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节能环保行业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分类与资金特点
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主要分为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节能专项资金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三类。
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是指“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电力、炼铁、炼钢、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水泥、玻璃、造纸、酒精、味精、柠檬酸等13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并根据淘汰落后产能的规模和标准给予的适当奖励。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有着严格的安排原则和使用范围,同时实行严格的申报和审核程序。要求必须优先支持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重、困难大的企业,主要是整体淘汰的企业;优先支持淘汰合规审批的落后产能;优先支持在国家产业政策规定期限内淘汰的落后产能;优先支持没有享受国家其他相关政策的企业。
节能专项资金,主要是指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即“十一五”期间,国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按项目实际节能量与规定的奖励标准,对完成节能量目标的项目承担企业给予的奖励。财政奖励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包括《“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中确定的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和能量系统优化等项目。为了保证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实际节能效果,节能资金采取奖励方式,实行资金量与节能量挂钩,而节能量的核定采取企业报告、第三方审核、政府确认的方式。奖励标准为:东部地区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根据节能量按200元/吨标准煤奖励,中西部地区按250元/吨标准煤奖励。
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是指为确保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体系建设顺利实施,推动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实现,环保和财政部门根据国家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要求和年度预算安排原则及重点而安排的“三大体系”建设项目和其他减排项目资金。各级环保部门和项目单位按照年度申报通知的要求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下一级环保和财政部门在规定时间内联合向上一级环保和财政部门统一申报项目。减排项目应按照计划在规定时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
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审计应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项目资金筹措投入情况。在这一层次主要审计调查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有关节能减排主管部门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总量、结构、用途、支出去向及成效,以及通过财政安排引导资金,推动节能减排企业多渠道筹措和投入节能减排资金的情况。这是节能减排资金审计的基础,在把握资金总体,摸清资金结构和去向的前提下,为下一步深入开展审计夯实基础。
(二)项目资金申报审核情况。在这一层次主要审计调查有关节能减排项目承担单位申报项目资金过程以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项目资金的审核和报上一级部门批复情况。要重点关注各项资金的分配依据是否充分、预算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数据是否真实、重点是否突出、程序是否规范、审核是否严格,有无审核把关不严造成虚报冒领,从而影响节能减排成效等问题。
(三)项目资金管理拨付情况。在这一层次主要审计调查地方政府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和拨付资金情况,审计中要重点关注有无滞留、截留、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问题,有无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地方政府和项目承担单位投入不足等原因,造成已列入规划或批准的项目难以启动或未按期完工,以及未正常运营等影响节能减排成效问题。
(四)项目资金使用效果情况。在这一层次主要审计调查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和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承担单位管理、使用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和资金使用成效的情况。重点检查用款单位有无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套取、骗取国家专项资金的问题,其资金的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用、贪污私分等问题,以及资金使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有无因可行性研究不够、决策不当、管理不力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
三、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审计的程序方法
一是做好审前调查,充分把握资金总量和结构。节能减排三项专项资金中,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主要通过工信委和财政部门联合审查,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目前主要通过工信委和发改委两个部门分头审查,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主要通过环保和财政部门联合审查。资金计划都是通过节能减排项目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下达。审计人员首先要到相关部门掌握项目审批和资金计划情况,从项目名称、项目内容、实施年度、投资总量、财政投入等方面入手,形成系统性表格,为下一步审计夯实基础。
二是根据审前调查结果,确定重点审计单位和项目,做好审计实施方案。这就要求审计组长要根据审前调查统计出的资金计划总体情况,按照区域、行业、资金量大小对每一项专项资金进行划分,从中选择确定要重点审计的地区和要延伸审计调查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涉及的项目。每一项资金一般在某行政区域范围内都涉及较多项目,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一般由环保部门主管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共性。而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和节能技术改造奖励资金涉及的项目一般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行业密切相关。因此,要按照资金性质划分不同的审计小组分头实施。
这种发展趋势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是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保温、节能、隔音以及符合相应的环保标准。即使在薄型材料中,涤纶非织造布作为功能性纺织品,也能起到防止过冷和抗潮的作用。例如,它们可以很方便地用于屋顶结构,快速、方便地用作保温材料,快速更换幕墙系统的外立面或覆盖裂缝,还可以用于隔绝撞击声。无论对翻修房屋还是新建房屋,它们都是泡沫材料、玻璃棉和石棉等材料的理想替代品,因为后者一般都缺乏实现良好密封性所需的柔韧性。不仅如此,非织造布还可以对抗环境影响,回收率也很高。
柔性材料前景良好,它们已经进入高科技领域。在这方面,已经出现了智能非织造布,它们融入了导体或传导性材料。就拿“智能地板”来说,通过传感器,它们可以自动激活电灯和监测退休在家老年人摔倒的情况。
在工业非织造布方面,所谓的屋顶材料占全球市场的比例很高,每年超过42万t。一方面,这一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于轧光聚丙烯(PP)纺粘非织造布,一般都复合一层透气的PP膜,放在屋顶瓦与承重木结构之间。除了这些屋顶衬垫膜材料外,沥青屋面作为覆盖层已经普遍用于平屋顶。这种材料由针刺和热定形涤纶纺粘非织造布经一种丙烯酸粘合剂处理而制成。
这些非织造布之所以能够胜任这些用途主要归功于其所具有的功能性:防潮透气、防虫、防霉以及形状和温度稳定等性能;使用方便,可现场安装、胶合或焊接在一起;此外还具有抗疲劳、抗撞击和抗穿刺性能以及抗分离、与标准油漆和涂料良好的配伍性等。
本报讯 西部数据日前了WD Sentinel DX4000产品。作为面向中小企业的网络附加存储(NAS)解决方案,这一产品可为25个网络设备提供集中存储、备份与恢复保护,并能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协作。在硬件配置上,WD Sentinel DX4000采用了微软Windows Storage Server 2008 R2 Essentials操作系统和英特尔Atom D525双核处理器,提供包括4TB、6TB、8TB和12TB在内的多种容量选择。WD Sentinel DX4000还预配了企业级硬盘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并能够通过重复数据删除来减少所存储的冗余数据,以最大限度利用硬盘空间。
戴尔超级本XPS 13
炫彩亮相
本报讯 3月20日,戴尔在中国正式上市以高性能与精美外观著称XPS产品线的最新力作――戴尔XPS 13笔记本。作为戴尔旗下的首款超级本产品,XPS 13“更薄,更出位”的产品特质让它在众多同类型产品中脱颖而出。该款产品仅重1.36千克,最薄处6毫米,优雅外观适合用户在任意场合使用。此外,XPS13首次装备了英特尔快速开机和智能连接技术,实时在线和手机般即时反应能够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的需求。
CNZZ“广告管家”
受众分析功能全新上线
本报讯 CNZZ“广告管家”日前重磅推出新功能――广告受众分析。该功能以专业报告方式呈现,按广告位、广告、物料三种维度进行受众属性分析,提供广告受众的用户性别、兴趣,为网站广告精准投放和最大化广告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其中,CNZZ“广告管家”全新提供访客的性别比例数据,能帮助网站“读懂”广告是更吸引男性还是更吸引女性,并细化到每个广告和每个广告物料的比例数据。以此数据为依据,网站运营人员能够针对不同性别特征调整广告创意,并优化广告投放。
科技复活偶动画
本报讯 日前,国内首部实体遥控偶动画《噢咿噢-唱歌岛》登陆央视少儿频道,故事寓意在“快乐、梦想、环保、科技”的理念,让孩子们通过音乐这个最容易实现的手段来体会快乐。《噢咿噢-唱歌岛》总投资高达3000万元,全片采用拍摄难度极高的遥控实体偶形式,通过无线电遥控操作偶的肢体、动作和表情,让偶的表演更加惟妙惟肖。此外,《噢咿噢-唱歌岛》通过技术研发突破逐帧逐格的传统制作方式,开创了崭新的制作和表现形式。
爱普生新Work Force系列商喷和微型打印机上市
关键词:混合动力客车;技术;发展;困难点;趋势
分类号】:U469
混合动力(Hybrid)车采用传统的内燃机和电动机作为动力源,通过优化控制策略,是现在不同工况下各种动力源的优化组合,使车辆的尾气排放更低,而工作效率更高,是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一种选择,还可以为电动车和燃料电池车的发展奠定基础。
混合动力客车按照动力系统电能的平衡原理可分为插电式和非插电式两种。
一、混合动力客车的技术特点及优势
混合动力接车是通过电子控制系统有效地协调发动机、电机的工作,是法攻击工作室中华粗语经济油耗区域,从而使燃油经济型得到明显的改善。根据电机的辅助驱动和调节,发动机工况能力可分为弱混、中混和强混,混合动力公交客车一般采用中强混方案,节油率可超过30%。
电子控制系统根据车辆运行状状决定混合动力客车的工作模式,主要工作有快速启动发动机、发动机单独驱动、电机单独驱动、发动机与电机共同驱动、行车发电、停车怠速发电、制动能量回收等。
与传统柴油客车相比,混合动力客车具有节油效果好、基础设施无需额外投资、尾气排放低、能量物质转换效率高、车内机械噪音小等优势。
二、我国混合动力客车技术发展现状
技术发展一直是我国汽车发展需要快速突破的难题。混合动力技术更是如此。在合资汽车企业中,技术主要掌握在外资方手中;而在自主汽车品牌中,混合动力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自主的空间很有限,直接为混合动力技术的产业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混合动力车辆的关键零部件商,目前我国主要还是依赖进口。零件进口的数量直接制约了部分品牌混合动力车型的产量话。
在关键零部件方面,我国研制了3个系列的混合动力客车用主电机产品,对能源控制系统研发单位与整车企业联合开发整车多能源控制器,配置16种不用的整车。在标准和测试方面,我国已经颁布混合动力汽车国家标准6项,混合动力汽车测试方法、试验规程报告2项。
目前已经形成的技术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I)驱动电机专用减速器。在已开展的研发中,通过计算和试验已开发出行星齿轮传动、内置油泵强制、铸铝机壳的驱动电机专用减速器,解决了传统减速机斜齿齿轮传动装置出现的温度高、易漏油、噪声大等难题。
(2)电传动线束快速识别技术。针对混合动力客车低压线束多、电传动线束相关信息量大,且高、低压线束并存的状况,为了使其在生产、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具有条理性、规范性,便于快速识别、快速安装、快速维修,先将电传动线束线号转换为标准条形码,建立以条形码为索引的导线信息数据库,用读码器扫描,可在电脑上轻松获得任一根导线的相关信息,达到快速识别的目的。
(3)电池快速更换技术。一是根据单体电池的尺寸规格,结合电池箱空间位置设计电池包尺寸和形状,方便电池包的防护与安装;二是将电池包与可以推拉的滑动托盘进行绝缘固定,从而实现电池的快速更换及其维护,也达到保护电池不受损坏的目的。
(4)整车CAN网络通讯及电动仪表设计技术。车辆以CAN网络通讯协议为基础,实现全车数据和控制信号共享,减少整车电缆布线,同时车辆运行数据可与车辆故障诊断系统共享,实现故障自动诊断,开发新型电动客车专用仪表,通过两条不同的CAN总线把车辆常规信息和电传动信息显示在一块仪表上,使驾驶人员随时掌握车辆的各种信息,从而提高整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我国混合动力客车发展面临的困难点
目前国内的混合动力客车技术已经逐渐走向示范运营和市场推广,但是其关键零部件的性能和可靠性还有待提高,且车辆购置成本偏高。混合动力客车的发展仍面临着如下几大困难点:
(I)APU系统。APU系统是串联混合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实现节油和排放指标的关键。针对带外充电和不带外充电的APU系统,开发或改造适配的APU系统发动机(含CNG发动机)和发电机(或ISG)是主要难点。APU系统的一体化控制是实现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的关键。
(2)当前混合动力客车方案较多,但是测试手段短缺,尚不能通过试验评估与优化,因此测试基地建设也需加强。
(3)安全防护。串联混合动力系统电压等级高,线缆复杂,各种控制信号交错,易发生漏电、短路和信号干扰等现象,易给驾乘人员造成安全隐患;电机及其控制器、高压线缆等强电设备容易干扰网络控制信号。
(4)可靠性、行驶安全性。串联混合动力系统零部件多,适配资源少,工作环境恶劣,电磁环境与系统复杂,制动能量回馈控制对制动性能和操稳性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因素;整车协调控制复杂等。
(5)成本问题。成本是制约混合动力客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混合动力客车造价比同类型普通客车要高20%~30%,其高出的部分就在于系统造价偏高。
(6)驱动电机与驱动桥的匹配。受电机效率限制,较高的电机转速直接与车桥匹配较为困难,适合电机与驱动桥匹配的AMT或专用变速装置少。
四、我国混合动力客车的发展趋势
在国家政策力挺的背景下,产业化领先的我国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将步人发展快车道。2012年7月9日,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明确了当前重点是推进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的技术路线。2012年9月4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扩大混合动力公交客车示范推广范围的有关工作的通知》,决定将混合动力公交客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推广范围从目前“十城千辆”工程25个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扩大到全国所有城市。
国家对混合动力客车的支持力度加大,强化我国在该车型上的领先优势,使产业发展迅速,给相关制造商带来市场机遇。截至2011年底,我国累计生产了6700辆混合动力客车,其中南车时代累计产量最大,达到1398辆,占总产量的21%;福田汽车、厦门金旅、宇通客车分别列2,3,4位,累计产量分别为1278辆、902辆、679辆。
混合动力客车是新一轮竞争的切入点,也是民族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保证,为我国汽车工业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契机。虽然我国的混合动力客车技术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与世界领先的混合动力技术有一定的差距,但在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方面差距相对较小,这为我们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提供了一个平台,为我国民族汽车工业坚持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提供了一个良机。
五、结束语
如今节能减排、新能源应用、关注民生已经成为中国政府工作的主题词,新能源技术在客车上的应用很好地契合了这一主题要求,是满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的可行之路,也是科技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的具体体现。政府的支持将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重要助推器。在国外,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进程几乎都注人了政府的资金支持,并且政府还会通过一系列的补贴和优惠政策来鼓励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因此,政府应不断完善包括价格补贴、减免税收、鼓励社会各界优先选择环保型车辆等内容的政策支撑体系,为混合动力客车的批量化生产和商业化运营拓宽筹融资渠道,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
参考文献:
[1]吉国光. 我国客车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 重型汽车,2008,02:11-13+28.
[2]葛海龙. 安全 绿色 智慧[N]. 中国工业报,2013-02-08B02.
[3]葛海龙. 安全 绿色 智慧[N]. 中国工业报,2013-02-08B02.
[4]. 资讯[J]. 电源技术应用,2011,03:8.
关键词:气候融资;碳市场;碳金融;法律框架;监管机制
中图分类号:DF48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3)01―0027-06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驱动,而化石能源价格受到其稀缺性与碳排放的约束。纵观历史上的能源及其货币定价机制,如18―19世纪的“煤炭一英镑”,20世纪的“石油一美元”,可以预见“新能源碳金融”将成为21世纪新的产业发展格局与金融支撑机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推动气候变化资金机制由原来的公共部门融资机制向多元化、市场化和金融化的融资机制发展。2010年联合国成立的“气候变化融资高级顾问团”(High―Level Advisory Group on ClimateChange Financing,简称AGF)了相关报告,从碳市场的公共收入、国际运输收入、与碳相关的资源收入、国际金融机构的来源、国际金融交易税、公共财政预算、私人投资与碳市场八个方面初步勾勒出全球气候融资的框架。在气候融资框架下,一些新的气候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服务和市场要素将被设计并发展。气候融资经过机制建构以后,具有引发金融扩张甚至金融变革的潜力,碳指标的货币价值日益凸显。这场金融变革的推动者与最大的获益者是处于制定交易规则强势地位、娴熟掌握金融交易工具的发达国家。
面对这样的大趋势与挑战,中国必须加快推进相关金融模式与机制(以下简称碳金融模式与机制)的研发、创新与构建。这其中包括服务于多层次市场、多元化金融组织机构、多样化产品、立体化服务的碳金融基本要素法律机制,以及由法律框架、组织机制、激励机制与监管机制等构成的碳金融保障机制,在金融创新的同时控制风险,以金融创新支撑中国节能减排,助推产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民生。
一、国内外碳市场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全球碳市场
碳市场是建立在“总量控制与交易”理念之上的。期货之父、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赡德尔(Richard Sandor)创建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金融衍生工具及交易理论,并于2003年和2005年建立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和芝加哥气候期货交易所(CCFE)。理查德・赡德尔的理论为联合国接受并推广。1997年联合国通过《京都议定书》,37个工业化国家共同约定一个减排目标,于2008―2012年年间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5.4%。各国可以通过以下三个“弹性机制”来实现目标: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Mechanism,简称CDM)、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简称JI)和国际排放权交易(Interna―tional Emission Trading,简称IET)。这三种机制首次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可交易性①。可以说,在现存的全球排放权交易市场中,大部分配额购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国际、国内或区域性的强制法规(如《京都议定书》)的要求,这部分交易行为称为履约或规范市场(compliance market)。
2009年,碳配额的交易量为74亿吨CO2左右,交易额为1228亿美元左右,占全部碳交易额的85%。CDM市场的交易额为26亿美元,占全部基于项目的交易的80%左右。在CDM市场的卖方中,中国占绝对的比重。截止到2012年4月30日,中国获得联合国签发的CERs(CDM项目产生的可认证的减排量)约为5.47亿吨CO2e,占全部CERs签发量的59.45%。以CDM为基础,从事CERs现货、远期和期货交易的二级交易市场发展迅速。2008年,二级市场的交易金额为262亿美元,是2007年的5倍,占全部碳交易总额的20%左右,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2010年的交易额分别为175亿、183亿美元,占全部碳交易总额的12%左右。
(二)全球碳金融
以全球碳市场发展为先机,金融创新为节能减排提供了一个成本有效的途径。碳金融一般是指以碳资源配置的市场运作为依托,通过创新金融组织、开发碳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绩效评估,从而为低碳经济的推进提供充足的金融资金。碳金融包含了市场、机构、产品和服务等要素,其中碳市场是碳金融发展的基础。
1.金融组织创新。碳金融的发展得益于金融组织的创新,包括碳银行、碳基金、碳经纪人等。其中碳基金是碳市场的主要资金来源,其发起人主要是国际和区域金融组织、政府和私人部门。《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履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国际义务的发达国家要购买碳排放指标,促使专门从事碳经纪业务的碳基金的产生与发展。
2.金融产品创新。银行除在传统信贷业务基础上进行创新外,还通过其他产品创新促进低碳发展。如美国银行设计了绿色购房按揭项目,对购买符合国家“能源之星”标准住宅的个人提供房屋按揭优惠利率或减免1000美元利息。
在碳配额现货交易基础上设计并发展起来的的碳衍生产品则包括碳远期、期货、掉期和期权等。如CCX交易主要是现货产品,即碳金融工具合约(CFI),包括基于配额的信用额度和基于抵消的信用额度两种情况。基于配额的信用额度是根据会员的排放基线和交易所的减排目标分配的。基于抵消的信用额度产生于合格的减排项目,其只能用来抵消会员全部减排要求的4.5%,所以在CCX交易的绝大部分都是基于配额的信用额度。而在CCFE交易的产品主要有:经核证的减排量期货期权、碳金融工具期货(CFIFutures)、欧洲碳金融工具期货(ECFI)、ECO清洁能源指数期货(ECO-Index)、IFEX相关时间期货(IFEX-ELF)、氮金融工具期货(NFI―A)、氮金融工具一臭氧季节期货(NFI―OS)和硫金融工具期货期权(SFI)。
3.金融服务创新。随着碳市场交易规模扩大,流动性增加,市场透明度提高,金融服务业发挥的作用也从最初的中介扩展到服务功能。碳金融服务主要定位于为碳排放企业与投资人提供交易平台,或直接购买碳排放信用额度,通过贷款、投资、慈善投入和创造新产品及新服务等手段为碳排放企业提供资金融资,为投资人提供新的盈利模式,成为整个低碳链的剂与助推器。例如,2006年10月巴克莱资本率先推出标准化的场外交易核证减排期货合同。2007年荷兰银行与德国德雷斯顿银行推出追踪欧盟碳配额期货的零售产品。除了单纯地进行配额交易和设计金融零售产品外,投资银行还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参与碳市场。2006年10月,摩根士丹利宣布投资30亿美元于碳市场;2007年3月,参股美国迈阿密的碳减排工程开发商间接涉足清洁发展机制的减排项目;2007年8月成立碳银行,为企业减排提供咨询以及融资服务。温室气体排放管理已经成为欧洲金融服务行业中成长最为迅速的业务之一。
(三)中国碳市场与碳金融的发展现状
从2007年开始,中国各地开始建立起一些环境权益交易所,作为排放权交易的二级市场平台。2007年11月10日,嘉兴市建立了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2007年湖北省通过《湖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办法(试行)》,在武汉光谷产权交易所建立了排污交易平台,这是我国首次尝试将排污权交易引入产权交易市场。2008年,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先后成立。但受国家法律、政策的影响,排放权交易市场并不活跃,因此各交易所的交易量都很小。中国“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提出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矿业权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1年10月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意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2年3月28日,北京市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排放权交易的开展还需要具备非常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法律机制。开展排放权交易至少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总量控制及其价值的确定;二是排放权的初始配置;三是排放权交易体系。
在国内,兴业银行是最早从事碳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2006年兴业银行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2010年1月北京环境交易所与兴业银行联合在京推出国内首张低碳主题认同信用卡――中国低碳信用卡。北京环境交易所全程为中国低碳信用卡的减碳提供全方位支持,并定期公布由该卡产生的碳减排交易情况,确保实现碳减排量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2010年3月,北京环境交易所与中国光大银行推出“绿色零碳信用卡”,并为其提供一揽子碳中和服务。与国外的碳金融发展相比,中国的碳金融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是因为法律与政策环境的约束,特别是针对碳金融的激励与风险监管制度的欠缺,致使金融创新并未得到有效支撑与合理规范。
二、碳金融基本要素法律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一)碳市场
在气候谈判中,中国坚持的是降低单位GDP碳强度的立场,因此现阶段不存在碳总量控制的政策。但为了发现碳价格、逐渐建立碳市场机制、应对气候融资,需要进行碳市场的试点。试点关键是聚集相关行业、产业、技术、经济、法律专家。制订试点行业的排放总量、排放基准线与排放额的分配。依据国家发改委初步指导口径,应是在预测2020年行业排放总量的基础上,确定行业的年度排放配额。排放配额的分配既要考虑将来经济规模的发展,又要照顾到新进企业的利益。此外,完善的碳市场机制还包括排放检测、配额指标和项目指标的统一、交易平台、清算和结算体系、指标拍卖机制和价格发现、相关会计和税务处理、国内和国际碳市场联动等要素。通过对自愿减排交易主体自愿减排交易的利益进行全面完整计量、核算、报告,从而对企业的节能减排行为实现公开、公平、自主、充分和可核证的交易激励。激励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减排目标,降低行业的减排成本。
(二)碳金融组织体系
1.商业银行承担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过程中,银行业金融机构是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和低碳金融服务的“创新者”。很多拥有低碳技术的企业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企业的所有制性质、缺乏第一还款来源及有效抵押物,使企业的风险评估指数非常高,多数银行也不愿意承担贷款的风险。政府应该鼓励各银行设立碳金融相关业务部门,参与碳管理技术和低碳技术开发领域的贷款投资,承担起信贷资金配置的碳约束责任。
2.保险业承担防范和转移风险的责任。在低碳项目与技术发展中,需要保险机构对远期减排指标交易提供担保(信用增级)来降低最终使用者可能面临的风险。项目交易中存在许多风险,价格波动、不能按时交付及不能通过监管部门认证等,都可能给投资者或贷款人带来损失。因此需要保险或担保机构介入,进行必要的风险分散。
3.碳基金承担碳市场交易主体的责任。对于市场潜力巨大、投资效益高的新兴产品如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兴能源,水煤浆、煤建液化、低热值燃料及伴生资源综合开发,煤洁净燃烧技术电站、废气(液、渣)综合利用、汽车尾气净化剂和催化剂等,可通过创业投资机制,设立环保产业基金或发行债券等方式,鼓励和处理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化与产业化。
(三)碳产品
中国虽为CDM项目产生的CERs的最大份额的提供者,但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的落后,不具备定价与议价的能力,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最低端。境外各类投资机构将其在中国CDM市场上购买的CERs转往二级市场进行再交易,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利润。为避免类似于制造业的“贴牌”困境,除参与CDM项目的一级交易外,中国还应尝试逐步参与二级市场,研发相关的碳金融衍生产品及建立监管机制,具体包括:第一,针对碳金融衍生产品的新颖性、风险和不确定性,确定特定产品在特定交易场所进行试点运行,并由交易场所对交易主体、交易平台、交易规则与争端解决等进行自律规范;第二,建立健全登记、统计监测体系,以便监管部门能及时准确了解碳金融产品的交易信息与盈亏状态,实现准确及时的风险提示,预防不正当交易行为并维护市场稳定;第三,鼓励、引导国内金融机构参与国际碳金融二级市场交易,并由监管部门即时收集汇总相关信息,并及时研究国际国内市场的规则互动,尽早实现中国碳金融产品的定价权与规范化发展。
(四)碳服务
1.银行的“绿色信贷”服务。绿色信贷前提是制定标准体系。这需要环保部门与银行业共同努力,建立紧密的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从环保部门角度而言,应及时建立及更新相关特定行业及部门环境标准,这方面可参考IFC“赤道原则”中对制造业、化工、能源、基础设施等69个行业环境标准的设计。从银行业角度而言,在严格审查、控制污染项目信贷的同时,加大对节能环保工程、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循环经济视点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逐步建立信贷支持环保的长效机制。
2.碳权抵押融资贷款。2008年9月浙江嘉兴率先推进排放权抵押贷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嘉兴市政府明确市环保部门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权证抵押的登记管理部门。企业在环保部门办理排放权证抵押登记,再与市商业银行签订《授信意向书》后,即可将排放权证以抵押授信的担保方式在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排放权证的抵押贷款将按照交易额的70%予以授信。在同等条件下,排放权证抵押贷款将获得更加优惠的利率。
政府鼓励与规范碳权抵押贷款的发展,有利于解决低碳项目融资难的问题。对于申请排放权抵押贷款的企业,政府环保部门应审查其是否具备获得信贷支持的资格,申请贷款的主体的排污技术和设备至少应达到法定要求。抵押登记是排放权抵押贷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排放权抵押登记对于确保贷款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排放权抵押登记管理部门,也没有具体可操作的登记管理办法,导致排放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缓慢。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考虑尽快规范排放权抵押登记管理制度,建立专门的登记管理机构,并出台相应的《排放权抵押登记管理办法》,促进这一业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3.保险。碳金融市场是建立在碳排放约束基础上的,是基于人为制度设计而存在,而非自然存在的市场。这种政策不确定性给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政策风险。此外,经核证的减排额度是由专门监管部门按照既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核证签发的,即使项目成功建立、运营,其能否通过核证而获得预期的减排额度仍是不确定的。而减排额度的交付又会受到诸多偶发因素的影响而无法实现。目前国际碳保险服务主要针对交付风险。2006年瑞士在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一欧洲国际保险公司推出全新的碳保险产品。该产品用于协助一家美国私募股权基金(RNK Capital)管理其投资于CDM项目的支付风险。该产品覆盖了CDM项目进行中产生的项目注册及CERs核证失败或延误的风险,即如果RNK因CERs核证或发放问题而受损,保险公司将提供RNK预期获得的CERs或等值的现金。斯蒂伍斯・艾格纽(Steeves Agnew,澳大利亚保险承保机构)于2009年9月推出了世界首例碳损失保险。该保险覆盖因森林大火、雷击、冰雹、飞机坠毁或暴风雨而导致森林无法实现已核证减排量所产生的风险。一旦这些事件发生使森林碳汇持有者受损,保险公司根据投保者的要求为其提供等量的CERs。美亚保险(Chartis)和美国国际集团(AIG)也都在积极进入碳保险领域,而该领域在中国至今还是空缺。
三、碳金融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一)法律框架
政府通过相关法律框架的规划设计为碳金融的发展提供相关技术标准与法律支持,有效推动碳金融产品的交易平台、准入制度、交易机构与产品等制度建设。以下通过分析德国的经验,反映政府通过法律层面的规范性活动,极大地促进与规范了排放权交易的发展。
第一,法律、法规的制订与实施。德国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基础工作始于2002年初,当时联邦环保局组建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企业机器设备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建立与排放权交易的相关的法律等,形成了较全面的法律体系和管理制度。法律体系包括《温室气体排放交易许可法》、《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法》、《排放权交易收费规定》等7部主要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在排放权取得、交易许可、费用收取等方面规范了排放权的管理,从而奠定了排放权交易在德国的法律地位。
第二,参与者的资格确定。碳排放权交易申报程序在参与企业的选择上,德国将国内所有机器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调查,对于排放量达到一定数额以上的设备,其生产企业要在与联邦环保局达成自愿协议的基础上,经审核才可取得一定的排放权并进行交易。在2002―2003年期间,德国共调查3909家企业,其中1849家企业经审查参与了2005―2007年排放权交易。这些企业中,属于能源设备企业有1234家,占67%;工业企业615家,占33%。每个企业在申报排放权指标时都要做许多具体工作,如按照技术标准核实其机器设备的碳排放情况等。联邦环保局也要对全部企业机器设备排放情况进行调查核定。对于特定工业企业按现行行业最高排放量发放,发放许可后,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变更。
第三,相关费用的规定。在排放权取得和交易环节,获得排放权的企业应缴纳的费用有:开户费,每个企业每年200欧元;登记管理费,分为固定费用和浮动费用两部分,其中固定费用根据设备碳排放的多少分档收费,排放量在150万吨以下为3200欧元,151万-300万吨之间为6400欧元,301万吨以上9600欧元。浮动费用对某些特殊设备,根据排放量和行业性质,采取超额累进的方式,每吨在0.015和0.035欧元之间浮动;交易费用,联邦环保局征收的管理性费用,在交易完成后缴纳,一般采取超额累进方式征收,对于交易量在1万吨至2.5万吨之间的,在1.25万-2万欧元之间浮动,交易价格由市场上交易双方确定;罚金,对于没有按已核定的排放权排放,超过核定量后又不再次购买排放权的企业,按照第一年每吨40欧元、第二年每吨100欧元、第三年每吨200欧元的标准处罚。
(二)政府的监管机构
碳交易与碳金融的创新性与多样性,要求政府监管机构的特定性与专业化。如德国联邦政府组建了管理排放权交易事务的专门机构,即联邦环保局排放权交易处。其主要职能是发放排放许可证;核实企业报送的排放申请报告;按账户形式对每个企业进行登记;起草与排放许可相关的国际国内报告;与欧盟和联合国进行合作。管理机构核发排放配额的具体步骤是:第一步,由工业企业按网上统一格式填报排放权申请书,并通过网络传到联邦环保局认定的排放权咨询机构;第二步,由咨询机构将审核建议通过电子邮件反馈给报送企业;第三步,工业企业按照反馈的初审意见将拟申请的排放数额交联邦环保局排放权交易处;第四步,联邦环保局排放权交易处审核申请并计算排放权额度;第五步,联邦环保局排放权交易处将核定的排放权通知下达给工业企业。
(三)政府的激励政策
政府可通过设立碳基金,为碳金融产品提供基础性金融工具,例如日本温室气体减排基金等。政府也可通过设立金融激励措施,推动碳金融产品的发展,例如2007年英国议会下属气候变化组织致信给全国100家按揭贷款机构,要求它们提出发展碳金融产品发展的详细计划,并为此提供金融激励措施。政府的号召得到按揭贷款机构的积极响应,苏格兰银行等大型按揭贷款机构纷纷承诺提供碳金融按揭贷款产品。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出现,减少碳排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中国政府宣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约束性目标:到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物流业作为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将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与此同时,物流业的碳排放所占碳排放总量比例巨大,达到18.9%。2008年《美国科学院学报》刊登的研究报告表明,自1998年至2008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全球增加了13%,其中交通工具的碳排放总量增长率为25%。我国物流行业的碳排放情况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物流业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其节能减排潜力巨大。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物流业的低碳化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我国物流低碳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世界性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和一系列国际环境会议的召开,低碳经济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物流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部分,我国为促进物流低碳化发展已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但仍然有一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低碳物流的制度建设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发展低碳经济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优良的设备、优秀的人才等,这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避免私人成本社会化,税收优惠、政府补贴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已采取了一些促进低碳物流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2011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有122个节能减排项目获得共2.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拉动投资达到80.6亿元;2011年财政部和商务部第28号公告,公布2011年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车辆范围及补贴标准;自2011年7月1日起,对符合条件的国内企业为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千万吨炼油设备及天然气管道运输设备、大型船舶装备等,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然而就目前低碳物流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现已实行的相关政策不能在大范围内有效地激励企业采取低碳行为,这表明其广度和深度有待提高。物流业在低碳经济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追求物流业的低碳化,首先要测算出企业现在的碳排放情况。现在比较权威的核算体系是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中国虽已引入该体系,但没有落实到包括物流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以及各个企业,导致目前多数企业对于自己的减排目标和减排量仍不明确。
2.2低碳意识比较缺乏,要实现从社会到物流企业的低碳化尚需努力从社会角度来看,“低碳”概念产生之后,全球各国开始了探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的道路,低碳的影响力已经开始渗透进社会的工业、农业、经济、居民生活等方方面面,“低碳生活”“低碳产品”等概念层出不穷;然而,公民对低碳这一概念的真正的、正确的了解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根据问卷星网站对有关低碳问题的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民众对低碳、低碳生活等概念只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低碳意识在民众中的普及程度还很低,因而低碳政策执行力不高。对物流企业来说,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和全球“低碳革命”的兴起,物流作为高端服务业,也必须走低碳化发展的道路。然而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仍处于粗放、专业化水平低的状态,而这种粗放、低效率的物流运作模式造成了能耗的增加和资源的浪费。低碳物流的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仍较短,很多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的私有企业的负责人,还没有意识到物流行业低碳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也就不会有目的地向低碳化物流发展。
2.3低碳技术发展与应用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我国在信息、运输和仓储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相比国外或许有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是物流低碳化的主要“瓶颈”,相对于技术的开发水平,我国企业对技术的应用水平更是低碳物流发展的一个明显短板。因此,技术发展与应用的重点在于如何推动低碳物流技术的运用,政府的科学规划在其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规划物流业的发展和监督物流活动的实施。物流活动需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而管理却分属不同的职能部门,如交通运输、铁道、民航、邮政、商务等;特别是我国空运、铁路、公路等专业化物流系统分割运营,使得物流低碳化技术很难普及。同时我们注意到,运输过程的碳排放量巨大,行业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18.9%。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单位能耗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节能减排潜力巨大。虽然我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尚不成熟,但是与推进清洁能源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相比,低碳物流技术应用才是限制低碳运输发展的关键问题。
2.4低碳物流人才比较缺乏,亟须加大培养力度我国很多高校都有物流管理或者物流工程专业,但很少开设低碳物流或者低碳经济方面的课程;高校和研究机构对低碳物流的研究缺乏实践经验,企业的研究人员对理论的整体理解不够深入。我国在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上并没有完整的一套政策体系,无法为低碳物流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3国外物流低碳化发展的经验
英国、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对物流低碳化的研究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政策措施比较完善,通过对其发展经验的整理分析,将为我国的低碳物流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经验。
3.1英国
英国在物流低碳化方面起步最早,其“碳预算”体系和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在低碳技术的推广和发展中卓有成效。2007年3月,英国通过《气候变化法》,主要内容包括:碳财政预算提供目标管理,建立气候变化委员会,为英国能在2050年达到温室气体减排量60%的法定目标出谋划策,在排放交易方面赋予政府更大权力等。2009年4月,英国通过立法成为全球首个实施“碳预算”的国家,也成为首个把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纳入法律框架的国家。“碳预算”体系要求从2008年开始,以5年作为一个减排周期。英国通过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气体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工具的运用达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目的,其中碳基金被认为是最富有成效的经济政策手段:英国鼓励企业与政府签署资源气候变化协议,对签订协议的企业,如果企业达到协议规定的能效或减排目标就可以减免80%的碳税。目前,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全体企业公共部门和居民为主体的互动体系。
3.2欧盟
欧盟在低碳意识普及方面为全世界做出了表率,各国政府为推广低碳技术、培养低碳人才开发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欧盟于2000年6月启动欧盟气候变化计划,该计划旨在确保欧盟在其管辖范围内制定最为经济有效的政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施《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各项减排目标。计划整合了欧盟正在实施的各类减排活动,除欧盟委员会牵头外,还发动了行业部门、非政府组织、各国专家等相关各方广泛参与。2007年年底,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推广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欧盟未来能源可持续利用机制的建立和发展。欧盟各国在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化的进程中,都强调了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的责任,通常是政府科技投入先行,随后进行市场开拓,以此来推动产业化进程。2009年11月23日,欧盟委员会发表的《2009年度欧洲就业报告》指出,欧盟国家一个新的阶层“绿领”即将产生,他们将从事环保材料生产、碳足迹测量、环保评估等工作。为此,从现在起,欧盟在制定就业政策时就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并加强“绿领”行业的宣传和技能培训,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
3.3美国
美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可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其核心。2009年2月,奥巴马正式签署了以发展新能源为核心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未来10年美国政府将投资1500亿美元建立“清洁能源研发基金”,为使用太阳能、风能、生物燃料和其他清洁可替代能源的企业提供250亿~45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在通过政府牵头、财政补贴等方法加强低碳技术产业化的同时,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美国各个行业的节能减排规定了明确的法律约束和指标控制。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不仅设定了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时间表,还引入温室气体排放权配额与交易机制。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排放总量控制。对约占温室气体排放量85%的排放源设置了具有法律约束力且逐年下降的总量限额。②配额发放。排放源对其排放的温室气体须持有相应数量的排放配额,并可以交易、储存和借贷。最初几年对排放配额中的80%进行免费发放,之后随着总配额的减少,免费发放配额也将逐年减少。③治理结构。除美联邦环保署和国务院外,还授权美农业部、美能源管理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监管。
3.4日本
日本在新能源推广方面同样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同时,日本采取了许多财政货币手段支持低碳物流企业的发展。2006年,经济产业省编制了《新国家能源战略》,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手段,全面推动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2008年5月19日,日本内阁综合科学技术会议公布了《低碳技术计划》,设计出一套低碳技术战略图:一是今后5年将在低碳技术创新方面投入300亿美元,开发气温变化监测与影响评估技术等;二是在强调政府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和责任的同时,鼓励私有资本的投入;三是建立官、产、学密切合作的国家研发体系,提高技术研发水平和效率。2009年,日本政府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延伸和细化了2006年提出的《新国家能源战略》,如发展环保车等。日本政府通过政策性银行,如日本开发银行(DBJ)、日本中小企业融资公司,对进行节能投资的企业给予贴息和低息优惠贷款。企业改造现有设备、减少化石能源消耗、资源再生利用的技术开发项目,享受国家规定的特别利率优惠。
4我国物流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参考国外低碳物流发展经验,针对我国现状,笔者从制度建设、低碳意识培养、低碳物流技术发展应用以及低碳物流人才培育四个方面提出我国物流低碳化发展的建议。
4.1制度建设
(1)税收政策。要限制各物流企业的碳排放量,首先必须制定碳排放标准,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套检测和评估体系,即“碳预算”体系,以确定我国物流业减少碳排放的潜能。引入“碳预算”措施,要求各大物流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各自的碳预算,制定出各自的减排和低碳发展战略,详细列出减排项目;政府将对这些项目进行测评,确定各物流企业的减排潜能和任务。该“碳预算”措施要每隔五年进行一次,以适应物流企业低碳发展的进度。政府依据“碳预算”措施所确定的具体减排数值制定税收政策,减少的碳排放量少于这一数值的实行较高的税率,高于这一数值的实行较低的税率。同时采取更多促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的税收政策,对相关企业给予税收优惠。(2)补贴政策。政府的补贴政策主要通过各种基金的形式实现。一类是物流企业低碳发展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对开展减排及能效改进活动的企业补贴部分资金、对引入特定节能技术的中小型物流企业补贴资金。另一类是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其中一部分用于支持物流低碳化发展。与此同时,国家规定一系列物流方面节能产品,如小排量汽车等,并对这些产品给予价格折扣,从而实现对其购买者的补贴。(3)政府采购。国家制定完善低碳采购政策。撰写低碳目标,公布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政府采购清单中要包括涉及运输低碳化的节能车辆和涉及包装低碳化的绿色包装等;将采购低碳化制度化、法律化。政府采购应当逐步建立起低碳采购网络,覆盖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等,利用地方政府采购手段支持低碳物流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可考虑将政府采购中涉及低碳物流部分的合同向物流企业以特定的方式和政策进行倾斜,培育和做强低碳物流企业。(4)金融市场。从市场层面来看,在建立“碳预算”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并设立物流分市场。通过规范自愿减排交易和排放权交易试点,完善碳排放交易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企业间跨省区的物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优化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以最小化成本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在货币市场领域,对进行节能投资的物流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低息优惠贷款;在资本市场领域,支持低碳物流企业上市融资,对其上市提供各种优惠政策。
4.2低碳意识培养
要想让企业和民众都把低碳提上议程,不仅要让其了解有关低碳的常识,更要切实落实低碳生活、低碳物流。首要的工作就是提高企业与民众的低碳意识。政府应结合低碳意识普及现状,采取适合的方法来达到宣传低碳意识的目的。在制度和法律层面上,政府应出台有关低碳化物流的指导性文件,以便于指导和完善物流低碳化的工作,使之能够以正确的方式进行。在社会层面上,政府可以借助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行业协会,通过组织的活动和宣传,让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从更专业的角度了解和学习低碳物流。
4.3低碳物流技术发展与应用
(1)加快物流结构调整。通过政策调整和体制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逐步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物流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区域整合。将不同区域的优势资源整合在一起,合理利用水运;有效利用区域物流中心,减少迂回运输和倒流运输;促进地区间的交流,使跨区域运输更便利。②加强模式结合。将各种运输模式综合考虑,促进多式联运的发展。为此,我国必须要推动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使各种运输方式能方便地相互转化,实现无缝链接。③优化物流结点。国家统筹规划物流园区的建设,从物流结点的辐射范围到其内部的设施布置,都要采用最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方式。④发展清洁运输模式,促进管道运输的建设和水路的利用。(2)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运输。①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对于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要有相关责任部门对企业的执行力度进行监督和管理,把减少碳排放的任务切实落实到每个企业;对于达标企业和不达标企业的认定要真实公正,奖惩措施的实施要公开公平。②重视政府引导作用。率先在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低碳运输示范,促使企业效仿。③开展低碳运输专项行动。以专项行动为契机,规范物流运输市场。我国在2010年启动的“车、船、路、港”千家企业低碳交通运输专项行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促进建立节能减排监测考核体系,依据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建立营运车辆准入、退出制度等一系列节能减排规章、制度、标准,使其制度化、规范化。这类专项行动值得推广和扩大。(3)扎实推进低碳试点。组织试点省区和城市编制低碳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率先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积极开展低碳物流园区、低碳运输模式试点。低碳试点的有效开展,将在全社会产生巨大的示范效应。为使试点工作顺利实现既定目标,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城市和项目,同时要积极关注并调整试点工作的进行状况。
4.4低碳物流人才培育
首先要进行低碳物流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制订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同时,国家对各大院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建设给予适当补贴。还要注意加强与国外物流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联合与合作,深入学习国外低碳物流发展经验,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
1.1评估背景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社会责任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履行社会责任日益成为企业的共同挑战和追求。特别是2010年11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标志着社会责任管理新时代的来临,也使得政府、消费者、非政府组织、媒体、社区等利益相关方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报告,既是企业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方期望的结果,又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交流的过程;既是利益相关方评价企业社会责任业绩的重要依据,又是企业深入推进社会责任管理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全球社会责任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传播社会责任理念、提升社会管理、改善形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工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社会责任报告的行列。
2009年起,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民政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务院安监总局八部委的支持和指导下,中国工经联每年召开一届“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会”,率先搭建起中国工业领域社会责任报告集中平台。这是国内首个社会责任报告集中平台,旨在为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提供社会责任工作展示和交流平台。
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织召开“2011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会”。在此次会上,共有43家企业2010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为推动更多企业编制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水平,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前两次评估的基础上,组织此次评估工作,形成((2011中国工业经济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综合评估报告》。
1.2评估目的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织社会责任报告评估的目的在于:
・提高中国工业企业及协会社会责任报告水平;
・发挥国内首个社会责任报告的集中平台作用,增强其为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提供社会责任成果展示和交流平台的有效性;
・推进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促使企业建立报告定期机制;
・促进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构建社会责任体系,推进社会贯任管理;
・透过报告从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中国工业企业及协会履行社会责任的水平和现状,使政府部门及有关机构有针对性地支持、引导和监督中国工业企业及协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1.3评估方法及技术路线
依据《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二版)》(GSRI-CHINA2.0),制定《2011报告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综合评估框架表》,经过评估准备、实施、专题研讨和分析、综合评估报告撰写、综合评估报告等五个阶段,对集中的43份。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估。
2.基本情况
2.1报告企业情况
2.1.1企业性质
本次提交社会责任报告参加综合评估的企业共有43家。根据企业性质分,中央企业(含分、子公司)12家,占27.9%{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21家,占48.8%;民营及外资企业10家,占23.3%。与2010年相比,2011参加报告评估的单位增加了15家,其中民营及外资企业增长幅度最大,由去年的3家增加到今年的10家。
2.1.2企业规模
根据2010年中国500强企业名单,在本次提交社会责任报告参加综合评估的43家企业中,有25家进入了中国500强,占58.1%,比去年增加了3家;参加报告集中的未进入中国500强企业18家,占41.9%,比去年增加了13家。这表明大型企业是参加报告集中的主体,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也积极加入到报告集中的行列。
2.1.3行业分布
本次参加集中的43家企业,涉及煤炭、电力生产和供应、钢铁、有色、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10多个行业。其中钢铁、有色行业的企业最多,有8家,占18.6%;其次为医药、医疗器械制造和煤炭企业,各5家,占11.6%。与2010年相比,参与报告集中的行业分布更加广泛,增加了木材加工、建筑、咨询等行业。
2.2报告基本情况
2.2.1名称构成
本次评估的报告中,有39份报告的名称为“社会责任报告”,占报告总数比重的90.7%;其余4份报告的名称为“可持续发展报告”,占报告总数9.3%。这表明今年集中的报告名称与去年一样,仍然以“社会责任报告”为主。
2.2.2编制依据
本次评估的报告中普遍参照了一种或多种国内外社会责任报告指南或规范。具体见下表:
分析表2-1显示,参照中国工经联《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二版)》编制的报告数量最多,占46.5%;参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编制的报告次之,占44.2%。从明显居于前两位的情况看,中国工经联《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二版)》、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是参加本次评估的报告中普遍采用的编制依据。中国工业企业在注重运用《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同时,也重视国际报告规范的运用。
2.2.3篇幅分布
本次评估的报告中,篇幅在11-30页的有3份,占7.0%;31-50页的有12份,占27.9%;51-60页的有9份,占20.9%;61页及以上的有19份,占44.2%。这表明,今年提交参加评估的报告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量较大,内容比较充实。
2.2.4次数
本次评估的报告中,首次报告的企业有12家,占27.9%;2次及以上的企业有31家,占72.1%。这表明多数企业具有报告编制和的经验,越来越重视报告的编制与,编制与社会责任报告呈常态化趋势。
3.报告质量的六维评估
3.1结构完整性
结构完整性包括编制说明、高管声明、公司简介、责任管理、责任实践、责任展望、报告附录等七个方面。统计结果显示,42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完整性较好,绝大多数报告覆盖了七个方面的内容。
3.1.1编制说明
编制说明包括周期、时间范围、范围界限、参考依据说明等四方面。编制说明四个方面内容覆盖率总体较高,平均覆盖率为79.2%。其中时间范围覆盖率最高,为85.7%;范围界限覆盖率最低,为73.8%。这说明参评报告在编制说明方面普遍比较规范,普遍能够披露报告的基本参数信息。
3.1.2高管声明
高管声明包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承诺、主要开展的社会责任实践、在社会责任工作方面的计划等4个指标。高管声明中指标平均覆盖率为81.5%,但各具体指标覆盖率的差异较大。其中主要开展的社会责任实践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95.2%;对社会责任的认识的指标覆盖 率次之为92.9%;在社会责任工作方面的计划指标覆盖率相对较低,仅为52.4%。这表明参评报告基本上有高管声明部分,在高管声明中对社会责任的作用和意义以及企业开展的社会责任实践和绩效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对于社会责任工作方面的计划披露相对较少。
3.1.3公司简介
公司简介包括公司名称、主营业务、总部所在地、所服务的市场、公司性质等5个指标。
公司简介指标覆盖率总体较高,平均指标覆盖率为92.4%。其中公司名称、主营业务的指标覆盖率为100%;公司性质的覆盖率最低,为76.2%。这表明参评报告对公司名称、主营业务、总部所在地等基本信息的披露非常重视。
3.1.4责任管理
责任管理包括公司战略、治理架构、公司治理机制、社会责任组织管理、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社会责任能力建设、利益相关方沟通和参与、社会责任监督、社会责任考核、社会责任组织实施和运行程序等10个指标。责任管理指标平均覆盖率仅为54.8%,并且呈现出差异较大。其中公司战略、治理机构等指标覆盖率均在80%以上;社会责任能力建设、社会责任监督、社会责任考核的指标覆盖率均在35%以下。这表明大部分报告注重披露在公司治理方面信息,对于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等方面信息的披露相对较少。这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较为完备的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社会责任管理工作较为滞后;尤其缺乏对社会责任工作的监督、考核机制,缺少社会责任能力建设机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社会责任管理工作。
3.1.3责任实践
责任实践包括科学发展、公平运营、环保节约、安全生产、顾客与消费者权益、合作共赢、和谐劳动关系及社区参与和发展等8个方面。责任实践方面指标覆盖率总体上非常高,平均覆盖率为92.9%。其中科学发展和和谐劳动关系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100%;公平运营的指标覆盖率相对较低,为76.2%。这表明参评企业报告对责任实践的披露非常全面,与《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八方面的主要责任要求也非常吻合。可见《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对中国工业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实践和报告编制都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3.1.6责任展望
责任展望包括描述企业下一阶段社会责任工作目标和描述企业下一阶段社会责任工作计划。在责任展望方面两个指标的覆盖率分别为71.4%、83.3%。这表明参加评估的报告,大部分披露社会责任展望方面的信息,能够对企业下一阶段社会责任的目标和相应的行动计划进行介绍。
3.1.7报告附录
报告附录包括报告评价、指标索引和报告反馈3个指标。42份报告在报告附录方面的指标覆盖率较低,平均指标覆盖率仅为38.1%。其中报告反馈的指标覆盖率为52.4%;指标索引、报告评价的指标覆盖率都在35%以下。这表明多数报告在信息反馈、指标索引、相关方评价等方面披露的信息还不够丰富,不利于读者快速地了解报告的主要内容,向企业反馈阅读信息,以及对报告的内容进行更为客观全面的了解。
3.2内容实质性
内容实质性包括科学发展、公平运营、环保节约、安全生产、顾客与消费者权益、合作共赢、和谐劳动关系、社区参与和发展等八个方面的指标。从统计结果来看,多数报告覆盖了八个方面的指标,其中科学发展、环保节约、安全生产、合作共赢、社区参与和发展的指标覆盖率较高。
3.2.1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包括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纳税总额、企业向利益相关方支付的资金,捐赠和其他社会投资、企业活动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财务负担、企业研发投入及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企业获得专利数量及年增长率、政府给予企业科技创新的重大财政支持等10个指标。
该部分指标覆盖率总体较高,平均覆盖率为69.3%,仅次于社区参与和发展,本部分指标平均覆盖率比去年高出8.2个百分点。其中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纳税总额和向利益相关方支付的资金、推进新型工业化、责任投资项目的数量与金额等指标覆盖率非常高,都在95%以上;研发投入及占营业额的比例指标覆盖率为81.0%,较去年高出3.2个百分点;因自然灾害引起财务负担的指标覆盖率最低,为4.8%,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四川九洲集团等少数几家企业披露了该项指标。这表明报告在科学发展方面的信息披露非常全面、丰富。企业积极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开展的实践取得良好的效益。
3.2.2公平运营
公平运营包括反对商业贿赂培训的次数、参加反对商业贿赂培训的人次和覆盖率、违反竞争法规受到处罚的次数、侵犯产权受到处罚的次数、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的次数和投入等5个指标。该部分指标覆盖率总体较低,平均覆盖率为16.2%,同时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参与制定行业标准与规范的次数和投入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35.7%,组织反对商业贿赂培训的次数、参加反对商业贿赂培训的人次和覆盖率等方面的指标覆盖率都在30%以下;违反竞争法规受到处罚次数的指标覆盖率较低,为9.5%;没有报告披露侵犯产权受到处罚的次数的信息。
5.2.5环保节约
环保节约包括按重量和体积计的原材料总量、采取节约措施和提高利用率所节省的原材料、环保总支出和总投资等16个指标。环保节约指标平均覆盖率为39.6%,具体到各项指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其中,通过采取节能措施和提高利用效率所节约的能源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92.9%;采取节约措施和提高利用率所节省的原材料、废气排放量等指标覆盖率均在60%以上;直接能源消耗、循环用水和再生水的百分比以及总量、废水排放量以及重大溢漏的数量与体积、环保总支出和总投资等指标覆盖率均在50.0%以上。这表明多数报告对于企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实践绩效(如改进生产工艺、添置节能设备、开展各种宣传等)进行了详细的信息披露。
3.2.4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包括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数量、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安全生产培训人次和覆盖率等8个指标。该部分指标整体覆盖率不高,平均指标覆盖率为39.6%,并且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次数与死亡率指标覆盖率最高,为61.9%;安全生产培训人次和覆盖率指标相对较高,为54.8%;重大设备事故次数的指标覆盖率为23.8%;没有报告披露违反安全生产法规受到处罚的信息。
3.2.5顾客与消费者权益
顾客与消费者权益包括产品的国家抽查合格率和送检合格率、产品满意度调查或测评结果等6个指标。该部分指标覆盖率总体较低,平均覆盖率为24.2%,与2010年基本持平。其中产品满意度调查和测评结果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57.1%。这表明多数报告对客户满意度的调查进行详细的披露。
3.2.6合作共赢
合作共赢包括合同履约率、采购合同中有关社会责任要求的条款数量、对供应商、经销商进行社会责任指导或培训的次数等3个指标。该部分指标覆盖率不高,指标平均覆 盖率为33.3%。其中采购合同中有关社会责任要求的条款数量和对供应商、经销商进行社会责任指标或培训次数的指标覆盖率相对较高,为40.5%,合同履约率的指标覆盖率较低,为19.0%。与2010年相比,对供应商、经销商进行社会责任指标或培训次数的指标覆盖率有很大提升,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推进供应商履行社会责任。
3.2.7和谐劳动关系
和谐劳动关系包括员工总数及教育程度、专业技术水平构成、劳动合同签订率等19个指标。该部分指标整体覆盖率比较高,但每个指标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员工福利待遇分项统计的指标覆盖率最高,为90.5%,按类别统计的员工年均培训小时数的指标覆盖率为76.2%,员工参与社会保险的种类及覆盖率的指标覆盖率为66.7%。这说明多数企业重视与员工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重视员工发展,积极开展员工培训,努力为员工提供较好的福利待遇。
3.2.8社区参与和发展
社区参与和发展包括参加相关社会团体、担任的相关职务等7个指标。社区参与和发展方面指标覆盖率整体较高,指标平均覆盖率为75.6%,与2010年基本一致。其中参与扶贫、教育、卫生、文化建设活动的投入和成效指标覆盖率最高,为100%,较去年高出3.7个百分点;社区服务投入指标覆盖率次之为97.6%,较去年高出1.3个百分点;参与防灾救灾活动的投入和成效指标覆盖率90.5%;员工参与志愿者服务的人次和工作时数的指标覆盖率相对较低,为42.9%。这说明参加报告集中的企业普遍重视社区参与和发展,能够积极融入当地社区,为社区提供服务,促进社区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
3.3绩效可比性
绩效可比性涉及纵向可比、行业内可比和跨行业可比三个维度,包括跨年度绩效对比、绩效实现程度的描述、采用了行业或国家标准、采用了报告的跨行业规范(编制报告的一般性规范)等4个指标。绩效可比性指标平均覆盖率较高,具体指标间差异较大。其中反映纵向可比的跨年度的绩效对比覆盖率最高为97.6%,较去年高5.0个百分点;其次为反映横向对比的采用行业或国家标准覆盖率为88.1%。这表明参加报告集中的企业普遍重视跨年度绩效的对比、采用行业或国家标准等方面信息的披露。
3.4内容可信性
报告可信性主要包括利益相关方评论、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数据来源声明等3个指标。内容可信性的指标覆盖率不高而且差异较大。其中数据来源声明的覆盖率相对最高,为59.5%;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指标覆盖率次之为26.2%;相关方评论指标覆盖率为21.470,较去年增加6.6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参评报告在保障内容可信方面较去年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相关方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或审验。
3.5报告可读性
报告可读性的评估从信息清晰定位、信息清晰表达、信息饱和度、色彩搭配、版式设计等五个维度进行,具体包括信息导航工具、信息表现形式、报告篇幅、报告的色彩搭配和报告的页面布局等5个指标。报告可读性指标覆盖率比较高,平均指标覆盖率为64.3%。其中,篇幅适中指标覆盖率为83.3%,表达形式丰富、页面布局合适等指标的覆盖率也相对较高,分别为73.8%和64.3%;信息导航工具指标覆盖率相对较低,为47.6%。这表明多数报告能够以比较友好易读的形式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方便了利益相关方从报告中获取所关注的社会责任信息,但是对于一些利益相关方阅读的细节设计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6报告创新性
报告创新性的评估主要从理念、形式和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共计有8个指标。
3.6.1报告理念创新
报告理念创新包括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行业特色、自成体系、便于传播等4个指标。报告创新理念的指标覆盖率较高,平均覆盖率为58.9%。其中报告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指标覆盖率为90.5%;报告理念能够自成体系指标覆盖率为76.2%;报告体现行业特色、报告理念便于传播等指标的覆盖率均在50%以下。这表明多数报告编制的理念符合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够自成体系,但是在体现行业特色和便于传播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3.6.2报告形式创新
报告形式创新包括展示理念、便于传播等2个指标。报告形式创新的指标覆盖率差距较大。其中报告形式能够展示理念指标覆盖率为83.3%,报告形式便于传播的指标覆盖率仅为19.0%。这说明报告形式创新能够很好地展示社会责任理念,但传播性仍需增强。
3.6.3报告结构创新
报告结构创新包括展示理念、体现行业特色等2个指标。报告结构创新指标覆盖率不高,而且差异较大。其中50.0%的报告形式能够展示理念,19.0%的报告体现行业特色。说明部分报告结构创新方面能够展示报告理念,但体现行业特色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4.主要发现和建议
4.1主要发现
发现一:影响扩大
本次参加集中报告的企业所涉及的行业明显增加,覆盖的地域越来越广,企业的性质和类型更加趋于多样化。
1.涉及的行业明显增加。今年参与报告集中的行业共有15个,行业分布更加广泛。
2.覆盖的地域越来越广。今年集中报告的主体覆盖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涉及14个省(区、市),山东省和四川省的企业今年首次加入到集中报告的行列。
5.企业的性质和类型更加趋于多样化。今年首次有外资企业加入到集中报告的行列,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到集中报告的行列。
发现二:质量较高
报告总体结构普遍比较完整,内容丰富、贴近工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编制普遍比较规范,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整体上体现出较高的质量和水平,同时也存在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1.结构完整。参加集中的大部分报告包括编制说明、高管声明、公司简介、责任管理、责任实践、责任展望和报告附录等报告基本组成部分,体现出较好的完整性。
2.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从报告篇幅看,本次集中的报告中,50页以上的占65%,30页以下的报告仅占7%;从报告内容看,报告披露的信息比较全面和丰富,但是量化指标的披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编制比较规范。报告编制比较规范,大部分报告能够参考国内外一种或多种社会责任指南或规范作为编制依据,但是有少量报告未参照任何规范编制,对国际报告规范的运用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4.披露的绩效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大部分报告能够与企业往年绩效进行对标,并且具有较好的行业可比性,但是跨行业可比性还有待加强。
5.报告披露的信息具有较好的可信度。部分报告披露了多种用于保证信息可信度的方式,但是报告总体上应进一步加大披露用于保证信息可信度的方式和措施。
发现三:肾扣《指南》
本次集中的报告普遍重视《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 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二版)》的指导作用,注重将《指南》的核心精神和主要内容融入到报告中。
1.将《指南》作为编制依据。本次集中的43份报告,有20份报告参照《中国工业企业及工业协会社会责任指南(第二版)》编制,占报告总数的46.5%,是采用最多的报告编制依据。
2.报告框架与《指南》要求一致。部分报告参照《指南》中“工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参考框架”确定报告的结构、编制报告的内容。
3.将《指南》主要内容融入报告。本次集中的报告普遍披露了《指南》要求工业企业履行的主要社会责任以及构建社会责任体系方面的内容。
发现四:积极实践
参加报告集中的企业普遍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体系,逐步将社会责任融入日常运营,积极推进社会责任实践。
1.普遍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本次集中的报告中有90%以上的报告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表明工业企业普遍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2.建立健全社会责任体系。部分报告披露了企业在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社会责任能力建设、社会责任组织实施和运行程序等方面的进展。
3.逐步将社会责任融入日常运营。报告普遍反映了企业结合自身运营的需要,将社会责任要求与企业运营逐步融合,积极推进社会责任实践,不断取得更好的绩效。
发现五:事后编制
本次集中的报告基本采用“事后总结”的方式编制,对企业上年度社会责任实践进行总结,难以充分发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推动企业全面提升综合价值创造能力和水平的强大作用。
报告普遍采用事后编制模式。大多数参评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只是注重以总结的方式披露企业年度生产经营工作所创造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无法系统梳理出企业创造综合价值的主要领域、优先方向和核心战略,使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战略价值被普遍忽视。
4.2改进建议
第一,深刻认识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价值。企业应深化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解,深刻认识到社会责任报告在传播理念、提升管理、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企业可通过参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培训、报告编制经验交流会、社会责任报告集中等活动深化对社会责任报告的认识,学习和借鉴编制报告的先进经验,努力编制和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
第二,进一步提升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在结构完整性方面,应加强对社会责任能力建设、社会责任监督和考核方面的信息披露,增强报告的完整性。在内容实质性方面,增加在公平运营方面的信息披露,深入分析在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履责措施和绩效,增加报告指标披露的广度和深度。在绩效可比性方面,应加强披露信息的横向对比性,尤其是跨行业标准的对比;增加对企业上一年度的履责绩效承诺进行有效回应的披露,增强报告的绩效可比性。在报告可读性方面,增加对信息导航工具的使用,使得报告内容更加清晰。在报告可信性方面,积极采用利益相关方评论、第三方评价或审验、数据来源声明等方式,增强报告的可信性。在报告创新性方面,应从理念、结构、形式三方面挖掘报告创新的潜力,也要突出行业特征和企业特色,增强报告的创新性。
第三,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利益相关方参与报告编制。企业需要建立和完善日常沟通机制,使利益相关方沟通规范化、程序化;主动与利益相关方探讨其关注的社会责任议题,了解和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和要求,并在报告中进行披露,提升报告内容针对性和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有条件的企业可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引入利益相关方代表,增强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
2011年中国大学毕业生“红黄绿牌”本科专业
(数据来源: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律师”“医生”与本科生渐行渐远
律师和医生在许多人眼中是高尚、受尊敬、且报酬丰厚的职业。曾经只有成绩最好的学生才可能去学法律、医生。然而,扩招浪潮袭来,这这两个专业的学生激增,社会需求日趋饱和。专业人才竞争激烈,法律、医学对口专业的就业门槛水涨船高,硕士研究生逐渐成为基本学历要求,而批量本科生离梦想中的“律师”、“医生”渐行渐远。
法律专业
虽然像法律这种大口径专业,毕业生的可选范围比较大,比如律师事务所、企业、政府机关等。但事实上,如果不通过司法考试,毕业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然而,即使通过了难度很高的司法考试,也并不意味着可以轻松步入律师等法律专业对口的行业。即使当上律师,限于工作经验和社会资源,年轻的律师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打磨,而在这期间,其薪资水平可能远远低于期望值。
当然,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报考公务员。毕竟,公务员考试招录的职位需求中,前五大类是法律类,财会类,中文、文秘类,经济、金融类,计算机类,法律类居首位。但是,综合考虑法律专业毕业生数量之多,以及公务员考试的高淘汰率,其竞争压力并不小于其他专业。
医学专业
2000年春开始的中国高校合并浪潮席卷大江南北 ,医科院校与综合大学合并也成为一股潮流滚滚向前 ,原属卫生部管理的11所医科类高校,除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继续由部管理外,其它10所学校已各有归属。其他医学院也紧随合并潮流。医学院合并后大量扩招,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
立志从医的学生,必需要明白几个现实。第一,现在去大城市的医院应聘临床医生,本科的基本不要,硕士是保底学历,有的大医院只招博士。第二,低年资医生的收入一点都不丰厚,准确的说是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第三,从一个医学生毕业到他能独立收治病人的时间可能要十年甚至更久,取决于学历、学术成果、科研成果、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而且,医生工作本身并不像很多人想当然的那样轻松。有过从医经验的女作家池莉曾经犀利地指出:“医生说起来是个知识分子,但实际上每天接触的大都是屎、尿、脓、血”。 没有做好从医的思想准备,对医生职业有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的学生一定要慎入。
听起来很前沿 就业率很靠后
国家“十二五”规划拟定了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生物科技和计算机应该是高校最热门的两大类专业之一。不过,它们都被亮了“红牌”。
生物类专业
比尔・盖兹在一九九六年说过“生物科技将像电脑软体一样改变了这个世界”。“生物技术”虽然专业听起来比较前沿,但是目前该专业的就业优势并不明显。该专业本科毕业生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比例很小,因为这个专业起码读到研究生,才能算是真正对“生物技术”有所了解。这个专业要修大量的化学、生物论课程,理论性很强。对生物技术不是很感兴趣的同学很难学精,甚至可能会感到非常枯燥。想要学有所成,不仅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还必须具备扎实的相关基础学科知识。生物科技专业排名靠前的学校,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当高。有些考分较高的考生为了不“浪费”高分,就在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就业前景知之甚少的情况下盲目地做出了选择。
计算机科技类专业
计算机专业是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热门的专业,据统计,目前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已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数的1/3以上。尽管微软、联想这些IT名企几乎每年都到高校去招聘,但他们主选名校学生,普通高校难入他们的法眼。目前该专业排名靠前的名校里,毕业生的就业率依然非常可观,一般的学生毕业前手里都有几个很给力的offer。21世纪是信息时代,中国的软件人才依然有很大的缺口。可是,计算机专业知识更新很快,很多师资一般的大学所教的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学生毕业时,很多大学里所学的东西早就过时了,使得这些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所以考生在选择此类热门专业时一定要衡量报考学校该专业的实力和排名。
其他专业
被亮红牌的还有一度倍受追捧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在麦可思的 1999~2007最受状元青睐院系排行榜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是文科状元的首选。但是,社会对专业的经管类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英语水平有较高的要求,最好通过英语中级口译和商务英语。显然,很多普通院校的该专业学生都达不到这么高的水准。而同样上红榜的英语专业也前景堪忧,要知道现在小孩子的英语都是从幼儿园抓起的。全民学英语热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此外,小语种中的日语、法语,由于学的人增多,渐渐变成了大语种。如果有一天它们也上榜了,没有必要感到太惊讶。
曾经的冷门专业正渐渐走出低谷
值得一提的是,与以上热门和听起来光鲜亮丽的专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十年来都不被看好的石油、地矿专业,开始抬头升温。石油、地矿虽然因为工作条件艰苦而不被看好,但是,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到来,能源问题备受关注,石油、地质等与能源有关的专业随之走出低谷。
事实上,专业的冷与热一直都处在变化中。国家的需求、地域的发展、国际环境都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高校专业热度。进大学时,你所选的热门专业,到毕业时很可能已经沦为明日黄花。
一、建设原则与目标
依据《合肥市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规划指引(试行)》文件精神,以“公共服务、集聚资源、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原则,在县政府统一组织和领导下,统筹规划建设完善中心服务平台建设,围绕肥东县创业创新的服务诉求,创立塑造一流的省、市示范中小企业公共示范服务中心平台。项目建成可实现在线上线下为肥东中小企业和创业需求者提供境外市场推广、政策咨询辅导两大特色服务以及工程咨询、创业辅导、财税咨询、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与技术创新等类基础服务类项目,为全县各类创业者、中小企业和服务者提供一体化、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二、建设内容与模式
(一)建设内容
1、物理平台建设。按照合肥市双创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窗口功能,拟在肥东县经济开发区科技产业园第1栋标准化厂房第2层(由政府免费),建成1200㎡的线下窗口服务平台和与市枢纽平台对接的线上网路服平台。
2、网络平台建设。建立与枢纽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包括平台网站,平台管理系统和平台特色服务等内容。
(二)建设模式。前期会同县财政局共同商定选择委托安徽天方工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在肥东成立的合肥翰成中小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或者运营条件通过企业报名参加后招标确定采取招投标形式,择优选择专业中小企业服务公司与政府签订合同,由其负责规划设计、施工建设。企业公共服务中心硬件投入由运营公司负责投入,竣工后经省、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主管部门验收通过后,由县财政局指定一家审计事务所对实际投入进行审计,根据审计金额,给予运营公司实际投入60%补贴。
(三)工程建设期及所有权。计划3个月完成窗口服务平线下服务场地和线上网路平台建设,服务平台所有权为县政府(或开发区管委会)所有。
三、运营模式
(一)运营模式。服务平台由肥东县经信委牵头组织筹建,全程对服务平台的建设与运营进行监督与监管。管理上实现双重领导,在行政上属于肥东县政府,业务上接受市中企业局、县经信委指导。运营费用采取市场化和县财政补贴方式相结合模式,县财政补贴按照“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服务平台的运营费。为加强服务质量,平台设立投诉电话,接受投诉和举报监督。
(二)运营商的选择。通过招投标方式委托专业的中小企业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服务平台运营,运营商独立运营,单独核算。
(三)平台入驻模式。拟筹建的肥东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涉及工程咨询、创业导、财税咨询、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等内容,对于服务机构的入驻来源一是通过招商渠道引入,拟入驻服务企业和项目由县经信委和有相关服务职能的县直机关部门推荐报备同意。二是由运营商引入。需由县直有关部门、运营商和县经信委协商,对符合标准的服务机构同意入驻,窗口设立的每个服务项目引入机构不得少于2家。
(四)委托运营期。委托运营期暂定3年,以双方签订委托运营协议为准,合同期满后另行续约。
四、服务内容见附表
五、运营管理
运营公司要按照合同约定确保正常运营,在省、市、县日常检查和调研中,要做好接待汇报、整改落实等相关工作。运营企业年服务不少于100家企业,每年根据实际情况,县经信委和运营单位签订年度服务任务目标。进入平台中介由运营单位、县经信委、相关主管部门共同推荐进入入驻,每年年末县中小企业局、运营公司对入驻中介进行满意度测评,满意度低于80%的中介机构退出中心,重新选择新的机构进驻。
六、运营费用补助
(一)补贴范围。涉及行政审批的前置性有关中介服务。服务的企业均应为在我县登记注册并纳税。
(二)补贴标准。为实际运营营业收入的60%,最多不超过100万。
七、运营绩效考核及退出机制
委托管理运营商在合同期内实行年度考核机制。因故不能履行协议,造成管理混乱,无法满足服务要求的予以取消运营资格。连续三年不达到预定任务目标,予以取消运营资格,重新选择。连续三年超过任务目标,建议县财政适当加大支持力度。
八、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成立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组,由县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经信委),涉企服务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领导机构,全面负责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作,逐步形成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的双重优势,形成一套系统的服务功能,为全县中小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二)落实政策扶持。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服务平台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加大对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的支持,吸引和带动社会投资,加快推动服务平台建设。
(三)完善工作机制。建立由县经信委、县发改委、县科技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环保局、县市监局、县金融办等部门的联合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建立联合工作机制。要明确分工,加强配合,完善管理,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
(四)加强指导宣传。县经信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指导和服务力度,及时了解和掌握服务平台建设运营情况,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要发挥网络、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加大对服务平台的宣传,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利用服务平台功能。
附:肥东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服务清单
肥东县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7月10日
肥东县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服务清单
序号
类别
项 目
内容
窗口地点
备 注
1
中心窗口
工商注册办理
提供注册公司相关的服务内容,如核名、注册登记、变更、年审、银行开户,进出口备案、海关登记、商检备案等;
中心大厅
市场监督、银行、海关等
2
中心窗口
企业财税咨询
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与缴纳、发票领办、出口退税申报、进口关税减免申报,财务年度审计和专项审计;
中心大厅
税务、海关、发改委等
3
中心窗口
企业资质申报咨询
高新技术企业、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品牌示范企业、量化融合示范、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程技术中心认定、龙头企业、农业示范区(基地)等相关业务咨询服务 ;
中心大厅
科技厅、质监、经信委等
4
中心窗口
管理体系认证
ISO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014001-2008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AP认证、HACCP认证、欧盟CE认证、美国FDA注册认证等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咨询服务;
中心大厅
认监委、质监
5
中心窗口
项目建设审批
工业项目投资立项审批,环境评价批复,安全生产预评价、项目建设用地审批、规划许可、工程设计、消防设计审核、开工建设报建、项目竣工验收等全程的项目建设咨询服务;
中心大厅
土地、环保、安监等
6
中心窗口
产 品 认 定
无公害农场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省级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相关业务咨询服务
中心大厅
农委、经委、科技厅
7
综合服务平台
政策宣贯与辅导
企业在中心注册并依据系统填报相关信息,中心进行综合评价按照行业给予企业提供各级政府的扶持产业政策宣传和申报辅导以及各类扶持政策申报;如固定资产投资奖励、科技进步奖、产业化专项资金等;
综合办公区
8
综合服务平台
技术研究咨询
企业标准制定、地方标准制定、行业标准制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科技部门的技术攻关项目申报等咨询服务;
综合办公区
9
综合服务平台
科研成果转化
根据企业工艺和产品情况,针对性的给予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成果、工艺,同时帮助企业进行成果转化或转让。
综合办公区
10
综合服务平台
法律服务
提供法律咨询、代书、商务谈判、案件以及与企业相关的各级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查询等;
综合办公区
11
综合服务平台
知识产权
商标注册、专利检索、专利申请、软件注册权登记、版权登记
综合办公区
12
综合服务平台
知识产权管理
商标、专利侵权维护服务,专利年费监控提醒、专利许可/转让办理,示范知识产权企业申报等咨询业务;
综合办公区
13
信息服务平台
线上入网接口
通过网站、移动、微信等互联网技术进入中心平台享受各项服务内容,开展预约、信息、业务咨询与服务评价等活动;
综合办公区
14
信息服务平台
网络推广
为企业提供网站开发、制作维护、企业内部局域网的组建、维护,服务器租赁托管、域名注册申请及网络宣传推广;
综合办公区
15
信息服务平台
信息化管理
采集企业信息化管理需求数据,为企业定制财务管理系统、仓储管等信息化管理系统与信息化系统升级服务;
综合办公区
16
创业创新平台
创业评估
由创业导师、咨询师对创业者提出创业项目从项目的可行性与经济效益评价进行评估,给予出具创业投资建议书。
综合办公区
17
创业创新平台
创业辅导
创业导师对创业者提供一对一的专业辅导,从项目的运营模式、技术、资金管理、团队组建给予培训和实施方案,并定期开展创业沙龙交流会。
综合办公区
18
创业创新平台
SOHO之家
专业的进出口贸易人员创业辅导,对从事国际贸易创业给予市场开拓技术辅导(阿里平台、环球资源、中国制造平台操作技术培训,E-BUY等国际电商平台操作辅导)GOOGLE等推广技术辅导,以及提供货代、报关报检、进出口等。
综合办公区
19
创业创新平台
产业升级
给予现有的中小企业在产业升级提供技术咨询和辅导,如智能工厂、数字车间、两化融合与传统制造技术改造等服务。
综合办公区
20
金融服务平台
平台众筹
给予创业者或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项目给予在中心平台项目众筹信息,线上完成项目投资资金的信息对接;
综合办公区
21
金融服务平台
银行贷款
开展银企对接活动,采取质押、担保、互保等多种形式融资;
综合办公区
22
金融服务平台
股权融资
引进专业的金融投资机构与企业对接,对需求企业进行股权融资以及上市融资咨询服务与辅导。
综合办公区
23
培训服务平台
管理培训
定期开展企业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培训服务
综合办公区
24
培训服务平台
人才培训
联合合肥高校引进高端技术人才,采取企业人才需求数据,针对性的选择销售、财务、技术工等委托专业性培训。
综合办公区
25
培训服务平台
政策培训
按行业划分定期开展适合企业获得扶持资金支持的政策性培训。
综合办公区
26
工程咨询平台
工程投资项目
用于内部决策的投资机会研究、商业企划书;用于备案或核准的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申请报告、节能评估报告;用于争取政策资金的资金申请报告、银行贷款可行性研究报告
综合办公区
27
工程咨询平台
国家投资项目
政府投资项目用于审批决策的工程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咨询和招标服务咨询,规划咨询等。
综合办公区
28
公共服务平台
机械加工
提供设备租赁、销售和产品代工服务以及工装模具设计,工艺优化,新产品开发和产品设计等服务;
综合办公区
29
公共服务平台
绿化工程
为企业提供绿化设计、苗木花卉供应、栽培、代管等服务;
综合办公区
30
公共服务平台
环境评价
提供环境安全影响评价咨询服务、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服务
综合办公区
31
公共服务平台
安全评价与评估
为企业提供安生产评价与安全标准化咨询与评估及职业健康安全评价咨询等服务。
综合办公区
32
公共服务平台
人力资源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