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团队建设范文

课程团队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团队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团队建设

第1篇:课程团队建设范文

关键词 教学组 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lying on "Teaching Group"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Team

JIA Ying, ZHAO Housui

(Second Artiller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25)

Abstract In the analysis of the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the military administrative teaching group construction,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teaching group" based on the "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military academy, which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eaching group construction , it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 in military academ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m spirit,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pattern of activiti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tivities. It should be strive to explor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of teaching team training and building suitable actual systems for the military academy,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teaching group; course construction; teaching quality; teaching staff

0 引言

军队院校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肩负着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服务部队三大职能作用。军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军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充分加强以“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打造通过课程或课程群为纽带的教员共同研究、交流、成长的平台,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整合提升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从而提高整个教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推进质量工程的建设,把我军院校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1 目前军校“教学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地方高校的教学组大多是以学科组或课题组的形式存在,而军校的教学组多是行政教学组,存在泛行政化和弱化教研的倾向,教员们也存在忽视教学组教学科研功能,缺乏集体建设意识的问题。针对教学组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层分析,找出问题根源所在,以便研究对策,更好的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的水平和教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1)教学组职能定位不明确。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组的职能任务是组织教员进行教学研究工作,以提高教员素质和教学质量。而目前军校教学组的活动基本上是在规定的时间传达上级精神和布置工作,甚至有的教学组形同虚设,一切活动均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教学组“研究”的气氛淡薄, 教研功能萎缩,甚至研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基本上没有开展,更没有教学组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等。(2)教学组教研内容单一。教学组的活动仅局限于听课、完成日常教学事务等教研活动的浅层次上;局限于为单纯教学活动而活动的目标上;局限于“教研是软任务、软环境,一时难见效”的认识上。所以这样的活动基本上不是真正从教员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出发,其实际效果大打折扣。(3)教学组教研效益不佳。教学组很少开展针对教学改革或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学习教育理论往往不能与实际教学工作相联系。专题研究不深,缺乏突破性的开展。教学组日常工作没有抓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结合点,以科研促教学,促课堂教学改革,教研效益不佳,教员个体从中的受益甚微。

以某一课程或课程群为纽带的课程教学团队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依托“课程教学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是推动课程建设、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能的关键举措,也是弥补目前已有行政教学组功能定位等不足的有力举措。以课程或课程群为载体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提高教学效益,既能建立和共享优质、稳定、高效的教学资源,进而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能,又能有效整合优化师资队伍,进而全面推动军校学科专业建设。

2 加强 “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课程教学组是承担同一门课程或相关课程群的教员探讨交流的一个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在现有体制下行政教学组所无法满足的功能需求。课程教学组以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某一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以“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发挥更大的教学效益,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弥补行政教学组功能的不足,同时也是课程建设规范化、精益化的重要标志,在军校现有教学体系运行过程中才能更好实现其功能。

以“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是以某一课程或课程群建设为载体,以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梯队为重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充满生机的师资队伍。军校教研室及行政教学组通常组织效能有限,在促进青年教员综合能力提高方面,虽然有一些行政引导措施与激励机制,但主要还是依赖教员自身的个人努力,因此,采用以“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的方式培养历练师资队伍则更具组织优势。首先,尽管教学团队没有行政职能,但在团队带头人的领导下,可以通过集体说课、集体备课等过程中充分激发团队成员的潜质和参与教学建设、改革的积极性,强化团队内教员之间的相互联系,发挥团队自组织功能与团队核心成员的“传、帮、带”作用,营造健康良好的互助氛围,合力培养教学团队。

其次,军校教员专业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教学科研活动。教员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依托“教学团队”建设为载体,采用“以课育人”的方式,紧密围绕课程教学改革、教科研成果反哺课程教学,实现“师资―课程―教学科研”一体化协同建设,课程教学质量随团队中教员个人综合能力的进步协同提高,因此,通过课程或课程群教学组建设可以培养出一支高质量的教学团队,也能为选拔和培养专业带头人提供一个可靠的人才储备资源库。

另外,通过“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可以进一步组织实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和有关平台搭建,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从而提高团队核心力和教学质量,是新形势下军校教学质量提高的一种实用选择。采用这种建设模式,能够加快师资队伍培养步伐,有利于形成优秀的军校课程或课程群教学团队,并可通过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充分发掘军校课程标准建设的内涵,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对整个专业及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以“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为课程标准建设以及课程教学资源平台搭建等提供人力支持。

3 加强以“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教学团队建设在高校教学管理与教学研究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目前军校行政教学组的有益补充,在创新教育的今天,如何加强军校“以课程教学组”为依托的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学资源建设和军校教学质量已成为大家关注与探索的课题。

(1)加强课程和课程群建设。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团队建设也必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在课程和课程群建设过程中,要依托团队优势,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程的辐射作用,加强集体备课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员的传帮带作用,同时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在互动共生中创造优秀的教研成果,并做到从教学中来又回到教学中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2)完善制度建设。要顺利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必须依靠制度管理来保障,逐渐形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组建设的规章制度,是搞好团队建设的重要保证。比如,教学团队带头人制度,集体说课、备课常规活动制度,师徒结对制度,案例、教学法研究制度,科研课题研讨制度等。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

(3)重视教学团队精神建设。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业务过硬、能吃苦的教员队伍。教学团队精神的建设,首先要注重教员个体师德教育,其次课程教学组成员的组织结构,发挥教学组的整体功能,促进教研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合作”是创建课程教学组文化的方式,合作、交流、对话应该成为教员专业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以某一课程为载体的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软资源”内容。

(4)建立有效活动的模式。教学团队建设的首要工作是要帮助教员做好课堂教学的基础工作。组织教员学习和贯彻课程标准,组织课程教学组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说课活动,组织教员要相互听课,广泛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相互听课活动,按照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评议和说课,全方位关心年轻教员的成长,对年轻教员施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其次,改变教员的观念,加强教研教改研讨活动。推进教学改革首先要引导教员学习理论,提升教学理念。教员要在实践中成长,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实用的研究方法,形成较高的科研能力。因此,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使教研活动这一沿袭已久的教员业务学习方式注入新的活力,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员能有所作为、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得到实化、教学研究焕发生机与活力,从而使课程教学组真正成为教员汲取精华快速成长的重要组织,有效地促进教员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专业素养。

(5)加强科研学术研究活动。教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与周围同事的合作交流以及教学组的氛围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员要想使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科研水平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确立合作促发展的思想,加强科研学术交流,主动地向他人学习,主动地与他人交流,以课程教学组为基本平台实现信息沟通,协作共享,实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良性互动局面,有利于教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快速成长。

4 结束语

以“课程教学组”为载体的教学团队建设对于推进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进而促进全体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军校整体教学质量,是新形势下军校教学质量建设的一种实用选择,是对目前行政教学组建设的有益补充。采用这种建设模式,能够加快教员队伍的培养步伐,有利于形成优秀的教学团队,并可借此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为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对整个专业学科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海仔.加强教学组建设的调研与思考[J].江西教育,2006(5):28.

[2] 王海冰等.二级学院课程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8):167-168.

[3] 李红卫,张丽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以2007、2008年国家级教学团队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7,8):57-61.

[4] 朱海洋,尹湛华.以“课程教学组”为载体的高职教学资源建设简说[J].职业教育研究,2010(4):27-28.

第2篇:课程团队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课程团队建设有利于整合教学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1外贾英语课程群的提出

所谓课程群是指,课程群是以一门以上的单门课程为基础由三门以上的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2009年笔者发表了《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探讨》一文提出了包括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视听说和外贸岗位英语三门课程的外贸英语课程群的概念,即以外贸英语视听说为核心涵盖基础课程“外贸英语函电”和对其进一步拓展延伸的“外贸岗位英语”作为三门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目前已经取得了初步效果。

2.课程团队构建的前提条件及建设目标

2.1构建前提

(1 )成员间相互补充的知识技能。这里主要是指在成员组成上要特别强调有一定数量的来自企业行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融入到课程团队能够实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2)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课程团队中的每个人对其他成员都应该尊重和信任对他人的品行和能力都深信不疑。

(3)成员能够实现有效的分工合作。面对教学改革目标团队的每个队员都有明确的教学改革任务,但任务联系紧密,成员之间相互支持配合,能够服从大局为了共同目标的完成能负起工作与配合其他成员工作的责任。

(4)成员内部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之间、团队成员与团队带头人之间都能以他们可以清晰理解的方式传递信息.大家畅所欲言,及时消除误会.达成一致。

2.2建设目标

课程团队是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以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为主要途径为完成目标任务而进行分工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部分知识技能互补的教师所组成的团队。高职外贸英语课程团队建设要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语言类课程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在将单一课程整合成课程群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团队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3建设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的工作重点

3.1吸收企业人才。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团队

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团队强调专兼结合实际上是根据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和专家纳入课程团队,实现深度的校企合作。这有利于改善双师结构,推进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增加团队教师培训与学习机会

具体措施可以包括:选送教师参加外贸英语或商务英语培训:购买相关外贸英语学习资料。(2)定期选派教师去国内外贸专业建设较好的学校作访问学者或参加其他短期交流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3.3针对人才需求变化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外贸英语课程群课程团队.应紧密结合外贸专业的发展趋势,积极进行本课程群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实现课程群教学的改进.加强与其它高校相关专业.学科教学的经验交流探索适合本课程知识特点和学生特征的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

3.4完善教材及其他教学资源

课程教材方面。三门课程均应选用高质量的教材和教辅资料在经验充足和时机成熟的时候组织团队成员可以分工合作进行教材的编写把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其他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要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建设学校共享教学资源平台、教学论坛与教学网站:推荐优秀外贸英语课程与相关知识网站等。

3.5合理分担课程增进协作提高教学水平

总结以往授课情况进一步结合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合理分工,相对固定成员的任教课程同时注意相互配合。尤应强调的是.第一外贸英语课程群所包含的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可能有重叠的地方因此课程组成员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统筹兼顾,要尽量拓展整个课程群的覆盖面.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第二、三门课程之间教学难度是有所区分的.外贸英语函电作为基础课程学生掌握相对容易难度较低外贸英语视听说培养听说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 外贸岗位英语作为外贸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难度最高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难易程度.选用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教辅材料逐步培养学生的一听说读写译技能。

3.6以科研促教学,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团队各成员应及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恰当地引入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启迪其创新意识.以科研促教学的作用。团队教师可将自己的研究体会传授给学生激发其学习外贸英语的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外贸英语学习方法等研究。

第3篇:课程团队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生;改革;团队建设

近几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大幅增长,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高职高专教育已占半壁江山。教育部教高[2006]16 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当前高职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调内涵建设,其中,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不仅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改进,还要打造一支教学团队,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能与高职快速发展相匹配。教学质量好、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教学团队,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团队建设的意义

随着高职院校扩招和学生数量激增,教师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以我院英语教师队伍现状为例,主要体现为师资力量不足。繁重的教学任务使教师少有时间从事科研,在一定程度上,这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想要跟上高职教育的改革步伐,只有依靠“团队作业”。以课程建设为平台,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发挥集体优势共同解决在实际教学改革中所遇到的问题,一方面使教师在工作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相互的交流与合作中产生凝聚力。

二、高职英语团队建设的实践

(一)团队教改理念与思路

学院建立了“三维一体一适合”的教学模式:以适合学生为前提,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技术技能为特长。高职英语教学团队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主要途径,以课程建设为平台,开展实践探索,让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我们着手对公共英语课与视听说课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设计工作任务。发挥团队成员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团队的教改理念融入课程设置、教材开发、评估手段改革等方面,在促进教学改革的同时推动团队建设。

(二)团队成员的组成

高职英语公共课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团队由2名组长和9名组员组成,其中含有两名专业教师。2名组长带队,根据组员的个人情况,从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年龄结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分选组员,通过小组分工合作负责英语公共课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项目,设计工作任务,使项目化教学贯穿英语教学过程。

(三)带头人作用的发挥

要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作用至关重要。首先要业务过硬,有工作热情,有发展眼光和前瞻意识;要敢于承担,要服务群众,要团结协作, 无私奉献。组长要明确教学设计,合理分配团队成员的教改任务,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四)改革模式与手段

团队构建了适合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全程互动式三位一体化”教学模式。全新的“全程互动式三位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言实践因素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把传统的黑板+教师+录音机的平面教学模式转变为多种教学手段并用的立体式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对高职基础英语课程和视听说课程进行项目教学,要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以5人小组为单位,根据不同主题,设计对表演主题,并上传音频。每一个项目完成,学生在语言表现力,沟通能力,语言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而且充分利用了现有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通过与专业相形结合,强化职业英语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单一考试模式,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实施与发展。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渗透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和过程,如课前演讲、英语口语对话、角色扮演和英语应用文写作等。以多样化的考核手段替代了单一的试卷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评r考能比较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

(五)团队教学研究

高职英语教学团队作为课程教学活动最基层的组织,其成员多属高职英语学科,使得高职英语教学团队能够实现与科研团队建设的有机融合。科学研究能够帮助教师视野开阔、关注追踪前沿动态、加深高职英语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够成为新开设课程的生长源,促进课程的体系不断优化,并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此外,竞赛也是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举措。以同一课程建设为基础构建的高职英语教学团队,通过集体教学活动的开展,团队成员通过研究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在观摩与研究中实现互补,从讲好一堂课到讲好一门课,从提高一堂课一名教师的教学质量到提升一个团队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合作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团队的魅力就在于合作,团队出于自觉自愿合作时,会产生一股持久而且强大的力量。没有合作就不会有团队的成功。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应该逐步放弃“手工作坊”式的教学模式和科研方式,以合作的态度,将每个教师的技能特长、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和认知态度凝聚在一起,通过相互交流、分工合作,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研讨,加强经验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4篇:课程团队建设范文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7-0014-02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开始鼓励创新团队建设,2007年提出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并要求“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教学团队是建立有效合作机制的有力保证,已经成为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自2012年以恚团队以食品微生物学为核心课程,包括食品生物技术、发酵工艺原理、乳品工艺学、食品卫生检验学、分子生物学、酿酒工艺学等课程,组建了食品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师创新团队。团队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团队运行管理模式,在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近年来,吉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素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产、学、研”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团队结构明显优化,团队成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明显提高,尤其是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地方企业方面成果显著,走出了一条具有高校特色的教学团队建设新路。

一、团队建设的目标

以食品微生物学为核心课程,开展与之密切相关的系列课程的教师团队建设,加强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方法改革;以教学课程为主体,结合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利用教授课程内容相关性和科研方向一致性条件,利用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团队优势加强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型特色创新团队,促进我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师资水平、科研实力和办学能力提升。

二、团队建设的内容

1.调整食品微生物系列课程的课程结构。课程是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单元,基础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核心任务。建立食品学科核心专业课程体系,要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把拓宽专业口径与柔性专业方向,加强基础与强调针对性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专业品牌,设置与市场对接和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内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教学方法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根据课程内容共同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更合适。通过共同探讨学科研究进展,讲授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习兴趣,配合具体的案例讲解,使学生感受到相关课程在本专业中的重要性。共同研究如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科研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3.团队的建设模式研究。以教学课程为主体,结合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利用教授课程内容相关性条件,加强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相关的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利用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团队优势加强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交流,建设系列课程教学创新团队,更好地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团队建设方法和实施

1.以吉林省食品加工与食品安全问题为前提,不断优化授课内容、课程体系。为了提升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团队先后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滚动修改。在修改过程中,团队教师既加快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与提高,也积极发展新专业,并充分听取用人单位对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使新的课程培养体系建设保持整体性的同时,兼顾前瞻性与动态性。目前,团队教师针对课程内容侧重于食品精深加工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增加了食品加工过程中以及贮藏、销售过程中微生物引起的安全性等内容,同时增加了食品微生物相关的毕业设计内容。

2.通过团队合作,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环节。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广泛,涉及多个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组教师的研究方向采用分章节轮流授课的形式,不仅将微生物学知识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联系起来,将新近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学科前沿知识,而且每个教师结合自己具体的科研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采用讨论式、换位教学和启发式教学方式,促进主动学习;对于学生们容易掌握的部分课程内容,安排学生自学,等等。

3.利用好实践基地,提高团队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俗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食品微生物学系列课程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为了提高团队教师教学水平,团队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要求,利用学院自有的中试车间和董事会办学条件,经常进行生产实践,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指导。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获得了第一手的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团队教师已经熟练掌握了酸奶发酵工艺、啤酒发酵工艺、乳酸发酵工艺等。

4.加强教学团队科研能力,科教相长提升教学水平。团队有资历的教师有计划地带动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参与或承担相关科研课题,特别是与教学相关性较大的研究课题,使得年轻教师在科研工作获得收获的同时在教学方面也有很大长进,从教学和科研的结合上培养青年教师,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平台建设支撑教学,目前团队建有吉林省食品生物制造科技创新中心,中心为团队教师提供了良好的科研条件,向所有团队教师及其研究生开放使用,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为了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团队教师开展了经常性学术活动,每周组织教师进行一次学术报告或读书报告;利用科研经费为青年教师提供国内外学术会议机会,通过交流,一方面丰富了团队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视野,另一方面可提高教师的表达能力,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5.加强国内外访学及学术交流,发挥团队优势。通过积极参加国内外访学和学术交流,跟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最新发展,利用团队优势,为青年教师提供国际交流途径及资金等帮助。目前团队教师有1人获得日本博士学位,4人到美国进行了为期一年以上的访问学习,另外1人正在美国访学。每年平均有3―5人次到国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5―20人次参加国内学术和教学会议并进行学术交流,有效提高了团队教师的科研及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了团队的优势。

四、结束语

通过团队合作,可以有效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可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效实现了资源整合,保证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相关性,有利于教学水平提高。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不仅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其内容和涉及相关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相关科研领域。目前团队成员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几乎都与微生物学内容和相关技术有密切关系。因此,通过教师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科带头人、整合科研方向、培育特色学科、促进学科交叉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并催生重大科研成果,对于提升教学研究型大学师资水平、科研实力和办学能力具有战略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79.

第5篇:课程团队建设范文

汾湖实小是一所新建校,教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采用了“分布式课程领导”的教研组团队建设方法。“分布式课程领导”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领导角色,强调团队的力量,通过聚焦主题,依托“合作、分享、赋权”的平台,实现团队这个共同体的整体提升。 

一、主题:领导的内容 

虽然说“分布式课程领导”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领导角色,但是如果每位教师的专业领域互不搭界、毫无关系,那么教师只能独自钻研,无法实现团队合作。因此教师选择的研究领域需要顶层设计,即主题的系统设计。 

“教—学—评一致性”是我们学校研究的大主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这一大主题之下,一个个系统的小主题也被规划好了。作为教研组层面的研究主题,除了教师自身感兴趣的主题之外,在这个系列主题之中进行选择是非常好的方法,因为教师对于这个主题都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如“评价与教学的整合”“从学习信息分析目标的达成”“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等小主题都是在“教—学—评一致性”这个大主题之下的,并且每一个主题之间都存在密切关联,便于教师之间的合作、分享与交流。而且这样的主题设计呈系统性,对“目标”“评价”“教学”三者进行分项与系统的研究,让“教—学—评一致性”这个主题的研究更加深入,让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走得更远。在教研组的内部教研活动中,在学校的课例研究活动中,老师们在进行课堂观察的时候,就可以从自己选择的主题进行课堂观察,用一节节课去证明自己的猜想,用一个个案例去呈现自己的观点。当然,主题设计源于学校的顶层设计,同样需要教研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甄选。因为我们数学教研组曾获得华东师范大学赵士果博士两周关于“学习信息”的跟踪指导,因此在主题选择的时候,多位教师选择了这个主题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主题的系统设计,有利于教研组内的教师对发展领域进行聚焦,有利于在教研组内形成共同话语,有利于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发展。当然,我们并没有规定教师只能从中选取主题进行研究,他们同样可以选择自己关注的、喜欢的主题进行个体研究。同样,也并不是说不在同一系统下的主题研究就不能进行教师间的交流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系统主题下,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更深入,教师的协同发展也更深远。 

二、平台:领导的阵地 

教师个体的专业领导角色,需要教师在专业领域形成话语权。而这个话语权的形成,需要教师个人的深度研究,还需要教研组为其搭建成长的平台。为教师创造成长的机会,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也是教研组的重要职能之一。 

报告是一种很好地展示自我的平台,但是,报告对于教师来说同样是一种挑战。教师需要对某一领域做切实、深入的研究,才能有观点可呈现,必须要有鲜明、生动的案例,才能使听者产生共鸣。每一次月末会,我们会推选教师在“成长论坛”作微型报告,让教师展示阶段性的研究成果。每一次课堂观察活动,我们会选取课堂观察报告代表作,对课堂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反馈。每学期一次的“成长课堂”更是集结了每一个教研组的科研成果,以报告形式一一展示。报告的形式为教师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更激励教师的快速成长。如果说这样一种平台可以迫使教师快速成长,那么谁来做报告呢?这同样是一种竞争的机制。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意愿,每一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大家都在参与主题的研究,进行课堂的探索,那么在主题上研究得最深的、走得最远的,自然就成为下一个报告者。这样的机制在无形之中促使教师在相互协作的同时又暗暗较劲,一个个“领导者”也在这样的竞争中逐渐显露出来。如我们组的顾老师,从学校“教—学—评一致性”主题确立开始,她就一直进行“目标”的研究,先后参与这一主题下的课堂展示5次,课堂观察报告4次,微型报告3次,形成的研究成果有《一节课的重构,一系列的思考》《基于数学素材分析下的新知建构》《教研活动如何打造主题》等。在教研组中,只要讨论起关于目标的话题,大家很自然地就想到顾老师,当为目标合理性而争论的时候,大家的目光很自然地聚焦到顾老师身上。这就是教研组内的话语权。 

当然,除了报告之外,教师发展的平台还有很多,如培训、比赛等等。总之,教师的研究之路,团队合作比个人单打独斗可以走得更远。教研组内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专业上的“领导者”,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引领,最终使得整个教研团队更加强大。 

三、合作:领导的方式 

第6篇:课程团队建设范文

关键词:课程建设;专业团队;中等专业学校

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从课程建设方面推动学校各专业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群、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改革,全面加强教学建设,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本文着重阐述通过课程建设,促进专业团队的发展。

一、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随着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精品课程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持续建设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有效地带动了其他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在教学改革中起到了示范作用,推动课程质量不断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普及面占专职教师的70%-80%。

课程建设体现了以下特点:内容的前瞻性、形式的多样性、载体的立体化。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有:造就名师团队;收集、整理教学资源;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形成一批高质量教材;结合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完善。我校信息技术学科在专业建设中一直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提升专业内涵建设,其中两门主干课《Flas制作》和《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已全部成为无锡市精品课程资源。

二、课程建设在专业团队打造中的地位

我校课程建设有规划、有措施、有成效;能够跟踪市场变化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与企业合作研制校本教材;能够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建有数字化共享资源。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促进了信息技术学科专业团队的发展。以课程建设为契机,抓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借助平台,点面结合,资源共享,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其他课程共同发展,提高了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团队的前提,团队动态取决于团队需要实现的目标和每名团队成员的个性,让团队专注于核心优先事项,从而由外向内形成统一。根据个人的特长制订一份任务明细,言简意赅地陈述团队为课程建设工作而存在。

三、如何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专业团队发展

通过制订科学的课程建设规划、构建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课程责任制、制订课程评价标准等手段来促进专业团队的发展。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唯有教师专业团队素养的提高,才能确保课程的顺利执行。团队建设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团队精神。这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也就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后而推动团队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更强调组员个人的主动性,合理利用每一个组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中每一个组员都要负责,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负责。团队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综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有效组合。团队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课程的建设工作。

2.团队合作。课程建设需要团队合作,个人的成功是暂时的,而团队的成功才是永久的。成功靠团队共同推进,每个成员一定要明白,团队的利益、团队的目标重于个人的利益和目标。

3.团队士气。没有士气的团队,是缺乏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的,而士气旺盛的团队,无论任何环境,遇到任何困难,都是无往而不胜的。团队需做到五个统一:统一的目标、统一的思想、统一的规则、统一的行动、统一的声音。最重要的是,课程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间要相互沟通与协调,让建设工作统一有序,使整个流程合理衔接,每个细节都能环环紧扣。

4.优秀的团队管理者。团队管理者心里始终要装着组员,支持组员的工作,关心组员的生活,用管理者的行动和真情去感染身边的每位组员,平时多与组员沟通交流,给组员以示范性的引导,捕捉组员的闪光点,激发组员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管理者要沉下身去和组员融为一体,让组员参与管理,给组员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让组员感到家庭的温暖,在这个家庭里面分工不分家,有福同享,有难同担,个人的事就是团队的事,团队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对待每个人、每件事都要认真负责。

5.合理的激励考核。人都有惰性,一个团队组织要想保持持久的动力与活力,就必须要引入竞争机制,同时,一个团队在从不稳定到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激励考核,优胜劣汰,奖优罚劣。

6.系统的学习提升。创建学习型组织。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决定未来,自上而下,组织成员每一个人要有一种学习的动力与渴望,保持决策的先进性、前瞻性。打造学习型个人,为团队个人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平台,打造学习的良好氛围,让成员外出进修,从而营造一个人人学习的好风尚。

课程建设最终目的是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只有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不断推进专业团队的建设和发展,从精心设计教学、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结合区域特点、突出实践环节等措施,才能加强师资队伍及教学团队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4-126.

第7篇:课程团队建设范文

    缺乏进一步研讨土木方向教学的能力,教师自身方面,教学方法单调。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然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基础英语教学的教师,如果缺乏授课方式的深造和研究。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教学手段仍限于粉笔和黑板,就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水平尚待提高。有些英语教师不对土木方向专业课及时的“充电”和进行教学反思,很难把土木方向的相关信息融入课堂教学。这样,讲课时就难以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学生难免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势必影响教学质量。

    无论是英语专业土木工程方向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还是教学方法的实施及教学效果的评估,都离不开教师。可以说,教师是土木方向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打造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精选师资队伍、加强师资培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外语学院应动员对土木方向感兴趣的英语教师,让有志于英语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加入到土木方向的教师团队当中。这样教师们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同时,对英语教师的师资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通常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内部自培”三种方式,“送出去”指选派一些年纪轻、热情高的老师去国内或国外的相关教学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学习;“请进来”指定期邀请国内外的土木工程方向或是双语教学方向的专家学者来学校做专题讲座,对专业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理论、研究方法以及专业知识的培训指导;而通常切实可行而又能起到良好效果的是第三种——“内部自培”方式:第一,外语学院可以组织教基础课的英语教师到本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课堂去听课和学习;第二,如果学校有与土木方向相关的国际工程班,那他们平时上专业课的教室,则是学习取经的最佳选择,因为很多土木方向的知识都是用英语讲授的,对于教基础课的英语教师来说信息来源更直接;第三,可以请相关方面的校内教学专家或教师来外语学院给教师进行指导。以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为例,管理学院所开设的国际工程班的授课,就是讲授英文版的土木工程方向知识。基础课的英语教师到国际工程班的教室去听课,肯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鼓励教师充电、提倡教师合作。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专业土木工程方向教师,首要的前提是能教,即英语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能力并非仅仅是语言技巧的传授,还涉及到土木方向的专业知识、专业词汇、专业术语,单一的英语专业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更谈不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了。为此,鼓励跨学科攻读博士学位,在知识的层次上有所飞跃,也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之间的合作无疑可以提高备课的效率和质量,对于土木方向的授课来说是大有裨益的。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之间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备课质量和充实讲课内容。互相听课。通过听课,教师可以观察课堂组织、时间安排、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及小组活动等情况,使教师们接触到不同的教学方式,这就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提供了机会。评课。评课是教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的一项重要教研活动。通过经验丰富教师的点评来帮助年轻的授课教师,达到专业知识和授课方式的共同提高和改进。

    增强学院交流、加大国际合作。(1)外语学院与其他学院、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加强交流与协作,这样便于英语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教师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可以互补有无;(2)加强校际之间的合作,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交流机制;(3)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走出课堂,深入实际。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和发展动态。积极鼓励教师去设计院,建筑公司,施工现场等单位进行观摩和学习;(4)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就是要鼓励教师参加教学科研。有条件的院校,为英语教师创造更多的进修机会,要经常选派一些教师参加国际上的短训班、提高班、研修班等。总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英语专业土木方向未来的发展将会很有市场。学校应该加大对这一专业方向的重视。相信在未来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它将成为满足毕业生就业愿望和工程单位用人需要的一条重要桥梁和纽带。

第8篇:课程团队建设范文

1.促进相同或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沟通,丰富团队的内涵。这涉及到团队任务确定的问题,团队任务的确定要基于团队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一方面,目标设置不要过于狭隘。如果仅仅以某一课程的内容为目标,那么这个团队就很少有发展的空间,也无法调动其他成员的参与热情。但也不能过于宽泛,使团队成员难以有共同的追求不易形成团队精神。目标的确定既是跨课程跨学科的,使其具有包容多门课程多种学科的空间,同时又是具体的,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科学设置团队工作目标的前提下,相同或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在具体操作中要加以强化。团队成员努力学习和掌握纳入团队目标的跨课程、跨学科的内容,并将其与各自所授课程进行对比和联系,使构成团队成员所授课程成为一个整体,在相互联系和沟通中相互借鉴,在相互启发和借鉴中深化和拓展,从而丰富团队建设的内涵。

2.强化课程及学科的整体实力。这是团队建设的最终目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由于学科课程观念的影响和应试带来的竞争,教学中的单打独斗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学内容狭隘效果不佳,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教师团队建设正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通过团队建设使教师从“课程———教学”狭隘的循环中解放出来。通过其他课程和学科内容的影响和启示开阔视野,使课程内容得到拓展,使课程观点获得深化。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团队成员所涉及的课程和学科的整体实力自然得到强化。

二、继续教育与教师团队建设的关系

以继续教育为视角论述教师的团队建设,了解和掌握继续教育与团队建设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1.继续教育的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多种途径。继续教育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教育形式。同时,继续教育又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继续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教育系列成人教育,分别是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现代远程开发教育和网络大学四种。另一类是自主教育系列,这一系列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个人自我设计并实施的继续教育,一是由官方或半官方组织的继续教育。我们在这里所论述的属于后一种,它在继续教育多样形式和渠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够直接提升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而且能够培养使这种素养持续发展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因此受到普遍的重视,成为教师继续教育中被广泛接受的形式。

2.教师团队建设对团队队员素质提高的价值。教师团队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整体上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整体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必须以构成学校集体的每个成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为基础的,作为继续教育重要手段和途径的教师团队建设,正是以提高每个成员的专业水平来提升整个团队的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团队建设对团队成员素质提高的价值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完成的:一是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借鉴,拓展专业视野,丰富专业内涵。由于构成团队的人员既有同一专业同一课程的教师,又有不同专业的相同课程的教师,既有跨度不大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又有跨度较大的相关专业课程教师,由于个人特点和专业的不同,他们面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解决办法就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源于个人和专业特点在认识和解决问题上所显示出的不同在彼此碰撞、交流和借鉴中,成员之间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上的丰富,而且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思路上的启示,从而实现学习新知、理解新知和创造新知的继续教育目标。二是培养宏观的整体把握能力,促成团队成员素养的提升。团队建设的核心是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团队的灵魂,所谓的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其最高境界就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团队精神的这种整体一盘棋的观念直接促成了成员整体把握的宏观视角。这不仅有利于改变当下专业课教学实施中对课程整体内容的肢解状态,而且能够直接促进以整体性和综合性为特征的教师素养的提高。

三、继续教育视野下的教师团队建设策略

1.团队建设的选择和人员整合方式。继续教育视野下的团队建设是以更新补充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成员的创造力为目的。因此,建设什么样的团队,团队建设选择什么样的成员,就成为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关于建设什么样的团队,在层次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弥补知识和能力方面欠缺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的团队建设。伴随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的进步,许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已经不适应时代变化所带来的新的要求,急需进行补充丰富。因此,以同一课程教师为主进行团队建设,一方面,在同一课程的教师的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弥补彼此的不足。另一方面,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机制,强化学习和探索的自主性,形成追求新知的主动性,从而改变知识和能力积累不适应时展要求的局面,实现与时俱进。二是以提升层次为目标和内容的团队建设。教育是一种面对未来的事业,单纯地追求与时展的适应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时代的发展必须要有超前的预见和准备,以提升层次内容和目标的团队建设正是服务于面向未来的继续教育。其人员构成应在专业及课程相近的基础上,以跨学科成员为主,使成员对自己本专业及课程都具有第三只眼睛的视野,在相互之间课程内容的渗透和重组中,产生边缘化的全新内容,也为已有课程提供新的见解。上述团队建设的两个层次或两种形式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弥补层次团队建设目标完成之后可向提升层次转变,而提升层次团队建设,必须有弥补层次的基础。同时在人员构成上,两者虽然都有各自的主体,但人员组成的多样性是共同要求。这种人员组成的多样性,不仅需要教师和科研人员参加,而且需要行政管理人员参加,不仅需要本校人员参加,而且应该吸纳其他学校相关人员参加,不仅需要中小学教师参加,而且需要高校成员参加。当然,正如前面提到的,人员构成的多样性追求还必须要有人员构成的合理性规范。合理性规范就是以实现团队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每个人都在实现目标中担任具体的角色。没有明确定位或不担任具体任务的,不能纳入团队当中。

2.强化团队建设的继续教育价值。团队建设既是学校发展的手段,也是个人发展的途径。强化教师团队建设的继续教育价值,就是突出教师个人发展,提升整体水平,获得学校办学理念和教学效率的提升。首先,将教师的专业发展放在首位是强化团队建设继续教育价值的核心。单打独斗的个体户式的学习和发展方式是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师提高专业素养是有意义的。但这种方式从教师自身专业出发,从个人习惯性的视野去学习和拓展新知毕竟受到局限,很难超越已有的视域。教师团队建设改变了这种局面,一方面与同学科课程教师的相互交往中通过关注点的不同和各自对课程内容把握的侧重可深化对整个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团队成员跨课程、跨学科的人员组合及在相互交流中的融通,又为理解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路,拓展了课程的内涵。强化教师团队建设的继续教育价值,就是要强化构成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交往和融合。

其次,把握课程发展趋势是强化团队建设继续教育价值的方向。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与各自的方式与课程发生关系。因此,继续教育必须要关注和把握课程的发展趋势。课程发展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课程之间的融合和重组产生新的课程,这是伴随社会发展专业内涵的丰富,在原有的机体上产生的新的课程,即边缘性课程。对边缘课程的学习把握和建构已被明确列入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中,而团队建设正为此提供了契机。因此,强化团队建设的继续教育价值,就要在团队建设中突出这种对边缘性课程的学习、把握和构建能力。另一方面,课程与实际需要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各类学校课程的设置和实施中,学科课程观念是课程的主体。学科课程以知识为核心组织内容,突出知识的逻辑关系对于研究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对应意义,但对实际操作却显出明显的不足。在基础教育阶段,伴随新课程的实施,教育教学的生活化和跨学科学习以及学以致用观念,成为未来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在高等教育阶段,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与工作联系密切的职业教育理念及任务本位课程进入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所以,强化团队建设继续教育价值,就必须在团队建设中对课程发展的这种趋势给予充分关注并进行预见性的探索。

3.继续教育视野下教师团队建设的政策和评价。教师团队建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也是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它需要教师以民间的方式进行组合和建设,它更需要官方进行统一的组织、支持和扶助。这种组织、支持和扶助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进行规范,官方应大力倡导教师团队建设,不仅提供政策的保障,而且提供资金的支持。不仅进行全局统筹,而且要进行具体规划。防止过乱、过杂,影响其价值的发挥。二是评价导向,评价导向是决定团队建设成效的关键性内容,有什么样的评价导向就有什么样的教师团队建设。因此,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促进教师团队建设的评价体系,使团队建设成为学校常态化的重要工作内容,提高人们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在课程实施中有具体的评价标准。团队建设服从服务于教学工作的需要,通过教学的具体状况评价团队建设的效果,并对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进行定位。

第9篇:课程团队建设范文

关键词:教学团队;高校;建设;管理

一、对高校教学团队内涵的认识

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对团队所做的定义被广泛认同,即“由少数具有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据此,教学团队可定义为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分工明确、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团队。教学团队的价值在于“教学”,它是基于教学目标的一种特定组织,其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既育人又育己的专业学习性组织,即通过建立教学团队不仅要提升育人效果、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要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根据上述对教学团队的认识,我们进一步明确,高校教学团队应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为目标,以有效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机制为保障,由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相互协作、责权利统一且人数适度的教师所组成的学术共同体。高校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实施,旨在通过强化团队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开发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教学队伍的老中青结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实现教学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并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依据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的,高校教学团队应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它们同时也是衡量教学团队的基本标准。(1)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教学团队在教学改革中理念鲜明、思路务实,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终极目标,以高校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为抓手,以课程(群)或专业为建设平台,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主要途径,改革措施独特、有效。(2)适度的规模和合理的组成结构。教学团队的成员在年龄、学历、学缘和职称等方面结构合理,在知识技能上有较强的互补性,以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水平、较强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的专家教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组成成员规模适度、梯次合理的队伍。(3)鲜明的团队精神。教学团队内部运行有序,规则清晰,成员间责任共担,协作互助,形成团队凝聚力。(4)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效和成果。一是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二是在具体教学建设项目中取得校级、省(市)级或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如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特色或示范专业、教学示范中心(基地)等,或者显示出取得优秀成果的良好趋势。

二、教学团队建设要着重做好三方面基础工作

1. 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团队建设规划

高校教学团队的工作是围绕专业、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展开的,因此,教学团队的建设应成为高校一项基础性、全局性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长期稳定地坚持发展下去。同时,要使教学团队成为最具凝聚力、潜动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教学建设项目,实现推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目的,需要高校从学校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教学改革需求,按照实效性、长期性与科学性、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学校的专业、课程及师资队伍的整体发展,并经过充分论证,形成全面系统、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明确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思路和策略。天津工业大学注重发挥规划工作的引领作用,为确保在较高层面上推进教学改革,在开展校级教学团队建设初期,注意摸清现状,挖掘已具有较好教学改革和研究基础的教学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进行扩充、整合和提升,认真制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按照分门别类、择优扶强,强化培育、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团队建设层次和水平的思路,形成了分类型、分等级、分批次的教学团队建设方略。即根据课程类别将教学团队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和实验实践类课程四种类型;根据教学团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基础条件,结合其预期的建设目标及标志性建设成果的级别和层次,由高到低分为A、B、C三个档次,从而形成四种类型三个档次交叉的矩阵式建设结构,实现不同类型与不同档次的团队建设内容明确、建设目标参差有序并逐步提升,且以点带面、分期分批的渐进式教学团队建设格局,探索建立了按类型和级别进行分级投入、分级指导、分级管理、分级考核、分级激励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2. 做好教学团队立项建设的遴选工作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和开拓性工作,其建设成效是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并产生一批标志性成果,这就要求教学团队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和建设基础,有在教学某一方面形成标志性成果的潜质。此外,从彰显学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角度,还需要有侧重地选拔团队进行建设和扶持。因此,在教学团队的遴选中,天津工业大学的做法是:针对不同类型和档次的团队设立不同的遴选条件和建设任务。在考量和论证二级教学单位规划及其推荐的教学团队拟定的建设目标,是否与学校的规划和目标契合一致且合理可行的基础上,按照既有教学改革需要,又有工作基础和实现改革任务可能性的原则,针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或重要的建设项目,加强谋划、引导和协调,集中优势资源,统筹布局,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遴选有发展基础、发展潜力,且发展趋势好的团队予以立项建设。此外,对于拟立项建设的团队,要注意对团队带头人、成员规模及结构等关键要素把关,遴选教学经验丰富、有创新意识、有影响力的团队带头人,在适度的团队规模下形成合理的团队结构。

3. 明确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

从团队的定义可以看出,目标是团队的灵魂,一个团队从组建开始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它是驱动团队及成员工作的原动力。因此,应基于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抓住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捆绑重大重要的教学改革项目,围绕教学精品建设和教学成果培育,制定明确和具体的建设目标和工作任务,使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不仅成为学校教学改革与研究的主要阵地、教师教学合作模式与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功能的示范点,同时成为培育教学精品的孵化器、培育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成果的摇篮,成为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突破口。具体而言,要区别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团队,将团队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细化为在教学工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团队管理机制建设、标志性成果培育与获得等方面的具体建设内容。一方面使不同课程类型教学团队的目标和任务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另一方面,使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团队,不断深化对所属课程和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地位的认识,形成具有特色的建设思路和措施。在明确团队建设总目标的基础上,还应将其分解为建设周期内各年度具体的具有相关性、可以衡量、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有明确截止期限的阶段性目标,促使教学团队及其成员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具体工作任务,知晓并分担起自己的职责,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团队的建设工作,同时也为学校加强对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实施科学化的绩效考核奠定基础。

三、教学团队建设应强化三方面管理工作

1.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运行的分层管理

教学团队建设实质是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因此,教学团队建立后,应遵循教学规律,从学校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理性对待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以教学团队建设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为依据,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按照管理与保障监控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管理重心下移和管理权限下放相结合、加强指导与分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将对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纳入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重要范畴,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以保证教学团队的有序运行和稳步发展。天津工业大学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工作,在学校层面由主管教学副校长与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统领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负责组织开展教学团队的规划、遴选和立项管理,协调解决涉及学校各部门的问题,定期开展检查、指导和咨询,制定了教学团队的立项建设管理办法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团队建设工作纳入年度教学单位工作考评范畴,对规范团队建设工作与管理发挥了导向和约束作用。而教学团队所属教学单位则作为学校指导下的管理主体,负责掌控和监管本部门各级各类教学团队的工作状态及进程,协助解决团队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有效地推动了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和任务目标的完成。在教学团队内部,由团队带头人全权负责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日常管理,协调团队成员的工作与合作,带领团队成员形成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及团队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2.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

教学团队要正常运行并取得优良的成果,必须以一定的政策和制度、软件和硬件条件以及资金投入作为后盾和保障。天津工业大学广泛宣传和倡导开展团队建设实现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营造以人为本,尊重人才,鼓励改革探索和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让全校上下充分认识和理解开展教学团队建设对学校内涵发展的积极作用,举全校之力协同一致地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特别是在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更新工作理念和思路,自觉进行角色转换,自觉为团队建设提供周密的指导、支持和服务,为教学团队的建设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提供宽松的工作环境和充足的软硬件条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按照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出台并实施系列政策,赋予团队教学改革实施的决策权和自、建设经费与教学资源的配置权和使用权。在推动教学研究工作中对教学团队成员的研究项目优先立项和资助,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中对教学团队成员给予适当倾斜,为团队成员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提供更多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鼓励他们深入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开展产学研实践。设立教学团队建设专项经费及管理办法,对不同级别的团队给予不同额度的资助,同时按教学绩效奖励标准上浮20%,加大对教学团队取得的成果的奖励力度,强化了责权利相结合的团队建设管理理念,有效地调动了团队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强化教学团队建设的绩效考评

对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效,实施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是调动团队建设积极性,提升团队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认为,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应立足于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紧密围绕教学团队建设内容和目标,以“以评促建”为宗旨,在评价主体上,既要注重管理部门及同行专家的评价,又要注重学生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教学与科研互动,兼顾团队业绩与成员个人业绩,既注重对团队的课程教学和改革、教研和科研等显性成果的评价,又注重对培养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团队协作和自律等隐性成果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应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自我评价与学校定期检查考核相结合,成果公示和现场汇报交流相结合;在评价环节上,应强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既注重团队建设期满的合格评价,又注重过程的阶段性监督与考核。此外,要维护考评工作运行的公开、公平、公正,提高考评的严肃性和透明度,建立团队间学习交流的平台,实现绩效考核对教学团队建设工作的导向、引领、激励和约束作用。

天津工业大学将对教学团队的绩效考评包括年度考核和建设期满后的验收考核。其中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分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部分,由13个一级指标下设35个二级指标组成,定量评价主要包括团队所属课程教学工作量、学生评教、指导学生获奖和、教学研究项目、教材编写、科研工作等9项一级指标,在其二级指标下按不同档次团队设立不同的优秀、良好、合格的等级标准;定性评价主要包括团队组织及运行管理机制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保障等4项一级指标,在其二级指标下设立主要观测点及具体评价标准。建设期满验收考核以目标考核为主设立考核指标,对建设期满后教学和科研标志性成果的获得情况,分别不同档次级别的团队设立合格的最低标准。以四年为建设周期,达到期满合格标准,同时年度考核合格次数不少于3次的,才能视为最终合格。在这样的绩效考评体系下,学校已对首批立项的34支教学团队进行了两次年度考核,促使教学团队对照指标找差距,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实现了学校对教学团队建设的进展及成效的跟踪管理,发挥了对团队工作的诊断、调控、激励和鞭策作用。

近几年学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精品和教学成果的培育等方面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发现了教学团队建设和管理中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团队带头人的培育、团队内部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及考核指标体系优化和动态调整等。

参考文献:

[1] 刘勇兵.高校教学团队特征及建设目标分析[J].职教论坛,2009,(6):232-234.

[2] 滕祥东,任伟宁,杨冰.地方高校教学团队建设路径与管理策略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9,(7):115-119.

[3] 王正斌,汪涛.高校教学团队的内涵及其建设策略探讨.中国大学教学,2011,(3):75-77.

[4] 刘昌安,温勤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9,(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