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团队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防医学强调探讨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预防医学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水平,其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文章分析了预防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然后对预防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最后总结相应的对策,望能够促进本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力量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
预防医学;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双师型”模式下的教学团队是高校预防医学专业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同时在突出本专业办学特色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必须重视的工作内容是:构建一支素质水平高、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学团队,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以更好的契合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然而以预防医学专业来说,目前在教学队伍实现“双师型”目标的过程中尚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失,对本专业整体教学水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改进这一现状,促进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构建具有“双师型”特色的教学团队,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1“双师型”教师基本要求
“双师型”即“双素质型”,是指教师需要在具备理论教学素质的同时掌握实践教学的素质[1]。第一,作为预防医学专业的理论课教师,在“双师型”标准下要求教师既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与素质又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与素质;第二,既要达到预防医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标准,专业基础知识宽泛,又要掌握熟练的专业实践、实训技术技能,能够胜任并圆满完成实践实训指导方面的工作。同时还需要有动手示范,并于现场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指导能力,能够独立帮助学生完成实践、实训方案的设计工作;具备独立编写实践、实训指导书或教材的能力。教学团队所需要打造的“双师型”模式并非是单纯的“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概念。简单来说,“双师型”所强调的不单单是教师个人,还突出了教学团队合力的重要作用[2-3]。“双师型”的教学团队并不要求其中的各个成员均达到“双师型”的素质,更多的是侧重于整个教学团队能够科学分配教学资源,兼顾教师的“理论型”与“技能型”。总结已有的教学经验认为,让所有教师能够同时兼具丰富理论教学经验,同时又精于技能指导,这一点是难度是非常大的。但为了满足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有必要构建一直各有所长的教学团队,将“理论型”与“技能型”的教师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全面共享教学成果与经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预防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现存问题
2.1“双师型”教师年龄偏大已有调查数据显示,预防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群体的年龄普遍偏大,70%以上的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上,青年教师人数非常少。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高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条件中有“具有讲师或讲师以上职称”[4]。此项条件不利于调动本专业青年教师的积极性,最终致使整个“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不连续或发生断层[5]。
2.2“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通过对预防医学专业当前“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结构的分析认为,当前本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多来自于高校,仅10%左右的教师是来自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监督局、医院、企业等单位引进。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当前高校预防专业从外面事业单位或企业引入人才的渠道尚不够畅通,技术人员中有丰富实践经验、扎实理论基础的人员多是本单位的业务骨干,无法补充至高校的教师队伍当中。因此,现阶段预防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中多数教师缺乏在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食药局及企业等“岗位”实战实践经验,在技能水平的掌握上与上述单位的技术人员之间差距较大,导致教师对卫生评价、药物及化学品等的安全评价工作的实际情况、工作流程、技术要求缺乏一定的认识度,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育上存在非常大的局限。换言之,来源单一的师资力量在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指导方面的整体水平较低,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3“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目前普通高校中“双师型”教师的人数还远远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符合“双师型”认证条件的教师人数不足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40%,同时也远远低于教育部对高校“双师型”教师50%比例标准的要求,再加之原有的教师无法彻底适应新型预防专业的教学需要,最终导致整个专业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6]。除此以外,高校在针对预防专业“双师型”的教师的引进上更看重高学历、高职称及高科研能力,而企业及相关事业单位的高技能型业务骨干与之有一定差距,最终会导致高校所急需的高技能型、高素质型、专家型人才无法吸纳并为学校所用。
2.4“双师型”教师任务繁重由于“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故在整个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价值非常显著。目前,“双师型”教师每学期承担着非常繁重的授课任务,同时还有部分“双师型”教师兼任学校行政事务、兼任辅导员、或兼任科研任务。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社会当中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关注度持续走高,带动着预防医学专业的发展、走热。本专业发展速度加快,各大高校该专业的学生规模明显扩张,导致所配备的专业教师力量严重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加之本专业教师还面临着繁琐的教学管理工作,但薪资报酬远远无法达到教师所希望的水平;也受到工作时间局限性大、工作职称不相符合等因素影响,外面一些素质水平较高的兼职教师不愿意或无法到学校兼任教学工作,进而致使本专业专职教师面临着巨大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压力。
2.5“双师型”教师职教欠缺一方面是“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有所欠缺。由于“双师型”教师缺少在企业及单位的实践经验,故而大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双师型”教师的培训与锻炼机会是非常有限的,能够定期参与到企业及单位实践锻炼中的“双师型”教师少之又少,长期如此将导致这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应用能力、专业技能生疏且不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是“双师型”兼任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兼任教师的人员并非全部是相应单位与专业的技术骨干,在实践经验以及教学能力上均存在一定局限。除此以外,教研室一般来说不要求兼职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导致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之间的配合不足,无法形成教学团队合力。
3预防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对策
3.1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近来已有文件中针对地方政府引导高校创办全新办学模式、体制、机制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认为其中最关键性的实现途径之一就是对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与完善。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使企业与高校共同开发、共同建设、共享技术、共存发展。校企合作的模式是高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分析认为预防医学专业建设中展开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在于:可实现校企双方人力资源的高度共享。一个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必须使专职、兼职教师实现教学理念上的统一,能够共同承担责任,能够共享成果,能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能够实现工作情景的共融,从而达成一致目标。预防专业专任教师可依托于校企合作的模式直接参与到现场实践中,了解本专业各个分支的前沿技术,全面扩展教师知识面以及知识构成,提高对各种操作技能的掌握水平。同时,企业方面可指派一些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制定实践、实训的计划,安排学生深入到有企业核心部门学习各种卫生检测及监测技术,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3.2引入教师准入制度借鉴国外各大高校对预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准入制度来看:美国要求本专业“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3年或以上的专业实践工作经历;澳大利亚要求3~5年、德国要求5年或以上的专业实践工作经历[7]。而我国当前在规范性文件的要求中认为新进本专业“双师型”教师具备2年或2年以上的专业实践工作经历即可。因此,目前亟需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同时对引进教师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实施科学的转入制度,改变以往过度关注高职称、高学历的“双师型”教师准入条件,而将丰富的企业、单位实践经验纳入人才引进标准当中,使预防医学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准入门槛自“职称+学历”标准转变为“实践工作经历+职称+学历”标准。
3.3构建教学团队带头人培养与选拔机制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核心是专业带头人,如何在“双师型”教学团队中加强专、兼双带头人队伍建设,是“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难点[8]。新加坡有“专业经理”,该名称深度融合了企业与学校的特点。作为有一定特色的高等医学院校,如何做到既突破常规,又有利于人才培养;既坚持特色,又不使“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流于形式,需要更多的实践者去探讨。当然,核心理念是加强团队带头人的培养与选拔。
4结束语
在现代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大众对于生活的质量追求更高且更加系统,相应的对健康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不断增高。预防医学作为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特点的公共卫生学科。该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将直接对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质量产生影响。以上分析中对预防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探讨,总结了当前“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了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对策,望有助于促进教学团队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苗红.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1,27(3):39-43.
[2]覃武云.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和特点新探[J].学术交流,2012(2):197-200.
[3]徐芳.校企合作推动“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问题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3(6):64-67.
[4]王林洲.广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报告[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2(2):75-79.
[5]吴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0.
[6]徐哲.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与分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3(1):60-62.
[7]毛艺婷.中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人力资源 现状分析 改进对策
一、孤岛社区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人员减少情况分析
随着社区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人力资源总量呈逐年递减趋势。造成人力资源大幅度减少主要是以下原因。
改革原因。1999年出现大幅度人员减少在于社区全面实施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和再就业工作,调整组织机构,优化职工队伍结构。由于试岗、下岗,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导致了2001年第二次出现大幅度人员减少。2005年所辖中小学教职工移交至东营市管理,社区出现第三次大幅度人员减少。2007年由于多种经营单位改制,专业化重组,社区第四次出现大幅度人员减少。人员缩水,社区功能却在逐渐增加,造成了一人兼数职的现象,工作量大幅上升,工作效率相对低下。
人力资源的自然流失,主要是指年龄老化、退休、死亡等造成的人员减少。人的体力、智力是有时间性的。超过最佳年龄段,人才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发挥的作用就会逐步降低。今后每年退休的职工越来越多,如果不采取措施,仅自然减员就会造成人员的严重减少。
非正常流失。主要是指职工跳槽、调出、改行等离开原岗位。非正常流失往往来得比较突然,使企业措手不及,而孤岛社区近几年这种非正常人员流失较为严重;部分职工东营、孤岛两地分居生活较为不方便,为孩子的成长教育、医疗卫生服务以及方便照顾家人,大多数的职工都想到东营市或其他环境较好的地区,加之工资福利待遇又没有吸引力导致职工的非正常流失,这也是人员非正常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人员增加情况分析
2002年以前孤岛社区增加人员主要包含分配的本科、专科、中专、技校生及油田内部调入。2002年起新招收的大学生增幅不大,从2005年开始至今,有6年的时间里基本上没有高学历人才引进。新生力量严重缺乏,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企业就没有朝气与活力。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注重高等人才引进才能促进企业的快速、良性发展,然而孤岛社区的人才引进情况令人堪忧。加之孤岛社区用工总量逐年递减,如果仍然不重视人才引入的话,社区的发展将面临着严重的人员紧缺,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的情况。
整体上看,孤岛社区人力资源现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工种繁多不宜管理,老弱病残过多,青壮年劳动力缺乏,且人力资源流失严重。二是部分人力资源专业性强,如医疗卫生、幼儿教育行业,可替代性差,结构性缺员矛盾突出。三是年龄与性别结构不均衡,平均年龄偏大,女职工偏多,工作效益和质量难以保证。四是人力资源文化素质和技能结构不均衡,综合素质偏低。这些都制约着社区精细化管理的进程。
二、优化社区人力资源的几点对策
持续优化结构,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定员管理的杠杆调节作用,科学合理地测算各三级单位所需的用工人数,撤并工作量不饱满、存在职能重复和交叉的基层队,将管理人员数量控制在定员指标之内,避免管理机构庞大、管理人员偏多、人员利用率不高现象出现。另外,根据定员管理测算出来的各三级单位用工数量,合理引导员工走向,对内部员工进行适当的岗位调整。
加大统筹推进力度,深化完善人才通道建设。三支人才队伍建设尊重和顺应了不同人才成长成才的规律,让各类人才成长有通道、发展有空间,能够进一步调动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社区来说,一是要拓宽专业设置领域。针对社区工作实际,在专业设置上,由原来的医疗卫生、学前教育向党群管理、矿区建设、经营管理等专业拓展。二是要加密职位层级设置。可适当考虑专家及以上层级职位设置,并增设各个层级职数,让更多的优秀人才得到更多实惠,获得更大的激励。
聚集人才合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团队。人才团队能够很好的解决凝聚人才,成就人才的问题,依托人才团队建设,可以形成人才群体效应,让更多的人才健康快速成长。要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社区发展战略和工作部署,按照人才团队建设的理念和要求,指导已有的人才群体,提升其层次和水平,在各个板块形成一批能够引领和推动社区技术创新和发展,提升社区核心竞争力的人才团队。
优化培训方案,提升人力资源素质。针对当前社区文化结构、技能结构不均衡,平均年龄偏大的现状,根据社区不同岗位职工的工作性质、人员特点和工作特点,大力创新培训机制、培训方式、培训手段、培训运作形式,为在岗职工、新上岗职工、基层干部制定适宜的培训方案,大力提升综合素质。
5年前,震惊中外的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绵阳市卫生系统3322个医疗卫生机构受损、163人遇难、196人受伤。
几年来,我们通过下列五项措施,实现了全市卫生系统大灾之后的原地起立和发展起跳。
与2007年同期相比,截至2012年底,全市卫生系统开放病床增长48%、固定资产增加66%、重点学科增加310%、患者满意率达95%以上。
在加快灾后重建成果转化提升的进程中,我们坚持以文化建设为动力,把卫生文化建设作为鼓舞士气人心、凝聚智慧力量、推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卫生灾后重建设施管理,尚无经验可借鉴。我们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后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重建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方案》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对重建设施实行巡查制、通报制、限时整改制和责任追究制。
在重点项目推进中,采取计划、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方式规范运行。重建机构设置了相应的标识标牌,在环境上注重安全、舒适、温馨,布局流程科学合理,努力实现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人性化互为支撑。
组织市、县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等持续开展集中管理培训,通过召开现场会、强化典型引路等多种方式,增强卫生灾后重建设施管理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实效性。
卫生灾后重建,能力提升是关键。为了尽快建立与硬件设施相适应的卫生服务体系,我们坚持内联外引、广聚贤才,聘请了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卫生指导顾问,与泰国、巴西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合作交流关系。
对全市疾病控制、社区卫生服务和120紧急救援机构实行了标识、风格、标准和信息的“四统一”。组织开展家庭医生和健康顾问服务活动,已走进30余万家庭。
在全省卫生系统率先实行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进医院、管理机构到乡镇、健康教育进家庭”工作措施,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低于震前水平。
为城乡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低耗、便捷的医疗服务,核心要素是严把医疗质量安全关。为此,我们制定了多个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医患纠纷第三方处置机制;实施预约挂号、单病种限价、错峰门诊、节假日门诊等措施;开展处方点评,落实第三方服务质量及满意度调查制度、医德承诺制度、医患沟通恳谈制度;建立了医院等级评审、目标考核、不良执业行为计分、院务公开和医德医风考评“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县级卫生监督机构片区派驻制度和协管员制度;创新开展“一季一案”卫生执法监督案例分析会。
关键词:
医护一体化;合作;沟通
医护合作模式为医护之间一种可靠的合作过程,医护双方都能认可并接受各自的行为和责任范围,能保护双方利益和有共同实现的目标[1]。在诊疗过程中,护士、医生通过实施多专业协作,共同解决复杂的医疗问题[2]。近年来医护一体化合作被逐步应用于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管理、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和医护联合教科研等工作中,现将医护一体化合作的实施现状综述如下。
1医护一体化合作的应用现状
1.1临床科室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
临床科室医护一体化合作的常见模式为科室组建数个医护协同小组,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组织、指导、监督和评价。医护协同小组由上级医生、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组成,管床医生相对固定分管患者[3-5],责任护士与管床医生负责同一组患者的医疗和护理。医护协同小组通过共同实施医护共同参与培训,医护联合查房,复杂病例及个案讨论,治疗护理相结合,临床路径规范化,综合心理干预和缩短抢救时间等方式为患者自入院到出院提供整体的医疗护理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一体化的工作模式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增加了科室的工作效益,不仅加快了床位的周转,还减轻了患者的住院费用[6]。
1.2专科疾病治疗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
由医学专家和专科护士组成的医院特色医疗服务的专病医护一体化模式正在逐步推广,并取得满意的效果。如华西医院通过采取基线调研、成员培训和科室试点等方式,组建了由护理管理专家和国际伤口治疗师组成的伤口治疗专家组,为住院伤口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调查显示:患者对医护一体化伤口治疗模式的效果评价明显提高,在舒适度、认可度和满意度3个方面,皆得到了较高的肯定[6]。聊城市人民医院组建了医护一体化糖尿病专业管理团队,人员由糖尿病专科业务主管副主任、护士长、副主任医师和专科护士组成,团队成员均经过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和考核,通过医院会诊系统对分散在医院各科室的高血糖患者实施会诊,指导各病区完成科学整体的糖尿病治疗和护理,调查结果显示:进行糖尿病会诊后,专科护士进行了为期3天的指导和跟踪,患者在糖尿病知识和疾病认识方面有了一定提高,增强了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有效的达到了控制血糖的效果[7]。
1.3医疗质量管理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
临床科室成立医护专项质量管理小组,由主任、副主任或护士长担任小组正副领导职务,挑选工作经验丰富、沟通管理能力强及高年资的医生和护士为组员。管理小组制定工作目标与计划,通过医护协作针对问题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及制定整改措施,各司其职实施科室医疗质量改进[8-12]。近年来,医护共同参与的质量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疼痛管理、合理用药、感染控制和门急诊住院流程改进等方面,这种合作模式既调动了医生与护士的积极性,又通过全方位深度合作提高了医疗管理质量,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8-10]。研究表明,通过疼痛的一体化管理后,与入院时相比,中、重度疼痛患者转为轻度疼痛的比例大幅增加,疼痛状况得到有效减轻和控制。根据患者感受显示,患者对疼痛的感觉较前减轻,增加了其早期功能康复的信心,缩短了其平均住院日[11]。
1.4居家服务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
居家服务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主要体现为基本照护模式[13],是以专业照护团队为核心,由全科医师、护士、治疗师、非专业照护人员整合而成。随着科学发展,医护团队可通过电话随访、电子监护和远程会诊等方式跨越居家-社区-医院三级界限实施疾病筛查、治疗和健康指导等。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组建了由癌痛治疗医生、麻醉科医生、疼痛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癌痛专业护士等组成的肿瘤中心癌痛随访团队、宁养院癌痛居家访视团队和多学科随防支持团队,通过电话随访、短信咨询、居家访视和网络互动等方式建立了多学科随访管理体系,帮助出院的癌痛患者进行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在456名癌痛患者的1561次随访中,互动询问116人次;在医护团队指导下,其中47人因疼痛控制良好均做到安全停药,69人感受疼痛加重,干预后其中44人疼痛控制良好,其余15人出现难以控制的复杂混合性疼痛,经多学科随访支持团队会诊后均得到了相应的处理;5人感受无生存意义,通过多学科随访心理干预后,患者心理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14]。
1.5科教研工作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
传统的科教研仅限培训单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实施医护一体化后可整体提高团队知识、技能和科研水平,使医护合作更加融洽,医生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15-17]。如南开大学口腔医学系组织医护一体化口腔专业培训,通过教学内容整合、教师整合、教学标准整合、实践整合和考核整合等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在实践整合培训过程中,指定一名护士和一名医生配组练习,每组均有医护教学指导老师,使得医护技能配合更加默契[15]。
2影响医护一体化合作的主要因素
2.1管理模式的差异医护行业管理模式和资源分配的差异
将直接影响医护合作的团队建设。有研究表明,护士管理者可将护士分成不同责任组,责任护士可按照排班对一定数量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但医生却不同,要同时负责20个或者更多的病人,使得一名医生的合作对象可能覆盖所有护士,复杂的团队人员结构导致难以确定人员职责和分工[18]。
2.2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
性别、文化和教育背景会影响医护沟通和协作。男人倾向于清晰、快速、以事实为基础的谈话,而女性却喜欢更深入的讨论,尝试挖掘问题的根源[19]。不同的教育背景也会造成医护专业思想和实践理念的差异。有研究显示,在传统培训中,医生专注于培训疾病治疗和技术进展;护士则专注于培训与患者人际交往的水平和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调查显示,医生普遍对传统培训效果表示满意,但护士却认为护理的价值不应局限如此,还应积极参与治疗和决策[20]。同时,医学培训的不足会导致护士在紧急情况下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研究指出,在一些紧急抢救中,护士有时不理解必须优先执行医嘱的意义,坚持完成自认为重要的工作,这些错误不只会伤害医护合作关系,还会影响病人治疗和预后[21]。
2.3沟通技巧的缺乏
良好的医护沟通被证实可在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满意度等多方面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22]。破坏及沟通不良会降低医护合作的有效性。破坏是指在医疗服务机构中,同事之间身体性、语言性或情感性的,具有侵略性、欺凌性、恐吓性或分裂表现的总称[23]。医生的破坏会使护士感觉到失去了自尊和信任[3]。Rosen-stein等[23]报道,部分护士与医生沟通时,会表现出迟疑和害怕,这可能会延迟关键信息的传递;部分新护士,由于经验缺乏,在沟通时无法提供全面的信息,或无法及时回答医生提出的问题,最终可能耽误患者的治疗。
3优化医护一体化合作的建议和措施
3.1优化医护一体化推广方案
实施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可通过医院领导牵头、研讨论证、学习宣传等活动,发动全院参与,强化医护人员服务意识,鼓励多部门共同协商制定医护一体化合作项目和实践措施。但医护一体化不宜强行推进,可采用品质圈等形式自下而上进行试点,再从试点逐步深化到全院,最后通过PDCA的持续改进探索更佳的合作方法[24]。科室可每半年或一年评估医护合作情况,将改进过程及结果纳入科室持续质量管理体系中[18]。无论何种方式,在医护一体化合作临床实践推广中,医护管理者只有调动医生、护士和其他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合作策略研发、团队建设和运营质量管理等工作中,方能达到整体协同发展的效果[25]。
3.2建立有效的医护一体化沟通渠道
影响医护沟通的原因有很多,国内外研究者希望通过对沟通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规范,使其简单、方便、有效,有利于重要信息传递,如管理者走访、安全评估和标准化沟通模式等。管理者走访是为了加强上下级沟通而设计的,其提出管理者应用80%的时间来聆听一线的声音[26-27]。安全评估是指团队成员共同对工作中存在的意外事件、高风险患者、需要关注的人群、重点感染控制区域等,进行评估、讨论和分析[28]。标准化沟通是以现况、背景、评估和建议这四方面来规范信息传递,其主要用于患者病情出现变化需要及时处理时的信息传递[29],除此之外,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远程会诊系统和医护联合电子病历系统的研发也将为医护信息共享提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沟通平台,这将改变传统医护交流沟通的方式,开创建设性的沟通模式。
3.3实施多样化医护一体化培训模式
3.3.1跨学科教育
IPE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包括护理、临床医学、健康相关专业和社会工作)相互学习以改善合作和服务质量的教育过程[30]。至今,包括美国、加拿大、中国在内的42个国家已相继开展了IPE项目或研究。McCaffrey等[31]实施了一项由50名医生和65名护士参与的为期6个月的一项跨专科教育,教育涵盖的主题除专业知识外还涵盖了沟通技巧、肢体语言和良好合作的实践因素等,调查显示医护培训有助于培养医护建立良好的友谊和熟练的沟通技巧,医生愿意采纳护士意见,并积极参与护理工作。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选择某院校本科二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的60名学生,通过教案设计和教学准备后,采用导入病例、组建小组讨论和医护分组训练相的方式进行操作教学,调查显示98.3%学生对医护多专业的合作态度积极,并达到了良好的培训预期效果[32]。IPE由于其课程的复杂性、传统理念的冲击和决策层的关注缺失等原因,推广仍需大量的研究及实践。
3.3.2高仿真模拟教学
HFS是在真实的场景中,利用真人大小、有实际生理和病理反应,并能与他人进行简单交流的模拟人来实施临床实践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33]。HFS在医护多学科教学中,有利于优化医护护理团队建设,增强医护沟通,特别是护生和临床医学生受益会更加明显[34]。现阶段,HFS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合作、急救技能、产科分娩和心肺复苏等培训中。有研究显示,学员经培训后心肺复苏术能力明显提高,99.5%的学员认为在CPR和危重病抢救的培训中,高仿真模拟人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97.6%的学员认为通过高仿真模拟人培训,可为团队积累良好的合作精神[35]。除了实物模拟人以外,1997年由美国佛罗里达州24名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者自发组织成立的模拟病人网络平台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医学模拟教育培训和交流平台[36]。随着高仿真模拟技术的不断推广,将为医护合作提供更贴合实战的高效率教学体验。
3.4建设多学科协作的创新病房
美国麻省总医院设立了创新病房,其建立在“关系护理”的基础上,该模式强调护士与患者、家属、医生、其他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37]。创新病房通过设立高学历主管护士制作患者及家属联系手册、床头信息牌、多学科共同查房和电话随访等方式构建了庞大而成熟完整的医疗护理体系,为患者提供全程的优质医疗护理服务[37]。苏维等[38]指出通过多学科协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骨科患者进行系统、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弥补了护士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不全面的缺陷,减少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4小结
本文通过回顾大量文献,从医护一体化合作的应用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陈述并提出了建议。现有的研究表明有效的医护一体化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39-40]。医护一体化治疗模式能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具有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价值和必要性[6]。随着医护合作政策和实践的深入,医护一体化合作将随着更全面的研究不断优化和前进。
参考文献:
[3]刘容,付功莉,唐敏.医护一体化疼痛管理模式的实践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6):134-135
[4]韦榕飒,潘冬梅,廖金莲,等.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医护一体化疼痛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5,30(6):7-10
[5]谢小敏,梁亚红,张玉,等.医护一体化对儿科患者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4):85-86
[6]王雅琴,宁宁,陈佳丽,等.患者对医护一体化伤口治疗模式效果的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1):74-77
[7]樊敏华,袁玮.非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控制血糖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21(15):43-45
[8]熊代兰,翟艳云,朱秀华,等.普外科医护一体化合理用药管理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5,30(10):74-76
[9]朱红,侯晓玲,曾利辉,等.“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在提高骨科术前抗菌药物正确使用率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79-81
[10]姚美英,娄玉萍,王宪华,等.肾内科住院患者医护一体化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8):1811-1813
[11]刘晓艳,叶霞,王小芳.“医护一体化”疼痛管理模式在骶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华西医学,2013,28(4):582-584
[12]叶磊,李红,刘司寰.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改进现代急诊入院流程管理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31):3532-3533
[14]石磊,马筱慧,王楠娅,等.建立多学科随访管理体系加强出院患者癌痛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1):1128-1129
[15]戴艳梅,梁晓波,赵娜娜.医护一体化教学在口腔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2):919-922
[16]刘燕,刘华英.运用医护一体化模式提高护士临床科研能力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4):273-274
[17]常宗霞,袁玮,刘云,等.医护一体化培训模式对提高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1):855-857
[22]梁丽花.计算机化医生医嘱录入系统对医护合作性沟通的影响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6):39-42
[24]于红典,夏保京,谢鹏.医疗团队视角下新型医护关系的构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2):34-36
[25]石应康.医护一体化优化成本效益[J].中国医院院长,2013(21):90
[30]张婷,陈红.医学教育中跨专业教育的发展概况[J].华西医学,2013,28(12):1958-1961
[32]庄淑梅,丰小庆.跨专业教育在临床医护操作技术课程中的实施[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8):577-580
[35]谭菲菲,王长远,樊洁,等.高仿真模拟人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9,8(10):1311-1313
[36]牟宝华,郑玉叶,叶志弘.学习、训练、团队合作:第五届亚太模拟医护教育研讨会见闻与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4,49(1):78-79
[37]李素云.美国麻省总医院骨科创新病房工作模式见闻[J].护理学杂志,2013,28(16):34-35
关键词:创业;团队精神;核心竞争力;赢在团队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162-02
1 团队与创业团队
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群体。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
创业团队是指在创业过程中,一些才能互补并负有共同责任,有共同的价值观,愿为统一创业目标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创业团队是整个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好的创业团队对于创立新的企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创企业的发展潜力、成功与否与创业团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2 团队精神
2.1 团队精神
我认为,所谓的团队精神就是在组织中,成员间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合作,共同带领组织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种精神。
团队精神的内涵不仅要求员工的思想、心态上高度统一,而且要在行动上形成默契和互补,并能相互宽容。一切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个人和集体共同发展。
2.2 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方案执行成功与否首先在于团队。团队是最高的合作形式,方案的执行离不开合作。每个人都是在团队中工作,一个人的成功总是与团队成员间的努力合作是分不开的。英雄的出现有其必然和偶然,我们需要英雄,但更需要的是伟大的团队。良好的团队精神,会另我们的合作更有成效。
NBA传奇球星迈克尔・乔丹说过:“一名伟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让周围的队友变得更好。”如果当时的公牛队没有皮蓬和罗德曼等人在身边,就不会有两个三连冠和所谓的公牛王朝。在乔丹刚到NBA时,虽然个人能力出众,但是孤军奋战并没有取得可喜的成绩。
2.3 团队精神的缺失――迈凯伦车队的失败
在2007年度F1比赛中,迈凯伦在整个赛季领先的大好形势下,最终被法拉利依靠团队战术,帮助莱科宁在落后7分的不利情况下逆转夺冠,夺得后舒马赫时代的首个车手冠军。迈凯伦整个赛季都处于领先地位,两位车手的优势也很明显,而且最后一轮前汉密尔顿和阿隆索风别领先莱科宁7分和1分,只要汉密尔顿获得第七名以上的成绩就稳获冠军,为何最后关头丢掉了唾手可得的胜利?主要还是车手的个人矛盾和勾心斗角,缺乏团队精神。
在这种情形下,阿隆索并没有想到帮助汉密尔顿夺取冠军,而且在发车后的一个弯道强行超越,差点重演前几轮导致汉密尔顿退赛的惨剧。之后,汉密尔顿在一次超车时,赛车不幸损坏,名次也降到18,最后拼尽全力才追到第八。而马萨在发车后成功牵制住了两人,莱科宁得以顺利冲刺,并最终在迈凯伦两位车手的内斗中,以一分的微弱优势夺冠,完成惊天逆转。
由此可见,没有团队精神,组织就是一盘散沙,也必将无所作为。团队精神不仅有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而且有利于提高团队的整体效能,增强竞争力。此外,团队精神在推动团队有效地运作和发展、为员工营照良好的工作氛围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3 星巴克(STARBUCKS)的企业文化
起步于美国西雅图的星巴克,起初仅是一个提供优质咖啡豆的小作坊。后来经过不断的战略转型,把星巴克独特的咖啡文化传承到世界各地,建立了一个咖啡帝国,也成为美国最受尊敬的几个公司之一。一个当初的小作坊缘何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大企业?企业员工的高度凝聚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星巴克奉行“员工第一”的文化理念,因为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只有切实保护员工的利益,他们才能以高度的责任感为企业服务。“顾客是上帝”,但是“员工第一”并不是忽视顾客利益,而是保障顾客利益。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是企业文化的传递者。星巴克以此为依据,建立了一系列保障员工利益的措施,并第一个建立了员工医疗保障体系。员工感觉到企业对自己的重视,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也使星巴克成为同行业中员工流动率最低的企业之一。核心团队的稳固,为星巴克节省了巨大成本,为其创造了巨大利润。
由此可见,良好的团队使企业发展具有巨大优势。它不仅可以使企业更好、更快地进行决策,提高进行更好决策的可能性,而且可以使企业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进行创新。
4 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1 建立团队的好处
现代商业环境纷繁复杂,技术日新月异。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企业必须建立新的机制,员工必须掌握新的技能,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由于任务的复杂性,为了提高效率,就要求整个团队的努力。团队是实现合作的基本组织。团队如同大厦的一块砖石,为了提高整个大厦的运转效率,必须建立高效的团队。
4.2 团队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形式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团队的作用将日益显著。研究表明,团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集体合作的结果优于个人成果的加总。
(2)由于人们信息的掌握不完全,个人无法发挥最大的潜能,而团队间的信息共享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团队比个人更具创造性。此外,团队还能充分协调成员间的关系。
团队的主要价值在于人们能够相互配合,贡献各自的力量,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4.3 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目的是创造价值,而团队是创造价值的关键所在。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是人才可以收购,如何把人才拧成一股绳才是关键。
光华管理学院的张维迎教授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五大特征: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流不掉。在技术、人才、品牌、服务等企业重要的竞争力中,大多都可以复制,但是精神是不可复制的,这就是团队精神。
秦王讨伐六国前,曾经问大臣们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的人,和别国比怎么样?”有个大臣是这样回答的:“一个一个人比,我们不如他们;如果是一国一国人比,他们比不过我们。”最后秦国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楚国、齐国等国,统一中国,靠的就是团队的力量。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有效的团队合作和不懈的团队精神,才具有更大的生命力,团队才是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 创业企业与团队建设
5.1 创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在企业创立的起始阶段,必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那些成熟的大企业相比,创业企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产品不成熟;第二,技术不完善;第三,资金缺乏;第四,制度混乱;第五,市场不明晰。此外,在信息流方面也存在不全面的情况。
5.2 创业企业的团队建设
创业企业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个时候,团队的作用便凸显出来。
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创业企业面临巨大风险。团队成员面临经验不足、技术缺乏的困难,也面临市场的竞争压力,为了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协作精神就要发挥重大作用。团队成员可以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念、技能的互补、统一的行动、有力地执行、迅速的反应,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抵御各种风险和压力,树立企业的地位。
一个好的团队对于创业企业的发展有巨大作用。成员的互补可以使企业增强竞争力,不仅可以提高成员的素质,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整体决策力量。企业的整体运转效率提高了,员工才能获得更大发展,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对于创业企业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团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在创业企业中更为重要。团队精神对创业企业的巨大作用,更要求创业企业将团队建设放在首要的地位。创业团队是提高创业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何明敏.向八仙学团队精神[M].北京: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
姓名: 雷先生
年龄: 26 岁
国籍: 中国
民族: 畲族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户口所在地: 韶关
身材: 165 cm 60 kg
婚姻状况: 未婚
求职意向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销售总监:销售经理、销售经理/主管:面谈、
工作年限: 4 职称: 中级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日期: 两个星期
月薪要求: 5000--8000
希望工作地区: 广州
工作经历
公司名称: 365放心碗(中国)连锁加盟机构(餐具消毒设备与加盟)起止年月:2007-05 ~ 2009-06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 机械制造与设备
担任职务: 销售总监
工作职责:
市场策划、撰写市场方案、团队建设(销售团队7人,后勤团队9人)
团队管理与培训、文案与招商会议推广、商务接待与谈判
品牌vi与市场运作策划、项目运营成本控制
工作绩效:
入职第三个月销售业绩公司第一,被评为年度优秀员工
入职三月升任区域经理,2008年2月份另任职运营总监
全程负责策划加盟网站:准备文案、筹备资源、评估审核;
打造广华钢化玻璃杯品牌,带小团队在第三个月做到月销售额60万;
职业经理经验:
带领团队,熟悉生产管理、运营规划、新项目业务开发与运营
离职原因: 行业萎缩,企业转型;个人另寻发展
公司名称: 广州佳禾科技有限公司(it高增值分销商)起止年月:2006-05 ~ 2007-05
公司性质: 民营企业
所属行业: 计算机业
担任职务: 区域经理
工作职责:
政府企业、医疗行业的客情建立、需求了解、项目收集
渠道巩固、产品培训、招标合作、商务公关、货款回收
工作绩效:
半年内共收集近百个项目信息
中标佛山市第一医院与珠海市人民医院两个大项目
公司名称: 广州扬风电器工业公司起止年月:2005-02 ~ 2006-05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所属行业: 电器,电子,通信设备
担任职务: 销售经理
工作描述: 自我创业,开始做通信项目、后开网吧;再合伙创办 广东扬风电器工业有限公司,公司主要从事显示器的生产与销售;本人负责市场策划、销售团队带领和培训。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最高学历: 大专
毕业日期: 2005-07-01
所学专业一: 机械设计与制造
所学专业二: 市场营销
教育培训经历
起始年月 终止年月 学校(机构) 专 业
2005-06 2005-07 陈安之培训机构 成功学
2009-05 2009-05 实践家电话营销培训 电话营销
语言能力
外语: 英语 良好
国语水平: 一般 粤语水平: 一般
工作能力
1、基本能力:
熟练办公室软件、熟悉网络推广、熟悉各类文案件的攒写
可领导团队并做培训、熟悉市场策划
2、个人素质:
快速适应市场能力、主动发现与快速解决问题能力
达成目标信心与能力、创新和资源整合能力
3、个人优势:
【良好心态】 愿从低做起,主动分担分内外事物,比如:搞卫生
【良好素质】 具崇尚职业道德、开源思想、自主学习、分享成长的良好素质
【发展潜质】 具培训讲师、演讲口才、点子创新、资源整合的发展潜质
【志愿者精神】 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 发展学院担任培训老师,带班班长,地贫组义工
4、突出能力:创新与资源整合、点子策划。
5、创业者素质:
曾经的创业,以及多年来的销售和管理历练,让我在管理思想、工作心态、做事主动性、职业综合素质、岗位竞争力和学习力等方面具备良好优势。
有着创业者的素质与打工者的心态;有着事业的梦想与坚毅的执行力。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医学检验技术; 专业建设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医学高职高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具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自2007年成为国家示范院校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后走向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几年来的专业建设改革和发展,该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力量明显增强,实验实训条件显著改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人才培养质量与专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为基层医院培养出了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才,在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改革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建设整体思路
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满足职业岗位群人才规格的需要,要体现职业能力为本位[1]。结合学院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市场调研情况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熟练掌握常用各项医学检验技术,适应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专门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基层医院(县、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疾病控制中心、中心血站、生物技术行业等从事检验技术工作。
专业建设的整体思路是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卫生健康为己任,创新“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以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加强专兼结合“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培养基层医院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
2 专业建设改革措施与实践经验
2.1 创新“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市场广泛调研,邀请行业专家和各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分析论证,对本专业面向及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创建了“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学院附属医院是一所直属综合性三级医院,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是集教学、临床和科研功能为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临床见习、顶岗实习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附属医院检验科技术人员和学院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技能课理论教学、实践带教任务。学院专任教师轮流安排到附属医院检验科进行临床实践,双方交流临床与教学经验。其二,基层医院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临床见习和顶岗实习提供场所,也是毕业生就业基地。第1、2学年每个学期都安排1周时间到基层医院临床见习,让学生了解检验科的基本情况和工作任务。第3学年顶岗实习10个月安排在基层医院(其中1个月在乡镇卫生院)。其三,本院作为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坚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农”服务的办学宗旨,利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检验科的优越条件,为周边基层医院提供良好的共享资源,包括技术支持和在岗人员培训,支持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2.2 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加强课程建设力度
2.2.1 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通过人才市场调研、行业专家咨询、合作医院参与、专业分析论证会等多种形式对本专业面向及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明确适应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制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结构。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的教育思想贯穿整个课程体系,按照“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教学并组织实施。
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教学课等五大课程模块构成,其中公共课模块和专业基础课模块的教学由学院专任教师完成;专业技能课模块和专业拓展课模块由学院和附属医院教师共同承担;实践教学课程模块主要由附属医院、基层医院及校外实习医院兼职教师完成[2]。
在课程安排上坚持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专业技能课实验实训时间,毕业顶岗实习为10个月,使实践教学总学时达57%。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增加实践教学时间、加强顶岗实习管理等途径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3]。
2.2.2 课程建设措施 一是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重建新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将原来的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概要》;将原来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要》;新编了校本教材《检验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指导教程》,增开了《医用物理学》、《检验仪器使用与维修》课程,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为加强人文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增加了选修课程,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改革后的课程设置是针对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来确定的,体现了高职教育课程设置具有的针对性、灵活性、适应性特色。二是学院与行业专家、兄弟院校合作共同开展课程建设。目前已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临床检验基础技术》、4门院级精品课程、7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主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3本,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共12本。
2.3 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 几年来,学院通过外出进修、培训、学术交流、实践工作锻炼、人才引进等多种途径,加强了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并重点培养了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注重了传帮带对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提高所起到的作用,现已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医教结合、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现有校内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副主任技师)6人;有硕士学位者4人;有省级专业带头人1名、院级专业带头人2名、骨干教师10人;有双师教师13人,占87%。专业负责人是省级专业带头人,也是全国医学检验技术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医学检验分会常委。专业骨干教师每人能够承担2门以上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此外,学院聘请了校外兼职教师16人,他们均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主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任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本专业实现人才培养、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4]。
2.4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2.4.1 校内医学检验实验实训中心建设 新建了校内医学检验实验实训中心,新增面积约900 m2,新增实验实训室12间,新添教学仪器设备价值为450万元,新开实训项目12个。改建实验实训室7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600万元,实验实训开出率达100%。学院建立了开放性实验实训制度,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操作机会,明显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增强了对乡镇医院在职人员培训、师资培训、联合培养学生等多种社会服务功能。
2.4.2 附属医院检验科教学基地建设 附属医院检验科新增仪器设备150万元,设备总值达500余万元,进一步充分发挥了附属医院的实训实习基地功能,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见习、临床教学、顶岗实习、师资培训、社会培训等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实习和培训工作中,注重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检验质量控制观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减少临床医学检验工作的失误[5]。
2.4.3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进一步加强校院合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学校已跟50家医院(含乡镇卫生院8家)与签定了实习合作协议,实行院校共同管理学生。学校与实习医院每年举行联席会议1~2次。实习带教老师对本院检验专业实习生的表现满意,许多实习生被留用,实现了“实习到哪里,就业到哪里”的理想。
3 专业建设改革的主要成效和创新
3.1 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3.1.1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就业形势好,生源充足 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实践,专业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扎实,实践操作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顶岗实习普遍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质量高。2007级、2008级、2009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90%、92%、95%。学生毕业后参加检验士资格考试一次性通过率均为95%以上。近几年来专业招生学生人数稳步上升,每年招生数在120人以上,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约400人。
3.1.2 毕业生受到县级及以下基层医院的青睐 特别是乡镇医院,毕业生到工作单位后都能安排住房,提供了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大多能解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编制等,毕业生能安心在乡镇医院从事检验技术工作。
3.2 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明显提升
3.2.1 为县和乡镇医院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一是学院为全市县乡镇医院(含社区卫生服务站)培训检验技术人员共190人次,附属医院接受县乡镇医院检验人员进修20人次。二是学院每年选派教师下乡镇进行技术指导20余人次,对口支援了8家乡镇医院,有效地提高了乡镇医院检验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拓宽了乡镇医院的检验业务。三是利用附属医院的雄厚技术力量和先进设备,以附属医院为龙头,建立了基层医疗网络,使农民能享受三级医院的优质服务。
3.2.2 无偿提供教学资源,达到资源共享 学院为对口支援的3所西部地区院校免费培训师资12人,联合培训学生150人,选派4名骨干教师支援建设实验实训室2个。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3部,编写校本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12本(种),同时已建成的省级精品课程、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及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均无偿提供给各兄弟院校,达到资源共享。
3.3 创新与特色
3.3.1 创新了“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该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了教师“医教结合”,学生“工学结合”,学校与医院的“校企合作”,是顺应社会需要、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6]。
3.3.2 学院与附属医院、基层医院的相互结合,形成了“校内仿真的实验实训、附属医院真实的临床见习、校外实习医院顶岗实习”递进式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由初级到高级,逐步加强技能训练,使学生达到完全胜任工作的能力。
3.3.3 构建了与人才培养模式配套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建了基于医学检验项目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块,创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少华,李泳平.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高专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9-931.
[2] 张继瑜,王前,郑磊,等.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实用型检验人才[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10):1330-1333.
[3] 刑艳,唐中,蒋兴亮,等.医学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3):228-229.
[4] 王富伟,陈秀敏.关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双师型”团队建设问题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0):172-173.
[5] 苏鲁贤,陈育贤,黄向阳.医学检验常见失误与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0,14(8):105-106.
【关键词】内部创业 广播节目 团队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大约从三年前起,多家传统媒体为应对缩版、停刊、离职潮等一系列危机推出了内部创业的机制,例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传媒梦工场、南都报系的ND蜂巢等,而为业内熟知的“澎湃”“界面”其实正是上海报业集团内部创业的新媒体项目。
传播格局迅速演变,2014年全国广播出现近1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广告经营额下降6%;2015年再次出现6.29%的下滑。为应对这一局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从2014年7月起开始酝酿节目团队化运作模式的改革设计,将电台相关资源与市场创新环境进行对接,大力扶持各频率的节目制作人员进行内部创业,将举办活动、新媒体拓展、增加营收等目标进行有机结合,探索广播节目全新的运营模式和广播电台的转型发展之路。
从2015年2月签约第一批节目团队至今,北京电台的团队化运营模式已走过了两年时光,在品牌塑造、商业模式、新媒体发展、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收获了前所未有的经验,不仅提升了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在盘活存量资源、激发员工活力、重塑生产流程等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媒体机制体制的变革与创新。
一、团队化运营机制的建立与迭代
1.初创期:契约与激励并重
北京电台于2014年7月4日启动了节目团队的建设工作。成立团队的初衷,是在依托线上广播节目的资源和影响力的基础上,发展线下的多元化产业,力争通过市场化运作,使每一档节目背后都能衍生出一批成熟的产业项目。全台近30名员工报名参加了节目团队建设改革方案设计小组,积极为这项工作出谋划策。四个月后,《北京电台节目团队建设方案(试行)》向全台公布,同时启动了节目团队的报名工作。短短两周时间内,全台员工积极响应,共有21个小组报名申请成立节目团队。经过两轮评审和多轮商议、谈判后,第一批5个创收型节目团队在2015年2月签约,同年5月第一个品牌型团队签约(2016年转为创收型),2016年4月新签约两个创收型团队,同年朱红工作室获得北京合音投资中心的投资,转为公司化运作。
在第一批节目团队签约之初,北京电台即成立“节目团队协调办公室”,负责团队的管理、服务和监督等具体工作。两年来,节目团队协调办公室召集电台人事部、银龙公司计财部、广播公司、广告经营中心等多部门定期召开沟通会,在维护广告行业制、电台人事财务审批制度的前提下,积极寻找团队与各运营机构、职能部门之间的利益平衡点,充分协商、合力破解节目团队在运营发展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在创新团队管理模式、人员聘任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机制、广告经营机制等方面实现有效突破,给予团队负责人更多的人权与财权,极大地给予团队政策支持,允许团队与社会上的新媒体公司、品牌宣传公司、营销推广公司进行广泛合作,大大拓展节目在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推动节目与经营的深度融合。
除设立新的管理机构,北京电台还在制度上进行了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契约关系和奖金激励两方面。每年年初,节目团队需制订年度预算,与台内签约并交纳预算的10%作为抵押金,其余项目资金由电台提供,节目团队可将资金用于人力劳务、活动营销、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支出,同时接受电台的监督和考核。考核以年度为单位进行,考核指标包含收听率、存量创收(线上广告)、营业总收入、利润率(2016年新增)等,只有在完成收听率指标、创收实现增量的情况下,电台退还抵押金并发放增量创收的一定比例作为奖金,奖金的分配由各团队自行决定。这一机制的建立,是按照“分增量不分存量”的原则,鼓励节目团队在传统广播广告的大盘之外,开拓新的盈利点和增长点。契约关系的建立和奖金激励的实现,极大地激发了团队全体成员的热情和活力,在理顺生产流程、开拓新型业务、大力发展新媒体等多方面积攒了大量经验,团队化运作的潜能开始全面释放。
2.迭代期:看重可持续发展
如果将北京电台的节目团队模式比作创业,那么在以下两个层面都不断进行着优化和迭代,一是团队内部的运作模式,二是电台对团队的考核机制。2016年,针对上一年团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电台在收听率和增量创收两个指标上进行了改革,一是将收听率不达标的一票否决制(扣除抵押金、取消奖金激励),改设为达标线和及格线两道关卡,不及达标线奖金“打折”发放,不满及格线才被一票否决,收听率的指标也从绝对值改为了频率排名,从而排除数据的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二是将奖金激励的考察指标从增量绝对值改为了纯利润,无论增量创收多少,奖金都不能超过纯利润的40%,这意味着考察创收的同时也考察成本,避免了高投入低产出的“增量假象”,从而真正实现广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团队化运营的创新与成绩
节目是团队化运作的依托,这些节目大多在某一垂直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资源,自带品牌和流量效应。成立团队后,从线上节目、线下活动、新媒体推广、整合营销等方面全方位强化媒体品牌,线上节目创新创优,线下活动顺势而为,经济效益大幅提升,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2015年,北京电台首批6个节目团队共实现创收3257.77万元,线上增量收入超额完成,线下增量从无到有实现百万元收入,5个创收型团队共实现利润683.13万元,4个团队达到奖励标准;2016上半年,7个节目团队已完成线上存量考核指标的93%,4个团队已超额完成存量考核指标。
1.新媒体延伸传播平台
新媒体拓宽了广播媒介的属性,让广播不仅能听还能看、能读、能互动。7个节目团队的新媒体尝试早已不局限于“两微一端”的基本运营,而是延伸至更多更广的平台,变听众为用户。
多平台多媒介分发。“问医生”团队依托北京市医院管理局的政府资源和800多名北京三甲医院名医资源,不断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已实现跨媒介、跨平台的多层次分发。其中,在微信公众号、搜狐健康、网易新闻、今日头条、企鹅自媒体、一点资讯、健康界等平台分发图文内容,在蜻蜓.fm、听听FM、阿基米德FM等平台分发节目音频,在腾讯视频、网易视频、北京时间、新浪一直播、凤凰新闻等平台分发节目视频,并经常“生产”点击量上百万的“爆款”产品。例如:在搜狐健康的《当心,耳后胀痛可能是面瘫来了!》单篇点击量180万,在今日头条的《六爷,您的“不行”不是“分神”这么简单》推荐量170万,在腾讯视频的《“多囊”女性如何孕育新生命》直播观看量30多万人次,目前作为内容提供方已在腾讯和今日头条等平台实现了“创收”。“问医生”团队还发现,当内容足够优质时,媒体将拥有跨平台的议价权,可帮助广告客户打破平台之间的互斥竞争,实现多平台的大众化传播,是一条“名利”双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建立消费生态闭环。吃喝团队的新媒体拓展则深深植根于微信。在微信公众号上,不仅通过“摇一摇”“砸金蛋”“抢红包”等方式完成了节目互动,还通过图文提供了从信息内容到“解决方案”的媒体服务(如“吃货雷达”系列),创立了符合互联网文化的独立IP(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吃喝实验室》,还建立“微服务平台”打通了“OTOTO”(广播-线上-线下)的消费闭环,在微信后台收集听众数据、组织落地活动、开设微店,让线上的消费信息真正转化成线下的实体消费行为,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嵌入用户的生活中,重构商业广告的投放模式。吃喝团队深入挖掘美食行业的“黄金”资源,与老字号餐饮品牌定制有文化、有故事、有温度的商品,如大董“五人”月饼、烹饪大师牛金生独家酱料等,在微店售卖多次出现“秒空”的盛况。截至目前,“吃喝玩乐大搜索”微信粉丝达已逾10万人,用户的忠诚度和转化率极高,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
2.新活动拓宽盈利空间
节目团队在保证不影响其广播节目质量的大前提下,开展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积极拓展线下渠道,探索行业发展方向,提升品牌影响力。
以《教育面对面》为例,节目从开办之初就确立了举办线下公益活动服务受众的理念,成立团队后更是将开展不同主题、不同规模的公益活动和商业项目作为延续节目品牌的有效手段。其中包括,每年10余场千人参与的中高招讲座、留学咨询会等大型公益活动,解答家长为孩子进行教育选择的基本困惑。每年10余场“名嘴带你探名校”活动,解决个性化咨询高校的需求;“全程高考一路有你”爱心送考的特别活动,解决上百个特殊家庭的送考难题;每年出版15万字的招生公益手册,依托物流营销模式送货到家,将节目的权威信息和深入解读转换为衍生品盈利。此外,《教育面对面》为满足中高端用户的需求,陆续推出了境外游学、小主持人培训等商业项目,引导用户进行线下场景消费,从此实现线上宣传推广、线下报名运营的“O2O闭环”,不断强化自身品牌的行业地位。以上每年近30场的地面活动,其创收在团队总收入的占比高达73.12%,“创”出了一条活动创收的发展新路。
和具有10年品牌积累的《教育面对面》不同,运动体验团队几乎是从零开始,逐步打造了“超级体验训练营”“超体真人秀”“带着跑鞋去旅行”“马拉松年鉴”等地面活动,扎根体育市场,探索品牌营销新方式。这其中,大型赛事媒体服务、企业小型赛事定制等产品颇受欢迎,例如:为壹基金策划了《为爱同行》公益徒步活动,独立完成活动执行和现场直播;为北京燃气集团策划执行了半程马拉松;为2016北京马拉松提供了从抽签直播、现场转播、视频制作等一系列媒w服务,其中为出发点天安门广场和终点鸟巢制作的VR(虚拟现实)视频反响巨大,实现发枪视频共播放339,314人次,回顾视频共播放442,090人次。作为地面活动,运动体育团队以内容服务方、活动执行方的身份顺利切入了体育市场这块大蛋糕,同时以“运动体验+”创新了节目播出形式,实现了一石二鸟的双重效益。
爱车团队的地面互动,则是打造了“你好”系列露营大会品牌,在国内开创了大规模汽车露营大会的先河,以“露营”为主题,附加自驾、烧烤、烟火、夜拍星空、帐篷露营、房车露营等多种休闲体验,每场活动的参与人数上万。露营大会的高人气也吸引到了奥迪、中国人保、因特尔、360、农夫山泉等20多家优质品牌积极洽谈合作,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网等多家权威媒体主动宣传,“你好”系列“露营大会”作为爱车团队重磅打造的全新概念,商业潜力与市场价值已逐渐显现。
3.新项目挖掘媒体潜力
“问医生”团队的《健康加油站》是北京媒体中唯一一档与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合作的全年直播类健康科普节目,被纳入医院宣传工作考核体系,22家市属医院(三甲医院19家)院长常年做客,并与中华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等多家协会合作。2016年,一方面“问医生”团队将宣传工作纳入各市属医院的考核指标,由团队对各院院长、专家名医来节目访谈的次数和质量进行打分,作为政府裁核各医院年终奖金的指标之一;另一方面各医院的宣传稿件还成为“我爱问医生”微信公众号的主打内容。这一合作的达成,大大提升了专家名医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各家医院的公益宣传开拓了新的渠道,实现了双赢的目的。2016年是“问医生”团队成立的第一年,年终共完成总体创收的113%,其中政府相关部门的直投项目就高达80多万,其余如收听率、利润率等指标均如期完成,可谓“叫好又叫座”。
2016年,《教育面对面》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精神指引下,在北京市青少年足球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支持下,联合北京校园足球运动协会共同承办“‘梦想杯’北京校园足球公开赛”,并通过政府招标的方式确定了协办方――星体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比赛采用“零门槛”模式,全体中小学生可自由组队并通过网络报名参赛。目前已有1200余名中小学生自愿组成236支球队参赛,在全市三个赛区先行试点,举办了275场次比赛。为探索校园足球可持续发展模式,该赛事将通过政府支持、社会参与、企业赞助的“合力”方式展开,《教育面对面》凭借在教育行业根植多年的资源积累,成为该活动的独家战略合作媒体,独家负责赛事活动的传播推广和赛事运作的赞助招商等工作,希望通过这一活动,整合原有的校园渠道资源、媒体宣传资源、教育客户资源等,开辟新的市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团队化运营的未来和启示
北京电台进行节目团队化运营的尝试,是为了在全新的媒体竞争中,探索一条符合媒介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变化、坚守时代领航责任的求新求变之路。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和市场的积极反馈促使团队和政策制定者不断思考媒体价值,调整发展方向,在成功与挫败中迂回前行。团队化运营的经验能在多大程度上反哺电台整体,取决于在何种层面上理解这些经验。短暂的两年时间中,7个节目团队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和突围,所释放出的潜能早已超越传统的媒体内容制作,而广播媒体能否打破思维惯性,不仅从机制体制的构建,更从媒体发展方向、媒介社会价值的角度看待这些可能性,进而实践这些可能性,才是此番以团队化推动改革的意义所在。
1.从“内容为王”到产品思维
目前的团队化运营以节目为依托,以频率为平台,面对特定市场,发挥内容制作优势,打造优质品牌,以此辐射新媒体、衍生品、地面活动等其他产业。但对于一家地方性广播媒体来说,难免存在“内容优势、平台弱势”的问题,而其他产业链条往往处于跨地域、跨媒介、跨人群的竞争环境中,拼的是产能、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媒体变得更像企业,节目变得更像产品,单纯的指望“内容为王”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对目前的节目团队来说,也应尽快脱离原有平台的影响,既不以平台的资源优势沾沾自喜,也不因平台的局限性怨天尤人,毕竟竞争大环境都已发生改变,各个媒体的产品终将来到同一跑道赛跑,谁能在当下壮士断腕,就能在未来的比拼中拔得头筹。
2.从信息传递到综合服务
4月18日,北京江民新科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江民科技)召开公司战略及新品会,宣布引入新股东和职业经理人,并且了江民网络版杀毒软件。这是江民科技董事长王营上任两年来的第一款产品。曾经在防病毒软件市场叱咤风云的江民科技,距离单机版时隔两年才推出的网络版产品,能否给我们带来一丝惊喜?
坚持收费模式
会现场,江民科技副总裁黄晓润介绍,江民网络版杀毒软件深度融入了Sliverlight技术,支持跨浏览器和跨平台操作,具有分布性强、维护简便、快速实施操作等特点。而在黄晓润看来,江民网络版杀毒软件最大的优势是降低了资源占用量,用户可以通过组件选择在客户端只有一个常驻内存进程;在保证正常处理已知样本情况下,该软件的内存占用小于80MB,低于多数采用特征码技术的同类杀毒软件;非扫描状态下,江民杀毒软件服务进程的CPU基本小于2%。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江民科技称对产品进行了诸多改进,例如在杀毒软件运行过程中将各种设置等工作交给网络管理员统一管理,减少对最终用户的打扰;对特征码进行分拆优化,改进加载技术和特征码提取技术,以减少在运行过程中需要加载到内存中的特征码数据;通过文件指纹等技术的改进,避免对文件的多次检查,有效减少CPU占用;加强代码审查与优化,确保每个指令的处理、每个字节的内存占用都是必要的,在能正确处理所有已知病毒样本的条件下,尽量减少对内存、CPU等关键资源的占用量。
针对360、金山、希望公司纷纷在企业级杀毒软件市场实施免费策略,江民科技称并不打算跟随这种潮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王营称企业版仍将坚持收费的模式,因为“江民将投入更多精力到产品和技术研发中,开发出占CPU空间小、安装简洁、卸载方便、查杀功能齐全,并且产品外观时尚的防病毒产品。此外,江民将继续加大在政府、能源、医疗、教育等行业市场的投入,以技术专业和服务周全来赢得市场的认可”。
当前,国内杀毒软件市场竞争激烈,除了本土杀毒软件厂商纷纷加强技术研发,跟国外的安全厂商合作之外,2011年,国际知名杀毒软件厂商也加大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而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江民科技坚守收费策略能否赢得企业级用户的认可,还很难预测。
以变革求发展
据报道,在江民科技的股权结构中,江民科技已故董事长王江民之子王营占65%的股权,前妻高宁占股30%,家族式企业色彩明显。而此次会上,江民科技宣布引入新的股东中金创投,并且聘请了具有十几年信息安全从业经验的林文新作为公司CEO。据透露,王营对公司内部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并且提出了三年之内上市的目标。
据CEO林文新介绍,江民科技将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和团队建设中去。而研发的重点除了传统业务反病毒技术之外,还包括移动办公安全、企业整体安全解决方案、高端定制化产品的研发等。江民科技称,企业信息安全已经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主要方面,并且其地位越来越重要,今后将围绕企业信息安全开展更多方面的研发,从而为企业提供更好的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
当前,国内行业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定制化的发展方向,为此,江民科技针对各行业用户专门开发了政府、部队、法院、检察院、公安、税务、金融、医疗等八个行业版本,为高端企业级市场提供可定制化方案,满足各个行业客户对信息安全服务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