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家乐设计范文

农家乐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家乐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家乐设计

第1篇:农家乐设计范文

在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三县并举”战略的大好环境下,乡党委、政府立足生态优势,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并举,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道路;坚定不移地把产业培育作为促进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的根本来抓,不断增强乡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充分发挥云中这张“金名片”的优势,深入推进农家乐产业建设,扩大农家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农家乐规模日趋扩大。在通过乡党委、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我乡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品质不断提高。我乡在2012年被评为首批市级农家乐特色乡镇,有一个省级农家乐特色村-西二村,一个市级农家乐特色示范村-;到目前为止,农家乐经营户35家,其中四星级农家乐1户,三星11户,二星18户,餐位数接近2700人。此外,西一村被评为全国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村被授予我市首批“文化名村”荣誉称号。

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增加。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农家特色、高山文化、民俗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发展路子,紧紧围绕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紧密依托“云中”景区,各村按照不同主题发展农家乐,挖掘提升丰富多彩的农事体验项目,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形式,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年接待量超过18万人次,年营业收入接近500多万元,同时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此外,多次参加省市县举办的农家菜大赛,频频获奖,极大提高了我乡农家乐的知名度,在2012年举办的省级农家菜大赛中,获得银牌,在县里举办的农家菜大赛中独占鳌头,连续三次被授予金牌特色菜的荣誉称号;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如高山冷水茭白节、三月三活动子项目等,为农家乐带来了充足的客源,与此同时,农家乐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高山冷水茭白产业的发展,打响了茭白产业的牌子,为农民致富创收开辟了新路子;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显著增加。本乡农户自养的纯天然绿色蔬菜、土家家禽以及一系列山野农产品供不应求,销路很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当前,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迅猛发展,成为新兴的休闲娱乐方式。我乡依托国家4A景区“云中”村景合一的独特优势,以极佳的生态环境和凉爽的高山条件,获得了城乡居民的青睐,尤其是等地的游客对我景区及其农家乐情有独钟,回头率较高。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农家乐发展迅速,势头良好,生态旅游、高山文化、民俗文化、休闲农家四者结合程度不断提升。年接待游客20万多人次,促进了旅游产业、农家乐产业的双赢。受到了广大游客的好评。

二.农家乐旅游规划思路

农家乐是以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为特色的一种新兴的旅游、休闲和度假方式。乡农家乐借助国家4A景区“云中”的品牌、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以及底蕴深厚的民俗文化,打出“游云中、品山珍美味、购绿色产品、享乡村浓情”为特色主题的品牌,以景区游客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县城及周边县市等地的周末短线游客为辅助客源市场。规划在西二、西一、、潘宅、小佐、洋心、茶林村规划建设7个“农家乐”小区,形成以点带面、互相呼应、风格互补的城郊网络格局,逐步推出“云中”、“状元古村”、“养身垟心”、“田园”、“廊桥古村”等区域村落发展点。

三、开展的工作

1、提升发展观念,树立“旅游惠民、产业强乡”新理念

乡山清水秀,生态、民俗、文化资源相当丰富,长期以来,当地农民主要依靠高山茭白、山外劳务输出赚钱谋生,致富渠道较单一,增收较困难。乡党委、政府确立了“生态立乡、产业强乡、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推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拉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树立了把全乡当作一个大景区,各村按照不同主题来打造,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

2、政策扶持,鼓励和引导农家乐的发展

(1)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机构。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农家乐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和“农家乐”休闲旅游协会,为乡“农家乐”开发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服务。与此同时,西二村、村等村成立了“农家乐”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县旅游局、县农办出台的一系列管理制度,落实相关政策,科学引导,加强行业管理,严格标准,规范操作,打造品牌。

(2)创造性实施“不同游、不同价”政策。乡党委政府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针对旅行社制定了“不同游、不同价”的价格政策,最大程度让利于民。即对安排在景区吃住的旅游团队实行差别化对待,以更低的价格优惠,既吸引了团队来景区旅游和吃住,又带动当地的农家乐服务业发展,实现互惠共赢发展。因此,景区制定了吸引团队在住宿、用餐消费的优惠政策,留住游客、带动消费、让利于民,促进了农家乐、旅游商品等服务业态的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3、加强宣传促销,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乡在宣传促销中根据整体策划,重点突出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和高山风情,以培育名牌、打造名牌、宣传名牌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1)积极与县农办和县旅游局等相关部门联系协调,把发展乡农家乐旅游与整合我县旅游资源相结合,组织好农家乐旅游宣传促销活动,鼓励经营户组团参加省市县相关部门组织的农家乐展销会、农家乐厨艺大赛等活动,提高农家乐的知名度,提升农家乐的民众参与度。(2)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推介会,以及传统农民文化活动,如农博会、三月三、抢猎节、茭白节等形式,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造势,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形成农家乐旅游的良好氛围。(3)在“云中”景区入口处等醒目处设立《乡农家乐导航图》和《乡农家乐一览图》,帮助游客便捷找到所需的休闲场所。(4)设计农家乐宣传折页,在景区网站和农家乐网站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

4、加强规范管理,构建和谐新环境

努力构建和谐的旅游环境一直是我们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重要工作。为了促进农家乐的规范经营,我们以创建省、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点)为抓手,加强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的引导和规范管理。一是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1)联系县农办、县旅游局和县职高等部门,利用优良师资组织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从业人员集中进行中式烹调、餐桌摆放、服务礼仪、经营场所装修布置等技能培训和安全卫生知识培训,既提高农家乐厨师烹饪技术水平,又提升农家乐经营者餐饮管理、客房管理方面水平,加强了安全卫生意识。(2)组织农家乐从业人员和行业协会工作人员到发展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并请当地干部、经营户介绍创业经验,让经营户在客观、实际的切身感受中寻找差距,切实提高农家乐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加强景区经营网点的经营规范化管理。经营户必须有工商、卫生部门的经营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并将有关管理制度公布上墙,公开接受游客监督,杜绝商家欺诈游客现象的发生。三是为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乡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星级经营户的评定和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村(点)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头作用,保证农家乐休闲旅游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展。四是狠抓安全工作。在黄金周等旺季检查农家乐食品卫生及其它安全隐患,督促及时整改,从未发生农家乐安全事故。

5、丰富文化内涵,挖掘生态文化,突出旅游新特色

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紧紧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山水资源、特色农业产业资源,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孝道文化、民俗文化,努力培育地方特色,适时开发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旅游商品,如本地特色高山农产品:“美人腿”茭白、大球盖菇、“野猪怕”粗皮红米、高山泥鳅、高山黄鳝、高山苦枝干、高山云雾茶等等,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产品:千年罐等传统手工艺品以及民族风味浓郁的服饰、背包、以及各类山珍干货和无公害、无污染的溪鱼等,促进农家乐休闲旅游走特色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在规划的引领下,合理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将采摘野菜、上山挖笋、下田摸鱼、自捣麻糍、打年糕、磨豆腐酿、制作罐、舞板龙、抢小猪、割茭白等山村农趣、民俗活动融入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中,给游客奉献了一道道美味可口的“文化大餐”,大大提升了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品味。通过组织部分农民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鼓励和引导一部分人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特色产业等资源发展农家乐,培植一批有规模、上档次、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农家乐示范经营户,做大特色生态农家乐品牌。

6、优化环境,改善基础设施

(1)发展农家乐与优化环境相结合。多渠道筹集资金,用于的设施配套和开发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新环境。一是乡依托景区的发展投入了800多万元先后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高标准的停车场、文化广场、陶艺馆、环山游步道、旅游厕所等功能性设施,同时对景区进行了一期立面改造。二是投入130余万元进行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实施拆除棚厕、改栏改厕;村庄道路硬化、排水沟、路灯修建、新村外墙粉刷、村庄绿化;生态停车场、生态公厕、生态垃圾池建设;村口木廊桥、文化、体育场所设施修建等15个项目;三是投入2万元对各经营户的招牌及服务制度进行统一设计制作,以利于开展市场信息和统一品牌形象等服务。同时对村内公共区域进行大范围的绿化、亮化和美化。

(2)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设施的改善作为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对符合规划及相关规定的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经认定后可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建设用地。对具有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村庄优先列入村庄整治建设计划。加快建设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休闲场所和配套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

四、下步工作计划

1、继续完善农家乐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的工作方针,高起点编制”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同时聘请资深专家、相关人士对乡的“农家乐”布局、旅游功能区块划分进行了统一的设计规划,不断深化“农家乐”旅游休闲发展的格局,明确今后的建设发展方向。

2、着手成立旅游服务公司。提升对农家乐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搭建各类平台让旅行社、电子商务服务商、乡村旅游经纪人等中介服务组织或个人参与农家乐综合体的客源市场开拓。组织开展评优评先活动,鼓励引导更多人才投身农家乐“生态创业”。

3、加快游览体验项目开发。启动建设进士府、茶艺陶艺馆,开发休闲拓展项目、田园体验项目,通过展示科举文化、表演状元及第、举行篝火晚会、体验趣味农活等,丰富旅游类型,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游览的趣味性,力争形成充实的一日一夜游旅游产品线路。

4、提升基础配套设施。进行村庄立面改造,着手对村周边道路、农户庭院及停车场的绿化美化,同时着手对垟心村民宿农家乐进行特色化装修,增加土特产店铺、村内游步道、凉亭、公厕等建筑,完善交通标识标志,增加功能区块分布示意图,安装住宿登记系统和消费终端POS机,增加环保型游览车等。

第2篇:农家乐设计范文

关键词:庆城县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现状

1现状

从2000年开始,毗邻周祖陵的几户村民利用自家的院落窑洞,以简单的农家特色饭菜办起了“农家乐”小院,周祖陵游客的吃饭休息问题得到了解决。2006年,在庆城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村依托地处城郊和紧靠周祖陵风景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兴建了周祖农耕文化饮食一条街,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几年来手工臊子面、土暖锅、炖土鸡、炒土鸡蛋等清淡素雅、风味独特的乡村小馔已成为周祖陵“农家乐”的品牌。游客们在体验“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农家艺、享农家乐”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其乐融融。截止目前,周祖陵景区的“农家乐”已发展为13家,直接从事“农家乐”的农民已达150人,经营床位100多张,年收入达50多万元,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

2存在的问题

由于强烈的致富愿望,广大农民对发展“农家乐”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农民主动开办家庭“农家乐”。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周祖陵“农家乐”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农家乐”建筑和周围环境不相协调,卫生条件较差,设施简陋,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许多问题。另外,特色不突出,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等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周祖陵“农家乐”的健康快速发展。

2.1经营理念上,业主只重视特色,忽视了人居环境、服务水平的重要性部分业主在利用农家小院、治理美化环境、人员培训和服务质量上投入较少,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使整个“农家乐”设施失去了原有农家生活的优势,严重地制约了“农家乐”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旅游产品质量低,类型单一,低层次重复开发“农家乐”旅游配套设施不全,卫生状况较差。一些农家接待点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没有水厕,排污排水通道不畅;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此外,“农家乐”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还很少。

2.3安全缺乏保障在用电方面,由于开办“农家乐”旅游,导致农户家用电器增多,负荷加重,而一些农村电线电路长期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极易漏电走火;部分“农家乐”接待点房前屋后堆满各种杂物,消防设施缺乏,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农家接待点对如何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尚无必要的制度和规范。

2.4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农家乐”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良好,但由于“农家乐”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一种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一些“农家乐”旅游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2.5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家乐”的业主大多环保意识淡漠,将大量残羹剩汤、纸袋酒瓶等生活垃圾随意到处倾倒。因此如何把脏、乱、差隔绝于农家乐之外,帮助“农家乐”走上健康环保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6“农家乐”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周祖陵“农家乐”季节性较强,游客基本都集中在每年4~10月份,其他时间较少,主要原因是没有一年四季都有可玩赏的风景和可参与的节目。二是对周祖农耕文化、歧伯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黄土风情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

3规范的措施

为了促进庆城县“农家乐”旅游这个新兴事业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根据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3.1理顺“农家乐”旅游的管理体制尽快理顺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这是全面激活“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关键。从“农家乐”旅游现状来看,“农家乐”旅游一般为农民自发开发建设,对“农家乐”的审批立项和规划建设,旅游部门基本上没法插手,不能对“农家乐”旅游进行很好的行业管理和对外宣传。因此,建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旅游规划指导和规范管理方面参与备案审批,以真正形成行业对口管理,推动全县城郊乡村“农家乐”旅游的管理工作。

3.2广开财路,加大资金投入当前“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还是农民自发投入,经济实力普遍较差。因此,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同时,政府应针对“农家乐”这一现象专门出台真正具有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快速发展。

3.3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农村旅游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这样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要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和方式,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并注意精心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面的提高。

3.4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农家乐”旅游之所以在短期内快速兴起,其中很大一个方面就是得益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所以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农”家特色,对于促进今后“农家乐”旅游发展,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第3篇:农家乐设计范文

关键词: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休闲旅游;产业转型;宁波市

随着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迅速普及化,越来户,从业人数8067人,而到2008年6月份,全市农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农家乐旅游点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增至799户,从业人数达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对农家乐休闲旅游品种多样10534人。对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调查显示,农性、内容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宁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以初中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正步入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中)学历者为主,极度缺乏高层次人才。其次,随升的转型阶段。因此,如何加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流人城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农家乐休闲旅游向深度发市,结果导致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主展,实现其成功转型是当前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中一要以中老年为主,老龄化趋势异常明显。由于整体亟待解决的难题。素质较低,从业人员不了解旅游是一种产业,旅游景1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现状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近年来顺应城乡居民消费新趋势而发展起来的,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集休闲观光旅游、领略乡村风情、体验农耕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新兴产业。

据统计,目前宁波市已形成了一批诚信经营、规范管理、服务良好、特色明显的农家乐示范点、农业观光园和特色生态农庄,包括各类农家乐旅游点214个,从业农户799户,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省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省级农家乐特色点9个;市级农家乐特色村6个、市级农家乐特色点13个。2008年,宁波市农家乐共接待游客504.5万人次,营业收人4.9亿元;2009年共接待游客647.6万人次,营业收入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4和16.3。

伴随着农家乐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较快。根据市农办提供的数据,2006年全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经营户720收稿日期:2011-03—02基金项目:宁波市旅游会展基地课题(jd080614);宁波大学教研项目(JYXMxzh200927)作者简介:周佳(199】一),女,浙江温州人;苏勇军(1973一),男,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

点规划、建设、旅游接待服务、旅游商品开发、旅游活动策划、旅游宣传营销等环节薄弱,极大地限制了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2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需求分析随着游客消费意识的提高,这种粗放型的运作模式已无法满足游客需求,势必影响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整体水平。根据调研,宁波市目前紧缺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主要有以下几类。

2.1旅游决策型人才或旅游发展领头人这类人数量不一定要多,一个村一两个即可,但对其整体素质要求较高:要求年富力强、文化程度高;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信息灵,点子多,市场观念强,善于调查研究,具有旅游市场预测能力和业务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能带领村民发展旅游。

2.2旅游经营管理型人才

这类人才要求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懂得政策法规;具有旅游市场观念,善于管理,长于经营,工作中知人善任;富有团结协作精神,办事细致认真。这类人才能够对农家乐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充分论证和策划创意,丰富旅游产品,设计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以扩大农家乐旅游开发规模,提高发展水平。

2.3民俗文化传承人才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各地和各民族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不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也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亮点。在宁波市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全市700多项农村民间艺术中,仅有200多种得到保留,而且其中不少种类仅仅是一个文本。因此,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迫切要求培养一大批民俗文化的传承人,将这些濒危的民俗文化进行活态保护,并将其转化为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持续引力。

2.4旅游服务型人才

这类人才需求最大,包括导游、餐饮服务员、安全保卫人员等。这类人才要求经过培训能掌握旅游基本知识和较规范的服务技能,有良好服务意识及团结协作精神,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身体。

3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环境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求政府高度重视,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制定相关的人才政策,并将其纳入到各级旅游总体开发的规划中。目前政府部门应该就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制定如下激励政策:一是鼓励在职各类人才提高学历政策,二是鼓励专业技术人才晋升职称等级的政策,三是制定人才引进奖励政策,四是制定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政策,五是制定完善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及基本保障的政策。同时由于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涉及到多个部门,政府主管部门应该充分协调,调整充实组织机构,加强工作领导,成立由组织部门牵头,人事、农委、旅委等单位主抓,建设、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教育、旅游、工商等部门通力协作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工作,及时解决现实问题。

3.2发挥旅游院校作用。加强农家乐旅游人才培养旅游院校是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开发培养的主力军,在人才开发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最近几年,宁波市旅游教育发展迅速,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2O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8600余人。当前应重点发挥宁波市各旅游院校的作用,以培养知识密集型的管理层为目标,着重培养复合型、创新性的高级管理人才;紧紧围绕质量和特色办学,加大校企办班力度,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把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培养出适合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

3.3开展多样化的人才培训工作,完善培训内容根据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整体发展的需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和能力建设的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培训和专题培训。如宁波市北仑区由于开展农家乐的村民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村民只关注促销,对提高服务水平重视不够,为此制定了《北仑区2006年乡村旅游培训工作方案》,在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另外,应该根据培训的对象与阶段,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对分管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市县区长,开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如何发展农家乐旅游、农家乐旅游规划的编制、农家乐旅游资源产品开发与策划、农家乐旅游商品开发等方面培训;对乡镇和村农家乐休闲旅游负责人,开展特色旅游乡镇村评定标准、农家乐发展与规范管理、农家乐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等内容培训;对农户和旅游示范点,开展农家乐发展与规范管理、农家乐食品卫生、农家乐餐饮服务规范、农家乐旅游管理安全分析、农家乐服务礼仪等培训。

3.4开展行业比赛,发掘特色人才为充分挖掘一批农家乐休闲旅游行业短缺的特色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开展行业比赛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会同组织、宣传、旅游等部门,举办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湖(海)鲜大赛、农家乐厨艺大赛、农家乐导游技能大赛等行业性比赛。动员农家乐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积极参加,从中发现一批特色旅游人才并选送参加高层次技能培训和专业资格认定,为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深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5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农家乐休闲旅游部门要加强与市人才交流中心的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力争每年召开一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招聘大会,积极引进旅游规划、市场营销、文化传承、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为促进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专业人才市场的有效运转,特别是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有效流动,必须有旅游人才信息库作为支撑。目前要通过建立数据库,尽可能完整地搜集农家乐休闲旅游中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信息资料,逐步形成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信息库,为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引进国内外更多高层次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

3.6营造良好环境,有效留住人才首先,强化农村创业环境。政府部门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渠道,积极引导和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特别支持大学生投入新农村建设,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其次,加大政府工作人员到农村挂职力度。

转变以培养锻炼年轻干部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把真正有水平有能力有经验的机关干部派驻到农村,加大对农家乐休闲旅游指导力度,向农村干部传授现代化农家乐休闲旅游管理理念,提升其管理能力和水平。再次,打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改善医疗、养老等状况,丰富农村文娱活动和场所,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有效留住人才。

4小结

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农家乐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符合国家产业导向。虽然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人才队伍,严重制约了宁波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深入发展。为此,当前宁波市县区的组织、人事、旅游、农业、林业、教育等相关部门应通力协作,广开渠道,努力营造“引得进、流得动、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环境,建设一支文化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规划、营销、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为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现宁波市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成功转型。

第4篇:农家乐设计范文

“农家乐”是乡村旅游在我国的一种极具特色发展形式。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1]。我国现代形式的农家乐始于1987年四川成都龙泉驿成功举办的第一届桃花节,目前我国的“农家乐”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2]。我国农家乐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各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发展农家乐改善乡村的经济状况,国外的有关研究表明“农家乐”(Rural tourism)在改善业主家庭经济状况方面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依靠单一旅游发展地方经济证明是脆弱和充满风险的。国外有关“农家乐”(Rural tourism)的研究开展得很早,内容涉猎面广,在搜索到的27篇文献中主要是关于“农家乐”(Rural tourism)企业的研究,有关业主的研究只有有限的4篇,内容是有关业主的构成、妇女业主的地位和业主的相关目标等。我国的农家乐研究才刚刚起步,截止到2006年7月搜索到的国内农家乐的相关研究仅有95篇,研究的内容全部是关于农家乐经营的客体――农家乐企业的研究,而对农家乐经营的主体――业主的研究,还没有学者涉猎。但就是有限的研究也存在研究深度不够,理论研究过多,定量实证研究过少的情况,且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践,不能为农家乐的实际经营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指导。目前,国内农家乐业主目标的研究仍属空白,而农家乐健康发展又使了解业主目标显得迫切和必要,因此,借鉴国外对“农家乐”(Rural tourism)业主及目标的研究方法,了解我国业主开办农家乐的目标和追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对业主进行培训和指导,对促进整个农家乐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家乐与开业起始目标

1.1农家乐

国外学者对“农家乐”(Rural tourism)的定义众说纷纭,没有达成统一意见,但具有代表性的是欧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下的定义,即“农家乐”(Rural tourism)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并进一步认为乡村特点(Rurality)是“农家乐”(Rural tourism)的整体核心和卖点[3]。

国内的学者对农家乐的定义也不统一。相当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农家乐是仅局限于农家庭院的旅游活动,即农民利用自家院落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但这样的定义显然已经落后于农家乐的实践,目前,农家乐的经营者已经不再只是农民,出现了国家、集体、城市居民和外来投资商等多种经营主体并存的格局。经营的场所也不再只局限于自家的庭院,已经出现向风景优美、交通便利的景区或周边转移的趋势,出现了很多景区内农户接待型和景区周边型农家乐[4]。

本文更倾向于农家乐为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提法,即农家乐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特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它包含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必须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第二,必须有乡村特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2]。

本文借鉴了国内学者的分类体系,以旅游资源和地理区位为分类的标准,把农家乐划分为以下五种形式:田园风光型农家乐;民俗文化、聚群和特色民居型农家乐;观光农业型农家乐;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农家乐;景区周边食宿接待型农家乐等[6]。本文涉及的农家乐研究对象的类型为城市近郊型农家乐。

1.2 开业起始目标

开业起始目标,即业主开办农家乐的原始追求目标。农家乐业主开业起始目标主要包括“生活方式”、“金钱”、“社交”和“自立”4个方面。为分析方便,以上4项隐性目标又被进一步分解为11项显性目标。通过对11项显性目标从“完全同意”到“一点也不同意”的5个不同认同程度的选项(赋值依次为5、4、3、2、1)中选定他们认为最适合的每一个选项,业主完成问卷的填写工作。最后,通过对分属于4项隐性目标的11项显性目标的调查结论分析,从而得出农家乐业主的开业起始目标的相关研究结论。本文开业起始目标参考了加拿大学者唐纳德・盖茨(Donald Getz)和杰克・卡尔森(Jack Carlsen)对澳大利亚西部的乡村旅游业主相关目标的设计[5],并进一步改良而成。

2 研究方法和实证调查

2.1 研究方法

本论文综合应用了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和相关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论文准备阶段应用文献研究法,找到了国内农家乐业主目标的相关研究空白点,借鉴了国外的相关问卷设计并做了进一步的改良。通过田野调查,取得了一手的数据资料,然后运用综合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农家乐业主开业起始目标调查结论进行分析。

2.2 样本的选择与调查

2.2.1 调查方法

本实证调查采用直接调查法,即对有一定代表性的调查对象,在事先拟定好调查提纲、设计好调查问卷的情况下,使用观察法、访问法和座谈法等进行调查采访。

2.2.2 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的第一部分包括农家乐业主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所属城市、是否本地居民等业主人口统计学特征,问卷的第二部分包括4项业主开业起始隐性目标,即“生活方式”、“金钱”、“社交”和“自立”4项隐性目标和“可以让家人在一起”、“居住在喜欢的乡村环境中”、“满足我们业余的兴趣爱好”、“享受一种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把农家乐作为家庭的财产”、“多赚钱”、“赚钱养老”(“金钱”);“结识更多有趣的人”(“社交”);“提高自己的名声和知名度”、“可以自己做老板”、“经济上独立”(“自立”)等11项显性目标。

2.2.3 调查城市、类型和样点的选定

上海、武汉、成都3个城市分别位于我国的东、中、西部,都是本地区农家乐发展较好的城市,地域 上很有代表性。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农家乐是我国农家乐当中发展最好、最有代表性的类型。同时为方便调查,本文选取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农家乐作为实证调查的类型。确定了调查类型和调查城市后,通过网络搜索及向当地旅游主管部门进行电话咨询,每个城市选取了当地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点作为调查对象,即上海市崇明岛的前卫村和瀛东村、武汉市的木兰山和慈惠农场、成都市的三圣乡“五朵金花”(其中崇明前卫村和成都三圣乡红砂花乡属于第一批国家农业示范点)。

2.2.4 实证调查过程

2006年3月4日笔者对距离武汉市40多公里木兰山的农家乐进行实证调查,通过对农家乐业主的采访,取得调查问卷13份。3月5日,到距离武汉市区不到10公里的慈惠农场调查采访,获得调查问卷6份。武汉两地农家乐的调查费时两天,共填写调查问卷19份。3月9日,对位于上海市区20多公里的崇明岛陈家镇瀛东村和竖新镇前卫村的调查,取得调查问卷25份。3月14日、15日在距离成都市区10―20公里不等的三圣乡“五朵金花”进行调查,取得调查问卷24份。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70份,有效问卷68份,问卷有效率97.14%。

2.3 分析思路

本文对上海、武汉、成都的农家乐业主开业起始目标分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三地业主开业起始目标的总体分析,通过4项隐性目标和11项显性目标认同度和认同百分比的综合分析,得出业主开业起始目标的总体结论;第二部分是对三地业主开业起始目标的对比分析,得出上海、武汉、成都三地农家乐业主开业起始目标各自不同的特点的结论,上述二者的综合即为本文的研究结果。

2.4 分析指标说明

业主开业起始目标认同度,是业主对开业起始目标各项显性目标“同意”的程度;业主开业起始目标认同百分比,是业主对开业起始目标各项显性目标持“同意”和“完全同意”业主人数占当地或总业主数的合计百分比。开业起始目标各项显性目标按“同意”的程度分为“完全同意”、“同意”、“说不清或不好说”、“不同意”、“根本不同意”,并依次给予5、4、3、2、1的赋值,每个业主对每项显性目标从5项选项当中选择他们认为最为合适的唯一一项选项,每项显性目标“同意”程度赋值的均值即为该显性目标的认同度。每项显性目标“同意”和“完全同意”业主人数占当地或总业主数的合计百分比即为该显性目标的认同百分比。假设业主对上述5项选项认同的人数依次分别为a1、a2、a3、a4和a5,则业主开业起始目标的认同度为(5a1+4a2+3a3+2a4+a5)/(a1+a2+a3+a4+a5),认同百分比为[(a1+a2)/(a1+a2+a3+a4+a5)]×100%。

3 业主开业起始目标调查结论及分析

3.1 开业起始目标调查结论

在取得三地农家乐业主开业起始目标的相关原始数据后,通过运用EXCEL软件对业主开业起始目标进行分析,得出上海、武汉、成都农家乐业主开业起始目标的调查结论(见表1)。

3.2 业主开业起始目标调查结论分析

3.2.1 业主开业起始目标总体分析

通过对表1农家乐开业起始4项隐性目标(“生活方式”、“金钱”、“社交”和“自立”)的11项显性目标的调查结论进行分析,上海、武汉、成都三地的农家乐业主开业起始目标的总体特点如下:

3.2.1.1 业主开业起始隐性目标总体分析

“生活方式”、“金钱”、“社交”和“自立”4项隐形目标的认同度和认同百分比分别为4.085、3.927、4.160、3.717和77.7%、72.6%、80.9%、62.8%,较高的认同度和认同百分比说明了业主对农家乐开业起始目标的总体肯定。

“生活方式”隐性目标的平均认同度(4.085)和平均认同百分比(77.7%)高于“金钱”隐性目标(3.927、72.6%)和“自立”隐性目标(3.717、62.8%).说明了农家乐赚钱赢利从而实现经济上的独立是基于业主的乡村情结。“结识更多有趣的人”(“社交”目标)较高的平均认同度(4.160)和平均认同百分比(80.9%)则说明了农家乐经营过程中业主们较强的社交动机。

3.2.1.2 业主开业起始显性目标总体分析

三地农家乐业主对开业起始显性目标的认同比例和认同度除了“为了自己做老板”(47.0%、3.21)较低外,其他显性目标的认同百分比和认同度均高于60%和3.60,这更进一步强调了业主对农家乐开业起始目标的总体肯定。

三地农家乐业主对开业起始显性目标的平均认同百分比“为了自己做老板”最低为47.0%,最高为88.2%(“居住在喜欢的乡村环境中”),差额达到41.2%;平均认同度最低3.21(“为了自己做老板”),最高4.40(“居住在喜欢的乡村环境中”),差额达到1.19,两组数据之间的巨大差异,结合较高的“多赚钱”(“金钱”目标)认同百分比和认同度(76.5%、4.03)、“赚钱养老”(69.1%、3.79)、“把农家乐作为家庭的财产”(72.1%、3.96)和“提高自己的名声和知名度”(60.3%、3.65),充分说明了三地业主农家乐初期阶段的特点,即乡村眷恋情结、过多关注经济利益和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关注不够等。

以上说明,三地业主对业主开业起始目标的总体肯定态度。浓重的乡村眷恋情结、过多经济目标关注、实现自身价值较少关注和社交动机较强等,体现了业主农家乐初期发展阶段的特点。业主开办农家乐是基于“生活方式”目标,实现其赢利赚钱、结交朋友和经济上独立等目标。

3.2.2 三地业主开业起始目标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表11农乐开业起始4项隐性目标的11项显性目标的调查结论进行分析,上海、武汉、成都三地农家乐业主开业起始目标的共性和差异性显示如下。

3.2.2.1 三地“生活方式”目标的对比分析

上海、武汉、成都三地的农家乐业主开业起始目标的4项隐性目标以“生活方式”隐性目标尤为突出。“居住在喜欢的乡村环境中”和“享受一种喜欢的生活方式”的平均认同度为4.40和4.22,认同百分比也高达88.2%和85.3%,说明了大部分业主开 办农家乐是基于对乡村环境和乡村生活的喜爱。“生活方式”的另一项目标“满足我们业余的兴趣爱好”的平均认同度为4.04,认同百分比为73.6%,说明了大部分业主开办农家乐考虑了兴趣爱好。开办农家乐“可以让家人在一起”并没有得到太多业主的认同,仅60%多一点,而持否定态度业主的比例也高达23.5%,认同度也只有3.68,一方面说明了处于初期阶段的农家乐业主认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初期阶段的农家乐,其规模还不够大或经营状况还不太理想,家庭的其他成员参与率较低,农家乐导致的家庭凝聚力还十分有限。

“居住在喜欢的乡村环境中”和“享受一种喜欢的生活方式”两项“生活方式”的显性目标和业主的价值观、农家乐经营效果有关。上海、武汉、成都农家乐业主对两项目标的认同百分比分别高达88%、89.5%、87.5%和88%、84.2%、83.4%,说明了三地农家乐业主乡村眷恋情结的共性。上海和成都两项目标的平均认同度分别为4.72、4.44和4.54、4.71。明显高于武汉的3.79和3.32,如此明显的差异一方面说明了上海与成都的农家乐或者是得益于起步早发展较成熟,或者是政府的积极扶持而经营状况较好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武汉的农家乐由于发展晚、政府支持不够等原因而经营状况较差的状况,对三地实证采访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满足我们业余的兴趣爱好”显性目标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地区的休闲特性和实际经营效果等因素相关。上海、成都、武汉业主在“满足我们业余的兴趣爱好”显性目标的认同度分别为4.44、4.13和3.42,认同百分比也分别为80%、75%和63.2%.上海、成都两个城市与武汉市之间的数据差异说明了上海和成都农家乐得益于其地区经济发达、或经营状况较好、或地区的休闲特性等原因,两地的业主更多地考虑经营主业以外的业余兴趣,而武汉由于经济发达程度无优势,又不具备休闲城市的特质,因此,唯一可能的解释是武汉的农家乐经营状况不佳,业主更多考虑的是赚钱赢利,而不是更深层次的业余爱好,这一点也在实证采访中也得到了证实。

“可以让家人在一起”显性目标和地区传统价值观、实际经营效果和业主是否本地居民等因素有关。上海、武汉、成都在“可以让家人在一起”显性目标的认同百分比分别为52%、63.1%和70.9%,经济发达程度和传统价值观念呈负相关。三地的平均认同度分别为4.04、3.37和3.54,则是由于上海农家乐的实际经营效果较好,武汉的实际经营效果较差的原因而导致的家庭成员参与度多寡的问题。成都的情况可以解释为当地业主大多为非本地的城市居民,家人分别忙于各自的工作而无法脱身,因此农家乐的家庭团聚作用无从发挥。

以上说明,上海、武汉、成都的农家乐业主都具有浓重的乡村眷恋情结、农家乐对家庭的凝聚力不强等共同特点。另外,上海由于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家乐的经营状况也较好,对生活方式、乡村环境以及业余兴趣爱好关注度较高;由于传统观念较淡薄,对农家乐促进家庭凝聚力的认可比例较低,但较好的经营效果又导致了其认可度的提升。武汉由于地处经济发达程度一般的中部地区,农家乐经营状况较差,虽然表现出对生活方式、乡村环境的眷恋,但认可度较低,对业余兴趣爱好的认同比例和认可度都较低,对农家乐促进家庭凝聚力的认可度也较低。成都位于经济最不发达的西部地区,由于农家乐开展早、业主又多为非当地的城市居民等特点表现出对生活方式、乡村环境以及业余兴趣爱好较高的关注,内陆地区较强的传统观念使其对农家乐促进家庭凝聚力的认可比例最高,但家庭成员的城市就业的现实使农家乐促进家庭凝聚力的作用无从发挥。

3.2.2.2 “金钱”目标的三地对比分析

隐性目标“金钱”的3项显性目标分别为“多赚钱”、“把农家乐作为家庭财产”和“赚钱养老”。3项目标的认同百分比也分别为76.5%、72.1%和69.1%,认同度依次为4.03、3.96和3.7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三地农家乐业主对“多赚钱”的认同百分比和认同度都比“把农家乐作为家庭财产”和“赚钱养老”较高,一方面说明业主对赢利赚钱目标的过分关注。

“多赚钱”和业主所处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业主赢利意识和实际经营效果有关。上海、武汉、成都业主“多赚钱”目标的认同百分比分别为84%、73.7%和70.8%,认同度依次为4.44、3.68和3.86。由于上海地处经济发达地区,业主的经济意识好,实际经营效果也较好,因此,赚钱赢利的认同百分比和认同度最高。武汉由于经济发达程度一般,虽然业主赢利赚钱意识也很强,但由于实际经营效果较差,认同百分比一般、认同度却最低。成都由于地处经济最不发达的西部地区,且业主赢利赚钱的意识没有上海、武汉的业主意识好,业主表示认同百分比最低,但由于农家乐发展早而成熟,经营效果较好,认同度比经营效果差的武汉稍高。

“把农家乐作为家庭财产”和经济发达程度、业主经济意识、业主的投资方式和实际经营效果有关。上海、武汉、成都业主的认同百分比分别为72%、89.4%和62.5%,认同度依次为4.28、3.58和3.92。上海由于经济发达,业主经济意识高,投资方面又得到村集体的支持,虽然农家乐财产的认同比例不高,但认同度却是最高的。武汉经济发达程度一般,投资方式主要是业主自己投资,因此,对农家乐财产的认同百分比最高,但由于实际经营效益偏差,认同度偏低。成都地处经济最不发达地区,但由于政府对业主采取补助和贷款优惠的措施,业主对农家乐财产的认同百分比最低,但由于实际经营效果较好,认同度仍比武汉高。

“赚钱养老”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业主的价值观念和实际经营效果有关。上海、武汉、成都业主认同百分比分别为64%、68.4%和75%,认同度依次为4.20、3.53和3.58。上海由于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收入高且多元化,业主无须对养老问题过多考虑,因此,开办农家乐“赚钱养老”的认同百分比不高,但由于农家乐经营效果较好,上海业主对开办农家乐有助于养老表示了很高的认同。武汉经济发达程度一般,业主认识到开办农家乐“赚钱养老”的重要性,因此其认同百分比较上海偏高,但由于经营效果较差的原因,认同度最低。成都由于处于经济最不发达地区,实际经营效果较好,因此,业主开办农家乐“赚钱养老”的认同百分比最高,但由于成都业主大多为城市居民,其价值观念也表现出和前两者的差异,因此,对开办农家乐“赚钱养老”的认同度和武汉的情况相差无几。

以上说明,上海、武汉、成都的农家乐都具有过多关注经济目标,对养老问题、财产问题等关注不够的特点。上海的业主由于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意识好以及农家乐经营效果较好等原因表示出了对农家乐财产、多赚钱赢利的较高的认同百分比和认 同度,而对“赚钱养老”较低的关注比例和最高的关注度。武汉的业主由于经济不太发达,且多为业主自身投资,表现出对农家乐财产的高比例关注,同时经营效果差也导致了业主对农家乐财产的认同度很低,且导致了对“多赚钱”和“赚钱养老”认同比例和认同程度的降低。成都由于处于经济落后地区,业主开办农家乐“赚钱养老”的认同比例最高,另外,由于成都业主大多为城市居民业主,因此,业主农家乐财产意识较低。

3.2.2.3 “社交”目标的三地对比分析

“结识更多有趣的人”显性目标,上海、武汉、成都业主的认同百分比分别为84%、78.9%和79.1%,认同度分别为4.48、3.57和4.29。三个城市的农家乐业主对开办农家乐可以“结识更多有趣的人”的认同百分比很高,且差别不大,说明三地众多业主对把开办农家乐作为社交手段,对开办农家乐认识更多的朋友持积极的肯定态度。另外,武汉业主的认同度明显低于上海和成都,可以解释为武汉农家乐实际经营效果差,游客较少,业主结识游客的机会较少的原因。

3.2.2.4 “自立”目标的三地对比分析

“自立”隐性目标包含了“经济上独立”、“提高自己的名声和知名度”和“可以自己做老板”等3个显性目标。“经济上独立”的认同度与认同百分比(4.29和85.3%)明显高于“提高自己的名声和知名度”和“可以自己做老板”的认同度与认同百分比(3.65、3.21和60.3%、47%),说明了绝大部分业主对快速赚钱致富从而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很感兴趣,对社会名望和地位的提高的兴趣不高,这也体现了农家乐初期阶段的特点,业主过于关注经济目标,而对实现自身价值的社会目标关注度不够。

“经济上独立”目标方面,上海、武汉、成都业主的认同百分比分别为80%、84.3%和91.7%,认同度分别为4.32、4.05和4.46。成都由于地处经济最不发达的西部地区,业主大多为城市居民,农家乐经营效果较好,业主想通过开办农家乐赢利赚钱,实现经济上独立的认同百分比和认同度最高。上海地处经济发达地区,且收入多元化,通过开办农家乐实现经济独立的百分比就不及武汉和成都高,但由于农家乐经营状况较好,经济独立认同度也较高。武汉经济发达程度一般,因此,认同百分比居中,但由于农家乐经营效果较差,因此,通过开办农家乐实现经济独立的认同度却是最低的。

“提高自己的名声和知名度”目标方面,上海、武汉、成都业主的认同百分比分别为48%、64.6%和70.9%,认同度分别为3.88、3.68和3.38。三个城市业主对开办农家乐提高名声和知名度的认同百分比和认同度差别不大,但也表现出了一些细微的差别,即经济发达程度和三个城市的业主对开办农家乐提高知名度的认同百分比略呈负相关,而和认同度呈正相关,说明了业主通过开办农家乐提高知名度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之间的微妙关系,即成都农家乐由于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业主对赚钱目标之外的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较高的关注,上海的农家乐由于发展晚,业主较多关注赚钱而较少关注自身价值的实现。

“可以自己做老板”目标方面,上海、武汉、成都业主的认同百分比分别为52%、47.3%和41.7%,认同度分别为3.24、3.26和3.13。三个城市业主对开办农家乐可以实现做老板的梦想看法没有明显的差异,也凸现了三地农家乐初期阶段业主对自身价值实现关注不大的特点。

综上所述,三地农家乐业主开业起始目标表现出浓重的乡村眷恋情结,过多的经济目标关注,养老问题、财产问题、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关注不够、农家乐的家庭凝聚力不强和较强的社交动机等,体现了业主农家乐发展初期阶段的共性特点。三地业主开业起始目标的差异性表现为:上海由于经济发达、业主经济意识强、传统观念淡薄和农家乐的经营状况较好等原因,对生活方式、乡村环境、业余兴趣爱好、农家乐财产、多赚钱赢利关注度较高,对“赚钱养老”较低的认同百分比和最高的认同度,对经济独立和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的愿望不强烈,对农家乐促进家庭凝聚力的认可百分比较低;武汉由于经济发达程度一般,业主经济意识与传统观念较强,但由于经营状况较差的原因,虽然表现出对生活方式、乡村环境的高度认同,但对业余兴趣爱好、“多赚钱”和“赚钱养老”的认同则较低,另外绝大多数业主由于自身投资,表现出对农家乐财产的关注百分比较高;成都位于经济最不发达的西部地区,业主经济意识差、传统观念强,但由于农家乐开展早、业主又多为非当地的城市居民等原因业主表现出对生活方式、乡村环境以及业余兴趣爱好、“赚钱养老”、经济独立和提高自身的知名度的较高关注,对农家乐促使家庭凝聚力的认同百分比较高,但实际的认同度不够,农家乐赚钱赢利和财产意识也较低。

4 研究结论

通过对三地农家乐业主开业起始目标调查结论的分析,三地农家乐业主表示了对开业起始目标总体的肯定,业主赚钱赢利从而实现经济上的独立是基于业主的乡村情结,业主社交动机较强。三地总体开业起始目标体现了业主农家乐初期阶段的特点,即乡村眷恋情结、过多关注经济利益和对实现自身价值的关注不够。上海业主表现出对业余兴趣爱好、农家乐财产、多赚钱赢利和社交等关注度较高,对“赚钱养老”、经济独立、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农家乐促进家庭凝聚力关注不够的特点;武汉业主表现出对业余兴趣爱好、“多赚钱”和“赚钱养老”的认同较低,但表现出对农家乐财产的高比例关注;成都业主表现出对业余兴趣爱好、“赚钱养老”、经济独立、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农家乐可以促进家庭的凝聚力的较高关注,但业主的“多赚钱”和农家乐财产意识也较低。

本文从国内研究较少的农家乐经营主体――业主着手,通过业主开业起始目标实证调查结论的分析,得出了三地农家乐初期发展阶段的业主开业起始目标共性的特点和各自不同的特征。三地业主所表现出的对短期经济目标过多关注,对长期经济目标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关注较低,急需政府相关部门对业主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三地农家乐甚至全国的农家乐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本文对农家乐业主开业起始目标的研究丰富了国内农家乐领域的研究内容,弥补了国内农家乐对业主目标实证研究方面的空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收稿日期]2006―10―11;[修订日期]2007―01―09

[作者简介]王秀红(1967―),男,河南省西平县人,硕士,讲师,任教于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杨桂华(1957―),女,云南昭通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教于云南大学商旅学院旅游系,研究方向为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关键词]农家乐;业主;开业起始目标;实证调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4―0036―07

[参考文献]

[1]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M].青岛:青岛出版杜,2001.226.

[2]杨桂华,王秀红.农家乐经营手册[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 社,2006.1―32.

[3]Oppermann M.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J].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1996,23(1):86―102.

[4]文军,魏美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生态经济,2002,6:125―127.

第5篇:农家乐设计范文

1.1银川市“农家乐”的空间分布

银川市的农家乐旅游是宁夏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银川市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来看,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大量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同时还有着独具风格的民俗文化,这些都能满足都市人“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所以银川市可以借助这些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塞上湖城———银川亲水环湖,湿地连片,景观优美,因而为发展以旅游、垂钓、娱乐、餐饮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此背景下,银川市依托资源,适时打出“农家乐”别具风格的旅游品牌.“吃农家饭、宿农家房、观农家貌、享农家乐”成为银川市居民新型时尚的休闲生活方式.如今,银川市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1].目前,银川市共有农家乐151家,上规模的有30多家,从业人员1800多名,助推了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行政区划来看,银川市星级农家乐主要集中在兴庆区一带,共有农家乐38家,约占总数的25%,其中三星级6家,两星级2家,如月牙湖乡黄沙古渡人家,掌政镇五渡桥农庄,红墩子开发区龙泉山庄等;部分集中在西夏区和金凤区,约占总数的46%.辖区农民个体开发的“农家乐”旅游近70多家,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有18家,如金凤区沿爱伊河两岸有四水产业、渔家乐,西夏区贺兰山东麓的生态园、石头山庄、古夏山庄等农家乐;还有一小部分集中在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三地,约占总数的29%,其他小型规模的农家乐更是多如繁星.

1.2银川市“农家乐”的类型

1.2.1按分布格局特点分类

(1)贺兰山东麓形成的休闲度假和主题农庄型“农家乐”.该类型的“农家乐”主要是依山而建,主要以野生口味和自主采摘为特色.这些“农家乐”大部分区位条件好,地形多变,森林茂密,环境优良,气候宜人,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游客可以参与管理,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了解农作物种植、收获等农业生产知识,还可满足其渴望绿色、回归自然的时尚要求,从而开拓了新的旅游市场.

(2)环阅海沿线形成的以垂钓为主的“农家乐”(渔家乐).渔家乐是当前新兴的一种休闲旅游活动,它是由居住在湖泊边缘地带的农民向都市人提供的“走入农村、接近自然”的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属于“农家乐”的一种特殊形式.银川市阅海公园是市区最大的一片湖泊湿地旅游地,享有“银川之肾”、“城市绿肺”之美誉.环阅海沿线居住的村民利用这种独具特色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经营了30多户渔家乐.这种“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做渔家活、享渔家乐”的休闲旅游,更以其亲近自然、返璞归真而成为游客的首选.

(3)以银川市为中心形成的边缘地带观光园区和种植基地.近些年,随着银川市经济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形成了一些有规模的农业观光园区和种植基地.例如,银川市贺兰山东麓的气候、土壤条件特别适宜于葡萄种植,以玉泉营农场葡萄种植基地为依托,借助玉泉葡萄酿酒厂“西夏”干红等葡萄酒在国内外的品牌效应,增加观赏性强、品质优良、味美可口的葡萄新品种的栽种面积,建立自摘葡萄园,并结合已有的葡萄酿酒厂,集观光、娱乐、文化、品尝、购物、生产加工于一体,形成一个葡萄文化系列“农家乐”形式的旅游中心.

1.2.2按主题特色分类银川市“农家乐”旅游资源按主题特色分类

(1)农业旅游科技型.在旅游科技型的农家乐里面,都市人能够亲身体验农家生活,了解农家文化,并把游玩、购物、吃住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的“农家乐”能更好地让游客融入到农家生活中.通过对各种农作物的参观,会让久居城市的人们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同时也便于向人们展示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农业科技成果.如银川市是有名的枸杞之乡,每年5月下旬到9月份,是枸杞的成熟与采摘季节,游客可以在枸杞园亲自采摘枸杞,购买新鲜的枸杞制品.在南梁农场还可以参观“枸杞展览馆”,全面了解枸杞的种植历史和药用价值.

(2)农村田园度假型.农村田园度假区一般会选址在空气清新的郊区,并且借用农村自身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人为地进行施工改造,成为都市人假日旅游、休闲度假或疗养的最佳去处[2].此种类型的农家乐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田园度假村,使城市人走进农村、接近自然.

(3)农家庄园休闲型.此种类型的农家乐是将与农家相关的事物设计包含其中,如家畜、农作物、自然景观等.农家庄园休闲型旅游是在农用庭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其自身优势以及周边的资源完美结合,让游客在“农家乐”里面了解农家生活,亲身体验农活、品尝农家美食,真正体会做农夫的感觉.

(4)民族风情型.银川市有着古老的西夏文化和灿烂的伊斯兰文化,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成为银川市传统文化的瑰宝.对银川市民族风情型“农家乐”进行开发,不但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而且也有利于更多的人了解伊斯兰文化和西夏文化.从农家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为出发点,让游客不仅能品尝回族农家美食、观光回乡农家庭院,还能欣赏到代表伊斯兰文化和西夏文化的歌舞表演.

2银川市“农家乐”的发展趋势

随着国内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休闲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为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发展的契机.而“农家乐”完全符合人们对“休闲体验”旅游方式的需求,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在不断增加、扩大[3].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农家乐”是银川市休闲农业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银川市的“农家乐”还处于发展初期.所以,根据目前的“农家乐”现况和对相关资料的查阅,笔者认为未来银川市“农家乐”的发展趋势具有如下特征:

(1)参与互动式旅游取代传统体验式旅游.就目前情况来看,游客的旅游观光还是以体验式为主,无论是旅游产品,还是旅游服务,游客只能感受而不能参与.但是参与互动式旅游就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能让游客在观光旅游的全过程中,与各种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进行互动,吸引游客.

(2)观光旅游思想没落,休闲旅游理念兴起.就传统的观光旅游而言,游客只是简单地停留在观光层面,长此以往会产生审美疲劳,体会不到游玩的真正乐趣.但随着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工作与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人均收入的提高,休闲旅游观念正逐步形成.

(3)“农家乐”休闲方式和类型更加多元化.随着“农家乐”不断发展,人们对其要求越来越高,单调枯燥、层次低的“农家乐”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人们更加看重的是“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品质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为了满足未来游客的心理需求,“农家乐”旅游规划和项目开发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使“农家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3结语

银川市“农家乐”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并存在着不足,再加上缺乏科学的理论和规划对其开发加以正确指引,这就需要大量工作者对其进行研究,提出系统的策略,指导其开发管理.本文通过对银川市“农家乐”旅游的研究和探讨,做了一些思考:

(1)目前,对于银川市“农家乐”旅游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笔者在总结其他省区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对银川市的“农家乐”进行了系统分类,并深入客源地市场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发展具有回乡特色的“农家乐”能够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银川市“农家乐”的整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认识不足、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功能单一、特色化程度不够等问题.为了使银川市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得更快更好,开发出具有特色的“农家乐”精品,就应该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为银川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

第6篇:农家乐设计范文

关键词:农家乐;可持续发展;临安市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37-03

“农家乐”是近二十年来兴起的一个旅游项目[1],它以农民家庭为接待单位,是一种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以及农村生活为基本资源的旅游活动[2]。农家乐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了中国旅游业中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3](余炳良,2010),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农村的经济增长,加快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4~6]。然而,农家乐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如特色不明显、风格与区域文化不协调、环保意识淡薄、管理不规范以及恶性竞争等问题[3],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调查了解各地农家乐的基本情况,分析其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的措施,是农家乐旅游研究的一项重要议题[7],对推动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浙江省临安市白沙村农家乐这一典型的山区型农家乐[8]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其现状,分析该村农家乐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为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太湖源镇白沙村基本状况

白沙村位于浙江省临安市与湖州市安吉县交界处,村内风景秀丽,林地密布。因太湖源景区坐落于该村,故又被称为“太湖源头第一村”。该村全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56户农户,510人。区域面积为801hm?,其中山林面积764.6hm?(生态公益林为712.5hm?,占93.2%),耕地面积10.2hm2。森林覆盖率达97%。全村平均山岗坡度大于30°,几乎看不到平地。

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之前,当地村民靠山吃山,收入来源几乎全靠砍伐木材和采集山货。这种谋生方式,不仅使村民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缓慢,而且使当地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1998年太湖源景区生态旅游兴起之后,村中居民开始陆续发展茶室、餐饮、旅店、农产品出售等旅游配套服务,成功开发了农家乐旅游新项目。目前已有占全村73%的劳动力以经营农家乐为主要方式,参与到旅游业开发中来,村民年人均收入已逾万元。

二、农家乐经营及发展情况调查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法,调研时间为2008年11月和2009年7月。分别针对农家乐经营者和农家乐住客设计了两类问卷,第一次调研向农家乐经营者发放问卷30份(白沙村共有30户农家乐经营户),收回26份,其中有效问卷24份,第二次调研向农家乐住客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9份,其中有效问卷76份。在调研过程中,也对一些经营者和住客进行了访谈,收集到一些重要的信息。调研结束后,用Excel对问卷进行分类、归纳和统计,并对经营者问卷和住客问卷作了对应分析。

(一)农家乐经营者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白沙村农家乐经营者中62.5%为女性,男性则主要从事一些辅的工作,如购置食材、烹饪等;农家乐经营者年龄结构,以36~50岁居多,占54.17%,21~35岁为25%,51~65岁为20.83%;经营者的文化程度和专业水平,除29.17%的经营者为高中文化程度外,其他经营者均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水平;农家乐经营者从事经营时间,五年以上的占25%,三至五年的占33.33%,一至三年的占29.17%,未满一年的占12.5%;在旅游专业培训方面,有16.67%的经营者从未接受过培训,有62.5%的经营者仅接受过粗浅的培训,而经过较为系统的培训只有20.83%。

经营者接待的游客中“回头客”,90%(回头客)以上的占8.33%(农家乐),60%~90%的占58.33%,30%~60%的占29.17%,30%以下的只有4.17%;经营者与游客之间的关系,保持着亲朋一样关系的占70.83%,经营者视“游客是上帝”的占25%,仅仅是一种买卖关系的占4.17%。据调查,91.67%农家乐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没有发生过宰客或拉客现象,并表示使他们增长了见识,只有8.33%表示曾经存在过这些不良的现象。同时,有66.67%的经营者认为经营农家乐使他们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在经营者年收入方面,有1户因经营时间不长,年收入还无法统计,故统计时未予考虑。在统计的24户中只有4户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其余均在3万元以上。我们设定了4个农家乐年收入占全年总收入比例范围,分别为30%以下、30%~50%、50%~75%、75%以上,若以农家乐收入占全年总收入50%以上的经营者计算,则已达86.96%,说明经营农家乐所得收入已成为白沙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从负面反映来看,37.50%的经营者认为农家乐的发展使自然环境受到了污染;20.83%的经营者认为村庄社会治安没以前安全;有16.67%的经营者认为在农家乐经营过程中游客带来了坏的习惯,并且使邻里关系变差了;还有4.17%的经营者认为农家乐经营不会长久,当地领导不够重视,管理松懈,缺乏应有的信心。

(二)农家乐住客调查结果

经访谈及问卷得知,游客主要来自杭州市区,其次是上海市,再次是浙江省的其他地区(包括临安市),还有一些来自江苏省、安徽省的游客。由于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不强,管理未上水平,基本没有来自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游客。在年龄上,各个年龄段的游客都有,以45岁以上的人群为主,尤其是回头客。游客的职业则以离退休人员、文教科技人员、公务员、企事业管理人员为主,其中离退休人员所占比例最高,为51%。

关于进行农家乐休闲旅游的目的(为多项选择题),47%的游客是为了休闲娱乐,34%的游客是为了与亲朋好友交流感情,59%的游客是来领略自然风光,25%的游客则是为了体验农村生活,70%的游客为了健康疗养,1.32%的游客为了学习考察,还有3.95%的游客另有其他原因。

关于促使游客选择白沙村农家乐的原因(为多项选择题),调查表明:认为这里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占93%,临近太湖源景区占32%,价格便宜占51%,独特乡村文化占10.53%,舒适的食宿条件占42%,交通方便占41%,村民亲切好客占36%。在上述原因中,对于关键因素的选择(为多项选择题),良好的自然环境占80.26%,价格便宜和交通方便占2.63%,舒适的食宿条件占6.58%,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亲朋的关系占57%,和农家乐经营者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占43%。

(三)调研结果分析

1.优势条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白沙村农家乐的优势条件主要如下:(1)生态环境优美,道路交通便捷,区位优势凸显,村民纯朴善良,开发农家乐的基础较好。(2)依托太湖源景区,经营氛围好,客源比较稳定。当地村民可充分利用自己的房产和自产农作物、家禽等,从而以较低成本经营农家乐,实现农家乐、景区、新农村建设三方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3)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有力地助推了当地农家乐的发展。

2.存在问题。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白沙村农家乐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地方政府以及农家乐的经营者普遍对农家乐的发展缺乏一个长远、高水平,以及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的战略性规划。(2)对农家乐经营者的培训不足,经营者从业素质较低,影响了农家乐经营档次的提升。(3)经营者普遍缺乏低碳、绿色、生态的经营理念,产业服务、竞争的意识也较为淡薄。(4)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规范,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环卫工作不到位,使得环境质量不断下降,影响了农家乐的可持续发展。(5)重规模,轻特色。部分农家乐出现了城市化、庸俗化等现象,破坏了乡土特色和淳朴民风。(6)产业链延伸不足,对种植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三、解决农家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影响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促进白沙村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如下:

1.统筹规划,科学引导,促使农家乐发展更加规范有序。个体经营者由于缺乏宏观方面的掌控能力,难以避免其只重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因此,地方政府和农家乐协会就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树立“先规划,后建设”的思想理念,从“食、住、游、娱”出发,发展“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农家旅游模式,充分突出本地的乡土特色。

2.组织培训、增强素质,提高农家乐经营与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虽然农村人员普遍淳朴,但在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方面却有很大的提高空间。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农家乐经营与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对于吸引回头客,提升农家乐的档次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培训,还可以使得农家乐经营者接触一些新的经营理念与模式,易于自主判断行业走向,调整经营方式。

3.加强生态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制度的建设。农家乐虽然具有较强的乡土特色,但环境卫生往往会成为其弱项,引起城市游客的抱怨。因此,以高标准来整治和维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卫生状况是提升区域形象,促进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4.重视绿色产品的开发与推介。农村土特产品、种植业产品等要实现其经济价值,途径可以包括农家乐住客的“食”和“购”两方面。游客购买农产品主要追求的是其无公害以及价廉,基于此,农家乐经营者可有意识地向游客适当推介绿色食品,从而带动当地种植业的发展,延伸农家乐产业链。

四、小结

通过调查分析,临安市白沙村农家乐总体发展较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合理的规划,有组织的人员培训,生态环保基础和制度的加强,绿色产品的推介,是提升农家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顾晓军,马佳,张晨,马莹.基于农业多功能性视角下的农家乐经营模式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0,(1):13-15.

[2] 张杰伟.关于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企业家天地,2009,(1):86-87.

[3] 余炳良.对“农家乐”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10):143-144.

[4] 窦志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调发展研究――以富民县小水井村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2007,(2):7-11.

[5] 周杰,袁春振.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12.

[6] 周林,王树进.国外BB与中国“农家乐”的比较研究[J].农业开发研究,2008,(3):3-5.

第7篇:农家乐设计范文

【关键词】农家乐;发展概述;问题;发展路径;展望

1农家乐旅游发展概述

农家乐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它是以农村和农业生产为载体,结合应用农户庭院、农场、鱼塘、果蔬园等场地,在农村、城郊以及一些旅游景区周边发展起来的,以提供和展示风土民俗、当地文化、农业生产等为特色的旅游形式。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既可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也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1.1国外农家乐旅游发展概述

19世纪末期农家乐旅游开始在西方出现,泛称为乡村旅游,目前国外农家乐呈现出休闲农庄和各地方乡村旅游综合发展的趋势,逐步集乡村的田园观光和休闲娱乐为一体,以综合发展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来招徕游客。直到20世纪中后期,国际上比较早的英国乡村旅游兴起,开始出现“田园城市”这个概念,英国的乡村旅游在政府的资助下开始迅速发展。相比较英国,法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后期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美国农家乐旅游是理论先行,政府的作用微弱,即便如此,美国的乡村旅游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日本农家乐旅游是20世纪中期开始发展,提倡农家乐作为振兴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得到了民众的认可和支持。在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已进入了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并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2国内农家乐旅游发展概述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农家乐”旅游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兴起的,起源于农户在自家院落所创立的“农家乐”,起步较晚,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旅游模式——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是乡村旅游的一部分,是更加注重农村特色、农业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居住具有特色的农家屋,在没有噪音、没有空气污染的农家小院呼吸新鲜空气,追求农家生活带来的乐趣,享受“家”的感觉,食用农户天然种植的农家菜和农家饭,这使得农民在农业生产外有了一定的收益,成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的新突破口,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农家乐旅游开发已经向多元化发展,成为结合游客的观光、学习、康养、参观考察、休闲度假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模式,农家乐主要以食用、采摘和购买各种农产品、感受民间传统气息、观赏节庆活动为主要内容,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带动农村发展的新兴旅游项目。

1.3山西省农家乐旅游发展概述

山西省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特种农产品多样化,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农家乐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政府大力支持农业合作社、中小企业以及农村集体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山西省把农家乐旅游作为加快新农村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同时积极引导各地区结合旅游市场开发特色农家乐旅游产品。目前全省有农业科技示范园一百多个,农家乐旅游点六千多个,遍布全省各地区,结合当地特色形成了不同形式的农家乐旅游类型,有以提供住宿、餐饮、采摘、游玩为主要项目的休闲度假型;以提供果蔬、苗木、花卉等植物的观赏、采摘为主的园林观光型;也有集科教、环保、农业生产、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型农家乐。

2山西农家乐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山西省把农家乐旅游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发展的重要工作,在政府支持和鼓励下,各地区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到企业投资建设的度假型农家乐,小到由农户家庭开发经营的客栈型农家乐,农家乐作为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噬待解决的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

在大部分由农户家庭开发经营的农家乐旅游点中都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一些农家乐地势偏僻,外部交通条件较差,整体经济发展落后,基础的水、电得不到改造和检修,缺乏消防设施和基本的供、排水设施,部分厨房设备简单,污水排放不合理,有些农家乐的厕所卫生条件简陋,有些农家乐宾馆就是当地村民的住房进行了简单的改造和装修,不仅设施设备简陋,干净卫生也无法实现,更不注重对周边环境的打理,由于缺乏规范性和监管,农家乐的后厨卫生和食品安全存在隐患,这都影响了游客对农家乐的兴趣和滞留时间。

2.2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市场意识

农家乐旅游的从业者大部分是农村中、青年群体,整体文化程度不高,部分服务人员受教育水平低,没有进行专业的旅游服务培训,缺乏服务意识和旅游服务工作经验,导致游客对农家乐旅游的体验感较差。农户家庭经营的农家乐属于松散、粗放式的经营,小农思想比较严重,既没有跟同行的横向联合,也没有形成纵向一体化的销售网络体系,市场意识淡薄,形成被动坐等游客的现象,缺乏市场宣传和市场开拓意识,游客重游率较低,因此偶有欺客、宰客现象发生。

2.3服务内容同质单一,缺乏深度创新

农户家庭经营的大多数农家乐仅为采摘和品尝农家菜,菜品较少且缺少更新,提供的娱乐项目一般局限在采摘、喝茶、赏花、垂钓等活动上,服务内容同质且单调,日常这些较通俗的农家乐项目忽略了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和追求健康休闲、放松自我的高层次需求,只有少数的休闲度假型农家乐可以把游览观光、传统文化、农业生产、民俗活动观赏以及休闲娱乐融合在一起。由于对不同乡村的民风、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挖掘程度不够,且缺乏深度加工和创新设计,农家乐旅游功能单一,项目雷同,缺乏特色[4]。

3山西农家乐旅游发展路径探究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安全卫生

基础设施是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安全质量则是农家乐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国家一直提倡新农村发展和建设,各地方政府也致力于新农村开发和改造,农家乐旅游应积极顺应大趋势,把握机会进行发展,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行为给予高度支持,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农家乐经营者可以安装互联网和无线网络,更好的给游客提供便捷服务。农家乐是以“家”为单位提供旅游服务的,应该给游客以“家”的舒适感受,不必追求大而华丽,规模适度即可,无论是院落、住屋、厨房、厕所还是周边环境,都应该改进。

3.2加强从业者培训,培养市场意识

农家乐作为新型旅游形式,对从业者和服务人员也有新要求,当地政府可以借助农业合作社、专业培训机构或旅游院校组织举办专题讲座等培训活动,也可借助印制的宣传单定期举办宣讲宣传活动,以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作为农家乐的经营管理者,对于经营理念和管理知识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如基本的旅游知识、营销宣传以及市场观念的转变等,可以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进行横向联合,不同质的农家乐进行联合营销,也可以和旅游企业进行纵向联合,形成营销网络,提高农家乐从业者的市场意识、管理理念和服务水平。

3.3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动品牌发展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农家乐旅游应与时俱进,弱化和消除商业气息,跟上时代的步伐,因地制宜,挖掘本土风俗民情,创造有文化底蕴的、创新性的活动项目,着力把民间文化活动、生态资源、农事、文艺等元素和农家乐进行有机结合,增加活动项目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丰富农家乐的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农家乐的包装和宣传,在政府引导和企业合作中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品牌,采用现代化的运营机制,扩大品牌效应。

第8篇:农家乐设计范文

一、发展现状和主要作法

*城郊农村紧靠中心城区,山场面积大,植被保护好,生态环境优良。随着城市空间的日趋紧缩和市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假日游、郊区游、生态游迅速风靡盛行。区委、区政府敏锐地把发展“农家乐”作为破解城郊农村“灯下黑”问题的突破口,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借鉴成都等地的发展经验,出台了支持“农家乐”发展的意见,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了发展合力和氛围。从20*年“农家乐”开始起步,在短短三四年时间里,“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目前,全区共发展“农家乐”106家,20*年“农家乐”接待游客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多万元。

1、明确定位,找准“卖点”。把农村特有的人文风情和自然山水、蓝天绿树、空气阳光当作资源来经营,以提供价廉、舒适、随意的消费为经营策略,以原汁原味的农家饭菜为经营特色,以参与体验、融与自然的休闲方式为活动载体,引导业主找准定位,形成个性和特色。目前大致形成了民俗民居型、自助农庄型、风景游览型、休闲娱乐型等四种发展形态,成为伏龙山旅游背景下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和众多市民耳熟能详的品牌。

2、政策扶持,强化引导。在发展初期,为引导农民发展“农家乐”,“农家乐”业主享受与招商引资同等的优惠政策,实行手续从简,税费减免,从土地、税收、电力、信贷各方面给予支持,区领导和区直各单位开展结对帮建,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增强了农民的发展信心。随着“农家乐”的日益红火,外地投资者、城市下岗职工也把眼光投向这一新兴领域,使“农家乐”的开发日趋多元化。全区属农户利用现有的房屋设施开设的“农家乐”达78家,如二堰街办的“听竹园”、“归真独一家”等;属业主投入的有28家,如伏龙山沿线的“桃花湖”、“紫薇岛”、大川镇的“留春庄园”、“青瓦寨”等。全区“农家乐”产业总投资达5200万元,其中盘活存量资产783万元。

3、规范发展,提档升级。“农家乐”以农民或业主自我投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为主,大多实行独家经营,以吸纳家族内部或邻里、亲属解决用工问题。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和开放的旅游服务形成的反差,成为制约“农家乐”发展的主要因素。区委、政府适时组织成立了“农家乐”行业协会,制订了行业服务规范标准;每年组织开展“星级农家乐评选”,定期对“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轮训,开展“农家乐”厨艺大赛、乡土采风等一系列推介、造势活动,大大提升了“农家乐”的服务质量和水平。经过几年的培植和引导,“农家乐”经营者正在从自然人向通过工商注册的法人转变,从零星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从无序竞争向规范化服务转变。

4、珍惜资源,保护生态。“农家乐”的发展,让农民尝到了保护环境、发展旅游的甜头,靠山吃山、开山砍树已成为历史。区有关部门也出台保护生态的相关措施,实行严管与重罚并举,实现发展“农家乐”旅游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督导马家河、百二河沿线38家“农家乐”完善了污水三级沉淀设施,实现达标排放;鼓励引导“农家乐”业主开展庭院绿化、美化,共种植风景树、果树6万余棵;在伏龙山、大川等地完善垃圾处理设施,加强环境整治;规范“农家乐”经营行为,制定了严禁乱砍滥伐、不得经营野味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同时,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严格控制“农家乐”发展数量和规模,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农家乐”发展成效

从这几年的发展看,“农家乐”的发展起到了小村庄联结大世界,小经营开拓大市场的作用,体现了农村一、三产业相互融合。

1、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动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农家乐”旅游经营机制灵活,有游客时可商,无游客时可农,从事旅游服务和务工务农两不误,不但利用了闲散劳力,而且农副产品可就地消费,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实现了增收。全区106家“农家乐”共吸纳农村劳动力1789人,特别是为解决农村妇女劳动力盼转移、难离家矛盾找到了出路。20*年,“农家乐”共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1*0人,其中最高年收入达到1.6万元。20*年,“农家乐”带来的收益使城郊农村人均增收260多元。

2、促进了农户间新的产业分工,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家乐”把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结合在一起,使农户之间形成了新型的产业分工,一部分农户经营“农家乐”,一部分农户则发展加工业和种养业,专为“农家乐”提供配套服务。如大川村23家“农家乐”年需求土鸡2万余只,年销售额20余万元,带动本村发展成为了养鸡专业村。全区土鸡年产销量达30万只,收入500多万元。同时还涌现出一批特色蔬菜生产户、特种畜禽养殖户,如赛武当保护区的野猪、东城开发区的鸭子养殖、大川镇的蔬菜种植实现了“农家乐”经营户定点收购、生产户定向供应,带来农村产业结构形态的新变化。

3、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加强“农家乐”发展,达到“环境优美、交通便捷、食宿卫生”的要求,区委、区政府着力实施了与之配套的新农村建设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村村通公路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以及有线电视、信息通村入户工程等,极大地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环境、改善了农村公共服务。“农家乐”业主也纷纷对农家院落进行改造升级、绿化美化、发展花卉园艺,进行配套沼气池建设,全区“农家乐”共建设“一建三改”沼气池56口,刷白房屋3万m2。城市卫生、文明的生活习惯也正在逐步向农民延伸,改变着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

4、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了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投入。20*—20*年,“农家乐”旅游收入从185万元增加到1800多万元,增长了近10倍,在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20*年,全区“农家乐”共提供税收155万元,大川镇在2000年税收几乎为零基础上,通过发展“农家乐”,20*年达到35万元,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农家乐”发展对策思考

*有发展“农家乐”的优越条件,有这几年发展中探索的成功经验,为“农家乐”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并解决好“农家乐”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如重“吃”轻“乐”、缺少参与性项目、服务不够规范等不足和问题,下一步应着重予以解决。

1、科学规划,加强引导。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区域旅游总体发展等因素,使“农家乐”发展与旅游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在房屋建筑、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弘扬特色、大做文章,逐步形成一个村庄一种风格、一条道路一道风景,做到朴素、自然、协调,杜绝贪大求洋、追求豪华、大兴土木。

2、强化管理,规范服务。通过建立和完善上下连贯、高效有序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强化安全、卫生等日常管理工作,加强对从业者的安全教育,购置必要的卫生消毒设施,落实各项卫生防范措施,为游客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和生活环境;为“农家乐”业主提供及时准确的旅游信息,对本地风土人情、典故传说、农业生产知识等进行统一包装和推介,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加强对“农家乐”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促其自觉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提高水平。

第9篇:农家乐设计范文

【要害词】农家乐土地利用安吉县

一、安吉县“农家乐”概况

1、“农家乐”的概念

“农家乐”旅游一直没有一个社会公认的定义,提法很多,通常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联系在一起。本文所研究的“农家乐”与乡村旅游是包含关系,认为“农家乐”是乡村旅游的一种,它是指在农民自由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上利用庭院、果园、花圃及菜畦等田园景观、乡村人文资源,以家庭为经营主体,为游客提供以农业体验为特色的观光、餐饮、住宿及娱乐等服务的乡村旅游。它以农民家庭为基本接待单位,以农业、农村及农事为主要载体,以利用环境资源、体验农村生活为特色,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以旅游经营为目的。

2、安吉县“农家乐”现状分析

(1)发展规模。安吉地处天目山北麓,太湖南滨,素有“中国竹乡”之称,面积1886平方公里。安吉“农家乐”始于2009年,作为安吉生态旅游特色项目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安吉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的一大亮点。经过培育、发展及规范阶段,到现在已有“农家乐”经营户约500户,床位8000多张。2009年,全县“农家乐”共接待旅游人数35万,总收入3000万元。2009年“农家乐”旅游保持旺盛发展势头,全年接待游客311.6万人,实现旅游收人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6%和26.8%。

(2)安吉“农家乐”的主要类型。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历经10年的培育和发展,安吉“农家乐”已经拥有自己独特的竹乡特色。目前全县“农家乐”已经逐步建成三种类型:农家旅社型、农家餐馆型和休闲农庄型。如天荒坪镇农家乐,以景点密集著称,可为周边景区的游客提供住宿;开发区农家乐,以百笋宴、铁板全鱼及三色茅草根等众多山珍美味为拳头产品;鄣吴镇的无蚊村可以过没有蚊子的清凉夏季。

但安吉“农家乐”的发展总体上仍处在初级阶段,并表现出自发特点:发展区域单向集聚,西南山区呈持续扩张态势,中部丘陵和北部土斗区几乎还是空白;青山绿水的视觉享受和相对廉价的食宿几乎是产品的全部内涵;经营机制和运作模式单一,个体粗放经营。

二、“农家乐”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土地利用特点

(1)多效益性。旅游用地可以获得多种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些效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能增加经营户的经济效益,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促进文化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可能给旅游地带来不可逆转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负面效果。

(2)高收益性。“农家乐”用地不仅能维持原有的土地功能收入,而且还能通过发展旅游得到额外的收入,明显的增加了土地的经济产出;河流水面、滩涂等未利用地,通过承包、租赁发挥其未利用地的经济潜力;经营户利用疏林下的空隙种植蔬菜、布置娱乐设施,也使土地经济收益显著增加。

(3)复杂性。“农家乐”用地类型众多,包括水田、果园、茶园、林地、坑塘水面及农村宅基地等。考虑不同类型用地本身的特点,发挥其优势,也是“农家乐”发展中需要考虑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虽然我国法律规定一切土地都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是“农家乐”用地仍旧涉及种种复杂的土地治理体制,对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不同的土地用途管制。

2、“农家乐”用地的空间形态分布

安吉县“农家乐”经营个体用地的空间形态有点状和块状两种。采取何种布局形态与地理条件、投资规模及土地治理制度等有关。点状的空间形态是指除了主体接待设施以外,基本上没有附属的户外休闲娱乐设施,目前安吉“农家乐”经营户的75%左右以这种形态分布。它们坐落在景区旁边,依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本身除了餐饮、住宿和休闲(局限于麻将、卡拉OK等),没有其他户外娱乐设施或项目。例如大汉七十二峰旅游区(石岭)旁边的小家农家,竹博园旁边的竹博园新亚农家乐,灵峰胜景区旁边的青青果园山庄等。块状的空间形态是指除主体接待设施以外,周围还有小范围的景观休闲用地和户外休闲娱乐设施。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优雅的环境,经营户本身自有或租赁来的水库、菜地及农地等可供游客进行垂钓、乘竹排和摸鱼虾等户外娱乐休闲活动。如报福景溪野趣农庄、狮子山庄和七十二峰山景园农家等。

3、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分析与收益变化

“农家乐”的用地结构通常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主体的接待设施,包括接待厅、餐厅、住房和室内的休闲娱乐场地,这一部分属于建造用地类别,是已办理土地占用相关手续的永久性用地;第二部分是经营户在主体接待设施旁搭建的辅助用房和周边的停车场、前坪、园林化构筑物等。这一部分一般属于园地和林地,为利用地类别,未全部办理土地占用的相关手续。第三部分是作为“农家乐”背景而存在的林地、园地和湖泊水面,这一部分主要由经营户自有或租用或本身属于未利用地,而且一般没有基建投入。

从2009年“农家乐”悄然兴起以来,安吉县的一些土地的用地性质就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农村居住用地、农村宅基地发展成一种复合型的土地利用类型,一些农地、林地也具备了两个产业(农业和旅游产业)的特性。这些变化给安吉县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促进了农民的就地就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以安吉发展“农家乐”最早的大溪村为例,据地税部门数据反映,2009年大溪村农家乐税收14万多元;2009年为80多万元,翻了二番多;2009年税收达90多万;2009年大溪村每家农户靠农家乐年收入最少的也达到了17至18万元。安吉县农民的就业结构也由原来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农商结合的模式转化。

4、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避开审批,违法占地。“农家乐”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业主在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租赁、承包和村民合作联营的方式取得土地后,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硬化地面,建造永久性的建筑物,虚报、瞒报实际的经营内容,借开发“农家乐”之名,行房地产项目之实。例如“安吉鹤鹿生态观光园”拟建30幢联体河景小别墅,并配备600平方米的竹园,价格为7.5万元起,使用期也为30年,但没有产权证,是为变异的农庄。除了私家农庄,缩小版的农家乐公寓也渐露头角。这些行为既破坏了耕地,又扰乱了土地市场。

(2)用地需求扩张与耕地保护相矛盾。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已成为制约各地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安吉生态旅游开发加快,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这一朝阳产业已成为安吉县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但是风景旅游开发、会展业开发及“农家乐”的发展都对用地指标需求较大。土地要素的稀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家乐经营规模的扩大。

(3)发展区域单向集中,资源依赖程度高。安吉县域丘陵山地占60%以上,地势呈三面环山,中间凹陷(西苕溪河谷平原)的“畚箕形”盆地特征,是一个非凡的地理区域。安吉县的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各类用地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林地>耕地>草地>园地>水域>工矿居民>交通>未利用地。“农家乐”的开发位置主要依附于旅游景点或依山旁水,如大汉七十二峰周边的农家乐就不下十家。发展区域单向集聚,西南山区呈持续扩张态势,中部丘陵和北部土斗区几乎还是空白。由于青山绿水的支撑,缺乏开发新产品的动力,“农家乐”产品大多局限于餐饮和住宿。参与性、体验性项目不多,反应农村乡土文化的节事、风俗展现的较少。

三、基本对策

1、重视土地利用规划,调解各规划之间关系

避免盲目、无序的发展“农家乐”,保持与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农林业发展规划及城乡建造规划相衔接。对“农家乐”的发展还要进行堵疏结合,特色引导。

2、集约土地利用,完善土地治理政策

土地集约利用体现在土地投入的强度,土地利用的深度、精细程度、效益以及合理的布局和产品体系上。在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条件下,满足“农家乐”用地的完整功能,适度的发展规模,在取得最大规模效益的基础上,增加存量土地的利用,优化结构,不断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善土地治理制度,在不破坏农用地耕作层和种植条件等的前提下,明确界定“农家乐”用地的规定。

3、升级旅游产品,保护生态环境

加强高级“农家乐”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细分市场,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提供不同的旅游活动和旅游体验,展现人文资源,对乡村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加强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性。保护“农家乐”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生态容量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唐代剑、池静: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与治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田喜洲:休闲旅游“农家乐”发展探讨[J].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学报,2009(2).

[3]胡卫华、王庆:“农家乐”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方向[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4]梁栋栋:古村落型旅游地土地利用的初步研究——世界文化遗产黟县西递案例分析[J].经济地理,2009(4).

[5]2009长江三角洲城市年鉴[M].中国工商出版社,2009.

[6]梁栋栋:旅游用地初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1(5).

[7]许刚、朱振国:太湖流域上游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J].湖泊科学,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