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

第1篇: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初中政治教学 教学设计 课堂实施

案例教学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我国教学中的,由于其独特的魅力,很快得到我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和推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革新教育教学方法,既是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又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以其真实性、生动性、具体性、启发性、针对性、典型性、系统性、实践性、互动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正在被推广应用于思想政治等大部分学科的教学活动中。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1.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从教学目的看,传统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案例法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等;从教学载体看,传统教学的教学载体是多年一贯制的固定教科书,主要讲述的是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教学载体是精心选择的纸质案例、多媒体课件和相关的媒体资料;从教学方式看,传统教学方式是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内容单方面由教师灌输给学生,忽视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往往导致高分低能。案例教学法作为一个有效的载体,使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促使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从教学主体性来看,传统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点,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技能发展,给予学生能力发展发挥的空间。

2.思想政治课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不仅要围绕中考升学的要求,还肩负德育教育任务,这是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性。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优秀思想政治教学案例的特征

优秀的教学案例应该有理论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应该有详细的教学提示,有助于教师的使用;案例长短取决于教学时间和教室环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学案例还应当叙述明确且生动、真实、有趣,焦点和目的明确,使学生“移情”或“同理”,把枯燥的书本理论内化为思想品德修养。

二、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

1.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教学设计

对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明确制定教学目标,并根据具体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制订教学计划;其次要选择合理案例,尽可能选择符合教学和学生要求的优秀案例、经典案例、激发正能量的案例;再次要根据案例设置问题,问题的设计与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数量适中;最后要设计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课堂活动设计时,“呈现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评价”三个环节必不可少,案例讨论方式设计时,应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学时间分配设计时,要围绕教学目标,分清轻重缓急,既不要太死板又不要太随意。

2.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

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主要包括案例呈现、分组讨论、发言交流和总结提升四个部分。案例呈现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片材料、口头描述、学生表演及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方式。在案例呈现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及思维发展水平,提出问题的方式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生动,内容丰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勇于发表观点,又要仔细倾听他人的想法,,还要引导学生目标聚焦,不要“跑题”,避免过度概括、过度陈述、过度简化、没有资料支持的结论。在发言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有效控制案例交流的进程,确保围绕主题进行,让针锋相对的观点尽情地表达出来。同时适度把握和控制学生讨论的节奏,做到既激烈尖锐,又富有理性和真诚。在总结提升过程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为主,要善于总结成功经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通过正确的引导、说理等方式让他们自觉接受,使外部的案例信息不断内化为学生的感悟。还要把握好重点与难点,详略得当,提纲挈领,掌握好课堂教学时间。

三、结语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个体的全面发展相统一,促进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推广与应用。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于案例教学法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案例的合理选取与编辑、课堂讨论的方式与方法及教师的总结提升技能与技巧等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袁文凤.论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方法.学周刊,2013(11).

第2篇: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张炜事迹材料

她始终在不断地钻研、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所教学科教学成绩显著,她的教学成绩在全旗统考中连续好几年第一。

为了管理好班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班级凝聚力,她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她的班会课每周一个主题,内容丰富:理想、勤奋、团结、安全、学习方法……学生在这些主题班会课中提高了认识,掌握了方法,增强了凝聚力。她还以小组为单位办了班级小报《清风小河报》,优化班级文化建设,她不仅是严格管理学生的管理人,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跑人。

2012年,棋盘井中学参加了全国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她是我校课题的负责人,为了带领大家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实现少教多学,课堂高效,她向年轻教师一样,积极参加培训,虚心学习,参加公开课教学展示,与同行切磋,相互学习。她总是走在课改的前列,作为学校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她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转变教育观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她是我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她带领我校全体语文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沉吟集》《中学生必备古诗词》《棋盘井中学优秀作文集》,她创建了我校首个文学社团——"春晖"文学社,并且出了六期社报,在"少教多学"课题研究过程中她负责编写了《少教多学论文反思集》《少教多学案例集》《少教多学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集》,她热心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

她待人诚恳,为人谦虚耿直,捧着一颗教育热心,做好每一件事。在教育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30年,仍能以满腔的热情从事一线教学,从不懈怠,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相信张炜老师会在将后的教育岗位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主要业绩:

2002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旗级优秀教师称号;

2002年荣获内蒙古首届"文星杯"青少年作文大优秀组织奖;

2004年教学案例《月亮上的足迹》获国家级一等奖;

2004年论文《课改让语文课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发表在出版的《新课改理论与实践》上;

2004年鄂旗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竞赛三等奖。

2005年被评为鄂尔多斯市语文教学改革成果奖;

2006年课件《大雁归来》被自治区评为"辽教杯"教学软件二等奖;

2007论文《诵读课之我见》获国家级一等奖并发表在《方法》杂志第三期上;

2008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名教师称号;

2008年教学录像课《三国演义导读》获自治区一等奖,论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初探》荣获中小学综合实践学科第三届教学论文二等奖;

2008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语文校本课程《沉吟集》;

2009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教师称号;

2009年被旗教育局授予鄂托克旗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称号;

2009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一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四《寻梦》。

2010年被鄂旗人民政府授予明星园丁称号;

2010年在第四届全国语文教师读书竞赛中荣获初中组"读书百杰"奖;

2010年在鄂尔多斯市第五届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初中语文教学能手;

2010年负责编写了棋盘井中学学生优秀作文集第二辑:初一《春阳》、初二《雨荷》、初三《寻梦》;

2011年所带班级107班被评为市级先进班集体;

2012年编写了棋盘井中学校本教材《中学生必备古诗词》;

2012年教学案例《三国演义》导读被评为国家级一等奖;

2012年承担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并撰写了实施方案和开题报告,主持课题研究;

2012年先进事迹在鄂托克旗电视台桃李芬芳栏目中报道,受到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好评;

2014年被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 ——"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的课题研究中评为优秀主持人;

2015年是"少教多学"的结题年,负责收集了所有结题的资料,并编写了教师《论文反思集》、《案例集》、《阶段小结和结题报告集》;

第3篇: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行动、优质高效。

周卫勇老师主篇的《走向发展性课堂评价》一书,收录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一节四年级的体育课在室内操场进行,执教的是艾默特女士。10分钟的热身操后,她开始了本节课的主题教学:教学一个德国乡村婚礼上的集体舞。这个舞蹈共有四个动作:向左移三步;向右移三步;右手脱帽、弯腰行礼;将礼帽扔向空中并捡回。20分钟的教学真是“惨不忍睹”;四年级的学生左右不分,有的左手执帽,有的右手摘帽;有的先移左脚,有的先移右脚;伴着音乐有的弯腰,有的挺身。于是,胳膊碰胳膊,屁股撞头,混乱不堪。只有一个动作是一致的,那就是将手中的帽扔向空中,再满操场地奔跑着捡回来。那些金发碧眼的脸满是汗水和喜悦,我猜他们一定是其乐无穷。

接着评课,在我的感觉里,这堂课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成功之处又有哪些呢?评课教师凯根先向我们简单介绍艾默特是一个已有15年教龄的老师,而后凯根向艾默特提了几个问题,其中有:1、你认为这堂体育课完成了教学目标吗?2、你认为这堂课有何不足?

艾默特沉思了片刻,即答:“这是一节体育课,不是舞蹈课,舞蹈动作的标准和整齐不是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舞蹈只是我的教学手段。我利用学生渴望学会舞蹈的心理,让他们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你们都看到了,我的每个学生都达到并超过了这堂课的运动量目标,所以,我认为我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没有什么遗憾和不足。”

这种西方式的自信,我听得目瞪口呆,但也令我茅塞顿开,心悦诚服。”

看到这个教学案例,真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豁然开朗。艾默特老师抓住学生渴望学会舞蹈的心理,而采取音乐课的舞蹈的教学形式,来达到体育课的一定运动量这一教学目标,不愧为一节教学形式与教学目标完美相结合的优质高效课。

从这一教学案例,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教学的形式、教学的手段只是帮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媒介,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载体,目的是为达到优质高效完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达到发展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不理解教学形式,但学生能通过这一教学形式,掌握到学习的内容,并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即使是通过将近十年的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还有一部分的课堂教学是流于形式,没有实效的课改课。其主要表现是探究、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的学习形式,大部分学生在滥竽充数,只有极少数优秀学生参与活动,课堂看起来很活跃,但实际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被活跃”。结果是新课改改成了表演课,学生自主性、个性得不到真正的发挥与张扬。这种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实效的课堂教学,并没有体验新课程理念,不能达到新课改的优质高效、使学生得到发展的教学要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才能一改只注重形式、没有实效的 “表演课”为“真正体验新课改理念的、能促使学生能力发展的优质高效课”呢?我认为在教师方面,关键是行动。

首先,要从备课开始行动。备课既要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教学过程等。更要像艾默特老师那样,深入研究学生的所想所思,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特点和爱好,了解自己所教学生渴望学会什么、得到什么,然后把学生们的爱好和渴望跟我们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设计出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达到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教学形式。

例如:在“探究声音的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时,我平时就注意观察学生、找学生聊天、跟学生打球、下棋,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爱好,从而知道很多初中学生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容易被新鲜好玩的东西所吸引,都比较喜欢玩游戏等。根据对学生的这些了解,结合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声音的振幅、离声源的远近、声音的分散程度不同时,声音的响度有什么不同。联系到艾默特老师的课,我想到可以用游戏的形式来上这节课:

把要探究和学习的问题设计成游戏,游戏1:“比比谁敲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大”。分组让同学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然后,请使音叉发声响度最大的同学说说其做法。游戏2:“比比谁的耳朵灵”。分组后,一个同学用同样的力敲响音叉,其他同学背对着敲音叉的同学,站在离音叉不同的距离,听音叉发出的声音,比较谁听到音叉发声的距离最远。游戏3:当“医生”。一个同学扮医生,一个同学扮病人,用听诊器听心跳。

通过这些游戏,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玩乐兴趣,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会在玩乐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到:敲音叉的力越大,产生的声音越大;离声源越近,耳朵听到的声音越大;听诊器里听到的声音很响。

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行动。很多教师觉得除了分组实验,做练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之外,其它内容好象不好安排或不敢放手让学生活动。一节课,如果教师少讲,课堂会剩下很多时间,不知如何安排,课堂会很沉闷。出现这样的课堂,主要是我们的教师太“能干”,太“勤劳”。我们现在使用的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安排了很多的实验、活动、阅读、讨论,都是安排给学生的,不是安排给教师的。但教师们把设计给学生的阅读、思考、讨论,安排给学生做的活动、实验等,都代替学生去完成了,学生要做的只剩下“听”和“做笔记”了。要做到真正体验新课程的理念,达到高效优质、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要求的课堂教学,需要广大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要切实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师用来“讲”课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从教师的“教堂”变为学生的“学堂”。

如《眼睛与光学仪器》这一节的教学,教师要做的是:

1、设计好教学活动:教学活动1(5分钟):让学生阅读“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的内容,根据上节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把眼睛跟右图对比,让学生自己认识眼睛的结构和成像原理。

问题设计:1、眼睛的 相当于图中的凸透镜, 相当于图中的光屏, 相当于图中的蜡烛。

2、眼睛看到的物体到眼睛的距离应是 ,所成的像的特征是 。

教学活动2(10分钟):准备好厚薄不同的凸透镜,让学生探究厚薄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能力有什么不同。对比眼睛,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

问题设计:完成右图的光路。

教学活动3(15分钟):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在图中,让光屏成清晰的像,改变凸透镜和光屏的距离,再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进凸透镜或凹透镜,观察光屏上能否成清晰的像。

问题设计:近视眼要戴 镜矫正;远视眼要戴镜矫正。

教学活动4:课外活动:找一份照相机的说明书看一下,了解照相机的光圈、快门和调焦环。并拍一张有阳光的照片和无阳光的照片,当作业交上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好学生参与活动的顺序和规定好活动的时间,尽教师的能力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始终都满怀信心、兴趣盎然地参与活动。根据学生的反应,穿插一些必要的讲解,做一些必要的指导或引导,给学生以信心去辨析自己所归纳出的结论的真伪,并作出激励性的评价。

完成学习活动、通过活动归纳出结论等等就是学生要做的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设计出学生很喜爱的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实验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这就要靠教师的表演能力了。学生喜欢听故事,我们就把教学内容跟人物、传说典故、笑话、时事、科技等联系起来,尽可能把课上成讲故事一样;学生喜欢看魔术,老师演示实验时,尽可能把实验设计和渲染成“魔术”来演示。如探究沉浮条件时,设计了一个“沉浮玩偶”的小魔术:用一支10cm长的吸管对折,用发夹夹住,调整发夹位置,把它插入盛水的矿泉水瓶中并让一小段的吸管吸入水,使之直立浮于水中,盖上瓶盖。演示时用手压瓶子(学生没觉察到),“沉浮玩偶”听话的下沉,松手后又听话地浮起来,同学们看后会惊叹不已,激发了学生浓厚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真正体验新课程的理念,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高效优质课堂教学,这确实不是件容易、简单的事,要比只做“蜡烛”、“园丁”型的传统教师辛苦得多,付出的精力和心血要多好几倍。如果我们教师只认同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却安于现状,怕苦怕累,不思进取;如果我们教师由于现实的种种原因,而懒于去课改,没有激情去课改,就会很自然地回到容易做到、不用担风险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听众”的满堂灌的应试教学中。所以说课改的关键是要广大教师持之以恒地把课改付之于行动,行重于言。

第4篇: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重复而低效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参训教师的实际相脱离。具体表现为:内容陈旧,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脱离实际,对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无指导示范作用;重普遍性而轻特殊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重理论而轻实践,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程度不大。目前,国家重视和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也极为重视,国培、省培、校培等各种培训交叉在一起。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内容重复和效率低下。同时,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设计未能体现参训教师的差异性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对基础教育教师的不同需要。无论是城市教师还是乡村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还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都采用同样的培训内容,缺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划分和设计,培训内容学科划分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不能激发参训者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参训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解决参训者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任课教师构成单一,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缺乏足够了解

目前,担任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大多是各地、州、市的师范院校、普通高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其师资力量主要是以前担任教师学历达标培训任务时的原班人马,也会聘请一些高校教师和学术专家来担任授课教师。这些教师在培训中大多按纲讲解,脱离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现状;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味灌输;教学内容陈旧过时,解决不了现实问题;注重知识的讲授,忽视参训者人格的塑造。因此,参训者不感兴趣、培训效果不好成为了培训的常态。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参与新课改实践的专家和学者才能了解中小学教师的问题和需要,才能寻找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正确方法和可行之路,其本身的教育教学才具有示范效果和榜样作用。

3.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培训效果不理想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职后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教学活动必然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而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仍然惯性地沿袭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采用集中授课的“课堂教学”方式,或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学形式单一,与新课改提倡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相背离,参训者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注入式的讲授法,枯燥、呆板、空洞,与新课改提出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要求相距甚远,不能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也就成为意料之中的事情。教育不是一次性消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提高自身就意味着落后和被淘汰。广大中小学教师都有学习进修的需要和愿望,关键是在培训中要把新课改的精神、要求和方法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参训教师掌握正确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4.考评方式及安排不够科学合理,难以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目前,教师培训的考评方式主要有考试、考评和论文,其中考试仍然是最主要的形式。其主要考核学员对知识的掌握,不重实际效果,对学员学习方法、技能的考核往往无能为力。一些以技能技巧为内容的科目课程结束后马上就安排考试,很不合理。更有甚者,考试内容在上课时圈定,考试成了走过场,教育的严肃性荡然无存。其实,教师培训应根据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考评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且,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集中体现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学能力的高低也通过教学实践得以充分展现。因此,只有通过对具体教学过程的动态的、综合的考核,才能展现参训教师的培训效果,而这正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评体系中最欠缺之处。

5.集中培训与训后的个别跟踪指导相脱节,培训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是集中于一定时间、地点的班级课堂教学形式,因受制于教学设施硬件的落后和简陋,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教学着力于当时的培训效果,虽因师生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发展跟踪和问题指导则无法实现。而借助于网络平台的远程教育,虽能利用网络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但授课却因教师与学员的分隔而难以取得较好效果。二者各有优劣,比较而言前者鲜活生动、比较有效,但无法完成后期的跟踪指导;后者缺少听课的情境,效果不佳,但可以随时对学员跟踪辅导。二者无法优势互补,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对策

1.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培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改的根本任务。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只教会参训者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掌握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教会参训者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品质和价值观。即培训的目标不仅仅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和提升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的真正内涵乃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或人格,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通过教师人格的深刻影响产生的,因此,在全面提高参训者业务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参训者的人文素质,是今后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内容。

2.根据受训教师的实际和新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逐步提高培训效能

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解决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需要为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培训要进行科学分类,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教师的提高培训、骨干教师的研修培训属于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应根据对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力求教学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参训教师自主选择需要的、喜欢的课程接受培训,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培训效果。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都有一定的学历和学力,他们的专业基础不同,教学经验的程度不同,从教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只有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使其具有层次性和递进度,才能消除人们认识的不平衡,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学习潜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贴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实践性课程在培训课程中的比例。要遵循立德树人的要求,提高学员的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培养学员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乐于奉献的人文精神,增强学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国培、省培、校培的不同目标和具体要求,避免培训的重复低效,实现不同层级培训的无缝对接。国培主要负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研讨,使中小学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教改理念,了解教材的特点及教学策略;省培主要负责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经验交流与问题研讨,使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梳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交流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掌握教学研讨的策略和方法;校培主要侧重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使第一线的教师掌握教会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学会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这样可以避免多种培训方式的重复,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针对顶岗培训、轮岗培训、脱产研修和业余学习等不同培训形式,也要区别对待,根据其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3.丰富和完善任课教师构成

选聘一批有学术造诣的专家型中小学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科学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培训者队伍,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各培训机构要建立自己的培训专家库,并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培训者队伍:精选一批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教师,发挥他们看问题准、解决措施有针对性的优势;对来自高等院校的兼职培训教师,要求他们掌握基础教育的改革内容,了解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和培训需要;对培训机构自有的专职培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学习和提高业务水平,深入教学第一线研究中小学教育的规律和实用方法,实现培训教师队伍构成的多元化。在用人上实施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不适应者淘汰,合作学习,增强内部竞争力和凝聚力。通过提高培训质量,促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4.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思想和理念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这是中小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决定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实质性的改变。要贴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典型教学案例分析、设计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现场指导,实际操作,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要针对教师学习的特点,探索走进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诊断帮助参训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要尊重参训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新颖性,让他们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反思—学习—创新”来提高教学水平。要改革传统的讲授方法,吸引学员参与互动,积极研讨,发展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善教学行为,确保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改革和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是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他们有的是城镇教师,有的是偏僻乡村教师;有的是高级教师,有的是新上岗的大学毕业生;有的是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有的是对新课改知之不多的教师。他们层次不同,水平也有高低的差异,这就要求在培训中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职级、不同水平的学员特点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既要保持教育的先进性、引领性,又要紧贴中小学教师的需要,回答和解决他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坚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淡化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增加教学实践在考评中的比重,推动受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中小学教师培训应树立以学员为中心、以技能提高为依托、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突破口的培训理念。改革培训考评体系,降低理论知识在考核中的比重,增加教学技能在考核中的比重。改变单一的考试形式,补充考查报告、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论文作为考核的备选方式。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和信息技术作为常规课程,引进培训内容。通过教学现场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诊断,考查学员质疑和反思的能力,并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指标计入学员的培训成绩。

6.运用现代网络及计算机技术,拓展培训的空间与时间,实现实体培训和虚拟培训的有机结合

第5篇: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嵌入德行培养的重要性

所谓“八德”,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重视对学生的德行教育,既是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程标准的深层次内涵。初中思想品德课发掘国学经典《弟子规》内容,从“八德”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对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八德”嵌入德行培养的重要意义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德行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八德”分别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所谓德行培养,实则是教会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也是教育教学的宗旨。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重视对学生的德行教育,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初中思想品德课注重对学生的德行培养,将《弟子规》中的“八德”渗透到教育教学中,从“八德”入手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有利于培养学生敬亲爱长的孝悌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价值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人际习惯;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八德”嵌入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德行,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正视自身不良行为与习惯,形成正确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追求,培养良好的品性。同时,将“八德”嵌入德行培养的课程资源,也有利于拓展课程资源,对实施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重视培养学生的德行是必然趋势。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嵌入《弟子规》――“八德”的教学思想

《弟子规》成文的时间为清朝康熙年间,那时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受到的教育、科学的发展等方面。那时人们所著的《弟子规》,对现代的人们来说,有一些思想内容是有益的,有一些思想内容则为封建思想的糟粕,初中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不能要求学生完全遵守《弟子规》中所说的内容,而应引导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弟子规》的时候思想得到升华。

1.去粗取精的思想

前人所撰写的《弟子规》,提出的言行准则是符合那个时代的标准的,现代的人或者不适合照《弟子规》中提到的内容执行;或者必须去除《弟子规》中包含的思想糟粕。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古人认为子女必须孝顺父母呢?因为在子女成长的时候,父母给过子女很多关爱,所以,做子女的也应当关爱父母。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应当怎样关爱自己的父母呢?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提炼《弟子规》中思想精华的时候,可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得到提高。

2.与时俱进的思想

《弟子规》中具有一些封建的思想糟粕,这也不意味着《弟子规》不值得学习,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引а生以这些思想糟粕为镜子,找出正确的学习方向。比如,《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它是说当父母责备子女的时候,子女不能与父母顶嘴,只能顺承自己的父母。这段话是不符合现代教育学理念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当我们的意见和父母不一致,父母开始责备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育学的理念来思考思想品德问题,让学生从现代教育学的理论中找到与父母平等沟通的方法。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如果应用与时俱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就能让学生把古人的思想和现代的知识结合起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3.知行合一的思想

《弟子规》中有一些内容直到现代依然值得提倡。思想品德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还应引导学生把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在生活中落实。比如,《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是讲文明礼仪规范的,直到现代,人们依然认为这套文明礼仪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照这套文明礼仪来做,争取做一个具有思想品德修养的中学生。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嵌入《弟子规》――“八德”的有效途径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不仅是新课改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理念,也是整个学校教育的宗旨和归宿。教育的实质就是育人,这是教育的前提,离开德育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当今世界学校德育目标的共同走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重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则注重学生个性的体现,正视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强调培养民族精神。但是从我国中学阶段德育实施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对德育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德育尚未真正落到实处,使得学生在适应社会时出现各种问题,对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基于此种形势,初中思想品德课嵌入《弟子规》,以“八德”培养学生的德行,就成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打破现状的出路。

1.对应教材,选准德行嵌入的切入点

初中思想品德课嵌入《弟子规》,实现对学生德行的培养,需要找准德行嵌入的切入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德行的重要目标。就以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程度比较低,教师“可有可无”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对参与课堂兴趣欠缺,课堂教学效率普遍偏低。深入发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可以发现,其中很多内容与《弟子规》中的“八德”息息相关。比如,八年级第一章课标内容为“体会父母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其中第一课时“爱在屋檐下”和第二课时“我与父母交朋友”就与“八德”中的“孝”密切相关。选准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渗透德育思想,就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孝”的真谛,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嵌入《弟子规》的重要目的。

2.探索实效实用的情境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

情境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巧妙应用,不仅实现了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拓展,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具有重要作用。深层次发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特征和《弟子规》“八德”本质,在选准德行嵌入的切入点的基础上,利用实效实用的情境课程资源,实现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例如,在教学“教师伴我成长”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师生关系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2015年感动中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夫妇的事迹,生动的故事使得学生将注意力牢牢集中于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并深入思考。所以,实现德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有效嵌入,还需要积极探索出实效实用的情境课程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打造高效课堂,从而真正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德行的重要目标。

3.巧妙导入教学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堂教学中适当导入案例,不仅可以降低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也可以让学生在参与探讨教学案例的过程中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德育教学背景下,将《弟子规》嵌入初中思想品德课,以“八德”入手,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教学案例的重要作用,以教学案例说明“八德”的具体内容,让学生真正对“八德”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八德”嵌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教学“友好交往礼为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这一单元与“八德”中的“礼”理念相同,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能。课堂教学中,教师选用了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孔融让梨”,让学生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初步认识,再读“孔融让梨”的故事,通过分析这个故事,明白“礼”的内涵,并将其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实践中。而且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的巧妙应用,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嵌入“八德”培养学生德行,必须重视教学案例导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八德”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融合,既是两者理念不谋而合的基本要求,也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作为礼仪之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将“八德”嵌入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德行的培养,对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 顶.既晓之以理,又导之以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知行合一”教学策略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6(81):125.

第6篇: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幼儿教师培训;专业成长;视频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1—0088—05

一、引言

新课改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依托自我反思和研讨合作能力,而提升反思和研讨合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成为架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阶梯。在信息技术广泛使用的今天,一种新型的教师培训方式——视频教学案例研修——应运而生。视频教学案例是一种动态生成性资源,对于幼儿教师研修所发挥的作用尤为明显。与传统案例研修相比,视频教学案例更具有直观性、情境性、真实性和启发性,结合幼儿教师的工作特征,能帮助教师更有效地感受课堂进程与玩具和教具使用,有利于教师多角度、全方位地重复捕捉教学信息。

本文以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学前教育教师研修课程资源》——为例,重点探索视频教学案例在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中的意义与价值。作为一整套针对幼儿教师远程研修的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其目的在于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依据,以幼儿教师的现状为背景,以课题研究为依托,按照幼儿教师的学习特点和专业构成,从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两个方面系统研制,以此探究视频教学案例在幼儿教师研修中的作用。本套课程资源已在2012年由中央电教馆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发行。

二、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研制的必要性

(一)顺应时代教育形态转变,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培训效率

传统教师研修受到教育行政管理的约束,模式单一,培训教师没有参与选择的余地,教授方式以讲授为主,以集中培训为主要形式,往往起不到培训提升的作用,让培训成为一场拉锯战、消耗战。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的明显优势在于,利用当前广泛应用的信息技术,将枯燥的传统培训转变成灵活性、生动性、可重复性强的培训模式,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制定学习计划,增强学员的自主性,调动教师研修中每名成员的能动性,提升单位时间的培训效率。

(二)打破传统幼师培训瓶颈,建设新型培训模式

根据陕西省学前教育专项调研报告,在职幼儿教师接受培训的形式趋于单一化,培训效果不佳。目前,陕西省各县市,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引进来”,即聘请专家教学;二是“走出去”,即参与研修的幼儿教师进入指定的研修学校学习。实际情况是,外请专家费用昂贵,对于大部分农村地区幼儿园而言开支甚大,难堪重负;其次,教师走出去不仅会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走出去所学到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对于农村现有教学发展水平又不能完全适用。因此出现了教师接受培训后仍旧按部就班教学的情况,达不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视频教学案例课程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研修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工作需求选取相应的教学课程,在节省外请专家高额费用的同时,还达到了帮助教师直接与专家“对话”的目的,让教学任务繁重的幼儿教师不必走出去也可以接触到先进的教育方式与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广大幼儿教师培训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培训模式。

(三)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效果

伴随着《纲要》的颁布,各省市陆续出台《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陕西省深入基层调研,发现幼儿教师在职培训实效性不强,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幼儿教师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实践性较差。对于刚入职一、两年的新手教师来说,他们更渴望接触实操性较强的培训内容,以达到对活动现场主导的教学效果。而侧重理论培训的教学内容,不仅起不到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作用,过于抽象的理论概述反而使得教师缺乏实实在在的体验,对幼儿教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成效不大,特别是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没有实际帮助。因此,在培训会场常常会出现教师听课不认真,培训后缺乏深刻的总结和思考,导致事倍功半。

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在内容选取上严格按照幼儿园教学内容制定,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既有按照幼儿年龄的分班培训内容,也有按照五大领域课程标准划分的教学实践;既有宏观上分析现行国家幼儿教育政策的学习资源,也有幼儿园特色课程、玩具教具制作和使用介绍,能满足研修教师全方位的学习需求,使幼儿教师能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帮助教师在工作上精益求精,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三、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

研制的基本思路

教学案例是教学情境中一种有效的行动研究,是对教育过程中典型事件的深层剖析和反思,其目的在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提升教学效果。视频教学案例是在传统教学案例基础上,以视频为手段,以主题为核心,将含有问题和典型疑难教学情景的教育教学事件以及相关研究,通过多种媒体,借助信息技术编辑而成的作品集。[1]优质的视频教学案例记录了师生的互动和教学过程,可以为师生提供高质量的辅导观摩功能,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2]

伴随着3G网络核心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超媒体对传统视频通讯技术进行了融合,新媒体意识与教育思维有机结合,将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有机整合到视频教学案例中,并与Web等信息传播和存储技术互通,为教师培训特别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

(一)研制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研制本资源的落脚点就是要立足于不同层次幼儿教师的研修需求,系统地设计研修课程,全面融合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专业理论和活动实践,全方位支持和引领幼儿教师的研修。

2. 针对性原则

本视频案例研制的各个环节都针对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教育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惑,以此为依据设计课程内容,以期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开拓教师视野,充分使用教育机智,有效提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设计与组织能力。

3. 实践性原则

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围绕大量真实的教学案例以及一线教师的感悟和反思来组织主体资源的研制,通过专家的详细讲解,通过分析活动案例,达到为教师的教育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的目的。

4. 参与性原则

本资源中选取的教学案例,通过适时设问、创设案例情境等方式引导教师积极参与学习,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共鸣,在过程体验中反思自己的工作实践,在互动分享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在潜移默化中生成新的思路,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二)课程资源的使用对象

首先,一套完备的视频教学案例要立足于幼儿教师的研修需求,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对于新手教师缩短上岗适应时间,对于成熟教师丰富拓展知识能力结构,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其次,为幼教教研员提供一手研究资料,推动幼教更全面、更深入的课程改革,实现幼儿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个体定位。

(三)课程资源的基本框架

本套课程资源包括专业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讨两个篇章,每个篇章又由若干学习模块组成,根据课程框架录制,以DVD媒体光盘形式出版(详见表1)。

1. 专业理论学习篇

本篇章包含两个模块。模块一主要介绍学前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模块二则介绍了学前教育的基础理论。两大模块分五大主题授课,以讲座形式呈现,配合PPT演示文稿说明,共10课时。通过本篇章的学习,可以不同程度地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近况,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解读幼儿发展规律,了解学前儿童的营养与健康常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提升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意识形成。

2. 教学实践研讨篇

教学实践研讨篇是本课程资源的主体部分,共分八个模块,内容涵盖教育活动设计、教育资源应用、特色课程分析以及幼儿园的五大领域课程,其主要形式为案例分析+专家座谈,教学对象为3-6岁幼儿。根据年龄分段,在小中大班各选取1-2个典型案例,通过视频呈现完整流畅的教学过程,授课结束后专家对授课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中的情绪情感体验进行详细介绍和深度剖析,分析教学实践中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点评教学过程。

四、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一)课程资源设计

1. 组建研制队伍

优质的教学资源研发队伍主要包括幼儿教师、相关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其中,幼儿教师是视频教学案例录制的主体,既是学习者也是实践者;专家学者在对教学案例深度剖析后,对视频案例起到整体把握作用,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提出相应的指导和建议;技术人员主要对授课过程进行录制,并对视频素材进行后期设计与编排,是课程资源的创制者。[3]

2. 确定课程方案

课程方案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每个模块中主持专家的人员以及拍摄计划。

课程目标是课程录制的首要工作,是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幼儿全身心发展的一种预期效果,是幼儿园课程构成的首要成分,是学前教育目的的具体化,为课程的内容和组织提供依据,并为课程实施后的评价提供基本准则。从纵向看,幼儿园课程目标可分为课程总目标、年龄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本课程资源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严格按照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包括:目标具体、核心突出;适合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目标表述遵循幼儿优先的原则;目标的结构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视频教学案例的核心在于案例的设计与选取,它是整个培训活动的触发因素,是开展交流研讨的基础和载体。[4]因此,选取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不是课堂中发生的所有事件都会被录制成案例。要围绕课程目标选取教学中的典型事件,重在质,不在量,并具有实践和研究价值。[5]针对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和教学环境,为了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观察学习、深度理解并提升自我反思能力,本课程资源选取了如下课程内容:

(1)理论学习点评案例

本课程资源对近年来学前教育的发展动态和趋势进行了深入解析,包括《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一系列国家教育政策,旨在帮助幼儿教师从宏观上建立起“21世纪是幼儿的世纪”这样的认识。历史不只提供了一种时间上的巧合,它还预示着人类自身观念的变革:对幼儿以及学前教育的再认识;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别于成人,同时,应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这无疑是整个社会对“幼儿”的民主认识,从观念上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只有具有这样的认知,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从更高层面理解和把握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2)优秀教师示范案例

作为幼儿教师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动态教学叙述,我们在全国多个省市的幼儿园进行了听课和评课,选出优秀的幼儿教师课例作为教学范例。这些案例能够对教师起到示范作用。教师通过观摩、分析和反思,找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解决途径,从而内化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技能示范案例

对于一名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具有不同于一般教师的全面能力。其中,环境创设和玩具教具制作是幼儿教师除教学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技能。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也许对教室没有选择的余地,但却有机会,也有责任有效地组织这块空间,并通过安排空间和组织材料让幼儿成为积极的人,让幼儿在与物质世界和他人的交往中学习。[6]因此,本课程资源也把环境创设和玩具教具制作的过程利用视频手段记录下来,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4)教育机智示范案例

幼儿园课堂教学是一项处于多种变化和可能的综合活动,教案设计与编写很难达到全面覆盖教学活动的目的。因此,需要参与教学的幼儿教师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对教学环节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及时做出反应并予以解决。这类案例在课程资源中贯穿于五大领域的教学中。每个案例中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也会包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7]由于这类案例是幼儿教师课堂教学、课后总结的真实感受,容易引发培训教师的共鸣,通过示范案例中教师教育机智的展现。丰富教师应对类似教学疑难的解决方法,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

整个课程资源的拍摄从2011年11月15日起,在确定专家人员名单、脚本形成等多项工作完成后正式实施,历时一个月,于2011年12月20日一期拍摄完成。

(二)课程资源的特色

问题导入是本课程的一大特色。问题导入机制始终强调课程录制以问题为先导,理论学习为基础,教学实践为关键。视频开始前会根据幼儿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疑难,以此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习者有针对性地观看教学案例,寻找并发现问题的答案。

授课过程中,主讲教师围绕所选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整个过程完整连贯,真实再现了幼儿园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案例的编排,教学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程导入、教学本体、结束和教学延伸。在课程的后期编排中,会在四个教学部分的转换处进行适当的文字提示,使教学过程更清晰、更明确。同时,对于教师在每一部分的教学处理和引导会做简单的文字评价,例如,如何导入教学、本体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玩具教具的使用情况、教学结束的形式以及教学延伸的意义与价值等,都会在视频下方做同步文字分析。课程结束后,专家学者针对视频中的教学过程进行详细的点评,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工具使用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在给予肯定的基础上,提出值得借鉴的教学建议,以便对学习者起到良好清晰的示范作用,帮助学习者有效提升。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的教育核心能力,是教师的内在素质,是作为教师各项能力的重要基础,是不受外在教育设备和教育手段制约、在不同教育条件下都能迁移的能力。总的来说,教育核心能力是教师的教育判断能力和教育行为的选择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幼儿教师培训课程资源的建立,为本省广大在职幼儿教师提供一个培养教育核心能 力、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快捷路径,通过大量教学实例指导幼儿教师进行高效教学,从而帮助教师更快地适应新形势下的幼教改革,帮助教师缩短教学 过程中的无效探索,提升业务能力,形成初步的教学结构,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对熟练教师则力求在已有大量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丰富专业知识与能力结构。

1. 课程资源整合

基于学前教师培训计划建立一个以“强化核心能力,打造专业师资”为主题的幼儿教师培训资源库,通过教学视频采集和后期审查制作,按照课程框架进行资源分类,将后期制作的幼儿教师教学视频案例刻录成光盘(DVD)出版发行。

2. 课程资源实现

由于幼儿教师专业提升是一项长期工作,在对不同幼儿教师教学需求了解的基础上,制定课程资源的“三年行动计划”。

第一年,提供一批与视频案例配套的实操性教育教学与课堂管理的教师用书,打造一批充满活力、业务精良、适应能力强的新手教师群体;帮助陕西省新入职1-3年的幼儿教师加强教学观察与指导幼儿生活的能力,打下扎实的基本技能功底。

第二年,帮助趋于熟练的老教师完善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设计充满新意的教学活动,增强老教师的教学灵活性和教育机智,制定适合本园发展的园本课程。

第三年,在已有两年不同层次的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实践基础上,因地制宜,寻找陕西本土文化特色,探索幼儿教育的独特元素,进入本省各市幼儿园活动现场,通过优秀教学视频案例的培训,给本省甚至全国广大幼儿园教师提供示范、指导与评估,帮助他们更快地形成自己独特的、受幼儿欢迎的教学风格。

五、结语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视频教学案例的开展为幼儿教师培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专业成长道路,这种新型的培训模式也被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和专家所认可。信息技术的推广,给教育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视频教学案例的数字化、信息化、多媒体化使得教师研修更为自主,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式转变为主动参与式,充分发挥教师在研修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一种高效、个性和顺应时代的研修方式正在逐步走进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中,为幼儿教师研修搭建起更为广阔的现代化平台。

[参考文献]

[1] 邹开煌. 视频案例——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 网络时代,2008,(9):11-12.

[2] 李文昊,刘银环. 基于活动本体的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系统的应用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9,193(5):71-73.

[3] 唐应山,董闽红. 教师培训视频案例中的技术设计[J]. 中国电化教育,2005,226(11):102-103.

[4] 孙默.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教师远程培训[J]. 中国电化教育,2011,291(4):63-66.

[5] 韩明秋. 基于视频案例的课堂教学自评方法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24-25.

[6] 高岚. 学前教育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52-253.

[7] 王瑞峰. 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视频案例学习支持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9:9-10.

[8] 翁凡亚. 基于视频案例的职前教师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应用[D]. 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7.

[9] 黄晓兰,宋继华. 基于课堂教学视频案例的对外汉语教师培训模式[J]. 现代教育技术,2010,20(5).

[10] 方红. 教师研修新资源——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创作与应用介绍[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

[11]杨. 视频案例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26(2).

第7篇: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大部分农村学校,地处偏僻地带,信息闭塞,教学资源相对短缺。教师不能查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只能相互商讨定夺。这样,不仅浪费更多的时间,而且有时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教学辅助工具无非是一块黑板、几张卡片而已。如果农村学校联通网络,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排疑解难,和一些先进教师在网上交流经验、互相切磋,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时了解教育信息,把下载好的课件、练习、教学案例进一步处理,然后设计出适用于自己教学需要的内容。如果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教学辅助工具不再是一块黑板、几张卡片,教师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可减轻工作强度。比如,一名教师同时上两个年级的课程,可以给一个年级上课,另一个年级运用DVD观看教学光盘,这样,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

二.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农村学校的学生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只能在课堂上练习说普通话。然而部分教师自身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更谈不上流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要学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不可能的。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先听到标准流利的普通话,然后练习说,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大部分农村学校缺少图书室,即便有图书室,但室内的图书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内容陈旧。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甚少而且陈旧,查找资料更困难。如果联通网络,学生通过网络既可以了解丰富的知识,又可以解决疑难问题,为学生开辟了一条通往知识海洋的航线。学生可以通过这条航线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实现自己的梦想。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能增强教学效果。比如《飞夺泸定桥》一课,以前只能靠教师的读和讲、学生的听和读来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不爱学。如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化静为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通过播放《飞夺泸定桥》录像片段,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听水流的声音想象出大渡河河水的湍急,从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摇摇晃晃的铁链上爬行可以想象出当时夺桥的残酷,从而进一步理解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这一主题思想。

又如《社会》课,以前,教师只能看课本读,学生听,对一些历史内容找不到扩展资料。学生对内容不容易理解而产生厌学情绪。如果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能听教师读和讲,还能够看录象片段、上网查出一些扩展资料。这样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社会》课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很有乐趣的。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通过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能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学习,可快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在教学活动中渗透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示范和指导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特有的资源共享性和信息的搜集功能,使得教师能从传统手工备课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放到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做上课的准备上来。除了教材和教参外,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和下载最新教学教学资料、优秀教学课件,开阔教师的眼界,拓展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和本校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加工和创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电子备课特有的修改和编辑功能,也更利于教师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我国传统教学思想的精华。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中绝不可忽视。在农村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才能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才能紧跟时代不掉队,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第8篇: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课改;课堂教学;思考

前言:在新课改中,课堂教学论点与现实生活呈现紧密的合作关系,也就是说在每一个教学论点上,不再是以往的长篇大论的解释,而是与当前社会中的一些相关联的生活场景或典型事例相结合,通过这些贴近现实社会环境的案例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探求科学解释的好奇心。同时,在课程上,还设置了大量的社会实践调查活动,为思想政治课面向社会提供了必要的指导作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在校学生的社会认知和一定的适应能力,这也是新课改要求的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在理论与实际中明白事理,进而完善自我。根据新课改的课堂要求是“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本文将在此讨论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心得。

1、政治新课改下出现的问题

1.1过分强调自主学习模式。在教学中,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模式,也就是要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体,而非辅助体。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分的强调自主学习探讨,而忽视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课题由于其自身的难度,很多学生限于自身的知识面而并不能深入的理解,或是理解只是游于表面,这样的讨论结果就有些漫无目标了。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教学点的深层次理解。

1.2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教师的地位。这样过分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其缺点也很明显的在一些中下等成绩的学生身上显现出来,由于教师讲的变少,很多问题甚至一带而过,这就给这些思维跟不上的学生在学习上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严重的出现两极分化。

1.3教学手段过于形式化、手段化,而忽视教学的实效性。过分的依赖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课程的文字接收存在很大的不足,虽然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却也导致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启发的缺失。过度的问题预设,只会增加无数个疑问,而不能深入的了解和明白问题的背后的含义。多媒体的功能不能单单成为表象的吸引和刺激学生的工具,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而缺乏内涵。

2、转变观念,转变角色、地位

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机械式的教育观念,转变自身的教育主导地位,由以往的教师主讲和学生被动的听,转变为课堂上的教学引导者,辅助者和参与者,帮助学生自主的完成学科研究和课题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自身与学生的地位摆平衡,以参与者的姿态融入学生的学习研究讨论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自主学习,自发的去发现教学中的关键点,并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点。

除了在思想观念上转变主体地位外,还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转变学生的参与者地位。让学生有机会自主的去参与教学活动,把课堂的教学转变成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对疑惑的求解之地。新课改要求下的政治课堂教学必须摆脱以往脱离实际,空洞乏味,毫无生命力的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真正实现新课改要求的开放性与实践性。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组建“探讨小组”进行竞赛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相互学习,交流中自主的去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是引导其积极配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团队配合,相互鼓励,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股票、债券和保险》一课时,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给家庭制作一份投资计划表。也可以播放一些金融方面的电视节目,通过节目分析和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在极大的兴趣中发现一般性的社会经济规律,还能增强学生对国家经济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兴趣点,为未来步入社会前埋下伏笔。

3、转变课堂的氛围

课堂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大家庭,而老师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大家长,在这个多达几十人的家庭里面去活跃气氛容易,但是如何在活跃的气氛中让每个同学都学到知识,这个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课堂的活跃性一直是政治课堂的难点所在,因为以往的政治课的特点所在很多都是文字叙述或者图片解说,而且文字的理解比较简单缺少逻辑性的思考,或是思考点过于简单,以至于很多同学一上政治课就心不在焉,完全提不起兴趣。而在新课改的政治里面增加了很多社会元素以及实践调查元素,摆脱了以往单纯的课堂教学内容,使得政治课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把控,比如进行时事政论的讨论时,很多同学兴趣高涨,以至于教室里面充满了激烈的讨论味道,但是如果教师放任自由,那么很快这样的讨论就会跑偏方向,以至于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是兴奋了,但是却没有将教学点给理解透。这就要有个度,教师在这里面是监督者和参与者也是引导者,在教师通过一个材料和视频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教师就要扮演好以下的这三个角色“监督者、参与者、引导者”,通过观察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普及性,考察学生的参与热情度,发现并引导极个别的不专注的学生,并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引导话题与教学点的结合。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尤其是在激发兴趣之后,就要尽快的抓住时机,带领出问题,并引领学生的思考方向。积极鼓励和赞扬有创新思考结果的学生,培养起几个比较活跃的点,通过以点代面,使整个班级的学员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完全调动起来。最后,有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总结同时教师相应的做出补充。转变课堂气氛并不意味着教师越少讲越好,也不意味着课堂的氛围越激烈越活跃越好,这其中始终要有个度,一旦不能把握住这个度,就适得其反了。由于一些失败的案例,致使一些教师认为新课改的一些要求不合实际,这是不对的,由上文我不难看出,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在方法的使用上不合理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面对新课改的时候,要认真学习把握住核心精神,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向有成功经验的教师取经,做到多学多看多思考。

4、转变教学手段

3.1人对一个事物理解和记忆上的深度往往是要有声有色的。也就是说,教学除了有声,即教师的解读还要有色,也就是要有图有文字,所以,将多媒体引进到政治课堂上来的改革是必须的,也是现代教育所要求的。因为往往一个片段的视频,在文字讲述里面就需要很多文字来解说,那么过多的文字也只会给学生带来疲劳。所以,在新课改的课堂上,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多多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代替大量的文字解说。同时由于视频是一个集合了有声有色的片段,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的活跃。便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很快的理解该节课的教学点。长时间的解说,会让很多学生在中途便很难跟着教学的步伐。所以,快速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关键。

3.2人的大脑和身体的存在是关联的,不单单是大脑可以控制身体,身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脑的运转。所以,政治教学还要尝试着让学生动动身体。只有身体动了,大脑才不会随意转动以至于走神。借助于新课改的大量实践活动教学,安排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动起来,也会极大地增加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由于是在行动,也就避免了枯坐时的胡思乱想,因为身体在有目的的行动中,大脑便不可能随意的脱节。

科学的实践活动和有效的管理,经常能够带来巨大的收获。而对于一些教师在一开始按照课本的要求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后,发现效果很差的原因是在整个的实践活动中,缺乏有效地管理,以至于效果极差的原因。比如,要学生去做一个社会计划生育的调查,教师虽然设定好了考察的项目,却没有做好对这个实践活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以至于很多自主学习意识差的同学在走出教师视线之后,就放任自由了,然后随意交回一个不知所谓的调查报告。所以新课改增加的课题是好的,关键是我们的监督管理是否落实到位,我们是否做好了引导的这个角色。

结语:作为新时期新课改的政治教师,当前的教学要求已经不单单是要求理解和要学生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能力。还要在教学中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在学习中逐步的养成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新一代的全面素质人才。而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也要转变教学的观念,转变教学的方法,积极的吸收新的教学模式,还要了解当代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思想动态,及时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参考文献:

第9篇:新课改优秀教学案例范文

在新课标中,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思路设计都始终在强调“语文素养”的这一新观念。而要培养高语文素养的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的语文教师,则应具备更高的语文素养。本文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对语文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下应当具备的素养进行一些探讨。

一.海纳百川,活水清渠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首先得自己闻道而不惑,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本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知识是联系师生精神世界的纽带。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广泛涉猎多学科知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自身丰富的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而当前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多元化的现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挑战。语文教师不能只满足于自己原来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文化信息,捕捉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与时俱进,为教学引进活水,奏响语文教学的时代强音。

以实际教学案例为例,在新增篇目《别了,不列颠尼亚》与《飞向太空的航程》的教学中,不仅要单纯为学生传递民族自豪感,还应当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社会和生活,放眼全国乃至游目世界,拓宽学生视野。

二.革故鼎新,标新立异

当前,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守业型人才已不能承担大任,我们必须培养创造型人才,创新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源泉。

根据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需要,教师必须首先为自己在血液中注入“创新”因子。这种创新性落实在教学中就应该是文本理解的独特性体验。当前的大部分语文教师再学习能力正逐步丧失,过分倚重他人经验和资料,从而出现虚假阅读现象,而这种拾人牙慧的做法,只能使自己成为冷漠的说教者,丧失语文课堂的魅力。要重塑语文课堂魅力,切实发展成为有文化品位的老师,就需要大量、持续的阅读。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原来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而应熟悉掌握我们优秀的文化积淀,避免不读书现象发生。同时在阅读的基础上也要勤于思考,让思想和思想在碰撞中擦出新的火花,在思考中积累,在思考中提高,在思考中放飞希望。真正做到学而思不罔、思而学不殆。

新课标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种新理念正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它要求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正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由曾经的说教式课堂转变为体验性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思考和独特的体验,由语文的工具性为人文,让语文独具的人文美和审美性在探究学习中散发其魅力。

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语文教师要想征服学生,使学生爱上语文,激情四射的人格魅力是其基石。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健康人格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健康,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这就要求教师自身首先具备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修养,不断反思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作风、处世态度,以身为范。

在教学上,教师主要通过课堂来实施教育职能,实现教育目标。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语言技巧。否则,具备再好的内在素质,也无法通过语言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教师要善于表现,善于言传。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语言素养,平等、健康、准确、严谨、规范、生动、幽默、和蔼……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创设的不同情境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用语,真正使学生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