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著名教学案例范文

著名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著名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著名教学案例

第1篇:著名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设计;目标设计;素材搜集;内容编写

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调整改革,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教得有效、教的有意义,强调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地案例教学就被引入到学校教学之中。地理教学也开始运用案例教学的方式。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结合我国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红壤丘陵低产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柴达木盆地、长江三峡、西南地区八个典型地区的具体案例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与开发问题。这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指出要使用案例进行地理辅助教学。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也大量出现“结合实例”、“举例说明”、“根据有关资料”、“以…为例”等字眼,都是对案例教学的强调。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地理教学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时教师如何进行地理教学案例设计就成为教师主要关注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相应努力。按照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实现地理案例教学的科学设计需要从一些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科学制定目标,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提供方向

地理教学案例设计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三部分内容:一是地理学科内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理课程标准”,关于每一部分的地理知识具体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内容其中都做了相关的规定,教师要按照其中的要求为学生制定科学的目标。二是学生的需要,这也是教师进行案例教学设计时依据的主要内容,教育就是人影响人的活动,教师对于学生的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或者生活中的教育来影响学生。教师进行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比如:高中的学生使用的具体例子就不能是初中水平的例子,都虽然都是案例教学,但是如果教师使用的案例是学生早已熟知的,那么这样的例子毫无意义,而且是对教师时间的浪费。所以案例教学设计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依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符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地理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提供的案例既是典型同时又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其三就是目标的设计要符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就时间来看,既能满足学生当代需求,同时也能为未来的需要提供保障这是最好的;就空间来看,既能够满足个人需求,同时又能够满足学校、社区乃至民族的需要是最好的。目标选定好以后,要采用恰当的表述方式,既要包括知识方面的,同时又要包括技能和情感方面的,选择恰当的动词进行表述。

二、广泛搜集素材,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提供充实的内容

教育来源于生活,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根本的变化。如果我们的教育对于生活必须具有任何意义的话,那么它就必须经历一个相应的完全变革。”他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高中地理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就是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最好诠释。所谓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地理教学采用案例形式,案例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这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途径来选择恰当的案例。首先,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广泛的搜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的工具,因此教师要通过网络来广泛地搜集地理教学的案例。另外,还可以通过地理教师间的探讨合作生成课堂教学案例,发挥团队的作用。每个地理教师可以将自身在地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的典型案例或者是其他方面的内容在地理教师团队中进行分享,在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们通过彼此的合作生成具有典型性的教学案例,而且这种方式生成的教学案例往往既实用,又具有典型、实用性。

三、切实编写内容,为地理教学案例设计提供严密的文本

目标和素材都已具备,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通过落实在纸面上的方式来组织想要进行教学的内容。尤其是对于新型教师而言,必须要将地理案例教学的目标,内容以及所要采用的案例通过文本的形式来落实到纸面上,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组合实现有机的结合,发挥整体的作用,而不是将这些分散的内容零散地呈现给学生,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另外内容的编写过程,还包括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用的教学方式方法,这些都要考虑到。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要通过这三方面来实现科学的案例设计,既能够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好的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于促进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艳霞.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才智,2010,(18).

[2]陈炳莲.高中地理必修2案例教学的模式与程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8).

[3]于向阳.高中地理教学方法新探[J].知识经济,2010,(20).

[4]齐凤彩.高中地理案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第2篇:著名教学案例范文

中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有多种方式,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穿透其中,该文通过笔者近年来的实际教学讲了几点心得与观点,希望能与各位教师及教育爱好者进行探讨,互相交流,进而把教学工作搞得更好,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

(1)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造一个真实的生活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关键。例如:互联网为中小学生创造了一个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学习环境和途径。在互联网的帮助下,他们可以得到很多信息,并使用信息分析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即使没有教师和书籍的帮助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自学一些东西。

(2)培养学习兴趣。著名教育家苏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学习兴趣是一种倾向,主要是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中产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时候,一开始学生往往会产生好奇和兴奋的心理,但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加深,一些内容机械重复训练,有的内容很枯燥,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会慢慢下降。所以说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不能半途而废,要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和持续的热情来学习。

(3)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重点培养。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飞快,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实现工业产业化,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在这个时代,知识创新起着核心作用,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最佳推动力量。因此,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作为一个优秀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潜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善于独立思考,培养优秀的创新意识,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环境和机会,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而不是为学生安排好一切,让学生吃现成饭。只有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创新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例如:①在Word中图文混排时,需要使用绘图工具栏,笔者只是把工具栏上的工具,如,阴影、3D效果、填充、自选图形等技巧提示给学生,具体的操作让学生自主完成。②选择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案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实施信息技术创新,素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多媒体作品的整体优化》这节课,教材以“苏州园林”多媒体作品的制作为例介绍知识,设置多幅图片进出动画效果。笔者设计了一个“小小卡丁车赛”的教学案例,出示卡丁车分别沿直道、弯道和环湖的3个不同比赛场景,直线、曲线和圆3种不同的动画路径效果可以通过设计来实现,巧妙地将3个层次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而且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完成任务后会主动去思考并尝试下一个任务。可见,选择合适的案例能够营造创新氛围,增加课堂的活跃程度。

(4)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在网络这章教学时,告诉学生网络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合理则斩妖除魔,如果运用失当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造成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在教学中要说明互联网的优点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健康的信息道德意识。另外老师除了正常的教学以外,还把自己的模范行动教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正确把握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5)选择具有整体性的教学案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它不仅要教会学生技能操作,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对技能的应用,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应注重整体规划,选择的教学案例应能把各个操作任务自然、贴切地整合在一起,并保证各个操作之间具有连贯性。例如:在执教《第6章图片的获取与加工》时,笔者就将教材中第1节的“用数码相机获取图片”与第2节的“图片处理的基本法法”两个知识点进行适当整合。上课前,笔者将数码相机带入机房,多角度地帮学生拍些合影。随后,将拍的合影通过数据传输线或读卡器copy到计算机中。之后,使用极域电子教室广播浏览刚刚拍摄的合影,并要求学生边欣赏边组间讨论对这些照片的主观感受(由于合影是在室内拍摄,其亮度、对比度、饱和度等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最后,自然过渡,布置具体的操作任务。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来获取信息、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而不是作为终极目标来学习。

(6)化难为易,突破重难点。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发展空间想象能力还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化难为易,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初中生纪律性差,容易犯困,只有不断地改变教学形式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并拓展知识面,才能使他们保持强大的学习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化抽象到具体,通过趣味练习,如,利用媒体设计一些关卡、抢答题、带有娱乐性质的练习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心底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担”的目的,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一个人的情绪对于学习有很大影响,对于学生更是如此。当学生他胆怯时,有意识地引导;当学生没有勇气时,组织同学们给予鼓励,当学生成功时,就和同学们送给他热烈的掌声。

第3篇:著名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体验性教学法;游戏元素;网络教学

一、引言

在21世纪中,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已经成为衡量人才技能水平的关键指标。因此,从娃娃抓起,从中小学生抓起,让他们在课堂中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也成为了我国教育部宏观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0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是唤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关键要素”。他的话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实施给出了指引,即:让学生体验课程中焕发的乐趣,是激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关键。综上所述,本文探究体验性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具有很强的教学实践价值。

二、融游戏元素于课内,体验玩学一体趣味

高中生大多乐于游戏,在平时的生活中,对游戏的酷爱,几乎是每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中男生的共同爱好,当大多数老师在抱怨高中生由于酷爱游戏,而荒废学业时,是否能够转换一下思考的思路,抓住高中生乐于游戏的共性,将其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玩学一体的趣味性,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兴趣,是让每一名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奇妙元素。”为此,创设基于兴趣点的游戏化课堂,让学生体验一把在课堂中游戏的乐趣,是激活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催化剂。

【教学案例1】

教师:同学们!听说你们班有几个打字高手!是真的吗?

学生:是的,老师!我们班的打字高手很多呢!

教师:好的!今天我想采用“游戏+竞赛”的形式,挑选出真正的打字高手,与我对决!如果能够赢我,会有丰厚的奖品等着他哦!

(我的一席话,将学生们的游戏精神,竞赛兴趣完全调动起来,大家跃跃欲试)

接下来,我将班上的同学分为6个小组,用金山打字软件,作为游戏竞赛的工具,展开了游戏化的课堂教学,由于金山打字软件中,有很多游戏的场景,譬如,生死时速、激流勇进、拯救苹果等等,且每一种游戏场景的竞赛难度并不一致,非常方便我挑选真正的打字高手,而我的教学目的只有一个,即:通过引入游戏竞赛的模式,锻炼学生熟悉键盘,操纵键盘,快速打字的能力。

之后的教学气氛,显得紧张激烈,但十分有序,各小组展开了晋级淘汰赛,从金山打字中的基础组游戏项目开始,选拔小组胜出者,在引入中级组游戏项目,选拔半决赛胜出者,最后,采用高级组游戏项目,选拔出最终的学生组冠军,与我进行对垒,而我则与这名学生冠军,展开了最后的比拼,他的打字速度很快,准确度也很高,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险胜与他!尽管观赛的学生略显失望,但大家的热情却十分高涨,将游戏元素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参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这一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三、融网络教学于课外,体验学用一体真谛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学以致用。笔者认为,在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将其引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展开体验性教学,显得十分具有可行性。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我尝试将网络搜索技术与体验性教学结合起来,构建课外体验教学场景,创设课后信息技术实践环节,让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使他们体验到学以致用的真谛。

【教学案例2】

教师:九寨沟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景点,那儿的风景十分迷人!大家想体验一下九寨沟风景的魅力吗?

学生(异口同声):想!

学生1:老师!可是书本上没有九寨沟的风景图片啊!

……

教师:没错!今天,我们的课后作业便是:利用网络资源,搜寻你心中最美的九寨沟风景图,我将为你们的作业打分,评出前三甲哦!

奖励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也被真正调动,体验感顿生!

课后,班上的同学以小组合作、家长指导等形式,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大量关于九寨沟的风景图,有的同学还利用PPT、电子图册等软件,将收集的风景图制作成软件文档的形式发到我邮箱中,十分具有创意。

上述案例中,教师将网络搜索与信息技术课程结合起来,调动起学生课后参与信息技术实践的兴趣,同学们则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在课后的搜索中,锻炼了网络应用能力,学以致用的体验性教学魅力充分展现。

四、结束语

体验性教学法最大化满足了学生对兴趣的诉求,却又不失对关键教学内容的引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轻松掌握看似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因此,将其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学的效果将得到质的飞跃!本文仅探究了两种具体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体验性探究教学法的应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应,引起广大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对体验性教学法的关注,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实践,创设出更多、更好的体验性教法,不断激活高中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仙. 重新认识教育游戏――中外学者畅谈教育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

第4篇:著名教学案例范文

一、挖掘生活素材,让课堂走进生活

我们现在在用的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很多内容贴近生活,教师可以寻找生活中与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依据教学内容要求以及学生生活经验积累的实际情况寻求合适的生活案例,以使学科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并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融入到鲜活的生活题材中,把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如学习《消费及其类型》这一内容时,设计案例让学生分析。以某位同学的家庭收入为例,为他设计消费方案,说明设计的理由。问题一抛出,学生积极主动地设计消费方案,探究学习的热情高。这就把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成政治课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并将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切磋,进行合作探究。这样既可以相互借鉴,又可以培养合作精神,能够更好地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

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生活的范围就是课程的范围。生活化教学创设生活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把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使新学习内容能很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如何营造与生活相融通的教学情境呢?生活化的情境既包括内外的时政热点,也包括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因此,对政治教师而言,应当做到两点:

1. 要关注社会“热点”新闻。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与社会时政紧密相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教材知识分析热点问题,这样既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案例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哲学道理。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隐性和显性的生活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来讲解知识。通过生活事例,设置贴近生活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的教学中,在结合教材的例子及学生生活实际设置三个情境:

情景一:每逢新年过节、同学过生日,同学之间免不了互送的礼物价格越来越高。家长无奈地表示:“这样过节,对家庭有压力。不过,人家的孩子都这样,我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矮半截、抬不起头来。”

情景二:小林的服装总是怪怪的:裤子上左一个大兜右一个小兜,兜上还有许多铁环,走起路来叮当作响。别看小林他这身服饰,价格可高哩。

情景三:一些同学的手机、电脑、MP3、电子词典等“现代化装备”不断升级,由此带来的“学费外支出”迅速增长。这种攀比之风还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

讨论(自由发言):(1)这三种情境各反映了什么心理?你是不是也受过这种心理的影响?

(2)这些现象在你的周围的同学中存在吗?怎样看待这些行为?

(3)你人为如何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第5篇:著名教学案例范文

一、锤炼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开班仪式上,刘局长以精辟的语言阐明了这次培训的目的,以生动具体的例子说明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指出了一些与教师身份不和谐的因素,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由此可见,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确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务必不断学习,不断进取,锤炼自己的道德修养,敬岗敬业,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为全市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表现和相互学习的平台

刘局长在报告中指出:“这次培训,为大家提供一个相互了解,集中学习的机会。”确实如此,原来一副副陌生的面孔变得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在培训中,老师们踊跃参与的各种交流活动,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胆识,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更重要的是相互汲取了不少的精神力量和知识,丰富了见识。

三、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教学技能

第6篇:著名教学案例范文

一、以生活实际作“载体”,在生活中夯实基础,学以致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实践。幼儿教育学是人们从幼儿教育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是未来幼教老师必备的专业理论素质。它的理论寓于日常教养幼儿的活动中,有着丰富而具体的表现形式。对幼儿教育学理论的学习重在将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案例:加减运算

邻居家年轻的妈妈教小红10以内的加减法,小红屡屡犯错,总是不得要领。有一小学老师路过对她妈妈说:“你不妨用食物试试。”小红妈妈虽半信半疑,但还是采纳了老师的建议,果然有效。现在即便是在路上,你遇到那小孩,问她:“小红,假如你有了3块糖果,再给你4块,那么你会有几块糖果呢?”“7块”,小红很快就能说出,一脸的得意。如果你再问“3加4等于几呀?”她就一脸茫然,吞吞吐吐。你若换成玩具或她喜欢的零食,她的回答又是准确无误,每每如此。

人的认知总是从具体事物开始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在幼儿的世界中,吃饭、睡觉、与人打交道就是生活,或许“糖果”“玩具”就是他们的全部。幼儿教师就可以适时抓住这一情况,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回归生活,这样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以情景感知作载体,在“情景”中展现个性,全面发展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的速度都不同,身心素质的组合特征也不同,因而,每个幼儿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行为方式、兴趣爱好、才能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幼儿教师要想取得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就必须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在情景教学中,注意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案例:水果展

在“水果展”中,孩子们带来的水果实物、图片、资料琳琅满目。笔者以欣赏的态度和孩子们一起参观,其中一个小朋友说:“这么多的水果我们一下子也吃不了,那怎么办啊?”笔者适时地回应了这个小朋友,然后把问题提给全班同学,孩子们纷纷把小手举了起来,有的说送给弟弟妹妹吃,有的说做水果沙拉,有的说给水果贴上眼睛、鼻子做成水果娃娃,有的说像饭店那样做水果拼盘。每个孩子的建议笔者都采纳了,笔者让孩子们在做水果拼盘前先构思要做的内容,要选的材料,要做的步骤,想象着拼出来后的样子,然后再把这幅图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其他小朋友听。孩子们可高兴了,拼盘做得丰富多彩,故事编得绘声绘色。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就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理,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以内外活动作载体,在“活动”中提升能力,培养品格

实施探究性活动是新课改的一大特点。课内与课外活动互为补充,课内活动如辩论、讨论、表演,课外活动如社会调查、观摩、专题小报告等。W生在活动中可以自主地探究新课程、感悟幼儿教育学原理、感悟人生的真谛。

案例:“班门弄斧”新解

“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源于一个典故,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这里的“班”指的是古代著名木匠鼻祖鲁班,这里的“门”是门前, “弄”就是耍弄,卖弄的意思。这是传统意义的解释。

第7篇:著名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会计信息化; 人才培养模式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50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 0083- 04

1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会计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已经成为一门对培养信息时代高素质现代会计人才而言非常重要的课程。目前在高校,对这门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基本上都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由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再加上普遍认为“理论在实践中用不上,不如懂财务软件操作更实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的课堂一直以来教学气氛都是比较沉闷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课堂互动性环节很难展开。据课堂调查,80%以上学生反映课程内容“抽象、难懂、枯燥、无用”,“理论与实验内容分离”。这种现象存在使得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也难以保障。课程是高校最基本的工作内容,无论是高等教育改革,还是教学方式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最终落脚点都要落在课程上。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如果不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长此以往,将无法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也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信息化应用型人才。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为目的,率先推出会计案例教学法以来,培养出无数的会计管理人才。与传统的“传道授业”式教学方法截然不同的是,它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具体的会计原则和方法,强调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实际会计问题的能力。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个人知识的形成不是取决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而是取决于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与他人的交流而形成的理解,即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为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也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案例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实践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的学习方式,它不但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还符合人本主义精神,有助于传统传授式教学的革新。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案例教学法以来,随着人们对“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的逐渐认识和会计素质教育的普遍开展,案例教学法已经在高等院校的会计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广泛运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应同样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但遗憾的是,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还远未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以“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案例教学”等为关键字检索了自1990年以来会计电算化或者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方面的论文,共找到相关论文39篇,发现贯以“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名称的论文不少,但查阅其内容,基本上全部都是有关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基本上没有真正涉足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的。这说明案例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中还远未得到重视和应用,当然也不排除有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确实有应用,但是没有对其在理论高度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而且目前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也各有千秋,如有的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例题讲解,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单位情况介绍,有的将案例教学理解为程序设计(陈旭,2008)[1],还有的将会计软件的操作实验理解为案例教学(苗娟,2010[2];程翠凤,2007[3])……,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现状固然与当前高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内容的不规范有关,但也与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理解和立足点不同不无关系。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理论上对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丰富提供一些建设思路。

2 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的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不仅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且是一门集现代信息技术、会计理论、管理学等于一体的跨学科、交叉性、边缘型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会计专业理论、方法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比较复杂、抽象、不易理解,其教学活动存在以下特点:

(1) 会计信息系统中的问题和争议很少只有唯一正确的确定性答案(Hurt,2009)[4]。这一点与会计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显著不同,因此,为了应对实务中的各种问题,我们要帮助学生发展职业判断和培养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而培养这一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案例教学不重视寻找正确答案①,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因而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能力。教科文组织曾就案例研究、研讨会、课堂讲授等管理教学法教学功能的评价结果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案例研究在所有教学方法中,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居第一位,在知识传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知识保留的持久性占第二位,在人际关系能力培养方面占第四位。

(2)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在校学生经历有限,实践经验普遍缺乏。案例教学法为学生在短时期内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一条较好的途径。案例是指具体事例,往往来自于现实世界的第一手资料,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事实提供了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之间联系的桥梁。它将现实生活中曾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冲突、矛盾和危机事件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置身于案例背景和角色之中,迅速地积累实际经验。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作为联系教学内容与实际经验的桥梁,其开放的思维是非常适合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及特点的。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应重视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出动手能力强并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会计人才。

3 案例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的目标及案例的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及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由于目前国内各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尚未统一规范,因此,案例教学的目标也有待明确。目前关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内容,国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另一类是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应用。由于社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会计(财务)软件市场日趋成熟,商品化会计软件功能越来越完善,通用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本科会计专业的学生,会计信息系统的培养目标不是成为一名现实的软件开发人员,而是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流程和功能结构,会计信息系统规划和实施方面的知识,能够参与系统开发的一般过程和参与系统管理,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这就好比一个汽车司机最好能够了解汽车的大概构造和基本工作原理,却不一定会设计研发、制造汽车一样。所以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系统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以此为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基本概念与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等。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安排上机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常见会计软件(如用友、金蝶)的操作流程与使用方法,能够应用会计软件进行日常账务处理。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程,不涉及上机实验。

4 实施案例教学的几个关键问题

4.1 案例类型设计

在案例教学法中,由于案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案例的设计应该与教学环节紧密联系。按教学环节可以将案例分为3类:①课堂引导案例。这类案例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案例作用在于讲清原理,给出分析过程,得出分析结论,发挥理解、加深记忆的功能。例如,在阐述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说明现实商务世界中的会计信息系统,并和学生讨论会计信息系统的形式和基本功能,以加深学生对AIS的理解和记忆。②课堂讨论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重在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可以发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例如在讲授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时,可以将某企业实施AIS的真实过程作为案例,介绍实施过程,评价实施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③课外思考案例。这类案例以学生自我研究为主,重在应用,发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的功能。

4.2 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描述和分析的前提,也是案例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案例的选择需要考虑:①案例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案例教学法始终是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途径,案例不应也不能取代教学内容。案例情景设计、问题的分析解决不能脱离特定的教学内容而进行。大型教学案例的选用要择其要旨,舍弃细枝末节,使教学案例真正起到有效促进和实现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作用。②案例应是现实企业经营管理的写照。案例教学法的成功运用关键在于“真实情景为本的案例”(Donham,1923)。越是现实的事物,越让人感到亲近。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内外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践发展非常之快,内容也非常的丰富,这些现实当中企业经济管理的实践成果,很容易激起同学的兴趣和共鸣,激发参与讨论的热忱。③案例分析不限定唯一的结论与结果。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许多问题是没有唯一确定答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除教学引导案例目的在于导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之外,其他类型的案例都可以不以追求唯一的结果为目的,主要在于诱发学生产生争议和讨论。④案例的设计应设置可引发思考的“陷阱”。在案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会计软件的控制重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设计一些“陷阱”,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体会理论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总账子系统的出纳签字功能时,可以设计一个案例,某同学执行出纳签字时,软件出现提示“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问题可能出在什么地方,应当如何处理?引导学生分析可能出问题的环节,以及如何解决。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总账系统中如何通过程序来实现内部会计控制,以及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设计的关系。再例如总账系统中记账凭证修改,对错误记账凭证的修改要识别错误凭证所处的环节,位于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有不同的修改方法。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一个案例“陷阱”,分析如何修改不同环节的错误凭证,使同学们理解记账的含义及作用,掌握错误记账凭证的不同修改方法,也更深刻地领会软件设计中流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对课程教学内容也有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4.3 案例的来源

案例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案例库的质量。而案例来源是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会计信息系统案例主要来自于:①深入企业单位调研,收集实践工作中的会计信息化案例。应鼓励教师定期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或者参与社会兼职,一方面教师可以凭借自己所学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实际工作中收集相关资料,从中提取典型会计案例,丰富会计信息化教学案例库建设,充实教学内容。②从有关资料中获取。例如从现有教材或者案例集中选取,或从报纸、报刊中摘录,也可以从网上搜集。Internet的应用使得教师从网络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料,从中选择有价值的资料经过改编、提炼,形成案例。③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④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相互交流教学案例。⑤学生的上机实践过程。上理论课的教师往往同时也担任上机实验课的指导老师。学生在上机实验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大量的问题,教师这时应当做一个有心人,注意收集学生遇到的问题,从中总结提炼,发掘有价值的典型问题,设计成为案例,在理论课堂上帮助学生从理论深度上理解和把握会计信息系统内部功能结构的设计,对会计软件的操作不仅能够知其然,而且能够知其所以然。总之,案例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探讨研究活动,它要求教师除了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拥有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

4.4 教学环节

以课堂讨论案例为例,案例教学的一般程序可划分为3个阶段,6个环节。第一阶段是课前准备阶段,该阶段要做好3个环节的工作:①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实际,教师在课前选编典型案例,拟定讨论题目和学习要求,事先印发给每个学生;②学生自主解读案例;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启迪,于开课之前即进入案例内容和案例角色。案例教学的成败与准备是否充分关系密切,为此不仅要给予充足的准备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周,而且要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第二阶段是课堂讨论与辩论阶段。该阶段要做好两个环节的工作:①进入课堂教学后,教师进一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手段补充案例背景和过程细节。小组派代表发言,就案例事实展开讨论甚至争论;②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导讨论热点,揭示各种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概括总结。第三阶段是课后总结阶段。课后学生继续就案例争论点进行讨论,并独立撰写案例分析材料。教师结合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客观地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显然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案例是基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增进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综合能力养成与提升的可能性。

5 教学实践及效果

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建本科院校,广东金融学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本科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激活学生学习主体为主旨的案例教学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教学质量得到了同行的认同。同时学校也将案例教学改革作为强化文科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突破口。4年多的实践表明,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典型的师生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已取得明显效果,它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创新本科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效果表现在:

(1) 激活了学习主体,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增强,积极性显著提高。案例教学主张“案例分析—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和求知欲望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自从课堂引入案例教学法后,教学气氛明显活跃,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从而达到了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过去学生在上机实验中只能按部就班,按操作指导一步一步地做,遇到问题时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对上机操作内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是相互脱节的。案例教学后,由于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大量引入上机实验形成的案例,来培养学生以理论为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活学活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3) 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快速积累了实践经验。

(4) 它是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在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它应该在改革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理论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旭. 会计信息系统原型案例建设[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7).

[2] 苗娟.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3).

第8篇:著名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学习活动; 混合式教学; 教学模式;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一、问题的提出

2003年12月,何克抗教授将“Blended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这一概念引入国内后,国内教育技术界的思想观念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将其作为当前进行教学改革及改变教学结构的突破点。然而,无论是在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教学策略,还是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都未对教师的混合式教学产生推动作用,混合式教学在实践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究其原因在于,侧重学习内容创建、管理与共享的传统网络教学平台仍属于低层面的CMS。这种对基于内容的学习和单个学习者自定步调的学习有很好的支持,但是缺乏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的统一设计,对学习过程和教学环节的跟踪和支持存在明显缺陷,教师无法及时干预学生的学习,更不能有效地支持课程的教学过程规划。所有这些直接导致了混合式学习中的课堂讲授和网上学习“两张皮”,教师对混合式的教学缺乏整体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缺乏有效监控。

目前,教育界已逐渐达成这样一个共识:学生在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是直接作用于所认识的客体,认知是发生在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之中,是通过学习活动这个中介体来完成的。因此无论是面对面的传统课堂学习还是在线学习,都必须以有效的学习活动为中介,促进知识的内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

就国内而言,诸多网络教学平台大都只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可共享和互操作。学习内容本身是分散的,而且与讨论、答疑、作业等学习活动是相对分离的,这些学习内容本身并不承载教学信息,不能代表教学进程,自然也就不能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另外,有针对具体教学策略的学习平台,如协作性学习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等。但这些平台都只能解决教学中的某些或部分问题,不能在教学进程中动态地调整,这和当前学习策略日趋多元化、混合学习日渐流行的需求是背道而驰的。[1]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提出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所谓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情境灵活选择和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进行学习。不同的活动序列组合很自然地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避免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两种学习形式简单的叠加。

在本研究中,笔者选择自主研发的4A网络教学平台。①4A网络教学平台既提供了一个学习活动的生成环境,也提供了学习活动运行管理和实施的环境。教师可以在平台上非常方便地为某个教学目标创建一组学习活动序列,并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活动,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达到标准,并决定是否进入下一个活动学习;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快速地进入某个学习活动序列,从而进行高效的个人或小组学习。

二、学习活动序列和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纵观教学模式的各种定义以及一线教师的优秀教学案例,教学模式无不反映出整个教学系统在教学活动进程中的动态性和整体性。作为结构框架,它从宏观上把握了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2]它适当规范了教学活动中师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举例来说,传统授受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进程可概括为“讲—听—读—记—练”;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阶段提出了九大教学事件,其教学进程可概括为“引起学习者注意—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先决条件—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表现—提供行为正确性的反馈—评价—促进保持与迁移”;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可概括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组织分工—探究解决问题—评价和反馈”。

不难看出,不同教学模式往往从不同的教学环节和程序安排上显示其特征,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身相对固定的活动逻辑步骤和每一阶段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序列化安排设计,便可形成多种教学模式,甚至还可以生成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序列化教学活动来实现多种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的思想如图 1 所示。

重庆大学吴中福教授的研究团队对现有的两千多门精品课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出16种教学模式,分别为单点式教学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辩论式教学模式、情境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案例式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以文献为导向的自我学习模式、双语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换位式教学模式、比较式教学模式、主干式教学模式、讲座式教学模式、实践式教学模式、示范式教学模式。钟志贤教授在《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中提出信息化十大教学模式,[3]不同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不同的活动序列来呈现,如表 1 所示,这里只作部分展示和说明。

教师要在4A学习活动管理系统中设计不同的活动序列来实现多种教学模式的混合式教学很简单,通过可视化的学习活动管理编辑器,只需将活动工具箱中的活动工具拖拽至编辑区,再通过活动管理栏中的“连线”工具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活动连接起来就可以形成活动序列(如图 2 所示)。

三、活动导向的多种教学

第9篇:著名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基本原理;案例教学;必要性;可行性;选编原则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通过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理论性最强、最抽象的一门课程,要提升本课程的教学实效,实现教学目标,必须有效地运用案例教学。

一、“原理”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探析

1.案例教学能使“原理”课化抽象为具体。“原理”课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最抽象的,包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还涵盖了法学、政治学、伦理学和历史学等其他学科,内容庞杂而广泛,理论性极强,如果教学方法失当,理论的抽象性会使课程显得枯燥乏味,会让学生觉得“原理”课就是讲大话、空话和套话,从而滋生理论无用论,或者由于内容太艰涩而望而却步。而案例教学能使抽象化为具体。“原理”课的抽象性需要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讲述,案例就是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实材料,它根植于生活本身,与人有着天生的亲近性,把抽象理论融于具体的案例情景之中,也就是把理论与具体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更加具体和生活化,学生易于接受。

2.案例教学能较好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理论总是抽象难懂的,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是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深深根植的生活总是多姿多彩的,要将“原理”课讲好,不能总是由原理到原理的推演,应当将原理回溯到社会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理论的实际价值。理论一旦离开了现实就会变成空中楼阁。而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本教学信息载体,案例成为理论与现实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使学生透过案例接触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案例教学联系时展实际、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学生思想实际,使学生获得了在无需亲身实践的条件下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记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联系。从这个角度说,案例教学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不仅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了理论,还能够检验理论。现实生活是变动不居的,但理论本身却具有滞后性,既有的理论可能驾驭不了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最新案例,使课本时效性滞后的状况得到改善,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同时也促进了理论的新发展。

3.案例教学是一种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原理”课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教师的教学重点主要在于概念的解释和理论的推演方面,较少去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成了概念、范畴和原理解释的堆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教有余,重学不足,重简单灌输,轻双向交流。虽然在教学中普遍采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但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方法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90”后大学生却想在课堂上拥有话语权,不喜欢老师一言堂。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自然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想共鸣,相反会产生抵触情绪,教学效果欠佳。这同时也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致于产生了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的现象。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把抽象的理论转换成生动鲜活的案例交给学生,将深刻的思想内容寓于形象直观的具体事例中,调动学生参与案例的互动探讨。在互动的形式上,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全体、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还包括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等多向主体互动形式。在这种互动式的教学中,学生由被动的客体变成了能动的主体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案例讨论中,学生由于思考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各不相同,往往情绪激动,矛盾激化,此时灵感在此迸发,思维如大海般波涛翻涌,形成蔚为壮观的“思维共振”局面。

二、“原理”课开展案例教学的可行性论证

1.案例教学契合学生思维认识的规律。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具体形象的,理性认识是间接抽象的。认识的起始是感性认识。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案例本身,案例是具体的生动的,在案例讨论中,学生进入案例所营造的情境,先感受到案例的具体信息,比如事情的经过等,但接着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进入了理性思考,思索案例背后的理论内涵。因此,案例教学契合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2.的实践性为案例教学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案例素材丰富。在它创立之初就公开声明,它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和思想武器。可以说,的产生和形成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产物。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它根植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一部的发展史,便是基本原理在与历史和现实接触、碰撞并相互作用中,不断升华、凝炼的历史。案例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再现,来源于现实生活。广阔的社会生活成了案例的源头活水。只要用心去搜集,便可找到自己想要的素材。更可喜的是,学界出版了好些案例教学辅导用书,可供直接选择使用。

三、“原理”课教学案例的选编原则

1.针对性原则。案例的使用要有明确的针对性。案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围绕着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展开的,教师在思想上一定要明白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即案例教学只是教师教授课程内容的一种辅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因此,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教师要把案例的针对性排在第一位。否则,即使是最典型最新颖的案例,如果不能为特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教师也不能选择。譬如在将矛盾的特殊性时引入“对症下药”的案例。华佗为不同的人开不同的药是具体分析了他们的病因,病症相似,但病因相异,所以治之宜殊。充分运用了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只有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根除疾病。针对性原则的另一层含义是案例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难点和疑点。譬如在讲“认识来源于实践”这个知识点时,引入案例电影《2012》,这部美国大片学生几乎都看过,影片根据所谓的玛雅预言逼真地描绘了2012年地球毁灭的情景,但是2012年地球真的会毁灭吗?我们的认识究竟来自哪里?引导学生讨论并明确,理论告诉我们,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根据天文学家的天文观测和天文实验,2012年地球根本不可能毁灭。因为这种天文观测和天文实验就是一种实践,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2012年地球的活动依然正常,电影《2012》只是导演借助“预言”编造的故事,目的是制造轰动效应以实现票房的大丰收。

2.鲜活性原则。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是不断丰富发展着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于160多年前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作出的科学判断,在21世纪,我们要用新的社会实践丰富发展的理论内容,这就要求我们选取的案例要具有鲜活性,即要有时代性和新颖性。譬如,在讲授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时,笔者会选取时代感强的航天科技案例,如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九号,为什么要发射“神九”呢?是因为在实践中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人类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那“神九”为何能发射成功呢?那是因为在之前实践创造出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最终使“神九”成功发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每一个进步都意味着必须完成大量技术突破。此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对载人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全面进行了检修检测和质量评审,完成的测发指挥监测系统升级改造等就多达数十项。案例还应有新颖性,譬如在讲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内容和形式时,可选取时下收视率颇高的选秀节目星光大道、中国好声音等,有些选手过分注重包装,但唱歌实力颇差,以此说明形式固然重要,但内容更重要,因此要反对形式主义。在新颖性的同时也可兼顾趣味性,笔者在讲“发展”这个概念中的新事物时,会提及今年8月的新西兰橄榄球比赛,要求学生讨论,比赛是不是新事物,从而让学生明确新事物和新鲜事物的差别。

3.专业性原则。案例的专业性主要指教学案例的选用应尽量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使基本原理具体化,即把基本原理融入到具体的专业之中,使案例带有具体的专业特色。案例的选用,文科与理科应有所区别,文科则多选与社会科学相关的案例,理科多选自然科学方面的案例。比如笔者所教授的中医专业和中西医临床专业班级,在讲授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时,往往会引入医患关系矛盾处理的案例,近几年全国各地已发生数十起医患冲突事件,比如北京同仁医院血案,拆线门、缝等著名事件,是网络热点事件,也是医学生极度关注的事件。要求学生讨论:医患关系为何如此紧张呢?矛盾双方各有哪些责任?如何解决中国医疗卫生领域的顽疾?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用矛盾规律具体分析,矛盾双方有斗争性也有同一性,如何让同一性占主导地位,使医患关系趋于和谐,并明确医生医院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我们要反思医疗体制,反思医院制度和医生的工作方式等,患者在矛盾中处于次要方面,因此一味责怪患者有失偏颇。

参 考 文 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潘伶俐.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法需要与时俱进[J].企业导报.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