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心理辅导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第1篇: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厌学心理;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陈坚(化名),男,17岁,某艺术学校音乐班二年级学生,南宁市人,独子,父母为公务员,家庭经济情况良好。

二、主述和自述

自初中以来我就对文化课没有兴趣,有偏见和抵触,认为上不上没什么关系,即便到教室也会开小差,玩手机。我爱好专业课,但不够勤奋,很少主动到学校琴房练琴或唱歌。课余时间很少用来学习,不知道要做什么,白天睡懒觉,晚上经常出去玩,有时回来得很晚。学校离家近,条件符合走读,家长也希望我住家,但我不想住在家里,不想受到父母的管制。

三、教师观察和他人的反映

陈坚从小参加学习兴趣班培训,自小嘴巴甜,说起话来放得开,不拘束,语言叙述清晰,所述问题实事求事,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性格比较直爽、健谈,和他交流没有什么障碍。

班主任反映该生经常旷课,特别是文化课,晚上出去玩,很晚才回来,讲义气和面子,同学关系好,为人热情,朋友多且关系密切,只要人邀请必到场,爱抽烟、喝酒,自控力较差,上课需要教师到宿舍去叫,上课开小差,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得过且过。优点是比较讲究卫生,床上用品、个人衣着整齐、清洁。

四、评估与诊断

该生智力正常,自知力完整,对自己的认识还算清晰,对专业有兴趣和爱好,却不肯去努力学习,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以及发展规划,自控力差,属于厌学心理问题。

五、原因分析

1.生物学原因

陈坚处于人们常说的“叛逆期”,不仅生理方面快速变化成长,而且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意见,但由于年龄与社会经验所限,他对是非曲直没有正确的判断能力,需要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

2.家庭原因

因父母都是公务员,父亲还是单位领导,父母对其关注和教育度是够的。陈坚参加过各种兴趣班学习,如音乐、美术、儿童英语班等,学习效果良好。但爷爷奶奶比较宠爱,甚至说是溺爱,要什么给什么,零花钱多,因为在爷爷奶奶四个子女中他是唯一的男孙,并且长得可爱、帅气,在几个孙辈中“享有特权”。由于爷爷奶奶和父母的教育与要求有差异,从小学到初中成长变化中受外界因素影响,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但个性却越来越要强和张扬。

3.自身原因

陈坚之所以选择来校就读是因为:认为读高中辛苦;考不上示范高中;自己从小对音乐有一定学习兴趣和天赋。但其对艺术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来校过了两三个月,神秘感没有了,学校并没有教“街舞”或流行歌曲,心理的落差使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加上自控力较差,脱离父母管教,生活习惯和作息再没规律可言。

现在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无目标,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得过且过混日子,甚至自暴自弃,对出路不明确、迷茫,也不为将来考虑。这些人相处久了,无疑形成“你这样,我也这样,大家混日子”的心理,正如“近墨者黑”,陈坚来到学校后就受到环境影响,变得更加厌学。

4.社会原因

当今信息流通量大,网络使他了解社会上的各种新鲜事,正面的、负面的都随时进入他头脑。陈坚跟其他学生一样,对于电脑网络无师自通,并且沉溺其中。

六、辅导过程

1.第一次辅导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特意安排,而是利用陈坚主动到课的机会,以坦诚自然的态度,跟他沟通交流,谈生活谈社会见闻,建立平等友好、信任的关系。

效果――下次课堂,他按时出现在教室。

2.第二次辅导

巩固良好的信任关系。继续坚持平等、坦诚的态度,以朋友式的聊天形式,与之聊一周来的娱乐去向和学校班级趣事以及他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

效果――加深了解,师生可以成为朋友。再下次课堂准时到课,并认真听课。

3.第三次辅导

强调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尊重的方式与意义。按时上课,认真听课,是尊重教师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自己又学到知识,一举两得。教师热情、友好、平等、亲近对待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来交往,缩短师生距离,增进彼此信任,从而使学生学自觉尊重教师。

效果――肯听教师的话和接受教师的教育。

4.第四次辅导

肯定其优秀的一面。陈坚除了学习积极性差、花钱大手大脚、沉溺于网络等缺点外,他的优点是团结同学,热心助人,不会参与打架斗殴,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为此,在与他沟通交谈当中充分肯定了他这些优秀表现,建立他的自信心,也适当在同学面前给予表扬,让他感受教师对他的关注与肯定。

效果――给他以一种鼓励,增强他改正缺点的信心。

5.第五次辅导

了解该生厌学产生的原因。谈到入校一年多,学习方面有何收获,有何想法。陈坚坦承学习态度不端正,想学就学,不想学就缺课,小时候对音乐的兴趣,长大后却没有那么浓厚了,尤其进入专业学校后,专业教师上课多是民族、美声等唱法,所教的歌曲都是经典音乐,不是流行歌曲,学起来乏味,难度又大,一时对学音乐产生迷茫,文化课又觉得可学可不学,对音乐专业学习目的模糊,不知道将来如何发展。

效果――了解厌学根源,便于对症下药,消除厌学心理。

6.第六次辅导

帮助其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目标的设立会通过自我激励机制对个体发生作用。头脑中的目标意识越清晰,越具体,对个体行为动机的引发越有利。另外,目标的确立要适当高一些,这有利于激发潜能,一般来说,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过难或过易的学习目标都会影响学习动机。陈坚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来学校学习的目的仅是因为喜欢唱歌,他不知道毕业之后如何发展,也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样的工作,只想走一步算一步。由于学习方向不明而无从下手,无法激发学习兴趣,反而使他对学习产生不良的情绪。从陈坚说过想读大学和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分析,喜欢音乐和唱歌是好的,是他的一个特长和优势,可以通过发挥这个特长来弥补自身文化课方面的欠缺,报读音乐专业高校,并举学校很多成功的例子,告知他大学校园才是年轻人的美好乐园。与其分析,现在还是一年级,努力还来得及,大学艺术类专业的分数线普遍比综合类的要低,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陈坚的语文成绩还可以;从小就学英语,基础也不错,会些口语;数学比较差,家庭条件允许可以通过请家教补数学课,提高数学成绩。

效果――不良的习惯慢慢消失,学习态度慢慢端正,开始按拟订的学习目标。

7.第七次辅导

跟踪督促学习,提高其自控力,教会其合理安排时间。让一个学生进步不容易,尤其是思想方面的进步,经常会因为人性懒惰和忍耐有限的弱点,反复无常,需要教师、家长共同沟通、配合,分清各方责任,并且协助制定科学的学习时间表,合理安排时间,定出短期和中期的发展规划,严格按学科科目与时间表督促检查,提高自控力,持之以恒。

效果――生活学习开始规律,晚归现象减少。

8.第八次辅导

劳逸结合,沟通交流。教师家长定期沟通,反馈各自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及时肯定良好、进步的表现,也有策略地指出欠缺之处,鼓励其既要学会学习,也要学会休息,强调学习生活节奏协调,节假日可以陪同外出游玩,放松思想,劳逸结合,学习常态化、习惯化,学习生活形成良好习惯。

效果――一个好学生出现,一年级第二学期至今表现良好,积极参加班级学校活动,为争取到高校学习努力备考。

七、辅导效果分析

经过半个多学期的辅导,陈坚的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有了一定的改善。他能主动到课堂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目标,对未来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到课率有了明显提高,迟到、旷课的现象减少,睡懒觉现象也基本没有了,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提高,任课教师反映他能在文化课上主动提问题了。心理辅导对该生的厌学心理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第2篇: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案例:

    基本情况:心心,女,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家庭情况:

    1、父亲在公安局工作,母亲在保险公司工作,家庭条件非常好,物质方面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

    2、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比较多,但方法存在问题,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粗暴,说服引导少,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

    3、父亲对孩子比较溺爱,母亲管教的时候,父亲总是护着。

    4、父亲节约意识比较强,在这方面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多。

    个性特征:

    1、极端厌学。上课什么也不学,玩东西,啃手指,左右乱转,要么去招惹别人,要么只管自己做小动作。

    2、学习成绩差。除了英语以外,其他学科全部不及格,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3、不愿完成作业。只写英语作业,其他学科作业全不完成,数学是不会,语文不愿写。

    4、没有朋友,同学们都不愿跟她玩,谁也不愿跟她坐同桌。

    5、严重缺乏自信。和她对视,眼神总是飘忽不定,似乎总有什么事情怕你知道,感觉她的心灵被蒙上了阴影,结成了冰,任凭阳光多么强烈,也别想照进来。

    6、情绪变化无常。时而特别兴奋,大声尖叫,时而郁郁寡欢,独自一个人呆在角落里。

    7、行为懒散,做事拖拉。写字很慢,但比较认真。

    8、经常拿同学的东西,如:笔、本子、钱等。如果是在地上捡到的东西,就偷偷地据为己有。

    9、经常用偷拿到的钱买很多东西,送给别人,希望有人能喜欢她,跟她玩。

    10、英语成绩非常好,每次考试不是满分,也很优秀。

    11、对自己的学习用品或其他物品特别珍惜,很少弄丢或损坏,如果丢了她会到处找,找不到会很伤心。

    以上是我对孩子的一些了解,孩子的自身的缺点和出现的问题很多,在诸多的缺点和问题中,以偷拿别人的东西尤为突出,这也是引发众多问题的根源。但也不乏优点的存在,如:英语成绩特别优秀,写字认真,爱惜物品等。每当面对这个孩子的时候,我总是想: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她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子?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感都告诉我,这个孩子需要帮助。我决定从“偷拿东西”这个根源入手,揭开孩子心头上那层阴暗的面纱……

    一、了解背景,分析成因

    经过和心心妈妈及以前教过她的老师交流,了解到一些情况:

    1、小学一、二年级时她就经常从学校拿一些小东西回家,如:橡皮、铅笔、粉笔豆。当时父母也对此教育过她,后来就没有太在意。

    2、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经常被老师留下补课,学习兴趣不高。

    3、三年级时,由于特殊原因心心所在的班级连续换了好几个老师,她的学习成绩更差了,后来干脆伸腿不干了,据说她当时是被“枪毙”了(老师不管了)。我看过她三年级数学书和快乐园,上面全是空白。

    4、心心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功课回家辅导得也少,如果遇到孩子有不会做的地方,家长的态度很粗暴,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笨,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以至于产生了严重的逆反心理。妈妈让她做什么,她偏不做,让她往东,她偏朝西,对她表示关心的时候,孩子却漠然视之,理解不了家长的良苦用心,家长和孩子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综合她的行为表现,我做出了一些分析:

    1、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她担心同学们瞧不起她,感到孤立无助,缺乏自信,不敢跟同学们交流,一个朋友也没有。因为心思不用在学习上,就总是琢磨着怎样才能偷拿别人的东西,慢慢愈演愈烈。

    2、在家里跟家长不沟通,感到妈妈对她的爱护是多余的,父亲的溺爱,也是她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上的主要原因。

    3、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没有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增强这种心理的发展。时间一常,对她成长产生更多不良影响。

    4、由于做了错事,害怕身边的人知道,担心被拆穿,所以心情总是很郁闷。当发现没有被发现时,又特别兴奋,滋长了下次犯错误的心理。

    当问她为什么要偷拿别人的东西,是妈妈不给你买吗?她的回答很让我吃惊:妈妈给我买,但用着别人的东西,我心里特别舒服、开心。问她知不知道这样做不对时,她说:知道,但控制不了自己,看见了就想拿。害怕吗?她禁不住哭了:怕,怕极了?小小女孩的心里,竟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与矛盾。

    二、共同商讨,摆脱心理困扰。

    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共同努力,帮助打开孩子的心结。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改善父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

    这样在家里,父母就能协助老师做好课后辅助的工作。心心不良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她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建议心心妈妈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厌学,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她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往学习上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点滴进步,家长一定要抓紧时机狠狠的表扬她,让她品尝成功的甜头,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2、架起沟通的桥梁,用爱关心,用信任理解,使其恢复自信。

    最初我们沟通时,心心并不诚实,经常编造一些幼稚的谎言,想欺骗我,蒙混过关。当谎话一次次被拆穿,老师仍然不言放弃时,孩子心头的冰开始融化了。随着时光的推移,我赢得了她的信任,从我经常找她谈话过渡到她会主动跟我交流,有时分享快乐,也有时倾诉苦恼。她开始愿意听取我的建议,并努力的配合。例如,她问我自己心里特别想改掉以前的坏毛病,但有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该怎么办?我告诉她,要想改掉坏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坚强的毅力,更需要坚持,老师对你很有信心。还教给她一种心理战术,以后再控制不住自己时,就把它当成一次考验,看看你能不能战胜自己,顺利过关,每战胜自己一次,就在心里表扬自己一次。她笑着点头,表示接受。以后我隔三差五就悄悄的问她,怎么样?笑容告诉我她成功了。

    3、打造机会,增进和同学之间的沟通。

    我还特意在班队会上为心心打造了一次和同学沟通的良机,(我提前让心心妈妈准备好了很多笔),首先她诚心诚意的向同学们道歉,并保证以后努力改掉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请同学们帮助和监督。接着心心将神秘礼物送给同学们,(礼物就是那些以前被偷拿走的笔,)当心心把礼物一一送还到同学们手中,说对不起,请原谅的时候,有的同学不好意思,有的同学惊呆了,还有的落泪了,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这个曾经为同学们讨厌、老师头痛的心心能做出如此的举动,真的很意外。我也备受感动,就趁热打铁,真诚的呼吁全班同学都来帮助她,让同学们明白了“错误难以改变,但可贵的是知错能改”的道理,希望心心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有几个热心的同学提出愿意和她交朋友,帮助她学习,真是求之不得!相信这些同学一定能以好的行为习惯影响她,让她慢慢走出心灵的阴影地带。

    3、咨询心理专家,寻求科学的心理疏导方法,对症下药。

    在我和心心妈妈双方共同努力帮助孩子的同时,我们也担心判断失误或方法不对头,怕适得其反。于是,我们联系了市立医院的心理专家,进行咨询。当我们把孩子的种种表现反映给心理医生后,初步被诊断为“儿童行为障碍”,而且从现在孩子的各种表现来看,所患的心理疾病比较严重。

    通过咨询,我们对这种疾病有了更多地了解,原来心理治疗不是单方面的,虽然出现问题行为的是孩子,但是父母的心理也有需要调适和改变的地方。有些家长带孩子来,认为只要孩子改变就好,不认为自己的教养方式需要调整,通常这种的治疗效果有限,孩子或许治疗期间有些进步,但治疗关系结束后,没几个月就复发的机会很大。

    最好的方式,是父母和老师积极参与治疗的过程,同时把在医院所学到的行为改变技巧,和心理调适的方法,在家里、学校实行看看,若做起来有问题,下次来医院时,再和治疗师好好的讨论。等到方法学习得差不多了,孩子的情况进步到令人满意时,便可暂时中止治疗关系,或拉长治疗期间。行为障碍的孩子,虽然难以处理,但是耐心地配合治疗,总是有慢慢改善的机会。

    有了心理医生的指导,我们对治疗充满了希望。

第3篇: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自卑;o导措施;自信

自卑,是指过低地评价自己,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不如他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害羞、不安、内疚等情绪。

大部分高职生因中考或高考失利而选择读职业技术学校,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时,在他们的心里面已经烙上了自卑两个字了,有些同学因在职业院校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会慢慢消减这种自卑心理,但有部分学生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或没适应新的环境,自卑的心理会越来越强,作为一名辅导员如何消除学生自卑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我们不可避免的课题。但这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需要辅导员付出自己的爱心、耐心与智慧才能使自卑学生凤凰涅。下面是我对一位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学生的辅导教育总结。

一、案情介绍

“老师,给我点时间行不?我烦透了。”小文来到办公室一脸忧郁地向我求助,我几近诧异。我为他沏了茶,我关上了门,我们俩并排坐在沙发上。“我都对他们那么好了,他们还嘲笑我,打击我。”他絮絮叨叨地念着,从他的叨念中明白了他受到了某几位女生的鄙视,受鄙视的原因是因为他又去附近的咖啡店花20元买了一杯绿茶。“他们就说我炫富,而花钱是我最后的精神支撑了,她们还不放过……”

从他的诉说中我感到孩子有着严重的自卑,同时我心中产生了几个疑问:第一,为啥花钱成为他最后的精神支撑了?第二,他为什么要喝茶,还经常喝20元一杯的绿茶?这些举措确实与入校不久的大学生的身份有点不相符。我带着这些疑问去寻找相关的原因。

二、多方位寻找原因

为了解开孩子的心结,为了解开我的疑问,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收集与他相关的资料。

(一)从我的角度观察

我将他拉入我的视线范围,我开始观察他的日常学习生活与行踪。发现他的随身物品比较高档,比如手机是苹果的,平板电脑也是苹果的,身上穿的也是大品牌的,他脚上的那双鞋至少是800元以上的;还发现他基本上不在食堂吃饭的,手里总是一瓶饮料,且比一般的同学出校门要频繁得多;他要么独行,要么总是与本班的一位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差的男孩同行,另就是隔壁班的有几位同学老是来找他(后来了解他这几位同学找他是因为可以吃到免费的食物);他的床上非常凌乱,杂七杂八的东西很多,床下到处是没洗的袜子、短裤,室友的意见很大,连续三个早上只见他漱口不见洗脸;上课总是坐在最前面,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他回答问题之后总有一群人说“切”;还有一点他很怕事,不管谁都可以拍住他。从我的角度看到的是:小文有比较优越的经济来源、不讲卫生、人缘不是很好、受人欺侮、学习积极性高、与各科老师的关系比较好。

(二)从本班同学了解

我分个地找到了几位称职的班干部,他们一致认为小文特爱炫富,老是在QQ里发表说说炫自己今天去哪高档的地方吃了什么、玩了什么,老说自己家有钱,去稍远的地方都是坐飞机,老说自己家里很有钱;另外就是老是把父母离婚的事挂在嘴上。从同学们的嘴里我抓到了一些关键的字眼:显摆、炫富、父母离异。

(三)与好友探讨

我找到了与他最要好的那位同学,该同学认为小文是一个讲义气的人,总是请朋友吃东西,只要谁需要钱他就会借给别人,但是在钱方面太没有节制了;还有该同学说小文总希望自己在别人的心目中很重要,很了不起,所以会做出一些出乎意外的事情,但是因为意外太多,越来越多的人瞧不起他。在朋友眼里小文是一个讲义气、慷慨、不会理财、希望别人在乎他。

(四)了解家庭文化

我以家访的名义拨通了他家的电话,接电话的竟然不是本人而是他的伯父,伯父以很委婉的口吻拒绝与我交流,而是让他的另一位亲戚我回了电话,我极为纳闷,为什么不是父母?这位亲戚告诉我小文的教育主要来自爷爷奶奶,在他只有几岁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他被派给父亲,父亲把他丢给爷爷奶奶,小文因此与父亲的关系很不好,甚至对父亲带有鄙视和仇恨。学费与生活费主要来自爷爷奶奶的退休金及亲戚的支持。到此,谁的心都会变得沉重。小文是一个缺父母爱的孩子,这就是他为啥希望通过以钱来支起自己的精神支柱的理由了,自卑心理不得而知。

(五)从其本人身上寻找根源

做完前序工作之后,我找了个比较合适的机会与他谈心。他讲述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及外界环境带给他的伤害。

1.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他也因此经常遭受同学的歧视,他的耳边会经常有这样的声音:“你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你是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你是一个野种”。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那时父母确实不在身边,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当别人一遍又一遍讲起时,他认为这一切都是真的,自认为低人一等。所以从小就任凭同龄人欺侮都不敢还击,只是心里非常恨爸妈绝情地抛弃。如此境况下度过的童年才是他自卑心理的根源。

2.初中时,因为他犯了个错误,老师惩罚他扫了一年的厕所,于是同学们老嘲笑他是个“扫厕所的”。

3.每逢过年过节家人聚在一起就会因他和他爸的事情吵架,这让他切切实实感到自己是多余的。

4.奶奶总说妈妈和外婆这不好那不好,说妈妈不该嫌贫爱富离开他和他爸,还不准小文见他妈,假话千遍也成真,所以小文从小就非常不喜欢妈妈,也不见妈妈,甚至恨妈妈。

5.有几位亲戚是企业家,比较富有,父老乡亲都夸他们。读初中时,当自己给同学们说起这几位有钱亲戚时他们就会对小文投来羡慕的目光,这就是他为啥要炫富的原因了吧,因为他可以在钱的方面找回自己的一点尊严。

三、确定目标,制定辅导措施

(一)辅导目标

1.改变孩子对父母的看法,接纳父母。

2.对财富的正确认识。

3.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改善人际关系。

4.走出自卑,真正树立自信。

(二)辅导措施

要治好孩子十啄昀吹男牟∈凳舨灰祝但孩子还年少,我们应该正确地引导他,让他形成一些健康思想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结合孩子的各种迹象我采取了以下辅导措施。

1.寻求家人的支援。他的自卑最早来源于旁人对父母的看法,要改变他对父母的情感观念必须要改变他身边最亲的人对其父母的情感与表达方式。孩子虽然没有得到很多来自的父母爱,但是他得到了来自以爷爷奶奶为核心的家族人员的关爱。不过爷爷奶奶在充当父母的角色培养孩子的同时也给他灌输了对母亲的仇恨,再加上全家人对父亲不负责任的指责,从小孩子跟着家人一起瞧不起父亲。要改变孩子对父母的看法必须改变家人对父母的态度,特别是爷爷奶奶和几个出资人。

首先,找家庭核心人物沟通。该亲戚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我请他做家庭沟通的桥梁,恳请他转告爷爷奶奶及他的其他家人不要再在孩子面前讲他爸爸妈妈的不是,一定要鼓励孩子去看望妈妈,也请他的家人允许他们母子相见,让他感受母爱,不要再培养孩子对父母及社会的仇视,相反要孩子学会感恩,要感谢父母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父母不能在一起,是父母无缘而尽,孩子不是出气筒,不是孩子的错。后经调查,他的家人都按我的要求在做。

其次,呼唤妈妈共同面对。妈妈很感谢我的出现,她一直希望有一个人来沟通她母子之间的情感。说起对儿子的亏欠几度泣不成声,她答应我会排除一切阻碍来关爱孩子,感化孩子,别的母亲能做到的他都会去做,会尽力改变孩子认为母亲不要他的看法。

2.学会理解父母。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必须先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我利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在孩子心理一直埋怨父母的离婚,一直渴望父母能复婚。我们进行了一次非常深入的谈心。第一,我给他分析了父母为什么会离婚;第二,我让他换位思考母亲的境况;第三,我以班上其他离异家庭的同学做事例,他们同样是离异家庭孩子,但是他们没有把自己弄成这样;第四,根据他们家庭的境况,及父母各自当前的生活,复婚的几率几乎为零,让他接纳父母离异且不可能再复婚的事实。

3.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从小缺乏父母的教导,加上因怜而娇惯,除了自己会吃饭,这孩子生活上基本上不能自理,所以遭到室友的嫌弃。为培养他良好的自理能力,早上我会亲自到寝室督促他搞好洗漱,整理床上用品,不会做的一点一滴地教;规定他定时洗澡换洗衣服;再进一步分配他搞卫生寝室,慢慢地室友不再排斥他了,他说话都有底气些了。

4.突出特长。孩子很热心,愿意为同学们服务,好表现,善于思考,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查找资料补充自己的能量,他的电脑技术相对其他同学要在行,针对他身上这些特点我要他参与班团委工作,大多数的班会由他来组织并主持。因为用心,每次班会都比较有特色,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加上老师的表扬,同学们慢慢地接纳了他,并认可他的成绩,这给他带来莫大的鼓励。另外孩子是学校辩论队成员,我以我的专业特长为孩子提供一些建议,我们相互切磋,孩子在辩论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学校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信心。

5.关注。孩子一直都很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特别是老师的看法。针对他这个心态,我经常把他带在身边,要他帮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班上的一些小问题与他一起讨论,有好吃的给他分享一点,冷了提醒他添加衣裳,病了给他送药……让孩子感觉到他的重要性,让他感受到人世间的温暖。

四、辅导成效

经过一个学期的引导,在小文身上发生了如下变化:①接受了父母离异的事实,并且经常去看望母亲,与母亲经常保持电话和QQ交流,并能理解父母的不易,并流露出将来自己一定赚钱养父母;②用钱有计划了,并学会存钱了,也经常与同学一起在食堂用餐了;③能自理了,并能做好个人卫生,与室友玩到一起了;④愿意为同学服务,还为他人辅导功课,成绩飙升,同学们愿意与他谈笑风生;⑤愿意为老师服务,系部老师都请他做点电脑技术方面的工作;⑥整个人忙起来了;⑦抬头挺胸,步伐快速;⑧立志出国,下决心学好英语,并付出了行动。

这一路来虽然付出了很多艰辛,但帮学生找回了自信,解脱了痛苦,回到真实的世界,这是做老师的最大的安慰。

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出版,2012.

[2]李艳清.大学生异常心理案例研究现状综述[J].生物技术世界,2013.

[3]齐长利,郑桂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来源及应对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

第4篇: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自我接纳 团体心理辅导 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021-02

自我接纳是指一个人可以对自己所具有的一切特征乐意去了解、面对和无条件接受,并能够承认自我的客观存在,关注自己的正面价值。自我接纳是人健康成长的前提,一般自我接纳程度低的人常会表现出自卑、自我否认和自我排斥。《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显示,有456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自卑,缺乏自信心,而笔者在近几年的工作实践中也发现很多大学生在自我接纳方面存在问题。自我接纳水平低会带来低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提高自我接纳水平,故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出“大学生自我接纳团体心理辅导方案”,以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团体辅导活动目标

(1)促进成员的自我觉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2)接受自己的优缺点,能够积极地悦纳自我。

(3)挖掘自己及他人正向特质,提升成员的自我价值感,建立自信。

(4)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培养积极自我评价的习惯。

二、团体辅导的性质

根据此次团体辅导的目标和参与者的特点,本次团体设计成封闭性、结构式、发展性的同质性团体。

三、活动对象

团体成员主动自愿参加,并且在自我接纳方面存在着相似的问题或困扰,想通过团体更好地觉察自我,提升自信者。通过面谈结果,确立团体成员。面谈内容为:(1)参加团体的目的;(2)怎样看待自己;(3)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理论,成长性团体以8-12人为宜,以保证活动效果。

四、活动时间安排

每次活动15-2个小时,共8次活动,每周进行一次。

五、活动方案

整个团体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导入阶段、实施阶段和结束阶段。导入阶段是形成团体,通过活动让团体成员彼此认识,建立团体规范,创立和谐、温暖、安全、理解的团体氛围。实施阶段通过较深层次的自我探索和团队活动,进行更深入地分享讨论,促进成员的自我认识、自我探索进而获得自我接纳、自我肯定,注重成员的正向行为认知的建立。结束阶段是协助成员对自己的团体经验作归纳总结,巩固咨询效果,将在团体中所收获的东西应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使个体不断地获得改变和成长。同时处理分离情绪并向团体道别。

(一)第一单元:相逢是缘

目标:协助成员彼此认识,明确团体的目标,形成团体氛围,确定团体规范活动进行方式、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与接纳。①热身活动:大风吹。以轻音乐营造气氛,每位成员围成一个圆圈坐下。指导者站在中间,喊“大风吹”,其他人都要齐声问“吹什么”,指导者回答吹部分身上具有共同特点的成员,要求这部分成员用最快的速度站起来互换位置,指导者也参与抢占位子坐下,没有坐到座位的成员站在中间继续大风吹的活动。通过热身获得对成员的初次认识,建立轻松活泼的氛围。②认识我:两人一组互相自我介绍,介绍内容为“我叫***,认识我是你三生有幸,我有以下优点:一,我是一个……的人,比如……(事例),二,我是一个……的人,比如……(事例),等等”,哨声响起换下一个人,交换所有成员后回到团体,并向大家介绍自己认识的最后一位朋友,如这是我的朋友,他的优点是……分享自我介绍和被别人介绍时的感受。通过活动展示自己,促进成员之间互相了解。③建立团体规范:和成员共同讨论制定保密、真诚、尊重、中立、遵守纪律等规范,保证团体活动安全有序进行。④组员心声:在纸上写出对团体的感觉、担心和期望并进行讨论,促进团体认同。

(二)第二单元:认识自我

目标: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①热身活动:口是心非。成员口中说出的行为和自己作出的行为不一致,下一位成员要作出上一位成员口中所说行为,依次类推。目的是使成员注意力集中到团体中来,激发活动热情。②猜猜“我是谁”。在纸上写20次“我是谁”,要求写下来的要尽可能地反映出你的特点和个人风格。把纸团放一起打乱,每个同学抽取一张,然后大家对该生的答案进行分析,试着猜出该生是谁,得到确认之后,大家对该生进行评价,如他的优点、缺点等,如此直至每一份答案都经过分析,每一个组员都被评价。此活动目的是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并接纳自我。③画出心中的自己。通过画“自画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展示一个“内心的我”。通过交流使成员读懂你、我、他,促进彼此的理解。

(三)第三单元:觉察自我

目标:加深对自我的觉察,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感受过去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并对自己的人生作出评估。①热身活动:互助互爱。大家围成一个圈,双手搭在前一个人的肩膀,捏肩膀、拍后背。 然后向后转,双手搭在前一个人的肩膀,捏肩膀、拍后背。目的是通过身体的接触拉近心理的距离,使人放松,感受到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帮助和关爱。②画大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一棵大树,并在纸上画出这棵树。并且分享:这是一颗什么树、长在什么地方、一棵还是几棵、天气如何、有没有风、树龄、活树还是枯树、什么季节、大树还是小树,这棵树让你想起谁、像谁……③我的生命线。由我的生命线了解过往的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以及觉察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承认人生是波澜起伏的过程,接纳自己的悲哀和沮丧,认识了解自己的人生规划。认识到生命线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的广度和深度是由自己书写的。

(四)第四单元:悦纳自我

目标: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及不完美,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积极地悦纳自我,并学会通过改变不合理信念来调节情绪。①暖身活动:爱的抱抱。目的:活跃气氛,使团体进一步融合。②看图想象。看图并给这幅图起个名字。目的是让成员认识到对同一事物,人们的看法却有如此大的差异。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不同的人对我们的认识和看法是不同的。我们不可能令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喜欢你、欣赏你。事实上最了解你的人只有你自己。我们要想完善自己,首先要自己充分认识自己。 同时,正确看待来自外界的不同评价。③积极赋义。在纸上写下自己认为不好的性格特征,然后对这些不好的性格特征进行积极赋义,如:多疑――积极赋义就是自我保护意识强;畏首畏尾――积极赋义就是小心谨慎……团体进行分享,并讨论某些性格特征什么情况下具有积极作用,什么情况下具有消极作用,如何避免其消极作用。目的:悦纳自我,认识到性格本身无所谓好坏,只要能在适当的场合恰当地应用,任何一种性格的人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④情绪ABC理论:学会用积极的信念来自我调节情绪。

(五)第五单元:肯定自我

目标:发现自己的优点,提升自信,发展自我。①热身活动:人椅。所有的学员围成一圈,每位学员将他的手放在前面的学员的肩上;听从训练者的指挥,然后每位学员徐徐地坐在他后面学员的大腿上;尽可能坚持更长的时间。目的是通过成员之间的通力合作,感受集体的力量。②自信百宝箱。在卡片上写下在自信心方面,自己做不到的是什么,或者说在什么时候感到自卑。大家全写好之后把卡片放在一起,随机抽取,请大家共同帮助写卡片的同学。目的是通过别人成功的经验给予自己帮助。③优点轰炸。小组成员被其他成员用发自内心的语言赞美(注意:赞美必须是真诚的、实事求是的、正面的),把在小组中了解的、观察到的、想象中的其他成员的所有优点都说给他听。目的是使成员认识到自己未曾意识到自己的优点,获得肯定,提升自信。④天生我才。填“天生我才”练习表:A.我最欣赏自己的外表是 B. 我最欣赏自己对朋友的态度是 C.我最欣赏自己对求学的态度是 D. 我最欣赏的一次学业成绩是 E. 我最欣赏自己的性格是 F. 我最欣赏自己对家人的态度是 G. 我最欣赏自己对做事的态度是――目的是学会欣赏自己。

(六)第六单元:笑迎未来

目标:觉察并分享自我的成长,处理分别情绪。①自我寻宝。寻宝方式:我开始喜欢我自己,因为……②回顾我的收获。回忆这几次团体活动并讨论,最喜欢哪一个单元、心得感想最多是哪个单元、哪个单元帮助最大……并说出参与团体后的改变或收获。③反馈与祝福。团体围圈而坐,轮流对每一位成员进行反馈参加团体之后的变化。反馈结束后,在纸上写下对他人的祝福和建议。最后团体成员围圈拥抱,通过身体的接触带来温暖和力量,体验在一起的感受,获得支持与信心。

六、团体效果评估

(1)在团体进行中,从团体成员的参与状态进行评估。是否坚持出席,是否遵守团体契约,是否对活动积极反应以及对活动的反馈等等,领导者要根据自己的观察来评估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效果,并及时作出调整。

(2)团体结束后,从团体成员的活动反馈来进行评估。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流、访谈和开放性问卷的形式获取反馈,包括他们喜欢的活动、不喜欢的环节、对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自己的改变及团体中其他成员的改变、问题的解决程度等等;另一方面,可以用标准化量表的形式,比如《自我接纳问卷》来测量团体成员在参与团体前后的变化,并设置对照组进行评估。

(3)团体结束一段时间后,可以用跟踪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估。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自我接纳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时一刻的,最主要是看能不能内化到团体成员的内心,对他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可以在团体结束一段时间之后,通过成员自己及周人进行评价,看看成员对自我评价是否变得更积极更客观,对自我接纳的理解是否从认知层面深入到情绪体验层面,并影响着平时的行为表现。

第5篇: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当前,一些心理问题在普通中小学已不鲜见,对存在着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已成为中小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在中小学(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心理辅导室往往难以满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开展班级个别心理辅导就成为了众多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班级个别心理辅导是班级教师(通常是班主任)在班级环境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中小学生消除一般心理问题,增进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过程。对于缺乏心理辅导(咨询)专业训练的普通教师而言,实施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难题在于:第一,实施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基本思路如何把握?第二,实施班级个别心理辅导时,每个环节的操作要领是什么?本文将结合案例(为了简洁地说明班级个别心理辅导原理,本文选用的是小学生案例),谈谈对中小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班级个别心理辅导六步法。

【案例】

小丽,小学二年级女生。一天中午,小丽的班主任和学校德育主任一起到校长办公室向校长诉苦。德育主任说:“校长,我们遇到一个‘奇葩’的小女生。不管是班上同学还是科任老师,只要小丽觉得别人说的话、做的事不如她的意,轻则破口大骂,重则操起课桌椅就砸人。班主任不管是批评、惩戒还是其他办法都治不了她这毛病。全班学生的家长一致要求给她转班。您是校长,水平比我们高一些。我们只有把她交给您,您看怎么办吧?”

第一步,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正确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实施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起点。这一步骤的专业意义在于,通过评估才能确定学生应该接受的心理服务类型,进而明确帮助学生的最恰当的服务主体。

班级教师要对学生作出评估,必须掌握两个方面的知识。第一,如何判断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否健康?第二,如何判断学生心理偏差的程度?

有研究者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自己有信心,即对自己有基本的了解,能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

(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即喜欢自己担负的学业和工作任务,能在学习和工作等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3)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积极地适应环境变化;能面对自己的成长变化,学习调整自己;遇到失败和挫折,不过分焦虑不安和颓废丧气,具有一定的挫折容忍力[1]。

以此标准衡量小丽,她在面对小的挫折方面表现出很低的容忍力,并且有言语和行为方面的攻击,可以初步判断她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是不够健康的。那么,这种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不是属于心理偏差呢?如果属于心理偏差,那么小丽的心理偏差是不是非心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帮助改善的呢?这需要运用心理偏差的程度划分方面的知识才能作出回答。

心理偏差是指学生在行为上失去常态,足以困扰自己而妨害其生活适应的心理状态。从观察指标上来看,心理偏差的判断需要满足三项指标:一是行为异于常态;二是给自己造成痛苦;三是影响当事人的社会功能,如生活功能、学习功能、交往功能等。如果只是行为异于常态(如素食)而没有给自己造成痛苦,也没有影响当事人的社会功能,则此种行为并非心理偏差的表现。

对照心理偏差的条件,不难发现,小丽作为小学二年级女生,表现出的攻击,是异于常态,给自己带来痛苦,同时也影响着自己社会功能的行为(全班家长要求其转班)。因此,可以判断小丽是存在着心理偏差的。

傅安球[2]将心理偏差分为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以及心身障碍与心身疾病等几大类。其中,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微的心理偏差,通常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是正常心理活动中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的偶发性和暂时性,常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即常为一定的情景所诱发。由此可见,一般心理问题在每个人的某一时刻、某一情景下都可能发生。中小学生由于心智发育还不够成熟,更常出现一般心理问题,通过班级个别心理辅导是可能消除的。

而其他的心理偏差都是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具有明显的持久性,与一定的情景无必然联系。对于除一般心理问题以外的心理偏差,必须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甚至是心理治疗师才能处理,学校教师既无能力也无权限处理心理障碍。

根据心理偏差的分类,不难发现,小丽的攻击常发生于其个人要求不能得到满足之时,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其攻击的诱因。由此判断,小丽的心理偏差属于一般心理问题,应该纳入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服务范畴,即帮助小丽的服务主体是教师。

第二步,探查学生心理问题的本质。

不同的学生出现同样的异常行为,其背后的心理问题可能是不太一样的。这就好像不同的人都有发烧症状,但导致发烧的原因很可能是不一样的。只有找到导致发烧的病灶并对症下药,才可能消除病灶、退烧成功。探查学生心理问题的本质是通过考察学生的异常行为表现,定位现象背后的心理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透过心理异常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为后续即将制定的辅导目标提供可靠依据。

现场观察是探查学生心理问题本质的最常用的方法。此方法的重点是了解学生班级生活与学习的真实状况,特别是心理问题发生时的具体情境,从而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具体诱因。本案例中,校长通过与班主任和德育主任的对话,对小丽的情况进行了探查。

【案例(续1)】

校长问:“小丽的行为多长时间发生一次?你们了解每次发生极端事件的全过程吗?”

班主任说:“基本上每天都有这样的事情。比如:玩游戏时,小丽要按她的规则进行,别的同学不同意,她就骂别人甚至打别人。再比如,上课时,老师点别的同学发言,她举了两次手都没点她,她就烦了。”

校长继续问:“你们问过她为什么要这样了吗?”

德育主任说:“问了!她说,谁让他们不听我的,那我就要打他们。”

校长又问:“你们认为她打人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通过探查,校长认为,小丽打人的行为一般都是在其个人需要没能得到即时满足时发生,这反映出她在控制情绪以及用合理方式表达自身诉求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增强其情绪控制能力以及学习合理地表达诉求,是个别心理辅导的重点。

第三步,确定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目标。

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目标,是指班级教师对具有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辅导后,其一般心理问题的改善效果。这里的效果不仅是指偏差行为的量的减少,同时也包括学生因一般心理问题而受到影响的那些社会功能的改善状况。以案例中的小丽来看,在确定其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目标时,就应该既包括攻击的减少程度预期,也应该包括情绪调控水平提升、合理表达诉求能力的发展,进而提升同伴群体对小丽的接纳度。

为了充分发挥辅导目标对教师辅导过程的价值导向和即时激励作用,在确定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目标时,必须遵循以下两项要求。

第一,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班级个别心理辅导不是给学生治病,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本质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教师在确定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目标时,首先要明确使学生发展积极心态,促进其健全人格养成的长期目标。唯此才可避免一种危险,即教师用非常手段消除了学生的问题行为却给学生制造出新的心理偏差。

第二,在明确短期目标时,在表述上要以受辅导的学生为主体,用可观察、可评估的指标对目标予以具体体现。只有这样,班级教师才能将学生的行为表现与短期目标进行具体对照,从而对辅导效果作出可靠的判断。

本案例中,校长为小丽确定了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目标。

【案例(续2)】

小丽的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目标:

(1)短期的消极行为改善目标:完全消除肢体攻击,一周少于两次语言攻击;

(2)短期的积极行为达成目标:在班级活动中能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

(3)长期的发展目标:能得到一半以上同学的持续接纳。

第四步,分析学生拥有的积极资源。

在确定了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目标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是用什么力量来帮助小丽改善自己的问题。在一般的教育情境下,教师比较习惯用“耳提面命”的外铄力量帮助学生矫正行为问题,但对小丽这样有着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却适得其反。伊根(Egan)认为:“咨询师可以帮助当事人认识到他们未能利用或未能充分利用的机会与潜能,赋予其力量。”这一观点对教师开展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启示是,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拥有的各类积极资源,并组织和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通过积极的内发力量(相对于外铄力量)去克服自身的一般心理问题。

那么,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学生所拥有的积极资源呢?

第一,动力资源(想干什么)。是指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启动和维持作用的资源。如学生的个体需要、行为动机、价值观等。

第二,能力资源(能干什么)。如多元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中的一种或几种、生活能力以及某些特殊能力等。

第三,家庭资源。如家庭气氛,家长的爱,家长的文化层次、性格特点等。

按照上述思路,分析小丽具有的内在积极资源包括以下方面。

【案例(续3)】

(1)动力资源:小丽希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接纳和尊重。

(2)能力资源:小丽独立生活能力强,基本上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安排、自己完成。

(3)家庭资源:小丽的外婆是个好强的老人,特别不希望听到别人对她的家人、家庭的贬低。

以上对小丽的积极资源的分析,将对后续辅导产生关键作用。

第五步,拟定辅导行动计划。

辅导行动计划是在完成前面四个步骤的前提下,为具体的辅导过程绘制的路线图及相应环节的策略选择,对辅导者具有过程导向和效果反馈作用。班级个别心理辅导的行动计划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环节一: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以发挥心理辅导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良好的辅导关系并不是指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而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即相信教师能理解自己,同时相信教师能帮助自己产生好的改变。概而言之,良好的辅导关系是一种学生对教师在情感上和能力上的双重信任状态。情感上信任,学生会趋向教师;能力上信任,学生会与教师合作。

环节二:在调动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师生共商辅导目标并订立契约。

低年段小学生的辅导目标比较简单,契约一般不必书面化。

中年段小学生的辅导目标可以长期与短期两类目标并重,契约可以简单书面化。

高年段以上的学生,辅导目标必须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并重,契约最好书面化。

环节三:选择恰当的活动载体。

此环节的辅导关键点是,一定要从学生的积极资源出发,选择能利用其积极资源克服心理问题的活动载体。同时,教师要注意运用以下四种策略巩固辅导效果。

(1)注意及时反馈。即对学生的积极变化用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以激励良好行为的反复出现。

(2)关注积极变化。学生的问题行为在辅导过程中继续出现是正常现象,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积极变化。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如对自己或同伴的伤害性事件),可用暂时搁置的方式应对。

(3)注意表达信心。教师要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表示充分信任,千万不可用消极定论使前期的辅导工作功亏一篑。

(4)注意资料积累(成长记录袋的运用)。教师要对辅导过程中学生的积极行为表现进行具体记录(日志或图片方式均可)。资料积累既是对辅导效能的评估依据,也是建立辅导信心的可靠手段。

第六步,实施辅导活动并评估阶段性进展。

此步骤的实施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利用学生自身的积极资源,克服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二是只能在达到前一环节目标的情况下,才能进入下一个辅导环节。

【案例(续4)】

环节一: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周一上午,下了第四节课以后,校长来到小丽的班级。问:“同学们,谁是小丽啊?”

学生们听到校长问起小丽,立刻争先恐后地向校长介绍并用手指向小丽。个别学生还起哄说:“哈哈,校长来批评小丽了!”

小丽戒备地看着校长,手也攥得紧紧的。

校长慢步来到小丽跟前,笑着说:“哦!你就是小丽啊!听说你的独立生活能力很棒,自己的事情都能做得很好,我邀请你今天中午帮助我整理办公室。你愿意吗?”班上的学生尤其是小丽都愣住了!

很快,小丽回过神来,使劲儿点头并连声说:“真的吗?我愿意!我愿意!”

校长接着说:“那好,一会儿吃完饭以后,你就到校长办公室来,我等你哟!”

校长走后,小丽骄傲地对同学们说:“校长不是来批评我的!她是来请我帮忙的,没有请你们!”

就这样,从周一开始,连着五天,小丽中午吃完饭以后就到校长办公室整理内务。她的优势得到展示,自尊心得到很大满足。

【案例(续5)】

环节二:订立辅导契约

从周一到周五,小丽每天中午都到校长的办公室来整理内务。在这个过程当中,校长没有询问小丽攻击同学的情况,只是真诚地表达对小丽生活能力的欣赏。

周五,小丽忙完以后,校长说:“这个星期有你帮助,我的办公室整洁多了,好多人羡慕我的办公室呢!”说到这儿,校长停顿了一下,观察着听她说话的小丽。

发现小丽正专注地听着,校长继续说:“我从你这儿也学到该怎么整理内务了!下个星期你不用每天中午来了,我自己也学着整理一下办公室。你每周三中午再来帮助我,也顺便检查一下,看我整理得好不好吧!”

听到这儿,小丽急了,说:“校长,我喜欢给你做卫生。”

校长笑了,说:“我知道啊!可我不能老是依赖你啊。下个星期三,你再来吧。不过,我有一个要求!”

小丽连忙问:“什么要求?什么要求?”

校长不急不缓地说:“校长不希望还没到星期三,就有同学或老师跟我说,小丽没你说的那么棒!她连自己都管不住,哪能管好卫生呢?”(口头契约)

小丽听到这儿,立刻保证道:“校长,不会的!我保证可以管好自己的!”

【案例(续6)】

环节三:选择恰当的活动载体

接下来的三个星期,小丽每周三的中午都准时来到校长办公室,“检查”办公室内务。在这个过程中,校长把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的小丽在情绪控制以及与同伴交往的情况,用肯定、激励和欣赏的话语方式,不经意地向小丽表达。同时,还嘱咐班主任把小丽的进步及时向其家长通报。

三个星期以后,校长问小丽:“小丽,你觉得校长内务整理合格了吗?”

小丽笑了,调皮地说:“校长当然合格了!”

校长接过小丽的话说:“那我以后要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整理办公室了!”

小丽着急地说:“校长,那你不要我来了吗?”

校长说:“不是啊,如果我遇到新的麻烦,还是会邀请你的。不过,还是那句话,我不希望听到别人说校长看错了人哦!”

小丽依依不舍地说:“校长,那我想你了怎么办呢?”

校长说:“是啊!小丽要想我了怎么办呢?”说完,从抽屉里拿出一块普通的橡皮递给小丽,说:“这样吧,校长把这块橡皮送给你,你想我的时候就看看橡皮。橡皮就是我,我就是橡皮!”(这是行为控制的提示物)

小丽高兴地接过橡皮,开心地咧开嘴笑了!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小丽的攻击得到明显的改善,辅导的积极效果得到了长时间的保持。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心理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2]傅安球编著. 实用心理异常诊断矫治手册[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

[3]Gerard Egan著,郑维廉译. 高明的心理助人者(第五版)[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

第6篇: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促进良好的适应与发展的助人过程。

就业抗挫能力是指个人在遇到就业挫折时,能顺利地克服挫折带来的消极心理状态的能力。抗挫能力有两方面的构成要素:(1)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人们以自己明确的目的,善于通过理性的思考,以达到维持心理平衡,能动地支配行为的能力。(2)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是一个人受挫后的自制力、适应性、灵敏性的综合表现。

受过专业训练的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遵照团体动力学和群体心理学等原理,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运用团体辅导的技巧,指导学生以团体的形式进行活动,可以有效提高职校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最终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一、国内外善于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团体心理辅导起步早,发展快,已从学校发展到社会和家庭,覆盖面相当广。而我国团体心理辅导起步较晚,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是近些年发展迅速,尤其在学校团体心理辅导领域,理论研究涉及范围颇广,但在具体实践操作上未形成系统。团体心理辅导如今最活跃的地方仍是高校,研究对象也多是面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近年来涉及的领域开始逐渐增多,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发生了多样性的变化,从过去的自我成长、人际交往、情绪抑郁等主要领域,开始向网络依赖等崭新领域尝试探索,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涉猎的领域有自我概念、厌学心理、自信、学习的适应性、学习动机等领域,但多数还是偏向于发展性团体,治疗性团体辅导因为对团队领导者的要求比较高,数量还是较少,有些职业学校开设的团体心理辅导主题上则主要针对新生适应、人际关系、团队建设等,另外团体心理辅导的辅导模式较为单一,对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践性进行论证较少,发现针对职校生的挫折教育系统研究较少,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抗挫能力特别是就业抗挫的实践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水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

二、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1.理论基础

(1)团体动力学理论

团体动力学理论旨在探索团体发展的规律,它研究团体的形成与发展、团体内部人际关系及对其他团体的反应、团体与个体的关系、团体的内在动力、团体冲突、领导作用、团体行为等。

(2)社会学习理论

人们通常是通过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所以团体辅导可以为各种适应不良的成员提供多个可模仿的榜样,以帮助他们改变不适应的行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为职校生就业挫折教育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和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

(3)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实践依据

作为长期从事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教工作者,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就业受挫能力普遍处于较低水平。我们抽取了学校部分班级,对学生进行就业抗挫能力水平测试,测试结果验证了我们的看法。近年来我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经常开展各类团体心理辅导,特别是在对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中采用了各个主题的系列团体心理辅导,培训后心理健康教师对培训的效果进行了测试,结合有关班主任和部分家长的访问情况来看,团体心理辅导这种方式对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有着较好的效果。因此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抗挫能力,教育学生正确地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这是一堂重要的人生之课。

三、团体心理辅导提高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的研究策略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随着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以及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可行性、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整体方案、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团体心理辅导操作模式、团体心理辅导在职校生就业抗挫能力培养上的实效性。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步骤:

1.收集文献研究资料,完成调查研究。

通过收集、梳理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两份调查问卷,分别是《职校生就业挫折状况调查问卷》和《职校生就业挫折应对方式问卷》。通过调查问卷,初步了解学生在就业抗挫能力的特点,以及面对挫折选择应对方式的情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可靠的依据。

2.建立课题研究QQ群,搭建交流共享平台。

在课题研究人员QQ群,把研究计划等课题研究的资料共享,将调查问卷的设计在QQ群里充分征求意见。

3.收集学生受挫个案,提高学生抗挫能力。

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担当专兼职心理咨询师,收集大量学生遇到挫折的真实案例,通过咨询老师的帮助,使学生迅速找到应对挫折的方式,从而充分了解了学生的抗挫能力,完成个案后对咨询记录进行整理,并定期进行案例分析,找到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的方法。

4.撰写团体辅导方案设计,应用教学实际。

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前先讨论方案的基本框架结构,按照“导入――活动――体验――总结”模式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完成多个方案的设计工作,主要有:“游戏破冰,成员互识”、“理想现实,分享焦虑”、“职业兴趣 自我探索”、“模拟招聘 自我认识”、“穿越生死 突破自我”等,并在心理课和心理委员培训中加以实践,最后将方案总结成册。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虹、郑小东主编.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3]郭韶敏.谈抗挫折能力的培养及其心理辅导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01,(3).

第7篇: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在上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标,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更好服务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

  1、  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每天开放心理咨询室,做好学生的来访接待和咨询工作。对于问题较明显的学生,坚持个案的跟踪,及时与家庭联系。(心理咨询室于双周的周二及周四下午5:00???6:00下午开放,心理辅导老师有郑老师、李老师、余老师、王老师、李老师、王老师)

咨询途径:

    (1)学生自愿前往咨询(团体咨询为主)

    (2)班主任老师推荐

    (3)辅导老师访谈

2、设立“心灵之窗”信箱,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工作。

3、每月开设一期“心灵之声”广播,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知识讲座。

   4 、开设心理咨询网站,随时向学生开放。

(二)、开设心理辅导讲座。

本学年,主要通过书籍和网络来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结合青春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学习压力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开设心理辅导讲座,积极为学生提供知识指导和帮助。

   (三)、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室来访者的记录工作。但对咨询案例的情况要进行保密,不得任意传播,以免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

第8篇: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11-0075-03

高中是青少年学生心理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不断增加,心理困扰越来越多。当前,学校专业心理咨询老师的不足及许多学生对心理辅导的敏感,使得我们要探索一种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形式丰富并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形式已被引入我国高校,但鲜有服务于中学的,笔者自2008年将朋辈心理辅导引入江苏省四星级重点高中,进行了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朋辈心理辅导的涵义

朋辈是“朋友”和“同辈”的合称。朋辈心理辅导(peer counseling)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仿的同学和朋友提供具有心理辅导功能的过程。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于缺乏心理专业咨询师,一场非专业心理辅导运动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很多学者尝试探索对学校内一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训,让他们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1]。随后,美国和加拿大的很多高校和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二、朋辈心理辅导的特点

朋辈心理辅导作为一种非专业的心理辅导活动,在目标、要求和治疗方法等方面与专业的心理辅导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一)亲近性

朋辈心理辅导一般在熟人或朋友之间进行,很少在陌生人之间进行。而专业心理辅导则要求避免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多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人、同事建立咨询关系”[2]。

(二)无偿性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利他行为。通常情况下是双方自愿的,并且不存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向受助者索要物质报酬的问题,这区别于专业心理咨询——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合同式的职业性人际关系。

(三)相互性

传统的观念是高中生对心理辅导比较敏感。朋辈心理辅导改变了学生在传统心理咨询中的被动角色,助人者和受助者的角色可能会在辅导过程中随着情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学生更容易接受。

(四)便利性

在朋辈心理辅导中,助人者和受助者往往共同生活,交往密切,彼此较为熟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提供安慰、鼓励、倾诉、劝导等心理支持非常便利,特殊时期甚至可以在第一时间对受助者的言行进行直接干预,为解决心理问题赢得了时间[3]。

(五)有效性

高中生在年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比较接近,朋辈之间容易沟通交流,所以来自同学和朋友的建议比较容易接纳,从而可以有效解决心理问题[4]。

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意义

(一)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高中生在高考的教育形式下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尽管目前各中小学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专职心理教师严重短缺且素质不高,有些是非专业心理学毕业。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中学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5]。例如,张家港的九所普通高中,每所高中仅配备了一名专职心理老师,这一名心理老师要服务全校近2000名师生,即使心理咨询室每天中午都开放,但一个中午最多只能接待两名来访者,很难满足高中生对心理援助的需求。如果学生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如何高效率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经过多方讨论研究,认为借助学生的力量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来缓解专业心理力量的不足,可以让更多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

(二)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加强基层心理援助力量

开展朋辈心理辅导,不仅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还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目前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中的工作难点体现在如何及时地发现异常心理现象的个体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监察和帮助[6]。庞大的学生群体中,如果没有大批深入学生生活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这无疑增加了心理健康工作的难度。我校自2008年实施朋辈心理辅导计划以来,80%的学生危机案例是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员发现并协助处理的。朋辈辅导员和受助者共同生活和学习在一起,能及时了解对方的心理动态,发现个别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时,能及时报告心理老师或者转介专业心理咨询。因此,朋辈心理辅导员能很好地配合学校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是基层心理援助与危机干预的中坚力量。

(三)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有利于心理辅导员的自我成长

朋辈心理辅导员在给身边同学提供心理援助的同时也可以使自己学会关心别人、接纳别人和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朋辈心理辅导员这一身份可以促使自己积极阅读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汲取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控心理的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朋辈心理辅导的实践探索

(一)依托心理社团,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

随着学校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学生心理社团是很受同学们欢迎的组织,学生心理社团成员是热爱心理学的学生,他们充满热情,志愿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服务,把他们发展成朋辈心理辅导员即可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基层力量。从2008年至今,我校“心灵茶室”学生社团曾有150多位学生参与其中,他们开展了大量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与心理援助活动。如在每年11月份的“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中,社团成员协助心理老师布置心理健康知识展板,组织心理健康黑板报评比活动,开展心理电影赏评活动,编制心理小报《心海拾贝》,编制校本教材《心海》,研发心理网页,在校园广播站开设“心灵之声”专栏活动等等。在这些常规性活动中向全校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传授心理调适技能等,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关注并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二)培训心理委员,增加朋辈心理辅导力量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学校的管理也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心理委员就是在班级中设立负责维护班级同学心理健康的班干部。我校的心理委员一般通过学生自愿、班主任推荐、心理老师选拔等几个步骤产生,每班两人,男女各一人,全校有百余人,他们是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主力。这些朋辈心理辅导员具备以下特征:对心理学学习有浓厚兴趣,为人热情开朗,亲和力较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倾听。每逢周三中午心理老师都会将这些心理委员集中到校报告厅对他们进行系统的专业心理培训,经过一年的培训,这些心理委员基本能掌握朋辈心理辅导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观摩,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体会朋辈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和偶发事件的能力。

(三)排练校园心理剧,凸显朋辈心理辅导的互动效果

校园心理剧是学生将生活、学习、交往中的心理冲突和困惑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呈现,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各种角色的内心感受,对解决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效果较为明显。我校对校园心理剧的尝试始于2010年张家港市普通高中心理剧大赛,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剧《在爱中成长》获得张家港市第一名。本剧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收到男生的求爱信后展开恋情,导致成绩后退,面对老师的责问和家长的反对,女主人公内心经历了迷茫和痛苦,最后在老师和妈妈爱的帮助下走出了早恋的阴影,重新追求理想,收获了心灵上的成长。剧中的演员通过“自己演,演自己”,把如何面对早恋问题用“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从中受到心灵上的启迪,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自我成长,此时每一个演员都是朋辈心理辅导员。本学期,我校又开展了“青想,阳光心灵”心理剧大赛,学生们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增进了互动和交流,加深了感情和友谊,实现了自我成长和班级成长。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认识到以心理剧的形式开展朋辈辅导易于为学生所接受,从撰写剧本、排练剧本、汇报表演到最后的分享阶段,这一系列过程就是朋辈心理辅导的过程。

(四)塑造榜样形象,树立心理与行为的朋辈典范

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能力是每一位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校抓住一切平台广泛利用优秀学生的先进典型事迹和成长、成才的经验,弘扬学先进、赶先进、团结互助、爱国进步的校园文化风尚,营造宽容失败、追求成功、敢于冒险、激励创新的校园文化风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群体,我校每年都举办校园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争三好积极分子评选活动,针对性地为学生们提供心理和行为示范榜样。此外,我校每年还举行“学习之星”、“艺术之星”、“竞赛之星”、“科技之星”、“体育之星”和“全能之星”等评比宣传活动,为同学提供心理和行为上的朋辈指导。实践证明,这种导向力量不仅对同学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学习方法产生影响,也对他们的心理起到一种积极的暗示作用,效果良好。

我校经过连续五年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活动,学生的身心发展、班级班风、学校校风都有了积极变化——学生开朗活泼、学习情绪高涨;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宽容理解;班级学校常规井然有序,学生未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实践表明,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互助效果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对于受助者来说朋辈心理辅导员真诚的爱和关心让人感觉很温暖,他们愿意倾诉自己的内心世界。从学习上的困惑、同学间的不悦到亲子之间的矛盾都愿意讲给朋辈辅导员听并征求他们的建议。其次,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更喜欢向同龄人打开心扉,交流想法,容易引起共鸣,汲取相关建议。再次,在朋辈辅导员的言传身教中,受助者可以看到自身的不足,然学习的榜样就在身边,这种正能量有助于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这种朋辈心理辅导会成为维护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新的有效手段,为探索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辟出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4.

[2]郭念锋,虞永积等.心理咨询师(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105.

[3]甘诺,严红燕.中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7,(23):50-52.

[4]蔡莹,杨雪龙.朋辈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42-44.

[5]陈国海,刘勇.心理倾诉——朋辈心理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109.

第9篇:学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一、心理委员的功能和作用

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开展的现状来看,总体而言还是学生需求大,专职教师人数少,工作任务繁重。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可以协助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多项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健康教育中“供不应求”的现状,有效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1]。

从心理委员的选任情况看,心理委员本身就是班级内的学生,和班级的其他同学共同学习生活,能实时觉察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就能较早发现班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利于提前实施干预,从源头上减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概率。

此外,心理委员是学生直接参与班级管理核心队伍的重要成员,设立心理委员可以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同伴效应,最大化地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

二、心理委员的职责范围

1. 观察同学心理动态

观察是心理委员的常规工作之一,也是最常用的工作方式。心理委员作为学生中的一员,更容易从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多方面观察同学的心理状况。心理委员需要阶段性地向专职心理老师反馈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发现特殊情况,则需要及时报告,最终根据观察的结果,撰写班级心理工作日志。

2. 帮助同学解决心理困扰

每当发现存在心理困扰的同学,心理委员要主动给予关心和提供支持,恰当地运用朋辈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同学解开心结,舒缓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如果遇到较为复杂的案例,则要及时报告专职心理老师。

3.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作为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员,心理委员有义务通过主题班会、知识竞赛、黑板报和电影欣赏等途径,向同学们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介绍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2]。

4. 协助心理老师开展工作

协助专职心理老师开展工作是心理委员的主要职责。例如,心理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方案时,可以通过心理委员反馈的信息来了解学生的需求,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量时可以先培训心理委员,再让其参与施测过程,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时可以让心理委员参与策划和组织等。

三、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训

1.选拔标准

心理委员的自身素质和责任心直接关系到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须严格选拔程序,制定选拔标准。通常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立男女心理委员各一名来开展工作。采取“个人自愿,班主任考察推荐,专职心理教师面试”的方式,择优选任。具体的选拔流程是: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班主任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进行考察,并向专职心理老师举荐。在参考班主任老师的推荐意见后,专职心理老师对经过前两轮选拔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测评(如施测EPQ人格测试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和结构化面试,从而全面了解该生是否能胜任心理委员岗位。选拔主要综合考察以下六个方面[3]:(1)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2)是否乐于为班集体服务;(3)是否性格乐观开朗;(4)是否喜欢和同学沟通交往;(5)是否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6)是否对心理学感兴趣。

2.培训内容

心理委员的工作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支持,所以必须对心理委员进行相应的培训,一般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十个方面[4]:(1)心理委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制度,目的是让心理委员明确本职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规范;(2)明确工作关注的重点对象,例如学困生、社会关系复杂的学生和有家庭危机的学生等;(3)掌握班级心理工作日志的内容和要点,要求心理委员在班级日志中据实填写同学的心理动态、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出现心理危机的干预和上报等信息;(4)掌握同学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了解同学群体一般的心理特征;(5)学习常见心理问题的甄别方法,如把握好校园常见的考试焦虑、学习兴趣下降、人际交往困难的行为表现和区分的法则;(6)掌握心理危机的干预手段,学会运用一些较简易的方法如规劝法、榜样法和心理暗示法来开展同辈心理辅导活动;(7)掌握心理辅导的原则和技巧,如心理辅导必须遵循保密、真诚、尊重等原则和学会倾听、共情和积极关注等技巧;(8)掌握团体培训的操作和技能,了解团体培训的流程,能够辅助心理老师开展团体辅导活动;(9)学会使用心理测量工具,如了解问卷量表的发放和回收工作的注意事项;(10)学习分析案例,根据典型案例进行集体分析,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四、心理委员的管理制度

如前所述,选拔是保证心理委员队伍工作成效的第一环节,只有选拔出真心为班级服务和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生,才能真正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心理委员的选拔任用制度、培训制度尤其重要。此外,心理委员的管理制度还包括跟进报告制度、监督指导制度、奖惩激励制度。

1.跟进报告制度

心理委员要定期向心理老师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一旦发现班里同学出现心理问题,就要及时向心理老师报告。在对同学进行朋辈心理辅导时,也要求定时向心理老师报告辅导进展和结果。同时,心理老师需要跟进心理委员的工作进度,及时提供指导或接受转介。

2.监督指导制度

心理老师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定期督导,指导心理委员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帮助其进一步提升心理委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增强其心理健康素养。

3.奖惩激励制度

在心理委员的管理中应设置奖惩激励制度,对表现突出的心理委员要给予适当的奖励,肯定其优秀的工作成绩和付出的辛勤劳动[5];对于实际工作中无所作为的心理委员,要及时进行诫勉谈话,指出存在的不足;对于确实无法胜任心理委员工作的同学,要在恰当的时机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张雯谦,马晓云,李瑜琴.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实践与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2]何思彤.如何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能动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9(1).

[3]富安兴.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的探索[J].中国德育,2007(5).

[4]宋英.大学班级增设心理委员的实践探索[J].中国学校卫生,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