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园多媒体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不断完善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创设信息化教育环境
信息技术在21世纪的幼儿教育中有着独特的需要和发展前景。而硬件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园高度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添置相应设备,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创建了专业的网站,拥有一流的电教设备。我园科学维护网站和多媒体设备,重点抓好“幼儿园网站”“幼儿园资源库”的建设。不断更新改版“幼儿园网站”,进一步规范、充实其内容,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我园的办园特色和办园水平,形成有我园特色的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精品。现代化的软硬件不仅满足了教师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广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需要,而且为她们通过网络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构建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幼儿园管理的现代化
根据信息化工作的特殊性,我园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将网络管理与教育科研、卫生保健、安全工作、后勤服务、行政管理等有机结合,全方位、立体化地构建了幼儿园信息化管理机制。在行政管理方面:涉及幼儿园概况、幼儿园组织机构、幼儿园规章制度、幼儿园目标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幼儿园工作评价及幼儿园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电脑技术使档案管理有序、高效,运用办公自动化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档案文字整理等更加规范准确。在卫生保健方面,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幼儿定期体检记录、身高体重测评、营养计算、检查矫治事项、登记事项(儿童事故登记、传染病登记、体弱儿登记、预防疾病药物使用登记、紫外线消毒灯使用登记、大型玩具使用检查登记)等实施全面管理;借助电脑,设计出一些艺术字以用于墙面布置、环境创设等也变得轻而易举;安全管理方面,我园还建立建全了一整套的多媒体监控系统,能有效地监控全园的安全情况。
在幼儿园网站宣传上,我园较好地实现了幼儿园向社会、家长进行幼儿教育教学、幼儿学习、生活情况的介绍和幼教知识宣传和推广的使命,同时也和社会、家长实现了有效的互动,为倾听接受社会各界、家长对幼儿园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促进幼儿园的发展创设了便捷的途径。我园的网站自开通以来,受到家长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幼儿园的网站架起了与家长、同行、社会的桥梁,家园交流更加宽广,便于家长、社会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改动态,以便更好地进行家园合作,真正发挥出网站的作用,使我园的家园管理工作日益完善。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教育改革能否深化,关键在于能否更新观念,而观念的更新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认识过程,要使教育信息化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关键。我园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课程。组织全园教师开展多次信息技术培训,通过培训促使教师们具备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现代化教学水平,能够更好地胜任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精彩纷呈的教学案例、先进前卫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不仅从因特网上获得大量动态的幼教信息及专家咨询,而且还通过网络和幼教同行进行业务交流,进行网络教研活动。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学识,还转变了教育观念,加速了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素质,从而使幼儿园吹起了清新的现代化学习之风。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成功实现。
四、创设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实现现代教育园本特色
多媒体课件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它将单纯的文本信息转换成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的结合,创设出生动、形象、逼真并富有感染力的情景,吸引幼儿多种感官,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用它来制作辅助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多媒体课件,更加适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它以幼儿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开辟了幼儿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新天地,展示出了多媒体教学软件技术的独特魅力。显示出无以伦比的优越性,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通过课件制作比赛,使教师们学以致用。在课件制作上考虑如何激发起孩子的兴趣,如何制作一个孩子喜欢、接受和容易投入的课件,如何把抽象、枯燥的知识容入形象、生动、活泼的课件当中,要求课件贴近孩子生活实际、实实在在起到教育作用,丰富的主题内容,涉及多个领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觉、听觉和动态的交互式环境,将教学活动与课件巧妙组合,相溶一体。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创设了幼儿喜爱的各种情景,引发幼儿产生愉快轻松的情感体验,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欲望。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幼儿学习的主体性,拓展了幼儿积极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网上资源库的建立,使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一系列变革都将随着共享信息资源的广泛建设而深入,小朋友的自主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会因网络进入校园而被激活。共享信息资源的大量需求与全方位提供,将为幼儿园教育现代化注入强大的活力和生机。
一、幼儿园网上资源库的构建内容
(一)构建网上教师资源库
我们建立了网上教师资源库,它是一个园本教研的资源自选超市。在教学设计区,收藏了许多优秀教学案例;在视频资料区和图片资源区,拥有天文、地理、科普、动植物百科等各类图片、视频资料;在配套课件区,老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为小朋友创设更好的互动和自主学习的空间。这种电子化的自选超市可以让老师按需使用,避免重复劳动,减轻老师的工作量,使老师有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学习、研讨,成为老师教学的好帮手。
(二)创设网络幼儿资源库共享平台
共享平台一:娃娃商城,体验别样的购物游戏。在“娃娃商城”里有丰富多彩的商品,有图书区、玩具区和水果区。孩子们在商城购物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点击小推车,喜欢的商品就装进购物车内……在孩子们熟悉了网络购物以后,家长和老师还可以设计很多有趣的游戏,如在规定的时间内购买商品,商品总价正好是拾元等,使孩子在尝试网上购物的同时,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发展。
共享平台二:芝麻开门图书馆,分享快乐的阅读时光。“芝麻开门图书馆”里有许多适合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如果他们看中了自己喜欢的书,就可以点击进入借书平台:输入班级、姓名,借书信息就进入图书管理员的信息栏中。在每本图书的后面还有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通过网上图书馆,不仅使家长可以参与借书过程,给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而且在老师设计问题的启发下,爸爸妈妈更好地指导孩子进行阅读,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倾听、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习惯。现在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每次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快乐阅读时光”。
共享平台三:亲子俱乐部,走进多彩学习乐园。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让家长走进课堂,与孩子共同学习,给予孩子更好的引导,成为教育新的发展方向。亲子俱乐部的开设,正是对这种设想的一种大胆尝试,我们把五大领域的教学内容和园本特色课程按照由易到难设计成一个个新颖的课件和游戏,并将其归类整理为针对三个年级分为六个学期,作为幼儿园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使家长在家也能了解幼儿园的教学理念与内涵,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孩子学习,让家园教育真正同步。
二、幼儿园网上资源库的建设体会与思考
(一)针对几种不同的教学资源采用不同的建库方法
幼儿园不同领域的教育活动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所以在幼儿园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选择时要根据本园实际选择教育内容。同时要对新编幼儿园教材进行必要的筛选,并进行不同教育领域利用信息技术的教材建设,以实现幼儿园之间的资源共享
对于制作资源型课件的素材及资源型课件,尽量购买。随着国家教育部统一组织、统筹规划、联合攻关,加快各级各类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今后这类资源会越来越丰富,如K12教育资源库。买到后由专业教师通过一定方法整合到校园网站中,另一途径是在本校教师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收集大量的原始素材,经过整理分类后,存入校园网站,作为课件素材,共享使用。对于课堂教学所需的课件等,如果买到合适的,或者从因特网上下载到的,先考虑购买或者下载,集中到校园网站上共享。在买不到或下载不到的合适课件时,才考虑到自行开发制作,要求制作的课件是开放的,能被教师进行修改或再次开发。对于网络课件,教学资源建设更多更主要的工作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作基于网页的资源型教学课件。
(二)充分发挥资源库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随着社会工业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对劳动者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教育相应地也要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加强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同时,加强实践技能教学。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一)“新课改”的呼唤
“新课改”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称。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园教育的新一轮课改试验也开始了。幼儿园新课改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幼儿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良好的心理素质、创新的精神,善于学习、善于反思。2006年11月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召开了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专题座谈会。会议的主题是师范院校如何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大家一致认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要求,积极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诸多因素,职业学校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偏低,学习基础普遍较差,对专业知识不了解甚至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感到困难。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来看,职校生与同龄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在智能结构与智能类型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因此,他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如果运用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那么结果只能是失败的。
其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包括“三学六法”,整个教材体系对教学实践虽然仍有一定的参考性,但其结构和内容已远远滞后于幼教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一是教材的逻辑性强,概念、知识、原理等理论知识过多,学生难以掌握,容易觉得乏味。二是教材的内容已经陈旧,很多学前教育发展的各种前沿理论没能列入到教材中。三是各科内容互相重复,但观点各有差异,学生很容易混淆。四是教学过程注重教师口头讲述,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对概念、原理阐述较多,要求学生运用教育原理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践问题的技能训练少,学生学完后很难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顺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即将课堂教学搬到实际操作室,把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融为一体,通过一体化教师的讲解、演示、巡回辅导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听、看、练等手法全面调动大脑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一体化教学法由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互相配合、灵活运用,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兴趣,使学生不觉得单调乏味,因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这种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形式,解决了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重复教学问题,将应知的专业理论和应会的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技能训练为主线,强化专业理论的指导作用,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学习理论兴趣,促进了对理论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训兴趣,为学生走向实际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一)课程目标一体化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技能型人才。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改在课程目标方面的改变是,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所以,我们确定的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培养学前教育工作者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掌握学前教育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钢琴、舞蹈、绘画、游戏等基本技能娴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较强的学前教育专门人才,努力构建“教学—实践—就业”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
(二)课程设置一体化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以“三学六法”为主体。这样的课程集合,形式上好像合乎逻辑,实际上并没有整合成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特点和真实需要的课程体系,不仅内容庞杂,体系混乱,而且消耗了大量的课程资源,没有很好地将师范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
“三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基础教育课程要少而精。这些课程必须高度凝练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既要反映学科的精华,又要紧密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需要。例如幼儿卫生学,可以在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卫生知识基础上,让学生着重掌握幼儿的保健技能和相关营养知识的应用,也就是着重掌握幼儿保育方面的技能,如幼儿意外伤害的急救技能、营养的搭配、生活护理等。而对于幼儿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可以对其进行优化结构体系,整合为学前教育心理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弱化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整合两者重复的部分,把重点放在幼儿各心理现象发展特点和相应的教育基本原理以及教学方法上。
传统的“六法”是幼师的课程主干。自从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后,六科教学法摇身变成“五大领域教育”,并整合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一门学科。但无论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还是在幼儿园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基本内容和方法还是沿用了“六法”的主题。“六法”的主要问题是在分科教学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知识体系,过于偏重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学法,这一点需要改进,但我们也应看到,“六法”蕴含的教学元素,是幼儿园的任何教育活动中都不可缺少的,不能简单地抛弃。我们应该对传统的“六法”加以改进整合,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结合起来,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学会如何有效地组织、安排幼儿园教育活动,并通过见实习学会融会贯通,综合使用。
(三)教学方法一体化
1、项目学习法:运用“项目学习法”将课程学习任务分解为多个学习项目,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发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操作练习、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表演、活动设计、观点辩论等多种途径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采用三段式:理论研讨—案例分析—归纳小结(或操作练习),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三段式顺序,使学生深刻理解学前教育基本原理。同时,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学前教育的理念和信念。
2、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将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安置在一个模拟的、特定的情景场合之中。通过教师的组织、学生的演练,在仿真提炼、愉悦宽松的场景中达到教学目标,既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应变、实景操作的能力,又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的感染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应用,因现场教学模式要受到客观条件的一些制约,因此,提高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办法就是采用此种情境教学法。学生们通过亲自参与环境的创设,开拓了视野,提高了动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是在幼儿园直接进行教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幼儿园结合上课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学、练、做相结合,缩短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距离,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关于“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等内容,学生在幼儿园,按教学要求学习利用各种教育教学的方法,设计并当场给幼儿组织教育教学、游戏活动,教学地点从教室转换到了幼儿园,把教法课中需要学生实践操作才能真正掌握的内容,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设计方案,精心准备教学材料,在幼儿园进行现场教学。虽然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还稍显稚嫩,但她们实际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此外,学生现场教学之后的自评、互评及教师的讲评,都是此种教学方法中的亮点。生动形象的演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教学方法从纯课堂教学真正步入了实践之后再提升的环节。
4、多媒体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教学容量大、节省板书时间等优势,深受学生喜爱。例如在教授幼儿心理学的知识时,结合教育需要,有针对性选择flas,充分利用动漫为教学服务,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结合欣赏活动,对故事内容进行简单的讲评,引导学生分析角色的心理,了解幼儿故事演讲的策略。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案例
护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儿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课程之一,由于儿科某些疾病发生的季节性,长时间、多人次反复观摩患者所敛的家属不配合等因素,导致课问临床见习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的单一讲授亦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下面就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使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体会,与同仁进行商榷。
一、案例教学法的由来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讨论,找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举出相关案例加以启发、说明和论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及沣意力,达~l;深印象、深刻理解之目的,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2.案例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是各个学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缩短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临床和现实情境中,成为培养高素质、开放型现代化护理人才的有效教学手段.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足以案例为主的使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包括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电视录像、电视现场直播,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和实现学和创造、感性和理性结合的特点.
三、应用
1.甄选合适案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如何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办法之一,它弥补了由于小儿疾病时限性、患者家属配合不到位所致的临床见习不足。而案例教学法的关键是案例的选择,遴选案例的依据是教学目标。小儿体液紊乱内容是儿科护理学的难点,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就有关体液紊乱的知识满堂讲解,学生虽然可以记忆相关内容,但对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能力不强。在案例教学法中,先把小儿体液紊乱的案例布置给学生后,按照5~8人一组的标准将学生分组,小组同学一起阅读、讨论案例,在查找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安排讨论活动,由一名学生发表,小组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全班学生参与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通过护理评估,确定了患者的护理诊断,制定了护理措施,完成了教学目标。
多媒体在教学中已经被广泛使用,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行案例法教学。例如在进行新生儿颅内出血疾病教学时,在课程开始时首先展示一个病例,病例中描述了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的主要症状、体征,其中患儿的意识改变、惊厥和呼吸变化等表现,用视频播放,以加深学生对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表现的认识;并提问)为什么在出生后不久会有这些症状和体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然后注重讲解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因,使学生掌握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基本知识点。虽然护理工作的重点是通过护理措施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但在教学中,仍然要求护理专业的学生清楚辅助检查项目及其对于疾病诊断的基本意义。为此,在完成上述教学任务的基础上,笔者通过质疑、提问、启发的形式让学生自己确定需要辅助医生完成的检查项目,锻炼了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将典型案例多媒体化的教学方法既克服了床边教学学生多、患儿少、学生学习不方便的问题,也克服了书面病例教学不能展示的案例图像、音频、视频内容,可以全方位地表现疾病特点,使案例教学迈上新台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除了使用小组讨论、典型案例多媒体化等形式外,还可以采用自主运用知识的方法⑥,即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内容,由学校联系社区幼儿同,利用见习课时间到幼儿园对不同年龄组儿童进行查体并记录数据,返校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小儿发育状态是否正常,并提出纠正的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注重教师由讲演者向导演角色的转换。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贫乏,教师是讲演者;案例教学法是学生一起讨论、分析,发表见解,教师是导演。教师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和评判,让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意见,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安排一名学生发言,小组其他学生补充,全班学生就相关内容展开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少插言,只有在学生离题过远或者出现原则性问题时才发表言论,将讨论引向正题。只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进行先天性心脏病的学习时,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自编病例,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发表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法,一组学生阐述右向左分流型心脏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方法,争论的焦点是两种类型心脏病的不同点及其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关于正常血液循环的知识掌握不够,对于左向右分流型心脏病发生青紫的原因理解有偏误,笔者想马上插言,但忍住了,过了片刻后,有学生提出反驳意见,把辩论引向正途。
关键词:中国 文化教育 师范生教育 教育体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297-03
中国制造的困惑,令人汗颜的文化赤字,端午节被韩国人“申遗”,中医被冠以韩医,历来被世人公认的中国四大发明韩国已经着手强夺其中的两项……长此以往,不堪设想。因而,这几年“中国文化”再次热了起来,据统计2005―2007年核心期刊以上的论文就有2 600多篇,从哲学思想探讨传统文化价值[1],从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探讨和谐社会的建设[2],从文化战略高度谈文化精神支柱[3],阐述中国文化输出[4],阐述传统文化对自我完善所起的作用[5],谈传统文化精神[6]等,但是直接谈高校中国文化教育的文章很少。大家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不懂中国文化,所有这些都谈不上。文化的形成和发挥作用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主体无疑是今天的青年学生,即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尤其是今天师范院校的学生将成为明天中小学的教师,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中国文化教育,其意义是深远而重大的。
一、“中国少年”文化危机
这里“中国少年”特指高校青年学生,此说取于梁启超先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目前巨大的文化赤字,要改写需要一个过程,青年一代能完成这个过程吗?现在的青年学生,不久会成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成为社会的脊梁,能否担当起脊梁的角色,能否使中国具有永久的魅力和永恒的国际竞争力,掌握好自己的民族文化是基础条件之一。但是,目前教育系统在中国文化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比较有限,特别是高校,尤其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类高校;青年学生传统文化几近断层,潜在的后果非常严重。
笔者曾经在一所师范类高校任教,该校没有针对所有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设置任何文化教育或中国文化教育方面的必修课。笔者年轻,知识和教学经验都比较欠缺,但是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韪,尝试性地针对全校学生开公共选修课《中国传统文化》,选课人数、学生教学中的积极配合、主动做服务工作等,使笔者感动和鼓舞:学生们对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是感兴趣的。考试时曾出过这样一道考题:读材料:(1)谈谈你的感受;(2)结合实际,谈谈师范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材料1:据悉,2004年陕西省“中考”有一道填空题:“黄帝陵埋葬的是________”答案有宣统皇帝、道光皇帝、乾隆皇帝、嘉靖皇帝等等五花八门。
材料2:余曾和一位即将“高考”的学生谈及萧何墓,他问萧何是谁?余答:“萧何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的丞相。你听说过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吗?”其(默然良久)对曰:“没听说过。那么韩信是干什么的?萧何为啥要追他?”吾愕然、忧戚,长时无语。
材料3:曾在教学中做过这样的测试:让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们举出他们印象中最中国的东西,来自全国不同省份的学子们,举例不过五个;另让学生举出咏月的诗、词或曲中的句子,教室里良久无声,问及原因,答曰:是实在不知道呀。
材料4:让大学学生知道最中国的东西是中国每一个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尤其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类院校。
这几则材料决非杜撰,完全是真实经历,课堂教学中曾不止一次地谈到这几件事并进行过分析。考试方式是开卷,考试时间是一星期,个别同学连题目都没有看清楚,将这几则材料分别当成了简答题;有的把第一则材料当成填空题,填着古代帝王的魂灵、嘉靖皇帝、秦二世等。并不是说每一个大学生都要成为中国文化方面的专家,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不能挣脱中国文化影响的中国人,无论从那方面讲,多少应该有一点传统文化方面的常识,何况还是大学生,更何况还是将要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大学生。
本次共有259人选课,考试试题分为分析题和论述题,有259份有效答卷,学生的观点融于对问题的分析和阐述中。就高校传统文化的现状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统计大体如下:107人“流失严重,了解甚少”;22人“传统文化被淡化”,18人“大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很有必要”,7人“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虽然只是学生阐述问题时的观点而非专门的调查问卷,也许正因为如此,更准确地反映了实际情况。传统文化流失严重是大家共同的看法。
二、文化危机形成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
(一)文化教育制度尚待健全
据笔者的手头资料,目前中国大陆似乎还没有高校具有中国文化本科或专科专业;直接以中国文化作为专业或研究方向的硕、博点,也比较少见。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将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但似乎过于强调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是文化的源头和根本,文化产业只是文化的一个终端和分枝,核心应该是文化事业,其次才是文化产业;而在文化事业中,文化教育应该是其核心的和最重要的部分,这是由教育的对象和教育的功能所决定的。2003年7月,“中办”和“国办”转发了《、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常常喊教育是基本国策,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既然文化建设那么重要,既然有那么多人谈中国文化对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潜在的巨大意义,教育的对象又是未来建设社会的主力军,教育系统应该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关注对象之一,遗憾的是,却缺少了教育部,从这里是否可以看出决策部门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教育部门没有多大关系?这是一个大的误区。文化建设要从根子上抓,要从基础上抓,空中楼阁式的文化终究效果不会太好,是要出问题的。
1.应试教育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影响因素。笔者曾通过一次(同上)《中国传统文化》考试试卷,统计造成中国文化缺失严重的原因:63人回答“与教育体制有关”,其中,36人“教育存在片面性、存在漏洞”,7人“应试教育是主要原因”,6人“未将传统文化课开设为必修课”,7人“教育未从娃娃抓起”,7人“高校不够重视”。目前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教育的目的不是育人,而成了大大小小的考试。老师的待遇、荣辱体现在学生的成绩上;学生的优秀与否、甚至前途均与分数息息相关;家长对子女期望的目光也盯在分数上。升学的竞争,就业的压力,不要说学生不愿意看文化方面的书,即使愿意看,也没有太多的精力;更何况,就短期来看,文化的作用远没有外语那么重要。文化被搁浅了。素质教育也提了好多年了,效果甚微,青年学生中普遍出现了许多问题,思想迷茫了、心理脆弱了、头脑僵化了、精神缺失了、信仰多元了(即就是主流信仰没有了)等等,我们的教育体制出问题了。光喊“素质教育”是不大起作用的,必须进行教育改革以调适。
要么改变应试的教育制度,要么调整应试的内容,或二者兼而有之。改变应试的教育制度,难度似乎要大一点。决不能取消考试制度,不通过考试去衡量人才和选拔人才,那又通过何种途径,推举似乎潜伏着更大的问题:公平问题、质量问题、机会均等问题等等。关键是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应试有诸多的弊端,可以慢慢减弱考试的绝对权威,比如高考,一锤定音,为何不在一锤之外,添加更多的锤音(高中的所有成绩);不要赋予硕、博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合格分数线绝对否决权,这种“一刀切”似乎很公平,但背后却产生了不少问题。为何不能特招,给那些真正有所长的人发挥特长的机会,何必考研非得考英语和政治、考博非得考英语不可。当然为了确保真正的招生质量,可以辅助以复试和其他的考核方式。
2.政府对师范高校的中国文化教育缺少切实的扶持。政府教育投资应对中国文化教育有所考虑。政府在高校普及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长远投资,效果当下虽然看不到,但对国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且从现在情势看是迫在眉睫。其一,直接进行财政拨款,逐步建立完善的投资机制。倘若政府只顾拨款,而不管所拨款项的具体用途和使用效果,是不行的。拨款时,就要知道款的流向,确立使用效果,对使用效果好的高校加大投资力度,使用效果不好的高校,减小投资力度,但评估和验收的标准是确定、硬性的。其二,间接投资。现在网络很发达,多媒体教学也越来越普及。政府可以建立专业的、官方的中国文化网站――决不同于娱乐文化网站。责令各高校知名文化学者轮番、定期进行文化方面的学术讲座(尤其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文化学者),给学者以荣誉,建立激励机制,甚至使津贴和此有点关系,使拿政府特殊津贴的人为政府分忧,使他们的文化和学术惠及更多的人。
3.政府对师范高校的中国文化教育情况缺少明确的要求。教育部应该将师范高校中国文化建设纳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体系”。既然纳入了评估体系,自然也对高校的中国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要求;同时对高校来讲也有了发展中国文化教育的动力和责任。
(二)师范高校管理层对中国文化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
从高校管理层来说,造成高校中国文化严重缺失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没有进行中国文化研究的学术团队建设,没有用于中国文化教育的经费预算,对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方面没有任何的要求等等。
笔者认为,当前最要紧的是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对中国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针对高校,展开有无必要进行中国文化教育普及的重要性的大讨论,宣传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等等,只有认识到位了,才利于做其他相关的工作。二是解决教材的问题,即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从内心深处认可它、喜欢它是真正实现中国文化教育的前提。三是师资问题。说句实在的,若要真正普及中国文化教育,这和教材一样,是个重要的关键问题。据笔者了解,在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高校中国文化方面的专家可以说不是太多,全面熟悉中国文化并有教学艺术的教师也不是太多,甚至连高校教师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普遍也难以恭维。这是个大问题,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解决起来也是最棘手,最需要假以时日的问题。四是设施问题。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引进,教学手段的确改进了不少,教学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五是监测问题。包括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检测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包括监测机构的建立,监测指标的制定,激励机制的确立等。六是保障机制。含硬件和软件两大块。硬件,如资金和师资;软件是师资质量的提高,师资的学术活动等等。七是对学生有明确的中国文化教育方面的要求。例如,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必须修够中国文化方面课程的多少学分,要求每个大学生像学习《思想品德修养》一样去学习中国文化,甚至可否考虑用中国文化课代替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的课程,因为前者的内容和意义是后者所远不能及的。当然这是一个尚待商榷的问题。
总之,对师范生进行中国文化教育的意义,应引起师范高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制定政策时应该有所考虑和倾向,从小处说,规定高校将中国文化开设为所有大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从大处说,在高校普遍设置中国文化专业,成立学术机构以培养中国文化教育和研究的团队等等。
学校是传播、创造文化的重要场所,对学生进行文化启蒙和教育的任务最重。全民启蒙,学校任重。到2030年,今天幼儿园的孩子就是社会上的基础劳动力;博士生就产生于今天的小学生,处长就产生于今天的中学生,大学生中会有司局长,博士后到时会当上部长。因此,如果学校还盲目地追求分数,还不做好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启蒙,后果非常严重。
让每一个学生知道最中国的东西是中国政府和各级学校的责任,关键是高校,尤其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类高校。
参考文献:
[1]牟岱.从古代哲学思想延续看当代中国文化价值特点[J].学习与探索,2007,(2).
[2]王瑾瑾.从中国文化的和谐思想看和谐社会的建立――论中国文化的体系与构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增刊).
[3]魏波.中国文化的战略:寻找大国崛起的精神支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4]王岳川.大国形象与中国文化输出[J].花城,2007,(5).
[5]毕重增,黄希庭.中国文化自信人格的内涵和功能[J].心理科学进展,2007,(2).
[6]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J].党的文献,2006,(1).
An Analysis About Educational Ques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Normal University
LI Hui-e
(Yunnan University,Faculty of Humanities,Kunming 650091,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