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课教学案例范文

历史课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课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历史课教学案例范文

本文作者从分析目前公开出版的教育学教育案例集所收案例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教育案例的编写应遵循科学性的要求”,并就教育案例科学性的标准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观点鲜明,引人深思。编者希望能以此文引起更多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者对于该问题的关注,有力的促进教育学教育案例收编工作的规范性。

[摘 要]本文认为,目前公开出版的教育学教育案例存在规范性不强、逻辑混乱、不合规律等问题,而且此类问题不是个别现象。教育案例的编写应遵循科学性的要求,即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术道德,遵守思维规律,遵守社会原则,遵循教育规律。编制科学的教育案例是实施有效案例教学的前提。

[关键词]教育学教学 教育案例 科学性 案例教学

[作者简介]但武刚,男,湖北黄石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英语课程教学论、教育评价学。任平,安徽安庆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

近些年来,在公共教育学教学领域当中,教育案例的作用愈来愈得到重视:理论工作者主动收集中小学的教育事件或故事,探索其中的理论问题,揭示其规律性;实际工作者编写或相互交流案例,寻找有益的启示。这种良好的态势表明理论工作者关注教育实践,中小学教师关注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努力作理论上的反思,这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有益标识。鉴于目前公开出版的教育案例集质量良莠不齐,亟待作一些清理工作,使案例教学和研究工作能跨上一个新台阶。

一、界定两个概念

1.教育案例。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与教育案例这一概念相对应的事物,即教育实践中的人物、事件、具体做法。人们对教育案例有多种界定,这些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了教育案例的特征,但是往往没有区分人们使用教育案例的范围和目的。笔者从教育学教学的视角来限定教育案例的概念。教育案例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描述性事件,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个别到一般,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探寻或理解抽象的概念、规律和原则,掌握教育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具有明显的教学意义。

典型性指代表性或个性反映共性的程度。教育实践中生动形象的故事比比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被引用到教育学教学中,难免会造成教学的盲目和低效。笔者认为,只有具备典型性的事件才能作为案例用于教学。教师只有选择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讨论分析得出整体性的结论,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个别特点推断群体的全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典型的案例可以是影响深远的事件,也可以是微小的细节,要求能以小见大,提高教学效率。对于同一案例,不同的教师可以透视或者挖掘出不同的内容:有的只能找到浅层的信息,有的则得出透彻的结论。教师要善于把典型的案例分解为部分,剥去那些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内部特征,推断出的整体性结论。这一过程十分复杂,稍有偏差就会造成以偏概全的弊端。

普遍性是指符合公认的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的特性。教育学经过两千多年的研究和积累,已经揭示出了教育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教育规律需要发展,但是发展不是对已有规律的全盘否定,而是扬弃。虽然已有的教育规律和原则表述尚不精确,人们运用这些规律时还需要创造性和灵活性,但是这些规律反映了教育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遵循这些规律,就会提高教育工作的质量。优秀教师成功往往背后都隐含着对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失败的教育事例中必然包含着对教育规律的漠视和背离。

2.科学性。科学性指遵守公认的准则,遵循经过实验或实践证明了的规律的特性,指一种严谨求实的做法和兢兢业业的态度,指运用了科学方法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所具有的一种特性。“当人们说一个事物是科学的,意味着它是正确的、好的、值得追求的;反之,人们说一个事物是不科学的,则意味着它是错误的、坏的、其存在的合理性是值得怀疑的。”[1]这是人们对科学性的基本理解。判断人的行为对错的根本依据是法律和公认规范,因此,科学性还指合法性和合规范性。公认的规范包括逻辑规范、学术研究规范、社会伦理规范,等等。科学研究不能搀和个人喜怒爱好,不依赖于偶然因素,是能够得到众人认可的一种真理演绎推导思维和态度,它是一种近乎绝对客观准则的判断系统。若是有了这样一种客观的判断系统,人们就能够据此判断决定一件事物的对与错。科学性的思维和态度要求人们思想、说话、行动要有充分的根据,而不是直接地发自个人的主观臆断,要遵循一定的推理规则。首要的规则是形式逻辑,它能帮助人们从已知的真理出发,经过推理,得出新的命题,或在与他人的争论辩论中,有效地说服对方。其次,科学家运用逻辑思维和实验方法发现了大量的科学规律,而且科学性也成为科学家以外的多数研究者的学术追求,用以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科学性是任何研究工作都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对教育案例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也应以科学性为基础,做到严谨踏实、精益求精,反对马虎敷衍的态度,抛弃道听途说、故弄玄虚、花里胡哨的做法。来自教育实践中的案例时常是轻松有趣的,这可能使人产生误解,认为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实质上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更要求实事求是,容不得半点虚假和浮夸。案例培训、案例研究已经逐渐被认同,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伪案例的出现。伪案例通常包括:实际上没有发生的或依据理论逻辑而“制造”的案例;一部分是实际发生了,而另一部分是虚假的案例;过程简化或省略的案例;有明显逻辑错误的案例;过于简单的案例;仅仅具有情境价值而不具有普遍意义的案例。“伪”即是“虚假”,虚假的对立面是科学,所以引入科学性的概念至关重要。

二、教育案例科学性的标准

1.遵守国家法律和学术道德。教育案例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案例的作者和编者要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和学术道德。《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如果没有著名作者的有关信息,至少应该加以说明,或道歉。这才是一种严谨科学的态度,也是基本的职业规范。”[2]

在某一本发行量达几十万册的教育学教材[3]中难得见到几个案例,在第二章“教育功能”最后有一道思考题,要求学生运用教育功能的有关理论分析两个事件(一个是案例1,另一个是案例3)。

[案例1]:

新疆,你怎么了?

前几年,有报道称新疆某厂因把“乌鲁木齐”错印成“鸟鲁木齐”,多了一点而丢了一百万;又有印刷厂将“驼峰”错印成“驴峰”又扔掉了几百万。

新疆是产棉大省,为了解决运输的困难,使棉花销路及时销售,国家曾实行“东锭西移”的战略,把上海最先进的纺织机器运抵新疆,但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无人会操作。一些人对新疆的企业考察后说,许多大企业的设备是先进的,甚至是一流的,但产品却是二流、三流,甚至是不合格的。

这个案例无作者、无时间、无来源,读者没法甄别其真实性。报道这件事,在当时社会引起一定的反响,作者是有功之臣,应该给予起码的尊重。提供资料的来源等背景信息,可显示资料的可靠性,以便读者作深入研究。既然是“事件”,就应该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我们国家发展的速度可谓惊人,新疆也是一样。缺乏时间提示,则会给学生带来误解。寥寥不到200字,还夹杂议论性的语句和笼统的定论,也缺少对事件的详细描述。

这篇文章可能来源于《光明日报》记者郑晋鸣写的《一流设备为何二三流产品》(头版头条),发表在《光明日报》1996年4月25日。可见,这事发生在1996年以前。1996年之前的事,被编进2002年出版的教材中,且重新印刷12次,到2006年12月第20次重印,累计印刷了47.5万册。编著没有修正书稿,这种态度和做法有悖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2.遵守思维规律。教育研究和案例整理必须遵循逻辑和思维的规律,包括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规律、认识论等逻辑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规律,尤其是形式逻辑规律,如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逻辑。教育案例中主要涉及归纳推理。归纳有两种:简单枚举法、完全枚举法。如果一个陈述毫无例外地在所有的时间和所有的地方都被观察到,则这种陈述属于全称规律,在形式逻辑中用“全称条件陈述”来表达。如果一个陈述某一时间与地点里发生的一件事实,则称为单称陈述。有的人不经意中把单称陈述上升到了全称规律的高度,从而犯下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这种所谓的规律不能解释已经知道的现象、也不能预言尚未发生的事件,更不能指导我们的活动。

一个案例本身会存在逻辑问题,然而在同一本案例集中的几个案例之间也存在冲突。如两个案例依次排列,而案例所阐明的寓意存在矛盾。例如,有一本案例依次编排了“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法”和“孟母三迁”两个案例。前一个案例讲述了发明望远镜的故事。编者认为:“父母要注意保护孩子玩的天性,通过带孩子亲近大自然、做游戏、玩智力玩具等孩子最喜欢的‘休闲方法’,来培养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动手能力。”结论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最好方法是――让他玩,让孩子游戏。”紧接下来的案例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很明显,这是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一个典范。编者选择这个案例表明其对孟母教育方式的肯定和赞赏,即反对儿童游戏玩耍,这与上一个案例的核心观念上存在明显的矛盾。把矛盾的两个案例放在一起,编者又没有引导读者进行对比或批判,这样会削弱各个案例的教育价值,甚至令人困惑迷茫。

3.遵守社会原则。建立民主公正、和谐发展的社会需要有公认的准则,这些准则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的共同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如民主、自由、正义、平等、人权、崇尚真理、讲求信誉,等等。若公共出版物中蕴含着违背社会原则的精神产品,不仅相关人的利益会受到影响,而且会给读者造成不良的示范效应。

教育研究,包括案例整理,应该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这两个规律中,社会规律是第一位的。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普遍地遵守公认的社会原则,避免抓了教育的小道理,丢了社会的大道理。教材与一般图书不同。对于图书而言,读者有更多的选择权,而教材则是必读的文本,选择其中案例必须格外谨慎,要持有科学的态度和缜密的思考。

[案例2]:

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市的贫民窟。在这里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罗尔斯是个例外,他最后成了州长。他把自己成功的原因归结于其小学校长皮尔・保罗的话。当时保罗发现这里的穷孩子无所事事,旷课、斗殴,甚至砸烂教室的黑板。保罗想了很多办法来引导他们,却都没有奏效。后来,他发现这些孩子很迷信,于是在上课的时就开始给孩子看手相。当罗尔斯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保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会成为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从来没人表扬过他,保罗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州长。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时时激励他发奋向上。在以后的40多年间,他每天都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最终他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这是一本教育案例书中的一个案例。校长皮尔・保罗面对玩劣的学生束手无策,他发现学生很迷信,就利用看手相来引导学生。他给予这位小学生美好的预言,并成功了。这种宏大预言对其他人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手小的学生会自卑,没有得到良好期待和夸奖的学生会心灰意冷。通过手相术来教育顽劣的学生,不是合格教育者应有的作为。相信学生能行与迷信学生能够做一个大人物,这两者之间有显著区别。一个善意的谎言能否变成一个人相信自己能行的信念呢?这个案例将复杂的转化教育过程简单化。小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尚未形成,加上校长的这样预言应验了,这对学生的迷信思想会产生强化作用。仅凭小学生修长小拇指,就断定调皮捣蛋的他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这是宣扬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是任何现代教育所摒弃的错误做法。这个案例所讲述的真实故事是一个特例,作为新闻或茶余饭后的谈资无可厚非,如果选为教育案例,以显示校长的教育艺术就不妥了,因为它背离了基本的社会原则――反对迷信。

4.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教育系统在它的运行发展过程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它的环境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教育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随意改变和创造,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在认真分析教育现象之后才能揭示它。教育是一种复杂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有一些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如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等。“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师思想。”[4]在教育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引用某个成功或失败的案例,是为了说明教育规律、原则、方法。有的教育案例在论证某一教育规律的同时又明显违背了其它的教育规律,只重积极效果,却没有考虑到案例的消极影响,缺乏科学性。

[案例3]:

“让时间淡忘……”

某周日晚,某高中二年级三名女生,彻夜未归。学校决定给予三人记过处分。

其中一名女生说:“如果处分,我没有意见;但公布处分结果的那一天,我就自杀!”这是向学校纪律的挑战?是威胁?是心声?各种不同的猜测与说法,使处理者第一次意识到了问题的复杂程度。

最后,校方对问题处理的方式也出人意料:讲清规定,让时间淡忘一切!

一年时间过去了,有心的人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儿第一次拿到了学校的奖学金,另一个女孩儿对语文发生了深厚的兴趣,第三个女孩儿在感激学校“无为而治”的同时,发奋图强,成为班里“惟一能够背诵长篇英语课文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们没有忘记事情的经过,没有忘记学校的纪律,更没有忘记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她们的教诲和期待!

关于案例3,首先案例的来源、作者、年代、学校、事件细节都被忽略,无从考证。其次,不处分违反规定的学生,就违背基本的教育原则;处分学生,他们可能自杀,这是一个两难问题。那学生的态度很极端,学校放弃了处分,案例的作者和选用者认可了这种做法。教育者如此保持沉默才是最好的教育吗?这种教育是艺术的、智慧的还是符合什么规律的呢?学生思想转化的过程肯定被作者省略了。作为教育者,珍惜孩子的生命比履行管理规定要重要,为了未成年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应该尽到教育的职责。有“冷处理”的成功教育案例,但这种处理绝非不闻不问,而是暂时的离开或不处理,给学生一个思考的余地,避免矛盾激化。通常,“冷处理”与过后的“热处理”相结合才产生了神奇的效果,这其中包含着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尽量尊重与严格要求等原则的巧妙运用。从案例中,我们没有看到学校老师做了哪些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只是简单地不闻不问,这违背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该学校这么做成功了,有人将其作为教育案例,似乎是想供他人仿效。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坏的榜样,学校和老师要批评和惩罚时,学生一恐吓就没事了,这违背了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案例,将其前半部分作为一个情境,后半部分作为解决情境问题的一种办法,那就有教学意义,可以提高学生分析与处理情境化问题的能力。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如教师提问:“校方的做法对吗?还有其他做法吗?提出其他做法的依据是什么?”这显然不是案例选编者的预设问题,还与这一章的内容不吻合。

三、结语

笔者指出教育案例中存在的科学性问题并不是偶然的。上述各种不科学的教育案例就来自多本案例集,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案例的科学性问题同样明显。某省一家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一本教育案例评析,全书有五个部分,共127个案例。第一部分教师篇有33个案例,其中有19个案例来自公开出版的报刊,如《人民教育》、《读者》、《教师博览》、《班主任》、《语文教学通讯》等,有10个来源于书籍或文章,有4个来源于网站。编者所谓的简要注明出处,如摘自《教学机智――教师智慧的意蕴》;摘自《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小学德育案例解读》;摘自中国基础教育网,等等。信息的模糊性使得读者不明确这些是文章还是书籍,也不知道是谁的作品。在33篇案例中,编者知道作者姓名和文章具体的来源(如何年何期)的是19篇,占58%;来源于书籍、文章、网站的文章有14篇,占42%。

教育案例是教师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没有案例,案例教学无从谈起,没有好的案例,便没有有效的案例教学”[5]解决教育案例的科学性问题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编者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提高科学修养,形成严谨科学的态度;刨根问底,细心考证;对照公认的规范、原则和教育理论,多加思考;同行之间相互讨论,向有关专家虚心求教;亲自实践案例、尝试性地将案例运用于教学之中,检验其效果。只要我们坚持科学性的标准,长期积累,反复实践,就能编好案例,从而丰富教学活动。相反,从书中、网站上、平时的闲聊中任意捡几个案例来装饰教学,以讹传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对于教师而言何止是误人子弟呢?没有科学的教育案例,案例教学就会陷入平庸和谬误,甚至会葬送案例教学法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李北方.重申科学的边界[J].南风窗(半月刊),2007,(7),29.

[2]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7.

[3]笔者因故隐去了几个材料的版权信息,请读者谅解.

第2篇:历史课教学案例范文

在实施教学之前,教师可先向学生发放具有典型性的病例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的内容主要包括病例主诉、临床诊治过程、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情况的呢过。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病例资料,对该种病症的发病机制、感染方式、临床表现、诊治原则等有初步了解。学生围绕具体案例进行预习可是预习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使学生更加容易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使其进一步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更加明确[4]。此外,通过案例预习,还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巧妙将案例导入课题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精心设置案例的导入。教师可将讲述一个典型性的急诊病例作为课题的导入,而后再逐渐将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引出。对病例进行讲解时可讲到诊治措施、抢救措施、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等。在这些问题的讲解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得到充分激发,进而提高其进行主动性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通过对病例进行分析还可将临床诊治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相关问题、重点和难点问题直接引入到课堂中进行探讨,缩短临床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距离,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容易联想到临床诊治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的相关知识及技能,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5]。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在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先对所引入的案例进行分析,然后再将案例结合教学具体内容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对该种病症的临床诊治思路、诊治现状、相关具有前沿性的研究等进行讲解。然后设置具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围绕相关问题自由展开讨论。学生讨论的方式可以为自由发言的方式,也可以为分组交流、探讨的方式。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并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独立进行思考和学习,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但是案例教学的课程不是讨论课,而是学生新学的课程,其展开讨论的前提是学生已具备该种病症的相关解剖知识[6]。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应用自身已有的生理知识、解剖知识等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了解和掌握更多与该种疾病有关的知识。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须作用重点知识的讲解和诊断思路的分析,最后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4结果

经过实施案例教学法教学实践后,学生在理论课和见习课上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明显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有显著性提高。在考题难度相似的综合考试中,学生的平均成绩与之前比较有了8-16分的提高;讨论课实施结果显示,学生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明显提高,学生的临床实际操作技能也得到显著提高,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直接参与患者诊治及护理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在教学评估中,该专业教学被评为“优秀”。毕业后,该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明显提高。

5讨论

第3篇:历史课教学案例范文

Use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YAO Shuian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Zhengzhou, He'nan 451191)

Abstract As a basic discipline,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eaching is self-evident, coupled with its own highly practical, so by the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focus on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Case Method is under conditions of a new era of educational reform guided strong teaching methods,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can compensate largely for various deficiencie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a discussion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nduct in-depth analysis, puts forwar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case teaching metho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lassroom efficiency

1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

1.1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基础的教育方法,它主要是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之下,结合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思考和分析等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活动当中加强对于经验的积累,并不断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另一方面来看,案例教学法又可以定义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案例教学法的重要载体就是实际案例,对于案例的提供既要具有相关性,又要具有启发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进行思考和分析。并不断迎合教学内容的需要,真正意义上做到立足于教材,为教材服务。其次,从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法表现出的动态性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够相比的,案例教学当中,教师并不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从侧面上引导,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的本质。最后,从教学评价方面来看,案例教学法所重点强调的是对于案例的分析过程,利用有效的资源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不断强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 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2.1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案例教学的内容方面上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当中涉及到的案例主要展现的是组织管理当中和人力资源相关的现实背景或者具体事例。在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着重强调的是关于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而案例教学法的存在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去。在案例教学当中,对于高校大学生主体而言,所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关于案例的理解,只有充分掌握案例的内容才能够更好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明确时间可能带来的后果。其次,学生要以一个富有逻辑性的头脑来看待案例,这也符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的需要。就此而言,案例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强化该专业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有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

将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现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难免会在这一环节出现种种问题。在案例教学当中,融入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学生能够在学习他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得出处理事务的方法所在。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在案例讨论的过程当中,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能够得到提升,看待事物的角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有效地拓宽了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就不至于对于周边的环境过于陌生,能够有效地将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当中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教育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永远处于主导性地位,学生永远处于主体地位,无论是在传统课堂之上,还是新课改环境下的教育活动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都是极其重要的。在案例教学法的推动之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角色变化是前所未有的,不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是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下,教师和学生一起思考问题,教师充分调动起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这样一来,学生的想法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来,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进度。

3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3.1 案例引用中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库的建设问题

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当中,能否取得最大程度上的成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能够收集到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各大高校现有状况来看,在案例选择上面严重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的特征,也不能够考虑到实际操作的需要,学生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问题或者不解之处。更为重要的是,在案例开发的方面,又呈现出速度极为缓慢的特征,长期受到经费不足的影响,教师没有积极开发案例的动力支撑。往往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案例研究工作中来。

3.2 案例使用中缺乏实践经验

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很快,前景一片光明,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有的高校刚刚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师资力量方面极为匮乏。在这种情况之下,很多教师是转专业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经过实际的操作和训练,以至于对案例当中的环节把握存在问题。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缺乏有指导性的意见,往往没有了学习的方向,违背了高校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初衷。并且从宏观环境来看,我国高校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教育体制的限制,我国高校当中的大学生都是高中直接升入大学,没有实践经验,甚至缺乏对于企业的正确认识。所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在进行案例学习的时候,也仅仅停留在表层,无法理解深层次的含义,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3.3 按理讲授中的教学效果问题

在现有的案例教学的基础之上,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有84%的学生对于现有的案例教学法持有不满意的态度,这些学生普遍认为,尽管案例教学法当中涉及到实际案例,但是对于自己的学习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影响,以至于自己很难掌握好课堂教学的内容。

4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中案例教学法效果的措施

4.1 加强案例选择,建设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库

案例是案例教学法存在的基础,也是重要的支撑,对于案例的选择务必要受到重视。通常来说,教师获取案例的途径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根据实际需要自己编写案例,另一个是引用别人编写的案例。无论是哪种案例来源途径,其最终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案例的典型性,从而明白事件当中的原理所在,知道事物的起因是什么。案例教学法发生于真实的情境设置当中,从而使得问题能够更为形象、客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事实上,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有必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案例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明白其中的关联所在,进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人力资源管理库的建设方面,可以考虑通过企业实践来进行案例的编写,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源管理这个专业本身就和企业经营发展息息相关。如果师生能够立足于企业的实践活动来完成这一项工作,那么势必会取得极佳的效果。尽管很多高校都开展了相关的实践活动,但是大都只是敷衍了事,不能取得实效。为了能够弥补这种状况所带来的种种不足,高校可以安排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组成一个小组,在讲授完案例之后,针对案例当中的内容向学生进行提问,使得案例教学法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

4.2 加强教师实践力度,积极引导专业化讨论

相比于其他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是显而易见的,使得这一专业对于教师的需求量直线上升,对于教师质量的要求也是很高。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还要掌握一定的实践能力,我国高校当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往往在理论基础方面表现得很好,却极其缺乏实践能力。对此,高校要为教师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得教师能够得到更多的企业挂职的机会。教师要倡导学生进行专业化讨论,这种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可以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教学相长,双向提升。

4.3 注重学生参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在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当中,教师理应采取有效的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这并不是强制性的灌输,而是启发式的引导。譬如说在组织形式上面,完全可以采用合作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发组成小组,来针对案例当中涉及到的内容或者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针对所学习的内容安排一些模式实验,将课堂效率提升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上来。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之下,近些年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了显著的变化,逐渐将重点放在了实践能力方面,也可以说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如此一来,学生就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实际经验,逐步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在这种情形之下,案例教学法无疑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载体,提供了极强的辅支撑。值得一提的是,在案例教学法当中,我们还要适当地融入建构主义思想,众所周知,建构主义教学观当中强调“知识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也就是说,不同人具有不同的认知,是因为其所处的背景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案例教学法当中,学习者有必要建构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第4篇:历史课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网络;必要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2014302

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主要研究企业的投资管理、筹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等内容,通过教学,学生应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财务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能力。案例教学法以其良好的互动性、启发性和实践性的优势很好地满足了财务管理教学需要,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传统的案例教学一般在课堂中进行,主要采用集中讨论的教学形式。随着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为案例教学拓宽了教学空间,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形式脱颖而出。本文就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优点、课堂案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展网络案例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展开探讨。

1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优点

1.1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教学效果

财务管理着重研究如何管理资金运动和处理财务关系,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传统教学方式往往讲授基本理论和各种决策判断的公式模型,忽略了对决策有实际影响的人、制度、文化等因素,因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做到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可以把真实的企业财务案例展现给学生,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自觉进入财务工作的“现场”,充当其中的“角色”,充分考虑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多角度分析和讨论问题,掌握在既定理财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财务管理教学效果。

1.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案例教学将企业财务管理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实的、复杂多变的财务活动情境,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实际应用能力。案例教学倡导多向、发散型的思维方式,答案不求唯一,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并进行课堂辩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沟通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撰写发言提纲、案例分析报告,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财经写作能力。

1.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开展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能促使教师加深财务理论的研究,注重财务管理的实践和调研,有利于教师提高理论水平的、丰富实践经验。案例教学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设计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和具有启发性的案例,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实施阶段,教师恰当合理的组织和引导案例讨论,营造良好的讨论气氛,有利于教师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的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案例、解决问题的过程,能促使教师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业务水平。

2财务管理课堂案例教学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案例教学采用在课堂中集中讨论的教学形式,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对案例展开全面分析。尤其是财务管理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内容包括公司背景情况、经营状况说明以及很多报表数据,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其中的财务问题分析清楚,更难以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这样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效果。

(2)财务管理课程通常有64课时,由于教学内容很多,理论讲授和练习巩固要占用大部分课时,剩下开展案例教学的课时很少。

(3)受传统文化和教学体制的影响,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很难在公众场合对教师或其他人的观点提出怀疑或质疑。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大多数学生羞于开口,或者敷衍了事,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4)会计专业比较热门,学生多,师资力量有限,教师经常上合班课,人数在100人左右,如果每5位同学成立一个讨论小组,将会有20组,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多小组没有发言的机会,没有时间展开充分的讨论分析和总结评价。

3财务管理课程实施网络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3.1课程学习资源更丰富

网络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案例教学平台具备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案例素材、学习指导、参考文献以及财经证券网站链接,学生可以在案例分析和讨论过程中,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和分析思路,为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提供条件。网络环境下,还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文字、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呈现案例,改变传统案例纯粹文本信息的展示方式,真实生动地呈现案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互动交流更充分

网络教学平台设立了留言板、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答疑室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分别进行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以实现答疑解惑、信息交流和分组讨论的目的。在网络环境下,没有受到课堂教学的时间、地点和心理等因素的约束,学习氛围更加宽松、民主,学生会变得更加大胆,更加主动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直接向教师提出疑问,也可以在讨论区上发言,以获得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开拓自己的分析思路。在讨论区,每个小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以及对问题的看法,甚至可以针锋相对地就某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教师除了解答学生所提的疑难问题,重心应放在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以学生的自主讨论和思考为主,鼓励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分析,并通过留言板、教师公告等多种形式提示问题以引导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在网络环境中交流会更加充分。

3.3教学资源的共享性增大

由于空间、时间以及教育资源的限制,传统的课堂案例教学最佳的班级规模在30—40人之间,人数过多不能充分展开交流讨论,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利用网络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广泛自由讨论,相互启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课堂教学条件的限制,班级规模可以扩大到100人左右。利用网络平台,通过案例素材的选择编辑、学习指导的制定,形成了案例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节约教学准备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4财务管理课程实施网络案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4.1技术条件

随着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者的参与程度需求的增长,以及对网络教学的理解不断深入,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取代了点播式教学平台,为案例教学提供了技术条件。财务管理精品课程网站或网络教学平台,为案例教学提供完善的网络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网络案例教学平台具备以下几个功能:案例资源管理、案例教学组织、学习支持、教学交互和教学评价。网络教学平台除了提供案例素材,还要提供学习指导、参考文献以及财经证券网站链接,以便于学生自主探究。作为交互式网络教学平台还要设立留言板、答疑室、公共讨论区、小组专用讨论区等不同形式的交互区,分别进行师生交流、小组交流和总结交流,以实现答疑解惑、信息交流和分组讨论的目的。在课程交互区,教师针对案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并通过恰当方式引导学生对案例展开充分的讨论。学生也可以通过交互区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辩论等方式进行协作学习。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中完成对课程知识的建构。

4.2教师因素

网络案例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除了具备广博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扎实的财务理论功底、较强的驾驭案例讨论的能力,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操作技能,从而能够利用网络教学平成课程资源建设、组织教学和教学监控等任务。

目前,很多学校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对教师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操作技能。教师经过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具备了开展网络案例教学的业务技能。

网络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案例讨论、教学监控等都需要教师进行解答和参与,这给教师在课余时间增加了很大的教学工作量,学校可以出台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对参与网络教学的教师适当地进行鼓励,按照相应的教学工作量给予补助。

4.3学生因素

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好奇求新心理、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和自我实现欲望。网络正好符合了大学生认知和成长规律,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突出其自身的主体地位,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是他们自由表达思想和交流感情的主要场所。网络教学是学生喜爱的并且灵活便利的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下开展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在学生喜欢和熟悉的网络环境中,以网络中热点的财经事件为素材,以丰富的多种媒体形式展现案例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4.4教学管理

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差,因此,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措施是网络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保障。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制定网上案例学习评价标准,评价的方面有:学生在案例讨论活动中的参与度;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准确度是否扣题、是否有独到见解、是否有实践意义;案例分析报告中体现的对关键问题的把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案例讨论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和实时监控,案例讨论结束后,根据学生参与讨论情况和案例分析报告的质量给予评分,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网上案例讨论,不断提高网上案例讨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向阳.基于网络的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与控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1):3436.

[2]张建华.基于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探讨[J].财务与金融,2010,(1):5861.

第5篇:历史课教学案例范文

1 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及其具体模式分析

当前我国的本科法学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王泽鉴先生提出,“法学实践性教学的内容广泛,并且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不过,案例教学在其中始终居于某种关键地位”[1]。案例教学法自八十年代末被引入我国的法学教育,经历了二十几年的推广,至今已取得相当的进展和成果。归纳起来,现代法学教育采用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下几种。

1.1 美国为代表的判例教学法

1871年,兰德尔教授在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创以案例讲授法律的方法。兰德尔主张以学习法院的判例为重心,熟练律师的思考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推理、表达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所谓案例式教学[2]。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仅是掌握法理和法律条文,更要将精力投入阅读和思考指定的专题性案例,然后围绕所涉及的法律原则及其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课堂讨论。

这种案例教学方法以律师培养为目标,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的独特方法,但适用过程中其弊端也表现明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判例教学法的有效实施对教师及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并不适合于所有的学生和法学院;第二,问答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法在大班授课极易导致时间的浪费,没有充足时间说明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第三,过于重视逻辑推理而轻视生活的真实经验,易导致学生对整个案例缺乏真实的情景认识和现实体验。

1.2 德国为代表的实例研习法

实例研习作为德国法学教育的基本方法,对深刻理解和掌握法律概念和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德意志法官法》规定,只有经过法学院的学习才能取得申请国家司法考试的资格,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要想成为法官、检察官、高级行政官员或大学法学教授,则还必须经过见习期并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在德国两次国家司法考试中,笔试、口试都是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出现。德国采用的实例研习模式主要包括讲授课、研习小组和练习课。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是德国法学教育的基石。

德国的案例教学模式建立在其法律高度法典化的基础上,这与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有本质的区别。德国的法学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为:第一,法学教育的时间过长,毕业生开始法律职业生涯的年龄较大。第二,培养法官的目标模式使课程设置偏重司法,忽视律师等法律职业。

1.3 模拟法庭教学模式

模拟法庭一词是由美国法学院中设置的“moot court”课程翻译而来,是指法学院举办的讨论模拟或者假设案件的虚拟法庭。学生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的撰写、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熟悉司法审判及仲裁的实际过程,掌握与案件相关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为案例教学的一种模式,模拟法庭教学是法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途径,但其适用过程中也体现出相当的局限性。第一,学生需要置身于特定场景进行真实演练才能够感悟庭审过程,这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和充分的时间保证;其次,学生们一般在上演之前已准备好剧本,剧本中写好了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的台词,包括最后的判决和理由,而这显然不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法律思维和辩论能力。

1.4 法律诊所教学模式

法律诊所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法学院普遍兴起的一种新的法学教育方法,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通过诊所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法律实际运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实际能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深入理解,缩小学院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意识观念” [3]通过法律诊所模式,学生能接触到真实的案件背景材料和真实的当事人,学习设身处地理解当事人的感受;学习到咨询、谈判、起草法律文件等基本法律技能。

法律诊所教育基于以上的优势,已被许多国家作为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目前,美国政府认可的法律院校被要求必须开设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4]。我国许多高校的法学院也陆续开设了该课程,开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实际生活中很多案件不具有典型性,并不适合法律诊所教学;第二,法学院在校学生并未取得执业资格,在调查取证、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上存在障碍。第三,法律诊所教育的开展需要固定的场地会见当事人、接待咨询等,这都需要持久和稳定的经济投入,很多学校无法达到要求。

2 我国本科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选择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种案例教学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也有其弊端。我们应充分借鉴其优势,创设符合我国法学教育的案例教学模式,而这一模式应该是渐进和多样的。我国是法典化的法律体系,可以适度借鉴德国模式,同时,美国式的案例教学法对我们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笔者认为,可以建立三层次的案例教学模式。

(1)第一层次,在低年级(一、二),以法学理论知识讲授为基础、以案例教学方法为手段,并设置基础案例练习课。

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法律的规则和原则都由立法者规定于法典之中,具有深厚的法学知识积累是首要必备的。我国低年级学生缺乏全面系统的法律知识,无法真正理解法律,当然也不具备分析和处理具体案件的能力,相比英美国家,英美法的规则和原则大多散见在具体的案例之中,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具体案例就能掌握法律。许多学者主张照搬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这没有考虑到具体国情的差??。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我们应当坚持以讲授法为基础,只有教师通过讲授方式阐述法律的理论和原则,对法律规则进行详细注释和解读,低年级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才成为可能。

除了课堂讲授,还可以借鉴德国系统性设置案例练习课程的模式。通过基础案例练习课程,学生对相应的部门法知识有了更加深入和体系性地掌握,并有助于充分了解法律适用的基本方法,训练了学生的书面分析和表达能力,更为以后的课程学习打下牢固基础。

(2)第二层次,在中(二、三)年级,依托模拟法庭等课程进行教学,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法律技能,并设置高级案例练习课。

中年级学生实体法和诉讼法理论课程基本学习完毕,对法律知识和法律程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大部分同学都参加过假期实习和法庭旁听,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历。如前所述,模拟法庭教学活动涉及民法、刑法、行政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多部法律知识,从开庭前到庭审过程,学生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往往能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学习和讨论。在实际演练的过程中,学生要反复熟悉庭审规则、审判程序,不断运用证据和法庭规则,与对方进行对抗,在积极的角色抗辩中,逐步学习法庭庭审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程序。

同?r,在完成低年级的基础案例练习课之后,可以继续设置深入培养法律专业技能的高级案例练习课程。低年级阶段学生的知识体系尚未建立,选取的案例比较简单;进入中年级阶段,案例练习课难度增大,更注重理论深度和职业技能的训练。

(3)第三层次,在高(三、四)年级,依托法律诊所等课程进行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进入高年级阶段,通过前面两个层次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已具备较深厚的法学理论基础并掌握了一定的法律职业技能,其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此时,让学生与社会现实进行真正接触,法律诊所教育提供了最佳的学习平台。通过真实的案件环境,学生与案件当事人直接沟通交流,亲历一个完整案件的全部过程。同时,法律诊所对案件当事人、案件处理结果等问题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必然感受到强烈的职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6篇:历史课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师教育;课堂教学

20世纪20年代以来,案例教学已成为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法律和医学领域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本教学模式,因其独特的互动与多元等特征,也逐渐地为教育学领域所运用,正如许立新教授所指出的,对案例教学不断增长的兴趣来自于人们对作为与抽象和概括相对立的“叙事”这一思想形式及其价值的日益欣赏[1]。尽管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认识和实践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课程与教学论”中“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的课堂教学为例,展示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实际运用过程,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一、一则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观察

1. 教学准备

案例选择 该课紧密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及课堂教学方法发展的最新动态,引导学生联系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进行学习,前期在理论传授与课堂教学技能要求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针对当前案例探究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等问题,教师以一堂校本公开课“学习方式的变革”的录像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案例探究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解读其中的有效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教学前的提示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案例展示中需注意的问题:第一,注意思考所学过的案例探究教学方法的含义、特点及其在本堂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第二,注意观察案例中课堂教学的内容,其中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及教师所采取的突破手段,与以前观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的创新点;第三,注意思考案例中的教学对象(某高校大一新生),学生所拥有的知识前提等背景因素;第四,教学中学生可能对教学方法运用的效果产生疑问,提醒学生重点思考这一问题。

辅助工具的开发 案例展示前,教师在讲解课堂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后,结合本课堂案例教学的任务导向、问题解决性质、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合作开发案例观察记录表,并分发给学生。

2. 教学过程

教学中的任务选择与分配 教师提出本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案例展示,让学生学会分析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要求包括观察案例中教师对案例探究教学方法的设计及运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效果、课堂教学的环境因素等问题。围绕“教师案例运用效果”核心问题,要求学生分别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知识落实、教学环境四个角度,分组观察与讨论。同时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本堂课主要解决了教学方法运用中的哪些问题?其中的关键问题是什么?(2)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发展的?(3)对本堂课所遇到的问题,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怎样解决?为什么?(4)你认为这堂课的教学对学生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5)你从这个教学案例中学到了什么?

学生在课堂中的观察与思考

A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案例运用过程的能动性。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回答中可看出案例运用的目标达成度比较高。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少,在提供主动参与机会的情况下,没有同学主动举手发言,学生的热情度不够,说明教师在案例运用中的操作功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较大。例如典型片段“感知学习生活”中,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回应仅仅是“你回答很好”等。教师选择“美国的自主学习模式实验”和“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案例导入,体现了学习方式理论的生活性和思想性,问题设置也能反映学习方式变革的现实问题。观察发现,两位学生根据老师的设问回答的内容与老师的达成度很高。这是否意味着问题的难度不够?是否需要提高有效思考的广度?是否可以尝试由学生提出问题?

B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整个教学环节始终是以目标为导向,多种材料不同角度的呈示方式印象比较深刻。但教师始终行走在讲台附近,说明过于关注环节和呈现,也影响了老师解答、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效果以及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 例如在“典型片段—解读学习方式”环节中,美国学生在“自主性学习模式实验”和中国学生在“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期间新变化的四个场景之一,教师设计的追问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化中体现的道理,让学生主动构建学习方式变革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探究性。但教师讲解过程中有点模糊,其中的学习方式变革的“本质”和“道理”应说清楚是什么。

C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整堂课具有一定的开放、自由的特点,也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与尊重,具有一定的创新特质。但有的问题抛给学生后,没激发学生的热情,说明问题可能太易或太难,也有可能是偏多,如在“典型片段—合作探究”中,教师针对“学习方式变革的意义”的教学,采用的是合作探究的方式,在环节安排、教材处理与分工要求方面有特色,应该是有效的。但是,观察发现,组内有合作,组间无竞争。而且合作仅用2分30秒,存在时间不足。另外,学生发言说“我认为……”,这不是本组意见,教师评价也不妥。

D组的观察与思考结果:通过层层递进的设疑与追问,使得知识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实施得比较紧凑,知识的落实也保证了准确性。不足之处就是资源整合中教材处理太细,偶尔忽视了对学生的评价。如在“典型片段—创造学习生活”中教师引导学生从自主性学习方式的建构中启发学生得出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意义与途径,这部分的知识是重点但不是难点。在这里,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关于学习方式的知识基础,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学生最后的结论:本节课无论是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还是从课堂教学氛围来看都充分发挥了案例探究法的作用,如教师提供了活生生的“美国的自主学习模式实验”和“卢仲衡的数学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案例等素材,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师生共同设计的问题中,他们将思考点放在诸如“自主性学习模式中按需学习计划与非指导性教学的关系与处理方法”、“自学辅导教学改革试验中所体现的启、读、练、知、结相结合的原则”等问题的思辨和推理上。教学过程是通过在问题引领下的对话与交流,启发和引导学生。教师并没有将理论点直接传授给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在平等的商榷中提出建设性意见。这些对学生和我们都有很大的启发意义,让我们懂得运用案例时必须要注意教学中怎么启发学生、怎样针对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等。

教师的教学反思记录

特殊的教学场景为学生提供了对课堂上随机生成问题进行专业思考的机会。面对鲜活的学习模式实验问题,学生们能够在独立思考的同时,及时参与到集体讨论中,激发运用所学的教学方法的理论来说明实际教学中产生的问题的热情。学生们增长了应对课堂教学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的经验及机智,并在积极思考与讨论中生成了问题解决的措施。这节课帮助学生学会了遵循课堂教学展开中的逻辑思维分析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能够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或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去思考问题,可以富有成效地联系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教师的角色变换等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明确了一个教学方法运用自如的课堂,教师具备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反思性实践、整合知识、技能和经验可能发挥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懂得了在处理突发的教学问题时,教学经验积累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呈现形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但是,要实现高效的案例教学,这节课仍有值得探讨的问题:第一,案例呈现的故事性与趣味性问题。第二,录像课的观察中出现了一些寓“理”之“题”,但教学中没有抓住这些“机遇”,影响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分析。第三,本教学案例的功能发挥并不充分。本节课所设计的问题都有特定的价值向度,但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回答来看出现了“浅尝辄止”的现象。在展示情境与问题后,应该给学生足够时间,让学生既能认识课堂教学中所反映的教学方法运用的现象,又能把握其本质。

二、课堂教学观察的启示

1. 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程中的突出优势

培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案例教学在教师教育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师范生适应教育实习和满足将来进行教学工作需要来说,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势:

一是凸显过程的生成性。对生成的关注,是案例教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起点与力量源泉。在案例教学的教与学现象发生的进程中,生成与变化包含有新的教学思想与学习思维,是场景参与者新的知识生成的过程。它们既呈现出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独特性,也表现出所有发生的行为与特性的有机和谐性。在这些行为过程中所产生的教师个体、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使整个课堂自始至终处于动态的生成过程之中。在上述课堂中,教师围绕“课堂教学方法的运用”这一核心内容,从不同角度建立起录像课与学生思考问题之间的联系,学生与这些资料与问题之间形成了一种多向“互动”的关系。学生在对录像课的观察与分析中的获得,是在由案例资料和小组讨论与学习的交互作用中生成的。

二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想和建构主义认识论思想,符合现代教学论发挥主体性的客观要求,也适应了学生在建构知识、接受世界发展中形成的内在认识秩序,这是案例教学法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案例教学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提供了特殊的学习情境。在案例的呈现中,学生自主迁移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反复冲突中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交互。其次,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够以对案例中呈现的问题为起点,以问题表征和问题解决为指向,由此达到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目标。最后,在情境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合作的意义建构过程中,会话与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对话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课堂教学在这种对话与交流中,促成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一堂录像课的观察与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的情境描述,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是在观察与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课堂教学这一特定情境中进行的,让学生看到如何进行专业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与新的专业行动决策。

三是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提高专业化水平。在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教师初始接触案例的原始材料,还是把原始材料转变为案例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经历了的过程蕴含着的困惑、感悟等能够激发自身的职业热情,并为教师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留下深深的印记。在将其付诸课堂教学实践引领学生体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反思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教师对自身工作的理解,更加明确了教学中的要求与方向,明确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关系与价值,在这种预测性、实践性与反思叠运行中,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2]。这堂案例教学的教学实施中,教师参与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并通过问题设计与讨论启发,做好了学生课例展示中的观察引领者的角色,教师自身加深了理论理解与课堂教学指导能力,提升了专业水平。

2. 运用案例教学时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是教学案例的质量问题。要保障教学案例的质量方面,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案例教学中的基础性概念。案例故事所依据或反映的理论背景和思维逻辑是教学过程切入和案例材料组织的关键,因而要对此做出清晰的说明,使教学过程具备其应有的理论价值和意义[3]。其次,案例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教学要保证是对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情节的叙述,要具体地展示事件演进的全过程,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案例进程[4]。再次,案例的编写与执行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与程序。在选择、编制与运用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到运用过程的复杂性,考虑清楚案例教学的具体目标、案例的复杂背景、关键性细则、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最后,案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通过学习案例让学生学会理性的决策形式和科学的原则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二是案例教学的局限性问题。首先案例教学自身的局限性。案例教学中,无论是案例的选择还是其编制与实施,都具有较高的复杂性,期间的工作量要远远高于其他方式的教学。其次案例教学的适用对象较为有限。有研究发现,对研究生进行案例教学的效果要优于本科生。而以教学实践为主要目的的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主,但要充分考虑到学校师资、学生课程设置及班级规模等整体实际情况确定案例教学的比例,从而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此外我国的案例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同时,很多教师对案例教学模式不太适应。这些都已成为教师运用案例教学中的困难与挑战。

参考文献:

[1]许立新.案例教学:当代中国教师教育模式的新视野[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1).

[2]郑金洲.认识“案例”[J].上海教育科研,2001(2).

第7篇:历史课教学案例范文

1 准备定向,激学引欲,激发思维――导向

根据学生自学能力的个体差异,“学案”应在课前适当时间内发给学生,通过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阅读教科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旧启新,为知识的迁移创造良好的条件.新课伊始,要求教师分析教材、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认真备课,从构建良好的知识准备、方法准备和心理准备入手,组织学生开展“短、平、快”的学习热身运动,运用导语、演示实验或现代教育技术等手段,创设适当情景,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提出仅依靠已有的知识或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尽可能使学生产生急于解决问题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

2 以案导学,据案自学,展开思维――导学

在学生了解了学习目标,产生了学习欲望之后,顺势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运用学案这个主动学习的工具,自主学习教材,自己动手探究难点,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启发学生主动质疑.在尝试自主学习阶段,教师不要随便干预学生,要舍得“放”,放心地让学生进行探索并解决各种问题.学生依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原有知识结构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被同化或顺应,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疑问、不明确或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展开的思维的翅膀,从不同方面考虑问题.

3 引导探究,探究质疑.活化思维――导研

探究性教学是最能使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有效教学方法,对学生在据案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疑点、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抽象问题模型化,对物理现象所隐含的本质属性、规律进行抽象归纳、猜想,设计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的方案,然后学生进行理论或实验探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质疑,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通过发散――收敛――发散的多次循环,迸一步活化思维.

4 组织讨论,合作释疑,深化思维――导疑

对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个别疑点,及时组织学生(前、后、左、右四个同学分成一组)进行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做的分析、对问题的看法,供其他同学讨论、批评、切磋、补充.讨论中,教师要容忍一时的无秩序的“混乱”,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虚心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但时间不宜过长,经学生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决不浪费时间,教师应立即给所有学生分析讲解难点和疑点知识.

5 精讲点拨,归纳总结,整合思维――导法

针对合作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教师进行精讲点拨.教师讲解中重点抓住前后知识间的共同要素,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帮助学生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总结学习的知识要点,以达到补充完善、整合提升的效果.

6 评价激励,分层练习,差异发展――导评

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讨论过程中提出的好方法,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教师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明白的,要鼓励其大胆去探索.在学案中教师要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组和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选择,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多体验一点成功的欢乐,少体验一点失败的痛苦,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学案”中的分层练习题,教师要督促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同时在巡视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反馈结果,及时矫正,并补充补偿性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把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

7 知识拓展,创造运用,拓展思维――导创

学案中设置一些与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新情景问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求知识、思维的拓展,提高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上述六个环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的物理元认知水平.

第8篇:历史课教学案例范文

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历史学习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有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客观正确的历史分析方法,掌握历史规律,能够分析当今历史发展趋势。但是历史教学受到某些方面的限制无法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认为兴趣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历史教学的开展。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导师,只有兴趣的指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但是当前历史学习没有走出传统的教学套路,学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还是认为只要背诵就能考高分,只是为了完成固定的学习任务,没有任何自己的兴趣在里面。虽然在新课改的趋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也在不断革新,但是穿新鞋走老路,学生没有兴趣还是无法实现课程的彻底改革。那么如何切实开展兴趣教学呢?我认为从以下几点入手效果比较理想。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界定师生角色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正确的意识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将这个理论运用到教育领域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历史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就历史教师而言,要做到以高中生为中心,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要历史教师付诸于实际教学中,老师们要改变过去唱"独角戏"的做法,真正把课堂让出来,做一个引路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形成大家共同讨论、共同学习的氛围,让高中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应有的体现。相信通过历史教师和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高中生历史课堂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一定程度地激发。

2.从教学的制定者和引导者入手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者,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因此其自身的意识和教学素质强弱高低对于兴趣教学的开展顺利与否有很大的关系。不少教师虽然了解兴趣教学,但是由于理解片面化,浮于表面,以为兴趣教学就是使课堂变得有趣生动,没有关注与课程内容的结合,导致兴趣教学流于形式,虽然课堂气氛好很多,但是没有什么教学成效。

2.1 教师要深入了解兴趣教学的内涵,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是手段,一种教学策略,最终的旨归是让学生自觉轻松地掌握课本知识,开阔历史视野。教师不仅要对历史课程有深入的把握,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在教学空余时间多阅读专业教学书籍,对于兴趣教学进行深入了解和学习以指导实践教学。

2.2 很多教师过于看重学习的成绩毫不在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状态,不少教师会发现学生充满乐趣学到的东西记忆时间比较长,因此教师要树立兴趣教学的意识,认识到兴趣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能忽略这个教学模块。

2.3 建议教师之间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争取提高班级整体教学水平,共享教学资源,对于兴趣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解决,促进兴趣教学的不断完善。这主要是由于兴趣教学作为新的教学模块一直是教学难点,由于缺少教学示范和研究,其开展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学校内教师要综合教学经验进行理论提升,不断完善自身的兴趣教学能力。总之,教师作为兴趣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必须增强教学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做好准备。

3.建立学生的主体性,能够有效带动兴趣的形成

主体性是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性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自觉审视历史学习过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什么说主体性对于学生的兴趣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呢?这是因为高中阶段学生具有强烈的个体独立意识和表现自我的、表达自己的愿望与需求。但是不少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自己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和主体发展趋势,上课采取满堂灌的形式,严重扼杀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其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逐步对于历史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偏见,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亦步亦趋,不停地做笔记、背笔记。

4.充分挖掘教学素材,合理的开发利用教材

由于我国教育设施的局限性,历史教材是老师进行传道授业的基本方式,它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课改之后,对教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这一教学环境实际情况,历史教材也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外部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此来吸引、诱导高中生形成相应的课堂学习兴趣。因此,历史教材编写者应树立新的教材观,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全力做到教材内容符合高中生的发展要求,不让教材内容流于形式化和程序化,而作为教育一线的高中历史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该以高中生为中心,在了解高中生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整合教材,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真正做到活用教材教知识,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墨守成规地教教材。

5.帮助高中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立志教育,启发高中生自觉勤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高中生能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高分数,而是获取相关的历史知识,然后做到学以致用,以史为鉴,更为重要的是在以后的人生中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突显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理想的产生是以现实作为基础的,虽然理想的建立与自己的兴趣爱好息息相关,但是更应该与社会的现实需要相联系,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理想,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会更大。随着我国加入了WTO之后,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范增,更加重视人才道德的考察。根据这种要求,历史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帮助高中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具体指导学生实现理想的方法,从理想这一高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运用教师期望效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9篇:历史课教学案例范文

摘要:案例教学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改革的一种尝试,它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结构。

关键词 :案例教学 职业角色意识 学习结构 实践导向

案例教学是行动导向课程倡导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当前,随着以实践导向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中,让案例走近学生,让案例走进课程,让案例走进课堂已成为共识。经过一番探索,笔者想把自己的一点体会和启示与大家分享,以下是案例教学带给课程改革的新视角。

一、潜移默化的职业角色意识培养

以实践为导向课程的关键和灵魂是学生的职业角色意识培养。所谓职业角色意识是指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是干什么的,从事这一职业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职责,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毋庸置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定位是一名准幼儿教师,从一名普通学生到一名准幼儿教师再到一名幼儿教师的成长过程中,学生的角色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有了正确的角色意识,它就会贯彻在未来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方方面面,可以提升工作的成功率。如果一名学生有了正确的角色意识,就会提高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笔者认为学生角色意识的培养是一种心灵历程的培养,是一种在参与中有体验,在体验中有感悟,在感悟中有提升的过程。案例教学恰好提供给学生这样一种情境:参与—体验—感悟—反馈的情境。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课前栏目中,给同学们安排的是大家说案例。每次的课堂上由两名学生提供给大家两个活灵活现的案例,案例中有生动的人物,形象的语言、具体的动作、细腻的心理活动,通过案例一下子把大家带入到幼儿园的一节课、一个活动、一个生活环节的场景里,一个个案例展示了幼儿们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展示了教师们灵活细致的教育技巧。如:李雪同学提供给大家的案例是《我不想编结了》,让大家看到了幼儿对当前活动不感兴趣时,他会如何为自己寻找借口,教师又是如何观察幼儿并寻找到恰当的时机引导幼儿的活动。一个个案例把幼儿教师的形象,幼儿教师的工作、幼儿教师的情感、幼儿教师的能力要求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印刻在学生的心中。通过感悟和体验,对于自己作为一名准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学生一定能寻找到一份满意的答案。

二、改变学生学习结构,提高学习能力

职业中专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实令人担忧,她们普遍厌学,没有学习目标,没有学习动力、没有学习方法,课堂上没精打采,积极性低,主动性差。往往在课堂上教师热情高涨,学生反应则是冷若冰霜。造成这种反差的主要原因是“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学习模式差异。

如果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告诉给学生什么,让学生知道什么,学会什么,那么案例教学则是学生告诉给老师什么,让自己知道什么,学会什么。例如:笔者在上幼儿角色游戏及指导一课时,给同学们提供了三个幼儿园游戏的案例——《湿的被子能给孩子盖吗?》《检查卫生的来了》《竞争当爸爸》。这三个案例蕴含了该节课的精华,案例呈现后,同学们首先被真实生动的内容所吸引,进一步经过同学们的分析,她们告诉了老师、告诉了大家该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必须在幼儿游戏中进行观察和指导,可以指导游戏的主题、情节、内容、角色,而且同学们还发现了教师指导游戏的技巧和艺术。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案例教学可以明显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改变学习结构。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案例教学把学生放在了真正主体的位置上。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案例教学的教育模式带给学生的学习经验是不同的,前者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教师的传授、灌输。后者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自我发现,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每一名学生都好像一名演员,在教师提供的一方小舞台上尽情发挥。教师则好像一名导演,需要提供给演员一个剧本和恰到好处的指导,在这种师生的相互作用中,学生收获着主动的经验,积累着主动的意识,从而提高了个人的学习能力。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