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废物管理持续改进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务院2003 年6 月16 日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社区门诊的垃圾分为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及部分生活垃圾。由于受地理位置、环境、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在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和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如处置不当,将会污染环境,危害身体健康,甚至会造成传染病的流行。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保护环境,保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传播。为此, 我们对我院8 个社区门诊部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了整改措施,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社区门诊部产生的废物主要包括:感染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和部分生活垃圾等,感染性废物包括一次性口罩、帽子、纱布、注射器、输液器、手套、血液、体液、冲洗液、及其他一次性医疗用品等。损伤性废物包括针头、刀片、缝针、安瓿等。2011 年9 月,通过对11 家外设门诊部的突击检查,收集损伤性废物457 kg;感染性废物980 kg,生活垃圾304 kg。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2 存在问题及现状
2.1 医疗废物未按要求分类
实施医疗废物环境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是要做到严格分类放置,由于门诊流动人员多、少数工作人员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或是为图方便,将利器、针头损伤性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感染性废物放入生活废物容器内、生活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等,如使用过的棉球、棉签、输液贴膜、采血器、输液针头及玻璃安瓿等用物,易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况[1]。
2.2 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规定
社区门诊部护理人员偏少,管理意识差较差,常是忙于配药、打针而疏于管理。清洁工为图方便进行凭感觉估算重量,在登记本上写上称重时间、重量, 两人未进行认真核实就签名字,也常有漏签、补签或代签的现象, 存在一定的流失隐患。
2.3 医疗废物的包装不规范
为了节约开支,减少消耗,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内存放的医疗废物过满,不利于封口,同时标签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利器盒不注明启用时间,未做到定时更换。
2.4 医疗废物暂存地点管理不规范
由于个别门诊部离医院较远,每日产生的医疗废物较少,不能做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通过检查发现后及时予以批评,并与经济处罚挂钩,对个别容器不清洁,检查人员当场督促清洁工人进行消毒、清洗处理,对医疗废物管理中出现的缺陷,及时予以指出纠正。
2.5 社区居民对医疗废物知识匮乏
由于门诊人流量大、宣传不足和缺乏相关知识,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多数社区居民将拔针时按压的棉签随意扔在生活垃圾桶中或者将用后的医疗废物带回用作他用。
2.6 各种应急预案知识了解不够
不能正确掌握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时的应急预案,应加强定期学习,同时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锐器损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切实做好自我防护。
3 对策
3.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成立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整体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并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各社区门诊部设立医疗废物管理小组, 由负责人任组长,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强环节和终末质控。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封口、标识,使用专用容器盛装,感染性废物3/4 满时,将塑料袋扎口并标识,损伤性废物放于符合标准的具有不撒漏、防刺穿、有损伤性废物标识的利器盒内,3/4满 (48 h内)时封闭集中处置。同时由医院专人专车负责医疗废物的清运, 每日一次或者至少每两日一次,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把制度落实到工作中来。
3.2 加强沟通齐抓共管
根据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问题的根源,提出整改方案,同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写出书面报告,与各相关部门及时联系,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保质保量的完成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工作。
3.3 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医疗废物的各项法律法规,进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能做到从医务人员到清洁员,人人知法律,人人会应用,提高其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3.4 加强环节质控责任到人
制定计划,每月定期不定期的对各门诊部进行检查,从医疗废物的分类、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收集交接登记是否按规定执行,到医院专人专车转运全过程的检查,认真对医疗废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查找相关的责任人,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整改的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处罚,提出通报批评,并有持续改进措施。
3.5 加大医疗废物管理的投入
为使各门诊部医疗废物得到更好的管理,医院领导加大了投入力度,配置了专用的医疗废物储装桶,配备专用称,准确称量该部位医疗垃圾的重量,制作了医疗废物的警示标识及宣传画,宣传有关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同时增加医疗废物专用转运车一辆,做到日产日清。
3.6 全民动员共同防卫
大力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提高社会和公众对医疗废物危害性的知晓率,同时做好监督工作,使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和监督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4 结论
通过对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的调查,体会到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医疗废物分类管理要持之以恒,从它的领取、使用、收集、暂存、运送、上报核实等各环节抓起,才能实现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更是防止医疗废物扩散造成疾病传播、污染环境和维护辖区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需的[2]。
参考文献
【摘要】医院医疗优质服务在临床实践中直接影响和决定医疗质量。进行细化分解至最基本的元素和便于医务人员的考核,其目的在于查找影响诊疗质量的薄弱环节,以便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突出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医院 医疗质量管理 现状 措施探讨
一、医疗优质服务环节现状
1、医疗诊疗服务环节
我院属于慈善医疗机构,根据省二级医院十大指标管理考核,将医疗服务分为门诊、慈善门诊、急诊和住院医疗四种类型,医疗过程分解为检查、治疗、用药三个环节。其急诊医疗服务管理分为院前急诊医疗和院内急救医疗管理两部分内容。探讨我们将平时院前急救服务分解为:医疗人员接通电话至接听电话听用的时间)、从接受电话者发出指令到急救人员接受指令需要的时间、接到急救电话能派出救护车次数占总需求量的比重、地址准确率四项考核。从医技科室发报告时间看,影像科各类急诊检查按规定时间发报告率,检验科各类检查项目均能在规定时限内发出报告。
2、医疗法律法规制度:
医院医疗等环节都需要有严格的法律和规章制度。合理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可以确保医疗统计数据受不良方因素的干扰,才能保持其客观性、真实性。为了避免虚报、伪造、瞒报、篡改、多次迟报、甚至拒报医疗统计信息,等违法行为,更需要建立健全医疗统计法规制度。
3、医疗体现技术规范的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并将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由好到差进行了排序,其中落实较差的制度有病房医疗制度中的病人随访、手术等级、术前讨论和手术审批、手术核查、病人陪送、陪检制度,医疗制度中的会诊、转诊和转院制度,医护人员提前10分钟上岗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文书管理制度,麻醉管理中的重大手术麻醉前参加临床科室讨论、术后随访制度。业务查房制度以及实习、进修人员管理制度。
4、医院感染管理
(1)医院感染管理分为医院感染和合理使用抗生素两方面,能够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有关要求。但因我院属于特殊慈善医疗机构合理使用抗生素情况落实较差,主要表现为抗感染药物使用率为80%,超过卫生部规定的标准要求,医院感染管理重点科室工作制度落实好的次序分别为供应室、手术室、监护室、检验科、慈善血液净化救助中心。
(2)强化对全院职工及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培训,使每个职工、医医务人员牢固树立医院感染管理的意识和熟练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及医院医疗废物管理知识,其重点是传染病的院内感染知识。要加强对医院感染易发人群、重点科室的管理;严格执行各项医疗的规章制度和医疗技术操作规程, 密切观察院内感染要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掌握医院感染动态,发现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为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指导、整改和领导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
二、措施
1、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与改进并完善相关各项制度,使其可追溯性,及监督、评价和改进机制。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要发挥各类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 。制定新的诊疗技术规范和标准,废弃一些过时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同时,随着医院现代诊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改进,对原有或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持续改进,以适应现代医院质量管理模式的需要,一旦终末质量出现差错,能够根据制度的逻辑链追查出差错的原因。须建立起制度的监督、评价机制。医疗质量管理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反馈。根据反馈的问题,对每个医疗服务环节,须及时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和原因,整改医疗质量服务环节内不断完善提高。
2、制定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的技术规范
对临床用药,坚持“三线”用药的原则,加强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和合理治疗的规范教育,加强技术考核。对医技检查,应制定合理临床路径病种管理及实验室和功能检查标准,在适宜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医疗优质服务。务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医院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如何能较好地利用现有的医疗技术,建立起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体系至关重要。经过探讨以后提取出有效的医疗质量管理统计反馈现状信息、措施,成为新形势下做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的首要目标。
此外,加强院内感染,还要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同类抗生系不重复使用,减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最后,加强院内感染,应作好院内感染者的调查、消毒、隔离等医疗质量控制工作,预防感染的扩大和传播,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孙秀明·浅谈如何提高统计工作质量[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4, 17(10): 1236·
李君明.用质控点管理医疗过程质量.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l,16(2):114
[2]胡立民·浅议卫生统计工作[J]·卫生政策, 2004, (6):
一、落实护理培养计划,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
1、对各级护理人员进行三基培训,每月组织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
2、每周晨间提问2次,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院内感染知识和专科知识。
3、组织全科护士学习了《护理基础知识》。
4、组织全科护士学习医院护理核心制度。
5、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急救技术。
6、各级护理人员参加科内、医院组织的理论考试、院感知识考试、技术操作考核。
二、改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实行了“首迎负责制”,规范接待新入院病人服务流程,推行服务过程中的规范用语,为病人提供各种生活上的便利,对出院病人半月内主动询问病人的康复情况并记录访问内容,广泛听取病人及陪护对护理服务的意见,对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半年中病人及家属无投诉,医院组织的服务质量调查病人满意率100%。
三、完善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杜绝护理差错事故发生
每周护士会进行安全意识教育,查找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整改措施,消除差错事故隐患,认真落实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发挥科内质控小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各项护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大护理差错事故发生率为零。
四、护理文书书写,力求做到准确、客观及连续
护理文书即法律文书,是判定医疗纠纷的客观依据,书写过程中要认真斟酌,能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反映病人的病情变化,不断强化护理文书正规书写的重要意义,使每个护士能端正书写态度,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力度,每班检查上一班记录有无纰漏,质控小组定期检查,护士长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出院病历终末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月进行护理文书质量分析,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继续监控。
五、规范病房管理,建立以人为本的住院环境,使病人达到接受治疗的最佳身心状态
病房每日定时通风,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新鲜,对意识障碍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落实岗位责任制,按分级护理标准护理病人,落实健康教育,加强基础护理及重危病人的个案护理,满足病人及家属的合理需要,上半年护理住院病人余人,抢救病人人,一级护理病人共天,无护理并发症。
六、急救物品完好率达到100%。
急救物品进行“四定”管理,每周专管人员进行全面检查一次,护士长每周检查,随时抽查,保证了急救物品始终处于应急状态。
七、按医院内感染管理标准,
重点加强了医疗废物管理,完善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组织学习医疗废物分类及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并进行了专项考核,院感小组兼职监控护士能认真履行自身职责,使院感监控指标达到质量标准。
八、工作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1、基础护理有时候不到位,个别班次新入院病人卫生处置不及时,卧位不舒服。
2、病房管理有待提高,病人自带物品较多。
3、个别护士无菌观念不够强,无菌操作时有不带口罩的现象,一次性无菌物品用后处理不及时。
【关键词】
医院感染;档案;规范管理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Clinical, Medical Technology Departments, the Need for Hospital Infection Files
CHEN Xiuhua,FAN Xiuzhi. Fourth Hospital of lnner Mongolia Baotou Baotou 014030 Preventiog and Health Care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andard 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data and enhance manage capacity of doctors and nurses.Methods 3 document boxes which had stated catalog were send of relative department.Results relative datum were conserved according to request only one department not.Conclusion To avoid information fixing,in order to control hospital infection for offering foundation,spare time and accquire good effects.
【Key words】
Inquiry into; Managemen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1 规范管理
医院临床、医技科室由于受到职能科室及上级部门不断检查督导,各职能科室(如护理部、医务科、预防保健科、党办等)下发资料和考核细则内容较多,临床、医技科室管理起来较乱,检查时很不方便,有时把所有管理的资料放在一起,不知是哪个职能科室来管理,为了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预防保健科从2006年开始按照《内蒙古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及上级卫生行政相关部门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给各临床、医技科室下发3个档案盒,每盒按规定的目录归档,同时规定统一的记录本和工作手册及相关制度,并要求有专职人员管理, 这些制度、工作手册我们也不断的修改,实行几年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1 档案盒内容
第一盒:(1)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依据和文件(上级下发)
(2)医院感染管理指南(制度、措施、流程 委员会、监控小组成员等)
(3)医院感染管理考核细则
(4)预防保健科和上级检查记录
(5)职业暴露登记表
(6)医护人员防护指导手册
第二盒:(1)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自查会议记录,医院感染管理信息报导
(2)医院感染病例登记及分析评价记录本
(3)医院感染培训计划和培训记录
第三盒:(1)微生物、空气培养结果
(2)医疗废物回收登记
(3)常规消毒记录(包括使用中消毒液浓度监测)
(4)紫外线消毒记录及紫外线强度检测记录
(5)终末消毒记录
对于重点科室除了共性记录外,还有科室独特记录本,透析室(钾、钠、氯监测、机器消毒记录),ICU(有呼吸机清洗消毒记录、耐药菌分析记录),口腔科(有手机等高压消毒灭菌使用数量登记本),手术室(有手术残肢交接记录本),妇产科(有胎盘交接记录本),新生儿室(有暖箱消毒记录本),放射科(导管室有一次性导管使用记录)
1.2 我们为了管理更规范合理化,不断的持续改进,09年又修定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手册,每科下发一本,内容包括:
(1)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名单
(2)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工作职责
(3)科室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管理职责
(4)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年度计划
(5)科室控制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6)每月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自查记录(包括存在问题、整改措施)
(7)每季度监控小组会议记录
(8)每季度科室学习记录
(9)上级检查反馈记录
(10)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
(11)消毒灭菌环境卫生学监测记录表
(12)抗生素使用率登记表
(13)职业暴露登记表
(14)科室医院感染年度工作总结及分析评价
这样我们又将档案盒由3个减到2个,为了和其他职能科室档案资料有所区别也为了检查、督导方便,我们资料封面颜色统一为黄色。
2 效果
2.1 成立科室监控小组 要求监控小组成员履行各自的职责,强化了科主任、护士长医院感染管理的责任感,理清了医务人员的管理思路。
2.2 强化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 由于培训有计划、有考核,使各科室能按规定进行学习相关知识,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晓率调查成绩逐年上升,使他们充分认识到了医院感染防控的重要性。
2.3 规范了医护人员工作行为 使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有法可循,有据可依,尤其是医生能对感染的病例及时上报,早分析,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标准预防、消毒隔离逐步落实在实际的工作中。
【关键词】质量控制体系;医院护理;护理安全管理;消毒隔离管理
护理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更依赖于医院整体护理管理方法是否科学、规范、有效[1]。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可以很好地构建出一个层次分明、责任明确、全员参与的科学管理方法[2-3]。从过程质量控制到结果性质量控制,持续跟进,从体系中反映出患者在治疗、检查、护理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用制度约束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感,使护理质量不断提高[4]。本研究旨在观察、评价、分析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在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为医院护理安全管理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与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纳入条件:护理人员知情同意;工作年限1年以上;无感染性疾病,无心脑血管、肝肾系统等严重疾病;剔除护生、规培生。根据以上条件,选取2018年7月—2019年6月医院未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前的护理人员200名作为对照组,2019年7月—2020年6月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后的护理人员200名作为实验组。对照组:男9名,女191名;年龄18~52岁,平均24.94±4.67岁;工作年限:1~34年,平均6.42±4.21年;职称:初级职称143名,中级职称54名,高级职称3名;学历:专科117名,本科83名;科室:外科57名,内科53名,妇科37名,产科31名,儿科22名。实验组:男11名,女189名;年龄:19~51岁,平均25.03±4.57岁;工作年限:1~30年,平均6.41±4.00年;职称:初级职称140名,中级职称56名,高级职称4名;学历:专科110名,本科90名;科室:外科60名,内科54名,妇科36名,产科27名,儿科23名。两组护理人员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对照组有效考评人数195名,实验组有效考评人数192名。
1.2管理方法
1.2.1对照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前,每季度根据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管理、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环境管理、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及患者满意度对各临床科室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反馈及整改。
1.2.2实验组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制订质量控制方案及修订质量控制考评标准。①成立院护理质控组。由护理部正、副主任任组长,成员由科护士长及护理部干事组成,负责全院护理质量标准修订及完善,以及全院护理质量检查及护理质量控制措施,并追踪监督实施效果,促进全院护理质量的提高。②各科成立护理质控组。由护士长任组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为成员,根据医院护理管理总体要求,结合本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病区管理制度、措施、工作指引;对本科室的护理质量进行自查,做好日常动态检查和全面质量管理,每月进行汇总分析并记录于“护士长管理工作记录本”;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改进护理流程;对本科室的质量指标做好统计、分析评价,每月一次报护理部。③个人质量管理。全体护士是护理质量的操作者,是自我管理责任人,必须树立正确的质量管理理念,明确个人岗位职责,确保护理质量是整体质量基础。主要职责:按照医疗法规、规章制度的要求,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护理常规和操作流程,按护理质量标准做好自我管理,自查、自纠,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工作符合质量要求。④科室质量管理。护理组长每班检查,护士长每天检查,及时发现日常工作缺陷、安全隐患,并动态记录于“科室三级质控登记本”,及时改进,消除隐患。⑤院部质量管理。护理部、质控小组人员日常随机检查各临床科室护理质量情况,每季度对各护理单元进行全面护理质量检查。⑥质量控制分析反馈。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进行一次科室质量分析,对科室护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护理部日常检查及季度全面护理质量考评完成后针对存在问题逐项提出整改意见,由所在科室护士长落实整改。将各检查结果汇总,形成全院护理质量情况分析,对普遍性问题进行PDCA循环管理,落实整改并追踪整改效果。
1.3观察指标
(1)护理安全管理评分:包括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管理2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高。(2)消毒隔离管理评分:包括无菌物品管理、病区医疗废物管理、病区环境管理3项,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高。(3)急救物品管理、患者满意度:每项10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及服务质量越高。(4)护理技术达标率:由护理部统一制定考核手册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最后统计每名护士护理技术达标率,达标率越高护理技术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安全管理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护理查对制度、安全用药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消毒隔离管理评分比较
对照组的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病区环境管理评分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患者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的急救物品管理、护理技术达标率、患者满意度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关键词】单采血浆;质量管理;规范化
输注血液和血液制品是现代临床医学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输血医学”。随着对输血医学的深入研究和输血医学的快速进展,血液制品被广泛的运用到临床中。但随着血液制品被广泛运用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诸如艾滋病、各型肝炎等通过血液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血液制品的原材料来源于单采血浆站采集的健康人血浆,所以单采血浆站在采集血浆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工作就直接影响着血液制品的安全。因此国家对单采血浆站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单采血浆站的质量管理工作。而且笔者认为只有对单采血浆站采用规范化的全质量管理(TQA),才能有效地保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质量,从而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完整的全员参与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产品的全部广义质量进行管理。
1提高员工素质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前提
在管理工作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人,因此,只有不断提升单采血浆站员工的素质,规范化的TQA才有可靠的前提和保障。针对员工素质质量的提高提出了一下措施。
1.1要保证单采血浆站卫生技术人员资格的占职工总人数的70%以上,其中中级以上卫生技术人员应占卫生技术人员人数的30%以上。对关键岗位上的的员工资质更要提出特别的要求,让单采血浆站在技术水平上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1.2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不断地提高员工的法制意识、质量意识和业务技能,血浆站聘请专家到站培训指导或组织员工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主要培训《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单采血浆站基本标准》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单采血浆基本知识和单采血浆全质量管理有关知识。通过教育和培训,有效地强化了员工的法制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了员工的业务技能,增强了员工依法执业的自觉性,为保证血浆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1.3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强化质量观念树立起“质量问题无小事”的观念,从而在工作中更加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和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
2建立和健全单采血浆质量管理体系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
单采血浆站首先要按照《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单采血浆站TQA体系。
2.1建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的质量保证(QA)体系,设专职的质量负责人1名,负责本站的TQA,下设质量科,负责这一质量体系运转情况的日常监督,各科室设质量监督员,负责对本科室的工作环节进行监督,形成了自上而下、全员参与的质量监督管理网络,最终的目的是保证持续稳定地获得预期要求的血浆。
2.2制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按照《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和《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我们制定了《单采血浆站标准操作程序》、《单采血浆站生物安全防护手册》、《单采血浆站质量手册》、《单采血浆站标准管理规程》和《单采血浆站实验室质量手册》。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涵盖了血源管理、实验室质量管理、供血浆者体检、生物安全防护、医疗废物的管理、血浆采集储存、岗前培训以及物料、人员资质、设备和卫生管理等单采血浆站的全部工作环境,从而使本站的质量管理工作做到了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2.3 规范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记录规范:纸质记录书写和电子文档记录要求,真正做到“做我所写的,记我所做的”,使任何一项工作都具有可追溯性。
3监督单采血浆质量管理体系的执行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关键
保证单采血浆站的各项工作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正常运转是决定整个单采血浆站TQA的关键,因此强化日常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质量监督分为内部监督(由单采血浆站的质量控制科、科室质量监督员组成的质量管理网络来执行)和外部监督,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或生物制品生产单位(执行),通过抓关键质量控制点来实施。
3.1内部监督:
3.1.1实验室监督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检测前、中、后是否按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如检测前对标本、试剂、质控品是否进行确认;检测中是否按室内质量控制程序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后是否按照检验报告签发程序签发报告及实验室医疗废物的处理是否符合规范。实验室员上的生物安全防护是否符合要求,各种检验原始记录是否规范等。
3.1.2血源监督 是否执行血源划片原则,有无超采、频采等现象,核实供血浆者身份是否经公安部门确认,严格执行体检标准,规范供血浆者档案管理等。
3.1.3仪器设备监督需进行强检的仪器、设备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强检。
3.1.4废物监督 工作中产生的医疗废弃物、废水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
3.1.5血浆采集过程监督血浆采集前是否严格核对供血浆者的身份,采集血浆用的耗材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单采血浆机的电子称称量是否准确,采集后的血浆是否及时入库并按规定保存。
3.1.6物料监督 是否对各类物料的生产资质进行审查,并索证保存;各类物料的保管是否按规定进行。
3.1.7档案监督检查各科室的工作记录是否真实、书写是否规范,各类技术档案是否按规定时限保存。
3.2外部监督:
3.2.1H1V初筛实验室评价参加各级疾病控制中心(CDC)对单采血浆站HIV初筛实验室所做的全测评。
3.2.2卫生学检测 参加每年2次对单采血浆站工作场所的卫生、物表、空气、物料、消毒液以及医疗废水的处理进行的卫生学检测。
3.2.3卫生部门监督接受国家、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的定期及不定期监督。
3.2.4室间质量评价(EQA)坚持参加卫生部、省级临检中心组织的EQA,以此来促进本站实验室检验水平的提高.
通过内部和外部的质量监督,确保了本站TQA体系的正常运转,在质量监督中发现的质量问题能得到及时的纠正,促进了本站质量管理工作不断地提高。
4完善的硬件设施是实施单采血浆质量管理工作的保证
4.1建立供血浆者信息管理系统,对单采血浆站的工作实行微机化管理我们建立起了指纹识别系统,有效地杜绝了供血浆者冒名顶替、频繁采集等问题,并使供血浆者供浆信息具有可追溯性。
4.2房屋布局合理,人流、物流分开;工作人员和供血浆者通道分开。 特别是单采血浆站的实验室布局要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的规定,合理分区,并配备生物安全柜、洗眼器等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和装备。
4.3配备先进的检验设备本站近年来先后添置了性能优越的进口酶标仪、加样器和洗板机等设备,为确保检验质量奠定了物质基础。
5建立质量管理持续改进体系是不断提高单采血浆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
要更好地保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质量,单采血浆站就必须关注质量的持续改进,完善质量持续改进体系,将这个“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视为自己永恒追求的目标,强调只有坚持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有效性及效率性,才能充分保证生产用原料血浆的质量。
5.1及时修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开展培训根据国家新的政策法规要求和技术标准,及时修改单采血浆站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及时培训。
5.2每月定期召开质量研讨分析会:对当月质量监督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对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对违反质量管理规定的人和事进行处理,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制定出整改方案和时限,并要求质控科到期检查整改落实情况。
5.3经常性地开展全员质量培训由此在本站树立起了全质量意识,形成了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5.4外送人员培训本站经常性地选派质量管理工作人员参加卫生部、省卫生厅组织的各类单采血浆质量管理培训班,提高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5.5每年做一次全面管理评审 ,旨在促进本站TQA工作得到不断地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单采血浆站技术操作规程.2009.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单采血浆站质量管理规范.2006.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医疗废物管理条例.2003.06
1提高手术室护士的法律意识
要组织手术室全体护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技术规范》等[2],要深刻领会文件内容,利用业余时间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要做到知法守法、依法行护的准则,全面提高自身的安全和法律意识。定期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组织手术室护士进行集体学习,要认真记录讲座内容,结合实际工作情况进行总结,每季度进行一次科室内护理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考核,了解护理人员对相关法律的掌握情况,有方向的进行培养,提高护士们的安全意识。
2提高手术室护士的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根本所在,也是整个医院服务质量的体现,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专业的知识、过硬的技术、高度的责任感,才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及时的发现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并进行预防控制,才能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我们针对不同阶层护士制定了不同的培养方案。①新入科护士实施入科培训计划,按照手术室工作内容制定1周的重点培训和为期6个月的综合培训,重点培训内容主要针对无菌操作、感染预防、手术安全等方面,综合培训则包括术前准备、手术配合等专业内容,使新护士能够迅速的融入到手术室工作中来。②其他护理人员则重视在职继续教育,按照护士、护师、主管护师等级别不同,进行不同内容的在职继续教育,除护理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外,也要加强专业护理内容的培训,着重培养前瞻性护理的意识,从而防范于未然。
3完善手术室规章制度
3.1完善护理制度许多护患纠纷都是由于护士未认真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所引起的,因此必须完善护理制度,加强监管措施,确保制度能够落在实处,对护士能够起到一个监督、指导、管理的作用。要结合实际,对交接班、查对制度、药品管理、手术间管理、护理文书书写、医疗废品管理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3.2优化工作流程制定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流程,在以往工作流程基础上进行优化,包括手术器械准备、手术配合程序、医疗器械清洗、贵重器械管理等,全面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
3.3规范器械管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各种新设备和新器械也不断应用于临床,为了让这些物品能够更好、更安全的为患者服务,手术室必须加强对手术器械的监管。对于外来器械、材料要加强管理,严格消毒灭菌,完成检测,用于患者的手术器械和植入物要验证合格,必要时根据性能进行高压灭菌或戊二醛浸泡灭菌,严格杜绝不合格、不安全的产品用于患者。
3.4建立麻醉医嘱制度麻醉医嘱指的是在围手术期为了实现麻醉措施而共同执行的而具有指令性的医疗文书,其主要内容包括麻醉处理、术中用药、液体出入量、术后镇痛等情况,并记录特殊情况的处理方案及过程。建立麻醉医嘱制度能够有效的实现临床麻醉的规范化管理,建立监测机制,进一步的规范手术室医疗护理行为,确保患者的护理安全。
4加强手术室感染管理
医院感染一直是影响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手术治疗的特殊性,患者更易发生感染,因此做好手术室的感染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要求手术室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进行操作,安排专人负责手术室的环境管理,定期进行空气、地面、物体表面的消毒,做好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监测。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处理,对于合并有艾滋病、乙肝等传染病的患者,在器械使用后要双重消毒,敷料按要求焚烧,做好每一个环节的监管。此外,要做好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措施,避免形成交叉感染。
5规范手术护理记录
5.1完善手术护理记录单根据卫生部下发的《病历书写规范》相关规定,制定手术室的手术护理记录单,记录单中要求记录手术的一般情况、术前访视、手术过程、术后情况、器械敷料使用及灭菌包监测等内容,由当天负责的医生、护士分别前面归档,一旦发生问题有据可依。以此来提高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警惕意识,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
5.2清点物品记录在术前术后要将手术物品进行清点,详细记录在物品记录单上,若出现术前、术后器械物品不符的情况,则应当如实在物品记录单上写明原因,并由护士长或管理人员查找原因,明确责任。各项记录要及时、客观、真实、准确,为举证责任倒置提供必要法律依据。
6确保手术室安全管理持续改进
6.1成立质控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资深护师担任成员,成立手术室质控小组,负责对各岗位护士职责和护理安全的检查和监督。质控小组要完善各级人员的质量考核标准,包括巡回护士、器械护士、值班护士等工作职责的确立,要求每个护士都能严格按照规定完成工作。同时要做好专科操作的指导,对于普外、脑外、心外、泌外等不同科室不同术式的目录、物品准备、手术步骤等进行统一规范,实施流程管理,在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提高护理安全。
6.2加强围术期质控(1)术前质控:要求手术间空气消毒达标,温湿度适宜,在术前30min内进行室内温度的调节,检查手术物品是否符合手术要求,定期清洁手术推车,检查车身、车轮以及各轮轴处是否完好,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修理。巡回护士在术前核对患者基本信息、疾病诊断及手术名称,再次检查手术器械是否齐备,确保手术安全、有序进行。在患者送入手术间后要和手术医师进行再次核对患者信息。(2)术中质控: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手术台上做到“四查”,分别由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器械护士进行器械清点,由巡回护士将器械和敷料记录在物品记录单上,术中根据手术需要将添加器械及时记录,器械护士要管理好所有手术物品,防止术后遗漏,巡回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随时准备抢救,手术结束后认真完成与病区护士的交接,重点交代术中监测和观察的内容。
7成效
提高了手术室护士的安全意识和风险识别能力,在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建设后,手术室护士的安全意识得到了全面提高,在科室内形成了良好的安全氛围,增强了护士的预防控制意识。而通过全面的培训措施,提高了护士对风险隐患的识别能力,护士们熟练掌握了护理风险发生的常见原因,并能够创新性的提出防范对策并落实。减少了手术室护理差错的发生,在加强手术室护理安全文化建设后,2014年全年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0.12%,与实施前的2013年的2.6%相比,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全面提高了手术室的护理安全质量。
8结语
【关键词】口腔;医院感染;无菌;消毒
感染是防止医务人员和患者口腔治疗过程中发生医院感染的一项重要措施,口腔患者和医务人员都可能通过血液、唾液及呼吸道分泌物接触到多种微生物,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关系到医患人员的健康,医院感染控制的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医院的医疗质量[1]。现将我院具体做法介绍报告如下。
1建立并健全科里的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按制度执行各项工作内容。例如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制度,职业暴露预防控制及个人防护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医务人员锐器伤应急预案。院内感染逐级上报制度,院内感染逐级管理制度,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制度,诊室消毒隔离制度护理质量控制制度
2建立健全门诊预防感染护理管理组织
成立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控制科、临床感染控制小组三级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各级管理人员职责明确,实行逐级管理,严格把关。
3定期组织医院感染控制知识培训
要求科里每个工作人员人人掌握医院感染控制知识,护士长每月对护士进行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继续工作,对考试不合格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离岗培训,合格后可以返岗。科里必须设置负责消毒和灭菌的专职或兼职人员,上岗前必须接受相关专业培训。对科里新职人员必须严格进行岗前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4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明确岗位职责
根据口腔科具体工作情况,分诊护士的责任是对每天的门诊患者按先后顺序安排看病的时间,掌握疾病的轻重缓急,对外伤和急诊的患者要优先安排,并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安排诊室的所有物品要摆放合理,医用垃圾,锐器盒要定点摆放。消毒护士则要负责所有口腔科器械合理摆放,按要求应当及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清洗的方式应当采用手工刷洗或者使用机械清洗,清洗时应加酶洗液清洗,再用流动水冲洗干净。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缝隙多的器械,就应当用超生清洗。清洗后的器械应当擦干,也可用机械设备烘干。牙科手机和耐湿热、需要灭菌的口腔诊疗器械用压力蒸汽灭菌的方法进行灭菌。对牙科手机和特殊的口腔器械注入适量专用剂,并检查器械的使用性能,做好器械的维护保养、贮存工作,确保给患者进行操作时所用医疗器械无菌,使患者进行医疗诊治过程中杜绝发生院内感染。
5加强管理,切断感染途径
51口腔科的诊疗区域布局必须合理,而且要把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严格区分开来,并且要有醒目的各区域标识。严格区分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并分类放置,医疗垃圾用醒目的黄色包装袋,生活垃圾用黑色垃圾袋。每天按时回收,定时焚烧。严格管理,切断感染途径。口腔诊疗区域内应当保证环境整洁,诊室做到定时开窗通风,每日对口腔诊疗室进行清洁、消毒,环境消毒管理牙科治疗中,2次/d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液拖地,每周1次彻底清扫消毒包括墙面、窗户。护士每天用500 ra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诊疗台、治疗车2次,诊室、清洗室、消毒室、无菌室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天早上、下午各30 min。
52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用药侵入性治疗或介入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为高危性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标准,器械的消毒标准必须做到“一人一用一灭菌”,包括为患者拔牙用的器械,进行手术缝合的器械针。
所有的进行插入性操作使用的器械。
53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 在给患者诊疗时必须戴口罩、手套、帽子,如果感到有可能被患者携带的细菌感染,还要戴好护目镜和防污胸巾。在连续为患者操作时,每接触完一个患者后都应该用抗菌皂液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快速手消液进行手消毒。遇到不配合的患者进行操作时要请求其他医务人员帮忙,在进行操作时应特别注意防止被污染的锐器划伤刺破,如发生锐器伤,应立即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然后用流动水反复冲洗伤口,用强力碘进行消毒伤口,需要缝合的到外科进行处理,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在第一时间内通知医务科、院内感染科、护理部、人事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等措施进行处理。针刺后的医务人员在针刺后3个月内不能进行器官捐献活动,不能给别人献血。如果是哺乳期的工作人员,则三个月内禁止哺乳,以免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定期检查身体,建立职工档案,对于受伤后心理负担比较重的医务人员要给予心理疏导,以免因为心理压力过重影响工作情绪。
6质量监控,持续改进
每月科里负责感染控制的护士进行检查,每周一次。科护士长每月检查一次,院里感染控制科每月定期和不定期对科里进行抽查,针对问题,向科室发出护理质量检查存在问题反馈表,要求有问题科室限期分析讨论,查找问题的原因,提出整改措施,科室不能解决的问题,逐级报告到护理部,院感办,以确保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持续改进。
院内感染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现在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因此我们口腔科工作尤显重要,使护理人员自觉为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而努力。多年来由于我们认真执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把好消毒灭菌质量关,杜绝了护理人员自身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6S管理;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护理管理模式正经历着变革。6S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它的核心和精髓是素养。如果没有员工队伍素质的相应提高,6S管理就难以开展和坚持下去,而人员素质的提升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本质[1]。孝感市中心医院血液透析室实行以整理、整顿、清洁、规范、素养、安全为主要内容的6S管理,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广泛参与,有计划、有步骤、全方位在各领域逐渐落实6S管理,有效提高了血液透析室的工作质量。
16S的主要含义[2]
6S管理源于日本的5s管理。由于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的日语罗马拼音均以“S”开头,故最早简称“5S”。我国企业在引进这一管理模式时,另上了英文的“安全(Safety)”,因而称“6S”现场管理法。
1.1整理:及时清理工作场所中的的废弃物;将血液透析室物件、物品整理归位,放置到标志指示部位;药品柜内药物摆放有序;物品、设施固定位置摆放,并有明显标记,随时备用。
1.2整顿:整顿就是物品放置的标准化。整顿的关键就是要做到定位、定量。
1.3清扫:清扫就是彻底地将工作环境四周打扫干净,设备有异常时及时维修。当发现异常,必须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1.4清洁:是指对整理、整顿、清扫之后的工作成果要认真维护,使现场保持完善和最佳的状态。
1.5素养: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礼貌、仪表、组织纪律和作风,工作责任心强,团队协作好,效率高,出色完成任务。
1.6安全:安全标记规范,科室安全设施齐全,保持良好的可用状态,工作场所安全无隐患,医护人员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则。保护各种仪器设备完好,并要求说明使用。
26S管理的准备阶段
2.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血液透析室高度重视6S管理工作,加强6S管理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明确6S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大家一致认识到:6S管理是促进医院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2认真制订并贯彻执行医院6S管理工作计划和达标措施:严格按照6S管理评价体系开展检查和督查,奖惩分明,促进6S管理工作稳步提高。
2.3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技术操作规程、护理礼仪规范,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督查,加强质量控制。促进护患沟通和交流;确保病人安全和质量提高。
2.4重视员工素养培训,提升全员素质:提升员工素养是6S管理的核心。每年有计划地开展礼仪、职业道德、服务规范等培训,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人本管理的理念,增强工作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2.6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就医环境,为整齐清洁创造良好条件。血液透析室不断更新透析设备,为提高血液透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坚实基础。
36S管理的实施阶段
3.1整理
3.1.1全面检查血液透析室及辅助用房,特别是库房存放的物品。
3.1.2界定要与不要的物品。要的物品,要根据使用率决定日常用量。
3.1.3按照界定,处理不必要的物品(包括文件、资料)。
3.1.4所有地点每周必须清理一次。
3.2整顿
3.2.1实行定置管理, 每间房屋内应当有定置管理图示,并且图形与实物相符。
3.2.2工作通道畅通,各类管路、线路布局合理、整齐、干净。
3.2.3库房和储物间实行定置管理,标识清楚,易于查找。防护措施落实,温湿度符合要求,并努力减少库存。
3.2.4所有工作场所每周整顿一次。
3.3清扫
3.3.1所有工作场所责任区域,及时清洁(工作台面、天花板、墙壁以及看不到的死角都要扫干净。
3.3.2对医疗垃圾分类盛放,垃圾分类正确、医疗垃圾袋盛3/4 满时及时倾倒。
3.4清洁:把所做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并将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医务人员。
3.4.1健全完善考核制度,巩固管理成果。
3.4.2健全完善医疗设备和特种设备的保养、维护制度,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检查和维护,确保使用安全。
3.4.3每次透析结束后,应当对透析单元内透析机等设备设施表面、物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透析机进行有效的水路消毒,对透析单元地面进行清洁,地面有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污染时使用消毒液擦拭。
3.5素养[3]
3.5.1制度化素养:对于规定的大家都要遵守执行,严守标准。
3.5.2业务素养: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制定并落实对本机构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使工作人员具备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落实相关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
3.5.3情商素养:要有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按照规定对病人进行告知,加强沟通,维护病人权益。
3.5.4精神面貌素养:要体现积极、认真、仔细、乐观的工作态度。
3.6安全[4]
3.6.1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加强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建立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科学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
3.6.2加强血液透析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和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必要时,对有关人员进行免疫接种,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3.6.3严格按照血液透析技术操作规范开展血液透析质量及相关工作,建立合理、规范的血液透析治疗流程,制定严格的接诊制度,实行病人实名制管理。建立血液透析病人登记及医疗文书管理制度,加强血液透析病人的信息管理。
3.6.4建立透析液和透析用水质量监测制度,确保透析液和透析用水的质量和安全。
3.6.5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发现问题时,应当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改进;存在严重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透析工作并进行整改。
3.6.6为透析设备建立档案,对透析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证透析机及其他相关设备正常运行。
3.6.7血液透析室的医疗废弃物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和处理
3.6.8血液透析室的建筑布局遵循环境卫生学和感染控制的原则,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要求。
4评价效果阶段
4.1提升质量[5]:重视环境合理布局、透析设备的安全管理,制订停水、停电、火灾、医疗事故等安全隐患应急预案,从根本上杜绝医疗纠纷,血液透析的安全性、舒适性有明显提高,显著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病人满意度显著提高。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员的防护观念和行为都有了明显改进,职业伤害明显减少。
4.2降低成本: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各种资源浪费,降低成本,提高科室经济效益。
4.3提高效率: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物品摆放有条理,减少查找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4提高素质:护士素质得到提高,培养一种自律的工作习惯,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5体会
我院血液透析室推进6S管理的实践证明,6S管理为血液透析室的建设和发展夯实了基础,提升了素养,保障了安全,优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职业伤害、医疗事故和纠纷明显减少。在护理工作中实行6S管理模式是提高优质服务,推动护理发展的有效途径。护理人员在行为规范、护患沟通等方面得到提高,将被动工作转化为主动参与管理工作,做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6]。
参考文献
[1]杨明莹,古启启,袁慧云,李佳.6S管理在提高护理质量中的实践与应用[J].全科护理,2009,7(1):54-56
[2]吕国荣,陈遊芳,蒋如彬.精细化管理的58个关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97-201
[3]刘秀君.5S管理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09,21(1):150-151
[4]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的通知[z]卫生部文件 卫医政发〔2010〕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