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

挫折教育的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挫折教育的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挫折教育的案例

第1篇: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

一、案例

案例一:今年上半年,某学校一名初三学生,临近中考,给父母留下一张“不要找我”的纸条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案例二:某校一位初二女生,学习成绩优秀,父母为了使她更优秀,就给她报了几个培优班,连过生日那天也要去上课,她不堪重负,选择了跳楼。

案例三:2009年3月24日,郴州九中初一女生徐远方不堪忍受写一份千字检讨书而跳楼自杀身亡。

案例四:2009年4月4日中午,厦门市五年级学生小洋在湖明路某花园8楼顶要跳楼,僵持4个小时,最终被劝下。

据中国优生优育协会2008年6月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绝大多数孩子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家庭、学校教育不当造成的。这个数据不一定精确,但是现实中有不少孩子因为被老师父母批评、被同学朋友错怪、读书不好或者厌学、没有受到重视等而产生自杀念头,突显其心理问题。

深刻反思: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实例让人痛心不已。十六七岁人生的花季雨季,为什么会这样呢?哪个家庭能承受起这样的打击?痛心之余,我们不能不仔细想想,应该怎样教育和培养孩子,让他们勇敢地迎接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迎接时代的选拔和社会的挑战。

心理专家分析:乖孩子心理脆弱,缺点易被忽视,问题一旦在他的心中膨胀,容易产生过激行为。教育专家呼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孩子在挫折中变得坚强。特别要在家庭和班级中进行挫折教育。

二、原因分析

1.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导致心理压力过大。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孩子的智能、体能、年龄特征等实际情况,盲目攀比,任意拔高,强迫孩子完成过量的作业,上各种培训班。家长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旦不如意,就指责、叹气,造成孩子学习负担过重,思想压力过大。

2.家长溺爱孩子,一切包办代替,产生依赖性。独生子女,小皇帝,家长的关照无微不至,只要搞学习,其他的事一律大包大揽,削铅笔、装书包……正是这种关照,使孩子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对家长产生了依赖。自己不自觉、不自信。

3.教师和家长只重视文化成绩,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家长唯分至上,只要成绩好,其他方面的教育可以省略,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也可以宽容和迁就。使孩子优越感极强,滋生娇骄二气,一旦自我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走向极端,更加高傲、自私、无礼。

4.生活的道路上缺少挫折,耐挫折力不强。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很好,受到很多的表扬和鼓励,稍微受到一点批评和挫折,就承受不起。没有艰苦的磨炼,缺少坚强的意志。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逃避,或者怨天尤人。

三、正确认识人生道路上的挫折

挫折就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或障碍,遭受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其表现为:焦虑,任性,孤独,脆弱,自负等。

孩子受到挫折时的表现,家长和教师该怎么做?当孩子拿着考试卷让家长签字时;当他向你提出要求,遭到拒绝时;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时等。对这一问题应该剥茧抽丝,深入分析,清楚意识到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面临挫折问题,反映出当前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应以此为警醒,立刻行动起来。

挫折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通过多种机动灵活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四、用坚强来战胜挫折

挫折教育是针对青少年适应能力差,耐挫折能力低的现象而创设一定的挫折环境,让他们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炼,受点挫折乃至失败,从而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以及不怕吃苦、奋发进取的精神。

怎样在家庭和班级中进行挫折教育呢?

1.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困难,培养迎难而上的精神。告诉孩子: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逃避。

2.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孩子知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是成功之母。勇者不惧。

3.教育孩子正确对待逆境,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告诫学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苦难是财富。

4.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打击,培养勇往直前的精神。思想引导: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风雨、彩虹、泥泞,曲折不可避免……

具体方法:

1.期望合理,正确评价。家长对孩子,孩子对自己,凡事做两方面的心理准备。

2.家庭氛围,民主和谐。平等尊重、交流沟通、互相关心、真诚坦率。

3.正视挫折,从容镇定。教师带头冷静分析、沉着应战,忌空洞说教、不理不睬。

4.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家长以身作则做表率,找名人或身边的人做榜样。

对于每一个父母、老师来说,孩子教育任重而道远,不应只是教给孩子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健康、独立人格,使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圣贤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为了孩子的成才,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都来重视对孩子的挫折教育吧!

第2篇: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

一、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求教育要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历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意义,树立负责任的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教材中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教育资源,七到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提供了大量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

1.初中一年级:下册5.1《珍爱生命》的内容,包括《生命世界美丽神奇》《生命需要彼此尊重》《珍爱生命、善待生命》三个部分,让学生懂得珍爱生命,人类应学会与地球上其他生命和谐相处,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6.1《直面挫折》与6.2《磨砺意志》教会学生从容面对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无论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时,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7.2《特殊保护》和7.3《自我保护》可向学生传授各种生存的知识、遇到生存危机的处理方法,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8.1《勿为小恶》、8.2《严守法律》、8.3《拒绝诱惑》使学生懂得学会拒绝不良诱惑,面对不法侵害,要依靠智慧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要采取机智灵活的方法与其斗争。上册第二单元《认识自我》、第三单元《学会交往》要教会学生悦纳自己,学会与人相处,正确处理好与父母、老师、同学关系,学会主动沟通,化解矛盾。

2.初中二年级:3.1《理解与宽容》和3.3《竞争与合作》使学生懂得宽容他人,善待他人,换位思考,理解至上,公平是相对的,理智面对社会的不公平,维护正义,做负责任的公民。5.1《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使学生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6.2《维护人格尊严》让学生了解法律对公民人格尊严保护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别人的人格也不容侵犯。6.3《保护个人隐私》要求学生学会保护个人隐私,培养尊重他人隐私的责任感,减少因个人隐私事件而引发的人身伤害事件。

3.初中三年级虽然侧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教育,也可适当渗透一些生命教育内容。如《认识国策、理解国策》单元,通过学习了解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从总体上看,生态资源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但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教育学生要了解国情、国策,敬畏自然和生命,增强环保意识和循环利用资源的意识,落实环保行动。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

1.情景教学法与生命教育

专家指出,如果生命教育以灌输为主,就无法真正触及到学生的心灵。思想品德课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懂得生命的价值与内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实现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笔者以粤教版教材为例,通过系列的教学内容设计,来反思生命教育行为。

[教学设计一]

教学内容:七年级3.1《我和父母》

生命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尊敬父母,理解父母、体会父母的情感,使学生拥有感恩之心。

教学要求:

环节一: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天平,天平的左托盘上写父母为自己做的事,右边写自己为父母做的事。请同学们思考这天平能否平衡?

环节二:情景体验剧:晓明放学回到家中,母亲一个人在家煮饭。晓明看了一眼母亲后便走进书房,打开电脑玩起游戏,半个小时过去,母亲提醒他该学习了,晓明说:“别管我,我会完成作业的”。又过了半个小时,母亲喊他出来吃饭,晓明假装没听见,母亲耐着性子又叫了他几次,可仍不见动静。母亲急了,冲进去强行关掉电脑。分组讨论,假如你是小明,你应该怎么做?假如你是母亲,应该怎么做?

环节三:让学生写出自己最喜欢的四个亲人的名字,然后一次划掉一个(意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每划掉一个就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课上到最后,学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学生们普遍表达了“感恩”的心声,有的说,亲人时刻伴随在身边,但我从来没有为他们做些什么;有的说,亲人是我的支柱和靠山,我不能失去他们;还有的说,感谢生命,珍惜拥有的一切。

2.多媒体教学与生命教育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的原理和概念,要让他们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仅凭教师的讲解往往难达到很好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以其新颖的手段和丰富的信息量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率与教学效果,增强了生命教育的渗透力[2]。

[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九年级3.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生命教育的目标:我们不仅要关注人类的生命,也要把关爱生命、善待生命扩展到整个自然领域,关注生态危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要求:

环节一:多媒体展示反映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国情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师生共同归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

环节二:请同学们思考面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我国应该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环节三:多媒体放映一组关于校园的浪费现象。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对于环保、低碳的方式我们怎么做?

3.联系时事热点,激发生命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品德课与时政热点有效结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时政热点中的生命教育素材进行教学。如近几年出现的几宗重大校车事故、同伴互相施救溺水死亡事故、北京摔童事件、长春杀婴案、杭州的“最美妈妈”吴菊萍,黑龙江“最美老师”张丽莉等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去思考、辨析生命历程中的种种困惑,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适时地引用一些时事材料,可使学生兴趣大增,思维活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触及生命教育的灵魂,激发生命的意识。

[教学设计三]

教学内容:七年级6.1《直面挫折》

直面挫折

生命教育的目标:当前青少年的耐挫力很弱,要让学生了解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做好直面挫折的心理准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和逆境,养成勇于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

教学要求:

环节一:请同学们观看《千手观音》《尼克胡哲》的事迹,思考他们的事迹给了你什么启示?引导:挫折带来的不同结果完全取决于面对挫折的不同态度。

环节二:多媒体播放近几年中学生自杀事件,思考为什么这样的悲剧总是不断上演?归纳:他们之所以自杀,因为自己不懂得生命的宝贵、害怕面对挫折,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总会以自残、报复等过激行为进行自我否定,轻生念头都是一时苦闷或瞬间冲动产生的。

4.案例教学法与生命教育

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学思想品德课堂上比较常见,特别是在法律知识的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即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3]。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完全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四]

教学内容:八年级7.3《维护消费权》

生命教育的目标: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消费者享有的合法权利和维权途径,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要求:分析案例,探讨如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

案例:2012年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栏目播出新闻:胶囊生产企业使用皮革废料制造药用胶囊,并流入国内医药市场,这些毒胶囊铬含量超标高达90倍。大名鼎鼎的修正药业也在被曝光之列。“修正药业,专注皮鞋30年。”这是网友给修正药业拟的新广告语。同时,网友对“百变星君”皮鞋的调侃热情空前高涨。“想吃果冻了,舔下皮鞋;想喝老酸奶了,舔下皮鞋;感冒要吃药了,还是舔下皮鞋。盘点近十年来的食品安全事件,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地沟油、瘦肉精、皮革奶、毒胶囊、漂白大米、染色馒头、毒豆芽、避孕药鱼、塑化剂酒、镉大米等等,请指出问题食品的生产销售商损害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消费者应如何增强防范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是多渠道的,并非只限于学校内,限于某个学科中,只有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生命教育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保证生命教育的目标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鲁文:《新课标下的生命教育》,《改革与开放》2011年第10期。

第3篇: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

一、当前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忽视生命教育,忽视对生命的尊重。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既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要从学生的健康成长出发而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生命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不管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了多少知识,对生命的正确认识,热爱生命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德育工作首先要尊重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学习的意义。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生命教育并不会出现在试卷上,甚至不少家长和教师也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了,对生命没有多少感性理解,生命教育成为了边缘词。班主任在生命教育投入多少精力无法用尺寸去衡量,学校也没有专门对生命教育进行测评,家长奕是如此,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孩子考了多少分,而很少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于是,一些小学生自杀的事件发生了,虽然概率比较低,但是对生命的漠视却在逐渐长大的学生中埋下了隐患的种子。对生命的尊重是一切的根本,没有了对生命的感性理解,德育工作就是空洞的理论说教。

2.忽视生命教育的创新,活动流于形式。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生命教育并没有系统的教材和教学案例,即使班主任有意识开展生命教育,也只是简单从网上找一些相关的生命教育资料,然后直接“套用”到本班的生命教育中。由于脱离生活实际,学生无法从中感受到生命教育的真实温度,特别是偏向理论说教的形式对认知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生命教育变得非常枯涩和难懂。

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让生命教育更“接地气”

1.用心搭平台,丰富生命教育内涵。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话题,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中会对生命有所感知,如亲人逝世、网上报道的意外死亡事件等都会触动学生幼小的心灵。班主任要构建生命教育大平台,结合早会教育、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堂、学科课堂等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中对生命多一份感性理解,进而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如在小学科学的课程中,生命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班主任可以沟通科学教师,通过教材载体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巧妙渗透生命教育,使学生在讨论探究中逐步理解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在生命教育活动中,班主任应避免过于严肃而失去教育的效果,“亲和化”的生命教育反而会让学生更感性的理解生命,珍惜生命。

2.关心内心世界,让生命教育更有效。班主任要意识到学生既是生命教育的受众,又是生命教育的主体,他们对生命的认知就是鲜活的教育案例。教师要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有效让学生关注自我,关注内心世界,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如挫折教育,它是伴随着学生个体的终身成长,适当的挫折可以提高学生的承受力,促使学生变得更加理性、坚强。特别是有些优秀生在小学阶段可能“一帆风顺”,备受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但背后隐藏的风险却没有被发现。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成长过程出现的挫折进行沟通,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还原学生的真实想法,化解学生心中的疑惑,使学生理性面对挫折。为了提升整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成长过程的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挫折、生命有更强的理性理解,进而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3.注入人性因素,让生命教育真实有效。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话题,生命教育离不开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对生命的深切感受。在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中,家庭是学生感知生命的重要单位,因为家庭赋予了生命最感性的色彩,它是学生成长最温暖的港湾。生命个体存在家庭结构中,每个都非常重要,班主任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家长参与进来,并借助多媒体将家庭结构中的生命个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如借母亲节活动契机,设计活动让学生感受母亲的艰辛与不易,播放班级学生成长故事,让学生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这份爱将生命与亲情的纽带联系了起来,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家校互动、亲子互动为实践活动注入了人性因素,学生对生命会多一层理解,体会了生命的意义、价值。

第4篇: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

我教学“乘法的简便算法”一课时,班里我创设了以下情境: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

优生:25×12 125×165×48×20

差生:25×10125×10005×80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思,“气氛”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目中,第一组是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写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整百整千相乘当然简单一些。第二组是一个数直接乘以整十、整百、整千等它们的积算起来就更简单。

课的发展如设计一样顺畅,但是比赛的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的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懊悔极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是脸上没有一丝的笑容,她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

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教过“优生”,向她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解释(老师没有考虑你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了分析了懊悔的原因,希望她在遇到困难时,变得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问她为啥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她的进步,鼓励她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她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美感,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学生的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没有引起师生情感共鸣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所以教师在与学生教与学的互动中,必须运用情感的正确诱导,利用师生的正向的、积极的情感,使师生同处于身心的最佳状态,激发起创造性劳动的巨大热情和潜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有一句名言:"要把学生培养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个火把,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太阳。"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就是这种真挚的教学情感。事实上,健康的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反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益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块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成整十、整百、整千……,再去和第三个数相乘”。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少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时我看到优生那懊悔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她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她们的精神需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学生更多的鼓励,对优势进行挫折教育。

差生体现出“荣辱不惊”时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讲的一个意义深刻的故事:一位老教师到市场上买菜,遇到当年她教育过的一个做小生意发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地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我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了老师对待差生教育行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赢了也不敢伸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她们更多的阳光,不仅让她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康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她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她终身受益。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棵,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中懊悔。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的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很多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都是梦,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面有成绩的人大多是有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第5篇: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

中班的家园运动会比赛中有一个项目是赶小猪,五个家庭同时开始,妈妈(爸爸)和孩子各拿一只羽毛球拍,把三只小猪(皮球)赶到猪圈里。谁家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小猪赶到对面的猪圈里谁家就获胜。亮亮怎么也没办法把猪往前赶,小猪一点也不听话,不是这只跑东边去了,就是那只跑西边去,总是赶不到一起。因而没有得到第一名。亮亮发起脾气来,边哭边躺在地上耍赖,这时妈妈也毫无原则地说:“不哭,不哭,都怪妈妈不好,没有帮你把小猪赶到猪圈里,妈妈向你赔礼道歉,马上问老师要块奖牌给你,也给你评第一名……”

分析:

因为对球是圆圆的、容易滚动的特性不了解,加之手部的控制能力较差,与妈妈没有配合好,亮亮没有得到第一名。妈妈没有好好地和亮亮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而是帮他的失败找借口,对他的无理取闹采取默认的态度。童年游戏是成年社会实践的预演,今天的“输不起”必然是明天“不能输”的根源,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些经不起些微挫折的幼苗,在未来何以面对人生风浪。

案例二:

早上,小班的明明高高兴兴来幼儿园上学了,一进大门,明明就从奶奶的怀抱里挣脱出来,要自己走。奶奶扭不过他,只好把他放了下来。明明像一只自由的小鸟一样高兴地跑着,奶奶跟在后面边追边喊:“宝宝慢点,宝宝慢点!”明明看见奶奶追他,跑得更快了,一不小心摔倒了,奶奶一看他膝盖上擦破了,着急地大声说:“不得了了!不得了了!”明明一看奶奶紧张万分的表情,吓得哇哇大哭起来。我看见了赶忙走过去查看了一下,很平静地对明明说:“明明,没关系,就擦破一点皮,老师带你去保健室涂点药水就没事了,明明是个勇敢的孩子!”明明立刻不哭了,马上跟着我去医务室。

分析:

幼儿最喜欢模仿,也最容易受暗示。明明其实是被吓哭的。明明刚跌倒的时候没有哭,但奶奶大惊小怪的样子使他得到一个暗示,就是出了非常大的事,于是才哭的。因此,碰到困难和挫折时,成人一定要冷静。在日常生活中,幼儿摔伤、擦伤等是常见情况,这时,作为成人应尽可能平静地对幼儿说:“不要担心,奶奶(老师)帮你包扎一下,下次注意一点就行了。”或者说:“没关系,很快就会好的。”成人这样的行为给幼儿很好的暗示,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地对待挫折,怎样勇敢地面对未来。

案例三:

家长开放日到了,大班的家长观看孩子上美工课。老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材料,鼓励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制作贺卡。丽丽拿起剪刀,手脚麻利地剪着,剪的小动物边缘非常光滑;一旁的昊昊不停地摆弄着剪刀,无法下手。昊昊爸爸急了:“快剪呀,你看人家丽丽都剪了一大堆了,你还在发什么愣?真笨!”昊昊更不知所措了,硬着头皮剪了几刀,边缘线参差不齐,小动物被剪得残缺不全。丽丽把剪下的小动物贴到了硬纸片上,然后用彩色铅笔装饰起来,不一会儿,一张漂亮精致的贺卡就完成了,丽丽喜滋滋地把它送给了妈妈。昊昊爸爸忍不住羡慕地说:“昊昊,你这个大笨蛋,瞧人家丽丽多聪明呀,你什么时候也像人家一样?唉!”说着还用手指使劲在昊昊的头上戳了几下。昊昊听爸爸这么一说,低下头干脆放手不做了,不管爸爸怎么哄、吓都不肯动手。活动结束后,我找到了昊昊爸爸,跟他做了交流。昊昊爸爸说:“老师,我批评昊昊这也是对他进行挫折教育呀。”

分析:

昊昊是插班来的新生,以前没有上过幼儿园,因为怕出危险,家人从没让他接触过剪刀。他不肯动手,是因为他不会用剪刀剪东西,非常担心自己剪不好。昊昊爸爸没有仔细观察昊昊的表现,没有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就一味地讽刺、挖苦,昊昊由此产生失望、消极和抵触的心理,干脆一动不动了。作为爸爸,在昊昊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帮他分析原因、给予指导,让吴吴体会到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成功,并树立足够的信心。

对三个案例的思考:

生命之旅无坦途,挫折是每一个人要面对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引导幼儿去认识和对待它。

1.要让幼儿走出大人的保护圈,放开手脚,让孩子去做自己能做的事。如果对孩子过度溺爱,事事包办代替,最终会使其养成娇弱的弱点,以致于一遇挫折便不知所措。我们应当使孩子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一定的障碍和挫折,让孩子在生活中渐渐学会独立面对一切。切不可代替他们把成长过程中的困难消除得干干净净,使孩子缺少锻炼的机会。

2.正确使用赏识教育。现在的一些孩子聪明伶俐,但由于在各种游戏和竞赛中,父母总是让孩子胜利,做事情总是表扬孩子做得最好,过度使用“赏识教育”,孩子久而久之产生只能接受表扬不能接受批评的心理;偶尔接受批评,便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因此,对他们适当批评,指出其缺点和不足,是非常必要的。

第6篇: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职业培训 心理教育 就业 

 

一、心理教育是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重要内容 

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同时具有开发人力资源、培养适合经济发展需要的劳动力、确保经济稳步增长多种功能,而且职业培训本身也成为一个吸引就业的新行业。 

经过30年来的努力,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在促进就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而走上工作岗位。 

在我们欣喜地看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心理教育缺失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和培训更注重培养人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往往忽视对人们的心理教育。事实上,心理教育也应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对于职业教育中的在校学生、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岗的职工还是下岗的需要再就业的人员,心理教育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未从业人员和下岗人员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以及在岗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困难、困境等等,如果他们不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没有过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懂得变通和缓解压力的话势必造成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不但不利于就业,还会给他们个人和社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富士康职工跳楼自杀案例以及时有耳闻的大学毕业生自杀现象就是很好的佐证。众多的案例证明,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心理教育缺失不利于促进就业。 

二、心理教育缺失不利于就业 

随着我国的高校扩招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而面对这样的现状,无论对于求职者还是竞争中的在岗职工心理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至2008年的录取人数约4010万,10年间高考报名人数占改革开放30年来报名总数的50%,录取人数占录取总数的75%。与此对应的是毕业生人数也相应的迅猛递增。2005年毕业生人数为338万人,到了2009年,这个数字达到610万,几乎翻了一番。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大学生太多,相应岗位太少,“人才高消费”难以避免。岗位过少的资源之难,与“岗位含金量过低”的选择之难相互交织,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心理压力,确实是空前的。本来是“天之骄子”,却可能成为“迷失的一代”,使他们产生对社会的抱怨,对前途失去信心。就业挫折容易使大学生精神焦虑,“焦虑症还可以派生出罪恶感和无用感”,将挫折迁怒于人,对他人耿耿于怀,同时对自己缺乏信心,常常陷入深深的自卑、自责之中,影响对人、对事、对社会的正确态度的确立。抑郁、怯弱、自卑等心理疾病和问题接踵而来,堕落、犯罪、自杀等极端行为则是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导致的最坏的结果。 

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而产生心理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职人员就不会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机械的高强度的劳动、“工厂——宿舍”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窘困生活的压力等原因也导致了很多职工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富士康多名职工跳楼自杀案例就深刻地说明了某些在岗职工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很多企业的密集型工作和缺乏心灵关怀的企业文化使得很多员工心理压力极大,而员工又缺乏相应的心理知识,抗压能力差,心理脆弱。富士康事件值得人们深思,这样的案例透露出的问题只是众多企业存在同样问题的一个缩影。心理教育不重视,在岗职工的心理问题就会不断萌生,这势必对就业市场造成沉重的打击。 

三、切实采取措施加强心理教育以促进就业 

从现实中可以看出,无论是求职人员还是在岗职工都可能由于遭受挫折或面临各种压力而导致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而最终的结果无论是自杀、自暴自弃、犯罪还是一些其他消极行为等都不利于劳动者就业,也给就业市场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追究造成劳动者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原因,有客观环境的原因(如就业压力、激烈竞争),也有劳动者自身的主观原因(如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对3000名求职者调查后,有32.7%的求职者在遇到挫折时喜欢与同学或者朋友倾诉,19.1%的求职者会选择与自己的恋人倾诉,而30.8%的人选择对谁都不说。 

如何预防这些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重视心理教育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者在遇到挫折和面临压力时如何寻求变通,是否懂得变通。著名的“跳蚤实验”无疑能给我们劳动者很多的启示。这个实验有很多解读,但之于求职中和工作中遇到挫折的劳动者应该学习跳蚤的“懂得变通”的优点,勇敢地面对挫折。让劳动者懂得变通,勇于面对挫折,这正是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鉴于此,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应特别重视心理教育。 

首先,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为应届毕业生和其他求职者提供更加多元的就业渠道。同时,应该配套出台一系列的确保求职公平、公正的政策,规范就业市场,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与法制的轨道,保证就业市场中的合理有效的竞争性,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在法律保障之外还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监督监管机制,规范就业市场中的行为与秩序,杜绝不良的就业风气,形成一个杜绝不正之风、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市场,促进求职者充分就业。 

其次,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实施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完善职业自我。对于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和参加各种职业培训的求职者(包括应届大学生)都应实施职业生涯教育,通过对职业理想、职业素质、职业心理、职业个性、职业潜能和职业规范等内容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行业和职业,在准确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确立与自己的心理和能力特点相匹配的职业目标,并按照社会要求进行学习和锻炼,从而使其强化职业意识,明确职业理想,提高职业能力,适应职业角色。要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识自我是面对人生、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找工作亦不例外。劳动者了解了自己的兴趣、个性、能力、价值观后,才能知道什么工作适合自己。教育劳动者正确对待挫折。教育劳动者遇到挫折后要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或失败的原因,调整好目标,选择新的突破点,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第7篇: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挫折 抗挫折能力 自信心 榜样

挫折,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在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上的事情往往是这样:成果未成,先尝苦果;壮志未酬,先遭失败。

孩子成长的过程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正常的现象,能够忍受和消除挫折并保持完整的人格和心理平衡,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举例说明:前些年新闻媒体上曾经报道过的《夏令营的较量》,中国孩子在中日夏令营中的表现实际上是令人失望的,他们表现出的独立能力、抵御挫折的能力明显低于日本的孩子,这点不得不令人担忧,也因此掀起了一轮抗挫折教育大讨论以及关于青少年能力培养的思考。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其实都是缺乏抗挫折能力的表现。曾经有一个专家对中学生抗挫折能力进行过调查,结果有55%的孩子顶不住失败的打击,31.2%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经过挫折,承受能力不强。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为什么在挫折面前,我们的中学生显得那么脆弱?

一、中学生抗挫折能力低下的原因

1.自身因素: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使得家长对孩子过分重视智力开发和掌握学习技能,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使他们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和奋斗精神,缺乏独立精神,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的准备,这是儿童容易受挫的最大原因。孩子自身的原因包括生理、心理两方面。比如心理方面的,如果一个孩子做事缺乏坚持性和毅力,遇到困难不是想办法克服,而是采用回避的态度,也是造成抗挫折能力低的原因之一。

2.家庭因素:随着独生子女的日趋增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大都从小就生活在幸福安定的环境中,是在温室里、蜜罐里长大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逆境教育”。家长习惯对孩子的事务包办代替,恨不得替孩子完成所有事情,孩子没有了任何实践的机会,使得孩子的多种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意识也难以培养起来。这样,当孩子真正面对现实生活,面对竞争,不能处处第一、事事得到满足时,他们自然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另外家长的处处迁就,对孩子需要的极力满足,又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凡是他想达到的目标,总是可以一帆风顺地实现。

3.学校:目前的学校教育,将主要精力放在智育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很大程度上用学习成绩来代替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形成了“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重考试成绩轻实际能力”的情况,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学生遇到挫折时不知如何处理,向谁诉说,就会产生强烈的受挫感。

二、提高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对策

1.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挫折,但是有挫折是正常的,这并不是一件坏事。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坎坷,就像晴朗的天空会出现乌云,美丽的草原会跑来狼群,平静的海面会掀起巨浪一样,挫折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它具有不可避免性;挫折是令人不快的,但它又是可以控制的;挫折是一所学校,又能教人们学会生活。由此可见,要提高中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2.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挫折能力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往往把某些具体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进而转化为“自我发展运动”。挫折现象的普遍性决定了榜样的丰富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可效仿的榜样,以身边的榜样战胜挫折的事迹为价值尺度更为有效。平时我们教师应注意找寻本学校、班级学生的闪光点,选择适宜时机进行教育。当学生能自觉用这类“先进人物的生活作为测量自己的尺度”时,挫折就会成为其努力的起点、新的台阶。

3.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挫折教育网络。学校应与家长取得联系,更新家长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与教师及时沟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家长、学校把抗挫折教育作为重点内容;组织家长订阅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杂志、图书;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交流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心得等,探讨家庭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第8篇: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

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家庭里父母均需采取高情感温暖、理解;母亲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规则,但减少过多保护和干涉;父亲给予孩子更多的信任、支持和帮助,但保持一定的威信,这样的教养方式更有利于幼儿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第二、目前幼儿的抗挫折能力处于中等以下水平的占被试儿童的64%,而抗挫折能力强的幼儿只占了36%,这一定要引起我们大家的重视,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抗挫折能力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家庭是挫折教育的第一课堂,从小教会孩子在生活中大胆探索,克服困难、摆脱对家长的依赖,提高对困难的承受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对于孩子全面提高心理素质、塑造积极健康人格、创造美好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笔者在此研究结果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有关教育策略的探讨,为家长对儿童抗挫折能力培养的教育实践提出以下教育建议:

一、帮助和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面对挫折

1.跌倒了自己站起来。

美国孩子跌倒时,父母不会去帮忙扶起孩子,而是会对孩子说:“自己站起来!”他们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敢于面对挫折、克服困难。著名心理学家马洛斯认为人们对待挫折的态度非常关键。每一个孩子都会在成长的道路上跌倒,那些父母从小娇生惯养、溺爱过度的孩子在困难面前往往止步不前,而那些从小就习惯于在跌倒后自己爬起来的孩子,却能够敢于与困难抗争,即使失败,他们也能重新站起来,最终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获得成功。

2.正确面对挫折、下决心克服挫折。

我们调查有一个案例:小明是个聪明的孩子,父母从小就教给他不少知识,在家玩跳棋、智力游戏时,有时爸爸故意输给他,常常夸他是“最聪明的孩子”。在幼儿园他也积极回答问题,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有一天他一回到家里,就对爸爸妈妈说:“我明天不去幼儿园了,今天我下棋输给亮亮了,看样子我是变笨了,以前我从来都没输过,这下完蛋了,老师和小朋友一定会笑话我的……”虽经爸爸妈妈反复劝解安慰,但很长一段时间,他都陷在沮丧的情绪中。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没有输过的孩子最容易输”。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一味地鼓励孩子,表扬过度,孩子的心理就会很脆弱,即使稍微碰到一点困难也承受不了,不知道如何面对失败。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适当,要让孩子知道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若此时选择了坚持、努力,才有可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挫折具有两面性,它一方面给人带来痛苦,另一方面可以给人启发和磨练,逆境中成才的人比顺境中成才的人更有生命力,也更加顽强。家长可以把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困难以及自己如何克服障碍,解决问题的经历告诉孩子,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还可以带孩子阅读名人抗挫折的故事,他们在面对挫折时不屈不挠、勇于克服困难的行为能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有利于孩子正确面对挫折、下决心克服挫折。

二、培养幼儿抗挫折能力、勇敢地对抗挫折

1.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温馨家庭具有理想的家庭氛围:父母相亲相爱,互相关心、家庭成员积极进取,互相尊重,有明显的是非准则并愿意一起度过闲暇时间。父亲是一个家庭的支柱,爱护妻子,关爱孩子,对孩子不过分亲昵,是智慧的爱。而母亲的爱,由于与孩子在生活中的亲密接触,更能给孩子强烈的安全感和愉悦的情绪。安全感较强的幼儿在新的环境中适应能力强,当面临挫折的时候,对挫折的排解能力也较强;相反,安全感较低的幼儿,挫折情境带来的挫败感会因缺乏安全感而加重,从而让孩子更加沮丧,感觉无力。

2.让孩子经历一定的挫折,鼓励孩子独立尝试。

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不能事事替孩子包办。尤其一些孩子缺乏耐心,在做不好事情的时候往往急躁,这时父母如果全权代劳,孩子将失去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更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欲望。

访谈中一位母亲谈到这样一个案例:

一次,爸爸妈妈带莉莉到公园玩,在草地上看到了两个双胞胎女孩正在玩“扮家家”的游戏。莉莉很想和她们一起玩,但不敢去说,想要妈妈帮助,妈妈鼓励她说:“你己经长大了,要学着自己找小朋友。你先去和她们打个招呼,然后再提出要求,希望和她们一起玩。如果她们不愿意,去问问也没有关系。”但是莉莉还是胆怯,坚持让妈妈陪她一起,妈妈说:“今天妈妈不帮你了,你如果不愿意自己去找小朋友,就自己玩吧。”莉莉想了半天,最后终于鼓足勇气走到那两个小朋友面前说:“你们好!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两位小朋友愉快地答应了,很快草地上响起了三个小姑娘开心的笑声……从此以后,莉莉遇到想要做的事就敢自己提出要求了。

经历挫折、学会对抗挫折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程。父母需要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在遇到的挫折中探索和领悟到一些有用的经验。当孩子第一次独立面对挫折时往往不知所措而产生恐惧和退缩行为,如果这时父母仍然包办代替,那么孩子一直都会停留在这个阶段;而如果父母鼓励他敢于面对困难、坚持到底,幼儿就能从小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增强自信和毅力,以后遇到其他挫折也不会害怕退缩,而是充满自信地勇敢面对。

3.引导孩子树立自信,乐观面对遇到的挫折。

自信心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能力和价值进行客观了解和充分估价产生的一种体验。自信心较强的幼儿在受到别人否定时,依然能够相信自己。当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自信心强的幼儿大多能够坚持更长时间,会想方设法解决困难。相反,自信心不足的幼儿一听到别人对自己的负面看法,通常立刻否定自己,情绪低落,产生强烈的受挫心理。因此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家长要引导孩子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要告诉孩子,任何困难都是“纸老虎”,只要你不怕它,就一定能够克服它。

访谈中一位父亲告诉我们:孩子在中班刚学习系鞋带时,老师在班级里用儿歌的形式教给孩子方法并带孩子练习,孩子很认真,在幼儿园练习同时,回家也练。但过了好几天都没能抓住要领,看到好多小朋友都学会了系鞋带,有一天他从幼儿园回来对我说:“爸爸,我不学了,我太笨了!”我摸摸他的头说:“谁说你笨了?每次你们班讲故事,你不都很棒吗?上次玩‘蚂蚁搬豆’游戏,你们组不得了第一名吗?还有画画……别着急,别气馁。爸爸陪你练!”我让孩子高声地告诉自己:“我已经比以前棒了,我一定能学会系鞋带,我能行,我一定行!”我手把手教他掌握动作要领,练习的间歇,还陪着孩子玩玩游戏。孩子很快调整情绪,重新振作起来,并进一步努力练习。果然不久他就学会了系鞋带。以后再遇到困难时他就能有积极的自我暗示:“我一定行!”就能很快从挫折中走出来。

以往的成功经验和成人的积极评价对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有重要作用。如果孩子从小经常能得到来自成人的鼓励、表扬和积极评价,孩子就容易获得成功,比较容易有乐观的心态,敢于直面挫折,他们往往会自我鼓励:“我一定能做好!”“这次我没有当上故事大王,下次继续加油!”等等,这样自我激励不仅让他们找到了心理平衡,而且可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增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4.对孩子合理期望,让孩子循序渐进达到目标。

幼儿对自我期望值的高低往往来自于父母的期望,家长期望过高,一来造成孩子对自我要求过高,二来给幼儿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就会对自己评价过低,内心无法接受自己,感到失望、沮丧,甚至采取放弃和退缩的行为。

访谈中有一个典型案例:一个叫亮亮的孩子,爸爸希望他以后当个音乐家,从小就让他学习弹钢琴,但亮亮却对钢琴并不感兴趣,爸爸对他严格要求,每天都看着亮亮长时间地练琴。每次回课时只要老师指出亮亮哪儿有些问题需要改进,回去后爸爸总要狠狠批评孩子一顿,说他笨、不用功,并要求他反复练习......渐渐地,亮亮越来越讨厌钢琴,而且每天在家里弹的流利曲子一到老师那儿回课就开始磕巴起来,最终不愿意再学了。

一位家长在访谈中告诉我们他的经历:一次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对我说:“妈妈,过几天我们要比赛跳绳了,小勇一分钟能跳90个,我要超过他。”说着就开始练习起来,半个小时后,他嘟着嘴回来了,对我说:“妈妈,我已经跳得很快了,可是还差很远,怎么办呀?”我说:“孩子,你今天跳了多少下?”“75。”“那么好吧,努力练习,争取明天多跳3下好吗?每天多3下,你很快就会超过90下的。”“第二天,他高兴地告诉我:“妈妈,我今天多跳了3下。”我奖励了他。第三天他又进步多跳了3下……一周后,他已经可以一分钟超过90下,在幼儿园比赛中得到了第一名。

无疑这是位聪明的妈妈,孩子在练习跳绳中遇到了挫折,她建议孩子分阶段完成任务,这等于教孩子将单一的目标分解成容易实现的小目标来完成。让孩子每分钟一下子多跳15下绳是个难题,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但每天多跳3个确实是孩子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妈妈聪明地帮助孩子从心理上减轻了压力,使孩子最终愉快、执著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

当孩子的目标定得过高、过远或者不太容易实现时,这时父母要巧妙地教孩子把大目标分割成一个个小目标,鼓励孩子分阶段去实现小目标,直到最后实现大目标。

三、适当的挫折教育为幼儿提供锻炼的机会

1.让孩子承受失败的滋味,并学会为失败而负责。

挫折耐受力较差一般有两种人:一种是在生活中从未遇到过挫折,并在幼年受到过度保护的人;还有一种是从小缺乏关爱、屡遭挫折的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是在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增强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的基础上,可以有意识地在生活中设置一些挫折的情境,让孩子体验挫折、战胜挫折。但要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根据幼儿心理成长的规律进行引导,避免使幼儿产生畏难情绪,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恰当的挫折教育,才能锻炼孩子的意志,让孩子在解决困难中增强能力,树立自信心。

2.情境磨炼、正确实施挫折教育。

成人要在幼儿生活和学习中,随机利用现实的情境,或模拟生活的问题,让孩子逐步经受磨炼。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动脑,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来完成任务,从而提高抗挫折能力。

比如平时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会吃饭就不能再喂,会走路就不需要再抱;平时要有意识地拒绝孩子的一些要求;在家中让孩子自己去暗房里拿东西;与孩子玩下棋、扑克等游戏故意赢孩子;在野外活动中引导孩子玩“勇敢者”的体能游戏,在日常生活中接受适当的批评,等等。一位家长告诉我们:他女儿从小动作很慢,做事情喜欢磨蹭。有一天,幼儿园组织参观,老师说迟到就不参加了,前一天晚上就和她说好第二天抓紧时间。到了第二天,她仍然慢腾腾的,吃饭要妈妈喂。妈妈一气之下就对孩子说:“今天你再不抓紧一点,如果迟到不能和小朋友去参观,我们不管。”果然,那天女儿到幼儿园时,队伍已经出发了,她只能在幼儿园里等待小朋友,这次经历让她永生难忘,但她从这次挫折中接受了深刻的教训,从此做事不敢再磨蹭。

第9篇:挫折教育的案例范文

关键词:德育;情境;辩论;案例

德育给我们的印象就是,教师在班会上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地说,而学生呢?此时的学生在做什么――“神游”,因为教师在讲台上讲,大部分学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甚至有些学生根本没听,这样的现象导致了教师的德育工作效率较低,学生的德育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线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要想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这种“说教”,要通过组织多种活动来有效开展德育,以确保学生在教师恰当的德育教学中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本文就从以下几种活动的组织为例对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进行论述,以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通过情境展示活动来进行德育

借助情境展示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将枯燥的说教形象化,是帮助学生形成德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活动。所以,在德育中,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来组织学生进行思考,以确保学生在直观的情境展示中明确相关的道理,以为学生健康的成长做出相应的贡献。

组织学生进行扮演活动,如,组织学生表演“网吧诱惑”的情境,即:组织学生分别扮演两个迷恋网游的学生,让学生拿出自己平日里玩游戏的状态,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网”“文明上网”的德育,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上网、文明上网的意识,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沉迷于网络对自己健康成长带来的影响,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上网态度。

又如,组织学生表演“父亲的爱”,引导学生分别扮演父亲和孩子,分两个场景进行表演,即:一个是孩子抱怨父亲经常不在家,对自己关心少。另一个是父亲在忙碌地上班,挣钱。两个情境分别进行,目的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自己平时的抱怨,对父母的不理解,并顺势将“亲情”教育渗透到课堂中,以帮助学生懂得珍惜亲情。

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表演情境的创设,德育效果要比简单开展以“网络”“亲情”等为主题的班会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与德育质量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借辩论活动的组织来进行德育

辩论活动的组织是素质教育以来进行德育的有效活动之一,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效活动之一。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辩论主题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针对某一观点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目的就是让学生交流和思考,在互相讨论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进而也为学生德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组织学生以正、反两方来对“挫折是坏的,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挫折是好的,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这两个观点进行交流,自主选择自己的观点,并选择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学生可以借助一些名人的故事,比如司马迁的故事来说明挫折产生的影响不一定都是坏的,等等。组织学生针对这个观点进行辩论,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最后组织学生对正确地对待挫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以帮助每个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进而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在教学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辩论主体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搜集资料来证明观点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态度,这样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个性,而且对学生观念和思想的形成以及健康的成长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通过案例分析活动来进行德育

借助案例分析活动进行德育也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活动之一。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从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比如,组织学生对“苏武牧羊”的案例进行分析,思考:苏武为什么要忍受饥寒交迫而不投降?这一案例的分析是为了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真实的故事中真正理解什么是爱国主义,为什么要有爱国主义精神。

又如,组织学生进行“陈景瑞进图书馆”的讲故事活动,目的就是要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起艰苦奋斗,并帮助学生在数学家的故事中认识到科研的不易,进而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师生交流活动,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师和知心朋友,一来能够从教师自身做起,让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二来能够让学生在与教师交谈中正确对待某些事情,用教师的观点和看法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等等。总之,这些德育活动的组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对学生健康的成长、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真正促使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