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

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

第1篇: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探析

在当前社会中,教育学是在持续进步发展的。当前社会所普及提倡的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而怎样使素质教育可以更好的融入现代教学发展中是所有老师必须关注到的情况。在初中生处于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特殊阶段,我们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这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心理,并适时推广心理学教育,还要在教学课堂中缜密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情况,再将正确思路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中。

一、对当前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分析研究

当前的初中生大多是90年代后出生,其家庭也都有着比较丰厚的物质基础,而这其中的独生子女在家里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他们大多娇生惯养,更有甚者已经被父母宠坏,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这些初中生的心理成长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

1.他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说话时往往都是盛气凌人的,在家里被娇惯得多了,而在外面却不能受到一点气,总是将自己放在高于别人的位置上,这样学生之间就很容易引发冲突,甚至不时还会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善良的,他们只是不愿在学校受气,在家里向来以小皇帝自居,而到了学校也不会让自己受委屈。

2.学生们都处于还未完全成熟的成长阶段,但是他们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总是想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初中生都只有十几岁,刚刚小学毕业而已,上了初中就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就不喜欢家长再管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心理完全包装起来。他们通常还会为自己的生活感到郁闷,可是家长们却不以为然,觉得自己对孩子很了解,从而忽视了这些学生的心理成长,这本身就伤害到了这些初中生的自尊心,因此这些学生就自此产生了逆反心理,不愿受到长辈的管教。

3.当前社会已步入网络时代,而初中生都有非常强烈的性格特点。我们已经身处信息时期,电脑、手机等信息传输工具已经相当普及,而初中生对此并不陌生,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QQ 号码,平时在一起谈论的就是网络游戏。他们都以自己知道的游戏多、自己有 QQ 号码为荣,平时喜欢在同伴面前、家长面前、老师面前炫耀自己的特长,喜欢卖弄并得到夸奖,并且他们不时还会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经常把自己打扮得与众不同,穿衣穿鞋讲究名牌,对各类运动品牌了如指掌。初中生在网络中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同时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二、在心理教学中对初中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学生的身体健康固然要关注,但是心理的健康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家长决不能忽视对初中生心理教育,而且要专门开展课程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

1.对于学生的心里话要仔细倾听,提高学生在心理课堂中的发言积极性。学生还可以通过写纸条来向老师表达自己内心的实际想法、自己的学习心得、自己的生活烦恼困惑、自己对未来是如何设想的等等。而在课堂中,老师也要善于活跃气氛,使学生产生踊跃发言的冲动,并且要和学生互动起来,当课堂氛围达到相当的活跃高度,学生就会向老师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作为老师要对学生的心理及时掌握,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记录并耐心解答,要善于引导学生的心理。充分了解学生的心里所想是先决条件,老师要经常性地聆听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样才可以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2.根据学生中经常发生的事情,做好心理课堂分析工作,利用这些实际情况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明白自己现在所处的阶段、自己现在所要做的任务、自己的将来生活等。对于学生来说,给他们讲大道理肯定都听不进去,甚至不予理睬,而实际情况通常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在学生的平时生活学习中都会遇到,精彩异常内容丰富,学生们肯定都喜欢听。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就可以借助实例为学生展开细致地心理健康疏导,为学生的学习心理铺平正确的道路。

3.让学生学会团结协作,作为独生子女一般都是独行独往,而在学校有了同伴,同学之间的关系相处往往会发生摩擦,团结协作的学习在学校是一个很好的条件,可以帮助学生互相认知、互相帮助,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学习的互相帮扶。你的语文成绩好来帮他学语文,你的数学成绩差可以让对方来帮你学数学,互相帮助学习达到团结协作;可以组织拔河比赛,让班级上下齐心协力形成凝聚力;可以通过开展拓展训练营,让学生组团参加拓展训练。拓展训练对团结协作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帮助,通过拓展训练中的项目、小游戏来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完成任务目标,并且让学生将心得体会做好记录并时常翻看。

4.向学生介绍家长为孩子的一片心,可以邀请家长来校听课,让家长和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通过互动让家长更加了解自己孩子的内心,也让学生多多体会父母的苦心,增加彼此的了解,增加更多的沟通渠道,学生的心理才会在家长和老师的关怀引导下更好地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发展的转折过程中,同时心理还时常发生变化。在这个特殊时期,家长和老师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心理学课堂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一定会对初中生的心理成长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其意义影响必然深远。

【参考文献】

[1]崔威,李强. 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杜绝隐性伤害 [N]. 连云港日报,2009.

第2篇: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心理问题;发生原因;应对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125-02

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心理问题本身如果相对较轻,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来进行自我调节,而如果心理问题恶化,则可能会对自身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严重者还会威胁到他人的身体健康。面对此种状况,笔者认为,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矫正,从而引导其健康成长。根据笔者观察,当前,初中生呈现的心理问题大致分为以下几种: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早恋问题、迷恋网络问题、追星问题、考试焦虑、情绪方面的问题、学业不良问题、考试作弊问题。这些心理问题,无论出现哪一种,都会导致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不正常,从而影响其正常学习与健康成长。

一、处理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性

很多教师认为,心理问题是学生个人的事情,教学中知识才是主体,因此,不应该过于重视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但事实上,初中生心理问题并不是其个人问题,而是教学乃至整个社会的事。初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疏导,这个心理问题就可能会扩大化:在心理存在问题的初期,其可能只是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导致无法达到对应的学习目标。但越加发展,该种心理状况就可能会不断扩大,甚至演变成为畸形心理。而这种心理可能会导致学生在面对某些社会问题时,心理状况极端化,从而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初中生是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在一个群体都出现该种问题时,就可能导致社会稳定性受到影响。重点是,青少年心理是具有一定传染性的,在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辨别能力还相对缺乏,而相互交流却相对较多。在这种状况下,其引导就相对不正确,长期存在很容易导致一个集体的心理恶化。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解决初中生的心理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中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 自身原因

初中生多在11岁到15岁之间,从成长来说,这是人身体与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段,其激情、浪漫、创造力等多种思想也相对活跃。而也正是因为该种状态,会使得其具有一定的主见,在对待事物的态度上,会从依赖逐渐独立化,在面对父母意见时,会产生反感、反叛等行为,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同时,心理问题的发生,也与学生本身的性格有一定的联系。此外,中学生因为本身的思维方式不够成熟,其关系的处理能力相对较差,这也是导致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2. 学校因素

小学阶段所接触到的知识相对简单,而进入中学后,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从广度到深度都有所拓展。在这个阶段,若学生的学习遭遇困难,就容易出现自卑等心理。此外,多数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都缺乏提前认知,一些教师即使已经意识到学生具有该种问题,但由于心理学知识的缺乏,也容易处理不当,结果导致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差。

3. 家庭因素

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引导性教育相对缺乏,尤其是农村地区,很多学生长期是与隔辈的家长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从而导致其心理相对孤僻。调查发现,多数家长都相对重视孩子的成绩,并以分数作为评价其优秀与否的主要参考依据,进而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此外,我国家长通常都带有一些专制思想,他们认为自身作为家长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孩子对于事物的认知不全,所以需要以自身的意见作为主要参考,甚至要求孩子绝对服从。

4. 社会因素

就我国当前的教育来说,基本是侧重于校园教育,也就是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都相对关注学生的知识性教学。然而,成功的教育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人才的培养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也需要适当从教育者着手。当前,我国政府在教育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但是其多面向校园教育本身,这就导致家长与学生的教育程度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缺失。此外,社会节奏相对较快,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更多的是物质层面,这就导致其本身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价值误区,若家长再进行错误价值观引导,就会提高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

三、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1. 建立心理疏导课程

我国长期以来过于重视对学生的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的正确引导。笔者认为,在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状况下,学校需要建立对应的心理疏导课程,使其心理问题能够得到相对专业的处理。

2. 提高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性

笔者认为,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还是整个社会的事。在教育过程中,虽然学校的占比相对较大,但根据教育学原理可知,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初中教学中,也需要提高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可就学生的学习与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交流,并实现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提高与孩子交流的默契,实现对学生的正确、有效教育,从而降低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

3. 开展活动,增强学生间的交流

相对小学生来说,初中生的心理状态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因此,在这个阶段学生间的关系会相对冷漠化。为了改变此种状况,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活动,以促进学生关系的和谐化。

4. 增强教师的心理知识储备

传统的教师培训注重对教师本身知识的培养,而缺少如何与学生沟通、了解与处理学生心理状况等应用性知识的讲解,这就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能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已发觉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太好,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进而使其负面心理不断滋长。

5. 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

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的心态和观念,从而导致问题不断累积,到最后发展成为相对严重的心理问题。面对此种状况,笔者认为,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必须加强德育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引导,从而达到德育培养的目的。

6. 注重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尤其是中学生,其本身的价值观念还不够成熟,在很多时候,其面对事物难以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面对此种状况,笔者认为,需要适当净化初中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使之多接触一些正面的东西。另外,对于某些引导性社会事件,也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避免学生进入误区。

初中作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重要阶段,无论是对知识的积累还是其身心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调查发现,我国初中生的心理状态相对较差,这对于学生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以规避。本文针对初中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原因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刘霞,张跃兵,马俊卿,魏衍传,赵丽丽.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6):422-424.

[2] 姬成伟,刘华平,窦路明,邢玉梅,郑玉华,王晓成,邢锦.城市初中生应对方式对其发生心理问题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9,(2):54-56+59.

[3] 余欣欣.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5):17-20.

[4] 刘燕,田凤娟,陈旭.留守初中生心理韧性与应对倾向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96-99.

[5] 刘霞,张跃兵,马俊卿,魏衍传,赵丽丽.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6).

[6] 周丽,高玉峰,邱海棠,杜莲,郑玉萍,蒙华庆.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11).

[7] 赵永进.留守初中生心理发展状况调查及自我心理干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6):49-54.

第3篇: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

为此我们深入探讨有关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以及该怎样建立与我国国情相符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和如何加强初中生隐私权保护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完善我国教育制度,维护初中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利益,建立安定有序的教育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笔者就近对保定列电中学的学生针对初中生隐私权保护进行了访谈研究,并且提出了合理的意见。

关键词:初中生;隐私权;保护;理论;实践

一、初中生隐私权特点

与成年人的隐私权相比,初中生隐私权属于未成年人隐私权的范畴.我们可以先了解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的特点。未成年人的隐私权突出的特点就是:有限性。因此,未成年人隐私权在行使时,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他权利发生冲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未成年人隐私权与亲权的冲突。所谓亲权,就是基于父母子女身份关系而产生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同时还存在义务。即它是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的结合体,是不得任意抛弃。

(2)未成年人隐私权与监护权的冲突。“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自然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还可能是其他亲属或者有关组织或个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为了履行监护职责,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必要也有可能获悉到未成年人的隐私。未成年人应该对其监护人为了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而提出的获悉其隐私的要求应当予以配合,而监护人对由此而获悉的未成年人隐私应当予以严格保密并合法使用,不可以滥用此权利而侵害未成年人隐私权”。――我国《民法通则》正是由于未成年的监护权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隐私权的保护往往就会和它产生一定的冲突。纵观而言,教师人员、家长以及其他监护人在教育未成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3)未成年人隐私权与学校行政管理权的冲突。由于学校有权力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和奖惩以及大多数未成年人都在学校接受教育这个事实,所以学校不可避免会和他们隐私权的行使会发生矛盾。所以这就要求学校不要随意公开学生的隐私信息,如果必须公开时,一定要主义公开的方式和范围的合理性。

二、对保定列电中学隐私权保护访谈和分析

初中生有走向成熟的羞涩、向往成人的指望以及成长中的烦恼。如若随意披露他们的隐私,那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无情的打击,可能会造成青少年心理的死结和终身的遗憾。基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笔者就近对保定列电中学学生针对初中生隐私权保护进行了访谈研究。

2.1对列电中学学生隐私权保护的访谈

(1) 笔者:“你好,我是河北大学的教育研究学院的学生,针对咱们学校初中生隐私权保护进行一次访谈,你方便回答吗?”

沈惠:“您好,可以啊。您说。”

笔者:“你听说过隐私权吗?你被人侵犯过隐私权吗?”

沈惠:“听说过啊,我们学习政治课的时候就有未成年人隐私权。未成年人隐私权是应该受到法律保护的。可是你知道吗?在家的时候,妈妈总爱偷看我的日记,看我的手机短信,甚至有的时候她会问我学校有没有男孩子追你啊。其实刚开始我也挺理解父母的,可是后来我老感觉她不尊重我,我已经长大了。

笔者:“那你有没有因为妈妈偷看你的东西而和妈妈吵架。”

沈惠:“有啊,有一次我还和她讲她犯法了,她还说在她那里她就是法。”

代可昕:“和父母讲法,相当于对牛弹琴。

(2)笔者:“这位同学如果你被侵犯隐私权,你会做出什么反应?”

代可欣:“我啊,我就把我的隐私都藏的深深的,不让别人发现。要知道你和老师和家长讲隐私那是不可能的。在他们的眼里,他们自己比法大。也不知道那些法律在什么人身上有效。反正在我们这是没有效果的,谁会保护我们的隐私?呵呵也只有我们自己了。如果是我的同学侵犯我的隐私,我会和他们吵起来或打他们一顿。”

笔者:“女汉子啊,吵架打架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学会解释。和他们讲换位思考,和他们讲他们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冯新雅:“我感觉,我们应该有独立的空间,我们已经长大,我们可以照顾自己了。

(3)笔者:“这位同学,那你认为自己有独立的空间可以好好的生活和学习吗?”

冯新雅:“当然了,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空间,家长和老师可以先让我们独立的成长,等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会向他们寻求帮助的。他们得相信我们。”

其他学生说:“对,对,对。”

2.2对初中生隐私权保护的访谈分析

通过访谈分析方法笔者认为初中生隐私权保护不到位。导致初中生隐私权受到侵害的原因:一是家长和老师自我意识太强烈忽视法律。二是学生对自己隐私权保护持逃避态度。三是没有相关的部门和制度禁止未成年隐私权被侵害。四是学校对初中生隐私权保护不够重视。

三、完善初中生隐私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如何避免侵犯初中生的隐私权呢?“对隐私权采取直接保护方式?或者参照美国的做法,制定专门的《隐私权法》?或者在民法领域里构建较完善的隐私权保护制度?”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案就是为初中生隐私权保护立法。

首先,在民法字典中明确规定初中生隐私权的概念,在侵害民事责任中规定侵害初中生隐私权的民事责任。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学校对初中生的隐私肆意公开,从来不考虑这些初中生的感受。所以可以通过民法去让那些随意践踏初中生隐私的人们受到相应的惩罚。

其次,我们要在初中生不同的生活和学习领域制定不同的隐私权保护法,使初中生隐私权得到不同方面和程度的呵护。在法律的保护下,他们可以利用法律武器去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样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法律的保护下自由成长。

再次,随着21世界网络的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公开化。相关部门要及时制定有关的规章或条例,保护网上个人(包括学生)资料等隐私。2001年4月21日,美国为了保护儿童网上隐私,出台了《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然而,我们国家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所以我们也应该制定有关规章和条例去保护初中生的网络隐私。

最后,在 《 教育 法》和《 教 师法》里,我们应该对侵犯学生隐私权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出针对性的规定并且把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权作为教师的法定义务加以明确规定。这样可以利用法律的手段让教育者爱护和尊重学生。(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新宝.隐私权研究[J].法学研究,1990

第4篇: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

一、研究概况

学业情绪(academicemotions)这一概念最早是由Pekrun等人(2002)提出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并体验到的情绪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有的情绪种类,但与学习活动紧密相连的主要有九种,即愉快、放松、希望、自豪、焦虑、失望、羞愧、气愤、厌烦,并称之为学业情绪。SophieGovaerts和JacquesGregoire(2008)通过对学业情绪量表(AES)的发展和建构维度上的研究,入党申请书提出了学业情绪包括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所体验的六种情绪,其中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增加了挫折感。在国内对于和学习有关的情绪如考试焦虑、厌学等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以学业情绪为主题的研究则是从2005年开始的。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的检索发现,截止到2010年5月总共有45篇相关论文,其中2005年、2006年、2007年发表的论文各占7%,2008年的论文占9%,2009年的论文占38%,2010年的论文占3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学业情绪的研究呈明显上升趋势。

目前在国内,学业情绪已经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研究对象多以初中生和大学生为主,对高中生和小学生的研究只占很少一部分。方法上以实证研究居多,理论探索较少,而且所有的实证研究都是以问卷的形式来测得的,很少涉及实验。具体来说,理论探索主要针对学业情绪的结构维度、发展特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简要介绍了学业情绪的情绪控制—价值理论;实证研究则探讨了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学生适应等方面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纵观近五年来国内对学业情绪的研究,其研究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研究,一类是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多是在对他人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以综述的形式呈现出来;实证研究多以问卷为主,也有一部分是干预性实验研究。

1.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单一

目前国内对于学业情绪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理论探索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经验总结的方法,写作网实证研究大多采用问卷法。如董妍、俞国良(2007)结合访谈和半开放式问卷,以1731名初一到高三学生为被试,考察了青少年学业情绪的维度并编制了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陆桂芝、庞丽华(2008)使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考察了哈尔滨市468名初中1~3年级学生的学业情绪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苏世将、马惠霞(2009)使用自编的一般大学生学业情绪量表了解大学生的一般学业情绪特点及其与学业适应的关系。董妍、俞国良(2010)采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成就目标问卷》等以1209名青少年为被试,考察了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影响。陆桂芝、任秀华(2010)使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教师领导行为问卷》以驻马店市630名初中生为被试,考察了教师领导方式对初中生学业情绪的影响。

以上所使用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都是由董妍和俞国良2007年编制的。也有学者使用实验法来研究学业情绪,如马惠霞、郭宏燕、沈德立(2009)采用2(实验班、对照班)×2(班级辅导+教师与家长辅导、注意即心理安慰剂)×3(学业情绪、自我概念、学业成绩)的实验设计,对65名初中二年级学生进行系统心理干预实验研究,发现系统心理干预对增进初二学生良好学业情绪是有效的。整体而言,国内在学业情绪的研究上,研究工具比较单一,以问卷为主,很少使用实验,更缺乏与观察法、访谈法等其他方法的结合。

2.研究范围狭窄

许多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入党申请书只是单纯考察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业情绪。但学业情绪并不仅限于此,在与学业有关的其他活动如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等同样也存在这种情绪。因而这些研究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研究不具有生态效应,不确定是否可以在正常的教学中推广;二是量的研究少,只是通过积极和消极这两个质的变化来考察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影响。同一刺激引起情绪的量的大小是有差异的,不同情绪的量怎么衡量、如何作用于学习等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3.研究被试取样的局限性

从研究对象上来说,许多研究以初中生和大学生作为被试。但对于面临高考,心理压力更大、学业情绪起的作用更明显的高中生则很少涉及,关于小学生的研究则几乎没有。从地域上来说,以大、中城市学生作为被试的研究很多,但以农村学生作为被试的研究则没有,而且缺乏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的研究。此外,由于现在很少有对汉族和少数民族、英语和语文学习等的对比研究,因此,就学业情绪所涉及到的各个相关维度是否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还值得思考。

三、研究内容

1.工作报告学业情绪的定义和维度

在Pekrun提出学业情绪的概念之后,国内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它的结构维度方面。董妍、俞国良(2005)扩大了学业情绪的范围,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值得注意的是,学业情绪不仅仅指学生在获悉学业成功或失败后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同样也包括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绪体验、在日常做作业过程中的情绪体验以及在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等。董妍、俞国良(2006)按照愉悦度(积极与消极)与唤醒度(高唤醒与低唤醒)将学业情绪归为积极唤醒度高的情绪、积极唤醒度低的情绪、消极唤醒度高的情绪与消极唤醒度低的情绪四类。

李磊、郭成(2009)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业学习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所有情绪,学业学习包括所有的学习活动以及与学习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如体验到与学业成就有关的各种情绪。马慧霞和张泽民(2010)根据学业情绪与课程、情境的相关,将学业情绪划分得更为详细。他们认为学业情绪首先指的是一般学业情绪,一般学业情绪又可具体划分为课程特异学业情绪和情境特异学业情绪。在课程特异方面,可分为中学生和大学生课程相关(course-related)学业情绪;在情境特异方面,可通过设计编制课堂、课外和考试相关的学业情绪问卷来研究相应情境相关的学业情绪。

综上所述,研究者普遍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学习及与之相关的活动中所体验到的各种情绪,并且这些情绪必须在这些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只是按照这些情绪的性质把学业情绪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并没有按照这两类情绪所起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划分。

2.学业情绪的发展特点学业情绪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性别、年级的差异上。在性别上,董妍、俞国良(2007)和马惠霞(2009)的研究证明,男生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要多于女生,而女生体验到的消极学业情绪多于男生。但也有研究显示,学业情绪不存在性别差异,如罗丽丹(2010)认为性别因素对海南高一学生的学业情绪的影响不大,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男生的积极情绪要多于女生,这和女生的性格特点、内心特征有关;女生相对于男生总体上感觉细腻、情感丰富,能够更多地体会到学习活动对她们的影响。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女生的情绪变化,工作体会并进行积极的鼓励。

在年级上,对于不同研究对象的结论是不一样的。李磊、郭成(2009)认为,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学生体验到了更多的不良情绪;苏世将、马惠霞(2009)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二年级比一、三年级体验到较多的负性情绪和较少的正性情绪;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将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会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这可能与他们的学习任务较重、高考压力较大有关。而对于大学生来讲,他们所体验到的积极情绪要多于消极情绪。也有研究者把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的学业情绪作了比较,发现学习不良青少年的积极学业情绪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学习不良青少年的消极学业情绪显著高于一般青少年;两者在学业情绪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初一、初二和高二、高三年级。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是由于学习不良青少年的学业成绩相对较差、学习能力相对较低,经常受到教师的负向评价。另外,学习不良学生的情绪表达规则、免费范文知识的掌握能力也会使他们体会到更多的消极情绪。

3.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研究

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内部因素有:

(1)个人认知

个体对学业目标的控制和价值的估价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在此基础上,个体的能力水平、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成就目标等各因素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些因素影响个体的学业情绪。与此同时,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学业情绪也有着显著的影响。

(2)调节水平

不同的学业情绪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不一样,同样的学业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这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调节水平,个体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使得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学习活动中,不单单是消极情绪需要调节,有些积极情绪(如过多满足和骄傲)也可能会使个体在今后的学习中受到影响。

(3)成就目标

罗乐等(2009)认为,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更多地与学生的积极学业情绪相联系,而成绩回避目标则更多地与消极学业情绪相联系。

影响学业情绪的外部因素有:

(1)教师因素

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情绪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领导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情绪。因此有研究者提出了“教学情绪场”的概念,它是指以一种能给学生以情绪感染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某种学习动机或者需要的课堂教学环。写作参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来引导学生学业情绪的变化。

(2)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可以使学生的学业情绪产生积极的变化。这种辅导既可以来自学校、班级、教师,也可以来自社会、家庭。马惠霞、郭宏燕、沈德立(2009)发现,班级辅导+教师与家长辅导的系统心理干预方法可以增加初二学生的正向学业情绪,减少负向学业情绪,并且干预后间隔一个月有延续效应。

(3)课程科目

学业情绪在不同课程的学习中关系的强度差异是比较大的,这就体现了学业情绪的领域特异性。马惠霞(2009)通过对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开设教师教育课程的394名学生的研究发现,不同专业学生对快乐源的选择有专业差异。

(4)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家庭教养方式等。

总之,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因素很多,往往是内、外因同时起作用。

4.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

学业情绪的控制—价值理论涵盖环境变量、控制和价值的相关认知评估与学业情绪。控制—价值理论认为,控制及价值相关的认知评估是环境变量与学业情绪之间的中介变量。在这个理论中,学业情绪包括和行为相关的情绪,如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高兴、挫折感以及厌烦,入职思想汇报以及那些预知到自己成功或者失败的结果的情绪,如高兴、希望、骄傲、紧张、无助、害羞等。控制—价值理论认为,与成就情绪唤起相关的评估主要有两种,即对成就活动、结果控制的评估和对这些活动、结果价值的评估。对控制的评估包括与成就相关的期望、成就结果的归因、自我概念,对价值的评估包括主观价值和成就目标。任何与成就相关的情绪都是控制和价值评估的结合。

5.学业情绪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1)学业情绪与学业成就

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有一定的预测关系。陆桂芝、庞丽华(2008)选取哈尔滨市468名初中1~3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运用问卷法考察了学业情绪和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十三种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的联合预测达到极其显著水平,其中“无助”能极其显著地预测学业成就;除了“恼火”外,学业成就对其余十二种情绪回馈作用显著。俞国良、董妍(2010)通过研究也发现:积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直接积极预测学业成就;工作报告消极高唤醒与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能够直接消极预测学业成就。孙芳萍、陈传锋也得出了和他们一致的结论,并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他们认为学业情绪和学业成绩之间相互影响,学业情绪对学业成就具有预测作用,而学业成绩对学业情绪具有回馈作用。学业控制感和成就目标通过学业情绪来影响学业情绪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

(2)学业情绪与学生适应性

学生适应性包括学校适应和学习适应,许多学生之所以会出现逃学和厌学的现象与学生的学业情绪存在着相关。俞国良、董妍(2007)以学习不良青少年为被试,采用成绩反馈法诱绪,考察了情绪对学习不良青少年选择性注意和持续性注意的影响,结果表明:情绪会影响学习不良青少年的选择性注意,具有积极低唤醒情绪的学习不良青少年,他们的选择性注意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消极情绪下的被试;学习不良青少年的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持续性注意能力,消极高唤醒的情绪能够增加虚报率,而积极高唤醒的情绪能够提高判断标准,降低虚报率。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学业情绪,如果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不到疏导,那么他们的学习就可能会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进而导致厌学行为,甚至会逃学。

(3)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

学业情绪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适当的情绪调节方法维持积极情绪,改变、预防消极情绪能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的学业情绪有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果能够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业情绪,就会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四、研究展望

国内近五年来关于学业情绪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研究内容系统化

首先,理论研究要深入。进一步研究影响学生学业情绪的各种因素,把握学业情绪的内涵,探讨学生学业情绪作用的内在机制。同时结合具体的学科来对学业情绪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比较在主科(语文、数学、英语)学习和在其他副科学习中的变化维度是十分必要的。其次,研究的范围要拓宽,扩大研究学业情绪的学生群,不仅要研究正常儿童,同时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也要进行研究,考察他们与正常儿童的差异。

再次,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带有一定的情绪,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业情绪必然有影响,所以教师的情绪是如何作用于学生的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2.研究方法多元化

首先,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以往的研究无论是问卷法还是实验法,都是同时考察所有被试的情绪变化,并没有进行纵向研究。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情绪在学习活动的进行中一直是变化的,如何用曲线来描述这个变化的状态,以及随着个体生理、心理成熟度的增强,这种状态的变化是否一成不变等问题,只有追踪研究才能来确定。

其次,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结合。目前国内关于学业情绪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业情绪积极或者消极质的研究上,学生的学业情绪在不同的质上也有量的变化,免费论文所以在实验设计的时候,我们先要分析某种刺激是否能够引起某种学业情绪,然后分析这种量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探讨不同学业情绪类型上量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将访谈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3.研究成果实践化

第5篇: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生 考试焦虑 心理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6-02

考试焦虑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以担忧为基本特征的心理状态。它是学生中普遍而突出的现象。适度的焦虑,能活跃思维,提高考试效果;表现过度的焦虑,则会干扰和分散注意力,容易造成思维短路,学生不能正常发挥,从而严重影响学生的考试质量。

笔者通过对本校七年级不同班级的40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发现40位同学中,18位同学考试前会很紧张,占调查的45%, 22位同学有一点紧张,占55%,对考试充满信心的同学则没有。这可能与本校地处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比较多,学生学习相对较困难,缺乏自信心有关。

一、考试焦虑的症状

面临考试,考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生理症状:肚子疼、心跳加速、食欲不振、睡不着觉、胸闷、尿频、尿急、多汗等。

行为表现:坐立不安、手脚颤抖、手足无措等。

情绪反应:提心吊胆、烦躁不安等。

二、考试焦虑的原因

本次调查中考试焦虑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个:

(一)担心考得不好,害怕出现不好的后果(例如排名靠后、影响升学),这类学生有17人,占调查人数的43%。

(二)担心考不好被父母责骂,这类学生有13人,占32%。

(三)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因此对考试感到紧张,这类学生有24人,占60%。

(四)其它原因。

可以看到,第一类考生对考试有责任心和自律性,第二类考生为父母而学,第三类则是临时抱佛脚。

三、影响考试焦虑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自我期望过高。内在因素是引起考生考试焦虑的决定性因素,一些考生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水平缺乏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时,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就出现了。

2.知识准备和应试技能不足。有的学生平时得过且过,学过的东西不复习,更别说吃透,考前粗略地看一看,很多学过的知识半懂不懂,考试时往往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3.自信心不足。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考试成绩总也不好。“英语太难了,单词我今天背,明天忘。”“我很笨,都听不懂。”这些都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些学生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水平,不敢追求本身能够实现的学习和生活目标。

(二)客观因素

1.各方面的压力。来自父母、老师、同学的压力,是影响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因素。有些父母按照自己的期望来设计孩子的未来,在学习上不断地给孩子施压。最近一项调查发现,有56%的小学生家长、59.9%的初中生家长和58.8%的高中生家长认为:“上学对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考试是检验他们成绩的手段。”而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彼此之间存在着竞争,尤其是成绩好的同学竞争更是激烈,彼此间有一种对抗心理,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

2.学习方法不科学,没有有效的复习计划。调查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知道如何做好复习,没有合理科学地分配好学习时间,不讲究学习效率。这类学生学习很努力,成绩却不理想,对未知的考试结果过分担心和关注,心理总处在一种紧张焦虑状态中。

3.缺乏良好的情绪和意志质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困难面前表现大胆、无畏、果断、坚强――这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精神状态。”有的学生却知难而退,在考前及考试过程中情绪波动大,一点小事也能引起他们内心巨大震撼,情绪难以控制。如遇到不如意的事,轻则哭、闹、喊、失眠,重则出走,甚至出现自杀的意向。这种脆弱的心理,使他们在困难前束手无策,产生不安和焦虑。

四、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

1.家长应淡化自己和孩子的分数意识。应当确信,关注孩子的学习与学习方法,比关注考试更重要。教师要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他们的心宁静下来,听听音乐,看看风景,整理一下杂乱的思维,让身心得到静养,让学生从健康和积极的方面看待考试。如果是一个热爱运动的人,不妨参加一些喜欢的运动,跑跑步、打打球,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紧张心理得到不同程度的放松。

2.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教师不在公共场合公布考试成绩,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决定是否公开自己的分数,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对学生多做肯定性评价,多说一些鼓励性语言。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中小学生不具备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别人说他能干,他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敢于动手去做;别人说他傻,他就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失去了动手做的信心。

3.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负担。必要时在考试前做学生的考前心理辅导工作。端正学生的考试动机, 多和学生有效沟通,让学生理解考试只是暴露自己问题的一个方式,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考试,使考生学习水平得到正常发挥。

4.确立合理的期望值。学生要对自己的实力有清醒的认识:自己有哪些弱势科目?应该如何分配学习时间?还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对此心中有数,才能定出一个合理的期望值。期望过高,结果肯定会大失所望;期望过低,估计不足,也考不出正常水平。

5.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心态和抗挫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挫折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并不是针对他一个人的,以微笑的态度对待生活,感受生活的温暖和愉快。面对挫折,能做到不灰心,不退缩,就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6.求助。如果出现严重的焦虑,就要去求助于心理医生、家人和教师,家人和教师要给予的是理解和宽容,而不是嘲笑,帮助他们走出焦虑的阴影。

总之,焦虑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和生活,要有意识地疏导和解决它,而不是回避。积极去应对,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的。

参考文献:

[1]《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响应对策》2007年 张向葵

第6篇: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叙事疗法 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人生就是故事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每一个经历都是一个故事。在青少年时期,听故事和讲故事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讲自己的故事,听身边同学的故事,来体验自己的生命,发现自己的优势,振奋精神,重新叙写自己崭新的故事。叙事疗法即是充分发挥故事的感染、反思功能,帮助和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重新确立发展方向,重新起航。用叙事疗法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应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江苏省连云港市朐山中学某辍学学生的叙事疗法干预为例,探讨叙事疗法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原则和策略,以求丰富德育方法,提高德育教育效益。

一、故事由一位辍学学生引起

1.缘由:从要求退学开始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城郊结合部学校,学生组成比较复杂,流动性较大,“一个都不能少”的控制流失生要求对我们压力很大。

去年开学初,一位同学的变化成为教师议论的焦点:朱红(化名),初三(3)班一女生,她虽然平时成绩中等,但学习很认真,在班级遵守纪律,是教师比较喜欢的那种类型的学生。但在初三开学以后,她思想波动较大,厌学情绪严重,坚决要求“退学”,令所有任课教师震惊。我与任课教师多次交流,也理不出任何头绪。

2.挽留:老师的努力失败

在2011年11月20日(周日),我与班主任第一次到朱红家家访,朱红一直不讲话,母亲希望孩子继续回校上学,父亲则表示随孩子自己决定,只要以后不后悔就行。第二天,朱红写了封信给我,感谢学校老师对她的关心和帮助,但就是不想再来上学。

2012年1月15日,是放寒假前一天,我带病和两位任课教师再次到朱红家家访,朱红仍然不为所动。但是当知道了我带病家访后,马上又写了一封长信给我。

两次家访,都没能与朱红有较多的交流,没能让朱红回心转意,但却让我意识到两个问题:一是当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和威严,正在拉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老师面前不敢也不愿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部分学困生在学校找不到自信,体会不到学校的温暖,从而出现辍学的意向;二是当前社会出现的又一次“读书无用论”正影响着部分学生和家长。

3.尝试:引入叙事疗法干预

(1)创设和营造叙事环境。2012年3月30日,中考报名后,我通知朱红回校参加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考试,再次回校的朱红一身牛仔服,打扮入时,我借机与她进行了近一个小时的交流。

这次,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我不是要求她回校上课,也不是对她讲一些大道理,而是扮演了朋友和倾听者的角色,从关心她的生活、思想开始,引导她敞开心扉。逐渐地,她与我的距离拉近了,开始饶有兴趣地讲着自己的故事。她在讲述自己生命故事的过程中,对那些看似有缺陷的伤心、难过之类的故事,她自己就开始学会发现、品评,创造自己生命中的美。而我,在一步步地了解她故事的同时,也大概了解到朱红辍学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厌学,成绩不理想,也曾经努力过,但就是上不去,最终丧失了自信心和耐心,用辍学来逃避。

(2)鼓励和引导讲自己的故事。叙事疗法认为,“孩子是孩子,问题是问题,孩子不等于问题”。叙事的外化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从被问题捆绑中解放出来,继而积极地去面对问题。

我利用又一次的家访,尝试运用外化的技巧与这个被厌学困扰的孩子展开讨论,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

① 朱红,如果咱们给这个“厌学”取个名字,你将会怎么称呼它呢?

② 那玉玉什么时候开始走进你的生活的呀?它想从你的生活中拿走什么呢?

③ 什么时间、和谁在一起,玉玉对你的影响会比较大一些?什么时间、和谁在一起,玉玉对你的影响又会比较小一些呢?

④ 自从玉玉走进你的生活后,你的生活都受到了哪些影响?

⑤ 你希望怎么样和玉玉相处啊?

朱红给“厌学”取名为“玉玉”,并讲述了自从辍学以来自己心理的变化和生活的变化,并表现出对辍学以来的生活并不适应,心里总是惴惴不安,总觉得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没有做。

讨论结束后,朱红对我说:“老师,今天和你谈过后,我有一个感觉,厌学好像是某件在那里的东西,而不是我自己,我突然觉得自己想要去面对它,不想让它控制我的生活了。”正如孩子感觉的一样,一旦厌学与孩子分开,孩子的内在本质就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去面对厌学。

(3)捕捉和重组支线故事。叙事疗法观点认为,“当问题的包装被打开后,叙事开始从问题故事中寻找带给学生积极力量的故事,并通过重写见证和丰厚的技巧把众多的故事串联起来,形成孩子们生命中的行动蓝图,使孩子们的生命故事产生新的意义,从而建构孩子们积极的自我认同。带着这种积极的自我认同,孩子们会充满无限的力量与能量去面对生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

随着中考脚步的临近,我对朱红的焦虑也日益严重。我再次仔细解读了朱红给我的两封信,总结了我与她几次谈话的内容后,又于2012年4月20日再次到朱红家家访。在交流过程中,我注意挖掘被她忽视的东西,如因为学不好英语而感觉学习压力大,努力了成绩也上不来,我放大她曾经的努力,以及要求自己学好英语的需求,从而得出她是一个要求进步的学生;再如当我问及她的理想是什么时,虽然她只说想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并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但起码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于是在接下来的谈话中,我不再一味地追究辍学和上学的问题,而是围绕朱红懂事、要求进步方面展开,引导她认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是一无是处,让她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优点,让她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让她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厌学”问题。

4.妥协:在家自学以缓解学习压力

通过几次谈话,朱红的思想有了一些转变,不再因为辍学而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与老师交流的时候也不再一味地躲闪,而是充满了自信,充满了力量。但在涉及回校继续上学的问题时,她还是有一定的顾虑,最后决定在家复习,参加中考,老师定期与她联系辅导。

这样的结果不免让我有点遗憾,但同时也证实了我开始的观点:一是当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和威严,正在拉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老师面前不敢也不愿发表自己的见解,造成部分学困生在学校找不到自信,体会不到学校的温暖,从而出现辍学的意向;二是当前社会出现的又一次“读书无用论”正影响着部分学生和家长,助长了不少家长“不学文化照样挣钱”的偏见。“读书无望”成了中学生大量辍学流失的催化剂。

二、叙写崭新的故事任重道远

1.当事学生敞开胸怀讲自己的故事是前提

叙事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讲出自己的故事,以此为主轴,再经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的内容,引导当事人重新认识自己,寻找自己的闪光点。所以,当事学生敞开胸怀讲出自己的故事是叙事疗法的前提。治疗者要认真倾听当事人的故事,尊重生命的个体。传统的家长与老师在学生面前的绝对权威,能够让学生服从和遵从,但在孩子内心深处存在着逆反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爆发,将很难抚平。而叙事心理治疗者与当事人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朋友的关系,这样才能让当事人讲出自己的故事,治疗者才能找出当事人的问题所在,并帮助解决问题。

2.咨询师的捕捉、重组是关键

当问题的包装被打开后,叙事开始从问题故事中寻找支线故事(带给学生积极力量的故事),并通过重写的技巧把众多的支线故事串联起来,形成孩子生命中的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使孩子的生命故事产生新的意义,从而建构孩子积极的自我认同。带着这种积极的自我认同,孩子会充满无限的力量与能量去面对生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所以,咨询师的捕捉、重组是关键。

当事学生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因为他们只看到问题,将问题无休止地放大,甚至将自己与问题划上等号,觉得自己就是问题,自己一无是处。只有将学生与问题分开,并从学生讲述的故事中捕捉被学生自己忽略的东西,将其放大,由薄到厚,让当事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力量,从而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运用自己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题。

3.从心理疏导到行为转变需要持久的毅力

在中学阶段的学生,大的心理问题一般是没有的,一般存在的是隐性心理问题。在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行为矫正不是一次就能达到的。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天,这一阶段的行为刻意、不自然;第二阶段7~21天,这一阶段的行为刻意、自然;第三阶段21~90天,这一阶段的行为已经非常自然。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正的过程,要贯穿整个初中阶段,只有系统地、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才能将学生的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当中,才能让学生生活在积极、乐观的校园生活中。

4.教师、当事人等所有因素需形成合力

在叙事的哲学观与方法中,有许多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地方。许多师生冲突往往在于教师以优势的权威地位和所谓的“真理”地位要求青少年接受教育和指导,这种方式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大多数学生只能被迫接受,但接下来的问题是:对那些透过主流的真理压制青少年个体成长的方式,青少年能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进而他们能否快乐地成长?众所周知,在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教师与其联系甚为紧密,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对青少年的影响也甚为关键和重要,因而教师更要谨慎使用自己的影响力。在本案例中,朱红对老师的建议是:“老师对学生的严厉,使我们产生恐惧感。老师对学生应该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态度,老师微笑使我们更有信心。”

因此,叙事疗法在学校教育的运用中,要求所有教师以及学校其他教育资源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

当然,叙事疗法在学校德育教育中的运用还处于萌芽阶段,我所做的探索也还刚刚起步,希望教育同仁一起来探索叙事疗法,并将其运用到学校的德育教学中去,提高学校德育的效率。

第7篇: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压力;主要特点;应对方式

近些年由于中学生的心理压力造成了许多不堪设想的后果,据报道有位19岁的中学生由于不堪忍受升学的心理压力,在自杀前竟然将同学杀死。本文针对当前中学生普遍心理压力过高的特点,研究其形成因素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学生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

查阅大量的文献,以及通过和周围同学的沟通发现,造成中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自我评价较低

像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这样的现象,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不足,认识也不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有时通过一次月考或者其它方面的测试,他们发现真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出现很大的差距后,心中就会感觉到一种挫败感,认为自己很差劲,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这也就导致了许多同学对于自身的评价不够客观,将许多事情的失败归因于自身的能力问题,也就导致了他们在生活中也背负着很大的压力。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和同学在聊天的时候经常能发现他们在家庭方面也承受很大的压力,这主要体现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上。而且中学生的性格、习惯等自身因素都和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越努力越好,望子成龙也许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但是对自己的孩子施压却不是正确的体现方式。周围的许多同学都在参加补习班,家长都希望通过额外上课的方式提高孩子在班级里的成绩,这不仅无形中给中学生增加了很大的学习压力,在心理方面也是会觉得自己比别人差,更有甚者会因此对学习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再加上有些家长因为成绩对孩子进行打骂,导致他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却无法很好地释放。

(三)学校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根据调查发现,虽然许多学校在课程上设置了心理课程,但是学校并未对这方面的健康教育予以重视。或许校方会认为我们现在是大孩子了,已经能自身应对一些心理压力,平时还是应该以学习为重。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许多心理压力的出现是因为自身的道德有问题,平时也只是简单的从道德的角度对我们说服教育,根本就没有抓住根本。这也就从根本w现了学校并没有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是致使同学心理压力过高却始终无法释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学生应对心理压力的主要对策

根据大量的调查以及和周围同学的探讨,我总结了以下应对心理压力过高的几种对策。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由于当前对于自身的评价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因此使得许多同学对于现实中的自己和理想中的自己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有人来引导中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在家庭中父母就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而在学校中就是老师或者是一些周围的同学来引导我们。可以让周围的同学对自己做出评价,再结合自身的评价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客观的全面评价,尽量减少周围学生对自身的期望差距,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我们的心理压力。

由于大多数同学所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和学习有关的,因此老师也可以根据这个特征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我认为老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我们在这个情境中学习,并且归纳取得成功的一些因素,从而对自身形成一个正确的评价,减轻我们的负担。

(二)减轻学生过高的考试压力

因为在做相关调查时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压力都与平时的考试成绩有关。考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在提高学生对自身认知能力的同时也会导致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消极的影响。有时老师出的题目很难,同学考的不好会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心理打击,或者由于老师平时在课堂对于考试非常地重视,甚至对于考的较差的同学还在课堂上点名批评,因此导致很多成绩一般的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产生很大的心理障碍,那么在学习上也很难再有突破。老师和学校应该主动帮学生减轻这方面的压力,不能将学习成绩作为衡量我们素质的唯一指标,一次考试失利也并不意味着失败。老师在这方面应该改变观点,主动帮学生疏导心理问题,对成绩不好的同学进行查漏补缺,及时帮助我们改进学习中的不足,让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重视心理教育、解决中学生心中的困惑

到了中学,有些学生心中始终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比如我身边有的会因为早恋而产生压力,有的因为家庭管教太死,或者是青春期的叛逆等造成的,因此学校不应该仅仅作为一个学习的地方,还应该为我们的健康成长考虑。校方应该多重视所开设的心理教育课程,对同学的心理困惑及时地疏导,就比如其他学校的专题讲座、电影欣赏等特色教学方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习之余举办一些班级活动,轻松地氛围也能将学生从紧张的心态中引导出来。

三、总结

中学生目前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来自多方面,除了需要外界的帮助,也要做好自我调节,调整好心态去面对真实的生活,在降低自己心理压力的同时更好地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不同学业成绩初中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J].邓丽群.社会心理科学.2009(06)

[2]青少年压力应对方式的维度与结构[J].张卫,岳颂华,甄霜菊.心理科学.2009(05)

第8篇: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小升初;高原区;青春期;走出误区

“小升初”,是孩子人生的关键期。除了学校教育承担着责任的同时,家长的责任也不容忽视。青春期的孩子尤其需要我们的关爱、理解和指导,从而让他们自由呼吸,身心健康的走过“高原区”,让一切迎刃而解。

一、家长要关注“小升初”过程中孩子的高原区表现

一份社会学的青少年心理调查显示:青春期孩子存在抑郁、焦虑、强迫、恐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等等人格倾向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出现单项或多项人格异常的高达80%多,中度以上人格异常的超过50%。所以家长要意识到,孩子进入初中,教学节奏加快,学习科目增多,升学压力徒增。另外,从人的成长规律来说,初中阶段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科学灵活的思维方式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些非智力因素最终决定他们的人生能否获得真正的成功。所以,学校和家长需要做到的是“绸缪在未雨之前,方向在努力之先。”

二、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的青春期性格和心理特点

即将升入初中的孩子,生活中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或者大人不经意间的举动,不恰当的话语,多有可能影响和改变他们的人生的态度,甚至该写他们命运的走向。这就应了一句话叫: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这是由他们青春期的性格和心理特点决定的:一是孩子有“成人感”,加强了独立意识,心理发育早于生理发育,出现对大人的不服从和抵抗态度;二是孩子开始喜欢模仿,标新立异,道德判断和是非观念是模糊的;三是孩子的感性大于理性,自我意识增强,讨厌被控制、灌输和说教;四是孩子有了朦胧的性意识,对异性产生好感,常常处于情感的敏感和矛盾中,不能正确处理情感问题。

做为家长要知道,孩子进入青春期实质上是他们情商和智力发展的跨越期,处于半成熟状态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关爱。家长要明白一个道理,你爱孩子一定要爱让孩子知道,即使他身上有许多错误,你仍然是爱他的。那么,你就不要放大你的感受,不要否定他本人,调整好心态。否则,你再严厉,再努力,效果都是南辕北辙的.

三、家长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

我们提倡用解决和疏导家长与孩子间的沟通之道是:首先家长要时刻为子女敞开倾诉交流的大门,并要学会等待,让孩子主动开口,鼓励他们发表观点,开展平等对话;二是家长要信任你的孩子,不要试图去干涉和控制他们,要从他的角度出发,重视他认为重要的事情,尊重他的选择;三是家长要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不要轻易否定他的想法,树立他的自信,让他做最好的自己;四是家长要善于规避冲突和矛盾,要允许孩子犯错,让他们经历挫折,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五是家长可以不是教育子女的专家,但一定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包括家人、朋友、老师和其他的家长等,必要时要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四、家长要认识到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他们的幸福快乐更重要

进入初中,学习是摆在我们家长和孩子面前的首要问题。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的学习从课程设置到教师教学,从学习方方式到学习态度都发生了许多转变。

一是课程设置和学习要求的转变。初中科目明显增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能够自主学习;二是老师教学方式和探究学习的转变。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探究式学习、小组研究学习等;三是课时安排和作息制度的转变。初中生的作息往往睡眠时间更晚,复习内容更多;四是考试频率和升学压力的转变。初中考试的频率和升学压力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容易出现早恋、上网、厌学等现象。

家长应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应对之策:首先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和执行学习计划的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等;二是要帮助端正孩子学习态度,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产生成就感;三是家长要帮助孩子摸索经验,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孩子学会分析总结,查找不足,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五、家长要走出教育孩子的误区学会改变自己

家长在子女教育上,尤其是青春期教育上,一般来说容易踏进误区和盲区,就会影响青春期对于孩子教育的干预效果,也影响家庭的生活生命质量。

一是家长作为社会中人,会遇到来自工作、婚姻、生活和心理方面的困扰,动辄大动肝火,总是拿自己孩子的劣势与别人孩子的优势相比较,伤害孩子的自尊,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二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往往以考试分数衡量孩子将来能否有出息,这种标准是靠不住的,使孩子过早丧失了成长的乐趣;三是一些家长在长期不良情绪包围中,家庭气氛压抑,孩子乐观向上的情绪被打压,发展受到阻碍;四是家长不能理智地面对孩子的不足之处,不会抚慰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失去了心灵的安全感和社会的认同感;五是家长过度地保护孩子,不敢放手,孩子的独立人格不健全,不能判断事物,不愿意挑战困难,象寄居蟹一样生活在父母的护庇之下。

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中西方有个著名的“半杯水”理论。一个杯子装了半杯水。中国人会失望地说:还差半杯水没有装满。而西方人会惊奇地告诉孩子:瞧,你已经有了半杯水。

这种理念的差异是很说明问题的。

“小升初”孩子的家长需要准备和思考的东西千头万绪。我们家长应记住老子的话:“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相信每个家庭就会幸福美满,所有的孩子就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第9篇: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发展;途径

[作者简介]陈雯(1963―),女,江西萍乡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副教授;余陆维(1974―),男,江西上饶市人,江西公安专科学校侦查系讲师;王坚(1965―),男,江西萍乡市人,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江西南昌330043)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厅课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系统研究”(编号:04jy20)系列论文之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实施策略进行了精到的论述。然而,对于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一片领域――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却很少有专门的论述。这是一个缺憾,也是本文写作的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法很多,诸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卫生教育等等。其含义也因提法的不同而有差异。这里,按教育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将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1]。”

一、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我国的农村学校里亦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当务之急。中小学生由于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即面临着自身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也面临着学习、竞争的压力,再加上他们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使得他们的焦虑、抑郁、敌对、孤独水平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国内外有关调查资料表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3-20%[2]。还有研究表明:在小学阶段,存在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比例为16.4%,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9%;在初中阶段,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比例为14.8%,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比例占2.5%[3]。2001年,由北京市八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进行的研究还表明: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例最高为19%。

(二)要使农村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青少年的培养,不仅仅是要让他们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增强体质,还要促进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得到思维的启迪,学会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学校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环节。

(三)农村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文明与进步,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农村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大多数,要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局面,首先要重视农村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在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促进积极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奋民族精神;同时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水准,净化农村社会风气,使他们在各项活动中能够保持科学、理性的处事态度。这实为促进文明进步之举,利在推动农村的发展与繁荣。

二、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如前所述,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和素质教育及农村社会发展的要求,决定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考察的结论是:现实情况令人忧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虽然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但由于农村教育行政部门的忽视,致使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严重,甚至工作仍未启动。用一句俗话来说就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再加上不少农村学校的校长、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甚至对“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一无所知,往往采取消极等待、简单应付的态度,或名义上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是在虚报情况,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这种倾向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二)虽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较热,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缺乏,使得心理健康实际教育的水平与质量都不高。

极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根本无法配备心理学专业教师。有些学校只能由部分有志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来承担。由于他们能力和水平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他们不是对一些心理问题总是无法解决,就是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技巧运用感到困难。

(三)虽然许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决心大,热情高,但是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操作不够规范,存在不少误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规范。如不得随意解释测验结果,不能滥用测验量表或其他测验手段,对测验结果及学生的心理问题要保密等等。但是,由于从事此项工作的工作人员的能力与水平问题,很难规范地进行操作。

另外,“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出现了一些消极的发展趋向”[4]。这些倾向主要有:1、心理健康教育是治疗学生心理疾病。2、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为了提高升学率。3、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4、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德育。5、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了一种知识的传授教育,而并没有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与提高。上述倾向,都会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根据我国中小学的实际情况,认为在实施过程中要解决如下五个问题:

(一)确立明确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既可以参考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的目标,也可以参考其它地方确定的目标。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量力而行,并保持与学校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二)各种教育力量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以便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首先,当地的县乡教委要重视抓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支持力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引入学校教育机制,把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看成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与核心,成立领导小组。

其次,要注意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各种激励机制,让教师主动地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

再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形成教育同步。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许多地方还很落后,学生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低,根本不可能要求其积极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做到不让他们反对、产生阻力就算成功了!

最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当地乡、村的支持,要让每位村民逐步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从而为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前文已有论述,在此不再重复。而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可从增加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与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自身素质入手。

(四)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这一问题在农村尤其重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从提高认识入手,千方百计解决这一问题。

(五)建立教育工作者与有关专家的联系。要鼓励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医学界等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通过各种形式的下乡活动,打破围墙,加强交流与沟通,加强协作与攻关。并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帮助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培训、服务、指导等工作。

四、农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根据农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在我国农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

(一)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在各种素质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思想道德有思想品德课,文化科学有各科教学课,劳动技术有劳技课、身体有体育课,唯独心理素质没有心理课,这是很不合理的。因此,很有必要在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解决以下两大难题:第一,使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因为仅仅依靠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有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但他并没有意识到,也可能意识到了而不去找心理咨询老师。第二,如前所述,目前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有待建设,受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正好解决了这一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应避免以下几点错误做法:

1、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考试科目。如果这样的话,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目的。学生又会为了考分而死记硬背一些心理学概念原理与规律。

2、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心理学课。如果上课时总是向学生灌输那些空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学生将会厌烦的,特别是干巴巴地对学生进行说教!因此要积极引入活动教学内容,将课上得生动,让学生乐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

3、将心理学课上成德育课。由于目前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由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担任,而他们由于以前的工作实践,形成了思维定势,仍按德育课的教学方式上课,造成学生心理紧张。

(二)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里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学科教学来展开的。所以,我们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既可以推动各科教学工作,又可以让各科教学为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那么,该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呢?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教师在各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情绪。这样,既能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还能缩短文学作品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开展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如各种比赛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各种训练来优化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学校中有许多的兴趣小组,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让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群体活动感受与同伴交往、协作所带来的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互助精神,让他们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此外,在农村学校里还可以举办心理教育方面的讲座,开设心理教育培训班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心理教育的主动性,促进他们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通过班级工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班主任要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心理教育方法,对全体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有效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其实,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方便的,主要是因为:班主任要比其它任课教师更熟悉自己的学生,这样就利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同时,由于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直接与学生的心理问题接触,这样就便于及时深究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指引前进方向。因此,在农村学校中,要注重将班级的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结合,以形成坚实的心理教育工作基础和运行机制。

(五)通过心理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在我国农村学校里,由于经济条件差,人员编制紧张,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还比较困难,但为了发挥个别疏导的独特作用,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可以创设条件,因地制宜,积极争取。

(六)通过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人的情绪极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目前在我国农村,由于改革开放,一方面,农村社区正以开放的姿态引进现代文化,消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另一方面又在加强本土优秀文化的建设,用现代文化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从而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社区文化。

除了上述社区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学校本身要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在此特别强调的是教师的自身因素,因为教师在学校心理环境中起着主导作用。作为教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敏锐的思维和观察力,积极向上的情感、平和的心境、开朗的性格,从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5]。当然,除了教师自身的因素外,也要充分发挥其它隐性教育资源的作用,如校园景点的设计,环境的布置等等,给学生以积极的暗示,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同时要注重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以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同时,由于家庭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都对孩子的心理素质有深刻、持久的影响。而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大重视,往往不太注意家庭环境的建设。为此,农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延伸到学生的家庭中,通过指导家长形成对子女正确的沟通方式、养育态度等,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氛围。

五、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展望。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种大趋势下,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被纳入学校的整个教育体系当中,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将给学校教育带来一种先进科学的理念,这种理念无疑会渗透于教育观、学生观和人生观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中小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更加突出,这也从客观上对农村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随着各方面教育力量的重视,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将不断提高。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还很低。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日趋成熟,各方面的日益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稳步前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我们坚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农村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迎来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R]. 1999.8.13.

[2]曾天德.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02.4.

[3]魏庆安. 浅谈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N].光明日报,200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