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物课堂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092
案例教学最初是由美国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代尔于1870年提出的,后经过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推广,经美国迅速传播至世界各地,这种教学方法被公认为是符合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法,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被引入我国。案例教学法是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之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利用具体的案例想学生展示和讲解知识点,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快速理解和把握,并且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中生物教学当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下面本文结合案例教学法理论,列举几种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之中的具体实践应用。下面本文就介绍两种经典的案例教学模式:
一、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式
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式是案例教学的主要模式之一。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提出相关的参考案例并对逐渐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和已学知识等对相关案例进行实验探究,并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发现相关规律,得出实验结果。
比如:“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课例,先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的教材,然后教师先对整个实验案例进行介绍,让学生初步掌握该实验的相关内容,然后提出讨论问题:1.在本实验当中所选用的材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2.依据本实验的材料,如果是你能够提出几种实验假设?3.遗传物质的探究实验关键是什么?该实验通过哪种方法进行了探究?4.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子最好用哪些元素?为什么?5.搅拌离心后,上清液是什么?沉淀物是什么?为什么?6.实验现象是什么?分析实验现象,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7.此实验能说明DNA具有哪些特征?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做指导,不同组别的学生在共同配合下完成实验,并且在实验操作过程当中观察和完成教师所设问题,学生成为整个实验教学当中的主体,教师则是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对学生既不放任自流,又不全都给学生包做包办,学生作为知识学习体系中的主体,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结果,通过反复的讨厌,验证,总结,概括获得最终的结果。
在这样的实验探究案例教学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诸如:1.案例主要是为了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2.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到那些信息、知识点作为基础?3.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什么方法来解决?4.设计解决问题方法的依据是什么?5.那种方法才是最优的解决途径?6.在解决此类问题时的具体实施步骤是什么?7.如何将计划付诸于实践?类似上面的这些问题,虽说看起来较为复杂、繁琐,但是在实践探究教学当中,教师所设计的这些问题都是阶段性,如第一阶段是开始介绍案例;第二阶段对问题进行探讨;第三阶段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第四阶段探讨如何实施方案。此种案例教学模式更为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创新、以及总结概括的能力,对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较大帮助。
二、以分析讨论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式
以分析讨论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从而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生物基本规律、原理,形成科学的观念。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案例展示并提出问题。与实验探究为主的案例教学不同,以分析讨论为主的案例教学中并没有实验环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首先精心选择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具体案例,案例的选择尽可能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关。教师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学生逐渐引入生物学知识的殿堂,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
通过分析特出相关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通过提前分析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难点和障碍进行相关图例、影响等多媒体知识的辅助讲解,让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并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初步结论。教师根据各小组讨论结果进行评判,并给出最终的结论,这样的师生交流和思维的碰撞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足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更加全面和深刻的掌握知识。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教学 高效专业 新课改
高中生物这门课程因为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相对集中,与物理和化学相比,生物所进行的课时相对较少,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需要高效的课堂教学。由此可见,任课教师需要将课堂内容安排的重点放在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上。本文将针对高中生物教师如何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讨论。
一、做好备课,设计合理的导学教案
每一位任课教师都知道,一个课堂成功的因素不在于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中,而在于任课教师前期的备课阶段。一个成功的备课环节可以影响整个课堂进行时的效率、效果和学生配合的情况、学习的成果。任课教师往往并不重视备课的力量,认为备课只是单纯地进行课前准备,对各个环节的进展情况、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没有做到很好的估计。在正确的备课目的的指引下,任课教师应到注重在课堂中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将专业知识渗透到每一个活动的细节中,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的学习并了解专业知识;同时,任课教师也应当关注学生在每个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感受,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应当在课堂中随着任课教师活动的安排进展,不断的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氛围和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有效的备课准备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方法,而确定了这样的备课理念只是第一步,如何在备课环节中充分设计好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才是重中之重。
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任课教师需要考虑的主体有两种:任课教师自身和学生群体。因此,在备课过程中任课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备课的各个环节中,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一份子,也应当参与到任课教师的备课环节中,只有课堂的两大主体同时为提升课堂效率、安排课堂教学活动做出准备,这个课堂才能是高效的,这个备课环节才能是成功的。由此可见,在备课环节中任课教师也应当为学生合理安排课前准备内容。
在学生的课前准备环节中,任课教师可以将本节课需要学生掌握的相关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对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进行预习。任课教师在准备导学教案时,可以在导学解疑的部分提供反馈的信息,让学生能够在预习后将预习的情况和疑问反馈给任课教师,这样任课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对学生掌握的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课堂中针对学生尚未掌握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课堂效率。
在任课教师的备课环节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课堂环节的设计,二是导学教案的设计。课堂环节的设计关系到学生上课的学习兴趣,需要任课教师结合相关的学习内容,对课堂教学的环节进行有趣的设计,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有充足的兴趣配合任课教师的教学活动。导学教案的设计则需要任课教师结合上课讲解知识点的过程和内容进行编辑,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习题训练。众所周知,生物这门学科是偏理科思维的学科,需要学生能够将学习与练习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对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因此,任课教师不管是在课堂环节的设计还是在导学教案的设计中都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习题训练内容。同时,前面也提到了要在导学教案的设计中加上学生课前预习的反馈信息以及学生课堂学习后的反馈信息,如果有必要的话,还需要加上学生复习后的反馈信息,只有学生能够将自己的问题反馈到任课教师这里,任课教师才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加以讲解,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设置合理的课堂情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经过斯坦福大学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在课堂开始前的十分钟就能进入学习状态,但是有些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甚至用了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而现在大多数的课堂时间都是安排在四十五分钟左右,在课堂开始前的二十分钟基本上是一节课中的基础内容的讲解,如果学生在这段时间内错过了基础知识的讲解,后面提升能力的部分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生物是一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如果学生在课堂前期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认真学习,那么在后面提升能力的部分将会很难跟上任课教师的节奏。因此,任课教师需要在课堂开始的十分钟内,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保证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
在课堂开始前,有几种方式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引导:多媒体放送、情境创设、问题提问、旧知识回顾等。这些方法都在日常的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得到的效果反馈也较好,适合任课教师在课堂开始前进行讲解和引导。
首先是多媒体放送的方式,高中生物主要讲解的内容是从细胞到生命演变过程的讲解,涉及到大自然中每一个生命的进化和演变过程,每一个分支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演变过程,任课教师可以采用《人与自然》《动物世界》中的相关视频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多媒体自身就具有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结合相关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会更快的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关键词:中国助教;语用失误;跨文化;外语教学;个案剖析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2?0243?04
一位中国学生以较高的GRE和TOFEL成绩获得美国大学读博士的机会,但一到美国就得作为助教(teaching assistant)给本科生上地质学课。对她来说,授课的内容很简单,但如何用英语给美国学生恰当地表达清楚却是一个挑战。她很幸运地借鉴了前几届“师兄师姐”的教案,每次课前背过要说的话。其中一次,她讲完计划的内容后舒了一口气,但看到学生面有疑惑,她就问有什么问题,学生们纷纷提问,这时她突然发现处于“骑虎难下”“进退两难”的境地—她听不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得不反复说:“Pardon?”。提问的学生最后只能说:“Never mind!”,然后从此不再发问了。
接受采访时这位中国留学生助教说:
“(我)自己讲(课)还可以,因为是准备过的,但如果是学生问问题,(我)经常听不懂,我就让他们再问一遍。他们已经适应了很多国际TA(助教)上课。如果我还听不懂的话,他们就说‘never mind’,就不(再)问了。这边(美国)的小孩(本科生)都挺好的,(言下之意是不为难教师)。(布置)作业(我)一般就发email,那样他们就不会有(交流不通的)问题。”
一、案例分析
目前对语用失误的大部分研究只从说话者这一角度探索失误产生的原因,而忽视了作为听话者的恰当反映;且只局限于对国内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而忽视了在国外的华人,尤其是作为中国外语教学对象中看似较为成功的中国留学生这一特定群体。本文从语用失误的两个方面: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角度剖析该个案。前者是与语言使用本身有关的失误,后者指不能顺应各种交际语境和语言现实引起的失误。
(一)语用语言失误
本文开始的案例首先是语用语言失误。研究一下“never mind”的词义。
(1)(用于道歉的答语)“不重要”“别担心”
例: I’m afraid I’ve broken your mug. 实在抱歉,我把你的杯子打碎了。
Never mind, it was old and I was going to throw it away.没关系,本身就旧了,我正要把它扔掉呢。
(2) “别管”(某人、某事)
例:Never mind about me — you go and I’ll join you later.别管我。你们先走,我随后就来
(3) 用于答语,“不用管了”(往往因为无关紧要,或对方没听清或者不理解时追问后,说话人认为没必要再重复问题),或撤销前面的话
例: What’s the meaning of this? 这是什么意思?
What? 你说什么?
Never mind. 没啥/算了。
案例中美国本科生重复几次后,仍然不能让中国助教听懂,这种情况下无奈地说“Never mind”,选择放弃再问,应该是失望和无奈,因此从上面的语义看,应该属于第三种夹杂了第二种意思。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不用了,没关系”或“算了,我不问了”,甚或是“你不用回答了,回答我也听不懂”。而这位助教却按字面意思理解为上面第一种词义“别介意”,并错误地把它等同于汉语中回应道歉的用语。她从中国文化背景角度很自然地以为提问学生因为“打扰了她”,希望她“别介意”。她全然不去关注这一过程中对方的挣扎和自己作为教师本应感受到的尴尬。
这位助教基于自己原有母语的语用习惯来解释对方的话语,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和反应,从而产生冲突和误解,导致交际失败。而她本人全然不知;相反,在她看来这些本科生很友善,不为难授课老师。类似这样的错位的语用失误致使交际受阻或交际失败的例子在国际助教教学过程中并不在少数。
另外,从日常会话行为(speech act)的角度讲,在课堂上如果一个问题被提出,就应该有回答或反应,应该符合“提问题—答复—感谢”这样一个固定程式,这也符合话语行为的礼貌原则。从上面助教的例子看,她备课时,这一过程是她没办法提前预知和准备的。Krashen[1]和Ochs[2]指出二语学习者在提前有和没有准备及练习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语言能力(competence)。Ochs进一步定义了有准备是指“话语在表达之前已经经过思考和组织”,而未经准备的是“话语缺乏提前思考和组织”。按照Hinds[3]对自然发生话语进行分类,课堂上一对一提问时是“完全自然”的状态下发生的语言,而有准备的演讲恰恰属于这个分类的另一个极端—“缺乏自然性”。该个案的助教在“上课”时“背诵”了自己的授课内容,就正如进行一个“脱稿演讲”,在她个人看来是完成了“任务”,但这一过程不具有真实交际中包含的各个要素和环节。
Lakoff[4]提出了人类交际的两种基本策略:“简明”策略和“和谐”策略。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语用能力的两条原则:清楚和礼貌。从这个角度上讲,该助教首先在“上课”环节上没有做到语用的“清楚和合作”。上完课后回答学生提问时又从“缺乏自然交流”状态进入到“完全自然真实的交际”中,这种突然的转变以她个人的语言能力是很难应对的。加之她在国内大学英语学习背景主要是自学,缺乏师生沟通、生生交际的练习实践环境,因此较难进行语言交流,更无法顾及会话的礼貌原则了。在此基础上,Leech[5]认为,在某些情况下,礼貌比合作更为重要,因为坚持礼貌原则可以保持交往平衡或者相互的友好关系,正是这样才能确保交际双方的合作。可以说礼貌准则是语言使用者达到交际目的的一种语用策略。在上面的个案中,美国本科生放弃重复提问,避免尴尬,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礼貌;相反,这位助教没有意识到该词当时的语用环境,没有感觉“丢面子”,当然也考虑不到礼貌原则了。
(二)语用文化失误
跨文化交际中双方依据各自的文化心理和交往规约常识来理解和判断,如果在某一语境中的认知不能达成一致或发生碰撞,便会产生语用失误。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当他对房东老太太称呼“Grandma”时,被对方明确回绝。而房东老太太称呼中国留学生“son”时,中国留学生也感到极不舒 服[6]。此例中,房东老太太不愿领受使她显得年老的中国式尊称。反过来,在讲英语的本族人之间,老者有时会称年轻人为“son”以表示亲切,并没有侮辱的意思,然而在汉语里,称别人为“儿子”是不为大多数人所容忍和接受的。
从本文这位中国助教对“never mind”的反应看出她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兼有跨文化交际的语用文化失误。她对美国大学的学生抱有跟中国学生同样的期待便是失误之处。从她个人的学习经历可以看出她这种观点的来源。在采访中她说:
“在国内非英语环境下,学英语能学到我们这种程度已经不错了。你再怎么学也不会到来了就能听懂,那是不可能的。在国内的英语教学把基本的语法讲清楚就挺好的(中学的任务),你到这边听说(能力)是另一回事。(在国内)你把语法单词词汇量等基本掌握就行了。其余的等你需要用的时候再学也不迟,比如到这边来再学也行……”
她认为大学英语学习主要是自己的事情,英语学习基本等同于语法词汇,听和说并没有多大必要。她感觉自己的语言学习过程并没有什么欠缺。如果撇开该助教的个人语言能力,造成她产生这一观点的客观原因是她的教育经历和环境。此外,她也并不看重课堂上的交流,或课堂交流失败她并不介意。她说:
“你只要把你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就行了,也不用整的很花哨(这里指有较多课堂活动的设计和活跃的气氛),也不用很流利。他(们)只要能听明白就行,你讲的差不多就行。即使有语法错误,美国学生对国际学生的要求也不高,他只要能听懂,语法错误也没有关系。”
她认为课堂教学需要关注的是内容,语言表达形式和学生是否参与并不重要。这恰恰是很多关注国际助教的人士担心之处。在他们看来,有些国际助教不光是语言问题,更多的是课堂观念的问题。Watts & Lynch[7]就发现“国际助教在课堂上有较多问题,除了语言技能差外,很多国际助教所来自的母语文化认为师生交流不重要,或不鼓励师生交流”。的确,不同文化对相同角色的定位也不同,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基于自己的原有母语认识来理解相应的角色。该助教脱离了中国教育与语言交际环境后,仍误把原有的课堂习惯用到新的课堂文化中,自然做出不准确的推论和反应。
单从课堂文化角度说,中国的教育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师生等级的和谐。在这种结构下,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权威;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种教育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足之处是忽视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创造性和积极作用。他们的观点被忽略,声音被抑制,逐渐养成了习惯性的“沉默无声”。这也造成中国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或者“缺乏思考能力”的国际形象[8]。相反,在美国课堂上,学生比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质疑。曾有人这样比较中美两国的课堂:美国的课堂像市场,中国的课堂像军营;美国的课堂是牧羊式,中国的课堂是填鸭式;美国课堂看上去很“乱”;中国课堂给人感觉很 “静”[9]。从两种迥异的课堂文化看出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大相径庭。
上面个案的中国助教认为自己是“教授知识”的教师。她说:“我只是教给他们我知道的,而他们不知道的”。她跟学生的关系“跟国内差不多,(他们)比较尊重(我)。” 这显示出她沿袭了中国的传统,认为教师应该是权威,享有课堂的主宰地位。而美国学生在课堂上频繁发问或质疑,这种即时互动恰恰触到了这位助教的软肋,没有文化心理的准备,她自然难以做出恰当的理解和合适的反应。
二、跨文化教学的“本土化”
现有外语教学文献中“本土化”是指根据我国语言政策的需要,借鉴当今世界外语教育思潮和方法,通过优选、优化、调整、适应、顺应、异化和同化等本土化研究过程,转化或优化成符合并适应我国国情、教情、学情的外语教学规律和方法[10]。恰恰相反,本文的“本土化”指为了适应国外受众和目标文化的本土化,是在课堂教学和师生交流方面的适应性调整和顺应。如果把自己母语文化中的做法生搬硬套地移植到目标文化,失误就必然产生。美国学生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成长环境和心理状态等诸多方面有差异,教授他们不光需要语言方面的调整而和准备,更应该有角色的调整和策略的改变,缺失了“本土化”意识就会适得其反。例如有位在美国高中教汉语的中国志愿者这样描述自己的教学:
“我到美国学校后延续国内的工作作风:认真备课、教案详尽、内容充实、板书工整。然而却发现这并不能使我成为一个受美国学生喜爱的老师。上课开始前10分钟还好,再往后学生的反应就不积极了:有趴桌子上睡觉的,有看小说的,有吃东西的,有女生在描眉画眼,有玩手机游戏的,有做其他学科作业的,男女朋友有谈情说爱的……。总之,给我的感觉就是我一个人站在教室前面自言自语……。”
显然他只注重授课内容,却无法调动习惯于课堂互动的美国学生的兴趣和积极参与。这同样是因为教育背景和文化使然。美国教师的大部分备课时间是用来准备“how to teach”,国内教师则更注重“what to teach”。美国老师的课堂讲究设计,学生活动多,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的机会也多,课堂气氛活跃,但美中不足的是教学效率低[9]。这里且不评论中外教育的功过,再返回来看上面案例中的中国助教,如果她能提早了解一下美国的课堂文化,提前做一些准备,类似“never mind”的语用语言失误也许能避免,个人作为教师的文化角色也不会错位。
三、案例对教学的启示
首先谈谈对国内外语教学的启示。很多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难以应对美国高校学术专业的语言要求以及和导师的社会交往,他们表示在国内的语言运用演练是缺乏的,要站在讲台上给英语为母语的学生授课的难度和挑战就更可想而知了。在国内,对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测试和分析也证明语用能力明显滞后于语言能力,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英语教学的观念是只注重有形语言知识的输入,如语法,词汇等,忽视恰当语境下语用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忽视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对中国学生来说,语法是强项。但是,在实际语言应用中不少学生都表现出了不懂如何得体地使用语法。实际上,当代语言学认为语法的概念不断外延,已经把语境作为语法的内容,即情景化的语法。语法不仅涉及时态的对错,也涉及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出适合语境的言外之意。它已经跳出传统语法,进入到语用层面。同样,语用语法[9]的概念正是出于这个角度考虑,是指从语用的角度看语法,或从语法的角度看语用。因为语法规则是人们在不断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注意不同语境中如何选择准确得体的语言结构。
由此看出语境在语用学对意义的研究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B. Malinowski[11]认为话语和环境互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没有语境,词就没有意义,什么也不能代表。他指出,一种语言基本上植根于说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和习俗之中。不参照这些广泛的语境和文化便难以正确理解语言。上面该个案的助教脱离语境单纯理解“never mind”的字面意思,造成失误也在情理之中。相信比“never mind”更严重的语用失误肯定不在少数。鉴于此,我国当前的英语教学应该语言语用并重,摒弃狭隘的语法观,加强情景化的语法概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加大具体语境中的语言运用,及早向实用性教育转变。
其次,再谈谈对海外从事跨文化教学群体的启示。该个案中的助教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脱离了母语文化,没有了解和适应美国大学的学术文化,直接将她心目中中国教师形象生搬硬套地移植到美国课堂上,这种把本国的文化意识通过语言理解和运用强加给对方也是课堂交际失败的原因。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我们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也日益密切,不光是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在国外做助教或教授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以传播中国文化和汉语教学为目的的孔子学院也在全世界蓬勃发展,会有更多的中国人进入到教授外国人的队伍。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如何让我们的教学方法和交际方式本土化,顺应需要,能为当地受众乐于接受,已经成为当前一个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 D. Lecture notes. TESOL Summer Institute [M].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1980.
[2] Ochs E. Planned and unplanned discourse [M]. T. Givon (Ed.). Syntax and semantics 12: Discourse and syntax.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 51?80.
[3] Hinds J. Aspects of Japanese Discourse Structure [M]. Tokyo: Kaitakusha, 1979: 55.
[4] La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 1973: 458?508.
[5] 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London: Longman, 1983: 85.
[6] 余玉萍. 从顺应论的角度看称呼语的语用失误[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1): 126.
[7] Watts M, Lynch G J. The principles courses revisited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 1989, 79(2): 236?241.
[8] 阎琨, David C Berliner. 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师生互动压力:以美国某大学为例[J]. 复旦教育论坛, 2011, 9(1): 77?82.
[9] 邵仲庆. 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冲突的文化归因研究—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M高中汉语课堂为个案[D]. 西南大学, 2010: 14.
基本
情况
本组人员组成
高 一
高 二
高 三
活动责
任人员
教师人数
班数
教师人数
班数
教师人数
班数
共计6人
3人
8
3人
6
3人
5
工
作
总
目
标
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指导生物教学,加强生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积极完成生物实验教学,锻炼学生的动力能力,提高实验技能。
各备课
组组长
检
测
目
标
1、备课详细、规范、认真、实用,体现生物学科特点;
2、作业批改详细,积极做好学生学习反馈工作;
3、检测试题设计合理,力争有80%以上学生能获得80分以上的成绩。
改
进
措
施
1、 完善备课制度,坚持先备、后听、再讲;
2、加强青年教师的辅导、带动工作;
3、加强与外校学习,互通教学信息。
4、.搞好集体备课,每次备好一节课.
全组教师
教
研
课
题
1、 学习新课标,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2、 搞好校本课程<<生物教学中的计算方法和规律>>的资料收集和编写
3、 组织好本组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
4、 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案例和教学心得以及教学的任务
全组教师
第 二
课
堂
活
动
1、高一高二研究性学习的辅导工作;(各位任课老师都要有)
2、高二生物竞赛辅导;初赛定于4月,复赛定于5月进行.
全组教师
教学进度总 安
排
高一完成第一册绪论至第三章的1-5节的常规教学及初中相关内容的复习。
高二完成第二册的常规教学。
高三在4月中旬完成第一轮复习,4月中旬至5月完成综合复习和模拟考试 训练
各备课
组组长
协助扩散两种方式的介绍 宋志中(01-3)
高中生物学中有关病毒知识的整合 陈 国(01-4)
林德曼定律的拓展 杜思如(02-3)
对“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一节教材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刘东奇(02-5)
抗体是先进入血浆,还是先进入组织液 陈海学(02-6)
解读PM2.5 曹中华 石海英(03-3)
解惑血球计数板 杨维国(03-4)
有关狂犬病的问题探讨 周明龙 王 霞(04-3)
有关“氨基酸脱水缩合”的探讨 夏焦兵(04-4)
基因工程中限制酶切割的几个问题 张玉林(04-5)
同期与超数排卵的区别及联系 胡文斌(04-7)
不盲从、勇创新——让生命科学不断进步 丁奕然(05-3)
化学原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梁 愈(05-4)
关于进化实质的分析 刘 聪 付志刚(05-6)
且谈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认知的几个误区
周 俊(06-3)
浅析家蚕的雄性选育 段志军 易永春(06-5)
浅谈细胞分化的“稳定性” 王达夫(07-3)
高中生物学中的哲学观点 梁 愈(08-3)
例析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双向箭头 邹 彤(08-5)
再议真核细胞有丝分裂周期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时期
苏宏鑫(08-7)
葡萄糖的跨膜运输方式 娄振港(08-8)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几个疑点分析
肖安庆(09-3)
保护内环境,清除体内垃圾 沈建平(09-4)
有关孟德尔定律的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 杜思如(10-3)
制作苹果酒的方法介绍 翟硕莉(10-5)
人教版“基因工程”一章中几个教学问题的认识
顾锋杰(11-3)
谈谈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蔡辉儒(11-4)
从遗传学材料的变更管窥遗传学的发展史 易永春(12-3)
生物学教学研究与实践
细雨湿衣却不见 闲花落地细无声——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几个细节问题 马建兴(01-6)
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效率——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反思 孔 勇(01-9)
例析高中生物课堂自主学习 伯海英 吕国裕(01-11)
农村生物教学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优势的探索
谢罗生(01-14)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构建高效生物实验课
封其毅(01-16)
新课改中有效运用“讲授—演示”教学策略
吴燕华(01-18)
注重教学语言的研究 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孙晓艳(01-20)
人教版与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作业系统的比较分析 黄徐丰(01-23)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黄绍玲(01-25)
例谈新课程背景下HPS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徐 建(01-27)
高中生物“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研究 钱益锋(01-29)
“生活化”的初中生物教学 焦太和(01-32)
谈以教学案为载体的初中生物教学 张永金(01-33)
生物课堂中实施兴趣教学的策略 于海芹(01-36)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王科慧(01-38)
从整体角度把握——谈谈“稳态与环境”模块核心概念的建立
季培松 张 刚 刘晓伟(01-41)
高中生物教学中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案例分析
戴桂花(01-42)
浅谈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种子植物”一节课的教学探讨 陈 然(01-45)
畅谈生活体验 活达三维目标——“绿色植物是食物之源”的教学设计 袁艳华(01-47)
对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思考 朱晓燕(02-7)
论生物教师“教学反思”习惯的培养
朱大新 鲁 华(02-10)
对优化中学生物学教学的探讨 开·阿里腾(02-12)
重主体 设问题 提效率——基于学生主体的问题设计例谈 杨秀梅(02-12)
准确把握学情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的实践与思考
翟风华(02-16)
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教学难点分析 李能国(02-19)
浅析生物教学中的知识拓展 宋美丽(02-21)
合作性学习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中的应用 钱 洋(02-23)
提高农村高中生物实验开出率的几点尝试
张 伟(02-25)
因地制宜拓展农村中学生物实验 刘彤军(02-26)
先行组织者策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张年逢(02-28)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说课稿
羊垂功(02-31)
“小纸片、大用处”——自制教具进行“单克隆抗体”的教学实践
杜永娟 樵福奎(33)
改革生物课堂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王 莉(02-34)
让探究性学习成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梅金生(02-36)
152010教学模式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中的应用 陈燕萍(02-38)
例谈自制直观教具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刘训开(02-40)
中学生物课堂教学逻辑体系构建的策略 曾剑波(03-6)
开展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兴趣
张 英(03-8)
教师无为造就学生有为 赵晓娣(03-10)
教师如何引导高考生物有效复习 洪东涯(03-12)
生物课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学之“四关键”
宋玉蓉(03-15)
自制简易小模型 突破学习重难点 赵林娥(03-17)
浅议生物学教学中的概念图教学 郝 惠(03-19)
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陆嘉琴(03-21)
给片好土壤,让好种子长成好苗子——一个初中生物教师看课改 钮玉秀(03-23)
动起来,生物课堂更精彩——初中生物“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教学案例 曾秋丽(03-2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节的教学设计 张万明(03-27)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构建生物科学概念——“探寻绿叶中的奥秘”探究实验课的教学设计 肖巧玲(03-30)
“植物根的生长”的教学设计 何振中(03-3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陆 帅(03-35)
虚拟实验在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金 鑫(04-8)
浅谈初中生物课的导入 焦太和(04-11)
我让学生做“错误”实验 徐金鹏(04-13)
谈运用计算机技术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沈红梅(04-14)
导学案模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蔡 斌(04-15)
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浅议初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徐建华(04-17)
生物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胡丽芬(04-19)
教学因预设而精彩,课堂因生成而绮丽——浅谈生物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 邵建美(04-21)
将案例教学引进初中生物学课堂 郑俊丽(04-22)
职业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探微 仲英杰(04-24)
“四步”管理,提升初中生物教学效率
孙小木 程 明(04-26)
“减数分裂”的教学设计 真义勇(04-28)
给生物学课堂注入生命活力 严锦石(04-30)
杜威作业观及其对生物学教学的启示
霍文静 解凯彬(05-7)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隐喻 范 锴(05-10)
彩卡在高中生物建模教学中的研究与反思
宋 华(05-12)
用模型建构的方法突破有丝分裂的难点知识
陈秋来(05-14)
例说文史材料在初中生物学课堂中的妙用
陈卫华(05-16)
HPS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胡有红(05-18)
例谈如何将科学史融入生物课堂教学 陈晓颖(05-20)
浅谈生物学中的点、线、面、体思维 郭士安(05-23)
生物概念教学要注重前概念以及概念的外延
刘东奇(05-25)
让“体验”成为建构生物概念的重要抓手 谢 鹏(05-26)
概念为本的显微镜教学改进 靳 飞 孙 健(05-29)
从“几种育种方式的比较”中看导学案的妙用
黄堡鑫(05-30)
优化教学策略 打造理想课堂 周红如(05-33)
情景剧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的案例与反思
吴小丽(05-34)
基于生物科学史的课堂探究学习——谈“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设计 黄 巍(05-36)
对“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概念生成的教学尝试
冉启国 王 寒(05-38)
类比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郑赛彬 高育蒙 陈秉初(05-40)
设疑、释疑、质疑——初中生物课堂初探
陈玉华(05-43)
“菜单式教研视导”在生物教研工作中的探索与实践
吴海燕(06-6)
高考生物首轮复习策略初探——查漏、补缺
林海雅(06-8)
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手指模型及各模型的比较
玛依拉木拉提(06-10)
重视生物课堂过程教学 培养学生探索思维能力
左延柏 赵玉柱(06-11)
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性的探析
孟飞龙 曹 睿 李四海 陈明林(06-13)
“五步探引教学模式”初探及课例分析 卢 燕(06-15)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节的教学设计 洪永清(06-17)
课堂引入故事 教学融入生趣——浅论生物课堂中的故事化教学 石 娟(06-20)
生物教学中的知识拓展浅析 刘 浩(06-22)
科学教学中景观图应用探究 朱婉萍(06-25)
反思“同课异构” 促进教师自我发展 刘光强(06-28)
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钱雪梅(06-30)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中几个难点的思考分析
丁 傅(06-32)
“错误”——一种重要的生物教育资源 马建兴(07-5)
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 丁 征(07-7)
浅析优化教学过程需要整合的教学要素 章 青(07-10)
基于“生命化教育”的生物课堂实践与思考李 伟(07-12)
学生自主讲评试卷课堂模式初探 任 益(07-13)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生物学实验教学 唐东辉(07-15)
减数分裂教学中应用自主绘图的实践与思考
李 欧(07-17)
巧用变式 有效复习 封其毅(07-19)
直接推理在生物学上的应用 刘林军(07-21)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常见误区 周柬明(07-23)
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高中生物学说题教学尝试
李相国(07-25)
落实细节 夯实基础——浅谈一轮复习的计划与举措
宋建玲(07-28)
浅析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媒体决策 史红勤(07-30)
践行“三单·六环节”导学模式 打造“自主·合作·探究”活力课堂 袁锦明(07-31)
在合作中加快认知——“生物的分类”教学案例
谈燕芬(07-35)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教学设计 杨 军(07-37)
“体验式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以“能量的释放和利用”一课为例 黄裕花(07-39)
验证性虚拟实验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姚海霞(08-9)
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指南 李能国(08-11)
教学中“失败”精彩演绎的策略与条件 刘义友(08-13)
挖掘教材内容,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梅金生(08-15)
探究实验有效性的“六先六后”——以“土壤中有什么(一)”为例 蔡呈腾(08-17)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生物教学 章德兵(08-19)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教学设计 吴光华(08-21)
“勾画问题解决路线”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王庆东 李世雷(08-23)
利用“学—议—展—评”,构建高效复习课堂——以“伴性遗传”一节为例 宋 杨(08-25)
巧妙设置 合理运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的教学情境创设 丁志锋(08-27)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节的教学反思
刘春玲(08-29)
紧扣教学目标,准确把握课堂教学 任小文(09-6)
新课程期待老腔出新调——对高中生物评课的几点建议
俞 慧(09-8)
超越教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的师生对话
洪长根(09-10)
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点滴 康五祥(09-12)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李其安(09-13)
生物课外作业特点的探索 崔忠诚(09-15)
实施高效生物课堂的研究——以“减数分裂”的教学为例
刘建新(09-16)
生物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探 黄 新(09-18)
浅谈初中生物学中的概念教学 李智苹(09-19)
充分进行“信息”转换——让生物课堂变得“活”、“动”、“趣”、“美”起来 倪素美(09-21)
对验证性实验进行探究化教学的策略 张海宁(09-23)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课本中“细胞液”概念学习初探
张龙龙 樊 攀(09-25)
浅析同课异构对生物学开放性教学的助推作用——以人教版必修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 程丽丽(09-26)
生物学问题分析模型构建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初探
蔡书学 张 艳(09-28)
让生物学教学更贴近生活 黄胜秀(09-31)
高中生物“定向—建模—生成”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诠释
姜永均(09-32)
“生长素的发现”一节中两个问题的处理 贾薇薇(09-35)
浅议如何将友善用脑贯穿于初中生物课堂
李 芳(09-37)
对当前生物学科教育的沉思 吴举宏(10-7)
关于凸显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传递教学的思考研究
陈丽梅(10-10)
关于课程资源校本化的几点做法 范晓萍(10-12)
对高中生物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常见“跑偏”现象的冷思考
张海其(10-13)
浅议生物课程差异教学与面向全体学生的实施
张 英(10-16)
网络环境下“制定计划和表达交流”能力培养的研究
刘建新(10-18)
一堂失败的复习课后的改进与反思 赵胜昔(10-20)
行进在问题中的有效课堂——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问的艺术 裴志刚(10-22)
农村学校教研工作调查及策略探讨
徐永强 徐 燏(10-24)
“概念同化”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应用 李雯莺(10-26)
例谈“展示—释疑—探究”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张 伟(10-29)
饮食与营养的教学设计 赵 捷(10-31)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及其反思 王桂玲(10-33)
摭谈生物课堂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以“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课为例 张树虎(10-35)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中的运用
解玉嘉(11-6)
结合生活实例,提高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刘玉兰(11-8)
例谈“活动单”和传统“学案”的区别 马晶晶(11-10)
教学方法多元化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吕翠香(11-12)
高中生物习题课教学模式初探——“探究互动”
夏正艳(11-14)
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
臧 蓉(11-16)
简述“染色体变异”一节教学的课前准备
冷巨丰(11-18)
探索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的实验教学 禹双根(11-20)
通过多元教学方式的干预 促使生物课堂实效的提升
——记“地面上的植物”的教学 黄 娟(11-22)
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生物学教学内容——“自制一瓶醇香的葡萄酒”活动更适合初中生开展 王燕红(11-24)
让每一节课都精彩——例谈实现探究性教学的实效性
贾广磊(11-25)
巧妙设计实验课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陆新华(11-28)
激发问题意识 引领思维发展——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调查分析与对策 高学林(11-29)
让教师在“评课”中成长 朱 俊(11-32)
中学生物思维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李 伟(11-33)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刘 浩(11-35)
谈教师在构建生物和谐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曾红艳(11-37)
生物教学中的小组合作与效能 黄亚黎(11-40)
方法多变 优化教学——“人体的呼吸”探究性教学的方法突破 陈小丘(11-42)
外国科学教师UNOS个案研究的概述及启示
李银蝶 陈志伟(12-5)
发挥生物学史的德育功能 塑造学生高尚的科学精神
钮明华(12-8)
利用图形提高生物复习课的课堂效率 练瑞萍(12-10)
例谈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数据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徐业华(12-12)
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演示在教学中的整合和恰当应用
倪 霞(12-14)
硬币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妙用 庞四喜(12-16)
“围绕教学目标有效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主题教研活动的策划与启示 许 琼(12-18)
课堂教学设计中需要关注几个问题 周 茜(12-21)
浅析“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几种导入方法
龚伊娜(12-23)
应用游戏进行“基因的表达”的教学 施渭明(12-25)
浅谈“思想实验”与生物教学的结合
陈秀全 吴光华(12-26)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的问题教学设计与实践
车亚莉(12-28)
生物教学“一站到底”——一种基于知识PK的游戏教学模式
张年逢(12-30)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理想课堂探讨 杜翠华(12-32)
例谈利用生物教具突破“人体和外界气体交换”课堂难点
何 妍(12-34)
生物学实验技术与科技活动
开展生物学调查活动的尝试与反思——以“调查西樵山的植物种类”为例 黄德庆(01-49)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的改进
林 荔 肖义军 詹晓梅(01-51)
双缩脲试剂能用于尿液中蛋白质的检测吗?
王小明(01-52)
探究蚂蚁的通讯方式 李晓辉(01-53)
对初中生饮食健康状况调查及对教育的启示——以大连市为例 吴志华 李美茹(02-42)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和教学环境
马国军(02-46)
高中生物实验中洋葱的“一材多用” 肖燕云(02-47)
杏仁对昆虫毒性的实验 郝 静(02-49)
“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实验的改进 贺本香(02-50)
“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一课中几个实验的改进
刘迎侠(02-51)
对一种铁树害虫的观察与探究 罗益群 唐 锦(03-37)
也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几个实验材料和实验试剂的改进 张恒泽(03-39)
探究“扦插材料的处理”的课后体会 王 芳(03-41)
演示实验“发酵现象”的改进及拓展应用 尹明顺(03-42)
稻草——田野里的财富 杨砚书(03-44)
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改进 唐卫东(04-32)
算算你的“水足迹”——节约用水暑期作业设计
赵开勇(04-34)
探究两种无机盐对青萍生长繁殖的影响 汪花菊(04-37)
巧用数码相机获取显微照片 王立亭 翟洪生(04-39)
细胞大小和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改进
田永贤 张和平 邓必建(04-40)
对“渗透作用”实验的几点改进 蒋素梅(05-45)
酵母细胞固定化实验的深度解析 曹 丽(05-47)
探究实验“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的改进
樊冠祥(05-49)
初中生物科技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漓江鱼的生存现状及捕捞情况综合调查”活动为例 吴学健(06-35)
果酒酿制的替代实验——米酒的酿制 张艳娟(06-37)
蛋白质合成动态模型制作实例 黄 萍(06-39)
利用当地生物资源“发菜”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设计
张 磊(06-40)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一些实验步骤的改进
左开俊(06-42)
三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丝分裂实验的比较及方案优化的探讨 刘 怡(07-42)
“池塘水生态问题调查及治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方案
朱一峰(07-44)
渗透实验的家庭化改进 蒋群玉(07-46)
一花三弄 又见花开——浅谈鲜花模型制作的三种尝试 林 雯(07-47)
谈“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注意事项
陆忠华(08-31)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的实验教学反思 陈 凯(08-32)
气孔开闭机理的实验探究
陈 洁 周 亮 张文华(09-39)
一道选择题引出的系列主动探究 罗孝勇(09-40)
“睫状肌调节晶状体”简易模型 (09-42)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的再设计
尚 方(09-43)
紫茎泽兰浸出液对几种农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汪花菊(10-37)
库尔勒香梨树腐烂病生物防治方法的探究 武 策 李 昂 雷 雨 吴 娜 王 菁 高永强 耿 涛(10-38)
水螅运动方式及捕食行为动画制作探究
左素萍 王重力 粟敏从 丁志柳(10-41)
运用生活中的简易材料制作“基因的表达”教具
周 玲(10-42)
用简单的实验验证人眼的神奇功能 迟福江(10-44)
使用传感器探究环境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李宝霞(10-45)
关于“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的问题探讨
丁 傅(11-44)
高中生物实验的几处改进和分析 施亚筠(11-46)
“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改进
毛文艳 李 岩 史慧玲(11-48)
利用实验促进中学生对细胞知识内容的学习
杨青青(12-36)
适于中学的简易种植灵芝的方法 赵 鑫(12-38)
生物学教学评价与考查
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另类”试题 王 松(01-54)
2011年浙江省高考生物试题评析 叶建伟(02-52)
2011年高考有关“遗传定律的例外性”试题浅析
崔绪昌(02-54)
一道值得商榷的高中生物奥赛题——对2008年浙江省一道高中生物竞赛试题的分析 周兴生(02-57)
活用课本素材,有效备考生物学业水平考试
左立波(02-58)
例析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图形分析题
李成云(03-47)
对照性实验的常见类型 彭月生(03-49)
例析生物科技模块中流程图题考查特点 尹利军(03-51)
英国普通教育证书AS水平考试试题——第二单元 基因和基因工程 欣向红(03-53)
“细胞分裂”考点扫描 高一明 朱沈芳(04-41)
详析高考遗传图谱模式——以近5年高考试题为例
邓过房(04-44)
简析一道同位素标记法测细胞周期的竞赛题
罗招军(04-48)
一道生物探究性试题的解析 幸奠权(04-50)
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试卷——生物 (04-51)
高三生物二轮复习需要做好“五道题” 张玉明(05-50)
高中生物实验设计题常见错误剖析及应对策略
王科慧(05-53)
画画就明白——图解法在解题中的作用 郑大江(05-55)
图表信息转换,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戴雅萍(06-43)
聚焦高中生物学习中的“^”型曲线模型的知识
李进京(06-45)
巧用一个实验装置完成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问题的测定或探究 邓志华(06-49)
“首尾法”分析细胞分裂中的DNA标记问题
樵福奎(06-50)
两类细胞分裂图形中同源染色体的判断
蔡利鹏(06-52)
生物学高考初、高中衔接的知识点和学习目标例析
吴庆华(07-49)
对三个竞赛(遗传)题答案的不同看法 朱敏生(07-51)
借助曲线分析生长素的两重性 谭家学(07-53)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生物(07-55)
2012年江苏生物高考试题浅析 章 彤 顾舒荣(08-33)
贴近生活紧扣热点,体现课标核心导向——福州生物学业考试命题回遡 刘国秀(08-35)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生物试卷分析及复习建议
陈海波(08-37)
谈能力立意取向下的生物开放性试题的命题策略
夏帮青(08-40)
巧用配子基因频率求解遗传概率 王 晨(08-42)
对一道易陷入思维误区的选择题的分析
薛文超 王 彬(08-43)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08-44)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海南卷)——生物
(08-46)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08-49)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08-51)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08-53)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生物部分(08-55)
例谈高考生物实验中逻辑思维方法的应用
王智杰(09-44)
提高学生解题、审题的能力的几种方法
谢桂喜 谢亦驰(09-47)
建构生物模型,打造高效课堂 宁 旭(09-50)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生物(09-53)
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题的“排列组合”通解法
宋玉蓉(10-47)
利用图形优化解题过程 李 勤(10-49)
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中常见的实验题题型与教学启示
周荷静(11-49)
“三步”巧数食物链——“找岔路相加法”
徐建芸(11-51)
解读与酶有关的曲线模型 毛 丹(11-52)
审题抓细节 “陷阱”轻松越 蒋继荣(12-39)
测量植物光合速率的几种方法 章德兵(12-41)
教会学生辨析遗传概率计算的几个易混问题
祁全新(12-43)
正反交结果相同就一定是常染色体遗传吗
路 毅(12-44)
探究性实验的三种预期结果 王忠文(12-46)
生物课程标准和新教材
高中生物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吕增印(01-56)
新课程下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初探 魏小成(01-58)
中美高中生物教材中“与生物学相关的学科”的比较
赵 璐 李高峰(01-60)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的专业成长 丁燕平(01-63)
漫谈英国生物课堂中的情境教学 王元军(02-60)
融入生物科学现代进展 实施初中生物学STS教育 卢 芹(02-62)
中学生物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莫雪斌 李坊贞 许愿康 陈小珺(03-56)
“形散而神不散”——谈人教版课程标准高中实验教科书《生物》的逻辑关系 辉(03-59)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落实“生活化教学”的矛盾与困惑
张 明(03-61)
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实验动作技能 陈 维(04-55)
高中生物实施科学方法教育主要策略探析
张树虎(04-58)
S-P表分析方法应用于高中生物学教学质量评价
王 宇 陈秉初 周 阳(04-60)
简析香港《新编生物学》教材中的实验特点
顾文君 郑晓蕙(04-63)
结构性工作单在生物学探究实验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李伟平 曹志江(05-57)
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结构分析 李能国(05-59)
准确理解“假说—演绎法”的本质 吴君民(05-61)
基于交互式白板的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 雁(05-63)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教学实施情况调查及教学建议 包春莹(06-53)
生物实践教育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尝试——以“开心农场”为例 秦玉莲 钱敏艳(06-55)
围绕核心概念开展中学生物教育 付 雷(06-57)
高中生物学生实验评价量表设计与运用初探
李步振(06-61)
论职前教师教育中探究教学能力的培养
张梦雅 周 阳(07-60)
基于核心概念建构的生物学新课程教学 胡玉华(07-62)
新加坡O-level高中生物学教材课后练习特色分析
梁海荣 李琳 郑晓蕙(08-57)
海洋漏油事件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成云康(08-60)
一堂高中生物新授课引起的学情调查与教学反思
孙立祥(08-62)
美国中学生物学教材实验室安全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宋相国 张迎春(09-59)
“下水课”里的困惑与对策 刘 虹(09-61)
“人的生殖与发育”一节内容所想到的——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青春期性教育吴 贇(09-62)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教科书使用情况跟踪调研工具的构建
杨文源 刘恩山(10-52)
新课标下广东省高中生物学实验开设现状调查
徐继林 胡位荣(10-56)
亲近生物老教材 王 荐(10-59)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策略举隅
朱小燕(10-61)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尝试
车亚莉(10-63)
基于实证视角的高中生物课堂提问教学行为的分析研究
孙郡博 李 恬 吴志华(11-54)
情感性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拓展 刘成权(11-58)
让我们的学生成为勤思善问的人——美国教育修学旅行的见闻与启示 韩海燕(11-60)
利用地区课程资源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实践
王勇强(11-62)
高中生物教师专业成长路径初探
戴 群 解凯彬(12-48)
加强农村中学生物学教学切实推进城乡教育公平
李学斌(12-50)
改革《生物学教师实验实践技能》课程加强对生命教育师范生的实验实践技能的职前培养 高 勍(12-52)
中美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版块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物 快乐 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169-01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然而,不少学生觉得它枯燥乏味,把生物学习当成了一种负担,课堂上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特别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教育教学的规律,巧妙引导,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究,动脑思考,积极表达,让生物课堂成为生长快乐的地方。
1 兴趣盎然中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犹如舞台剧的序幕一样,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彩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思维,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降低学生认知难度,让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觉得听之有味,欲罢不能,促使他们迅速地走进生物学习的最佳状态中。教师根据单元与课时教学目标及学生认知结构,设计出新颖、富有趣味性的导入,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新知。
设疑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新课伊始时,教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故意设置悬念,激发认知上的冲突。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急于揭开一串串的谜团,兴趣便油然而生,思维活跃程度高,有着事半功倍之效。
故事导入。故事对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或者生物学科发现史中的趣味轶事,都是生物课堂教学导入的好素材。
趣味导入的形式多样,不同的案例所运用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出融趣味性、简捷性与探索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
2 动手操作中生成
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手脑并用,手脑相长。”“动”是学生的天性。动手实践能让人获得感性认识,为思维提供形象的支柱,学生有“恍然大悟”之感,课堂将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愉悦。《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动手实践,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学生手、眼、脑并用,多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积极动脑抽象、概括、分析、推理,能让抽象的生物知识形象化,学生也能掌握得更多、更牢。学生在操作中发展思维,探索、创新、生成,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 自主探索中提高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急于把科学的结论教给学生,而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求,从中发现问题、掌握知识,这样才会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深刻,记忆得牢固。
在上《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课时,笔者并没有照本宣科,对知识逐项说明,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先向学生提出:“你们大多来自农村,农村中的池塘随处可见,你们能否讲出池塘生态系统是由哪些生物和非生物物质组成的?按营养功能,如何将它们分类?”
老师话音一落,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议论开了:有水、塘泥、植物、鱼、虾、田螺、水蚤、河蚌等。一般肉眼可见的物体,他们都说了出来,并按老师的要求把它们分成了三类:
老师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把未完整的内容加以补充和分类。这样,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及其分类依据,学生就顺利地掌握了。
为了使学生所了解的知识进一步得到深化,教师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疑难度稍大的问题:“生产者是否全都是植物?消费者是否全都是动物?分解者是否全都是菌类?”由于课本对这些内容根本没有提及,于是学生一下子无法作答。大家都在冥思苦想,课堂气氛变得一片宁静。这时,教师如果还不采取行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能就会受到影响。于是笔者马上启迪:“你们学过能制造有机物的菌类吗?见过吃动物的植物吗?接触过专门分解腐烂物质或粪便的动物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这么一说,学生们的眼睛顿然生辉,并一一作答:“猪笼草可以吃虫,某些藻类也可以,蚯蚓可以分解腐烂的落叶;硝化细菌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预期的目的达到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作了肯定及小结: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菌类。这里“主要”二字很重要,它没有否定事物的特殊性,没有把问题讲死。
接着,为了寻求更深层次的知识内容,教师又利用幻灯出示了几道具有迷惑性的习题,让学生去寻求答案:
在生态系统中,下列各生物分别属于何种成分?(1)勤劳的工蜂;(2)体色青绿的夜蛾幼虫;(3)没有叶绿素的酵母菌;(4)产奶量大的奶牛;(5)能把氨转变成硝酸和水的硝化细菌;(6)在营养液中培养的豆苗。
通过反馈,达到了如期的目的。
4 准确感知中升华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善始善终的课堂是广大教师的追求。或总结归纳,或首尾呼应,或讨论比较……画龙点睛式的练习,不拘一格的小结,都能够再一次掀起生物课堂教学的,荡起学习的激情。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期盼着下节课的早点到来,对巩固教学的效果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总结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时,笔者并不按课本那样做笼统的归纳,而是紧扣一道习题,让学生去分析寻找,从中发现问题。
这道习题是这样的:有一个密封的养鱼缸,里面有水、鱼、金鱼藻、河泥,并接受太阳光照射,它是一个自我平衡的生态系统。请分析养鱼缸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保持动态平衡的原因。
(1)有稳定的________ 来源。(2)金鱼藻的作用是什么?(3)鱼的作用是什么?(4)河泥中微生物的作用是什么?
经学生讨论,老师再做适当的补充,并概括为:
通过老师的点拨及学生的探究,学生对生态系统中几种成分的关系认识便了如指掌了。
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评价是一种获取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有效性的证据的方法。”每位学生都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个体,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学生总渴望得到教师、同学的刮目相看。在课堂小结阶段,教师绝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应给予学生以实事求是的评价,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欣赏的目光、鼓励的眼神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与学生共同分享成长中的喜悦之情。
教学是一门艺术,“兴趣”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只要广大生物教师不断地反思、实践、提升,就一定能营造出乐学的氛围,让生物课堂成为生长快乐的地方。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在目前的高中生物课堂中,传统被动的教学方式,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障碍。在课堂上,表面上教师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实际上学生可能并没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对教学内容没有完全接受。传统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课改下的教学要求,也阻碍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显然,这种教学现状需要得到改变。本文进行的研究与探讨有助于增加我们对高中生物课堂的认识,有助于高中教师在课堂中使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学生不愿参与课堂的原因及简明措施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分析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在高中繁重的课业压力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力不强。学生虽然明白高考的重要性,但是高中学生的压力过大,而生物又处在分数比重较少的地位上,导致学生对生物较为忽视,没有意识到学习生物的重要性。高中生课业任务较重,在繁重的压力下,学生可能会从采取抓重点的方式,在生物课堂上很多学生都采取懒散的态度,把生物课当做放松的间隙。如果学生失去对生物的学习动机,就会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其次,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如果学生从一开始就认定生物是一门不重要的学科,那么行动上就会有所退缩。很多学生认为生物的得分度不高,因此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别的学科上,导致了态度上的轻视,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以及动力。一旦失去了学习兴趣,就会没有学习目标,自然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
同时,有些学生由于初中生物不够优秀,导致对高中生物产生恐惧心理,失去了学习高中生物的兴趣。事实上,初中生物较为基础,只是代领学生打开学习生物的大门,真正的基础知识也十分少。因此,高中生物与初中生物的关联度不高。只要学生能够在高中阶段对生物高度重视并产生兴趣,高中生物的成绩就会很优秀。
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应该在高中生刚刚进入高中阶段就要向学生强调。教师应该主动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白认真学好高中生物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成绩,也可以在生活中有所应用。一旦学生产生了学习兴趣,认识到高中生物的重要性,自然就有了学习动力,从而减轻了学习压力,也为教师减轻了教学压力。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反思及简明措施
笔者在听课中发现教师的很多教学方式也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在课堂中,有些教师迫于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只关注到部分同学对知识的吸收情况。要清楚的是,教学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教学,至少是针对大部分学生的教学,对于小部分学生可以进行课后辅导等特别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中,某教师在某一基础普遍较差的班级讲解了一课时后,仍有大部分同学不能熟练掌握该小节的知识,此时该教师在选择讲解下一小节。该小节本来就是教学的重难点,这样没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得大部分的学生没有真正掌握知识,学生也因此对后面的内容产生畏难情绪,不愿参与到后面的学习中。所以,教师应该多花时间在重难点的内容里,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吸收能力,而不是自己讲解,学生被动听课。
在课本中有许多内容都是有趣的探究活动,这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好机会,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良好衔接,但许多教师因为多种原因没有利用好探究活动。有些教师认为探究活动的课前备课量较大,动手操作对应试教育得分没有帮助等错误思想,直接跳过探究活动。这样会导致学生对生物愈加反感,一旦教师认为活动的作用不大,学生就会失去参与积极性。有些教师虽然积极开展活动,但因为课前准备不充分,活动没有很好的组织,活动的结果没有及时总结,也导致了教学效果很差。实际上,只要教师认真做好活动探究的备课,在活动中做好组织活动,并且在活动后及时总结活动内容,就能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到高中生能力与知识同样提高,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性
1.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思考回答
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学生缺乏积极性的情况下,教师应该主动带领大家探究思考并养成良好习惯。例如,在《伴性遗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提问思考的过程带领学生探究本节内容。提问一:遗传与性别有关吗?提问二:你是否了解与性别有关的遗传病?在教授了基因与遗传的关系后,可以举例来引导大家思考。提问三:假设一个男人患有红绿色盲,那么他的子女是否患有这个遗传病呢?分别是怎样的情况?通过这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大家一起来学习本课的知识,这会让学生印象深刻,既掌握了课本知识,又提高了课堂的参与性,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主动思考的好习惯。
2.联系生活,利用有趣的教学方法
生物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高中生物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以此作为突破口提高高中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例如在学习《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内容中,教师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切入,介绍身边有哪些环境可以构成生态系统,并请学生回答,教师予以指正讲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高中生物与周边生活密切相关,在生活中也会主动思考课本知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有趣的学习氛围,改变学生在课堂上一味听教师讲课的现状,真正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四、小结
营造积极互动的教学氛围对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探究思考的能力,最终提升学习成绩。在高中生物课堂培养学生参与性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应该主动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认真设计教学环节,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邢永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生物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11(16)
【关键词】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实施的重要保障,是实施新的课程标准的支持系统;课程资源是新的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得以实施的支持环境,没有与新课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多样化的课程将无法变成现实;开发多样化、本土化的课程资源是打破以学科知识为本、以教科书为主要学习材料的传统课程体系的突破口;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课程改革的目标,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求知欲、学习兴趣、情感与态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课程资源是知识的载体。除教科书这一传统资源外,课程资源还包括录音、录像技术、网络这类具有现代特征的资源,还包括教师为代表的人力资源等。这些资源所承载的符号系统就是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学生学习的特点之一,是学习前人的经验,怎么让学习变成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基本保证,通过教科书给学生作出了学习指南,学生通过这个指南,利用资源系统,可以主动地获取知识。
课程资源的合理组合构成了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环境。它构成了教学的场景,创造了学习的心理环境,构成了陶冶学生情操、训练学生美感的情境,为技能训练和体验提供了平台。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生更爱学习生物学,这些资源对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今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教学应该走出课堂,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生物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让同学在体验交流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学校应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社区生物课程资源是指社区内一切可以形成生物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包括素材性课程资源和促进生物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如社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动植物标本馆、动物园、植物园、少年宫、科技馆、生物科学研究机构、良种站、养殖场、高等院校、环保机构、卫生防疫站、医院、园林绿化部门、环境问题突出或环保先进的企业等单位、社区的动植物资源、公园、农贸市场等。农村学校在这方面独具优势,田野、树林、灌丛、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耕作方式的变革、动植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病虫害的防治、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等为学生学习生物课程提供了丰富了人文资源。
社区是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学生的学习环境。社区中存在着很多生物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可以弥补学校图书资源的不足。社区中的人力资源(和生命科学相关的科学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生产实践人员等)也是生物课程资源,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具有指导意义。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还有学生家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家庭中的用具、材料、图书资料等开展相应的活动。利用社区丰富的资源我们可以带我们的学生到这些实习基地去参观,识别动物、植物,还可以采集一些标本,开展课外活动,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筛选利用课程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式的学习,主动的学习,有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开展探究互助学习,课程资源综合影响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
课外研究性学习,就是开放教学的时空同时,灵活地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研究、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怎么开发社区资源,通过改变观念促进社区课程资源和学校课程的有效的融合。课程观上,要扩充课程概念,突破教科书的限制,重视教育情境、社区环境和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课程资源观上,改变仅限于校内课程资源的课程资源观念,将目光投向整个社区,树立大课程资源观,积极挖掘和利用社区课程资源服务于学校课程发展。课程开发主体观上,社区内与课程有关的专家、学者、家长、教师、学生及社区人士均可参与课程开发;学生观上,学生有个体差异,也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课程要为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不断调整;教师观上,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有主动解释、开发课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冬梅,周守标.中学生物课外资源教学案例的构建和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山东省聊城市第七中学 孙孟娇
聊城大学 冀芦沙
【摘要】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学者沿用的一种教育模式,中心思想是在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对“老师上课传授知识,下课布置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彻底翻转过来。学生在上课之前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比如,观看教学视频,进行资料的查找,与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开展小组讨论,教师要利用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完成作业。根据研究得出,翻转课堂对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生成绩,帮助老师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 翻转课堂;生物课堂;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22-01
基金项目:本文系聊城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面向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协同发展的师范类高校学科教学(生物)硕士创新型培养模式”(编号:LYUYY1303)的研究成果。
翻转课堂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教育创新,翻转课堂的模式是指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在上课前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再进行深一步的课堂讲解。这种教学理念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结合生物实验教学的特点,提出生物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了一系列的辅助活动系统,然后根据举出的具体例子探讨在这种系统下怎样实行翻转课堂。
一、生物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
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心。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在传统课堂中的地位,形成了新的教学方式——“主导和主体相结合”。课堂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师,教师从原来的单项知识传输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上课之前,教师要做好资料准备,学习资料的形式很多,最著名的就是翻转课堂的实践者——美国的两位老师用PPT录制了一款自己的微视频,通过网络传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家里观看。考虑到学生的课外时间和精力不多,教师不应给学生准备太多资料,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学习压力,教学视频应控制在10分钟左右,还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资料,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课前准备工作。翻转课堂需要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这是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自主学习的程度关系到翻转课堂的实施能否顺利进行,但教师难以深度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了问题,教师也不能第一时间解答,教师和学生之间由此产生了对知识理解的分歧,因此,很多翻转课堂的实践者对此提出了一些实验方法,比如,北京一所中学进行生物翻转课堂的实验,让学生在家里观看视频,然后会接受4~5个的问题检验,看看他们对教材的内容掌握了多少,并且根据检验的结果进行研究和讨论。
3.课堂活动。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活动是一个将知识转为学生能够消化的过程,对一些知识的了解学生已经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那么,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就不能再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应深入到学生中,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
4.结论与评价。在翻转课堂的实施过程中,结论与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翻转课堂模式教学是新的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新的挑战和要求,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都表明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那么,如何才能发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呢?这还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除了要求学生对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做出评价外,参与的教师也要互相指导,进行教学经验的总结和讨论,从而提升翻转课堂这一新教学模式的课堂效果。
二、生物实验翻转课堂的支持系统
生物实验翻转课堂支撑系统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将教师和学生维系在一个虚拟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中,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拓展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有效支持翻转课堂的进行。
1.在线课堂的实施。在线课堂分为教师上传视频和学生观看视频两部分,教师要上传知识资源,这需要教师专门制作,此外,还包括一些相关学习资料,如生物实验的链接、实验练习作业,等等,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则应学习老师提供的资源并提交作业,由此,翻转课堂才算得以成功开展。
2.进行交流。交流是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方式,它包括多种途径,如撰写实验博客、参与论坛讨论和微信聊天,等等。实验博客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记录自己是怎么进行学习的,也可以在论坛上进行话题探讨,通过话题探讨进行沟通和研究,以利于学生和师生之间的沟通。
3.独立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空间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实验基础、基本技能、进行实验。其中,实验基础部分主要包括进行生物实验的准备工作。在置顶实验卡片的时候,应详细写出实验器具的用法和功能介绍,接着,教师再给学生详细讲解如何进行生物实验,并告知学生应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基本实验操作是生物学习的一部分,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实验的过程演示可以多进行虚拟演练,其中一些实验原理的模块都可以动画、图片等工具进行辅助介绍。此外,教师还要将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每个专题都要进行实验理论、实验具体计划、研究环境和一系列的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指导要对各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介绍,得出猜想和假设,让学生在实验环境中不断地学习。在学习互动小组中,学生可根据小组讨论得出实验方案,加以实施,也可以进行自主研究,自主学习,从而增进学习兴趣。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教师的知识讲解方法都不再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变革,对教学技术进行创新。所以,这种模式一出现便受到广大教育教学者的青睐,本文把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到生物实验课的研究中,对生物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并且举例说明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当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虽然已经被逐渐认可,但真正实现翻转课堂教学还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如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了解,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也有待更新,如何自然地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还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韩静静.支架式教学在初中生物学复习课中的应用[D].烟台:鲁东大学,2013.
[2]张亚红.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3]郭永峰.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