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学素养提升范文

美学素养提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学素养提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学素养提升

第1篇:美学素养提升范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重要渠道,这要求学生在提高美术素养的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己对美术的探索能力。同时还应该准确地把握艺术的本真,认识到美术与我们当今社会相辅相成相促进的关系,用心生活,细心观察,协调好“美”与“术”的关系,去发现“美”,辅以“术”,同时运用情感作画,达到提升美术素养的目的。

一、深入认知,准确把握“美”与“术”

“美”,作为一个无时无刻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元素,常常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觉当中。从哲学来讲,美学是人类审视现实,对艺术进行研究,包括美与丑的审美范畴,人类的审美意识、美术素养,以及美的发展过程和其中内在规律的科学,同时也是以对美的内涵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科学。

“术”,是艺术的简称,艺术家借此来表达思想观念和感情,当然其内涵中也包括了我们所说的“方法方式以及技巧技能”,即在美术领域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方法,操作的各种工具、媒材。艺术的表现,本身就是借助一定的工具,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感情。

“美术”,则是指在某一特定平面或空间、视觉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

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美术课堂的知识后,在美术方面形成的,对事物的各项认知,这当中包括:对美的感知、抽象化、思维、表达、创造再发挥、理解和参与人际沟通等多个方面的认知,以及在这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思想观念、态度、情感等个人品质。当中还包括我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理解、审美能力、对美的评鉴能力、对各种工具的使用能力、操作技巧的掌握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二、协调“美”与“术”关系,助推学生美术素养

“美术”并不是一门单调的课程,它是“美”与“术”的结合,是我们视觉上的享受,也包含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这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教学过程当中,协调“美”与“术”的关系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但是有“美”无“术”,没有任何实际作画的技巧技能,只有单调的视觉反应,无异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旦遇到真正的检验,便相形见绌;有“术”无“美”,没有对美的认识,没有审美能力,那么作出的画就完全没有情感,单调的画作显得毫无意义。

三、“美”、“术”协调,专攻于“术”,掌握方法,全面提升

1.转变教学观念,规避传统弊端,主动加强沟通交流

有鉴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下美术教育的观念转变是当务之急。身为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方式中的固定于课本和对学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对“美”的具体认知、对“术”的掌握程度、美术素养的高低,从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样既可以发掘学生的潜力,也能将落后学生的水平尽快提升,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的提升。

2.引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实践,探索新知,提升能力

学生以往对“美术”的认知往往来自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实践,这样的认知来源严重限制了学生的美术素养,缺乏主动性的认知只是一个对事物的单调反映,无法提升审美能力。只有主动实践,去探索发掘,才会有对美术素养的独到体会,这才会有助于我们审美能力的提升。正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感知生活之美,并能欣赏它,在此基础上自行创造出崭新的美,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认知和能力,才是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提高之本。

3.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尊重学生,鼓励创新

轻松活跃的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这两个因素往往会使教学过程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当在这两个方面着力下工夫。活泼好动是学生的普遍特点,那么就要尊重他们,提供轻松的氛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享体会,主动要求去作画。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是他们的闪光点,应鼓励他们去创新,敢想敢画敢表达,尊重他们内心的感触和领悟,在价值观选择上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这两点才是学生美术素养的具体表现,也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显著提升。

第2篇:美学素养提升范文

诗歌内在美学生人文品格素养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主要任务,目标是打造合格的中职技能型人才,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最终要走上社会立足社会的技术型人才,他不仅需要拥有坚实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健康优良的品格和素养。因此他除了需要接受本专业的技能学习,还必须接受以培养健康人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为目的的各种综合教育。比如,文学素养方面的教育,在中职语文的文学教育中,文学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素质,而在文学中,诗歌尤其能体现文学语言的精炼性、形式的优美性、内容的深刻性。因此,诗歌的教育在中职生的课堂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语文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下面谈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提升中职生的思想品格和文化素养。

一、诗歌形式美的赏析在教学上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诗歌是所有文学样式中语言最为、表达最为简洁,并且内容往往最为深刻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是因为它有“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现代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如舒婷的《致橡树》,用“我如果爱你”“也不止……也不止……”“我必须是”“甚至”等关联词串联起来,形成反复咏叹、感情层层递进又动人心魂的效果,并且因为感情的需要,诗里面多处使用短句和意义相连贯的句式,使朗诵充满连贯性、抒情性,如“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诗歌优美的音韵节奏,能够融合在人的心灵节奏里,反复吟咏,能够让心灵唱出一首首无比动听的歌,从而开启心灵深处的黑暗,这就是诗歌形式之美对人的灵魂的影响。中职生跟其他的中学生一样,往往对事物的美感疏于体验,他们往往缺乏的是对美的发现、感悟和享受,因此,对他们及时地进行美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诗歌的形式美可以让他们从感性上对事物进行初步的审美,通过大量和反复的诵读,可以让他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用诗歌形式的美去体验事物形式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使他们在美的熏陶中熔炼成一代知美、爱美、追求美的文明青年。事实上,美是一种文化,一个人审美水平的提升,就是文化素养的提升。中职生在诗歌学习中首先感悟的是其形式之美,首先给他们带来愉悦之感的也是其形式之美,形式美熏陶了他们的心灵,也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体现了诗歌形式之美的赏析对中职生文化素养的提升作用。

二、诗歌思想内容的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诗歌语言的内容量是十分庞大的,一首诗歌一定包含某种深刻的社会思想或人生哲理性。因此,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思想领域,感受诗歌博大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每个老师所应该努力做到的。中职生无疑是基础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一群人,他们选择进入职校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进入职校就意味着要在短短的三年中学好一门技能,日后走上社会就靠着这一技之长来生存,这个过程时间短,见效快,但必然导致一个人文化素养和文化沉淀的欠缺,从而当他们走上社会时,会缺乏显而易见的素养魅力和文化能力。面对这样的现实,语文老师应当肩负起教化的作用。文学的教化形式多种多样,而我认为诗歌的教化是最有力量的。我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时,就从一而再、再而三的深挖掘中,引导学生感悟了诗中所表达的崇高而伟大的爱国情怀。往往其他人对诗歌的分析,只停留在大众认同的诗歌的思想内容上,即本诗通过什么,表达什么,如果按照这样贫乏而又单一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学生对于诗中真正的伟大的爱国情怀,可能不容易理解或理解不深。我的分析是:诗人在诗中让他的爱国情怀等同于自身的爱情,爱情何其伟大,令人追求不懈、生死相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感情比爱情更伟大呢?诗人告诉我们,对祖国的爱比爱情更伟大。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挖掘到这样深刻的力量,一定能让学生受益匪浅,从而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使他们的身上悄然多出一份文化素养。事实上,当前社会上大多数的技术型人才,他们在具备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却并不具备与之相匹配的高尚人格和文化素养,唯利是图、不讲诚信,只顾私利,不讲大局是他们“小我”的通病。一首好的诗歌,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三、诗歌意境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

诗歌意境的取是跟诗歌内容的表达相关的,诗歌的情感,借助各种不同的意境来表达,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品尝诗歌的意境美,除了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之外,也能陶冶读者的心灵,提升读者的思想境界,因而在对学生的教学中,意境美的深度挖掘是十分必要的。中职生对于现代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一些相关意境的肤浅理解上,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去理解意境在诗歌中所体现和象征的真正意义,这样才能够让他们作为读者的感情像作者一样深刻地融入这些意境中去。如中职语文教材中,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忠贞爱情,常人千言万语说不清楚,诗人却用种种相关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魂。诗中,诗人借急流中的小鱼、荒林中的小鸟、废墟上的常青藤、风雨中的火焰、广漠天空中飘来飘去的云朵和破旗,用这一组种种意象来表达平凡爱情中的真挚情感。美丽的浪花里游着美丽的小鱼,河流两岸的树林里飞着美丽的小鸟,废墟上青春不老的常青藤,风雨中坚贞不屈的火焰,这些或凄美或荒凉的事物,在作者的笔下,却形成了一幅幅与爱情有关的艳丽无比的图画,从而升华了爱情的意义,体现了爱情的可贵。现实生活中不乏种种美的意境,关键是中职生怎样去发现、去感受。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里,让诗歌中美的意境陶冶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诗歌内容产生共鸣的感情支点,以达到提升他们文化修养的目的。

四、结语

中职教育是以专业技能教学为目的,在使学生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同时,辅以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是提高中职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一代有技能有文化涵养的国家建设者。鉴于诗歌固有的语言形式的纯粹性、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诗歌意境的优美性,诗歌的教学应该成为迅速提高他们文化素养的一种手段,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诗歌教学这一阵地,引导他们多阅读、多赏析,让他们将来成为社会技术性建设者的同时,也成为一代新的优雅的中国绅士。

参考文献:

\[1\]何政生.叶圣陶语文性质观新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6.

第3篇:美学素养提升范文

研究方法上基本都是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相结合,主要运用实证调研、文献资料查阅和对比研究等方法,辅以观察法、访谈法等获取数据和信息,对传媒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深刻的归纳和分析,并进行论证和反思。调查对象为郑州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三所高校的新闻传媒类专业的300名在校生,这三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和特色皆有不同,充分体现的调查样本的广泛性。学生从大一至大四,专业涉及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汉语言文学、播音主持、网络与新媒体等。调查问卷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5份。

通过调查统计、查阅资料以及观察和走访相关学生后发现,当前,传媒专业的大学生在理解和使用媒介时暴露出种种问题:

一、对网络媒介缺乏理性的认识

受众没有意识到媒介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深刻的影响,他们缺乏对网络媒介足够的理性认识,以及政府对信息实施控制缺乏认同感。现在的受众有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只要网络上爆出相关信息大部分网民就会跟帖,但是会出现“沉默的螺旋”现象,一般受众都会跟着主流意见走,而忽视了所报道事件背后的意义,这样会导致事件的真实情况永远不得报道。另外,一部分受众缺乏对媒介的道德规范的正确认知,对媒介传播的不良信息由很差的抵抗力。比如“兽兽门”事件,很多受众都在知道这样的不雅照片不应该在网上肆意流传,自己更不应该去下载观看,但实际情况是很多都偷偷下载这些不雅照片,这就说明受众虽然在理论上知道某些事不应该做,但自身却缺乏自制力。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训练,往往建立在日常媒介接触的个人感性认知和经验判断的基础上,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媒介参与意识较弱,对自身在媒介环境中的能动性认识不足,欠缺独立思考、分析、创造信息的积极性,批判性思维与有效话语权的行使还有待加强。

二、利用网络来发展自己的意识和能力较弱

部分受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最常登录的网站类别是娱乐类、新闻时事类、招聘求职类和专业知识类,娱乐是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上网目的,大学生认为“上网不能直接促进专业学习,但能增强综合素质”,可见大多数大学生还不能有效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江苏省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上网的大学生中,只有15%是为了学习,其他40%是上网聊天,25%是上网玩游戏等。许多学生在使用媒介时更多的是把网络当成娱乐消遣的工具,如QQ聊天、看电影、BBS论坛等。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过程的另一个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推断。在问到“通常你上网时是否有明确目的计划”时,41.7%的人表示“有目的,但常常会中途去看别的内容”,33.8%的人“有明确目的,但完成后会去看别的内容”,还有19%的人没有目的,只是边在网上漫游边找感兴趣的内容,仅有5.2%的人“有非常明确目的,完成后就下线了”。

调查显示,对社交媒体中感兴趣的人依次为,明星占53%;朋友47占22%,名人占16%;网络大V占6%。在社交媒体选择的互粉好友依次为,选择同学占71%;选择熟悉的人占23%;选择明星占4%;选择请求“加我为好友”的任何人占2%。

三、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形成规范

在目前的状况下,教育部门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重视不够,教育目的不明确、内容部系统、形式单一化。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仅限于表面,虽然有校内网,但主要是丰富知识、了解信息,学校缺乏系统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设置,对学生缺乏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教学计划。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由专门的老师进行教学,提高广大学生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并且能够坚决抵制不良信息。调查中50%的人不知道媒介素养的概念和含义,21.2%的人对媒介素养不太清楚。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知比例也与上述数据相近。对于“你从哪里获得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内容”,多数人选择弃权,这显示多数人没有经过系统和专业的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

对当今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的方面,选择比例高低排列依次是媒介选择能力、、媒介法律意识、媒介环境交往能力、媒介批判意识、媒介心理素质、媒介道德伦理观、,同时,弃权的比例逐项增加,从28%逐渐增加到59%。从选项排名上看,大学生的认识比较合理,但弃权的人数较多也说明有一部分人十分对媒介素养迷茫。对当今大学生媒介素养缺失程度的认识,只有3%的人选择不严重,2%的人选择不缺失,这说明大多数学生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

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有无必要以实施课程教育的形式进入大学校园,只有2%的人选择没必要。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教育应该以哪种形式出现,大家的认识比较多样化,但过半数者认为应当作为选修课。对媒介素养教育是否有必要列入国家的教育体制,只有5.8%人选择没必要。对于当今时代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多数人认为非常重要或重要。

虽然目前学校少有安排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但从入学第一学年开始,新闻传媒专业每学期都会开设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新闻道德法规等专业必修课程,在这些课堂上,教师会剖析新闻案例,会用基本的理论指导学生实践,零零散散地介绍和传播了媒介素养的基本知识。获得的资料值得深思,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四、缺乏网络创新能力

网络创新管理是指受众有效利用网络技术及其丰富的网络知识,通过自身努力进行创造革新以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综合。表现在学习、工作上,就是受众是否能够利用和选择对自己有用的网络信息,加以创造利用,从而转化成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是一种个体主动得媒介消费能力,是网络素养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如今受众虽然比较普遍的接触了电脑,但对网络资源的总结和归纳,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自我的加工和创造尚显缺乏,可见受众在利用网络信息进行学科学习研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回答社交媒体上发表文字和图片的问题时,选择会说自己看到的事实并评论占22%;选择只讲述看到的事实占52%;选择只转发别人的文字和观点占24%;选择对别人讲述的事进行评论只占2%。

第4篇:美学素养提升范文

一、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优化英语教学环节

功能强大、让学生耳目一新的现代电教技术为英语教学提供了能力拓展的空间和舞台,它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愉快地获取知识,轻松地运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1. 利用多媒体,积聚学生注意力,轻松学习

以往的英语课堂往往沿袭教师反复讲,学生反复读、反复背,接近于“填鸭式”、“满堂灌”的模式,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而且效率低下,可谓非意志坚强的学生不能坚持,因而整体上讲,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教学质量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为单调的课堂提供鲜艳夺目、风格万千的画面,学生不由得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对象上,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在教学in, on, under等介词用法时,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球和一个盒子的幻灯片,伴随着不同介词的展示,配上不同的图片,当学生看到这些生动直观的图片时,知识的差异立刻就会伴随着形象的画面嵌入大脑,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根本无需教师反复强调。

2. 利用多媒体,渲染语言氛围,生成动力

英语学科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语言学科的教学离不开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恰当的语言环境能够给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往的英语教学,教师大多借助母语环境,牵引学生步入英语课堂。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往往煞费苦心,循循善诱,但学生依旧一头雾水,不得要领,因此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教师教得精疲力竭,很多学生在经历了一阵“配合”之后也就偃旗息鼓,彻底“歇菜”了,因为现实生活中实在没有运用英语的机会,缺少英语使用的氛围。而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可以营造英语学习与运用的环境,让学生的学习有用武之地,特别是在课件中引入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情景,植入一些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尽快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如教学牛津英语7A Going shopping, 7B Finding your way等课文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体会运用英语表达自己意愿的乐趣。大凡遇到这样的场景,学生总是听得兴致勃勃,意犹未尽,乐此不疲,在不知不觉中开口说英语,培养了敢于表达的习惯。

3. 利用多媒体,展示优秀个性,增强自信

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的基础不同,学习的环境也有差异,有的可能在词汇方面存在缺陷,但朗读水平较好;有些学生虽然英语运用能力较低,但语法知识较好。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长,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创设展现才能的舞台,让学生尽情展示,凸显自己的内在潜力,使学生找回自信,重塑自我。例如:针对那些单词欠缺,但英语朗读不错的同学,我让他们协助老师制作课件,在课件中伴音;而对于平时不善发言的同学,我利用多媒体组织一些朗读比赛,将他们推到台前,以此来锻炼他们的开口能力。

二、 运用多媒体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

1. 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以往的英语听力教学,习惯上都是按照学生听教材,然后完成听力练习这样的模式。教师和学生在反反复复地听读中搞清文章意思,然后再完成练习。这种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参与的地位,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他们的自主品质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渐被磨灭。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听力训练中。如我在教学有关水果名称的内容时,给学生创编了一首Flash的《水果动画歌曲》,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学生边看Flash, 边识记词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我还准备了一个配套练习,让学生边听边完成填词,达到了巩固教学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词汇,还训练了听力。

2. 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第5篇:美学素养提升范文

关键词:视听语言;影视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152-03

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其形象化的审美特征赢得受众的青睐。据2008年“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显示,电影几乎成为了每个大学生成长记忆的一部分:有67.12%的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电影方面,而“一直没什么兴趣”的仅为3.58%。[1]尤其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观影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形式。201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新生代(“80后”、“90后”)通过网络渠道观影的比例高达83.8%[2],网络已成为新生代观看影视作品的首要方式。

然而,与这种大众化的接受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观影的层次却并不高,大多数人看的是热闹而不是门道。这从他们偏好的影片类型可见一斑:几乎所有的相关调查均显示,大学生热衷的影片类型多是喜剧片、动作片、爱情片,“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问及“贺岁档期,你倾向看怎样的电影”,仅有8.63%的小众化比例倾向于艺术片,而更多的则将青睐的目光投向喜剧片(40.70%)。[2]以姜文执导的两部影片为例:2010年的商业片《让子弹飞》获得6.59亿元的票房收入,而2007年执导的文艺片《太阳照常升起》仅得三千万票房,竟没收回成本。对此差异,姜文不无感慨地说:“《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一份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及学生对《断臂山》的评价,61%的学生认同是“同性恋”,仅有17%的学生选择“人间真爱”。[3]由此可见,影视素养的不足,致使多数学生只能看到影像表面的东西,而发掘不出其有意义的内涵。这无疑影响到了大学生影视艺术接受的审美品位,成为影视艺术审美的制约瓶颈。

既然是一门艺术,影视存在的价值就不单止于娱乐。事实上,同音乐、舞蹈、绘画一样,影视艺术也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与作家利用文字语言叙写人事,表达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一样,导演是以影视艺术特有的视听语言符号为载体完成作品的表情达意的。既然是语言符号,则影视艺术中的视听元素与文学艺术中的文字一样,都是语言的能指系统,是思维的现实载体。所不同的是,文字是一种抽象的平面表意符号,对其意义的解读需由审美者运用主观思维“再创造”形象。而以声音和画面为叙述载体的视听语言则是一种视听形象同步发生的立体语言系统,它在银幕运动的时空里将直观的视听形象直接诉诸受众感官,以形象的逼真性再现和反映生活,直接引发观众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和意义反思。视听语言的表意形态,与文字语言相比,不需经过思维形式的转换,因而更接近物质现实的本来面貌。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理解这种语言系统的意义表达形态。或许正是因为视听语言形象化的特征,使得观众在享受影视艺术盛宴时,往往被其声势浩大的视觉场面和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所吸引,而忽略了用心领悟隐藏在这表意符号背后的玄机。由于对视听语言表意特征认识的模糊,受众在影视艺术接受时往往囿于浅度观看的层面,无法对作品意义作出深度解读。我们应该认识到,影视艺术既然是一种文化形态,它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好莱坞在实现票房赢利的同时,更在输出美国思想,进行文化侵略,而后者对一个民族生存的潜在威胁不可估量。所以,应该重视影视艺术的文化传播价值,大学生需补上视听语言这一课。

无论哪种语言形式——抽象或是形象的,都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人们借助语言的目的是能够便捷、准确地表情达意,以期实现交际的需要。正如作家锤炼语言的目的是要以隽永的文字吸引受众阅读,进而领悟作品内蕴一样,优秀的导演驾驭镜头、音响等视听元素,其目的不单单是使受众获得感官上的满足,而是要借助这种语言形态去表达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像《2012》这种大场面的好莱坞制作,虽然可以给观众带来极具震撼力的视听体验,但这种刺激的感觉过去之后却不会在思想上留下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漂亮的外衣是无法掩饰灵魂的空虚的。以视觉冲击为噱头的影视,其艺术成就自然无法如《罗生门》那样彪炳青史。同样运用镜头,黑泽明是在用镜头对人性作出反思,启迪人生智慧。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质说”很好地解释了这种语言形式与作品内蕴间的关系:文章之道,以“述志为本”,“文为藻饰”,“为情造文”,而“以文害质”、“文蔚质否”则是创作之大忌。所以,影视艺术欣赏,如果眼光仅仅落在大场面、大制作的外衣上,或津津于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忽视作品的内涵,都是背离艺术审美目标的错误意行。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作品故事与思想间的关系:“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扶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所以“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关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关照的技巧”。[4]影视欣赏同样需遵循这样的审美原则。

然而,由于表意介质的不同,视听语言艺术和文字语言艺术具有不同的美学特征。视听艺术是“声画”的艺术,具有动态性、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影视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包括思想、人物、情节、意境、节奏等最终是由画面和声音传达出来,而由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官来接受的。因此视听艺术往往剥离了文字语言抽象的叙述和描写,而运用蒙太奇等形象思维方式,通过对场景、动作、对话及细节的描写,来营造富于表现力的视听空间。视听语言这种特殊的表意形态,要求我们在进行视听鉴赏时,能够从文本阅读的审美经验中走出来,遵循视听艺术的接受规律,积极调动造型思维,努力发掘声画视听元素背后的文化意义,以期获得更切合视听艺术层面的审美感受。

画面和声音是视听语言的两大主要构成元素。因此在进行视听艺术鉴赏时必须重视“声画”的观赏价值。这种价值,不仅表现在声画效果在感官上的感染力,尤为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语言元素在传情达意上的表现力。

画面是视听语言最基本的表意元素。正像欣赏文学必须识字一样,欣赏视听艺术首先要理解画面的意义。表面上,画面的直观性似乎易于理解,但若要深入到它的内在意义,却非易事。因为画面是形象的,而“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即形象所显示出的思想意义常常要越出形象自身的意义。比如,《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奔跑,如果仅仅看到阿甘在跑,而不去理解“跑”的意义,则对这一视觉形象的接受会因没有超越形象本身而显得无意义。画面的表现力是极其丰富的,读懂每幅画面的意义是视听语言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视听鉴赏中要细致领悟画面诸元素——构图、景别、角度、镜头、光线、色彩等的表意作用,尤其应留意具有象征意味的镜头,这些镜头是揭示作品思想主题的关键,集中透视出创作者的艺术匠心。《辛德勒名单》中,穿行在暴行和屠杀的黑白基调中的红衣女孩,在色调反差中显得那样触目惊心——红色隐喻了恐怖岁月中对生的渴望。而之后灰色调运尸车上的那一抹红,则更易激起观众对法西斯残害美好生命的愤慨,对于辛德勒拯救行为的意义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视听艺术的审美是视听同步的审美,声音作为听觉元素,在影视艺术形象体系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具有独到的审美价值。凝神静听这些声音对深入理解作品意蕴有着特殊意义。首先,人物的对白、独白对于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主题都起着重要作用。优秀作品中的精彩对白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All glory is fleeting”(“所有荣耀只是过眼云烟”《巴顿将军》);“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简爱》)这些经典台词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用心聆听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物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现代启示录》中库尔茨上校在气息奄奄的一刻,于黑暗中双手掩面,含糊而痛苦地发出“The horror,The horror”的,振聋发聩,活化了这一人物矛盾绝望的心理,形象地揭示了战争对人性摧残的主题。其次,音响效果不仅可以渲染环境氛围,也可以对影片含义作出解释。《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场面,导演斯皮尔伯格以丰富的声音质感和多层次空间感将战争声音和自然界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再现了战争的狂暴和惨烈,以强烈的听觉冲击增强了电影时空的真实感,强化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有效地烘托了主题。再者,音乐是与人类情感最为接近的艺术表现,视听语言中的音乐元素在奠定作品情感基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视音乐的主题往往根据故事的主题而定,因而把握住音乐主题无疑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我心依旧”,凄美缠绵的旋律将影片“爱情永恒”的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一曲《骊歌》曲词幽美,那份“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如潺潺溪水流淌心间,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主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事实上,影视经典音乐在完成自己的叙事使命后,往往会从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以其独立的审美价值继续散发艺术魅力,缭绕的旋律也会时时勾起我们曾经美好的视听体验。

视听语言的另一个重要构成元素是蒙太奇表现手法。蒙太奇是视听语言独特的形象思维工具,具有完整的叙事功能:它可以将成百上千个不同时空的镜头组接成具有完整叙事结构的声画集合体。蒙太奇也是影视剪辑的具体技法,不同镜头的组接,可以传递出不同的立意,从而实现意义的阐释。如卓别林的影片《摩登时代》的开头,倾巢而出的羊群和熙熙攘攘进厂的工人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暗喻了大工业时代工人像牲口一样任人驱使的命运。蒙太奇这一视听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法要求观众在进行影视鉴赏时也应具备相应的蒙太奇思维,视听跟上镜头自由转换的空间节奏,在镜头变化流动中激发想象,领悟蒙太奇组接的含义,以此加强对影片内在意蕴的理解。

影视艺术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影视艺术鉴赏,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审美过程。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影视艺术的叙述语言——视听语言的表意形态,并以此解读作品,才能够真正实现与作品的心灵沟通。著名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曾言:“电影、电视的出现对于我们的智慧是一种全新的严峻的考验。如果能够成功地驾驭这些崭新的媒体,它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头脑。反之,它同样也能令我们头脑昏昏然。”[5]尤其在商品化泛滥的现代社会,一个“娱乐至死”的商业化市场使得影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致使充斥着“煽、色、腥”的“重口味”“宫斗剧”、“穿越剧”大行其道。大学生如果不加辨析地盲目接受,则极易被浓厚的商业化、庸俗化蒙蔽。所以,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视听素养,带着冷静、睿智的头脑观赏影片,才能够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位的审美受众。这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客观上也是在为净化影视市场,推进国产影视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星,宋维才,柳天星,王攀丽,江霞,吴杨.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影视与大学生的互动调查问卷分析报告——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J].当代电影,2008,(7).

[2]阳翼,朱筠丽,万依柳.中国新生代电影大片消费偏好调查报告[J].现代传播,2012,(1).

[3]赵虹.南京和徐州两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4).

第6篇:美学素养提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媒介素养 提升策略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媒体极大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媒格局,对受众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对全球社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的深刻影响。(例如中东波事件)广大青年学子如何在接受信息、解读信息、传达信息、制造信息的过程中,提高自己使用媒介的能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加深对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掌控力成为他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一、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

1992 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为在人们面对媒介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二)新媒体的内涵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根据匡文波教授提出的见解,新媒体,即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是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的具有交互性媒体形态。例如,网络、手机媒体、数字电视、QQ,MSN群等即时聊天工具社区、博客、播客和微信几种新兴媒体。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目前关于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已经很多。笔者通过文献调研对其进行总结如下:

(一)媒介使用类型呈“复合化”,且以新媒体为主流

在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介和以网络、手机为引领的新兴媒介的竞争中,网络高居榜首,其次是电视、手机。可以说,在校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上呈现出自由和开放的心态,他们对新型的媒介接受能力快但又不抵触传统的媒介。

(二)运用新媒体的层次和水平不高

据调查,85%左右的人会留意媒体相关报道,但只有26%的人会主动查询媒体相关信息;40%左右的人会留意学校相关信息;24%的人选择了询问师长;还有近20%的人表示对这方面信息暂时不感兴趣,或者不清楚该如何获取相关信息。也就是说,仅1/4的人会采取主动查询或主动询问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可见,大学生的主动信息获取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相对忽视传媒对价值观影响

在媒介认知理解上,大学生对传媒的商业属性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对受众在传播中的能动地位认识不足。此外,大部分大学生能意识到传媒对自己知识结构、观点思维方面的影响,不过相对忽视传媒对价值观等其他深层次的影响。

(四)与媒体交互程度不足

根据相关调查,27%的人从未参与任何形式的媒体互动;49.6%的人曾经有过网络留言;22.5%的人参加过短信竞猜;14.5%打过热线电话;可见,大学生对传统媒体的参与程度比较低,但网络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参与。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的方法与措施

如何准确地选择符合自身信息需求的媒介内容?如何科学地、批判性地分析大众传媒所提供的信息?应该说,这些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新媒体时期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应当着眼于长效机制的构建及运行,要构建干部媒介素养提升的组织机制、动力机制。

(一) 构建高校干部媒介素养提升的组织机制

1.积极参加媒介素养知识培训

尽管媒介素养对不同层级的领导干部有不同的要求,但强化培训是提升各级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培训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编撰、挑选科学实用的教材并吸收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二是将组织大学生统一培训与加强大学生其他学科学习整合起来,把学科学习作为培训的延伸。

2.开展多种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可邀请政府发言人、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新闻人物等走进校园讲课、作报告,同时积极与校外媒体合作,让大学生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信息资料,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可以开设专家讲座,传授应对媒介的经验、技巧,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采访、模拟新闻会、知识竞赛等方式促使大学生相互交流经验;还可通过建设媒介素养的网络公共学习平台,方便大学生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学习和交流。

3.积极开展媒介素养实践活动

除了学习专业的新闻传播知识外,还应该鼓励和引导管理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实践。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这些媒介资源包括:校园报纸、校园电视、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活动,以实现青年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

4.构建高校干部媒介素养提升的动力机制

要完善大学生媒介素养内容的考核评定。把媒介素养知识和实践技能引入相关考试范围,可使其主动加强对媒介的认知、理解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模拟采访、模拟新闻会、知识竞赛等方式激发大学生提升媒介素养的主观动力。

结论: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大学生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学会对媒介信息进行有选择地接触和有目的地利用,提高使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会创造性或建设性地利用大众媒介提高管理质量和促进自身的发展。学校提供条件,社会创造环境,大学生自身也应更好地利用媒介学习新知识,抵制媒介中不利因素的影响,最终使自己形成对媒体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自己成长与进步,这正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所在。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网络传播研究,2008.

第7篇:美学素养提升范文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追求美的方式,社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太多的追求美的客观条件。但是,由于中学生心理还不成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一、中学生的审美误区

1,只追求外在美,而不懂得追求内在美。

中学生由于受知识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内在美。他们往往认为仪表漂亮就是美,根本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形成的内在美的重要性,不懂得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是非常迫切、非常必要的。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把美育纳入培养人才的轨道,同德育、智育、体育一块融入教学之中,开创一个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美育天地。

2、片面追求美,不能正确分辨美与丑。

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他们常把新奇的东西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集中表现为:一、校园追星视为美。他们把一些歌星、影星视为自己的崇拜偶像,甘当这些歌星、影星的追星族和粉丝,甚至达到疯狂。二、江湖义气视为美。一些中学生年龄虽小却模仿电影,主要以讲义气和个人英雄主义为特征,把广交朋友、出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三、铺张浪费视为美。不管在家庭还是学校以我为中心,把自己的生日和朋友聚会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遇事摆阔气,伸手向父母要钱,不懂得勤俭节约,没有一点美德。四、把享乐主义视为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把花钱,只知享乐,不知劳动,不懂得劳动创造价值。五、把缺乏美德视为美。满嘴脏话,行为不轨,不讲卫生,随手乱扔,以大欺小,校园称霸,不能遵守公共秩序。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中学生来讲,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却在校园、家庭和社会上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二、培养中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途径

1、提高学生的美术知识素养

(1)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审美作用。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使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像》使人感到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马克思曾指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法国著名艺术大师罗丹说: 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体更美!这些观点精辟地指出了人体与健康美的关系。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中高举三色旗的象征自由神的妇女形象,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人产生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力量;舍科特尼科夫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中国的《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民族美术的浓厚感情,提高了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培养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审美因素,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让青少年能够把握是非标准,分辨生活中的美与丑,知道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目的之一。

(2)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改造自己、创造生活、面向未来。这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

2、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实施审美教育

(1)开展丰富的课外美育活动。如定期举办艺术节、美术知识竞赛、美术作品和书画展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个性;组织学生到自然之中,领略、认识美好的事物,感受、欣赏大自然的美,认识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伟力,增进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游览名胜古迹,鉴赏历史文物,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走向社会,参观现代建筑、现代企业及现代设施等,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劳动创造的美,感受科学技术、人类劳动的伟大力量,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热情。

(2)举办美育演讲报告会。要用来自现代社会的先进人物事迹教育学生,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心中美好、高尚的情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促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博,激励学生去追求远大理想、追求奉献精神,为国家强盛奉献自己的才智,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第8篇:美学素养提升范文

关键词:生活课程资源;开发;美术素养;学生

学生的发展受益于大量丰富的、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反之,我们一线教师如果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索和实践,将造成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学生的学习兴趣偏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限制。而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生体验等密切相关,更易让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与社会环境的经验之间产生同化和应顺作用,也更富有生命力,是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课程资源,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让多彩的生活成为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源泉,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

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美术学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教学资源,是我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方向。

1.赏自然美景,品生命之美

江南武进,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物产丰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无一不是优美的画卷,陶冶着学生爱美的心灵,锻炼着学生发现美的眼力。

2.采自然之物,展艺术之美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当地有许多易得的农作物材料,如俯首即得的秸秆、植物叶子及农作物的根茎、果壳等淳朴的自然之物,通过巧妙的构思,就可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造型艺术作品。学生们在制作中感受到了最为平凡的美,这样启迪了学生的想象,促进了才智的发展。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丰富、创新了美术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空间,特别是对我们农村地区上好美术课具有极大地启示作用。

二、走进社会生活,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实现美术教学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不断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丰厚他们的美术素养。

1.走进企业去“淘宝”

透过现代生活中大量的废弃物品,以艺术的眼光,化腐朽为神奇,给其以艺术的再生,是美术学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家乡武进区郑陆镇乡镇工业发达,民营企业众多,尤其是钢管、包装、医疗器械等企业呈现出规模化态势。我们在课余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走进企业,开展了别开生面的“淘宝”活动。被我们“淘”回的包装厂的各种废弃瓦楞纸在同学们的创意下变成了一幅幅有趣的撕纸画,特殊的肌理加上同学们的奇妙构思,同学们的作品堪称原创精品。

2.走进家中去寻宝

我们在课堂上也模拟开展了民间“寻宝”活动。一尊唐三彩、一个布老虎玩具、一件竹雕笔筒、一件玉器、一只彩陶花瓶、一张年画……当每个学生把一件件家里的宝物汇聚在课堂的时候,课堂俨然像一个小小的博物馆。这样的活动,让他们认识到美就在身边,更关注了民间美术的魅力所在。

3.走进文化遗址去寻根

武进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如同一个天然博大的美术宝库,给学生带来文化的熏陶。武进春秋淹城遗址公园、春秋淹城博物馆、寺墩文化遗址、杨桥老街、大林禅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学生,吸引着他们探寻的目光。学生在探访中去追寻武进文化之源,追寻武进文化之根,解读武进历史文化的奥秘,把生活变成美术的大课堂。

4.走进传统节日去体验

传统的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东西,莫过于“过大年”。年画、对联,剪纸、窗花,元宵、灯展,舞龙、高跷,农村戏曲,老年健身舞,民间腰鼓队,活动丰富多彩,简直是民间艺术的“满汉全席”。

5.走近民间艺人去学习

民间艺人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或身怀绝技,或有着家传绝活。带领学生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们一起玩泥巴、做糖人、捏面人,试着摆弄泥玩具,让他们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激发了他们传承民间传统文艺的兴趣,也是一种最好的美术学习。

6.走进网络世界去拓展

网络是个广阔而丰富的空间,平时要在博物馆和画廊才能看到的作品,现在只要通过点击鼠标就可以“目接千载,视通万里”。使孩子们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在搜索、登陆和参观网上博物馆、画廊、画家个人网站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大美术”的无穷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三、走进校园生活,让学生展示美、抒发美

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生活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方面。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现有的课程资源。

美术教学中的透视、写生教学,表现内容中的室外景色、花草树木等,都需要利用校园中的现成资源来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寻找学校最美的地方,学生的答案各有道理,在随后进行的树木写生和透视教学中,学校的最美之处几乎都得到了表现。

另外,校园特有的文化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潜在资源。校园中最鲜活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学生展示美,抒发心中对美的追求与向往的最好平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生活,让美术课程资源丰富而鲜活!

第9篇:美学素养提升范文

关键词: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教育;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TP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3-0128-02

Exploration 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Guan Haoying

(Xingtai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Xingtai054001,China)

Abstract: In the mass media era,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ideas and teaching methods raised for effection on people by a variety of media. The college student group is the future of society, although accepting the high level of education, but the media literacy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cept of media literacy, analyse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itu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hina, to explore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Media literacy;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Medium; Transmit

信息时代的“素养”应当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认知、反馈、取舍、质疑和提问的能力,对世界及身边所发生的事情的感知能力,以及自己动手制作媒体产品的能力。

一、媒体素养的基本定义

媒体素养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以英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因此,当前比较完善的媒体素养定义还是出自西方媒体教育学者。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给媒体素养作出如下定义:媒体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1]。

简言之,媒体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体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体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2]。因此,媒体素养是信息时代大众所必备素质之一。

二、媒体素养教育的历史及其发展现状

媒体素养研究的历史既是文化观发展的历史,也是媒体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历史。媒体素质教育起源于英国,成长壮大在加拿大、美国,以及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传播学和教育学,所以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具备符合时展要求的特点,即跨学科的特性。

媒体素养在我国是一个表较陌生的名词。在我国八九十年代学者们才思考媒体素养的问题。真正成为立论的热点更是在两千年之后,而媒体素养教育问题则才刚刚起步。中国的媒体教育在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尽管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一直在发展,但是发展的速度与国外相比是缓慢的。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

三、信息时代对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需求

由于媒体事业迅猛发展,今天的人们是生活在被媒体信息所包容的世界里。而且信息语言、信息传播方式、传播途径以及传播效果都与从前大不一样。特别是随着电视的兴起和大众媒体的普及,媒体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的第二个教育课堂。媒体对现代文化塑造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代大学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使大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大众传媒在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开展媒体素养教育的意义

所有媒体信息都是两种:一种是表层信息,一种是深层信息。当人们的知识结构处于低下水平时,他只能接受其表层信息,因而易受控于媒体信息。相反,当人们拥有了高水平的媒体素养能力,他就可以积极地驾驭各种媒体信息。透过表层信息,深人到信息内容内部各层面、并对深层次信息做出正确而有效的取舍[3]。

目前我国国内高校的媒体素养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和探索学习技能尚需改进[4]。通过多个学校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分层调查表明,青年群体对媒体的特性、功能以及影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大学生媒体素养状况令人担忧。这些现象的出现更加深刻地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五、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方式

首先,媒体素养教育本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意,我国的媒体素养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5]。为此国家教育部门应加大媒体素养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各大高等院校开设媒体素养教育专业课程,培养媒体素养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媒体素养教育。

其次,加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深入交流和研讨,提升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层次和媒体素养认知度;建立专门的媒体素养教育机构,以此来推动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此外,还应在深刻调查理解我国媒体素养教育现状、借鉴国外媒体素养的理论和实践的前提下,建立我国的媒体素养理论,并撰写相关的著作和刊物,使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真正可以落到实处。

最后,从行动层面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多途径强化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组织大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熏陶,参与各种媒体活动;使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真正可以实现学校教育、媒体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层面的联动,取得实效。

总之,媒体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6]。它以培养人的媒体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体和有效利用媒体的能力,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媒体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相信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多方力量的协同配合、努力倡导和大力贯彻实施下,我国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必将取得辉煌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8

[2]袁升平.信息时代我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研究.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3]张鲜艳.加强高校传媒素养教育奏议.中国科技信息

[4]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华新闻报,2002,1,16

[5]单晓红.媒体素养引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6]汤书昆,孙文斌.中国素养教育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