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教学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程;案例;教学设计;反思
High chemistry new curriculum teaching case and design
Zhao Chenghua
【Abstract】The class example is the teacher classroom instruction process real reflection. Take the class example as the object of study development class example research, is the teacher is engaged 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research the important way, is advantageous in promotes the teacher specialization development, becomes a research high quality teacher’s important process. This article has the representative chemical division example pattern through certain kinds, carries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by the time to chemistry teaching class example and the class example design.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thorough and development today, must realize the new teaching idea truly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transformation, and becomes for the teacher, the student and study the behavior, causes the new curriculum idea and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ruly unifies closely, promotes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the course content to present the way, student’s study way, teacher’s teaching way,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effectively to interact the way change, carries out each teaching goal which and the teahing duty effectively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proposed, promote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mmon progress and develops. We must pay great attention 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practice process to study, the class example and the effective design.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Case; Teaching design; Resonsideration
1 新化学教材课程教学案例来源
在化学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版本多样,如苏教版、人教版、上教版、岳鹿版、鲁科版等教材,这几种
教材已经成为课例开发的重要素材资源。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的内容与自身的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
系,在开发化学课例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走出课堂,结合社会生活,特别要注重乡土素材的收集。同时乡
土素材的调查需要广泛接触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可使学生更多地关注本地区发展,产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与价值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工具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这为我们设计化学
课堂教学提供材料来源创造了条件。
2 化学教学案例设计
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到课后的教学反思,是教师研究运行的基本过程,涉及到教师研究具体的基本的环
节,寻求一个特定的、精确的课例模式和用法,并不为大家所认同,这样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每一种课
例的模式和用法,都有自身的优缺点,都隐含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典例和某种信
念。下面我对自己的教学中的一点不成熟的两个设计案例加以介绍。不足之处,望指正。
案例1 课题:“硫和硫的氧化物”教学片段
【教学思路】思路十片段+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作为主体,探究学习为基本方法,思维训练为主线,学练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用实验手段探索物质的性质。利用好“科学探究”、“学与问”、“资料卡片”等栏目。学习时采用对比
法、分组实验、讨论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推测、探索物质的性质。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精心创设
学生白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过程,从而获得知识获得亲身体验,学会合作与
分享,提高探究欲望”的要求。
【教学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学习目标并播放准备好的录像,学生观看(来源于科教片)。
【师】(鼓励)请同学们根据生活常识和录像及课本77~78页内容,推测二氧化硫的性质,要求从四
个方面讨论:
1、 二氧化硫的组成和二氧化碳相似,是一种大气污染物,能形成酸雨。
2、 从二氧化硫中硫的化合价角度分析。
3、 从二氧化硫能使黄色银耳变白分析。
4、 能否找到检验二氧化硫的方法。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生】从二氧化硫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形成酸雨角度看:二氧化硫有毒;可溶性气体、酸性氧化物。
【生】从化合价角度看硫处于中间价,既能表现氧化性又能表现还原性。
【生】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生】是暂时漂白,不稳定,加热会恢复原色。
【师】(表扬和肯定)同学们回答很积极,很好。试根据所给仪器,通过实验探索一下二氧化硫的物
理性质(FLASH动画)及闻气体的方法,并根据你的实验,总结出你所探索出的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并
根据提示完成表格中的问题。(屏幕幻灯片的内容):
操作现象结论
观察一试管二氧化硫,并闻气味
将一试管二氧化硫倒立于盛满水的烧杯中观察试管内变化,液面变化
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实验,约六分钟,然后三名学生先后发言,最后一名学生总结。
【案例特点】
该案例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既没有详细地叙述教学的全过程,也不对教学复杂场景进行提炼,
而是选择其中的一些片段进行展示,在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上,就有问题分析带来的感受和启示。这样大
大缩短了时间,且内容集中,反思的针对性也较强,能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上。
【教学反思】
探究学习的过程可以以互动为基础,探究过程和结果中的反映就是生成过程的方法,我们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组合信息,去发现和总结出相关的知识和规律,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建构和生成。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本节课中,课堂互动实际上不是非常有效,无效生成信息还有很多,对教师来说,如何系统地判断或提取即时生成信息,怎样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来把握问题和解决问题,值得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地积累、反思、
总结和交流。
案例2 课题:“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思路+片段+反思
教学内容是不断生成的,科学探究将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核心。如何结合新课程教材内容,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体验学习的过程,获得学习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具备捕捉信息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应能够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材料,并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认知事物,亲自探索,得出结论或规律。
那么,教师怎样以开放的视野和灵活的思维,捕捉到需要的信息呢?以山东科技版《化学》(必修1)的《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学就是力图做到这一点的。
【提出主题】
师:对物质的性质,科学家都是通过精确的实验测定出来的,在没有精确测定仪器的情况下,运用现
有的实验条件,也可以运用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帮助我们去认识物质的某些性质。现在就让我们
来比一比,谁的观察能力最强,谁运用的方法最合适,谁的分析推理最合乎逻辑,谁的结论最科学。
【实验分析】
给出步骤:(1)切一小块钠观察切面;(提示学生注意颜色的变化)(2)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钠,加热
燃烧(火焰颜色);(3)切一小块绿豆大小的钠投入滴有酚酞的水中;(4)切一小块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
要求:记录实验现象,思考结论。
(学生开始实验后,怀着强烈的兴趣进行观察记录。这时可以鼓励同桌的两个学生展开讨论,相互补充。)
【科学探究】
【师】大家在实验过程中都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生】钠在空气中氧化,切面的颜色发生了变暗了,钠在空气中燃烧火苗是黄色的。
【师】很好,观察的很仔细。
【生】钠是浮在水面的,与水反应很剧烈……
【生】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蓝色的沉淀。
【师】回答的不错,比较完整的描述了钠与水的反应现象。(由学生归纳、整理钠的性质,教师总结出钠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师】实验中你们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吗?
【生】钠在切开以后变暗的生成物是什么?和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相同吗?
【生】钠比铜活泼,为什么在硫酸铜溶液中没有发生置换反应呢?
【生】刚刚生成的Cu(OH)2沉淀不全是蓝色的,有一点是黑色的,这是为什么?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火家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讨论,选一到二个问题进行研究,我尽可能提供知识方面的支持。(学生开始活动)
【生】学生成果整合展示……(教师点评,归纳,并拓展信息)
【教学反思】
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预设时用了板块式的弹性方案。第一块:你能从上述实
验中提取哪些钠的性质;第二块:你还有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主要知道重、难点的学习;第三块:试着探究、拓展和创新。并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需要,大胆的重组教材,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因为依据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对本文进行重组、整合,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整个教学进程可能不算完美,但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特别是在“捕捉教学信息”方面,收获颇多。如①学生描述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现象时,如果有的学生提出生成的蓝色絮状沉淀有局部变黑现象,那么教师应抓住机会教育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有的现象是偶然观察到的,需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引导学生得出钠与水反应放出的能量使生成的Cu(OH)2部分分解的正确结论。③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要遵循活泼金属与盐溶液的规律。这些信息有预料之中的,也有预料之外的。学生的种种生成因素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资源,如果引导学生逐个品位,势必影响这节课的预期深度和广度。而且这些信息本身存在着重要与次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信息作为教学资源。该课例的教学设计,教师分析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不去做重复机械的教学行为,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改变提供了方向。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景,课例做了详细的介绍,有了循序渐进,不断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方向,明确了课堂上发生了什么。
【我的感悟】
以上两种课例,都是将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集中不同的研究方式来透视课堂、探寻教学的。
有教学反思,有教学事件的描述,甚至有多媒体图像案例来对待定问题的把握,是将多个不同研究方式聚
焦在某一节课上。我的启示是:在运用教学课例进行研究时,一要注意选择的课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典型性,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确实给自己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能从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圈;二要注意较
为详尽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计,要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方案,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
学行为;三要注意准确的运用录音、录像、等多种不同手段全面收集课堂上的各种信息;四要注意对照教
学设计意图反思课堂上的实际行为,分析教学实际进程与教学设计的差距,敢于怀疑教材、敢于和善于突
破、超越自我,发现问题则思,找到经验而升华,从而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这对我们每一个教师来说
都应该要尝试和实践的,通过不断的学习形成一套适合于新课程下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普通高级中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0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案例教学;学习兴趣;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这对我国工程教育特别是机械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装备制造企业迫切需要具备机、电、控制、信息处理等多学科融合的机电装备设计制造复合型人才。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涉及机械技术、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等相关技术,是该专业所有专业课中工程性、实践性、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后续的教学环节为毕业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任务是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上,从系统工程观点出发,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分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各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机电系统要求的功能。因此,该课程对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所修其他课程的联系,建立机电一体化的系统思维体系,培养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教学内容包括机械系统设计、传感器测试、电机与驱动、微机原理与接口、微型计算机控制等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相对独立,课程自身的理论体系不突出,缺乏整体感。另外这些教学内容中的有些内容在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微型控制技术等课程中均有所涉及,极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给学生一种重复教学的感觉,从而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在实施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以实现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等各异技术融合为目标,以实现闭环运动控制系统的伺服性能为出发点,以系统接口设计为主线,以案例教学为教学手段将以上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1][2][3]
一、绪论教学案例设计
绪论部分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关键部分,该部分对于学生理解本门的课程的特点和体系结构具有重要的作用,该部分主要突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特点、组成、设计方法以及接口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对数控车床与非数控车床两个案例在结构、功能、优缺点上进行对比,机电设备与非机电设备的区别在于增加了大脑“控制器”和神经“传感检测单元”,从而提高了设备的自动化程度、精度和效率等。通过数控机床、机器人、AGV小车、数控雕刻机等案例介绍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强调控制器和传感检测单元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作用。另外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突出机电一体化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接口连接,通过机械接口(联轴器、传动机构等)、电子电气接口(A/D、D/A、放大器、光电耦合器)、通信接口(232串行口、USB、以太网接口等)、软件协议接口(TCP/IP协议、USB协议等)等案例,讲解接口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运动、能量、信息传输变换中的作用,强调机电一体化系统通过接口将各异技术集成在一起,形成特定的功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方面,主要强调当前“机械功能电子化,电子功能软件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伺服电机变速代替变速箱,无刷直流电机代替传统电刷直流电机,电子表代替机械表,电子秤代替机械秤,高能束加工代替刀具切削加工等案例讲解机械功能电子化的发展趋势及带来的优势。通过软件PID控制算法代替硬件PID控制器,可编程控制器PLC代替逻辑继电器电路,可编程逻辑阵列FPGA代替专用芯片等案例讲解硬件功能软件化的趋势及优势。通过以上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及带来的优点。在绪论部分实施案例教学,可以避免相关知识点的填鸭式和说教式教学,使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这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组成、功能、设计方法等知识点的认识。
二、机械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由于教学对象是机械专业的大四学生,多数学生一看到“机械系统设计”这个标题就感觉这部分没有新的内容,认为该部分内容是机械设计课程内容的重复,甚至认为这部分内容非常简单,没有必要在课堂上讲。恰恰相反,机械系统设计是机电一体系统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因此,在开始讲解这部分内容前,应该首先点明机电一体机械系统设计与普通机械设计的区别,提高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该部分首先通过如图1所示的机械一体化系统中典型的闭环控制系统,说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与非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最大的区别在于: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机械系统是微型计算机控制的闭环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机械系统设计时必须要考虑机械系统的结构参数(惯性、刚度、摩擦、阻尼、传动间隙、固有频率)对闭环系统伺服性能(快速性、稳定性、准确性)的影响。基于这一区别,展开讲解机械系统的结构参数对闭环系统伺服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从机械系统设计的角度提高整个闭环系统的性能。机械系统设计部分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是传动机构设计,通过齿轮传动案例中的间隙、刚度等对伺服性能的影响,说明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应该尽可能缩短传动链,提高闭环伺服系统的性能,并以伺服电机变速代替传动机构变速、直线电机、力矩电机、电主轴等作为缩短传动链的案例;只有当电机与负载不能匹配的时候才考虑使用传动链进行力矩、速度、转动惯量的转换。齿轮传动链设计部分包括最佳传动比的选择、传动级数的选择、传动比的分配等,这三部分内容的讲解都围绕提高伺服性能为根本目标,重点讲解最小转动惯量原则、输出轴转角误差最小原则分配传动比。为了区别机械设计,本部分除重点讲解齿轮传动链设计外,还通过数控机床旋转进给工作台、A/C轴双摆角铣头、机器人关节减速器等案例讲解了双导程蜗杆蜗轮传动结构、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的各自原理以及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三、计算机测控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计算机测量控制系统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核心,它负责采集机械部件的运动信息,并与给定值比较,生成运动控制指令。该部分的教学内容在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数控技术与数控机床、单片机原理与接口、微机控制技术等课程中均有涉及,因此,在本课程教学中将传感器、伺服电机、工业控制机结合起来,以工业控制机为中心,以接口为桥梁,将相关内容通过案例整合在一起。首先简单介绍增量式旋转编码器、光栅、感应同步器等位移测量传感器的位移测量和辨向原理,由于上述传感器直接输出相位相差90度的正弦信号,因此随后重点讲解传感器的接口电路如何对正弦信号处理获得相位相差90度方波信号,以及如何完成变相细分等功能。在控制电机部分,重点介绍了步进、直流、交流电机的功率驱动电路,如斩波恒流功放电路、PWM原理、SP-WM原理等,比较了三种电机在扭矩和功率输出特性上的不同点。最后以8051单片机为处理器,使用Proteus软件设计了教学案例[4][5],涉及位移传感器测量接口电路和D/A转换接口电路,PID数字控制等知识点。
四、机电一体化系统教学案例设计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机械、电子、控制、信息等各异技术相融合的系统,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的最后一章,以电脑刺绣机为设计实例,通过对这一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过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设计需求综合应用机械系统设计、传感器测试、电机与驱动、微机原理与接口、微型计算机控制等各方面知识来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的系统。如图2所示,刺绣工艺的动作包括绣框在x、y两个方向的直线往复运动和绣针在z方向的连续上下往复直线运动,通过这两类运动的配合和刺料机构的作用形成线迹,绣框在x、y两个方向的移动距离决定了线迹的长度和方向,绣品由线迹的集合构成。绣针在织物上方时,绣框沿x、y两个方向移动到指定的位置,当绣针自上而下落到织物表面时,绣框停止移动,在刺料机构的作用下即完成一针线迹的动作。根据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几个功能要素,电脑刺绣机由微机控制系统(控制与信息处理单元)、移框步进电动机及主轴电动机(驱动与执行单元)、x、y、z三个方向的传动机构及刺料机构(机械传动单元)、针杆位置传感器(传感检测单元)、220V单相交流电源(动力单元)、机架(机械结构单元)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接口组成。由刺绣打版机输出的刺绣花样数据保存在电脑刺绣机的EPROM或磁盘中,电脑刺绣机的工作过程如下:控制微机启动主轴运转,由刺料机构带动旋梭和针杆运动,微机从刺绣花样数据文件中顺序读取每一针的x、y相对位移坐标,根据坐标数据通过两个电机的协调运转驱动绣框在平面内进行移动,微机通过读取针杆位置检测器的信号使绣框的平面移动与刺料机构的运动相互配合。电脑刺绣机设计参数的计算主要包括x、y、z三个方向运动件的运动参数和动力参数的计算、结构参数计算以及品质参数、环境参数和界面参数的确定。运动参数计算主要包括主轴转速范围的确定、绣框位移计算、绣框位移与主轴转动的运动配合、绣框运动速度计算、主轴转速计算、x、y步进电动机工作频率及传动比计算、移框加速度计算等;动力参数计算主要包括刺料机构驱动功率计算、移框步进电动机驱动力矩计算等;结构参数计算主要指刺绣机工作台面的长、宽、高三个方向尺寸的计算及机头头距的计算;品质参数主要包括系统可靠性、传动精度等;环境参数包括工作电压、环境温度、环境湿度等;界面参数则用于表征机器的人—机对话方式和功能。系统各部分之间通过接口进行连接,主要的接口包括微机系统前向通道与各传感器模块的接口以及微机系统后向通道与各功率驱动模块的接口,各接口通过采用光电隔离技术防止外部模块对微机系统的回馈干扰以及防止强电信号对微机电源的干扰。尽管电脑刺绣机由微机对刺绣工艺实行全面控制,但刺绣过程会出现断线、断针等随机因素。为保证刺绣工艺的准确进行,系统必须对针杆位置、绣线通断状况、绣框极限位置进行实时检测,因此,系统必须包含绣针布上布下位置检测、针杆最高位置检测、断线检测、绣框越界检测等传感检测模块。各传感器模块与微机系统前向通道之间需要进行接口设计,另外,微机系统后向通道与电机驱动模块之间也需要进行接口设计。微机控制系统是电脑刺绣机系统的核心,根据用户要求和工艺分析,控制微机除完成用户的基本要求外,还应具备花样存储与选择功能、记忆功能、工作状态显示功能、各种进退针功能等功能。微机控制系统设计除满足上述设计要求外,还应对控制微机的软硬组成方案进行初步设计。
五、结束语
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工程性、实践性、综合性最强的特点,围绕机械一体化闭环伺服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实施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普国,孙佘一,陈俊.项目式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83-86.
[2]赵丽梅,李焜.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中案例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6(3):106-107.
[3]覃金昌,陈志.基于Simulink和GUI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案例仿真教学研究[J].机械工程师,2016(5):22-24.
[4]李琦,王基,刘永葆.《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100-101.
对于传统教学,我们大多有着这样的理解:老师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主要载体,以注入式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即老师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学生边听边记笔记、在课堂或课后深入理解,然后形成短暂记忆,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最后形成长久记忆。我们最容易想象到的就是这样一个场景:一尺讲台、一位老师、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份教案,老师辛勤地在讲台上详细地讲解、仔细地板书、缜密地推理,学生则在认真地倾听、飞快地思索、奋力地记录……我们对这样的教学方式历历在目、念念不忘,而且认为教学就应该是这样的,而且永远会、一定是这样的。
(一)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
其实对传统教学方式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对学生智力因素方面的影响表现在以传授知识为终端的教学方法才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教学方法”。当今的教学任务,无论是开发学生智力,还是培养学生能力,若不注重传授相应的系统知识,不注重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系统知识,就不可能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这一点实际上告诉我们,以传授知识为己任的教学方法本身并没有过时,相反,还应进一步完善。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主要在于教师可以较为系统地、详细地向学生传授课程理论知识,教师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可以灵活地控制授课进程,可以激情满怀地生动讲解,也可以随时提问学生,让学生较为持久地保持高度注意力。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传统教学方式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习惯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被动地等待老师“喂”知识,而缺乏自主学习精神。同时,长时间的单一讲授方式,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进而缺乏学习兴趣。并且习惯于坐在安静舒适的教室里上课,懒于走出课堂进行市场调研、实地考察等。还有,在课堂上老师是绝对主导,老师的权威性讲解好像所有的知识均是绝对正确、不容质疑。这样的学习习惯和授课方式致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来懒,越来越缺乏动脑、动手的机会和主动学习的动力、能力。
二、案例式教学是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式教学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理论讲授、“填鸭式”的教学越来越不能满足当下学生的学习要求,他们希望与老师互动,希望能亲自动手检验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希望抛开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去探索知识的正确性和事物的真实性。案例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自主制定学习计划和解决方案,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责任心,而不是一味地“等”、“靠”老师提供的解决途径。当然,在案例式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优质、典型的案例,并预期该案例对学生的能力锻炼强度和难度。并且在此过程中,老师也要积极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方法以供学生参考。
(二)案例式教学可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首先要求老师要在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下明确课程主要目的,按培养目标要求合理地、多方向性地选择典型案例。例如针对《传统手工印染课程》的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传统的手工印染种类(扎染、蜡染、型染、织物手绘等)、工艺流程、染色原理及各项染色工艺下的产品艺术特质。这样的实践性课程,只有将学生带到实验室,针对经典案例做操作性示范,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让学生切身地感受制作扎染的方法、染色的控制、染色肌理效果和扎染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己购买材料(锻炼学生与销售人员的沟通能力)、熟练练习扎缬手法(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画面效果(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然后有目的性地创作扎染作品(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在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
三、实践基地教学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艺术设计这类实战性专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常会在校内建立相关课程的实验室或实训基地,但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器械设备、技术支持往往不及企业,企业为了在市场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通常会大力度购买最新设备和更新最新技术,所以,高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各项优势减少办学成本,拓展教学资源。
(一)实践基地教学可有效检验学识的真伪性
在校企合作的实践基地———企业中得到锻炼,是学生们极其向往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学生通常认为自己学习了很多年,已经拥有了很多知识,应该是检验他们“学有所成”的时候了。同时,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论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们可能觉得自己是“专家”,但是一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与市场结合,他们的信心就没有那么足了。例如,染织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绘画图案,尽管老师在理论讲授中竭力强调或讲解印花、绣花、提花的不同工艺要求,图案的配色、表现技法、构图均有明显的差异和特征。但是,学生还是难于理解这些眼睛没有见到过的抽象的工艺概念。所以,在实践基地———相关企业中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切地目睹工艺流程,充分地理解工艺和图案之间的关系,然后检测自己所绘图案的可生产性。同时,企业优于学校的地方在于,企业拥有最快速的市场信息。例如在床品图案设计当中,尽管在校期间,学生已经有相关课程知识的积累,但学校的教学结果大多有“学院派”特色。学校教学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和实际图案表现能力,而不太愿意给学生太多的限制,这样会导致所绘图案的“市场性”不强。所以,在校期间只要学生创意足够好、表现足够到位,即教学目的有效达到。但是企业才是检验真枪实弹的地方,市场是反馈知识和能力的最直接的地方。企业要生存,就得适应市场,灵活多变的市场信息以最快速度反馈到企业的销售部门,然后到达生产部门或设计部门。就床品印花图案设计来说,详细地分类:活性、涂料、天丝、磨毛均有各自的图案风格特色和流行变化,而且市场变化不是一年一变的,而是一月一变甚至一周一变的。所以,在企业实地学习,可快速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真伪性,会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在日后的学校学习中更有目的性。
(二)实践基地教学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
如今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通常在校内的理论课中进行,这样的理论讲授容易显得空洞、苍白,不利于学生消化、接受。尤其是在当下“物质”意识越来越浓,传统道德严重滑坡,片面追求物质消费、高生活水准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对如何做人、如何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对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定位等问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实践基地教学通常在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进行,企业通常在企业文化塑造、企业制度设定与执行、企业员工能力与培养等方面比学校有着更强的优势,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熏陶下,严格的企业制度执行下,积极的经验丰富的老员工的影响下,学生会更快速理解企业文化,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更直接而理性的认识,从而尽早培养与塑造自己的良好职业素养。
四、南通大学进行案例式教学和实践基地教学的有利条件
(一)南通当地优良的市场条件为案例式教学提供丰富的课题资源
南通同时还是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名人———张謇先生在这里创办纱厂,大力发展纺织业,直至今日,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已成为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家纺市场。市场占地面积77150平方米,拥有8000多个商铺和摊位,主要生产经营床罩、枕套、被罩、被子等床上用品及各类家用装饰面料。南通拥有的成熟家纺品牌包括罗莱、凯盛、紫罗兰、宝缦、居梦莱等,还有最大的面料提供商———金太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综上所述,发达的纺织业、繁荣的家纺市场、便利的交通均为我们南通大学染织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基地教学的便利条件。
(二)丰厚的人文资源为实践基地教学提供优越环境和便利条件
南通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她拥有丰厚的人文资源,这里不仅人才辈出,还保留着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得很好,南通的蓝印花布、刺绣、板鹞风筝、剪纸、木版年画、木雕、灯彩等均有很好的发展与传承。对于南通大学的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南通城市博物馆、市中心美术馆、南通博物院、南通壹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南通风筝博物馆等地均是他们学习研究的绝佳去处。
(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促使实践基地教学稳固长久
如前文所述,南通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拥有千家以上家纺企业,与家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如何让这种校企合作的关系更稳定、更长久。首先,校企双方均要有合作诚意,要有互利意识。企业不能单方面地为了吸引人才而忽略培养人才的周期,要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相信他们终将会为企业的发展尽一份力。学校也不能过多地对企业提条件,而应该尽力发挥自身的优势,为企业服务。例如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的实践基地教学中,我们的染织专业学生认真地参观了馆藏的蓝印花布,切实地感受了蓝印花布的工艺流程,在接下来的创作实践中设计了符合蓝印生产工艺的优秀作品,同时这些作品的强烈设计意识、新鲜的构图和画面均为蓝印花布博物馆的创作人员带来了新鲜感觉,为他们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
五、结语
我们大部分老师都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样的场景:“我讲这么多遍,你(们)怎么还不会啊?!”老师站在讲台上煞费苦心、呕心沥血,换来的却是学生们迷茫的眼神与疑惑的表情。其实这里面潜藏的是一个逻辑推导问题――教师教了,等不等于学生学了?学生学了,等不等于学生学会了?从行为学视角来看,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这是一种人际转换,而从“学生学了”到“学生学会了”则更多是一种自我转换,显然,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没有给予后者太多的关注与考量。如果教师教了,学生学了,但学生没有学会,那么我们的教学显然在做无用功,对学生而言也就没有发生真正的学习。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案才能有效规避学生“虚假学习”“游离学习”的现象,促进并保障学生始终“在学习”“真学习”?在这儿,我们给大家引介一种关注学生何以学会的教学方案――学历案。看到学历案,我们可能会自然地联想到教案、学案、导学案等,它们诸间到底有何区别?
“教案”,教师基本上天天都在写,它一般关注的是“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体现的更多是教师的教学思路,不太会关注“学生怎么学”以及“是否能够学会”的问题,完全是基于教师立场的设计。而“学案”关注的更多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教”案到“学”案,这绝非是简单的一个字的化,而是一种教学理念的更新。“学案”侧重对学习内容的挖掘,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学习目标,进而设计指向“学生怎么学”的过程。又因其具有一定的“导学性”,故有时亦称“导学案”。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无疑是种突破与进步。但“学案”也有局限――不太关注评价,即在整个方案设计过程中忽视了“学生是否学会”以及“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也就是说依照“学案”的结构和内容,它只注重学生如何学的客观程序的安排,忽视或弱化了学生学的有效性即“是否学会”的关注。
为此,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t教授及其团队开发与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案――“学历案”。其功用主要是对“导学案”的有效性进行深度挖掘、提升和转变,从而促进教学各要素联动一致起来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以及评价学生“是否学会”,力求让学生学习的动态需求得到及时有效的评测与满足。崔教授还给学历案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认为学历案“是指教师在班级教学情景下,围绕某一具体学习单位的主题、课文或单元,从期望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学生自主建构或社会建构经验、知识的专业方案。它是教师设计的、规范或引导学生学习用的文本,是学生通向目标达成的脚手架;它是一种学校课程计划、学习的认知地图、可重复使用的学习档案,是师生、生生、师师互动的载体,也是学业质量监测的依据。”①至于为什么叫“学历案”,而不是其他名称,主要是根据医疗专业中的“病历”一词而来。我们去医院看病几乎都有病历,医生对患者疾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后,将相关情况记录在上面,然后这个病历也就成了患者们的健康档案。考虑到治病与教学比较相似,于是就有了“学历案”一词。
总之,学历案就是一种倾向于学生何以学会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完全基于学生立场的,旨在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学习”与“学会”的专业实践方案。其呈现的是学生某一学习片段的完整历程,即从主题内容、学情以及课标的考量分析中,明确期望学生学会什么(目标),然后再来设计应该学什么(内容)、怎么学(实施),提前做好配合指向目标监测的及时评价(评价),教师根据反馈信息以便灵活调整教学,最后设计作业评估任务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情况(评价)。
二、学历案的核心要素及其设计
一份完整的学历案,其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内容出处、学习目标、评价活动、学习过程(资源与建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检测作业、学后反思”6个基本要素。下面我们主要以学历案的三大核心要素“学习目标、评价活动、学习过程”为考量基点,结合实例来谈谈基于学历案的教学究竟有何价值深蕴,以及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哪些地方。
(一)学习目标的设定――我们将要到哪里?
对于任何一种教学方案来说,目标设计都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如果教学是段旅程,学习目标就是我们的终点站,有了明确的目的地,旅游的人才更有归属感与安全感。那么如何来设定与表述学习目标?我们一般认为考量的依据主要有三:教材、学情以及课标。
首先说教材,它既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蓝本,也是师生互动、对话的主要凭借,挖掘、研究教材的重要性自不必言,但怎么去挖掘以及挖掘到什么程度,这就得关注所教班级的学生学情以及学科课程标准了。其次是学情,试想如果我们备的课既能供高二年级学习,也能供高一年级学习甚至可供初中生学习,那么我们的备课一定是有问题的。比如学习经典诗文《将进酒》,一个班级可能在朗读上比较出色,另一个班级可能在讨论交流、理性思辨上比较出色,那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去考量这些才有可能促成学习效益最大化。一言概之,学情绝不能忽视。最后是课程标准,其不仅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定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更是教师教学的行动指南。比如语文科,文学类文本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实用类文本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课标中都有具体的相关表述规限。为何会有教师把《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上成生物课、把《看云识天气》上成地理课、把《景泰蓝的制作》上成手工制作课、把《巍巍中山陵》上成导游培训课的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没有基于课程标准进行备课与教学。另外,学习目标设定时一定要符合全班大部分学生的现实追求,如果我们将《赤壁之战》的文意理解作为一课时的学习目标,那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大部分人无法完成,即使教师勉强教完,学生学习成效也定不如人意。所以设定的学习目标一定是大部分同学通过努力都能达成或实现的。此外,学习目标在表述上还需做到“具体、明确、可测评”。现在很多教案上仍会出现“增强学生的爱国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之类的目标表述,这样的学习目标显然是欠妥的,学生的爱国之情到底有没有增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一节课就能培养出来的吗?如果教师设置的学习目标既不明确也不具体更无法测评,那么这个目标设置的意义何在?为此我们需要将学习目标精细化,可将一个大一点的学习目标分解为2到3个小目标,然后通过相应的学习活动去完成它。或者是将一个不易评测的目标进行变式,比如学习舒婷的《致橡树》,我们可在课堂行将结束时,请个别同学说说“你现在心中理想的爱情观是什么样子”,通过这个活动设计从侧面去考量学生是否具备了正确的爱情观,从而初步判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
下面以李白《将进酒》为例进行学习目标的设计与表述。首先,从诗歌学习内容角度来看,诵读应是首需考量的,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诗境,从而涵泳探究诗歌意蕴。其次,从学情来看,学生先前已经学习过多篇李白诗,如《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行路难》《蜀道难》等,故在知人论世方面,学生已有较好的掌握。最后,根据课标的教学建议,在学习古代诗歌时,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从而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基于以上标准,我们拟将《将进酒》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1.从诵读品味入手,感受全诗豪迈奔放的气势。2.通过交流与讨论,体悟诗人复杂情感与形象。然后为了实现目标“具体、明确、可测评”的特点,我们拟将学习目标细化如下:
(二)评价活动的设置――我们已到了哪里?
任何形式、种类的教学设计都有三个问题需要确定:首先确定“我们要到哪里去”,即学习目标的设定与表述;其次确定“我们如何到达那里”,即教与学的活动设置;最后确定“学生已经到哪里了”,即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最后的“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即我们通常所指的课后评价,其评价形式或方法现多为客观纸笔式(如课后练习、试卷检测等)的检测,有时甚至是教师口头随意式的、非专业化的(如“老师讲的都听懂了吗?”)询问检测。于教师而言,此种评价或评价结果至多只是对学习进程的一种追踪;于学生而言,完全是一个游离于或凌驾于学习活动^程之外的孤立环节。概言之,这样的评价是一种“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而绝非“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然而后者才是现代教学所追求的“评价”本义,即要求“评价”不再仅限于对教与学的判断,而应该成为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或手段。②正如有学者总结的那样:“评价的实质在于促进人类活动的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的体现,实际上评价就应是渗透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之中,是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为了能够确保学生最终实现与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我们应将评价内嵌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应再让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式、手段式的评价流于形式或走过场甚至无效无用的窘状。
“学历案”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将评价前置的逆向教学设计――从“学习目标”到“指向目标的相应评价任务”到“教师教的活动”再到“学生学的活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就是课堂演绎中,还是从“教师教的活动”到“学生学的活动”再到“相应的及时评价活动”,然后再从“教师教的活动”到“学生学的活动”再到“相应的及时评价活动”,依此将课堂进行下去。其中镶嵌在学习活动后的“评价任务”主要有利于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去判定学生是否学会了。如果没有实现目标,那么偏差在哪里?如何去改进?通过这些信息反馈,教师能够及时地去调整自己的教学,进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或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总之,将评价活动始终镶嵌于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实现“及时评价”作为调控教学的作用,还能够彰显评价在“改善学习、促进学习以及维持学习”方面的本质效用。
因此,就《将进酒》一课,依据前文细化的学习目标,我们拟将设计如下评价活动:
(三)学习过程的设计――我们如何到那里?
学习目标和匹配目标的评价活动设计好了后,下面就是如何实现或达成目标的问题――也即设计学习过程。学历案的学习过程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资源与建议、课前预习、课中学习。首先“资源与建议”部分,其实就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告诉学生将要学习什么、内容在哪里以及学习的重难点,学习此内容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可能还会遇到哪些问题、怎么去克服,等等。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一整套思路,从而指导学生进一步地去掌握它、学会它。其次是“课前预习”,通常教师安排的预习都是口头布置,比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忙着说道:“明天我们将要学什么什么了,今晚大家预习一下。”任务虽然布置了,但很不明确,十分粗糙。学生要么不做,即使做了可能效果也不好。“学历案”在这方面则有明显的益处。不仅有明确的任务安排,还有一定的学习提示,这样的预习显然落实得会更好。最后是“课中学习”,也就是教师们口中常说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用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来贯穿的,并且是以学为主,以教为辅。
那么学习活动如何安排与设计?我们认为一定要基于学习目标来考量,每一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指向某一学习目标,课堂中从来都不需要无用无效的活动,也就是说学习活动必须是目标导向下的。一个学习目标至少要靠一个或多个学习活动来实现与达成,并且这些活动一定要是任务型的,问题导向的,以此保障学生始终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此外,在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把学习兴趣、学习意愿和学习投入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原因,但往往忽视教育视阈中的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相伴互动的过程,学习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质效与进程。情境认知学习理论曾提出:“学习是根植于情境中的。”所以学习活动在设计时还要有一定的情境性,营造贴合学习内容的对话氛围,尽量的让活动与生活接轨,这样能更容易地吸引学生,促其进入学习场域,保其“在学习、真学习”。最后,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做的就是随时引导着学生前进,慢慢地向学习目标这个山顶攀登,避免有人迷失。这么说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反而是提高了要求,教师既不能喧宾夺主替代学生攀登,又不能无视学生放任自流,而是随时地观察、引路,通过一连串教的活动牵引着学的活动有效地进行下去。整个过程中,让学生留下思考或问题解决的痕迹,教师多留点空白。而在安排上,每一个学习活动后面又相应的镶嵌着指向这一学习活动的评价任务,其不仅能够及时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有效地调控教师的教学进程,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引控下的“学―教―评”联动一体化的“循环补救”式教学。
最后就《将进酒》一课,根据前文学习目标与相应评价的设计,现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整个教学过程设计。
三、余论
“学历案”教学要关注的要素远不止这些,本文主要就学历案基本框架中的核心要素进行论述,限于篇幅,其它要素留待别文特论。总之,追求“学―教―评”一体化教学的学历案是一种趋向并呈现学生学习“经历”的教学新设计,其以基于教材、学情及课标的学习目标为教学导向,以与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为教学标尺,以目标引领与评价前置下的学习活动为教学主旋律,依据这些核心要素共谱课堂学习新乐章。但是基于“学历案”的教学设计还“在路上”,其还有很多问题待研究,如教师的专业方案设计能力还不足,教师的课程标准重视程度还不够,解读教材以及课标的能力还需专业化培训,本就不堪重负的教师能否有时间与精力去设计如此精细的教学方案,等等。这些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研究。概言之,新生的学历案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未来的路还很长,望之在实践中日趋完善。 ――――――――
参考文献
①崔允t:《学历案:学生立场的教案变革》《中国教育报(教育科学)》,2016年第6-9页。
②刘飞:《试论联动一致的语文教学――以苏轼〈赤壁怀古〉教学设计为例》,《课程教学研究》,2016年第9期。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部分高校中的摄影教学课程在微信、微博在中的应用情况,对微信、微博等应用软件辅助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研究,以探寻在多媒体交互的时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开展应用软件辅助摄影教学的有效途径,更深层次的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微信微博;高校;摄影教学;设计研究;辅助教学
随着计算化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新媒介逐渐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为高校摄影急需融入新兴的多媒体媒介,如微信微博等客户端。“摄影基本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综合性课程,一般的课时满足不了教师讲授摄影的基本理论知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出现的种种问题显示,有必要开展帮助学生学习摄影课程的第二课堂,即利用微信微博等应用软件在摄影课程中发挥的强大作用。将微信微博引入到“摄影基本技术”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较好的弥补课时过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教学互动,从而真正意义上提高“摄影基本技术”课程学习的效果与目标。
微信微博的教学应用给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交流平台和学习情境,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摄影教学目标。同时也不能单纯的把学生获得的摄影拍摄技巧技艺加指标量化成为质量评价标准。我们应将传统的知识质量观转变为包括知识、能力、技能在内的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能效观。教师在开展摄影教学前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混合式、头脑风暴法学习的策略,利用微信微博辅助教学的主题规则以及参与学习的技巧等,开展课堂教与学,以此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适当的调整教学进度表,使教学质量有所保障。教师应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进程进行控制,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充分的调查问卷,使其充分了解学习需求后进行教学反思。
一、微信微博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
笔者根据走访调查和实习的高校实际教学情况,选取了大庆职业学院艺术与设计专业所使用的摄影课程教材《摄影基础教程》中的-个章节“摄影构图”为依据,展开教学案例的设计步骤。“摄影构图”这一章节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知识点:拍摄位置的选择、画面布局的设计和视觉要素的组织。摄影构图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图法则是要求每位摄影学习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只有在了解构图方式之后才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摄影作品。
笔者认为“怎样组织视觉要素”是本节学习的重点,摄影构图的法则运用是难点。
1.微信辅助高校摄影教学的案例设计
在摄影教学的实际课堂中,摄影构图法则的熟练掌握的教学目标一般在两节课90分钟之内完成,教学内容包括视觉要素的概念讲解、怎样选择最佳拍摄位置、画面的布局、组织视觉要素等,信息量很大。在对摄影课程老师的采访中,表示学生在学习摄影构图的方法与技巧上还有待加强,在构图法则上的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要紧密结合,此外一幅摄影作品所体现的构图法则可能并不单一,要分析的面面俱到。对多幅作品的构图法则加以练习分析,提高自身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1)微信内容的选择
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所包含的意义和要素之多,多角度多思维的解读分析非常重要,掌握摄影作品的赏析方法在帮助认识理解摄影作品上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根据高校摄影课程的教学内容,首先确定摄影构图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了解教学目标,分析重点难点,然后通过树枝状的分析结构图来解读摄影作品,并将摄影作品的精华所指意义链接定义为摄影作品解读的过程通过对摄影作品赏析方法的层层剖析,确定微信在辅助摄影构图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点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a.视觉要素是什么;
b.怎样选择最佳的拍摄位置:拍摄景别的选择,拍摄方向的选择,拍摄高度的选择;
c.画面的布局设计:主体,陪体,前景,背景;
d.组织视觉要素:呼应,对比,节奏,对称,发散。
(2)微信内容的组织
通过对教学知识点一层一层的解剖分析,由简到繁,由难到易,由抽象的转变为具体的,让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一级级循序渐进的接受课程内容,并学会融会贯通,把看似繁复杂的课程知识点转变为多级信息,分为多个片段和层次,减轻认知负担。微信主要的推送页面将选择“渐进原则”分化知识信息,指导学习和递进的工作关系。在微讨论组或互动社区上选择融会贯通的指导方法让学生加入交流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使学生接收到更多有意义的信息片段,还要设置自定义、分类等项目,加强学生利用微信学习的使用感。
(3)微信内容的呈现
微信内容的呈现一般是指界面设计和信息方式的选择。微信的界面设计应该简洁明了,图文配合,并注重比例关系,拉开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之间的反差关系,可以从排列形式、字体大小和颜色上区分。信息的方式主要以摄影图片和文字解释为主,可以辅之概念结构、流程分析等手段,让学生对摄影作品的p析更为深入和明确,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2.微博辅助摄影高校教学的案例设计
学习者通过微博的学习主要是主页信息和微群聊天。主页信息主要摄影构图这一章节的理论知识,微群聊天则可以让学习者之间相互探讨交流,自主学习,从而在理论、情感、技术等方面实现辅助摄影教学的目的。微博主页信息的者一般是摄影老师,微群中的参与者是学生主体。
(1)微博内容的选择
在摄影课堂上教师讲解主要的重点难点知识,并将教学的主要内容碎片化,提取本章节关键词如视觉要素、拍摄位置、画面布局等等。微博在内容的选择上就可以使用这几个关键词进行进一步的解析与拓展,实现对教学知巧点的转化与补充。微博类型的选择不仅包括相关摄影教学内容,还包括老师与学生之间解答疑难问题的形式,以学生对摄影作品的了解程度来安排微博热莸男问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鼓励等等形式来选择微博的内容等。
(2)微搏内容的呈现
微博内容无外乎微博界面的设计、信息的媒体选择和微博功能选项的选择。所有能够对学生产生使用感受的表达方式都是内容呈现的重要因素。国内微博的主要呈现方式基本都是图文结合的形式,有时会配以视频的形式。因为微博字数的限制,可文字图片、长微博的形式来补充教学效果。界面设计上力求简洁效果,重点内容重点标记,博文背景清新舒适,图文解析清晰醒目并交叉出现,减轻学生的视觉疲劳,保持学生的持续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网页设计 应用
目前,许多中、高级职业院校都开设了网页设计与制作相关课程,它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网络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其他专业选修率较高的一门课程。笔者学院计算机教研室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本着知识系统、全面、够用、实用的原则,在重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方针指导下,引入案例驱动法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最实用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知识。
一、案例驱动法的内涵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等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引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无法发挥其最大功效。而案例驱动法是构建于案例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两者之上的教学模式。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以及实训教学中以实践案例为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真正体现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系统、全面、够用、实用的原则。
二、学情分析
以往职业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学时,盲目照搬照抄普通中、高等学校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水土不服”。要真正搞好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学,首先必须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每到新学年的开学之时,笔者就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进行摸底评测,通过调查结果发现,随着普通高中的扩招,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逐年下降,偏远农村的生源比例越来越高,但他们的文化素质却逐年降低。以笔者所任教班级为例,在初中阶段系统接受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系统教育的不到10%,接触过计算机的占50%,能够熟练操作的不到5%,还有30%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三、案例驱动法的实施
1.情境激发
许多学生由于计算机基础较差,导致其在教学中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进而产生怕学、厌学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情境激发的方法在第一时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所谓情境就是为学生创设一种使之身临其境的学习意境,以此强化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兴趣。为更好地激境,笔者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审美体验,在新课引入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2.案例驱动
新的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体验计算机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为此,在案例设置这个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素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在讲解编辑矢量对象时,以汽车标志的绘制为案例,引导学生首先新建一个Fireworks文档,画布大小为300*150,分辨率为72像素/英寸,颜色为白色(#FFFFFFF)。选择“椭圆”工具,在文档编辑区域内按住【shift】键画一正圆,颜色为黑色(#000000);然后选择“编辑”“复制”命令,在同一位置复制出相同的图形,修改其颜色为白色(#FFFFFFF);选择“修改”“变形”“数值变形”命令,将克隆出的白色圆形缩放至原始大小的85%;再选择“视图”“标尺”命令,在文档编辑区显示标尺;选择“视图”“辅助线”“显示辅助线”命令,并从上标尺和左标尺中各拖出一条辅助线,用于定位两个同心圆的圆心;再选择“多边形”工具,先在“属性”面板中将其改为3边的星形,然后从辅助线的中心交点直接向外绘制星形直至内圆边界处,颜色为黑色(#000000);最后选择“部分选定”工具,对三角星形的各个控点分别进行调整,产生最终的图形效果。
3.总结评价
【关键词】案例教学 学习任务 设计原则 课堂建构 师生定位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3B-0027-0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的,而应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和能力,学生在建构式课堂中成为教学的主角,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学通过设计重大的任务或问题以引导学习和支撑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体,教学成为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建构课堂教学,在教学宗旨确定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前提下,引入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升建构式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本文中,笔者通过自身的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实践,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以“设计案例,任务跟进”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建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谓“设计案例”进行教学,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的本质是教师让学生进入设计的教学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任务跟进”则是把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具象成一个典型性工作任务,教师对学生完成此任务没有给出特定的解决之道,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利用所学技能和知识解决问题。这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相吻合,也与当今中职教育“一体化”教学思路是一致的,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问题。这种“设计案例,任务跟进”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是非常适合中职计算机教学的。
利用“设计案例、任务跟进”的教学模式建构课堂教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是此模式成功的首要因素
案例教学法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首要因素是案例的选择。精心选择的案例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能够反映所学的知识点,适合学生学情,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必定会有一个选择案例的过程,那么教师选择案例的原则,必须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来决定,由此考量所选择的这一案例,是否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是否能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探索,是否能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所选择的案例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
选择一个好的案例对教授计算机应用课程尤其重要。我们知道,计算机应用操作课程,主要目标是学生能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各类操作的综合应用,并能利用所学习的的操作技巧解决问题,以提高综合操作技能。但是传统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学生机械地跟随教师的教学过程一个个操作学下来,学生学到的操作是分散的,没有关联的,经常学到后面忘了前面,最终整个课程学下来,可能还是什么都不会做。而一个好的案例,可以融合多种操作技巧来解决学生在此案例中将要完成的任务,由此给学生强烈的印象,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碰到类似问题,他就可以举一反三,很快拿出解决方案。以下为笔者选择的案例之一:在学生上中职校第一个学期,临近元旦,学生已学习了Word相关的一些操作,如文字处理、文本框处理、艺术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图象处理等,作为案例的主体――学生本人,假设已处在工作岗位上,在此情境下,请为你的上司、同事、亲人、朋友分别用Word所学操作技巧设计一张贺年卡,利用网络通讯手段发出去,学生必须自行设计贺卡的内容、风格、发送方式等,形成一个执行方案再到电脑上实现这一方案。这个案例,它有情境――节日,有任务――设计及发送贺卡,有角色――学生及与之有关联的人,学生在完成此案例任务时就会对相关的操作技巧融会贯通,由此来达到教学要求的综合技能提升的目的。
二、在好的案例基础上安排典型性工作任务是此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
“设计案例,任务跟进”模式中的第二步就是“任务跟进”,在案例中给学生安排好一个典型性工作任务(即问题),是一个案例教学成功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案例,既要吸引学生进入教师设计的情境中,更要让学生清晰地了解自己在这个案例中的角色,即为问题的解决者,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旁观者。有一些教师在设计案例时,案例选择得当,对案例的情境、环节、问题设计都堪称完美,甚至自己亲力亲为一步步把问题解决过程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按设置好的步骤做,这类案例教学中,学生沦为旁观者和模仿者,最终完成的作品是他已经从老师那了解的结果,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提升综合能力方面不能达到最好的目的。要在一个案例中设计好典型性工作任务(问题),该任务(问题)应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该任务(问题)是贴合案例情境和学生学情的。如上面所举“贺卡设计”案例,任务设计完全贴合节日临近的情境,而在此教学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基础,对完成此任务有一定的把握,学生很容易进入案例设计的角色。如果此案例放在学习计算机应用的初期,则学生没有操作技能基础,根本无法完成任务,就会轻易放弃。
其次,该任务(问题)的解决是相对复杂的。这个复杂,是指学生在完成此任务、解决此问题时,不是一目了然、马上就可以解决,要经过多个环节的考量,才能得出解决方案,多个步骤的实施才能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仅是一两个操作就能完成的不是典型性工作任务。“贺卡设计”案例中,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针对不同对象设计不同的贺卡,不同对象的贺卡在内容、布局、风格上要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又将用到哪些操作方法才能实现等。在一步步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及积极性才能被进一步调动起来。
第三,该任务(问题)的解决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案例中只是设计了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完成的任务,并没有设计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是由学生自行安排设计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就拿出设计好的方案或步骤与教师讨论,进一步完善后才上机操作完成。由此,不同学生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肯定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贺卡设计”案例中,学生最终的设计就是各有千秋,比如,在布局上,有的用表格布局,有的用画图框布局,有的直接用不同尺寸文本框布局,插入的元素也千姿百态,用到图片、剪贴画、自绘图形、甚至音乐背景、小动画、小视频等,用到的各类操作的组合和技巧都颇费学生一番心思。这种教学过程,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
第四,该任务(问题)的完成结果是开放式,不是唯一的。一个好的案例任务的设计,对于解决案例中设置的问题,最好不要只有一种方法、一个结果。如“贺卡设计”案例中,最后成形的贺卡作品,肯定没有一个标准贺卡摆在那里供学生模仿、比对完成。教师在教学引导中,可以讲解分析一些准备好的优秀作品(如上届学生中的作品),但意图应是引导学生去想象,打开学生的发散思维,以进一步去完成自己的作品。最终学生的作品应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才是案例教学最终想要的结果。
第五,对任务(问题)完成的评价是多元的。对学生完成的作品,教师应持鼓励态度,不应用个人观点喜好去评价,所以评价机制就应该是多元化的,不要设置统一标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有用心完成的作品都是唯一的,都有其闪光点和可取之处。
三、在“案例设计,任务跟进”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角色应有正确的定位
在用“案例设计,任务跟进“模式建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应正确定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客体。
学生作为主体,应成为完成案例任务的设计者、参与者,应对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承担责任,学生成为课堂关注的焦点,在教师引导下可以自主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设计理念、设计方案,自主完成自己的设计方案。
教师在教学中应作为案例的策划者、课堂讨论的主持者、完成任务的协助者,对课堂情况进行掌控,使其按照案例教学设计方向有序进行。那么,教师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作为案例的策划者,选择一个主题鲜明并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案例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深刻把握教学大纲、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进度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智慧,从学生中征集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这样的案例来源符合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有利于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积极参与,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此外,在进行如计算机技能操作等技能方面课程教学中,如何在案例中设计一个典型性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创造性,根据案例情境和学生的具体学情设置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提升技能。
其次,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和掌控者,教师应对课堂具有掌控能力。案例教学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在展开案例之后,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剖析解惑,引发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阶段,让学生逐一给出解决方案,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如遇到不能解决或有分歧的问题,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启发,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得到启发,使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案例任务,课堂教学按正常的节奏进行。
最后,做好课堂评价主持人及总结者。对学生完成案例完成任务形成成果(作品),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学生自评及互评、教师点评及总结,使学生能够理解案例的目的是什么,老师也可以将案例的内容与学生共同回忆,反复推敲,使学生对知识点能够更好的掌握,进一步提升创新意识和操作技能。
四、“案例设计,任务跟进”教学模式要有一个多元的课堂评价体系
“案例设计,任务跟进”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体系,必须改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统一标准下教师一言堂的模式,不仅评价的标准要多元化,评价的方式也要多元化。在此模式下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并且不设统一评分标准。在这种评价体系(下转第58页)(上接第28页)下,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得到最大发挥,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能够发现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以确定今后学习过程中应该努力的方向。
1.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堂中由原来评价的客体成为评价的主体,借助自评对自己学习的状态和结果有一个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关注到自己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明确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方面,在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中促进自我发展。在“贺卡设计”案例中,笔者采取的就是让学生在完成作品后,面对全班学生对自己的作品的设计思路和操作过程进行一个描述和评价,这一过程对学生今后如何完成工作任务、提高综合技能是很有益处的。
2.学生互评。学生互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学生互评,学生与学生间对彼此的表现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开展学生互评,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学训交流和互补,充分拓展教学活动中参与评价的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教师评价及总结。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总结是课堂教学效果的点睛之笔,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所以教师评价的原则应是肯定为主、评中有导、鼓励创新。既要善于挖掘每个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闪光点和独特之处,又要适时指出可以改进的方面,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目标更明确,更有自信。最后,对整次课程进行一个全面总结,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本次案例教学课程的学习目的,以及今后学习努力的方向。
此外,案例教学中评价标准也不适宜用统一格式化的标准,教师给学生评定的成绩应从作品的设计、创新、操作技巧应用、整体的效果、完成的时效等多方面进行权衡,给出一个合理客观的成绩,以达到鼓励学习的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见,“设计案例、任务跟进”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建构式课堂教学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其课堂教学情境真实、生动具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是一种学生喜欢、教师轻松、课堂气氛活跃的教学模式。实施这一教学模式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适时进行指导、如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如何正确估计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以及教学时间的控制等,都是在此模式实施时作为策划者的教师应该考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文等著.《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布鲁克斯(美).《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3]朱迪思.舒尔曼(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关键词:Android;移动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管理
DOIDOI:10.11907/rjdk.161965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6)011012803
0 引言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手机用户逐渐增多,截至2015年底我国手机用户超过13.06亿。同时,以APP等为主的手机客户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目前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手机用户中,高校师生是主要用户群体,该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往往走在信息时代的最前端。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始致力于基于Android系统客户端的开发,通过移动客户端实现网络教学。
当前很多高校实现的网络教学都是基于PC端,但基于PC端的网络教学在时间和地点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随着人们信息获取方式逐渐朝着不受地点、时间方向发展,高校的网络教学也应随之发展,紧跟时代潮流,通过移动客户端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零障碍的沟通和交流。因此,本文主要使用Java语言并以MyEclipse平台为基础对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出基于Android的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解决当前高校教学中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问题,通过该系统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进一步促进高校信息化管理。
1 系统需求分析
1.1 传统网络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当前高校实现的网络教学主要是基于PC端,这种网络教学方法主要存在如下弊端:
(1)管理难度大。由于知识内容较多,当前很多网络教学中所用资源也较多,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因此不管是教学过程中还是日常管理中难度都较大。
(2)规范性不强。随着时展,各种计算机软件涉及的内容日益增多,网络教学软件中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加大了软件的复杂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教学没有实现规范化,因此教学过程中极易出错,并且学生在搜索相关学习信息时难度也加大了,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3)课堂信息管理不易。当前的网络教学系统由于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无法有效地对课堂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也就无法真实有效地了解教师讲课及学生学习情况。
(4)互动交流缺乏。由于受时间和地点等的限制,教师和学生在相关知识学习中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影响了教学效率。
(5)无法实现课堂外的学习。在网络教学系统中,一般仅限于课堂学习,学生无法通过系统随时随地学习。
以上问题的存在都会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根据时展要求开发出符合教师和学生实际需要的基于Android的移动教学信息系统,让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客户端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加强师生交流,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2 系统功能分析
本文设计的基于Android的移动教学信息系统可在移动网络或WiFi无线网络内运行,通过安装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通信设备满足教师辅助教学、课程信息管理等需求,同时也满足学生在线学习等需求。通过对移动教学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可得出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
(1)满足教师对课堂信息进行存储及管理的需求。通过移动教学信息系统,教师可将课堂上的相关信息如课程内容、学生表现、存在问题等进行记录,方便教师管理。
(2)满足学生在线学习的功能需求。通过移动教学信息系统,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开展在线学习,并通过系统加强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提高学习效率。
(3)满足系统管理员维护数据库的功能。任何系统都离不开系统管理员的管理,同时系统管理员还需要对数据库进行维护。因此,移动教学信息系统必须能够满足系统管理员维护和管理数据库的功能[1]。
1.3 课程信息管理需求
在移动学习体系中,学生会学习到很多新的课程。因此,移动教学信息系统除了满足师生教学、学习等功能外,还需要满足课程信息管理需求,对移动学习体系中相关的课程内容信息如学生信息、考勤信息、成绩信息、教学通知、教案管理等进行管理,并存储在系统数据库中,教师或管理员可通过系统生成、录入、查询、删除、修改以上信息等,加强对学生课程信息的管理。具体如下:
(1)学习信息。新课程开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将学生相关信息如姓名、学院、班级、学号、专业等录入到课程系统中,这些信息在录入时可通过导入功能实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更好地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授课,还可以在系统中录入学生学习过的相关课程、兴趣爱好等相关信息,加强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2)考勤信息。课程信息管理中的学生考勤信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管理内容,平时考勤影响到学生的最后成绩。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上课情况将学生考勤信息真实地录入系统中,考勤信息一旦录入系统,不仅教师能够看到,学生也能登录自己主页看到,以便通过考勤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监管。
(3)成绩信息。高校中成绩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系统中需要将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相关信息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平时成绩等记录下来,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让学生通过成绩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
(4)教学通知。教学通知主要是教师针对学生,如课程上课信息通知、考试通知等,教师都能在系统中出来。
(5)教案管理。教师教案相关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教师应将课程教案录入到系统中,方便教案管理。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架构设计
通过上述需求分析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架构图。从图1可以看出,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组成架构主要由移动客户端、服务器、网络通信这3部分组成[2]。该系统的数据层以教学数据库为主,教学数据库中包括各学院及学院师生、课程等相关内容。教师和管理员主要通过电脑终端连接互联网、接入移动学习平台服务器,其中服务器又分为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视频服务器、学习内容服务器4种。管理员主要完成系统信息和权限分配等功能,教师主要完成对学生信息的添加、考勤、学习情况的检查、测试等教学管理功能,并且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网络通信则通过Internet、3G、4G或无线网络实现,学生通过在移动终端安装基于Android平台的客户端,采用移动通信网络或WiFi的方式接入移动学习服务器,最终实现知识的交互和学习。
从上述分析可知,移动学习平台的整体流程围绕3个角色进行。其中,教师和管理员主要负责系统、学生、课程的设置,流程比较简单[3];学员的流程部分主要体现在移动学习客户端。整体设计流程及其与教师、管理员的关系如图2所示。
2.2 系统功能设计
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需要管理员通过手机或者PC登录到系统,实现权限管理及其它功能。其功能模块如图3所示,部分功能设计如下:
(1)课程信息管理设计。教师登录到系统后点击课程信息管理,Android系统将弹出填写课程信息表的对话框。将信息填写好后,选择保存数据并传输到服务器端进行存放,具体可以对课程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等操作。
(2)信息查询设计。在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中,学生、教师登录到Android系统主界面中选择信息查询,显示查询窗口,在该窗口中输入信息并将信息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查询数据返回到Android进行XML解析并显示数据,具体可以对学员、课程、资源等进行查询。
(3)教学资源管理设计。在移动教学信息管理中,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系统上,这些资源包括课程内容、教学课件、练习资料等,方便学生学习以提高学习效率。在主界面中进入到授课界面点击菜单按钮,输入资源名、学习资源内容,点击确定,数据便传输到服务器上。
本移动学习平台采用C/S结构设计模式。其中,客户端(Client)用Android开发,主要完成Android环境下图形化的界面设计以及各控件的相应事件[4]。服务器端(Server)用Java开发,通过WebService来实现接口。
该移动学习平台采用MVC的设计模式。其中,M指业务模型,该模型表示应用程序的核心部分,例如数据库记录列表等;V指用户界面视图,例如显示数据库记录等;C指控制器,例如处理数据库记录等,工作原理如图4所示。
2.3 数据库设计
在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中,需要存放学生成绩、学生信息、教学资源、教师信息、学生考勤、课程状况、论坛、新闻等。因此在该系统中,数据库承担着重要角色。在教学信息系统中,Android端本地采用sqlite作为本地数据库,网络数据库使用Mysql,手机Android端数据都是来自于服务器端的数据,由此可见数据库在移动教学信息管理系统中的重要性。系统的重要数据信息表如下:
(1)个人信息表。该表记录用户信息,其字段有:编号、密码、账号、用户姓名、用户权限、用户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家庭住址、所在学院、个人相片、所在班级及备注等。其中,账号是该表的主键。
(2)课程信息表。该表记录了课程信息,其字段有:课程编号、上课教师姓名、课程名、上课时间、上课地点、课程考试时间、课程学分、课程简介及备注等。其中,课程编号为课程信息表主键。
(3)成绩信息表。该表主要记录学生成绩,其字段有:编号、学生编号、课程信息编号、学生得分、学生评价及备注等。其中,编号为成绩信息表的主键。
(4)新闻信息表。该表存放新闻信息,其字段有:记录编号、新闻标题、新闻内容、时间、新闻图片地址及备注等。
(5)学生考勤表。该表主要记录学生考勤信息。该表字段有:学生编号、考勤记录编号、上课时间、上课地点、考勤来否、考勤说明及备注等。其中,编号为主键。
(6)课程资源信息表。该表存放教学课件信息,其字段有:资源编号、资源名、资源位置及备注等。
由于该教学信息系统涉及数据表多,本文只列出重要的数据表进行了分析。
3 结语
Android教学系统中的考勤功能可对学生机进行监督,为教师查询学生上课状况提供了方便。学生学习也可以不依赖于传统的PC,只需要手机端登录到系统即可参与移动教学。Android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解决了教学系统移动化的难题,使得教学更加便捷和高效。
参考文献:
[1] 韩桂芳,陈新民,张仁贡.基于的高校教学信息平合[J].教育信息化:学术版,2006(7):2223.
[2] 王英杰.基于Android系统的远程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伴随着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从本世纪初到目前这几年一直是建筑及室内外环艺设计职业教育的黄金期,以培养周期短、就业率高、择业范围广为特点的艺术设计教育成为市场的关注点,三年制专科环艺设计专业迎头之势不减,以输出既能在装饰公司从事设计工作,又具有适应多种职业能力的通才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环艺设计专业在职业教育中方兴未艾,但文化课基础薄弱的艺术生对课堂教学的叛逆在速成的环艺设计专业蔚然成风,艺术生冷落基础教学课程让教师深感尴尬之余,也对即将迎来人口拐点的广东环艺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深感困惑。
导入以案例为工具的启发式教学
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西方的智慧》一书中指出:“教师的作用就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自己领会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高校里的那种有指导的教学方法。由此可见,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由思考。”罗素的提醒对于我们环艺专业的《酒店空间设计》课程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酒店空间设计》在室内设计专业方向中属于核心课程,教师从课程一开始就应该通过介绍或者以师生互动方式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意义。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意识到:酒店是具有居住功能但又不同于以往所设计的住宅、小型别墅等居住空间的模式,而是人们在住宅中的居住方式在商业空间中的一种短期释放。而这种带有居住性质的商业空间的结合性设计将从寻找学生设计的问题开始,熟悉和完善具备社会需求的设计者能力。另外,《酒店空间设计》的教学在室内设计专业这样一个对文理科分析能力并重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好的或者合理的教学方法很重要,尤其对于工科知识相对贫乏但以叛逆个性自居的艺术生来说,根据知识及专业要求出发,在授课过程中采用讲授、问答、讨论、引导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尤显重要。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新的方式方法。首先是每次上课前都要在黑板上拟定3-5道思考或选择题让学生回答,由于这种方式以前不曾经历,学生有比较大的抗拒心理,但还是能够调动其思维朝课程预定的教学目标发展。
其次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教学的叛逆态度,采用案例引导的方式,把案例编入教案并在课前6周上传到学院的校园资源计划平台CRP(Campus Resource Planning)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学习,减少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说教,把课堂时间集中到目前流行的酒店设计案例中,比如广州美院的集美组主创力量设计的番禺长隆酒店、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等经典案例,让学生始终被鲜活的前沿资讯吸引,使得被好奇与叛逆所激发的原创力在课堂讨论中碰撞出灵感,教师在必要的时候根据学生的状态适时抛出课程作业,按照教学计划的预期,《酒店空间设计》课程采取任务书驱动设计模式,把课题设计的要求与期限提前释放给学生,而且把课题设计的条件限定、设计对象做了充分说明,以期让学生在课程集中的下半段期限内能够自主完成。这样的安排促使学生去发现课题设计中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针对自己发现的与目前相关的酒店案例以及这些酒店存在的利弊等不明白的地方能够主动来求教老师,引导学生从设计的被动式转变为主动需求和设计冲动。
这种率先提出课题的任务驱动型设计,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和观点的梳理,对学生提出符合个人能力的任务,在随后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身的见解去寻找设计素材并制作相应的PPT作课题进展汇报,以此展现课程设计进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观察和把握设计能力的一次整理。笔者针对每个学生的ppt做分析点评,对每个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期许,而学生会针对老师的提问做出相应的回应。这样的方式对于课题设计的推进起到信息和能力的双向互动,期盼能成为一种良好的循环。
引导学生逆向利用案例
西班牙建筑师阿勒(AlelondrodeloSoto)在马德里高等建筑技术学院任教时为毕业典礼上的学生作过一次致辞。演讲中他把学生的“叛逆”个性和资深设计师身上特有的“经验”并列起来,这种对等其实是设计教育中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叛逆与“经验”看似对立,其实它们也有共同关注的对象,那就是对实践案例的分析。事实上“经验或知识”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案例的总结、消化和积累,所以对优秀的设计案例进行模仿与借鉴是持有知识中“叛逆”精神的前提,设计教育既要保护艺术生不羁的个性空间,又要顾及基础知识的传递,因为学生的设计创作很大程度上依赖知识的积聚与沉淀,课堂教学中同样面临这两方面的选择问题,偏向叛逆精神的设计教育所顾虑的是缺乏评价的标准,偏向设计“经验”的教育考量的则是推动知识的更新动力。如何把这两方面在酒店空间设计课程中有效的结合起来,是我们课程教学努力的目标,笔者希望能够利用案例工具来嫁接基础知识教学与实践设计之间的矛盾。
在众多的酒店实际案例中,笔者精选了集美组的长隆酒店和贝聿铭的香山饭店作为课程教学案例,并积极鼓励学生顺着设计师的逻辑倒推其设计思维的原始过程,空中课堂里的课程教案中已包含教学案例,上课前就要求学生对它们进行综合分析,对案例全面深入的讨论也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教案中着重强调的是酒店空间设计中的创意来源、空间界面、平面布局和结构关系几个环节。其他涉及到的环节包括酒店的类型、设计的表达和表现、设计手段和使用材质的关联。
课堂讨论中首先推出的长隆酒店案例侧重于对撒法理(SAFARI)风格的设计,集美组针对长隆酒店的功能问题基本解决后,通过对国内外的综合考察,确定以非洲撒法理风格为装饰设计的中心,撒法理风格是19世纪英国殖民者在东非发展起来的,是第一个与非洲野生动物发生关系的时尚风格,集美组在设计时努力创造一个国际特定的旅游氛围,室内大量采用天然材质,比如天然的石块、木料等,为突出撒法理的特征,集美组在酒店餐厅的顶部用帆布或者亚麻布帆营造非洲气息,各种共享空间及娱乐场所等界面还用羚羊角交错组成壁灯,有跳跃的羚羊雕塑布置在大堂的中央底座,低矮并带有非洲部落特色的总服务台和大堂酒吧形成游客视线的中心。
为增强长隆酒店的旅游消费功能,集美组还特意在庭院的设计中组织了动物景观,恰当地凸显了野生动物在整个酒店空间中的强势地位。集美组的长隆酒店案例帮助学生思考怎样建立形式与功能的合理关系并把这种理解落实到酒店空间的设计中。比集美组的长隆酒店案例更早的是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适合在课程早期的场地空间讨论中引用,香山饭店案例是场地关系、地方文脉以及装饰空间综合关系的绝佳案例,贝聿铭创造出一种改良的中国式合院平面布局模式,既有中国古典装饰的传统特色,又涵盖了现代主义的韵味。整个饭店依凭山势,蛇蜒曲折,院落相间。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饭店中心面积780平方米,仿北京四合院天井式设计。饭店在1982年开业后,又在2007年重新装修,共有客房总数283间,标间面积36平米。
经典案例倒推获取设计的一般程序及立意思想后,接下来要求学生开始课程作业的构思与设计,尽管“酒店空间设计”的课时较短,本课程的教学依然按照方案设计的概念阶段、方案设计深化阶段、方案设计表达阶段三个方面有序推进。鉴于时间限制,课题设计中的模型制作更改为设计草图或3D建模替代,在方案设计初期,让学生通过草图体验和分析空间功能、布局,笔者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指出利弊,提出新的要求;在方案深化阶段,学生会通过透视图等辅助手段进一步完善,同时发现新的空间设计形式;在设计最终的表达阶段,学生会用效果图来说明和展现个人的理念和成果。
课程作业及教学总结
本次课程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广州五星级酒店的首层空间,一层总面积约2800平方米,首层的功能需求:接待大堂(含总服务台及休息区等),行李房及贵重物品寄存处,大堂吧、西餐厅(自助早餐、西餐正餐)、商务中心、购物中心、美发美容室、旅行服务社及电话室、现场办公室及行政办公室等。
设计要求:
(1)绘制平、天、主要立面图2个及节点大样图若干
(2)接待大堂手绘图
(3)功能划分合理、设施设计方便、配套齐全、室内装修高档、选材豪华、具有突出的装饰风格或具有地域特色的装饰风格。
(4)平面布局要考虑到消防分区或符合消防规范
(5)天花中要考虑到中央空调的风口定位。
(6)绘制效果图4-6个(可以是电脑或手绘效果图)
(7)施工图一套。
本文选取了2份作业在这里作简单的介绍,这些作业是学生不断改进的结果,也是多轮设计方案中的最终一轮。它们也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中间阶段,陈伟亨同学的方案设计是混合风格,在设计中呈多元化展示的状态。以中西柔合建筑环境艺术为主要特征,其室内装饰陈设既实用,又具有传统特征。孙雷同学的设计为构成风格,融合了现代设计的前沿元素。两位学生在首层设计中除了要处理环境关系外还要把握对不同使用空间进行合理配置的技巧,其平面布局上均采用了相对对称的轴线,教学案例为他们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设计没有停留在平面布局的关系上,而是在功能空间配置和内部空间感受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深化,整个作业展示出设计通过不断更改与推演后所获得的良好品质。
总结起来本课程的教学动机源于教师对艺术生叛逆个性的理解并试图通过编制实践案例引起他们的兴趣,为了实现这个动机,笔者在课堂中应用以适合引起学生思考及课堂讨论的启发式教学,通过各种生动的案例在教学过程反复出现,强化学生的思维按既定模式推进,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会欣赏和思考案例中内在的逻辑,避免对案例某些手法的简单模仿。
最后,本课程的教学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流程。课程流程从提出问题、分析讲解、实际操作、教师点评,再到提出新的问题、引出新的教学内容。环环相扣,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螺旋型的课程流程中自然累积,整个课程教学目的从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到引发设计程序的思维方式建立。
从本课程的教学中,笔者发现2个问题:
(1)课程的属性与艺术生知识结构的巨大落差造成上课质量的完整性,本课程以建筑学、人体工程学、环境行为学、社会学等为基础,对这些知识的欠缺使学生对课题设计的表述乏力。
(2)在以高职强调技师培养的前提下,对课程的精简影响到对学生设计思维的训练,诸如前期的社会调研,实地考察等都未有时间具体实施,影响到学生对酒店的具体认识与设计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