:“等天黑让鬼把你带走。”吓得莹莹拼命哭喊。所以现在,莹莹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

【单选题】通过描述,莹莹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强迫症

B.

焦虑症

C.

抑郁症

D.

恐怖症

题目2

2.【单选题】莹莹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选择一项:

A.

母亲对她的哄骗和吓唬

B.

基因遗传

C.

模仿学习

D.

过于劳累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莹莹的问题,适宜的辅导方法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合理情绪治疗

B.

系统脱敏法

C.

暴露疗法

D.

游戏治疗

题目4

4.【单选题】按照情绪ABC理论,莹莹产生该问题是由(

)所引起。

选择一项:

A.

黑暗

B.

妈妈的恐吓

C.

认为黑暗中有鬼、有狼等恐怖的事物

D.

黑屋子

题目5

5.【单选题】如果采取系统脱敏法时,以下焦虑反应等级,按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1.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门,在小区遛弯

2.白天,单独待在较黑的屋子里

3.白天,和大人一起待在较黑的屋子

4.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门,到小区外

5.夜晚,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

选择一项:

A.

2-3-4-1-5

B.

3-2-4-5-1

C.

2-3-1-4-5

D.

3-2-5-1-4

案例三

一、案例材料

倩倩五岁,活泼聪明,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伙伴都喜欢她。倩倩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也很忙,因此平时对倩倩的照顾较少,倩倩多数时候由大学退休后的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对她相对溺爱。最近妈妈发现,回到家的倩倩裤兜里总是装着幼儿园的物品,有时是一个小玩具,有时是珠子或者橡皮。老师甚至发现倩倩把幼儿园里的贴纸藏在鞋里带回家。老师很奇怪,平时乖巧,招人喜欢,并且生活无忧的倩倩,怎么会这样?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倩倩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偷窃

B.

欺骗

C.

偷拿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倩倩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倩倩可能还不太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

B.

倩倩在幼儿园或家中某次无意拿取别人的东西,没有被发现,致使形成了习惯。

C.

倩倩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D.

家庭的不良影响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检查一下教室里可能会导致这种行为的环境布置

C.

倩倩出现把玩具归回原位等良好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D.

每天放学前对倩倩进行搜包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家长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暂时让倩倩不要去幼儿园

C.

关心倩倩,多给予倩倩陪伴的时间

D.

平时要教育儿童捡到东西要还给失主,用过的玩具要放回原处

题目5

5.【多选题】如果正巧发现倩倩出现了该行为问题,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个别处理该行为,引导倩倩主动承认错误

B.

让倩倩在大家面前承认错误

C.

立刻进行严厉惩罚

D.

答应倩倩帮她保密

案例四

一、案例材料

童童长得身强力壮,虽然只有4岁,但个头超过了同龄人。他力气大,爱打架,邻里及幼儿园的孩子都打不过他。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们都躲着他。老师家长反复批评他,他口头答应不再打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会儿憋不住劲,又去打人。每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状,说他又打了谁,或是毁坏了谁的东西。听到这些告状,童童爸爸总是在家揍他一顿。但是后来发现,打也没有用了,童童在小朋友面前越来越霸道。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童童主要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自控问题

B.

攻击性行为

C.

社会交往能力不良

D.

多动症

题目2

2.【多选题】童童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年龄小,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B.

童童在攻击被人的经验中,体会到了成功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以后就更可能采取同样的手段。

C.

教养方式。父母经常用强制或打骂方式教育他。

D.

童童对外界刺激作出了歪曲的解释,并建立了错误的信念,同时也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不知用何种方法解决矛盾和愤怒。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童童友好的行为立即给予表扬。

B.

对童童的错误行为立即进行惩罚或隔离。

C.

对班级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

D.

进行社交技能的训练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适当体罚

B.

以身作则,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

C.

教会儿童发泄自己不满的合理方法

D.

让童童少接触其他小朋友,减少冲突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问题,可以用到的行为矫正的方法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代币制

B.

模仿法

C.

系统脱敏法

D.

合理情绪疗法

案例五

一、案例材料

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多动症”,到医院检查后,服药4个月,没有效果后停药。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现在是全年级的最后一名。小强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有好几处生意,平时很少回家,但只要一回家,就给小强带来大量吃的、穿的、玩的,小强物质上的要求,父亲从来是毫不含糊地予以满足,而对于小强的学习和其他问题,父亲基本不过问。小学毕业时,父亲回家听说小强成绩不好,一怒之下,把小强痛打一顿,打过后,父亲又生悔意,给小强很多零花钱作为补偿。

小强的母亲是家庭妇女,每天开车接送小强上下学,由于小强是二胎(有一个姐姐),家里一直希望把唯一的儿子培养出来,将来经营家族的大产业。母亲几乎把全部精力和爱心都倾注到小强身上,上初中更是托关系进入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但没想到,小强这么不争气,学习实在吃力,而且屡屡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多次请家长。母亲觉得很没面子,回来就训斥小强,母子二人竟由争吵到动手厮打起来,他们母子已经有三个多月互不说话了。

小强自己也想把学习搞上去,无奈自己的基础太差,怎么学也赶不上别的同学,这个学校又是全市重点,学生间的竞争很激烈,对学习差、纪律松散的学生,同学包括老师都排斥,老师找小强谈话时就曾建议小强转学。有的同学背后说小强是“弱智”,还有的同学到老师处告状,认为小强上课影响了他们学习。小强自己也认为,管住自己并且把学习搞好“比登天还难”。比如上课时,小强总想认真听讲,但不知怎的,就开始说话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每天回家都下决心,刻苦学习提高成绩,但就是上课听不懂,作业总出错,现在是同学不愿和小强玩,母亲和小强不说话,小强自己懊恼生气,也不写作业,混一天算一天。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多选题】通过材料描述,小强存在的发展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学习困难

B.

自我评价低

C.

厌学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父母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低

B.

期望过高

C.

缺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D.

放任不管

题目3

3.【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老师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高

B.

惩罚过度,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C.

缺乏和小强及父母的深层次沟通

D.

没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氛围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加强与小强的沟通,倾听小强内心的声音

B.

正视小强学习能力,调整对小强的期望

C.

捕捉小强的进步,经常给予表扬和强化

D.

引导小强多学习身边亲戚与邻居的同龄孩子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强调学习的竞争性,促进其学习动力的提升

B.

转变小强的社会角色,如让小强担任一定的班级管理职务

C.

提供小强体会成功的机会,激发成就动机

D.

订立合同契约,约束小强课堂的违纪行为

E.

把原来基础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小强的榜样

第4篇: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心理问题 栏目策划 编辑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5-0098-01

栏目是综合性少儿期刊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好栏目是综合性少儿期刊的形象标志、个性展示,体现着综合性少儿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栏目创新是综合性少儿期刊生存发展的应有之义。

“中国优秀少儿报刊金奖”期刊《广东第二课堂》自创办以来,一直重视栏目建设特别是心理辅导栏目的编辑工作,长期以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信箱”为学习的榜样,并与时俱进地提出“承上启下,开拓创新,贴近读者,以心换心”等一系列办栏韬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作为栏目的责任编辑,现以2009年度《广东第二课堂》(小学生阅读)心理辅导栏目《纸条飞呀飞》的策划、编辑、反馈为例,就综合性少儿期刊心理辅导栏目的编辑创新,略表一枝。

一、以正确的编辑理念为指导,注重栏目效益的最优化

作为宣传媒介,综合性少儿期刊要反映少年儿童的成长动态,传播素质教育的最新成果,向广大读者输出科学、优美、适宜的信息,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提供具有应用和参考价值的成长经验。

综合性少儿期刊在正确的办刊宗旨基础上,按照既定的报道规划,指导作者按照选题撰写文稿,对读者起着引领作用。此外,综合性少儿期刊在满足读者那些符合办刊宗旨需求的同时,还要对读者施加影响,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对新知识、新事物、新文章产生持续的需求,从而为读者提供新的服务。

《广东第二课堂》是广东省教育厅创办的综合性少儿刊物,始终以正确的导向性为编辑方针,以严谨的科学性为编辑思想,以有益的实用性为编辑内容,以有机的和谐性为编辑布局,以充分的趣味性为编辑风格。尤其是在心理辅导栏目《纸条飞呀飞》的编辑方面,更是体现了民主、开放的追求,实现了栏目效益的最优化。

二、以读者来信为依托,注重栏目的策划与编辑

《广东第二课堂》发行面广,收到的读者来信(包括电子信息)比较多,小学生反映心理困惑、渴求得到疏导的来信数量仅次于作文投稿。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在社会转型期,心理问题低龄化趋势明显,少年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与茁壮成长。作为少年儿童的良师益友,综合性少儿期刊没有理由无视读者的心理困惑,而有义务为身陷心理纠结的少年儿童提供专业、适宜的援助与服务,心理辅导栏目在援助与服务过程中当仁不让。《广东第二课堂》也是这样。

我们编辑认真对待每一封读者来信(包括电子邮件、QQ留言、手机短信、电话等),虽不说件件有回复,但是也做到了每封来信都编号归档,时时有所挂念,期期载文疏导。以读者来信为依托,及时掌握当下小学生的心理动态,贴近他们的心房,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化解着他们的心结,尽可能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从“心”出发,为广大读者服务。

我们注重栏目内容的策划与编辑。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史占彪博士、天津大学心理研究所詹启生所长、“心海”中小学心理辅导论坛俞和军老师、上海市身残志坚的中学教师丁铭等人,担任“心理医生”,为读者解答心理疑难。他们专业、亲切、实用的辅导,情同“亲善大使”,使小读者如沐春风,受益匪浅。

我们还注重栏目形式的变化与完善。不做单一的“读者来信回音壁”,而是把心理学新闻、故事、讨论、对话、图片、测试等各种文本,适宜地呈现给读者,使栏目活而不乱,五彩缤纷。

三、以专业辅导为己任,注重栏目的效用与反馈

心理辅导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为了打造精品栏目,本栏责任编辑阅读了大量的心理咨询书籍,并参加了有关考试获得了相应的证书。此外,本栏责任编辑还建立了相关的QQ群,团结了一批热心作者与读者,保证了稿源,也能在网络环境下及时收集读者意见。还开通了中国移动短信“飞信”业务,利用现代通讯技术,让栏目与读者、作者保持“亲密接触”,使刊物效用最大化。

事实证明,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工夫。在反馈方面,2009编辑年度,本栏责任编辑收到数量不菲的读者意见与建议,包括信函、电子邮件、QQ留言、手机短信、电话,对本栏目的精心打磨表示肯定、支持与鼓励。更有读者寄语编辑“栏目好,心情好”。

第5篇: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研究目的:调查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展开团体干预。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现状的切实可行的团体辅导方案并验证其成效。

研究一: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随机抽取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201名初中聋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河北省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结果与健全初中生研究结果相比,在人际交往的社交回避与苦恼两个维度上均显着高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状况明显差与健全初中生。初中聋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自尊关系密切。可见有必要对初中聋生进行干预,以期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研究二:被试为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初二的两个自然班,一个为实验班,一个为对照班。实验组接受规范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处理。在实验前收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数据,团体辅导结束后,收集其后测数据。在团体辅导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追踪测验。研究采用的工具为,《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中学生自尊量表》、《团体咨询领导者领导效能评估表》和自编的《同学间互动检核表》。

研究结果: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对提高初中聋生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尊水平效果显着,并且具有持久效果。本研究中设计的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方案,是一套切实可行的聋生人际交往干预方案,经过修订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聋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自尊

引言

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社会相适应的过程,是一个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人际交往可以影响人的发展。中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人际交往是他们了解、认识社会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他们的人际交往现状如何,将极大地影响其未来的人生发展之路。但现实生活中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却不容乐观,而聋生的人际交往存在更多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项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大量实践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本研究在调查了解初中聋生交往现状的基础上,探索适合改善初中聋生的切实可行的班级团体辅导方案,通过实施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让聋生学会交往的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改善聋生的生活质量,进一步体现对该群体的人性关怀。

1问题提出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特殊儿童的教育与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人士的重视。全国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课题指南将特殊儿童多元化教育需求研究等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可见我国对特殊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聋人学生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国聋人(即听力语言残疾)有2千多万,约占残疾人总量的1/3[1],提高聋人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对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与同伴、父母、教师、陌生人的交往是其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聋童的人际交往不仅能够发展聋童的社会能力、提高适应性,而且对聋童的情感、认知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语言的学习具有独特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聋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是比较严重的。聋童中性格孤独,不愿与伙伴玩的人数远高于正常儿童,所占比例为45.2%[2];其焦虑程度远高于普通学生,焦虑倾向集中体现在对人焦虑、孤独倾向,冲动倾向、身体症状等方面[3],其原因是听力和表达能力的降低,限制了他们与人交流的机会、社交活动减少,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心理咨询大师卡尔.罗杰斯曾经说过,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小团体运动”[4]。通过团体经验,人们可以重新探索自我、发展潜能,团体提供了人格重塑的机会。勒温提出人际关系的训练在现代社会非常重要,但又是被忽略的领域[5]。

大量实践[6][7]已证明,团体辅导优于其他形式的心理辅导和教育辅导。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良好的交往环境,采取活动的形式,对解决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问题,可以提供知行合一的指导,学生自主自觉,感同身受,特别有利于学生克服社交障碍,塑造良好的人际交往品质,提升自我。对于那些不善社交的学生来说,团体气氛有利于使成员感受关怀、信任,体验被人关注的感觉,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交往品质,获得情感支持,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然而,目前在我国大陆对聋童人际交往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其现状、意义和影响因素的调查和分析上,少数的几个对聋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是从理论上分析了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将团体辅导用于培养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例。鉴于团体辅导的蓬勃发展及其已经被证明的有3效性,我国对特殊群体儿童教育的重视及聋生人际交往现状急需改善,迫切需要我们对初中聋生进行人际交往班级心理辅导。

第6篇: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留守生;心理辅导;人格

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壮农民离乡背井,到发达城市务工挣钱,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一方或者双方都是外出打工,一般由其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属担当监护人。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家庭结构不健全,留守儿童长期感受不到亲情温暖,缺乏父母的呵护,他们上小学后,在学校表现往往是沉默寡言,行为偏激,抑郁,不思上进,学习成绩差,与同学关系不融洽等。作为一名小学教育者,笔者一直思考和实践,如何才能走进这些留守生的心理世界,帮助他们解决发展难题,使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根据多年一线经验,笔者针对农村小学留守生的心理问题,提出了如下四点的心理辅导策略。

一、加强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

要对小学留守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地可持续地引导帮助,学校必须先有一支较为专业的,业务精湛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般的教师在心理辅导方面知之甚少,或是一知半解,自身没有经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想让其有效地辅导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可能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而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采用灵活多样式的心理辅导方法,对症下药,往往就能够药到病除,妙手回春。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教育事业得不到重视,很多学校往往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近年来,由于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突出,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对中小学的心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小学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越来越重视,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同时培养了一批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相信,学校有了这一支热爱学校心育工作,乐于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的威武之师,能够有效解决留守生的心理问题,使留守生茁壮成长。

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提供心理援助

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辅以相关的活动方式或者药物,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促进来访者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心理咨询的基本程序是:建立关系、确定目标、制定方案、实施咨询和评估效果。心理咨询主要解决的是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或者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在应付紧张抑郁情绪,克服不良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心理咨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正是因为心理咨询的地位举足轻重,学校应该在充分调研留守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基础上,建立相配套的心理咨询机构,由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心理素养高的心理教师担当此工作。有了心理咨询机构,全校师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就可以方便地前往咨询,获取帮助,把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学校的心理辅导可以分为个体辅导和团体辅导。至于在实践中需要使用那种方式,要根据具体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复杂程度来选择。如有些共性问题可以采用团队辅导方式,如有些个性化、涉及隐私的心理问题则采用个体辅导方式为宜。心理咨询机构可以针对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定期举行讲座,组织野外活动等方式进行辅导。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开展有特色的心理辅导活动

1.对厌学,学习困难的留守生。教师可以采用家教的方式辅导学生,或者组织学习成绩好的班干部对其作业轮流指导,帮助其提高成绩。

2.对自信心不足的留守生。教师可以采用班团队活动的方式,开展“我能行”,“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辅导活动,鼓励留守生勇于走上讲台,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接纳,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3.对性格孤僻,不善于人际交往的留守生。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做游戏,分配任务,任命班干部等形式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积极活泼的个性。

4.对爱慕虚荣,喜欢攀比的留守生。教师可以组织“真善美”的班级讨论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号召学生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四、积极开展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健全留守生的人格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留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开阔留守生的视野,陶冶情操。通过把自然,生活,社会融于一体,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通过举办采风,影评,春游,诗歌创作朗诵,书法比赛等方式可以让学生自觉达到知行统一。通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讨论实践,可以培养留守生的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通过在与人的交往合作中,留守生可以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宽容待人。学校开展的课外综合性实践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地点不一。如带领学生参加农村种植基地,让学生亲身感悟科技对农业带来的效益和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农业农村的情感,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以劳动为荣,以懒惰为耻的价值观。如带领学生参加红色革命根据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年住过的房子和使用的生活工具,激发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报答父母和社会。

小学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阶段。如何解决留守生的心理问题,塑造留守生的健康独立人格,是农村教育者的神圣任务。小学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教育的有利时期,灵活应用心理辅导的策略,切实培养留守生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田英.农村中小学留守生生活现状及心理辅导策略[J].理论研究,2009.6

[2]张继志主编.精神医学与心理卫生研究[M].北京出版社,1998,1

[3]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M].人民出版社.2007,3

第7篇: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中药;儿童多动症;行为障碍;心理辅导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children hyperactivity 30 cases clinical observation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medicine treating children hyperactivity effect. Methods randomly 30 patient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programs, while parents treatmentresult children cooperate to implement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 Results Time to treatment in 30 to 60 days has 16 cases, 12 patients healed, 3 cases powerfully.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treating children with A.D.H.D.

【Keywords】 Chinese medicine, children hyperactivity, behavioral problems, 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儿童发育行为障碍,一般可以分为三类,即:多动冲动型、注意力缺陷型以及混合型。近些年来,儿童多动症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国际公认的首选治疗药物派甲酯虽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用药时间久且易导致副作用,停药后易反复,患者依从性较差。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从我科所收治的儿童多动症患儿中选取符合重度以上混合型标准的30例,实施中药治疗方案,同时指导家长配合进行心理辅导,治疗效果十分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从我院所收治的儿童多动症患儿中选取符合重度以上混合型标准的30例,男23例,女7例,其中17例出生后即出现多动症症状,母亲主诉:部分孕后期多动,出生后闹夜,手足不断抓踢,不停的转动,并且十分任性,大部分患儿的发病时间不固定;剩余的具有一定的诱发因素,如过度惊吓、脑外伤等。

1.2诊断标准

本院根据美国精神病协会诊断量表1994标准。多动冲动以及注意力缺陷均符合其中的六条以上。

1.3方法

1.3.1分析方法

按照治疗时间将30例患儿分为三组,实施中药汤剂治疗方案,同时家长配合实施患儿的心理辅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评价治疗效果。

1.3.2治疗方法

对于就诊的多动症患儿,在实施药物治疗之前,首先对其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复方熟地黄汤剂方主要含有熟地黄、龙骨、白芍、石菖蒲、五味子、牡蛎等,方剂用水煎服,一日一剂,早饭前以及晚饭后分两次服用;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随时增减药量;

1.4治理效果评定标准

对多动症患儿的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四个等级,其中,痊愈:患儿的主要症状均消失,学习成绩有明显的进步,稳定型注意力检查正常;患儿的大部分多动症临床症状消失,学习成绩有所进步,但不稳定,检查稳定型注意力的结果显示大致恢复正常评定为有效;患儿多动症主要临床症状未见好转,学习成绩不见起色,且稳定型注意力检查结果无好转迹象,则评定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分析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结果

对儿童多动症患儿实施中药治疗方案并配合进行心理辅导,治疗效果见表2-1.

表2-130例多动症患儿治疗时间及效果

治疗时间(天) 例数 痊愈 有效 无效

15~30 6 0 4 2

30~60 16 12 4 0

60~90 8 6 2 0

30例患儿实施中药治疗并配合家长心里辅导,治疗时间在30天以下的6例,其中4例有效,2例无效,无痊愈患儿;不同治疗时间的患儿治疗效果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儿童属于稚阴稚阳体质,多动症患儿主要的病机为阴阳失衡,肝有余而脾不足,阴虚阳亢,脾脏运化失调,精神涣散、情绪不稳定且缺乏应有的自控力,本院所配置的该方剂具有调理脾胃以及滋肝肾之阴功效。本研究显示,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效果与治疗依从性关系密切,坚持治疗、家长积极配合,治愈率较高。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效果与治疗依从性关系密切,坚持治疗、家长积极配合,治愈率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家林,吕同华.中药分型治疗儿童多动症18例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发表时间:2002-10-01

[2] 芦红伟.儿童多动症的中医辩证与防治.甘肃科技纵横,发表时间:2006年 第04期

[3] 胡红,俞建.儿童多动症的中医治疗法则.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 第28期

[4] 张树和,庄然,中药治疗儿童多动症198例,辽宁中医杂志,2007年 第05期

第一作者姓名; 尚红梅,籍贯; 青岛平度, 工作单位;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联系地址; 青岛市市南区朝城路2号青岛市第九人民医院,邮编;266000,

第8篇: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系统介绍了高职高专院校中使用团体心理游戏的原因、方式及游戏的治疗性力量的来源,指明了提高团体心理游戏效力需要注意的问题,并指出了高职高专院校团体心理游戏今后发展的重点。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大学生心理健康一、什么是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理论指导,并且提供多方面心理活动实践训练的重要方式。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的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方式等都会受到所处团体的影响,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利用这种团体动力学的原理,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互动过程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感悟,探讨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团体成员之间情感上可以互相支持,方法上可以集思广益,共同应对各自的心理困惑,所以特别适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群。恰当的团体心理辅导,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二、高职高专院校中为什么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一方面,由于正处于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危机;另一方面,他们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经历了更多学业失败的打击,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难题。在高校广泛扩招的背景下,他们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一些人甚至形成了习得性失助。在自信心、适应性、自我价值感等方面比普通本科院校学生表现更差。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严重地影响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里开展心理辅导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高职高专院校往往办学经费不足,师资力量有限,不可能拿出足够的经费投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因此,经济而又有效的团体心理辅导就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个明智的选择。三、团体心理辅导常用的方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多种多样,高职高专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常用的、便于操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心理剧、音乐心理调适训练、头脑风暴、辩论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达到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观察、模仿、参与中改变态度和行为方式。本文主要关注游戏辅导的运用。游戏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游戏,指依据人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用来改进不良心理状态,塑造健全人格,使人健康发展的一系列游戏。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心理游戏进入高校课堂,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周围存在的关怀已开始慢慢淡化。开展一些有趣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亲身参与的乐趣,得到意外的收获;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高职高专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等,从而极大地冲击个体的原有的不良的人生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游戏辅导的理论渊源游戏辅导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在西方心理学领域里,许多心理学派都十分重视游戏治疗理论。精神分析学派是最重视游戏治疗理论的一个派别。精神分析游戏治疗以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从人格结构的三个成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如何寻找适当客体以消耗心理性能量的角度来解释心理不适的原因。他们认为,游戏是一种保护性的发展机制,游戏是满足儿童“因自身水平的限制尚不能实现的”而导致的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的途径。此外,游戏还可使儿童将现实生活中的紧张、压抑,通过游戏这条安全的途径进行宣泄以减少焦虑,起到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人本主义游戏治疗理论建立在罗杰斯“人性本善”的人性观的基础上。罗杰斯在长期临床工作中发现:每个人都有积极向前的内驱力,现实生活却难以提供这样的机会,而游戏为儿童创设了一个温馨而友好的治疗环境,因而游戏能够发挥积极的治疗作用。五、游戏中的治疗性力量团体游戏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这是因为团体互动作用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自主性的激发,也就是团体动力的形成。在团体中,团体动力对于团体目标的实现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团体成员也是靠着团体动力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团体游戏具有感染性力量,可以引导情绪宣泄。现代人面临快速的生活节奏、繁重的生活压力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自己的情感就很容易在有意或无意间被忽视和压抑,以致变得麻木不仁,无法体会自己真实的感觉。既不开怀大笑、也不表示愤怒、不知如何温柔;体验不到爱、也不习惯表达爱。但是,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由于种种原因被压抑和忽视的情绪情感体验不会就此消失,而是压抑在潜意识当中,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合理的宣泄,就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在创设各种情感体验的辅导游戏中,参与者可以在辅导者的诱导下进入各种情景,唤起他们那些并未彻底消逝的情绪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游戏中尽情流露喜怒哀乐,宣泄掉那些被压抑的不良情绪体验。其次,团队游戏能使成员对团体产生归属感和向心力。这类游戏大多采用对抗赛的形式,“取得成功”的游戏动机激励成员们彼此关心、相互勉励,产生默契关系。能有效地诱发被辅导者的“团队情绪认同”。将自己成败和团队的命运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团队战斗力。再次,团队游戏能加强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合作关系,具有凝聚力。在争夺胜利的紧张气氛中,成员意识到大家是相互依赖的,只有相互支持才能实现团队目标,获得成就感。一些社交退缩或社交过度的成员因协作需要,往往不知不觉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提高了他们的合群性。第四,人类天生所具有的模仿能力。在团体中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模仿榜样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从而改变原来的不适当的行为方式。六、高职高专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使用游戏的原因一般情况下,团体心理辅导在开始的时候要用游戏作为热身的方式。可以建立信任感,并且让大家迅速进入状态。有时,在辅导的中间环节也需要使用游戏来加深成员对某种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的理解。心理游戏由于其趣味性强、灵活性高、形象逼真、对参与者压力小、能让其自由表达个性等特征,可以诱导团体成员投入、放松地表现自我,然后利用团体成员在游戏中的体验与感悟对其进行辅导或治疗。游戏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影响或改变个人的某些自我概念或想法,还可以协助解决那些单靠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游戏可以促进团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可以让他们在游戏中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悟生活,提高认识,学会正确的交际方式。因此,游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团体心理辅导中常见的、重要的方式。七、如何更好地发挥游戏在高职高专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功能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游戏在高职高专学生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们要研究团体成员的组成情况,分析制定合理的团体辅导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根据目标选择和编制合适的游戏。其次,我们要分析团体的性质,明确团体是教育性团体、发展性团体、还是治疗性团体。性质不同的团体需要不同的游戏。第三,团体领导者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个性特点必须和团体的性质相匹配。严肃的领导者领导严肃的团体,而那些生性活泼的领导者则适合领导那些轻松的、气氛活跃的教育性团体等。第四,为了能够实现游戏辅导的目标,团体的领导者应该是那些经过专业训练的、掌握了相应地技巧的专业人士。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可以更好地控制游戏的进程及方向,游戏结束后也能更好地领导团体成员挖掘游戏的深层价值,最大化地发挥游戏的积极功能。第五,游戏前要做好详细的计划,要考虑团体成员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情况,要考虑游戏的时间、地点、材料及游戏的规则,要考虑如何深化团体成员对游戏的体验,如何促进他们去分享自己的体验,等等。只有做好了这五点,才能保证团体心理辅导中的游戏发挥其功能,不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八、团体心理游戏的应用前景团体心理游戏具有快速、有趣、富有创意,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等特点。它可以安全地模拟出人们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情境,让参与者不断地体验各种观念的冲突、碰撞与融合,投射自己的思想感情,暴露真实的内心世界,调节和疏导自己消极情绪,理解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生命的价值等等。这些功能使得游戏成为团体心理辅导当中最受欢迎的辅导方式,近几年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点,今后应该重点开展人际交往的游戏辅导,提高学习能力的游戏辅导,增强耐挫力的游戏辅导,提高自我意识水平的游戏辅导,等等。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曹中平,蒋欢.游戏治疗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取向.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89-491.

第9篇: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

摘要:国内的系列研究进一步报道了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在逐渐恶化的趋势,他们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有更多的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他们的心理问题,这需要社会、父母和学校投入更多精力到留守儿童的关爱中去。2012年暑假期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师生展开了以“关爱留守儿童,感恩奉献社会”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主要采取支教和心理辅导两种形式,用爱心、真心、耐心去帮助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感知他们的喜怒哀乐,让留守儿童在沐浴着爱的阳光里,接受教育,健康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志愿者支教 心理辅导 关爱 尊重

一、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城乡二元结构使教育成本增大,留守儿童随父母共同生活难度增大。由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的制约以致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使农民工无法承担高昂的费用,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二是子女教育未引起足够重视。农民外出打工考虑的是生存和发展问题,而子女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尤其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这种现象更加明显。三是孩子教育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家长或亲友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不能在精神上、心理上、生理上充分给予他们关爱。四是学校在教学上没有向留守儿童倾斜的措施。考虑到方案的可实践性,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课堂教学的改善和心理辅导的提供势在必行。

二、针对留守儿童问题,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师生曾多次赴三江县富禄苗族乡仁里小学支教,支教过程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帮扶

(一)志愿者实施赏识教育,用赏识培养留守学生的兴趣

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的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志愿者老师用放大镜努力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并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和表扬,能使他们找回被呵护,被关注的感觉。留守学生因缺乏父母的关爱,产生了孤独、寂寞、焦虑、自卑、敏感等诸多心理,在课堂中不敢发言,不敢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学习效率低,针对这种情形,志愿者老师要学会宽容、真诚的善待他们。在课堂上,老师用灿烂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的抚摩,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以改正,从而帮助他们扫除学习障碍,改进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

(二)志愿者改善教学方法,把新的教学理念带到支教学校,提高留守儿童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老师应注重留守学生兴趣的培养。有些学生常说对某次活动没有兴趣,也不爱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尝试和练习的结果。对某项活动缺乏兴趣的人,一般是怀疑自己缺乏某种能力,怕做不好,惹人笑话,干脆说没兴趣,不爱好。事实上,只要肯练习,慢慢尝到甜头,兴趣爱好也就有了。

教师要耐心教育学生,人对任何事物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培养的,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多尝试多练习,促进孩子兴趣生成。孩子兴趣一旦形成,教师就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让留守学生有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长处,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从自己的身上而不仅仅是从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志愿者用关爱开启留守学生的心门,用尊重树立留守学生的自信

毫无疑问,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容易遇到太多潜在的伤害。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甚至叔叔婶婶等亲戚带着他们长大,难以起到监护人的作用,这些孩子的成长缺乏父爱母爱的滋润,很容易产生亲情饥渴。心理学研究表明,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即使物质生活很富足,他们的精神世界也会孤独,更何况生活在农村的留守儿童们,他们往往承受着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匮乏。因此,我们看到有些留守儿童学业无法得到保障,有些留守儿童心理失衡、性格扭曲。

考虑到留守儿童容易被伤害,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用爱心开启留守学生的心门为主旨,志愿者给予留守儿童的关爱先要从尊重开始,不会让关爱成为新的伤害。尊重留守儿童,请不要把他们看作问题儿童。因为留守儿童易产生的问题,如亲情缺失、学习焦虑、沟通焦虑、敏感、悲观、孤独、胆怯等,但这并不是他们的标签,在对留守儿童作心理辅导时,不能错误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群有问题的孩子,将来可能威胁社会安定。其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和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一样,有快乐、有渴望、有伤痛,对生活充满热爱,对未来充满梦想。

尊重留守儿童,就要用平等的心态去帮扶他们。在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过程中,尽量用浅显的话语让他们明白,贫穷不是他们的错,在尊严上没有贫富之分。也许他们“土老冒儿”,也许他们存在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但是,这些都不是他们的错。志愿者老师不能将他们的伤当成他们的错,因此,对他们的帮扶不能用施舍的、高高在上的态度,而应用尊重的心态去看待和理解留守儿童,给他们真心实意的帮助,这样一来,一些原来性格孤僻的孩子将会变得开朗活泼起来,生活技能得到提高,学习也更加自觉。另外,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极度欠缺,志愿者或者老师应该跟他们普及身心健康方面的知识,务必让他们在生活安全方面有了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女孩,由于有了成长帮护人、老师等的指导和帮助,能够做好成长的各种准备,平稳度过青春期。

参考文献:

[1]刘霞.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02.

[2]冯建.“留守儿童”的再思考[J].广东教育学报,2005,252:39—41.

[3]周福林, 段成荣. 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 2006, (3):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