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物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生物教学反思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教学反思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物教学反思案例

第1篇:生物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生物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生物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生物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新课程下生物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生物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生物》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生物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生物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生物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生物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生物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生物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生物学名著、生物学学术论文、生物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生物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生物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2.生物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生物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生物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生物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第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

1.巧设悬念诱兴趣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正确答案的焦虑心态,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在教学中抓住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巧设悬疑,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诱导探究激兴趣

诱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力及创新精神,是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实验、观察、讨论等)寻找问题的答案,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整个环节应该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活动,激发探究生物知识的兴趣。

3.研讨释疑增兴趣

学生通过学习一些疑问已经解决,但同时又会产生或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学生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甚至争论不休。此时,教师只要给以适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就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第2篇:生物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关键词:生物课堂 案例 教学

1、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1.1 案例的定义

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问题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案例的叙述要把事情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案例对行动研究的陈述能反映人的复杂性,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案例的叙述要能反映出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

1.2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案例教学法的过程,大致可以归纳如下:(1)收集班级真实生活情境资料;(2)将所收集资料形成教学案例;(3)进行班级团体讨论或班级小组讨论;(4)讨论中,成员轮流担任领导者角色;(5)归纳各组或团体意见。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可以质疑他人的想法,学习如何发问,进而学习到独立思考、与人相处、解决冲突、尊重他人等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既包括特殊的教学材料,又包括应用这些材料的特殊技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要承担着更多的教育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与参与。就教师来讲,他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适当的案例,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内容的案例,他还要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就学生来讲,他也担负一定的责任,要对教师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从中得出对日后的教育和教学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是参与者,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讨论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距离。

2、案例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笔者认为。在中学恰当地应用案例教学法是提高中学生素质的有效方法。其理由如下:一是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二是有利于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学生内化了的知识,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学生必须将原有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整合”才能处理案例中众多的疑难问题。三是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认知的知识,而且有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的技能,增强其面对困难的信心。四是通过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景的差距。五是案例教学解决了教学中的个性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完美统一的两难问题。六是学生在案例教学中有较在的自,教师实际上更多地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不仅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地是培养了学生综合素质。

3、案例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1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教学的适用范围

案例教学在什么情况下实用,对此可从这样一些方面去分析:

(1)理解并掌握中学生物学的原理和基本概念

许多人认为,案例的运用与生物理论学习是相悖的,因为案例总是具体的、特殊的,并且其表现形式是发生在某时某地的故事,它不能被用来传递理论知识。其实不然,案例教学在19世纪70年代应用之初,真正的目的就在于一些研究者认为案例可以成为传递理论、原理的最强有力的方式。案例完全可以用来展示生物有关的理论,解释为什么这个事件应该这样处理而不应该那样处理。一旦案例中隐含的理论或生物的基本原理被提示出来了,就可以用来考察新的生物案例,说明哪些情形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先前案例中的基本理论就转变成了面临新情形的挑战。学生要考虑到生物理论应如何从新情形中产生不同的变式来。因此,在案例教学中,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匆忙忙地去选择若干案例,而是要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生物原理,然后选择出能够说明这些生物原理、理论的案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案例是一个故事,但故事并不等于案例。

(2)生物界的典型事例

在生物界中,比较典型的生命现象、事实等:这些案例交给学生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从中获得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以及解决问题最终方法。学生在未来的实践中就可能加以采纳。

(3)生物学的伦理道德准则

在生物与环境中,人与自然之间有许多不和谐的案例。如森林的破坏、动物的捕杀、环境的污染等,教师可用故事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美好生活,美好生活需要什么样的道德准则,每个人可以做些什么,不可以做些什么。如此等:等。在生物案例中,教师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态度、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典范、反面例证,使他们从某一个或某一群人的行为当中体会自己应该遵守的能理规范。

(4)策略、反思或思维习惯

通过生物案例教学可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思维习惯、思维策略和反思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视野开阔与想象力

通过生物案例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增加知识容量,开阔学生视野,促使他们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案例教学法在生物教学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法都有其局限。生物案例教学也不例外:

(1)生物案例的形式过程往往花费较大,时间消耗过多,并且需要进行现场核对。

(2)生物案例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生物案例教学的有时效率较低。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有时会产生耗费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的后果。

(4)生物案例是以较短的篇幅的材料来涵盖相当长的时间历程,很难在内容与时间历程上保持一致,而案例教学一般既要学生了解过程,更要让学生领会内容,这两者都难以兼顾。

(5)案例可能会使得学生形成一些不正确的概括化认识。

3.3 与其它教学法有机结合

正是由于案例教学存在一些局限性,笔者认为,它应该与其它教学法结合,形成具有实效性的案例教学法,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1)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目的,能够适合长短不一的讨论:

(2)可以利用学校的录音和计算机设备;

(3)与现场考察结合起来使用:

(4)案例中没有决策者:

第3篇:生物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关键词]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6-0125-02

生本课堂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其中存在着好多模仿和复制,作为一线教师只有让生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下嫁――从具体的实践情景中产生适合自己的理论,才能获得新生。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方向,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充分贯彻和落实生本教育观,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地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与拓展,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使学生在课堂中会听、会讲、会评,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现代教学巧妙地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课堂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要求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

教育理念只有根植于课堂实践这片土壤,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能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惟有教学实践才能检验生本理念是否内化。教学案例就是教学实践,通过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实践反思,以教学案例为根本,通过反思来优化生本课堂。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反思之所以引起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主要在于它带来了一种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新理念,体现出教师自主思考和批判分析的态度和方法。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典型记录,也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的真实体现,是不断反思、改进自己教学的一种方法,能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促成教师自我教育和成长。它有利于教师将来自外部的教育理论与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内在教学理论相互转化,有利于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培养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案例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宝贵资源,是教师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

下面是笔者在成都市青羊区全体生物教师教研活动中,有关生物学科生本课堂中教学研讨会的教学案例课提纲:

第二节 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一、教学目标

(一) 认知目标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尿液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难点

学生对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生物值日

按照学号轮流演讲与本课主题有关的感人故事。

(二)新课引入

带着演讲故事的感动,学习和肾脏有关的知识。

抛砖引玉:前置性作业检查。

(三)新授内容

1.尿液形成:(1)学生分组实验:尿液成分鉴定。(2)分析资料。(3)教师用ppt展示。(4)通过原尿与尿液数据,思考比较,找出不同点。(5)各小组合作完成:尿的形成过程分两步骤,过滤作用和重吸收。

2.尿的排出:各小组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自主总结。

3.前呼后应: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完成分组实验提出的问题,依次利用本节课知识点找出尿糖原因、尿蛋白原因、尿血原因,并由一小组评讲订正尿糖原因,一小组评讲订正尿蛋白原因,一小组评讲订正尿血原因。

4.下节课前置性作业的布置,每小组各一个问题:(1)泌尿系统卫生总结。(2)人体依靠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之间的合作,把废物排出体外。这些对人来说看似无用的物质真的毫无用处吗?目前人们对人粪尿有哪些处理方法?(3)吃盐多了会感到口渴,通常情况下喝得多排得也多吗?(4)收集有关人类汗腺遗传病,如先天性外胚层发育不良的资料。(5)人体皮肤属于人体哪一结构层次?皮肤是器官吗?说明理由。(6)皮屑脱落为什么不会使皮肤变薄?(7)为什么皮肤滋润并有弹性和韧性?为什么可以用动物皮熬皮胨?(8)毛发从根生长还是从梢生长?(9)汗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案例和实践,笔者做出如下反思:

其一,如何凸显生本课堂。我们不妨假设,如果在教学前学生对所学内容所知甚微,就不能体现生本课堂教学理念所主张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不教而教。我们不妨再假设,如果把将要学习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为生本教学操作的重要环节。笔者所教学的班级均为九个学习小组,所以,每次课前预设九道前置性作业,分配给九个学习小组,把学习任务教给每个小组,抓好小组长的培训工作,让小组长认真、负责地监督好自己的组员。

其二,小组合作学习时虽然有些学生没有按要求去做,但每个人都得到了发言的机会。合作讨论太多有时会耽误时间,尽管学生在小组中会非常认真地去读书、交流问题,但往往会出现教学内容滞后、滞留现象。

其三,不是所有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自制力都能达到一定水平, 如果学生课前准备不足,意味着没有发言权,这些学生将失去课堂的主动权。每个学生一学期要学七八门课程,在时间和精力上有时难以应对各科的前置性作业。

其四,教师无法给予全面系统的讲解,因而学生获得的知识可能会缺乏系统性、连贯性,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是零碎的、不完整的。

其五,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目前的课堂上,交流的过程存在于表达过程中,学生缺少倾听,有些学生忙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根本没有去认真听别人怎么说、怎么想,这样,合作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李建军.教学反思五“要”[J].教育科学研究,2006,(8).

[4]文.做反思型教师[J].教育科学研究,2005,(1).

第4篇:生物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一、师资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任课教师15人,教师平均年龄36岁,大部分的教师有朝气,虚心好学,进取心强,有自学能力。因此他们突出的特征是:有正确的教育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多元的教育技能,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会以积极向上的人格影响学生,以及运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努力使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不足之处是:15人中只有2人为生物专业毕业,多数教师在生物专业方面存在着知识短缺的障碍。

二、目标和要求

尊重每个教师个体的学习需要,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激励他们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习的主体。

1、培养自信的教师。自信是教师充分发挥潜能的前

提。一个教师具有良好的自信心,才能更好地在工作中积极创造,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自我实现,体验到工作和成长的乐趣。因此,通过培训使每个教师都能自信地面对教学。

2、培养研究型的教师。教师研究主要是指向自我,对自身专业现状、教学风格保持一种反思的态度,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再反思、再改进,提高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研究能力,及时发现身边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善于积累,用课题指导教学,同时把问题变成课题进行研究。

3、培养会学习的教师。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培训提高教师发现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整理的能力;调查与研究的能力;展示和发表的能力。

三、培训模式

主要采取集中培训形式。在培训过程中,采用“案例分析---讲述---探究”模式。

四、培训课程编制

1、专业理论学习

(1)”生物课程的评价建议”专题理论学习。采取观看专家讲座光盘的形式,结合观看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案例,教师共同分析,通过专题讲座(关于评价),再尝试探究。这样,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理论素养,要求教师做好笔记、作业。

(2)针对观看课堂

教学案例存在的问题答疑解惑,引导教师不断去探索教育教学现象,学会辨证、理性地思考问题,在转变观念的同时,不断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使感性的、经验性的认识不断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学会如何继承和创新。

2、专业技能学习

(1)学习“生物学实验与探究教学技能——专题一”,让每位教师都要有5分钟中心发言,激发教师广泛阅读书籍的兴趣,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2)以期末考试试题和试卷的分析入手,强调教师对如何完成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重视,每一节课都要严格按照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3、行动研究

针对教学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围绕研究主课题,确定每个人研究的子课题。逐步形成每个教师参与研究的氛围,提高教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讨论的技能和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实践。

4、信息技术

进行课件制作的培训,布置作业:制作一节课的课件。要求:要适时的使用课件(一是强调重点、二是突破难点、三是扩充知识内容),要使课件为完成三维目标服务。

5、成长展示

(1)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布置下学期活动安

第5篇:生物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一、生物探究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笔者对所收集的关于探究教学主题的497篇文章进行概况分析。从数量发展看,在新课程改革启动后的最初几年,论文数量已达一定水平,2005年达到峰值(84篇),表明教师主动关注并积极探讨国家大力倡导的探究教学,使其迅速成为生物新课程教学研究的热点。从地域分布看,除新疆、、青海、海南四省(区)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物教师均有关于探究教学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而言,东部地区生物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占全部成果的74.4%,其中江苏、浙江两省教师研究的氛围最为活跃,研究成果在全国排名居首,西部地区论文数量甚少,仅占7.4%,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不同地域间中学生物教师对探究教学的研究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生物教师对探究教学的研究与该地域教育、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与不同地域教师素养有关。从研究主题看,教师特别重视探究教学实践应用,相对忽视理论研究。46.9%的文献论述一节探究课的教学设计、案例及反思,40.6%是对探究教学的实践探讨,提供指导策略和教学经验,其他文献涉及内涵特征、教学模式、试题编制等理论内容。

短短几年,涌现出大量研究探究教学的论文,这是教师切实落实新课程理念,努力推行探究教学的表现,但同时也存在值得探讨的问题。

1.理论基础薄弱

教师在探究教学的理论研究中有浅尝辄止的现象,表述其成果时常常以相关的名词术语“武装”自己,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解读,例如简单地介绍和引用建构主义。[1]实际上,建构主义内部派系林立,在融合皮亚杰的自我建构和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基础上提出意义建构。[2]其学习观的发展正在从自我建构向社会建构转化。社会建构增加了对学习者的情意、社会文化影响等重要因素的考虑,强调学习是活动的和社会性的,为探究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两方面,缺乏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基础等多视角的研究。例如,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科学知识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等问题进行探讨,认为科学的特点是系统性地提出问题,在一定的方法指导下研究问题、寻求答案,并对答案提出说明与解释。[3]科学前进的历史是曲折的,科学家只有经历不断试探、一再失败,才能登上科学顶峰。这就为探究教学提倡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思维、养成科学态度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基础。因此,对探究教学的研究需要把新鲜、有影响的探索与理论进展吸收进来,使探究教学与时俱进,适应时展的新要求。

2.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决定权被忽略

探究活动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问题的性质决定思维的目的,而思维的目的则控制思维的过程。”[4]面临困难的情境时,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足以对现象做出解释,认知冲突便产生了,这种认知冲突促使学生产生探究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同时探究过程中寻求什么样的假设,搜集哪些信息证据,如何做出解释等活动都是紧紧围绕着问题来展开的。没有问题,探究活动无以依托。

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不同,可以把探究性问题的产生路径划分为四种类型:①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问题;②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过程得到了教师或教材的指导;③探究的问题来自教师或教材,但留有学生思考的空间;④探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师或教材,学生几乎没有自己的思考。在497篇论文中,教师探讨探究性问题产生的案例共计413个。依据类型进行细分,发现探究性问题直接或间接来自教师或教材的比例高达69.2%,而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的仅占10.2%。可见,课堂上的问题更多的是教师提出的。教师习惯性地直接提出教材已设计好的问题,或铺设过多指导性的问题台阶,引导学生往自己的观点上靠,舍不得把问题建构的自完全赋给学生,结果学生在教师极权的氛围中被剥夺平等参与的机会,探究活动的开端就已处于被动地位。

3.教学评价口号化

教学评价可有两个方面。一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包括知识识记的评价、能力的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二是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可以是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还可以是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等。涉及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及得出结论四个基本要素的探究案例共计258个,但只有极少数探究案例有教学评价,大多数教师仅关注对探究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这些案例还显示教师关注设计实验方案的评价多于对学生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合作讨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评价方法多集中于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教师总评,而忽视访谈、档案袋、概念图、调查问卷、观察学生行为等方法。缺少评分规则和评价结果的表述。评分规则是对学生表现的不同等级水平优点和不足的描述。没有明确具体的评分规则,学生无法清楚自己的收获和需要改进的目标。

二、对探究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我国探究教学近十年的探索过程显示出教师普遍参与的热情,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为此,笔者的思考建议如下。

1.以学习交流提升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生物教师应将生物探究教学置于教育理论的广阔背景中予以思考。通过校内外培训、专家讲座、理论学习等多种途径,吸收教育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关注最新的研究动态,深入理解探究教学理论。

2.以反思性实践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实现

由于对探究教学本质特征的认识不清晰,没有明确认识到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起的知识才是学生真正理解的知识,结果在探究过程中出现学生自主性的丢失。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可采取撰写反思日记、开展行动研究等方法来帮助自己反思,转变教学观,把问题建构的自还给学生。

3.以教学评价一体化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和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标准都为教师提供了评价的建议及案例,教师应认真体悟,遵照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依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并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指标,以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深度体验和发展。

4.培植适合探究教学生存的土壤

建立长效、合理的考评制度是探究教学能否落实到课堂实践层面的推动力,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形成合力,双管齐下。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实施探究教学的状况纳入学校整体办学质量的评价指标,加强教育督导。学校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将探究教学实施、探究教学评价、教师反思能力等纳入评价内容,调动教师组织探究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参考文献:

[1]李奋生.生物学实验开展探究性教学的研究[J].生物学教学,2003,28(4):52-54.

[2]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7.

第6篇:生物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那教师如何反思,反思什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是教师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关键事件的基本涵义

沃克首先明确提出“关键事件”的概念,赛克斯则对关键事件进行了概念界定,他认为关键事件就是指“个人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作出某种关键性的决策。促使教师对可能导致教师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作出选择”。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事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较大,这些影响有些是正面的,也有些是负面的。教师在面对这些事件时,如何选择和处理可能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要从关键事件中获得专业发展,除了要具备对教师具有潜在专业发展价值的关键事件之外,教师自身还要有一个自我澄清过程—对自己过去己有专业结构的反思、未来专业结构的选择以及在目前情形下如何实施专业结构重构的决策过程。这样才构成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循环。

教学关键事件则是个人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教学事件,教师围绕该事件做出选择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每天接触的工作主要是教学工作,对教学的反思在一定意义上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教学关键事件的要素和特征

胡庆芳的研究指出,关键事件包含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1) 真实的事件或情形。这是构成关键教育事件的载体或形式。(2) 启示的意义或价值。这是关键教育事件之所以关键的内核或内容。

这也是教学关键事件的重要要素。真实的事件或情形是构建教学关键事件的载体,当然这个载体应该具有典型性。也就是这个事件在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对这个事件的理解也存在差异。通过对这个典型教学事件的剖析有助于教师挖掘其中的涵义,也就是教学关键事件具有寓意性。同时对寓意的理解是教师主动建构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师内在发展,反思中发展的重要方式。由此,我们可以归纳教学关键事件的基本特征为(1) 典型性;(2) 寓意性;(3) 建构性。

3 中学生物教学关键事件的实例分析

英国学者大卫·特立普认为教学关键事件是创造出来的,具体包含四个步骤:(1) 描述事件;(2) 解释情境意义;(3) 追寻隐含的更普遍的意义;(4) 给予实践的意义。我国学者胡庆芳认为可以将步骤简化为三步操作法:(1) 描述现象。(2) 揭示本质。(3) 改进实践。本文采用胡庆芳的三步操作法进行教学关键事件的分析。

3.1 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关键事件实例

刚走上教学岗位,虽然对工作充满热情也很努力,但是由于对中学教学内容不熟,对学情也不够了解,教法很生硬,每节课都上得战战兢兢。

“青蓝工程”新老结对活动中,学校安排新教师跟在德高望重的徐老师后面听课,先听课,后上课,一遍下来终于对教学有了点认识,在徐老师的帮助下,新教师新开设的过关课得到了肯定。

徐老师的课炉火纯青,联系生活,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他的教学组织能力特别强,复习提问时连续追问的方法让学生有些许畏惧,所以课前学生们都纷纷拿出生物书拼命读,准备应对徐老师的检查,这是让新教师们最为羡慕的。

徐老师的课佩服之余,常常想怎样才能学到他特别“厉害”的招数-追问法呢?后来开始模仿,比如,“基因突变”的复习,设计了连环问:“基因突变变什么?怎么变?变的结果怎么样?何时变?为什么会变?基因突变有哪些特点?如何加以应用?”。果然让学生们也紧张得抓紧复习应对,经常这样复习提问,学生新课学习也不敢马虎,因为有哪里没有掌握到位,一串问就可能又三不知了。其实追问就是精心提取出教学主线,纲举目张,让学生“提起一条线,联想一大片” 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因为结构化的知识更便于记忆和提取。

再后来,新授课用“问题链导学”模式促进学生思考和参与到学习中效果也非常好。具体有四个环节:(1) 问题的发现。通过设立几道自主学习题,课前预习基础上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进而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或通过创设情境、阅读材料研习等达到问题的发现。(2) 问题的解决。① 小组合作探究(根据课堂学习中的问题,组织小组或同桌合作学习,初步探求学习中问题的解决策略,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交流、展示、评价等。② 师生合作研讨(教师依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措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研讨,教师适时点拨,让学生在问题的研讨中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感受到一定的学习方法,情感价值也得到真正、真实的体现。③ 变式训练(通过变换问题的角度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提高迁移能力)。(3) 问题的感悟。总结提升(老师启发、引领,学生质疑、实践,在生生、师生互动基础上归纳、整理出本节课所学内容的要点、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在归纳总结中演绎、提升学习认识,从问题走向超越。)(4) 当堂检测(设计一定量的课堂检测题,当堂检测学习效果。)

3.2 关键事件分析

上述案例的作者是江苏省一所重点中学的生物教师,曾经获得众多的荣誉,如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学生物特级教师、江苏省“333”第二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等。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这位教师已经处于专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层次。上述案例是这位教师入职初期的经历,而这个经历现在来看,是这位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她的指导教师则是其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人物”。

3.2.1 描述现象

这个案例说的现象是:教师给学生专门的时间进行读书和默写,期望他们能掌握知识。但事实上,这种形式还不如徐老师上课的追问法带来的学习效果。

3.2.2 揭示本质

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关注学习的结果。

对于知识的学习,不少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会采用读书和默写的形式。从学习方式上来看,教师认为知识的获得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从教学主体来看,是教师,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从教学状态来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从教学效果来看,学习效果较差。

案例中徐老师采取的追问法以及后来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链导学”模式,从学习方式上来看,教师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从教学主体来看,是学生。因为学生在课前会主动的学习为上课的教师的提问做好准备。表面上看,是教师的“追问法”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事实上是教师唤醒了学生的主动性。从教学状态看,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从教学效果看,学习效果非常好。

上述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默写法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被动学习,而追问法则是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

3.2.3 改进实践

本关键事件案例中,教师在认识到追问法对教学效果的促进以及改善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状态后,通过实践研究,提出了“问题链导学”模式。从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解决到问题的感悟,围绕主要问题,实现了“提起一条线,联想一大片”的知识建构的目标。

本关键事件,从事件性质上来看,具有很好的典型性,是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都遇到的问题。本关键事件的本质揭示了其深刻的寓意性,改进实践的方法体现了关键事件的建构性。

4 教学关键事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采用的访谈法是结构性访谈。

访谈的主要内容涉及(1) 你认为专业成长的关键事情和关键人物对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影响你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还是专业能力?(2) 在你专业成长对你起过重要推动作用的关键人物主要看到你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3) 你认为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是属于外在驱动型还是一种内在驱动型的?你认同教师专业发展是“自我更新的发展”这样的观念吗?(4) 在你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你认为是关键人物还是关键事件(如赛课、评优)对你专业发展的推动力更大?(5)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你曾经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怎么克服的?(6) 利用问题串进行教学这种方式,你现在还在应用吗?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的?主要的成效是什么?(7) 你为别的老师创造过关键事件吗?如有,请举个例子。

从访谈结果看,这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种内在驱动型的,她谈到“在学校我常有小学科的危机感,我知道要争取学科地位和专业话语权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认同“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需要内驱力,是‘自强不息,追求卓越’ 的‘自我更新的发展’”。

正是由于这位教师内在驱动的需求,促进了教师在面对关键事件时候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如面对公开课,她认为磨出一节课,认真听取同伴和专家的意见,对自己的教学抱开放态度,从学生学的实效性出发,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的自我追问,理解自身教学行为的背后潜意识中的教学观念,认识到自己教学行为的不足和优点,寻找“教学的成功”、“教学的遗憾”,指向“教学重建—教学再设计”,并进一步思考是否可以找到同一类课题的有效教学策略非常重要。

除此之外,她通过各种关键教学事件、校本培训和课题研究既促进了自身专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

由此,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过程中,关键事件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向内在驱动型转变,另一方面教师在处理教学关键事件过程中,教师各种专业理念、能力又会发生质的变化。这种良性循环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好平台。

参考文献:

[1] Sikes,P.J.,et al. Teacher Careers: Crisis and Continuities. U.K. : Falmer Press,1985:57.

第7篇:生物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高中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66-01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国内外教学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所谓的案例教学法,学者们有不同的表述,但是其主要的核心思想都大同小异,一般认为,案例教学法,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而案例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和启迪性,通过对案例的介绍和引入,能够引导学生经过类比的分析或者说是积极的想象力的发挥来达到对知识的深刻体悟,最终学会通过自我的主动的探究来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就是在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具体案例的引入甚至是适当的讲解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理解运用的程度。

1、案例教学法的特征分析

与案例教学法的内涵相适应,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其一,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属性。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属性又叫情境性,这是案例教学法的本质特征所在。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实际的事例引入,来强化教学与现实情境的沟通和恰当的融合,其教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知识发掘的逻辑性和自然性。也就是它强调通过具体案例,具体情境的分析和探究,分析案例中所蕴含的知识本身,让学生能够合理利用鲜活的案例来展开自我的主动的探究性的知识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内在学习动力。

其二是案例教学的启发性。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它以案例中所可能包含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该问题的解决为归宿点,它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对问题的发现,进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达到对问题的解决,所以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发现问题,自然对问题的看法和对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式也会有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它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注重通过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路。

其三,案例教学法的实践性。这一点也是案例教学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法的较为显著的特点所在。传统的知识的传授是站在一个师生不对等的地位来进行知识的灌输的,但是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发生和选择甚至不以教师的选择为条件,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实践,都需要通过对实践所产生的客观环境进行客观的分析,来达到对案例本身的深刻认知和理解。所以案例本身是具有真实性的,其次在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强调了学生的自我能动性的发挥。它要求学习者深入到实际中去观察问题的发生和发展状况,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的判断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实际动手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中的互动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即是案例发生中各种要素的互动,也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三种共同构成了实实在在的案例,为案例教学也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教学手段和方式。

2、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和实践

在高中生物教学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对传统生物教学模式的反思结果,也是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实践,对于促进高中生物教学手段的丰富性和教学效果的良好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生物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堂的教学效果上,教师和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们无法提供较好的案例,往往囿于教材中案例稀少和实际中案例教学的时间成本较高的问题,而在学生方面,则是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思维模式还没有改变过来,停留在过去的被动的接受状态。

第8篇:生物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职业角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相关知识的交融渗透,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教学理念的确立和教学方式的运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促其快速成长的平台;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要求教师担负起脊梁的中坚作用,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课程改革的成败,课题的开题报告。然而,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提问:新教材中一些探究性内容,既没有给出探究的方法,也没有给出探究的结论,我们的教学该怎么办才好?这种提问一方面反映了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反思与困惑,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适应。

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就是增加了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通过具体的课程实施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又是建立在教师的专业成长基础上的,因为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才能自觉地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用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教师的专业成长不但需要学校的作用和同伴互助,更需要教师个体坚持不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实施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实践。

本课题的初中生物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是根据刘志伟老师在2010年(第35卷)第5期《生物学教学》中发表的论文《初中生物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中介绍的初中生物学课堂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情境引入-探究学习-巩固拓展-创新发展,开题报告《课题的开题报告》。

二、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组织引领我校全体生物教师对该课题的研究,拟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明在初中生物教学中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明生物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探明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并总结出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策略;

2、探索并总结出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与教学有效性的内在联系;

3、通过主动参与,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有效促进初中生物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4个:

1、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来应用创新教学模式;

2、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来优化新教学模式;

3、生物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4、研究如何检测生物创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用于研究初中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

调查研究法:用于研究初中生物教师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案例研究法:用于教师在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行动研究法:用于研究在生物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

六、研究过程与阶段(含时间安排)

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0月)课题准备论证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请课题组导师审定、指导、论证;课题组研究小组的成立;课题开题。

第二阶段:(2010年10月--2011年4月)课题实施阶段。本阶段要组织和引领课题组成员在本课题的指导下,紧密围绕课题开展研究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

第三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课题总结验收阶段。

本阶段要对实验过程材料进行梳理、提升,形成研究成果;发表研究成果。

七、预期成果

如果我们的课题得以顺利推进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可以期望,通过我们的课题研究,可能会取得如下几方面的预期成果:

1、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研究报告、论文;

第9篇:生物教学反思案例范文

1 现代的教学手段不一定体现科学的教学模式

【场景1】在高一年级的“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这节新授课上,一些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流程时,经常先演示CAI复习细胞结构,提问线粒体有什么功能,出示问题让学生回答:1)哪个阶段产生CO2;2)哪个阶段产生水;3)哪个阶段产生热量最多……然后利用表格请学生比较有氧呼吸3个阶段在场所、反应式、反应产物等各方面的不同,最后幻灯小结有氧呼吸过程、特点、意义。无氧呼吸也用相似的教法。

【反思】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在平常教学过程中甚至公开课教学中经常看到。虽然这堂课教师是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他们的教育思想是否先进呢?在整个课堂上,学生是跟着电脑步步走,实际上是跟着教师的设计步步走,学生的一切行为离不开教师的操纵,多媒体更多是作为帮助讲解、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和充当板书的作用,上课依然是讲解为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观念没有改变,是一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

2 越生动、完美的课件不一定越能优化课堂

【场景2】在高一年级的“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新授课时,导入新课是这样设置的:先展示植物生长过程、动物的捕食,接着是影片播放运动场的精彩场面,特别是刘翔奥运镜头,配合歌声、诗词配乐、激动人心的场面和热裂的鼓掌声,之后介绍日本富士山湾的萤火鱿、台湾的萤火洞。学生津津有味地看了18分钟左右,才提出与本节有关的问题。在导入新课时,共用了14幅优美的动画、影片。

【反思】目前CAI教学很受热捧,不少教师一哄而上。并且很多教师就在这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大量声音、图像、影片、动画甚至三维动画等技术,一味追求新奇、刺激,以迎合学生好新鲜的味道,看起来热热闹闹,新颖别致,让学生大开了眼界,课堂气氛非常精彩,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一堂课下来,学生似乎在观看一场精彩录像,对教学内容知之甚少,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场景3】一些教师在高中生物“减数分裂”教学中经常采用这样的方式:边讲解减数分裂的过程——第一次分裂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边结合播放制作很漂亮的动画模拟同源染色体如何联会、什么是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又是如何分裂分离,动画模拟整个减数分裂过程细胞形态的变化、行为变化、模拟DNA行为和数目的变化。一些教师在教学“DNA分子结构”时也是边了解DNA化学成分——一分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马上多媒体展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图;讲解DNA的分子结构特点后,立刻展示二维甚至三维的DNA的双螺旋结构图形,特别是DNA的双螺旋结构做得科学、准确。

【反思】这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本身科学、精确、形象、美观,技术水平高。看起来能很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难点,化微观抽象为直观形象,也活跃课堂的气氛。但是整个课堂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思维的空间,没有引导学生自己构建数学(曲线)模型、物理模型。多媒体的演示可以说粗暴地侵占学生的再创空间,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容易让学生对图像产生依赖而成思维的惰性,反而给课堂带来负面的影响。笔者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对这一方面深有感触。这样的教学对知识的传授很好,但对能力的培养确实不行。

从上面教学案例可以看出精彩的课件存在一些不足:1)可能导致主次不分,无法实现教学目标;2)扼杀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3)占用教师时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气力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制作上,放弃了对教材的深度挖掘,费尽苦心却适得其反。

3 加大课堂容量不一定真能提高效率

【场景4】这是一节高三复习专题课,内容为“有关细菌病毒的热点问题的复习”,课前先用多媒体抛出有关“非典”“禽流感”等相关信息八则,对这些信息没深入分析,只是说这些都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有关,接着复习细菌、病毒的结构、代谢类型、增殖方式等知识点。大大小小复习的知识点共21点,其中幻灯片用了30张左右,用来展示问题、回答问题、利用图表帮助分析问题、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总结。

【反思】初看这节课,似乎很符合高三年级生物复习课特点,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提高课堂的容纳量,加快教学节奏,但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先看对信息的处理上,本节只是一味地增大信息,在提供一些信息后,只让学生阅读完这些事例,简单说明都与细菌病毒有关,引入复习知识点,对信息没有评价、分析、思考。在信息时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很重要。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以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这节课提供了不少信息,或者说罗列很多事例,时间用在看材料,学生只是停留在接受信息层面,谈不上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更没有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根本达不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

4 多媒体模拟实验不能完全替代动手实验

【场景5】高一年级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模拟整个实验步骤、实验的现象。特别是质壁分离及复原的过程,用多媒体准确形象体现细胞失水过程,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的动态过程,复原过程也是如此。整个过程比实际实验更清晰、完美。

【反思】现代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可以把学科实验中一些原本由于时间、空间限制难以操作、难以观察的抽象的微观或危险的生命活动过程模拟出来,把问题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课堂教学。然而,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模拟的实验如何真实、科学,都不能解决一切,更不能越俎代庖。

1)只通过模拟的实验,学生失去动手的机会,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无法提高。

2)模拟实验步骤完全按教师的思路进行,实验的结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结果。如果亲自动手去操作,实验中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的现象,这是激发学生去观察、分析、处理、探究的良好契机,是培养学生课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种主要手段。

3)生物课的趣味性,实验是一个主要原因。许多学生喜欢生物课的原因是因为生物可以经常做实验。如果用课件来替代实验,其趣味性将大大减弱。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要让学生懂得通过实验来验证或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以上这些都是多媒体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