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师职业认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职业态度。
分类号 G443
1.引言
免费师范生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与普通大学生相比,他们有着明确的职业定向,大学毕业后要回生源所在地从事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其中至少要在农村学校工作2年(国务院办公厅。2007)。这种受国家政策限定的职业发展状况对免费师范生的大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免费师范生由此而形成的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和认同状况,对其大学期间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此外,免费师范生肩负着国家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重大期望,承担着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的重任,Sachs(2001)认为。“发展并维持一种强烈的职业认同是评判教师专业性以及与其他工作者区别的重要依据”。教师职业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式、职业发展以及对待教育变革的态度,并且对所教授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感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有关教师职业认同感的研究近年来已经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从总体上而言,在概念界定、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等方面还远未达成一致,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尤其在国内,大部分相关研究基本局限在理论综述和调查分析,测量工具也基本属于研究者自编的调查问卷,缺少根据严格程序编制并进行信效度验证的标准化工具,不但对研究者的后续深入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且也阻碍了同行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而专门针对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及测量工具编制更是寥寥无几,例如王鑫强等(2010)编制的职业认同量表,测量对象为普通师范生,而普通师范生与免费师范生在教育制度、生源状况、就业政策、人才培养、社会舆论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借鉴相关的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结合免费师范生的特殊性,探索并编制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以期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标准化的工具。
2.理论构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者从理论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Kremer和Hofman(1981)认为,教师职业认同包括四个维度,即教师职业重要性、意义及互相连接的向心性维度(centrality);教师职业价值和吸引力的价值维度(valence);与其他同事分享共同命运的团结维度(solidarity):被别人认同为教师的自我表现维度(self-presentation)。Meyer(1993)提出的三维模型则将教师职业认同划分为情感认同、持续认同和规范认同。Bricksonf2000)从个体与群体关系互动的角度提出了教师职业认同形成与确立的三因素模型,即个人因素、集体因素和相互作用因素,其中每个因素又包含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4个方面。近年来,国内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开始起步,如方明军等人(2008)把教师职业认同划分为职业价值认同、职业情感认同、职业能力认同、职业社会地位认同四个维度。魏淑华(2008)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当前对自己职业角色以及职业相关特征的感知,具体包括教师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识、情感、期望、意志、价值观以及对自己职业技能的感知等。纵观目前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其一,相关的理论结构模型主要基于在职教师的个体和群体特征进行分析,适用于具有实际教学经历的在职教师:其二,国内研究中的职业认同结构之间存在交叉与重叠,如职业认知与职业价值交叉,职业认知与职业期望交叉等。
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是一个动态、持续的发展过程,受个体和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包括多个子认同。在不同的阶段,由于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是可以重新解释与建构的。对于免费师范生而言,一方面,由于缺乏实际的教学经验与职业经历,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主要局限于学习过程,还难以对教师职业涉及的个体与群体特征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受免费师范生政策与制度的影响,学生的从教意愿存在很大的分化。相关调查表明,免费师范生在志愿填报、政策解读、从教动机、专业喜好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随意性与不确定性,从教意愿受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及外在政策限制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摇摆与冲突,存在知-行冲突和内-外冲突(张晓辉等,2011;姚云,董晓薇,2009;刘屹,2009)。因此,目前国内外有关教师职业认同的理论模型难以反映免费师范生实际的职业认同特点,前人提出的诸如团结(Kremer&Hofman,1981)、持续认同(Meyer,1993)、职业能力认同(方明军等,2008)、职业技能感知(魏淑华,2008)等结构和内容对免费师范生还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因此,与在职教师相比,免费师范生虽然具有同样的职业定向,但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缺乏精确性与深入性,属于一般心理水平上的职业认同。
综合考量国内外研究者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构的研究、免费师范生自身的特点及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局限性,免费师范生在对教师职业及相关政策的依从、同化与内化的态度变化过程中,职业认同感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并体现出不同的过程性特点。结合凯尔曼态度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沙莲香。1987),免费师范生可能会从对教师职业的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的角度进行评价和判断,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趋避。据此,本研究尝试从外在价值认同、内在价值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三个维度编制初始问卷,其中,外在价值认同是指对教师职业外部特点的认同:内在价值认同是指对教师职业内部特点的认同;意志行为认同是指在内、外在价值认同的驱动下表现出的行为倾向。
3.研究方法
3.1研究对象
问卷正式施测被试:北京某师范院校的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院、物理系、外语系四个院系的一、二年级师范生中进行取样,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4份,回收有效率为94.80%。其中男生83名,女生201名;一年级177名。二年级107名。师范院校男、女生比例约为1:3,此抽样男、女生数量符合总体性别比例。对此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重测被试:随机抽取北京某师范院校文学院、历史系的168名免费师范生作为重测被试,得到有效问卷168份。重测时间间隔2周。对此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和重测信度的检验。
3.2问卷编制方法
结合前人研究及免费师范生的实际特点,本研究拟从对教师职业的内在特点认同、外在特点认同、意志行为趋向三个角度构建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模型。本研究在北京某师范院校选取免费师范生32名,涵盖本科一、二年级,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者请受访者从内在特点、外在特点、意志行为三方面描述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与表现。最终形成了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18个项目。量表使用四点Likert式等级计分,分别为“完全不符合”、“不太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
在此基础上,由5名心理学专业教师对每个项目能否准确反映该问卷及所在维度特点、项目表述是否容易被理解两方面分别做出1-5级评分(1-非常差,2-比较差,3-一般,4-比较好,5-非常好)并提出修改意见,最后通过修改和整合其中两个条目的内容并剔除平均分低于3分的2个项目,形成由15个项目组成的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原始问卷。
3.3问卷施测与数据分析
施测方式为每个院系内部同时现场施测,同时收回。采用SPSS 16.0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
4.结果与分析
4.1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项目分析
4.1.1项目区分度分析
将所有被试的问卷得分总和依高低顺序排列,得分前27%的划为高分组,后27%的划为低分组,对高低两组被试在每个项目上得分的平均值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如果项目的P值没有达到0.05的统计显著水平,则表明该项目不能鉴别不同被试的反应程度,应考虑删除。分析结果显示。全部项目均通过检验,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所有项目得以保留。
4.1.2Cronbacha系数检验
根据Parasuraman(1988)和Kohli et al(1993)的建议,凡是项目与层面总分的相关(CorrectedItem-Total Correlation)小于0.40,而且删除该题后Cronbach α系数会明显增加的项目都应该删除(Churchill,G.A.,1979)。采用SPSS对初测数据计算α系数,结果显示,所有项目与总分相关都在0.40以上,且删除任何一个项目都会使α系数减小,所以全部项目予以保留。
4.2探索性因素分析
用KMO统计量和Bartlett球形检验分析数据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得到的KMO值为0.90,Bartlett's球形检验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本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采用极大方差正交旋转法,提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三个因子,累计解释量达到56.99%,每个因子在相应题目上的载荷均大于0.50(见表1)。
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提取三个因子,分别是:内在价值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喜欢,认为有价值,能产生满足的积极情感,有主动的心理投入以维持教师职业的愿望。外在价值认同,指个体因为伴随职业的外部强化(如工作环境、条件及社会地位等)而表现出趋近职业的要求。意志行为认同,指个体持续进行职前准备和不改变职业选择的意志行为倾向。
4.3信度检验
4.3.1内部一致性系数
在SPSS中运行Cronbachcx系数检验,得出本研究总问卷与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如表2所示。
根据Henson(2001)的观点,如果以发展测量工具为目的,信度系数在0.70以上,才表示测验分数是可靠的。如果信度系数在0.80以上,说明问卷有较高的信度。本问卷各维度和总体的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可接受范围内,达到了良好的信度水平。
4.3.2重测信度
随机抽取北京某师范院校文学院、历史系168名免费师范生作为重测被试,对重测样本进行间隔两周的重测信度检验,结果见表3,表明量表的重测信度可靠。
4.4验证性因素分析
采用LISRREL 8.5对168名重测样本的重测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4。
X2/df
4.5效度检验
4.5.1内容效度
本研究对初测问卷的编制遵循了以下几点:(1)在质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量表维度的初步构想;(2)量表结构和项目测查方法参考了国内外的教师职业认同问卷;(3)听取了5位有经验的心理学专业教师的意见,对项目进行了考查和修订。以上措施保证了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4.5.2结构效度
本量表各维度之间的相关以及维度与量表总分之间的相关见表5。
各维度间呈中等相关,说明维度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都达到了高相关且达到显著水平,说明各个维度较好地反映了问卷要测查的内容。同时,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量表的三维度模型拟合良好。以上结果表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4.5.3效标关联效度
选择某师范院校70名免费师范生被试。以王鑫强等(2010)编制的“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为效标,求其平均分数与本量表的平均分数的相关。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平均分数与师范生职业认同感量表的平均分数相关系数为0.84,p
5.讨论
本研究从免费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内在特点认同、外在特点认同、意志行为趋向三方面展开访谈并收集题项,形成初始问卷。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三个因子,即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和意志行为认同。其中,内在价值认同是对教师职业内在特点的认同(如:我认为教师是很有价值的职业、我很喜欢教学工作),是对教师职业认同贡献最大的因子:外在价值认同是指与教师职业相伴随但叉独立于教师职业内容的其他外在收益(如:我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很高)。它是对教师职业认同贡献相对最小的因子:意志行为认同是指维持教师职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如:我经常主动参加与教师教学有关的讲座、培训等),对教师职业认同的贡献作用居中。本研究首次明确提出并验证了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的教师职业认同三维模型,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相比,这一模型能更好的反映免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特点。
Dillabough(1999)认为,教师职业认同从来都不是固定的或预先确定的,而是源于那些在不同社会背景中对其行为、语言和实践进行解释和归因的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
职业认同本身并不是一个稳定的单一实体(Coldron&Smith,1999)。而是一个复杂和动态的平衡过程fVolkmann&Anderson,1998),是过程与状态的结合。作为特殊政策与制度安排之下的大学生群体,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层次与其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与体验及相应政策与制度的限制等密切相关。在职业认同感上表现出相应的过程性与状态性特点。“过程”是指个体自我从实际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己职业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个体当下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宋广文,魏淑华,2006),角色确认过程需要经历由外到内的不同发展阶段。而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程度又受限于具体的发展阶段。因此,免费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认同感上表现出的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三维结构,既是过程性特点的体现也是状态性特点的反映。
总之,与国内外已有的理论模型相比,本研究提出的教师职业认同三维结构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已有理论模型的整合与超越,更是从免费师范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形成的理论构想与实际验证。该理论模型及问卷结构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是测量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组织认同;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教育和教师在促进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心理因素在教师作用的发挥中也处于一个关键地位,而影响教师作用发挥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本文基于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感和组织认同感的分析和研究,进行更深层次的阐述。
一、1教师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
所谓的认同就是指一种情感联系,是属于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对自我认识的一部分。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辨析
职业认同其实就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个体自身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一种接受和认可,并从心里对职业产生的肯定性评价。职业认同对每一个工作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充分的接受和肯定,才能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在工作中不断实现自身的价值。
简单来说,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产生认同感。从某方面来说,教师的职业认同对教师的工作态度起着决定作用,也对教师的自身认识和职业的感知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良好的职业认同感会让个体在不断发挥自身潜能的同时还能获得丰富的人生体验,容易从职业中感受到自我价值和归属感,真正实现自我的进步发展。
(二)教师组织认同的概念辨析
组织认同的含义认识大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是从社会认同的角度看,组织认同是社会认同的其中一种存在比较特殊的形式,它是个体对自身的定义和认识,而从社会角度出发的组织认同主要关注的是组织成员身份对自身、态度以及群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二是从组织行为学方面上看,组织认同是对个体和组织内在联系状态的一种反映,它能从根本上了解和解释成员在工作中的态度。
教师组织认同是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场所因从文化和环境等各种内外因素的认识而产生的认同程度,它也是教师根据工作场所的一些积极特性如独特性、稳定性来对自身进行定义的状态,也能检验教师对所属学校的忠诚度。
二、2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对教师职业认同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影响作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社会环境、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个人想法以及自身经历都对教师的职业判断产生影响。
(一)职业形象
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在公众面前对教师群体或个人所树立的精神状态和生存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的职业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教师职业形象的关键组成部分就是教师的职业特征。社会的评价和教师对自身职业活动的观念和知识,这都是影响教师对自身形象的评价和认可的因素。所以,在社会和群众对教师“为人师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正面评价中,教师的形象威严而巨大,而这种正面的职业形象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职业认同起到了巩固和加强的积极作用。
(二)工作自主性
工作自主性是重要的组织变量的同时还是职业化的重要因素,由于工作特征的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员工要面对不稳定的工作内容和环境,因此,这就更需要不同程度的工作自主性来对工作进行及时的决策和行动。给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性,除了有工作环境的外在要求,也有员工自身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师是一种知识型、自我涉入的职业,因为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解惑的责任,承担着创造知识、传承文化的重任,还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自主的研究设计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灵活性以及自主性。因此,教师工作自主性的提高,有利于教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程度。
(三)组织环境
教师的职业认同受教师的个人经验、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及制度环境的共同影响,而组织环境的改变会从不同的方面对教师的职业认同产生影响。因此,学校加强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会对教师的职业认知起到积极的影响,组织结构的调整、工作人员的变动、激励机制的改革都是影响教师工作参与程度的直接因素,从而改变教师对职业认知的态度。良好的组织环境会对教师的职业认同从形成到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增加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三、3教师组织认同的影响因素
(一)组织内部结构
组织结构和组织认同的关系是成正相关的,也就是说组织结构会对人才的培养和教师的组织认同产生直接的影响。学校是一个注重教师的文化层次和人才培养的地方,而教师的文化层次不但影响到学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还影响到学校在业界得到的认可程度,从某方面上说,业内的认可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从而会直接关系到招收的学生质量,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然而,老师是一个关注自我发展的群体,如果一个组织出现了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情况,那老师就会选择个体发展去寻求新的符合自己要求的组织。所以,学校的组织结构的好坏就会影响教师组织认同的程度。
(二)组织声望
一个组织的声望会对组织成员的组织认同产生直接影响,就工资薪酬上来说,教师只属于一般的中薪阶层,所以教师除了学校的基本工资外,其他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科研经费和其他的社会服务。而在这个时候,组织的声望就是直接的影响因素,只有提高组织的声望才能使成员的组织认同感增强。
(三)个人因素
组织成员自身的特征会让成员对组织认同产生明显的影响,而成员对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对群体和组织的心理需要也对组织认同有着明显的影响。就教师个体来说,当教师认为自己所属的学校能为自己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同时也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时,就必然会改变组织认同的程度,这也就是说个人对组织的认识会影响其的组织认同度。
四、4教师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的关系研究
就教师的实际工作来说,既要认同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也要认同自己所属的组织,因此,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是并存的,并且还会出现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情况。所以,研究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就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探讨。
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所属的学校皆十分认同。当然,这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也是所有学校都希望看到的一种结果。
第二,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表示认同,但不认同自己所属的学校。如果学校出现了这种状态,主要是因为教师对自己所属的学校有不满,所以学校领导要经过深入了解调查,找到根本原因,并找到解决的有效措施,如,改善教师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
第三,教师对所属的学校表示认同,但是不认同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师认为自己所属的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而选择留在原本的岗位上,所以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开展职业培训,以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同感。
对于第二、三两种状态,这就需要学校的领导者采取恰当的措施和有效的政策来对教师进行引导,通过具体的激励措施来维持教师对职业、组织的高认知水平,使老师在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增加认同感时也能提高对组织的认同感,以减少人才的流失,在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教师对学校的忠诚度和对集体的凝聚力。此外,除了这三种状态外,还有第四种状态,那就是既不认同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也不认同自己的所属组织,笔者认为这种状态出现的主要原因在教师自己身上,其工作的目的仅仅就在于报酬而已,所以,这种状态就不属于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列。
就教师特性来说,从社会同一性上看,教师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其实都是教师社会认同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对所属组织、职业的认知。所以,在教师认同自己的职业、组织时,他就会主动将自己融入到职业、组织中,将职业和组织的成功、失败都当做自己的成功、失败,以寻求更好的发展。这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除了对象上的不同,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心理机制。所以,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的认识,应该将两者联系起来加深了解。
5
结束 语
教师的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对学校的发展有着直接、重要的影响,所以学校在提高教师职业认知度的同时也要提高其对组织的认同程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对学校的忠诚度,以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扶平、张宁俊、吴昊.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综述与展望[J].人力资源管理,2010(08)
[2]耿夫利、杨维磊、陈曦.我国高校职业认同感探析[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0(12)
[3]陈水平、郑洁.心理资本视角下高校教师组织认同的提升[J].老区建设,2012(20)
[关键词]女性高校教师;择业动机;职业认同;扎根理论;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3-0172-03
21 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组织的变革,步入职业场所的女性工作者越来越多,女性对组织的发展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女性职业生涯发展这一话题。高校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科学研究产出场所,是我国科研的前沿,并承担着行业间互动及创新的艰巨任务。从而可以看出,高校女性科研人才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由此,关于高校女性科研人才职业成长的研究将成为值得关注的新议题。
一、理论背景
(一)高校女教师
高校教师指的是在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中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专职教师。女性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师中普通而又特殊的一个群体,从日益增长的女性高校教师人数可以看出,高校已经成为女性人才就业的主要选择之一。本文研究的高校女教师全部来自于 985、211全日制重点大学。
(二)择业动机
一般认为,择业动机是指个人对其未来职业的认识及做出选择的思想活动。有学者从需要的角度出发,认为择业动机是由个体自身的多种需要所引发,从而促使其决定选择某一职业并保持这一决定直到实现的心理活动过程或动力。[1]综合对现有择业动机的研究,笔者采用郭亚林的定义,择业动机是指个体在结合自身情况与外界需要的条件下,促使个体主动寻求职业、权衡各方利弊, 最终确定职业的内在驱动力。[2]女性因其自身生理特c,性格特点,以及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的期待,在择业过程中会体现其特殊的偏好,因此在择业动机方面具有性别特点。
(三)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肯定评价。Moore和Hofman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角色总体评价,其中包括该职业角色的重要性、吸引力、与其他角色的融洽性等。[3]从针对教育领域的研究出发, Goodson和Cole认为教师的认同发展是不仅需要从个体自身具有的特质考虑,并且同时需要考虑职业特质。[4]Volkmann和 Anderson研究得出,教师在工作中的个体自我形象和个体感受到要发挥的教师的角色,在复杂的动态平衡中形成教师的职业认同。[5]从本研究的角度出发,由于研究对象已经选择为我国重点院校女教授,其职业认同特指认同状态,我们采用汤国杰的定义,即高校教师对自身从事职业的主观看法,教师个体情感上对职业的依恋、认同和心理投入,从而形成维持教师职业的愿望。[6]
(四)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
在已有的文献中,学者们关于影响教师职业认同形成的前因变量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个人经历因素和环境因素。个体经历因素是指教师个人在成长过程和工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对职业认同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影响。Newman等人的研究表明,专业学习经验、实习经验、初为教师时的经验以及在工作中累积的教学经验,都是影响个体对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7]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会形成对教师职业不同的认识,并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职业认同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Doyle首先提出,社会中的教学文化和学校文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其职业认同的个体感。[8]Sugrue认为实习教师的职业认同会受到职业环境的影响。[9]张军凤认为,合作型的教师团队文化,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协商与认同机制会促进教师的职业认同。[10]
三、研究设计
为了深入探究影响企业女性高层次人才职业生涯成功的因素,本研究需要搜集原始资料,并对获得的资料按照扎根理论的步骤,构建理论模型。
本研究严格按照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理论操作步骤,展开对研究对象的选择,总共选择了11位来自于国内985、211高等院校的女教师。其中,6位女教师的资料是来源于半开放式面对面访谈,另外5位来源于访谈报道等二手数据的整合。
通过对原始材料的整理,我们在确认了资料的丰富性和饱满度及排除了同源误差后,进行了编码分析。经过分析,得到164条原始语句,通过概念化和范畴化后,归纳出16个初始概念,6个主范畴,分别是个体特质、择业动机、职业认同、个人经历、社会环境和组织环境。6个主范畴间具有相互作用,形成了我们的基本理论框架。
四、编码结果分析
通过编码与分析,本研究发现个体特征和社会环境会在女性高知人才择业阶段影响其择业动机,使其成为高校教师;个人经历与高校的组织环境会影响其职业认同,使其接受教师角色并在该领域里持续发展。
(一)个体特质与社会环境对女性高知人才择业动机的影响
个体因素会对个人的动机与决定产生影响,包括择业动机与选择。个体特征因素包括其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人口统计学因素,而且随着个人因素的改变,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可能发生变化。魏淑华在对教师职业认识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分析表明,男女教师在教师职业认识、职业情感、职业技能以及职业期望等方面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女性对教师的职业认识水平要高于男教师。[11]当高知女性即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时,一方面保留着对学习和科研的兴趣,另一方面往往面临着家庭―工作的平衡问题。高校教师的工作相对灵活,可控时间较多,能有效缓解家庭―工作间的矛盾。因此,性别这一个体特质将会对职业动机产生影响,使女性更倾向于选择在高校中担任教师职务。
事例(以下隐去访谈对象的真实姓名,仅以字母及数字为代号):
“目前从事的工作恰好是我的兴趣所在,而我还能够利用我的兴趣养活自己,这是工作给我带来的最大满足。”(X)
“我觉得科研工作很有趣。做出创新成果,有些时候是灵光一闪,但更多的时候需要不间断地探索和长时间的积累。”(L1)
“虽然后来大学里面老师的竞争压力也挺大的,但我还是希望能在大学里面工作。就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它时间比较自由;另外一个是学术研究,可以自由探索,可以按照自己感兴趣的那些话题去研究,去关注一些问题,而且时间相对自由,可以同时照顾家庭。”(L2)
外部环境的因素如社会背景、历史、文化等因素都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形成过程产生影响。教师的社会背景在教师职业认知的形成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影响了作为一个教师的理解。[12]因为教师能获得的各方面资源都相对较少,对于男性而言并不是一个很能让其满意的职业;但相对来说,女性更能从教师职业中得到成就感的满足,使女性相对于男性更愿意选择教师作为职业。尤其随着中国的发展,对人才和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高校科研环境的支持也越来越大,高校教师这个职业无论从薪酬福利,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等方面对女性而言都优于其他行业。
事例:
“女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领域的女性,比较容易令人瞩目。本来我们这个领域的女性就比较少,当你做汇报的时候站在台上,人家一看你是女性,就觉得你的科研做得还挺好的,还要兼顾家庭,就会对你刮目相看。”(L1)
“中国在最近几十年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地方,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难得的平台。我们不能等人家把什么都建设好了再回来,我还是更希望能在祖国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人生才充实。”(G)
“实际上这个学校它就是本身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这个行业渊源关系比较密切,所以我觉得这种影响还是蛮大的,否则我不会和这个部门这些项目啊,联系得那么密切。”(F2)
(二)个人经历与组织环境对女性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对已有文献的研读发现,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文化使教师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较高评价,都会影响知识分子愿意从事教育职业的意愿,也就是对教师职业的认同。不少研究表明,教师在其职业认同形成的过程中,经历过矛盾与挣扎。教师要在多种角色间进行转变,从知识的载体到知识的传播者,接受者与传播者之间的转换,这些角色间的平衡过程就是其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女性教师在从教过程中,因其自身具有的思想细腻,愿与人亲近,同理心等性格特点,也会对其教师身份的职业认同产生影响。因此,我们认为,女性高校教师在任职期间,个人经历与职业认同间具有影响关系。
事例:
“这个过程在其他人眼里或许看起来比较辛苦,其实,是苦中有乐。如果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而是真觉得科研工作很寂寞,需要极大的忍耐力才能坚持的话,那选择做其他的工作或许更好些。”(G)
“最兴奋的是什么?每一个阶段兴奋的点不一样。当研究熊猫的时候,熊猫看见我们终于不跑了,产仔的母熊猫能够接受我,让我来摸它,我就特别高兴。那种接受,那种真正被接受的感觉,真的觉得是一个奖励,来自熊猫的奖励(笑)。我得过很多很多的奖励,但是那个奖励我觉得是最难得的。”(L2)
“首先你要不讨厌做科研,就是愿意去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科研。有多喜欢肯定是说不上了,先不讨厌,然后做着做着就慢慢会喜欢了。其次呢,科研一定要找对方向,你要找准一个目标,一个比较合理的目标,不要过高了,然后坚持做。”(Z)
还有学者的研究也证明,教师的职业声望与地位、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会对职业认同的形成产生影响。Dillabough 认为,个人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要受到周围人际互动的影响。[13]Goodson和Cole指出,教师个体内外和学校内外的因素共同影响着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教师的认同发展是确立在个体和职业的共同基础之上的。[4]我国重点高校作为全国高等人才的培养基地,其校园氛围、工作氛围及科研氛围都毋庸置疑的好。加之科研团队本身具有的高素质、专业性与时间上的自主性,都会加深其中女教师对组织及职业的认同。根全球数据来看,女性具有比男性更强的团队协作意愿与组织意识,因此女性教师更加会受到组织内部的环境的影响,进而产生职业认同。
事例:
“你想做什么,那你就做好。W校没有说你只能做你这个专业,或者是这个方向,你不能做别的方向或什么,没有条条框框很多的那种,所以你只要是想发展,如果有机会能发展就能发展起来。”(F1)
“当初经费非常紧缺,连基础的实验仪器和材料都无法购齐。所幸后来系里支援了36万,作为购买第一批仪器的经费,这笔费用直接坚定了我做实验的决心。”(Q)
五、研究结论与不足
本研究以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在对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了相关论点与论据,并以中国重点院校女教授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研究做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个体特质与社会环境对女性高知人才在择业过程中的职业动机产生影响。女性由于自身生理因素、性格特点和面临更多的家庭―工作的平衡问题,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女性高知人才需要能够正确理解和面对自身个体特质,选择更为合适自己的行业及职务,产生职业动机并做出职业选择。社会环境作为影响生活方方面面的大环境,存在着对女性高知人才就业的机会与支持。因此职业动机是女性高知人才在结合个体特质与社会环境情况下所产生的,具有明确的导向性。
2.个人经历与组织环境对女性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产生影响。在女性高知人才成为高校教师后,教师任职期间的个人经历与高校的组织环境都会增强或削弱女性对该职业的认同感。只有在职业认同感较高的情况下,个人才会愿意留在组织中并持续地为组织作出贡献。女性高校教师在工作中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与行为模式,使自己更加适应该职业。高校也应适当地调整组织环境,为其中女性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使其中女性员工获得职业成长的同时获得高效益,实现双赢。
3.本研究采用的定性研究的方法所分析的样本数量较少,虽然能够对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形式进行更为升入的研究,但并不可以完全代表整体,这是此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因此,本研究在后续的研究中还需进行量表的设计和实证检验,以便进一步验证所得结论,提高研究结论的适用性。
[ 参 考 文 献 ]
[1] 付风莲,黄理稳.(2008).当前大学生的择业动机浅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76.
[2] 郭亚林.硕士生的择业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
[3] Moore M, Hofman J E.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Israel[J]. Higher education, 1988(1):69-79.
[4] Goodson I F, Cole A L. Exploring the teacher[J]. Teacher education quarterly, 1994(1):85-105.
[5] Volkmann M J, Anderson M A. Creating professional i?鄄dentity; Dilemmas and metaphors of a first?鄄year chemistry teacher[J]. Science education, 1998(82):293-310.
[6] 汤国杰.普通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量表的信效度分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96.
[7] Newman M E J.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 networks[Z]. 2001(2).
[8] Doyle W. Classroom knowledge as a foundation of teaching[J]. The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990(3): 347-360.
[9] Sugrue C. Student teachers' lay theories and teaching identities: their implication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1997(3):213-225.
[10] 军凤.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J].教师发展研究,2007(4):39-46.
[11]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05.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和教师地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其心理因素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视,随着学者对职业认同等一系列教师心理问题研究的日益重视,大量的学术成果得以涌现。然而,纵观现有研究,学者们的多关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认同,较少涉及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本文认为,与中小学教师不同,高等院校教师作为知识型员工,面对着更为松散的组织文化,其职业认同也必然呈现出显著的特殊性[1]。为此,本文将详尽梳理和评述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文献,对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1教师职业认同概念的界定
认同源于拉丁语“idem”一词,意为“相同的事物”;英语中认同(identification)概念的本意就是“身份”;在相关文献中,认同是指一种特定的情感联系,是个体自我认识的一部分,而这一自我认识源于作为个体的他存在于社会群体之中[2]。
社会学家最早开展认同领域的研究。社会认同理论(SIT)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所处的群体产生认同,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并通过对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获取积极的自尊[3]。Turner等进一步提出了自我归类理论(self-categorizationtheory),对社会认同理论进行了补充。与SIT理论相比,自我归类理论添加了组织内部的行为,个人可以将自我在不同的层次进行归类:在个体层面(个体间差异)、团队层面(本群体成员与其他群体成员间存在差异)或者物种层次(人类与其他生物存在差异)。个体通过分类,将赋予自我符合内群体的特征,实现自我定型,并往往将有利的资源分配给己方群体成员。根据自我归类理论,我们很容易认清教师职业认同的实质:个体在团队层面,以教师职业为标准所进行的自我分类。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认同正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纵观已有文献,由于研究侧重点的相异,关于教师职业认同概念还缺乏明确而统一的界定:有学者从特征入手,将教师职业认同界定为一系列表征教师的职业特征,比如BEijaard在研究中提出通过某人所教授的学科、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角色或者角色概念三个范畴来完成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界定。也有学者从建构的过程入手,强调教师职业认同的动态性,认为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自我意象和其感觉到必须扮演的教师角色之间的复杂的动态的平衡[4],是教师通过与环境的持续互动来建构的对职业意义的认识。还有的学者如吴慎慎侧重于从教师本人的感知出发,指出教师个人对身为教师的认同概念,是教师知觉工作情境、赋予意义并采取行动的核心,或者更简单的说,教师职业认同就是教师个人对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5]。魏淑华在对中外学者已有观点做出详尽梳理之后,总结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既是个体从自身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其教师角色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对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职业认同有不同的认识,对职业认同的认识还需要统一。
2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动因研究
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的因素是多样的。历史发展、文化传统、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甚至个人成长经历都会影响教师的自我职业判断,进而对教师的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受到性别、教龄、所教学科影响,以及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于慧慧,2006,魏淑华,2008,温艳红,2009)。在本文中,主要从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和组织环境因素等方面研究和分析其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1职业形象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在已有教师的职业认同感的研究中,有学者依据教师对他们职业角色或职业群体的认识和理解,或教师职业的相应特征来解释职业认同[6]。而对职业角色或职业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教师职业形象。教师职业形象是作为教师的群体或个人在其职业生活中的形象,是教师职业群体或个人精神风貌和生存状态的表征。魏淑华在总结Miller、Moore和Hofman、Korthagen等学者对职业认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也认为职业认同与特定的职业特征相联系,而职业特征是职业形象的关键构成要素。从文献研究中我们发现,职业认同主要被用于刻画理想教师的特征,因而,教师职业形象的建立过程,实质就是对教师特征的理解和教师职业概念的形成过程,即对职业形象的认知将会影响到职业认同的形成。Bamber和Iyer在对同样作为知识性员工的审计师职业认同领域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审计师的职业形象对职业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以及教师个体自身对其职业活动所持有的知识、观念和价值体系,都会影响到个体对教师职业形象的认可,进而影响教师职业认同。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尊师重教”和“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得到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和“为人师表”等评价,赋予了教师职业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这种正面的职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加强了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
2.2工作自主性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工作自主性既是重要的组织变量,也是职业化的关键因素。中外学者研究发现,由于工作特质本身导致不同专业知识员工必须面对不确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故需要相应程度的工作自主性,以便及时决策并采取行动。Tampoe在研究中发现,知识型员工最看重的职业发展依次是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收入,可见知识型员工对工作自主性比对收入更重视。赋予知识型员工更大的工作自主性,既是工作环境的外在要求,也是员工自身的内在要求。高校教师是一种高度自我涉入的职业,他们不仅负有传授知识的职责,还需要承担创造知识的重任,为保持学术思想的独立性,还需要独立地思考与探索相关的理论研究、科学实验,还需要自主地对劳动过程进行设计和创新,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工作中更具开创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也即是说,对工作自主性具有较强需要的个体,对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更高。Norris和Niebuhr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研究中发现,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化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usso对同样作为知识性工作者的记者群体的研究也验证了上述关系。较高的工作自主性,有利于高校教师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有利于其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进一步强化[8]。
2.3组织环境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
先期研究认为,职业认同不是固定或预设的,而是在各种社会情境和环境中解释个体的行为、语言和日常实践。Litwin和Stringer认为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个人对于该组织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知觉可以影响组织内员工的动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而一个组织总的环境性质是由生态学(指组织的物质资源)、背景环境(来自组织中成员带来的背景特征)、社会系统(指组织中正式和非正式角色的相互作用)和文化等四个维度相互作用决定的。很显然,个体对高校教师职业的知觉和理解,必然要从多个维度受到环境的影响。
职业认同是教师的个体经验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9]。Sleegers&Kelchtermans也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教师通过与他们的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组织环境的改变可从不同方面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教师职业认同还受到受到教龄,所教学科影响,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等的影响。Moore和
Hofman(1998)指出学校对办学水平的高质量追求是与教师高度发展的职业认同相一致的[10]。改善教师工作条件的措施会积极影响教师对职业认同的感知,组织架构的变化、新工作团队的建立和激励机制的变革也将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参与度,进而推动员工的职业认同重构过程。教师所处的组织环境会对个体职业认同的建立、形成与发展产生全面且重要的影响,有利于实现职业目标的组织环境会增加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
3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研究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角色是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11]。学者认为,组织内的员工同时肩负着组织角色和职业角色,在角色的互动冲突中,与所扮演角色相应的认同感之间也会产生显著的相互影响[12]。Russo以记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进行了考察。实证结果显示,作为知识型员工,记者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对记者职业的认同程度高于对组织的认同。同时,依据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职业认同强烈的记者,需要报社提供从事该项专业工作的平台,以及与有相同职业认同的同事工作的机会,当这些需求得以满足后,记者才倾向于表现出更强烈的组织认同。在后续的系列对其他行业员工(审计师、兽医等)职业认同和组织认同关系研究中,学者们也得到了较为一致性的结论,即职业认同会影响组织认同,且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呈现正相关关系。
在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果变量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的一系列行为状态相关。Moore和Hofman对350余名科研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强烈的职业认同有助于克服其对工作条件的不满,提高工作满意度,降低他们的离职倾向。同样的研究也见于Gaziel和魏淑华的文章中,他们分别证实了在以色列和中国的中小学教师中间,职业认同与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的相关关系依然存在,结论具有良好的外部效度[13]。此外,教师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存在负相关关系,即教师越是认同自己的职业,他们就越少经历倦怠[14]。Day等人总结认为,教师职业认同能够有效规范教师行为,对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动机、承诺和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
4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外对职业认同概念,以及工作自主性、职业形象和组织环境对职业认同的影响进行了一些研究,已有研究努力推动了对职业认同的认识,然而大多仅限于对特定群体的个案研究,对职业认同的概念和理解还各有侧重而不统一,对职业认同特别是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相关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国内对于教师职业认同前因变量的分析方面,虽然已有学者证明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年限、收入水平等个体特征对其职业认同产生显著影响,但研究对象主要局限于中小学教师,并且未涉及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等因素,也未见学者采用实证分析,探讨环境因素的对职业认同的影响作用。国外的研究虽已涉及职业形象、工作自主性对职业认同的影响,但仅集中于审计、新闻媒体等特定行业;对于教师职业认同结果变量的分析还仅限于离职倾向、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等变量,较少直接与组织认同相联系。在研究深度方面,除了少数研究是对一些个人特征所作的简单描述统计分析外,对于教师职业认同与上述变量之间的影响机理等还鲜有探讨。此外,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高校的特殊环境中,组织环境、工作自主性和职业形象如何对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产生影响,也还有等进一步研究。教师作为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职业,教师作用的发挥,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可小视。对中国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的研究不能简单借鉴国外研究成果,而必须基于中国国情,考虑价值观、文化等差异,通过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方面的革新,为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心理研究提供概念模型和实证支持。
参考文献
[1]Goffee,R.&JonesG.,1996.“Whatholdsthemoderncompanytogether?”HarvardBusinessReview,Vol.74,pp.133-48.
[2]Tajfel,H.,1981,“Humangroupsandsocialcategories:Studiesinsocialpsycholog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Tajfel,H.,&Turner,J.C.,1986,“Thesocialofidentitytheoryofintergroupbehavior”,InS.Worchel&W.G.Austin(Eds.),Psychologyofintergrouprelations(pp.7–24).Chicago,IL:Nelson.
[4]Volkmann,M.J.&Anderson,M.A.,1998,“Creatingprofessionalidentity:DilemmasandMetaphorsofaFirst-yearChemistryTeacher”,ScienceEducation,Vol.82,pp.293-310.
[5]Kelehterman,G.,2000,“Ellingdreams:AcommentarytoNewmanfromaEuropeancontext”,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Research,Vol.33pp.209-211.
[6]张敏.国外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研究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7-81
[7]BamberEM.&IyerVM.,2002,“Big5Auditors''''ProfessionalandOrganizationalIdentification:ConsistencyorConflict?”Auditing:AJournalofPractice&Theory,Vol.21pp.21-38.
[8]Hall,R.H.1968.Professionalizationandbureaucratization[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33:92-104.
[9]Russo,anizationalandprofessionalidentification.ManagementCommunicationQuarterly12:72-111.
[10]Moore,M.,&Hofman,J.E.,1988,“ProfessionalidentityininstitutionsofhigherlearninginIsrael”,HigherEducation,Vol.17,pp.69–79.
[11]马尔科姆.沃特斯:《现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2000.
[12]vanDickR.,WagnerU.,StellmacherJ.,&ChristO.,2004,“Theutilityofabroaderconceptualizationoforganizationalidentification:Whichaspectsreallymatter?”,JournalofOccupationalandOrganizationalPsychology,Vol.77pp.171-191.
1体育教师职业认同
何为自我意识?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上,还包括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决定体育教师职业认同度的关键因素,是体育教师主体自我构建的。而其自我意识的体现是个体心理活动综合技能的表现,而非个别心理机能的体现。传统的教育制度和观念仍然充斥着我国的每所大中小学之中,而受此影响,加之中学升学压力大,体育课地位低,不受重视,往往被文化课所代替,这是大部分学校中很常见的现象。自然的,体育教师也成为不受重视的群体,被边缘化,最终造成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越来越低,极大地降低了职业认同度。随着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力度逐渐加大,国民体质健康成为新的风向标,国家开始重视大众体育,所带来的良性循环就是,学校体育课逐渐加多,体育教师在学校和社会的地位及职业社会评价得到很高的提升,这些重新唤起了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并起到了推进作用。
2唤起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意义
体育教师在职业认同感缺失的长期影响下,对待工作无积极性和热情,而随着国家不断推动国民素质的提升,素质教育提倡的力度不断加大,使我们看到了重新唤起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希望,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1职业认同影响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
衡量一名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尺,就是看教师是否热爱和认同体育教育工作。这也是决定教师心理体验层次和态度的关键因素。但根据近年来关于此项的调查研究,以全国成人心理健康的平均水平为标准,大部分体育教师(包括中小学和普通高校)的心理健康水平都是偏低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体育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度和认同度较低,缺乏激情和信心,对自己的前途不抱有希望。长时间在这种心态影响下,很多教师心态严重不平衡,有的甚至另谋出路找寻其他副业,造成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2.2职业认同是体育教师发展的驱动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递体育文化的事业,是体育教师的本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其生命意义,寻求了职业价值。其中对于职业认同,即体育教师用自己的职业来回答“我是谁”、“我应该怎么做”等问题,是其专业成长的基础和出发点。在职业认同的帮助下,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对于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进行深刻反思,找到正确的平衡点。职业认同越是清晰、积极,就越有利于教师适应所处环境和条件,减少压力,对工作充满动力,工作满意度提高,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同时,职业认同度越高的教师,喜欢满意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上更加积极、上进,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最适合自己的,并感到骄傲。
2.3对体育教师个体发展的关注
目前,对体育教师教育的研究问题,从文献分析来看,已经不单单是纯理性的技术关注了,而更倾向于教师整体的发展,尤其是情绪维度更为重视。这种取向在本质上也符合了教学的伦理。体育课程还在不断地改革中,是以全新教育理念为导向的。“课程标准的决策者、学习过程的指导和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者”等新的角色是给予体育教师全新的职称。这些全新的职称对体育教师的意识和能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挑战。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待课程改革都有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无疑得益于一些师资培养和学习机会是具有针对性的,但要想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仅凭这些还是不够,要让这些观念转变成教师内在的一部分,体育教师应深刻认识到,体育活动是学生和自身生命发展的重要平台。
2.4对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倚重
对于体育教师职业认同的问题,关注的点不仅仅是它如何形成,还要关注所发展的环境,最为关键的则是发展到不同阶段,教师的教学实践特点。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包括形成内容和形成途径。形成内容:包括心理学、教学、人事关系和学科内容方面。形成途径:主要来源于教师个人实践的直接经验和教师自身背景知识。体育教师在现实中的教育实践总是和心中的职业期待存在一定差距,学校的场地器材不足,课程不多,对体育工作不重视等原因都会使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发生偏差。因此,教育实践是唤起体育教师自我重建和职业认同的关键,体育教师要得到真正的专业成长,必须以当前发展需求为中心,结合体育教师现状,研究并找到教师心理体验和倾向与现实教学活动的关联,这样才能重新唤起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发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2.5提升体育教师反思能力
经验+反思=成长。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针曾提出的,是针对教师自我成长的总结。自我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相辅相成,相互作用。职业认同度应以实践反思为出发点,体育教师将自己生命里的闪光点通过叙述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些闪光点也是自我与社会和学校文化等互动的结果。当然,被彰显、被看见和被分享这些自我叙述是我们所希望的,推动和促进职业认同度的话题,进行反思和讨论,对其理解更深入和积极,使之更丰富和具有生机,从而更接近教育的本质,体现出体育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有更多的积极体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结构的限制和氛围的影响,体育教师的处境往往比较尴尬,所以,在反思中,结构和能动性是主要内容。是顺服这些外在结构规范、传统,还是通过能动的作用去改变结构?大部分教师都很困惑,尤其是新教师。在职业认同形成的过程中,反思都是具有一定规律性的,而发现这种规律,认识反思的价值,是有助于教师认识职业认同的能动性,鼓励体育教师重新思考一些被视为理所应当的事物。
3建议
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体育教师正确的引导,所以说,体育教师是人类体育文化的引导者和传播者,而正确的引导方式又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培养自身具备内在的发展和自我意识。随着体育教师慢慢被认识的更多和重视,教师主动自觉发展的价值逐渐被认同,职业认同问题是对“教师主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探讨体育教师职业认同来源以及影响因素,对推动我国体育教师教育不断发展,使我国体育教学改革更顺利,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徐伟 单位:上海市市东中学
参考文献:
[1]虞力宏,汤国杰,高可清.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投入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6):136-141.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对其职业及内化的职业角色的积极认知、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体,是教师个体与职业有关的积极态度,属于教师积极职业心理日。教师职业认同对教师发展至关重要,认同度高,教师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就高,就会积极投入工作,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实现教师价值。反之,就会对工作缺乏兴趣和激情,工作效率降低,甚至产生职业倦怠。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积极心理学之父赛里格曼在他的《真实的幸福》一书中,将积极情绪划分为三类:与过去有关的幸福、与现在有关的幸福和与将来有关的幸福。与将来有关的幸福包括乐观、希望、自信、信仰和信任。与过去有关的幸福包括满意、满足、尽职、骄傲与安详。与现在有关的幸福可以分为两类:即时的和长久的欣慰。包括生理上的和精神上的。欣慰是指动用个人力量沉浸于个人所从事的活动之中。
一方面,职业认同会影响教师的幸福感。职业认同是从业人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内在接纳。一个形成了职业认同的教师更容易产生内在的发展动力,更容易将他个人的全身心的力量都调动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来,更容易感受到工作带给他的成熟感、满意感以及幸福感。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对这个职业本身、教师的需要动机缺乏了解和认同,那么他就不可能真正热爱教师职业,就会对工作之外的东西过分看重,从而产生浮燥心理、不平衡心理、矛盾心理,甚至产生行为偏差,导致教师本人的身心倦怠,推动生活情趣与热情。另一方面,一个拥有积极情绪的人,具有更好的创造性、包容性与适应性,更能找到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可见,积极情绪与职业认同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消极情绪对职业认同的影响
1.消极思维模式导致职业角色认知偏差
角色认知是个体对自身在某一场所中所担任的角色的认识、感知及评价。当前,高职教师职业角色认知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极的社会比较导致职业价值判断片面。由于受社会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负面价值的信息,使得其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活动及自身发展持消极的态度。二是希望和乐观的缺失导致职业理想缺乏。职业理想是个体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活动构架的美好蓝图,是个体从事的职业活动已内化为个体价值观的重要表征。当前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以消极怠慢的态度应对教学任务,大多以完成规定任务为目标,尚未对自身的职业活动进行长远的规划和设计,影响到教学的效率和进度,也阻碍了自身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三是片面的职业认知导致职业角色规范认知失衡。专业角色规范认知则是个体对自身作为专业人员应遵循的全部活动规范的认可和熟知,即高职教师不仅应该遵循校纪校规,同时应践行教师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相关规定和要求。拥有消极情绪的教师,常常对校方的要求消极抵制,对别人的要求不予配合。
2.消极情绪导致消极的职业情感
当前,高职院校个别教师专业情感消极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高职院校教师缺乏职业归属感和忠诚感;二是高职院校教师缺乏职业自尊。职业归属感反映的是教师个体对自己与其职业间关系的积极感受和体验,是指教师个体意识到自己属于教师群体中的一员,经常与教师职业荣辱与共的情感体验。职业自尊感则反映教师的角色感受和体验,是指教师对自身职业的价值、重要性、效能等的积极感受和体验。职业归属感和忠诚感的缺失在所难免,并直接导致其职业自尊感的丧失。高职院校教师消极的职业情感轻则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重则会使教师陷入职业认同危机及教师价值感丧失的困境,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3.消极行为模式导致专业行为退缩
教师专业行为是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自我,是对教师心理活动的衍射和反映,是教师是否认同自身职业的外显表现。当前,部分高职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出现追求专业目标不明、定位过低及畏难意识较强的行为倾向。在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工作中,一些教师表现出退避和拈轻怕重的行为倾向,其专业行为多停留在要求行为倾向这一层面,以逃避失败的态度处理工作中的困难。如此行为倾向必然影响其教学效果。另外,高职院校教师倦怠和退缩的职业行为使其自身缺乏内在精神动力,无力感和虚无感弥漫其整个生活和工作过程,间接影响到教师的精神状态和职业发展。
二、积极情绪促进职业认同的形成
杨启亮教授把教师的职业境界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做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做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当做幸福体验。职业认同感的最高层次是幸福感,就是积极的情绪。积极的情绪与职业认同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情绪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
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特殊职业群体,教师的幸福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生活质量,还关系到学生的培养、教育。体验不到幸福的老师,也不可能培养出有幸福感的学生,不可能更好地完成育人的任务。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情绪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更好关系和增强生产力的机会,促使人们产生创造性、更宽容地思考。培养高职学院教师的积极情绪,可以改善他们对职业的不良认知,认识到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主要意义,而不是总觉得什么都不如本科院校。从而寻找到作为一个高职业教师的职业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人的幸福是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教师首先是一个普通人,教师的幸福也包括这三个方面。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精神方面的幸福更优于其他职业。而积极心理学认为,拥有积极情绪的人更容易获得主观幸福感,得到精神方面的幸福感受,并把这种感受幸福的能力传导给学生,提高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2.积极的性格品质增进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认为,许多消极情绪,如焦虑、愤怒,使个人的即时思维-行动范畴变窄,于是他们总是使用一种特定的自我防御的行为方式。积极情绪正好相反,它可以扩展个人的即时思维-行动范畴,有利于将潜在的各种心智技能充分发挥出来。如可以使个体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重现知识快而准等,这样的状态可以使教学更得心应手。
积极的情绪会对学生产生更多的肯定态度,信任、宽容学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情绪具有感染性,老师积极的情绪可以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有利于师生间达成良好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3.积极情绪促进老师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关键词:人际关系;幼儿教师职业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43-02
近年来,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引起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有很多种,但幼儿教师的人际关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或多或少的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在和幼儿园教师的交流和观察中就能发现有许多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已经表现出倦怠的现象,一旦这种现象的出现就会失去工作热情,甚至会恐惧、厌恶教师这一职业,表现出明显的离职倾向,对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及学生的教育、成长及发展都会形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幼儿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社会行为、体验社会角色、开始融入社会生活的引导者,对幼儿的教育体现出基础性和示范性。所以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更不应被忽视。
“职业倦怠”最初界定是由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在1974年提出的,用以描述助人行业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是人们对工作中持续不断的情绪和人际关系压力的一种长期反应。本课题从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职业倦怠的维度分别对幼儿教师人际关系进行研究,最后提出有关建议,为幼儿教师缓解职业倦怠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课题有效样本为157名,其中,公办园25名,企事业单位园30名,民办园102名。首先是关于幼儿教师对三种人际关系总体满意度的调查,分别是与班级幼儿关系、与园所同事的关系、与园所领导的关系。在问卷中,有1.91%的教师对与本班幼儿关系不太满意,9.55%的教师与本班幼儿的人际关系基本满意,88.53%的教师表示对与幼儿间的关系是满意或者非常满意。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教师总体上关于自己与幼儿间的人际互动是持有非常肯定的看法的。而这157名被调查者中有4.46%的教师不怎么满意与园所同事的关系,22.93%的教师对与园所同事关系基本满意,56.69%的教师满意自己与同事间的关系,15.92%的教师对与园所同事间的关系非常满意。由此可见,教师们总体上关于自己与同事间的人际互动是持肯定看法的。最后在调查与园所领导的人际关系中有3.82%的教师不太满意与领导的关系,47.78%的教师对于与领导的关系基本满意,而34.39%的教师表示满意目前与领导的关系,有14.01%的教师则非常满意与领导的人际关系。总之在这一关于人际关系满意度的调查中,虽然对于与领导间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总体上是持有肯定态度的,但十分明显的是,满意与非常满意的总体比重是由所下降的。
其次在人际关系对幼儿教师情感枯竭的影响中本课题也是从与幼儿、同事、领导三种人际关系进行的调查研究的。对于幼儿教师在工作中与幼儿相处是否感到烦躁中我们可以得出经常感觉到烦躁的教师比例为8.28%,偶尔感觉到烦躁的教师比例为57.96%,二者所占比列共计为66.24%,而几乎没有和从来没有这种感受的教师比例为33.76%。随后本课题还进一步的研究了幼儿教师处理与幼儿的人际关系是否会花费大量精力,从相应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经常会花费的占8.28%,而几乎没有和从来没有这种感受出现的教师比例为57.97%。综上由此可以得出,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教师主观上体验到烦躁情绪是存在着的,但并非经常发生。且通过与教师交流发现,绝大多数教师与幼儿交往的过程中能够处于主动地位,由于交往对象是刚刚离开父母的幼儿,其说话方式、交往技巧等远远逊于成人,无形中,幼儿就会处于被动地位。据此可见,幼儿教师与幼儿的人际关系对幼儿教师情感枯竭有一定影响,但并没有显著相关。教师平日里除了与幼儿还会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对其情感枯竭也有一定的影响。本课题主要从与同事相处所花费精力和与同事相处时出现挫败感的频率两个角度,探讨教师与同事的人际关系对情感枯竭的影响。在调查中的数据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教师消耗在处理与同事间的人际关系上的精力也并不高,因为双方都是成年人,且教师的学历、认知等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是在研究与同事相处时出现挫败感的数据整理背景资料中,我们发现选择总是和经常这两个选项教师的年龄基本都集中在2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中,在后期的访谈中才了解到,这些年轻的女教师们在某些谈话过程中无意的几句话就会“惹人不高兴”,又或者未达到“老资历”教师提出的一些要求或达成效果不甚满意而产生挫败感,进而对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怀疑,从这一点来说,个别教师表现出的倦怠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此影响。
在与领导间的人际关系对其情感枯竭的影响中可以看出共计82.16%的教师表示在与园所领导交流时“总是”或“经常”有压力,10.19%的教师则是偶尔会有压力,7.64%的教师表示几乎没有或者从来乜有压力。后期经过分析背景资料和访谈发现,无论哪个年龄段的教师在与领导交流时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并且在与个别教师深入交流时发现,在涉及到表达自己和领导关系的看法时,也会有所保留,说明园所领导与本园教师之间确实有一条无形的“鸿沟”,所以,相较于前面两种人际关系对幼儿教师情感枯竭这一维度的影响而言,毋庸置疑,幼儿教师与园所领导的人际关系的影响是三者中最大的。
第三个方面是人际关系对幼儿教师个人成就感的影响,所谓的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中效能感的降低以及对自己消极评价倾向的增长。也是衡量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维度之一。本课题以这一维度为基本立足点,从幼儿教师所面对的三种人际关系出发,来分析其对个人成就感的影响。首先在教师与幼儿间的人际关系对其个人成就感的影响中我们将基于教师谈话氛围的创设、倾听能力、孩子的喜欢程度这三个方面,从教师的主观感受出发来调查教师与幼儿的人际关系对其个人成就感的影响。在是否能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中有82.1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与孩子交流时能够总是或经常,但是仍然还有7.64%的教师认为自己几乎没有或从来没有过这种感受。在能否专注倾听孩子表达时有90.45%的教师认为能,在受孩子喜欢且孩子愿意主动亲近自己中有98.09%的教师回答都是认为自己受孩子喜欢且愿意主动去亲近孩子。以上数据表明,在处理与幼儿的人际关系时,教师的个人成就感还是特别高的。同时也反映出教师对自己与幼儿的交往互动越满意其个人成就感就越高,即二者呈正比的。其次本课题又从教师与同事的人际关系对个人成就感的影响,这个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即教师能否恰当处理与自己有分歧的同事的关系、对自己与同事友好合作关系的肯定。根据调查所得的数据中,完全认同与同事友好相处共同合作很容易的教师比例为15.92%,基本同意这一观点的比例为84.08%。而在面对与自己看法不一的同事时,有42.04%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总是或经常妥善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54.14%的教师表示自己偶尔能都做到。
以上表明,大多数教师都对与同事的人际关系表示满意,访谈中发现超过90%的教师认为能够把自己的正能量传递给其他同事,这表明教师们在对自身能动性的发挥这方面是有很高的成就感的,但是一旦涉及实际中到如何妥善处理与同事产生的分歧时,教师的个人成就感就呈下降趋势。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与同事的人际关系中的自我成就感仍然较多停留在自己的主观观念里,具体实践中,教师与同事关系的自我成就感有待提升。最后本课题从教师与领导间的人际关系对其个人成就感的影响进行研究,从数据上来看,有84.08%的教师表示,自己总是或经常感到自己的工作受领导肯定,15.92%的教师表示自己偶尔或有这样的感受。此外,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得知,一般而言,教师们较少向领导表达自己对园所事务及工作改进的看法,有的教师抱着干好自己份内的工作,别的事情与我无关的心态,不热心参与园所大小事情的决策。当然,排除掉教师主观方面的原因,当前民办幼儿园体制等原因,园所领导“一言堂定决策”的现象确实比较普遍。因此造成教师们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向园所领导表达自己对改进工作看法的机会,因此,在提升自己的个人成就感方面也很难,教师与领导的人际关系也表明,其对幼儿教师的个人呢成就感也呈正相关的。
通过调查分析,本课题得出以下结论:
1、幼儿教师对三种人际关系的满意程度由高到低排列分别是:幼儿、同事、园所领导;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05)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教师这一群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高校教师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职业自我认知,文章采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在微观政治理论的框架下,从自我形象、自我尊严、工作描述、职业动机和未来前景五个方面对武汉高校教师的职业自我认知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 :微观政治理论;职业利益;职业自我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41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高校教师这一群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有些教师在退休之后仍然留恋教师岗位,有些教师却在岗多年消极倦怠,同样的工作岗位,为什么教师们的心理反差如此之大。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对高校教师职业自我认知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1 微观政治理论
微观政治理论着重讨论组织里个人或者小集体,研究他们为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而利用权力和影响力实施的各种策略(Hoyle)。Kelchtermans用几个
关键词 对此做了进一步解释,他指出微观政治理论研究的是组织成员中的个体差异,目标分歧,冲突和非常规手段。特别是在学校这一特殊组织里,每一项措施都从本质上反应了个体的教育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增加了组织内部矛盾产生的机率。
2 职业利益
微观政治理论的一个中心假设就是组织成员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利益驱使的。Kelchtermans把这些利益描述为教师的理想工作条件(Desirable working condition)。理想工作条件被定义为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和教师的自我满足方面都达到最高效率的情况。所有这些理想工作条件组成了教师们的职业利益。Kelchtermans把这些职业利益分为五类:①物质利益(Material interests),教师们在工作中取得优秀成绩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上的,金钱上的或者基础设施上的条件;②组织结构利益(Organizational interests),组织结构利益跟学校的制度规章和教师们的职位,合同与工作性质有关;③社交利益(Social-professional interests),学校教师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构成了他们的社交利益;④文化意识利益(Cultural-ideological interests),文化意识利益涉及到教师们的职业价值观,个人目标和在学校指导他们工作和生活的行为准则;⑤个人利益(Self-interests),跟个人利益有关的问题是在教学上什么对教师自身最重要以及他们希望成为什么类型的教师。
3 职业自我认知
职业自我认知是教师对自己职业和身份的理解,Kelchtermans总结出了其中包含的五个方面:自我形象、自我尊严、工作描述、职业动机和未来前景。
3.1 自我形象
自我形象是教师们对他们自己职业的一种描述,就是教师们把自身职业与非教师的职业区分开的方法。自我形象要研究的问题是:“教师是一类什么样的人?我们与非教师之间有什么区别?” 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教师为人师表,即表率,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殿堂,高校教师更是知识的权威,人格的典范,形象更为崇高。教师常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个教师的穿着打扮、行为举止及喜怒哀乐的表情都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甚至,教师没有出现在他的学生面前,只要他的情况被学生知道,也会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这是其他职业不具备的。所以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具有示范性,并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有时甚至一句不经意的话会影响学生一辈子。基于对自我形象的认识,高校教师们会避免某些行为,比如随意着装露,当众抽烟,说话带脏字,与别人吵架等。
3.2 自我尊严
自我尊严是关于教师们对他们教学表现的自我评价,“作为一名教师,我究竟表现得如何?”教师的自我评价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教育观念是否正确,教学态度是否端正,科学文化知识是否渊博,道德情操是否高尚,师生关系是否正常,教育方法是否科学有效等。所有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师的自我尊严。另外,外界的反馈对教师们的自我尊严也很重要,反馈信息通常来自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来自学生们的反馈是最重要的。
3.3 工作描述
工作描述涉及到的问题是教师们认为他们的工作包括哪些任务,为了把工作做好他们应该做哪些事情。工作描述说明了教师绝不是一个中性职业,这个职业一定会涉及价值取向和道德考虑的问题。部分高校教师认为他们的工作仅限于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解答问题,辅导毕业论文等。另外一些教师则认为他们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内容。正如韩愈在《师说》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传道”,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激励鼓舞,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还有部分教师拥有更高的境界,他们采用恰当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他们自己勇于探索勇于发现。然而也有部分教师热衷于自己的“副业”,忙于搞研究,当顾问甚至开公司,以至于忽略学生的教学,甚至长期让自己的研究生代替自己为本科生上课。
3.4 职业动机
职业动机是教师们选择成为教师和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原因。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所获得的信息显示,高校工作具有时间相对自由、工作稳定、社会认可度高和发展空间大等优势,这些物质上的因素比较明显。但是教师的职业动机还包括教师对工作本身的兴趣和工作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些属于教师们精神上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许多优秀教师尽管一贯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但是对于学生的成长、进步和毕业后取得的成就,都往往看得很重,并且都喜欢珍藏学生们给自己的来信。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只有这些东西才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真正成果和人生价值的集中体现。
3.5 未来前景
未来前景体现了教师们对于自己职业前景的展望,它也体现了教师们职业自我认知的动态性。职业自我认知不是固定静止的,而是教师们的决策和行为持续相互影响的结果。
4 结语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古已有之,高校教师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肩负着为国家的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高校教师的职业自我认知不仅直接影响到对大学生的知识传授,而且还影响到对他们道德、价值、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培养和引导。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高校教师职业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鲁汉玲.高校教师的职业自我认知及其工作现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4)
2 晏怡冰.新形势下大学教师个人形象的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5)
3 赵荷花.谁使我们成为教师——论教师身份之特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4)
教师专业发展是目前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教育改革实践提出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课题。正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得到确认,教师工作作为重要的专业和职业得到确认,教师发展的意义和可能得到确认。纵观国内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不难发现,教师专业化研究关注的焦点大都停留在有关“专业”的描述与规范性意义上,而忽略了作为专业化发展主体的教师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的职业认同。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是教师成长的内驱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若教师没有对教育改革理念的认同,没有对职业的认同和热爱,教育改革只能流于表面。
在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下,人们往往认为教育层级越高专业程度就越强,大学教师以及中学教师的职业认同容易得到社会观念的正向支持,而小学教师处于教育体系的较低层级,其职业认同往往受到社会偏见的负面影响(赖丽君,2010)。而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师,特别是农村的小学英语教师,相当一部分是由转岗教师构成。在我国普及小学英语教学的背景下,他们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忙上任。这一特殊的群体面临学校、家长、社会的期待和新课程改革的压力,在职业同一性的建构、自我归属感的获得、教师自我意义感的追寻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独特的构成。重视并研究他们的职业认同,对这个群体的专业成长,对基础阶段的小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积极感知和认可程度,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面对社会对于职业的客观评价或期望,个体往往通过自我反思或批判来构建自身独特的职业认同。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外的研究者们开始从不同领域、视角对教师职业认同进行探索。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三种(魏淑华、山显光,2005)。第一种是教师对职业认同特征的感知研究。此类研究大部分集中在理解和描述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同各方面的总体认识、与他们职业的特殊方面相关的感知。已有研究发现教师对他们的认同的各方面的感知存在明显的个别差异(Paechter & Head, 1996),强烈的职业认同会降低教师离开工作岗位的倾向(Moore & Hofiman, 1998)。第二种是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研究。这类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多方面的认同,而非单一的或绝对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职业认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呈现为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Day, 1999)。Van den Berg(2002)认为职业认同是教师的个体经验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三种是对能够呈现出职业认同的教师的传记研究。Samuel和Stephens(2000)的研究发现准教师在作为学校儿童时的经验影响了他们的教师认同的形成;Hoft-Reynofds(1991)发现,上大学前在大班级当学生的经验是影响教师自我形成的主要因素;Malm(2004)在对蒙台梭利教师的研究中指出:教师的职业认同受到了关键事件和情境(如新课程的出现、赏识一种对待儿童的方式、被新的工作方式所吸引)的影响。
国内对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相关研究主要是对国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引介、总结或综述(魏淑华,2005;孙美红、钱琴珍,2007;张永,2010)。最近几年,有若干学者开始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揭示中国教师的职业认同特征及其形成因素(于慧慧,2006;魏淑华,2008;苏丽萍,2010)。在外语教育研究领域,对职业认同的关注相对稀少,目前只有少数间接与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相关的文献。如高一虹(2003)采用访谈法探讨了中国大学英语教师在科研方面对自我的看法;刘熠(2012)以叙事视角探讨了6名大学公共英语教师的职业认同建构;郝彩虹(2010)通过对有读博经历的大学英语教师的深度访谈,探究了这些教师专业认同的变化及倾向;战菊(2010)通过9位大学英语教师的叙事,描述和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师的发展现状,发现大部分教师对现行的外语教育模式不是十分满意,却在不同程度上认同大学英语教师这个职业。以上研究对象都是针对高校的外语教师,专门针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实证研究目前还是空白。本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研究空白,以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的职业认同状况,以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和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并辅以访谈的形式进行。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自然情况题,用于了解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教师的性别、学历、教龄等。第二部分问卷《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问卷》是参考王淼(2007)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设计而成,修订后的问卷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4个,总的方差解释率为77.8%。根据四因子包含的题项分别命名为生活保障、社会声望、情感价值和职业行为。问卷共25题,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对“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分别计5分、4分、3分、2分、1分,分数越高表示对其职业及其相关维度越认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7,说明修订后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针对的群体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笔者向江苏省苏北地区16所农村小学发出问卷130份,收回有效问卷101份。被调查者年龄从22岁到47岁不等,教龄最短的为1年,最长的为15年。其中男教师25人,女教师76人。大专学历13人,本科学历88人。教龄5年以下17人,6年—10年的有49人,11年—15年的有35人。
四、结果与分析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对所调查的101名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进行描述性分析,将各因子所含题项的平均得分作为因子得分,以此得分衡量四种职业认同的程度水平,并将各因子得分的平均分作为职业认同得分(见表1)。
结果发现: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对职业认同的程度一般。职业认同的标准差值为0.57,说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认同水平之间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各因子得分不均衡,职业行为得分最高,其次是情感价值和生活保障,社会声望得分最低。下面分别对各因子进行具体分析。
(二)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生活保障认同情况
生活保障认同指教师对在从事职业过程中所获得的薪酬、福利待遇等的认同程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基本生活保障的认同,二是对所从事职业中物质条件的认同。
农村小学教师对生活保障这一因子的认同不高,平均值仅为3.22。通过表2的各项均值得分显示,小学英语教师较为认同学校提供的教学环境、工资和津贴,并认同教学工作比较稳定,这可能要归因于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教育问题的日益重视。从2005年到现在,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加大了对农村办学设施和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投入。据调查,目前江苏省农村小学的教学设施、教学设备都有了很大改善,教师的工资基本在两千元到三千元之间,教师的生活也有了基本保障。但表格中的数据也显示,被调查对象认为其薪酬和劳动付出不能成正比(认同值仅为2.27),对学校提供的福利和津贴待遇仍不满意(认同值仅为2.83)。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和“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导致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享受的医疗、社会保险等与城市教师存在很大差距,这必然导致农村教师的不满,也大大削弱了他们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度。
(三)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社会声望认同情况
社会声望认同主要检验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由两个项目构成:教师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职业和职业社会地位的认同度。
从表3可以看出,小学英语教师对社会声望的认同度很低,两项都没有达到平均值3,说明小学英语教师在社会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可能与人们对小学英语的认识有关。许多人认为小学英语教师只教简单的ABC,不需要具备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只要做到“万金油”似的能应付一下就行了。当然,小学英语教师的社会声望认同度低也有可能与其学科特殊性有关。我国乡、镇所在地小学从2002年秋季起才逐步开设英语课程,由于当时缺乏专业合格的小学英语师资,相当一部分小学英语教师是在其他岗位上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匆忙上任,其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很难胜任小学英语教学,导致小学英语教育的质量差强人意,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小学英语教师的社会评价。
(四)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情感价值认同情况
情感价值认同是教师对自身职业所表现的认知态度及情感体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主要包括事业感、责任感、乐业感、创新感、自豪感。表4显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情感价值认同平均值超过3.5,认同度尚可。
其中对能全身心完成工作的认同度最高(认同值为4.28),说明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责任感、敬业和奉献意识很强,这是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事业之幸,但同时他们对教师工作带来的快乐感和创新感认同度一般。众所周知,由于我国小学英语的师资培养滞后于英语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开展,小学英语师资一直面临着缺额大、教师教学负担繁重的困境,这使得小学英语教师一直在超负荷工作,整日忙于上课、备课、改作业,无暇静下心来进行教学反思、教学改进,创新感也无从谈起。此外,我国中小学目前对教师的评价仍然以教学成绩为导向,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虽然有利于增强管理的可操作性,提高管理效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教师创新意识的鼓励和培养,限制了教师自主发挥的空间,削弱了教育工作带来的精神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