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艺术创意范文

文化艺术创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创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艺术创意

第1篇:文化艺术创意范文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新策划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策略

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

(一)丰富群众的生活

当前,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相对较大,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有效的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舒缓人们的压力,从而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追求,同时通过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可以极大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群众可以在文化艺术活动中欣赏别人的作品或者表演等,也可以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表演或者作品,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也能传播积极健康的文化。

(二)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

目前,在开展全民艺术普及的活动中,我国各地区开始注重文化机构的建设,譬如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等等。这些文化机构通过策划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活动,让人们在活动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可以促进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群众在这些文化艺术活动中可以欣赏到多种文化艺术形式,可以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随着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可以让群众更深入的了解各种艺术形式,开拓群众的视野提升群众的文化艺术修养。

(三)传播积极健康的文化

从当前我国各地区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来看,大部分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都注重与传统文化风俗、传统节日、公益事业等内容相结合,通过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向群众传播积极健康的文化。通过这些形式的文化活动使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悠久的文明,激发群众的民族自信和爱国热情,并且将社会正能量与文化艺术活动相结合更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群众受文化艺术活动中所蕴含的积极健康的文化的影响,可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弘扬社会主旋律。

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新与策划的基本方法

(一)注重创新

当前人类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群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到各种信息,因此单一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和内容很容易使群众产生审美疲劳,无法有YiShuPingJian效的吸引群众参与其中,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必须注重创新。只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足够新颖,才能吸引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才能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不能流于形式,要真正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本地区的文化特色,注重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文化机构工作人员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开创新颖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有效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二)注重资源整合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文化机构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要注重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包括相关的人员、设备以及技术等等,通过合理配置这些资源,开展一些可以吸引群众参与其中的文化艺术活动。文化机构可以分析本机构内文化工作者的优势以及现有的技术和设备,并积极邀请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群众共同参与活动的举办,无论是音乐、书画,还是舞蹈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此外,文化机构应主动与企业、商家等进行合作,吸纳部分社会资金以及技术资源,这样就可以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也能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

(三)注重借鉴与融合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基本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形式,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各地区都有自身的特色。因此,文化机构应注重借鉴与融合其他地区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加以利用,从而开创出新的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借鉴其他地区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也能有效来开拓文化工作者的思维,从而更好的完成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新和策划工作。此外,文化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多注意了解和学习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以便在策划活动时可以有的放矢。

三、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新与策划的基本原则

(一)结合实际

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从现有的实际条件着眼,能够围绕着活动主题,充分的考虑活动场地、活动经费、参与人员等具体情况,并且在保证安全、协调各方,切实获得场地、电力、城管等相关部门支持下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现代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创意发展更注重短小精悍,强调小规模、高质量、长期性开展。着力满足群众的积极参与需要,强调有效降低活动的门槛,在低成本的原则下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二)贴近群众生活

现代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来源于群众生产生活,注重群众文化活动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出发。贴近群众生活就是走向群众生活,注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为群众的生活服务,首先,能够深入百姓中间,在社区和进校园、进企业等“结对子种文化”活动中,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活动需要。其次,传递优秀群众文化活动样式,从群众生活中挖掘艺术源泉,着力在群众生活中让群众受益,引导群众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中,更好的展示百姓精神风貌,促进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第三,打造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着力运用市民点餐制满足群众学习艺术样式的需求,真正的在上门送服务基础上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三)结合群众需求

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因此文化机构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要注重分析和了解群众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在组织开展活动将群众的需求考虑在内。文化机构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能仅仅通过机构就组织开展相应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往往无法有效满足群众对于文化艺术活动的预期,从而也就难以发挥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文化机构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注意做好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调研工作,挖掘群众的文化需求和艺术喜好,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这样才能有效的吸引群众参与其中,并且获得一定的收获。

四、创新和策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注意事项

(一)明确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定位

我国政府鼓励各地区文化机构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本质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艺术服务,所以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必然是以群众为基础,从群众的实际精神文化需求出发,满足群众对于文化艺术活动的预期,这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基本定位。文化机构以及文化工作者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时,首先要明确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定位,不能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脱离群众,脱离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工作者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切忌闭门造车,要多走访群众,多了解本地的文化特色以及群众的艺术喜好,这样才能有效确保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二)明确当前举办活动的条件

文化机构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要明确当前举办活动的各方面条件,譬如相关工作人员、演出人员、展览作品、活动场地、活动经费等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文化工作者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必须要严格明确当前可利用的各项资源,并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才能确保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顺利开展。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前,文化工作者必须各项可利用资源做到心中有数,统计好各项资源,以便在开展活动时合理的调配,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明确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主题

文化机构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必须要明确本次活动的主题,切忌在一次的活动中融合多种艺术形式,要明确当前活动的定位和主题,这样有利于文化工作者在策划具体活动流程和内容时选择适合的模式。譬如以娱乐为主体的活动就可以在开放性的场地中举办,活动形式以轻松娱乐为主;文化定位的活动适宜在室内环境中举办,可以采用展览、讲座等形式,活动要注重突出文化内涵和主要的艺术形式。如果在一场活动中需要有多个主题,文化工作者在策划活动时要注意加以区分,从而便于不同受众参与。

(四)活动策划要周密

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往往参与人数较多,活动中不可控的因素相对较多,因此文化机构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时必须要做好周密的策划,注重活动的各项细节,将活动的各项流程细化,将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状态或者突发事件要开率在内,并做好相应的预案。在活动开始后,要安排相应的人力做好活动现场的安保工作,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或者意外时进行按照紧急预案做好应对。

五、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创新与策划的策略

(一)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群众的生活,但是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因此,在策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要注重文化艺术形式对于群众所起到的教化作用以及示范作用。在策划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加深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从我国诸多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中提炼出适合当前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元素,从而发挥出先进文化对于人们的引导作用。

(二)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载体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也必须随之进行一定的革新,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文化机构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要想确保各项工作的目标得以实现,必须要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载体,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让各个艺术形式的人才分别组成相应的小组。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方面让艺术人才在组内进行有效的交流,一方面在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好人力资源,提升筹办文化艺术活动的效率。

(三)注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内涵

当前,随着我国的发展,群众的受教育层次和知识水平层次都相对较高,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因此,文化机构在策划组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要注重文化艺术活动的内涵,不能浮于表面,这样才能使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真正的满足。同时群众在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也能深入参与其中,并有所收获,使得群众的文化艺术素养得以提升。文化工作者不断的丰富文化艺术活动的内涵,不断在活动中融入优秀文化艺术,可以使群众不断的融入到文化艺术活动中。

(四)注重培养基层文化工作人员

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需要大量的文化工作者参与其中,进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都相对不对,在策划组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时往往捉襟见肘,无法有效满足开展活动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培养,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队伍,从而组织策划高质量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最大限度的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第2篇:文化艺术创意范文

文化创意产业是市场不成熟,需求不稳定,产业链尚不完整的风险产业,又是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经济效益非常诱人的朝阳产业。正是具有如上的这种相反相成的特点,文化创意产业才需要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高技术的基础设施,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的重组场域,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网络和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平台。创意产业园区、孵化器就是满足以上需求的产业发展模式。

各国的创意产业园区或孵化器

创业园区最初是从支持和孵化新建高新技术企业而兴起的。或称“科技园”、“开发区”“高新技术区”,企业孵化器(Businesslncubator,InnovationCenter)等。也称企业创业中心,「创新中心(Innovationcenter)、「企业中心(EnterpriseCenter),「支持中心(SuportCentre)、「工作坊(Workshop)等。它是一种介于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新型社会经济组织和企业发展平台。它是通过提供一系列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来帮助初创阶段或刚成立的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并健康成长。1980年代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随着创意产业的兴起,各国的产业园区或孵化器高速发展,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美国产业园区或企业孵化器最早出现在美国,是伴随着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1956年,美国人乔•曼库首次提出了孵化器概念,并在纽约成立了第一家企业。美国是企业孵化器发展得最为成功的国家。从1980年到2001年,孵化器数量从12个迅速发展900个以上。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美国孵化器产业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形成了4种不同的运作模式:

(1)企业组织创立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孵化器都由政府和社区合作建立、以非赢利性机构的形式存在,基本上以混合型的孵化器为主。孵化器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缓解社区的高失业率的状况。

(2)从单个孵化器向孵化系统过渡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表现为政府开始从直接资助转向信息和网络的支持,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部门、企业界、研究教育机构、社会团体的全面协作,孵化器的经营主体转向多元化。

(3)孵化器的企业化运作阶段(20世纪90年代前期),其特征是孵化器的经营改由具有企业管理经验者承担,服务对象由内而外扩张,越来越注重创新。

(4)创业孵化集团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后期),创业孵化集团的基本特色是它本身就是新创企业,不仅向其它新创企业提供办公场所和设施,而且还提供更加全面的管理咨询支持,包括企业发展和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竞争研究分析、法律顾问、会计等。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创业者和风险投资的联合,将巨额资金与大量具有创意的新创企业结合,同时吸引了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加盟。

目前,美国孵化器主要有四种形式:政府主办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孵化器、私人主办的孵化器、学术机构主办的孵化器、公私合营的孵化器。其中前两种类型孵化器的特点在大学主办的孵化器中都能得到体现。除此以外,大学孵化器比较关心学校教工的科研成就,通过创办孵化器可以吸引许多科研项目和高级研究人才,这类孵化器占总数的18%。

在美国,有一些商业孵化器来帮助艺术家实现艺术作品的商业开发,还有一些是帮助少数民族和妇女实现成功的商业孵化器,加利福尼亚有一个孵化器基金,帮助个人建立他们自己的慈善事业。

英国1996年,英国有25家孵化器,此后由UKBI发起,孵化器急剧的增长,2002年全英国有1500多家孵化器在运作。UKBI是一个领先的企业孵化的网络,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专业技能、技巧和信息,能够帮助企业孵化。在英国所有的孵化器都能够提供会议室、设备和一些共享的服务。94%的孵化器能够提供企业规划的支持,能够允许被孵化的企业侧重于自己的理念,并且能够为他们提供很多的支持活动。89%的孵化器能够提供企业培训的支持,85%的孵化器能够提供财务的建议。

牛津大学科技园是2000年在一个17世纪的农场上建立起来的。牛津大学在航空、汽车、电子、生物、IT、纳米、网格、生态、材料、水利等学科方面的优势,对新企业的创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学校的老师只管研发技术成果专利,再将专利转让给学校,风险由学校承担。

剑桥科技园于1971年成立,园内有11个孵化器,1600个公司大部分为研发机构,原则上不接收生产型企业入驻。主要集中在IT、生化、仪器、法律等领域,其中大部分为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剑桥比牛津在科技方面更有优势,有81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来自于剑桥。剑桥科技园是以平衡房地产、风险投资以及种子项目这三方面的关系为原则。

伯明翰研发园成立于1986年,园区至今孵化企业30多家,在英国排名第四。园区管理者伯明翰研究和发展有限公司是伯明翰大学全资公司,通过企业运作管理,使股东的利益最大化。公司的盈利方式主要通过帮助伯明翰大学知识产权的转化而获得。知识产权转化的方式有:专利许可、知识产权顾问咨询、合同开发、投资子公司等。实现知识产权的转化,学校、公司、研发老师个人均受益。由于该中心完全是独立商业化运营的公司,这样可降低学校在知识产权转化过程中的风险。另外,学校一般都是非盈利机构,知识产权的转化会涉及盈利、税收等问题,由公司按市场化去运作。现在每年学校专利120个,转化收入400万英镑,开发成本60万英镑,许可证收入60英镑至100万英镑,合同收入200万英镑,个人顾问咨询25万英镑,子公司收入50万英镑。这种知识产权的转化对学校、老师个人都有益,能发挥知识产生财富的利益最大化。

上述三个例子可以看作英国孵化器的三种模式,而无论哪一种模式都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孵化器的利益;二是孵化器的服务与企业赚钱的关系;三是孵化器要做到全方位服务。

以色列以色列的孵化器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国家直接参与企业孵化器全部过程。以色列工贸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下设科技孵化器规划委员会,负责孵化器项目的审批和政策制定,以及全国23个孵化器的运作和协调。首席科学家出席孵化器规划委员会主席,委员由高科技行业代表、大学教授、孵化器毕业企业代表以及科技孵化器管理局长组成。其主要的职责是制定有关孵化器的政策、设计支持孵化器的政策以及孵化器中的项目实施的程序和步骤,设置孵化器项目,审批预算,检测被孵化企业的进展等。

印度印度的孵化器主要集中在软件园。印度软件园区由政府统一规划,全面打造,使之发挥最大效应。1990年印度电子工业部首批三个软件科技园区:以班加罗尔为中心,沿印度南部两边海岸沿伸到浦那和布巴尔斯瓦尔,形成地理上大三角分布。1991年印度政府耗资60亿卢比在班加罗尔设立了该国历史上第一个软件科技园。迈索尔SJCE科学技术企业家科技园,是印度最好的科技园区之一,已得到国际标准O9000、ISO14000认证,并建立了全面质管理体系。迈索尔科技园的资金主要来自私人企业和机构的捐款,小部分来自于政府支持。迈索尔科技园也是其下设的100多所学院的管理者,包括商学院、理工学院以及职业学院,这些学院的学生在毕业时就有了自己的项目,通过科技园区的扶持和服务创办自己的企业。园区内企业的创业资金多数是银行贷款,额度不限,印度的银行家本身就是风险投资家,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无疑是孵化企业的温床。企业的孵化期一般为两年,最多延长至三年,三年后企业无论成功与否都要搬出孵化器。

爱尔兰爱尔兰政府把软件产业作为本国经济期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国财政预算支出连年向该产业倾斜;其次是取措施鼓励外国软件公司到爱尔兰从事科研开发;三是降低公司税、资本收益税、个人得税,实行税率优惠和政府补贴。都柏林城西商业园汇集了9个不同国家的80家企业,提供了配有餐馆、酒店、超市的公园式社区办公环境,建立了方便快捷的光纤电信网络通讯,成为了全球最优秀的商业中心之一。吸引了ACNIELSEN、ADOBE、MORGANSTANLEY、NORTEL、TDK等世界一流企业入驻。都柏林城市大学创新企业中心成立于2001年,得到包括DCU、爱尔兰企业局、AIB(BANK)等各方面资金的支持。该中心的宗旨是成功转化高新技术,引导新技术企业的诞生和发展。该中心对企业帮助的过程:种子基金—孵化—管理—辅导。最值得一提的是,不论从生物技术到计算机、还是到工程设计,都柏林城市大学的科研条件及各项资源与该中心共享,为软件企业的成长增加了新的平台。

其他国家孵化器的创建德国于1983年成立了第一家孵化器,至2002年全国有200多家。德国孵化器的发展起步于90年代初东德和西德的合并主要是用孵化器推进东部经济的发展所以德国孵化器大部分建在原来的东德。在日本,1999年,日本新经济组织孵化协会成立,至2000年,全日共有203个企业孵化器。其中78.3%是非盈利性质的孵化器。意大利孵化器规模相对较小,只建了12个孵化器,另外有8个正在建设,且多数孵化器主要孵化的是高新技术企业。芬兰是采用政府牵头,与大学科研界和企业界三方合作兴办科技园,以技术创新为灵魂,以发展民族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业为主导,发挥大学科研界和企业界的积极性。

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的崛起

1987年6月,我国第一家孵化器——武汉东湖创业者服务中心在武汉东湖开发区成立。2004年8月,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达到489家,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孵化器已从早期主要提供孵化场地,扩大发展到现在的多层次、全方位提供服务,例如为企业提供扶持政策、孵化场地、共享服务设施和资金筹集、市场开拓、人员培训、诊断咨询、信息网络、公共关系等孵化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孵化器在为企业筹措资金的同时,积累了风险投资的经验,在积极争取国家计划支持和银行贷款的同时,以孵化基金、担保基金以及股份制改造等方式为企业进行社会融资,孵化基金累计达35亿元以上。“十五”期间是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大规模发展时期,各省市对孵化器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我国近年由单纯科技孵化器向综合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转化,特别是数字化创意产业园区纷纷崛起。2004年11月,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提出培育网络游戏产业的孵化器。实际上,、文化部、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均已命名和组建多处创意产业(网络游戏、动漫、演艺、出版)发展基地。

香港在政府推动下创建了“数码港”和“科学园”等创意产业园区。2004年5月,香港财政司长唐英年表示,为加强对设计及创新发展的支持,政府计划动用2.5亿元成立基金,推出“设计智优计划”,并成立“创意及设计中心”,汇聚各方人才。2005年1月12日,行政长官董建华施政报告中提出,要尽快设立文化及创意产业咨询架构,广纳产业界、文化界,以及相关范畴的外地翘楚,共同探讨香港文化与创意产业的发展远景、路向和组织架构,研究全面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重点推进。

上海创意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推动了一批创意型行业起飞,建立了一批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这些年上海大力开展国际的电影节、电视节、音乐节、艺术节、各类设计展,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创意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创意设计方面的集聚效应。上海市首个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2004年10月12日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揭牌。该基地已确定以动漫和网络游戏业为突破口,建设文化与高科技密切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将依托张江高科技园区雄厚的软件产业和芯片产业,着重发展动漫和游戏产业(包括网络游戏)、影视制作产业、多媒体内容产业,其中包括多媒体的软硬件开发和制作、动漫画制作、游戏软件、高科技影视后期制作、产品工业造型设计等。近年,上海还开发改造和利用了100余处老上海工业建筑,对老厂房、老仓库进行了改建,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创意工作园区,如泰康路视觉创意设计基地、昌平路新型广告动漫影视图片生产基地、杨浦区滨江创意产业园、莫干山路春明都市工业园区、福佑路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心、共和新路上海工业设计园、“八号桥”时尚设计产业谷和天山路上海时尚产业园等。闯出了创意产业与城市改造的新路。

在深圳,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园正筹建中,其定位为平面设计、动漫画设计、影视制作、网络游戏、三维设计、工业设计等相关多媒体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

此外,四川也在2004年12月成立了成都数字娱乐软件园,要为游戏策划、美工、程序开发、测试到运营提供孵化器。2005年初,重庆也举办了创意产业研讨会,可以看出,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孵化器发展的新的趋势。

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功能和特征

创意产业园区或孵化器在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催生高新文化创意企业创业,打造产业集群,甚至在就业人数等方面均有重要功能和特征。

创意产业园区具有聚合、丛集和融合、交汇功能。产业园区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业集群或产业丛集。创意产业的各个部门在总体上可能有很大差别,但每一部类内却有着共同的或相近的属性。比如都生产同一类产品或相关产品;共同分享同一市场,采用大致相近的销售方式、渠道;产业上游的资源需求相同;智力及人力支持的群体相同或相近,科技理念与技术支持相同或相近。比如香港总之,产业园区构成了共同的产业运行链条。产业间企业间相互激荡,就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优势。在产业内,企业之间互动;产业外,企业可以结盟,共同对客户提品和服务。同时,产业集群因享有地理上的优势而有可能获得更便捷的有机的发展。如在香港,出版、广告与媒体公司多位于铜锣湾、测鱼涌和北角。米歇尔•波特认为,这种产业的群集具有特殊的优势。地理位置接近也许会产生集群间的激烈竞争,但企业间却可以分享信息资讯,聚合特定的需求,继而降低交易成本。产业集群也能使一个个孤立的企业,从较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中受益,同时刺激相关产业和后续产业的发展,为产业群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波特将这种集群模式描绘为一个“钻石”形的结构。

创意产业园区除了一般产业园区的构成外,还具有如下特征:

创意产业园区的企业集群具有较大的跨行业重新按需组合的特征;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应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内容产业方面的企业,应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应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还应有经济管理、商品管理方面的有经验的公司。这种构成对于开放集群内企业间的动态联系,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形成综合融汇的集群效应。

创意产业园区的这种组合对人才构成也有很高要求。一是创意产业需要大量复合型人才,受过三级以上复合教育,如文化艺术的理论与创作,网络设计或相关专业技术,工商管理或金融经贸教育;二是在企业内、行业内、创意产业园区内配置不同的专业人才,形成多种创意人才的互补聚合优势。一方面,创意产业园区无疑需要硬手:优秀的科学家、设计家、工程师、建筑师、投资人、金融家;另一方面,创意产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无形化、文化化和艺术化,所以创意产业园区需要“波西米亚人”:富于灵感的艺术家(包括先锋艺术家)、民间艺人、自由撰稿人、文化学者,甚至哲学家。第三,创意产业园区还需要管理人、广告人、媒介工作者等中介人。这是文化与经济、艺术与技术、人文与科学、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冲突、较量、碰撞与融合。其实,无论科学技术的创意,还是文学艺术的创意,在创造的境界上是完全可以相通的。

正因为创意产业文化艺术特性,大型创意产业园区还应考虑创意产业人员的生活环境,包括生活质量、生活格调、品味、生活舒适度等,它往往也配有相应的休闲娱乐区域(企业)。

创意产业园区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以地理方式实体构建的创意产业园区毕竟受到各种条件如地域分割、传统格局、资源配置、利润预期等的限制,很难达到理想的要素构建和产业配置。本身这一过程也是一个市场选择的过程,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企业家、投资者对创意产业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其前景的预期还不乐观。

创意产业的根本观念是通过“越界”促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重组与合作。通过越界,寻找新的增长点,推动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且通过在全社会推动创造性发展,来促进社会机制的改革创新。而从发展来看,数字化高端融合是创意产业园区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是依托一定的实体创意产业园区,在实物设施的创意产业园区基础上打造无界域国际化的虚拟创意园区,建设一个迅速顺畅交换传播的数字化网上市场和一个数字化的交易平台;构建“虚拟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这是未来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崭新模式。

这一模式的要求是,网上虚拟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应当在当代文化潮流、文化消费、文化市场、文化时尚基础上,构建某一创意产业(行业)科研、生产、流通、交易的数字化平台。吸引巨量信息汇聚,开展网上信息交换、商务交易和产品推介销售。

这一网上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是面向世界市场的无国界的国际化平台,可以为世界各国的客商服务。它需要解决不同语言转换的问题,可设置多语种交流平台,建立完善的商务翻译服务。

与网上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相应,地上可有相应的实体型生产、物流中心或会展中心、贸易中心。可与定期的博览会、交易会相匹配,形成网上常设数字交易与地上会展业以及直接交易的立体交易系统。

网上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必须联络支持风险投资的各种投资机构和诚信、高效、安全、服务良好的金融服务系统及其技术支持。

同时,网上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可以更方便地集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个体创意者的最新技术成果,推动技术成果转让,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转换。

总之,崭新模式的立体创意产业园区或“文化创意信息数字交易港”将有机会全面实现官、产、学、研、投、贸等各个链环的数字化高端整合,代表着创意产业园区的高级形态和未来发展趋势。

努力营构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优质环境

“创意产业”这一新行业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对过去行业经营方式的反思与突破。反映了对旧行业的理论范式、现有机制、政策趋向和实际运作的调整或反拨。创意产业的兴起一方面是对现有产业的机制、政策和运作的总结,是对其缺乏创造性的批评,另一方面也开启了新的发展的广阔视域。

建设一个高效务实快速稳步发展的创意产业园区或孵化器,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这些基础包括:

1.建立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必须拥有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政策支持和高效的协调机制;这包括法律(经济法、市场法、版权法等)制度;金融结构,对外的国际承诺,为社会文化和知识资源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诚信、互惠、合作、富于功效的良好的社会网络。

2.提供良好的文化、艺术创意的资源,对创意、艺术、艺术教育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对文化标准和文化价值的推崇。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转换、利用;一个推动国际化的多元文化发展的共识;一个城市或园区文化活动的社会氛围,公众参与的热情与素质培养;

3.市场网络发挥集聚效应,培育创意企业群体,打造并完善创意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发展群落。

4.高技术的基础设施支持,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打破原有行业界限的重组场域;

第3篇:文化艺术创意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科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67-02

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却一直伴随并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1]。在历史上,科学与艺术是相互和谐共同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首先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与此同时,我国还发明了当时音高最准、音域最宽的编钟。在18、19世纪的西方,科学与艺术交相辉映。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与艺术家。如物理学家牛顿和音乐家贝多芬。20世纪后,科技高速发展,哲学艺术思潮面目纷呈。在现今人类文化体系中,科学技术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整个文化系统的发展,艺术的审美思想及其创造手法必须纳入科技因素中,并在科技发展中证明艺术自身的存在价值。同样,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先进的物质媒介传播手段也需要科技的支撑。

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刮起了一阵旋风。文化创意产业正在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崛起。然而,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在摸索中前进。首先定义比较模糊,在我国就出现了“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三种称谓。这种命名的不同,也说明了我们对文化创意产业认识的不同,认识的不同也就直接导致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侧重点不同。

一、文化产业

什么是文化产业,学者们说法不一。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主要是从事文化商品交易和提供文化服务的产业,以及与这种经营活动相关的产业。文化产业为人们提供的是精神产品,具有特定的文化价值。2003年我国文化部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以及艺术培训业等九大行业门类纳入文化产业的管理范围[2]。

当代文化产业是全球化条件下消费社会条件下的文化经济和产业[3]。文化产业高度依赖着文化创新,是一种创意为王的产业形态。那么,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一)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历史的沉淀。文化资源主要有两大类,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前者主要是一些历史遗址、文化物品、民间工艺品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楼房建筑等等。后者主要是一个特定民族的文学文字、音乐绘画、风俗习惯、节庆等等。可以这么说,文化资源决定了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高度。

(二)社会需求

受众接受,是任何产业发展的根本目标。文化产业自然也是这样。受众的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产业,其根本目标就是盈利,需求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当然,文化产业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是基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必将促使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了高新技术的辅助。3D电影就是很好的证明。将3D技术融合到电影中,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享受,使得影片都大获成功。所以,每一次新的技术的产生,便促使文化产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物质传播手段。以往的传播媒体主要是电视、广播、平面媒介,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已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互联网信息的包围之中。3G技术更是将网络的覆盖面达到最大化,这种新媒体技术更好的将文化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与社会大众融合起来。

二、创意产业

学术界对创意产业一直有着各种各样的提法。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认为创意产业主要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张京成在《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08》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知识产权和高科技为核心内容的,与新经济(知识经济)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抓住了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实质,处于文化产业价值链的高端。[4]”

第4篇:文化艺术创意范文

海淀区从2004年开始,确立了“发挥海淀科技文化结合优势,打造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高端”的发展目标,并于2005年设立了北京市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

经过几年的努力,海淀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壮大,规模效益不断显现。目前,海淀区文化创意类上市公司突破100家,文化创意产业总数达到3.2万家,全区文化创意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产业年收入突破2300亿元,纳税超过120亿元。海淀区在互联网、数字出版版权、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新闻出版业、设计服务业方面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影响力。

如今,推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华大地劲吹“文化风”,海淀更是被赋予了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新使命。

蓄势待发

上世纪,英国伦敦从工业之城华丽转身为世界创意之都,学界将其归结为:经济总量雄厚、历史文化丰富、商业氛围浓郁、环境人才适宜。海淀区宣传部长陈名杰认为,这四点,恰恰也是海淀当下文化繁荣发展所处的大背景。

陈名杰指出,作为北京城六区之一,海淀是首都重要的城市功能拓展区。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30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383亿元,区域税收1309亿元,区级财政收入242亿元,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位居全市和全国前列。海淀科研教育资源高度密集,驻有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25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50家,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28所普通高等院校,近200所中小学校。工作或生活在海淀的两院院士524名,占全国的37%。海淀是“中国硅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核心所在地,有包括联想、百度等在内的1万多家各类高科技企业,数量居全国高新区之首。在此基础上,海淀正全力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到2020年将初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此外,海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颐和园、圆明园、香山等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多处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旅游景区,有国家图书馆、国家画院、中央民族歌舞团、艺术学院等数量众多的国家级文化艺术机构。海淀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密集程度,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有的。

作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先行者,海淀区目前正在酝酿更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在人才引进、文化产业融资、文化科技融合等方面,海淀区计划借鉴中关村的“1+6”政策,出台若干个细化的配套政策,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政策链条,促进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事实上,从2009年开始,海淀区就设立了每年1个亿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三年来累计支持了219个项目,支持资金达1.9亿多元,资金的带动和放大效应达到10倍。从2012年开始,海淀还将引进股权投资等方式,深入研究进一步吸纳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措施,聚合资本对文化的强力推动。

文化融合科技,科技“再造”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一幅未来5年文化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正在海淀430.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

“十二五”末,海淀高新技术支撑的文化创意项目将占全区文创项目的70%;重点文化类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达到500家;新兴文化业态实现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例提高到1/2以上;海淀将成为影响全球、领航全国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

构建文化艺术城

北京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全国文化中心,提出实施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海淀作为北京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建设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区的使命。

对于新的使命,外界对于海淀科技的发展充满信心。由中关村大街、知春路和学院路为“H”型轴线组成的区域,总面积约75平方公里,已成为我国科技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科技条件最为雄厚、科研成果最为丰富的区域,也是国家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这里汇集着北大、清华、中国科学院、联想集团等国内最顶尖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

根据《中关村科学城发展规划(2011-2015)》,中关村科学城的年均增速为全市增速的两倍多,到2015年,中关村科学城技工贸总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聚集3万名左右全球一流的高端人才,4-6家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大企业,众多企业总部和研发机构。

到2020年,海淀区将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但如何建设一个与中关村科学城相呼应的文化艺术城,这是海淀文化繁荣发展面临的时代命题。

陈名杰告诉记者,海淀文化艺术城的建设从大的角度看,可以依托于九个基础较好、潜力明显的文化区域:一是“三山五园”地区,核心在圆明园和颐和园之间,以及香山板块;二是近几年聚集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的西山文化创意大道;三是以中国电影基地、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新影等为核心的北太平庄影视基地;四是五棵松地区;五是自发形成酒吧街的五道口地区持续发展,形成产业聚集;六是集聚了艺术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央民族歌舞团、总政歌舞团、话剧团等众多文艺团体的魏公村地区;七是围绕曹雪芹著书的“红楼梦源”地区,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八是上庄的纳兰性德历史遗存区;九是大西山地区,这里曾聚集着辽金时期书院中的五大书院,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依托这九大板块,完全可以营造一个艺术城的概念。”陈名杰说。

而从小的角度讲,陈名杰认为,依托“两园”:圆明园和颐和园,“两校”:北大和清华,再加上海淀公园,这一区域既是中关村科学城的核心区域,也是海淀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区域,完全有条件成为先进文化发展的新地标。

促进科技与文化融合

中关村科学城与文化艺术城的齐头并进,最终将实现海淀区科技和文化的深度融合。陈名杰设想海淀的文化发展最终形成金字塔状的发展模式:最下面一层是统筹好海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中间层面是构建好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惠民,塔尖是海淀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

目前,海淀正在拟定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未来将在园区建设、产业空间、政策体系、服务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快形成体制机制创新突破、核心产业领先发展、企业实力雄厚、品牌影响深远、人才竞相集聚的良好局面。

这其中,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被放在了发展的重要位置。在海淀区看来,创意本身总是与创新紧密相连,文化创意产业从一开始就广泛地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陈名杰指出,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化的起步,没有文化创意,文化产业化就缺少一个必要的前提。因此,欧美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国家,都特别重视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海淀希望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障文化创意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劳动及其合法权益,为吸引创新人才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以园区经济引领全市的海淀区,历来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和支柱产业的培育。海淀区意识到,创意产业园区可有效推动创意产业及相关产业的集聚,促进各种文化企业、非营利机构和个体艺术家的集聚,形成规模化经营。近年来,海淀区已划分了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中部研发、技术服务和高端要素聚集区,西北部高端休闲旅游区与南部高端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区等四大功能区。依托功能区的集聚优势和高科技企业的科研优势,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海淀区计划重点实施“1+4”产业发展战略:即全力发展数字内容和数字装备这一核心产业,重点发展数字影视、数字出版、数字演艺和工业设计等四个战略产业,以此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有力保证。

区域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目前,海淀区已具备了相应的品牌基础,如上地是中国最成熟软件业的代名词,清华、北大象征着中国最优质的教育和人才基地。同时也诞生了一批实力强、产值高、影响大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这一成功经验也被有效地嫁接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战略层面,海淀区希望以品牌连接创意、技术、经营、管理、研究等环节,使企业间在开发、生产和营销等环节上保持密切的协同与合作,形成完整、顺畅、高效的产业链。

第5篇:文化艺术创意范文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创意产业;黎族文化;策略;建议

0 前言

创意产业以其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强融合性的特点,被认为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朝阳产业”。近年来,海南创意产业得到了加快发展,创意产业日益成为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依托独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海南省“长流文化创意园区”、“呀偌达文化旅游区”、“陵水智慧村”、“三亚创意新城”、“海南国际创意港”等一批发展形态多样、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聚集区正逐步形成。而黎族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无疑是建设海南创意产业的一大亮点,其发展愈来愈受到世人的关注。然而当前对黎族文化艺术还仅限于其外在静止状态的层面,而未能真正挖掘黎族艺术自身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使其具备在当代社会生长的持续力。在海南创意产业背景下,黎族文化究竟应该如何相时而动,同时又要依托现代产品形式,融合现代技术,进行创造性转化。从而实现黎族文化艺术与当代产品的巧妙结合,借当代产品之行,寄黎族文化艺术之神,从而使得黎族艺术借助新的载体传承延续,也使得我省当代的产品提升民族文化特色,使得双方相得益彰。

1 海南创意产业与黎族文化的关系

1.1 创意产业的内涵

1998年,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首次对创意产业进行了定义,提出创意产业主要是“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叫法是创意产业,主要受英国影响。我国上海采用了英国的叫法,北京、台湾和香港采用文化创意产业的提法。但是以上定义都有一个不足,即没有揭示艺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对文化创意产业或创意产业的内涵应做出如下概括:依靠个人的知识、智慧、技能、灵感、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它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

创意产业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颠倒了传统的价值增值和产业划分标准,将“创新”引入生产函数,以高新的数字网络技术融合到传统产业中,创造出新的价值增值源泉。创意产业是通过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作为创意手段,它在内容与形式上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于一身,是迄今人类产业的最高级形式,是人类的“朝阳产业”。

1.2 海南创意产业背景下是黎族文化转型的有利条件

1.2.1 独特的天然资源

海南岛上近120万黎族人民,主要集居在海岛的中南部,他们所集聚的中南部,是海南岛旅游资源最为丰富而奇特的地区。黎族地区终年摄入的热量较多,全年平均气温高,降雨量多,水资源丰富,强光、高温、多雨结合,构成黎族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海南中南部极富特色的山地旅游、温泉旅游,热带雨林的绿色旅游、森林旅游,都全在黎族人民集居的地区。今日三亚市新开发和建成的南山、亚龙湾、天涯海角等著名的旅游区,从古至今都是黎族人民劳动、生活的栖息之地,与黎族有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在海南创意产业背景下,黎族地区无不仅凭着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优美的环境和舒适的气候可聚集来大量的创意人才。创意产业的载体是人,黎族文化创新艺术设计是否能发展关键在于是否能吸引创意产业从业者,如:艺术家、文化人、设计师、工艺师及各种才能的自由职业者。优美环境有利于激发对黎族文化进行艺术设计创作灵感。

1.2.2 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

黎族在海南岛这方热土上,积淀了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逐步形成自己璀璨而独特的文化,具有很高的观赏和实用价值。黎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比如黎族古老的纹身文化历经数千年,是黎族一笔机器宝贵的文化遗产,至今仍为学者所关注。黎族文身被人类学者誉为“人体上的敦煌壁画”,见过黎族纹身文化的人会经久难忘。而这些刻在血肉之躯上的由不同纹样的因素而构成的图案,它包含着对生命的祈求,对幸福的盼望,对灾难的回避,对青春美丽的展示,也是黎族妇女人人追求的荣誉。又如黎族的纺织文化,其先民掌握纺织文化伊始,至今可以上溯到4000年前。世人称赞的黎锦,在黎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堪称一绝其深邃的内涵,丰富的内容,奇妙的技艺,无穷的魅力,闪耀着黎族人民的智慧之光。黎族的纺织文化,经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总结和传播,在我国纺织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在海南创意产业的大发展背景下,而丰富独特的黎族文化是不乏可进行创新的艺术设计元素。可以通过创意手段对黎族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元素进行艺术设计,使之赋予新的附加值,以实现自主开发具有黎族文化特色品牌形象。例如可举办一些定期具有特色的黎族文化“黎族文化艺术展览”、“黎锦设计大赛”等,这不仅可以挖掘出具有特色的黎族文化元素,而且还通过创新改造黎族文化艺术以满足每年来海南旅游的大批愿意尝试创新产品的国内外高端的游客的需求。

1.3 海南创意产业的发展为黎族文化的挖掘和艺术设计提供崭新平台

海南创意产业的发展为黎族文化的挖掘和艺术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为黎族文化的创新设计、自主品牌提供了崭新的平台。具体表现为:海南创意产业为黎族文化的艺术设计建立了政策保障系统,海南正逐渐形成一批发展形态多样、各其特色文化的创意产业聚集区,如海南省“长流文化创意园区”、“呀偌达文化旅游区”、“陵水智慧村”、“三亚创意新城”、“海南国际创意港”等都是经过创新手段的创意文化产业区。这些为黎族文化的艺术设计不仅提供了一定的人才技术资源和很好的学习以及创意源泉,而且提供了黎族文化艺术设计展示、营销的平台,使其被群众认可,为黎族文化创意园的发展提供可能。

2 海南创意产业背景下黎族文化现状分析

2011年8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个政策》。在政策的推动下,海南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海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海南文化产业人数10.16万人,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43.26亿元,占海南GDP的2.1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75%。虽然总量不大,但我们可以看出,海南创意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黎族地区的地理环境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都与海南创意产业建设有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黎族文化艺术设计是海南创意产业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具有不容忽视和低估的重要性。但是,目前黎族文化在艺术设计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几个方面:

对于黎族文化艺术设计认识不足,对其发展不够重视。据知某地的一处黎族聚居区文化园内认为将一座座二至三层的小楼红瓦粉黛,外墙表面粉刷绘制几幅黎族的传统图案,就是对了黎族文化的传统建筑的艺术创新。要明白,无论是干栏式或是船形屋建筑,黎族从来没有也无法将绘制的图案表现在墙面上,谷仓更不可能在屋顶上。对黎族文化艺术设计应该建立在正确的黎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是随意篡改。

本土人才的匮乏。一方面,在海南的创意产业领域,非常缺乏既懂文化属性又懂市场属性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黎族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很多文化产品也具有相当的艺术水准,但是却十分缺乏市场的运作和推广,而没有实现艺术作品市场价值的最大化。笔者曾参加一次黎族文化园设计中标评审会,来自全省选送的设计图样,令黎族领导和评审专家们大跌眼镜,最后除评出一个二等奖外,其他奖均空缺。

黎族文化展示内容单调,缺乏创新性。据笔者不完全调查,海南已经开放、正在建或准备建的黎族文化园项目至少有十个以上,而多数项目面貌雷同,展示内容相似,有的甚至连名称都相同,大体都是利用本地的自然风光,有黎族男女服装、竹竿舞的表演等,文化内涵和设施简单单调、规模小,缺少黎族支系和地域特色和创新性,没有认识到黎族文化艺术设计的有利条件和独特优势。无法吸引来自国内外的不同游客的的眼球,以及对新鲜创新文化的需求。

3 海南创意产业背景下黎族文化艺术设计的策略与发展

依托海南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对黎族文化由救济式保护向开发式发展转变。要想很好地保护好黎族文化,单纯靠将其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够的,单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对其加以传承是很狭窄的一条路径。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不仅开创了一个新的产业类型,同时它也催生了人们从传统审美和传统艺术创作中去找寻灵感、题材和资源。黎族文化就有了被市场、艺术创作、消费群体重拾的可能。海南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不单纯是一种成熟商品经济的优势、完善创意产品的市场优势,它实际上己经为黎族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为我省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手工艺)建立动态、长效、可持续保护机制开辟了新的路径。基于黎族文化自身的艺术设计和其他发展现状,整合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对黎族文化的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3.1 以完善的规划和政策推进黎族文化艺术设计的发展

要大力发展黎族文化艺术设计,必须为其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高效的政策支持机制、高技术的基础设施、相互接驳的产业链条,建立起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交易平台。虽然黎族文化产业体系已经初步成形,但是因为目前的诸多不完善以及产业系统的市场化程度不够高,所以还存在着对其发展的争议性,因此发展黎族文化艺术设计,可以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的组织领导,成立黎族文化艺术设计协会。根据黎族文化发展现状,制定有特征、有区别的、针对性的、有重点的建立发展规划和行动纲领,统筹、协调和指导黎族文化艺术设计的发展。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沟通协调,并按职责分工加强对黎族文虎相关艺术设计行业管理和企业服务工作。此外,还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黎族文化艺术设计基地建设、公众创办艺术设计企业、加研发投入、扩大艺术设计消费和政府采购、培养和引进艺术设计人才等。

3.2 吸引和培养高层次的黎族文化艺术设计创意人才

黎族文化艺术设计关键在人才。人才是黎族文化艺术设计的一大瓶颈,创新设计人才匮乏,制约着黎族文化艺术设计的发展。抓住多区域合作的培养新兴机遇,利用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优势条件以及凭借黎族文化独特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创意产业的领军人物,大力和引进传媒人、策划人、出版人、设计人、广告人、经纪人等创意人才,特别是多媒体设计人才、会展设计人才、广告设计人才、文化经纪人、游戏产业人才。加快培养本土文化优秀创意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创意高端人才,建立人才引进、选聘、使用、培训及待遇机制,培育创意产业领军人物。通过教育、培养等途径,使传统文化工艺人与新培养的创意设计人才、文化市场运作人才等有机组合,培养和造就具有本土文化背景、具有民族传统技艺和现代设计创意设计理念的独特的人才,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队伍支撑是当务之急。

3.3 走产业化道路,创立民族品牌

创意产业的发展一个核心就是创新,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意产业。海南创意产业背景下,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和创意产业基地。如果把黎族文化纳入海南创意产业的体系,并整合利用海南创意产业下文化、娱乐、会展、旅游、科技、信息等资源对黎锦、创作工艺等加以改进和完善。例如,黎锦传统的、无分工的、完全靠手工操作的劳作方式可以通过现代产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所代替,甚至可以机器的批量生产代替原始的手工创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停留在为了保护而保护的层面,而是要通过某种路径,对传统文化进行行之有效的自主开发。要想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抓住创新发展的契机,主动设计无疑是创新发展的首要之举,特别是产品的功能和外观设计上迫切需要进行再设计。可通过会议、节庆、旅游,以及模特、时装、设计、鲜美等大赛活动的方式将其展示,以实现建立若干个品牌优势、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黎族文化创意企业集团。在保持黎族文化、艺术内涵的前提下,这样的产业化创新为黎族文化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4 结束语

创意产业作为新兴朝阳产业,客观上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但从海南创意产业的特点及其发展现状来看,我省黎族文化艺术设计正处于向自主品牌设计的内销模式转型,关键是改进黎族文化艺术设计观念和发展理念,向创意新设计、创新制造的自主品牌推进。加上国家在政策上宏观的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海南黎族文化艺术设计有望快速进入新的繁荣时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对黎族文化的发展同推动和完善具有海南特色的创意产业的发展之间架起一道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使二者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鲍铭莹.创意产业背景下民间传统手工艺的发展[D].中国美术学院,2009(5).

[2]陈立浩.“黎族研究”与国际旅游岛建设[J].琼州学院,2010(8).

[3]焦勇勤.把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建立黎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C]//国家战略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理论研讨会文集.2009(9).

[4]洪传国.对海南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J].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研究,2010(3).

[5]吴珏.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民俗文化开发之路:体验设计[D].海南大学旅游学院,2011(7).

[6]阎跟齐,张一平.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尊重黎族社会历史和文化风俗[J].国际旅游岛民俗与人文环境研究,2012(6).

[7]林开耀.加速实施《中国黎学》方案 让黎族文化产品走向世界[J].国际旅游岛民俗与人文环境研究,2012(6).

[8]张士兴.浅谈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创意文化产业发展[J].2010年当代海南论坛文集,2010.

[9]王元.试论海南黎族地区的保护性旅游开发[D].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8(4).

[10]王建国.挖掘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内涵[C]//国家战略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9(9).

第6篇:文化艺术创意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客家文化;数字科技;创新设计

1前言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台湾“客家委员会”(HakkaAffairsCouncil)于2001年成立。由于客家族群在台湾多元化社会结构中相较闽南与外省族群系处于弱势的地位,面对族群文化逐渐消失与社会多元文化之挑战,当局及非营利组织对客家文化保存和客语的传承,投入相当多的资源与努力,2010年通过的客家基本规定,让客家文化推动有法源基础,通过制度化设计展现客家政策成效。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来全球热门的产业,如何建构具有丰富文化和创意内涵的社会环境,并运用科技与创新研发、健全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育,以及积极开发岛内外市场,是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宗旨。然而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定位较为特殊,俞龙通(2009)指出,客家文化产业在过去一直未受到重视,在相关的产业计划中不见客家文化产业的影子,因为客家事务的主管机关属于客委会,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事宜归属客委会。虽然客委会成立于2001年,但客委会发展的计划目标有阶段性的区分,计划的涵盖面虽然广泛,也兼顾文化、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由于客委会政策是扶持与繁荣客家经济,通过客家特色产业辅导计划等政策方案,鼓励企业从事客家产业、改善现有客家产业体质,并结合客家文化内涵,运用创意加值、技术加值及服务加值等方式,协助业者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客庄产业发展。为此,本研究通过客委会与新北市客家事务局的案例分析,了解数字科技与产品创新设计等如何应用于客家文创产业的经营策略。

2文献探讨

2.1数字科技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

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台湾发展重点计划,表明台湾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殷切,已经是全岛的共识。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与产业的关系日益密切,文化是需要花钱投资的产业,而产品也可以通过文化的加值成为产业。对产业而言,文化加值创造了产品价值的核心;对文化而言,产业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力。今天,企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如何结合文化发挥设计创意,以“设计在地化”营造产品特色,这一波“市场全球化”的挑战将是未来台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提升设计产业竞争力的首要课题。至于数字典藏的文化创意加值,把典藏文物的原始“资料”加以分析整理,让它成为有意义的文物“信息”,这是推理的能力;把信息再加以整理归纳,形成有用的文化“知识”,这是学习知识的方法;把相关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就形成人类的“智慧”结晶,这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整个过程是创意学习的教育目的。就文化创意加值而言,第一个阶段是如何把原始的“文物数据”,赋予意义,经由“信息加值”,成为有用的“设计信息”;再经由分析归纳,通过“知识加值”,变成可用的“创意知识”;最后,则经由灵活运用的“创意加值”,形成有价的“智慧财产”。如果再结合现代信息科技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相关技术,可以通过数字典藏形成数据库,甚至扩充为“设计知识库系统”;再经由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作为“设计学习转换”的媒介。最后,则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直接完成创意产品的设计。

此外,就实际的执行面而言,根据图1的下方虚线所示,也就是连结数字典藏、创意加值、研发设计与商品化的一贯过程,再配合经营模式的典藏加值构想、市场分析、经济效益、商业模式与营运的可行性等,形成既分工又在共同的架构下,整合技艺、创意与生意达成经济美学的成果,三个层次与不同阶段的关系。架构为基础,配合当局提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探讨如何通过数字典藏创意加值,将文化创意转换为文化创意商品设计的模式。也就是以设计产业链管理的概念,整合文化创意、加值设计、生产制造,乃至营销通路的设计产业,达到以“文化加值”的故事化,以“设计加值”的艺术化,与以“创意加值”的商品化,将“数字典藏”的文化转换为文化创意商品的目的。

2.2数字科技在客家文创产业的应用

数字文创的定义,源于信息与传播所结合的新领域,其名称曾经多次演变,早期称为“信息与传播(C&C)”或“多媒体(Multimedia)”。Media一词本身就具有多元的意涵,再加上“多”似有多此一举之感,乃回归“数字媒体”一词,但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平面+视听+互动的媒体)。由于“数字媒体”的制作过程包括完全不同的工具制作与内容制作两部分,为强调其内容而非工具部分,故语汇又变迁为“数字内容”。而近年为再次突显数字内容在产业、经济上的价值与地位,又发展为“数字文创”一词。所以,数字文创是一种“数字科技+新媒体+新创作+新服务+更多新可能”,形成一种跨领域的新观念、新作品、新产业、新生活方式。谭文杏(2013)指出,传统的框架让客家文化与生活中的人们产生距离感,许多与客家研究相关的丛书或文献都不离客家历史根源、文化特色或族群特性的描述;客家文化脱离不了客家美食与山歌、采茶戏,或青一色的农村生活与祭祀活动等;此种现象可能是一种窄化、刻板印象,甚至容易造成非客家人对客家人的扭曲与误解。现代的客家需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找到平衡点,兼顾“传统”与“创造”,从贴近人民生活的题材下手,以幽默轻松内容取胜,还原当下文化氛围,让语言自然呈现,才能让客家突破多元文化的冲击,成功吸引各族群目光。

而随着4G时代的来临,多媒体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充斥在每个时空,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再现影像社会的视觉文化。客委会结合客家符号与象征,借由影像与声音(文字)传递客家新意象给客家与非客家族群,逐渐改变多数人对于客家的认知与想象,进而亲近客家。而依据客委会于2015年5月公布的“2014年度施政绩效报告”,客委会文创产业推动成果具体事迹体现在:补助地方及民间社团办理“推动特色文化加值产业发展计划”,补助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创意改造客家传统市场及建设客家产业交流平台等工程、完成“客庄区域产经整合计划-台3线”,并继续推动“客庄区域产经整合计划-六堆”,完成“2012至2014年客家产业创新育成计划”“台3线”及“六堆”2区、创新办理“客家特色产业辅导计划”、办理“2013—2015台湾客家特色商品网络商城暨营销推广计划”、办理“‘客家美食HAKKAFOOD’认证餐厅第2期辅导计划”、办理“2014—2015年度参加会展暨观光旅游展计划”、参加“2014台湾伴手礼名品展”及“2014台北国际观光博览会暨伴手礼展”等成果。

3数字科技的应用

3.1客家委员会应用数字科技

客家委员会自2008年来致力于推动许多施政工作,针对客家人自我文化认同及尊严的提升、客家刻板印象的改观、客家语言传承及推广环境的整备、客家文化艺术的传统保存及创新推进等。客委会在其官方网页成立休闲产业馆,提供客家文创商品售卖渠道并且增进能见度;此外,也设立了空间聚落馆,致力于提供客家文化园区及生活环境营造。为促进客家文化发展,客家委员会在2015年首度举办了“客庄青年新创事业竞赛暨媒合辅导计划”,向69个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从事客家相关产业的20~45岁客庄青年,提供辅导与营销协助。在当局的大力推动及地方团体的支持下,客家文创商品近年来能见度提高,商品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客委会客家文化发展中心于苗栗客家文化园区举办“客·响——客家典藏,文化发响”数字典藏成果会,正式公开近年来通过各种调查累积的客家数字典藏资源;更借由最新数字科技规划各种展示区,盼民众能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数字典藏计划的丰硕成果。

而客家文化发展中心近年来进行多项数字典藏计划,至今已完成约95000笔的数字化图文件及后设数据,包含在台湾摄影史上具有影响地位的邓南光等31位客籍摄影家完整影像作品、六堆及桃竹苗地区重要客家家族收藏之珍贵古文书、全岛11所客家文物馆舍馆藏民俗文物、与客家相关的故宫文献、总督府档案及时代古籍,以及35座列入古迹历史建筑的客家传统建筑3D影像等,都将能通过“典藏管理系统”、“客家文物联营网”及“客家传统建筑数字影像网”查询并浏览相关数据。总之,“客委会”积极推动各项数字典藏计划,如“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科技计划拓展台湾数字典藏计划——数字台湾客家庄”,系以“客委会”为中心,汇聚产、官、学及民间组织力量,整合“客委会”与各界在过去、现在及近期内针对台湾客家文物、客庄文化资产、图书文献、影音数据方面所进行的数字化典藏与数字内容开发计划,通过数字化科技,永久典藏及保存客家具有稀缺性、重要性、代表性及濒危性的文化资产,有助于呈现台湾“多样性”的总目标。以此同步发展数字学习、文化产业、旅游观光、影音媒体等产业,并深具经济价值数字内容加值应用产业的重要基础,彰显台湾客家文化独特性并扩大其影响力,成为数字时代台湾与海外客家族群所依归和凝聚的“数位心灵原乡”。

3.2新北市客家事务局应用数字科技

新北市客家事务局成立了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以都会客家为经营主轴,以文化创新为中心价值,园区内展览及活动皆以创新为目标推动客家文化。至2015年,新北市客家文化园区办理了多项木雕、纸雕及客家手工艺品制作体验,其文物数字典藏体验,民众能通过网页在线互动,认识客家历史文物,从厨具、生活用品、纺织品到乐器等,每个子项目中皆有图片及文字说明。新北市客家事务局积极推动各项客家事务,如办理客家特色活动、推广客家产业、建设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数据库、制作新北市29区客家文化巡礼数字影音纪录片等,在推广客家文化与推广客家产业上不遗余力,设立新北市客家网络电台,举办新北市客家桐花祭、客语魔法学院等活动。面对新北市客家族群逐渐福佬化、隐形化的问题,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数据库有助于民众了解新北市拓垦开发史、迁移族群的人口组成、认识客家艺术文物典藏品、方便游客查询客家美食、文创商品与客家景点,分布在新北市各区的客家社团也可通过此平台寻求相关资源与交流学习。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数据库系统保存、推广客家文化相关出版品、影音、民俗、文创纪录等数据,并以平易近人的陈述方式呈现各馆内容,内容包括客家渊源馆、民俗信仰馆、语文馆、达人馆、文创产业馆、观光美食馆、社团馆、数字馆等丰富资源。

文创产业馆的“客家特色产业”包括服饰、工艺、美食与生活用品等,按产业性质可区分为“时尚风华”、“巧夺天工”、“食饮天下”、“精致生活”等。搜罗客家相关文创商品或产业信息,记录了各商家的历史脉络与产业特性,亦清楚推荐其从创意产出的商品,延续了客家的文化与精神。总之,新北市客事局借助信息科技建设“客家数字馆”平台,将客家文化园区内所收集的资源,通过网络及云端科技的概念,将软硬件数据整合成数字典藏的数据库,使客家文化推广不受时空的限制。客家数字馆收藏的客家相关出版品包含音乐戏剧、历史文物、图书、展览专刊等。出版品部分包含《新北好客都》(季刊),客家人文及客家历史,展览专刊等皆以电子书方式提供民众在线阅读,在音乐戏剧部分包括客家八音、民谣、童谣、说唱艺术及相关音乐创作,互动方式则以提供影音档供大众欣赏。其余相关典藏品及文物则以照片方式,呈现在客家数字馆平台。

4结论

客家委员会与地方客事局等客家机关为提升客家产业经济及客家特色商品之市场竞争力,结合民间各种客家特色商品厂商,积极发展有效的产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观念。此外,应用数字科技与网络技术,将可鼓励与促进客家特色商品的创新概念与创新研究,不仅能创造客家产业多元商机,深化创业育成服务,厚植客庄产业培育成果,以塑造客家文创产业发展,提升客家特色商品能见度,开创客家文化产业新价值。虽然目前客家文创产业应用数字科技,仍然只是林荣泰、林柏贤(2009)提出的“融合文化、美学经济促成美学设计新兴产业整合架构之关系”的客家数字典藏、创意加值、研发设计与商品化过程。未来如何通过客家数字典藏创意加值,以设计产业链管理的概念,整合客家文化创意、加值设计、生产制造,乃至营销通路的设计产业,将客家数字典藏的文化转换为客家文创产业,是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2012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R].台北,2013.

[2]王健全.2005年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研究及年报汇编[R].台北,2005.

[3]余龙通.文化创意产业与客家族群发展:以客家桐花祭为例[A]//江明修,丘昌泰.客家族群与文化再现[M].台北市:智胜文化,2009:49-73.

[4]林荣泰.文化创意,设计加值[J].艺术欣赏,2005,1(7):26-32.

[5]林荣泰,王铭显.台湾设计产业发展现况与愿景之探讨[J].艺术学报,2008,4(1):49-69.

[6]林荣泰,林柏贤.融合文化与美学促成文化创意设计新兴产业之探讨[J].艺术学报:表演类(革新版),2009(85):81-105.

[7]林荣泰,范成浩,洪天回.区域文化特色应用于产品设计初探——台湾庙宇文化应用于手机设计之个案[J].艺术学报,2005(76):157-175.

[8]客家委员会.客家委员会03年度绩效报告[EB/OL].

[9]陈定铭,陈桦洁,游靖宇.“政府”与客家社团协力指标之析探[J].行政暨政策学报,2012(54):41-82.

[10]陈定铭,邓佳青,黄伃君.从族群经济观点析探客家文创产业之创新特色与经营策略.2015台湾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系所联合会,台湾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台北市,2015.

[11]覃文杏.客家新意象的想象与形塑:以“客委会”形象广告为例[D].新竹:台湾交通大学,2013.

第7篇:文化艺术创意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视听艺术;创新

在人类艺术史中视听艺术有着复杂的表现手段和丰富的表现内容,不过视听艺术作为新兴的媒体形式不仅能够营造出一种新型的视听文化,这种新文化也对视听艺术的传播、创作和营销都有很大的影响,另外也让人们能够将视听作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视听艺术以及与当前科技发展紧紧联系,技术为视听艺术带来了更好的创作方式和传播方法,让视听艺术有了更好的盈利状态。因此,新媒体将视听艺术带向了更好的发展道路,可以说是新媒体的产生刺激了视听艺术的发展。

1 视听艺术传播的数字化

当前已经处于新媒体时代,视听艺术利用新媒体进程传播,数字化技术为视听艺术提高了更好的传播平台,且还能够保障视听艺术的质量,让人们能够与视听艺术更近距离的去体验与互动。视听艺术发展过程中传播是受到业内人士最为注重的一个阶段,传播质量较好才能让人们考到视听艺术的作品,才能去认可该作品。新媒体的产生便解决了视听艺术的这个燃眉之急,新媒体以及新技术的出现,直接为视听艺术的传播提供了一个理想平台,让视听艺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们去接近视听艺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

2 新媒体时代下的视听艺术创新——以中学音乐课堂为例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视听艺术效果则更能营造接近真实的音乐欣赏学习环境氛围,通过画面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感性的思维认知素材,运用音乐来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有助于将视觉感知与听觉认知能够进行有效融合。第一,我们要根据教学中显示内容所做,将其中一些与学习相似的内容找出,再利用媒体视听技术进行创造和设计,设计时要将学生自我具备的特点所展现出来,即所创造出的场景能符合学生表现所需;另外其情景的创造也可以进行适当的拓展,学生最好能够在基于很好掌握其内涵之上再适当进行延伸,利用情景来教导学习使得学生能够有更理想的审美激情。利用新媒体的高清多彩的画面和好的音响视听效果来深深打动观众,让学生能够自发领悟其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深入研究和挖掘其音效特点能让整个课堂教学的目标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师生之间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交流。比如在京剧《红灯记》中,笔者使用新媒体进行观看,其能够完美展示出京剧人物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的动作和形态,且京剧的唱腔能够通过新媒体的音响更好的表现出来,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去体会整个京剧的演唱节奏和特点,因此情境导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教学方法。

3 运用新媒体技术中的动画技术,丰富传统视听艺术文化

观众对于信息的接收方式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也是新媒体技术下的动画能够带给观众视觉冲击效果的原因。直接、生动的视觉动作能够让抽象画、静态化和二维动画更真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有更好的直觉感受和体验,对其所看到的内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动画技术中所包含的视觉体验是多样性的。首先能够将传统动画中视觉表象的形式进行更深的拓展和表现,另外其还能够创新动画表现的形式和方法。对传统动画进行拓展,使用计算机图像制作技术来更好的表现其数字动画,这样使得动画效果的控制能力更加强悍,让整个绘画过程都能很好的将动画的视觉效果表现出来。比如在我国央视上的水墨动画形象片——《相信品牌的力量》,其将古老的东方文化和美学借助于水墨的形式,让墨汁通过气的帮助进而幻化出了我国发展的种种画面,然后再融合这些画面,进而得出品牌无形之中的内蕴——“象”。

4 视听艺术文化创新发展前景展望

在人类艺术发展至今,能够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带领下继续保存的只有视听艺术了。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新媒体时代已经向人们打开了大门。现代科技与视听艺术的融合不仅能够将现代科技的作用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也让视听艺术的发展更加客观。分析一些艺术作品中,比如《星球大战》、《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阿凡达》、《西游记》、《宝莲灯》等一些列的作品都无不再述说着新媒体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变化和奇观,让人们有了更佳的观看享受。所以,新媒体技术的出现直接将视听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了丰富,让其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不过,我们也要懂得,数字动画中如果只有动画而没有具体的内容,没有对于现实中人们的生活实际和内心情感等进行反映和衬托终将只是一个皮囊,没有灵魂的数字动画是不会得到人们的喜爱,只能算是一对数字堆积而成的“作品”而已。因此,新媒体时代的影视艺术创作,必须本着“艺术为本科技为用”的原则,将视听艺术的创新与技术的应用有机结合。

5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将视听艺术数字化的同时,只认识到了“旧人穿新衣”的概念和体会,并不能将新技术进行开拓和创新,这样并不能让我们的视听艺术得到长久的发展,观众逐渐对视听艺术产生反感和厌恶之情,甚至我们都已经迷失了发展方向,这样就可能会让视听艺术失去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力量进而发展自身的机会,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进行视听艺术文化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起.数字媒体作品剖析[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2324.

[2] 陈念群.数字媒体创意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36.

[4] 石杨.浅谈多媒体的运用对音乐教学的辅助作用[J].中华少年,2012(13).

[5] 朱明洁.浅析音乐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

第8篇:文化艺术创意范文

艺术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艺术设计提高了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文化创意产业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在这种情况下,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艺术设计体现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在分析赣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艺术设计与赣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并深入探索了艺术设计在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艺术设计;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体现

赣州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处于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连接我国南北方地区的重要枢纽。因此,对于赣州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艺术设计文化在我国社会新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创意产业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业也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能够在社会竞争大环境下占据有利地位。同时,艺术设计也对我国赣州的文化创意产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而使得我国的赣州地区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极大的发展。

1赣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

1.1地理位置优势

江西赣州位于赣江附近,处于江西的南部,是位于我国中南方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并且赣州作为我国一个十分重要的地理枢纽,承接着我国南北方的货运,从而作为连接我国南北方地区的重要枢纽和关键城市。同时,赣州作为我国较大的一个经济开发区,在我国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从而使得赣江文化能够借助创业产业的优势影响到我国各个地区。

1.2文化资源优势

江西赣州在我国具有十分悠久的发展历史,并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显著的文化人才,从而有力的推动了我国江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对于我国的文化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古代,赣州与作为宋朝的一大文化发源地,并且在当今留下了很多著名的文化遗址和遗留下众多知名的文化风俗习惯,并且在近代,,由于临时建都瑞金,使得我国的赣州地区在发展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从而使得我国的赣州地区成为战争时代的红色革命根据地,从而具备了深厚的红彩。

1.3政策优势

由于赣州在江西地理位置优越并且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历史,并且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作为十分重要的经济发展城市之一,相关领导也对赣州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方法。并且借助权威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从而作为赣州文化和产业发展的指引。同时国家政策的优势使得赣州能够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环境下实现对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转型,从而抓住发展的机会和机遇在提升赣州文化和影响力的同时重点发展相应的创意产业,实现赣州经济文化的综合性发展。

2艺术设计与赣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

2.1艺术设计在创意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作用

首先,艺术设计赋予了赣州文化创意产品深刻意蕴。艺术的设计使得赣州创意产业中充分凸显了赣州地区文化资源和赣州经济的特点,从而使得赣州文化能够借助先进的艺术设计在自身文化基础上加入相关的赣州文化特色,从而实现赣州创业文化创意商品体现深刻的赣州文化意蕴。尤其是在赣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很多文化都能够融入到现代的创意商品中去,从而使得我国的赣州文化在体现产品意蕴的同时得到快速的经济发展。其次,艺术设计确保了赣州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赣州文化创意产品融入了赣州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历史,并对其文化资源和文化历史进行相应的展现,从而使得广大的游客能够在购买商品的同时增强对赣州文化的理解。同时,创意商品自身就具备了很强的商品价值,在加上有效的设计,使得我国的赣州文化创意产品能够对自身价值进行持续的升值,从而使得我国的赣州文化创意产品在增强了宣传了当地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使得自身的产品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再次,艺术设计促进了赣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艺术设计尤其是对于创意产品的设计极大的丰富了文化创意产品的种类和类型,从而使得我国赣州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产品设计,艺术设计的融入极大的增强了产品的艺术价值,从能能够借助产品艺术优势极大的吸引消费者前来进行文化创意产品消费,从而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趁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的需要,面向全国市场进行艺术创意产品的销售,从而极大的增强其产品竞争力。最后,艺术设计有效的对赣州文化进行了有效的宣传。赣州艺术设计是建立在对文化进行宣传的基础上的,并且借助文化自身价值,鼓励人们购买文化创意产品,从而达到增加经济收入的目的。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由于销售者和设计者必须对相应的文化知识进行一定的宣传,从而必须了解其特定的优秀文化,并且能够在顾客进行购买时对自身文化进行有效的宣传和讲解,从而使得顾客再了解自身产品设计理念时顺便增强对赣州悠久文化的了解。

2.2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为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赣州创意产业建立在对艺术的设计上,使得产品借助艺术的角度和方式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因此,在未来赣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能够借助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和人文环境对创意产业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宣传,从而使得我国的赣州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借助艺术设计的理念在我国江西地区得到快速的发展。同时,文化产业也极大的丰富了艺术设计的内容,从而使得我国的艺术设计能够涉及到我国的文化层次方面,使得我国的艺术设计在得到极大的丰富的同时,有力的刺激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

3艺术设计在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具体体现

3.1工具形态

首先,艺术设计是使赣州地区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工具。艺术设计是创新文化创意产品的重要手段,艺术设计能够运用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创新符合人类的需求的工具。同时,艺术设计能够将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融入到创意产品中,增强创意产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将普通的工农业产品转变微创意产品。另外,赣州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积极运用艺术设计开发文化服务类产品和创意文化产品,将赣州地区的独特文化融入到创意文化产业中,使赣州地区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创意产品。其次,艺术设计是赣州企业塑造文化创意品牌的工具。艺术设计是赣州地区企业塑造文化创意产品品牌的重要工具。艺术设计能够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审美内涵和文化内涵,并提高文化创意产品品牌的质量和知名度,打造优秀的文化创意品牌产品,进而促进赣州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赣州地区积极运用艺术设计来开发庐山旅游风景区和三清山旅游公园,打造品牌文化创意产品,提高赣州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知名度。最后,艺术设计是赣州文化创意产品塑造个性化发展的工具。艺术设计能够进行生活化和碎片化的产品设计,在人们日常生活的用品上进行艺术设计,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例如,赣州地区可以将红色文化运用在日常生活用品的设计上,加强人民群众对当地红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将产品赋予红色文化,提高产品的价值。同时,赣州地区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积极将文化资源与当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增强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促进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3.2审美形态

在赣州文化创意产业中运用艺术设计既要保证艺术设计的科学性,又要保证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因此,赣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审美形态体现了艺术设计。在文化创意产业中运用艺术设计能够将产品的实用价值与产品的审美价值相结合,使文化创意产品变得时尚、受欢迎。因此,在赣州文化创意产品的审美形体体现了艺术设计的痕迹。例如,在开发赣州客家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客家文化创意产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并将文学、音乐、戏剧元素纳入赣州文化创意产业在红,延长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并且,其审美形态鲜明地体现了艺术设计的成分。

3.3情感形态

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必然会加入设计者的创作灵感和设计者的感情,进而丰富创意文化产品的审美情感。赣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运用了艺术设计手法,其艺术设计手法必然体现在情感形态中。赣州文化创意产品都具有自己的独特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感情,而这些感情在内涵和感情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艺术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感情。因此,赣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情感形态具体体现了艺术设计。

4小结

艺术设计在我国赣州地区的文化创意发展中能从很多方面体现出艺术设计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的优越性。尤其是在对赣州地区的地域优势、文化优势和政策优势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之后,深入探讨了艺术设计与赣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系,并且借助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极大的促进了我国赣州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的赣州文化产品能够正确的反映和折射出深厚的赣州历史文化和现代人文文化,从而使得我国赣州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作者:邬星波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梅君.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

[2]向勇,喻文益.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文化创意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0).

第9篇:文化艺术创意范文

李公堤通过“桥堤文化”和“湖滨公园”把金鸡湖的水、绿与姑苏的文化结合在一起,将金鸡湖与现代多元风情、历史与现实、休闲旅游与商业有机地组合起来,已成为苏州地区具有相当人气、商气、运营最成功的区域之一。2009年12月,李公堤从苏州20多家市级特色商业街中脱颖而出,被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评为“中国特色商业街”,成为苏州市区第一个“国字号”特色商业街。2010年李公堤被评为“苏州十大最美夜景地”,同年12月李公堤作为金鸡湖4A景区的主要景点及功能区之一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2011年4月李公堤荣获“中国最具创新价值商业地产项目”。

Apple:说到底,一座城市最美的风景还是人,苏州是一座让人能够无限联想的城市。因为从古到今,关于苏州的美好故事都是与人相关,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人与这块土地产生了属于苏州的独特生活方式与艺术人文。为了让这座城市更加地美好,我们希望把这种正面的美学能量可以超越地域差异,时空限制传播出去,你所不知道的另一个苏州,也许就在这里。让我们来谈谈艺术吧。

我们从李公堤一期的餐饮集中区一直到二期,三期的休闲旅游,最后到四期的创意文化街区,明显感觉到除了建筑的外形的变化以外,其中分布的商家也是有了很大的区别,在四期这里,更多的是艺术与设计的空间。整个街区更有活力与国际范儿。跟苏州古城的文化街区似乎有着鲜明的对比。

薛文岗:苏州本身就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李公堤的由来也是有历史背景的,因此从第一期开始就把苏州的元素融入在里面,让大家在新城区也能体验到苏州的文化。但是从第三期开始我们就打算把更多的文创内容放进来,我们觉得一个好的商业项目应该是文、旅、商的有机融合。

Apple:在李公堤三期有美术馆,博物馆及很多的艺术家工作室,圆融艺术中在李公堤也有一个展厅,当初成立圆融艺术中心是为了将更多的文化艺术资源引入到商业里面吗?

薛文岗:我们是一个整体的商业开发与营运服务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不再满足吃住行,游购娱的要求,我们希望能够提供更广的综合性的消费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能够尽到一些社会责任。搭建更多的文化艺术资源来提供给广大的市民。为了将文化与旅游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成立这个圆融艺术中心。一方面是为了给商业地产输送文化艺术的资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这个艺术中心现在有两个展厅,一个是圆融星座的办公楼大堂,一个就是在李公堤,但是除了这两个常设的展厅以外,其实我们还有很多非常设的展览,大部分都在公共区域,像时代广场的天幕等。

Apple:我知道圆融艺术中心的两个展厅对于艺术展览的定位也是不同的,星座的展厅主要以传统艺术为主,李公堤的展厅主要以现当代艺术为主,在这个展厅里面为苏州本地的艺术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展示平台,让广大的市民也了解到了苏州在地的艺术家们对于当代艺术的实践与表现,观察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社会发展之g的关系,其中也做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展览,例如已经做了三次巡展的物派当代艺术展。朱亮你是其中的一个参展艺术家,你觉得圆融艺术中心提供的这样一个平台对于你们艺术家的创作来说是一种推动吗?

朱亮:我很高兴会有这样的平台出现,苏州的艺术生态一直是很传统的,展览基本上都是水墨,平面架上。年轻的70后80后的这批艺术家都是默默地在做自己的创作,走自己的艺术道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但是物派这个展览激发了艺术家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就像我们现在所在的展览场地,《图像的边界》。图像不单单是一张画,它可能有各方面的信息,如果我们把这个界线打破以后,所以一切的东西都可以融入到图像里面。这个展览从开幕第一天开始,业内也觉得非常的有趣,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展览,特别是在李公堤这个国际文化大融合的地方。更有意义。

薛文岗:我们圆融艺术中心当时在李公堤设立展厅的初衷就是想要在这里做一些新的实验,现在包括政府的职能部分来看过之后也是觉得一些当代的艺术也是需要培育的,一些好的艺术形式我们就是应该去接受与普及,我们需要做好的引导,让更多的市民接受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方式与形态。其实艺术中心主要是搭建一个平台,希望能够更多地引进文化的素材,能够和我们这些商业的平台做一个有机的融合,李公堤是苏州首条中国特色商业街,这里每两年有个双年展,叫金鸡湖双年展,主展区就在李公堤。这个双年展的总策展人就是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通过双年展我们留下了很多文化的艺术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