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直接法教学法案例范文

直接法教学法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直接法教学法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直接法教学法案例

第1篇:直接法教学法案例范文

    [关键词]法律知识;案例讨论;教学方法;教学体会

    笔者在电大法学教育教学中运用了法律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简称“框架—案例”教学法,经过不断的摸索,对这一方法有了更深的体会,初步加以总结,以供同仁参考。

    一、采用“框架—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传统的灌输式法学教学方法是不适合广播电视大学教育模式的,主要原因首先是普通高校与广播电视大学的法学教育目标不同,因而对教学方法有不同的要求。我国普通高校在法学教学方法上是以讲授法律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法律概念、原则、规则的语义、演化特征甚至规则间的联系为主;而广播电视大学则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远程开放教育,面向地方、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广大求学者提供继续教育(而非补偿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批高质量的、适应地方和基层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因此,在法学教学方法上,应在帮助学生建立法律知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广播电视大学的办学方式不同于普通高校。相对于普通高校那种封闭型的教学模式而言,广播电视大学实行的是开放教育。这种开放教育,意味着教育观念的开放,教育对象的开放,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它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育技术和媒体手段为课程载体,采用广播、电视、文字和音像教材、计算机网络等各种教和学的方法;取消和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课程、媒体教材、学习资料、学习时间地点、学习方法、学习进度,且方式方法灵活多样。这就决定了面授辅导和各种助学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有针对性、有专题和有适应性的,以确保学员的学习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

    二、“框架—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本质

    所谓法律知识体系框架的构建,是指在法学教学中学生集中接受面授辅导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讲清楚学科的知识,为学生搭建一个该学科知识体系平台,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一学科全貌、理论框架,以便使他们在自学过程中,能有针对性地主动摄取知识,不断地充实这一知识体系。所谓法律案例讨论教学法,是指在法学教学中通过分析、讨论和研究教者所提供的案例,解释成文法的内容,解决知识体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增强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构建法律知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案例教学活动主要解决的是学科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生提出来的疑难问题以及运用法学理论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发生的具体问题,即法律适用问题。从而达到学用结合,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采用精讲答疑式案例讨论教学法,注重学员对课程内容的事先了解和预习以及师生互动交流。因此, 这种教学法对学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要求学员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教材、媒体资料充分地自学(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学习),以充实理论知识,发现实际问题。它同时注重学员对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掌握和利用,学员要能主动充分地利用学校提供的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和网络环境,开展BBS讨论、采用E mail交流,通过直播课堂实时答疑,利用校园网掌握教学信息,校园网提供的简便链接直接进入各类法律网站,浏览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学者观念和最新案例分析,以达到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全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因此这种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符合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办学模式的主导思想和原则。

    三、运用“框架—案例”教学法应处理好的基本关系

    在电大法学教学中,要处理好法律知识体系的构建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关系。由于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成文法产生的历史悠久,理论基础深厚,法律规范体系编排严谨,这在客观上要求法学教育应以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法学基本理论为目的。如果法学教学不讲授理论,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成文法。如果全部或基本上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就会妨碍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有关法学的基本原理,使得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全面性。我们的做法是,以为学生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框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精选案例,通过分析讨论案例解释成文法的内容,答疑释难,精讲多练,学以致用。

    四、实施“框架—案例”教学法的几点体会

第2篇:直接法教学法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案例驱动法;教学方法;兴趣;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8-1778-03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理论性强,原理和算法较抽象,因而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以理解、兴趣不浓,而导致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不理想。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该文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数据结构教学中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模式,由于案例驱动法的教学有较强的沟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可以把书本中枯燥、抽象的概念应用于每个精心准备的案例中,指导学生开展案例的讨论,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循序渐进的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达到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1-3]。

1 基于案例驱动法的教学

为了使得学生能真正地掌握该课程,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案例驱动法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5]。

1.1 教学案例的设计与选择

在案例驱动法教学中,案例的设计和选择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必须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针对课程的特点,不仅要考虑把课程的知识点应用于案例中,而且也要考虑案例的规模和难易程度,同时选择的案例要有趣味性和科学性。通过对每个案例的引入和讲解,使学生能在具体问题的环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循序渐进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该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设计和选择了一系列的案例,典型案例如表1所示。

1.2案例驱动法教学的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引入是案例驱动法教学的基础。在讲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室,可充分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结合课程引入的案例应该选择学生熟悉,内容较简单的案例,同时该案例能让学生直观理解,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得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理解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6]。

例如在讲解“逻辑结构”概念时,课堂上通过引入一个小场景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此概念。“假定张三周末要到花果山去旅游,张三需要从学校出发,选择一种交通工具,到景点后排队等待,排到了就课进入景点进行游玩。”在此案例中,存在多种逻辑结构。张三和花果山景点之间是一对一的关系;张三选择交通工具时,是一对多的关系;张三到花果山景点的所有可选路线是一个图状结构,该图中任何一个地点或交通站点存在多对多的关系;张三在景点排队等候时是一个线性结构,排队等候的游客的位置之间存在一对一的关系。通过此案例的引入和讲解,可以让学生发现数据结构原来就在生活中,使得学生加深对数据结构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产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又如,在讲授队列及其操作时,引入了“看病排队候诊问题”的案例,去医院看病,都得挂号,先排队得到的号会在候诊时排的前面,依次类推,可以发现这个排队候诊的特点,就是只能在一端出队列(看完病),另一端进队列(候诊,等待看病),也就是先进先出,队列是一个限定性的特殊线性表。通过这样贴近学生生活案例的讲解,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再如,在讲授树时,引入了“家族关系”的案例,对于每个家族,都有一个祖先,称为树的根,祖先的子子孙孙称为孩子,对于每个孩子也有双亲结点。通过这样的案例,学生会直观地对树有深刻的印象,加深对树的认识和理解。

1.3 案例的深入探讨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课程有8次上机实验时间,还有两周的课程设计,所以,针对引入的每个案例,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时间,使得学生能更进一步掌握课程的各知识点,提高动手编程的能力。

为了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班级学生进行了分组,每组2-3人,针对每个案例,每组进行分工,每个人的角色和任务各不相同,而且角色和任务在每个案例中进行轮换,这样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每个案例,都能完成各种任务,不断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每一个案例。当完成案例后,要进行考查,考查的主要依据是程序演示、案例分析和总结报告,以及问题的解答。程序演示主要就是把实际的案例通过高级语言实现、展示出来;案例分析和总结报告主要是每个小组对于案例的前期分析,抽象出功能模块,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能解决,形成规范文字材料;问题的解答主要是通过答辩式的方式回答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由于时间有限,一般规定每组用5分钟时间,采用PPT和程序演示结合,把每个案例完整地展现出来。而老师则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讲解,结合案例回顾所学课程的知识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课程内容和案例充分相结合。在案例给学生时,要引导学生能主动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搜集相关资料,鼓励学生相互讨论,极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效果评价

本文通过分析整理2010~2012年本三计算机专业学生实施案例驱动法教学之后的数据资料,采用多种方式对案例驱动法教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在2010年有2个班共53人,2011年一个班共30人,2012年一个班25人。在每次教学结束后,发一份调查问卷进行学生评价,同时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在结合教学过程中总结的资料一起进行综合评价,其评价的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重点评价是知识点运用能力和合作及协作能力,是为了本三的学生能快速掌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而且可以在将来工作中能快速实际操作运用,达到“上手快,后劲足”的效果。同时为了学生能学会分析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调查问卷中任务完成效果和自学能力也是很重要的部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在探究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和作用。

表2中的百分比(满意度)的结果都是近几年的平均值,在教学过程的评价中主要是笔者根据每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小组报告总结给出的参照分。统计结果显示,在2010年由于学生数多,而且案例驱动法教学第一年实施,所以学生学习兴趣性略低,而且期末平均分也比以后两年低,而在2012年,由于学生少,教学满意度提到了,期末学生考试成绩也提高了。从结果分析看,总体上采用案例教学法后教学效果良好,而且确实能够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设置的每个案例中,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 总结

通过分析,在《数据结构》课程中开展案例驱动法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教学中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教学内容设计仍需进一步更新补充完善,任务设置需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提供更详尽更合适的资料供学生进行学习,同时还要制定更为合理的评分标准,也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不断探索和改进。希望在今后在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中能够通过不懈探索、大胆尝试,进一步修改完善,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段群,田俊华,吴小娥. 案例教学法在《数据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2012(9):58.

[2] 王德刚,连志强. 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推进课程教学改革[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62-64.

[3] 陈文山. 基于案例引导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思考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1(8):196-197.

[4] 陈学刚. 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4):34-3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