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范文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第1篇: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试卷讲评;问题及对策

试卷讲评主要指的是,在测试之后,根据实际的测试情况,对试卷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进而发现学生在解题方面的漏洞,从而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审题与解题的能力,以及掌握学习技巧的教学活动。可见,科学合理的讲评试卷对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教师对试卷的讲评不当,使得学生的物理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改善传统的讲评模式成为了重要的课题。那么我将针对初中物理教学,浅谈试卷讲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就题论题,缺乏方法指导

对初中物理试卷的讲评,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重要的习题作全方位的讲解,从解题思路到具体的计算,都要有精准的涉及,并且要引导学生对一类特殊的题型有针对性的讲解,让学生掌握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模型。而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总是就题论题,把题目作为单独的个体来讨论,缺乏对这一类题目的方法指导,以至于学生很难实现对一类题型的真正掌握。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能够在试卷讲评中能够实现有效整合,对一类体型作针对性的方法指导。比如教师在进行电学计算题的讲解时,教师先从教材内容入手,把教材中设计的欧姆电路、串并联定律作简要的概述,然后引导学生对电路图进行全面的讲解,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电路,适合用哪个定律来解题,最后再让学生熟记公式,直接代入数据来计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做好这类题的模型,在以后的测试中以不变应f变。

二、教师主导,缺乏主动参与

试卷讲评实际上是一个总结反思的过程,而学生作为参与测试的主角,是最具有发言权的,然而在实际讲评中,教师却占有着主导权,学生缺乏主动地参与。这样的讲评模式不能让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真正认识到自己在解题中有怎样的漏洞。所以为了提升试卷讲评的有效性,初中物理教师要适当地将主动权教学给学生,让学生来主动分析自己的错误,以避免以后重蹈覆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错题整理,切实分析错题原因,总结正确解题方法,从实际弥补一个漏洞。比如学生在运用“二力平衡”原理解题时,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二力平衡指的是一个物体承受两个大小相同、反向相反的力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有一类题型则是画出一个物体,上面标示两个方向和大小都相通的力,问学生这样的物体是否处于平衡。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看清题,不假思索地回答处于平衡状态。那么针对这样的错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来反思这种错误,找到错误的原因,到底是因为自己没有掌握好二力平衡的条件,还是在考试中没有认真审题。同时把反思的结果以及正确的思路记录在一旁,这样一来每次复习时就能看见自己曾经的错误,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三、模式固定,缺乏后期巩固

试卷讲评是一个发现错误、解决错误与防止错误再次发生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希望学生在下次测试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那么要实现这一个目标,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加强后期的巩固,让原本掌握不牢的知识不再成为阻碍自己前进的绊脚石。但是在实际中,教师似乎过于重视讲解的过程,而忽略了后期的巩固训练,使得学生在某些知识点面前总是难以避免地再犯错误。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完错题之后,要注重对学生的巩固训练。就以设计电路图的实验题为例,教师往往讲解实验题时都缺乏后期有效的巩固训练,那么现在教师要先从测试中遇到的这道题出发,比如题设中要求元件A与元件B以并联的形式连接,同时使电路符合安全要求,那么教师就可以按照解题的思路,结合题设的要求,逐步地把一个元件作初步的连接,当所有的电线连接好之后再来进行复核,让学生先解决这个题的正确解法。那么为了帮助学生弥补好这个漏洞,教师可以变换题目中的要求,比如现在要求元件A与元件B以串联的形式来连接,让学生尝试自己来解答好这道题,从而再遇到这类题型的时候能够有效地找到突破口,顺利且正确地解出题目。

四、结语

以上是本人的浅薄见解,总而言之,尽管应试教育在当前的教学中饱受争议,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适当地测试对学生发展是有利的,并且有效的试卷讲评能够显著完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审题与解题能力。并且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明确要求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物理思维与综合能力,而试卷讲评也是实现前期准备、中期强化、后期巩固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切不可放过任何有价值的试卷,要全面分析其中的有效知识,促进学生的进步。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范文

一、 “形式运算”是初中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人从出生到青年的认知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的过程,而是分为几个有着质的差异的阶段,每个阶段出现的新的认知能力表明个体发展出新的适应环境的方式。他把认知发展分为4个大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儿童在11~15岁期间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到这一阶段,个体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这时,“心理运算可被运用于真实的情境,也能运用于可能性和假设性情境;能用于当前的情境,也能用于将来的情境,以及运用于单纯言语或逻辑的陈述”[1]。初中学生认知发展正处于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发展的关键期。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得到或计算浮力大小的途径有3种: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二力平衡法。如果是单一的用某种途径去求解浮力还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学习也比较有兴趣,然而困扰学生的是复杂的综合题型,这些综合题往往是用某种途径先求出浮力,然后把浮力作为已知量用另一种计算浮力的途径去求解其他物理量。说白了,这是把浮力作为中间变量的多元一次方程问题。另外,实现物体的浮沉也有3条路径,这就需要学生有更强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原来的部编教材中,浮力这个知识点的教学是放在初三的,新课改后的省编教材将其上移到了初二。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刚刚由具体运算阶段进入形式运算阶段,部分初二学生尚未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比较成熟的形式运算能力。所以,原先部编教材将浮力放在初三学习是有道理的,它充分考虑了教学内容所需要的逻辑运算水平与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的匹配。然而,教材安排不是一线教师能够决定的,学生的认知发展又有其阶段性,那么,浮力这个教学难点就无法突破了吗?

认知发展的研究者认为,我们在应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从事学科教学时,并不是要去机械地套用与被动地迎合认知的那4个发展阶段的特征,而是要重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精神内涵——促进儿童思维水平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科教学实践中,不囿于学生心智发展的阶段性所表现的特征,主动有意识地适度超越学生认知发展的现状,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把其认知水平不断推向新的发展高度,而形式运算就是初中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二、 对运算进行“形式运算”,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一个个案例所呈现的现象中跳出来,挣脱具体问题的束缚,努力去寻求现象背后的规律性认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当前学习所要求的思维水平之间就出现了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状态的产生酝酿了心智发展的可能”[2],学生正是在解决这种不平衡的过程中,其思维水平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学生学习越是困难的地方,教师越有教学作为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运算进行“形式运算”促进认知发展,即让学生除了能思考具体事物、具体问题外,也能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形成适用于更大范围的高一级的运算。在多年的科学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探索,对浮力的教学进程做了如下设计:

第1课时,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第2课时,阿基米德原理的简单应用及计算;

第3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及简单运用;

第4课时,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应用:密度计、轮船、潜水艇;

第5课时,浮力的复习课。

在这里,笔者重点剖析浮力复习课,因为前面4课时的教学任务相对单一,而复习课必须综合运用浮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它在帮助学生突破浮力难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复习课中,笔者重点达成了如下几个教学任务:

(一) 遵循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发现3种计算浮力的途径

课堂上,笔者给出了以下3个习题:

(1) 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牛,当全部浸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牛。铁块受到的浮力是

(2) 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当体积为500立方厘米的铁块浸没在酒精中,它受到的浮力是

牛。

(3) ①(漂浮问题)一个体积为1000立方厘米、密度是0.8×103千克/米3的物体浮在液面上,受到的浮力大小为多少?画出这个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②(沉底问题)在海水中游泳的人要上岸,从深水处向浅水处行走的过程中(

A. 人所受的重力逐渐变小

B. 人所受的重力逐渐变大

C. 海底对人的支持力逐渐变小

D. 海底对人的支持力逐渐变大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分别应用称重法、阿基米德原理法、二力平衡法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只点明了第一题所使用的方法——“称重法”,后面每一题则提醒学生自己说出所使用的方法。学生说出所应用的方法在这里不是浮力知识点教学的直接目的,而是一个引导学生“对运算进行运算”的过程,即让学生除了能思考具体题目外,也能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明确自己是具体运用了什么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做完运算浮力的单一途径的例题之后,再以类似题目练习巩固,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熟练。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得到浮力大小的途径”,可以让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及时小结出如下3种“得到或计算浮力”的方法:

1. 称重法

F浮=G物-F拉

2. 阿基米德原理法

F浮=G排= ρ液gV排

3. 二力平衡法

漂浮悬浮时,F浮=G物;

下沉在底部时,F浮+N=G物(N为容器底对物体的支持力)。

在这里,及时地小结非常重要。它在形式思维的水平上进行,让学生将一系列具体的习题按其相似度进行分类,然后在每一类相似的习题中抽取出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再把相同的东西用同一个概念予以表达,从而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事实上,还有一种途径可以思考浮力产生的原因,即:因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存在压力差,所以F浮=F向上-F向下。但是,教参中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不作要求”,所以这里没有归纳进去。其实,“称重法”的本质也是二力平衡,初学时为降低理解难度而两者归为一种方法,到了小结时可以引导学生重新进行归类。

(二) 尝试对运算进行“运算”,引导学生发现计算浮力复杂问题的路径

笔者用以下3个习题为例引导学生解题、思考:

(1) 有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得重3.8牛,当浸没在盛满水的杯中时,有50毫升的水从溢水杯中流入量筒。求:①金属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③金属块的体积是多少?密度是多少千克/米3?它可能是什么金属?

【解题思路】根据已知条件,用方法2“阿基米德原理法”直接求出浮力,以浮力为已知量用方法1“称重法”求出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秤的读数。(方法2+方法1)

(2) 排水量为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货物共重

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

N,如果河水密度为1.0×103kg/m3,船排开的河水的体积是

m3。(取g=10N/kg)

【解题思路】从排水量定义出发,利用方法2“阿基米德原理法”求出浮力和排开河水的体积,再根据方法3“二力平衡法”得出船和货总重等于浮力。(方法2+方法3)

(3) 一个杯子装满了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冰融化后,会出现下列哪一种现象?

A. 水面没有变化

B. 水面下降

C. 有水溢出

【解题思路】F浮=G冰=G水=ρ水gV水(冰融化前后质量守恒),F浮=G排= ρ水gV排,所以ρ水gV水= ρ水gV排,V水=V排,答案为A。(方法3+方法2)

解上述题目需要应用阿基米德定律、排水量定义、质量守恒定律等科学概念。笔者先让学生探求这些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自己尝试解题,然而引导他们说出自己思考的路径。这时,需要引导学生站在超越了具体问题的思维层面去思考知识与知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笔者的引导下终于通过两道例题的小结找到计算浮力复杂问题的路径,那就是:用一种途径求出浮力,然后用浮力作为已知量,利用另一种途径求解其他未知量。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再用这种思想为指导让学生巩固练习,并要求学生在每解一道题之前先说出哪几种途径结合求解。

(三) 促进认知发展,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实现浮沉的3条途径

在经过浮力综合计算问题的思维训练之后,部分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对运算进行“运算”的意识和能力,这时需要趁热打铁,由量变到质变,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实现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事例让学生了解浮沉问题的关键,浮沉问题的关键是调节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以下实现物体浮沉的途径:

(1) 若不能改变浮力,可改变自身的重力,实现沉浮。如浸没水中的潜水艇,由于浮力不能改变,只能通过排水储水来改变自重,从而实现浮沉。

(2) 若不能改变重力,可改变排开液体(或气体)的体积途径改变浮力来实现沉浮。如轮船、鱼泡和气球。也可以改变液体密度的途径改变浮力来实现沉浮。例如鸡蛋在不同浓度盐水(密度不同)中的沉浮。

(3) 若既不能改变自重也不能改变浮力的时候,可以通过改变密度来实现排开液体的体积改变。例如密度计,轮船从江河到大海。

对初二学生来说,初学“浮力”犹如进入了一个丛林,如果不知道出路的方向,很容易不停地在原地绕,直到精疲力竭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及时引导学生不断反思自己解题中的思维过程,学会“对运算进行‘运算’”,掌握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学习的难度,更好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提高形式运算能力,让他们既获得具体的知识性认知,又提高思维水平,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范文

一、深入考纲考点,把握复习方向

考纲考点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参考,更是出题老师命题的依据无论是什么样的物理题型,考纲考点中总能找到其原型在研习初中物理考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将考点按照重要性进行分类,对不用重要程度的考点实施针对性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握复习方向,突出重点,提高复习课效率其次,在考纲中常常会给出一些例题与样卷,这些资料是教师进行复习备课的关键,也是历年中考题型的模板针对物理复习的选择、填空、计算等题型,教师不妨尝试专题复习,针对不同题型制定合适的解题方法利用一些常见的物理规律来简化选择题的计算,将选择题的常见考点和疑难点进行罗列,提高教学效率最后,针对中考物理的难度比例分配,教师必须明确一点:物理基础才是物理复习的关键绝大多数的物理题都是简单题和中等难度题,真正的难题很少教师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考什么就教什么;考多难就教多难但同时,教师必须突破应试教学的误区,强调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一些较偏的考点可以适当减小教学比重,着重对学生物理基础、物理实验操作等方面进行强化复习尤其在近些年,中考不断提高物理实验题和创新题的比例,突出学生对教材插图、实验步骤和实验原理的考察,需要师生格外注意

二、注重系统复习,联系章节知识

物理学科的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个物理知识点之间具有层次性和系统性教师进行初三物理复习课的教学时,必须按照既定的知识点顺序递进教学,能够妥善的将各个章节之间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物理知识网络,提高物理复习课效率例如,教师进行光学原理的教学时,首先需要将光的概念与性质展示给学生;其次再进行光的直线传播理论、光的反射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知识点的教学;最后才是实践应用的环节教师在深入分析考纲考点后,应该遵循考试大纲,围绕物理教材实施复习工作进行物理复习时,教师首先需要对物理概念、现象、规律进行复习回顾,明确该章节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教师必须将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标注出来,对教材中的黑体部分着重复习在概念复习完成之后,教师需要结合教材中的配图,帮助学生理解图形语言物理教材中的常见图形包括:装置图、实验图、受力图、光路图、电路图等,教师需要将这些图形中所蕴含的实验原理、物理概念诠释给学生,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器材、原理、步骤等内容对于各个章节的重点图形,教师必须进行重点讲解,同时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锻炼学生的扩散性思维从概念、图形到原理、应用,初中物理的教学安排一直都是按照这样的顺[HJ145mm]序进行的,进行物理复习也同样应该如此

三、突出重点内容,实施各个击破

在素质教育要求下,初中物理的整体难度相对较低,只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物理概念,就可以解决大多数的物理问题笔者归纳了一下,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包括:光学知识、受力分析、电路原理、电磁感应这几个方面,教师不妨针对这些知识点实施专项教学,帮助学生实现各个击破对此,我们以受力分析的复习为例,从初三物理复习的各个层次出发,探究其中的高效复习策略

首先,教师需要明确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中的概念以及相关原理力的三要素、力的分类、受力图的形式、二力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的使用等,这些都是初中物理力学复习的重要知识点其次,教师需要实施受力分析的原理教学,帮助学生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确定物体受力状态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待平衡状态与非平衡状态的物体采取不同的受力分析方法,为学生建立受力分析的模板例如,学生常常认为在斜坡上匀速下滑的物体会受到一个下滑力的作用,其实这个力并不存在,因为找不到其施力物体最后,教师可以适当选取几个例题,从平衡到非平衡状态,帮助学生加深对物体受力分析的理解进行其他相关难点的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实施专项教学同时,教师必须注意合理划分专项复习知识点,可以根据教学经验,也可以结合学生需求,不断为学生们开设高效的物理复习课

四、做好复习反馈,实施查漏补缺

第4篇: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实效性 做钻研型教师 重点 难点 注重探究 课后反思

一、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追求课堂有效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学的时间和学生学习的时间都在缩短,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呢?那就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即课堂的有效教学。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物理课堂中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素。规律教学、知识的应用、仪器的使用和概念教学。在课程标准中提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对于不同的学生,难点也许有所变化,教师不能唯课程标准是瞻。那怎样才能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

1.仔细钻研教材,明确重点、难点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教学重、难点。教师要了解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教材编者为什么把某些教材内容安排在某单元,明确一个单元只能有一个重点,每一课时都要为该重点服务,所有的教学内容,能突出的留,无关紧要的、与重点相悖的一律舍弃。“提炼”教学重难点,才能确保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以学生为本,确定重难点

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有效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从学生那里得来的。所谓从学生那里得来,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现实水平,包括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情绪状态,这是教学重难点落实的平台。各个班级的生源、班风、学风、学生学习习惯、接受知识的能力等差异,要求我们老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3.立足课堂,获取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还是应该从课堂实践而来的。教学的重点是逐渐生成的,它是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从课堂上来就是说它是来自于前一节课的问题,来自于从前课堂上曾经遇到的疑难困惑,来自与其他教师的课堂(听课)。我们在教授新课的时候遇到了预想不到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不能当堂解决,这就成了下节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平时课后应及时作好教学后记,认真所记录的教学问题。前次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何避免,以前课堂教学重点设置的偏差如何纠正,以前课堂上的得意之笔如何巧妙运用于当前课堂,这都可以成为进行新一轮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对于搜集到的教学难点如何突破,就应该先进行问题诊断,分析造成这个概念和规律成为教学难点的原因,可从规律和概念的本身出发进行分析,再从学生学习的层面进行分析为什么这个问题学生难于接受,是思维受限,还是没有必要的经验。最后从教师的层面进行分析,是教学设计脱离学生实际?是教学策略不当?这就是教师反思。

因此,有心积累教学经验的教师几轮下来,对教材的教学重难点非常清楚,对学生的学习难点的突破也有了许多好的做法。学生变化教学难点变化不会很大,几年的积累你所教授的课程也就全在你的掌控之下。当然如果不去积累,跟着感觉走的教师他自己的经验是盲目的,不系统。我经常问自己初中物理有哪些难点?应该如何突破让学生学习容易起来?在初中物理中我校学生的难点概念类最多:密度、压强、功、功率、比热容、电压、电阻、力、摩擦力、热值、短路等共15个。其次是应用类:运用杠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在本书中现场写真中提到的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对物理兴趣有所增加但仍不明显。在问题诊断中是这样分析的:初中学生的正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学生判断分析事物习惯于用经验材料,不善于用理论进行推导。心理学表明:初中生认识事物存在着知觉优先的倾向。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与活动的机会较少,给学生提供有强烈探究兴趣的任务极少,老师都是按部就班的用教材进行教学,按书本的安排做实验,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和实验任务,为实验而实验,提不起学生的兴趣。

三、做钻研型的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很多教育改革实践家的成长经历,清晰的告诉了我们如何由一个普通的教书匠成长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学习、努力工作、积极思考、研究。

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积极进行自我反思。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的著名教育实践家李镇西对教师教研有独到的见解,他说,学习、工作、思考是教师教研的三大法宝。一线教师不同于专门从事教育科研的人员,搞研究不一定要“立项”,关键是要有问题意识,要结合教学实践对优秀教育理论进行创造性运用。

第5篇: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范文

2.歌颂和谐的天籁 谈祥柏

3.生命的品格——鲁洁教育学人本特质述略 叶水涛

4.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教育"?——教育为理想的生活而存在 王海燕

5.教育的现代化与西方化 冉亚辉

6.港台及海外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新动态 刘敏,钟柏昌

7.美国马萨诸塞州综合评价体系生物试卷评析——以2007年(春)为例 陈时强,傅静

8.学校仪式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建设取向 李万龙

9.仁爱教育与儒家核心道德思想的融合 陈文辉

10.教学关键事件:价值与建构 邵珠辉,李如密

11.案例教学:新手教师培训的有效方式 张雯霞

12.形式运算:热点与软肋 陈曦

13.为数学学习设计教学 陶著琴

14.误差分析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李良吉

15.物理探究中的猜想与假设 孙智勇

16.基于整合模式的复习课案例研究 鲁向阳

17.高中生物无形课程资源开发思路 张树虎

18.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以Word文档操作为例 吕萍

19.科学思维的培养:从方法论的角度 郭长友

20.用问题引领化学实验教学——"乙烯的制取、化学性质验证实验及理论解释"教学反思 李小军

21.课堂观察下的自我反思——以"海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例 杨勇,薛春兰

22.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 鲁洁

23.论道德教育的幸福功能 王啸

24.品德教育:从培养道德奴才到培养道德主人 张正江

1.满怀爱的深情 刘思明

2.数学教学观解析 喻平

3.课程概念述评 王俊,谢柳新

4.中小学校长:如何回归教育本位 朱彦体

5.示范性高中现代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王海平

6.课堂观察:过程与启示——以"电能转化为化学能"一课为例 陆蓁

7.数学课堂"有效理答"策略研究 朱月丹

8.品味数学美 刘召生

9.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试题命制的研究 叶兵

10.物理演示实验:创新与突破 邵伟红

11.化学开放性试题的分类及思维策略 赵富宽,杨桂仙

12.化学探究中假设的特点与常见类型 吴良根

13."3×3列联表":挖掘"言外之意"——以"数系的扩充"一课为例 卓斌,陆明明

14."三会式":化学预习全攻略 王宝斌

15.问题、类型与思路 高振福

16.物理"自主解题"课堂五环节 卢惠林

17.数学探究:数学思想是灵魂——"对f(x)=ax+b/x(ab≠0)型函数性质的探究"一课评析 周建华

18.真:物理探究的根本——从"二力平衡"一课说开去 滕玉英

19.预设与生成演绎精彩 钱军先,芮国英

20.教师在思考中前行 朱华

21.反思:作为一种意识——关于教师反思的现象学理解 胡萨

22.问题意识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刘旭东

1.教育是一辈子的较量 赵玉成

2.教育创新与中华民族复兴(下)——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化素质大讲坛"上的演讲 冯增俊

3.适应升学和就业双重挑战的高中教育改革——"美国文凭计划"初探 杨硕,洪明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哲学视角透析 席晓圆

5.论自由思维与独立的母语评论 潘涌

6."推磨观摩":主题班会创意设计 董裕华,刘建东

7.追问教师人生的尊严与幸福 叶文梓

8.背诵与英语听力水平的模因论研究 刘伟伟

9.品读诗外之"诗"——由王维诗歌教学引发的思考 吴国锋

10.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把握 刘家毅

11.以"主问题"引领阅读教学 张艳

12.文言文教学的诗意化追求 路世成

13.英语课堂合作阅读的有效调控 钱浩杰

14.谈历史教学中的联想 刘金奎

15.导向优质教学的地理教学风格摭谈 完利梅,李万龙

16.本刊"案例评说""叙事研究"专栏征稿启事

17.从写"酒"之句切入——高中语文诗词单元比较赏析例说 朱彦体

18.经典文本之价值解读——以《汪大娘》一课为例 徐金国

19.路瓦哉夫人的梦想——《项链》教学内容新悟 康举红

20.当预设遭遇"旁逸斜出" 耿翠霞

21.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导入 陈炳飞

22.教育质量观的内涵、演进与启示 魏宏聚

23.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 余文森

24.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 马晓强

1.让科学史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胡作玄

2.教育创新与中华民族复兴(上)——在华南师范大学"文化素质大讲坛"上的演讲 冯增俊

3.科学教育中科学本质的研究综述 刘前树,李广洲

4.新加坡"少教多学"教育政策的内涵及其启示 王海平

5.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色与品牌建设 董林伟

6.新课程理念视角下的生物"有效教学" 丁志光

7.教育论文质量提升的路径 丁昌桂

8.数学史教育价值的演化进程——从HPM的视角 张国定

9."本能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周中森

10.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戚静宇

11.发挥高考题对教学的引领功效 张雪松

12.对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再认识 章世倩

13.数学问题解决中的反思意识 蔡蕾

14.关于数学导学案的研究 于明

15.物理问题与"问题教学"的相关探讨 曹玉芳

16.化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陈石

17.化学课堂教学理念新变化 陆仁华

18.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识别"应该经历的五个环节 邹振兴

19."问题中心":教学设计的价值新取向——以"二氧化碳"一课为例 宋华强

20."前科学概念":合理猜想的前提 周爱萍

21.语言: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 曹澍

22."三生教育"的哲学视域 李兵

第6篇: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实验探究题;复习设计;复习策略;中考;科学素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474;G63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59-03

一、实践研究的背景分析

1. 吻合中考能力考核的核心目标要求

中考的命题方针是“依托知识,考核能力”,即以“能力”立意、以“现实生活与实践体验”立意,着重考核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初步创新能力。作为一种必考的试题类型,初中科学中考中的实验探究题突出考查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实验探究能力,正好吻合中考能力考核的目标要求。

2. 提高中考实验探究题得分率的要求

中考实验探究题得分率低的现状,要求教师进一步完善实验探究题的复习设计。调查发现,杭州中考卷的第四大题“实验探究题”,因其知识点整合程度较高,对学生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类比能力的考核要求较高,历来是考生失分最为严重的大题之一。

3. 改M灌输式实验教学模式的要求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实验缩水、以知识灌输代替自主探究的现象。目前,科学课在实验课的新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教师播放课件,以视频观摩代替动手实验;由于实验器材限制,部分实验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教师只能口述该实验的预期实验结果;将学生实验改为课堂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机会少;实验形式单一,主要按事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学生思考的机会少。

4. 凸显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要求

实验是系统学习理科知识的重要方法,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要求教师进一步完善实验探究题的复习设计。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复习教学,是九年级总复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考科学知识点复习的载体和拓展体现。提高实验探究题复习质量,不仅能够提高实验探究题的答题效果,而且能够在整体上和根本上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成长。

二、核心概念的解释

九年级中考实验探究题复习设计,是指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依托考试纲要和教材内容,顺应教育教学规律及教学对象的特点,对实验探究题复习教学计划、实验探究题复习教学程序、实验探究题复习教学方法和目标的系统设计。要通过这一设计,谋求在实验探究题复习中体现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培养、提升学生科学实验素养的同时,求得学生科学学科中考成绩的提高。

三、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复习设计及实践策略

1. 实验探究题复习的教学计划和程序设计策略

(1)事先制订实验探究题的复习计划――为实验复习领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复习计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是对以后复习的宏观控制,同时又是复习前教师的系统审视和反思。要根据学情,依据考纲,精心设计实验探究题的复习提纲。

寒假前,教师要让学生对初中六册科学课本中出现的“实验”原型进行初步整理。一是将六册科学课本中需要整理的“实验”“探究”或“活动”进行统一编号;二是设计好“课本实验说明书”。

寒假时,要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按编号顺序把每一个实验的内容整理出来,并填好“课本实验说明书”。

开学第一周到第三周,重点检查寒假任务。教师应当做到:一是检查学生整理的“课本实验说明书”;二是准备好实验原题类题型,对学生进行初步测验。学生应当做到:一是根据教师的指导,修改自己的“课本实验说明书”,对不确定的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二是练习测验题。

第四周到第六周,部分实验再次展示并练习。教师挑选需要重新展示的实验,并准备好器材,联系好实验室,要让学生对指定实验进行操作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相关知识。

第七周到第九周,进行小专题训练。教师要将课本实验进行重组,按照知识点板块设计成实验小专题,并挑选相应的实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专题训练。

第十周到第十一周,进行拓展题和中考模拟题型的专项练习。教师根据前阶段学生的复习情况,设计相应的实验拓展题型和相应的中考模拟类题型,让学生认真练习。

通过对课本实验的整理和再次演示,学生能够从课本源头进行复习,对实验结论的获得过程和科学探究的程序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对知识点板块组成的小专题进行训练,学生能够系统地对初中阶段科学课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加深、加宽和巩固;通过拓展题和中考模拟题型的专项练习,学生能够提高实验探究题的解题能力,提高得分率。

(2)设计实验探究题复习程序――为实验复习护航。

1)全面复习,追溯课本实验之源。教师要让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对六册科学课本中出现的所有实验(包括“活动”“探究”“实验”)进行认真整理,并填好每个实验的“实验说明书”。在开学初的三个星期,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并分析“课本实验说明书”,同时要准备好相应的题型,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本中的实验。例如,在一轮复习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应该是“运动和力”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传统的填鸭式复习要求学生记住: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是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记住容易,理解运用却不易。究其原因,是传统教学观认为复习是把忘记的实验结论再一次记住,不用再花太多时间去再现探究过程。其实,这样的观点要不得。学生对实验结论的得出过程、当时做实验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实验的改进都需要复习。那么,如何复习呢?是重新再做一遍实验吗?如果时间允许就可以做一些补充实验,但大部分实验不必重做,不过要重新整理,并且要比当初上新课时思考得更加全面、更加深刻。

例如“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实验,可以这样复习:首先回顾课本上的实验设计,然后填好“课本实验说明书”。【实验名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实验目的】得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实验原理】利用二力平衡的原理,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找出滑动摩擦的影响因素。【主要步骤】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面放一块木块,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并记录数据;在木块上放砝码,增大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测出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并记录数据;在长木板上铺上棉布,以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重复实验测出木块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并记录数据。【主要现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不太稳定,但基本上可以比出三种情况下的读数大小。【实验结论】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滑动时,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实验注意点】要确保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有何疑点】如果木块没有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实验数据还有用吗?上面是某位同学填好的说明书,基本涵盖新授课的所有内容,但作为系统复习,还需要教师在复习课上进行补充、升华。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帮助学生进入全面、立体的思考阶段。A.这个实验设计有哪些缺陷?(一是保持拉力方向始终水平有困难,二是让物体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有困难,三是在运动过程中弹簧测力计读数不太稳定。)B.有没有更好的实验设计以避免这些缺陷?(引入该实验的改M版本)

若采用图1所示的方法进行测量,能够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即将弹簧测力计固定不动,木块挂在测力计的挂钩上,不拉木块,改为拉动木板,使木板与木块相对运动。这样,测力计示数较为稳定,容易读出正确数值,学生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

为了加深学生对改进版实验的理解,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教师应当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训练题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例如,图2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实验。小金用弹簧秤水平向左拉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秤示数如图甲所示,由二力平衡可知,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填“大于”“小于”“等于”)弹簧秤示数;小王在用同一装置重做小金的实验时,发现弹簧秤示数不稳定,某时刻弹簧秤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为( )N;为解决上述问题,小王对实验装置进行了如图丙所示的改进,他拉着足够长的木板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读出弹簧秤示数,此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 )(填“等于”或“不等于”)弹簧秤示数;实验之后,聪明的小郑认为,如果仅比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不用二力平衡的原理。请你举出一个不用二力平衡原理比较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例子:( )。从这道题的难度和深度不难看出,课本实验是块砖,抛砖是为了引玉。注重从课本实验出发,抛问设疑,挖掘出各种版本的变式实验,才能在中考实验探究题的考查中独占鳌头。

2)动手操作部分实验,体会过程之意义。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寒假期间对各个实验的“实验说明书”的整理和掌握情况,筛选一些有必要重新动手操作的实验,进行课堂演示或让学生动手实验。比如根据我校学生的学情,教师可筛选“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探究物体的沉浮条件”“气体对外做功实验”和“研究电热跟哪些因素有关”等实验进行课堂演示,选择“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电阻”“测小灯泡电功率”“电磁感应现象”“质量守恒定律”等实验让学生动手实验。其实,补做的实验数量不多,用时也不多,但会让很多学生印象深刻,给了很多学生再一次把握这个实验的机会。这样,学生能在一个新的高度思考实验步骤的设计意图,能比原来更加深刻地理解实验过程的意义。

3)专题训练,强化实验研究方法之应用。新课程标准在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的同时,更强调过程与方法的学习。科学实验探究中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理想化实验法,还包括方程、图像比例等数学方法。在复习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专题训练,比如应用控制变量法的典型实验有哪些、应用转换法的典型实验有哪些。这样归纳分类,有利于学生掌握每种科学方法的精髓,加强实验知识点的横向联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4)模拟题集训,做好中考之备战。在全面复习和分类训练结束之后,用半个月时间对中考实验探究题进行研究式复习。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近五年的中考实验探究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其出题的特点,学习其内在的逻辑推理方式,以求在复习中提高探究推理能力。

2. 实验探究题复习的教学方法设计和实践策略

(1)重视课堂引入的设计,旨在兴趣激发。

1)引入课堂小游戏。传统复习课课型单一,陈旧的知识点如同一根根没有肉的硬骨头,学生啃不动也不愿啃。因此,要转变教学方法,复习课的引入要力求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而课堂小游戏,是一种较好的引入方式。例如,在实验探究题复习课的课堂引入中,可以引入“五分钟小游戏”,让学生心动带动手动,手动带动脑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2)重视多媒体辅助教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尽可能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实验探究题教学过程中,一些信息量较大、需要用图片和视频展示的内容,要尽可能地安排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化学实验中的洗气装置教学为例,在课堂引入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各种洗气、集气设备的安装使用实例。这样,既能节省教师的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借助动画视频的直观展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合作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师生一起编制小游戏、观看教学视频,既体现新课程理念,又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活跃课堂气氛,促成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2)重视复习方法的选择,旨在综合能力的提升。

1)整合学科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现知识的综合性。实验探究复习课要复习的内容很多,教师一定要理清思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学生在七八年级对实验课总是充满好奇却缺乏深入研究、总是关注现象却忽视内在联系,所以,普遍存在对实验只留印象不懂细节、知识漏洞多、能力低的问题。因此,在实验探究题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弄清每一个专题的主干内容,理清前后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电和磁”的复习,应当理清和呈现由多个实验构成的逻辑体系。在整合和建构过程中,要让学生形成一个电和磁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分清易混淆的概念,防止实际运用时张冠李戴。

2)变机械训练为灵活运用,体现训练的针对性。实验复习课所教的内容,都是学生以前学习过的,因此,复习容易演变成做练习题。教师准备许多题目,一一让学生解答,然后再逐一讲解每一种题型的解题方法、注意要点等。这种教学方式机械单一,缺乏挑战性和新奇感,有些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为克服这种弊端,在进行总复习设计时,教师必须重视从机械训练向灵活\用转变。具体的实践措施如下:一是上复习课时,要让学生给题干文字配图,化抽象为具体。二是在选题时,要充分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注意题型的变化,增强学生的变式思维。三是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四是在选题时,要依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所有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效果分析

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复习设计及教学实践,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1)初步探索出一套应对实验探究题复习的方法。首先,实验探究题复习计划的提前设定,为日后复习的实施提供了领航系统。正如在大海里航行的船只,有了导航仪,不会迷失方向。其次,复习计划设计好之后,复习程序的设计非常重要。前面论述了复习程序的四个步骤,其中每一步骤所起的作用皆是不同的,四个步骤为实验探究题复习取得实效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再次,注重复习方法的选择,这是实验探究题复习取得实效的关键一环。纵有再好的计划,再扎实的程序,若方法不对路,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2)有效地提高学生中考科学考试成绩。根据统计,与以前考生相比,这两年考生的科学学科平均成绩提高较为明显,与区平均分相比,高出区平均水平。为了更直观地体现本复习策略的实效性,分别对研究前(2014年中考)、研究时(2015年中考)和研究后(2016年中考)的实验探究题的得分情况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如下:2014年总分41、全校平均得分27.8、得分率53.2,2015年总分49、全校平均得分29.3、得分率59.8,2016年总分49、全校平均得分33.7、得分率68.8。

(3)全面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养。事实上,该复习策略给师生带来明显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唯分数论的领路人,而能在复习中处处遵循、体现新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不再面临考试时显得焦头烂额、不知所措,只会背概念和实验结果,而懂得以实验为求知的方式去认识科学、验证科学知识,让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科学课堂内外。这样的教学实践,为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养开辟新的天地。

五、结束语

总之,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对于中考实验探究题复习,相信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到做法。至于什么样的复习策略才是最有效的,这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结合学情进行研究。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复习策略,还有待今后结合新课程理念不断探索、总结、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斯考隆.教师备课指南[M].陈超,郄海霞.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黄燕.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J].中学物理,2015(22).

[3]杰塞尔,格里菲思.学会教学[M].丰继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初中 物理 复习

对于有着纵横相连、错综复杂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在短短两三个月的复习时间里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应用,这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如何全面地、有效地进行复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制订总复习计划

凡是有预则成,无预则废,这里的"预"是指事前计划,所以一个好的复习计划就是成功了一半,计划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轮复习(四周时间):回归课本,夯实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历来都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但在考查形式上有明显的变化,要求学生能在具体事实中辨认出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探究物理知识的内涵,总结一般性的特点和模式。同时考查学生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常识,对基本物理概念、公式、单位的应用,对物理学史重大发现的理解。这类试题绝大部分是来源于教材,基本按教材重现。所以第一轮复习的成败就是关键。

第二论复习(六周时间):专题复习、综合训练以求提高。物理知识纵横交错、多而又繁,虽然有章可循,但也容易记错、记漏、记混。因此,在上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初中物理知识进一步分类、提高。复习时既要分类又要综合,纵横联系由点成线编织知识网络。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归纳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第二轮复习是能否提高的关键。

第三轮复习(两周时间):综合模拟、适应性强化训练。这也是心理和智力的综合训练阶段,主要是为了调节考生心理,增强考生自主能力。因此,不能盲目地大题量训练,应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以便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模拟训练,以提高考生的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并通过练、评、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所以第三轮复习是在整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最后一环,尤其重要。

2.正确处理教材与资料的选择

复习资料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通过加工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总复习阶段,应该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方面来考虑。要指导学生把相关各章节中零散的、单一的知识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将已学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分类列表或框图方法把物理知识串成线、连成网,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从现象到本质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进一步辨别要领、概念、公式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进而在更高层次上去把握教材。在处理教材时,可以按以下几点进行专题分类。

2.1 按照知识点

可以将初中物理分为力、热、声、光、电等板块,用知识树状的形式把每个板块涉及的内容展现出来,建立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这样将助于同学们将第一轮复习的零碎知识进行整合,有利于弄清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建立由点到面的知识网络。

2.2 按照中考题目类型

可以分为选择、填空、实验研究(包括操作实验)、计算、信息综合等专题,进行专门练习,体会每种题型常见解题方法,使复习纵横交错,既练习了解题技巧,又能从整体上掌握复习重点。另外平时要注意观察社会或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因为这些热点常常也是中考的热点。

2.3 通过对某些特殊知识点

深挖细究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复习,以达到对某一类特殊知识点的融合、深化。例如电学中的滑动变阻器,是"探究欧姆定律" 、"测定小灯泡上的电阻" 、"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等实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器。可以总结滑动变阻器在每个实验中的用途,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电学实验的理解。又例如通过"密度的测量"将"质量" 、"浮力" 、"二力平衡"、"杠杆平衡原理"等力学知识贯穿起来,还可以将力学中测量仪器的使用进行归纳和总结。

3.正确处理物理实验与总复习的关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纵观各地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物理实验题的分数约占总分的20%左右,有些实验知识还渗透在其它题型中,这些题目多数源于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既考各种基本仪器的使用、又考查学生实验操作水平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物理总复习要十分重视实验教学的复习,特别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各种基本仪器和测量工具的应用。二是要使学生弄清各种物理量的测量的方法。

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以致用",任何知识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加深了解和熟练掌握,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中考试题中应用物理知识型的问题增多,所以,物理总复习就更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善于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物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复习效益。

4.注重方法指导,纠正不良习惯,挖掘学生最大潜能

从平时考试情况看,学生的失分原因,除基础不扎实,缺乏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外,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应试习惯和方法,如审题不清,粗心大意,运算错误,马虎不规范等原因而造成一些基础题黄金分的丢失。针对这种情况,在复习训练时,采取一些措施,把方法指导,培养良好应试习惯作为一个关键点来抓,如要求学生在任何练习中要做到:能做的会做的题一定要一次性做对,一旦发现失误,及时面谈,指导方法;在试题订正中,要求错误答案保留在卷面上,把订正过程写在旁边,说明理由;在复习练习中,全面用笔算,以提高运算能力,在试卷评讲中,不断渗透各种题型的审题方法,解题思路等,把不良习惯纠正过来,挖掘其最大潜能,把失误降低到最小限度。

5.因材施教,正确处理"双基"与"提高"的关系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的基石,应用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和创新,所以,在复习时要认真加强"双基"的复习力度,营造能培养学生素质的氛围和空间,具体地讲要注意一下几点:

5.1 重视物理过程分析

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在复习时,我们要把功夫下在"过程"上,帮助学生弥补过程差异,把知识形成过程涵和外延逐一引发出来,让学生自己清查整理。

5.2 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技能、技巧的训练

这种训练不是的内知识的简单重复应用,而是要选择特定的典型习题来训练,在抓好"双基"训练的同时又要着眼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将基础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引导学生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就是形成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

5.3 重视课内外的密切联系

在复习教学时要把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要充分挖掘学生自觉复习的潜能,不断提高复习的效果。

6.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在"精"字上下功夫

不管什么课都离不开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如何把讲与练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讲"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练"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能"满堂灌"的一讲到底,更不能放任自流的只教学生"练",可以边讲变练,也可以先讲后练。

讲要"精"讲,精讲不是少讲,而是要教师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把握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难点,抓住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达到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的效果。不仅要讲清基本的物理概念的规律,还要讲清解典型问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要充分利用"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 、"一题多联" 来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能力。

练要"精"练,避免高"题海战"。要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按照大纲要求和考试说明精编习题,所编习题要有代表性,达到复习的内容习题化,巩固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通过必要的练习,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对概念和知识的理解,通过对不同类型问题的分析和求解,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总结出同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应试能力。

总之,复习的成效率对中考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我们只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时间和空间上做好计划,教材处理和模式方法上讲究科学,初中物理总复习一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字: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 自主讨论 悬念

【中图分类号】G633.7

大多数年轻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都比较关注新课如何引入,重点如何突出,难点如何突破,板书如何设计,很少有人关注课堂小结如何设计,很多教师干脆把板书和小结结为一体。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感觉物理课堂小结非常重要,但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的边缘,有的教师干脆就不小结,天马行空,讲到哪是哪,有的教师天天在小结,但就是照着板书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也许课堂中应该重视的内容太多,轮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往往已是下课的铃声即将敲响或已经敲响了,教师们只好草草收兵,不了了之。造成目前课堂小结低效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时间上不能保证。课堂小结一般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也使它必然成为了课堂教学各环节中的“弱势群体”。教学时间上的不确定性,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课堂进度不合理或是课堂发生一些小问题教师需要处理,教师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总是以保证完成教学内容为主,对于课堂小结就无从顾及,总之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稍不注意就会导致没有时间进行课堂小结,这让课堂小结成为最容易被放弃或一带而过的环节。

2.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目前对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关注度往往侧重于新课引入、新课教学、实验探究、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度、突破重难点的方法等,很少有人关注课堂小结。这就造成部分教师对课堂小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教学设计中,往往注重导入新课、优化教学过程、探究实验、强化练习等环节的创新求变,却对结尾部分的小结很少讲究。

3.效果上不能马上显现。课堂小结对培养学生梳理、提炼和概括物理知识的能力不是在一两节课内就能显现的,它是一种潜在的长期的效应,但很多教师意识不到或是等不及。

4.小结形式上不够丰富。目前课堂小结的形式多样化不足,针对性不强,主要集中于传统的教师小结型和学生自主归纳型。学生参与率低下,学生缺乏兴趣。一成不变的念板书,或是让学生随意说说,教师都不重视,学生更不会重视。

那么怎样的小结才是有效,甚至高效的呢?这就要认清课堂小结的作用,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的知识点的提炼归纳,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通过比较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进行学法指导,深化、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小结是对学习过程的归纳反思,是从总体上对知识的把握,不是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

首先,课堂小结要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课堂小结能让学生下课后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这节课讲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有些难,哪些内容还有些糊涂,需要下去看看书,翻翻资料。

其次,课堂小结要让学生有种课虽终,趣犹存的感觉。通过课堂小结能让学生下课后仍然对上课的问题津津乐道,相互讨论,甚至争执,引起认知冲突,这样既解决了课堂上的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然后,课堂小结要让学生对下一节物理课充满期待。通过课堂小结能让学生不断地探索未知的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充满好奇,极力想知道原因是什么,期待下一次物理课,聆听老师的讲解,期待学习更多的物理知识。

最后,课堂小结能够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教育是个长远的事情,是对人潜在能力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做题、考试,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包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以教师要有耐心,把该做的工作做踏实了,对学生才是负责任的。

那么,怎样进行课堂小结呢?我认为这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因课而异。

一、知识点归纳总结式小结:此方法适用于知识点多且知识难度低的课题。属于常规法,大多数教师都在使用。教师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找学生来做课堂小结,一人说一句,学生压力小,学习困难的学生还有些许的期待,想得到老师的赞许。对于内容简单,但杂、多的章节,不妨采用此方法。比如大气压强的课堂小结:

二、表格式小结:此方法适用于该堂课所学内容之间或与以前学习的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比如二力平衡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和联系。

相同点 不同点

受力物体 因果关系 对运动状态的影响

平衡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

(1个受力物体) 一个力消失了,另一个力还在 运动状态不变

相互作用力 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2个受力物体) 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无关

表格清晰、易懂,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容易。

三、典型题型练习式小结:此方法适用于所学内容比较难,通过习题的强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讲摩擦力一节时,内容多,难度大,如何进行课堂小结,才能化解这一节的难点呢,课上完,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水平桌面上放一物体,现用1N水平向右的力去推它,但是没有推动,

请问:1.这个物体受摩擦力了吗?2.如果受摩擦力,方向如何?大小多少?3.如果受摩擦力,是哪一种摩擦力?

改用5N的水平向右的力去推它,依然没有推动呢?

改用10N的水平向右的力去推它,物体恰好做匀速直线运动呢?

改用15N的水平向右的力去推它呢?

改用30N的水平向右的力去推它呢?

后两种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

经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结论:静摩擦力大小跟物体受力情况有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物体受力情况无关。(只针对水平放置的物体只受水平力的情况)这种题型难度较大,刚上完新课,学生尤其糊涂,经过这样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认识有了一个升华。

四、学生自主式小结:此方法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有课题都适用。一般有一下几种方式:

1.在课堂教学快结束时,给学生1分钟的时间,看看书,看看黑板,想一想这节课学到哪些知识点,然后,老师点到哪个学生,哪个学生回答。

2.谁愿意总结,自己举手发言,总结不全的内容其他学生举手补充。要关注课堂中的弱势群体,哪怕能说一句也要及时鼓励。

3.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每次发言不能由某个人代替,要轮流发言。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这种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挑战,由于给了时间准备,学生回答正确的机会大了很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五、悬念式小结:我们在看电视连续剧时,往往在最关键的时候一集结束了,大家为了满足好奇心,还要看看下集预告,这样依然不满足,第二天准时准点坐在电视机前等待下一集。在物理课堂教学快结束时,留给学生一个有悬念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这样,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浮力时,可以留给学生一个问题:铁块扔到水里会沉下去,可是大的轮船都是由钢铁制造的,却可以漂在水面上,为什么?感兴趣的学生下课后他会翻书、查资料、相互讨论,为下节课的进行打下一定的基础。

现在的教师缺乏一种静心钻研的精神,其实对教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作支持,只需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在有疑惑时,多翻翻资料,注意积累,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于学生不感兴趣的地方,多想想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多于学生交流,多于同行交流,教师们都会设计出丰富多彩的小结形式,学生也就兴趣高涨。

事实上,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无论是怎样的课堂小结,无论是怎样的课堂,只要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一节课上完学生都有收获,就是一堂成功的物理课。

做任何事情贵在坚持,课堂小结也不例外,通过长期的坚持,既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归纳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既锻炼了学生,也锻炼了教师。老师们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物理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课虽终 趣犹存--让课堂结尾更精彩 丁浩清;殷琴华;吴丕群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0年第Z1期

第9篇: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 物理学困生 物理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寻求全面的发展。而在课堂实践中,物理学困生由于物理知识的缺漏,造成上物理课没精神,易走神、做小动作,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影响了物理课堂效益的最大化。如何关注物理学困生,更好地发挥课堂最大的效率,实现有效的物理课堂教学呢?我结合初中物理教学实际,在此谈谈如何调动物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做法和想法。

一、充分挖掘物理学科的特点,实现有效教学

物理学既是一门实验科学,又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体系和数学表述、推理的理论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了许多的物理知识,并知道物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很紧密。在课堂教学上,我们要抓住物理学科的特点。

1.重视小实验教学。现在每一堂物理新课都有很多的小实验,小实验的正常开展对物理学困生影响是很大的。学困生在物理学习上没有多大的兴趣,小实验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动他们参与实验的激情,为喜爱这门学科打下基础。如我在上物理引言课时,除了完成书本的小实验外,还要求学生自己带两个鸡蛋,一个生的,一个熟的。我先提出问题:把生鸡蛋和熟鸡蛋转动起来,哪一个鸡蛋先停下来呢?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动手做起实验来,整节课学困生都保持了较大的学习热情,积极性空前高涨。比如:我们每天都要用到投影仪,也要调试投影仪。其实在这调试过程中,就包含了许多物理知识:透镜成像原理,光沿直线传播,滚动摩擦,二力平衡,漫反射……在学习物理环境的大氛围的影响下,物理学困生也会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当中来,发表见解和观点。

2.引导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如在讲解比热容时,我引导学生看书,思考:小明与小华在沙滩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样猜想?并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如何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如何设计表格?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步步深入,特别是物理学困生,知道了整堂课的来龙去脉,这样学下来不是很累,也不觉得没劲了。又如我请大家读下面短文,要求从中找出跟物理知识有关的短语或句子,并分别说出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比比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最多。“啪!”发令枪响了,校运会1500米赛跑开始了。运动员穿着短裤、背心、底有花纹的运动鞋,在跑道上,小勇和队员们你追我赶,竞争激烈,一个个大汗淋漓。“啦啦队”队员们递给运动员湿毛巾,让他们擦汗降温。田径赛场上,精彩纷呈:小强快速助跑,用力蹬地,腾空而起,跃过高杆;小明手托铅球,侧身垫步,猛然用力,铅球离手而去,5千克的铅球在约11米处落地时,把地砸了个很深的坑……忽然,一阵“加油!”声传来,原来1500米赛跑结束了,小勇用时最短,率先冲线,荣获冠军。对于这种优美有声色的句子,物理学困生是鲜活有思想的人,肯定会有所投入,学习物理的感觉就来了,效果就可想而知。

3.教学中要重视物理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例如,学习的物态变化,在蒸发的教学中,知识点有:蒸发要吸热,影响蒸发的因素有液体的温度、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在教学中,我实际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手臂上涂些酒精,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涂处的感觉。学生说很凉,从而说明蒸发要吸热。我因势诱导,举例说明该知识点在生活应用很多,如对高烧病人,可以在病人的身体上擦一些酒精来降温;夏天,可以在室内洒水,水蒸发要吸热,可以降低室内的温度,等等。物理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要注意观察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应重视将所学的物理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际。有些地方物理学困生的动手理解能力比较强,将内容与生活相联系,物理学困生就有兴趣参与讨论与实践,从而调动积极性。

二、充分挖掘物理课堂教学语言的形象性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教师能讲得有趣,学生才学得有劲。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技巧,语调要抑扬顿挫,有时发现有学困生开小差,可采用停顿或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有一次,下午第一节课上初三(11)班时,有个物理学困生听简单电路时,开始眉头紧皱,后来就想打瞌睡了。一见这个情景,我赶紧灵机一动,马上换了高而且急促的声音说:短路了,危害可大呀,导线中电流很大,会烧电源和用电器。同学们火烧眉毛的时候到了,一定要注意呀。这样一说,那位学生当场就鼓足精神,认真听课。然后我又循循善诱,语言注意动听和入思入微,恰倒好处地调动学困生的状态,达到了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在知识点的讲解上,教师要能借助生动形象的事例、调动所有学生,使学生听课成为一种乐趣。如在讲授三眼插座如何接线时,我说:左零右火上地(帝)啊。学生一下子就和我顺起来:上帝啊。这时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学困生也从中掌握了知识点。

三、运用物理教师的课堂教学动作的灵活性实现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