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康复护理诊断范文

康复护理诊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康复护理诊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康复护理诊断

第1篇:康复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 康复护理; 早期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7562(2010)04-0420-03

doi:10.3969/j.issn.1671-7562.2010.04.036

脑卒中的有效治疗和康复训练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作为与康复医学密不可分的康复护理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作者将现代康复理念及康复技术与早期临床护理相结合,对73例脑卒中瘫痪患者入院6周内实施了康复护理的早期介入,把患者的功能预后和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作为护理管理的重要临床护理目标,并与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临床对比观察与评估,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至2009年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4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卒中类别、患侧比较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 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意外诊断标准[1],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2) 意识清醒、查体合作,无严重精神症状、智能障碍或其他脑器质性疾病;(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17分;(4) 无合并严重的肝肾疾病者。

1.3 方法

康复专家普遍认为, 只要急性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 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 , 48 h 后即可开展早期康复[2]。因此观察组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后48 h开始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和护理,两组患者均采用HAMD评分、Fugl-Meger运动功能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评价在入院后及出院前进行问卷调查,评定工作由同一组护理人员完成。

1.3.1 制定护理计划

(1)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及瞳孔的变化;(2) 基础护理的落实,包括口腔护理、会阴护理、皮肤护理等;(3) 心理护理;(4) 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5) 在康复医师和治疗师的指导下,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病程进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帮助、指导患者及家属完成康复训练,减轻后遗症。

1.3.2 康复护理训练程序

1.3.2.1 刺激患者患侧的感觉 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感知障碍,查房、与患者交谈、护理时护士尽可能从患侧接近患者,所有的活动尽可能发生在患侧,促使其认识到患肢的存在。在患者急性期肢体弛缓瘫时经常给予病人毛刷、冷热毛巾刺激及触摸、轻敲、拍打、震动等各种刺激,促进感觉的输入。每日2~3次。

1.3.2.2 教会并协助家属做好摆放 (1) 健侧卧位:患侧上肢伸展位,下肢取轻度屈曲位,放于长枕上。(2) 患侧卧位:患侧上肢外展、伸展位,患侧下肢轻度屈曲位放在床上,健侧下肢向前跨过患侧放于长枕上,健侧上肢放松,放在躯干上。(3) 仰卧位:患侧肩胛和上肢下垫一长枕,手指伸展位,平放于枕上。长浴巾卷起垫在大腿外侧,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膝下垫毛巾卷,保持伸展微屈。以上2 h必须更换1次。

1.3.2.3 翻身训练 (1) 向患侧翻身:将患侧上肢外展防止受压,屈起健侧下肢,头转向患侧,健侧肩上抬,上肢向患侧转,健侧下肢有力蹬床,将身体转向患侧。(2) 向健侧翻身:健侧手握住患侧手上举,健侧下肢插到患侧腿下面,健侧腿蹬床,同时转头、转肩,完成翻身动作。

1.3.2.4 被动及助力运动 协助患者屈曲肩关节后用患手触摸治疗者手再触摸自己的前额,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练习肘关节随意屈伸功能、肩肘关节各项自主活动、腕指的自主活动和肩胛带的活动。桥式运动练习髋关节伸展控制,协助患者进行髋内收、外展控制练习,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练习,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练习,髋伸展位膝关节的屈曲、伸展控制练习,俯卧位屈伸患膝、踝关节练习。患肢悬垂位练习下肢预备负重运动。训练要缓慢进行,勿使患者疲劳,切勿过猛粗暴地活动每个关节,尽量不引起患者疼痛。每日2~3组,每组10次。1.3.3 心理护理

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有报道脑卒中后抑郁总发生率为 29.17%[3]。 患者脑卒中后发现自己瘫痪失语时, 容易出现自悲自怜、恐惧、悲观绝望及焦虑不安,自控能力差者甚至发生抑郁,不但导致躯体症状加重, 还可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这些不良心理障碍大大影响了病情的治疗和康复。对脑卒中后有心理障碍的老年患者早期实施心理干预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其配合康复训练的主动性加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4]。首先应从感情上对患者予以支持和理解,使其感到家庭和亲友的关爱,并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心理反应,如内疚、焦虑、失望等,耐心讲解疾病的起因、治疗方法、预后及心理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鼓励患者克服对疾病的恐惧感。适当降低患者的期望值,让其明白身体恢复的切实可能性,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肢体康复训练。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 果

两组患者入院后初次评价HAMD、FMA、BI评定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前末次评价显示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FMA、BI评分较前均有提高,但观察组改变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 论

脑卒中患者约75%遗留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极大地改善这种状况,使得相当一部分患者生活自理并重返社会[5]。而康复护理学是随着康复医学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6],在我国正经历着专业知识的初步积累、传播、实践和发展的阶段。康复护理知识还未被人们所认识、重视,康复护理技术还未完全渗透到临床护理工作中。特别是脑卒中早期患者,由于病情变化快、对护理的技术要求亦高,既要求对生命体征的护理,也要求较多的预防性康复和对症性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工作应密切配合临床的治疗工作,在不影响临床治疗工作的前提下,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适量的康复、被动关节活动等。本组结果表明,对观察组7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后各项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对脑卒中病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可有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增强康复信心,激发病人与疾病斗争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主动加强功能训练,提高其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减少合并症的发生,为整体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使患者尽快恢复独立生活、工作和学习的能力,能在家庭和社会过有意义的生活,达到全面康复。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作,进行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其治疗效果就会越好,患者恢复就越理想。而康复护理始终贯穿于患者的整个康复过程中,对脑卒中患者的全面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康复护理技术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仅增强了护理人员素质、建立了新型的护患关系,更重要的是能使由于损伤、急慢性疾病和老年病带来功能障碍的患者接受预防性康复护理,避免身体残障的形成和尽量减轻残障,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新德.急性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修订方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5,23(6):670.[2] 吴秀英,孙瑞仗,李长贵.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齐鲁医学杂志,2005,20(4):371-374.

[3] 李晓华,姜岩,张敏.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学,2007,35(1):52-54.

第2篇:康复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脑血栓;康复;护理

脑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常留下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生活自理障碍,作者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系统的康复护理后,对患者患肢功能及语音功能进行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现总结出一套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0~2009年经门诊医生明确诊断的脑血栓患者收入我科住院的共50例(男32例,女18例),年龄52~76岁,平均64岁,职业为工人和农民,工人30例,农民20例,患者均神志清楚,偏瘫,失语,平均住院时间约2个月左右,恢复状况达到生活完全自理的有27例(占54%),部分自理的有23例(占46%)。

2 典型病例

某女,52岁,工人,因眩晕,左侧肢体瘫痪,言语不清1d于2000年3月1日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7.1℃脉搏80次/min,呼吸22次/min, 血压185/105mmHg,神志清楚,精神不振,左侧口角歪斜,左上肢不能前伸上举,左下肢不能上抬,屈膝,口齿不清,住院诊断:脑血栓。治疗原则:静卧,抗血栓,扩血管及支持疗法等。

护理诊断:自理能力缺陷,语言交流障碍,肢体废用综合征,忧郁。护理措施:部分代偿护理,语言恢复训练,肢体被动和主动的训练及心理支持疗法,经过以上精心的治疗及护理,患者偏瘫症状明显改善,语言交流正常,生活自理恢复,于5月6日痊愈出院。

3 护理方法

3.1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20例,男12例,女8例,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情程度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3.2 对照组采用传统性药疗加常规护理方法,而实验组采用药疗加计划康复护理方法,比较二者康复效果。

3.3 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内容,包括语言训练,肢体功能锻炼,翻身动作训练等,鼓励家属,患者共同参与。

3.4 制定语言训练计划与方法。设置适宜的语言环境,训练时间安排在上午,不超过30min/次,从简单发音如"啊""咦"等过渡到一个字,最后教患者说一整句话,训练其语言功能。

3.5 制定防肢体废用综合征。肢体主动与被动训练计划[1]。

3.5.1 床上运动 对患侧肢体进行各部位的被动运动,先按摩再对每一关节进行活动,练习抬头,翻身,坐起等。

3.5.2 站立 在床上达到自行站稳后训练站立。站立时间由短到长,达到站稳15min后开始迈步。

3.5.3 瘫侧上肢功能的恢复 应从大关节被动活动到小关节被动活动,如抬臂,屈肘,握拳,抬物等微细的功能锻炼。

3.6 向患者讲解疾病的常识,治疗和转归。并介绍同种患者治愈的实例向患者说明,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7 制定预防并发症如肺炎,褥疮,便秘等护理计划。每日指导患者自行做呼吸操训练,2次/d,翻身,拍背1次/2h,指导患者予以含纤维素,维生素丰富的食物,进行腹部操训练及提肛,缩腹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3.8 效果评价 生活完全自理:采用患者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法。语言交流正常,患肢肌力达到3~4级,排便1~2次/d,无并发症,达此标准的为显效。否则为无效。

综上所述,实验组患者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药疗与康复护理相结合比传统治疗的效果更好。

4 护理体会

在寒冷的冬季,老年人患脑血管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脑血栓[1]。根据对50例脑血栓患者进行语言及肢体功能训练分组观察的结果,证明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这将更有助于提高康复护理的质量,减少并发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3篇:康复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康复护理;神经功能;生存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1-0090-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疾病,存活患者受肢体功能障碍和心理障碍等因素的影响,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后期康复治疗[1]。笔者在常规内科护理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措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效果确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资料选择我院2011年8月~2012年8月间118例PSD临床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经临床症状、体征、头颅CT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检查综合分析确诊,符合尤黎明著[2]《内科护理学》中关于PSD的诊断标准。常规护理组59例,男36例,女23例;年龄38~79岁,平均(48.7±9.4)岁;脑卒中病程2~25个月,平均(6.5±2.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42例,出血性脑卒中17例。康复护理组59例,男35例,女24例;年龄36~79岁,平均(48.8±9.4)岁;脑卒中病程2~23个月,平均(6.5±2.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41例,出血性脑卒中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脑卒中病程和卒中类型等方面经统计学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常规护理组 入院后,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全面评估病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常规内科护理[3],结合患者家庭情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和经济情况给予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治疗。

1.2.2康复护理组 ①心理障碍康复:护理人员以良好的语言、和蔼的语气,耐心讲解脑卒中高危因素、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发展过程、治疗方法和预后等相关知识,及时纠正错误信念和错误认识,构建融洽的护患关系,以期最大程度树立治疗信心。②行为障碍康复:嘱咐家属或朋友多给予患者安慰、开导和鼓励,通过增加人际交流和适当的交际活动改善行为活动障碍,注意饮食和活动规律,积极参与患友组织的活动。③躯体障碍康复:根据语言和肢体功能障碍,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协助到主动活动”为原则制定康复方案。床上训练遵循“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先小幅度后大功能位”被动活动为主,以期维持关节活动度和防止肌肉萎缩。早期坐位训练和坐位平衡训练应从小角度开始练习,防止性低血压。站立及平衡训练以床边站立训练、坐椅训练和双杠辅助站立训练为主,练习左右转动、侧弯和前后倾斜动作。步态练习和日常生活活动练习根据患肢功能情况而定,日常功能训练包括肩关节松动运动、上肢抬高运动、腕关节背屈、掌屈、内外旋运动及拇指外展、内收及掌指关节和小指关节全范围运动及对指训练,手法宜轻柔,根据病情需要,适当给予强刺激。指导患者如何穿衣、如厕、自我训练、吃饭以及与人交流等日常活动,常规给予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治疗,(30~40)min/次,2次/d;语言疗法治疗,30 min/次,1次/d。

1.3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ADL评分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NIHSS评分量表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4]。动态对比两组治疗前、第一疗程末、第二疗程末以及第三疗程末的ADL评分和NIHSS评分。采用HAMD评分评价抑郁改善程度,以HAMD减分率对治疗3个疗程末患者进行疗效评定:HAMD减分率≥75%者为临床治愈; 50%≤HAMD减分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9.0软件分析相关数据,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数据,%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χ2校验,组内不同时点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DL评分和NIHSS评分对比

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均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第三疗程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 0.01);第一、二、三疗程末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和NIHSS评分对比。见表1。

2.2抑郁改善情况

康复护理组的总有效率96.61%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的77.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的抑郁改善情况比较见表2。

3讨论

PSD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抑郁反应具有发病隐蔽、病因多样和表现复杂等临床特征,轻微抑郁患者仅表现社会性退缩、兴趣丧失或情绪低落等[5],若诊断或治疗不及时,重度抑郁患者会产生轻生念头、厌世或自杀倾向,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和脑卒中的预后。

现代医学对PS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6],在生活习惯改变和心理承受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与脑卒中后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和躯体障碍等因素密切相关。常规护理组结合患者家庭情况、受教育程度、工作环境和经济情况给予家庭支持、社会支持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本研究显示常规护理组能够明显提高ADL评分和NIHSS评分,总有效率77.97%,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但是,在常规内科护理的基础上配合早期康复护理,三疗程末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心理障碍康复能够及时疏导脑卒中患者的不良情绪,纠正错误信念和错误认识,通过护患沟通构建融洽的护患关系,以期最大程度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行为障碍康复能够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人际交流和社会活动,规律的饮食和社交活动能够改善睡眠障碍,从而提高行为功能能力。以“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协助到主动活动”为原则的躯体障碍康复能够维持关节活动度和防止肌肉萎缩,配合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和语言疗法早期促进患者康复。因此,康复护理组能够结合心理障碍康复护理、行为障碍康复护理和躯体障碍康复护理循序渐进的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本研究康复护理组显示第一、二、三疗程末分别与与常规护理组比较,P < 0.01,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表明康复护理组改善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效果明显;同时,康复护理组结合心理障碍康复护理以树立康复信心,行为障碍康复护理以提高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临床总有效率96.61%明显优于对照组77.97%,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康复护理组改善脑卒中患者抑郁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症状,在提高患者康复信心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艳萍,王利民,杨希真,等.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9):80-81.

[2] 尤黎明. 内科护理学[M].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07-608.

[3] 董飞男. 康复护理干预对40例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6-47.

[4] 高建国. 神经节苷脂与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5):59-60.

[5] 颜雅玮. 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的影响[M].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3):75-76.

第4篇:康复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康复护理; 脑卒中后遗症; 生活质量; 影响; 护理满意率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6-0098-03

doi:10.14033/ki.cfmr.2016.26.054

作为临床医学中一种极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脑卒中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一般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生,且容易导致神经功能受损,出现脑卒中后遗症,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残疾现象,因此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给予有效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为了研究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对笔者所在医院24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并实施康复护理的12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并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仅给予常规护理的12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男64例,女56例,年龄59~78岁,平均(64.5±4.3)岁;病程2个月~7年,平均(3.3±0.3)年;脑梗死72例,脑出血48例。对照组:男

68例,女52例,年龄60~79岁,平均(65.3±3.4)岁;病程

3个月~7年,平均(3.4±0.2)年;脑梗死76例,脑出血4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诊断标准,无肾功能不全及其他合并症状,排除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的脑卒中后遗症护理,医护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指导患者按照医嘱用药,营造良好的病房环境,定时为患者翻身,指导患者合理饮食[2]。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待患者的意识清醒后,医护人员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与患者进行交谈,可以通过音乐、声音等刺激使患者的环境辨识功能加强,然后可以使家属参与到护理过程中,唤起患者的记忆功能[3]。(2)护理。指导患者健肢的摆放,定时翻身,避免发生压疮及肢体挛缩等并发症。可以与患者家属合作,提升患者的依从性。(3)被动康复训练。医护人员首先要对患者的患肢进行定时按摩,15 min/次,3~5次/d为宜[4]。尤其注意患侧手肩、下肢的按摩,达到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按摩后,进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肩、肘、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活动。(4)主动康复训练。医护人员要指导患者进行适度的主动康复训练,如握拳、伸手等简单的肢体训练,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待患者的病情趋于平稳后,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双手交叉上举、下肢运动等,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协助下进行下地站立、行走等训练,待患者能够独立行走后,使患者参与散步、打太极等活动训练,锻炼患者的肢体稳定性。(5)生活能力训练。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患者进行自行穿衣、进餐训练,开始可在家属及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洗脸、刷牙、上厕所等训练,待患者恢复稳定后,可自主完成[5]。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1个月后进行综合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中华医学会推荐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最高45分,最低0分。根据评分将脑出血、脑梗死的功能缺损程度分为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6]。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包括10项内容: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小便、上厕所、床椅转移、行走、上下楼梯。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其帮助程度分为0、5、10、15分4个功能等级,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ADL能力越强[7]。对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比较,根据国际临床诊断标准,可将护理满意率分为十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护理满意率=十分满意率+基本满意率[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经过不同模式的护理,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经过治疗,1个月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两组患者治疗前的Barthel指数评分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共有112例满意,护理满意率为93.3%,对照组仅有72例表示满意,护理满意率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584,P

3 讨论

目前,临床医学中对脑卒中后遗症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脑卒中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且多在老年群体中出现,容易阻碍脑部血液循环,造成患者脑功能障碍,甚至出现严重后遗症,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护理显得极为迫切,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护理中得到了有效地应用[9]。据研究表明,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受损神经在3个月内自行恢复能力相对较强,而其后的恢复则较为缓慢,因此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是极为重要的。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实施从康复认知功能训练、护理、被动康复训练、主动康复训练等一系列的康复护理措施,使得本组患者比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在更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避免压疮及肢体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促进了患者肢体功能尽早恢复,有效提升患者的活动能力,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另外,对患者实施生活功能训练,使患者能够自主行走、用餐、如厕等,不仅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更加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两组护理后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给予康复护理,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值得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根莲.康复护理组合对脑卒中后遗症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36):3394-3395.

[2]马兰,陈芳,冯玲,等.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2):1189-1190.

[3]陈S,钟印芹,张广清,等.专人管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后遗症家庭康复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9):654-656.

[4]刘巧儿,曹全英,陈妙玲,等.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8):79-82.

[5]宋沛君.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9):77-78.

[6]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7]周士枋,范振华.实用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8:230-231.

第5篇:康复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护理

吞咽困难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进食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甚至误吸误咽,轻者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疾病康复,重者导致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因此早期康复护理,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急性卒中患者可检出约30%~65%伴有吞咽困难[2],还有报道57%~73%的卒中患者发生吞咽困难[3],我们按照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确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4],对34例吞咽障碍患者进行康复护理配合内科常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为我院神经内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住院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共有34例,男21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岁。全部病例均经头颅MRI/CT检查证实;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诊断标准;吞咽障碍诊断明确,程度不等。

2 康复护理方法

康复训练利用吞咽障碍7级评价法确定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7级正常范围:没有摄食、吞咽问题,不需要康复治疗。6级轻度障碍:有摄食、吞咽障碍,咀嚼能力不充分,有必要制成饮食、调整食物大小,吞咽训练不是必需的。5级口腔问题:主要是准备期和口腔期的中度或重度障碍,对食物形态必须加工,饮食时间长,口腔内残留多,有必要对饮食给予指导和监察,应进行吞咽训练。4级机会吞咽:用一般的摄食方法可发生误咽,但采用一口量调整、姿势效果、吞咽代偿法(防止误咽的方法)等可达到防止水误咽的水平,需要就医和吞咽训练。3级水的误咽:可发生水的误咽,使用误咽防止法也不能控制,但改变食物形态有一定的效果,故需要选择食物,为保证水分的摄入可采取经口、经管并用的方法,应该接受康复训练。2级食物误咽:有误咽,改变食物的形态没有效果,为保证水、营养摄入应做胃造瘘,同时积极进行康复训练。1级唾液误咽:唾液即可引起误咽,应做长期营养管理,吞咽训练困难。3级以下,以功能训练为主;3级以上,以摄食训练为主。

2.1 功能训练

2.1.1 偏瘫侧面部肌肉的训练:嘱患者吸气鼓腮使气体停留在面颊部,而后双侧交替鼓腮唇角上抬。饮食过程中训练用吸管吸较为粘稠的液体。增强面部肌肉力量,从而代偿功能缺损。

2.1.2 口唇闭合训练:(1)用自制冰棒擦拭刺激口唇,方向从嘴角擦向中间,刺激病人张口。(2)吸指训练:将手指洗净放入嘴中做吸允动作可以改善食物和水从口中漏出。

2.2 摄食训练 即实际进食训练:进食前要注意休息,因疲劳有增加误吸的危险。卧床患者,躯干上台30°仰卧位头向前屈,偏瘫侧以枕垫起;能坐起者,坐于桌边头稍向前倾,身体可倾向健侧30°。食物选择宜选择密度均一带一定粘性不易松散,一般先选用胶冻样食物,根据吞咽变化调整饮食,逐步过渡到糊状食物。入口量从3-4毫升/次逐步增加到10-15毫升/次。进食方法宜选择小而浅的勺,从健侧喂食尽量将食物送向舌根,以利吞咽。每次进食吞咽后,应反复作几次空吞咽,使食块全部咽下,然后再进食。亦可每次进食吞咽后饮极少量的水(1~2 ml)与食物交互吞咽。这样既有利于刺激诱发吞咽反射,又能达到除去咽部残留食物的目的。吞咽过程中还可让患者头部分别向左、右侧方倾斜,做侧方吞咽,可除去隐窝部的残留食物。

2.3 摄食-吞咽障碍的综合训练: 吞咽障碍的患者仅有口腔和咽部的功能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应进行综合训练,包括肌力训练、排痰法的指导、上肢配合进食的功能训练、食物的选择与调配,口腔护理、护士及家属的协助与监护方法等,凡是与摄食有关的细节都应该考虑在内。因此,我们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下,和患者家属密切配合,针对吞咽障碍障碍的不同程度分别侧重训练。

2.4 心理护理 脑卒中患者由于沟通障碍,日常生活依赖他人照顾,情绪常不稳定,烦躁、易怒、不易合作。要向患者尽可能讲清病情、治疗过程和转归,积极疏导,尽可能地争取患者的配合。因患者注意力常不集中,或集中注意时间很短,进餐时要注意减少环境中分散注意力的干扰因素,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宽松、安静的进餐环境,采用鼓励、暗示,以及简短、夸张的语言刺激,待注意力集中时,抓紧训练、进食。

3 讨论

住院脑卒中慢性期的患者约有6%~34%存在吞咽功能障碍,其中30%能进行训练,但训练有效者只占67%,而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有效率可达到85%[5]。因此康复训练越早越好。吞咽的全过程分为3个时相,即口腔时相、咽时相、食管时相,重点要加强口腔和咽部的功能训练,当患者意识清楚,对听觉、视觉刺激的简单指令能作出正确反应如吸吮、咀嚼等,即可进入饮食治疗,通过康复训练可防止咽下肌群废用性萎缩,促进舌肌、咀嚼肌的运动,提高吞咽反射避免误吸,促进有效进食,预防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为肢体及各方面功能的恢复奠定基础,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本组34例患者通过心理疏导、分级训练,饮食状况均有明显改善,肯定了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恽晓平.吞咽障碍的评定.康复疗法评定学,2006,20(7):530.

[2]孙启良.脑卒中患者涉食-吞咽障碍的评价与训练.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3):141-143.

[3]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29(6):379.

第6篇:康复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股骨骨折;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影响因素

股骨是人体内长度最长、负重最大的管状骨,股骨骨折为骨科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多由暴力事故所致,发生后患者骨折处疼痛感强烈,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需要的康复时间较长[1]。长期实践证实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股骨骨折患者的疾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预防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能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但调查发现一部分股骨骨折患者存在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差的问题,导致疾病康复时间延长[3]。为提高股骨骨折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本课题研究对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课题研究纳入我院骨科2014年10月~2016年5月收治的94例股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股骨骨折;②未合并重要器官及组织损伤;③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能够独立完成相关调查问卷的填写;④同意参与本n题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意识障碍、病情危重;②合并其他部分骨折或脏器损伤;③年龄>75周岁;④拒绝参与本课题研究。本组94例患者的男女比例为57∶37,年龄21~63岁,平均年龄为(38.9±2.1)岁,骨折原因:车辆撞击36例;高处坠跌28例;机械碾压15例;直接暴力打击25例。

1.2方法 我院自制早期护理依从性调查问卷为94例患者发放,评价94例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该问卷共对患者的依从性做出三级评价,分别为依从、部分依从和不依从。依从为患者能够积极接受早期康复护理,部分依从为患者在医生或家属的劝导下能够接受早期康复护理,不依从为患者拒绝接受早期康复护理。本课题研究为94例患者发放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调查问卷均有效回收,经统计问卷调查结果得出,本组94例患者中,51例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为依从,29例患者的调查结果为部分依从,14例患者的调查结果为不依从,将依从患者设为研究1组,将部分依从和不依从患者设为研究2组。收集两组患者的详细资料,包括年龄、疼痛程度、家庭收入、文化程度、患者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等。获得两组患者详细资料后,使用统计学软件对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顾分析对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本课题研究由专业的数据统计分析人员使用SPSS 21.0版本统计学软件对研究过程中得到的符合高斯分布的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百分率(%)表示计数型指标,采用χ2检验指标间差异,P

2 结果

2.1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单因素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均会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P

2.2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多因素分析 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为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独立性因素(P

3 讨论

本课题研究发现能够对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家庭收入、文化程度、疼痛程度、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上述研究结果与廖灯彬[4]等的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相似性。本课题研究具体分析发现:①股骨骨折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与文化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表现为本科及以上学历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高,分析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为不同文化程度患者对骨折后早期康复护理意义的理解不同,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所掌握的知识更为渊博,能够更加充分的认知到骨折后接受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5]。②股骨骨折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与家庭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家庭收入较低的患者难以承受早期康复护理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加之经济收入低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继而会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6]。③疼痛程度:股骨骨折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依从性与疼痛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研究发现疼痛能够对患者内分泌和心理情绪产生影响,继而会对患者心理、生理多方面产生恶性刺激,导致患者出现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差的问题[7]。④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工作的认可度与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存在密切关系,家属对疾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认识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在良好护患关系基础上开展的护理服务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护理效果,相反若患者家属对早期康复护理无正确认知或对护理服务不认可就会影响患者对早期康复护理的认知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继而会对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产生影响[8]。

基于上述现状,本课题研究认为骨科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文化背景的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疼痛程度的不同等,有侧重点的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尽量减少上述因素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此外,护理人员应充分重视患者家属方面对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使患者家属能够辅助患者配合早期康复护理。

对本课题研究所得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认为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较多,临床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正确认识早期康复护理,积极接受早期康复护理,以促进患者疾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金海.影响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12):48-49.

[2]车加丽,徐红英.早期康复护理对股骨骨折术患者恢复状况的作用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3):505-506.

[3]严素敏,黄少娟,杨延斌,等.早期康复对股骨骨折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15):15-17.

[4]廖灯彬,叶霞,刘晓艳,等.股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1,18(23):1-3.

[5]吕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中西医结合护理[J].河北中医,2014,4(6):909-911.

[6]吉丽.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康复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4,10(9):1161-1162.

第7篇:康复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 术后; 社区; 康复; 护理

[中图分类号]R68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35-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而导致髓核组织的突出的一种疾病[1]。虽然手术治疗该病能够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但是术后系统、合理的社区康复护理则能够明显提高与巩固患者术后临床疗效,所以我们加强了对1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工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例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的患者[2],且均择期进行开窗髓核摘除手术。将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社区康复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各10例;社区康复护理组男8例,女2例,平均年龄(43.21±3.56)岁,病程5 d~18年,突出部位:L3~41例、L4~57例、L5~S12例;常规护理组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43.62±3.53)岁,病程4 d~17.5年,突出部位:L3~41例、L4~56例、L5~S13例。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后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1.2研究方法与社区康复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而社区康复护理则在上述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宣传教育护理、康复训练护理(如下肢肌力锻炼、腰背肌锻炼等)等综合性护理。

1.3疗效评价标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参考[3]: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直腿抬高试验不小于85°,患者可进行以前工作;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功能得到改善,直腿抬高试验不小于70°;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未改善。腰椎功能评分标准参考Install[4]临床评定量表对患者腰椎进行评分,包括疼痛程度、活动范围、日常动作等。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结果:见表2。

表2两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结果比较(分,x±s)

注:*P

3讨论

所谓社区康复护理是指在社区中,围绕全面康复目标、依据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对病、伤、残者所进行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整体康复指导,引导患者能够自觉、正确地坚持康复训练,从而能够减少致残的影响,预防继发性残疾,以致可以实现最大化的康复效果,进而能够使患者生活可以自理,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5]。

从本次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的社区康复综合性护理结果可以看出:加强社区康复护理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护理者,且腰椎功能恢复情况也好于常规护理(P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的术后社区康复护理不仅能够促使患者尽快恢复、减轻患者过重的医疗负担,还对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也起到了重要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梦樱,李津.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4.

[2] 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21.

[3]武凤英.综合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按摩与导引,2007,23(1):38.

第8篇:康复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护理; 脑卒中; 偏瘫;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48-01

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高发病,发病后往往遗留各种并发症,严重困扰着家庭和患者的生活,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护理是为了适应康复医学发展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护理技术。在康复的观点、康复技术指导下的护理工作不仅仅局限在挽救病人的生命,同时应减轻病人生存后的功能障碍,即不仅仅是救命更重要的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1]。因此我们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了分阶段康复护理措施,取得一定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2]。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均系首次发病,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5~75岁,平均60岁。卒中类型:脑出血45例,脑梗塞35例,左侧偏瘫36例,右侧偏瘫44例。基础疾病:高血压者45例,同时伴有高血脂32例,高血脂 21例,糖尿病14例。文化程度:初中以下35例,高中及中专20例,大专及以上25例。发病到入院时间:最短30min,最长3d,其中当天入院者55例。本研究均排除意识障碍、危重、不能配合和伴有其它严重疾病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接受此项护理活动。80例临床确诊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卒中类型、文化程度和基础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康复护理组将患者按病程分为早期和稳定期两个阶段,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分阶段康复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早期护理措施: ①加强心理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往往有言语不清,意识障碍和肢体功能障碍,家属恐慌,因此要给予患者和家属支持与鼓励,让他们对治疗有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提高遵医行为。要耐心讲解病情发展和治疗过程,讲述康复治疗与护理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意义,同时讲一些成功的病例,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调动患者和家属治疗的积极性,能够按医嘱和护嘱进行治疗和锻炼,对后期的康复训练有很大的帮助。②加强肢体被动锻炼:入院后早期要进行被动活动,由护士进行适度的被动活动,包括轻轻的活动患者的四肢,按摩肌肉,平稳的翻身,移动患者等,所有动作都要由护士完成,动作要轻柔,幅度要适度,以保证安全,无意外发生。③强化基础护理:要为患者创造安全、优美、舒适的环境,维持室温18~22 ℃,湿度50 %~60 %。意识障碍和偏瘫病人特别要注意安全, 翻身时不要过猛,可以加床档,防止坠床的发生。要勤翻身拍背,勤按摩肢体,做好口腔护理,注意合理饮食,保证能量的供给,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④重视健康教育:在与患者沟通交流过程中,可以对患者及家属开展有针对性、具体的健康教育,语言要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所患疾病知识、预防、治疗以及如何做好保健,指导患者正确服药和进行功能锻炼等。尤其要指导患者对疾病的恢复有正确的认识,不要急躁,善于面对每一个细小的进步,能清楚的与昨天的病情有比较,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治疗和护理。

1.2.2 稳定期的护理措施:患者病情稳定后,在继续做好以上护理措施外,要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措施。①肢体康复护理:鼓励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患者保持患肢功能位,即强调瘫痪肢体的正确摆放,护理人员指导病人进行被动的或主动的肢体功能锻炼,防止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等的发生。坐位练习,可先摇起床头,患者顺势做起,逐步练习自己坐起。站立练习更要小心,防止跌倒的发生,可由护士和家属搀扶,依靠床边的支撑或其他设施帮助逐渐站起,由站立几分钟到10几分钟,逐渐减少搀扶力度,可以适当锻炼患者迈步行走的能力。与患者交流过程中要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与其对锻炼计划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制定新的锻炼目标。

②加强安全管理:患者的疾病逐步得到控制,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患者自己活动的次数增多,难免会产生大意的心理,护士要随时叮嘱患者和家属注意安全,切忌麻痹大意,不要造成新的伤害。患者入厕、洗漱、上下楼梯等需专人陪护,以防跌伤,地面要有防滑设备,墙上可设有扶手。

1.3 效果评价指标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和干预后40天与60天由专职护士和主管医师一起对患者进行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评定,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QOL量表评定[3]。评定包括5个方面:工作及经济状况、家务、家庭关系、户外及休闲活动、心理状态,共计25项,每项1―6分,总分为150分,分数越高,说明QOL越高。

1.4 将得分情况录入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分析用t检验。

2 结果

2组患者QOL改善情况结果见表1。

表1 2组患者QOL值变化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

2组患者经过治疗与护理后,QOL值均获得了提高,但是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比较提高的更快、更显著。说明分阶段护理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生存质量。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做好疾病的预防是根本,对全民普及脑卒中的预防知识是国家的责任,更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因此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要积极进行防病知识宣传。一旦真的发病,家属和患者也不至于惊慌失措,要相信医学,按医嘱和护嘱接受治疗与护理,护士与患者接触最多,要在沟通交流中将知识传播给患者与家属,本研究中分阶段康复护理措施中就注重与病人和家属的早期交流和教育,偏瘫早期通过被动运动,并配合主动运动,使大脑皮质传递神经冲动,可兴奋病变脑部组织,促进肢体主动运动的出现,还可以改善瘫痪肌肉的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4]。在疾病稳定后积极的接受了康复护理锻炼和安全管理,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P

参考文献

[1] 于维东,范红杰,张文娟.偏瘫康复理论与实践[J].现代康复,2001,4,110

[2] 中华神经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第9篇:康复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脑卒中;康复护理;临床疗效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老年脑血管多发病,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液循环堵塞引发脑血管痉挛, 进一步导致脑缺氧等产生, 如头晕、头痛、四肢瘫痪等临床表现[1]。该疾病突发性强、病程较长且不易恢复, 临床致残、致死率均较高。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脑卒中病死率已经显著下降, 但仍有部分患者留下诸如瘫痪等后遗症状, 因此, 如何控制或降低其致残率仍是目前针对脑卒中疾病的关键问题。脑卒中恢复过程中实施康复护理是其康复的基本内容之一, 与基础护理相比较, 康复护理可使患者获得躯体、精神、社会等的全面康复[2]。在临床工作中, 明确康复护理过程存在的问题与相应护理措施, 对提高相关护理人员的知识与技能, 促进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实施与完善意义重大。现对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干预效果进行统计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共收治脑卒中患者65例,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 其中男17例, 女16例, 年龄43~70岁, 平均年龄(58.5±6.9)岁, 15例患者左侧偏瘫, 18例患者右侧偏瘫。对照组32例, 其中男18例, 女14例, 年龄39~72岁, 平均年龄(60.7±7.1)岁, 17例患者左侧偏瘫, 15例右侧偏瘫。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神经内科护理干预中的基础护理,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两组护理时间均为3个月, 其主要包括如下。

1. 2. 1 心理康复的护理 由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受到损伤, 其临床症状包括肢体偏瘫、失语等, 常常给患者增加很大的心理负担, 甚至对他们造成了严重的心理打击。所以医护人员需积极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并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患者病情及相关症状的出现, 消除患者消极的情绪, 从而增加患者的信心, 使患者更加密切积极的配合进一步治疗, 增强患者治疗疾病的依从性和主动性。

1. 2. 2 并发症的监测和护理[3] 在脑卒中患者的恢复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多种并发症, 需要医护人员给予适当护理:①加强患者的口腔护理, 及时吸痰,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畅通, 避免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或呼吸道阻塞而致患者窒息。②注意密切观察患者导尿管通畅与否, 同时观察患者每日尿液颜色及导尿量。③预防应激性溃疡。④患者应常翻身, 预防压疮等。⑤提醒患者合理加强下肢活动, 注意抬高并适当进行恢复训练,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炎发生。

1. 2. 3 肢体的康复护理[4] 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肢体的康复是较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因此康复护理应及早进行。近年来, 卒中康复护理重视早期进行。有的在发病24 h内介入, 如重症脑出血患者, 在监测、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同时介人康复护理(保持良好肢位)。也有的提倡脑梗死后3 d、脑出血后3~5 d介入。多数意见是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 h后再行康复介入。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变化快, 对护理技术要求高, 既要求对生命体征的护理, 也要求较多预防性和对症性康复护理。首先对患者的肢体功能进行基础药物治疗的同时, 合理配合针灸、理疗等康复护理干预, 可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其次对患者的偏瘫肢体进行按摩, 或根据肢体关节活动的方向和范围行一定程度被动或主动的活动, 锻炼四肢活动, 发病4 d后适当进行康复锻炼。此外, 对于并发高血压患者需给予有效科学的降压治疗, 在康复出院前, 叮嘱患者, 定期检测血压, 注意低盐饮食, 长期高血压还需坚持服降压药物以维持血压稳定。

1. 2. 4 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 在临床诊断中约有51%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伴有吞咽功能障碍, 吞咽障碍会影响到患者进食, 进而导致脱水或者营养不良等现象, 严重者可能会因误吸致吸入性肺炎或发生窒息。对于中、重度的吞咽障碍患者通过康复训练可以取得良好效果。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方法包括咽部冷刺激、喉抬高训练及吸吮训练。针对轻度吞咽障碍者, 需选择合适进食, 另外主要采取摄食训练。患者在进食时应注意:①取坐位或半卧位, 头略前倾。②为了有利于咽部等部位的感知, 宜选择有一定口感的食物。③食物有一定黏度但又不致粘附口腔为宜。④患者进食需集中精力, 食速宜慢。

1. 3 疗效评定 于护理3个月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评价;患者生活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根据卫生部(现卫计委)质量控制标准评定其临床疗效: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 病残程度0度为基本痊愈;②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 病程1~3度为显效;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为有效;④神经功能缺损减少18%以内, 甚至恶化评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3个月治疗及康复护理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康复医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在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认同。康复护理可在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与基础护理相比较, 康复护理可使患者获得躯体、精神、社会等的全面康复。缩短病程, 减轻患者的痛苦, 加快其康复, 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中恢复。除遭受严重的心理创伤外, 脑卒中预后常会出现肢体功能偏瘫等后遗症状, 其实部分患者肢体的障碍并不是瘫痪所致, 而是在疾病早期未进行康复护理措施或者未介入合理科学的康复护理方法, 从而导致性痉挛、肌肉萎缩、关节畸形等残疾。因此, 有效合理的早期康复护理, 能显著降低肢体功能障碍的发生以及有效控制其发展程度[5]。

本研究显示, 在65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观察中,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5%,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对患者进行心理康复也是康复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与患者进行积极心理疏导和沟通, 可有效消除患者消极情绪, 提高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积极性。同时应做好并发症的护理, 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关注导尿管护理、配合针灸、理疗等进行的肢体康复护理均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 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介入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损伤, 有助于患者康复, 提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俊.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中外健康文摘, 2012,09(6):342-343.

[2] 何英,吴忠文.神经内科护理中对脑卒中康复护理的临床研究.中国伤残医学 , 2013,(11):316.

[3] 许金玉.早期介入康复护理与急性脑卒中患者早康的临床研究.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31(4):504-505.

[4] 王桂碧,金燕,李燕玲,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康复疗效的影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14(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