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事管理系统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总体业务描述
本文设计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针对单位人事管理单位管理职工档案信息和管理职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并结合单位人事管理通用的管理功能和操作习惯等特点开发设计的一个基于WEB的人事管理信息系统。
单位职工可以通过该系统变更、调整、申请等业务。人事管理员可以对档案信息进行查询,财务可以对工资信息发放,单位领导可查询职工具体情况。
1.1 系统业务流程
根据需求分析得到的现行业务处理流程,一是公司员工登录和查询信息业务流程:登录、进入查询模块、查询信息;二是系统操作员登录和后续相关操作的业务流程:登录,进入处理模块,查询处理信息。其次进入修改和添加模块,进行修改、添加和删除相关信息。
1.2 系统数据流程
数据流程表示求解某一问题的数据通路。在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过中,还将使用结构化的分析方法。所谓结构化的分析方法就是通过自顶向下、逐层分解的方法,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然后分别解决。
人事管理系统的数据流。分为员工和操作员登录的两大部分,员工可以在系统中进行注册,注册信息后可登录界面,进而进行查询。对于操作员登录后能对登记的信息进行修改和维护等操作。
2 系统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配合数据流程使用的工具之一。在结构化分析时所定义的数据字典,主要用来描述数据流程中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过程、数据源点和终点。
2.1 系统的主要数据流
1. 流 名: 登陆验证
位 置: 操作员"登陆处理
定 义: 登陆验证=操作员姓名+密码
2. 流 名: 验证结果
位 置: 登陆处理"操作员
定 义: 验证结果=[登陆成功|用户未注册|密码错误]
3. 流 名: 登记信息
位 置: 登记处理"人事管理基本信息
定 义: 登记信息=人事管理基本信息
4. 流 名: 登记结果
位 置: 人事管理基本信息"登陆处理
定 义: 登陆结果=[成功|失败]
5. 流 名: 员工注册
位 置: 员工"登陆处理
定 义: 员工注册=员工基本信息+密码
6. 流 名: 注册结果
位 置: 登陆处理"员工
定 义: 注册结果=[注册成功|注册失败]
7. 流 名: 员工登陆
位 置: 员工"登陆处理
定 义: 登陆验证=员工姓名+密码
8. 流 名: 登记结果
位 置: 登记处理"员工处理
定 义: 登陆结果=[成功|失败]
9. 流 名: 查询要求
位 置: 员工处理"人事管理基本信息
定 义: 查询要求=员工姓名
10. 流 名: 查询结果
位 置: 人事管理基本信息"员工处理
定 义: 查询结果=[人事管理基本信息|失败]
11. 流 名: 系统维护
位 置: 登记处理"人事管理基本信息
定 义: 登记新到员工的基本信息、人员调动、福利、出勤、请假、基本工资、操作员授权等
12. 流 名: 维护结果
位 置: 人事管理基本信息"登记处理
定 义: 把登记的员工的基本信息、人员调动、福利、出勤、请假、基本工资、操作员授权信息等反馈给操作员。
2.2 系统的主要数据存储
1.数据存储名称: 操作员授权
输 出: P1
数据结构: 操作员姓名+密码
2. 数据存储名称: 人事管理基本信息
输 入: P1
输 出: P3
数据结构: 员工的基本信息、人员调动、福利、出勤、请假、基本工资信息等
3 数据存储名称: 员工信息
输 出: P2
数据结构: 员工姓名+密码
3.系统的功能性需求
从功能上看,该人事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七个子功能模块:人员基本信息管理、人员档案信息管理、工资管理、考勤管理、休假管理、统计查询和系统维护。
人员基本信息管理子功能模块与系统权限管理模块相结合,将人员权限落实到每一个人,在系统中授予相应的权限,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人员档案信息管理子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龄、照片、户籍、地址、电话、身份证号码、最高学历、家庭状况、主要简历等。
工资管理子功能模块:工资帐套管理、工资档案结算等。
考勤管理模块:该模块分为基本考勤、加班考勤和出差考勤三部分
统计查询模块:包括人事档案查询、职工调整查询、合同续签查询、职工培训、奖惩、考核查询、工资档案查询。
系统维护模块:模块包含单位设置、数据字典、自定界面、编号设置、提醒设置等。
每个包一个子功能模块,分别对相应的事务进行管理。用例中包括5个用例:领导、人事档案管理员、财务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和职员。
人事档案系统:人事档案系统是劳动人事管理系统中的核心模块之一。人事档案管理员可以管理人员档案信息,进行人员相关信息职评定修改、调动管理。
系统管理: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系统需要,添加部门,删除、更新部门,管理系统基本资料。
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员的职责尤为重要,该财务管理主要是针对人才培养投入的各种经费管理,包括工资等等多种经费的管理。
综合查询:此模块功能简单明确。领导登陆后可以查阅任何信息。
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非功能性需求,是指软件产品为满足用户业务需求而必须具有且除功能需求以外的特性。
(1)系统的完整性
系统的完整性指为完成业务需求和系统正常运行本身要求而必须具有的功能,这些功能往往是用户不能提出的,典型的功能包括联机帮助、数据管理、用户管理、软件管理和在线升级等。
(2)技术适应性与应用适应性
系统的适应性与系统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的概念相似,也表现产品的一种应变能力,但适应性强调的是在不进行系统设计修改的前提下对技术与应用需求的适应能力,软件产品的适应性通常表现为产品的可配置能力。
(3)系统的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
指系统对业务和技术需求变化的支持能力。当技术变化或业务变化时,不可避免将带来系统的改变。因此不仅要进行设计实现的修改,甚至要进行产品定义的修改。
关键词:VB,SQLSERVER,数据库,软件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1 绪论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发展,数据库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数据库应用的功能也越来越强,因此编写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程序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它变得越来越普及。
人事管理是任何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因此,开发制作人事管理系统具有较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同时人事管理系统是一切应用系统的典范,它具有一切应用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具体直观,具有典范的数据库系统的特性。
本系统开发的目的一方面从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效率出发,摆脱过去由人用纸和笔进行的费时费力的繁重工作,即利用成熟的计算机系统来实现商品管理工作的自动化。本系统根据企业管理的一些实际情况而编制的一套自动化的人事管理系统。
2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软件定义的最后一个阶段,它的基本任务是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这个问题。需求分析的任务不是确定系统怎样完成他的工作,而仅仅是确定系统完成哪些工作,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具体的要求。论文大全,数据库。
2.2 系统设计
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是要实现企业人事信息关系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论文大全,数据库。仔细分析调查有关企业人事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将得到如下图的数据流程。论文大全,数据库。
3 系统详细设计
3.1 系统模块的具体实现
3.1.1 系统的主界面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主界面采用多重窗体(MDI),使系统更加美观,方便实用.在登陆主界面之前,首先登记用户管理窗体:
在主界面中,员工管理菜单是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份,其中包括4个主要功能模块:员工基本信息模块,员工考勤模块,员工评价模块和员工工资管理模块。
3.1.2 员工基本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完成员工基本信息的输入、查询与修改,它定义了三个主要窗口:信息添加窗口、复合查询窗口、员工信息列表窗口。 员工信息添加窗口用来添加员工个人信息,可供用户浏览查询及以记录为单
在员工信息模块中添加了一项查询功能,这样可以使用户更加方便的操作所需要信息,大大节约了搜索的时间。
此外本系统还具有员工信息的修改与删除的功能。
至此,员工信息管理模块己经完成。它使用了MDI结构应用开发,它可以实现多个窗口的统一显示和管理,便于在不同功能之间快速的切换。
3.1.3 员工考勤模块
员工考勤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如下功能:
1 添加员工考勤信息
2 修改员工考勤信息
3 删除员工考勤信息
4 查询员工考勤信息
考勤管理是每个企事业所必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出现使员工出勤情况的记录和统计变得十分简单。
考勤模块的查询功能仍然使用的是复合式查询,分为按姓名查询和按考勤的录入时间查询两种,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考勤信息的删除与修改功能的实现和员工信息的删除与修改采用相同的方法。
3.1.4 员工评价模块
员工评价的主要功能包括:
.员工评价信息的添加
.员工评价信息的修改与删除
.员工评价信息的查询
3.1.5 员工工资管理模块
工资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员工工资管理模块用于每个月员工实发工资的计算,计算的项目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福利待遇、津贴等。工资管理的修改与删除同样需要以列表的形式显示。
4系统运行与测试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它是对需求分析设计和编码的最后复审。我在测试系统时先进行黑盒法测试,即检查程序是否输出正确的结果,而后进行白盒测试,即了解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对程序中重要的逻辑路线进行测试,在不同点检查程序状态,确定实际状态与时期的状态是否一致[2]。论文大全,数据库。
完成了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编译和调试工作,最后一步就是系统的编译和发行。论文大全,数据库。在系统的编译和发行以前,需要设置工程项目的属性。论文大全,数据库。选择”Project|Renshi_MIS Properties”菜单,进行属性设置。
最后选择”FileMade Renshi_Mis.exe”菜单,编译开始。编译完毕之后,即生成了相应的可执行文件。编译通过后,生成可执行文件Renshi_Mis.exe.我们需要在前对生成的可执行文件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的可执行文件,就可以了。
5结 论
一个完整的企业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就创建完毕了。在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中主要讲述了企业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部分,包括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等。系统设计为整个程序构建了骨架,各个功能模块实现各个细节部分。
系统的详细设计根据系统分析阶段的结论将系统具体化,并完成了各个模块的添加、修改、删除与查询的功能,直到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可行性的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TimothyBuchanan:VisualBasic加数据库[M].2004;85~100出版社:工业出版社
[2]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BobReselman,RichardPeasley,WaynePruchniak.:VisualBasic6.0使用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2;5~65
[4]LanceMortensenRickSawtell:MCSE:SQLServer2000Administration,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5]卢毅主编:VisualBasic6.0数据库设计实例导航,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关键词]高职;人事;信息管理;网络化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131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1
人事管理是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信息化时代,学校领导要重视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实现人事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促进人事管理工作高效发展,提高人事管理水平。
1 高职院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构建设计
对高职院校而言,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网络化构建需要根据学校人事管理的需要进行设计;对教职员工较多的学校而言,需要组织部门考勤、薪资、奖励等方面内容进行信息化管理。另外,一些学校规模较大,需要对教职工的招聘、培训绩效考核等内容进行信息化管理,每个学校都要根据自己人事管理工作需要,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的人事管理设计,使网络化人事管理系统构建具有较好的扩展性,能根据学校需求有效开发相应功能。
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网络化构建中,若依旧采用传统设计方式,在面对新需求时,必须重新修改设计方案,导致资源浪费。若采用信息化构建技术,则可以根据新需求,不断提高系统开发速度,根据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进行体系系统升级,这对有效促进人事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有重要作用。针对这种需要,高职院校认识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构建的关键点在于:利用现有技术和软件构建信息化平台,以满足未来工作需求。构件框架的应用开发模式需要营造框架需要的运行环境,按照框架要求进行系统框架搭建,并在此基础上快速开发Web应用,这种系统开发要具有较好的扩展性,能根据未来工作需要对系统进行升级,为新任务开发提供新的接口,而对暂时不需要的系统功能,可以暂时不用;若需要,系统可以实现即插入即用的功能,有效满足学校人事管理工作创新发展需要。
2 高职院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化的实现
2.1 对人事资料进行模块划分和管理
在高职院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化创建中,要对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领域进行分析,按照不同领域进行信息网络化系统建设。一般而言,按照高职人事管理的不同方面,信息管理内容可分为以下七个模块:人事资料管理、组织管理、奖惩管理、考勤管理、社保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这七大模块包含的内容决定信息化、网络化系统建设的框架设置,信息化、网络化系统框架的业务功能要与这七大模块对应。在这七大功能模块中,人事资料管理模式是人事信息化、网络化系统的重要内容,以人事资料管理模块为例,对高职院校的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实践途径进行研究。
人事资料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对岗位描述、教职工聘用合同、教职工个人基本信息、薪级工资、绩效工资等的网络化进行管理设计,进行网络化建设,要记录相关基本信息,并能存储在几种数据库中,实现对教职工基本信息的统一管理。这种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数据更全面,信息更完整,同时网络系统局域强大而灵活的数据分析和报表生成功能,能为学校进行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依据,能有效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把相关管理人员从繁琐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人事资料信息化系统的网络化有利于建立和查看每一位教职员工资料,通过设置多样化的自定义档案信息,实现对人事资料的有效查询和管理。
2.2 建立具有抗毁性的网络体系
实现人事资料管理网络化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具有抗毁性的网络体系,在任意一对节点间设立多条传输路径,若一个传输路径出现问题,通过节点间的其他传输路径实现信息资料有效传播。学校在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中,要能设置足够的带宽容纳额外流量,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2.3 优化路由策略设计
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化实现过程中,要对路由策略进行优化设计,有效的路由策略是维护网络稳定的基础,是网络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事实上,很多网络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路由策略不当。因此,优化路由策略,对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化实现有重大作用。
一般而言,根据传输路径切换方式不同,路由策略分为静态路由策略和动态路由策略两种形式。如果采用静态路由策略,当网络出现故障时,故障部分的两端节点会把通过故障部分的传输数据切换到另一条传输路径上,保证数据正常传播。在进行这种路由策略设计时,计算复杂,技术难度大,取得最优链路宽带的难度大,需要经过大量仿真实验才能保证求解CFA问题的有效性及解的高质量性,才能攻克技术难题。
而采用动态路由技术,如果网络出现问题,传输业务的源端就会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及链路上的备份宽带,在网络上另选一条能到达终端的传输路径,保证信息顺利传播。此种手段不需要预留带宽,利用网络空余传输能力,就可以实现信息准确传播。其缺点是必须保障网络足够的备份带宽,同时,要求路由选择时间要合适。学校要能根据不同需要对路由策略进行优化设计,这是保障人事信息管理系统网络化发展的基础。
3 结 语
在信息化时代,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是当务之急。学校要能通过人事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网络化管理手段,提升人事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最大限度减少人力投入,保障工作有效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关键词]企业人事管理 信息系统 开发语言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7-0314-01
在企业中,人事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负责整个企业的日常人事安排,人员的人事管理等。以前都是人工进行操作。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人事管理的工作量也大大地加重。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人事工作者急切希望能够将大部分烦琐的工作交给计算机处理,以减轻人工的压力并提高工作效率 。而计算机的普及加快人事管理系统的产生。
1、企业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存储、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概念、理论、结构、体系和开发方法的集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覆盖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
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一般要实现对基础数据的严格管理,确定信息处理过程的标准化,高效的完成日常处理业务、优化分配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MIS是一个人机结合的辅助管理系统,管理和决策的主题是人,计算机只是辅助的设备。
目前国内使用和发展的MIS平台模式大体上分为两种: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简称C/S)模式和Web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简称B/S)模式。当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正在从C/S结构向B/S结构转移.
B/S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形成所谓3-tier结构。B/S结构,主要是利用了不断成熟的WWW浏览器技术,结合浏览器的多种Script语言(VBScript、JavaScript等)和ActiveX技术,用通用浏览器就实现了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随着Windows将浏览器技术植入操作系统内部,这种结构更成为当今应用软件的首选体系结构。显然B/S结构应用程序相对于传统的C/S结构应用程序是巨大的进步。
2、企业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企业人事管理系统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涉及到计算机处理技术、系统理论、组织结构、管理功能、管理知识等各方面的问题,至今没有一种统一完备的开发方法。但是每一种开发方法都要遵循相应的开发策略:
1.系统要解决的问题。
2.系统可行性研究,确定系统要实现的目标。
3.系统开发原则。
4.系统开发前的准备工作。
5.系统开发方法的选择和开发计划的定制。
3、企业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所用开发语言
3.1.1 VC++的特点
Visual C++是功能最为强大可视化开发工具,它不仅支持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能支持面向对象、可视化的开发风格。因此Visual C++又称作是一个集成开发工具,它提供了软件代码自动生成和可视化的资源编辑功能。
Visual C++具有的优点:提供了面向对象的应用程序框架MFC(Microsoft Foundation Class),简化了程序员的编程工作,提高了模块的可重用性;提供了基于CASE技术的可视化软件的自动生成和维护工具AppWizard、ClassWizard、Visual Studio、WizardBar等,实现了直观、可视的程序设计风格,方便地编和管理各种类,维护程序的源代码;封装了Windows的API函数、USER、KERNEL、GDI函数,简化了编程时创建、维护窗口的许多复杂的工作。
3.1.2 本程序中使用的VC++控件及其属性简介
(1)CStatic(静态控件):显示一些几乎固定不变的文字或图形描述。
(2)CButton(按钮控件):产生某些命令或改变某些选项设置。
(3)CEdit(编辑框控件):完成文字的输入输出双向操作,查看并编辑文字。
(4)CListBox(列表框控件):显示一个列表,让用户从中选取一个或多个项。
(5)CComboBox(组合框):将列表框和编辑框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可选择列表中已有的项,还可以编辑出新的项。
3.1.3 系统数据访问接口的选择
1.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ty,开发数据库连接)
ODBC提供了应用程序接口(API),使得任何一个数据库都可以通过ODBC驱动器与指定DBMC相联,用户的程序就可以通过调用ODBC驱动管理器中相应的驱动程序达到管理数据库的目的。作为Microsoft Windows Open Standards Architecture(WOSA,Windows开放式服务体系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ODBC一直沿用至今。
2.DAO(Data Access Objects,数据访问对象)
DAO 提供了一种通过程序代码创建和操纵数据库的机制。多个DAO 对象构成了一个体系结构,在这个结构里,各个DAO 对象协同工作,通过 Microsoft Jet 数据库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和数据库的结构定义。可以访问的数据库类型主要有:Microsoft Jet 数据库、ODBC 数据源、可安装的ISAM数据库。
DAO是我们可以通过程序访问和操纵本地的或远程的数据和数据定义,管理数据库中的对象或结构。DAO 支持两种不同的数据库环境――称为工作区(Workspace).
3.OLE DB(OLE data Base,OLE数据库)。
OLE DB试图提高一种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并能处理除了标准的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之外,还能处理包括邮件数据、Web上的文本或图形、目录服务(Directory Services),以及主机系统中的IMS和VSAM数据。OLE DB提供一个数据库编程COM(组件对象模型)接口,使得数据的使用者(应用程序)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访问各种数据,而不用考虑数据的具体存储地点、格式或类型。这个COM接口与ODBC相比,其健壮性和灵活性要高的多。但是,由于OLE DB的程序比较复杂,因而对于一般用户来说使用ODBC和DAO方式已能满足一般数据库处理的需要
3.1.4 SQL2000介绍
SQL Server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以Transact_SQL作为它的数据库查询和编程语言。T-SQL是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一种,支持ANSI SQL-92标准。
SQL Server 采用二级安全验证、登录验证及数据库用户帐号和角色的许可验证。SQL Server 支持两种身份验证模式:Windows NT身份验证和SQL Server 身份验证。7.0版支持多种类型的角色,"角色"概念的引入方便了权限的管理,也使权限的分配更加灵活。
微软的SQL Server是一项完美的客户/服务器系统。SQL Server需要安装在Windows NT的平台上,而Windows NT可以支持Intel 386,Power PC,MIPS,Alpha PC和RISC等平台,它使SQL Server具备足够的威力和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汝涌,管理信息系统,中国财政经济.
[关键词] 数据库 多条件 动态SQL查询
在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查询不可缺少,现有的面向用户的查询系统大多是建立在固定的SQL查询语句上,查询时根据用户给定的值进行查询,实现比较简单。但用户的要求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当用户提出的查询要求需要多基本表连接时,就需要用户事先指定连接关系;而有时应用系统需求查询条件是动态的,由用户来实现相对较难。为此本文通过探讨其设计原理与实现过程,对学校人事管理系统中的自定义查询功能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种能根据用户需求,可任意控制显示的字段及其顺序,并可对所有字段任意指定条件,动态生成SQL查询语句,从而实现数据库动态查询的方法。
一、原理分析
1.设计原理
在查询过程中普通用户通常对于SQL语法比较陌生,基于这一点,我们将用户查询需求和SQL的生成分离开来,对于一般不熟悉数据库语言的用户更可让其集中注意力提出查询需求,而由系统去完成用户需求与SQL语句相应的转换。用户只需对用户表达式进行操作,无需与数据库打交道,由系统建立用户表达与数据库查询语句之间的联系,对用户的查询需求进行转换,动态生成可执行的标准SQL语句,并完成查询操作。
在动态查询程序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其实用性,友好性,完备性。因此,在动态查询的设计时使用“与”、“或”、“非”3种逻辑关系可以将查询条件进行组合;使用括号可以改变逻辑关系之间的优先关系;另外我们还使用“包含”,“=”等6种比较符,只要进行合理的条件组合就能查出符合条件的记录。
2.实现过程
(1)输入查询条件。查询条件包括查询字段、比较符和字段内容。
(2)生成条件。当用户输入完查询条件时点击按钮使查询条件显示在查询条件显示栏中,同时查询条件也写入用于查询的字符串中。
(3)显示查询条件。在一个列表显示框中直接显示用户输入的复合查询条件。使用列表框的好处是如果查询条件已满,则激活右边的滚动块显示更多的查询条件。
(4)加入条件关系。用户如果想执行多条件查询,条件之间可以用“与”“或”“非”等逻辑关系连接,还可以使用括号将条件进行组合。
(5)查询操作。激活显示结果窗口时,执行生成的SQL语句,将结果置于DBgrid数据库表格中。
二、案例实现
1.查询窗口设计
为了实现交互操作的灵活方便,定义frm_sql和frm_exe 窗口对象,分别用于生成动态SQL 查询语句,窗口界面设计如下图。显示查询执行结果的窗体主要由一个DBgrid_sql数据库表格组成,这里从略。
图中主要控件及说明如下:
Cmb_yh为下拉列表框,功能为实现多条件间的“与”或“或”;Edt_va文本框功能为输入查询条件值;Btn_tj_add按钮功能为添加查询条件;Che_Lst_sql复选列表框功能为设置查询、显示字段; Btn_od_ad按钮功能为添加排序依据;Btn_display按钮功能为执行动态生成的SQL 查询语句,并激活显示查询结果窗口。
2.具体实现过程
程序的算法主要是变量tj、lb、px、sql是由窗体输入的值产生的。变量说明如下:
tj用来存储动态生成的查询条件;lb用来存储查询字段列表;px用来存储生成的查询结果排序依据子句;sql用来存储SQL 查询语句字符串,即“select”+lb+tj+px,如图所示则sql为:“select dw, ks (此处多个字段略) where (zc=‘讲师’) and (xl=’本科’)and (dw like ‘%机电%’) order by csrq”。
在Btn_display显示按钮中激活显示结果窗口,执行生成的SQL 语句,并将结果记录集置于DBgrid_sql数据库表格控件中。
三、结束语
本程序通过简单的窗口界面点击,生成多条件自由组合、显示字段及顺序任意定义的、动态SQL查询语句,从而实现动态查询,极大地简化了查询操作、提高了查询的灵活性,使用户把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查询条件的设计上。用户也可根据需求,方便地将本程序思想移植到其他语言或其他的查询应用系统中。
参考文献:
摘要:高校信息化迅猛发展,行成了很多管理信息系统(MIS)。这些管理信息系统多数是由不同职能部门主导下,由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开发公司使用不同的数据库和平台开发而,且运行在不同的平台之下,导致了“信息孤岛”。随着国家相关教育信息化标准的出台,使得打通这些“信息孤岛”成为了可能。本文将分享对这些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改造的有益探索。
关键字:管理信息系统;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业务资源的数字化贯穿于高等院校各个层次的信息管理系统上。各种管理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相继建立起来之后,便会从不同侧面将高校中的各种资源以数字信息的形式保存于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之中。由不同的公司在不同的时期用不同的开发公司使用不同的数据库和平台开发而,且运行在不同的平台之下,导致了“信息孤岛”。因此,使用国家相关教育信息化标准来改造这些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1.高校信息标准化改造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化,各系统在应用中出现了要相互引用对方信息的需求。如教务系统中教师的身份信息需要引用人事管理系统的相关信息,而学生管理系统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信息需要引用教学系统的相关记录。然而,很多情况下数字化资源是各部门根据自身工作需要生成的电子数据,由于目前各系统信息的存储格式或表现格式不一样,因此,信息建设中各系统之间无法直接引用,有时甚至无法引用。[1]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建立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以保障教育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育管理信息 教育管理基础代码》、《教育管理信息 教育管理基础信息》、《教育管理信息 高等学校管理信息》、《教育管理信息 教育统计信息》等7个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作为教育部行业标准予以,并于2012年3月15日起实施。教育部2002年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第1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同时废止。[2]
有了国家相关标准,对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改造,使得数据可以互联互通,互相引用。
2.高校管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改造探索
2.1有效协调工作
高校针对管理信息标准化工作,指定相应牵头部门,该部门应该主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 成立信息化建设实体机构,从机构、人员、资金等各方面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
* 制订学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和部署学校整体的信息化建设。
* 在学校层面上建设一个统一的应用平台,以实现资源的统一和共享。
* 制订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规章制度,确保信息化建设各项应用的顺利实施。
* 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逐步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4]
2.2确立高校信息化标准
学院应在教育部2012年3月15日分布的标准基础之上,尽快完成本校信息的标准化工作。教育管理基础代码(JY/T 1001—2012)中已有的代码,则在学院信息化标准实施过程中,不得再另行制定,同时应该填充高等学校管理信息(JY/T 1006—2012)中相应数据集。
由于数据集较多,为便于信息化标准的实施,应该主要考虑以下数据集的制定:
(1)GXXX0101 学校基本数据子类
该数据子类包含学校代码、学校名称、学校简称、学校地址、邮编等数据项。
(2)GXXX0102 校区基本数据子类
该数据子类包含有校区号、校区名称、校区地址等数据项,该数据子类取用 JY/T 1002:JCXX0102 校区基本数据子类。
(3)GXXX0301 院系所单位基本数据子类
该数据子类包含了单位号、单位名称、单位地址、隶属单位号、单位类别码、单位办别码等数据项,该数据子类取用 JY/T 1002:JCTB0103 单位基本数据子类。
(4)GXJG0101 教职工基础数据子类表
该数据子类包含了工号、单位号、姓名、英文姓名、姓名拼音、曾用名、性别码、出生日期、出生地码、籍贯、民族码、国籍/地区码等数据项。
(5)GXJX01 专业信息数据类
该数据类包含了专业号、专业名称、专业简称、专业英文名称、专业方向号、单位号、学制、学科门类码本专科专业码、研究生专业码等数据项。
(6)GXJX02 课程数据类
该数据类包含了课程号、课程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学分、周学时、总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课程简介、教材、参考书目、课程负责人号、课程开设单位号等数据项
2.3使用国标和行业标准对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改造
国标GB/T 14946.1-2009已经定义了民族代码、政治面貌代码、性别代码等代码,加上教育部《教育管理基础代码》(JY/T 1001—2012)已经定义的处分名称代码、高校毕业去向代码、户口迁出状况代码、就读方式代码、奖励方式代码 、奖学金类型代码等代码,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中数据库涉及到相应数据项和数据类时,应该无条件的更改为《教育管理基础代码》标准中所定义的代码。
2.4使用标准数据类对高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改造
在教育部行业标准基础之上的高校信息标准数据类制定完成后,应从以下方面进行现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造:
(1)统一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代码库。
例如学生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中相应的教工字典库、校区字典库、教学院系字典库、专业字典库等代码库将使用2.2所制定的数据类至少编号和名称2个字段。同时将对应以文档的形式进行说明,并随高校数据类变化而更新。
(2)统一现有管理信息系统中相应数据项
现有的有些管理信息系统,并没有设置相应的字典库,而是在字段值中直接体现专业名,院系名等。这些字段值也应按2.2所制定的数据类中名称相应字段值相同。同时将对应以文档的形式进行说明,并随高校数据类变化而更新。
3.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相关标准,并提出了利用这些标准将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标准化改造。这种标准化改造有利于处于“信息孤岛”的高校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交换和引用,同时最大程度保留了对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的投资。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基于URP的高校学生数据管理中间件研究与设计》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1ZB140
参考文献:
[1] 李幼军, 张广庆, 刘炳兴. 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信息标准的确立及应用[J]. 计算机时代 , 2008,(10)
关键词:信息系统 集成 数据平台 信息查询
该校原有各个部门分别开发了一些满足单一功能或单一部门的信息系统,如:财务系统、教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科研系统、人事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开发,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实现数据共享。对于这种局面,迫切需要采用一种适合的技术把现有的系统集成起来,呈现给用户一个高度共享的整体信息系统。
分析该校的信息化现状,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需求已越来越强。但是由于缺少整体规划和统一信息管理标准,各部门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流通矛盾日渐突出,常常由于数据更新不及时的原因,出现工作上的失误。将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集成,在全校范围内实现数据的互转互通、以及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查询方式,已经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是完成全校范围内现有数据的规范化整合和处理:将目前分散在各个业务应用系统,采用不同规范编码的数据进行整合,并集中储存到共享数据平台的核心数据库中,作为全校范围内全面完善而且规范的数据源。
该校原信息系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各系统数据格式及内容都不统一,数据难以共享。例如同一个教工的工号,在财务系统中和在人事系统中是不同的。我们首先统一数据标准, 对数据的录入标准、存储标准、输出标准进行统一,以适应数据集成的需要。在标准化的基础上进行整合、集成,形成数据标准一致的、规范化的数据集合。在此基础上,建立信息中心数据库平台,实现对分散开发的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系统集成。
中心数据库平成对来自各个部门的原有系统异构数据的集成,并提供数据转换的标准接口,保证了数据的规范和一致性权威性。它将提供通用查询工具,这些查询工具支持管理员完成数据集的定义和授权,同时提供最终用户根据自身的需求,在权限范围内自定义数据查询和报表输出。
2、认证集成
分析原来的系统,发现缺乏统一的身份认证。该学校原来针对各项业务开发了多个应用系统,用户在使用多个应用系统时要重复输入帐号和口令,例如学生在查询图书信息时,图书馆网络系统为每个学生分配了一个帐号,而学生在登录就业信息网时,系统又要求登录用户名必须是学生的学号。这样的状态既给校园网用户带来了众多不便,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因此,设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以保证用户数据一致、安全、使用和管理方便。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了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信息管理,用户只需要在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中注册或更改自己的认证信息即可,方便了用户使用,也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减少数据冗余。其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实现了基于多个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这将极大的方便用户使用,提高系统的易用性。
3、统一信息门户
统一信息门户系统主要实现现有业务子系统信息查询服务的集中,使用户能够通过一个统一的入口使用所有业务子系统提供的信息查询服务。以共享数据平台作为基础,使用数据抽取工具从业务数据库中抽取出信息查询服务集涉及到的所有数据,经过规范的整合后,存入共享数据平台中。以信息门户平台作为服务提供的入口,在信息门户上开发出个性化的师生综合信息查询服务。使用身份认证平台进行用户认证,并使用身份认证平台中的用户分组信息(权限)对信息集和门户上的各种应用进行统一的授权。应用集成涉及了综合信息查询、办公信息查询、校园网站、领导分析决策报表、财务类、科研类、人事类等各种信息查询。
4、应用集成
在实现技术上,考虑SOA作为一种架构技术,J2EE的平台无关特性,决定采取在J2EE平台上开发WebServices技术来实现所设计的高校应用集成平台。下面以科研管理子系统调用人事管理子系统中专家管理服务为例来介绍基于SOA架构的高校应用集成平台中服务的定义与交互过程。如人事子系统需要查询科研子系统的信息,科研管理子系统根据输入的查询条件形成相应的SOAP消息后,向UDDI注册中心发出查询请求;UDDI中心对其请求信息进行分析后根据WSDL文档内容,查找到相应的服务描述,再将此服务描述信息发给科研管理子系统;科研管理子系统再根据服务描述文件上所提供的端口地址等信息向人事管理子系统发出服务请求,人事管理系统收到请求后完成相应查询功能后,将查询结果以SOAP消息响应的形式返回给科研管理子系统。
5、总结与展望
目前,该项目已经稳定运行一年多的时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初用JAVA编写代码,后来发现用JAVA编写代码效率比较低,提取数据不太方便。所以使用XML进行数据的抽取和组织,结果提高了开发效率。企业用户应用集成是一个持续集成过程,是一项长期、不断进行的工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还会有新的应用需要整合。
参考文献
[1]罗超理,高云辉著.管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1-01.
关键词: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一、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1.促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革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实现不仅是一种高新技术的应用,更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导入。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提供简单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转变为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解决方案,随时随地向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向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提供分析工具和建议,建立支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积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体系。
2.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主流管理系统的有效衔接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整体信息化建设系统的组成部分,相对于当前主流信息管理系统,如ERP、MRP、MIS而言,它更多地是提供信息支持,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上述系统的衔接,获得参考数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信息流,通过与经营有关的信息系统进行记录,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工作信息通过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与其衔接获得准确的记录,支持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反过来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对现有数据的统计分析又可以为现有经营中工作的合理安排提出相关依据,指导生产安排和工作流程的设计。
3.促进管理结构与信息渠道的优化
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基于网络结构的全员信息系统,其一大功能优势就是缩短了各级员工的反馈时间,开辟了更加丰富的沟通渠道,员工可以不拘泥于公司传统的层级制度,可跨部门、跨级别表达和传递各种思想。
4.管理方式更加人性化
信息系统的投入,使员工与企业之间在根本利益方面的互动成为可能,体现了实时管理的优越性。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完美融合,在消化吸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可以在系统中体现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内容与业务流程,从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被用来定义专业部门的工作内容,优化和规范其业务流程,从而成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信息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管理平台,真正实现管理方式的人性化。
二、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历史
1.薪资计算系统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的,由于当时发达国家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此,薪资管理系统应运而生,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第一个阶段———能自动计算薪资的初级阶段。
2.薪资/人事管理系统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计算机薪资管理的基础上,开始记录员工的其他基本信息包括薪资的历史数据,具备了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即具有了一部分人事信息管理的功能。
3.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阶段
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革命性的变革。由于企业管理理论,特别是人力资源理论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和企业竞争中的关键性作用,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把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理论应用到企业管理中也成为可能。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阶段。
4.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e—HR)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第性变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由于internet和intranet技术的普及,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人力资源管理快速响应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求与变化成为可能,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电子信息化。
三、信息化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人事管理已明显不能适应。企业要想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转型谈何容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手段来推动企业人力资源转型。
综合考虑信息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不难发现信息化可以有效地帮助人力资源管理者提高行政事务性工作的效率,在这多变的环境中应付自如,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
首先,人力资源信息化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真正从繁琐的行政事务分离出来,同时也可以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从提供简单的人力资源信息转变为提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和解决方案,可以随时随地向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向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提供分析工具和建议,并建立支持人力资源部门积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体系。
其次,人力资源信息化完全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重心。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下,人力资源工作者从事大量的工作就是行政事务,其次是管理咨询的职能,而在帮助企业策略的制定方面是最少的。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下,人力资源工作者所从事大量的工作就是帮助企业在人员管理上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行政事务工作被信息化、自动化的管理流程所大量取代,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第三,人力资源信息化实际上把人员管理的重任转移到第一线的经理身上,真正使他们能通过管理、激励员工实现他们的业务发展目标。第一线的业务经理可以通过网上得到最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流程、市场数据,经过授权,他们可以进行相关人员管理,包括进行人员的奖惩。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资源分析;sql server 2000
中图分类号:D0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8-0267-01
1 系统需求分析及可行性研究
1.1 系统需求分析
人事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功能包括“人事信息维护”、“数据查询”、“统计报表”、“系统维护”。该系统应该提供人事信息的录入(修改)、删除、统计;人事常用的数据查询(包括各种复杂查询);各类人事统计报表的设计、生成、表式的导入和导出、打印;用户账号权限的设置、管理。
1.2 可行性研究
人事管理一般是对人事基本信息的管理,所以在数据库模式定义中可以将人事基本信息定义在一个表中,这样对数据的增加、修改、删除、查询、统计操作处理起来都相对简单。统计报表的导出可以利用OLE(对象的连接与嵌入)这项成熟的技术来实现。打印功能完全可以根据开发工具自带的属性灵活的实现。用户账号权限的设置、管理可以在数据库中建立一张独立的表来实现,人事系统将根据用户不同的权限设置不同的操作功能。
2 系统规划
2.1 项目规划
(1)数据输入模块:该模块的主要功能是负责输入数据,所以该模块的设计出发点应从方便用户操作的角度出发,如:非法数据输入出现错误提示等,另外一些较固定数据可让用户从下拉框种选择,不必自己输入。
(2) 数据查询模块:用户可以直接快速地查阅和打印系统中的员工个人信息(如人员情况、部门情况、科室情况、职称评定、在职情况和决策支持等信息);也可以做出各种复杂的查询,用户可根据任意字段进行查询,包括多条件的与和或运算,为领导作出准确判断提供数据的支持。
(3)数据删除修改模块:修改删除模块通常也是数据库中必须有的一个模块,因为在输入数据过程中难免会有出错的时候。当修改删除涉及到多个表时,本系统将做出判断并给出提示及相应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及一致性。
(4)数据统计分析模块:该模块将对数据进行统计,包括分组统计,二维表统计及饼图统计。各种统计结果都应该能够打印。
(5)报表打印模块: 数据的打印也是系统不可或缺的模块,打印页面的大小及上下左右的边距应由用户自己自由设置。也可以将报表导入到word或者excel中,由用户自己设定打印方式。
(6)账号管理模块:实现了对用户分组管理,并且可对用户的数据访问权限、功能操作权限进行设置,保证了操作的安全性、严谨性及保密性。
(7)日志管理模块:系统将用户名,操作时间,操作内容都记录下来,然后写到数据库中。这样可以知道哪个用户什么时间作了什么操作,更好的维护了系统的安全性。
2.2 规划数据库
数据库是一种存储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操作的工具。数据库的作用在于组织和表达信息,简而言之,数据库就是信息的集合。计算机的数据库可以分为两类:非关系数据库(flat-file)和关系数据库(relational)。关系数据库中包含了多个数据表的信息,数据库含有各个不同部分的术语,象记录、域等。数据库之间的关系指明两个库之间共享一个共同的关键字值。一个连接是指一种虚拟的表,这种表是在当用户要求从相互关联的各个不同的表中获取信息时建立的,关键字段用于在相互连接的不同表中查找匹配的记录。一个更高级的连接形式称为自连接。这种连接是指一个表被连接到它自己的一个字段,或在不同的记录中由重复数据的组合字段。数据库中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关键字:主关键字、组合关键字和外关键字。在表中使用的关键字类型用于描述库表示什么以及在数据库中如何与其它的库建立关系。
3 系统设计和实现
3.1 数据分析与编码设计
数据分析主要是分析各种数据的用途及相互之间的关联,分析数据的类型、数量发生频度和使用频度,并具体弄清楚每个数据所需的范围和位数及来源的时间性,为数据库、文件设计及输出、输入设计提供依据,也为制定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提供依据。
编码是一项基础工作,编码必须唯一,编码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提高处理的效率和精度,节省处理时间和减少存储空间且方便使用。
3.2 数据库设计
本系统新建一个数据库(rsgl.dbf),加强完善对人事系统的管理。
(1)理论依据:一般来说,一个应用程序的数据结构是实现该程序的关键因素,SqlServer关系数据库模型,是以关系集合理论中重要的数学原理为基础的,通过定义创建该集合的很少一些规则,即可方便地处理一些数据,这种技术被称为数据规范化。
(2)数据库模式定义:根据需求分析本系统一共定义了12个表,分别为人员基本信息表(T_Rsxx)、部门表(T_Bmxx)、科室表(T_Ksxx)、职称变动表(T_Zcbd)、职务变动表(T_Zwbd)、职别变动表 (T_Zbbd)、学习情况表 (T_Xxqk)、工作变动情况表(T_Gzbd)、教学经历表(T_Jxjl)、编制信息表(T_Bzxx)、人事管理日志表(T_Rsrz)账号管理表(T_Zhgl)。其中人员基本信息表与职称变动表、职务变动表、职别变动表、学习情况表、工作变动情况表、教学经历表通过字段rybh相关联,构成了人事的全部信息。人事管理日志表保存每次用户登陆系统后所作的一切操作。账号管理表保存所有用户的信息,包括用户名,口令。
3.3 模块设计
(1)数据录入模块的设计。
通过数据窗口的insertrow(0)函数,先插入一条空记录,然往空记录中输入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即可。对于不同的表,保存方式不同。人员基本信息表的新记录保存使用数据窗口的update()函数完成。在保存之前做安全性检测,以防不合理数据入库。
其它表的输入与基本信息表类似。其中科室表的新记录保存使用数据窗口的update()函数完成。剩余的表由于它们的主键都是行号(int类型的),在数据库中把它们的Identity属性都设为了yes,所以这些表的新记录保存只能用insert into 表名()values()语句来完成。
(2)数据删除模块的设计。
通过数据窗口的deleterow(currentrow)函数,删除一条当前记录,保存到数据库中即可。人员基本信息表中的一条记录被删除,与其关联的其他表中的信息也将被删除,这一目的是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此表的记录保存使用数据窗口的update()函数完成。其他表中的相关信息被删除是通过”delete from 表名 where 条件”sql语句完成的。
(3)数据修改模块的设计。
如果修改一条当前记录,先检查一下数据是否合法,然后通过数据窗口的update()函数保存到数据库中即可。如果人员信息的人员编号被修改,其他关联表中的人员编号也作相应的修改,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人员信息的修改的格式freeform其他的表的修改与其操作类似,只是显示风格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胡小明.CIO的任务是要向信息系统注入智慧[J].电力信息化,2005,(2):18-19.
[2]于蕾.企业web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D].西安理工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