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范文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

第1篇: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 影视艺术;综合性;审美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吸收了多种艺术的长处和特点,使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美学特征集于一身,从而具有巨大的美学魅力。影视艺术综合了戏剧、文学、绘画、雕塑、音乐、建筑、摄影、舞蹈等艺术中的多种元素,并把这些艺术元素相互融合同化和吸收,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自身新的特性,使之成为一种时空综合的独立的视听艺术。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美学特征绝不仅限于各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汇,这种综合性突破了艺术学的层次,更加集中地反映在美学层次上的高度综合性,体现为再现性和表现性的统一、纪实性和抒情性的统一、技术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使得影视艺术成为迥异于其他艺术种类的一门独立艺术。

一、影视艺术与戏剧

影视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戏剧既是一门综合艺术,又是表演艺术,戏剧艺术多年来在编导、导演、表演等方面所形成的艺术规律,为影视艺术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历史的渊源来看,早在电影诞生之初就出现了以梅里爱为代表的戏剧电影学派;我国最早的电影理论也是“影戏”理论;20世纪40年代以好莱坞为代表的戏剧化电影美学观更是一度风靡世界银幕。影视艺术作为一门年轻的艺术,在其成长初期,都曾从戏剧艺术中吸取了许多营养,不仅借用戏剧的创作题材和戏剧表演经验,而且将戏剧性矛盾冲突与戏剧性情景纳入作品之中。时至今日,虽然影视艺术更加注重发挥自身的艺术表现力,但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之间仍有着不解之缘。一些影视作品的编导、导演、演员,或者来自戏剧舞台,或者两栖于影视和戏剧艺术,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戏剧式结构方式更适应于大多数中国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因而在国产影视艺术作品中,它都将作为一种传统样式长期存在下去。但影视艺术毕竟不是戏剧,与戏剧相比,影视艺术自由转换的时空打破了戏剧舞台的时空局限性,影视演员自然、真实、生活化的表演取代了戏剧演员舞台程式化的动作,从而使得影视艺术能够更加逼真地再现现实生活。

事实上,电影是搬上银幕的戏剧,电视是搬上荧屏的戏剧。舞台、银幕、荧屏都是戏剧人物活动的空间和场所;不同之处仅仅是,银幕、荧屏比起舞台的空间更宽阔,机动的余地更大,布景与活动场所可以不受狭窄舞台的限制,能够充分地利用真实的生活环境,它给人物提供的环境和背景,比起舞台布景的人工痕迹更少,银幕、荧屏表现的内容和矛盾斗争的活动场所,更具有真实生活的性质。但是,戏剧影视人物矛盾斗争的基本行为方式及其产生的戏剧性,并不因此改变,甚至由于获得比舞台更有利的施展余地而显得更优越。因此可以说,戏剧的本质特性并不因为活动空间转移到银幕或荧屏而改变,电影、电视并不因为离开舞台而失去戏剧的本质特性。因此,戏剧、影视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基本特性。

二、影视艺术与文学

影视艺术也受到文学的极大影响。影视艺术从文学中吸取和借鉴了许多叙事方式与叙事手段。文学融入电影、电视,构成了影视艺术深厚的文学基础。影视艺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剧本,影视文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同时,文学的各种体裁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对影视艺术产生过巨大影响。电影向诗歌学习,产生了富有抒情性的诗歌电影,如《城南旧事》《黄土地》,前苏联的《战舰波将金号》,美国的《金色池塘》,日本的《远山的呼唤》等;电影向散文学习,从而产生了散文电影或纪实电影,如意大利的《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等;电影还吸取小说的手法与结构形式,从而产生小说电影,如前苏联的《静静的顿河》《战争与和平》等。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类似于我国的章回小说的优秀电视连续剧,已成为我国广大观众家喻户晓的优秀电视艺术作品。

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与影视艺术基于叙事之上的相通,在二者之间形成一种互动和转化,使影视在成为独立艺术之后,仍然需要从文学中汲取营养,而文学也因借成熟影视艺术的推动,自觉地凸显其“电影性”而日益丰富着自己的叙述手段。文学与影视得以相通的根源在于二者都属于叙事艺术。就文学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来看,电影的叙事和叙事技巧最早是从文学那里学来的,至于文学中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在影视艺术成熟之后仍被其广为借鉴。在中外影视作品中,有将近半数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巨著,多次被搬上银幕、荧屏。可见影视艺术与文学有着血脉相通的亲缘关系,对小说的借鉴使影视艺术创作者们获得了灵感。文学与影视作为叙事艺术,都是在流动的时间中连续地描绘事物。正如法国影评家玛格尼所说:“电影和小说二者均为叙述作品,叙事有它自身的规律,与展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它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连续性,小说的各种程式和电影的各种常规技巧大抵是为了保持连续性才产生的。”小说是在一个个词语组合的场景的连续中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影视是在一个个画面连接的场景中构成银幕、荧屏形象,在时间的延续中叙事是它们的共同性。这使文学和影视艺术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叙述复杂而连续的社会生活。

三、影视艺术与音乐、舞蹈

影视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影视艺术从音乐中汲取了节奏与感染力,使音乐成为影视作品概括主题、抒感、渲染气氛的重要艺术手段,影视音乐更是成为影视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的影视主题音乐都是展现本剧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生动形象地塑造出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它也能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联想到剧情的内容。音乐这一长于抒情的听觉艺术形式,大大丰富了影视艺术的感染力。影视音乐是影视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主题歌、插曲、片头音乐和情景音乐等,与其他形式音乐相比,它一般要从视听统一的角度,考虑与剧情、画面结合的关系。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影视歌曲是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歌曲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它借助影视艺术的魅力得以传播,并长期流传,而主题歌直接阐述主题。一曲《我的祖国》把人们带入硝烟纷飞的上甘岭;《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使人们想起冰山上的来客;《牧羊曲》把人们带进了天下闻名的的少林寺;经典的电视剧插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等更是久唱不衰。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歌曲,这些影视作品是否还会那么流光溢彩,我们是否还会有那么多的感动。没有音乐的影视作品是不可想象的。感谢那些优美的旋律让珍贵的影像在我们的记忆中永远闪亮。近年来,各种大型综合性电视文艺晚会,更是吸收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等各种艺术特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民族特色鲜明、气氛浓烈欢快,受到了全国亿万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年一度的电视春节晚会已成为我国人民春节期间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突出表现了综合性文艺晚会的巨大魅力。这种巨大的感召力也正体现了电视艺术的综合优势。电视艺术与音乐的密切关系,在近年来风靡全世界的MTV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它为音乐作品配上了快节奏的画面集锦,具有极强的听觉冲击力和视觉表现力,体现出现代影视综合艺术的巨大魅力。

四、影视艺术与绘画、雕塑

影视艺术从绘画、雕塑中汲取了造型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使得造型性成为影视艺术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绘画对光、影、色彩、线条、形体的独特处理以及如何运用二维平面去创造三维空间的艺术本领,尤其是强烈的造型意识,为影视艺术的画面造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影视画面如同绘画、雕塑、摄影一样,既是以造型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手段,又通过造型性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如电影《黄土地》采用一种深黄的色彩基调,表达对我们这个民族和这块土地的眷念之情,这部影片的画面上五分之四是黄土地,五分之一是蔚蓝色的天空,天边地平线上有几个小人物正弯腰拉犁,通过这种十分独特的画面造型体现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红高粱》则采用一种大红的色彩基调,影片中的红高粱、红头巾、红绣鞋、红袄、红裤、红酒……大片大片的红色在画面上闪耀,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和心灵震撼。以红色为主的基调赋予这部影片生命色彩与酒神情绪,成为抒情表意的造型视觉符号。

五、影视艺术与摄影

影视艺术与摄影艺术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联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摄影的出现,也就不会有电影和电视的诞生。自从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在技术与艺术两方面都有了迅速的发展,对后来出现的电影和电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影视艺术中的摄影师是影视画面的主要创作者,是摄制组的重要成员,他的任务是通过运用摄影专业的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充分发挥电影摄影和电视摄像的纪录功能、造型功能、表意功能。摄影师的作用除了在影视作品中塑造人物、描绘环境、烘托气氛、刻画细节外,还通过摄影造型和表意功能直接参与创作。

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影视摄影师的艺术是影视绘画艺术,摄影师是真正的影视绘画艺术家,以非常鲜明、真实而富于表现力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影片中各个镜头的思想和内容。优秀影视作品可以做到声画相融,有虚有实,有藏有露,视觉和影视作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一个个性化的视觉解读。影视作品视觉化过程的第一步是设计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剧本精神的画面,为影视作品创造一个整体的画面基调。《英雄》选择的是旖旎奔放的自然景观和沉稳厚实的秦王宫,空间横向调度气势磅礴,场面宏大,浓墨重彩的气氛渲染和造型视觉的张扬,营造了一种历史气度与人物的英雄悲歌。《无极》作为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影片,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时空写意,使得影片带有一种神秘虚无的诉求语境。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影视这一艺术门类的各种形象都是在画面和声音的统一中,通过造型而表现出来的。影片的整体形象结构、情节发展的顺序、在具体环境中进行的动作,都是由导演构思而形成了一套连贯的绘画处理。形象的各个场面在胶片上构成画面,乃是摄影师艺术创作的成果。摄影师,这个掌握着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活动的电影绘画的表现手段的艺术家,其任务就是把影片的内容作为许多活动的绘画构图――肖像、室内景物、战斗场面以及群众场面,在胶片上表现出来。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汲取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艺术等,也要借鉴影视艺术的这一特点,进一步用画面和声音来塑造和完善绘画艺术,形成视觉和听觉统一和谐的优秀绘画艺术作品。

总之,影视艺术通过综合性美学特征吸收了各门艺术的精华,并将这些艺术元素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声画结合而获得新的特质,展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钟友循.影视与影视鉴赏[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影视音乐 声乐教学 应用价值 内容 方法

影视音乐,既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双重属性,属于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艺术崭新而又独立的一族,具有独特、新颖的审美特征,将其应用于声乐教学之中,不仅为声乐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现代性、实用性等特点与优长。为此,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重要课题发表若干浅见。

一、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要正确、全面、及时地将影视音乐应用于当前的声乐教学之中,首先必须正确、全面、及时地解读影视音乐应用于声乐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性

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就是创新。“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①

影视音乐的诞生,带有先天的创新性艺术基因。众所周知,电影艺术从无声电影(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重要标志,就是电影音乐: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于美国,片名为《爵士歌王》,就是在无声电影中加进4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从此开始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据此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创新是以电影音乐的创新为发端和载体的。

而声乐教学,同样应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换言之,声乐教学的创新,应当与影视音乐的创新相同步。

(二)现代性

影视音乐与整个影视艺术一样,现代性是其本体美学特征之一,也是它的美学价值之所在。例如我国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曲《千万次地问》,歌曲中英语“Time and again you a skne”“Lask my self”与汉语的混搭、歌曲的现代风格、演唱的流行音乐流派等,都是十足的现代音乐。又如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歌曲《我心永恒》,词、曲、演唱、音乐伴奏等,也都是典型的现代音乐。

而现代的声乐教学本身,就应当以现代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现代的声乐教学也是与影视音乐的现代性相匹配的,声乐教学应当借助影视传媒现代性的翅膀,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三)实用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影视音乐已成为音乐艺术中被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追捧与青睐的音乐形式。很多影视歌曲,都已成为大受群众欢迎的歌曲,例如美声歌曲《我爱你,中国》(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民族歌曲《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插曲)、《九九艳阳天》(影片《柳堡的故事》插曲)、通俗歌曲《渴望》(电视剧《渴望》主题歌)、《青藏高原》(电视剧《天路》片头曲);外国影视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美国影片《魂断蓝桥》插曲)、《我心永恒》、《拉兹之歌》(印度影片《流浪者》插曲)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声乐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音乐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热望,把这些影视歌曲引进到课程中,从而使声乐教学适应现实的需要,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适应受众与学生的需要。

总而言之,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应以下列内容为主:

(一)以影视歌曲为教学曲目

要在以往教学曲目中,删减部分过于陈旧的曲目,增加一些影视歌曲。

(二)以经典影视歌曲为重点曲目

要优中选优,选用词曲创作与演唱艺术高超的影视歌曲精品,作为声乐教学的重点曲目。

(三)内容多样化

要选择各种题材、各种主题、各种情感、各种风格、各种乐派的影视歌曲作为教学曲目,包括中国和外国的、现代与当代的、严肃与轻松的等等,形成多元化的格局,以彰显影视音乐本身的丰富多彩的美学特质。

第3篇: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影视音乐 声乐教学 应用价值 内容 方法 

 

影视音乐,既是影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双重属性,属于影视艺术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艺术或边缘艺术。 

影视音乐作为音乐艺术崭新而又独立的一族,具有独特、新颖的审美特征,将其应用于声乐教学之中,不仅为声乐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现代性、实用性等特点与优长。为此,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与理性思考,对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重要课题发表若干浅见。 

 

一、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重要价值 

要正确、全面、及时地将影视音乐应用于当前的声乐教学之中,首先必须正确、全面、及时地解读影视音乐应用于声乐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性 

艺术的生命与灵魂就是创新。“艺术创作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没有创新,就没有艺术。这就意味着艺术家必须不断地超越前人,超越同时代人,以及不断地超越自己”。 

影视音乐的诞生,带有先天的创新性艺术基因。众所周知,电影艺术从无声电影(默片)到有声电影的重要标志,就是电影音乐: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于美国,片名为《爵士歌王》,就是在无声电影中加进4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从此开始了电影史上的一个崭新的时代。据此可以说,电影艺术的创新是以电影音乐的创新为发端和载体的。 

而声乐教学,同样应以创新为生命与灵魂,换言之,声乐教学的创新,应当与影视音乐的创新相同步。 

(二)现代性 

影视音乐与整个影视艺术一样,现代性是其本体美学特征之一,也是它的美学价值之所在。例如我国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片头曲《千万次地问》,歌曲中英语“Time and again you a skne”“Lask my self”与汉语的混搭、歌曲的现代风格、演唱的流行音乐流派等,都是十足的现代音乐。又如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中的歌曲《我心永恒》,词、曲、演唱、音乐伴奏等,也都是典型的现代音乐。 

而现代的声乐教学本身,就应当以现代性为其题中应有之义,也就是说,现代的声乐教学也是与影视音乐的现代性相匹配的,声乐教学应当借助影视传媒现代性的翅膀,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三)实用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影视音乐已成为音乐艺术中被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追捧与青睐的音乐形式。很多影视歌曲,都已成为大受群众欢迎的歌曲,例如美声歌曲《我爱你,中国》(影片《海外赤子》的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民族歌曲《我的祖国》(影片《上甘岭》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影片《红日》插曲)、《九九艳阳天》(影片《柳堡的故事》插曲)、通俗歌曲《渴望》(电视剧《渴望》主题歌)、《青藏高原》(电视剧《天路》片头曲);外国影视歌曲《友谊地久天长》(美国影片《魂断蓝桥》插曲)、《我心永恒》、《拉兹之歌》(印度影片《流浪者》插曲)等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声乐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到广大音乐受众的审美需求与学生的学习热望,把这些影视歌曲引进到课程中,从而使声乐教学适应现实的需要,适应文化市场的需要,适应受众与学生的需要。 

总而言之,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二、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内容 

影视音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应以下列内容为主: 

(一)以影视歌曲为教学曲目 

要在以往教学曲目中,删减部分过于陈旧的曲目,增加一些影视歌曲。 

(二)以经典影视歌曲为重点曲目 

要优中选优,选用词曲创作与演唱艺术高超的影视歌曲精品,作为声乐教学的重点曲目。 

第4篇: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舞蹈艺术;影视媒体;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68-01

在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中,舞蹈艺术主要是借助于舞者的表演进行传播和展现。但这种形式,和不间断的时间性音符跳跃和流动的身姿动作相比,不能引起人们感官的审美愉悦和内心的强烈震撼。在影视媒体中,舞蹈艺术的传播是运动的,由于有着不间断的音乐,舞蹈艺术通常都能对原来的形式特性进行保持。受众借助于银幕、荧屏等影视媒介,能对舞蹈艺术家对音乐的表达理解更深刻。通过对舞者们身韵和造型的欣赏,对现场的气氛感同身受。可见,在舞蹈艺术传播中,影视媒体的传播更加受欢迎。

一、舞蹈艺术在影视媒体传播中的现状

伴随着迅猛发展的影视技术,舞蹈艺术家和影视工作者,也有了日趋成熟的思想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影视舞蹈艺术拥有着诸如舞蹈题材的专题片、舞蹈电影、舞蹈艺术片等诸多形式。通过有机结合影视和舞蹈,在艺术创造上,成为一种独一无二的舞蹈形式。在这种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影视艺术家、影视工作人员的作品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这种艺术作品被称之为影视舞蹈艺术。

诸如北京奥运会的舞蹈作品《丝路》,就拥有庞大的导演组阵容、诸多明星演员参演,绚烂的灯光、宏大的舞美等等。无数巧妙特技的运用,使画卷上那富有中华民族韵味的曼妙舞姿,深深地镌刻在观众的脑海中。

影视舞蹈艺术的优势是,善于对舞蹈细节的刻,利用摄像机的特写镜头,将表演的空间性加大,甚至将时空的局限性突破。利用视听语言和舞美技术,将影视技术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但影视舞蹈艺术,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相比于古典艺术,影视舞蹈艺术将内质的虚幻性掩盖,对于表面的真实性更加偏重,它在视听演绎中,带有影视媒体普遍的规律。在其作品中,创作者的主观意图非常强烈。为此,需要将影视艺术和舞蹈艺术有机融合,使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

二、舞蹈艺术在影视艺术中的特点

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是影视舞蹈艺术的创作特点。通过有机结合舞蹈与影视技术,将舞蹈语言本身进行了展现。同时,将舞蹈的连贯性进行了消解,并将舞蹈语言向影视画面和语言转化。其欣赏、表演和创作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影视舞蹈艺术的创作。影视舞蹈艺术作品的功利性和主观性极强,它符合影视传播的规律。因为影视媒体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说服性,导演和编舞等,都可成为舞蹈的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还涉及信号的传播、多媒体技术等等诸多因素。因此这是一个高度集体化的制作过程,要求导演的实践能力丰富,理论知识扎实,同时创作理解水平和现场调度能力都要达到一定的高度。

(二)影视舞蹈艺术的表演。在影视媒体传播中,降低了舞蹈演员的二次创作。它主要是依据导演的意图开展表演的舞蹈艺术形式,但却没有降低对舞蹈演员的要求,它要求舞者的表演性极强。因为受众对舞蹈的欣赏,是通过场景的变化和镜头语言,而不是在一个固定的场景中。这样受众对于舞者的表演,可在不同的距离和角度进行欣赏。由此要求舞者能准确把握细微动作、面部表情和整体的协调性。

(三)影视舞蹈艺术的欣赏者。影视媒体作为大众媒体之一,具有非常广泛的受众。由此将其艺术欣赏者人群范围大大扩大。但因为欣赏者具有参差不齐的素质,因此,影视舞蹈艺术应向通俗化发展。

三、影视舞蹈艺术的发展趋势

3D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影视技术,若是在影视舞蹈创作中运用3D技术,不单单能使立体感增加,还会全方位地提升影视舞蹈艺术。三维空间作为空间艺术,

是舞蹈艺术极力需求的,通过后期包装,还能进一步扩大其表演空间。同时,通过巧妙的特技的配备,会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其舞美设置、空间和视听语言方面,挖掘潜力非常巨大。需要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进行探索。除了探索3D技术,还需要我们加强与受众的双向交流,深化文化内涵,提升艺术品位。

四、结论

在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影视媒体充分利用。提高艺术创作的自由性和专业性,不仅要让舞蹈的本质特点尽可能地恢复,利用肢体语言,加强生命节奏的碰撞和情感的沟通,同时还要走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舞蹈道路,并让多媒体带领我们走入一个神奇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刘冉.新媒体艺术带给舞蹈创作的新纪元[J].艺海,2011(01).

[2]高伊依.中西美学思想在舞蹈艺术中的体现[J].才智,2011(04).

[3]徐娜.论电视媒体对舞蹈艺术的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04).

[4]郑莉,崔宾彬.中国传统舞蹈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美学思考[J].大舞台,2010(12).

[5]张彤,韩俊武.论影视作品中的舞蹈画面[J].电影文学,2010(22).

第5篇: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网络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美学特征;艺术风格;交流

0引言

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我们的艺术创作形式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的时代。艺术创作者们的艺术创作理念在向数字化的方向过渡,他们的艺术创作手段也开始渐渐具有了数字化的特征。这样一种新生代的艺术风格样式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审美特征。

1关于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指的是传统艺术与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新一代的数字媒体技术包括传统的影视、广播、电视媒体向数字视音频、数字电影方向的快速发展,也包括日益普及的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等[1]。简单来说,就是利用计算机对图形和图像进行的创作、设计和制作,从而产生能让人们感到无比真实的立体动画和场景。数字媒体艺术包含了听觉和视觉上的感受,它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主体涉及到了三维虚拟场景、动态构图、角色形象、运动规律、音效、灯光照明等多个方面,这些审美主体所包含的内容比传统艺术要多很多。具体来说,数字媒体艺术包括着以下的领域:数字图像(数字图形图像艺术创作、数字二维绘画);数字动画(数字影视后期艺术创作、数字三维动画);数字音频艺术(电脑合成音乐、声波艺术、数字音乐创作等);网络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虚拟现实艺术;电影、舞蹈、戏剧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看来,即使是同一件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如果不同的艺术家来赋予它不同的艺术审美特征,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风格也就迥然不同了[2]。

2数字媒体艺术审美

在来谈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审美的概念。审美,指的是领悟和感受客观事物或者现象本身呈现出来的美,它是人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构建起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审美成为了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做到了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理智与情感的具体统一,从而能够追求发展,追求真理。具体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指的是人们通过观赏艺术家们根据数字媒体艺术理念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式创造出来的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从而感受到和领悟到数字媒体所带来的一种别样的艺术之美。它的审美对象便是动态的或者静态的二、三维数字化图像作品。在高度的信息化社会里,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数字媒体艺术,将会对当前的艺术审美产生革命性的、颠覆性的、深远的影响[3]。在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与一般审美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先要看到它们的差异性。由于审美对象的不同,一般审美是对现实美的感受,审美对象为现实的自然物和社会物,它们并不是专门为了审美而存在的。而数字媒体艺术审美对象为艺术作品,它们的存在则以审美价值为体现。不过数字媒体审美艺术和一般审美在实质上却是相同的,它们的审美都归根结底的指向了人类的审美精神,都归根结底的来源于现实。

3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

3.1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技术之美

技术的发展是数字媒体艺术的最大特点,技术与艺术作品融合,形成了特有的技能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技术环境为审美价值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每一次新技术的采用,都造成了新的视觉上的冲击。因此,与传统艺术相比,数字媒体艺术审美价值更多表现为技术之美。如著名导演卡梅隆创作的热播影片《阿凡达》,从它惊人的票房业绩就可以看出此片高超的艺术与科技价值。在全新的3D数字特效的支撑下,人们在影院中享受到了漂浮在云中的山峦、旋转飞行的蜥蜴、夜间发光的森林、一落千丈的飞流瀑布,这些拍摄手法和特技效果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都是不可想象的。在这些真实而脱俗的美妙视觉的背后,有着众多数字媒体技术手段的支持,他们搭配着全新5.1声道AC―3音响环绕的声音效果,给电影增添了巨大的震撼力。另外,先进的动作捕捉设备、自主研发的数字拍摄系统和强大的CG制作团队都支撑了这一完美艺术作品的出现。

3.2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动态之美

数字媒体艺术体现着视觉元素在空间中的不断变化和运动,与传统艺术的静态画面相比,它不仅包含了光影、构图、色彩等要素,而且还具有空间、时间、运动等数字媒体所特有的艺术特点。它的艺术元素并不是固定某点,而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的在移动,时而加速运动,时而减速运动,有着丰富的变速运动,这就构成了一种动态的秩序,表现着数字媒体艺术的动态之美[4]。

3.3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互动之美

数字化的艺术作品,在作者和观众之间、创作者与受众之间是一种共同参与、沟通互动、角色换位、共同分享的艺术模式。在网络艺术的互动性数字平台上,不管你是任何人,处在何地,只要进入到数字网络系统中,就可以找到你感兴趣的艺术作品惊醒补充、修改和再创造,他们可以对这些“开放式”的作品进行多次的再创造,不断注入新的想法和内容,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原创者和艺术家们扮演者向导的服务角色,每一个参与者都品尝着艺术参与的和艺术家的荣耀,在此,每一个观众都能够找到与自己有着共同点的艺术作品,他们享有更大的修改权和选择权,形成了艺术家与非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使艺术创作得到了换位思考和真诚的对话机会,因此,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互动之美,人们得到精神和情感上的陶冶和满足。

3.4数字媒体艺术表现着未完成之美

在传统意义上,一件艺术作品,如果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创作者的目的,作者就会对作品进行收笔,而数字媒体艺术正在改变着这一局限,开放式的作品结构使得作品在共同参与和互动中可以随时删改、剪切和复制,这样就无限延续了它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期盼,在这种大众化的创作链接中,你很难看到终结,只要有人欣赏和接受,作品就会在互联网中无限创作,无限传播,永不会结束和停息,艺术家们永远在期待着意想不到的艺术奇观的产生。

4结语

在数字媒体时代,传统的艺术形式得到了无比广阔的延伸,传统的艺术审美理念也被重新定义和诠释着。只有力图把握住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特征,才能进行深入的探索,从而对现代艺术进行正确和科学的定位。

参考文献:

[1] 邱晓岩.试论数字媒体艺术的新美学特征[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2022.

[2] 王伟毅.数字媒体艺术的多种可能性[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05.

[3] 马凌燕.论新媒体艺术与数字艺术的异同[J].湖北社会科学,2007.

第6篇: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范文

作为电影评论工作者,要深刻地认识和反省电影艺术批评存在的严峻问题,即批评网络化、便捷化带来的电影批评的随意性、游戏化,不负责任或缺乏责任,喧嚣、浮躁、肤浅的批评话语不断滋生,真正的电影艺术批评在大众传播平台上严重“失语”。致使电影艺术批评整体水平上缺乏专业性、建设性、权威性。其次,缺乏科学精神及文化价值导向是当下电影批评面临的又一困境。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批评网络化的催生下,人情批评、商业炒作等消极现象不断出现,降低了批评的有效性、严肃性、学术性,电影批评面临身份危机。那么如何做到所说,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呢?

首先,电影艺术批评需要坚守符合中华美学精神的真善美的价值判断。任何一部经典的艺术创作,一定拥有人类共同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或是对时代、社会、精神生活的深刻反思。不论艺术的形式如何变化,真善美的理想都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永恒追求。这也是伟大的艺术创作能够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中打动人、感染人的缘由。这个层次上,即是社会性批评,反应了艺术评论工作者进行价值判断的基本操守。

其次,电影艺术批评需要从艺术自身表达和观众接受规律入手,对艺术作品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判断。电影评论工作者需要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和研究能力,研究和发现中华美学精神潜移默化在电影创作中的途径,给出符合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符合观众接受心理的创作形式的有效建议。不但要掌握普遍的艺术审美规律的认识,即美学的认识,更要了解电影艺术形式本身,用镜头说话,借助视听光影的表达手段,展开批评。不隔靴搔痒,多出好的评论作品,才能切实提升电影批评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这个层次上,即是艺术性批评,是艺术评论工作者进行艺术品鉴的基本素养。

动态性与多元化是当代电影批评的一个显著特征,网络媒体的兴盛和商业化的加深使电影艺术批评的写作方式、传播方式、功能价值发生了变化。坚守电影批评的独立精神和价值立场,从艺术形式自身规律出发对艺术本体进行批评判断,使电影艺术传递真善美,以独特优势实现人的审美化生存,将“思”性智慧和“诗”化生活相融合,才是电影艺术评论工作者的奋斗目标。

第7篇: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范文

每一门艺术都有自身的审美艺术特征,动漫艺术由本身的特殊性质决定,使得人物的造型不同于影视类艺术,影视类艺术是以真人为表演对象,动漫艺术的人物造型费真人演出且形象夸张化;同时漫画艺术虽是由静态绘画为基础,但是它结合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将画面灵活化,利用音箱效果,渲染气氛,对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故事的叙述非常的鲜明立体。动漫艺术的美学特征具备了人物造型的夸张性,画面的立体感,音乐的个性化,同时还具备了作者附之于作品的人性美。

1.动漫艺术的人物造型造型

在艺术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创作者要借助外在的形式对角色进行美化,以达到观众的喜爱。动漫艺术的人物造型不是真人出演,都是出于绘画者之手,依据人物的性格,各有其特点。以日本动漫大师宫崎骏的作品为例,进行一一对比。在动漫《龙猫》中,故事情节简单,龙猫的造型设计令观众大爱,龙猫憨厚老实,乐于助人的形象直入人心。宫崎骏将其设计的很胖,眼睛很小,同样具有魅力。从审美角度来说,艺术形象通过本身的造型设计,向观众展现最为出色的一面以及向观众传递美好理念,很容易获得人们的审美青睐。注重造型艺术是每一个创作者必须明白的。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人物的造型会有所变化,产生另一番审美的角度。例如:宫崎骏的《借东西的小人阿莉埃蒂》中,故事假定于主人公阿莉埃蒂的身份是小人,所以画面的构图比例都会发生变化。在翔晒太阳的画面中,镜头的画面上的花是比较小的,阿莉埃蒂入镜后,镜头切换至特写镜头(相对于翔来说)画面中的鲜花变大,阿莉埃蒂的造型依旧是很小,没有花朵的比例大。依照人物的身份,环境的不同,其人物造型都是有变化的。

在宫崎骏电影中,人物造型变化最多的,当属《哈尔的移动城堡》由于哈尔的身份是魔术师,所以他的造型和衣服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从变化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心情以及对于女主角的感情变化。例如:哈尔发现自己头发的颜色变化后,从浴室里冲出来,最后身上的出现了液体。这里透露了哈尔喜欢女主角的信息,同时也体现了他在自己喜欢的女孩子面前非常注意形象。动漫艺术从人物的造型变化,可以传递出人物的情感变化,交代故事情节,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其独特的美学艺术之一。

2.动漫艺术的色彩

动漫艺术的色彩不是随意的涂彩,它依照现实的色彩调和再根据视觉效果进行进一步的修饰,获得艺术上的美的享受。动漫作品的好坏,往往从色彩的调和上就能看得出来。同样是宫崎骏的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苏菲回到店中,未点上蜡烛的房间里是以暗色调为主的,点上蜡烛后,房间的颜色瞬时间变成了暖色调,并且在画面上,处于角落的物体颜色比较暗。这一段的色彩调和非常的细腻美妙,从生活的真实性出发,利用色彩的调和再进一步的修饰,使整体效果非常的好。动漫艺术的色彩不是按夸张化的方式来处理的,它是依据现实的色彩基调的变化规律进行进一步的美化,从而达到美的艺术效果。

3.动漫艺术的音乐造诣

音乐是动漫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每一部热播的动漫剧都有自己专属的音乐旋律,由此可见音乐在动漫中的重要性。宫崎骏的动漫电影音乐大多都是让久石让来创作旋律,没有照搬音乐坛上原有的音乐旋律,通过久石让的理解的动漫故事的讲述内容,进行曲子的创作。有动漫《天空之城》的配乐,空旷悠长的旋律,如同天空之城在空中的漂流,带着一个帝国的衰败在游荡,最后留下最为简单的事物。音乐旋律是心灵沟通的桥梁,能唤醒人类潜在的感情,引起共鸣,形成艺术与艺术欣赏的共通性。

4.动漫艺术折射的人性美

艺术是给人以美的享受。社会的组成是由一个个人来组成的,人类需要通过劳动来换取生存。当人类的生存不再受到威胁,他们的精神开始需要充实,需要提升自己的精神需要,已达到满足。此时人性的美能带给人心灵上的安慰和享受。人们观看戏剧、影视甚至游戏、不外乎想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动漫艺术的诞生是基于人类的需求而诞生的。艺术从来不是舍弃一切客观的事物,相反它是基于社会存在的,人的意识的再创造。在这里人显得尤为重要。动漫艺术要给人美的享受。人性美是从古至今人类追求的精神上的享受,强调生命的意义,强调人性的光辉。动漫艺术中存在着人性的美,例如:宫崎骏的电影,每一部都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引发人们的思考。动漫《风之谷》告诉人类要爱惜自然,爱惜每一动物的生命,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动漫《哈尔的移动城堡》告诉观众,战争的残酷性,要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动漫艺术的创作折射着人性美,用绘画与影视蒙太奇手法相结合,直击人心,给人以美的思考。

总结

第8篇: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范文

摘 要 中华武术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与艺术等多种文化形态相互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形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研究武术与舞蹈、音乐、戏曲、杂技、文学、书画、影视等其它艺术形式的联系来探讨武术的艺术美。结论:武术不断从舞蹈、音乐、戏曲、杂技、文学、书画、影视等其它艺术形式中吸取美的节奏、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动作,从而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美,形成了独特的形之美、对立和谐统一之美、意气之美、形神兼备美、技击美、动作术语美、器械服饰美、武德美等。

关键词 武术 其它艺术形式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和书籍搜索有关武术与艺术的文章50余处。1.2专家访谈法

访谈了北京体育大学门惠丰教授、阚桂香教授、武冬教授、淮北师范大学陈威教授、赵先卿教授和王舜老师。

二、结果分析

(一)武术与舞蹈

武舞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将宗教祭祀、娱乐、教育以及搏斗训练等集于一体的活动方式。它是原始社会多元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术最主要的原生形态。舞蹈和武术都是以人体活动为基本手段,都熔铸着力与美。身体活动是其共同特征。舞蹈与武术一直相互影响与渗透,这从中国传统民族舞蹈节目“剑舞”和“刀舞”等可以明显看出来。

(二)武术与音乐

音乐对武术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听觉增加想象的意境,从而达到特殊的审美效果。它以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使人产生一种审美感受。这种听觉艺术,将艺术美带进了武术的领域。对于运动员而说,音乐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旋律和节奏来编排动作以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力。而且,音乐是改变脑部化学结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对于紧张情绪、消除疲劳等具有很好的效果。原始社会的弓箭就是音乐与武术运动的完美结合。

(三)武术与戏曲

中国武术在西周的“武舞”中已初露端倪;汉代盛行的角抵百戏,是武术与戏曲的融合;宋代以后,武术套路表演在都市中蓬勃发展,以勾栏、瓦舍为演出剧场;元代统治者严禁习武,武术表演中形成的一些简单的动作套路纷纷在戏曲中寻求安身之所。武术动作中的某些精华就是这样得以保存、流传下来,而且还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成分。中国武术的对练在戏曲舞台上的表现,是传统武术套路进一步升华的表现形式,动作技击性弱化而表演效果加强,也影响到民间武术动作趋向于表演化和虚拟化。

(四)武术与杂技

中国杂技是独特的艺术种类,其强调技巧表演,然而这门艺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我国汉代的画像砖石上,有许多杂技百戏的生动形象。清代的“舞狮”、“抖空竹”、“杠子”、“皮条”、“跳板”、 “抽陀螺”等都是当时颇具影响的杂技项目。元代,严禁民间习武,并制有禁律,武术在元代繁荣的文艺戏曲杂技上发展到了一定高度。在1936年民国时期,第11届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中央国术馆组建的武术团的表演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

(五)武术与文学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以语言和文字为物质手段构成艺术形象,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从而反应生活。例如:中国武术,在动作和套路名称,像“白鹤亮翅”、 “仙猴偷桃”等,模仿动物的美好形象,使其更加生动形象;“苏秦背剑”、 “哪吒探海”等,缅怀我国古老的历史文化传统,唤起美感,富有诗意;“双峰拜日”、“雪花飞天”等,典雅的名称使人浮想联翩,象征着动作的风格和内容与自然和谐融合。

传统武术动作艺术命名折射的文化信息有动作名称的语言美学和“四字格”文化等,其艺术命名主要有比拟:如“猿猴摘桃”;比喻:如“泰山压顶”;借代:“仙人指路”;双关:如猴拳中“封侯挂印”,八卦掌中的“叶下藏花”等;象征以及用典命名、用成语命名等。艺术命名作为传统武术的一部分,透视出传统文化绚丽多彩的文化内涵,能够达到意在言外、言不尽意,充分展现艺术命名中蕴含的武术文化内涵,表现动作的形神效果,使人产生意境和联想。[2]反过来说,武术中由于身体运动是瞬息万变的生活方式,也为语言艺术的运用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六)武术与书画

武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其与中国文化,包括书法、绘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启发。柔则为文,刚则为武,静则为文,,动则为武,动静相生,刚柔相济,故中华武术与中国书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七)武术与影视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产品的日益丰富, 使视听文化成为文化的一种主导性力量。武术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借助影视衍生出武术新的一种表现形式。影视武术主要是将武术的各种技击动作通过艺术进行加工、夸张和升华,演绎成一种更具有表观赏价值的武术艺术,并以武打电影和电视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结论

在武术动作产生的过程中,武术家要按社会要求和文化观念,将素材进行选择、修饰、提炼、概括、抽象、分解、组合,再依动静疾徐、攻守进退、刚柔相济等规律进行排列组合,串联成套,用艺术的形象,集中表现出技击动作普遍意义的特征。同时武术运动又不断地从生活中吸收美的节奏、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动作,不断从舞蹈、音乐、戏曲、杂技、文学、书画、影视等其它艺术形式中吸取精华,从而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美,形成了独特的形之美、对立和谐统一之美、意气之美、形神兼备美、技击美、动作术语美、器械服饰美、武德美等。

参考文献:

第9篇:影视艺术的美学特征范文

[关键词] 跳接; 文学;影视艺术

一、必然篇:影视与文学跳接之背景

影视艺术从一开始就与文学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的所谓“跳接”其实是电影的剪辑术语,“指两个镜头之间不遵守传统的镜头规范和蒙太奇手法的一种连接” [1]。本文借用“跳接”一词,来说明影视与文学艺术之间的主导倾向的变化和力量的此消彼长的相互关系。

人类传播的历史证明:在印刷传媒的主流语境中,人们往往忽略了视觉的功能,一味沉浸在语言的世界里;而当以影视为主的大众传媒凸显视觉的盛宴时,生活在图像时代的人们又在怀念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传媒技术之间这种跳来跳去的转换,不顾传统、不讲规范,往往又能制造出惊人的效果。在看似无序的现象背后,却隐藏着社会发展的各种合力的必然。

当下大众传播中的某些游戏因素的扩大,使得酒神似的迷醉与狂欢取代了真实,甚至走向“恶俗”。与此相随,这种泛娱乐化的狂欢也为某些批判大众文化的评论家所诟病。近年来,大家似乎都在谈大众文化对文学的侵扰,且很多学者都力图恢复文学的神圣地位。于是,几乎所有的文学都在追忆曾经辉煌的似水年华。

其实,早在1990年电视连续剧《渴望》热播的时候,这种焦虑不安就已经产生了。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文化事件,它的轰动效应表明了大众文化在中国独立文化身份的确立。于是,令人惊叹的“人文精神失落”的讨论开始了。人们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度来探究文学的危机,有的索性将文学式微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大众传媒。诚然,文学的发展与时代风气p社会环境和审美观念等外在因素不无关系。但是,文学主要是作家个人心理活动的产物,是作家情感、思想和精神的综合展现。因此,文学要想永葆魅力,首先要超越自身,才能实现全面升级。

俗语云“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时代也有一时代的主导艺术形式。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2]这概括了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艺术类型,充分说明艺术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二、实然篇:合理性与特殊规律

影视文化的兴盛本质上是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必然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欲望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对社会民主化、个性自由、思想多元化都有积极意义。而作为现代化传媒的影视,又是先进生产力的象征,各种艺术一旦与之攀上关系,其影响力和覆盖面就会大大增强,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会随之产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影视文化在某种层面上已成为人们的“文化主餐”,而绝非仅是“快餐”。

(一)娱乐――影像狂欢中的审美召唤

以姚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家们认为,那种以印刷媒介的静观方式来关照影视的观点,在视觉文化冲击下早已破产了,且违背了审美活动发生的规律。因此,接受美学在主体心灵共契的基础上,对娱乐做出了新的文化阐释,从而为以影视为代表的大众文化进行辩护。

1.商业性:影视的“先天”属性

“商业性”是影视的先天特性。电影从19世纪发明以来就是源于商业需求。商人为了赚钱才去拍电影,才使电影有了发展,才成了今天反映人类总体生活的艺术。可见,电影作为商品的命运,在它诞生之日就已经注定了。无论怎样发展,电影的艺术性总是附属于它的商业性的,纯粹的艺术电影几乎是不存在的。

影视完全没有必要去作茧自缚,舍弃自己的本性而顺从传统。固然,文学传统是不可或缺的,但它们也很少是完美的。“文学传统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人们要改变它”[3],因此,只有不断变革才能有新的更大的发展。

2.接受语境对娱乐的“召唤”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急剧膨胀,民间喜剧性文化与大众消费文化“不谋而合”,自然而然的派生出一种消费享乐主义,喜剧取代悲剧,世俗取代崇高。“影像狂欢”的情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已经习惯用现代的欲望来投射和解读现实,认为生活的本真即是如此。

在接受美学家看来:在观众的无意识深处有一种稳定的情感欲望,这种原始的生命力促使人们要寻求一个发泄和释放的途径。而紧张与压抑一旦被释放出来,就会产生生理的和谐,进而促进心理的平衡,即心理学的“愉快原则”。这种心理的愉悦作为一种审美经验,是“熔铸了欣赏者全生命,全人格的‘整体震颤’,是调动整个丰盈的生命力总体投入的‘高峰体验’……消解了其间的对峙和鸿沟,达到一种‘瞬间同一’的境界。” [4]审美愉悦就“召唤”着观众陶醉于美轮美奂的影像世界中乐而忘返。

冯小刚的贺岁系列正是抓住了观众这种审美心理,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票房神话。正如冯小刚自己所说:“电影就是把人的欲望拉出来,然后想办法解决掉,这是电影的一个功能……让人们能够宣泄掉欲望的时候,就能使观众产生。” [5]

(二)改编――文学传播的陌生化

“陌生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概念,是把人们切近的和熟悉的事物或现象故意描写成生疏的,仿佛人第一次见到或听到,给人以新奇感。在文学式微的今天,影视改编的文学作品,恰恰是以一种突破传统的,打破陈规的陌生化方式,促进了文学的传播,扩大了文学的影响力。

那些向来仅为少数人问津的古代经典和现代名著,经过影视剧的改编纷纷快捷而轻松地来到观众面前。电视剧《围城》播出后,钱钟书先生的原著小说在书摊遂成为热销,而此前仅为文人知晓;金庸、琼瑶、海岩等人的小说也都是伴随电影或电视剧相继成为读者的案头之物。“全国除了张艺谋,没人看小说”虽是句笑谈,却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影视使文学传播的效力得到了大大提升。

而且,影视艺术的发展,使得它成为最有潜力的艺术形式。本雅明在描述电影意义时提出了视觉无意识:“它本是指电影摄影机借助一些辅助手段……通过分割和孤立处理,通过放大和缩小,便能展现我们平常视觉不能觉察到的东西,这是其他门类的艺术所达不到的。”[6]这正是小说创作中“意识流”的手法的来源。可见,影视艺术在有些方面已经走在了文字的艺术形态前面。

(三)蒙太奇――影视艺术的叙事手法

“蒙太奇”是影视艺术中的一种特殊的组合剪辑方法,最初的含义是一种镜头组接的手段,其雏形显示了一定的叙事潜能,经过不断的理论实践,现已成为影视艺术中最重要的叙事手段。

1.文学功能的延伸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影视艺术就在一定程度上延伸了文学的功能。影视镜头的组接,画面的时空切换,景物和独白的技巧,把瞬息万变,纷纭复杂的人类精神世界呈现出来:有时是一个念头,有时是一种情绪,有时是一些画面……其中有些是语言文字难以表达的。陈凯歌在拍摄《孩子王》时坦言:“阿城在小说中已经写得很好的就不用我拍了,我要拍他没有写出来的意思和意境。”[6]事实上影片中砍刀上山的那条道以及其最后烧坝的寓言力量,以其视觉奇观和一组组特写镜头让人震撼,成就丝毫不逊色于小说。

2.文学内蕴的另类表达

文学具有内蕴性,但内蕴性不是文学独有的特性。由小说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和罗勃•格里叶分别担任编剧的《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这两部影片,都成功地将人类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直观地表现了出来,实现了所谓的“意识银幕化”。这充分证明了,影视也可以像小说一样致力于揭示人类的内心世界,探索内心的奥秘。

一部《泰坦尼克号》曾让多少人感动,大难来临时的人性百态让观众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这种生命意识的追求是最能引起与观众的心灵交流和情感共鸣的。荧幕上一幕幕“悲剧”把人类的整体生命价值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峰。另外,蒙太奇手法将文学的含蕴和丰夥运用图像进行文化编码,创造了许多“象外之意”“意外之境”。

三、应然篇:互动与借鉴

文学是一种话语文化,它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为核心,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有距离的一种观照和欣赏,即美学上所说的“静观”。而视觉文化则使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消失了,主体直接进入客体,或成为客体的一部分。美国电影理论家乔治•普鲁斯东曾形象地说:“小说与电影像两条相交叉的直线,在某一点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点上,小说和电影几乎没有区别,可是当两条线分开后,它们就不仅不能彼此转换,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点。”[7]可见,文学与影视之间既有公约性,也存在明显区别。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是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的最佳途径。

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应该放低姿态,抓住大众传播的有利契机,以影像的语言来推销自己。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学在很多方面还是有自己的特殊魅力的,如果能充分利用影视传播的新途径,文学将会迎来又一个自身发展的春天。

从影视艺术的角度看,影视作品应不断从文学中汲取养料,提高品位。文学就像影视艺术的一个储备库,可以为影视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资源。影视作品文学性的提高,无疑提升了影视的价值和品格,促使它们突破单纯娱乐的狭窄空间,取得更广阔的文化认同。综上所述,影视艺术和文学只有相互借鉴、相互补充,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四、结 语

影视艺术与文学的关系,是个永远说不尽的话题。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今天的主流文化完全有可能成为明天的非主流。反之亦然。因此,任何艺术形式都没有高下之分,每种形式和体裁都可以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关键看怎么创作。文学文本中有很多经典作品,影视艺术同样有震撼心灵的不朽之作。追求艺术的美是人类艺术永恒的追求。而美的真谛在于和谐,但和谐不是形式法则,不是清规戒律,不是等级划分,更不是怀旧抑新,而是表达方式与内容上的高度的统一,是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共同发展。

今天的文学只有借助于大众传媒(尤其是影视)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而影视艺术只有蕴涵文学性才能走得更远。在新的形势下,应该综合影视与文学各自的长处,促进文学的声像化,增强影视的文学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影视与文学的互补与双赢,才能促进人类文明和文化的深层次飞跃。

[参考文献]

[1] 东西.小说与影视剧的跳接[J].上海文学,2009(03).

[2] 王国维.人间词话[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 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 饶曙光.中国电影分析[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6] 周月亮.影视艺术哲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