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报检业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充分考虑高职经贸类学生的学情、《报检业务》课程标准和教师的专业水平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的《报检业务》教材,和《报检业务》课程标准而选择学习的内容,开发面对高职经贸类学生的实用性的、技能型的教材。同时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媒体和教师的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最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学习评价。下图为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报检业务》课程教学中应用模型。从上图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与高职《报检业务》课程的整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以学习者为中心,进行《报检业务》课程教学设计因为高职《报检业务》课程的主体内容都是技能性很强的程序性知识,所以可以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学习,激发学生的联想,唤醒学生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报检业务》课程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真实或模拟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供学生完成任务的必备知识和其他资源,在整个教学情境下,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学生完成任务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学习评价。高职《报检业务》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为特殊货物出入境报检,教师可提供实际的教学情境,如常州淹城动物园从孟加拉国进口白老虎一只,空运至上海口岸,目的地常州淹城动物园。要求学生画出这只白老虎的入境报检流程。由于同学们基本上都去春秋淹城玩过,对淹城都有印象,部分同学看过那只白老虎,因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联想。这二节课的课程教学设计时间可以这样安排,五分钟任务部署,三十分钟知识讲授,三十分钟学生画出白老虎的入境报检流程,二十分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最后五分钟知识总结。《报检业务》课程的其他知识也可以这样进行教学情境设计。
1.2开发高职《报检业务》课程教学资源高职《报检业务》课程的教学情境设计,离不开大量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实际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等。市场上的项目化的《报检业务》教材并不多,目前各高职院校所采用的项目化的《报检业务》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师需要大量的时间、补充大量的资料进行磨合。所以,高职教师需要广泛联系企业和已毕业的学生,采集企业的报检案例,结合自身的报检专业水平,编制适合学生特点、课标要求和自身要求的高职《报检业务》教材。另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学情需要编制PPT课件、制作视频资料。这些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内容的比例至少要达到3:1。因为教学情境设计是静态的,而学生学习过程是动态的,所以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实际情况作一些调整,以适应现场学生的学习需要。
1.3多媒体与《报检业务》课程的整合高职《报检业务》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如果按照课本内容照章讲授,知识过于抽象,学会感到枯燥乏味,激不起对课程的兴趣与学习热情。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多媒体,信息容量大、范围广、速度快,这种图、文、声结合的多媒体教学设计,使学生受到多维刺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入境一般报检的时,可以用图片、PPT和视频制作出入境一般报检的流程,使学生可以直观的感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学生就不需要对入境一般报检的流程硬性记忆。上例中常州淹城动物园从孟加拉国进口白老虎一只,空运至上海口岸,目的地常州淹城动物园。教师在布置任务的同时,可以提供淹城白老虎的相关视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4对《报检业务》课程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学习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报检业务》课程教学中,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所以,上例两节课的课程教学设计中,五分钟任务部署,三十分钟知识讲授,三十分钟学生画出白老虎的入境报检流程,必须要留下二十分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一方面看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一方面可以反馈信息,改进教师的教学设计。例如本例中,大部分同学所画的流程五花八门,难以统一,小部分同学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可以调整任务布置的细节,将任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本流程所有不同部分标准化,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排顺序;第二部分,将完整的流程不同的部分去掉,要求同学们以文字补上,看看与标准是否相同;第三部分,画出完整的报检流程。这样,通过任务分解和循序渐进,学生就不觉得画出完整的流程有什么困难了。
2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报检业务》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2.1教师需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报检业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任课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对《报检业务》的教学内容非常的熟悉,对知识点理解要透彻;其次,教师应具备双师型素质,对企业的实际报检业务流程非常的熟悉,这样才能对学生设计的报检流程进行有效的指导;最后,教师需要收供大量的企业报检案例或实际生活中报检案例并对案例进行开发与设计。教师要做到以上几点,非常困难,特别是教材中的技能知识均以实际案例写成的话,一个人根据是无法做到的。所以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如《报检业务》精品课程、图书馆电子资料、教育主题网站、外贸论坛、微博等,以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补充自身教学资源的不足。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改革 教学设计 说课
[作者简介]张西宁(1975- ),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及教学设计。(陕西 渭南 71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09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工程“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系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S1177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国家一般项目“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BCA110020)的子课题“改革教育技术专业教学 提升服务基础教育能力”和渭南师范学院2011年院级教改项目“教育技术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项目编号:JG20115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32-02
目前,普通高等师范学校普遍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对基础教育师资的素质要求,使作为“准教师”的大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掌握教育技术与学科专业整合的能力,掌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学科教学设计的能力,为以后胜任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奠定坚实基础。
针对本课程的教学,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并在和同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找出了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对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渭南师范学院各专业本、专科学生为例,介绍在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教学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给同行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经验。
一、“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笔者在长期教学中的经验及对同行的走访,并在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发现本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课程教学内容针对性差。尽管本课程属于公共课,但不同院校课程教学内容差别较大,有些院校过度地侧重理论,教学内容与专业学生相同,学生因为感到学习难度大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有些院校过度地侧重技术,为了技术而学习技术,使得技术难以与实际应用结合;多数学校的教学,无论是专科班还是本科班,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教师都“一视同仁”,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没有改动,这些都是不合适的。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从培养目标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两方面作宏观的、准确的定位,这主要涉及教材的选用问题。目前,“现代教育技术”方面的教材有很多版本,但适合师范学校公共课使用的并不多。
2.教学方式方法单一。由于学生众多、师资有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大多采用集体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没有突破传统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局限,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应该是本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有些教师一方面大谈提高教学效果的理论,另一方面自己却不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例如,有的教师整堂课播放教学录像,把过去的“人灌”变成“电灌”。加上部分学生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心理上不重视,上理论课时精力不集中,或者看其他书籍,或者有的干脆不来上课。而且由于很多教师不了解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现状,教学不能理论联系实际,使得本身就对教育技术在未来工作中的作用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重要性。
3.实践教学严重滞后。不少高师院校尽管部分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并没有深入了解其在课程结构、学生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于是,在实践课的安排上表现出了课时严重不足、实践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师指导不到位等走过场的现象。具体来说,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教育技术技能,必须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各自为政、设备匮乏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4.师资知识结构不合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拥有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能力,还需要他们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甚至学科教学经验。但是当前承担本课程教学的师资比较复杂,比如教育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教师教育素养严重不足,难以将技术与教育的结合讲深讲透,更多的只是介绍、运用媒体,至于媒体如何更好地与教学相结合,则无能为力。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改革。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实践
1.明确课程的公共课性质,加快教材建设。教材质量的好坏、教材的适用性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国范围内教育技术教材版本很多,但多数都是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编写的,其内容以理论性为主;也有部分教材由于编者背景的关系,偏重技术操作,但真正适合公共课教学的教材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在2006年组织有关教育技术方面的教学人员,在与咸阳师院部分教师合作的基础上编写出版了符合二类本科师范院校实际和公共课实际的教材。本教材的主要特点在于以教学设计为主线,提出教育技术角度的教学设计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本教材在我院2005、2006、2007级本、专科各专业教学中使用了一轮,对教学内容做了一些调整之后,我们就本教材的适用性对任课教师和学生作了问卷调查。
由统计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本教材的编写、编排、内容安排满意度为85%以上,总体上是比较合适的,也非常适合公共课使用,但在对本教材存在问题方面,学生和教师都觉得在针对不同专业教学时,教材提供的案例过多偏重于语文学科,与其他专业整合方面做得不够。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考虑到文字教材容量有限,我们在配套的电子教材中设置了多种教学内容的整合案例供不同专业教师、学生有选择地使用。 2.以课程整合的思想指导,以教学设计贯穿,改革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在于促进教育技术与各学科内容的整合。在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时,基本思路是适当弱化理论,以够用为原则,技术方面要求每位学生重点掌握一种软件的操作技能,突出应用,面向能力培养。实践中,以教学设计的思想贯穿,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基于任务驱动的“课堂讲授+案例评析+网上自学+教案设计+说课操练”的课程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在开学之初就向学生做了说明和介绍。整个课程教学期间安排36课时的课堂面授,主要组织学生学习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教学设计、Photoshop图像处理、Flash动画制作等,对教学案例进行评析,进行说课训练;实验教学18课时,组织学生利用软件制作与专业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利用本校提供的“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其他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其基本特点是:
在课程学习之初,就将学生4~6人分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在整个学习期间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相应教学内容的学习:(1)在理论课学习期间,围绕与专业相关的某一中小学教学内容,在精选已有教学设计案例并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小组撰写一个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组内讨论的结果,修改完善。通过撰写课堂教案,以理解和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2)根据课堂教案的设计要求,在软件学习期间,小组成员合理分工,以图片、课件、网站等形式设计并制作一个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化教学支持材料。通过具体的制作任务,以促进学生掌握相关多媒体处理软件的设计操作技能。(3)根据撰写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和对应的信息化教学支持材料,在组内课下练习的基础上,选出一人进行说课练习。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依据,采用讲述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同行或教研人员作全面讲述,然后听者评议,说者答辩,互相切磋的一种教研活动。通俗地说,说课就是阐述“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着重解决“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②。通过说课练习,师生互评,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特点,找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结合点。
三、改革存在的问题探讨
通过上述的调查分析,结合平时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我们认为以下问题的持续改进对于本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课时不足的问题。教育技术实践课程包括各种教学设备的使用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学校仅安排18学时,所以,重点放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方面。从理论课教学开始,就以教学设计为主线,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择教学内容,以如何用静态的图片来表达,或者以何种动态效果展现等,做出自己的设计,教师要对这些设计做出适当的修改、完善,等到上机实践时,学生再以之前的这些作品为蓝本,将之转换成实际的多媒体产品。这样的学习,前后贯穿,也避免了学生上机无事可做的现象发生。尽管做了这些调整,18学时仍不能满足学习需要,学生反映由于制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实验课上根本完成不了任务。所以,如何在学生人数众多、设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时间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2.教师指导不够的问题。“现代教育技术”是面向高年级全体师范生的公共课,经常面临班级多、人数多、教师课代不过来的情形,所以,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专业背景比较复杂,除了本专业的教师以外,有来自物理专业、电子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等,他们各有特长,与教育技术相关,但又对教育技术了解不多,教学多根据自己对教育技术的认识,结合教材简要介绍不熟悉的内容,重点讲授擅长的内容,造成的结果是同一课程教学的重点有多个。所以,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如何发挥其特长就值得研究。另外,在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随时需要教师的指导,而又不能及时得到。因此,为学生提供简便易得的指导就很必要。实践中,可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模块,根据教师的特点,各自完成一定模块的教学任务,新教师可以只担任教学指导工作。
3.小组成员的参与问题。本课程学习中,有大量的学习活动是在小组内部、在课外进行的。所以,组内每一个成员是否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难以真正调控,尽管教学中采用了组长负责制,但组内成员都是本班学生,学生管理学生,部分组长反映不好操作,使得有一部分自律性差、交往技能欠缺的学生没能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致使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因此,每一位学生能否有效参与学习就成为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目前,这方面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4.网络资源的利用问题。通过调查走访以及对学生实验课的观察得知,尽管本课程的网络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但多数学生并未能够有意识地使用,一般都是教师有要求的时候才去使用。很多学生在使用各高校有关本课程的精品课程时发现,有的网站文字太多,有的理论性太强,有的界面操作不方便等,造成学生使用积极性下降。针对这种问题,我们正在积极筹划开发适合我校学生实际,又有一定推广价值的课程网站。
上述所列的问题都是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该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会大大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注释]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32-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育技术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2002年初教育部强调了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师范院校要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必修课。2004年12月25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师范院校作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应受到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具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的能力。所以做好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未来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有重要意义。
一、地方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存在问题
对贵州省几所地方高师院校的调查结果显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开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不重视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技术并重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中小学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还必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实践教学。目前该课程大多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大多数课程都是媒体素材的处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仪器的使用等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学生只能观看老师演示,不能动手操作,这对学生掌握此类实践操作相关的技术应用是十分不利的。
2.教学设计与方法陈旧。调查发现在几所贵州地方师范类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是以“教”为中心,明显不适于创新教育的需要。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尤其是作为一名教这门课的老师,首先应该给学生做个示范,从教学理念及方法上让学生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还是采用陈旧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讲这门课的老师都不使用,他们从心理上就不重视这门课。
3.教材的选用不够规范。虽然目前我们国家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种类很多,但是没有一本国家规定的权威教材。现代教育技术教材有多种版本,截止本文写作之前,笔者搜集到相关的教材多达300多本,从中可见这类教材种类的繁多,但是内容相差无几。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对现代教育技术技能的需求,在对贵州几所地方师范院校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教材不够规范,不能满足地方师范类院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4.实验室配套设施缺乏。作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施涉及大量的操作性实验教学内容,但近年来高校扩招,在校生激增,使得教学设备不足,实验设施缺乏,这大大减少了学生锻炼动手能力的训练机会,好多时候动手操作被授课老师的几页PPT所取代,讲一下操作要领就结束了。或者应做的实验、就换成了有关多媒体软件的学习与实践。在教育技术课程中应做的教育媒体实验如:摄录像、非线性编辑、录音、投影仪等媒体实验,因条件限制或重视程度不够,几乎都没有开设实验。
5.教师专业配置不合理。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程涉及的范围较广,文理兼容,同时教育技术学专业专职教师专业构成也是文理皆有,因而导致从事这门公共课的教师专业构成比较复杂,有学教育学的,有学计算机的。这些教师在本专业所从事的教学往往是教育技术学科的某个方而,有的从事理论研究,有的从事媒体技术(硬件),有的从事媒体开发,等等。这样势必会造成同一个教师授课时不同知识点力量会有强弱,无法在每一个模块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6.教学评价体系需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由于大都采用理论教学,主要以讲授式教学方法为主,因此在教学评价方法上多采用传统的笔试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方式。目前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方式应用最多的是“平时作业+期末考试”考点为书上的理论内容,因此学生只要在期末考试之前熟记相关理论就能过关。这种评价方式只注重理论内容的考核,这与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初衷不相符,忽视了培养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对贵州几所地方师范院校的走访调研,提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并促进地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建设。
1.教学内容凋整。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新课程体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定位应该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设计与评价等方面的知识,提升信息化教育意识,在创新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文化素质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在内容的选择上,不同专业的学生还不能一概而论,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所学学科的不同,内容的选择还要有学科专业的特性,要与他们的学科相结合。
2.教材选用合理。教育技术作为一门紧随科学技术发展的学科,其特点是不断把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引用到教育中来。为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的内容结构也必须不断调整和充实。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要重视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运用,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方法,对某些不重要的内容要适当删减,或合并在一起进行原则性叙述,以突出重点,使原有课程的复杂结构得到相应的简化。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写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教材。
3.教学方法更新。分阶段教学,模块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内容更新速度快,教师由于所学专业的影响,擅长的知识领域有所不同。比如,专业偏重于技术应用的老师,理论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就可以专门讲解应用模块,以保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的老师上《教学设计》的专业课,对现代教育技术中这一部分了解比较透彻,掌握的相关案例也比较多,可以专门请专业教师对此部分进行讲解,如此以来,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加。
4.注重实践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就是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掌握教育技术关键点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应当加强实验室建设,特别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实验室建设。实验室要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学习教育技术的空间、时间以及自由学习的环境。此外,教师授课内容应围绕具体、优秀典型的案例展开,并且与他们的学科相结合,让他们感受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所起的作用。
5.教学评价完善。教育技术评价是对能力的考核,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更应该注重教育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在考核方式上要突破单一化,实现多元化,在考核内容上要突破水平化,实现能力化。采用“课程成绩=理论考试50%+综合实验考核50%”,体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又要重视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建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6.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现代教育技术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要紧跟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授课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并及时将前沿的思想及技术引入课堂。通过自学和参加培训,不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积极主动地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新兴教育技术,加强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重视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科研水平,提高自身的素质。
总之,地方高师院校要努力和完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研究,研究更好的适合地方性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师范类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S].
[2]杨好利,彭伟国.高校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践教学探讨[J].电子制作,2013,(07).
[3]胡金艳,李艳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2(270).
[4]魏国强.对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通化学院学报,2010,31(12).
[5]郝迎英.高职高专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电脑,2009,(11).
[6]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聂俊龙.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1.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育技术能力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1-0142-05
一 引言
2004年12月25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从4个大的方面,14个小的方面对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新的时代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后备力量(高校师范生后文简称高师生)的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的有效途径。目前,几乎所有师范高校都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为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提高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是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实验课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程度。然而,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诸如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繁杂,教学重点不突出;实验课时少。而教学内容多;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模式单一(“以教为主”)等问题。那么,如何在改善了硬件环境,改革了课程设置,提炼了教学内容的条件下进一步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这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是针对该问题,以华中师范大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为例,对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对教学实践中的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对进一步提高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要求及任务驱动法的涵义
1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
华中师范大学将这门课的具体实施落实到信息技术系,信息技术系具备开设这门课的软硬条件,既有优良师资(大部分都是从事教育技术研究和教学的专家或教师),又配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学平台实验室、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实验室、电子白板实验室(微格教学实验室)、数码图像采集及视频采集实验室。为了克服全校人数多而师资和实验室有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时少(理论+实验共36个课时,另有6个机动课时可供理论课老师补充理论教师使用)等条件的限制,我校做了如下安排,如表1所示: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网站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拓展学习用。第二,为了筹备虚拟实验室的建设,每个阶段会开设一个网络班,以探寻实施网上教学的更好途径。经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出,我校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要求的硬件环境,课程设置也较合理,教学内容由现代教育技术资深专家编排,重点突出,师资总体素质较高。那么,如何在现有良好条件下进一步提高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这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经过长期的研究,教学方法的变革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为此,我们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很好地在实验性、操作性强的实验课中应用。
2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能够很好应用于以实验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以富有趣味性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好奇心的情景为基础,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完成大、小任务为明线,以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达到的教学目标为暗线,是一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方法。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及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这正是任务驱动法所要达到的目标。使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有趣任务完成的同时,达到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从现代教育技术各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等都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实验性和实践性,非常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际的教学实践证明了,通过将该方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高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收到了与“传统的教师操作,学生跟着做的”的机械式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三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的教学设计研究
1 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框架
我校根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目标要配合理论课专题的要求,开设了如上9个实验。以上框架图的特色之处是――通过完成这9个实验,能达到全方位的培养高师生现代教育基本技能的目的。实验一、二、三能培养高师生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教学的能力;实验五、六、七、八能全方位的培养高师生采集和制作教学中所需要的图像和视音频资源的能力:实验八能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筛选、管理、评价和创造性的运用各种网络资源的目的;实验九能培养高师生教学设计及创造性的运用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的教学资源的能力;通过实践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我们这中框架进行实际的教学,高师生最终达到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
另外,根据实验项目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我校专家教师对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的探索和改进,最终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并对往届毕业现在正在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校友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和交流,证实了这种方法确实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顺利完成课程教学目标的目的。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的实施流程
(1)明确实验课总目标,设定总任务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总目标旨在培养高师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创造性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即培养高师生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增强其职业技能,为培养和造就大批合格的能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奠定良好的职业基础。
为完成此目标,我们设定了一个总任务――实验课结束后,每个小组能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专业不同的,要达到统一意见)合作完成一份亲自制作的合理整合各种多媒体资源的信息化教案,并在最后一次理论课上以说课的形式汇报各小组的成果。
(2)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分析
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是配合着理论课进行的,我校将理论课的内容分成十一个专题并配有相应的实验内容,分别为专题一: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简介;专题二:现代教育技术概述;专题三: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专题四:现代教育
技术的基本理论;专题五:信息化学习环境;专题六:信息化学习资源的搜集与应用;专题七: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专题八:信息化教学设计;专题九:教学设计案例研讨;专题十:未来学习体验与展望;专题十一:学习成果交流。其中专题五、六、七、八、九都有相应的实验。我们从总的实验任务出发,将实验任务分成两大类即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由图1知,我们再将这两类任务进行了具体的划分。可见,我们整个实验课程的任务设计相互之间层层相扣环环相依,实验四、五、六、七和实验八是实验九的基础,反过来实验九又是实验四、五、六、七、八的目的。而实验一、二、三则是高师生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前提,反过来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熟练地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则是我们开设实验一、二、三的目的。
实验课的教学对象是全校师范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大三学生,只有少数大四的学生。我们的教学对象绝大多数都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清楚的认识和定位,
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有了相对清楚的定位,在这样的前提下,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这门课,目的性更强,学生的学习的动力更大。
(3)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定分任务
在明确了实验课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需完成的总的任务以及分析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征后,便要根据需要掌握的分知识点和技能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明确分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导和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标准和依据,因此,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而言,阐明各个具体实验的教学目标,对保证整个实验课的良好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个实验的教学目标明确后,需在此基础上设定各个分任务。具体应该给设定什么类型(封闭性、半封闭性、开放性)的任务要依据具体的实验目标而定。如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实验的其中一个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Photoshop软件的界面,能够灵活调整软件工作面板和操作常用工具;根据这个教学目标,我们给学生设定了封闭性小任务――在教师操作和演示后,学生要使用录屏软件自己动手录制下Photoshop工具箱中的常用工具和常用面板的功能介绍(32具箱中的选区工具、移动工具、套索工具、魔术棒工具、裁切工具、图章工具、橡皮擦工具、油漆桶工具、文字工具及导航器面板、历史记录面板、图层面板)的使用方法的视频:
(4)具体任务的实施
各个实验的具体任务明确后,便进入了任务的具体实施阶段。教学前需将学生分组(3-5人为宜),并选出组长。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保证教学的高质量完整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图2的虚线框中我们可以看到任务实施的具体流程,我们将以《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在任务实施的案例分析中进行详细介绍。
(5)任务的评价
任务的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同伴的优点以及自我反思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验的过程及实验完成后,教师要对学生给予适时的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但教师需注意,应以鼓励性言语为主。
我们在任务的评价这一环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图2中可以看出,对于实验课的总任务,我们给予的是总结性评价。对于分任务,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共同点是,两者采用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即“实验考试+电子作品+平时表现+其他”的方式。我们将教师、同伴、自身的评价结合起来,并同时使用定性(三方给出评价的言语)和定量(评价量规表由三方给出具体的分数)评价两评价方式,最终对小组及个人的学习给予相对科学的评价。
四 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
下面以《实验五数码图像的处理》为例,谈一下具体任务实施的流程,本实验为4个课时,是在《实验四数码图形的采集》基础上进行的,授课环境是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室。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一步,教师利用极域电子教室对学生机进行广播教学,随后展示实验完成后的作品,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步,教师告知本次任务与总任务的关系及其在整个实验课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次任务是总任务的基础,完成本次任务后,学生可以利用Phocoshop工具制作个性化课件的背景和教学中急需的图片。第三步,教师向同学们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让学生明确通过本次实验后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学生进行自我检验和反思。
2 教师进行必要的演示,并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
本实验有三个教学目标,我们根据这三个教学目标向学生布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供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具体安排如下表2所示:
3 学生明确具体的任务,小组协作或单独完成任务
教师布置完任务后,各小组商讨各任务具体如何解决,如何分工协作等事项。对于任务一。教师给各小组限制了具体应该完成的任务。任务二,为了让学生们重点掌握图层这一知识点,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半开放性的任务,鼓励学生使用多种方法去完成任务。而任务三教师则给学生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这一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双主”教学方法,除了以学生为中心外,教师要担当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在问题中主动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 小组或个人提交电子作品
在实验课开始之初,我们已让每个学生建立了“学号+名字”命名的文件夹,以记录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即使用“电子学档”的信息化评价工具。当各个小组完成任务后,将作品放到他们的文件夹中。若是要求单独完成的任务,就单独放到他们自己的文件夹中即可,若是小组集体成果,则小组成员每个人分别将集体成果放一份到自己的文件夹中,最终,学生使用极域电子教室提交给实验教师,下课前教师会将他们的作品分享给所有的小组。
5 任务的评价
对于具体任务的评价,我们一般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教师在本实验结束前要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评价的具体方法是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在教师分享了各小组作品后,再分发给每个学生一份评价量表,上半部分是定量评价量规(包含评分的几个维度和相应的分数),下半部分的定性评价(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我这样评价自己、同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每小组总的评价成绩会计入学生的实验课的最终成绩。具体见表3:
本案例的特色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第一,遵循了任务设计的原则。设计的任务暗含了学生要掌握的技能,并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便于教师检查和考核等特点。第二,设计的任务具有层次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又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第三,采用“电子学当”的信息化评价工其记录学生的在整个学习过程的作品,有利于学生自我评价,有利于教学对学生学习情况更清晰更全面的掌握,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第四,采用“3*2模式”评价法。其中的3是种方式――“教师、学生自我、学生间”,2是两种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既有可以学生的作品做出较科学的评价,又有利于学生认清自我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
五 小结
教学实践的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实验课教学设计,结构合理、操作灵活、实施流程简单,设计的任务也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反馈的信息也表明通过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学习他们既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技能,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本研究一方面旨在提高本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对开设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广大师范院校提供了一种实验教学的很好借鉴。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电化教育研究,2005,(4):37-40,
[2][3]郭绍青,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59
[4]吴尚智,任小康,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30-32
[5]杨九民现代教育技术(第2版)[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吴雅琴,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1):30-32
[7]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杨九民,范官军,教学系统设计原理[M],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课程设计;学习手册;活动理论;学习支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35-05
一、引言
为适应未来教师职业要求,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以初步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为目标,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然而,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施中还未能尽如人意:从课程定位的角度来说,教师或学生均存在对这门课定位不明确的现象,片面地将其视为计算机应用课、课件制作课,导致了重技术轻理论的后果;从现有课程资源的角度来说,数量虽多,但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范生使用相同的教材,缺乏针对性;从学习方式的角度看,现有教材不能有效支持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我们需要针对现存问题去重构新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的设计
教育技术知识是带有情境性和实践性的知识,它既包括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也包括现代媒体技术的操作应用,还包括具体的教学设计活动。因此,我们设计的课程资源就需要集理论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和设计类知识于一体。它是以《学习手册》为主线,以“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和“技术使用指南”配套使用,能够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课程资源,在“教育技术案例”中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范生提供相应学科的案例资源,以避免缺乏针对性的问题。
本文旨在从《学习手册》的课程目标制定、内容筛选、内容组织与呈现以及实施测量的角度展开论述,以期针对性地解决课程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定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构成的首要成分,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又是课程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所以确定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的第一步骤[1]。确立一个良好的课程目标,并让学习者了解,这对于师范生准确定位《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大有裨益。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目标一样,来源于学科的发展、学习者的需要和当代社会需求[2]。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说,该课程的学科背景是教育技术学,这既包括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的需求,也包括对各种教学媒体合理选择与运用的技能需求;从学习者的需要来分析,他们首先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自身需要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操作,作为教师则需要有能力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从当代社会需求来说,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教育部于2014年研制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简称《能力标准》),要求师范生要有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师范生技术融入的一般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全面解读《能力标准》中的全部45条要求,我们提取出“教育资源、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学评价、专业发展、研究能力”这8个关键词,我们将这些关键词和学科的发展、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需求共同归入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获得下列课程目标,以推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确立新的学习方式,促进教育改革的开展。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能够完成一节技术融入的授导型教学设计方案;
(3)能够利用技术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4)能有效运用评价工具开展测验和引导学生展开自评与互评。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信息化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法;
(2)掌握对教育技术应用及其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用新知识、新技术完善专业素养的意识;
(2)具备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能够培养未来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能力的重要部分。
(二)确定学习模块
在一个事物的整体中,每一个模块本身又是独立存在的,每一个模块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同时,一个模块与其它模块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模块之间可以互相组合成新的模块系统[3]。划分学习模块能帮助学生一目了然地把握课程结构,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并且划分模块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发展的逻辑顺序展 开集中有效的学习。
我们对《能力标准》中“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提出的标准分别提炼关键词,每个维度提炼的结果如图1,并对所有关键词进一步归类,进而初步确定学习模块为与“教学能力”、“评价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专业发展能力”相关的5个部分。
<E:\2015电\2015.04\411.jpg>[技术素养] [计划与准备] [组织与管理] [组织与管理] [评估与诊断] [评估与诊断] [学习与发展] [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 [研究] [研究] [学习] [学习] [评价] [评价] [教学] [优化教学意识] [多媒体环境] [教学软件应用] [资源获取] [课堂教学] [技术资源] [课堂反馈] [学习过程评价]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技术用于教学] [优化课堂资源] [测验、练习] [专业发展] [自主学习能力] [样本研究]
图1 《能力标准》中关键词的提取和归类
然而,在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下,技术(含物理技术和智慧技术)素养之于上述任一种能力的形成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技术的使用是上述各种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有力保障,反过来,上述能力的发展也推动技术的更新进步。基于此,“教学”、“评价”、“学习”、“研究”、“专业发展”各模块均结合技术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因此我们确立的模块名称为“技术与学习”、“技术与教学”、“技术与研究”、“技术与专业发展”、“技术与评价”。此外,“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技术对教育变革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同时教育也推动着技术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课程内容的第一个专题确定为“技术与教育”以理清技术和教育二者的关系。
(三)内容的选择
课程内容是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是课程内在结构的核心成分,我们依据课程目标、围绕六大模块,并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筛选出下列课程内容(如图2)。
<E:\2015电\2015.04\412.jpg>[技术与教育][教育发展中技术的进步史][教育发展中技术的进步史][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改善][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改善][技术在学习中的角色认知][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技术与教育][技术与学习][技术与教学][技术与教学][技术与评价][技术与评价][技术与研究][技术与专业发展][《现
代教
育技
术》
课程
内容
体系][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设计的案例][技术融入的授导型和探究型学科教学设计][评价工作、评价主体等评价相关知识介绍][知识与技能维度下评价工具的认知和具体使用][过程与方法维度下评价工具的认知和具体使用][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下评价工具的认知和使用][评价工作、评价主体等评价相关知识介绍][不同目标维度下评价工具][教育技术研究方法][支持教学研究的技术工具][支持教学研究的技术工具][教师技术能力标准][支持教学研究的技术工具][体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古代教育中使用的技术][近代教育中使用的技术][古代教育中使用的技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技术作为辅导者][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图2 各模块选择的学习内容
1.技术与教育模块
随着技术的发展,教育也发生着变革。古代口耳相传的教育模式发展到印刷书籍、针灸铜人像的教学应用,再到广播电视教学,直至远程教育、网络教学的飞速发展,无不印证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而教育的变革同样也推动着技术的发展。因此,在“技术与教育”模块中,可以选择技术应用于古代、近现代教育中的实例以及技术进步对教育的改善状况的内容,以说明技术与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
2.技术与教学模块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课程目标在“教学”方面提出的要求是让师范生掌握教学设计的一般知识,在常见的教学模式下能够进行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并能设计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因此,本模块的内容从学习需求分析、目标编写、过程编排、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出发;结合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活动设计的案例展开学习;作为拓展,还需补充技术融入的探究型教学的相关知识。
3.技术与学习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技术往往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它可以是学习对象,也可以是诸如一些操练与练习型软件、体验教学智能系统这样的学习辅导者,或者是信息获取工具、表征工具、协同创作工具、模拟工具、思维反思工具这样的学习工具。因此,让学生认知技术在学习中的不同角色,既能保证学生对技术和学者关系的认识,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会有效地使用技术完成高效学习。
4.技术与评价
评价包括评价主客体和评价工具,新技术时代背景下的教师,要保证师范生能够客观而全面地对评价客体展开评价,并组织不同的评价主体通过评价工具对评价客体展开评价,不仅要学习关于评价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各种评价工具的使用。因此,本模块的学习包括评价的相关知识介绍(如评价工具、评价主体、评价分类等),包括介绍教师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目标维度下进行评价时需要掌握的评价工具的认知和具体使用。
5.技术与研究
《标准》和《能力标准》中明确提出在研究方面,教师要能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技术应用的研究,能针对学科教学中教育技术应用的效果进行研究,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研修,实现学用结合等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还要学习支持教学研究的技术工具。因此我们从这两个方面筛选学习内容。
6.技术与专业发展
课程目标提出,要培养师范生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来完善自身教师专业素养的意识,我们可以通过让阅读教师技术能力标准,从而领略技术对专业发展的影响,让师范生对于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形成感性认识,进而通过让师范生体验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使用,来感受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
(四)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在确立了《学习手册》的内容之后,如何以最恰当的形式进行组织,并以最有益于促进知识内化的形式将知识呈现给学习者,使其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成为课程设计的最大挑战。
根据布鲁纳螺旋式组织教学内容的论点,知识应该是螺旋上升的,并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呈现给学习者,因此我们把《学习手册》中每一个模块根据知识的由易到难分解为不同“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将包括理论学习、操作学习、设计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我们希望通过问题和任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领学习者展开问题解决。所以,在《学习手册》中我们以“研析活动”呈现理论性知识,帮助学生亲身设计过程的“设计实践”呈现设计类知识,再通过 “技术体验”呈现教学媒体操作的知识,以刺激学生思维和学生行为。然而,对于尚无实际教育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而言,在没有脚手架的前提下问题解决是难以完成的[4]。因此,我们要在“研析活动”、“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中为学习者搭建一种能够实现任务驱动式学习的支架。
学习支架的形式没有一定之规,随任务的不同、支架目的的不同而变化。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5]
“研析活动”中为了让学习者经历案例解析的过程,使师范生内化知识,进而提升教育技术意识,需要一定的学习支持。如“技术与教育”模块中的“研析活动:范例分析,认识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之间的关系”,通过范例支架展现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避免了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如图3)。当然,此范例支架允许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直接跳跃,进入下一个支架的学习(如图4),即通过向学生呈现典型的阅读教案,让学生自行归纳教学过程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
<E:\2015电\2015.04\413.jpg>
图3 范例支架
<E:\2015电\2015.04\414.jpg>
图4 问题支架
“设计实践”重在让学习者亲历教学设计过程,这需要为学生创设设计实践的情境和提供实践步骤与实践要求,以降低亲历设计过程的难度。图5是一个要求学生设计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提示性支架,学生可以根据实践学习步骤展开学习。在“研析活动”、“设计实践”的学习中,常常需要案例、理论知识等理论资源进行补充,为此我们设计了支持“研析活动”、“设计实践”的“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
<E:\2015电\2015.04\415.jpg>
图5 设计实践学习支架
“技术体验”重在让学生掌握技术操作应用,这就需要为其创建技术需求的情境,进而呈现技术操作的示范供其使用。“技术体验”的学习需要具体的操作实践范例来支持学习,为此我们设计了支持“技术体验”的“技术使用指南”。“技术使用指南”与“理论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案例”共同构成《学习资源包》。
“研析活动”、“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通过良好的知识组织让学生明确何时使用《学习资源包》、如何使用《学习资源包》,紧扣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样地,每个“研析活动”、“设计实践”和“技术体验”也有操作性强的学习目标。从学习主题1到学习主题n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紧扣学习模块,将学习引向深度。六大模块紧扣《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体系(图6),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全面系统地呈现给学习者,使其在《学习手册》与《学习资源包》的结合使用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E:\2015电\2015.04\416.jpg>
图6 知识组织结构
三、实施效果分析
设计开发的产品终究要投入使用才能做出评价和反馈。教学实施是在特定情境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需求而采取的实际措施,它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我们将设计的学习资源在F学院对M专业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进行实施,并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84位学生,回收问卷84份,回收率为100%,且相关题目的有效率均达到95%以上。为反应《学习手册》的使用效果,此次调查主要围绕学生在“课程内容难度”、“对《学习手册》的满意程度”、“学习方式的适应情况”和“信息化教学知识进步程度”四个方面展开,经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到表1的描述统计量,并做出了下列四方面的分析。
表1 相关题目的描述统计量
[\&N\&全距\&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偏度\&峰度\&统计
量\&统计
量\&统计
量\&统计
量\&统计
量\&统计
量\&统计
量\&标准
误\&统计
量\&标准
误\&x2.3
x2.5
x2.15
x2.17
x2.18
x2.19
有效的 N(列表状态)\&81
81
80
81
81
80
79\&3.00
3.00
3.00
3.00
3.00
2.00\&2.00
2.00
2.00
2.00
1.00
2.00\&5.00
5.00
5.00
5.00
4.00
4.00\&3.3086
3.2716
3.4375
4.0123
2.0864
3.2750\&.75236
.79076
.74364
.81385
.45270
.59481\&-.039
.094
-.159
-.594
1.201
-.168\&.267
.267
.269
.267
.267
.269\& -.425
-.446
-.317
.022
4.986
-.515\&.529
.529
.532
.529
.529
.532\&] (一)课程内容的难度
X2.3指代题目“你觉得这门课程的内容对你来说有难度吗”,其均值为3.3086,表明从整体上讲课程内容难度适中;极小值是2,说明没有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比想象中简单多了。由偏度系数 -.039可知,偏度值小于0表示负偏差值较大,为负偏,这说明认为课程内容难度偏大的学生人数比认为课程难度偏小的人数要多一些。经过频率分析我们发现,39.3%的学生认为内容难度比想象中难,甚至难很多。
(二)课程内容的满意程度
X2.5指代题目“你对《学习手册》中的内容满意吗”,其均值近3.3,极大值是5,极小值是2,可见,学习手册的内容使大多数同学满意,部分同学认为学习手册内容很完美,没有同学认为它是糟糕的。根据频率分析显示,84%的学生对《学习手册》的内容持积极态度。
(三)课程的学习方式
X2.15指代题目“我认为这么课程的学习方式非常符合我的学习习惯”的偏度系数-.159,为负偏,表明这门课程的学习方式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学习习惯。而由X2.17指代题目“我想今后我在中小学教学时也会尝试使用这种学习方式”的偏度系数可知,该课程的学习方式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他们将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这种教学方式。频率分析也表明,有47.6%的学生表示,愿意今后在中小学教学时尝试使用这种学习方式。这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是受同学们欢迎的。
(四)学生的信息化教学知识
X2.18指代题目“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属于”的偏度系数为1.201,大于0,正偏,而X2.19“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的信息化教学知识属于”的偏度系数是-.168,小于0,为负偏,可见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信息化教学和知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具体可以通过下列表2的数据对比可以说明:“完全空白”的人数,已由原来的有效百分数4.9%变为0,“知道很多”与“知道绝大部分”的人数由原来的12.3%上升到92.5%。
表2 课程学习前后信息化教学知识对比情况
[x2.18\&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完全空白\&4\&4.8\&4.9\&4.9\&知道一点儿\&67\&79.8\&82.7\&87.7\&知道很多\&9\&10.7\&11.1\&98.8\&知道绝大部分\&1\&1.2\&1.2\&100.0\&合计\&81\&96.4\&100.0\&\&缺失\&系统\&3\&3.6\&\&\&合计\&84\&100.0\&\&\&x2.19\&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累积百分比\&有效\&知道一点儿\&6\&7.1\&7.5\&7.5\&知道很多\&46\&54.8\&57.5\&65.0\&知道绝大部分\&28\&33.3\&35.0\&100.0\&合计\&80\&95.2\&100.0\&\&缺失\&系统\&4\&4.8\&\&\&合计\&84\&100.0\&\&\&]
(五)结果反馈
通过以上的数据分析,我们知道39.3%的学生认为难度比想象中大,甚至大很多;但是对课程内容的满意度则有84%的学生对《学习手册》的内容持积极态度(好、很好、完美);并且这门课程的学习方式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学习习惯;从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情况来看,“完全空白”的人数和“知道很多”与“知道绝大部分”的人数变化情况十分乐观。可见,《学习手册》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是适合学习者的学习的,对于提升学习者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有显著作用。而课程内容的难度对于学习者来说略微难,设计者可以适当降低一定的难度。
四、总结
《学习手册》通过两个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确立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并确立出内容筛选方向,避免了师生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它将知识根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组织起来呈现给学习者,并通过学习支架的适时提示将课程内容线索清晰地传递给学习者,在《学习资源包》的配套使用下,支持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有人认为学校学习的知识过于死板,学习者只记住了理论而不会应用于实践[6]。我们期待《学习手册》的使用对于改变这样的教学局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有所改善,帮助师范生培养教育技术能力,在未来职业中能够展现才干,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素芹.基于魔灯(Moodle)课程设计的BIG6模式[J].远程教育杂志,2007,(02).
[2] 衣学勇.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课程目标和实施策略探讨 [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06).
[3] 张庆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模块建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04).
[4] 杨宁等.翻转课堂在《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中的尝试与探索[J].远程教育杂志,2015.
引言
物理?W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无处不在地运用了物理知识。随着信息网络全球化格局的到来,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多媒体网络技术也变得越来越先进。如何将现代教育技术合理地融入到现代教学环境,教育教学中如何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升学生的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1]的定义是:以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通过对教与学的设计、整合、运用、总结,来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提高教学质量[2]。教与学的设计包括教学系统设计、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对学生学习特点分析等,它是优化教学课程的前提保障。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总结出现代教育技术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实用的教学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用性不仅包含了许多教学的设计、方法以及管理课堂的手段,还为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从而使老师收获有价值的课堂经验。
2.新颖的教学体验
在物理课堂上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传统课堂主要以简单的黑板、粉笔、直尺和书本为教学工具,教学体验十分有限。而现代教学工具多以多媒体为主,一个ppt课件就可以展现出各种丰富的图片、音频等。与传统课堂教学工具相比它给人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3.丰富的教学资源
现代教学技术不仅拥有丰富的教学方法,而且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传统封闭式的教学不再适应现代信息教育的步伐,网络教学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
4.有效地利用时间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可以有效地节省和利用时间,老师可以合理安排更多的课堂时间,学生也可以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自习时间,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效率,为老师备课也极大地提供了方便[3]。
二、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优化了教学条件、提高了教学水平、开阔了教学思维和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设计经验,还给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让中国教育走在世界的前沿,让广大中国人民得到更好的教育,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
1.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手段的影响
随着现代教育多媒体网络技术[4]的普及和多功能化,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变得不再单一,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再枯燥乏味。有趣的物理现象可以通过视频动画形象地展现出来,而且教学方式灵活有趣,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相对于传统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成功实现从“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到“以学生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的转变。
2.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影响
学与教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教学内容的形式不可能用一种理论来全面描述或者解释。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实践中,应根据实际条件应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改变其形式,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结合现代教育的优势,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将教学内容的形式变得形象化和具体化,教师在传授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解读能力和吸收能力。结合实际情况,教师适当调整知识框架,由浅入深,使学生更加易懂易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3.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学方法是教学课堂中传授知识的重要环节。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要重点关注学生,而且需严格要求教师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教学媒体,全方面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手段中是时代的需求,是中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关键词】教学案例;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0―0130―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化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教育的需要,这不仅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教育信息化培训,更重要的是要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生进行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相比较,目前师范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较强,但如何将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具体学科的有效整合、如何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方面的信息技术教育实践能力较弱。为了提高信息技术实践教学能力,高师教学模式也在逐步由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为主线的,转变为教学案例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添加具体学科课程密切联系的案例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具体的信息化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能力。但教学案例的开发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前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案例,案例教学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一 教学案例概述
1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为教学所选用的各种案例,它揭示某一事件发生、过程、内容、结果的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案例。教学案例可以起到中介性、启发性、先导性、生动性等作用。舒尔曼说[1]“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教育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它能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一条桥梁。”所谓案例开发就是指学习者、参与者本身就是开发者,是他们基于自身的经验,按照案例的有关要求,再现当初开发者所处的情境、内心的活动以及做出决策的依据,并将其经验与他人分享,从而促进自身与他人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案例开发是一项难度很高的工作,需要我们做出通盘考虑。
2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的必要性
大学学术界历来就有一种对感觉经验的长期怀疑和不信任,教学案例的开发被当作一种学术层次较低,甚至没有学术性的工作,因而在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大学中得不到重视和支持。导致目前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开发不力,效率不高。这种传统的观念抑制了通常来自于大学教师教育者开发案例的积极性。而且目前大学系科之间相对独立,而信息化教案客观上需要系科、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及教务部门的联合开发。实际上,对于师范教育,信息化案例教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教学方法,信息化案例开发是一项理应在大学中得到重视的严肃的研究工作。高师已经探索出多元化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的道路,即“学校公共信息技术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联合教育的多层次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图书馆的有关数字化校园的入门教育开始,以《现代教育技术》、《大学信息技术》等公共课程模块为核心,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急需增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化案例教学活动,以便使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更好地与基础教育的衔接。
3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养中教学案例的内涵
本篇文章所提到的教学案例界定为信息化教学案例。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教学案例建设的内容主要以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的任务及其内容为依据设计案例库的建设。笔者把信息化教学案例看作是在信息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大学专业课程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与教务处等部门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它是以精心设计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为基础,辅之以课前大量的信息准备与教学设计、课后反思、同行交流、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多媒体材料,配有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多媒体材料,以案例核心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且可互动交流的教学案例。
与传统教学案例相比,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结构与呈现方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确定教学起点和分析教学需求时,需要正确估算学生已具备知识和能力的信息量,加强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二是信息化教案呈现方式上更能体现教育环境的多媒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信息教育资源,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两个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包括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自主学习、基于小组协作的自主学习、基于问题探究的自主学习等。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合理的评价量规和教学反思。
二 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人员结构
1教学案例开发小组的构成
师范生信息技术培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及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教学理论探究、案例问题设计、案例实施设计、多媒体制作、作品合成审核与等环节。信息化教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开发必须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撑,仅仅靠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或信息技术培训中心等机构虽然在理论、技术、设备上没有问题,但由于缺乏与专业课程的整合经验,往往也难于实施。另外,由于师范大学教育的特殊性,近年来,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衔接越来越密切,师范生及大学教师们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的深入,教学案例的开发源头离不开基础教育,笔者认为教学案例的开发主体不仅仅是大学教师,师范生也应成为教学案例的开发成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案例开发的质量与效率,应当精心策划开发方案,在学校中成立教学案例开发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教务处人员、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人员、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老师和师范生组成。教务处处长担任组长,以便有效保障案例开发的各种条件支持,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召集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案例开发,协调案例实施安排,案例授课教师、案例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案例的设计,安排师范生在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帮助教师收集和整理案例的素材。
2 教学案例开发的组织管理
第一,在开发前,案例授课教师要开展诊断性评价,先对课程案例的需求开展调查分析,并进行任务分配,结合课程任务驱动,组织案例开发的设计,开发小组进行开发。第二,教务处定期对教师开发的案例进行分阶段评估、调整,试用,通过运用形成反馈性意见,进而提出改进办法,使教学案例的开发更加完善,确保最终实现的教学案例开发的预期目标。第三,教学案例开发小组要运用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开展现场教学评估,及时收集教学案例开发的信息,报告在使用中的问题,教师的新要求和反映,采用观察、问卷、座谈和讨论、个别访谈的形式充分利用现场评估的成果,推动教学案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最后,课程结束后,运用终结性评价,对课程案例开发和利用进行全面的效果评价,并部署跟踪调查,广泛收集整理教学案例,为下一届师范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教学案例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 教学案例开发的流程
由于信息化教案不同于传统教案,它的创作必须经过系统的设计,有一个可供信息化教案开发人员操作的开发流程,方能保证开发制作的有序进行,信息化教案的开发流程可以有不同的考虑,笔者认为开发的流程是:案例设计――准备素材――案例制作――合成与――案例管理
1 案例设计
案例设计是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创作的核心,一个案例如果没有经过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所制作的案例多半是一些媒体材料和冗长信息的堆砌,不仅没有应用价值,反而浪费时间和精力。信息化教案的设计包括教学设计和案例核心问题的设计以及信息化教育设计,每个案例都要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学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2]。它源于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学工作的复杂性,信息化教案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情境,让教案更加引人入胜。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学案例,即可以是教学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中小学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视频,也可以是教学实践汇中遭遇过的失败,师范生实习过程中的不成功的教学案例,前者可以提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案例是对某种具体情景的记录,是对“当前”课堂中真实发生的实践情景的描述。所提供的一个或一组教学事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真实的事件事例。通过头脑风暴法产生教学案例主题,依据自己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可以有创造性选择相同或不同的信息化教学案例的研究主题。
由于案例设计的对象是师范生,对案例的选择设计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的特点,贴近师范生的见习、实习、满足他们多层次的学习需要,可以将教学案例设计划分以下类型:课堂实况记录教学型案例、比较型教学案例、叙事型教学案例、微格型教学案例、课外型教学案例等。让学生各取所需,对整个教学环节体验和感受。由于信息化教案具有丰富完整的媒体材料和对教学过程的较全面的记录,正好适合师范生的“入格”学习,作为他们见习与实习的补充材料。
2 准备素材
考察当前信息技术各种文献,特别是网上有关教学案例还是很多的,如一些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案例,还有一些中小学资源网站,各系科也收录了许多优秀教师示范课,还有历届竞赛、实习生试讲等录像资料。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网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质,为了节省学术的时间,筛选网上资料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这些案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师范生来说,缺乏真实情境的感知,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太好。还需要课程教师与所教班级系科联系,与相关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安排他们到附近中学见习,根据教学要求,与师范生一起收集真实的在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成功的教学案例,再经过加工和处理形成典型的在职教师的真实的教学案例。这样的教学案例来自当前教学真实场景,所以更具有说服力。因为教学案例发源于课堂,来自于教学的实践现场,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开发必定离不开大学教师和师范生深入中小学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任务应包括微格教学实验、教育见习、备课试讲、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学生心理测试与教育、制作信息化教案、教育调研等等,这些活动都是师生材料收集,案例准备的主要场地。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应当是多种层面、多角度和多种媒体素材的,为了便于收集准备这些素材,可以将媒体材料按照种类划分为:视频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和其他材料等[3]。在实习过程中就要注意视频资料的收集和抓拍。
另外,我们还可以挖掘一些优秀师范生实习教学案例,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与学的重要工具,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职前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师范生的试讲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些重点学校要求师范生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还要将这些整合到学习者的课堂学习中,并以课件与网络的形式演示给学生,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教师的指点和帮助,而这些通过精心准备,具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案例,对下一届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它是师范生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教学案例。课程教师应与实习指导教师取得联系,将这些学生的实习成果加以开发与利用。
3 案例制作
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中的众多实践案例、还有许多实习支教师范生的教学案例都可能成为教学案例的潜在素材,但这些材料未经取舍,组织比较混乱,观点难以明确。但若要成为真正的案例在教学中使用,则需要借助于文字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这种实践加以有效的记录与整理。“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对原始材料的整理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最终信息化教案的质量,因为对教学案例材料的加工和整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要求材料加工人员懂得基本的教学流程,了解教学规律,善于发掘素材中的闪光点,善于区别哪里素材是有案例价值,哪些素材是冗余的,怎样编辑加工取舍,保证材料的“原汁原味”,又能使素材更加醒目,怎样组合各种媒体素材使其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信息化教学案例开发会涉及到大量的,各领域的材料,而我们每个教师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中的课程教师应与所教专业的系科开展跨系科的教研活动是非常必要的。专业教师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等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开发视频、音频信息化教学案例教案显得尤其重要,这个时候现代教育技术的课程教师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他们要对教案中涉及的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要进行技术与艺术的处理。
4 案例合成与
首先运用课件制作软件包括(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将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其他媒体材料(如教学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学习软件,学习进度,参考网址,资源链接、图表、录音、视频等进行案例合成,再用网页开发工具FrontPage,Dreamweaver,将案例的各种材料链接起来,将信息化教案的外观加以适当的美化,再加上网络交流互动技术的支持,如信息化教案设计者或执教者的联系方式E-mail、BBS讨论区或专题论坛,教育博客网等,形成具有超链接的信息化教学案例。[3]
信息化教学案例合成后,要配以使用说明,版权信息等资料并经过仔细的审阅,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交互的信息化教学案例作品,作品通过成为最终产品。其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在网络可以在线浏览或下载的信息化教案包,二是做成光盘。在相关课程网站上或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上,供师生共享。
5 案例管理
合成与出来的教学案例,通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实践运用、检验和总结,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案例,为了减少重复劳动,就需要相应的管理的方法,使其成为一个知识管理体系,对开发出来的案例可以按专业进行分类,体现教学案例的相对“专”,这样对相关专业的师范生就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学习交流价值。这些资源需要依托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网站、信息技术课程网站和教育实习专题网站,实现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动态管理。这些丰富、真实的信息化教学案例再加之课程的其他模块(理论讲座、资源附录、技术指南、教学设计)等有机联系起来,帮助师范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将这些教学理念一一得到体现、得到加深。这种以具体的教育实习为基本任务,辅以教育实习专题网站的交流平台,通过网上社区、在线讨论、E-MAIL、实习网志、实习博客、优秀信息化教学案例的及时上传下载,构成了大学专业老师、实习指导老师,中学教师、实习同伴,同班同学、学院下一届学生、实习学校的中小学生这样的实习共同体,有利于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提高他们在信息化条件下信息化教育能力[4]。这种开放式教案管理模式,能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的知识管理体系。
四 结束语
案例开发是一种严肃的研究活动,当实践中的教师成为
案例开发的主体时,他们也就成为研究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案例开发也就成了成长发展和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当教师教育者与实践中的教师合作从事开发活动时,案例开发也成了教师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师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联结。案例开发是教师对自身实践的记录和记忆,能借助对实践的思考和公开呈现,有效的避免教学健忘症。而实践记录有表征教师的实践智慧,从而成为教师的知识基础的重要载体。就此而言,案例开发就成了发掘、整理、积累教学的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这对教师教育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少非.案例法的历史及其对教学案例开发的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0,(10):42-45.
[2] 方红.教师研修新资源――教学视频案例开发创作与应用介绍[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9):8-11.
关键词 混合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混合学习的解读
虽然国内学者对混合学习的定义有所不同,但他们普遍认为混合学习是网络学习和传统课堂学习的相互结合和互补,既发挥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混合学习具有面授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特点,使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进度更加灵活。同传统教学相比,混合学习更具优势,发挥的作用更大,主要体现在:混合学习能够扩大教学规模,提高学习效率,降低学习难度以及降低学习成本。
2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存在的问题
(1)课时少,不受重视。目前,大部分高校课时一般设在60学时以下,许多学校竟然只有36课时。课时少只能大量删减教学内容,压缩实验环节,导致课程的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2)班级学生人数多,难以开展个性教学。公共课的教学基本上都采用大班授课,班级人数动辄上百人,而任课教师的监控范围有限,很难做到兼顾每个学生,更不用说开展个别化教学。(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资源少。很多学校的教材和讲授内容来不及更新,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落后,跟不上时代潮流。(4)课内外缺少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都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课后的交互很少,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5)评价方式简单。采用总结性评价, 即通过一次考试或一次作品评价学生的成绩,这种评价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迁移,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 基于混合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
3.1 基于混合学习的课程改革设计思想
基于教学设计和混合学习的理论,我们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改革确定的过程制定为五个环节(如图1所示)
(1)学生的学习需要分析。师范生逐渐意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学习本门课程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在一线教学中的应用能力,为以后顺利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者特征分析。大三的师范生已经开设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和与计算机相关的一些课程,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自律能力。但是由于学科和专业的特征,不同学生在学习态度和能力上也有区别,如理科专业的学生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采集、处理和集成能力上普遍高于文科学生,而文科学生在教育技术理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高于理科学生。
(3)教学内容的确定。2004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中小学教师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和社会责任提出了相关要求。结合此“标准”和学生的切实学习需要,我们制定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知识、教学设计理论、多媒体素材处理技术、多媒体课件集成技术和网站开发技术。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学习特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在保证最大学习需求的情况下,使其难度符合不同专业的学生。
(4)教学环境选择。课堂讲授选择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环境选择清华教育在线(THEOL)作为教学平台,平台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教师信息、课程通知、教学材料、答疑讨论、课程作业、课程问卷、研究性教学等模块,完全满足本课程的网络教学需要。
(5)教学策略的制定。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特点,课程中对于概念性的知识采用讲授、阅读等形式;对于程序性知识则采用了阅读、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对于简单技能类的知识,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自主学习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综合性、工作量大任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等。
(6)评价方式的设计。因此,我们设计多元评价体系,建构多元评价指标(如图2所示)。
3.2 课程改革的实施步骤
(1)教学内容和资源的建设。资源建设是“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托,除了传统的纸质教材和光盘以外,我们师必须收集大量的一线教师教学视频案例,必须开发大量的工具使用案例,必须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为职前教师提供有力的支撑,目的是为教学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资源。目前,除了课程本身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指导书外,我们还收集了辽宁省多学科的优秀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开发了Photoshop、Audition、会声会影、PowerPoint、方正奥思和Authorware等多种常见多媒体处理和集成工具的文字、视频教程,形成了课程的优秀视频案例库、优秀课件库、常用软件视频教程库、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习题库。
(2)混合学习的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主要从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混合的方式展开。课前将课程的简介、大纲、教学日历、学习方法、考核方式以及课程的学习资源等相关信息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使学生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知道课程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和评价方式。上课时,基础的理论问题我们主要采用多媒体讲授的方式进行,利用图像、视频和动画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突破难点;而具有开放性和争议性或者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课题,我们用小组研讨的方式开展,我们给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通过课堂或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研究型教学模块展开交流讨论,并展示研究成果,上传到网络平台共享;具有较强技术性和操作性的知识,则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
(3)实施教学评价。在实施混合学习的评价过程中,要遵循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记录的电子档案袋完成。档案袋包括:登陆平台的次数、学习知识点的数量、学习的时间、作业、实验报告、小组的贡献、学生自评和小组内互评等。总结性评价主要采取期末测试和评判大作品两种形式。期末测试用闭卷的形式进行,试卷满分100分,题型包括填空、单选、多选、判断和操作题。大作品要求学生在期末结合自己的专业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综合性任务,一个好的课件需要制作者和团队具有一定的教学设计能力、较高的美学素养和较强的多媒体素材的处理能力,所以课件作品能够检验制作者和团队成员的动手能力。
课题名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体验式培训设计研究 课题编号:JG11DB277,课题性质: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9).
[2] 李克东.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一、以情境为铺垫,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养成
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高中生的情感依然处在可塑阶段,而语文学科可以充分起到丰富学生情感,端正其学习及人生态度,引导其正确价值观养成等作用,紧靠课本及教师的文字叙述,很难达成最佳教学效果,而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有效结合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创设情境,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也可引导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1]。比如在讲授《边城》一文时,由于当时的创作背景,学生可能并不会真正体会到作者沈从文对自己悲惨的人生与对个人及民族的隐痛的这种心情。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边城》改编的同名电影为切入点,通过演员生动的表演使学生感受到作者传达出的对人性以及心灵上美好而纯净的描写。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可以说是语文科的一大优势,而现代教育技术在案例呈现以及语文再现等方式更直观的表达出文中作者与教师的意图,等方面也有着其独到的优势。
二、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力
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有效改善我国学生创造力的发力不足的现象。比如,在讲授《兰亭集序》一文时,可通过多媒体设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王羲之等数位东晋文人在兰亭聚会的场面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清新俊逸的文风,帮助学生加深对文中优美语言及整个作品的内涵的理解。同时在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东晋在其文学作品与文人的风骨上都十分有特点,其作品中的亲近自然等风格与特征很难仅靠文学作品来做呈现[2],通过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与联想东晋文人的生活状态,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学生深入认识到《兰亭集序》的写作风格及其作品意境,使学生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培养更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条件。
三、考虑教学因素,优化教学设计
以《红楼梦》为例,其虽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难点便是很多学生都没有看过《红楼梦》原著,甚至也没看过电视剧,加之不少学校都是封闭式教学。因此,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教师在第一课可先给学生讲解其前五回的内容,并借助多媒体工具向学生介绍“女娲补天”与“木石前萌”等故事,使学生对文中的背景有大概的了解。第二回交代贾府人物时,因贾府人物众多,教师可通过课件制作贾府人物一览表,更直观的展示各人物的关系。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可直接给学生播放影视的相关片段,通过镜头使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作为《红楼梦》的经典歌曲,《枉凝眉》可以加深学生课文以及人物性格的理解,能为学生创设出优美的情景,使其能更快融入课堂。另外,教师还可将电视剧中第三集的《林黛玉进贾府》与大结局中的《贾府破败结局》剪辑在一起,形成大约三十分钟的教学视频,并配以图片与文字,通过一节课的时间,使学生感受到贾府由最初的繁盛到最后的衰落这种强烈对比,使其获得初步审美感受,并且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红楼梦》这本书的兴趣。
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传统教学模式由于形式过于单一已无法适应当下的教学,也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而现代教学技术集结了文字、图片、音像与动画为一体,能通过多媒体的功效摆脱传统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实现声像的有机结合,使其能更好服务于语文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最佳教学效果。比如在讲授《雷雨》时,传统的教师方式是让学生分组朗读,而学生也多半是机械化朗读,很难深入理解与掌握课文内容,导致其失去兴趣。不过通过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技术,学生可以直接观看到视频资料,通过演员的表演,使学生融入其中,产生兴趣。
同时,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大量古文,教师以往都是采用读一句、翻译一句的形式做讲解,这种教学形式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中的内容与情感,不利于学生立理解,更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3]。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多让学生听古文朗诵的音频资料,又或是在讲解课文之前,让学生观看依据该文改编的影视作品,通过影视作品体会文章的意境及其氛围,体会作者的创作时的心情。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能以情境为铺垫,引导学生价值观的养成、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想象力、考虑教学因素,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还应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在一起,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从而促进现代教学模式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徐曙.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9: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