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课程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程与学校文化
课程与学校文化紧密相连,文化促进课程特色建设,课程又是学校文化的具体体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显形呈现。因为学校可以通过课程,在用好国家审核教材的同时,适当开发特色教材,以此来传承学校文化传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通过校本课程建立学校文化。
二、学校课程的整体构建
1.明确课程开发的理念。我们学校立足自身办学历史和要求,确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课程开发理念。用于指导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
2.确立课程开发与定位。学校的课程文化首先是课程定位,它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校长办学思想的重要方面。可以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含课程开发的策略、原则、实施方略等),一是实现国家的教育方针,二是达成学校的培养目标。其中需通过对提高教师素养,形成良好的教研文化,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育人和我们的课堂,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下上好课、辅导学生、完成作业。此外,课程的开发还要立足学校的历史、现有条件及学生培养目标等诸多因素,我们课程组在与学校进行全方位沟通和协商之后,对学校课程开发定位是“关注时代、注重需求和特长、借鉴国际”。
3.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内涵。学校课程建设是当前高中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目标。《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了“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的宏伟目标,同时提出“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可以说,学校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水平将成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能否落实与执行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4.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目标体系,它由核心目标与具体目标组成。核心目标体现了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具体目标体现了课程建设的阶段性和具体性要求。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社会、家庭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服务。学校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是:①以课程建设为中心重建学校文化,焕发学校的生机与活力;②建立课程开发、管理、实施和评估的组织与制度体系;③通过学校课程建设方案及学科课程实施方案的研制,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有机融合;④通过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近期、中期、远期规划,逐步建立开放而灵活、丰富、多元的学校课程框架体系;⑤通过课程建设,培养一支课程研究与开发队伍,培养一批骨干教师;⑥通过课程建设,谋求学校的个性发展,培育和开发一批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⑦通过学校课程建设,为学生提供优良、众多、特色鲜明的选修课程;⑧通过课程建设,积极吸纳与利用社会课程资源,促进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协作。
5.明确学校课程建设的任务。为了实现上述课程建设目标,校长应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开展工作。①逐步建立课程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组织规程,形成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②转换和改善学校课程管理的机制,逐步形成高效有序的课程管理文化;③研制学校品牌课程和特色课程的发展规划。④学校课程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点、满足学生需求的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及各学科课程的实施方案,逐步建立起课程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与实施框架。这一根本任务主要包括三项工作:一是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规范化;二是实现学校课程的品牌化、特色化;三是实现课程设置方案的统整化。
三、课程实施方略
1.我校课程开发的策略是:源于师生生活、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2.我校课程开发的指导原则为:务实、崇理的学校精神;多元、践行的教育原则;个性、和谐的成长平台;人本、创生的管理理念。
3.形成学校“特色化”课程。基础型(必修I)课程特色化;拓展型(选修I)课程多样化、研究型(选修II及研究性学习课程)课程自主化。
基础型(必修I)课程特色化:我校在实施基础型课程过程中,在保证所有基础性课程“开齐、开足”的前提下,强调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制定校本的学科课程标准。我校要求各教研组认真研读新课标和新教材。按福建省教育厅的要求,开齐必修和选修I的A类课程并开足课时,根据学校教师、学生和教学设备的实际选择选修II中70%以上的课程,供高一、高二年学生学习。
拓展型(选修I)课程多样化:我校的拓展型课程力求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特别强调丰富、多样、高选择性。为此,我校把拓展型课程分为两类,即限定性拓展课和自主性拓展课。限定性拓展主要是体现毓英中学特色的课程,如《中国古代哲学史》、《预防教育》、《科技教育与创新思维》、《版画技艺》、《生态与环境教育》等;自主性拓展主要以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从学生兴趣和需要出发,为学生准备了近140门的拓展选修课,在每学期开学前向全体高一、高二同学发放“毓英中学自主性拓展型课程需求调查问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自主性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目前,我校每学期都开设60~80个模块的自主性拓展课供学生选修。
研究型(选修II及研究性学习课程)课程自主化:我校的研究型课程充分尊重学生的研究意愿,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并且自主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则通过加强过程指导、过程评价作为课程管理的重点,为学生的发展创设平台。为了帮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研究课题,我校通过开设研究型课程(学习包)、举办课题研究指导讲座、优秀课题报告评比等措施,落实研究型课程计划。每学年,我校对起始年级的学生进行课题选题、课题研究方法、课题开题报告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撰写等课题研究指导。为了更好地促进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我校制订了毓英中学研究型课程实施计划,规定格致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完成三项课题研究,分别涉及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为了方便学生课题研究和学校对研究型课程的管理,我校开发了基于网络的“毓英中学研究型学习管理系统”,学生通过该系统申报课题、开展课题研究并递交课题成果,教师通过该系统审批学生课题,并对学生的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四、课程的价值取向
1.学校课程的设置,不能用随意性来做。它要在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和价值取向,所以课程的价值取向要十分明确,我们在学校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进行了明确定位:
2.学校课程有了明确的价值取向,然后再深层次确立学校课程的内涵与培养目标,让学校课程更加具体化呈现出来。我校课程的内涵与培养目标设定为:
一、课程建设成果及不良现状
政策出台之后,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普通高中积极更新了课程理念,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制定了较合理的教学评价方案,培养了一批素质较高的技术教师,建设了现代化的专用教室,购置了大量的仪器设备等。通过多年探索,各项课程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课程开设条件也趋于成熟。
然而,通用技术课程开设现状却不容乐观。在H市三星级以上高中通用技术开设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近两年,全市通用技术课程开出率、专用教室使用率迅速下降;2012年上半年,全市60%以上高中未开设通用技术课程,部分学校开设的课时明显不足;部分没有专用教室而原计划建设的学校搁浅了建设计划;停开通用技术课后,刚刚花几十万元建成的通用技术教室成了展品,刚刚培养出来的技术教师又回到原来的教学岗位……同时,通过“百度” 随机搜索的15个通用技术网站中,有80%的网站各栏目信息资料还停留在2011年,甚至2010年,仅20%的网站更新到了2012年。由此可见,通用技术课程开设普遍都在降温,且速度快,范围广,课程开设陷入困境。
二、课程开设陷入困境的原因
(1)监督管理不到位。通用技术是一门新课程,主管部门应对新课程开设的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管理力度不大,管理方法不成熟,导致监管相对滞后,部分学校通用技术课停开而没能及时控制。在具体规管部门中,教研室主要负责面上教学研究,但缺乏通用技术教研员;装备中心主要从实验设施利用角度进行管理,但缺少政策和人员支撑,从而导致管理职能不能有效地行使。
(2)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部分学校领导还没有树立正确的技术课课程理念,看不到课程在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主观上认为通用技术课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升学率是衡量高中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尺。学校本就不愿让通用技术这门非高考科目占用紧张的教学课时,加之上级部门管理松懈,通用技术课势必会出现课时不足,甚至停开现象。
(3)实验经费不到位。通用技术课程实践性强,要开好这门课,必须有配套设施齐全的专用教室,这需要一次性地投入几十万元甚至更多。要持续开好这门课,还必须不断补充各种实验材料,这需要学校每年都要拿出一笔实验经费。没有专用教室,实验后续经费跟不上,导致教学效果极不理想且课程开设困难重重,这也是课程停开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课程开设的重要意义
通用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对广大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通用技术课程旨在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是普通高中的必修课。课程开设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教育“三个面向”的需要,更是社会的需求、学生的渴望。
四、走出困境的有效措施
通用技术作为一门新课程,开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甚至出现迂回曲折。在这个课程建设的困难时期,为了用好近几年课程建设成果,力挽当前课程降温局面,让通用技术课程尽快走上稳定开设的道路,做好以下工作至关重要。
(1)转变观念,提高课程重视程度。教育主管部门需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新一轮的宣传,尤其要提高学校领导对通用技术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学校领导也要主动解放思想,扎实做好课程开设各项工作,确保课程开足开好。
(2)认真履职,规范课程开设的监管。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分工,教研室负责常规教学管理,装备中心主抓实验教学;建立完善持久的管理机制;建设课程管理人员队伍;组织学校签订课程开设责任状。具体管理部门要认真履职,切实做好监管、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袁贵仁谈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
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全面实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正在逐渐深入涉及敏感、牵系复杂的攻坚地带。
2012年02月16记者就一些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进行了专访。
切实遏止择校乱象、破解减负难题今后要继续通过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推动校长教师交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对口帮扶等方式提高又务教育学校整体水平。要指导各地出台并落实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具体办法,出台规范办学行为的具体政策措施,积极稳妥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同时,要改革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严禁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严禁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还要争取家长及社会的共识和支持,真正把孩子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减下来。
合力治理中小学学教辅混乱及乱收费问题2011年以来,教育部与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发改委、国务院纠风办等部门针对社会反映强烈的教辅材料散滥问题,深入开展调研,认真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找出了教辅材料散滥问题的症结,提出了治理教辅材料问题的基本思路,即标本兼治,疏堵结合;分类管理,强化评议:以省为主,因地制宜;分工合作,综合治理。并将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申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全力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受儿童受教育权利今年要推动各地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同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安排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就读。
牢固构建校园安全保障长效机制教育部正在全力配合相关部门,研究解决问题的法规和方案,同时,要求学校切实加强安全教育,配合家长选择、设计学生上下学的交通路线和交通方式,有校车的学校建立校车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学生的交通安全,,今后农村学校撤并调整方案必须向群众公示,充分听取民意一
(信息来源:新华网)
新闻出版总署:开展春季中小学
教辅材料专项检查
2月13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出通知,决定在2012年春季开学前后,组织一次中小学教辅材料出版发行工作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的出版单位是否符合资质管理要求,是否存在买卖书号、买卖刊号、买卖版号和一号多用等违法违规行为,教辅类报刊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业务范围出版,非教辅类报刊是否存在超越业务范围刊登教辅内容,以及根据他人享有著作权的教材编写出版中小学教辅材料,是否依法取得著作权人的授权。
此外,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局要在2月至3月组织本地区2012年度春季中小学教辅材料质量专项检查,对本地市场上中小学教辅材料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装质量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中小学教辅材料规格、开本、版式、装帧、校对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
(信息来源:新华网)
各地资讯 浙江
公办中小学“阳光招生”
取消“择校费”
从今年起,浙江将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阳光招生”,浙江省教育厅近日表示将重拳治理择校乱收费,公办中小学择校率要降到5%以下,同时。坚决落实择校与收费完全脱钩的规定,
“这意味着,‘择校费’今后将在浙江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信忠、来源:新华网)
广西
今年改革高中课程
实行选课和学分制
今年广西将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行选课机制和学分制,学生每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3年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
根据《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各高中要开好必修和选修课程,推行学分制,做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善设施条件,积极推进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组成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建设
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都有学分体现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年增设选修课程
高中须有更多机会选择课程
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齐开足课程。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普通高中要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要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教材保持稳定不得随意更换
教材选用以设区市为主,在省教育厅制定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范围内选用,不得选用未经国家审查的国家课程教材和未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地方课程教材。教材在起始年级一经选定,要保持相对稳定,在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换。学校要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
2014年全部实行中考改革
深入推进考试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包括:积极推行中考制度改革,着力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录取标准的做法,力争到2014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实行初中毕业学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并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作用。
一、认识到位,思想统一
学校领导要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动态高度关注,保持高度敏感。对于学校来说,新课程改革意味着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方式、学生评价方式都将产生一系列变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学校指挥棒的高考也将随之产生新的变革,这将直接对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发展方向产生深层次影响。学校领导要把对高中新课改的培训、实施准备等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学校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形成了以下共识:
1.对于我校来说,高中新课改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对于新课改来说,我们研究的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怎样把新课改落实好、实施好的问题。
2.学校各部门领导、全体老师都要全面重视、关注、学习、研究高中新课程改革,把学习、研究新课改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各部门加强协调,早做准备,在思想上、意识上提前进入新课改。
二、未雨绸缪,精心准备
要让新课改在学校顺利启动,就必须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为了做好新课改的准备工作,学校要着重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包括学校高中新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学校课程委员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小组,学科教学指导和学生选课指导小组,学科学分认定工作委员会,高中课程改革宣传和教师培训指导小组等。学校还可根据自身情况酌情增设机构,明确责任。
2.抓好新课程培训工作,新课程的培训要坚持长期性和全员性的原则。即把新课程培训当作一项长期任务,坚持不懈的抓。另外新课程培训对象不仅是年轻教师,而且包括老教师。
3.制订并完善各项制度及实施方案。学校要根据自治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文件要求,学校应组织相关部门按照组织机构、课程编排方案、学生选课指导、学分认定、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评价制度、教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教学资源开发、宣传引导等要素制订了配套的各项制度及实施方案。并不断根据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和完善。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新课程的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开设做准备。
三、激情投入,理性操作
在进行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做到 “激情投入,理性操作,沉着冷静,稳步推进”,学校领导及教师应该在新课程教学中把握好以下几点:
1.把对新课程的热情与坚韧持久相结合。既要防止一些老教师对新课程冷眼旁观,漠不关心,又要防止一些教师前热后冷。尤其是年轻教师,他们有工作热情,但缺乏教学经验,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既要鼓励老教师对新课程投入激情,积极参与,又要引导年轻教师认识到新课改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使年轻教师对新课程的困难做充分估计,从而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2.把研究新课程教学与研究新课程高考相结合。新课程实施后,高考成绩仍然是衡量教学成绩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研究新课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关注新课程的高考模式、题型、难度,研究学生怎样通过新课程学习顺利参加高考,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3.把推进新课程改革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相结合。要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契机,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扎实提高教学质量,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4.把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教学相结合。一些老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精湛的教学艺术,许多教学方法经过不断推敲、实践,己经很成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些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在新课程改革中仍然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只要教师们真正的把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实质,理解了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就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大胆的使用这些传统教学方法,实现“老瓶装新酒”,使学校的新课程改革既保持连续性,又不断向前推进。
5.把局部实验与大局稳定相结合。新课程改革在我区是第一次,在新课程实践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去解决,要把握好度和火候,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大局的稳定。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会议。今天的会议是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铺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即将实施的背景下召开的,是对全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一次全面动员和部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改成果,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结束前,我讲几点意见。
一、认真回顾,进一步坚定做好高中课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20*年,教育部在全国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根据省教育厅统一部署,从20*年秋季开始,我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中小学全部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区,全面实施新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三年来,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验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实验工作启动平稳,工作扎实,措施得力,抓住了重点和难点,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课改实验工作普遍受到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各校加大教育投入,实施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做到了组织机构健全,有计划、有措施、有保障。
二是精心组织。师资培训工作扎实有效,教育科研工作积极推进,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正在深入开展。
三是构建体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提高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与管理能力,基本形成了教材和教辅资料编写、审定、选用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是形成氛围。关注、支持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实验区和实验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宣传课程改革,社区、家长共同参与新课程建设的氛围逐步建立,课程改革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注。
五是变化喜人。基础教育朝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师生关系逐步建立,“享受学习”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学生的真切感受,有利于教师成长的教研、培训活动广泛开展,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科学考试评价制度开始探索,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综上,几年来,我们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如重视师资培训,重视加强科学研究和专业支持,重视评估监控和交流合作,重视社会宣传和营造氛围等。这些将为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经验。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验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进一步转变观念,进一步均衡发展,进一步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课程评价体系,进一步提供保障条件等。但是,我们毕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们毕竟取得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高中课改也一定会开好头,起好步,同样取得明显的成效。
二、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高中课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高中课程改革是顺应国际潮流的必然选择
从全球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年教育战略》提出“学生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付挑战”。*年颁布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课程教材的改革和实施,实现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文化4大方面的发展目标,掌握交往、数的处理、信息技术、共同操作、改进方法、解决问题6项基本技能。*从20*年实施新课程方案,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突出4个方面,即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和提高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掌握本质的基本内容和个性发展创造宜人的教育环境,鼓励每所学校标新立异、办出特色。我国台湾地区,*年颁布的九年一贯制基础教育课程新标准,把人、自然、社会作为有机整体,用整合的观点规划课程,提出着力培养学生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和研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表达、分享等10大能力作为教育培养的具体目标。一些有远见的国家和地区,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认真推行。
(二)高中课程改革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客观要求
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来看,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只有在课程改革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素质教育的推进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年1月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和同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都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20*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和推广工作进行了布署;20*年5月,省教育厅下发《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从今年9月起,全省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在此期间,为了确保高中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在20*年全国课程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之后,我市已经提前开始工作,成立了市和各辖市区、部委办局分管领导担任小组成员的*市高中课改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进我市高中课改工作;同时,市教育局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市普通高中课改实验方案》、《*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方案》等规范性文件,省常中等5所学校全面启动高中课改试点工作,为即将进行的全省高中课改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高中课程改革是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1.课程改革是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全社会都在讲科学发展。什么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发展。教育系统怎样科学发展?应该认识到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要坚持科学发展,就要坚持课程改革;要坚持内涵发展,就要坚持课程改革;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坚持课程改革。
2.课程改革是一次重要机遇。有的校长说,我想实施素质教育,苦于没有机遇,而现在课程改革就提供了这样的机遇。叶澜教授在*二实小搞的新基础教育很不容易,原因在于它是一个学校在做。即使有几个学校在做,没有大环境的支撑也很难。但是,从今秋起,全省所有高中都进入课改实验区,小学四个年级,初中第二轮启动课改,这种大环境对于推动高中课程改革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契机。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三年实施的基础上从事高中课改,我们应该确立机遇意识,把实施高中课改作为高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抓手。
3.课程改革是一个重要载体。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在研究教育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问题时,都离不开课程改革这个载体。我们必须牢牢把握高中课改的方向,坚持课改不动摇。
(四)高中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一场关键的、深刻的、系统的革命
课程改革是一场改革教育系统制度、运行、思维和评价方式的关键的、深刻的、系统的革命。
从课程目标来看,以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今后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
从课程管理来看,高中课改实施以后,今后的课程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教师要负责指导学生的选修和选班。同时,不但要努力挖掘、开发校内资源,还要建设、整合和利用校外资源;另外,要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健康资源,切实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
从组织方式来看,课程改革实施后,原有的教学组织管理要打破。从高二起,将要实行“走班制”,就是学生背着书包找课堂;还要实行“学分制”,每个学生由于兴趣爱好不同,选择不同,将拥有一张有别于他人的课表;考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学分要求,但只要修满一定的学分就能毕业;高中课改如果真正实施到位,延续数百年的班级制、学年制的历史将要改写。
从课程评价来看,新课程重视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和开放评价。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行为等轨迹;评价不仅局限于知识层面,还涉及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评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有学生互评、社会评价,考试评价中不仅有学业成绩,还有综合素质测试。
从队伍建设来看,由于实行模块式教学和学生自主选课,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校的教师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新课程要求,一所高中要开设数十至上百门选修课,从理论上来说,只要学生有需求,学校就必须开设相关课程,但实际情况是我们的教师队伍目前还很难完全适应,新课改对教师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装备保障来看,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的实验室、图书馆、电教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高中课程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但不允许失败,因为它牵涉到高中学生的每一个家庭;高中课改可以逐步推进,逐年提高水平,但学生没有机会再来;一个高中校,高二、高三老课程,高一新课程,任务繁重;新高一三年以后是否参加新高考,老师们疑惑不少,顾虑很多;高中课改是一次机遇,锻炼队伍,更新观念,脱胎换骨彻底革命,但同时也是一次严峻考验,更是一次重新洗牌的严峻挑战,必须认真对待,认真思考,及早筹划,及早启动。
三、明确目标,进一步提高高中课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今年及今后一阶段,我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新体系,为建设教育强市、推进“两个率先”提供有力支撑。当前,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抓住四大重点。一是重点加强学习和培训。普通高中教师是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和挖掘教科研部门和师资培训部门的资源,认真组织教育管理人员和广大校长、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积极参与省、市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努力将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培训,真正实现“全面培训、全员培训、全程培训”的目标,使高中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与高中课改得到同步提高。二是重点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三星级以上学校要开设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全部必修课和选修课,形成优质的学校课程和研究性学习项目;要高度重视新开设的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好职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实习基地作用,使学分制和选课制有序推进,取得成效。三是重点探索新课程管理机制。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校长是学校课程实施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成立课程指导委员会,组建各学科课程小组,认真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适应模块化教学特点的、行政班与教学班相结合的教学组织、管理新机制。四是重点推动学校主动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围绕服务课改,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帮助学校自主发展,增强活力;学校要将高中课改纳入三年发展规划,既实事求是又勇于探索,努力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
二要密切关注农村地区高中课程改革。要对农村高中的办学条件及队伍现状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努力加大对农村高中的领导和支持力度,大力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城市地区条件好的高中要帮助扶持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高中,通过联合开发、共享资源、互聘教师、互认学分等形式,支持农村高中的课程改革,确保全市高中教学质量稳步取得提高。
三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高中课改,认识上要到位,培训上要抓紧,措施上要严密,步骤上要慎重,确保高中课改健康地扎实地推向前进,以求实效。
四、加强领导,扎扎实实地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要加强领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仅仅是教育内部的事情,它涉及经费投入、硬件保障、队伍准备、资源整合、环境氛围等,需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和各辖市区都要成立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政府牵头,各部门参与,定期研究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各级各部门要真正把课程改革摆上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作为贯彻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具体措施来抓紧抓好。
二要各司其职。教育部门要将高中课改工作作为当地教育工作的重点工作,仔细思考、认真谋划、具体部署,迅速抓上手,出实效。各校校长是高中课改的第一责任人,要深入课堂,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争取对高中课改的发言权和掌握领导的主动权;发展和改革委要把高中课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来研究;财政部门要把高中课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课改专项经费,确保教师培训和必要的实验基础条件;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课改的形势要求,合理核定高中教职工编制,加强编制管理;物价部门要加强高中收费的核定与管理;新闻媒体等要加强宣传,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高中课改的良好氛围;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职责,对高中课改给予支持,作出努力。
三要强化监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团要建立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专项督导制度,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纳入对政府教育工作督导和对普通高中办学水平评估体系,强化对各地新课程实验进展情况的监管;要加强对基层实施新课程的调查研究,确定定点联系学校,及时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要定期组织课程改革的工作交流,树立典型,激励先进,推动本地区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高中政治;校本选修;课程建设;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16-02
浙江省江山市第五中学(简称“我校”,下文同)开展校本选修课程建设工作已有多年时间,随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工作的强力推进,学校加强了四大类校本选修课程建设,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截至2015年,我校开发、实施了80余门课程,至少在数量上体现了一种明显的进步,但如果细细考察,不难发现不少仓促上阵的选修课程还是比较粗放的,在开发、实施、管理、评价以及课程的总体设置上都存在质量不高、水平低下、随意失范等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结合我校及政治学科在该项工作上的经验得失,笔者认为提高选修课程建设质量可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程设置要体现课程改革的目的
开设校本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必修课程、地方课程等的不足,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本土化课程需要。因此,选修课课程设置要与必修课课程紧密结合,“必修知识为共同基础,选修内容为拓展提高”。高中政治“必修课程着力于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选修课程则偏重于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去,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例如,我校开设的选修课程:“经济生活”中纸币真伪的辨认问题、电子货币的正确使用问题、市场经济部分的诚信问题、“政治生活”中的中国能否实行西方的政党制度问题、现代国际政治中的大国关系、“文化生活”中江山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等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选修课程,体现了“运用必修为提高认知,探索选修为实际应用”的课程改革目的。
同时,选修课课程设置要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既体现个性的需要,又增强学生知识储备的实用性,增强课程的生命力;要与传统文化的继承相结合,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和探究性。所以学校把校本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价值追求、资源禀赋等紧密结合起来,将选修课程的设置纳入到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建设和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综合分析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的课程需求、教师的个性专长以及学校拥有的资源优势,进而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数量和实施方案,而不是“想开什么就开什么、能开什么就开什么、想怎么开就怎么开、今天开这个明天开那个、只管开设不问效果”,甚至变成“一盘散沙,毫无章法。”
二、课程开发要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实施能力
我校在课程开发方面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备课组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第二,教师合作能力不强,导致课程开发缺乏系统性;第三,教师专业素质不高,导致课程开发简单;第四,教师师德淡化,导致课程开发随意。教育改革,理念先行,只有认识到位才能执行有力。提高校本选修课程建设质量关键在于提升广大教师对于选修课程的认识、理解和实施水平,即强化其校本选修课程意识。
1. 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
我校积极引导教师深刻认识选修课程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参与选修课程开发实施是教师的应尽职责和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全面、深入理解和把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理论与实践。
例如,“时事政治”这一选修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总结归纳、分析说明等能力,对于扩大其知识面、完善其认知结构、培养其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本课程学习时数相对较短,涉及面广,资料容易查找和获取,所运用的教学设备少,与政治学科有密切联系,与学习史地知识也有着紧密联系,只要学生能关心和有兴趣,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本组教师特别是政治组教师积极、主动提供各种课程资源,政史地老师争相主持或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教研等各个环节。藉此将自己的知识能力积累、专业旨趣、个性特长整合起来,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化地梳理、拓展和完善,进一步放大自己的专长和特长。
2. 提高课程开发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选修课程建设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专业领域,当下不少学校教师实施选修课程基本上是“赶鸭子上架”“摸着石子过河”“走一步算一步”,这实际上是违背规律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效果低下也就可想而知。所以,学校加强了校本拓训,创造各种条件邀请校外专家对有关教师进行课程理念、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引领,组建校本课程备课组或教研组之类的教研机构,充分发掘其在师训、教研、教科等方面的作用,创设学习研讨的组织空间,建立起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提高课程开发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例如,本备课组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规定了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流程:制定的课程纲要中应包括课程目标(包括知识能力价值观目标)、课程性质、课程特点、课程内容、课程开设要求、课时计划、课程评价(包括评价方式评价目标)。
三、课程实施要健全选修课的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
1. 健全校本选修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
[概况]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和国家课程方案,积极进行教研方式改革,组织指导全省教研系统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教学研究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在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指导与管理、课程改革实验与教材建设、课程教材培训、教学评价、教育质量监测,以及组织指导校本教研工作、促进师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加强教学业务管理,建立全省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和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等工作中,取得显著成效。
[课程改革] 1.组织了2008年全省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工作。抽调100多位专家,组成17个小组分赴各市,对50多所高中学校进行了评估。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是教育厅的一项制度性工作,由省、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分三级组织实施,由同级教研部门具体承担,每年按计划进行,原则上每3年进行一轮。2.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以及普通高中15个学科教学实施意见。从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评价等方面,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3.调集了部分省内外专家,研究制定了地方课程必修科目传统文化、环境教育、人生指导和安全教育4门课的课程大纲,为课程建设、教材审查和学科教学提供了依据。
[教学管理] 1.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我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作业改革的意见》、《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和《关于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管理及使用意见》。2.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意见》,开展了2008年度监测工作。进行了全省8个样本县区、144所学校、5760名学生数学和心理健康情况的监测工作。3.参与了全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的筹备和组织工作。负责进行了先进经验的推荐和审查,并主持了素质教育教学改革论坛。4.根据教育厅的统一安排,组成检查巡视组,参与厅里统一的巡视活动,查处违规办学行为。5.开展了第三批省级教学示范学校的评审工作。6.开展了全省先进教研室和优秀教研员评选活动。共评出山东省先进教研室93个,优秀教研员370名。
[教学指导] 1.研究制定了《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教学跟进式指导制度的意见》,确定了首批省级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改革联系学校和骨干教师团队,并制定了日常工作方案。每个学科确定了10所联系学校和50名骨干教师。通过与教师和学校的信息交流与教研合作,及时了解掌握学科教学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指导工作。2.召开各种形式和规模的课程教学改革学术报告会、研讨会、工作会、经验交流会,开展远程和现场辅导,研究、指导并引领全省的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召开的全省中小学暨职业学校综合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会议,研讨部署了素质教育工作背景下的教研工作。3.开展多种规模和形式的调研、视导活动。2008年,开展学科调研活动10余次、科室集中调研活动5次,平均每人听课80多节,共撰写调研报告20多个、30多万字。
[教师培训] 1.各学科每年暑期坚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研讨活动。2.参与了两次全省高中校长的全员培训工作。3.配合有关处室组织了全省高中教师的全员培训。组成15个学科团队、100多人的学科教学教研骨干,进行了网上在线培训活动。4.开展送课助教、送教下乡活动。部分学科组织了省级教学能手、优质课获奖教师的省内西部巡讲活动。5.利用多种渠道培养教研骨干。坚持按期进行省级教学能手、优质课、全省优秀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在全国组织的优质课、优秀论文和优秀课例评选中,我省取得优异成绩。
[教材建设] 1.进一步修订了语文、数学、化学、生物、政治、地理、科学等国家课程标准教科书,编写了上述学科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2.开展教材比较研究,帮助基层学校选好、用好教材。3.完成了初中和小学《寒假生活指导》的立项和编写工作。4.完成了《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系列教材的编写、审查和出版工作。5.参加了教育部职成教司组织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课程与专业课教材及教学大纲编写修订工作。
[评价与考试] 1.开展综合性、发展性评价研究,无分数评价研究,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中考、高考命题研究,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衔接研究。加强评价方式改革,落实评价改革目标,规范评价考试管理,探索构建整体规范、可操作的评价体系。2.制定了《山东省实施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方案》,利用人员、专业、活动等资源,开展课程教学评价指导与管理。3.在对每年全省中考试题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中考命题质量,顺利完成2008年中考命题工作。考试结束后,对自主命题市的中考试题进行分析研究,写出评价报告。4.修订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纲要》,改革了命题组织办法和审题环节,提高了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5.组织完成了高职对口升学考试命题工作。6.组织修订了2009年高职考试纲要和语文、数学、英语三科高职考试辅导资料。
一、方法
调查对象是湖北省参与新课改实验样本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是指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承担项目研究任务的、有代表性的、常态化的学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内容包括:对高中新课改的认识和态度;对课程资源的认识和态度;课程资源建设的能力与需求;课程资源的现状与使用情况。问卷调查则涉及13所样本校,发放问卷750份,回收732份,回收率97.6%,有效问卷726份,有效率达到99%。
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高中新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认识
1.对新课改方案的了解程度
调查数据表明,93.7%的教师对普通高中新课改方案有着不同程度的认知水平,其中63.6%的人回答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进一步研究发现,各学科的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比较一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不同职称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程度有显著差异,特别是特级教师与中学二级教师之间的差异,经检验达到极显著的水平。
2.对课程标准和要求的了解程度
对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74.2%的人选择了“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22%的人“一般了解”,只有3.7%的老师回答不太了解。对不同学科教师进行分析比较,发现有显著差异,p
从被调查者的问卷中还发现,不论是对新课改方案,还是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回答“非常了解”的男教师明显多于女教师,选择“一般了解”的,则是女教师多。面临新的教育挑战,男教师更多地显示出自信。
(二)对新课改及其前景的看法
新课改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发起了挑战,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评价方面,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们能接受吗?
1.对新课改的态度
调查表明,对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67.6%的老师持赞同态度,20.7%的老师不置可否,只有11.7%的老师不太赞同。不同学校的老师有显著差异,经卡方检验P
2.对改革前景的看法
至于对高中新课改的发展前景,只有51.3%的人比较看好,充满期待。认为前途未卜、难以预料的人高达36.1%,不看好的占12.6%。从数据对比来看,赞成课改的老师占67.6%,不太赞同或很不赞同的人数高达20%以上,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政治、历史、数学学科有近20%的老师持否定态度。对课改前景的展望持乐观态度的只有51.3%,有16个百分点的老师加入到“难以预料”行列。通过教师座谈得知,老师们担心的是新课改能否很好地应对高考。
3.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障碍
在问到普通高中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困难时,59.4%的教师首选了“缺少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其次就是“缺少课程资源52.4%”和“缺少专家指导49.2%”。然而新课改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育改革实践,一线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缺乏的就是理论与方法的指导,缺少了专家指导,改革实践可能会多走弯路,甚至迷失方向。
(三)关于教师培训和校本研修
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教师素质是关键。调查发现,91.1%的老师参加过各种新课改培训,74.8%的老师认为培训活动有实效。未参加过课改培训的老师高达23.1%,值得思考,素质教育是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事情,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不是一部分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93.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研制度,形式多样。88.9%的人认为有效果,56.2%的人认为校本研修的效果较好。
(四)关于课程资源和课程资源建设的认识
数据表明,86.3%的老师对课程资源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是对于怎样建设课程资源,只有78.4%的人选择“比较清楚”或“一般了解”,有21.6的人“不太清楚”或“完全不知道”如何动手设计开发课程资源。
(五)高中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96.5%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都积累了一定量的教学资料,半数老师积累了较多或者很多教学资料,用于平时的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86%的老师能独立制作教学课件,94%的老师能操作运用计算机,说明普通高中的教师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技术能力。能力上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年轻教师在做课件,使用计算机方面优势明显,年纪大的老师相对较弱。这也为高中新课改的资源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六)关于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
1.对课程资源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课程改革自然离不开课程资源。91.9%的老师认为,新课改中学校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有意义,73.7%的人认为,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比较重要(45.1%)或非常重要。
2.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95.1%的人认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应该是课程专家和全体教师。不同学科的老师对开发主体的看法有明显差异,数学、物理、政治课的老师多数都认为课程开发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语文、外语、生物、历史、地理老师则更倾向于“课程专家、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课程建设的任务。
3.影响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
调查数据显示,影响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首先是“经费投入”占76.0%,其次是“教师的能力”占65.0%。不同学校的认识有差异,有的学校甚至认为学校领导的作用大于教师能力的作用。
4.最需要的课程资源
当问到教师们在课改实践中最需要哪类课程资源时,排在前三位的是:(1)网上资源占75.1%;(2)各类设施占58.6%;(3)图书资料和各种教学素材占55.3%。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老师对各类仪器设备有较高的要求,语文、政治、历史学科更需要图书文本资料,数学、外语学科对各类素材资源有特别的要求。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各学科老师都显示出一致的重视程度。
(七)现有教学资源的管理与使用情况
1.教学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对现有教学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有不同的看法,总起来说,42.9%的人感到满意,41.6%的人觉得一般化,15.5%的人不满意。虽然高中的办学条件一般都还可以,但是老师们还是觉得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使用效率方面有待改进。
2.校园网建设及使用情况
调查表明,53.8%的老师认为学校校园网管理规范,资源合适,使用效率较高,42.5%的老师认为有校园网,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次调查范围中有四所学校校园网较强大,两所学校校园网较欠缺。
3.各种课程资源使用情况
调查中发现,有两所学校不仅使用现代媒体非常不足,甚至传统媒体运用的也不多,需引起重视。笼统地谈论教师选用哪些媒体资源辅助教学似乎缺乏可比性,不同学科本质特点不同,对媒体形式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分析不同学科对各种媒体资源的使用情况,对于课程资源的建设是有意义的。
(八)体、音、美、技教师的课程资源观
“体音美技”老师在对待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态度方面,在对待课程资源建设的观点方面,与主干学科教师的观点几乎是一致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使用教学媒体的广泛性和频繁性上,“体音美技”教师除了标本模型用得较少,其他媒体都用得上,而且经常用,并且使用的效果好,他们对课程资源建设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
三、结论
(一)新课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改革前景不无担忧
调查获悉,教师和学生对于高中新课改的理念、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模式大多数都能接受,并持赞同态度。但是师生们对课程改革的前景不无疑虑,在学生座谈会上,有学生说,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确实能提高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但不知如何应对高考?教师座谈会上有的教师反映,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不好把握,将来高考还是要由分数来说话,新课改的三维目标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影响知识的学习和习题训练,恐怕将来学生在高考中会“吃亏”。
(二)教师是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信息资源成为开发重点
在开发建设课程资源过程中,要加强网上资源的建设力度,保障课程必要的设施设备,配置充分的各类图书资料和教学素材,这三个方面的资源是实际教学中最为常用的。只有对各类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教育作用,有了资源,不能合理使用就会造成资源浪费。
(三)现代媒体与传统媒体相得益彰,但资源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具体分析各类资源的利用情况不难发现,网上资源和图书资料运用得最为普遍,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应用。幻灯片、投影片主要是历史、政治和语文学科经常使用;作品、案例等素材资源的使用似乎是语文学科的专利。至于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几乎所有学科都在使用。
(四)课程资源发展不均衡,信息化水平存在校际差异
调查表明,不同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信息化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存在显著性的校际差异。此外,课程资源建设还需要教育专家大力配合和学生的参与,教师自身的开发能力也有待提升。资源开发也不能局限于校内资源,社区资源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将更需要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向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