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第1篇: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流域水环境;检测;管理制度

前言: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将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排入流域水中,从而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水污染问题的存在给社会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此,我国开始重视水污染治理的问题,加强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不过,由于管理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管理的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更好实现流域水环境的质量管理,就需要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一、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在对流域水环境进行监测质量管理时,并未形成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使得在进行水环境监测时,缺乏全面性。水环境监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监测站在进行监测时,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测,通过实时监测、现场采样、分析评价等工作,分析出所监测区域内流域水的质量,不过,水环境监测站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由于体系的不完善,导致监测工作的质量受到了很严重的影响。

(二)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在设置水环境监测部门时,以行政区域为依据,每个行政区域都设水环境监测部门,这样一来,所设置的监测部门数量就会比较多,很多部门的职能无法进行有效的发挥,严重的浪费了资源。水环境监测部门隶属于政府,因此,在实际的工作,政府的行政干预会影响水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另外,除了设立的专门的水环境监测部门之外,许多其他的部门也会进行一些环境监测的工作,这使得水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质量控制技术无法满足环境监测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环境监测工作也相应的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原始的检测为无机污染物监测,现在则为有机物污染监测,在进行采样时,原始的为手动采用,之后带回实验室分析,现在则是利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当前,我国大部分的水环境监测部门所采用的质量控制技术还比较落后,无法适应监测变化发展的需求,使得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四)缺少量化的质量控制指标及评价

水环境监测部门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监测的质量,会采用一定的质量控制技术及质量控制手段、方法等,不过,对于质量控制手段、方法等,当前并无统一的规范,因此,不同的监测部门所采用的质量控制手段、方法并不相同,这就使得监测部门的质量控制效果存在区别。且在对质量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时,评价依据缺乏明确性,使得监测质量管理存在发生问题的可能。

二、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的构建

(一)完善流域水环境监测体制

在完善监测体制时,可以从四方面来进行:第一,制定监测与质量控制规定,当流域水跨越省际范围时,要由国家来指定具体的水环境监测部门,而流域水只是省内范围时,水环境监测部分由所在省相关部门来指定,水环境监测部门在对流域水进行质量监测与控制时,地方行政不应该对其工作有任何的干预;第二,流域水环境监测认证资质管理,水环境监测部门在开展业务时,业务能力的强弱由认证资质来证明,因此,认证资质机制对于水环境监测部门来说十分的重要,水环境监测部门在开展工作之前,需要由其所在地的行政主管部门对其认证,资质认证合格的水环境监测部门才能开始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而且,资质比较优秀的水环境监测部门在进行质量管理,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会得到显著地提高;第三,确定事故行政责任制度,并予以明确的落实,在水环境监测部门开展工作时,应建立完善的事故行政责任制度,一旦发生质量事故时,追究主要的责任人,通过事故行政责任制度,质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被降低,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水环境监测的质量,而且,在反映水质情况时,信息也比较准确;第四,报告与监测信息制度,在报告与监测信息时,应该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同时,要将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予以确定,避免出现信息不真实、信息冲突的现象,从而影响对监测结果的分析。

(二)流域水环境内部监测质量管理制度

水环境监测部门在对水质进行监测时,首先需要进行取样工作,取样完成之后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根据分析的结果对水环境进行有效地管理。为了提高水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提升其分析水质及管理的水平,就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在内部管理制度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多,比如设备使用与管理、环境监测、报告、样品监测等。水环境监测部门要定期检查本辖区内的水环境,并根据制定的内部管理制度,进行有效地内部控制及管理,另外,定期检查的过程中,要对水质情况进行科学的记录,以便于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及时的发展水质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污染的产生,及时的采取治理措施。

结论:流域水环境污染加重的问题受到了我国环保部门的重视,因此,为了有效的改善水污染问题,对流域水环境监测进行了质量管理,然而,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影响管理效果的问题,使流域水环境监测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为了有效的提高水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质量,构建了完善的流域水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及管理体系,这样一来,流域水环境的质量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污染的问题,保证了流域水的长远发展,也使社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胡惠珍,樊孝俊,魏朝康.流域水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民营科技,2013,(07):251-252.

第2篇: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字]环境监测 质量管理 环保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170-1

环境监测质量是环境监测的核心,环境监测的质量贯穿于监测的整个过程,从布点、采样到实验室分析,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将导致监测数据的不真实,因此,要想获得具有代表性、准确、精密、可比、完整的监测数据,就必须对监测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

1 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测基础工作薄弱。这个问题一直是制约监测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科研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监测手段落后、拔尖人才匮乏。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科技含量较低,数量少,使用频率高和故障率高,几乎没有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仪器设备。

(2)监测能力建设不足,地区间发展也很不平衡。由于历史原因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还有所欠缺,区域间能力建设差异比较明显。多数三级站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装备条件较差,开展工作十分困难,监测运行经费得不到有效保证;部分二级站的建设远远达不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3)监测质量保证的考核管理办法不够健全,部分质量管理制度未能很好落实,个别同志对单位自我发展的能力信心不足,缺乏市场竞争的理念。环境监测人员经费、仪器设备更新和维护费、环境监测技术研究经费、办公费等正常的公益性事业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4)综合分析水平仍需提高当前我们提供的监测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现状多、变化原因少;缺乏综合性、系统性、规律性分析。由于历史及多种原因,目前在职人员中真正符合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学历高条件的实验检验人才、综合分析人才、学科带头人和复合型人才较缺乏,致使环境监测工作效率不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需要。

(5)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大部分环境监测仍采用室外手工采样、实验室仪器分析的方法,从采样到分析,由于工作程序和样品运输等环节较多。各个环节不同程度存在着与《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管理规定》不相一致的问题,使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完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要。

2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加强质量管理人员管理

质量监督员要具有与其所承担的工作相适应的技术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监测站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明确质量职责,组织制订质量管理的中期、远期发展规划,通过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实现既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标准方法和技术规范,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配备先进监测手段。同时重视和控制质量成本,减少质量损失,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效益。

2.2 完善质量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质量保证的根本。首先,应明确管理机制、管理职责、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等,使质量管理工作有制度可依,改变目前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的状况。应建立定量考核、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抽查等制度,逐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化建设。其次,应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并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改变目前各个监测领域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不均衡的情况,特别要弥补自动监测系统等新领域的空白。第三,尽快建设规范化的环境监测质量评价模式,特别是要强化全程序监测质管理理念,将质量管理评价模式从实验室内的量控制扩大到包括设计、采样、分析、审核、质控所有相关环节、甚至扩大到整个监测站。

2.3 应用TQC技术,提高监测工作管理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TQC)是一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技术,其含义为:“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活动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用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其基本核心是强调提高人的工作质量,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达到全面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其特点是从过去的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到预防和改进为主。由于环境监测工作从制订监测计划、布点、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到结果报出等与企业生产有着相似的过程,其产品为监测数据或报告。因此,运用TQC的管理方法进行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也应是可行的、有效的。

2.4 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四级环境监测站,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环境监测软硬件建设都得到了较大的加强,对监测各种环境污染因子形成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对强化环境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头管理、系统的结构布局规划的缺失以及监测网络建设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监测站还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整合,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监测网络和具备相应的网络运行功能,其潜在的作用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还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因此,要强化环境监测工作,完善我国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必须按照“统一归口管理和指导,系统分类规划和设计,法规制度配套完善,职责任务上下厘清,合理配置社会监测资源,运行稳定高效”的总体思路进行。

3 结语

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主要受样品的采集、保存、管理与运输过程,分析测试使用的仪器,选用的分析方法及测试环境以及监测技术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要提高环境监测质量,必须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提高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避免人为的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确保环境监测更好地为政府决策和环境管理服务,为蓬勃发展的环境保护事业铸就更加夯实有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法规和科学知识学习手册[S].中国环境科学版社出版.1992.

第3篇: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措施;质量管理

0.引言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对质量问题进行保证和对其的控制等技术手段和相应的措施对环境的检测工作进行全程序管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它其中重要的作用,它能保证监测结果的客观、公正等,为环境的管理、执法以及科研活动等提供了技术支持的基本前提。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正在不断的发展,环境监测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也随之发展,监测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环境的监测工作因此能够及时、全面的反映环境的质量问题及其污染的变化趋势。但是,环境的质量管理工作和监测的技术发展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存在着不适应的问题,尤其是在制动监测的领域,存在着滞后的现象,还没有达到科学、准确的检测水平。不断完善质量检测管理体系,发展其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监测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必然选择。

1.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现状

中国环境的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和环境的检测工作是同时起步并且共同发展的。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开始推行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知识普及工作,从而逐渐建立了技术规范以及监测方法体系、研发环境标准样品和质控样品等,使环境监测的管理模式逐渐的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1.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制度建设

1991年,我国环保局颁布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以及其他三种质量管理制度,在全国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中,对管理程序、工作职责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规定,让质量管理工作向制度化发展。同时各级监测站还出台了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指标、大气监测质量规定以及持证上岗的考核细则等制度。极大程度上推动了质量管理制度化的进程。

我国的监测技术在不断的快速发展,其监测领域也在不断古战,但是其管理制度的发展却不够完善。在上述的三项制度中,经过十几年的变化,其本质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环境监测的管理形式也有许多改变,许多优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优秀实验室的评比活动也停止了很多年,全程序的质量监控思想没有得到及时的完善;随着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目前还缺少一定的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给予支持,持证上岗的考核工作需要考核程序和项目分类作为基础,但是这两项工作却不够规范,考核的题库更新不够及时,完善度不够,制度化的管理不够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工作。

1.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范围内的检测技术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人员力量不够强大,加上环境监测的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环保局进行优质实验室的评比活动,一共批准了56个国家级的优秀实验室,这一举措极大地推动了环境监测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促进了人员、监测能力、机构和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工作,为全程序的质量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计量认证以及实验室的认可促进其得到健康的发展。使单一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转变为全面、系统的体系建设,将传统的单一的质量控制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建设一个以组织机构、工作程序、人员、信息、职责等为一体的完善管理体系,并且具有自我监督和完善的功能,大大提高了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的管理体系是一种很好的管理模式,但是它的运用和完善需要进行长期的学习和磨合。就目前来说,该体系的建立体系和执行体系依然是“两张皮”的情况,质量的管理体系没有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同时浪费了人、财、物,还失去了自我监督和自我提高的机会,弄虚作假的意识也不断的在增加。

1.3环境监测工作的保障措施

就技术层面的保障而言,环境保护标准、监测标准以及技术规范是保障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依据。在质量控制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环境监测的发展初期,我国颁布了许多标准和相关的技术规范,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以及质量管理的控制和发展。到现如今,我国颁布的环境标准、技术规范以及监测方法已经有数百个,编制了《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环境空气监测质量保证手册》,近几年来,我国又不断的制定和完善了《地表水和废水监测技术规范》等等30几项技术规定及规范,给环境的质量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环境监测的标准、规范和技术与环境管理的要求还有监测技术的发展对比来说,发展的还不够完善,所以对质量的管理工作有一定的制约,主要有几下几种表现:(1)在现有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当中,很多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颁布的,其内容还没有得到及时的论证和完善,(2)监测的方法相对落后,许多监测措施较为落后。(3)在新领域中的质量控制技术还属于空白的状况,例如生态、土壤监测等。(4)我国的质量管理模式还比较单一,没有系统的评价模式。

2.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发展对策

环境监测需要准确的表明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变化的趋势,并准确的后驱污染物的排放情况以及对环境质量的影响,所以,要不断的提高监测信息的质量、加强全面的质量管理工作,这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任务。

2.1强化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意识

全面提升人员的环境质量管理意识,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通过培训和日常的工作等方法来推进管理的工作的开展。

首先,要提高环境质量管理中管理层的管理意识,理清监测工作和质量管理二者的关系,关键是做好环境质量的管理工作,同时要发挥领导者的作用,保证各个资源的合理配备。

其次,要强化全体员工的参与意识,质量的管理工作和各个监测环节都需要全体的监测人员共同的努力,才能做好监测、设计、布点、采样及审核等工作。

第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和工作经验,增加各个领域的交流机会,为监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完善环境监测的相关管理制度

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对环境的质量来说是保证的基础。

首先,应该尽快完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等相关制度,明确其管理机制和主要的工作内容、要求等。是管理工作有可行的制度可以依靠,同时还要进一步的规范管理模式,保证全国是“一盘棋”。

其次,要完善各个监测领域的管理制度,并加强对其的监督检查工作,改变制度不均衡的局面,弥补新领域的空白现象。

第三,加快我国环境监测质量工作的考核以及制度、体系的研究。尽快形成一个规范化的评价模式,尤其要注重强化全程序的质量管理理念,将质量的控制扩大到整个监测站当中。 [科]

【参考文献】

[1]黄仁杰,张荣锁,沈钢,倪士英.我国辐射环境监测网络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J].辐射防护,2009(05).

[2]柏仇勇,胡冠九,袁力.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8(04).

第4篇: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物;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的负荷变得越来越大,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在环境保护的背景下,环境监测是最为基础的工作,是对环境管理的最有效也是最重要的工具。环境监测为环境的管理和保护以及经济决策提供技术上的服务、支持。环境监测数据将能有效反映污染排放状况以及环境质量状况,是实施环境监察的重要手段。

2环境监测的概念和意义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利用现代化的监测仪器与监测方法,对某一地区环境中存在的标志性污染物进行测定,得到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并以此为依据确定该地区环境的污染状况和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对环境资源的掠夺现象也不断加剧,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降低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此外,人类的生产与生活也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当前的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导致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时,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于是,环境保护工作也应运而生。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准确的数字依据,对评估环境的污染状况、划分环境污染的等级、了解环境污染物迁移和转化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

环境监测的主要监测对象是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污染因子,其监测内容十分广泛,包含了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以及声环境等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因素。环境监测通过对环境中的大气、水以及土壤进行采样,分析样本的物力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利用仪器对样本所含的成分和不同成分的浓度进行测定,来得出样本中所含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反映出环境污染的真实情况,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3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污染事故信息传递机制不健全

污染事故的发生一般是突发性的,一旦发生,在瞬间将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从而很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只有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提供事故发生信号,而这一信号的提供者就是环境监测部门。通过监测,在发生污染后,监测部门将所监测到的污染信息告知上级部门,从而让采取措施对污染进行救援和善后。可是,由于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对应急环境监测工作要求非常高。同时,我国环境应急监测能力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污染事故信息传递机制并不健全。如在应该提供环境污染信息数据的时候,却提供不了,其对污染事故紧急应急监测和信息传递缺乏应有的技术支持,从而不能在第一时间为相关领导部门或者决策部门提供污染事故的性质、产生的破坏性、影响程度等。

3.2环境监测财政资金投入较少

环境监测财政资金投入较少,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尤其是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投入更是少的可怜,监测仪器设备的更新、维修、计量检定等都没有固定的投资渠道,还有监测人员的培训也没有相应的财政支持,从而使得许多监测工作处在一个自生自灭、自我发展的状态,以致许多监测工作效率低下,甚至都无法再继续展开。资金的缺乏,致使环境监测仪器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或者有些仪器根本就不能得到合理配置,从而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的效果和能力。

3.3环境监测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在环保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实行环境监测立法是环保工作中的重点内容。然而,由于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门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环境监测法律制度,从而使得监测工作的作用、地位、性质等没有明确的依据,发生环境污染现象,其取证过程艰难,举证更是难上加难,最终导致环境监测过程中的监测经费保障方式、监测人员管理模式、监测管理体制等都不能实现统一部署,统一执行,对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稳定、健康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再者,在监测工作中,已经颁布的有关文件法规在某些方面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或者在某些领域还没有进行规制。比如关于军队环境监测站的经费来源、人员编制等还没有正式的法规或者政策文件进行明确规制,从而使得监测站的检测工作名不正言不顺,其监测经费也得不到保证。

4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

4.1加强质量管理制度建设

质量保证的根本是有效的管理制度。对监测质量管理中的每一个步骤制订统一的管理程序,规范实验室测验流程。完善素质建设,建立定量考核。抽查、同步监测和质量巡检等制度。加强各类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尽快完善各个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管理制度。加快研究并健全适合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管理制度,尽快形成规范化的运营模式,使质量管理制度能在环境监测机构中有效的实施和运行,保证质量管理能落到实处。

4.2加强现场环境监测过程的管理

影响现场环境监测工作的因素很多,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如采样容器选择、采样点位布设、采样过程及样品保存方法等。如果实施方法有误,会严重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对现场环境的监测过程需提出质控要求,并及时纠正现场采样过程的问题,做到及时整改、不断完善和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监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

4.3加强人才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建设

环境监测分析、质控及采样等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也会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工作质量,对技术负责人员的培训是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和根本保证。

由于监测工作较强的专业性、监测对象的日益复杂化,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发展变化,很多新知识、新技能需要重新学习。因此,需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业务培训,使技术人员熟悉国家标准方法和技术规范,掌握先进监测手段,加强质量意识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质量管理素质和业务素质,从根本上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

4.4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

随着国家对环保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环保领域的业务量也在不断扩大。为实现监测管理的信息化。大量而繁重的工作亟需网络体系的建设,从而减少工作量以及避免出现错误。加强网络体系的建设,形成功能完备的环境监测网络,充分发挥其作用和功能,能完全满足当前环境管理的实际需要。

4.5完善和改进报告审核制度

报告的整个监测过程和结果最后以书面形式体现,因而要实施责任落实到人的管理制度,建立采样、分析原始记录和报告3级审核制度,层层把关,从源头保证报告的质量。

5结束语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能够进一步的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唐家昌.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J].环境科学导刊,2009,(S1).

[2]宋晓明.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意义[J].民营科技,2011,(8).

[3]刘兆征.构建适应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需求的环境监测体系[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

[4]林达.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J].吉林农业,2010,(9).

[5]李志明,张芳芳.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J].甘肃科技纵横,2008,(1).

第5篇: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 现状 发展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176-1

如今,我国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不仅危害到人体健康,还牵绊了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再加上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急需一种能够对环境有效监测管理的机制,因此环境监测技术得到了大力普及,符合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它既是环境保护的前提,又是进行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撑。不管在当下,还是在今后,此技术都应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1 发展现状

在环境监测技术刚被引进时,由于科技、经验、经济等条件限制,往往只能对一个目标进行检测,由于形式过于单一,难以实现对目标的实时监测。此外,由于各方面都具有局限性,其监测形态多成断续性的监测,过程也是断点的曲线,且只能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或其他情况,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监测效果。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再加上多年来的不断探索研究,如今该技术在我国也初具规模,不但完成了全天候全自动的监测工作,而且监测手段也开始多样化,出现了卫星遥感监测、物理监测等不同的监测方法。除了方法、技术有所进步外,还制定了合理的管理制度,同时建立起了配套的环境监测网络和监测体系,促使整个环境监测工作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2 存在的不足

该技术在我国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加上种种因素影响,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2.1 系统监测能力不足

同目前我国的监测能力同国外的技术相比还有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系统监测能力不足,在实际的监测中,如果遇上特殊情况,往往会使测量的准确度有所下降,只能满足某些方面的要求,而难以完全满足。

2.2 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

从事该工作的人员应具备较专业的知识,并熟练掌握该技术,但在实际中,该领域的人员结构较为复杂,各行各业的人都有,其中工人占了绝大多数,在某些程度上不利于该技术的发挥。

2.3 健全管理制度

系统管理匮乏。该技术虽然受到普遍关注,但执行起来并不像想象中那般容易,比如,在现实的管理工作中,体质不够健全等原因使得整体的管理水平不太理想,必须在不断实践中对管理制度加以改进,使其和管理工作相符合。

2.4 缺少专门的实验室

该技术要想进一步完善,至少得有个专门用来搞研究的实验室,但当前要么是借鉴引进国外技术,要么只是在大学的专门学科领域出现,缺少专门的实验室,为了更好地对环境监测的核心技术加以把握,必须解决这些问题。国家虽然对环境污染比较重视,也投入了很大一笔资金,但环境监测技术需要越来越高端的技术,再加上一些设备等,花费越来越多,国家必须加大投入,在经济上给予足够的支持。最后。如今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当快,

此技术本来在我国起步就晚,物资储备显然不够,且其监测标准主要是依据我国国情来指定的,还达不到国际化的标准。

3 未来发展

据目前状况分析,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必将成为今后的热点问题,各要素的监测技术日臻成熟,但农村情况较为复杂,问题越来越突显,农村环境监测技术的制定将是近期的工作重点。

(1)其中自动监测系统也必将是今后环境监测网络的主要支撑。当前,我国结合不同的监测对象,已构建了诸多监测网络,包括对空气、噪声、水质以及沙尘暴的网络监测等,对解决其污染源的监测工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今后的工作中,必将会建立更多的环境监测网络。此外,我国还按照不同区域进行了不同的划分,国家监测网络、省市级检测网络以及县乡级的监测网络也逐步实现,有利于我国环境检测技术的进一步进步。

除网络监测外,自动监测系统也必将是今后的主要发展趋势。当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下几种自动化监测系统。首先是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系统,主要负责对空气质量以及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进行自动监控工作;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负责重点污染源的监测工作,污染指标一旦不符合规定,应立即展开相应的控制对策;水源自动监测系统,在该系统中,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是其重点监控的对象,测量的数据要具有很高的准确度,以保证水源的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而关于海岸自动监测系统,能够对海洋污染源实施自动监测,并依据此做好预防工作;还有就是生态自动监测系统,其检测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物质。

(2)环境监测技术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未来的发展中,同家必会加大对其投入,在科技的配合下,使环境监测配套逐步升级。从而大幅度提升其监测水平。可从以下几方面体现出来。

首先,监测的实力越来越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加强,以及国家的高度重视,各种保障措施必当真正落实,而环境监测的保障也会随之加强,使得其监测技术得到充分发挥,相应的,其实力也必将越来越强,同时国家对此越来越关注,定会加大相应的资金物质投入,从而改变环境监测物资匮乏的状况,一旦物资增多,满足了监测的需要,其质量也会有所提升的。

其次,管理制度会不断健全,由于环境监测技术的优势逐渐被应用,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也会得到不断改善,以适应整个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这也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再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环境监测的信息也逐步实现计算机化。当前,虽还未完全实现计算机化,但在未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环境监测技术的紧密结合,环境监测信息将逐步实现计算机化。

4 结束语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环境监测技术在当今环境保护工作中作用十分巨大,不仅是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还是一项具有着很高的系统性和技术性的工作。因此,应对环境监测技术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既看到其优势,又看到其不足,并想方设法对其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司徒杨,白晶.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分析[J].北方环境,2012,45(6):132-134

[2]石媛,陈完伟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2012.31(-94):165-168

第6篇: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

中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和环境监测同时发展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开始全国性普及质量监控和保证的基本知识,以及逐步建立的监测规范体系,并组织开展了检测技术的研究等工作,形成了以技术培训、质控考察为主心骨的中国特色主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但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到今天,现行的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存在很多问题,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

1.1质量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检测技术和监测领域的不断发现,质量管理制度显然不够完备和及时,比如自动检测工作的应用范围和领域日益扩大,但是缺少技术规范、规章制度来支持;对各个监测站的工作考察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导致监测点编制的程序文件未结合实际工作,缺乏操作性,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不知如何按照规定程序工作等。

1.2质量保障体系停滞不前

90年代初,国家在全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不高和管理制度不完善额情况下,先后评比批准了56个优级实验室,极大的推动了环境检测站管理制度的建设。由于得到了肯定,环境质量体系建设管理体系从单一的制度发展到全面系统的质量体系建设,并与质量控制相结合,形成有机的自我完善的管理体系。但是运行和巩固这一体系却是一个漫长学习和磨练的过程。目前看来建立体制和执行体制并没有结合,还是两种体制独立存在,并没有充分发挥体质的作用,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让质量保障体系形同虚设,弄虚作假一般,也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后果,如环境监测标准、范围和指控技术发展都被限制,这种现象极大的影响了质量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1.3技术保障体系的落后

质量管理的依据和保障是监测方法和技术规范、环境保护标准,在质量控制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在环境监测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就已经起草并颁布多项方法标准和技术规范,在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和质量控制上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直至今日,我国已经颁布了百项关于环境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的文件,但正是因为环境管理要求和监测技术的大力发展,致使天平倾斜,相比之下质量管理工作被质控技术滞后发展约束:(1)上世纪80年代的环境监测标准沿用至今,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论证;(2)在新的领域如生物生态和土壤监测等质控技术尚属空白;(3)相对于监测方法与之配套的质控技术研究的落后,缺少必要的质控措施。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提高措施

2.1质量意识的强化

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是全面提高质量管理意识。可以通过培训宣传工作实践等渠道来提高质量管理意识,进而推进质量管理工作。做好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提高管理层质量管理意识和监测工作、质量管理工作的清晰条理。需要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每一项都明确标注管理者的责任规范,并且对管理者的支持管理水平进行必要的考核评价,发挥领导作用,保证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的合理,一定要将质量管理工作纳入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工作。对监测站全员的参与意识和制度管理化理念的强化工作也要开展,保证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经验,不断加强技能的培训,为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2.2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

质量的保证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制度,只有尽快修订和完善制度,明确管理机制、职责、工作内容和基本的要去,才能使质量管理工作有度可依,彻底改变制度与实际的不匹配。建立定量考核、质量巡检和实时监测,完善质量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法制观念摆正检测结果的严肃,树立起监测信息的法律威慑,促进质量管理过得有效开展。

2.3完善监督制度

第7篇: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产业逐渐开始兴起,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使我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监测部门提升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就需要提升环境监测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分析探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方法,为提升我国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建议。

【关键词】环境监测技术 质量控制 方法

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需要达到同一水平才能保证我国整体的国民经济得到实际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力度,采取有效的方法提升环境监测质量才能加强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国环保部门已经对环境监测有了更高的关注,并且开始着手为提升实际的环境质量采取措施,只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深入控制环境监测,因此对其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探究就非常有必要。

一、环境监测技术概述

在人们生活的过程中,经常会做出一些获取经济利益但是损害自然环境的行为,这是当代人的一种生存特c,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一大定律。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相互的作用,当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力度超过了其能够承受的范围就很容易使得自然环境受到伤害,而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监测技术就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产生的一种技术性环境保护方式,环保部门在使用这种方式保护环境的过程中,需要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维系自然生态环境,这样才能使得人们的生活行为有所保障。在利用环境监测技术的过程中,专业人员需要对人们的生活行为中对环境有害和有利的要素含量进行跟踪检测,其中还包括生活排放量,然后将实际的检测结果与正常环境状态进行对比,这样就能通过精确的数据对环境状态进行监测,达到环境检测技术应用的目的。

二、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

环境监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时间还不长,但是其作为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一项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就目前的环境监测技术来说,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包括数据处理技术、测试技术以及采样技术等,对我国环境质量的增长有重要作用。虽然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其技术应用的多样性为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转变提供了较强的推动力,为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能够对环境发展进行较好的控制。

三、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方法

(一)编制科学的环境监测方案

在应用环境监测技术对环境质量进行控制的过程中,需要以科学的环境监测方案为基础。环境监测人员需要根据国家的环境监测标准严格实行监测工作,并且监测工作的开展需要以实际的检测地区和实际的环境情况为基础,得出实地环境勘测结果,确定环境污染程度,从而能够为环境监测方案的科学编制提供依据。在编制环境监测方案的同时,还需要针对现有监测情况中的污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帮助环境污染地区解决问题,使其能够达到环境监测标准,提升环境质量。

(二)完善质量保证工作管理制度

在开展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和相关部门都会为了增强活动开展的有效性而建立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这在环境监测工作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环境监测部门需要在基本了解当前环境状况的前提下,完善质量保证工作管理制度,这样可以让监测人员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在参与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受到一定的约束,从而达到对环境质量的有效控制。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以精确的数据作为基础,而管理制度的完善则可以为其提供有效保障,为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提供保障。

(三)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环境监测工作对于保证我国环境质量和经济的稳步增长有些重要的作用,因此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在这项工作中就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环境监测部门要对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监测技术进行定期检查,并且需要通过培训加强其专业素质,保证其能够用专业的监测技术和准确的数据得出环境状况,最大程度地保障环境监测的有效性。就环境监测人员来说,监测部门可以从人员的选用开始控制,在应聘者中选择专业知识范围广并且监测技术操作比较熟练的人开展这项工作,从源头上对环境监测质量进行控制。

(四)创建有效的环境监测质量信息平台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化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很多企业和部门都会应用信息平台开展专业工作,为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环境监测部门也可以创建有效的环境监测质量信息平台开展工作。环境监测不仅是专业人员和部门的任务,与广大群众也有较大的关系,信息平台的创建能够使得环境监测部门将监测结果在平台上公开,实现透明的工作模式,从而使得群众能够加入到监测工作中来。在信息平台上公布监测数据能够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在督促的过程中加强数据的准确性和工作的高效性,使得监测结果更加真实可靠,对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来说是一个有效的策略。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我国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起到预警和防治作用,虽然目前环境监测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经过环境监测部门对监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对监测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谢文辉.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方法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2).

第8篇: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法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它属于环境监测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环境质量监测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1]。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必须不断完善与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大幅度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保证监测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长期以来我国对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工作倾注了许多心血,也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对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工作人员的相关职责、工作内容、经费保障以及相关的处罚制度等,其次,还严格规范相关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保障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队伍的规范性[2]。但是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依旧存在诸多问题,这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造了极大的影响,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缺乏专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

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严重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尤其是对环境质量管理进行过深入研究的人才。其次,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岗位人才随意调动、岗位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培训的现象[3]。以上种种原因造成环境质量管理人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严重缺乏专业技能,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这与质量管理的工作要求相差甚远。

1.2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缺乏足够的重视

现阶段,多数环境保护部门的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对环境检测工作的重要性进行深入了解,他们只是在表面上认识了质量管理,由于对实际的检测过程缺乏了解,因此他们在具体的监测过程中常常会做出一些错误的行政干预,或者是将监测数据随意进行改动,这样的做法严重影响了环境监测机构的独立性,其次还严重削弱了环境检测数据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1.3缺乏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与体系

经调查发现,现阶段多数环境检测机构都缺乏完备的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制度与体系,多数环境检测机构并没有设置一个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还存在一种情况就是虽然建立了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但是该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少之又少,甚至出现了工作人员职能交叉的现象,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个部门与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导致环境监测工作难以有效进行。

1.4缺乏有力的质控手段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不断地发展与进步,环境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预计质控技术等依旧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满足现阶段的环境管理要求。除此之外,我国的环境标准物质开发以及信息化应用程度明显不足,这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绩效。

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法

2.1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质量监督在整个环境质量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每个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以及接受培训的机会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在人才选拔的过程中,要选用熟悉质量体系、具有高度责任心、有丰富经验并且监测技术与水平高超的人员担任此职务。为了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可以采取定时或者定期开展相关管理与技能培训的方式,帮助管理人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管理水平,使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自如的面对与解决诸多难题。其次,要积极鼓励管理人员与监测人员之间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与沟通,使管理人员能够了解相应的监测技术与方法,从而将操作技能进行规范,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除此之外,要大力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监督与考核机制,定时或者定期对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考核的结果与管理人员的绩效挂钩;建立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通过考核的方式增强监测人员对环境检测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

2.2不断完善相关法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阶段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旧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法律与法规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相关部门要积极修订与完善相关的环境监测法律保障体系,从上而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环境监测制度,并对法律的权威性与震慑性进行充分利用,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例如,在法律法规的建设过程中,要对监测规范的制定、监测机构的资质、检测人员的资格以及相关的环境监测设备进行明确规范,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将其逐步推行,充分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3规范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与方法标准是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因此,建立起一套规范的环境监测技术保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它能够有效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首先,我们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也相继引进了先进的设备与仪器,在实际的监测过程中也得到了有效利用。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新旧监测方法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导致操作技术不成熟。因此我们要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力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及时跟进,及早修订出规范的技术标准,使环境监测活动能够有所依据的开展。除此之外,要制定监测仪器与设备的准入与技术审核制度。多数新设备在进入市场时,在监测方法与流程上会存在很大的问题,虽然厂商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如果长期依靠厂商也是十分不可取的。因此,我们要大力借鉴发达国家的仪器管理经验,建立技术审核制度,对仪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2.4大力创新工作机制

现阶段,我国多数环境监测结构都是根据国家规定的认证以及国家实验室制定的相关标准来进行相关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样的完整性以及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只有在达到以上标准的情况下才能够得出对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监测方案才能够保障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其次,还需要保证分析过程的合理性、监测仪器的准确性、样品保存的规范性、现场取环境决策具有指导意义的决策。所以在这一连串的复杂流程下,要想突出创新性,首先要不断完善和环境监测特点相适应的监督体系,并对监测报告、样品的采集、运输与保存等工作不断进行完善。其次,还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反馈机制,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调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相关标准与制度,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时展需求与总体发展方向,国家应该对环境监测进行统一管理与监督,其次还要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支持力度,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解决现阶段我国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环境监测的数据具有高度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使其能够满足环境管理中的信息化、定量化以及法制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汤坤,左才科,刘明阳,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介绍与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S2):401-405.

[2]池怡,潘见阳,徐伟.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策略研究[J].绿色科技,2015,(7):241-242.

第9篇:环境监测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 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191-01

1 我国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现状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水环境监测从每年对河流的手工采样监测,主要满足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写,发展到现在网络化的每天24 h对河流水体的连续自动监测,可水环境质量周报、日报和预警,可对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基本满足了环境管理的需要。环境监测网络从单一的地方监测网,发展到至今包括国控网、区域监测网、市控网、区县监测网等各种功能的监测网络。近年来,由于水污染的区域化趋势,区域性监测网发展较快,如长江、黄河、珠江、淮河、太湖水质监测网,由国家流域地表水质周报、月报,向区域性的污染防治与控制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环境监测总站就开展了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工作,了环境监测数据软盘传输系统,走出了环境监测数据统一管理、规范化管理、系统化管理的重要一步。

1.2 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尽管通过开展河流水质周报,促进了水环境监测数据的传输和信息,但水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制度仍不完善,在数据传输的时效性、信息的主动性、环境信息量等很多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水环境监测数据长期和有效的技术。管理规划尽管在早期已实行了水环境监测数据的软盘传输,为监测数据管理规范化、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统一打下了基础,但由于没有长期规划,至今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目前,全国环境监测系统中存在多套环境监测数据传输软件,而各个软件则以环境监测要素为单位,各自立网、各为系统,缺乏统一的数据传输管理。在这种形势下,整合各类资源,构建统一的国家级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平台已变得非常必要。

2)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各自独立。污染源监测数据与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没能有机地结合,制约了监测信息的综合利用。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解释,需要污染源数据支撑,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制约了对环境质量的综合分析,监测数据所隐含的信息没能及时发现和利用。

3)没有形成数据共享。目前我国水环境监测数据是以部门管理为主,水环境监测数据受上下级部门间、不同部门间、环保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管理制约,没能做到数据共享,制约了监测数据的传输及利用。

2 建立完善的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水环境监测数据越来越多,数据系统越来越庞大,同时随着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卫星通讯系统的发展,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传输已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采用任何方式都可以达到监测数据快速有效的传送,但关键是如何对水环境监测数据实行网络化管理,逐步提高数据的共享水平,而建立完善的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管理制度是关键。

2.1 研究适合我国水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模式

由国家组织进行全国、区域、城市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规划,整合目前各个部门和系统独立使用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环境保护系统的水环境监测数据共享网,逐步实现和完善环境信息的共享化管理。

2.2 建立全国统一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

建立全国统一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平台,所有水环境监测数据可以按监测周期及时上报,在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内实行数据共享,可参照气象部门的气象观测数据管理模式,所有水环境监测数据以及与水环境相关的数据实行实时更新。通过从水环境监测共享数据网,可及时获取水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的信息,从平面到空间分析环境质量的变化,以为改善水环境信息技术和表征形式提供基础。

2.3 制定完整的工作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程序文件是支撑监测数据传输网络的基础,是监测数据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监测数据传输网络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重要依据和保证工作质量的主要措施。制定完整的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工作程序文件包括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网络涉及的全部工作内容,其中工作流程是它的核心内容,需要十分明确地规定出开展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的各个环节。作业指导书是将程序文件的实施过程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化,用一个、两个或多个作业指导书来完成程序文件提出的工作内容。另外,作业指导书还要列出开展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的细节和步骤,使用者只需照章实施,从而使此项工作的每一项内容的操作均在可控制范围之内。

2.4 建立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考核制度

尽管程序文件全面覆盖了数据传输网络规定的内容,对每一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对各项监测工作按任务书要求完成得好坏的考核,对各种工作程序、作业指导书和表格规定的内容执行情况的检查,对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结果的评定,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等,均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因此还必须建立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考核制度。另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水环境监测队伍是建设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网络的人员保证,而监测人员的操作水平、网络结构的熟悉程度、捕获监测信息的能力是网络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所以,还要注重人才在考核制度中的应用。

3 总结

建立完善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管理制度,可实现水环境监测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业务紧密互动,能有效提升水环境监测数据的传输及利用,对促进我国水环境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及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洁.流域水环境监测信息采集交换系统研究与实现[J].现代经济信息,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