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教学案例及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案例及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案例及分析

第1篇:教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学习能力思维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21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在实际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数学”作为高校非数学专业必修课之一,如何做好它的教学己成为高校数学教师必须面对与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我们发现“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注重灌输,忽视思考;注重分数,忽视能力;注重继承,忽视创新”的现象,这里涉及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多方面内容,本文仅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可体现在多个角度,比如基础知识理解能力、数值问题的计算能力、实际问题的转化能力等,本文拟通过几则案例展示数学的思维过程的教学,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有兴趣的是那些概念定理是如何产生的,证明是如何想到的。一些悟性好的学生往往只需要点拨一下就能豁然开朗。悟性不太好的学生则需要把思维活动的详细过程展示给他。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数学知识的载体,让学生领会数学的思想,提高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他们解决他们的疑惑。在教材本身而言,它的“思维活动”是静态的,引进一个定义,然后给出相关定理和方法,接着给予证明,最后就是例题。虽然内容完整,叙述清晰,逻辑严密,但学生看不到知识发展的过程,缺乏活动的思维,因此教师的角色任务是引导学生思维。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和盘托出自己关于某类问题总结的经验,如果仅仅是把自己思维整理的过程省略而直接灌输结论,那看起来效率很高,实际上只培养了学生的套用能力,而不是思维能力,就有可能培养出高分低能学生。

一、不同层次问题的教学思维活动展示

1.常规问题展示常规思考

对于常规问题,要带领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形成一个体系,在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很自然地采用常规方法解决。

比如证明不等式的题型在高等数学的检测中是常规题型,有很多方法可以用,最常见的是将不等式的“左右两边相减”,再判断其符号。

例1求证:当时,有

分析1将不等式“左右相减”,以定其符号。于是设,求并判别其符号,这里因为是分式求导比较麻烦,因此可通过恒等变形设。讲解过程中,这种恒等变形的辅助函数,不要直接给出,否则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又由于,只需证明在时单调递增(即),就有。

证明1:设,则设,此时,的符号不能明显看出,因此继续考察它的导数。

,当时,,所以在时单调递增,从而,于是也在单调递增,进而得到,即

2.常规问题展示创新思考

引导学生重视常规而又不墨守成规,寻找变异、善于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地给出新方法、新见解,对每一个习题进行反思,培养学生善于引伸,善于把问题“改头换面”。还谈上面例1的证明不等式,它虽然是一道常规习题,然而也可以用稍微新颖一些的方法证明。

分析2本题要证明的不等式左端含有指数函数,因为指数函数非常易于用幂级数表达,而不等式的右端项,如果分子分母颠倒一下,也很容易用幂级数表示,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记得。于是,想到了将不等式变形成,这样左右两端展开的幂级数就可以对应项想比较了。

证明2:由于 ,

两个幂级数展开式的前三项相等,而左端的幂级数展开式的一般项与右端的幂级数展开式的一般项进行比较时,发现,所以得到

二、特殊问题“求同”思考

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一致性,发现并深刻认识数学的内在一致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它帮助学生进行“求同”思维。很多问题正如现实世界一样,看起来花花绿绿各不相同,但如果大胆剥开扑簌迷离的外衣,还会露出相似的内涵。也就是说,应对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要思考对某些数学结论如何推广,或修正一些条件是否能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开始,而这个“求同”思维的开始,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惊喜的发现,大量的一致性给数学以惊人的和谐美,同时,在得到一致性结论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有新的方法要发现和应用,正所谓“殊途同归”,所以我们一直享受着一位组合界数学大师Erdǒs的描述“世界上真正的无序是不存在的”。

总结

在这样的引导下,经历猜想、试验、归纳、抽象的思维过程,尽力地去发现数学而不只是接受数学。学生的思维结构形成和发展与历史上数学家在该问题上的思维结构相似,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创造能力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应注重来龙去脉和思路的指引,如概念应有引入过程、定理应有产生过程、证明应有寻思过程、方法应有比较和尝试的过程。教学的过程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知识再发现的情景,给予恰当的指导领着学生去观察、试验、猜想、分析、综合等一系列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数学知识。若能做到生动的展示数学思维过程,定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既能领悟知识还能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为创造性的思维提供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数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主编,高等数学(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平艳茹,张汉林,工科高等数学中洛必达法则的教学思考[J],高等数学研究(2007),10(5),P:55-58.

[4] 杨宏林,丁占文等,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数 学 教 育 学 报(2004),13(12)P:74-76.

第2篇:教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译林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具有很多的优点,但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匮乏,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现状,并结合教学实际,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巧设情景,进行语言的迁移,根据学生的需要恰当地使用教学资料,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教学相长,才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案例描述】

这是关于9A Chapter 6 Language (第六章 语言知识) 的一节课,授课教师为我校张老师,张老师利用了一个同学们熟悉的童话故事《三只小猪》为基础,教学条件状语从句(conditional sentences),让学生在有趣的故事及语言情景中,反复练习句型结构,同时给学生留以较大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共享了语言学习的乐趣。当播出猪妈妈和三只小猪的视频时,学生有些疑惑――这个故事谁不知道呀?张老师抓住时机,说:“Mother is asking them to make a living themselves.”这样就将语言学习和故事结合在一起了。当播出第一只小猪用稻草建屋时,张老师说:“If I build a house of hay, I’ll live comfortably.”当播出第二只小猪骑在木屋顶上吃苹果时,张老师让学生对画面进行描述,然后模仿第二只小猪的口吻说:“If I build a house of wood, I’ll live happily.”当播出第三只小猪建造的砖屋时,张老师问:“What is the house built of?”学生已经被引入故事情景,不约而同地回答:“It’s built of bricks.”这时,张老师故作严肃,模仿第三只小猪的口吻说:“If I build a house of bricks, I will live safely.”然后,张老师让大家对第三只小猪的观点展开讨论,让学生们说出是否同意及其理由。学生们开始议论,此时同学们自然而然地使用第三人Q,能很容易地说出大灰狼可以轻易摧毁稻草屋和木板屋,而砖头屋很硬,大灰狼如果胆敢啃砖屋会崩掉一地牙的……同学们假设了多种可能的结果,笑声不时充满课堂。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张老师及时对句型结构进行归纳: “The three pigs have told us the real wills. That’s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se sentences.

【案例反思】

通过这个教学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一、巧设情景,利用学生已知故事的结果,进行语言的迁移

条件状语从句的英语语言知识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译林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与其它英语教材有不同之处,译林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在初二教材就安排了此类句型,到初三时主要是进行巩固和归纳,而且必须强调使用英语思维及语言知识于语言情景中。张老师巧设情景,利用学生已知故事的结果,进行语言的迁移。她的这种教学措施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又进行了人文教育。以往,我曾观察过不少有关条件状语从句的教学。由于大多数教师偏重于语法知识的难度处理,往往采用解剖结构――分析例句――大量练习题,句子的填充、改错、翻译或造句的“三步曲”。甚或有些教师还会让学生同时学习和比较真实条件状语从句和虚拟条件从句,将一些学生的记忆搅得一塌糊涂。我也曾看到有些教师干脆“就地取材”,要学生翻译他现编的中文句子。例如:如果我不早起床,我就会迟到。如果他不做作业,他就不能通过考试。如果我们不打扫教室,教室就会很脏。教师以为自己在做思想工作,这些句子说得很顺溜。学生却听得一点儿也没有兴趣,就象用英语做忏悔。这样的语言课,乏味尚在其次,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必然会消褪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热情。

二、根据学生的需要恰当地使用教学资料

学生是存在差异的,要想让英语课程适合每个学生,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恰当、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资源。在本案例中,张老师能时刻注意到学生的情感变化,利用一个大家熟悉的简单故事,让学生用英语来感受其故事的深刻内涵,用英语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实现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提高。此时,英语语法知识就成为了一种使用的载体,为教学目标服务。

第3篇:教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教育的本质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性、综合性人才,从科学知识的本质性层次发展生产力,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最终有效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作为成人职业教育的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平台的有效打造、教学模式的有效创新直接关系到不同职业能力层次学生学习的效果。文章立足于专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视角,在深度剖析《西方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构建新型职业能力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网络教育案例教学模式创新的措施。

关键词:

网络教育;案例教学;存在问题;措施

一、网络教育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网络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中的一部分,即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学生可以通过面授、互联网、电视广播、辅导专线等多条渠道进行学习。网络教育的教学对象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网络教育学生可以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转向新的方向。网络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许多地方都有区别。专科学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引导学生系统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第二,推动学生掌握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技能,基本的经济思维,并学会用经济思维解释经济现象;第三,促进学生培养网络教育的职业性和技术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传统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注重应试结果,忽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的专科学生群体,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因此,其实际的专业知识水平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远不如普通全日制大学生的基础扎实。另一方面,部分网络教育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使他们掌握知识的进程相对缓慢。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教学传统模式以应试目的为主,认为学习主要是为了获取文凭,课程期末考核也仍以笔试为主,使学生往往趋向于死记硬背,力求考试过关,缺乏自主性、探讨性学习的积极能动活力,而忽略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引导,使得多数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自如,相应的职业能力没有得到培养。

(二)教学案例的选择没有和职业能力培养相关联,缺乏分类和层次性

一方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到的模型分析较为抽象。另一方面,网络教育学生本身的自有能力不足。因此,随着课程教学难度的不断深化,会迫使学生在受自身教学基础等因素的限制下,压力不断增加。在这种对比鲜明的环境下,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社会现实案例的引入,更缺乏对来自不同职业层级学生综合能力的分类,导致《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与社会工作的诸多现实的操作技能不相匹配,学生个性化培养特色远远不够,也正是因为缺少相应的课程实践训练和成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导致许多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消磨兴趣,日益消减学习动力。

(三)工学矛盾突出,师生之间有效沟通渠道不足

广大网络教育的学生是来自社会的各个工作阶层,大多数是在职学习生,学习的起点与基础也各不相同。因此,对网络教育的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的不应仅停留在“打基础,引入场”层面,更多的是要在督促学生需要掌握基础内容、锻炼自主学习技能、培养学习兴趣下功夫。但面对学生在学习、工作和家庭时间上的矛盾,传统网络教育模式中非常缺乏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渠道,使得很多学生遇到问题时不知该如何联系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了解,这种师生交流“断层”局面,在网络教育课程学习时有限的限制下变得更为突出,是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不高,自主学习热情不高,最终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的关键性因素。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以终结性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必备检验。在传统《西方经济学》网络教育模式中,虽然也有日常的形成性考核占据一定比例,但总体来看,仍然坚持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从客观角度而言,这种考核方式侧重于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知识巩固作用,但从长远学习及学生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忽略了学生的日常学习评价、知识运用能力,以及成人学生最重要的职业技能考察。在这样的考核环境中,学生通常是依靠老师划定考核范围和重点进行复习,常常借助死记硬背方式通过考核,而从其本身而言,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远远不足,这就导致网络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体现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职业能力的分类,安德森和马歇尔在1994年出版的《核心能力与特定的职业核心能力》一书提出核心能力的分类,将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概要能力三类。本文在此基础上,根据网络教育的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研究、制定出一套新的职业能力分类指标体系。在新分类体系构建中,将网络教育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分成两大类: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细分为知识类和技术类,知识类分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技术类分为观察能力、领导能力等。专业职业能力又分数理分析、经济建模、实际运用、职业规划四类,每类下面又再细分相应的小类,从而构建出层次更为鲜明的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及其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育中的体现。

四、进一步提升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效果的措施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要求学生充分做到学以致用,对于网络教育的学生,更应通过课程学习着重培养自己的综合性职业能力。本文认为,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课程可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推动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模式的创新,建立起“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结合的案例教学新模式。

(一)推动线下教学模式创新,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

在网络教育过程中,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作为网络教育的辅助教学手段,成为学生在线学习的一个重要补充,主要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程重点和难点。首先,传统的线下面授辅导教学重在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要在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理论知识充分梳理的前提下,针对成人专科学生,选取基本性、简单化、贴近生活的案例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减少对单纯数学模型、公式的推导;其次,加大案例教学实施力度,既要广度延伸,又要深度研讨。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传统面授辅导教学中也夹杂着暂时性、短效性的案例讲解,但这种非正式化的案例疏导成效甚微。只有紧密结合学生们的成长、工作、学习环境,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情况,以全面案例教学的理念推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改革,才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扩充案例教学层次,富化教学支持方式

1.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式扩充。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安排案例组合及阐释的形式。例如,教师可以在在线课程页面每一章添加引导性案例,引导学生进入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再根据教师推荐的学习安排把握进度,完成各章节的学习。如以中国石油公司的油价垄断为引导案例,引出“自然垄断”的知识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线下的面授辅导环节可以设置小组讨论,扩充其他的与“自然垄断”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角度形成自己的看法。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来把握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而形成“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效结合。

2.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资源,生活中有大量的经济学现象,这些经济学现象都可以在教学中以视频案例和音频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制作视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线上收看;制作音频教学案例,方便学生在线下收听,更丰富了学生的“线下学习”。

3.学生要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除了个人的努力外,离不开老师的及时答疑。教师可以开展网上实时与非实时的教学活动,以某一知识点或者某一具体案例为话题,进行在线讨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三)增强案例集的广度和深度研讨,提升教材实用性

1.应增强案例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创新。好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基础。《西方经济学》课程网络教育领域的教学案例更需要结合本研究领域特点进行精心编撰。为有效实施案例教学改革升级,必须尽其所能地继续填充、完善案例集,让其在涵盖西方经济学的各重点板块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现象,并结合网络教育领域学生的特点侧重加强学生的各项职业能力培养。针对经济形势的日益变化,网络教育全局知识体系都急需丰富和完善,必须着眼于提高网络教育领域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首要目标,针对学生基础普遍较弱、应试目的明显、学习缺乏主动性的特点进行编写,争取达到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双重目标,将案例集建设成高质量、系统性的案例库。

2.要充分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在扩充案例集内容的同时,还需要有效考虑到网络教育学生的目标性和职能层次性,定期对《西方经济学》材料的相关内容进行完善性修改,结合经济学教材的基本知识元素,融入案例考察,做好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交融。

(四)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促进考评体系优化升级

教学模式的效果离不开考核,科学性的考核方式是推动网络教育《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新模式顺利推行的重要保证。对网络教育学生课程学习的考核,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应大于对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在考核方法上,规范化的考核指标不仅包括期末试卷成绩,还应结合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综合评定,合理调整二者之间的比重,为此,应重点改革以往以期末闭卷方式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方式,推进过程性考核、形成性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例如学生总成绩=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可以采用“线下测评”和“线上测评”相结合的方式,“线下测评”主要是基于面授辅导环节的测评,可以设置为“某一情景案例的小组讨论式考核”、“线上测评”主要是学生在线完成章节作业。

作者:周祥 赵鸿鹞 单位: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欧阳金琼,刘春风.《西方经济学》本科教材建设改革思路———以人大版教材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6(07).

[2]彭光细.试论讲好导论这一课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企业导报,2016(08).

[3]董彦龙.基于“微博”动态案例库的“微案例”教学研究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6(01).

第4篇:教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堂实训;教学案例分析

【主题描述】

“案例实训”是“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它可以通过现场施工图识读、计算工程量、查阅定额、套用定额、计价等一系列现场演示来进行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实训”教学是以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的分部分项工程为案例,根据实际工作过程来设计教学内容,以完成每一工作过程任务为目的,学生通过相对独立的实训各环节实践,完成施工图识读、计算工程量、查阅定额、套用定额、计价等步骤,进而掌握实际工作过程中所对应的专业技能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案例实训在教师的引导下不仅能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从而使教学与实际生产高度对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案例描述】

“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是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13级室内与家具设计(大三)”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工程制图”、“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和“装饰工程施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属于工程项目管理中“投资或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艺术学、建筑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按照《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是计算规范》(GB 50854―2013),装饰工程项目划分为:楼地面工程,墙、柱面工程及隔断、幕墙工程,天棚工程、油漆、涂料、裱糊工程、门窗工程,其它工程等,这也是这门课程计量和计价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楼地面工程中整体和块料两种面层在定额计价模式下的计量与计价。课时安排:两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是:1、楼地面工程的主要内容;2、楼地面工程的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3、楼地面工程的消耗量定额的使用与计价。4、复习前章学习定额计价法费用组成和计算。重点是计量和计价的方法,难点是工程识图与定额的应用。重点和难点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案例实训来使学生通过工程识图来计算工程量,再通过应用定额来计价,最终计算出工程总价。

【教学流程】

一、内容讲解

逐条讲解“楼地面工程的主要内容”、“楼地面工程的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两部分容。先让学生了解学习的主要内容,此时学生处在读懂字面意思但不会应用的阶段。

二、实训方式

每位同学独立完成实训内容和所有步骤;步骤为:分析断面结构查定额确定计量项目分析平面图计算工程量套定额确定基价以市场价确定人、材、机的费用换算不同厚度、材料价格按题意和相关费率计算措施费、利润、规费、税金等费用计算工程造价教师讲解学生交换核查总结经验。

三、实训内容

以事先准备好的施工图为基础,根据本节课程中计量和计价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假设条件,制定案例。施工图的主要内容有反映整体面层和块料面层施工断面和图各一张,反映建筑铺装平面布局的平面图一张,使用块料面层时某一房间采用多色简单图案镶贴块料面层的施工平面图一张,使用块料面层时某一房间采用多色复杂图案镶贴块料面层施工平面图一张。假设的内容有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按定额算价不调整;无单价措施费,总价措施费仅有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其他项目费和工程排污费为零,还假设了所有主格的市场价,施工地点在昆明市区,按照《云南省建设工程造价计价规则》(DBJ53/T―58―2013)计算工程造价。

四、实训环节

1、准备与分析

学生需要准备好《云南省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消耗定额》、计算器、工程量计算表、费用计算表格、汇用汇总表等。分析的主要内容有:不同面层在计量和计价项目上有哪些不一样;垫层及面层的计算方法有哪些差别;块料面层中如有不同花色和不同价格材料图案镶贴时计量和计价方式有些什么差别,垫层厚度不一样、强度不一样时如何换算等。

2、整体面层的计量与计价

(1)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整体面层的构造断面图进行识读,并根据案例题意及定额列出工程量计算项目;

(2)建筑平面图识读,根据整体面层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各项目工程量,完成工程量计算表的填写包括计算公式和计算量,以备核查;

(3)套用定额,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直接费;并掌握垫层和面层厚度的换算;

(4)在上一步骤计算的直接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管理费、利润等费用,再通过题目假设计算措施费、规费、税金等费用,最后计算工程造价。

3、块料面层的计量与计价

(1)块料面层的构造断面图识读,并根据案例题意及定额列出工程量计算项目;此阶段注意出现“简单图案镶贴块料面层和多色复杂图案镶贴块料面层时的工程量计算项目。

(2)建筑平面图识读,根据块料面层工程量计算规则计算各项目工程量,完成工程量计算表的填写包括计算公式和计算量,以备核查;此阶段注意出现“简单图案镶贴块料面层和多色复杂图案镶贴块料面层时的工程量计算规则和方法。

(3)(4)步骤同上一环节。

4、核查

在学生完成每一个实训环节时,学生互换计算表格、计算步骤记录和最终计算成果。指导教师边讲解计算规则、方法、过程和公布参考答案,边由学生互相核查交换同学的计算项目、公式、数据等是否正确。

5、查找问题,总结经验

当教师公布计算公式和参考答案时,答案错误的原因也同时被找了出来。此步骤旨在让每一位同学在分析别人计算对错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计算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分析】

本次课堂实训结果非常令人满意,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也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具体表现如下:

一、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中,先从理论入手,逐条讲解“楼地面工程的主要内容”、“楼地面工程的定额工程量计算规则”,让学生有了实践的目标,再通过案例实践学生识图、计量、计价等能力,检验先前学习的理论知识,学生的认知也从“读懂字面意思”升级到“理解并会应用”。

二、做到了承前启后

教学过程中,通过直接费进一步计算管理费、利润等费用,再通过题目假设计算措施费、规费、税金等费用,最后计算工程造价。这部分内容就是本教材中前一章的内容,而这个方法的整体应用则是计算“墙、柱面工程及隔断、幕墙工程,天棚工程、油漆、涂料、裱糊工程、门窗工程,其它工程”等章节都会用的方法。因此作为本章第一节内容的“楼地面工程”的案例法做到了承前启后,给了学生一个正确的学习和训练方式。

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实训模式

因为整个课堂实训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是学生独立在完成任务,教师仅仅起着督促和引导作用,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热情非常高,能够认真完成每一个工作环节。通过学生互相检查,既起到了互相督促的作用,又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课堂案例设计不仅能体现教师的职业水平,也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其中有的同学还在教师的案例讲解中提出自已的见解和题目中没考虑的问题,被教师所采纳;还有的同学提出了使用计算机软件CAD来辅助计算面积的方法以减少人工计算的工作量的想法。这些现像都是因为学生知识理解到一定层次才具备的能力。

四、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通过案例实训,改变了学生课堂上只听不练,消极接受知识的上课方式,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虽然此方法在其它课程中也有应用,但在“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中应用则需要任课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讨论】

虽然“案例实训”在“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堂课的内容和案例刚好可以安排在90min内完成,如果遇害到大的案例,则这么一个时间段则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学环境与真实工作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以个人为单位限制了学生的交流沟通和团结协作等职业能力;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还存在一定差距;教学条件还不允许使用计算机软件辅助计量与计价。

参考文献:

[1]郝改莲.高职园林专业的项目驱动实训教学案例分析[J].林区教学,2014,(2):9-10.

[2]沈君.教学案例分析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黄亚倩.优质课是这样炼成的――《认识方向》教学案例分析[J].辅导员(教学版),2012,(6):52-53.

[4]万广文.思想品德学科落实廉洁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健康成长 需要俭朴》教学案例分析[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9):116-118.

[5]胡春梅.案例分析:《生殖类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4,(9):58-59.

[6]李凌倩.基于教学案例分析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以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孙树东.关于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考试周刊,2014,(64):164-165.

第5篇:教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教学设计案例 剪纸喜鹊单独纹样的剪法

一、案例概述

本课例遵循新课程理念,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优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在教学网站上为学生提供多个从不同角度反映剪纸单独纹样的不同剪法视频,以及教师科学巧妙的引导等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知识建构环境,把知识的传授过程转换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知识建构的过程,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

案例名称:剪纸喜鹊单独纹样的剪法

课时:1课时(40分钟) 教学对象:初中学生

(一)教材内容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就已经有了粗浅的认识,本节课从欣赏剪纸名著《清明上河图》入手,介绍剪纸的定义,同时介绍剪纸艺术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学习剪纸制作的基本步骤,再结合实例喜鹊剪法,进一步说明剪纸的基本步骤。最后学生小组讨论喜鹊剪纸图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剪纸定义,学会月牙纹、柳叶纹剪法。

(2)能说出喜鹊单独纹样剪纸制作的基本步骤。

(3)学会喜鹊纹样的剪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习兴趣,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升审美、观察、动手等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个体差异很大,部分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所以在此环节教师可设计临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情镜,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学生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可以独立完成网上信息查找任务。

二、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境引入

学生上网查询剪纸名著《清明上河图》视频,欣赏名家名作。通过展示事例,激发起学生学习剪纸兴趣。

2.重、难点突破

喜鹊的剪法是个重点,通过让学生观察喜鹊剪法的视频演示,学生从三维空间角度看到喜鹊的具体剪法,并指出剪刀使用方法。

(一)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Newclass网络教室

资源准备:①百度《中国剪纸基本技法》。

②专题网《单独纹样的基本剪法》。

(二)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课堂准备

教师活动:师生问好!

①说明上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②指导学生登陆《中国剪纸基本技法》网页。

③介绍专题网页的操作方法。

学生活动:①作好课前准备。

②登陆专题剪纸网页。

③熟悉专题网页的操作方法,欣赏名家名著《清明上河图》剪纸长卷。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本节课的顺利进行。

第二环节: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板书课题,电脑展示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明确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一)

教师活动:①剪刀的基本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电脑展示)②介绍月牙纹、柳叶纹的基本剪法(要求:线条光滑)。

学生活动:学生练习剪月牙纹、柳叶纹。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第四环节:师生互动(二)

教师活动:喜鹊纹样的基本剪法

(电脑展示)①描图。②固定:用曲别针固定描图纸和折好的红纸。③剪制。④分离。⑤装裱。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相关网页,根据自己实际自主浏览视频,提取信息,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第五环节:分组合作,探究喜鹊纹样的基本剪法

教师活动:

①教师指导。

②记录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学生活动:

①组长组织本小组活动,动手练习剪喜鹊图案。②将剪好的剪纸图案粘贴到A4纸上,并以喜鹊图案为核心绘画出自己理想的图案。学生到网络中收寻相关信息,拟好剪纸作品题目。③填写《小组个人评价表》。④整理桌面卫生。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让学生体验动手操作练习带来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剪纸艺术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第六环节:评价

学生将作品上传到专题网上,授课教师设计了在线答题及评价标准,学生答完后可申请查看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在学生答题时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差异问题,进而实现分层次教学。

第七环节: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强调单独纹样剪法的基本步骤和喜鹊纹样的基本剪法,并提出希望。

学生活动:在教师指导下总结本课重点内容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使学生产生后续学习的激情。

第八环节:知识拓展

教师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教师博客,探讨复杂的单独纹样图形的剪法。

学生活动:学生进入教师博客,点击学生互动平台,进行师生进一步学术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差异问题,实现分层次教学。

(三)教学流程图

三、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授课教师设计了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的学习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的新的教学观点,使同学们朝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意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第6篇:教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19-02

教学有没有效,是低效还是高效,不仅体现在教师的教上,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上,让每一个学生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仅是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所在。笔者通过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有效课堂教学的理念、方法、策略等进行分析,并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些理念和策略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进行了有效课堂教学的应用实践。

Word软件的应用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应用较为广泛,因此笔者选取Word这一章中的内容作为案例,运用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实践并进行了有效教学效果分析。

教学案例:电子板报的制作

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的基本操作,为了能让学生创作出丰富多样、更具个人特色的电子板报作品,插入恰当的图片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学生也会十分感兴趣。教学中安排了对有无文本框下的不同图文排版方式作综合对比应用练习;增添了运用“衬于文字下方”版式时对图片的淡化处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还鼓励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图片,对图片版式设置的分类进行置疑等。这些都是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拓展。

学生分析:经过前三章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会加深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和制作“电子板报”,学生理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WORD软件的相关知识。

过程方法目标:1、熟练运用WORD 软件进行复杂图文排版。2、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意识。2、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3、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4、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养成良好运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

教学难点:版式设置(页面、分栏、文本框)

三、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

对于 WORD 这一章的教学,我采取的是:布置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学教师穿插介绍知识重点和难点归纳结论、评价成果,即学生通过制作一份电子板报,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并在其中要求融入审美情趣、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的展示。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指导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发挥。

四、教学过程设计(开放型、小组协作学习)

1、新课导入

教师: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报纸和杂志,我们在汲取它们精彩知识的同时,有没有想过这些知识是通过什么软件、什么途径和什么方法编排在一起的?咱们想不想看一些网上的电子板报和你们师姐师哥们制作的优秀电子板报?(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看电子板报)教师演示:网上学生制作的电子板报(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电子板报”,点击“图片”,显示搜索结果,选择一幅有代表性的电子板报展示给学生,并讲明此电子板报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这些电子板报整体如何?是用什么软件编排的?学生:设计得真好,内容真丰富,用 WORD、WPS 软件制作的。教师:你们有没有信心办一份能和它们相媲美的报纸呢?学生:有,比他们做的更好!教师:现在各小组根据给定的主题,运用WORD 软件完成任务。

2、教与学的过程

各小组聚集在一起讨论,自主合作学习WORD 软件;有的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一个同学在讲解,其它同学在听讲,并不时地记笔记和提问,互相学习,气氛融洽活泼又严肃。

教师在巡视辅导过程中,密切注意各组对各知识点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及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穿插讲解。对于这章中的重点和难点:格式设置(文字、图片)、表格制作;版式设置(页面、分栏、文本框),教师要根据全班同学掌握知识的程度,及时讲解,学生反而很愿意听,有一种恍然大悟的表情。

教师在教室内走动,融入到学生中,随时点拨他们在完成电子板报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有时候,教师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连教师都没有遇到过。此时,教师学生共同去查资料或互联网解决,真可谓教学相长,又增强了师生间的朋友伙伴关系。

各小组有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互相监督。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3、资源整合、素质整合

电子板报制作运用的是 WORD 一章的知识,但整个过程涉及并整合了美学、文化知识、计算机网络技术、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和自学能力等等。

要制作一份内容详实的电子板报,就要找资料,网络技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各组同学能熟练从网上下载文字、图片、动画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看到别人的作品,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创作灵感和欲望,所以许多学生利用软件制作和处理个性作品。

在电子板报制作过程中,也出现过学生没有预料到的许多问题,如有的小组已完成近一半的任务时,因不同原因造成数据丢失,全班同学为之惋惜,也由此认识到“网络需要文明,文明就在你的一举一动中”,有的小组在采访中,因遇到拒绝而丧气,不过最终因自己的诚恳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使采访成功。

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追求、尝试、失败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也学到了书本以外的知识。

4、教学成果评价

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小组完成了任务。作品风格各异,布局、审美、制作无不体现了各小组成员的智慧和汗水。作品在教室展示,请了一些教师来评价、指导。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讲述自己小组电子板报制作过程,介绍如何学习WORD这一章的重点难点的方法,并对教师和其它同学现场提问给予回答。从学生的介绍和回答中,我了解了各组已掌握WORD 这一章节知识点,基本已熟练运用WORD综合排版。

最后由同学选出从内容到版面都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报刊或网站发表。所有作品在学校的网站发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兴趣。

5、教师总结

同学们做的电子板报都非常好,每个同学在制作电子板报过程中,肯定都学到了课堂上的或课堂外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把WORD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再简单回顾一下,还要讲解各小组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的关于WORD 的难题。

6、教学延伸

通过WORD这一章的学习,学生已较熟练地运用各种资源,希望能通过这种方法,联系身边的事、景、情、自然界等等,选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有效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从日常生活出发,让学生认识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技能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分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本节课采取了适当的有效教学策略来促进教学:首先,给学生布置任务并演示一些电子板报模板,帮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搜集及处理。其次,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流以及自主学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从而激发学生更高的学习热情。第三,在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所学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延伸和迁移。第四,在结果评价上注意让学生也成为评价的主体,这样既能全面评价学生又能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整堂课在融洽而又热烈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周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第二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2]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2009

第7篇:教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效果;因子分析;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5-0208-04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心,以典型案例为教学材料,以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等活动为教学主线,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收集资料能力、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能力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首先是由哈佛大学创立后不断得以推广的,20世纪80年代被我国引入到教学过程,并逐步得到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的重视。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等学科实践性较强, 其学科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模型在这些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用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感受到理论和实践联系的紧密性,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当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对案例教学进行了一些深入且颇具借鉴价值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案例教学模式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以及对学生进行一系列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本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案例教学效果总体来说不尽人意,尤其是学生对案例教学效果不是十分满意,这使得案例教学模式本身的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模式的效果,最终影响案例教学的推广和普及。因此,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就成为当前案例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一、文献回顾

陈效兰从案例教学应注意的三个方面撰文论述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该文认为:首先,案例的选择要适当。教师对案例的选择要紧扣教学内容,要注意案例的真实性,切忌胡编乱造,案例要越新越好、越近越好,要保证案例的思想性,防止“负面效应”。其次,教师要准备充分。教师要有多方面知识的储备,精心组织和认真实施案例教学的每个步骤或环节。最后,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应发挥主角作用,学生的参与意识越强,效果就越好。该文还认为,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在案例布置、学生准备、课堂讨论、学生讲评和个人总结等方面进行安排,以保证案例教学效果[1]。

王永东和吕列金认为,案例教学模式在我国取得一定教学效果,但案例教学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就案例本身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案例选取的范围狭小。二是案例内容不完整,缺乏典型性。企业基于市场竞争、商业秘密等利益考虑,大多不愿提供实际数据和具体运作过程,学生难以对提供的企业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三是案例的针对性差。目前采用的案例70%来自国外,由于国内外经济和文化背景存在较大差异,学生会认为国外的案例资料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实用性不够[2]。

王秀芝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处理不当、案例教学中缺少师生互动、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模式不太适应和案例满足不了教学需要等因素影响了案例教学的效果[3]。

郭俊辉等提出了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学生个体、案例题材和案例分析的三因素理论框架,并提出钻石模型、菱形模型与钥匙模型,对其进行验证性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案例教学效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案例题材的选择是否适当[4]。

袁书卷认为,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必须具备一些先决条件:首先,要积极构建和谐与互动的师生关系,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能够实现良性互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次,要主动创设投入与关注的课堂气氛。即在案例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情况以及努力程度等情况,更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认可和激励,以关注学生情感、性格和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学生既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又要关注自身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动机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激发。最后,要努力营造开放与整合的心理状态。开放的心理状态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大胆地无所顾忌地与教师、同学展开多向互动交流;整合的心理状态可以将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与灵活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将学生们零散的反馈和评价整合为集体的教育性评价[5]。

孙承毅和孙万东提出,教师实施案例教学模式的首要任务是熟知案例教学过程及其实质,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课堂管理策略,以提高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6]。

郭忠兴指出,教师在面向非职业型公共管理类学生群体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优化教学过程,正视学生的需求惯性和思维惯性,激发学生创新的活力,以获得满意的案例教学效果。他认为,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计划、动员、讨论与点评,这四个阶段共同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7]。

郑淑芬认为,案例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教师要把握好三个环节 ,即精选教学案例、积极的课堂引导和多元化的评价考核;同时,教师还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关系、理论知识传授与案例教学的关系、认知活动和非认知活动的关系[8]。

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例如,陈效兰主要从教师对案例的恰当选择和对案例教学的充分准备以及调动学生积极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王永东和吕列金则主要从案例选择本身角度阐述了案例教学模式案例选择的重要性。郭俊辉等认为,案例题材的选择是否适当直接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袁书卷主要从构建师生和谐关系以及营造开放与整合的心理状态等方面论述了心理因素对案例教学模式效果的影响。孙承毅和孙万东则认为,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管理策略至关重要。郭忠兴提出从优化案例教学过程和激发学生创新活力角度提高案例教学效果。郑淑芬指出教师在案例选择、课堂引导以及评价考核等方面的作用。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不同学者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本研究认为,这些学者对案例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论证既有不同之处,也有很多重复之处。由于各个因素之间往往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相关关系,从而势必会增加分析问题的难度。为了方便教师在提升案例教学效果时能够抓住主要矛盾,做到有的放矢,本文拟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将众多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归纳,提炼出几个主要的因素。

二、样本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来源

本研究调查范围为赣南师范学院和江西理工大学两所高校。本次调查,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和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大三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考虑到每个班级人数不同,抽样范围为每个班级学号为前40位学生中单号的学生。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7%。本研究问卷主要采用量表的形式。本研究量表采用5分制Likert量表(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

(二)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是通过对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进行研究,找出能够反映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根据变量相关性的大小对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不同组变量的相关性较低。在实际应用中,因子分析中因子旋转出现了难以解释的现象,其原因在于模型和实际数据之间的矛盾,而其直接原因表现为因子对变量的贡献不明确。在不改变因子协方差结构的情况下,通过旋转坐标轴来实现这一目的。

因子分析方法的计算步骤:

第一步: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或者无量纲化处理。

第二步: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

第三步:求因子的特征根及其相应的单位特征向量。

第四步: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

第五步:计算因子得分。

考虑到本文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的目的在于对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归纳出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几个因素,从而为以后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提出科学恰当的建议。

三、结果分析

(一)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一方面,KMO 统计量为0.782大于0.7,而且经过Bartlett球形检验,其p值小于0.05;另一方面,由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可知,大部分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3。因此,各变量之间的独立性假设不成立,故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通过。

(二)因子旋转

根据特征值贡献率大于85%、因子载荷的绝对值差异大和变量不出现丢失的原则,确定因子的个数为4,旋转后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8.479%。

(三)因子命名

使用主成分法计算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反映各个因子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即影响程度。为了使因子载荷矩阵系数向0-1分化,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所示。

在表2中,因子1是一个混合量,包括“案例与所讲授理论联系不够密切”、“案例内容不具有典型性”和“案例内容不具有时效性”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都与案例内容有关,可以大致概括为“案例内容”因子。因子2也是一个混合量,包括“教师案例结果分析不够深入”、“案例教学过程中未调动学生能动性”、“案例教学过程中未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三个变量,这三个变量都与案例教学过程有关,可以概括为“案例教学过程”因子。因子3是“案例教学形式单一”、“案例教学形式不合适”、“案例教学形式枯燥乏味”三个变量的混合,这三个变量与教学形式有关,可以归纳为“案例形式”因子。因子4好像完全是“学生没有认真准备案例教学相关材料”,该因子是从学生角度阐述案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的,该因子在其他变量上没有大的载荷,可以概括为“学生因子”。“教师对案例教学课堂组织不够合理”这个变量在任何一个因子上都没有很大的载荷,因此该变量不予考虑。

通过因子分析,我们可以将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因素归纳为四个因子:案例内容因子、案例教学过程因子、案例教学形式因子以及学生因子。四个因子可以使教师更明确在案例教学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进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总之,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可以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案例教学内容的选择、案例教学过程的优化以及案例教学形式的选择;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因素,提高案例教学效果。

四、对策建议

(一)甄选案例教学内容

案例教学内容甄选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基础。一方面,案例教学材料内容翔实且具有典型性。以《营销企划》课程为例,既要有成功企业的案例,也要有失败企业的案例;既要有大中型企业营销企划的案例,又要有小型企业的案例。另一方面,案例教学内容必须要经过仔细选择。在占有大量相关案例教学材料的基础上,教师必须对案例材料进行甄选。甄选时要综合考虑案例的典型性、现实性、可操作性、思想性、与课程相关理论联系的紧密性、案例的难易程度以及能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等因素。不占有大量丰富的案例教学材料,就无法实现对案例教学内容和材料的甄选;不对案例教学材料的精心选择,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学生会感觉案例内容简单、案例内容没有意义和价值等。这样,学生就没有积极性主动收集资料和预习,教师的案例教学效果也就难以保证。因此,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必须占有大量案例教学材料和对案例材料的甄选,以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二)优化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过程优化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保证。案例教学内容甄选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基础,但仅有内容翔实和精选的案例教学材料,而不对案例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也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案例教学效果。案例教学过程包括案例布置、学生准备、课堂讨论、学生讲评、个人总结、教师点评和成绩考核等阶段。案例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对提高案例教学效果都较为重要,因此,教师必须对案例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对案例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都不能忽视,而且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跳跃。比如,教师点评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去伪存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多鼓励少批评。

(三)选择案例教学形式

案例教学形式的恰当选择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案例教学形式不能拘泥于教师多媒体演示案例和教师解说案例这些形式,因为这些形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没有动力收集案例相关资料,也没有积极性去讨论和分析案例,这样,教师的案例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了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案例演示、教师解说案例、模拟案例和学生讨论案例等多种形式进行案例教学。在案例布置和案例背景解说阶段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案例演示,而在学生讨论、学生讲评等阶段采取模拟案例,让学生身临其境,模拟进入案例现场。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案例的真实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是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师甄选案例教学内容、优化案例教学过程和恰当选择案例教学形式的过程中,要始终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案例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案例教学过程始终都不能离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没有兴趣参与到案例教学过程,教师所做的一切工作和努力也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落到实处。当然,学生的主动参与必须以教师对教学内容材料的甄选、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案例教学形式的恰当选择等三个环节为基础。教师在上述三个环节实施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如何提高激发学生兴趣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效兰.以案例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6,(1).

[2] 王永东,吕列金.营销教学案例的典型性和时效性问题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2).

[3] 王秀芝.案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

[4] 郭俊辉,曹旭华,王富忠.案例教学效果的最优模型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5] 袁书卷.案例教学实施的心理条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6,(8).

[6] 孙承毅,孙万东.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管理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7] 郭忠兴.案例教学过程优化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8] 郑淑芬.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8,(4).

Research on the affecting reason to the case teaching effect based on the factors analysis method

LI Xing-rong,ZHOU Xin

(Commerce school,Gannan normal college,Ganzhou 341000,China)

第8篇:教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 中职英语教学 反思性教学 师生互评

当前,各地中等职业学校都致力于教学水平的提升、技能的发展,基础学科的教学热点多数聚焦于教材资源的整合、大纲的修订、教师课堂的驾驭、学生课堂的掌握等方面,教师一部分时间忙于日常教学等,大部分时间忙于准备参加省市级教育部门组织的“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或“信息化教学大赛”,再或者在假期抽出时间参加省市级相关专业培训,所以很少有时间在自身的教学上进行深入研究。事实上,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大部分取决于教师本身,比如:教学理念、专业水平、教学方法及策略、教师自身的发展能力,这些都是制约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反思性教学在某种程度上能大大提高教师自身的发展能力。本文以《旅游英语》课程为例,阐述了反思性教学在中职英语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一、反思性教学的内涵

反思,通俗地讲,就是反过来思考、事后思考,即: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也就是把反思看做人类精神或思想上以自己为主体的思索。

“反思性教学”一词最早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在西方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希昂从实践的角度指出,反思性教学即教师结合亲身经历中的疑惑,通过一系列的反思、研究活动来寻求解决疑惑的方法[1]。在我国,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的观点比较被大家认同,他在《反思性教学》一书中指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2]。从以上这些学者的定义中,我们不难发现,反思性教学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研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和提高课程设置、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的合理性,最终实现从一般型教师过渡到学者型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基本方法是“结合法”,把教师和学生结合起来,通过换位思考等方法,切实可行地解决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反思性教学的特点

(一)反思的主人公是教师自身。

在反思过程中,教师扮演多重角色:从业者、研究者、教学的实施者等。虽然当下课改要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教师要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学会教学”。

在中职英语的课改课堂上,主讲教师的角色是经常变化的,并且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只是处在辅导或辅助的位置,这是需要基础的,需要课堂主体(企业的“工人”、师傅面前的“学徒”等)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一定的职业经验积累,以便让他们自主地掌握各堂课的知识点,这个时候,教师(“车间主任”、“师傅”)结合知识点、结合个案、结合课前所备下的反思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帮助或辅导,给学生以及时的启发,从而完成反思性教学。

(二)反思性教学以问题解决为导向。

在整个反思过程中,教师对教学上问题的发现(事前发现)、对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包括对问题解决之后的自身的评价(事后归纳或经验总结)予以体现。

1.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

教师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活动的循环,不断形成新的观点和教学理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总结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可以提升自身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职业学校本着“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目标,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要求培养的是一批有着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导游专业技能性人才。他们不仅要有接待旅游团队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很好的英语听说能力,以便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为此对任课教师进行了调研,结果发现,绝大部分老师都了解反思性教学方法,只有少数老师不知反思性教学是什么;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出于种种原因,真正经常采用反思性教学的老师仅占50%左右,40%的老师偶尔运用或者不善于运用此类教学法,而近10%的老师从未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过反思。在此调研过程中,80%左右的老师认为反思性教学对提高自身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0%左右的老师认为作用不大,或根本没有作用。还有少数教师不知如何实施反思性教学这一方法。因此,笔者认为,尤其是对于专业课新手教师,适当培训反思性教学方法很有必要,否则将会阻碍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

2.反思性教学的分析和流程。

(1)反思性教学分析的内容。

反思性教学分析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例如:课前教材的分析、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新授知识的导入及呈现、教学策略的效果、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及回答问题的正确率,等等。下课后,教师应根据课堂中学生的表现进行反思。例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章节间是否有联系,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师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公平,有没有过分地偏向于学优生或后进生,等等。

教学案例1:

第9篇:教学案例及分析范文

关键词:案例;案例教学;情境;能力

案例,简单地说,就是关于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1]。案例应用时,往往给人一些思考,如:为什么会这样?怎样解决?通常,情境中会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或疑难情境,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需要我们对事物或现象的动态性把握。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展开讨论,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案例进行的教学,是针对一个典型的、真实事件的再现与思考,是对已经发生的事实的反思与探讨。它重视的不是最后的正确结论,而是在学生的参与下得出正确结论的过程,案例教学即有利于传授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因而,采用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大有裨益。

1案例中的事件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⑴发生的事件。案例展示的都是一个又一个的事件,作为事件,就不能是对事物的静态的描述,而应展示事件演进的过程。⑵事件中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3]。换言之,只有那些含有问题、矛盾、对立、冲突在内的事件,才有可能构成为案例,简单的“白开水式”没有问题在内的事件,不能称之为案例。⑶事件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个事件,可以反映一定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类似的情况,可以给学生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⑷事件是真实发生的[3]。案例读起来生动有趣,像一个故事一样,但这样的故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杜撰出来的故事即使再有趣,也不能称之为案例。⑸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案例教学最为突出的特征,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方法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是发展技能的重要渠道,而技能是解决问题的有力武器。案例教学通过对实际案例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⑴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案例教学法从问题入手,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分析问题、分析案例,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进取梢神。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⑵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案例可以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实际情景设身处地的分析处理某一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地对基本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⑶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由于案例具有典型的教育背景,并能够给出一定的信息或启示,因此案例教学提供了培养学生怎样根据实际问题,如何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环境,学生以案例中的角色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⑷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它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⑸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工作情景的差距[3],可促使学习者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

3案例的制作

案例教学的前提是案例制作,案例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因此,制作案例应符合一定的原则:案例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描述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应能反映一定的问题,应有一些悬念,应有一些情趣,可以给学生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案例制作应遵循以下原则。⑴案例设计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3],案例的叙述要尽量简洁清晰、开门见山,同时注意处理好事件中的一些戏剧性的突变,使得案例直观明了、富有悬念。⑵案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真实性。真实才有价值[4],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启发和教育的功能才能得以发挥。这里注意,案例的选择应契合实际。如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中进行选取,从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寻找,如果凭空捏造就毫无意义。⑶案例设计要注意趣味性,使得案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⑷案例设计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3],即要阐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⑸案例设计要把握主线、突出主题,集中体现一个中心论题。⑹典型性是案例事件的重要特征,即案例的设计应能有效地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教育背景,并能够给学生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体会。⑺制作的案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3],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现实中的真实问题。⑻案例设计应能提出案例的关键问题,而且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以及提供对这种解决方法的评价,以便为新的决策提供参照点。这有助于将新的知识整合建构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⑼案例的选择应难易适宜。好的案例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钥匙。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精心设计案例。案例的应用不宜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应能使学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体会到智力活动的愉快,既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又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4案例的选取与应用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选取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课前,有必要对案例作细致的分析,比如:应该选择怎样的案例;案例选什么类型;案例内容和特点是什么;所选案例涉及到哪些概念和基础知识;案例与教学内容关联程度如何;案例是否符合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以及案例教学是否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等等。合理选编案例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成败。课前也有必要对案例作周全的教法设计,以使得案例教学成功实施。选择案例时,应根据学生的情况选用难易适宜的案例。若案例的选择太简单了,理论含量不多,就达不到启发思维、激发兴趣、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但选择的案例又不能太复杂。案例的难度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多数学生没有思路,无从下手,那么分析讨论就不可能进行,更提不出解题的方法、措施,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那么好的案例应该如何选择呢?“一般来说,一个好的案例有以下几个特点: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真实的故事或事件;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相关;有充分的与决策有关的资料和较多的主要人物直接引语;引人深思,有争论余地;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的实用价值[3]。”案例教学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案例的运用,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合理选择典型案例,恰当进行案例分析,深人浅出,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通过案例深化知识的学习,解问题寻对策,探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生动的案例与原理融为一体,使学生从案例认识上升到课题的理论结构理解、吸收和巩固上,培养学生运用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以案例中的角色,设身处地参与矛盾冲突之中,以当事人或决策者的身份发表意见,重演决策过程。从这些信息出发,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课堂上交锋,虽然最终也许没有确切的结论,但解决问题的种种可能性及障碍已经被师生充分地预见和了解到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他们参与讨论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案例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这倒不是说这样的知识不重要,相反,它所指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传授、讲座)获得这些知识。案例教学强调“教”与“学”的双向过程。以案例为中心,通过师生间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归纳、总结,有利于师生的互动,有利于渗透不同形式的教与学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逐步学会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5结束语

案例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它是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知识和能力在案例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就成了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整合。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无疑可促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

作者:杨旭超 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信息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双“.案例教学”若干问题的辨析[J].教学与管理,2003.6:31-32

[2]蒋志福“.三环互动”教学模式下的案例教学探讨[J].外国教育资料,1998.3:68-71

[3]王幼龙.案例一教师教学行动和教学研究纽带[J].教育探索,2004.6: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