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典主义美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传统美学;古典园林建筑;影响
一、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立意的影响
传统美学是指人们从现实的审美角度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具有美感的事物。而建筑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也融合了许多美的元素。它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人类艺术的结晶以及社会文化的集中反映。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悠久的历史不仅带来了许多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从古典园林建筑的角度就可以直接感受到艺术的美感。根据我国现存的古典园林建筑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追求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
和绘画以及其他艺术一样,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也是迥然不同的,它和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教育以及风俗习惯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古典园林建筑在设计上除了满足功能需求以外还具有一定的审美要求。这也是古典园林建筑的魅力所在,但想达到这两个需求都是不容易的,就像审美需求一样,不单单只是视觉上的美感,还要符合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能够恰当的融入到当时的环境中,而且不同的园林设计者对于风格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不同时期对于风格的审美倾向也是不同。
从早期的古典园林建筑来看,在建筑风格上充满了对神秘仙境的追求,而这一特点也正好符合当时的文化特征,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以及崇拜的感情完全融入到了建筑当中亭台楼阁、雕廊画栋、飞檐翘角仿佛仙境一般。而且人们往往畅想于浏览天下名山大川,但由于现实的局限往往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所以设计者就将这种梦想寄托于园林建造当中,人们利用丰富的想象力进行创作,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进行景观布置极力展现各地的风景特色,这样一来既可以实现山林简朴的生活理想,又能够获得不出千里遨游各地的乐趣。而且古代文人墨客,也开始逐渐将自己的诗情画意融入到园林建筑的艺术当中,由画生景、情景交融将园林与诗意、画境结合在一起并且利用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意的方式从另一个角度展现古典园林的艺术美。设计者通过把自然美与建筑美相融合,创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古典园林景观,而这一时期的园林建筑也使得建筑艺术得到了更加成熟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就是在于其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学思想。园林建筑的构成是进行设计的一项重要原理,建筑的构成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形态问题,而形态所属的范畴是一个真实和抽象的概念,包括现实空间和心理范围。这样的空间综合形态不仅能够表现现实与虚幻的事物,同时也可以表现设计者广阔的思想,就像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一样,而这正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统一与迥异结合的境界。建筑的构成是不考虑任何其他材料,大部分是通过设计者构思来研究各种造型和空间关系。虽然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想法也在不断地更新,对构成的要求也发生了奇怪的变化,但是在古典园林建筑的设计当中设计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依照传统美学来衡量建筑的艺术效果,充分利用一种空间的、视觉的综合思想去设计园林建筑的结构,并且在建筑构成的变化中不断的融合传统与现实美从而达到艺术的创新,以创造更美的社会环境,最终使后人能够通过园林建筑去品味当时的历史。
建筑也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就像音乐、绘画一样,只不过它是借助凝固的形式进行表达的,而一个具有创意的建筑必然是设计者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寻找到一种不一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这个建筑的认识,而设计出来的建筑却向人们表达一种特有的创意和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大多是融合了当时的历史特点以及文化背景。在设计上风格上都具有各自时代的影像,无论是宫廷建筑还是坊间创作,在建筑艺术的表现形式上都有其独特的性格,以及独特的内涵,设计者在展现园林建筑的时候也把自己展现给了世人,但是固然建筑形式美很重要,可是内涵更重要,因为唯有具有内涵的建筑,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长盛不衰的存在着,这也是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影响所在。
二、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布局上的影响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设计当中要将有限的地域内创造出无穷的意境,显然不能完全照搬自然山水,要通过对大自然进行深入的观察和了解,然后从中提炼出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象,用写意的方法创造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意境,这才是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成就。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布局上采取了回归自然的基本原则,设计者力图将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配合,园林建筑部分遵循追求自然的原则,返璞归真,呈现出不规则、不对称的建筑格局,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当中自然的山水是园林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建筑群却成为了观赏和营造气氛的点缀物,植物配合山水自由的进行布置,道路回环曲折使人置身其中充分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从而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的交融境界,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古典园林建筑布局上主体突出并且具有明显的层次感,每一个景区布置都被赋予了不用的意境,设计者巧妙地使用了对景、借景、透景以及隔景等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效果。古典园林的环境空间在构成上也显得灵活多变,曲径通幽、柳暗花明令人目不暇接。此外我国古典园林建筑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使人触景生情,达到情景交融,使自然意境给人以启示和遐想。让人们在有限的园林中领略无限的空间,身处园中,感受最真实的自然的山水。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从有限到无限,情景交融,天人合一,人归于自然在我国园林建筑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建筑其实是一种语言,它用它独特的方式向人们表达一种特有的创意和内涵。纵观世界,大多名胜古迹都是因为它本身的创意赢得了名望与地位。所以更多的时候说没有创意的建筑不是好的作品。同样建筑对行为结果的选择也需要有相对的文化底蕴做背景,也只有这样看起来才觉得并不是随意堆在建筑上的形式盔甲,好的建筑总是因为这作品背后的文化使得这些建筑看上去就像是土生土长的,而不是后天制造的,例如阳朔西街是当今社会中极具代表性的桂北传统街区,在西街内完好地保留着不同时期的建筑,有民国时期的,还有少量的明清时期的,还有着较为完善的历史环境,如果能结合西街浓重的文化背景,做出融入其中又富有创意的建筑作品。
三、结束语
传统美学决定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取决于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思考,园林建筑必然是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从而反映独具特色的文化背景,一座好的园林建筑更像是从自然环境中自己生长出来的,在设计风格上的独树一帜,恰好是给周围的景色增添美的点缀。所以作为一个园林建筑设计者一定要秉承古代园林建筑这种对自然美的追求,创造一个艺术与自然相结合,以人为本的建筑形式,相信对未来建筑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秀峰;张成海;岳耀成. 传统美学对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影响[J]. 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
[2]张春彬.解读中国古典园林建筑[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3]舒友斌.浅谈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J].工程与建设,2006
〔摘要〕 近代形式论的主流概念是由审美趣味的主观化先验化而形成的康德主义形式与感性形式(感性形象)。准确、透彻地把握它们的本质、作用、意义应当立足于启蒙运动思想的一般精神。康德主义形式的最终确立得益于以人性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和认识论,感性形式获得主导地位归功于18世纪的存在大链条观念和学科分化的趋势。从新古典主义美学的衰落,审美趣味、感性形象的流行,浪漫主义及其哲学化德国古典美学,到形式本体论的兴起,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代哲学美学的一条主题明确的思想线索,即形式与表现、个性与一般、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的对立及种种解决方案,而形式的赋形超越的强大抵御力量充当了构筑艺术和审美活动的自由王国,恢复人性的原始和谐,从审美自由转入政治自由的理想桥梁。
〔关键词〕 启蒙理性;审美趣味;感性形象;形式本体;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4-0180-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方美学中的‘形式’:一个观念史的考索”(04cz013)
〔作者简介〕张旭曙,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上海 200433。
近代美学的形式观念肇始于17世纪,涵盖新古典主义、启蒙运动、德国古典美学、浪漫主义、19世纪这几个历史发展阶段。从中我们能发现催生美学学科“埃斯特蒂卡”(感性学)的酵母因素,追溯现代美学形式本体论的谱系血统,它甚至构成了理解西方人的新型理智生活——启蒙精神的历史和实质的重要视角。可以说,探究这一课题具有美学史和一般思想史的双重意义和价值。
一、美之光:从形式照向表现
在17世纪,古代思想世界中占主导地位的形式概念,即柏拉图的绝对理式、毕达哥拉斯的比例形式、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与部分间的和谐仍然在流行,并给予新的形式概念的确立与展开以各种影响、规约、推动。与此同时,新的词语和问题,诸如鉴赏、情感、灵感、虚构、天才、想象等出现并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标示着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理解17世纪美学的形式观的精神特质、演化轨迹、术语变换、重心转移,有两个思想史动力因素最为重要:自然科学的兴盛和教会权威的衰败,这背后站着两位思想巨人——牛顿和笛卡尔。
罗素曾指出:“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能归源于科学。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1〕是的,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和托马斯哲学)用本质、目的、原因这些不精确的术语描述运动此时已遭到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时间、空间、物质及力等概念。机械论自然观让位于目的论自然观。伽利略的望远镜解除了希腊和中世纪赋予天体的特殊的神圣性质,牛顿的革命工作则进一步加以摧毁。光不再是神秘的物质和上帝的住所,而成了一个物理现象。另一方面,虔信主义和神秘主义解说的柏拉图主义让位于一种较合乎理性的柏拉图主义。“这种柏拉图主义,经过伽利略与开普勒的思想而成为牛顿的数学体系。它承认内在力量或启示是理性的基础,这个理论于是成了一种唯智主义。它要在宇宙的物理秩序及道德定律中寻找神的自然真理。”〔2〕
柏拉图主义顽强地延伸到英国经验论精神氛围中成长出夏夫兹博里及其门生哈奇生。夏夫兹博里接近剑桥派新柏拉图主义。在他看来,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宇宙的和谐整体是由天帝这位“至上的艺术家”造就的,他是使物质具有形式的最终因。文克尔曼确认情感与个性表现有损于静穆美理想,莱辛以精神表现的多寡作为衡量身体美高低的准绳,也显示了新柏拉图主义成见的影响。
笛卡尔的新哲学力图调和近代科学的机械论和唯灵主义的神学和形而上学,他认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相信理性有能力把握确定的知识。《方法谈》规定的用以指导心智的四条原则是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哲学原理。对此,埃米尔?克兰茨有过一句精炼的评价:“十七世纪的文学界,各方面都体现了笛卡儿连第一句话也从未写过的笛卡儿美学。”〔3〕
A.感性学 B.理性学 C.艺术学 D.美术学
3.52.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并在其作品中得到体现的是(B)
A.波德莱尔 B.雨果 C.罗丹 D.兰波
3.53.雨果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表现其美丑辩证的是(B)来自Examw.com
A.《九三年》 B.《巴黎圣母院》 C.《恶之花》 D.《(克伦威尔)序》
3.54.第一部研究丑的美学专着是(B)
A.《(克伦威尔)序》 B.《丑的美学》 C.《形而上学》 D.《罗丹论艺术》
3.55.开启了现代丑学研究的是(D)
A.克尔凯戈尔 B.叔本华 C.尼采 D.罗森克兰兹
4.1.提出“迷狂”说的古希腊哲学家是(B)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谟克里特
4.2.“回忆说”在柏拉图的美学理论中涉及审美的(A)
A.一般规律 B.特殊现象 C.不可知性 D.虚幻性中华考试网(Examw。com)
4.3.在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中,悲剧的作用在于(C)
A.惩恶扬善 B.愉人耳目 C.净化心灵 D.克制欲望
4.4.西方美学十八世纪出现的转向集中体现在(B)
A.德国古典主义美学 B.英国经验主义美学 C.分析美学 D.语义学美学
关键词:西方现代艺术;现代主义景观;发展历程;内在联系.
在20世纪上半叶这段历史时期中,西方最大的艺术思潮就是现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从塞尚的立体主义,未来主义发展到极简主义;从杜尚的达达艺术,波普艺术发展到概念艺术,20世纪西方的前卫艺术充满了实践性,它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历史变革和这个时代的人们的极其复杂丰富的感情与极为深刻的哲思。艺术家们一直致力于在多方位和多层次上去自由地实践各种各样的观念、技法和材料运用的可能性,他们的孜孜以求使得现代艺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对社会的其他行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园林景观正是在它的引导和影响下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1、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进程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产生之后的20世纪,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意识和精神感情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同时,艺术也在变革,产生了以塞尚为代表的反传统的形式主义美学,并发展出一种独立于客观事物之外的纯抽象艺术,和以杜尚为代表的反艺术的概念主义美学,并发展出的一种跳出架上的实践概念艺术。这两者共同组成了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这个整体。并且这两者分别沿着各自的道路向前发展,并最终殊途同归的走到了尽头。
1.1形式主义美学下的“为艺术的艺术”。
追求理性和艺术,主张“为艺术的艺术”的塞尚崇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描绘对象”,从而开创了一条形式主义美学的道路。紧随其后的是野兽派、立体派,野兽派通过对人像、风景等传统自然母题物象的平面化处理,通过形体与色彩的经营,给人纯粹的视觉美感和愉悦,完成了色彩的解放,它是传统绘画从三维走向二维的嬗变。而立体派是通过对对象的分解,将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不同侧面同时展现在一个画面中,完成了形体的解放,是将传统绘画从三维走向四维的嬗变。经过这些,客观事物被一步步的简化、分解和重构,传统性的绘画因素越来越少,最后导致抽象主义的诞生。
此后的抽象派逐渐分为两类,一类是从野兽派和表现主义演变而来的抒情抽象派,即:热抽象,它以康定斯基为代表,注重抽象形式的移情作用,其后发展出了抽象印象主义、抽象表现主义、非形式艺术、魔幻抽象主义、色域绘画、极少单色画等流派。另外一类是从立体派演变出来的几何抽象派,即:冷抽象,它是以蒙德里安为代表,注重数学性的几何抽象,其后发展出了新造型主义、至上主义、构成主义、光效应艺术、硬边绘画、极少主义等艺术流派。
1.2概念主义美学下的“反艺术的艺术”
追求非理性和自由,主张“反艺术的艺术”的杜尚认为艺术家不必画画,因为世界和生活就是艺术,人人就是艺术家,处处都是艺术,从而开创了一条概念主义美学的道路,沿着杜尚的这条道路,发展出了达达艺术、波普艺术、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集成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偶发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流派。
1.3此起彼伏下的殊途同归
具有天人二分的二元论的世界观和极端主义思维方式的西方人,在文化艺术的创造和实践中也自然不会按照单一的方向发展,西方的理性主义科学精神和人类征服自然探索宇宙规律的的意志更使得20世纪的现代艺术朝着形式主义和概念主义两个方向发展。它们不仅顺着历史的发展方向齐头并进,而且各自又沿着各自的发展潮流此起彼伏,直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极少主义和色域绘画的时候,标志着形式主义美学的现代主义走到了尽头,当出现取消文本的观念艺术的时候,标志着概念艺术美学的现代主义也走到了尽头。这时,极端抽象化和机械化的现代主义宣告终结。
2.艺术思潮影响下的现代园林景观
景观的现代主义感知的创作应该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时代的精神信念,就像人类在历史的某段时期某种感情的宣泄和表现首先反映在艺术上,但是同时应该迅速的折射到其他的社会生活中去一样。然而,本应该紧紧跟随着当代人类生活的设计以及科学技术条件的发展而发展的现代景观却发展的十分缓慢,和其他学科比起来,它尤为滞后。就像景观设计师和批评
弗莱彻·斯蒂尔在1930年说的“每个人都在想象真正现代主义的景观作品,这里真正的原因是现在还没有出现这样的风格和形式。我们这些景观设计师们在接受新思潮的时候总是落后于别的艺术家们”。但即使是落后,现在主义景观还是从其他的艺术门类中汲取了灵感,尤其是对时代反应最为敏感的艺术思潮,并且它也取得了自己的发展,逐渐的去努力的赶上其他学科的发展步伐。
2.1现代园林景观的形成
20世纪初期,人们开始受到现代造园雕塑以及现代工业化的影响,园林景观设计开始出现一些新的思路,工艺美术思想和新艺术运动思想的运用出现了流线型和自然形式的园林。
工艺美术浪潮的影响使得园林的设计开始从古典主义中发生嬗变,受拉斯金和莫里斯的影响,年轻的设计师开始重新考虑设计的艺术、制作的工艺和使用者的便利,作为“愉悦、坚固、实用”三个古典原则的追随者,这些原则重新设定了设计理论,并且产生了所谓的“工艺美术”风格。而新艺术运动浪潮使得自由的流线和自然形式被运用到园林中,这种风格也被称为“现代主义”。这两次艺术浪潮虽不是始于园林,不是始于20世纪,但是指引和统领了20世纪初期对现代园林景观的探索。
2.2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50年代,受西方现代主义的影响,景观设计师们开始将抽象的现代艺术与历史上规则式或自然式的园林结合起来,建造一些现代园林景观。而现代园林景观跟随着现代艺术经历了产生、发展的过程,产生了第一批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并且它没有按照单一的模式来发展,而是不同的国家的景观设计师,根据本国的传统文化和现实发展状况来进行设计,并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英国、美国、德国、丹麦、瑞典、巴西等。
2.2.1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园林景观的起步
1925年在巴黎举办的现代工业和装饰艺术国际博览会(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of modern industrial and decorative arts),简称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对法国也或者是全世界的景观设计发展是一次关键性的推动力量。那些小规模的设计作品正在试图将领域外部的美术和应用艺术的最新设计思路引进景观设计中来。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是盖佛瑞康的《水和光的花园》,此作品被限制在一块三角形的地形里,设计运用了这种三角形作为主要的思路,这种三角形被重复的运用到水池、玻璃、草坪等园林元素的规划形式中。这个作品反应的正是立体主义影响下的几何抽象派在景观中的尝试和应用。
2.2.2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园林景观的发展
克里斯托佛·唐纳德和弗莱彻·斯蒂尔是现代景观发展理论的奠基者和重要推广者,唐纳德在1938年完成的《现代景观园林》(gardens in modern landscape)中从理论上探讨了现代艺术影响下设计园林的方法,他提出了功能的、移情的、艺术的景观设计三方面。斯蒂尔是传统和现代景观设计风格见的过渡人物,也是欧洲和美国现代景观交流的关键人物,他将自己游历中得到的全新设计思想进行总结,并且应用到他自己熟悉的风格中,1938年的蓝色阶梯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纤细的栏杆扶手和厚重的石材基础,规整的平台与乱植的白桦林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纳德于1939年加入哈佛大学,他的现代主义教学方式影响了一批学生,斯蒂尔的理论和实践也同样影响了这批学生:詹姆斯·罗斯、丹·凯利和盖瑞特·埃克博。
2.2.3现代主义影响下的第一代景观设计大师
托马斯.丘奇:他是20世纪从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转向现代园林形式和空间的设计大师,丘奇早期的作品虽然不是传统形式的复制,然而他的创作手法仍是非常的传统的。后在1937年,他通过对欧洲的考察,研究了建筑设计师柯布西埃、阿尔瓦·阿尔托和其他现代主义画家和雕塑家的作品,并在自己的设计中开始有意识的尝试一些新的形式。他为1939年旧金山金门世界博览会(golden gate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设计的两个小的景观作品则成功地证明了他探索新的视觉形式发展存在的可能性,他追随着立体主义绘画,应用相关手法处理材质和色彩、空间和形式:在最终的作品中,曲线的形式运用,不同材质的表面和墙面,舒适的比例尺度感和全新的材料。丘奇的晚期作品中一样的在进行新的形式上的尝试:曲线的水池、锯齿形的线条等,因此,在他一生的设计中,注重引入立体主义的现代要素进行新的
形式的探索。
盖瑞特·埃克博:哈佛革命的发起者之一,他反对巴黎美术学院的旧式传统美学,他认为景观设计同环境科学必须遵守的原则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设计将会对地球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他认为现代景观由四方面的关注组成:“空间概念”(the space concept)、“材质概念”(the materials concept)、“社会概念”(the social concept)和“气候地域主义”(climate regionalism)。空间概念强调把三维的空间形式作为设计的中间媒介。材质概念重视材质固有的特质以及作为定义空间媒介的状态。社会概念是要首先满足人的需求的观念来创造适宜的景观。气候地域主义是关注某地区特定的气候条件来设计符合地域特色的设计。他强调“生命的景观”和“人性化景观的有机形式”。他从结构主义艺术的角度去探究空间概念的维度,从立体主义艺术的角度去关注材质本身和其表现出来的特质,从现代主义的综合特性中去把握地域的特性,景观的特性,人和自然关系的特性。
丹·凯利:哈佛革命的发起者之一,凯利前期的作品主要是在追求自由的形式和非正交的构图,后期则是追求水平元素的使用和网格、非对称的构图。而他对景观设计的贡献体现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对景观和建筑连接的几何形式的一系列探索。他前后期的变化受到了荷兰风格派的影响,荷兰风格派的美学特点最清晰的表现在蒙德里安的抽象画上,即一定的比例和尺度表现出的无限的秩序。从米勒花园的微型日本灌木创造的形式中,就可以看到荷兰派的影响,这个作品的灌木篱墙处于和巴塞罗那德国馆的墙体和柱网体系相类似的紫荆树干的方格网之间,凯利选择用相同的常绿植物作为所有的灌木篱墙,在削弱了空间的纯粹感的同时显示了一种比例尺度对无限秩序的表现和控制。,
詹姆斯·罗斯:哈佛革命的发起者之一,他的设计关注更多的是私家住宅庭院的设计,在1946年,他创造了一系列适合现代城市郊区“国际式”住宅的庭院模式。他的景观设计思想同凯利和埃克博一样受到了构成主义、立体主义艺术的影响,去关注景观设计的空间组织和平面布局。他认为“空间的有效组织依赖于高效的材料生产系统和基于此的快速设计方法”,“在创造有用的景观空间的经济性和效率性中发展出了三种主要的规划元素:维护、植物控制和地形控制”。他关注地形,认为大地是一种具有无限可能的可塑性材料。他关注石材,认为石材是景观和建筑构成的主体材料。他关注植物,认为植物是上帝的恩赐。他关注水,认为水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拥有无穷无尽的形式的可能性。
2.3现代园林景观的和落幕
20世纪60年代之后,现代园林景观伴随着艺术发展思潮——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进入了一个“现代主义”之后的时期,一个反思和重新认识现代主义的时期,园林景观也变得具有包容性,并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时期。此时期的现代园林景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在美国,出现了大量的新式的园林绿地,得到了实践,并且推广开来,促进了其他地区园林景观的发展。至此,后现代主义逐渐取代了现代主义,成了园林景观发展的主流。
总结:纵观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西方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状况,艺术和景观园林都是人类生活的某个方面,都是特定时期人类情感的表现,其中艺术这种方式更为直接,对感情的波动更为敏锐。而景观是人类特定时期审美观、价值观的经过人的综合提(下转第38页)(上接第34页)取后再创造,并显现在人类的生活中。20世纪上半叶的现代艺术作为本时期人类发展阶段的直接敏感反应,势必会对再现性的园林景观做出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设计思想的指导上,一种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一种对园林设计因素的新的理解,一种新的空间处理形式等。所以,一个时代的艺术和景观设计之间是有必然的联系的,我们可以从艺术的创作思想和方法中寻找到指引设计的理论思想,也可以将艺术的创作元素引入到景观园林的创作中,作为一名设计师,关注本时代的艺术发展动向也是自身的必备修养之一。
参考文献:
[1]金·莱文[美]著,常宁生 邢莉 李宏编译,后现代的转型[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12.
[2]王端廷 著,从现代到后现代—西方艺术论说[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46.
[3]马克·特雷布[美]编,丁力扬 译,现代景观—
次批判性的回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0-77.191-235.252-283.
[4]tom turner[英]著,林箐 南楠 等译,王向荣 审校,世界园林史[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308-337.
关键词:古典主义;四合院;私密性;街巷空间
1 设计渊源
法式合院是以法国为代表的建筑风格为设计原型的合院类住宅。法式合院的建筑立面造型和建筑细部脱胎于欧洲的古典主义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通常是指狭义而言的,即在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古典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认为艺术需要有严格的象数学一样明确清晰的规则和规范。古典主义者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而当时盛大恢宏的凡尔赛宫就是古典主义的代表作。古典主义建筑以法国为中心,向欧洲其他国家传播,后来又影响到世界广大地区。古典主义建筑作为一项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建筑师们仍然在汲取其中有用的因素,用于现代建筑之中。[1]
而合院类住宅,则脱胎于中国本土的四合院式住宅。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并由东西南北四面四堵墙所围合成的一个私密的院落。在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四合院约占民居的一半,“四合院”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成为今天我们见到的四合院。只有四合院的建筑布局,才是中国人普遍认同并已根深蒂固的住宅形式,而四合院的建筑规制所体现出的礼教意味和风水学考究,也代表了中华文明的严肃和厚重。[2]
四合院是封闭的内院式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有一种安全感和领地感,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居室是人类与自然的隔离界线,西方建筑就以此为根本风格,而北京四合院的封闭仅仅是相对的,它绝不将自己完全独立于环境之外而孤立存在,尤其是在中国这么一个“人情社会”里,它是将家庭院落、街坊邻里、社区地域综合在一起的居住形态,特别有助于形成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图1 合院住宅的视线分析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在建筑设计中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突出一种大气恢宏的建筑气势,让人心折;而我们的四合院是封闭的内院式住宅,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同时也绝不将自己完全独立于环境之外而孤立存在,而是将家庭院落、街坊邻里、社区地域综合在一起的居住形态尤其反映了在中国这么一个“人情社会”里的一个居住文化。那么两者是否有可能融合,在大气恢宏的外观下,也形成符合我们的居住方式呢?
在这样的一个思考下,我们最终将该理念成功融入了产品开发之中,形成了新一代的低密度住宅产品――法式合院,法式合院将传承法国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建筑立面风格,同时在内部继承发扬了中式的合院生活概念,使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主义审美观和恒久居住理念与中式生活习惯有机结合,将东方西方两大建筑起源合并到一起,形成新的城市经典。
2 优越性
法式合院的内部空间组织则是遵循了四合院的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优化,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居住习惯: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同时从通风采光考虑,同时扩大了正房(北房)的房间数。内部形成了私密院落,反映了一种中国含蓄的居住文化。合院住宅的庭院通过降低层数及通过建筑和连廊围合可以阻挡周围住宅对庭院空间的视线干扰,形成内部私密性。
从与独栋别墅的比较来看,合院有以下几个优点:
一、从空间组织来看,独栋别墅是一种开放式的构造,体现一种资源占有的概念,独栋别墅的庭院是一个相对开放性的空间;而法式合院的庭院是一种保证私密性的一种内部空间和院落的组织形式,同时和独栋一样也形成一个独自拥有的空间。
二、从与外部空间的互动来看,独栋别墅由于其资源占有的概念,所以将较多的外部空间纳入了内部,导致外部邻里之间的社区公共空间较少;法式合院在保证内部私密性的同时通过建筑间的灵活组合和尺度控制,形成宜人的街巷空间和邻里花园,强化空间的围合感和领域感,从而营造出安定温馨的邻里交往休闲场所。
三、独栋别墅由于核心在于强调各种资源的占有,因此坐落的位置大部分为远离城市的郊区,从而缺乏城市资源的支持;而法式合院是一种城市的产物,它并不脱离城市,而且还要在社区内部创造城市街区的感觉,同时也具有大面积的对称式公共绿化,大气恢宏,因此更加具有城市院墅的特征。
从与传统排屋的比较来看,合院住宅这一产品巧妙地解决了传统排屋相邻住户之间对庭院的相互视线干扰问题。合院住宅的庭院通过降低层数及通过建筑和连廊围合可以阻挡周围住宅对庭院空间的视线干扰。
3 规划设计方法和要点
在整体规划上,和独立别墅因放大私人领域而缩小公共交流空间不同,法式合院在保证内部私密性的同时,更容易通过建筑间的灵活组合和尺度控制,形成宜人的街巷空间和邻里花园,强化空间的围合感和领域感,从而营造出安定温馨的邻里交往休闲场所。尽可能将建筑外部的边角空间纳入内院,消灭基地中的消极空间。每栋合院均由南北入口的户型拼接而成,根据地块的条件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格局,每栋合院都是最小的规划单位。合院本身多户相连,比邻而居,但户与户之间相邻墙面局部留有一定间距。形成户户独门独院,相对独立的单体格局。
总图规划上采用规则的规划布局方式,前后幢之间以及建筑和道路之间基本保持平行关系。主要道路两侧尽量寻找对称的关系。每栋合院作为主要的规划单位,通过每四栋合院的围合形成局部的组团中心,设置景观节点。小区入口处及景观主轴线需放大考虑集中景观空间。小区内以步行为主,以营造安静的氛围。组团内建筑布置相互平行,边端有建筑的前后错落,形成组团的围合感。
外立面的建筑设计中遵循了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精神,以古典柱式为构图基础,突出轴线,强调对称,注重比例,讲究主从关系,建筑造型严谨,恢宏大气;同时也注重外部公共空间的邻里交流、活动的营造,将整个建筑和社区统一结合,犹如香榭丽舍大道重现。
经济技术指标上,法式合院组团的容积率一般在0.5-0.6之间,建筑密度一般在35%-45%之间,建筑层数一般是地上1-2层,地下1层,户型面积一般介于300-650m2之间。
4结语
“庭院”是人类永恒的居住主题,是住宅品质的重要标尺。而私密性以及建筑室内外空间的交流融汇是其最重要的两个空间属性,也是家居生活得以在庭院中延展的基本条件。法式合院在传承法式住宅尊贵气质的同时,又融合了传统中式的居住空间特点和文化习惯,使法兰西民族的浪漫主义审美观和恒久居住理念与中式生活习惯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创造出了既舒适合理又受到居住者欢迎的新的居住形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舞蹈
哲学
审美
一、前言
在人类进入20世纪的“现代主义”时期之前,这个最高标准的确曾孕育出数不胜数的艺术精品,但人类告别了l9世纪之前的“古典主义”时期已长达近百年后的今天,它显然让人觉得不满足了。
实际上,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自然天成的审美对象;而在舞台上,则有许多人为创作的复杂艺术品,两者都不仅能够给我们审美享受,而且能拓宽我们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关系的认识。这个认识过程不会阻止我们产生审美意讥因为,每个正常人在感知美时,都会有意无意地带上思考和联想。也就是说,这种思考和联想能够在不同程度上美化、补充、丰富甚至矫正感知的对象。因此,剧场舞者切切不可或不必将观众当阿斗,无需永远要以能唤起观众的快乐为己任,剧场舞蹈更无需永远看上去具有占典主义的传统美。
然而,多少个世纪以来,东西方的舞蹈一直都被当作是声色娱乐,因而,古典主义的美学一贯要求舞者具有某种令人快乐的本质,比如说漂亮的脸蛋、修长的体形、典雅的风度、幽默的情凋等等,这些都成了古典芭蕾舞剧的美学理想。
如今,当人类在21世纪的时刻,这种美学只能是运作于广阔无垠和包罗万象的范畴中的大量情趣和模式中的一种了。而对于新时代的现代舞而言.在特定的审美背景中,它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以丑的面貌出现。锐意改革的先锋派舞者们已经自行授予了敌意惹人生气的权利——他们可以冲着观众大声喊叫,或者作鬼脸,或者将聚光灯打向观众。
在弗里曼看来,“放弃思考艺术中那种令人不快的甚至是直白的丑,是一种不可原谅的错误,因为这种错误自私地剥夺了许多声音的听众和形象的观众冒险深入到意识中去的机会”。实事求是地说,丑在各门类艺术和美学中,从来都有一席之地。因为它具有美所不具有的种种品质:不仅能够丰富各门类艺术的内涵,拓展艺术的范畴,而且能够激活人们的容忍意识,激励人们的冒险精神。嘲弄人们的矫揉做作,升华人们的精神境界,并刺激观众的想象力。这一切使得我们不得不用赞美的口吻来谈论丑。
二、舞者的责任远非仅仅提供美与快乐
21世纪的舞蹈艺术中,舞者的责任远非仅仅提供美和快乐,而是可以为思考提供各种来自科学的粮食。名为《神经元突触》的现代舞。这个舞蹈从视觉上看,可以说一点传统的美感也没有,但评论家则感到,它简洁地暗示了自然科学和科学社会两方面的影响,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疏远和隔膜的人际关系,并使人想到,如若没有许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科学发现和知识传播,那张显微镜摄制的幻灯片投射到天幕上的神经元突触便很难发生在舞者身上,而绘画中所描画的神经细胞的树突也很难出现在舞者身上。
那种能够提供快乐的舞蹈当然也应有自己的位置,但已不再应是得到拓宽后的当代舞蹈美学中唯一合法的品种了。实际上,对美的统一概念之种种求索早就流行于其他门类的艺术评论、美学理论和各种谈话的基本前提之中了。通过某种统一的等式去寻求概念的美,已是一种过时的作法。美不再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仅属某种需要罢了。判断审美价值的标准也已是多种多样的了。那些长期以来强求快乐应该来自渚门类艺术的理论.可能会剥夺艺术的力量,并使其经常看上去显得肤浅。这种艺术只能成为一种过分铺张的娱乐。许多人从内心感到自己需要卷入到审美中去.但却错误地认为,结果必须是快乐。、从美学史来看,早在18世纪,英国的哲学家们就开始对丑持欢迎态度了,或至少不反对艺术中的丑。艺术中的丑最终被这些早期作家中的一部分人看作是审美范畴的,条件是需要将丑用于表现之中。
有时,美的概念是漫无边际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并且的确与那种限制性极大的“古典美的理想”联系在一起。这种现实给我们的思考是:莫让包括美在内的任何条条框框束缚我们的身心,更何况是某种模糊不清的概念——我们是21世纪的新人类。
三、“距离即美”说起
“距离即美”,这是古典主义美学的一大支柱。与我们通常的概念不太一样,距离恰恰常会为我们带来亲近。分离能够导致心灵沟通感的保持和延续,而过分的接近则会毁灭这种心灵的沟通感。我们对自己目睹、耳闻、思考、想象的东西感到亲密无间,根本原因是,在这种东西与我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距离,或者说,由于距离而没有发生利害冲突的可能性。中国人的一句老话“君子之交淡如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参考文献:
[1] 明文军, 呼唤多元化 培育舞蹈文化人——21世纪职业舞蹈教育的断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2] 黄明珠,关于建构新世纪高等舞蹈教育体系的一些断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3] 江铃, 舞为人师,行为世范——试论人文关怀下的高师舞蹈教育,[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04,(03)
[4] 吕艺生, 舞蹈教育与EQ理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8,(01)
[5] 陈永富, 21世纪舞蹈教育的人才模式构想[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6] 金浩,专业舞蹈教育的提升与文化素质并举——对21世纪舞蹈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04)
[7] 贾作光,知识舞蹈及其价值取向——知识经济带来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04)
[8] 徐颃, 未来世纪的舞蹈教育必须面对舞蹈产业化这一现实问题[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1999,(04)
【关键词】门德尔松 钢琴音乐 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无言歌 《仲夏夜之梦》
“门德尔松一生也没有写过比给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所写的序曲再好的音乐了。在这部幸运的作品中流露出门德尔松的才华的一切最卓越珍贵的东西。”
——谢洛夫
一、艺术生平
门德尔松(1809—1847年)是19世纪前期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者之一。其出生地为汉堡,父亲是一位精明强干的银行家,母亲的文化修养和娴熟的钢琴演奏水平受到当地人的赞誉。
家庭的熏陶和严格的音乐教育,促使门德尔松音乐意识早熟。他9岁登台演奏,11岁即已写出50多首作品,17岁在其家庭的“花园大厅”指挥乐队演奏为莎士比亚名剧《仲夏夜之梦》而配写的音乐,使听众喜悦而痴狂,被人称为“管弦乐精灵魔术”的大师。①
门德尔松从小就接受了启蒙主义者的思想,在他的家里,经常聚集诗人海涅、哲学家黑格尔,以及音乐家韦伯、莫舍列基、洪美尔等知识界精英。他与歌德友谊颇深,对前辈音乐家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等人的音乐崇拜有加,曾举办过多次音乐会,亲自指挥并演奏他们的交响曲、清唱剧等。自1829年起,门德尔松赴意大利、苏格兰、英格兰、法国等地游览并演出。游览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1835年—1843年间,门德尔松担任莱比锡布业会堂管弦乐团指挥,后该乐团以精湛的演奏水平而成为欧洲乐坛中首屈一指的交响乐队。1843年,门德尔松在萨克森王的赞助下,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院校——莱比锡音乐学院。以他为代表的莱比锡乐派,曾为德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847年春,因其姐姐芬妮突然病逝,使门德尔松的身体和精神受到极大的伤害,同年末,门德尔松与世长辞。
二、创作特征
门德尔松生活在19世纪初至中叶的欧洲社会极度动荡的年代。风起云涌的资产阶级革命与封建的复辟势力进行着殊死的搏斗。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作为生活在优越的家庭环境及从未遇到过挫折,且在艺术上一帆风顺的门德尔松,对此则置身度外,反应冷漠。加之所受到的严格学院派教育这诸多因素,都深刻地影响着他的艺术理念、美学追求和音乐风格,从而形成了与同时代作曲家所不同的创作特征。
(一)崇尚古典主义艺术
门德尔松很小时父亲为他请的音乐理论启蒙老师,就是一位古典主义和贝多芬的崇拜者。15岁时,他的老师采尔特曾郑重地对他说:“亲爱的孩子,从今天起,你不再是我的学生了,而是我的同事。我以老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声誉,授予你同事的称号。”②在他的教导下,门德尔松对巴赫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养成了压抑创作激情和音乐构思追求均衡的习惯。1829年由他发掘并指挥的巴赫杰作《马太受难曲》在柏林歌唱学院演出,致使这部尘封近80年的作品重现,使巴赫恢复了其在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触发了大众对巴赫音乐的新兴趣。由此门德尔松声名大噪,据当时人说:“除巴赫之外别无上帝。门德尔松是他的预言家。”门德尔松对古典主义音乐推崇与尊重,而对像柏辽兹、肖邦、舒曼那样革新家的音乐,门德尔松并不买账,也不能完全理解。而表现在教育上,他主持的莱比锡音乐学院,则贯彻了一种以古典主义音乐占主导的教育体系。诚然,该体系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训练至关重要,但由于缺乏对学生音乐革新发展的教育,遂使该学院在以后的音乐改革浪潮中成为音乐保守思想的温床。
对古典艺术的崇拜与喜尚,反映在音乐创作上则表现为观念上的中庸之道。如注重感情和理智的平衡,结构上讲究匀称、严谨,旋律上追求和谐、统一,等等。虽然体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特征,如抒情、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对奇幻艺术的追求等,但缺乏浪漫主义作曲家那种激情和情感表现的夸张和戏剧性。体现的是一种古典主义美学观念和柔美、明朗、平静、高尚和典雅的音乐格调。
(二)追求幻想和抒情
幻想和抒情,是门德尔松音乐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1821年,韦伯的歌剧《自由射手》初次在柏林上演,这位年方21岁的青年在看了该剧后,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接受了这种“对于富于幻想的浪漫主义的嗜好”。在门德尔松的作品里,这种幻想,往往是和民间的神话、传说故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音乐中所塑造的仙女、山神、巫师等幻觉形象反复出现,体现了一种幻想与现实世界、与内心的愉悦融为一体的情思。但这种音乐中的幻想,没有阴晦、邪恶的色彩。而抒情,则是一种有节制的情感抒发。如其《b小调无言歌》,全曲感情虽兴奋而热烈,但速度维持不慢不快的状态;引子部虽情调欢快、活泼,但其后却未展开;在尾声部,虽已呈现出音乐戏剧性发展,但并未出现,而后逐渐减弱并随之消失。又如《仲夏夜之梦》,作曲家突出表现了对民间神话的幻想,采用的是一些童话般的怪诞形象,完全是古典主义式的描绘欢乐的手法。就连孩童听后也不会惊怕,从中看出,其音乐与莫扎特的音乐颇有相似之处。
(三)钟情大自然
门德尔松的许多作品,充满着大自然的诗情画意。如《g小调威尼斯船歌》《赫布利底群岛》序曲、《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程》《格兰交响曲》《仲夏夜之梦》等均是其对大自然描绘如画的音乐典范。③
《仲夏夜之梦》是门德尔松的名作,是其古典的理念与浪漫的意境相结合的一个重要体现。其对大自然的细腻感受和深刻理解令人惊叹。而富于仙境及大自然美妙绝伦色彩的音乐画面,给人以飘逸和令人神往的感觉,是作曲家幸福生活和开朗心境的真实写照。柴可夫斯基曾评价:“这部美妙作品的艺术命运是多么奇怪啊!它出自一个17岁的学生之手,这位学生后来获得了全世界声望。”又如《赫布利底群岛》序曲(原称《荒凉岛序曲》),是作者1829年游览苏格兰时所作。在去该岛的船上,门德尔松虽晕船严重,但完全被芬格尔壮丽的山洞所倾倒和陶醉。当时他立即写了一段旋律,“这便是被后人称为‘大自然音乐’发展里程碑的《赫布利底群岛》的前八小节”。而这种对海洋景色的描绘,以及心理感受,却用传统的奏鸣曲形式来表现,令一些理念更为张扬、激奋的作曲家所不解。④
三、钢琴小品无言歌
无言歌(又称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钢琴器乐小品,在其钢琴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作曲家真实感情和内心世界的抒发,很像是他的“音乐日记”或“音乐素描”;有的则认为这是反映了由作者剪裁而成的写幸福生活的片断。其结构短小,形象单一,抒情性强,且具浪漫色彩。集中反映了他的创作个性和追求器乐声乐化的倾向。曾被俄罗斯作曲家安东·鲁宾斯坦誉为“抒情作品和钢琴妙品的宝物”。
无言歌计8卷,由48首小曲组成。音乐形象集中、凝练、富于诗意,感情表达细腻、热情、温馨和高雅。除《春》《纺车》《威尼斯船歌》《猎歌》《送葬进行曲》等少数作品外,大部分作品的标题是后人根据作者反映的形象特征而加的。
在众多的小品中,尤以《春》(《春之歌》)最具代表性,是门德尔松最为出名的一首,曾被改编为管弦乐和轻音乐。全曲共分三段:第一段为全曲的主题,旋律及伴奏织体充满活力,其悦耳、优美动听的和声,向我们展示出春天那动人的盎然画卷;第二段为起伏跌宕的旋律、大跳的音程及丰富多彩的伴奏,使音乐进入了对春天的赞美之中;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音乐主题。旋律清淡、素雅的色调,从远处向我们展示春天的壮丽和如诗如画般的美丽景色。随后旋律、音量、力度逐渐伸展、加大和增强,将全曲推向。⑤
结语
在浪漫主义作曲家群体中,依据艺术观念和创作特征来划分,如果说柏辽兹、肖邦、舒曼、李斯特等为激进乐派的话,那么,门德尔松、勃拉姆斯亦可称为稳健乐派。换言之,前者为浪漫的古典主义者,他们都追随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后者则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者。二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有机整体。探讨门德尔松钢琴音乐的艺术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主要文化背景,有益于我们更全面而深入地认识浪漫主义音乐。诚然,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风格为他赢得了赞誉,也引起圈内同行的非议。但他对古典主义音乐遗产的尊重,以及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操和对德国音乐发展所做的历史性贡献,则是举世公认的。
注释:
①李秀军.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分析与鉴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28.
②陈东.西方音乐史教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274.
③管谨义.欧洲著名音乐家评传[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296.
④刘延立,沈永华,高凌瀚,编译.西方音乐漫话[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262.
关键词:拉斐尔前派;美学思想;英国工艺美术运动
一、拉斐尔前派及其美学思想
1849年3月24日,“P.R.B”三个大写字母第一次来到大众面前。但丁·罗塞蒂将它签在自己的作品《圣母玛利亚的少女时代》这幅画的左下角。在随后的一个半世纪,这个签名将持续响彻英国。拉斐尔前派的创始人包括但丁·罗塞蒂、约翰·米莱斯和威廉·亨特,他们都就学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但是他们不满于学院派绘画的死板和空虚,而是对拉斐尔以前的中世纪艺术充满兴趣,认为中世纪的绘画艺术情感真挚、形象朴实生动,因此三人推崇拉斐尔以前的艺术精神,并希望用这种风格拯救当时英国的绘画。在拉斐尔前派成立之前,著名的思想家约翰·拉斯金在《现代画家》中对艺术家提出了师法自然的要求。拉斯金对透纳作品价值的重新解读改变了大家对透纳的认识。拉斐尔前派受书中思想的影响,将其奉为纲领。拉斯金曾经写道:“绘画的至关重要的原则,就是人必须用他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具备两个为大众所公认的特征:第一是绘画方法上的精细,第二是具备诗意和浪漫的气息。我们可以从拉斐尔前派艺术家的艺术原则中直接感受到其对拉斯金美学思想的继承:“1,检验和藐视一切陈规;2真实地反映现实,特别是最简单、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3,主张艺术门类之间的交融,提倡学科互补;4,寻找新的绘画题材,特别是从经典的作家作品中寻找灵感。”
二、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及其美学思想
1851年,在伦敦水晶宫中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将工业与艺术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了。展览上的家具、生活用品等等由于工业化批量生产,只重数量和效率,设计水准却下降了。水晶宫世界博览会引发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忧虑,拉斯金认为,艺术家已经脱离了日常生活,只沉醉在过去的迷梦之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求手工艺与艺术相结合,要求工匠与艺术家的结合。新时期的设计必须基于对自然的观察,以及将观察的结果反映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威廉·莫里斯为代表的一批设计师将拉斯金的思想付诸实践,成立了自然主义设计风格的设计事务所和行会,莫里斯商会主要成员均来自于拉斐尔前派兄弟会或与兄弟会交往密切的群体,包括但丁·罗塞蒂、福特·布朗和菲利普·韦伯等7人。以莫里斯为代表的工艺美术运动的设计注重曲线和装饰性,追求自然元素美感,追求精美,在流畅的线条下深藏着世纪末的怀旧情感。“它所倡导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运用的精英主义态度,它的知识分子良心思想和执着精神,它的迷离精致的设计产品和展现出的乡愁一般的文化内蕴,都令这一运动具有唯美与感伤的美学和文化意义。”
三、拉斐尔前派美学思想对莫里斯商会的影响
(一)自然主义美学思想的继承
拉斐尔前派对自然的忠实学习和反映的原则,受到约翰·拉斯金的理论指导,并且被莫里斯发扬光大。在莫里斯商会的作品中,尤其是其壁纸和挂毯的图案取材于自然中的石榴、玫瑰、雏菊、向日葵等花卉,进行变形夸张和平铺处理。其设计的图样充满了有机的自然主义色彩,曲线繁杂动人,生机勃勃。比较米莱斯的画作和莫里斯商会的壁纸,可以更直观地感受两者在自然主义美学方面的继承和发展。莫里斯商会的作品无论是作为主体的大朵花卉和卷草,还是作为背景的小雏菊和细小的茎叶,都被细致地描绘,画面中没有直线,线条富有层次感。米莱斯的《奥菲利亚》,植物描绘逼真有层次。无论是前景中的水仙,奥菲利亚手中的花朵,还是背景中的百花,都毫无省略地精心绘制,并且层层深入,呈现出纵深感。
(二)古典题材和宗教色彩的偏爱
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成员对古典主义泛滥的局势感到失望,放弃了学院派的绘画传统,而将目光投向拉斐尔以前的时代,亦即中世纪。虽然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因其风格惊世骇俗而备受指责,但是其题材却很传统,大多围绕宗教和神话故事。莫里斯商会制作的挂饰中,除了部分以植物纹样为主外,带有人像的挂毯主题均来源于宗教或古代神话故事。《圣杯》系列是莫里斯商会挂饰制品中最为著名的一个系列,创作与1890年到1894年。这一系列作品取材于亚瑟王的传说,表现了“寻找圣杯”的故事。亚瑟王的传说是英国文学和艺术的重要源泉之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莫里斯的复古倾向。《圣杯》系列挂毯和罗塞蒂的《圣母领报》,挂毯上中间白衣女子的形象与《圣母领报》中的圣母有几分相似。左数第三个手中执头盔的白衣女子,其相貌与发型可以让人联想到罗塞蒂一系列作品中的模特的神情。综上所述,诞生于19世纪末期的拉斐尔前派在充满革命和变革气息的维多利亚时代形成一股复古又创新的新风潮,受约翰·拉斯金影响,其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美学观念勇敢地与当时的艺术风尚相悖,预示着新时期的审美倾向。他们的观念随着成员各自的事业发展而融入到其后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中,将自然主义和中世纪复古倾向发扬光大,并成为现代设计的先声。
【参开文献】
[1]巴林杰.拉斐尔前派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拉斯金.前拉斐尔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蒲海丰.罗斯金与维多利亚时代文化思潮[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有感
沃尔夫林是瑞士美学家和艺术史家,是形式主义美术史研究方法的奠基人。《艺术风格学》这部作品是沃尔夫林研究艺术风格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他考察了15至17世纪的艺术史,并对艺术家作品的风格进行分类,通过比较分析各个时期多种艺术形式的区别,提出了五对概念,分别是:线描与图绘,平面和纵深,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的统一和同一性的统一,清晰性和模糊性。
五对观念各有侧重,在线描与图绘方面,沃尔夫林认为16世纪的古典艺术倾向于线描,而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艺术侧重于图绘。这对概念反映出两种不同造型的基本要素和观察方式,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在平面和纵深方面,则是与作品的空间视错觉有关,探讨的是如何构建,突出三维空间感。沃尔夫林认为,在古典艺术中,绘画作品经常把空间处理为平面,互相平行并且与作品表面平行。而在巴洛克风格的作品中,对角线的延伸所产生出的纵深感,会给艺术作品带来一种不断延伸的深度。在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方面,这对概念体现了构图与图外环境,个别形体与相邻形体的关系差异。封闭的形式习惯从整体看问题,诸多要素都呈现出一种完美的平衡关系。而开放的形式则习惯与外界产生关联,形成一种无限扩张的延伸感,这一点在巴洛克风格艺术家鲁本斯的画作中体现得很明显。多样性和统一性这对概念,则反映的是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差异。古典艺术习惯于使各个部分成为独立自由的组成部分来达到统一,而巴洛克风格的作品则取消了各部分的独立性以便更好的同一整个主题。从文艺复兴的作品到巴洛克风格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画面由绝对的清晰转变为相对的清晰。以丢勒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艺术家的作品所呈现出的清晰的风格,与伦勃朗这种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晦暗朦胧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沃尔夫林对这五对概念的鲜明对比与清晰解释,让人们清楚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与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之间的巨大差异。总而言之,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是用线条塑造的、平面的、稳定的、清晰明确的、封闭轮廓的;而巴洛克风格的作品是图绘的、块面的、动荡的、模糊的、无限开放的。
至于哪种艺术风格更好,孰优孰劣,作者并没有明确的看法,而对于我而言,也不能妄自评价。有的人可能认为这些艺术形式有些过时,但是我觉得艺术是一个时代的体现,我们需要将艺术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去欣赏。因为艺术家不可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它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来利用某些视觉的可能,来表达一种时代精神。从沃尔夫林的这本书里我们学到了一些比较分析的方法来鉴赏分析作品,而至于如何去领会作品背后作者的思想、主题、内涵、乃至整个时代的精神,都需要我们继续学习、提高才领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