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的行动范文

心理学的行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的行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的行动

第1篇:心理学的行动范文

〔关键词〕行动力;积极心理学;幸福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20-02

积极心理学为提升人类幸福感,提供了健康方向。这要感谢马斯洛,他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曾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要感谢荣格,他提出对生命意义进行研究;要感谢易经,它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告诉我们中国文化中的积极心理学;还要感谢塞里格曼・谢尔顿( KnnonM. Sheldon) 和劳拉・金(Lawra King)等多位教授,他们把积极心理学推广到全世界。

教育塑造人的价值和生命意义,应该是积极的、健康的、温暖的与和谐的。这个理念符合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积极品质、活力与美德”的本质特点。作为教育基础的中小学,更需要在孩子们纯真的心灵中根植积极品质,充分挖掘学生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实现人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世界和谐的理想。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省会城市,石家庄经济与文化都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发展需要倍加努力。所以,我们选择围绕营造中小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的心理品质来设定教育发展目标。从1995年探索起步,到今年,石家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过了十五个年头,这十五年,可以说是探索与实践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十五年。

第一个五年,我们选择了几所理念先进的学校,委托他们研究促进中小学生积极品质形成的因素,发现两个环境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这个研究结果使得我们把研究的第二步,锁定在了如何营造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学校环境,如何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第一中学、28中学等一批学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第二个五年,是我们培养具有积极发展能力和预防能力的教师队伍的五年。我们专门成立了“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咨询师培训规划”。以人为本,关注学生情感的体验与发展,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是培训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学校心理咨询师要走“学者化”道路,向着科学、制度、职业、规范化发展。

第三个五年,石家庄市教育局联合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和省会文明办成立了“石家庄市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中心”,同时启动未成年人心理维护三级体系建设,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学校环境,让心理健康教育的春风吹到每一位中小学生心中。一个中心、26个分中心、245个三级站点,2000名心理咨询师,形成了石家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良好局面。2012年,心理咨询师将覆盖石家庄市每一所中小学。

我们知道:教师是学校教育的执行者,全力提高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职业使命感,让有幸福感的教师培养获得幸福感的学生,既是对教师生命的尊重,也是对中小学生教育环境的适宜营造。这是石家庄市在2009年启动《教师健康促进工程》的重要因素。

第2篇:心理学的行动范文

1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是声乐学习的前提保证

每一位声乐教师都知道:学习声乐的需要和学习声乐的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源泉和心理因素。他们是学习的始动因素,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是个体发动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其本身也是声乐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渗透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产物。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声乐动机和学习声乐兴趣等因素,是促进声乐教学的有效方式。学习声乐动机作为行为动机之一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因素,是一种满足个人知识需要和情绪需要而渴望了解认识声乐的心理状态。

声乐认知的需要是一种以获得知识技术、技能和解决歌唱技巧为目标的需要,即一种求知的欲望。这种内驱力主要通过学生对歌唱艺术特别感兴趣、喜爱、想学、想唱的内因驱使需要了解声乐知识,如学习歌唱发音技术、歌唱发音技能、歌唱发音技巧等以及如何掌握、处理音乐表现的各种心理因素的表现。这种认知是具有潜在的动机力量,这些潜在的因素是通过长期的亲身实践、听觉感应、体验、有目的地反复训练以及不断取得进步而逐渐形成,使各项能力稳固下来。而且在学习歌唱的过程中,由于多次训练、实践及演唱的成功体会到一种满足心理的乐趣,逐渐巩固了最初的求知欲。从而又形成了一种以较稳固的学习声乐动机。是动机的特征鼓起干劲,唤起维持行动,指导动作方向,使行动指向更具有一定的目的。简言之,学习声乐的动机具有启动性,因此,根据学生各自心理的不同活动,可以激起动机的深度,而且学习声乐的动机一旦引起,学生的行为就表现出对声乐艺术的追求或从事声乐这一活动的主动积极情感、态度以及强烈的专著精神和顽强的持久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力量。

学习声乐的动机的始发因素有的是机体自发地,如一些声乐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它们具有良好的音质,音色,乐感等,还有的是由学生自身需要得到发展而引起,有的则是由外界某事物刺激而引起,如看电影及音乐会或演唱比赛中某位歌手的演唱及某首特别欣赏的歌曲令自己十分陶醉而引发心里非常想学,想唱……。外界引发出的作用称作激励,激励动机的外界刺激一般称为诱因。在需要这种诱因、目标发生联系之后,便形成了动机诱因状态。这种情况下个体会对能满足自己一定需要的事物或情景产生明确的向往和追求,如有的学生想从事声乐教育,做一位人人尊敬的声乐教育家;有的想做一名歌唱演员等。诱因具有诱发或激起目标,有指向行动的作用。从声乐教学心里学的角度研究分析,利用这种自发地积极性调动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勇于实践探求声乐奥秘的学习精神。激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就是提供诱因,以促使学生把自己的行为指向努力学习,不断实践。声乐教学心理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了这种由于获得声乐知识,技术,技能,技巧的本身而产生的兴趣的动机对学习声乐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2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有效方法

学习声乐目的和学习声乐动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目的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声乐所要达到的结果,而学习声乐动机是促使学生在达到那个目的地某种动因。具有同一目的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如同是学声乐的尖子,因学声乐的动机往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认识到这是自己的责任,有的则可能是由于要达到某些物质要求或奖励,而学习声乐动机。相同的学生其目的也可能会不同,有的同学目的小些,近些;有的同学目的大些,远些,正如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一样。学习声乐的动机和学习声乐的目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为目的常常是产生动机的逾期对象或诱因。并对动机的发动和维持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所以,学习声乐的动机和学习声乐的目的两者难以截然分开。但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细致的观察与了解各自学生的不同理,引导学生学习声乐动机与学习声乐目的向正面发展。

声乐是一门及其复杂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和学习的持之以恒,如在正确的呼吸、发音管状的形成、声音位置确定的反复训练中,有的学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还能坚持不懈,而有的学生受意志品质或情感因素的影响,则半途而费。故学生必须有强烈的、正确的学习声乐动机成为推动学生学习声乐的有效内部动力,才能使学生由量变到质变达到所要培训的目标。

学习声乐动机和目的,一方面能决定学习的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学习声乐的效果,学生如果确立了正确的强烈的学习声乐动机和目的,就能把自己的专业学习与社会事业联系起来,把学声乐看成是一种职责,并能通过学习歌唱艺术体验到无穷的乐趣,情感得到升华,在学习时方向明,动力足,注意力集中,克服困难的意志强,百折不回。反之,学生如果学习声乐的动机与目的不纯正,处处为个人打算,或学习不积极,学习声乐目的不明确,就会一定程度的影响学习效果,并直接影响声乐教学质量。由此说来,声乐教师在进行专业技术教学的同时应适当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的相辅相承,内因促外因,抓住有效地心理因素进行声乐教学,从而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那么我们如何应用到声乐教学中来促进声乐教学效果呢?试以歌唱呼吸为例,在歌唱呼吸教学时,教师经常用闻花动作教学生体会胸腹式呼吸,即深呼吸,有的学生认真的去做,细心体验,也有的学生不得其要领只能机械的浅呼吸。此时如果教师改变一下教学方式,不仅要求学生闻花,而要通过认真细心的闻来辨析一下玫瑰与百合或几种花的香型。教师只要稍作点拨,课堂气氛就改变了,学生的情绪和兴趣油然而生,气氛之所以活跃,是因为花是美丽的,凡是热爱生活的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而且谁都想通过认真的闻来验证几种花朵的香性,来证实自己的灵敏与准确。但其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用辨析花的香型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习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得到了有效发挥。在学生有兴趣且认真的闻花中去体会吸气感觉:缓缓的吸,短促的急吸,深吸等不同程度的呼吸,进而解决歌唱时的正确呼吸。教师运用有效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被动变主动,把抽象性知识化难为易,增强了声乐教学的课堂效果。当然正确的歌唱呼吸还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才能形成,教学中的很多实例充分表明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对学习声乐越感兴趣,学习越有信心,学习成绩也会越好。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善于运用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会使声乐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

再之在声乐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功能尤为重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类情绪和情感一经发生,就对人类社会起作用。而且音乐具有比任何其他艺术有更快更强烈的影响人类心情的功能。从17-18世纪上半叶,在音乐文化中以巴赫与亨德尔的创作为代表的巴洛克时代的乐曲与声乐方面就有了一条美学原则“情感原则”使情感和其他精神状态在音乐中有了发展。所以我们常常这样说,音乐是情感艺术,情感是音乐的生命,而情感可直接影响人的道德行为,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对培养人的道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就声乐艺术而言有着更直接的因素,古语说的好:“丝不如竹,竹不如肉”通过歌唱家的技艺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感情表现得比乐器、比图画、比雕塑都更美、更自然、更生动。因为声乐不仅是用语言来表现,还有撼动人心的音乐加以解释。如一曲《黄河怨》悲惨的哭诉,会使人有一种无限凄凉、哀怨、愤满在胸。而另一首旋律清新流畅,脍炙人口,琅琅上口的《我的祖国》却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奋斗的勇气,给人以生活的力量,更给人难以忘怀的记忆。语言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与人生完美的再现,与情真意切的艺术表现,使歌曲音乐形象形成完美而又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同时,歌唱者与听众均在动听、动情、感人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和感染。所以如何调动情感因素,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对声乐教学的诸多方面都是有一定裨益的。达尔文从进化论观点出发,认为人的认知和行为功能即动机、情绪具有更为概括化的驱动性质,它可以动员机体内的生物化学能量,使机体处于环形和激活状态及各种行动之需。如在声乐教学中不论是师生情感的交流,或是教师的良好的教态以及示范作用与美妙的声音或采取其它方式,都能感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激发兴趣以及给学生创造出积极态度与主动参与的意识。只有激发起学生歌唱的激情,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情绪好的时候,各发音器官才都是处于开放状态,自然放松,对调节发声器官的功能性动作感觉好。如两肋张开、腭盖高抬、保持吸气状态等,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发出的声音也比较优美、舒展、动听、符合字的部位,而且由于精神饱满、精力集中也易于做到既有力度又有支持点,使声乐教学就收到良好的效果。不然,一切美都不会得到很好的传授与发挥,也就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声乐教学质量。歌唱艺术是形成美的观念、产生美的效应、是陶冶身心的一种情感教育。诚然注意调动学生情绪、情感因素是完成声乐教学任务的可靠保证。

声乐是一门艺术,歌唱发音是一种技术。在声乐教学中用多讲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有助于学生歌唱技能的形成。但是也不能忽略歌唱技能是一种复杂的技能,有关理论要涉及到文学、美学、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等许多学科知识。所以,加强有关理论的学习、探索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只能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难提高教学效果。

第3篇:心理学的行动范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教育能力、教科研能力、专业实践能力

目前,在我们教研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正有条不紊地积极进行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是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教研组应用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一直本着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理论,探求以互动促自主,以自主推互动的客观规律,研究新的师生互动方式,推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施教的方式。作为实施互动式教学的教师,则应该满足时代的要求,课改理念的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先进的教科研能力,专业的实践能力和富有感染力的人格魅力。可见,教师的能力对推进课改进一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互动式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提高自身的素质来满足互动式教学对新型教师所提出的新要求?以下是我个人在实施互动式教学中对教师自身要求的一些浅显认识。

一、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互动式教学恰恰强调了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交互发展的过程。教师侧重于创设不同的情境,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就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二十一世纪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而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教师。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们广大的教师首先应成为学生的表率。而要想成功地实施这个变革,教师应纠正头脑中的一些陈旧观念改变以往不合理的认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观。做到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其次,教师要改变以学习成绩论好坏的人才观。不可否认,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理应把学习搞好,但这并不是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条件。教师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他们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每一环节的学习当中。

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呢?首先,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来说,应该培养健康乐观的性格。具备较强的责任心、热情、健谈、善与交流、合作、诚实可信、宽容、自信、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创新。总之,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良好的性格,多观察、多实践、多磨练。其次,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有助于提高教师在同学之间的威信和影响力。在学校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主动与学生沟通和交往,多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他们,以热情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们,和他们交朋友,让他们在内心深处接纳你,这有助于你课堂教学的积极展开。

二、要提高教师自身的教科研能力

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一个质的飞跃,它主要关注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教学是一门艺术,它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的机体,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探索教学规律,对教材、教法和学生的特点、个性差异等因素进行深入的钻研,推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要想自身得到发展,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教科研素质的提高,只有切实提高一线教师的教科研素质,才能让教育科研走进课堂、研究课堂、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

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也是教师教育观念、科研意识、知识素养、自身教学素质、心理品格的综合表现形式。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而且具有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便成为推进课程改革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需要。那么,如何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呢?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集体备课。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参加集体备课是提高自身发展的最简捷、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集体备课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可以补充专业知识的不足,可以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集体备课中,教师说设计、议教学、谈反思、解困或,体验思考,针对学情进行独特设计,共同寻找对策,在交流合作中互动,促进教师形成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同时,也服务了学生的发展。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否则难以实现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充分地备好学情,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为他们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动起来,参与到学习当中,自主地探究、获取知识,使得每位学生通过此堂课的学习都能够有所得。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反思。反思是教师学会教、学生学会学,发挥教师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追求教育实践合理性的过程。其实,反思的很大一部分应当着眼于教学的成功而不仅仅是失败之处。假如教师能够在教学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教学得以成功的原因,他们今后的教学成功的机会就会更大了,这就是一种借助反思由积极向更加积极的递进。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教学机智、学生创新、再教设计等撰写在案例、教学日志中。总之,一有所得,及时记录,只要长期积累,坚持不懈,必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收获。

三、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教师也应该与社会同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专业知识,以满足学生对这个多元化社会的需求,并达到教师终身学习,与学生一起成长的目标。

第4篇:心理学的行动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 活动 引导

从初中步入技工学校,是学生踏入社会前的过渡阶段,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将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在心理上会产生如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生活等方面更多的心理困惑问题,这就需要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体现活动性,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心理训练,激发相应的心理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符合现代少年的生理、心理上的特点,匹配最佳的活动形式。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要适时传授心育知识。教育者要引导激发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调控情绪,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一、团队合作游戏活动

为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使学生通过游戏活动领悟心理知识。例如:“团队合作”的游戏,要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工作任务,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自身团队的荣誉感、使命感、忠诚度,责任心、意志力。这类游戏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无敌风火轮》活动目的:培养学员全力合作,团结一致,攻坚破难的团队精神;培养自身团队的荣誉感、使命感、忠诚度,以及责任心、意志力;培养作风严谨、服从领导指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增强队员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

二、扮演秀活动

老师提出角色人物,让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使学生充分体验角色心理,模仿与学习角色的心理与行动。如在“无敌风火轮”中设计“我是指挥者”,让学生扮演指挥家的角色,充分体验作为领导者的情感,进而产生心理位移。例如:“假如我是学生的领导者”,我会劝导学生走上学习路 ,我会引导学生走进文明班,我会……

三、讨论活动

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中心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注意要保护学生的自主意愿和隐私权,例如:正确评价自己的优势、劣势,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学会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会记录心理成长历程。如:自己是否有足够信心?自己的潜力如何?是否能正确面对挫折?

四、才艺表演活动

本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增进了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勇敢地表现自我,让同学们看对方身上的优点,“学最好的别人,做最好的自己”。本活动特别能激发学生的价值感,引导学生正确悦纳自我,赏识自我,充分树立起自信心。比如:演示自己的才艺(唱歌、变魔术、篮球技术),展示自己的照片、习作、小发明制作等。备注:表演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五、你我他倾诉活动

第5篇:心理学的行动范文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是指由于围产期窒息缺氧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伤,患儿生后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后遗症的表现。如果不经过积极正规的治疗,患儿的死亡率高,存活者常留下或轻或重的神经后遗症。HIE不仅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生命健康,并且是国内外伤残儿童重要病因之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1]。在国内外围产医学界中,至今对HIE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对传统常用药物如苯巴比妥钠、地塞米松及甘露醇等,国外严格的对照研究发现,这些药物对脑损害及预后的改善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儿大脑与成人大脑在发育和功能等方面存在有巨大的差异[2],对成人安全有效的药物并不一定适用于新生儿。由于近年来对HIE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很多进展,因此,根据发病机制去寻求改善脑损害的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围产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HIE发病机制和合理用药的实验研究基于动物实验,要力寻解决HIE治疗难题的途径,首先要涉及HIE模型的制备。长期以来,围绕着如何建立一种适用有效的HIE动物模型的问题,国内外医学工作者做了长期大量的研究工作。

1 模型动物的选择

缺氧缺血造成的脑损伤在不成熟的大鼠、兔、绵羊及猴等实验动物模型中得到证明,这些模型也已经提供了大量重要的信息,不仅阐明了组织损伤的病理和生理机制,而且为各种特殊治疗策略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因此,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常以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动物作为研究对象。Yager 等[3]曾在2004年作过统计,在200多种新生儿HIE相关动物实验中,大鼠应用最广泛(29%),接着是猪(25%)和羊(20%)。在这些动物模型中,胚胎期或新生的恒河猴和未成熟的大鼠被研究应用得最广泛,因为这两种新生动物在神经解剖及生理复制等方面与人类最为接近,其中新生大鼠优势更多,如容易获取,母鼠孕期短、繁殖快,1窝可生8~15只,费用低,有利于实验条件的控制,而新生猪、猴、羊等来源较困难,死亡率高,费用高。因此,长期以来,国内外医学工作者常把新生大鼠作为研究新生儿HIE的首选实验动物。

2 模型动物年龄的选择

用于新生儿HIE实验的模型动物有很多,我们以应用最多的新生大鼠为例。不同年龄的大鼠其大脑发育程度是不一样的,研究发现,新生7 d大鼠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不成熟的,其发育程度类似于孕32~34周的人类胎儿或新生儿[4],大脑皮层的神经分层完整,生发机制退化,白质也已有少量髓鞘形成,其能量代谢、神经递质、血流动力学、蛋白质代谢以及免疫炎性改变等均能被很好地加以特征化[5],其继发能量衰竭及脑电图类型与严重窒息新生儿的临床发现相似,这对于评价神经保护药物的短期和长期疗效尤为重要。因此长期以来,研究者大多采用新生7 d的大鼠作为新生儿HIE模型动物。随着研究的深入,超低龄大鼠(如生后1~2 d大鼠)也被用于试验中,并且揭示出极度不成熟大脑在损伤易感性上有重要的差异,这为新生儿HIE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和新生7 d大鼠相比,超低龄大鼠的脑损伤要求更长时间和更严重程度的缺氧,而随之产生的同侧脑皮质下白质损伤也更加严重,主要是少突胶质细胞的始祖细胞的死亡,这种神经细胞虽然是过渡性的,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过早死亡也许能更好地解释在许多早产儿中普遍存在的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以及单一的脑白质损伤现象。

3 模型动物的诱导方法

建立动物模型的过程应该尽量与新生儿HIE发病过程相似,这样才能更好地模拟新生儿HIE的发生发展。单纯缺氧或单纯缺血或缺氧伴缺血是诱导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常用的方法,这些方法在某些研究细节上有着明显的差别。长期以来,国内外采用的新生儿HIE动物模型的诱导方法主要有:

3.1 经典法

该法由Vannucci于1981年在Levine的成年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基础上经过改进而建成,至今二十多年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生后7 d大鼠麻醉后行左颈总动脉结扎术,术后恢复4~8 h后置于氧浓度为8%、环境温度为37 ℃的密闭容器内持续缺氧3.5 h。该法具有不少优点,譬如容易实施,在血流变化以及细胞代谢紊乱等方面与出生时窒息情况很相似,花费不多就能提供长时程的神经病理性损害及功能的评估,还能用大量的动物做出保护性试剂的剂量反应性评价等。使用该方法,大脑损伤通常局限于颈总动脉结扎那一侧的大脑半球,随着缺氧持续时间的不同,出现选择性神经元死亡和梗塞,在大脑皮质、海马、纹状体及丘脑都能看见组织损伤,皮质下及脑室周围白质的损伤也能被观察到[6]。这种模型已被证实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运动能力、行为、癫痫发作、大脑成熟过程及其他机制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的研究上是非常有用的。最近,随着大脑缺氧缺血分子生物改变的确定,该模型已被用于基因改变的未成年大鼠的特殊研究。

3.2 局部短暂脑缺血及再灌注法

该法由S. Renolleau等建立,多年来已由Sola等人多次改进[7],基本操作如下:新生7 d大鼠麻醉后电凝左侧大脑中动脉,再用夹子夹闭左侧颈总动脉1 h造成大脑局部缺血,1 h后去除夹子,使左颈总动脉再通,从而诱导再灌注形成。最近的研究表明,这类模型在脑缺血的不同时段其再灌注程度是不一样的。在缺血后期,大量脑细胞内出现严重酸中毒及ATP完全消失的现象,缺血后脑皮质血流量很快下降到脑缺血前11%的水平。再灌注过程中,细胞内的ATP及pH值在3 h内都能恢复,颈动脉血流量也能恢复。该模型的诱导过程与新生儿HIE的发病过程相似[811],主要用于研究暂时性缺血诱导的单纯缺血(没有缺氧)及再灌注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对新生鼠大脑的影响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抑制剂对新生儿HIE是否具有潜在治疗作用。在临床上,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加强,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经常发生于新生儿HIE的抢救治疗过程中,而该模型成功诱导新生7 d大鼠产生了脑缺血再灌注过程。此外,通过闭塞局部脑血管也能更好地界定脑梗塞范围。

3.3 宫内缺氧缺血法

多年以来,在新生儿HIE研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对宫内缺氧缺血所致脑损伤不能进行准确真实的描述,而宫内缺氧缺血正是新生儿HIE重要病因之一。最近几年,国内外医学工作者正在逐步弥补这种不足,应用最多的宫内缺氧缺血模型有两种:一种是诱导孕羊患上低氧血症[12];另一种是结扎孕羊脐带[13],从而造成胎羊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研究者应用这两种模型,获取了丰富的神经生理学相关资料,但这两种模型仍然有很大缺陷:(1)孕羊体型大,价格昂贵;(2)能确证受累胎羊脑损伤的可靠依据很少,从而不能对受累胎羊随后的神经行为学后果进行测试。最近,一种新的模型极大的弥补了上述模型的不足,即用足月胎兔替代胎羊,这种新的模型能模拟急性胎盘供血不足所致的新生儿HIE,通过该法存活的新生兔明显显示出由于脑损伤所致的持久的肌张力过高和运动行为缺陷等。

同类的实验模型还有: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模型[14]以及可同时造成神经元丢失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模型等[15],研究者可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酌情选择适用的模型。

4 尚需解决的问题

在多年以来的HIE动物模型研究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尚未解决的问题,譬如经典法模型就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新生儿HIE患者全身各个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缺氧缺血打击,而该模型只结扎一侧颈总动脉,仅引起单侧大脑病变,而不能使全脑及全身其他系统一同受损,因此不能造成临床上严重窒息后经常引起的多器官损伤,也不易建立足月儿常见的旁矢状窦区损伤和早产儿多见的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损伤。由此看来,该模型病变分布与新生儿HIE并不完全一致。第二,在临床上,缺氧窒息是新生儿HIE发病的核心,且大多源于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缺氧往往同时伴有缺血的存在,两者没有截然分开。而该法是通过先结扎单侧颈总动脉造成缺血,然后再通过持续吸入低浓度氧造成缺氧,从而将缺氧缺血两个过程先后分开,这与临床上不一致。第三,该法采用的是逐只麻醉后进行手术,如果要同时进行大批量的模型研究就显得力所不及,且麻醉和手术必然会增加各种人为、外界环境因素对模型动物损伤程度的影响,从而造成各模型动物在损伤程度上的不一致。第四,该法不能进行心血管监测和反复抽取血样。此外,大鼠为平脑动物,不似人脑呈多脑回,大鼠脑损伤后也不像临床上新生儿脑损伤的程度和类型常呈多样化等。

其他模型也存在有很多不足。Yang等[16]做过统计,从1955年至2004年,在对新生儿HIE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其中关于缺氧缺血后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各种测试多在损伤后1 h内进行,只有39%的实验在脑损伤24 h后对各种指标进行测试,大多数的研究都以急性的中枢神经系统代谢终点作为评估指标,而只有少量研究对临床的神经学行为后果以及神经病理学作出评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被认为对所有的新生儿HIE研究适用。虽然有些模型在某些方面明显优于其他模型,但这取决于它所特定的研究问题,譬如胎羊及新生羊羔和新生猪适用于急性及亚急性的生理和代谢机制的研究,而齿鼠类和灵长类动物经常被用于长期的神经病理学及行为学后果的试验研究中。

5 期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各种HIE动物模型也处于不断的改进之中,譬如各种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如采用外科显微镜来做各种结扎手术),诱导脑损伤过程中缺氧缺血时间和程度也不断在变化等。随着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转基因动物也在该试验研究中被大量使用。最近在研究中最显著的发现就是:新生动物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其易感性和病变严重程度存在着很大的种属差异性[17]。为了更好地检验用于新生儿HIE治疗的各种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需要建立一种HIE动物模型统一的研究设计标准,通过这种标准能产生一种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致性和可预测性的统一方法。此外,建立一种能有效评估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长时程的神经发育和行为结果的模型也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 韩玉昆, 许植之, 虞人杰.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 第一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13.

[2] Northington FJ. Brief update on animal model of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and neonatal stroke [J]. ILAR J, 2006, 47(1): 3238.

[3] Yager JY. Animal model of 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in the newborn [J]. Semin Pediatr Neurol, 2004, 11: 3146.

[4] Clancy B, Darlington RB, Finlay BL. Translating developmental time across mammalian species [J]. Neuroscience, 2001, 105: 717.

[5] Rice JE, Vannucci RC, Brlerley JB. The influence of immaturity on 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in the rat [J]. AnⅡNeurol, 1981, 9l: 131141.

[6] Vannucci RC, Vannucci SJ. Perinatal 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evolution of an animal model [J]. Dev Neurosci, 2005, 27(24): 8186.

[7] Sola A, Rogido M, Lee BH, et al. Erythropoietin after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ctivates the 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signaling pathway and inproves brain injury in postnatal day 7 Rats [J]. Pediatr Res, 2005, 57: 481487.

[8] Wen TC, Rogido M, Genetta T, et al. Perman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ctivates erythropoietin receptor in the neonatal rat brain [J]. Neurosci Lett, 2004, 355: 165168.

[9] Wen TC, Rogido M, Gressens P, et al. A reproducible experimental model of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the neonatal rat [J]. Brain Res Brain Res Protocol, 2004, 13: 7683.

[10] Joly LM, Mucignat V, Mariani J, et al. Caspase inhibition after neonatal ischemia in the rat brain [J].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 2004, 24: 124131.

[11] Nelson KB, Lynch JK. Stroke in newborn infants [J]. Lancet Neurol, 2004, 3: 150158.

[12] Harris AP, Helou S. Fetel cerebral and peripheral circulatory responses to hypoxia after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hibition [J]. Am J Physiol Regul Integr Comp Physiol, 2001, 281: R381R390.

[13] Gonzalez H, Hunter CJ. Cerebral oxygenation during postasphyxial seizures in nearterm fetal sheep [J]. J Cereb Blood Fiow Metab. (jcbfm.com; last accessed May 26, 2005).

[14] Henrik H, Donald P, Carina M. Models of white matter injury: comparison of infections, hypoxicischemic, and excitotoxic insults [J]. Mental Ret, 2002, 8: 3038.

[15] Cai Z, Pang Y, Xiao F, et al. Chronic ischemia preferentially causes white matter injury in the neonatal rat brain [J]. Brain Res, 2001, 898: 126135.

第6篇:心理学的行动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主体地位;实践活动;激励性教学评价

笔者长期在农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任教的班级大部分是留守孩子,因为疏于家长管教,他们更是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加上本身学习基础较差、底子较薄,所以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知识水平这一问题上,解决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笔者仍对此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下面,本文就结合笔者这几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对此问题进行几点描述和说明。

一、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明确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师采取的大多是“注入式”“灌输式”教学方式,久而久之,就挫伤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课堂自然也无法获得良好教学效果。《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到把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作为教学基本出发点。”所以,鉴于新课标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我们必须改革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方式,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这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单元内容时,我就将班里学生分为四大组,让他们通过阅读教材或者查阅相关课外书分别搜集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古代中国经济政策这四个方面的信息和资料,并将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课堂上,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式发言,由老师作出评价和点评。这样,我通过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去搜集、查阅资料,发挥了班里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处于一种“跳起来自己摘果子”的学习状态,从而有利于他们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而且这种学习方式会使学生对本节知识理解得更为清晰和透彻,能够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开展历史实践活动,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

因为高中历史教师采用的是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加上教材中大部分是涉及古今中外、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使得历史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压抑沉闷,学生自然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开展历史实践活动,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变得富有动态感和新鲜感,如此,必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比如,在学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这课内容时,若是仅用口头语言向学生讲述国王、议会首相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于是,我就采用了角色扮演这一教学实践活动,如在班里选出三位学生让他们分别扮演国王、议员、首相,由其他学生向他们发问一些问题,老师则在一旁给予适当指导和帮助,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历史课堂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达到了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的良好目的。

三、实施激励性教学评价,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而且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和激励作用。”所以,身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我们,在课堂上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可以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机会,并对他们的课堂表现给予激励性教学评价,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进而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去学习历史。

比如,留守生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可能有着自卑、害羞、孤寂心理,这时,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就应在课堂上多向这些孩子提问一些难度符合他们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问题,回答完之后,我们要对他们的正确答案进行激励性教学评价,如:“你的想法非常新颖、独特,老师都自愧不如!”“不错,你说的已经非常接近标准答案了,看来你真的动脑筋了!”即使回答错误,也不要直接进行批评和指责,而是用温和的语气进行纠正,并鼓励他下次继续努力。这样,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了表扬和激励之后,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对历史学科投入更多的情感和情绪。

总之,在新课程教育改革大背景下,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在以后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索,从而寻求出符合新课改教育理念,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取得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第7篇:心理学的行动范文

关键词:调动;潜能生;自信;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2-0233-02何为"潜能生"?实际上指那些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在学习中达不到学习目的,学习成绩明显落后于同年级的学生。其实,他们并不差,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学习潜力没有得到开发而已。只要我们教师在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之后,采取合适的方法,给予正确的引导,调动起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就完全可以将他们的学习潜力挖掘出来,达到物理学习的目的。从事初中物理教学工作多年的我,就如何调动"潜能生" 学习物理的兴趣,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深入了解"潜能生",弄清他们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

1.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多年来,通过跟"潜能生"的接触和交流,我清楚的知道"潜能生"大都没有远大的志向,他们视学习为负担。他们学习物理没什么目的,也没什么动力。他们觉得自己再努力也学不好物理,干脆就混日子过。由于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不够,他们在上物理课时如坐针毯,他们根本无心学习,更不愿动手做物理实验,也不愿仔细观察物理实验现象;他们也不会动脑思考物理问题,从而导致物理成绩越来越差,逐渐地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产生畏惧心理,也导致了他们的自卑感。他们学习屡遭挫折后,很需要同情和帮助,但是我们的老师,家长和同学多半是缺乏耐心去开导,有的人还挖苦,讽刺,责骂他们,厌学情绪也就乘虚而入,时间一长,在他们意识中出现偏离集体的倾向,在行为上出现失控现象,在学习中根本体验不到成功的愉悦,更没有成就感。

1.2缺乏敏锐的观察力。"潜能生"他们上课一般注意力不集中,且很易受外界影响。他们在动手做物理实验时,随兴趣胡乱的做一下,一般很难成功。他们根本不去认真地观察实验现象,也得不出正确的实验结论。没有良好的观察习惯,更不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了。从而导致对物理知识、定律、原理更加不理解,对感知事件就不能很好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使物理知识具体化和系统化,只能依靠死记硬背,学生学起来就更为困难了。

1.3缺乏自信心和意志力。"潜能生"由于学习差,往往会失去自信,对学习也缺乏意志力,干脆破罐子破摔,导致物理学业成绩低下。其实在"潜能生" 的心理特征中,也有着许多积极因素我们平时忽略了到的。如大部分"潜能生" 也想学好物理让人刮目相看;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敢追新求异,喜欢不按老师说的去做实验;"潜能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等等

2.用心转化"潜能生",调动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1帮助"潜能生"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潜能生"由于他们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差,学习起来比其他同学要吃力。考试起来学习成绩也比其他同学差,所以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这时,老师千万不要去责备他们,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阴影,让他们重新树立学习自信心。

2.1.1对待"潜能生"可给予特殊照顾,课堂提问时,针对他们的兴趣,提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让他们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觉得物理也不是难学,自己只要认真照样可以学好。如果回答不正确,就帮助分析得出正确答案,然后让他们说给同学们听,如果说的好,老师再表扬他。这样就会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在帮他,使学生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信心。

2.1.2在考试前,指导他们如何复习,让他们做一些同类型题,并帮助他们改正错题,这样,当他们与学习好的学生一同再考试时,他们就会考出好成绩;物理作业方面也要先指导他们先做在草稿纸上,然后再让他们书写到作业本上,这样他们的作业本就清洁,准确度也高一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1.3他们沟通,同他们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保证。平时多了解他们,多关心他们,多给予他们人格的尊重,使自己与他们成为朋友,这样他觉得学不好物理会对不起你,从而使学生在上物理课时思想集中,观察仔细,思考积极,自然物理成绩就得到了提高。

2.2创造机会,多给"潜能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潜能生"往往会被老师和同学遗忘。做为一个合格的老师要时刻把"潜能生"放在心上,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表现自己,多利用他们的长处,展示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如有一次,我上公开课,有很多学生举手回答我的提问,尽管陈明是"潜能生",我还是要他回答。这次陈明回答是很正确的,我当即就表扬了他,后来,陈明上物理课比以前专心多了。

2.3重视实验教学,用典型有趣的实验激发"潜能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自然愿意去探讨,在探讨中学到知识。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例如,光的反射中为了说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引入新课时用了"万花筒"和"魔术盒"。通过万花筒看美丽的图案,放在魔盒里的钱却不见踪影,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又如,在物态变化一章中,我用碘在白纸上盖一个手印,然后加热,碘升华,出现奇妙的现象,使实验变得有趣。再如,在讲力学时,为了说明重心问题,我用鸡蛋做成了不倒翁,在小头一端开个孔并除干净壳内的蛋清蛋黄,沿小孔注入一些细沙,大约装入整个蛋壳高度的四分之一即可。把制好的蛋壳推倒,蛋壳能自动的立起来,变成不倒翁。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平时看到一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潜能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4运用结"对子"的方法,开展同学间互助活动。其实,"潜能生"还是有点怕老师的,所以有问题也不敢问老师,但是,他们不怕自己的同学,如果有什么问题会问同学的。因此,我让学习好的同学跟"潜能生"同桌,采用结"对子"的办法,让他们结成互助伙伴,既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又密切了同学的关系,更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心态,促使他们改正物理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

2.5改善"潜力生"心理品质,促进他们彻底转化。学生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改善自己心理品质,发展智力。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潜力生"掌握一套科学地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2.5.1要让"潜力生"学会基本的读书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要他们在老师上课前,自己把书本知识快速地阅读一遍,明天的山会更青,水会更绿,天空会更蓝,空气会更清新。以便听课时容易跟上老师的节拍。

2.5.2要正确引导"潜力生"掌握正确学习物理的方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如综合观察实验仪表仪器,便于准确地在实验中使用;如实验步骤较多,教师就可以引导"潜力生"分步骤观察,便于提高观察力,抓住重点观察。实验中总是有侧重点的,因而教师要引导抓住重点进行观察,以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2.5.3要正确引导学会听课。其实"潜力生"上课不知道怎么去听课,也不知道怎么去做笔记,他们分不清楚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他们更不会主动的去问问题了。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要引导他们如何上好物理课,如何明白这节课的重难点,如何做物理笔记。

当然,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学习,勇于实践和创新,最终必将会调动"潜力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提高物理学习成绩。参考文献:

第8篇:心理学的行动范文

关键词 社区心理学 诞生与发展 学科概况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6.001

AbstractCommunity psychology is a new important branch of western applied psychology.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psychology,and introduces the general viewpoint .

Key Wordscommunity psychology;formulation and development;general viewpoint

社区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社区是小于城市的一个区域,是社会的基本共同体或群体生活场所,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一个群体生活组织,它既包含着住宅、工厂、商店、街道,是居民的一个生活网络或生活系统,同时,它还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相互影响的文化群体概念。社区心理学研究社区背景中的个体,研究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及其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1]。

社区心理学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社区的多重层面展开研究,强调社会系统和社区情境对人们的影响,以研究预防心理行为问题和促进社会能力的途径和措施为主要内容,并把重点放在探索和发掘个体和社区的力量及资源方面,其最终目标是促进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和幸福[2]。

社区心理学在国外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而在国内,有关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仍然少见。文章从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学科概况等方面对社区心理学进行探讨。

社区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社区心理学是社会现实和科学发展的产物。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等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导致美国心理卫生运动和民权运动的兴起,从而为社区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实践的土壤。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临床心理学的预防思想和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观点为社区心理学提供了分析的框架[3]。

1964年,临床心理学界提出了三种不同预防水平的理论。第一级预防理论指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引起社区流行病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消除产生心理障碍的环境因素,使社区中心理不健康现象或精神疾患的发生率降低。第二级预防理论针对尚未出现任何症状但已经确认处于危险之中的群体的预防。例如,可以把个体撤离那种造成身心伤害的恐怖区域,也可以采取措施提高个体自身的免疫能力。第三级预防理论针对社区中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力争缩短症状的持续期,并降低疾病的破坏性,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4]。正是这种强调社区背景和群体治疗流行病的预防观点,在更好的水平上解决了一般医学和临床治疗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促进了社区心理学的诞生。

一般认为,社区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965年5月在Massachusetts的Swampscott市举行的社区心理学会议。在斯维姆斯哥特会议上,产生了创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社区心理学的呼声。社区心理学关注“在复杂的交互做作用过程中,连接个体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心理学过程” [5]。第二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社区心理学分会(第27分会)。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开始出版《美国社区心理学报》和《社区心理学报》,各种教科书也相继问世[6]。

真正标志美国的社区心理学在学科建设上取得独立地位的是1975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Austin市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将预防与促进、社会行动与公平、尊重多样性作为主题,并讨论了社区心理学家的培训模式,促进了社区心理学同社区心理卫生领域的分离,使社区心理学真正走向学科独立和特色化发展[7]。

1987年,美国心理学会把社区心理学分会的名称改为“社区研究与行动学会”(SCRA),使美国的社区心理学走向多学科合作并更加重视行动研究的新阶段。

目前,社区心理学作为一个在社区公共生活与民主决策中具有重要渗透力的应用学科,对美国的社会生活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欧洲社区心理学的出现比北美晚10年,英国于1976年和1986年相继出版了Bender M.的《社区心理学》和Koch H.的《社区临床心理学》,1991年创办了《社区和应用社会心理学报》[8]。在拉丁美洲,1975年波多黎各大学心理学系最早开设了名为社区心理学的课程,80年代之后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社区心理学不断得到发展[9]。

社区心理学的学科概况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区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与社区、社会的关系,关心的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理解,社区心理学家致力于应用基于这种理解的知识来改善和增进人的生活质量,目的是理解人和帮助人。社区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分支科学之一,又是一种助人的职业,社区心理学是力图在人们的真实背景和社会系统中理解和帮助人的学科及其实践。社区心理学的对象是人与社会背景的交界面,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格式塔,是情境人[10]。为了理解个体、社区和社会的联系,社区心理学进行了生态学水平分析。

社区心理学的基本观点:社区心理学服务和干预的重心是增进个人和社区现有的心理防御力,发展和提高人们的能力而不是治疗人们的病理和缺陷。以预防和早期干预为重点,可以大大减少要求给予心理及药物治疗的人数。因此,社区心理学家的工作应该聚焦于一级预防(预防心理问题出现)和二级预防(在心理症状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而不是三级预防(对官能障碍的治疗等)[11]。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观是社区心理学家十分认同的观点。社区心理学者十分认同Lewin的行为公式B=f(P,E),即为人的行为是个人、环境及其相互作用的函数。西方心理学普遍存在着重视P成分而轻视E 成分的现象[12]。社区心理学主张把人的心理和行为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系统联系起来,认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力图消除个人主义的偏差[13]。社区心理学认为人们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多数是带有回报性的,人们与所处的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整体的、不可分割的、双向的影响。

社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社区心理学与其他学科、非专业人员的合作态度,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14]参与观测法,指研究者“加入”社区,假设内部和外部视角,和成员一起生活、工作;个体定性访谈法,是以合作方法、开放式问题来消除参与者语言和经验的影响,集中于小样本研究;社区个案研究法,是一段时间研究单个组织或社区的方法;定量观测法,是从大样本中进行标准数据的测量和统计分析;随机区组实验法,则是通过控制组和标准化进行的社会革新[15]。

社区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的关系。社区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不能将其视为临床心理学的一个发展领域,甚至是一个分支。二者既区别,又联系。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社区心理学强调社区环境和系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而临床心理学强调对个体疾病的诊断、咨询与治疗。②社区心理学注重问题行为或心理失调的事先预防,带有主动性;而临床心理学注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事后治疗,具有被动性。③社区心理学重视人的潜能,鼓励个体参与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方案中,专家和居民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而临床心理学把治疗焦点放在个体的缺陷上,忽视个体的潜能,专家与病患是医患关系。④社区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非心理学工作者或非专业工作者来完成;而临床心理学干预工作通常是由取得资格认定的临床心理学专家来完成。⑤社区心理学的研究以多重层面展开,强调跨学科间的合作;临床心理学虽然也强调多学科合作模式,但仅限于重视并综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⑥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而临床心理学把临床实践看作本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社区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存在着很多交叉和融合,两者都关注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许多共同的研究主题,在定量研究方法上也存在较多的交叉。

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二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区别:①在研究方法上,社区心理学把基于社区合作的行动研究视为自己的活力所在;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行动研究,但它在发展历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②社区心理学把预防问题行为、促进社会能力作为自己的研究主线,其应用与服务色彩较浓;社会心理学虽然也涉及心理学原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但主要偏重一般原理和规律的探讨。③社区心理学注重从中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社会心理学虽然理想目标是从宏观层次来解释和说明社会心理问题及其机制,但从其发展历史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放大了的个体心理学”。④社区心理学同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健康服务存在较多交叉;社会心理学同社会学中的人际交往、社会变迁等领域存在较多交叉。社区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也是密切联系的。二者都关注人的社会能力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注重社会因素对个体心理行为的影响。另外,两者都十分重视本土化问题,因为两者都依附于具体国别的社会文化传统,都是为了处理及解释具体国别的社会问题和促进公民的健康发展[16]。

社区心理学有其可取之处:社区心理学试图克服西方心理学的个体主义的偏差,有意将个人还原到社会生活情境之中,主张情境人的理论观点,认为人的行为与他的背景和系统是不能够分离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基本观点是符合实际的。社区心理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社区心理学带有西方主流价值观的烙印,他们主张的情境人、人与环境的互动理论等仍然是以个体为本位、以个人为出发点的,忽视或者是有意回避社会政治、经济等系统。

西方的心理健康系统经历了由专业医疗机构到社区咨询和治疗机构的转变,强调预防和培养人的适应能力。在社区建设中强调公民参与,社区构建和授权,强调理解和尊重人的多样性,倡导建设生态化的社区。这些理念对于中国心理健康系统的发展和完善,建设新型和谐社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心理学都有深刻的意义和重大的价值。社区心理学的参与观测,个体定性访谈等研究方法极大丰富了社区研究的方法,为客观、真实、有效的进行社区干预和预防,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和胜任能力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社区心理学的理念、方法的基础上,挖掘我国的文化传统,研究和发展出适应中国社区的理论和方法,可以丰富我国的心理学理论研究,同时为社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 3、16 刘盛敏,陈永胜.西方社区心理学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5):16-22.

4 冯增俊.美国社区心理学概述[J].心理学动态,1989,2:45-55.

5 Bennett C.C.,Anderson L.S.,Cooper S.,et munity Psychology: A report of the Boston Conference on the Education of Psychologists for Community Mental Health.Boston: Bos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6 Duffy K.G.,Wong F.Y.社区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7 Dalton J.H.,Elias M.J.,Wandersman munity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y[M].Belmont: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2001.

8 佐斌.西方社区心理学的发展及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9(1):71-76.

9 Montero R.H.Parallel Lives:Community Psychology i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6,24(5):589-605.

10 Orford munity Psychology:Theory and Practice[J].Chichester:Wiley,1992.

11 Glenwick munity Psychology Perspectives on Delinquency[J].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1988,15(3):276-285.

12 Tuner J.,Oakes P.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identity concept for social psychology with reference to individualism,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 influence[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86,25:237-25.

13 Heller K.The Return to Community[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9,(17):1-16.

第9篇:心理学的行动范文

【摘要】 目的 研制具备动力加压功能的新型胫骨交锁髓内钉,并分析其在胫骨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力学性能。方法 男性健康成人防腐尸骨胫骨湿标本45根,随机分左右侧进入不同实验组,按骨折髓内钉及加压钢板内固定的标准手术操作进行内固定后,于胫骨结节上缘至踝关节平面连线中点锯断,制成骨折端间隙环形扩大至5 mm的不稳定骨折模型。新型髓内钉组:新型胫骨髓内钉25套,直径8 mm,长度280 mm。对照组:分为进口髓内钉对照组及AO加压钢板对照组,其中髓内钉对照组为orthofix胫骨髓内钉10套,规格与实验组相同;胫骨8孔AO加压钢板10套为钢板对照组。各组分别进行轴向压缩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及扭转试验,对不稳定骨折模型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抗轴向压缩、抗侧弯、抗旋转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比较。结果 不稳定骨折情况下,钢板对照组的抗轴向压缩能力最差,新型髓内钉组的抗短缩能力不及髓内钉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

【关键词】 动力加压;不稳定骨折;力学

ABSTRACT: Objective To manufacture a new type of interlocking medullary nail which has dynamic compressing function and then discuss the possibility and acknowledge virtues of the new nail in treating unsteady tibial fractures. Methods A total of 25 pairs of tibial medullary nails (Φ=8mm, length=280 mm) were involved as the test group,10 imported orthofix nails and 10 AO compressing plates were taken as contrapose, and 45 tibias were pided into different test groups by left and right at random. We widened the fracture clearance to 5 mm and obtained the unsteady fracture models after bone fixed by three kinds of devices. The anti-axile compression, anti-lateral bending and anti-torsion property of the new interlocking dynamic compressing intramedullary nail were tes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orthofix interlocking intramedullary nail and AO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in treating unsteady tibial fracture to asses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new nail came in cases of unsteady fractures. Results In the cases of unsteady fractures, the imported orthofix nail presented best anti-pressure performance and the new nail came second, the AO compressing plate was the worst,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dynamic compressing; unsteady fracture; biomechanics

文献报道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治疗后有5%-28.16%的延迟愈合率和0%-8%不愈合率,早期将静力交锁改为动力交锁是促进胫骨骨折愈合的一种较好的方法。但对于胫骨不稳定骨折而言,早期采用动力固定除可能发生髓内钉退出或进入关节、肢体短缩、骨折移位等并发症外,二次动力化还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本研究旨在对自设计新型动力加压髓内钉应用于胫骨不稳定骨折的可行性及力学性能进行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新型髓内钉的设计思路

将传统交锁髓内钉远端的圆形锁孔设计为椭圆形,这样既保留了交锁髓内钉抗旋转、抗短缩能力,又增加了纵向动力加压功能。在钉体部设计锁钉凹槽,改锁钉钉孔接触为钉面接触,提高交锁准确性及髓内钉的承重面积。体部相邻凹槽为背对式,使髓内钉亦适合偏向干骺段的骨折及多段骨折(图1)。钉体设计按国人胫骨髓腔参数测量结果为依据[1],交锁髓内钉的近端弯曲角度为11°-12°,弯曲部位设计在髓内钉近端1/4处,使髓内钉更适合国人使用。

1.2 材料

新型髓内钉组为新型胫骨髓内钉25套,胫骨钉直径8 mm,长度280 mm;锁钉为中部采用滑杆设计的双皮质螺纹自攻锁钉,直径4.5 mm。髓内钉对照组为Orthofix进口胫骨髓内钉10套,规格与实验组相同。钢板对照组为AO胫骨8孔加压钢板10套,规格为3 mm×12 mm×140 mm,螺钉直径4.5 mm。

1.3 骨标本收集与骨折内固定模型制备

男性健康成人防腐尸骨胫骨湿标本45根,随机分左右侧进入不同实验组。按骨折髓内钉及加压钢板内固定的标准手术操作进行内固定后,于胫骨结节上缘至踝关节平面连线中点锯断制成骨折端间隙环形扩大至5 mm的不稳定骨折模型,固定完成后将标本两端适当修整,用自制圆形夹具夹持,标本与夹具间空隙用自凝牙托粉充满使固定牢靠并保持两端夹具尽量在同一轴线水平。

1.4 实验方法

新型髓内钉组25根、髓内钉对照组及钢板对照组各10根骨—内固定复合体不稳定骨折模型分别在MTS 880材料测试系统及NJ-50B型扭转试验机上进行轴向压缩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和扭转试验,每一标本测试结束后将应变仪归零后测试下一标本。轴向压缩试验采用连续加载方式,加载速度1 mm/mm,胫骨最大载荷设定为1 400 N;三点弯曲试验为连续加载方式,加载速度1 mm/mm,最大弯矩设定为4.0 N/m,分别测试矢状面的前—后弯曲及冠状面的内—外弯曲;扭转试验采用内旋方向连续行同轴扭转加载,加载速度1/mm,分别测定扭转刚度和扭转强度。

1.5 统计学分析

实验结果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统计学分析中,组间方差齐时,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若组间方差不齐,组间比较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5,统计软件为SPSS11.0。

2 结 果

2.1 轴向压缩试验

髓内钉对照组由于采用静力性固定,其在不稳定骨折情况下表现出了良好的抗短缩能力,新型髓内钉组抗轴向压缩能力优于钢板对照组,钢板对照组对不稳定骨折的抗轴向压缩能力最差(表1)。 表1 不同方式固定后胫骨干载荷-位移变化(略)

2.2 三点弯曲试验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可见,桡度均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增大,加载的初期,桡度的发生主要于钉骨之间的间隙有关。新型髓内钉组的抗侧弯性能较髓内钉对照组优良,钢板对照组测试结果最优。采用髓内钉固定的新型髓内钉组和髓内钉对照组,由于骨髓腔呈矢状径长的椭圆形,故而钉骨之间的间隙在矢状位和冠状位不等,导致内外弯曲与前后弯曲抗弯性能出现差异(表2、表3)。表2 不同方式固定后胫骨干弯矩-桡度变化(略)表3 不同方式固定后胫骨干弯矩-桡度变化(略)

2.3 扭转试验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由于骨折稳定性下降,各组抗扭转性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加压钢板对照组的抗扭转性能最好,新型髓内钉组居中,髓内钉对照组又次之。说明在髓内钉与髓腔匹配性下降情况下,在不稳定骨折治疗中采用静力性固定并不能提高抗扭转稳定性。力学测试结果见表4。表4 不同方式固定后胫骨干扭矩-扭角/扭转刚度情况(略)

3 讨 论

3.1 髓内钉设计的目标

具备动力加压性能同时不增加骨折段的旋转或发生短缩的潜在危险是目前髓内钉设计的目标。目前国际上常用的髓内钉有两种,一种是以Grosse-Kempf为代表的第一代交锁髓内钉及对其进行改型设计后的第二代交锁髓内钉,简称G-K钉;另一种是以Brooker-Wills为代表,其钉的远端由槽中伸展出几个凸出物,起动态交锁及抗旋转作用,简称B-W钉。国内大多应用的为其仿制品,并主要为G-K钉[2]。这种钉主要依据欧美人股骨、胫骨形态而设计,G-K钉是一种静态交锁,易产生应力遮挡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可能,负重后应力集中导致断钉可能,另一个束缚髓内钉广泛应用的原因是远端交锁螺钉安装困难[3]。B-W钉属于动力型髓内钉,其缺点是抗旋转能力差、退钉、需多次手术等[4-5]。目前国内外应用的交锁髓内钉主要是静力型交锁髓内钉,其主要弊端表现为高应力遮挡和断钉风险,将静力型固定动力化是目前促进骨折愈合、解决应力遮挡问题的主要方法,静力型固定转化为动力型固定时需要同时手术取出远端的两枚交锁螺钉,其不但增加患者痛苦,而且有骨折再次出现旋转或短缩的潜在风险。这也是对于胫骨不稳定骨折如粉碎性骨折,不宜采用动力固定的原因所在。现阶段的设计目标应是方便交锁且具备动力加压性能,同时要求不增加骨折段的旋转或短缩发生的潜在危险。

本研究发现,在不稳定骨折条件下,同为接近骨骼生物力线的髓内钉内固定,髓内钉对照组由于采用了静力性固定,表现出了较强的抗轴向压缩性能,但由于与髓腔的匹配性不如新型髓内钉组髓内钉好,其抗侧弯及抗旋转性能在不稳定骨折治疗中并未因其静力性固定而得到加强。其较高的应力遮挡不但增加了断钉的风险,更使有益于刺激骨愈合的轴向压应力传导很少通过骨折断端,容易导致骨折延迟愈合,往往需要在固定过程中通过手术转变为动力性固定。新型髓内钉优良的抗侧弯及抗旋转性能能够减少或避免弯曲或旋转等有害应力对骨折愈合的干扰,其动力加压功能能增加有利于骨折愈合的应力传导,对骨折愈合极为有利。新型髓内钉结构上的特殊设计,不但使远端交锁更加准确、方便,也使其适用于胫骨的多段骨折。动力加压过程中锁钉对主钉滑动的适当限制既能防止短缩的发生,也能避免髓内钉退出或进入关节。力学研究发现,与新型髓内钉相配套的新型交锁螺钉更能有效提高交锁螺钉的力学性能,减少与交锁螺钉相关的术后并发症[6]。因此,新型髓内钉的设计符合髓内钉的发展方向,力学性能优良,符合生物力学和生物学标准,呈弹性、动态固定,且应力遮挡效应低,可满足胫骨不稳定骨折的治疗要求。

3.2 加压钢板用于不稳定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性能分析

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是AO理论的产物,是治疗不稳定骨折的常用方法。其与髓内钉固定不同,髓内钉处于骨干的力学中心,在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同时具有与骨干相同的力学行为[7],而加压钢板属于偏心固定,其仅与骨干在一个方向上表现出相同的力学行为。从本研究的力学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其表现出了较好的抗侧弯和抗旋转性能,但其较大的应力遮挡效应和较差的抗轴向压缩性能已成为其应用于不稳定骨折的致命缺点,尤其在不稳定骨折承载更多轴向载荷情况下,此种早期开始并将持久作用于断端周围的轴向压应力,将会导致骨折的移位或短缩,或是钢板的折弯或断裂。

参考文献

[1]Yan HW, Wang KZ, Kang B, et al. The morphological measure of the tibial medullary cavity and its singnificance [J]. ACAD J XJTU, 2004, 16(1):54-57.

[2]Wiss DA, Stetson WB. Unstable fractures of the tibial treated with a reamed intramedullary interlocking nail [J]. Clin Orthop, 1995, 315:56-63.

[3]陈立富,吕仁发,巢少辉,等. 交锁髓内钉治疗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 [J].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 17(4):311-313.

[4]廖冬发,权毅,张波,等. 新型股骨动力型加压带锁髓内钉的抗旋转能力分析 [J]. 医院学报, 2003, 5(3):8-10.

[5]王向利,郑祖根,董启榕,等. 胫骨髓腔CT,X线片形态测量与分叉式交锁髓内钉设计的相关研究 [J].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1, 16(5):34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