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设计范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设计

第1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建筑电气智能化;应用型;工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167-02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为适应社会需求,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必须以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目标,提炼、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问题和实践教学方法,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本文就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近几年的专业建设探索实践,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模式进行探索和总结。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建设时间较短,在人才培养中还不能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专业教师团队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专业建设时间不长,导致本专业长期教学积累有限,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不高,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校外专家和行业专家指导,不能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与市场需求对接。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不能满足企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新兴专业,专业建设时间不长,人才培养方案由团队教师制订,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不能反映市场的最新动向,培养的专业人才不能得 到行业和企业认可。

(三)课程设置中理论课比重较大,实验实训类实践环节比例不高

应用型本科大学的人才培养应着重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重不恰当,受实践场地影响,实验实训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比较低。

(四)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缺乏,不能产教融合,影响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和提高

专业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有限,大多实践课程安排在校内或是演示教学,学生不能根据具体工程项目需求独立完成工程设计,缺乏工程应用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方法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加大实践学时比例,校企共建实习单位,提高人才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就业市场竞争力。

(一)抓好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团队素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把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做好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鼓励本专业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参加注册消防工程师、一级建造师和江苏省建(构)筑特种行业执业资格等行业资格认证考试,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进行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引进与本专业相关专业教授、博士和高层次人才,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素质。

强化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鼓励本专业教师到南京普天天纪楼宇智能有限公司、南京熊猫电子有限公司和南京消防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国家级实验室参与企业科技攻关,进一步提高教师工程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

聘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通过培训、学术讲座等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同时,邀请“建筑智能化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专家进行专业发展及专业实践教育等方面的指导,校企共同建设实验教师队伍,开展实验、实践教学。

形成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及职称结构合理,专兼结合,校企结合,高学位比例高,爱岗敬业,能满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的高素质实验教师队伍。

(二)以行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用人单位和行业专家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到专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就业指导体系中来。行业专家与企业技术负责人,校企共同确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能力要求;由企业联合学校组建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专业突出工程应用,整合知识能力体系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注重行业特色,构建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专业拓展课程和工程实践五大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理论基础和工程应用能力,如下图所示。

(三)基于理论课程学习,加大实践教学课程培养比重,结合工程项目提高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结合实践课程强化学生创新应用能力训练,开展以工程应用能力为根本的实践教学,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大实践类环节在总学时中的占比,并形成鲜明的工程技术特色。通过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工程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暑期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科研创新及各类竞赛,将实际工程融入课程设计、工程实习中。

通过上述环节,学生已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和技能,在毕业时,基本能够胜任岗位需要。

(四)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产教融合,实行学历教育与工程能力培养相结合

加强与行业主管机构、相关企业产学合作,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能力本位制的培养模式。联合相关企业,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广泛建立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并共同建设了智能消防系统、智能安全防范系统、楼宇电梯监控系统、暖通空调实训系统、信息化智能小区实训系统、系统集成实训系统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所特有的实验实训平台,这些实验实训平台为学生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针对具体工程项目联合攻关,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施工中来,以应用能力为核心指导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

学生毕业时即拥有从事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和光缆认证测试工程师(CFTT)证书,以及安防维保、消防维保等执业资格证书。

三、结论

通过近几年对该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和改革,使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得到了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逐渐得到增强。从就业后收入水平来看,本专业人才就业薪水平均高于省内非211高校的平均月收入。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社会竞争力,与企业对接的有效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世斌,郄海霞,余建星,等.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2] 靳宏,陈虹,莫岳平.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研究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2012(12).

第2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专业定位;创新型人才;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2

我校是辽宁省唯一的一所建筑类院校,是全国高校最早开展智能建筑教学与科研的单位之一。根据建筑类院校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制定了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定位。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精品课建设为先导,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智能建筑技术特色的应用创新型人才。2000年国家建设部将国家住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中试基地设在我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被建设部评为首批重点学科,智能建筑与系统实验中心被评为建设部首批重点实验室。强化自动化专业建设,在人才培养体系、实践教学、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被评为辽宁省特色专业。

一、优化教学体系培养特色的人才

以人才智能建筑特色人才培养为目标,建设具有建筑特色的自动化专业培养体系,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础层、提高层和综合层的教学平台,强调教学活动与研究性自主学习和课外创新活动的有机结合,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为切入点,强化对学生个性培养,优化了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充分体现智能建筑技术专业特色

根据智能建筑技术发展需求,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了专业特色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控制理论模块、建筑电气模块、建筑智能化模块等,这些特色课程包含了智能建筑技术的主要内容,形成了完善的具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体系体现了多技术的融合

智能建筑技术是多技术多学科交叉综合技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将多技术、多学科有机地结合,将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与智能建筑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系统、科学、合理、有机结合。

(三)重视科技实践

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外专家讲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力,将学生科技实践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通过科技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优化课程设置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建筑类院校的自动化专业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智能建筑技术的有机结构。知识结构为:电气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建筑技术。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强电+弱电知识,更重要的掌握信息和智能建筑技术方面的知识。根据专业学习特点,认真研究专业课程设置,完善、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专业特色,增加了网络与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建筑机器人、智能建筑技术概论等反映本专业的特色课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充分体现培养专业学生的个性。

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学生个性发展:开放实验室,提供了大量选做实验,也可以学生自拟题目进行相关的实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一些专业课程中让学生撰写论文,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三、强化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制订科学、合理实践教学培养方案。实现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其主要特点是:

(一)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科技实践、社会实践等,形成系统、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在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的课程内容上从整体上考虑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使实验内容更好衔接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型、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二)采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外专家讲学、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实践技能力,为学生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尽快适应职业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修订了实验教学计划和实验教学大纲,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增设了智能建筑技术实验和课程设计内容,在专业实验课中,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规范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强化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到设计院、企业等部门,结合工程实际,收到良好的效果。

多年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受到社会欢迎,就业率在辽宁省名列前茅。

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一)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学校现有建设部重点实验室智能建筑与系统实(下转第20页)(上接第18页)验中心,信息与控制工程实验中心、国家住宅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中试基地、智能建筑技术研究所、大学生创新基地等,还有10个校外实习基地。智能建筑与系统实验中心设有:建筑供配电实验室、楼宇自动化实验室、家居智能化实验室、智能建筑设备控制实验室等,实验室设备先进。

智能建筑与系统实验中心是建筑智能化教育的综合实训基地,多次接待了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考察指导,受到高度评价。通过多年实践,本中心实验教学系统密切结合工程实际,实现了体现学科特点和实际工程的多模块化实验教学仿真平台。学生在该系统中不仅可以完成设计性、综合性、还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科研及创新性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建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对学生开放,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技活动。

建立校外设有实习基地,与东北建筑设计院、辽宁省建筑设计院、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沈阳电梯厂等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实践教学的条件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教学和科研环境。

(二)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

1、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不断引进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2、组建开放式“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营造学生创新设计氛围,通过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建筑技术大赛等活动,达到创新培养的目的;3、将科研成果和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实验项目在科研中的应用背景,引导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4、在实践环节中,增加了智能建筑实习和智能建筑技术综合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智能建筑技术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电气工程与控制工程结合、电气自动化与智能建筑技术结合,注重工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的培养,突出智能建筑、反映时代特色。

第3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设计范文

Abstract: Based on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in engaging in th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classroom teaching,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ase method of higher vocational electrical construction teaching in classroom teaching of electrical construction major, examin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sums up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measures.

关键词: 案例;建筑电气

Key words: case;electrical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273-02

0 引言

由于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建筑电气技术课程具有理论面广、实践性强、涉及专业多。建筑工程周期长,受季节性和工程项目条件限制,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不断被开发应用到各行各业中。这就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工作提出新的问题,与教学进程配合困难。为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怎样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从实践教学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并指导理论学习,必须与行业的技术发展和管理水平紧密结合起来。就要加强建筑电气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了解当前专业动态和科技发展水平,掌握本专业实践技能,验证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与实际建筑工程和学校的教学环境结合起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开阔眼界,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

1 高职建筑电气案例教学法在建筑电气专业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1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机会去试着想问题、找问题,在大学的几年中,学生要培养自己解决技术难题时的思维方式,提“假设”、找证据检验假设,如:如何比较解决办法、如何解决问题、如何与教师同学交流、如何提出问题、如何找问题等等。这要靠在教学过程中一点一点的积累。工程案例教学方法是一种能够很好的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思维方式。通过教学中对实际工程案例的讨论分析,可以逐渐形成一种自觉的思维习惯。

1.2 让学生知道学有所用,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经常感到困惑的是“我学习这些课程有用吗?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对身边熟悉的建筑电气工程关注的心理,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思想问题会导致学风下降,学生即将面临就业的压力,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我们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学生在讨论甚至辩论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法,极力回忆所学知识和理论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提高对专业工作的认知度,从而较早思考自身职业定位。及时得到教师的点评,并与现场实际比较,在课堂上可以采取讲授和讨论的方法。

1.3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系统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专业课程具有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建筑电气专业目的是培养建筑相关的智能化产品研发的电气工程师,使学生参与未来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系统运行管理,它是一个工程性非常强的应用型专业。

传统的课堂教学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对工业、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以讲授各学科的知识为中心,学生以学习理论为主,属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式片段教育行为,毕业生中存在高分低能的情况,“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实践”的指导思想难以得到落实。工程案例呈现的是工程现场所遇见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理论依据,会不会比现场实际处理措施要好?如果是他本人会采取何种措施来处理?这样处理的合理性和不足是什么?处理后的效果如何?他们会关心在现场是如何处理的,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系列疑问的探讨和解决,针对性强,改革了传统的空洞的说教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体验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2 高职建筑电气案例教学法在建筑电气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2.1 整个案例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概括总结工程案例课堂教学,因为只有经过教师的进一步点评、总结和深化,才能使学生知道如何将这些平常分散学习的东西综合起来,才能实施由点带面,起到抛砖引玉、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境界,解决我们在现实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用AutoCAD设计的工程图纸及施工完成后的图片,逐步接触到现行的工程规范,了解当前照明节能的新技术。这样的工程案例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同时也为他们在毕业后零距离上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专业学习充满兴趣。

为了使工程案例教学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拓展,如注册电气工程师及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中的机电工程案例分析,要适当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可选择典型案例,具体做法为先给出示范题,教师提示学生如何根据案例背景及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解决的办法,为避免过去照搬公式、不明参数含义、会做练习不会设计局面,然后再布置一些基本题型和拓展题型让学生完成,进一步加深工程的设计过程、参数选取。

2.2 以“工程实例”为授课主线,以学生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目的本课程涉及内容广泛, 总体可分为强电和弱电两个部分。强电部分围绕供配电系统展开.在组织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以某大楼(地区)供配电系统设计为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主线,分为以下几个专题:供配电系统的构成、负荷计算、短路电流计算、防雷与接地系统、照明系统.每个专题在讲解时,首先给出相关基本概念,然后把结合实际提炼出来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 最后给出具体工程实例。

系统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把供配电系统各部分紧密结合,学生带着设计任务去学习,学习目的性增强了, 可以前后连贯.当几个专题完成,一项工程也就设计完毕了.它同时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对于弱电部分结合具体工程图纸讲解,弱电部分主要涉及电视系统、电话系统、网络系统、消防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学会设计图纸.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纸上谈兵,让学生有兴趣去学,另一方面,可以避开枯燥的理论、规范,无论建筑电气设计也好,施工也好,都能够得心应手.让学生真正能有所收获。

2.3 增设课程设计为了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设计题目要与工程应用密切相关.本课程还应设置为期一周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锻炼学生,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一般要求学生提交设计计算书、说明书及相关图纸。

3 工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逐步完善的措施

3.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实践教学 将一些专业实践内容重要、操作过程复杂的内容,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实现多层面教学,来补充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实践感觉,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演示实践教学内容,制成实践教学课件, 根据专业课程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将高压电气设备安装、操作以及供电线路敷设等内容,进行相应的多媒体教学, 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践教学效果。

3.2 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教学容量有限,教学效果不好,它们大多以讲授学科知识为中心,不能满足课程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大、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尝试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容量有了扩展,但仍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3.3 课程内容讲授难度较大 本课程听起来让人感觉枯燥乏味,规范内容理论性强,内容分散,涉及各种设计规范,涉及的知识面广。

3.4 按实际工程现场条件安排实践教学 工程案例应用于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为使课堂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探索性,必须突破课堂教学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将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对于促进未来工程人员的素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工程案例教学法引入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

建筑电气实践教学内容很多,即使工程项目存在,也可能与教学时间不适合,有些实践项目在一般工程中并不多见。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应灵活多变,根据实际工程现场条件适时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进行过程中只要具备实践教学条件就及时调教学计划,这种机遇不能错过。例如,为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线管敷设和穿线施工工艺过程,当建筑工程电气部分正好进行到线管敷设和穿线环节时,此时虽然没有进行理论教学,但是这一实践过程非常重要,马上安排学生进入现场实践教学,将他们更好地安排到实践环节中,现场实践技能的锻炼为将来的理论教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4 结束语

工程案例教学法开创了一个好的教学形式,它体现工学结合、为全面提高建筑电气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开创了良好的范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多届的教学和研究,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中国的教学体制正面临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挑战,这一方法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我们日后不断地完善。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实用性人才,研究和推动工程案例教学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这在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今天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胡国文.建筑电气技术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110~120.

第4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一体化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需要学生面向工程实际独立和协作的进行设计,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而且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也有较大的帮助,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的主要措施,一是依靠教师在各门课程中对工程实践的介绍,二是参加电子实习、生产实习等各类实习环节.如何在现有的教学环节中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整体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一直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研究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这两个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是非常有必要和重要的.

1现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1.1.1课程设计内容单一,课程设计之间缺乏关联性在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设计都是依附某门课程,通常由该门课程的教师独立拟定题目,课程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巩固和深化该课程的学习成果,设计内容单一,各课程设计之间缺乏关联性且内容覆盖面比较窄,这种教学方法对单门课而言,便于教师教学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关联性,学生课程设计仅仅围绕着某门课程进行,导致学生缺乏完整的工程意识.1.1.2课程设计虽实现一体化,但时间太少,学生仍缺乏工程意识针对上述问题,目前有部分学校部分专业对课程设计进行改革,采用课程设计一体化的方式.首先它将一个专业的各门课程设计与实际工程相对应,根据实际工程设计的顺序来整合各门课程设计的内容和设置顺序,形成一个前后内容关联,课程设计设置顺序和实际工程设计完全一致的一体化课程设计.该项改革可以使学生得到良好的知识连贯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训练,但由于课程设计的时间仅1~2周的时间,题目一般都由教师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真正的工程项目仍有一定的差距,学生仍缺乏工程意识.1.2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1.2.1命题的随意性较大毕业设计的课题来源有多种途径,导致它存在的问题也各有不同.大多情况下,毕业设计题目是指导教师个人拟定的,题目的内容及难易程度与教师的水平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师拟定的题目难易程度不同,知识面覆盖也不同,命题的随意性较大,这样毕业设计无法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系统的工程训练.1.2.2命题重理论轻实践毕业设计在选题上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即使真实的工程课题,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的经验及工程背景,教师通常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对设计内容做相应的简化.同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对工程规范及大型工程设计软件难以熟练掌握,导致毕业设计变成真题假做,缺乏了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和可变性.真题真做这是目前最为提倡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但在实际教学当中却难以实现.由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能完成题目小且简单的工程项目,但题目小且简单其知识覆盖面就窄,达不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若题目覆盖面较宽符合教学需要,加上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毕业设计任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如何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模式,确保在原有的学习时间、在原有掌握的理论基础上,培养学生整体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是本课题组要研究探讨的.

2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探讨

2.1引入“大工程”观念,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实现一体化课程设计是毕业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毕业设计是课程设计的综合和提升,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的工程能力得到最大的提升具有重大的改革意义.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可以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工程能力得到较大的锻炼.2.1.1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可确保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工程实践能力得到大的锻炼如果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不是同一个工程项目,学生毕业设计是根据一个实体工程的数据进行完整的设计,那么学生不仅需要时间解决课题的一些工程基本问题,而且与课程设计类似的基础理论计算必须全部重复一遍,根本没有时间做进一步的方案优化设计,由于没有时间熟悉规范和大型的工程设计软件,图纸也无法达到工程设计的要求,工程设计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将各门课程设计作为毕业设计任务中的子系统,毕业设计对应于整个工程实体,课程设计相对于完整工程实体的各个子系统,实现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减轻了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的、但是重复的大量理论计算和推导,它保证了学生有较多的时间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保证了学生有时间熟悉和使用大型的工程设计软件,保证了学生有时间去学习和掌握各种规范并绘制出符合工程施工需求的工程图纸,达到了培养学生整体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2.2采用集体命题、集体指导和分工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模式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首先形成与工程实际相对应的课程设计体系.其次,必须基于课程设计的内容确定毕业设计的题目,将各门课程设计作为毕业设计任务中的子系统,毕业设计对应于整个工程实体,课程设计相对于完整工程实体的各个子系统.针对一体化改革,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命题不再由指导教师个人拟定,需要采用集体命题形式.根据专业特点将一个已经完工的工程项目资料,根据课程设计的需要分成多个子项目,并分解成各门课程设计的原始资料,学生分学期分课程完成,学生一旦选定一个工程项目,则在以后的设计中不再更改.每个教师负责指导几个独立的课题,所有选题的指导教师组成一个指导小组,采用集体指导和分工指导相结合的指导模式.

3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改革实践

通过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课题组对华东交通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进行了改革试点.3.1首先优化理论课程体系,课程设计形成一体化将本专业的专业课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与实际工程对照分析研究,使之按照建筑照明、建筑供配电、建筑综合布线、建筑消防4个课程群形成一个有机体,其对应的《电气照明技术》课程设计、《建筑供配电与安全》课程设计、《智能建筑信息设施系统》课程设计、《公共安全技术》课程设计形成一体化并与实际工程设计顺序基本保持一致.3.2基于一个工程实际项目,确立多门课程设计题目首先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点将完整的工程实际项目分解成各门课程课程设计的原始资料.例如,“**大厦电气设计”的设计主要可分为建筑照明设计、供配电设计、综合布线、防雷设计4个主要部分,通过适当的简化可分别对应于四门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设计题目分别为“**大厦建筑照明设计”、“**大厦供配电设计”、“**大厦综合布线设计”“**大厦防雷设计”,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主要进行理论计算,掌握对应课程的重要知识.学生首次课程设计后,今后的各门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将围绕一个具体的工程实际项目不再变化.3.3基于课程设计题目确立毕业设计题目如果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针对同一个工程项目,学生对题目的背景、内容都非常熟悉,基础的计算工作量大为减少,毕业设计即将所有课程设计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得到与实体工程基本一致的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原有课程设计互相不衔接处,通过对课程设计的各种修改从而建立整体的工程观念.同时可以将较多的时间放在多种大型软件如AUTOCAD的应用上,绘制的图纸满足各种规范和符合国标,确保设计的图纸基本满足施工要求,可以将较多的思考放在设计方案的优化和调整上,而不是仅仅简单的完成毕业设计任务.

4实施效果

第5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TU9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要实现以下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务实型人才,这类人才通常是设置于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岗位工程师,由于在基层一线需要更加实用的技术,因此强调人才的务实性,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合作精神。其次为应用型人才,针对这类人才,培养重点放在知识与技术的应用方面,要求其可以利用知识对技术进行二次开发与创新,培养目标更加侧重于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求其具备良好的应用能力,树立较强的应用意识。再次,适用型人才,这类人才要求其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要拓宽知识面,与通识型人才相比,他们在就业过程中,融入岗位角色的时间更短,与技能型人才相比,其潜力更大,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最后,创新型人才,因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多服务于基层一线,实务性更强,因此要求其不能局限于单纯的应用,还要勇于创新、突破自我,从而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要实现上述人才目标,必须制定一个科学、有效、实用的专业教学计划,具体而言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处所讨论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业务能力、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甚至身体素质等方面。其中针对业务能力的提升的教学计划,可以从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以及专业任选等课程的设置来实现。在兼顾到业务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其它方面的提升,比如人文社科、管理科学以及外语综合能力等。其次,加强实践训练。因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表现出非常强的实践性,因此要通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体而言,实践类型包括课程实验、技能训练、课程设计、工程实践、课外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最后,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其中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如下:掌握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对电气自动化的前沿发展动态进行系统的了解;熟练掌握典型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以及常用工具。针对学生的能力结构要求如下:可以自主进行编程设计,具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设计开发一些小型控制系统与信息系统;掌握电气自动化专业必要的实践能力与工程技能。

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

(一)建设精品课程,加强教材建设

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中,电气工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点内容,具体包括电机、发电设备以及输配电系统等。而学生通过自动化专业的学习,可以把“控制”与“自动化”作为后续工作中解决各类问题的手段与工具。所以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要根据上述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要求,构建专业精品课程。参照国家级、省级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及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基于模块化的角度建立系列课程组,保证课程组内各个课程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支撑,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提高系列课程的协调性。具体而言,组建系列课程组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电路系列课程,包括电路知识、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子设计基础以及电磁场基础等;(2)计算机与微处理器系列课程,主要包括DSP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单片机与微的原理及应用知识、C语言程序设计以及软件技术基础等;(3)电机与电气技术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电机学、电气控制技术、PLC、电子电力技术以及电气工程基础等;(4)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系列课程,主要包括自动控制原理、运动控制以及信息控制技术等;(5)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电气CAD、建筑电气工程设计与安全以及建筑通信网络技术等;(6)电力系统系列课程,主要包括电力系统分析基础、继电保护技术、高压技术基础、电力自动化技术以及仿真技术等。

由上述系列课程组的设置内容可知,通过系列课程的建设可以改善现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的脱节现象,在课程组内,各科知识互相支撑、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结构体系,不仅对教材的选择十分有利,而且有助于编写教学大纲,防止出现课程重复,及时淘汰陈旧知识,因此保证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有效性,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二)建立实践课程体系

由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因此仅靠上述精品课程体系的建设还不足以实现专业教学目标,必须建立配套的实践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学生经过几个学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后,必须经过实习过程,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实习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将自己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中,提高其劳动观念与责任心;此外,还可以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做进一步的巩固。因此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选择更加适合的实习基地,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在选择实习基地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全面提升其实际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以及技术发展趋势。因此学校要与企业建立全方位的、多角度的长效合作机制,为其提供更多参与生产实践的机会。

其次,组织各类实践比赛。通过各种实践比赛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入、更系统的了解知识,并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并且比赛这种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其学习主动性。通过比赛这种良性竞争的方式,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完善的条件,鼓励其参加各种级别的比赛,例如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飞思卡尔电子设计大赛等等。实践比赛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而且对其工程意识与协作意识、科学精神与团队精神、组织能力与竞争能力等素质的提升,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最后,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老师在学生中进行科学的培养与拔,针对一些具备参加基础专业科研活动能力的学生,可以推荐其参与到校内老师的科研项目中,以丰富其专业知识,提高其专业能力,帮助老师设计一些基础性的实验,操作实验过程,并进行研究数据整理等。

四、结语

总之,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以培养适用型、务实型、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促进学生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的提升。相应的广大任课老师也要不断探索、研究,在日常工作中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从而培养出更多的、与时展相适应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程柳莹.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验室运行体系研究[J]. 价值工程. 2011(9): 214.

[2] 方如举,张元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许昌学院学报. 2012(2): 133-135.

[3] 黄文力,苗满香.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4): 164-167.

[4] 徐利梅,高心,曹纪列.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方向的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S1): 134-136.

[5] 杨鹏,莫岳平,史旺旺,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与途径[J]. 高等理科教育. 2011(3): 96-99.

[6] 张彩霞,陈惠卿. 地方高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教学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8): 357-359.

第6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型建造业;专业链群;专业建设

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生态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建造业及其相关产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建造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选择了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要素驱动型向自主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这一切都要求建造工程师在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同时,还必须更多地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具有高水平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必要的人文科学素养。

一、专业链群提出的背景及内涵

高等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的载体是专业教育,从而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决定专业教育的水平。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专业建设中需要关注以下方面:

1.高校学科专业发展“同质化”倾向严重

在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许多高校脱离自身实际,追求高层次办学,向研究型、综合型大学发展。造成办学特色、发展目标、发展模式的同质化倾向较为普遍,特别是行业特色型高等学校原有学科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呈现多科性、“非特色化”的趋势。

2.专业设置重复导致特色淡化

近年来,高等学校大量新设专业对改善专业结构起到积极作用。但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缺乏对产业发展状况的跟踪与分析,缺乏对人才需求调查分析,缺乏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片面的追求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求全求多,造成专业结构松散,教育资源分散,专业设置趋于雷同,学校专业特色淡化。

3.产业发展对专业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在分工越来越细化、合作越来越来紧密的全球化背景下,每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一个企业要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而且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即产业链。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中低排放、高效率、生态化的要求,会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附加值;同时一个成熟、高效的产业链需要依托先进技术、各环节关联协作、共同创造价值并合理分配利益,各环节有条不紊地严格遵循一套完整规范的市场规则,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高等学校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价值为目标,进行专业建设定位、课程设置和知识体系的优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借鉴产业链的概念,我们提出了本科专业链群的概念,即紧扣某一产业脉搏,依托学科优势创建的品牌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与该产业链相关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合。

二、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建设

以培养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群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已形成的现有建造业专业链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新兴建造业产业链及产业集群特征及发展趋势的研究,重新构建相关专业链群和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基于新型建造业发展的高校专业链群建设的模式与路径。

1.充实调整,完善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的专业链群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已形成了适应现有建造业发展专业链群,如以建筑学为核心的建造设计专业链群,以土木工程为核心的结构设计及施工的专业链群,以建筑环境设备与工程和给水排水工程为核心的市政类专业链群等。依托现有专业链群,运用新型建材技术、新型建造技术、新型设计理念及技术、现代化工程管理手段和资源循环科学与技术等新型建造业的技术,适应人们对居住环境美观和高舒适性要求,增加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景观学、建筑美学等学科专业,完善了建造设计的专业链群;适应我国道路桥梁的建设需要,在土木工程专业中设置了道桥方向;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节能、生态、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增设了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专业。通过以上渠道将传统建造业专业链群改造和提升为新型建造业专业链群。

2.校企联合,构建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合学校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进程密切相关的土木、建筑及其相关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与企业共同制订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方案及专业培养标准。如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由中建西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我校建筑学院共同制订,并随着技术的更新、学生的特点以及企业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所有内容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讨论制定,课程均由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部分课程可由学校教师参与协助。企业阶段的学生培养应体现出“大课堂、小团队、多元化”的特征:大课堂(理论讲授)针对企业学习实践中所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安排集中授课;小团队(设计实践)安排学生在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指导下参与具体工程实践项目:多元化(视野拓展)在理论课程和设计实践之外,配合讲座、访谈、参观、调研、体验等多种学习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拓展专业视野。

3.优化知识,健全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型建造业要求从建材和设备生产、设计、施工、管理、最终产品使用等全寿命周期中充分体现节能、生态、环保、低成本、高舒适、可持续性的理念、方法及技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学校各专业重新优化专业知识,如土木工程专业在一年级的土木工程概论中增加了节能、环保、低成本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探讨,在专业教育中增加化学类和材料类课程。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专业增加了建筑生态环境、生态可持续建筑、建筑与城市气候设计和建筑经济与施工等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的增加,使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除了注重形态的规划和功能的规划外,增加了和人的宜居有关的知识。

4.工程实践,建立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适应新型建造业发展,学校加强了对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实施教师到国内外一流大学及企业盯工程、盯课程、盯课题的“三盯”制度,要求讲师及以下职称人员必须到校属建筑设计院、规划院、建材院、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及公司等实践锻炼1年,讲师及以上职称人员到国内相关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的管理、技术岗位挂职锻炼或跟班工作、培训学习1年,将工程实践锻炼与教师聘用、绩效考核、职称晋升挂钩,将工程背景和企业经验作为教师从事工程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这些举措,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学校还积极聘请科研院所、企业界具有丰富理论及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给学生授课、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些兼职教师与学校教师相互融合,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理论水平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实践探索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