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

第1篇: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生态园林;高校;路径

1生态园林: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理念

为了配合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步伐,很多大学都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以原专业性为主的大学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在学科的设置上为各学科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的教学思想从原来的单纯传授知识向更加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方向发展。大学校园的空间环境有了新的要求,大学校园设计越来越注重对人的关注,通过校园空间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大学文化的认同。因此,此时大学最重要的设计理念就是重视校园空间环境的塑造,生态园林高校建设也提上日程。

2多元化困境:我国高校生态园林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校园景观规划不规范

原有校园没有进行专门的景观规划,或景观规划决策水平偏低,造成最后形成的生态环境规划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对校园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达不到营造良好校园环境的目标。比如,有些区域乔木和灌木偏多,草坪和花卉相对较少,由于乔木和灌木属于中高层次的绿化,草坪和花卉属于低层次的绿化,造成校园环境景观单调,遮挡建筑物,不利于通风和采光。此外,有些区域中高层次的灌木和乔木较多,低层次的花卉偏少,使得整个校园环境空间层次性差,树荫稀少。这种问题明显反映了在校园整体校园景观规划时,缺乏一定的规范性,对于不同空间的功能和作用,没有运用正确的规划方法。

2.2规划设计缺少人文特色

学校校园规划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即相应的人文特色体现比较少。有些大学校园在设计生态环境时,或是生搬硬套地运用公园绿地规划的模式,或是直接在建筑区域周围安置一部分绿地,这样固然可以减少环境规划的费用和投资,但导致校园生态环境规划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毫无文化内涵可言。还有一些大学校园则与之相反,在设计上大量投资,过分追求奇特、新颖的效果,没有考虑校园本身具有的环境与文化因素,违背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设计结果完全与实际脱节,不符合现代大学校园文化涵养的积淀要求,从整体上来说不利于大学校园的发展。因此,学校应逐步在校园规划中考虑学校的人文特色,将学校的学科优势、人文关怀、文化气息等因素体现在校园风貌之中。

2.3平面绿化有余,立体绿化不足

有些大学校园在建校初期,由于具有一定的区域选择优势,相对用地比较充足,学生较少,建筑物也比较少,可供绿化的面积较多,所以在校园内种植的植物大多为低矮的植物,立体的绿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后来高校的扩招,学生逐渐增多,建筑物也不断增多,相应的绿地面积不断减少。造成了老校园的绿化十分单调,缺乏层次感,需要进行一定的立体绿化建设。

3路径选择:生态园林高校建设的策略

3.1提升校园绿化的生态景观设计水平

校园生态环境规划中,要进行景观的多样性设计,因此校园的绿化建设必不可少。校园绿地作为校园整体空间生态的一部分,不应仅供视觉欣赏,还应该充分发挥校园绿化在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比如绿色植物有蒸发水分的功能,利用地下水或者地表水相对较丰富地区来营造良好的小环境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对校园生态环境进行一体化设计,生态设计水平是建设效果的关键。

3.2构建校园绿地的合理植物群落

校园生态系统规划选择绿化的物种时,要考虑物种的多样性,多样性的物种可以促进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因此,校园绿地规划时,可以在原有绿地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形、地质状况等因素,配置其他自然植被,以与原有的植物形成均衡的物种搭配,维护校园的生态平衡。

第2篇: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

大学校园是青年学习和国家进行高等教育的重要场地,是传授知识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是广大学子从“堡垒”走向社会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一个大学灵魂承载和精神积淀的物质保证。景观型校园规划设计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逐渐成为校园景观设计的主流,通过美轮美奂的园林设计,结合独特的建筑风格,两者交相辉映,组建校园内清新、现代、平静人心的校园景观。同时校园的规划设计还应对校园这一自然-人文综合体进行研究,充分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环境保护,根据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充分利用当地优势,经过精心的设计,完美的创意,形成具有地方性、独立性、特色性的校园景观,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对于校园景观规划的设计,需要我们通过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生态景观设计方法,以指导当前社会发展大环境下的校园建设的实践活动,从而设计出具有校园鲜明特色的景观,实现校园景观设计与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的生态建设。

校园景观将会成为整个校园环境建设主要影响因素,是校园土地规划和校园建设结构都需要重视的部分。而且校园文化的营造主要是通过校园的景观来营造的,校园景观在知识传播、精神培养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而,引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理念观念对于目前的大学校园景观进行综合研究突显出了重要的意义。

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现阶段国内大学校园建设没有形成健全的生态景观意识,因此通过分析大学校园景观特性,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对当今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其景观内部的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从而可以合理处理校园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O计出与校园协调和相容的生态景观结构,并对其具体实施进行指导。

(2)现阶段国内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过于追求图面的轴线和形体视觉艺术效果,建筑标准一味求高,而对特定的区域基地条件、投资经济合理性、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理念的改变、校园规划设计中的新技术内涵及人际互动需求却考虑较少。大学校园景观生态设计对于校园生态系统适应性的意义,不仅仅能够让人们更加明确校园景观规划对校园建设的重要性,减少校园建设的盲目性,而且可以通过具体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科学的设计理念,让设计者明确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从而探索出一种基于生态理念的设计方法,使得校园景观设计更加高效和完美。

(3)一些历史悠久的老牌名校,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英国的剑桥大学、中国的北京大学等这些知名的大学都有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景观。这些经过数以万计学子走过的校园景观,都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彰显了一所学校的文化和灵魂。然而,纵观目前国内大学的景观设计现状,对于校园规模的过度追求、学生容量的过度扩大以及经济建设思想的影响,都使得原有的校园景观处于被破坏的境地,大学校园的生态结构与人文气息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会以同济大学为例尝试着通过理论研究大学校园景观规划如何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各项研究成果如各种景观生态效应、景观生态原理等来修正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实现大学校园景观的生态建构,使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维护。

生态高校这一设计理念是伴随着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和可持续思想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期望在校园内构建融汇学习、生活、娱乐、休闲于一体的自然与人工的生态综合体,进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生态关系得以深化和发展。生态高校主要是以生态学作为整体的指导思想,将这一思想应用到校园的整体规划、设计、管理、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中,形成一个自然环境优美、景观结构合理、人文氛围深厚的综合性高校生态系统。

生态高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物多样。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从其内涵来看,生物多样性包含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在生态校园里,有足够的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适应当地生存环境的动植物,保持着稳定的生物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1。所有生物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均衡、稳定地维持着其所在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呈正态分布,通过维持校园内物种的多样化达到生态化,根据不同物种的特点形成多样化的空间环境类型以满足物种的需要,并采用多样化的方法灵活处理环境设计。

(2)机能整体性。在整个生态校园里,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人与环境、文化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自然结构与人为结构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内部之间相互协调,形成了一个高效、稳定和可持续性的生态系统,包括内部的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

(3)生态自组织。校园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各种生物通过食物网联系,与环境协调,实现各自的职责和功能,自动形成有序结构。整个生态系统结构是内在的,功能是外在,这一切都是完美而自然的结合2。

(4)体现生态景观美学。生态校园景观美学分为两方面:一是外在形象,即形式、色彩、装饰、空间变化、线条、气味等;二是内在活力,即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的传递等。前者是由人工创造出来的美,是一种视觉感知的美感;后者是一种内在的活力美,一种蕴藏生命活力的美感。我们要承认两者特有的独立性,又必须使二者相互统一――统一于生态校园景观美学。因此,归纳起来是要让景观美富有生命力3。

体现时代性和尊重传统是景观设计中相对矛盾的对立面,对于老校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就需要面对这一矛盾,也是景观设计师必须要考虑的内容。因此就需要对传统校园中不合理部分、欠合理部分、合理部分进行明确的划分,现代高等教育已逐渐发展成为大众教育,历史高校应当顺应时代潮流,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努力实现传统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合理的改造校园景观。

大学校园景观生态化发展的方向,应当根据已有的建设基础,采用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注重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手法,遵循“宽容、多样、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建设理念,围绕生物多样性与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理念,把握校园的历史文脉,营造尊重自然,追求生态和谐的氛围,努力将大学校园变成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景观内容、丰富的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校园。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 王铁著.外部空间环境设计[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2] (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5.

[3] (日)泷光夫著,刘云俊译.建筑与绿化[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美)尼古拉斯・T.丹尼斯(Nicholas Dines),(美)凯尔・D.布朗(Kyle Brown)著,刘玉杰等译.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二、期刊资料

[1] 吴伟.生态理论对城市规划的影响[J].城市规划汇刊,1993(3).

[2] 吴人韦.培育生物多样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专题研究之一[J].中国园林,1998(4).

[3] 韩玉梅.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4).

三、外文文献

第3篇: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

城市作为我们现代生活的载体,既是当代规划实践不可回避的条件约束,又常常是规划设计的起点。如何处理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与周边城市的自然、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体现大学校园的地域性特征成为一大难题。图1自然山水风景图2岳麓书院1独特的“开放性”湖南大学所处地理环境十分特殊,场地毗邻岳麓山风景区,视觉敏感度比较高,校园建筑结合周围地形,或沿山坡、或站路缘、总体形态堪称“纳于大麓,藏之名山”[2],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迎接外来的游客。新的校园规划将这种开放性发挥到极致,校园没有设置围墙和校门,校园建筑以一种隐藏的策略,与城市的市政交通、游客行人、周边的树木花草,形成了以广场、运动场、绿地以及周围岳麓山脉为一体的开放性校区。校园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城市的态度、开放与包容。2轴线的变异自古以来,湖南大学就贯有一条明显的古文脉作为校园的主轴线。在新时期的建设中,负责整个校园规划的刘敦桢和柳士英两位前辈在规划过程中,没有刻意延用轴线,反而力图弱化轴线的作用。采用新的同心圆规划思想,即以体育活动区、教学区、学生活动区、教职工活动区层层由内向外呈放射状展开。与此同时,对旧的文脉保持着最大的尊重。这种模式使得对称感被削弱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校园的开放与自由度,与整个城市向往开放与自由的精神相得益彰。3空间序列的转变湖南大学在原有轴线的基础上,随着教学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向南不断扩建。故使原中心区不断南移,形成了另外一条轴线,这条轴线上集中了各大学校的教学实验楼,形成新的校区。新老校区结合两条轴线展开,既相互隔离又相互交融,两条轴线在运动场处发生空间扭转,形成全新的空间序列[3]。这条新轴线不仅与岳麓山平行,而且直抵天马山,使得整个校园在山脉之间显得更加丰富、富有活力。

校园建筑的地域性

校园建筑是一个校园、一个城市地域性特征最具体的表现,也是影响人们感受与体验的最直接的形式。校园建筑应当有其美学完整性,并充分表现时代特征,传承城市的地域性。在设计中我们常常关注建筑体现地域性的手法,不是对传统的可以模仿,不是符号的简单拼贴,而是用现代的技术、现代的材料来塑造具有地域性的建筑界面。巴黎美术学院教授德•昆西曾在19世纪《建筑百科辞典》中提出:“‘类型’不意味着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反之,类型则是人们据此能够划出种种绝不能相似的作品的概念。因此可以发现,类型所模拟的总是情感和精神所认可的事物[4]。”看似抽象的“类型”隐含着物体与物体之间最本质的联系与共同点。而“转换”则是在“类型”前提下的变化,即在深层结构相似或不变的情况下,表现结构进行变化。人们往往对这种不同形式下具有的相同本质与内涵的形象会产生审美经验,在建筑的外在表现形式中体会到生命和活力,产生地域性的判断与向往。岳麓书院的建筑以黑白色调为主,大多为明清建构,整体布局采用中轴对称、层层深进的院落形式(图2。地域性的校园建筑不是要完全依附于传统文脉,将原有符号照搬照抄,而是将同一类型下的形式进行变化,利用拆分、重组、变形、重置等手段进行物体的“有机更新”。如湖南大学的综合教学楼,不再是传统围合封闭的院落式,而是以一种开放、外向、流动的入口空间将环境与建筑界限模糊化,通过变化丰富的大台阶将处于不同标高上的内部功能与外界联系起来,将内外环境有机融合。教学楼的内部空间设计则来源于传统的院落符号,并赋予新的结构形式,通过大台阶、连桥、平台等形式营造了内向、安静的庭院空间。湖南大学生物学院楼毗临原有建筑科技馆,设计上没有将科技馆的建筑元素拿来拼贴,也没有简单的符号复制,而是采用大片的玻璃幕墙作为建筑的外立面。这种明显的现代风格大气却不张扬,将旁边科技馆的面貌投射在新的建筑中,达成了新老建筑的融合统一。二者一实一虚,一正一反,隐掩在绿丛之中。

结语——地域性的思考

第4篇: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

性,探讨以挖掘校园文化特质为设计本源和手法的意义。关键词大学校园改造人文环境个性精神可持续

0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全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建、扩建和新建,如何能够在快速建设的同时,强化大学校园的历史文化氛围,保持空间的连续性与多样性,是摆在建筑师面前的问题。

1高校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从古希腊时代起,西方人就将校园看作是一个能够促进思想交流的地方,而校园的建筑和景观所构成的人文环境则创造了校园的个性,是其更好生存和延续的至关重要的元素。“在适当设计的校园中,一组采用简单朴素的建筑标准建造的建筑群拥有艺术与生活价值,学生会被潜移默化,因此每一所学院都要尽可能的运用有限的手段,给予校园规划以认真考虑,以提升生活的层次。

”(美国学院协会建筑委员会,1923年)。

大学校园及其建筑的品质不仅体现在特定的地域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等方面,而且还突出反映在其特有的学术和人文氛围上,并直接影响着人才的性格培养和塑造。

著名的美国常青藤盟校不但以学术水平著称于世,其校园建筑和风光也闻名遐迩。漫步在这些古老而又现代的校园里,你能感受到厚重历史感的校园传统和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高等教育场所——书院,其建筑形式表现出明显的仪式性、象征性和纪念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趣味的综合载体。近代的高等学府也多具人文气息,如北京大学的校园凝重而富有朝气,古朴而不失秀美,体现着北大自由、宽容、博大、深远和创新的精神,也正是这种极富人文精神的场所,使其成为中国近代的中心和的策源地。

如今的高校不仅是传播知识和文化的主要角色,也是社会化和融合交往的场所,通过校园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将独特的校园文化和传统传承给学生,为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成为高校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

2我国高等院校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困境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名校,其校园环境大多经历了长期的自然有机生长,形成了连续的建筑肌理、人性化的尺度空间,充满了历史人文气息。而现阶段各高校进行的大拆大建都是以国家行政控制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如“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等。优点显而易见,按照统一的规划思想进行建设,在校园空间形态上更具整体性,建筑也具有较为统一的风格。然而由于大批量、快速地建设,校园空间趋向同质化,功能趋向单一,因尺度巨大而丧失了原有的文化氛围,缺乏不同大学所应具有的个性特质和场所精神。

3高校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高等教育的真正大规模发展是从建国后开始的,当时建立起来的高校基本上采取的都是同一种规划手法和建筑形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的“学院”。时至今日,学生人数已大大超过了建校初期的额定人数,从而带来了大量新建和扩建。从1998年开始,笔者承担了部分高校的规划和设计任务,总结出以下心得。

校园规划中最重要的是精神层面上的内容,其中校史、校风和校训是办学理念和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根本标志之一。因此首先要了解学校的历史渊源和特色校园文化,运用设计语言将这些精神因素融入到学校的形象塑造中去,使功能性的建筑和空间精神化和艺术化。其次要着重处理好新老建筑和谐相处的问题,强化特定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自身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在大规模重建的校园内,不割断学校发展的历史,将校园传统与特色文化重构于新的建筑形式之中。

3.1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总体规划项目

该校原名“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是学院路上“学院”中位置最靠北的一个,校园建设也是最落后的一个,建校几十年里几乎没有什么建设量。

随着国家科教兴农政策的实施,学校发生了巨变,气势雄伟的奥运摔跤馆也在这里落成。规划总建筑面积从原来的36.86万m 2增加到86.44万m 2。校园里新老建筑交相辉映,既古老又充满现代活力(图1,2)。

规划之初我们进行了仔细的调研:校园内以主楼为核心的校前区较为完整且具历史文化价值,建筑所采用的过火砖墙体和古典檐口线角都极富特点,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更显静谧、古老,学院氛围浓厚,是需要重点修缮和保护的区域(图3)。

图2 农大新貌

图4 农大食品学院楼

“团结、朴实、求是、创新”和“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是农大的校风和校训,充分显示了农大人特有的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传统和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办学传统。据此,我们在尊重环境、满足功能的前提条件下,力求营造出个性谦和、朴实庄重的校园建筑和环境。同时在建筑色彩和植物配置上充分体现新区和老区不同的时代特色,使整个校园景观在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反映出学校发展历史的渊远流长(图4)。

3.2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总体规划项目

该校地处学院路与北三环路交界处的西南角,教学定位为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院。该学院始建于1952年,是与“学院”同期建设起来的专业院校,其主楼与前广场的形式也如出一辙。为了满足扩招要求,合理地利用校园土地,校方决定采取重建的方式进行校园改造,建设量达24万m2(图5)。

通过了解该学院的历史传统、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我们提炼出政法大学“公正、严谨、实证”的文化属性,并同“厚德、明法、格物、致公”的校训一起,在方案设计中将其物化到建筑形式与空间的营造之中。其次我们仍采用轴线控制的规划手法来处理主入口广场与建筑的关系,继承原政法大学校园的空间文脉,演绎“主楼意像”,从而符合北京市总体规划对于学院路沿线城市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图6)。

图7 在建的政法科研楼图6 政法教学区

部分专家提出:应保留校园内的建筑局部作为 “记忆片4结语段”,使校友返校时重温过去的时光。对此我们认为:原有大学校园寄托着年轻的梦想,关乎着世界的未来。正如建筑建筑与周边 “学院 ”相比并无特色,需要保留和传承的大师文丘里所说:“大学校园在我们的想象中仍然是一个独特的其实并不是简单的 “残桓断壁 ”,而是政法大学的精神特质地方。校园可激起对年轻时光的怀念,在记忆中伴随着我们,在和群体印象,并运用创造性的智慧和艺术处理使其在新的校物质方面,尤其是那些最能够引起人们想象的物质空间,渐渐代园环境中得到继承和强化,形成清晰明确的校园意向和精神替了校园的全部。校园的景象伴随着我们的人生旅程,也因此在特质(图7)。全世界播传”。

参考文献

[1] 宋泽方,周逸湖. 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美]戴维·纽曼. 学院与大学建筑[M]. 薛力,孙世界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5篇: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校文化;创意产品;传播设计;sues+

大学是一种制度化的知识传承和社会交往机构。大学校园是校园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校园文化则是促进大学校园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载体。综合国外高校视觉识别系统的成功建设和管理理念,以及当今中国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和改革,得出:在高校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校园文化的品牌化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 当代中国校园文化传播现状的研究

当代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学校园建设高速扩张的局面,校园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滞后与市场竞争下的功利心态,使近年来的校园建设面临着文化氛围稀释、文化驱动缺失、文化指向迷茫的困境。暴露出了,重外在轻内涵的诸多问题,客观上要求校园研究突破原有的专业局限,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探讨校园发展的深层结构。

大学校园文化与学生关系密切。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社会发展中地位增强,文化的载体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目前,大学校园文化传播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有效结合校园的文化与产品的功能;二是供给形式单一,供应方式单调。师生认为,目前学校文化产品主要是集中于文化设施建设和提供图像资料。文化产品大部分缺失,师生对学校的供给模式不满意,认为形式单一,方式单调。

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园文化产品设计概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虽是工科学院,却有着极其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增强文化影响力。”是工程大先进的设计理念,我们将创意产品设计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从现实的产品领域转向更深层的校园文化的传播。

2.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园文化品牌的研究、定位与确认

设计打造个性化的校园品牌离不开对学校文化本质的认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经过37年的发展,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依托,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sues+”品牌旨在设计富有工程大特色的创意校园文化纪念品,传播高校文化。“sues+”的品牌标志是“小螺丝帽”组成的英文缩写,代表了学校是工程类为主,同时也是“strength(力量)、understanding(理解)、excellence(优秀)、success(成功)”含义的象征。而“+”是more(更多),体现了学校努力发展成为一所,以工程技术为主体,经济管理和艺术设计为两翼的办学特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现代化特色大学。

2.2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视觉品牌衍生品暨“新型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

高校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以校园文化为基础,通过手绘、电脑设计等表现形式和技法来表现校园文化的精髓,再通过创意产品这种媒介来提升和发展校园文化。新型文化创意产品也是校园的环境建设,体现着一定价值取向的人文精神,突出校园文化的审美特色,代表学校的形象,精神的“吉祥物”位于学校各个地方,精神激励无处不在。

产品的开发离不开客观因素的影响,需要的是感性思维对产品“美”的设计和理想思维对产品“实”的开发。

毛毡产品:这是一种频繁运用在工业和家用电器上的材质,有绝缘、过滤和保暖等功能。同时,因为毛毡富有弹性,防震、密封、衬垫和弹性等特性,亦可用作易摔易碎的电子产品保护套。而且毛毡采用羊毛制成,利用加工黏合而成,染色方便,美观大方,富有艺术品加工的特性,可以制作成装饰用品。(如图1)

皮革产品:皮革产品集耐用性和美观性于一身,是极为优质的材质。因此,市面上此材质的产品较多。但办公类的皮革产品较少。而办公类的产品又是使用率最高和最频繁的,因此损坏率极高。(如图2)

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园纪念品对高校文化传播设计的启示

中国的高校都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这就要求校园文化的传播需要有合适的切入点,而毛毡产品的特殊材质和皮革产品功能性在市场上的缺失,就是寻找到创新突破口和准确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需要结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自身的特色。“工程大”中的程(cheng)亦为橙(cheng)。因此,主打色可以据此来规划和设计,突出学校品牌的特色。

寻求大学生单一的对产品需求的动因,转向寻求多种校园文化需求的文化解释,这些转变在实践和理念两个层面推动了对“校园精神建设”和“校园文化传播”。弘扬“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训精神,培育体现时代特征、教育特点的“工程大”特色的大学文化。

校园文化品牌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校园文化品牌既是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同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 闫辉.校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构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

[2] 张耀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高校理论战线,2012.

第6篇: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

高等学府中优良的人文传统、浓郁的书香气息、严谨创新的求学精神的形成无不深受环境的影响。这种校园环境伴随学生的大学生涯,深刻影响到学生的性格、修养、治学的方式以及对理想的执着。

高等院校的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在人类社会跨入高科技时代之际,对当代教育建筑进行必要的审视就更有意义。在影响教育建筑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应当说是最直接的因素,而高等院校的办学体制和教育思想直接影响了当代高等院校的校园规划,当代的建筑文化思想必然影响到高校建筑的建筑形式。

而高等学校建筑是高校知识和文化的象征,其建筑形象富有学术气氛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其物质和精神功能也将向多元化和更深层次延伸。

1.高校建筑的选址与外部空间环境的塑造

除了少数新建的大学外,当代高校多是在老校园内建设的,无论是新建、扩建、还是改建,它们都处于特定的环境下,面临自身的定位与塑造外部新环境的双重任务。形势在发展,要求在变化,高校的校园规划一定要适应新形势、研究新问题。为了科学地调整好校园规划建设的模式,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落实校园规划的研究与实践。

每所大学,尤其是那些历史悠久的大学都有自己校园的传统和特色,新建筑的选址往往取决于已有的规划格局。

(1)在欧美非常传统的校园中,建筑或者位于校园的轴线上,或者和已有建筑围合成院落,或者建筑本身就是院落式的。

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其农学院楼和其它三面5层的砖石建筑围合成一个四合院,农学院搂在四合院的西部。

(2)有些建筑综合体还将院落作为设计的重点。

例如:美国拉斯维加斯内华达大学建筑学院,在院落中又布置了图书馆、评图室、行政楼等公共设施,它们都有不同的几何形状,这些雕像般的形体由网格状的连廊和一个东西向穿过院子的步行道联系起来。内院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室外空间,它分为诸多公共广场、亲切的花园和露台。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

(3)在校园轴线的端点、道路节点等处的建筑,对校园环境起到限定即界标的作用。

例如:日本KEIO大学研究生院研究中心,以其高透明度的曲线形展示出独特的轮廓,和校园其它部分的构图形成对照。此建筑为贯穿校园东西的轴线设置了西终点,并且加强了视觉层次。成为校园区域标志的一部分。

(4)有许多大学都以自由开放为规划指导思想的,其校园或是因崇尚自然而隐于山青水秀之间,或是因走入社会而与社区、城市融为一体。

例如:1)泰山学院,位于泰山脚下一块近600亩的坡地,泰山、冲沟、坡地构成了泰山学院新址的特定地理环境;2)日本东北造型大学,建于风景秀丽的环境中,建筑沿空间轴线布置,该轴线位于ZAO山,贯穿山形市市街,直至西部远山,整个布局利用了不同的地坪标高。

高校选址建设的总原则就是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并有效地融入城市系统之中,与城市交互作用,共同发展。大学校园的选址不宜选择远离城区的郊外,远离城区,大学与城市交互作用,共同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但是大学校园又不宜选址于市中心区,选址于市中心区,尤其是四向面临城市交通干道,不利于学校的弹性发展,市中心建成区地价较昂贵,土地存量极为有限,一旦学校进行改造或者规模的扩展,由此会带来居住生活等相应用地的扩大,容易在工作地与居住地的空间分布上出现结构性的障碍,并且,容易造成城市中心用地紧张,因此,势必会限制高校的长远发展。同时,中心区喧闹的噪声和浓郁的商业氛围,也不利于营造幽静的学习环境。所以,大学校园的选址即不宜远城,更不宜进城。

校园的决策者和设计者们相信,大自然或是社会的熏陶有助于学术成就的取得,事实上,外部自然环境为人们提供了最佳的交流场所,并且往往可以弥补建筑设计的不足。

2.高校建筑内部空间及环境的塑造

(1)科学技术进步是永无止境的,对建筑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因此,当代教育建筑在内部空间设计上非常重视灵活性,这表现在4个方面:1)继续保持结构柱网乃至建筑的模数化和标准化;2)大空间的应用;3)设备独立于使用空间之设置;4)留有一定的扩建能力。

例如:1)香港技术学院采用9m×9m的结构网格,600mm×600mm作为设计的基本模数,由此产生建筑美;2)日本的联合国大学,建筑结构使用了三角刚性构架以及三层高为一组的巨型倒Y字形构架,由此创造了无柱的室内空间。

(2)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国各地大建“大学城”、“新校区”,众多的教学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教学楼内部空间是否能满足师生们的使用要求就自然上升为建筑师的一个研究课题。而在教学楼内部空间中,交往空间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信息交流,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同时,学科间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高素质人才必须“通”和“专”兼备,而现代高等教育更加重视通的一面,因此,建筑设计注重为师生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内部环境设计注重素塑造自由、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有些建筑设计还注重让人们随时随地的学习。建筑构件和装饰具有展示性,使得建筑本身就像是展馆或实验室。

例如:悉尼技术大学建筑学院,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设备等设计成“暴露式”,使得学生和教师完全置身于活生生的“建筑实验室”中。

(3)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如建筑、设施、设备、资料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校园文化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其独特之处就在于校园是专门的育人场所,育人的意向性要求这种物质文化本身包容丰富的教育意义与教育价值。校园物质文化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物质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要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按美的规律规范校园文化的各种物质载体。从校园整体规划到一个具体的建筑式样,从一个雕塑制作到一块标语牌的设计,从一条路的命名到一个小园林的风格,都应遵循这种原则,使整个校园洋溢着高雅、和谐、完美的气息,从而提高校园文化生活的品质。

3.高校建筑形象的塑造

高校形象是公众对高校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随着高等院校逐步走向市场,它的“企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各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形象工程成为比拼的重点项目之一。

高校校园的对外形象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高等教育文化景观,它不仅是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也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对外体现。校园内部,庄重典雅、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因地制宜的绿化风格,通畅洁净的校园道路,独具匠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等等,将对青年学子的健康成长和情操陶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筑形象的塑造历来是建筑界的难题,当代教育建筑也不例外。尽管如此,那些被认为是“有个性”的当代高校建筑大概有3类:1)典雅型;2)高技型;3)“前卫”型。这些类型的产生与建筑师和业主的价值取向、外部环境的限制以及建筑本身(如:建筑布局和结构)等诸多因素有关。

(1)典雅型具有学院派的某些特征,有很强的民族传统或地方特色,侧重于和周围古建筑的协调。例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门罗馆依照校园的规划传统,分别与已有建筑围合成四合院,并形成边界感极强的室外空间环境。扩建部分为原先U形平面加上第四条边,包括教室和办公室,首层为高大的公共空间,上层是拱券形窗户的办公室。拱连廊环绕新的中央庭院设置,并成为室内的焦点。教室座位按U字形排列,可创造良好的视线和容纳最多的座位。在立面处理上,建筑师尊重已有环境,在北立面,采用五段式配置,纪念性柱子和阿尔德曼图书馆的柱子相呼应,建筑的东立面采用旧建筑形式,但比例加以简化。这种形态如果处理不好,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

(2)高技型往往用以表现建筑的科技性质或“科技含量”,这类建筑多采用新材料和先进技术并展现它们。

(3)第三种类型比较复杂,其表现形式具有“超前性”。例如:美国托雷多大学视觉艺术中心,借鉴了雕塑和戏剧艺术。设计的指导思想之一是“看与被看”,而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广告。建筑象是在一片草坪上的雕塑,它由一系列盒子状的形体扭曲堆砌而成,外表面饰以漂亮的有铅膜的铜片。

4.结语

第7篇: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大学新校园;环境景观;文化氛围;设计策略

Abstract:Universities are being constructed with the high speed in China. In this period, they faces the difficulties, like the campus culture connotation flaw, the cultural atmosphere cannot form in the short time. Through the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practice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Yuntang campus, we inquire about the method of campus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with humanities. We propose the cultural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such as:arrangement inheritance, the story memory, the humanities accumulate, natural ecology, personalized facility and so on.

Keywords: university new campus;environment landscape;culture atmosphere;desig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06-05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发展迅速。从征地到拆迁,从规划到单体建筑,从土石方到道路,从市政管网到设施设备,从场地平整到广场绿化,无不体现出建设的速度和能力。两到三年,几十万平方的建筑拔地而起,一个个崭新的校园陆续投入使用运行。作为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新校区建设的参与者,在参观考察国内多所大学新校园以及本校新校区建成之后,反思建设的过程和结果,新校园建设中最大的难题是文化。人文环境的建设是新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1新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的硬质环境和人文的软质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校园内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宿舍、食堂、体育馆、活动中心等公共场所室内室外的物质空间,它是校园人文环境的物质载体。人文环境是建立在物质环境上的校园历史、校园文化的精神空间,它是校园物质环境的精神依托。两者相互相成,共同构建大学校园环境的个性特色。大学校园环境不仅是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好的大学校园环境能够激励学生、教师职工的内在精神特质,潜移默化,感染师生的情绪,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道德品质和艺术修养,形成富有特色的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

但是,高速发展的大学新校园建设带来了大学自身历史性、地域性以及自然环境特色的缺失,流程化的规划方式和批量生产式的建筑和环境设计使大学的校园环境个性差异减小,校园特色丧失,大学的人文精神无以寄托。在多数大学新校园建设中,文化氛围缺失,文化驱动不足,文化指向迷失。其结果,校园空间冷漠、校园活力下降,学生老师对校园环境失去认同,没有场所的归属感。物质空间环境的优越与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散失带来了大学发展建设的困境。

一个大学是需要很多年才能成长起来的,大学校园的人文环境是由时间来决定的,是成长的。大学是一个充满记忆的场所,人文环境的营造是要苦心经营的。大学新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多方位、多层次的过程。大学新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是校园人文环境重要的做成部分,也是一个成长和细化的过程。在新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方面,应该做好文化景观规划和环境设计的文化策略研究。

2新校园文化景观规划

新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与建设应当遵从本体文化的深层驱动,以文化内涵指导环境建设。尊重校园环境的生活内涵,塑造具有场所精神的校园空间环境,构建具有文化特质的是校园环境是大学发展建设的核心原则与价值基础。

异地新建大学校园,可以按照理想的思路设计建造,充分体现先进的当代教育与设计理念,但是,在原有校园空间的历史脉络容易被割断,学校的人文传统也容易散失。新校园的文化氛围,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形成。当然,文化需要时间的积淀,学生和教职员工在新校园的记忆和故事就是校园的文化,这种文化需要时间。一届两届,十届二十届,十年二十年之后,这种文化就慢慢地积淀下来,当然,在现有的校园环境中,我们要创造学生留下记忆的场所,产生交流和互动的空间,营造发生故事的“老地方”。在新校园文化积淀的过程,应该做好文化景观的规划。

长沙理工大学于2004年元月在距老校区12km的长沙县暮云镇云塘村征地建设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新校区。校区占地138hm2,2005年开工建设,2006年一期投入使用,2008年8月全部搬迁,学生规模达2万人。新校区整体建设本着传承文脉,积淀历史,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指导方针。在营造新校园的文化氛围过程,我们制定了校园的整体文化景观规划(图1)。这是文化积淀的基础,也是个性化人文校园环境构建的前提。文化景观规划在校园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校园的空间格局和原有校园的人文内涵而进行。在校园中轴空间上,从南到北依次设置富有记忆场所的学校大门景点、学校地标、中心专业柱林交流广场、生态自然的人文聚集地――云影湖、以奠基石为中心的学校发展脉络――年轮广场、以学生生活为历史记忆的场所――T台广场和云霞山上的精神高地――九云方鼎等七个核心文化景点。依托原有的文化资源,在新的校园空间环境中设置引起学生和教职员工回忆和历史记忆的环境场所,通过多个富有场所精神的环境景点,形成校园文化景观轴,以点成线,以线带面,带动整个新校园环境的文化特质提升。

3文化设计策略

大学新校园环境景观是新校园的视觉景观和人文精神景观。在设计方面,为增加环境景观的文化特质,为校园文化积淀做好准备,我们采用了文脉传承、人文积淀、自然生态、交流交往、名家书法和个性化设施等文化景观设计策略。通过文化景点、校园文化景观轴,以点成线、以线成轴、以轴延伸等方式构建新校园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环境氛围。

3.1文脉传承策略

大学新校园,文化需要积淀。环境景观设计,应该从学校原有校区的历史文脉中寻找设计的灵感,将原有学校的文化资源在新的校园环境中充分体现。长沙理工大学云塘校区环境景观设计,依托原有校区的历史文脉,设计了富有场所记忆的学校新大门、学校历史发展和理工精神的九云方鼎、学校历史记载的年轮广场和由学校校徽演变而成的特色路灯。通过这些环境景点和个性化设施来强化校园环境的历史文脉。

记忆大门学校大门是学校与城市连接的节点性建筑。它在两个空间之间起到联系、通行、标识等作用。大门因其位置的特殊性和良好的标识作用,是构建场所的重要记忆空间。云塘校区南大门、东大门皆是依据原有校园的大门的形态和历史人文内涵进行设计(图2老校门)。大门形态简洁,场所记忆性强,增加了新校园的历史人文感(图3新校门)。

九云方鼎位于校区北端,云霞山顶,是整个校区中轴线的末端。作为山顶标志,起着高屋建瓴和在城市空间中界定场所的作用。云塘校区地形曲折通幽,九个山脚平缓伸向中心腹地,呈“九龙戏珠”状。山川形胜,巧夺天工。为尊重校园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特在云霞山顶筑“九云台”,台上立鼎,其名曰“九云方鼎”。鼎高19.56m,喻意学校之肇始和的未来之腾飞。鼎的造型既有“一言九鼎”理工学子诚信为人之意,也有“桥墩”坚固且甘于奉献的精神内涵,同时,方鼎也暗喻着四校合并共同打造理工大学美好未来。九云方鼎建成投入使用至今,深受学生喜爱,这里既是校园最好的观景平台,也成为了学生学习、交流、休闲的重要场所。(图4,5,6,7)

年轮广场 现代环境景观设计不应局限在基本形式的表述上,而应该带有文化或地域的印迹。

长沙理工大学年轮广场环境景观设计构思,以2005年11月28日云塘校区建设工程奠基石为中心,结合自然坡地环境,用900x600x350mm本地丁字湾麻石,沿中心展开,每块石头记载学校一年中的一件或两件大事,寓意学校发展的历史,一年一个烙印。2006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备受学生喜欢。早晨学生在这里晨读、学习英语,课间是休息交流的场所,晚上学生三五成群在这里活动,也是学生社团重要的室外活动空间(图8,9)。

理工路灯 作为校园的市政设施,在晚上照亮校园,在白天也是重要的文化设施。景观设计中在保障电气照明的功能基础上,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路灯与学校校徽结合,学校环境特色突出,收到了良好的记忆效果(图10,11)。

3.2自然生态策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建立在清新自然的山水环境之中。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就是对人类本身的尊重。人是自然的部分,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是最好最高层次的人文环境。云塘校区规划建设,是尊重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校园东北角、北端和南端,皆保留原有自然山体和植被,通过对原有植被的梳理和整治,在依循校园整体文化规划的基础上,赋予自然山体以诗意的名称:云霞山、梅岭,将自然环境特色与人文环境特色相结合,形成了师生乐于停留的场所。

云影湖是云塘校区的空间中心,也是校园的人文核心。云影湖在保留原有自然水塘的基础上,经过自然生态的设计,形成东西走向的宽阔水面。依据原有地形高差设置三级水面,湖水清澈、充满活力。湖体驳岸设计遵循自然生态法则,驳岸与沿湖道路留有5至10m的绿化生态带,给植物、水体和生物留有足够的栖息空间,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生态链。通过调研,师生最满意的新校园场所,云影湖排在第一位。这里安全舒适,宁静清新;这里天光云影,晴岚荡漾;这里尺度宜人、有清和感和身份感;这里是师生最有环境归属感的地方。云影湖将成为长沙理工大学自然和文化的中心福地,也将变成学校的代名词(图12,13)。

3.3交流交往策略

世界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这样描述学校:“学校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另外几个谈论自己的想法。谈的人不知道自己是老师,听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学生’们听得出神,不禁惊讶万分,要是这个人能留下来多好啊。于是他们就在那个所在地划出一个地方,于是世界上就诞生了第一所学校。学校的诞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欲求的一部分。” 这段话表达了大学的几个要素:一、大学是为了留住“高人”而产生的;二、交流是大学里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的事情,大学的空间是为了各种不同规模的交流而存在的。大学的空间为交流而存在。大学新校园建筑室内,我们应该营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交往空间,同样,在校园的室外环境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学科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交往的场所和平台。

专业柱林广场位于云塘校区南向中心广场,南北长280m,东西宽140m,除去两厢道路宽度,广场空间有280m×90m,在这样一个空间尺度中做环境设计,重点是把握整体的空间关系,运用现方景观设计手法组织好空间的划分,流线的组织,功能的定位,同时,整个广场必须设置一个主题。设计构思中我们将学校52个专业以12个7.5m高的文化柱围合成一个中心。赋予广场以文化意义,体现学校独特的文化个性。作为专业学习,学科之间交流和影响是构建学校学风校风的重要手段,专业柱林广场以其独特的空间形态,形成了中心绿化广场的主题内涵,在环境文化属性方面,构建了同学之间、学科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营造校园生动的文化氛围(图14,15)。

3.4故事记忆策略

东南大学建筑系王建国教授对校园环境这样认为:许多年后,毕业了的学生回来寻找什么?就是寻找充满了记忆的场所,大学校园在规划中要留出可以创造的空间,成长的空间。学生在大学期间发生的故事的地方是重要的校园文化成长的空间,云塘校区学生T台广场就是这种思路的尝试。

学生T台广场位于综合教学楼和综合实验楼之间,间距为70m。原设计为联通两栋楼的天桥,在实施过程我们提出设置学生为主体的景观性广场,提供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场所,让学生在校园留下回忆,留下故事。投入使用之后,效果非常好,甚至,有些功能在设计时根本没有想象出来,这样的场所很受学生欢迎,它在积淀校园的文化(图16,17,18,19)。

理工外语角采用天然的鹅卵散落在“云影湖”东向自然坡地,每块卵石上刻有英、法、德、日等国日常单词,让学生在游玩时学习外语,感受学习的乐趣。外语角中心设置“眼睛”抽象雕塑,隐喻名言“放眼看世界”,体现景观的湖湘地域文化特色。在设计手法上体现自然的精神和现代的功能属性(图20)。遗憾的是该景观没有实施。

3.5名家书法与文化名称策略

在校园建筑名称方面,校方聘请文学教授取了很好的励志和文雅的名称,如行健轩、弘毅轩、至诚轩、汀香园、甘怡园等。在环境景观设计上,我们建议邀请名家书写名称,再将名家书法刻在景观石上,这样,文化名称、名家书法和自然景观石,再配上特色的植物,从而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校园环境增加了许多文化的内涵,彰显了学校的人文艺术特色,提升了校园环境的文化品位(图21,22)。

在大学发展建设过程,人文环境的建设与学科建设和科研同等重要。新校园文化景观规划和环境景观设计中的文化策略仅仅是人文环境建设的前凑,大学新校园的文化内涵是随着时间而成长的。自然生态人文的校园环境才是学生和教职员工所需要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

注:文中图片来源为本人现场拍摄和设计草图及设计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万里,张伶伶.大学校园发展中的文化困境. 新建筑, 2009.05.

[2]欧阳国辉著.建筑钢笔速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06.

[3]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华.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 建筑师,2004.02.

第8篇: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

1.高职院校新校区景观设计的现状

校园的功能不仅仅局限在为学生教师提供教学活动的场所,要想营造出校园教育意义的真正内涵,就要认真设计好校园规划,校园设计规划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好的校园环境中,学生们能够融入到学习的氛围当中,通过完善校园的基础设施来为学生们提供更好的校园环境,让校园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观赏价值。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1)高职院校新建校区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

当代的中国大学在教育体制和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大学模式的影响,在建国初期,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不仅受到了一些方面的影响,国外教学风格和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风格,因此,我国早期的大学校园建设规模宏大,在注重校园象征意义的建设而忽略了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的感受,没有注重校园的美观和实用性,大大降低了校园整体建设的协调性。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观,在建筑风格上面也越来越注重实际,改变了原来高校体制的单一,多远文化的融合使得学校的教学风格也发生了改变,学校的建设更加注重地理人文,自然的因素也是校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许多建筑界的学者也不断的讨论高职院校校区景观的设计,将校区景观的设计融入更多的城市特色和高校历史的人文气息,彰显校园景观独特的韵味。

(2)高职院校新建校区形成的因素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的时代,知识的力量不容小视,高校是输送人才,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了解知识竞争力的重要性。加上教育方面的改革,高校的教育理念也发生了变化,在校园规划和设计方面加大了创新力度,改善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新建校区的景观设计也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校园是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环境,自然环境可以为校园建设提供先天的优势,比如地形、气候、植物等这些都是影响校园建设常见的自然因素。校园的建设要保持学校传统的历史风格,同时也要将校园景观的设计巧妙的与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丰富校园的景观。在空间构成上进一步整合校园整体空间的安排,使校园整体和谐美观。

2.高职院校新建校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及运用

上文就高职院校新建校区景观设计的发展历史和形成因素做了简单的分析,通过研究可以看出我国目前高校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新校区景观建设和规划是需要设计理念与空间理论相结合来指导的,通过总结之前校园规划的经验和理念,理论结合实际,选取优秀的部分,根据实际情况融合地理环境、校园文化以及学校悠久的历史等条件对校园进行景观空间的开发与创作,创造出有个性和感染力的校园环境。

(1)高职院校新建校区景观设计的原则

校园环境景观的设计与城市商业景观的设计有很大的差别,校园环境的形象注重于自然、古朴、有文化气息的本质特征,针对特定的适用人群,校园是教师学生用来交流知识文化活动的场所,因此,要突出校园人文历史的气息,景观的设计通过不同的理念融入多元化的历史气息,能够反应出校园文化精神及校园独特的风格。由于校园建设界定区域的功能不同,设计者要明确其功能作用,协调好相互的关系。首先要把握好安全原则,景观设计先要考虑安全因素,校园建设要规范建设时的质量,通过保证校园的物理环境安全和心理性安全两方面来提高校园建设质量。另一方面设计者要考虑功能原则和整体性的原则,满足教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物质功能。在建设的过程当中,要保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校园文化特色的原则。在生态结构上,注重最效率原则与多样化的原则。

(2)高职院校新建校区景观设计的层次与方法

高校景观层次的设计应该符合教育改革及政府的政策,从宏观层面来讲,高校是为国家建设提供优秀人才的基地,在保障了教学资源的基础设施外,环境景观的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了学校的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校园的建设也应该遵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大学校园环境景观作为校园建设的一部分,要坚持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建设绿色的校园。在微观层面建设上,校园建设要明确规划的指导方针,学校应该从多方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效的把控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坚持校园的总体性。合理的安排建设校园的连贯性,使得师生在校园环境中能够感受到生态、历史、等各方面的人文气息。校园的设计要注重整体氛围的营造,无论从风格还是效果上面都要突出校园鲜明的特色。合理安排校园设施,提高校园空间利用率,从宏观微观两方面入手考虑校园实际的建设,营造出校园景观的最佳状态。

(3)高职院校新建校区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

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可以在这里陶冶情操,校园更是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发展的活动场所,每一座高等院校的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高等院校的校区凝聚了无数人智慧的结晶,校园文化正因为有了这些无比珍贵的文化资源才让其发展有了竞争力。当前高校的新校区建设规模较大,但建设的周期较短,因此,新校区具有非常广泛的可塑性。学校要意识到新校区建设繁重的任务。在大多数新校园景观特色的建设中,许多学校都仿照之前优秀校园建设的案例,校园景观建设没有自己的特色,大多数都是大同小异。这也带来相应学校今后建设发展的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没能将老校区已有的文化精神融入进去,文化内涵和学校悠久历史的精神风貌没能传承下去。越来越多的学生没能体会到新校区特色文化的符号,因此,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与学生氛围的建设,设计新校区景观的同时,巧妙的融合校园文化,突出校园特色。新校区的建设可以通过地域特色、发展历史和文化底蕴在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经过设计者实际的考察,校园整体的建设应该有自己学校文化的个性,为学生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

总结

第9篇: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住宿学院制;规划;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8.1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时期,注重培养和塑造人才,已成为该时期科技发展的核心。而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地位日趋重要。在新形势下,国家坚持与时俱进,不仅科学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内教育事业也在腾飞。国家政府鼓励发展教育建设,使得国内掀起阵阵大学建设的热潮。

1 关于现代大学校园规划的改革

注重培养和塑造人才,是当代社会科技发展的核心。在该形势下,国家将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建设再次推向了制高点。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园区的规划与设计,成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的一大重要课题。受于设计理念、时间及其他因素影响,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往往存在特色不明等现象,惯用常规的设计方式,片面强调平面构成和整齐有序的空间序列。很多方案都给我们熟悉的感觉,而未突出地域、人文、环境及个性等色彩。

建设一所真正的现代大学校园,首先就应充分了解和把握现代大学的内涵。要从各个学校自身特点出发,制定合理的规划理念,并在规划设计建设中始终坚持该理念。现代大学的建设规划理念,应充分考虑现代大学的诸多要素,要突出其实用性。浙江大学新校区在其建设过程中,我们提出了现代化、园林化、网络化及生态化四位一体的规划理念,并在一期建设实践中,基本取得了较为预期的效果。

2 住宿学院制在国外大学中的应用

2.1 住宿学院制在国外(美国顶尖大学)应用状况

住宿学院(Residential College)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组织模式,它是学生和教师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共同体。英国剑桥大学最早提倡实施住宿学院制。上世纪30年代后期,美国的住宿学院制得以逐步发展。耶鲁大学在该世纪20年代率先建立了住宿学院制,12个学院全权负责管理本科生的学生事务。哈佛大学则是在洛厄尔校长的领导下,自上世纪初开始引进和建立住宿学院制,除入校新生住在哈佛园(Harvard Yard)外,2年级以上的学生均住在12个学院中。普林斯顿大学,则为其所在院校的所有本科生提供住宿,这实质上是对剑桥的住宿学院制的有效传承。该大学规定,1-2年级学生应当住校,且应在任意一个住宿学院中居住2年。美国这3所顶尖大学的共通点在于,它们都要求本科生住进相应的住宿学院里,能为学生提供有益于生活和办学的和谐环境。

2.2 住宿学院制的特点

(1)专兼结合的育人队伍

在住宿学员管理上,美国顶尖大学配备了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在管理层次上,通常包含院长(House Master)指导老师(Tutor)、学监(Dean)及学生工作助理(Resident Assistant)。院长一般由校长任命,是住宿学院中最高级别的行政职务,对住宿学院的学生工作全权负责。院长则具有较强的荣誉性,通常由名望和阅历较高的教授担任,在毕业典礼上,一般是由院长来为学生颁发毕业证。学监是教务长在各学院中的代表,对本学院学生的学习、教学及宿舍秩序负责。住宿工作助理,通常是由研究生或高年级学生来担任,可免费居住在宿舍里,为本科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如信息、活动方案等,同时应监管安全及卫生,使学生能够循规蹈矩。普林斯顿大学对工作助理的任职要求,做了严格的规定:能热心帮助别人;能领会各个阶层学生的经历并尽可能满足其需求;能了解学生的价值观、长处及短处;能与学生和谐相处等等。

(2)完善的硬件设施

住宿学院制是美国三所顶尖大学大学本科生教育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美国大学培养和输送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完善的住宿环境、服务设施及安全措施是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在住宿学院,多以单人间形式出现,剩下的为双人间,房间地面通常铺木地板或地毯,卫生间有洗浴热水。暑假期间,所有房屋都会被接受维修(例如哈佛大学,2007年暑假,12个公寓中有8栋公寓被用于学生夏令营、短期研究人员临时住宿等,剩下的则用于维修),温馨的住宿环境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优质的休息空间。每个学院都设有餐厅、客厅、休息室及自助洗衣房等设施,同时还配有图书馆、健身房及自动售货机等,能让学生展开自由交流与学习。

3 住宿学院制在中国大学的发展

3.1 住宿学院制在我国高校中实施的困难

整体来看,在我国高校中,“书院制”还属于新生事物,在其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实施住宿学院制应建立起功能完善、协调优质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及制度环境,少了其中任何一项,或只模仿其他国家高校的管理体制,这样并不太大意义,也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从我国某些高校试行“书院制”状况来看,各院校逐渐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以及人文关怀教育,作为教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尽管如此,因我国公立高校独有的办学性质较为特殊、科层制管理模式,加之办学历史等因素限制,“书院制”并不能彻底解决教育理念、经费及管理模式等一系列问题。例如,“书院制”倡导不分专业和年级的混合化住宿安排及教学事务管理模式,这与我国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相互矛盾。此外,推行“书院制”需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及物力,高校不得不划拨大量资金来维持“书院”的日常运转,这也给住宿学院管理体制的实施增加了难度。

3.2 发展对策

(1)充分发挥宿舍的功能

一方面,高校应进一步打开规划和设计宿舍的思路,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齐全的设施,特别是提供方便学生社交及学习活动的场地,把整个宿舍区转变为学生学术、娱乐和生活的综合场所。另一方面,在应坚持民主化、开放化的宿舍管理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加入到宿舍管理中来,鼓励他们学生多交流,关注每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由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服务,构建和谐的大学宿舍文化。

(2)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被誉为大学的“名片”,也是校园文化无声的展现,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杜威曾表示,“教育应充分利用环境”、“缺乏环境也就无所谓教育”,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名校的住宿学院中,典雅的建筑与安谧的环境正是该理念的体现。国内大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只追求大学的“现代化”,一味将城市中的都市感带到校园中,而是要将大学校园培育为“象牙塔”式的净土,创设适宜居住和治学的校园环境。

(3)以人为本

尽管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很多高校,想要全面实施“住宿学院制”还不可能,不过它们首先可以转变其办学理念,认真研究和借鉴住宿学院制高校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办学理念,并将其与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全面发展人才观融合起来,关注和重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由居高式的“管理意识”转变为重视学生个体的“服务意识”,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以人为本”办学之道。

(4)完善高校学生导师队伍

要充分建立住宿学院制的先进经验,逐步构建一套完善的学生导师体系,其中,不仅要有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的教师和学者,同时还有对学生进行各类咨询的生活导师和咨询师,此外还应包含与学生年纪相仿的助教、学生代表等。各种职责和类型的学生导师分工协作,形成完善的学生辅导体系,能进一步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5)积极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活动

现阶段,我国除少数大型校级活动外,其余均为个别部门或学生社团自发组织,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及规则。为此,应充分借鉴住宿学院的先进经验,从创设校园优质人文环境的角度,通过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组织,积极开展一系列有助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增强荣誉感的活动,不断实现对学生的道德和情感教育。

4 结论

总之,住宿学院制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摸索期,想要大规模推广,条件还不具备。为此,我国高校应先转变办学理念,坚持以“以人为本”来推动办学,在借鉴西方先进办学体制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为后续住宿学院制在我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思懋等.剑桥和耶鲁住宿学院制模式对我国大学学生宿舍管理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