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马虎孩子的教育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青少年 粗心大意 原因 措施
现在,许多青少年做事都会粗心大意。比如做作业的时候会犯一些非智力性的错误,常常会听到他们抱怨:“哎,这道题我本来会做的,因为粗心大意才做错了。”逛街的时候丢三落四,等等,这些现象在青少年当中屡见不鲜。
以上现象都是孩子粗心大意的表现。粗心大意会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乃至未来造成极大危害。小明是我的高中同学,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人也很聪明,就是做事总是很马虎,不认真,老师和家长对小明的期望很大,都觉得小明会考上重点大学,可是高考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小明最终被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录取,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小明后来告诉我,在估分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因为审题不清丢了很多不该丢的分,那是他一生的遗憾。其实,上面的惨痛的经历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经历,粗心大意的毛病不容忽视。
孩子粗心大意在生活上的表现主要有:做事丢三落四,三心二意等,在学习上的表现主要有:做作业总是马马虎虎,经常会出现抄错题目、看错要求和漏答试题的低级错误,阅读不认真,敷衍了事,总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等等。
孩子粗心大意的原因可以分为内外两方面,就内部原因而言,主要有:首先,孩子缺乏对所要完成任务的兴趣,迫切想结束令他感觉痛苦的任务;其次,孩子急功近利,极度渴望成功,做事情过于关注速度,而忽视准确性;再次,孩子可能在生活中已经养成了粗心大意的习惯,做任何事情都是马马虎虎,三心二意;最后,和气质有关,心理学上认为,多血质的人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因为注意力分散而犯一些小错误。
外部原因主要有:第一,父母的教养方式,首先是溺爱型的教养方式,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表现出过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和对其进行行为控制,当孩子因为粗心大意犯错的时候,没有及时对孩子进行纠正和教育,而是一再宽容,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粗心大意的习惯。其次是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不是很关心,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或对其行为进行控制,所以孩子往往对自己的期待不高,自尊心低,不求上进,做事不认真,粗心大意。第二,外在的环境,这里的环境包括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如果孩子处在不和谐的学校环境或家庭环境中,例如:暴力频繁得出学校环境,争吵不断的家庭环境等,这样孩子的心思往往为其他事物所干扰,导致孩子无法专注于当前该做的事情,这是导致孩子粗心大意的原因之一。所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是避免孩子粗心大意的方法之一。
每个人都曾因为粗心大意犯过错误,但是当粗心大意成为一种习惯,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时候,就必须想办法改变这种不好的毛病,改变一种坏习惯不是易事,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帮助青少年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孩子稳定而广泛的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应对孩子在学习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即让孩子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比如:多和孩子做一些益智类的游戏,寓教于乐等,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可以培养孩子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即让孩子对学习的结果感兴趣,比如: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父母要表扬孩子,可以带他们出去大吃一顿或者去游乐场玩一趟,总之要让他们感到开心。这样,孩子对学习的结果产生兴趣,总之,一旦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最好的状态是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二者兼有),那么孩子就会认真学习。
(2)多给予孩子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应对孩子的粗心大意,不要总是一味责备,根据罗森塔尔效应:事情总会按照你想的那个样子发展。所以,如果总是说孩子粗心大意,那么孩子就会真的认为自己粗心了。家长应该着眼于孩子的优点,经常赞美孩子,鼓励孩子改掉不良习惯。
(3)端正孩子的心态,让孩子明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切不可急功近利。
(4)多让孩子做一些“细活儿”,例如:写毛笔字,缝衣服等,培养孩子细心、认真的习惯,在学习上,要求孩子认真独立完成并检查作业,帮助孩子养成检查作业的好习惯。
(5)父母要端正教育观念,改变教养方式,由溺爱型或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转变为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粗心大意的行为给予及时教育和纠正,避免孩子养成粗心大意的习惯。
于荣芳
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我认为很有必要、很及时,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
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使我认识又加深了
一层,对教育教学又有了一个新境界。 、
有人说天下有两种人是最博爱的,他的爱是最无私的,一种就是母爱,一种就是师爱。正因为教师是塑
造人的职业,因此,教师对待学生就应该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充满爱心。以一颗爱心赋予学生爱的教
育,让孩子们在爱心中健康成长。教师是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教育者,自己必先接受道德教育。因为教
师的师德如何,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到千秋万代。
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对当今教师师德的意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对孩子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
、对自身负责。如果马马虎虎,也可以应付过去,但只是敷衍塞责。教师的素质不高,肯定难以教出高
素质的学生。孩子们的时间显然多在校园内,如果教师文化素质低下,言行不文明不规矩,孩子们怎会
有高质量的成长?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
,反省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以积极进取的表现形式提高自身素质。当然,一个人有自知之明,只
有自己不断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因此,教师应不断地尝试,有意留意哪一种方式对孩子更好,更易接
受。在平时的教学中若在这些方面还有些欠缺,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继续加强自己的修养。
教师的言行对孩子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孩子均喜欢模仿,这将
给孩子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教师如果不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注重师德修养,就不利于对孩子的培养。
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改正不良的风气和言行,使自己的言行规范化,为孩子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孩子做到的同时,自己首先做到,从小事做起
,坚持严于律己。
我认为师德主要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之中。在工作中让家长们满意,让孩子们满意,让社会满意,真
东东(化名)是个男孩,7岁,是我班上的一个学生,虎头虎脑的样子,长得也很结实,平时伶牙俐齿,脑瓜子转得快。对学习兴趣不大,上课时几乎没听过课;作业书写马虎,作业本总是脏脏的。他喜欢恶作剧,有时在女同学的桌子上乱涂乱画,和男同学打架,但他做错事后一般不会承认。如果他受到一点委屈,就会很夸张地哇哇大哭,似乎在引起老师的关注;总有科任老师向我投诉他的罪状。同事经常告诉我,他在马路上走时随心所欲。为此我没少教育他,但见效甚微。
家访中我深入了解到:东东父母两地分居,由母亲带着。家里靠租房,现租住在家属区。东东母亲脚因肌肉萎缩已经跛了,夫妻关系不太和谐;由于全靠父亲一个人打工挣钱,家庭经济状况比较紧张。父亲为了养家糊口而整天奔忙,母亲行动不便,又遭人歧视,管教孩子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父母只管了孩子的温饱问题,其余一概顺其自然,从不多问孩子的想法。
纵观东东的成长过程,我们很明显地看出,家庭不和谐对东东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不和谐的家庭则容易导致孩子不健全的人格。了解到相关情况,我便开始思索怎样使他的父母改变家庭教育的观点和做法,向学习型家庭转化。解铃还须系铃人,东东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家庭造成的,也只能通过家庭来解决。于是,我把东东的家庭作为重点转化对象。
措施:
一、协调亲子关系
我们首先通过问卷调查测试,从统计中分析到东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极差,孩子在生活习惯、学习行为等多方面问题较多。孩子行为夸张,吸引老师的关注,这是极度缺爱的表现。于是我约定东东,只要他坚持好好表现两个星期,我就向他爸爸汇报喜讯,让爸爸回家看望他一次。为了让东东能感恩母爱,在母亲节我在班里顺势开展了活动“我来当妈妈”,让母亲们放手给孩子体验的机会。在活动反馈表中,妈妈们感慨万千。为了让孩子体会父亲的伟大,我建议东东的父亲带孩子去他的劳动现场,感悟父亲挣钱的不易。孩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爸爸是一位厨师。这么热的天还在炉子旁忙碌,背上全湿了。而我在电风扇下还一个劲儿叫热,总是想让妈妈买更多的冰淇淋给我吃,我真不应该。爸爸的钱来得不容易,以后,我不再乱花钱了。”
二、调整教养方式
我建议东东的妈妈改变育儿观,将东东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改变过去那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采取民主协商式的教育方式,尊重东东的正当愿望。
(1)明确规范要求。对于东东的行为无规范的特点,我们采取契约法,即与东东订立契约,规定在家庭、学校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明确指出:自己的饭盒吃完饭要及时洗;垃圾要扔进垃圾桶;在马路行走要靠右;上课要遵守课堂纪律,不开小差,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打架。在家每星期进行一次评比,从而进一步增强东东的规范意识。
(2)创建一个学习型家庭。鉴于孩子头脑灵活,但是没有纪律的约束,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我建议东东家长创建学习型家庭,和孩子一起成长。在“家长学校”授课中,我让家长们学习“家长学校”教材,观看教育家周弘“赏识教育”视频,学习未成年人法律法规,让成功家长现身说法谈他们的育儿经……家长们在“家长学校”学习中,接受先进的育人理念,在家中营造学习氛围,打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身教重于言传,让孩子在父母身上看到自信、拼搏、做人的尊严和价值,更能让孩子受到无形的感染。
三、丰富亲子活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时间做人。”在东东的成长过程中,父亲是很少有时间和他在一起的。于是我建议家长有时间就打电话联系孩子,让孩子时刻感到父亲的关爱。同时,回家看望孩子时,偶尔带上一点小礼物,给孩子一个惊喜。空闲时全家人共同收看新闻联播、下棋……对于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家长也要积极参加。
每个周一到周五,父亲都会从另一个城市来到我所居住的地方,就像许多坐火车通勤的人一样,定时的来帮我照看孩子。父亲的到来,对我和女儿来说,是温暖的存在。
当我们组建家庭、结婚生子,完成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繁衍的责任之后,社会要求我们去承担另外的责任――努力工作。当家庭和事业的压力一起来临时,我们的父母通常会选择帮助我们承担一部分。于是,许许多多的父母和我的父亲一样,把照看孩子的任务揽了过来。据调查,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而由此引起的家庭矛盾也越来越多。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隔代教育,时下受到了较大范围的质疑。甚至有人说,现阶段这种教育模式会影响未来中国人口的质量。
隔代教育,利弊在自己
我们常常会发现同样有隔代教育情况的家庭,教出来的孩子也各不相同,有身强体壮、聪明伶俐的,有体弱多病、性格孤僻的,有身体好但是性格不好的,有智力不错但又有娇骄二气的等等。这说明隔代教育效果是好是坏,要视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而言。
老人对孩子的身体照顾更细致
利:年轻父母对于孩子的身体发育和生活照顾不如老人有经验,尤其是孩子很小的时候,有老人在身边帮助或指导能给大多数的“新任”父母提供很有价值的意见。老人的经验对于新父母的角色适应、孩子的身体健康发育、孩子生病时的判断和护理等,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弊:有些老人在现代营养知识、科学育儿方式等方面可能会欠缺一些,还有些老人会固执地按照几十年前的方式照顾孩子,对“新潮”父母的种种“大胆”做法――如少给孩子穿点衣服、让孩子打打赤脚、洗洗凉水澡等等极为不满,生怕孩子会被他们折腾出什么毛病来,所以会出现父母在的时候执行父母的一套,一旦父母离开了,老人立刻又给孩子改回自己习惯的另一套。因为隔代更亲,老人对孩子的照顾将会更加周到和迁就,使孩子缺少应有的锻炼和适应环境的机会,导致孩子体弱多病或养成偏食、挑食等不良生活习惯。
老人为孩子提供更多情感交流
利:所谓的“隔代亲”说的就是老人对孩子的疼爱、亲昵、关心、赞扬、支持等积极情感的程度常常比父母还深。他们很少对孩子生气,也不会打骂孩子。如果这些积极情感和行为没有演变为溺爱,那么当然会对孩子养成关心别人、善良、体谅、接纳、合作等积极的人际情感和人际行为发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弊:许多老人容易在教育孙辈时出现“疼爱有余、管教不足”,甚至无原则地迁就和溺爱。这样当然会对孩子的性格发展带来长期而严重的不良影响。有研究表明,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骄傲、依赖和任性等不良性格。
老人对孩子的起居安排稳定性高
利:老人由于自身的生活规律,交往范围和交往特点、兴趣爱好等比较固定,容易培养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规律,这一点对孩子尤其对年幼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有益于其身体发育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老人常常给孩子寻找相对固定的伙伴,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孩子的友谊感和建立、维持良好的交往关系的能力,孩子会比较容易合群,对人热情友好,开朗大方。
弊:如果老人自身生活方式比较封闭、内容单调、交往范围过窄、兴趣爱好单一,也就很难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生活内容和交往情境,更不必说广泛地尝试各种活动,形成自己的特长了。这样的孩子反而比一般孩子更为孤僻、自卑、内向、行为单一刻板。
老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更为重要
利:有老人在身边帮助抚养的孩子更少出现意外事故。出于爱护和责任,老人对孩子的人身安全问题总是高度警惕,他们会时刻监督孩子的行为,小心翼翼地维护和反复地叮嘱,容易使孩子建立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习惯。
弊:有时候这种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和担忧也可能会导致老人对孩子过度保护或限制过严,使孩子失去一些勇敢探索的机会,甚至是一些正常的肢体活动或游戏活动也会被禁止,因此孩子容易变得胆怯、拘束、运动能力偏低、自信心不足等。长期的活动受限制,或者运用不合适的恐吓来进行安全警示也容易引起一些情绪问题,如反叛、烦躁、易受惊吓、不安等。
“隔代教育”代替不了“亲子教育”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是完全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抚养,他们的父母由于工作等原因将抚养和教育的权利全权下放,然后就一心等着过几年白捡一个好孩子。就像天上不可能掉馅饼一样,好孩子哪有空投来的?
北京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的教授黄海波认为:祖辈家长有爱心,对孙辈十分喜欢,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他们认为孩子应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必强求一定要这样那样。事实证明,许多由祖辈带大的孩子,身体素质好,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要强于其他孩子。
然而,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关键是如何擅用其长,以避其短。
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的爸爸妈妈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身的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的。比如:每天晚饭后和孩子作游戏、讲故事,周末带孩子外出活动。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孩子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育儿的读物,与老人交流学习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对老人宠爱孩子等错误的做法,既要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尽量减少正面冲突。
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明确: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所以,既不要为图省事,孩子一生下来就甩给老人;也不要怕老人惯坏了孩子,拒绝老人带孩子,割断祖孙之间的亲情。不论是与老人同住,还是暂时把孩子寄养在老人家中,我们都要注意和老人协调关系,一切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积极解决矛盾纠纷,争取隔代教育取得双赢。
祖辈定好位
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大,生活阅历不同,多少存在一些代沟,所以老人家在和孩子沟通上应该继续学习教育的艺术,不断提高沟通的层次,使隔代人的关系变得亲密无间。
■ 善于倾听。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和尊重,小孩子尤其如此。许多聪明的家长就是注意了倾听,诱导孩子说出心里话,从而使沟通变得很容易。老年人跟孙辈交谈时,还要注意放下架子,勿固执己见。诚然,老人家生活阅历较小孩子丰富,但在接触新事物方面小孩子却往往先行一步,若老人家总拿老经验、旧知识来说教,小孩子便会感到乏味、生厌。为了跟上形势,老人家不妨多看书多读报,充充电。
■ 注重发现。
在和孩子沟通时,老人家不但要善于倾听,还要注意发现孩子言行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增强其上进心和求知欲,也令孩子觉得和老人家交谈有满足感,而不是“受训对象”。
■ 角色轮换。
比如,要纠正孩子做作业马虎的习惯,老人家不妨做一回学生,拿故意做错的作业让“小老师”批改,“小老师”发现错误会得意地责备“老学生”太马虎。当小孩子做完作业您也不必客气地找他的茬儿。这种角色轮换游戏,使小孩子在愉快之中受到了教育。
■ 保留空间。
小孩子不喜欢被人家完全控制自己的生活,贪玩、好动甚至有点调皮都是正常的,让孩子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发挥其“儿童本色”,这样小孩子会更喜欢您,且乐于与您相处。
子辈做好剂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年轻人抱怨老人的育儿方式太老土,而老年人则指责年轻的父母责任心不够,瞎折腾。这样的矛盾在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中更为突出,成为家庭生活协奏曲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年轻父母与老一辈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协调。
尊重孝敬老人是年轻父母首要做的事情。请记住“今天我们怎样对待父母,明天孩子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重视老人的育儿经验。老年人在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时间充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丰富,大多数老人有着勤劳、勤俭、责任感强的传统道德风尚。他们的言行能够对儿孙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隔辈亲”的强烈情感更能促使他们去辅导和教育孩子。年轻父母应该客观地看到老一辈在教育上的优势并予以充分的承认和肯定。
注意避免老一辈人在教育过程中的消极影响。由于浓厚的亲情往往使老人对孩子过分溺爱,而思想保守和僵化也容易损坏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父母不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年人,即便工作再忙,也要将教育子女作为自己的一件大事来对待。
和事老:
隔辈为什么这么亲?如果单单理解为亲情,为什么这份亲情浓密得竟然超越了亲生父母对孩子的感情?
[关键词]计算习惯 端正态度 培养兴趣 授予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俗语说“积一千,累一万,不如养个好习惯。”什么是习惯?在最新版的《新华词典》中,对于“习惯”是这样释义的:“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也就是说,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内在需要,如果不这样做,人就会感到别扭和难受。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影响之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良好习惯的培养就显得额外重要了。在平常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常常听到家长发出这样的感慨:这孩子其实挺聪明的,就是太粗心了!的确,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同样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只有少数是由于学生没有正确掌握计算方法,不会算而造成的,绝大多数的错误是学生粗心大意、观察马虎、字迹潦草等不良习惯造成的。例如抄错数字、漏写符号、加法忘记进位、减法忘记退位……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我们就必须从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入手,从细微处做起,逐步形成学生严谨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培养的方法
中年级的孩子可塑性与模仿性很强,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措施,从态度、兴趣、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培养。
1.端正态度,促成规范
正所谓“态度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道出了态度与细节的重要性。计算中大多数的错误都是由于粗心大意、态度不认真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学生在计算中的态度问题。
学生认真、细致的习惯是平时养成的,在教学中,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保证板书时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符号的规范,为学生做好示范。工整美丽的板书,会直接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也严格要求学生像老师那样字迹工整地认真书写,达到正确、整洁、美观。有些孩子由于贪玩,会马虎应付作业,这时孩子计算的错误率特高。我采取一提醒,二批评,三惩罚的措施,促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对待计算。第一次发现书写马虎的,就口头提醒孩子要认真书写,不能马虎;同样的情况发现第二次的,就严肃批评,责令改正;第三次发现的,就来个小惩大诫,小小惩罚一下,如:我要求列竖式时要用尺子画线,有的孩子图方便,直接用手画,画的弯弯曲曲的,不美观,也容易影响视觉,导致出错。我第一次提醒了,第二次批评了,还出现第三次的,就罚他写一遍“要用尺子画线”,花的时间不多,但肯定比计算时按要求用尺子画线用的时间要多,孩子知道亏了,而且还再一次凸显了老师的要求。经过这样的惩罚,孩子印象深刻,下次就会努力按要求做好,慢慢也就形成习惯了。
当然,我常常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教育,如果计算马虎出现错误:在医院,就要出医疗事故;在航空上,我国的卫星要上不了天,发射的就会偏离方向,后果是不可设想的。以此告诫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认真、仔细的重要性。让他们从心里接受认真书写,仔细计算的好习惯,还根据情况对孩子的作业做适当的激励评价。如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上出现“书写认真、整洁,批改你的作业是一种享受!”“你发现了吗?书写工整了,计算的正确率就高了!”等激励的评价语言,对于达到要求的作业奖励星星,星星累积到一定数量就换取奖品等措施激励孩子们认真对待作业,从而逐步形成习惯。
2.培养兴趣,享受成功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很多孩子会觉得数学计算枯燥乏味,对计算提不起兴趣,因为没兴趣,所以不上心,因而出错。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多方面的激发孩子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对于孩子来说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孩子来讲则是形象的、熟悉的。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计算也不是单纯的计算,它是一种直接用于生活的技术。我在教学中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创设学习数学的生活情境,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身边,我就生活在数学中。这样,孩子们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想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愿望,就会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例如:创设一个春游的场景,提出问题:“我们学校准备组织大家去春游,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到商店买食品。”然后出示一些食品的名称、单价,请孩子们自由选择并设计购物方案。这时,孩子们都会十分感兴趣地、认真地设计自己的购物方案,认真地计算所付的钱数,生怕算错了。孩子们兴趣盎然,在有趣的实践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
枯燥的数学计算,也要靠教师的幽默来调节。教学需要智慧,对于枯燥的计算,教师的智慧与幽默感成为调节的油,可以极大地激起孩子们的兴趣。如针对小松鼠摘果子的计算练习,它是成阶梯形式的,我让孩子从最低的台阶算起,算对了才能往上一级台阶走,并幽默的说了句:“可别掉下来哦!”孩子们算的可认真了,生怕掉下来呢!总结时还争着告诉我“老师,我一级都没掉下来!”我及时给了他一个大拇指,由衷的说:“你真是太厉害了!”笑靥如花,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
3.授予方法,达成技能
有了认真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但没有掌握计算的技能与方法也是徒然,因此要教会孩子计算的方法,掌握计算不出错的技能。
教学中应加强算理的指导,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加强对算理的理解。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时,充分利用点子图,让学生圈一圈、画一画、算一算,自主探究理解其算理,再引导学生用较通顺的语言把算法有条理地说出来。然后根据学生们说的情况进行总结,示范说出比较规范的算法,从而掌握计算法则。这样,孩子们理解透了,计算的方法就基本掌握了。
在孩子理解了算法,初步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教师还要进一步的对孩子们进行强化训练,以达成技能。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它必须通过大量的、长时间的练习来养成,计算能力亦然。我每天都会有针对性的出两道计算题给孩子做,有时是新学的计算,有时是以前学的旧知识,总之每天都练,课堂上完成。目的之一,加强督促,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计算的态度;目的之二,及时检测,发现没掌握计算方法的孩子即时辅导。由于题量少,孩子不会觉得厌烦;由于及时评价,孩子不会马虎对待;由于即时反馈学习情况,孩子上课不敢造次。通过这样长期的强化训练,孩子们良好的计算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
有些孩子在习题完成以后,很少自我检查,做计算题就会经常出错,针对这种情况,我常常从思想上对他们进行教育,告诫学生,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仔细检验的重要性。但一个人再细心也难免出错,孩子毕竟还小,教师应该教给孩子认真计算、自我检查的方法,提高正确率。我要求学生计算时做到三核对,一是题抄完后要与原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核对,做到一字不差;二是列完竖式后,要把竖式中的数字与横式上的数字核对,做到上下一致;三是抄完得数要把横式上的得数与竖式上的得数核对,做到万无一失。并要求学生每次口算时都想多几遍,力求准确了才写下来,这样学生就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验,及时纠正错误,就能保证计算正确。还教孩子运用估算的方法来检查最后得数,如:看计算结果的末一位,如个位是2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0,相乘就一定是6;72×24的积不会小于1400也不会大于2400等等简单、快捷、巧妙的判断方法。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习惯的培养”。也
有人说,少年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事实上,良好的计算习惯不仅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大有裨益,更能培养他们认真做事的良好态度,这可使学生受益终生。良好的习惯就是成功的秘诀,是成才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新华词典》 商务印书馆 [Z] 2014-1-6第4版.
[2]吴正宪《吴正宪与小学数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试卷给家长签字前他们常会表现出极大的委屈,有时甚至嚎啕大哭,家长本想责骂几句,经他一折腾心也软了,只是简单地批评几句算事。家长和他一起分析原因,可能是家长的认知不足或别的原因,除了“粗心、马虎”找不出更深层次的原因,一次次就这样,孩子形成考试考不好,一讲就明白,讲话听半句,上课坐不住,做事老反复,性子很烦躁等一系列的问题。这类孩子在当今中小学普遍存在,这个群体大约占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这部分孩子学习成绩处于班级中上水平,是老师心中最具潜力的孩子。
一、最具潜力孩子的共性表现
1.抓住课间每一分钟,听到上课铃声才风风火火一路快跑进教室,进了教室还和伙伴间意犹未尽地交流。一般未做好课前准备,老师进教室才慌慌张张地收拾桌上狼藉和寻找本节课要准备的东西,不能较好地做好“静息”,也有少数课会提前做准备,是因为前不久曾被这门任课教师“整治”,心有余悸地记挂。
2.课堂学习注意力较集中,接受认识事物快,能认真听老师的点拨和指导,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有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习惯。在参与、经历数学知识发现、形成的探究活动中,无论对错,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发表不同的见解。常为课堂微小变化而分心,持续关注某一事项时间不长,不能耐心地听别人讲话,常常打断别人的说话,提不起兴趣的学习内容和话题会开小差。
3.作业能独立思考完成,做题速度快,课堂作业正确率较高,但书写一般,家庭作业虽能按时完成,但常有意想不到的错误,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有提前做老师没教数学习题的习惯,能耐心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动手型的非书面作业,不爱阅读,观察缺乏耐心,审题不够仔细,计算一般不用草稿,答句能简则简,生怕多写一个字。对较复杂的习题常会一个人冥思苦想,不会主动运用工具帮助解答,什么事儿怎么省事怎么做。
4.这一群体中的孩子,部分喜欢有序活动,有明确的游戏规则,游戏中常为有的伙伴不遵守规则而生气,义愤填膺地与别人大吵大闹,有的就是闷皮,无目的地闷玩,玩累了就歇歇。都不太喜欢棋类、篮球、排球等活动,但喜欢踢足球,可能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关系。身体素质不错,体力好,精力充沛。外出活动中有主见,一般不太具有组织才能和威信,不太关心别人的事,自己玩好就行,在班级中以身高较矮的孩子居多,其中不乏女孩。
二、最具潜力孩子审题习惯养成学理思考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
1.数学审题习惯养成的原理
对这一群体孩子成长跟踪,发现他们到小学高年级后开始蜕变,有的规整后慢慢越变越好,有的慢慢滑落到中下等生行列。从同一起跑线开跑,却有两种不同的结局,对滑落下来的孩子惋惜,惋惜的同时成因却不时地纠缠我,是什么导致这部分孩子成绩的滑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排除环境、生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从教学层面,审题习惯的养成制约着孩子数学成绩的提高和继续学习。有的孩子认识并纠正了自己的审题习惯,并在纠正后尝到了甜头,他会更自觉地去纠正,通过自己的努力收获优异的成绩会更大地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也许就是人们说的良性循环。反之,一次次因审题环节出错导致成绩的不如意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学习兴趣会减淡,同时知识链会出现裂痕,随着裂痕的扩大,发现不及时或发现后教育方式不当,他们就会掉队,那时再想重新回到优生序列就太难了。显见,数学审题习惯的养成将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教师应非常重视孩子数学习惯的养成。
2.数学审题习惯养成的零散经验
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最糟糕的情况是学生没有弄清问题就进行演算和作图,事实上,学生常常对此掉以轻心,致使解题失误或陷入繁冗之中。”数学及解题,解答数学题目是读题、理解、构建、思索等反复交织的复杂思考过程。
读题是起始环节,如果在读题阶段就能完全掌控题目蕴含信息,将会减少反复思维过程,少走弯路,节约时间,减少因对题目掌控不全而导致的思维疲惫、冲击,从而降低解题信心,产生畏惧数学心理,降低数学学习兴趣。
――杨澜
杨澜觉得,一个智慧妈妈应该观察孩子的潜在能力和才华,她的任务是为孩子们打好基础,至于将来孩子做什么,妈妈是无法设计的。千万不要做一个抱怨妈妈,有些女人喜欢抱怨,怨社会不公,怨孩子不孝,怨男人不好……即使是爱也化作了无尽的唠叨,要知道这样一个抱怨妈妈,对孩子的杀伤力特别大!
杨澜说,自己心目中的“智慧妈妈”形象,首先要懂得科学地养育孩子,其次是让孩子有一个平衡的心态,要懂得与人沟通,还要自信、独立,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很重要,一个有爱、有关怀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成长极为重要。
1.不敷衍,不马虎,认真对待孩子的每件小事
杨澜至今记得儿子一岁多时的一个场景。那是儿子出生后,杨澜第一次比较长时间地出差,要离开儿子五天。那天回家时,杨澜发现儿子脸上的表情特别有层次,先是把脸转过去,憋了半天之后才委屈得哭出了声,最后把杨澜自己的眼泪也带出来了。
儿子当初这个无比丰富的表情,重重地定格在杨澜的心里,她意识到孩子幼小时期不能离开母亲;三岁前,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如果不小心造成了损失,以后会很难弥补。后来,她下定决心扔下所有工作,命令自己在家做了整整一年的“全职妈妈”。
对于当初自己的这个决定,杨澜至今感到分外欣慰,那一年太值了!
妈妈确实不是万能的,但至少可以做到这一条――面对孩子的每一件小事,都不马虎、不敷衍,这是杨澜给自己定的规矩。现在她每次出差,一定都会在出发前极其详细地告知两个孩子:会去多久,什么时间回家,上午还是下午,吃过晚饭还是深夜……
杨澜很忙,可谓一个空中飞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成为孩子钢琴学校里出勤率最高的家长之一,还能在儿子八岁之前陪着他游历了十五个国家,真让人惊讶。如今的杨澜经常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飞来飞去,但为了多一点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每次出差,她都会安排儿子到机场接送。回到家中,杨澜即使再累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和孩子交流,专心致志地和他们说话,认真倾听他们说的每一件事,全身心地投入到他们的世界。孩子们都很聪明,知道妈妈辛苦,是挤出时间来陪他们的。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杨澜会与他们玩拼图、讲故事,会和他们打闹,也会和他们一起看电影。前段时间看《别惹蚂蚁》,一边看一边和孩子一起大叫,童趣带给杨澜很多的快乐。
2.不紧张、不苛求,让孩子在现实中成长
孩子长大了,该上学了,上什么样的学校呢?
在这些事情的关注上,杨澜和当下大多数父母很不一样。按条件,杨澜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贵族学校、特色学校,或更有利于学习外语的国际学校。可是,无论在上海还是北京,杨澜都坚持为孩子选择普通的公立学校。
儿子如今已上小学五年级,那么多年过去了,杨澜从来没有给他请过一次家教,也从不做任何校内功课的额外辅导,甚至不要求他的学习成绩一定要在班里拔尖。杨澜清晰地记得,唯一给孩子安排的补习班是学习中国书法。
杨澜有这样一个原则,无论孩子们今后去哪儿,做什么,他们是中国人这点是绝不能变的,所以必须要让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渗透进他们的血液里……
杨澜还做了权衡和比较,相对来说,中文比英文难学,假如孩子从小没有一个中文写作环境,就难以学好中文。因此,孩子小时候需要重点补充的课程不是奥数,不是英文,恰恰是如今许多父母忽视的中文。
杨澜选择让孩子上公立学校还有一个“私心”,就是想让孩子接触到最真实的生活,也生活在最接近社会现实的环境中,这样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才是真实可靠和有益的。
杨澜也希望孩子能多一点艺术熏陶,于是从小安排他们学习弹钢琴,没料到,同在一个家里,儿子和女儿的情况大相径庭:儿子学了不到一年就开始不耐烦,打了退堂鼓;尽管有哥哥的“坏榜样”,可女儿打一开始就迷上了钢琴,天天都会要求多弹多练,完全不用别人催促……杨澜意识到,真的不该将成年人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许多时候,不必在意孩子的选择是否和自己一致,太刻意的父母可能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适得其反。
3.培养孩子好品性,完整人格很重要
如今,有些妈妈把培养“神童”作为宝宝的早教目标,而一些妈妈虽希望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的童年,却不懂如何着手。
杨澜不觉得做神童有什么好,也不要求孩子哪方面必须要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她衷心希望孩子做一个快乐的人,也能给别人带去快乐。为此,杨澜身体力行,努力培养孩子具有几种习惯和品性:爱好运动、慈悲为怀、善于表达和富有幽默感。
杨澜把绝大多数时间花在并不特别擅长的体育运动上,她和孩子一起滑冰,一起去体育场。杨澜和孩子们约定,一星期至少出两次大汗。
孩子们还要有慈善情怀。杨澜的工作有许多种,但只要是和慈善事业有关,她就会回家详细地向两个孩子“汇报”,告诉他们慈善的意义,每次孩子们也会为妈妈做的事情骄傲。
杨澜认为,表达能力的培养太重要了,几乎是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她特别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带他们去朋友家时,她让孩子大大方方地介绍自己。即便是孩子生气时,她也千方百计鼓励他们说出来。
还有幽默感的培养,虽然做起来不太容易,但还是值得去努力。在家时,只要孩子们说了什么好玩幽默的话,杨澜总会不失时机地报以开心的大笑,同时给予回应和赞赏。她后来发现,和孩子一起看卡通书和卡通片是个好办法,能培养和强化幽默感,大家笑作一团时,语言自然而然会变得机敏和幽默。
在杨澜看来,作为一名母亲,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思维方式。语文、数学这些知识老师可以教会,但孩子如何面对挫折、如何面对嫉妒、如何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这都需要母亲去教他。身心的健康是起码的,也是最关键的。让孩子可以没有障碍地和别人交流,对任何事情都以开朗活泼的态度处理,这种性格的培养对他一生都很重要。
关键词:幼儿园;半日活动;细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对幼儿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既有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又有学习活动;既有自由、自主的选择性活动,又有组织、有指导的教育活动;既有幼儿与玩具、材料等物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又有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影,为了让孩子们每天快乐地来园,快乐地离园。教师既要做很多的工作,又要有充分的准备,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才会更合理呢?
一、教师在一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老师在整个半日活动中扮演的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非是一个控制者的角色,孩子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收放自如的游戏活动,他们是有自主性的。但是,怎样才能使一个班孩子的常规与自主性达到比较好的平衡状态?也就是说自由与纪律二者关系如何协调?老师在其中的角色定位及作用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例如,某班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较好,孩子相互交际能力很强,孩子们坐在一起总会津津乐道地谈论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实,这时的孩子们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他们在发挥自己与人交际的本能。但是,此时的教室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明显缺乏了纪律性。多数情况下老师会选择直接制止孩子们吵闹,打断他们的交谈,达到安静的效果,但这显然对孩子的个人发展无益。
因此,教师应时刻寻找促进孩子发展的契机,经过思考,我认为幼儿是需要天性的自由表现的,但是缺乏纪律性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放纵。老师既不能一味地打断制止孩子的交谈,也不能任由他们无序讨论,老师可以将自由框范在有准备的环境中。首先,老师可以要求孩子们交谈时声音应该放低,这是在集体场合,大喊大叫是不允许的,这是自由交谈活动的前提条件。其次,老师可以事先收集好孩子们平时感兴趣的一些话题,采用集体讨论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然后在老师的带领下个别分享,这样孩子们的自由交谈活动是有目的的,既能够发展他们的语言交谈能力,也能够增强孩子们的秩序意识,整个活动是有教育意义的。其实,自由与纪律并不是一对矛盾体,反而是同一事件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自由活动是形成真正纪律的重要方式,而真正的纪律也必须建立在自由活动的基础上。
二、教学活动的完整有效
教学活动显然是幼儿园生活的主体部分,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组织好一次教学活动,不仅需要课堂上灵活的应变能力,更需要老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认真备好教案、做好课件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还要备幼儿,提前思考抛出的每一个问题孩子可能会怎么回答,而老师又要怎么去接。教师对幼儿回答问题的反馈能力,需要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同时,教师还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因材施教,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手段,对于胆大积极的孩子尽可能多引导,激发他的创造潜能;对于胆小怯场的孩子,可以多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引导。
三、生活环节注重细节
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萌芽发展阶段,生活环节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繁琐生活环节中孩子们能学会很多本领,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老师不仅是要组织好一个教学活动,生活环节也马虎不得。比如,像盥洗、进餐这样的环节,老师必须注意好各种细节,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用餐不说话、饭后漱口等,老师提出的要求应该明确,一定要让孩子们事先明确要求,他们才能按要求去做,所以常规往往是在琐碎的生活环节中培养而成的。
幼儿园教师与其他的老师不一样,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可爱的孩子,身正为师,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教育手段来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是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学习和努力的。
参考文献:
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名词,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观察到“人格”。比如,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若一个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他人,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
人格不是在真空中发展的,而是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它植根于人与人之间各种不同的关系中。因此,一个健全的人格必须在社会关系中才能形成。而语言是良好社会关系建立的桥梁,积极的语言有利于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一、积极语言的魅力
人生的成败,常常会因为一个人、一件事,甚至一句话而有决定性的影响。对人有用的一句话,可能会胜过千言万语。古今中外有很多人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深受感动,甚至豁然开朗,从此,改变了自身的命运。
励志大师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他9岁时,父亲把继母娶进了家门。当时他们是居住在乡下的贫苦人家,而继母则来自较好的家庭。父亲一边向继母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明天早晨他还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别的什么坏事,总之让你防不胜防。”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的地方的男孩。”
继母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就要滚落下来,因为在继母来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卡耐基聪明,他的父亲和邻居都认定他是个坏男孩。就是因为这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这句话成了激励他的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光明大道。正是继母的这句话,改变了卡耐基一生的命运。
卡耐基14岁时,继母给他买了一部二手打字机,并且对他说:“我相信你会成为一位作家。”他接受了继母的想法,开始向当地一家报社投稿。来自继母的这股力量,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和无穷智慧发生联系,使他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说一句话很容易,但重要的是要能让对方受用。一句积极正向的话,能够让沮丧的人有生存下去的勇气,能够让失败者扬起自信的风帆!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
心理学家马尔兹说:“我们的神经系统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一件喜悦的事,它会作出喜悦的反应;看到忧愁的事,它会作出忧愁的反应。”所以,我们要时常给自己输入积极的语言,比如,“在我生活的每一方面,都一天天变得更美好”“我的心情很愉快”“我一定能成功”等,语句要简洁有力,充满自信。
二、用积极语言引领孩子健康发展
(一)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孩子心灵留下深深的烙印。看着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婴儿,洋溢在家长脸上的是灿烂的笑容,流露在齿间的是“好孩子”“你真棒”“真可爱”等赞美,孩子在健康地成长着。继而,进入了小学、初中、高中,孩子的学业任务越来越重,家长的埋怨声也越来越多。面对孩子不理想的考卷,有的家长会非常生气,忍不住“笨啊”“蠢啊”地骂上一番,动不动就拿自己的孩子跟邻居的孩子、同事的孩子比较,其结果只能是使孩子厌倦学习、畏惧考试。试问,我们何不换种方式“有话好好说”呢?“妈妈知道你一直在努力地学习,这次考得不好不要紧,关键是认真分析一下错误的原因,及时补正,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你能做到吗?”“妈妈相信你不比别人差,要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满怀期待的语言一定会有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是想让孩子专心,却总说孩子不专心;想让孩子认真,却总说孩子马虎……总是使用消极的暗示,相当于强化不好的方面,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马虎、越来越不专心。
善用积极的语言,可以有效地改变孩子的行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说:“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的思考,那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
(二)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更新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良好的学校教育有益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当学生的行为不能达到教师的期望,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指责、训斥,如“我反复讲了多次,你怎么就是记不住”“我真拿你没有办法”“不可救药”“总拖班级的后退”,有的教师甚至会说“你简直是班级的垃圾”“连……都不如”等。如此的“恶语”严重中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损学生的人格发展。
纵观优秀教师的教育案例,不难发现,积极的语言时常贯穿于他们的教育活动之中,“试一试,你能行”“你再仔细想想,会有办法的”“你的思考有独到之处,老师很欣赏”……如此的话语,蕴藏着极大的能量,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才智的展现。
(三)积极的自我暗示不容忽视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哭,他就对你哭。”生活中,我们要学做阳光的使者。每天读一些励志的格言,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很赞赏儿子的做法,他的房间写字台前张贴了许多剪辑的名言片段,如“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没有艰辛,便无所获”,以及他最喜欢的哈佛大学的校训:“谁也不能随随便便成功,它来自于彻底的自我管理和毅力”……这些积极的语言时时在激励着他奋进。失败时,儿子常会说:“我找到了错误的原因,下次我会成功的。”成功时,儿子常会说:“没什么,大家都做得很好,我要继续努力……”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暗示成为了儿子前进的动力。
三、学说积极语言,做心灵的健康使者
著名积极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说:“希望是改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与黑暗作斗争,不如为它增加一些光明。”积极语言就是点亮我们生命的光,它带给我们希望,让我们更加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
有些词是不能常挂在嘴上的,它们会给我们的心理带来消极的影响,如“毕竟”“反正”“糟糕透了”“太让人气愤了”“真没办法”等,这些词只会打击我们的自尊心。生活中最可悲的词句莫过于:“他本来可以”“我本来应该”“我本来能够”“我希望我曾这样的”“如果当时……该多好啊”。
“好的”“一定会有办法的”“没问题”“精彩极了”“我能行”“有志者事竟成”……每天都能说出或听到这些积极话语的人,他们的心情一定是愉快的,心理发展一定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