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术教育特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丰富美术教学素材库
我认为,特色化美术教学要顺应教改的需要,努力开发各校本地的美术课程资源,也就是说校本课程应贴进本地区生活,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改。“增”即补充一些学生愿意学、教师擅长或有特殊意义的内容,引导学生把美术学习与生活经验、周围环境相联系,表现生活、赞美生活、运用生活。我们正是基于这一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程标准合理地选择,触景动笔,开展了校内校外实物写生的校本教材的探索、研究,依托本地资源开展课程教学,既神形兼备,又便于操作,这样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二、活用多种材料,开拓表现方法
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作画,会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效果。老师尽可能和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多种材料,给学生提供各种绘画技法指导,让学生在尝试新的画种的绘画过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表达方式,更加随心所欲地创作,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例如,进行盘画教学,起初是以绘画的方法在真实盘子上创作,接着又引导学生用泥塑的方法造型,然后又引导学生用纸浮雕的形式表达,呈现出不同的立体效果,学生很感兴趣,受到启发的同学还尝试运用树叶,种子等身边能找到的材料进行设计,有一定的创新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想像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成效性的开发我校的盘画教学特色,从中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这是我们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当前,低碳生活成为人们倡导的一个生活目标。在选择内容的时候,我们要寓趣味性于教育意义的内容中,通过有教育意义的趣味课,能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利用取材于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类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环保教育,学生不但掌握创作的技巧以及创作中的应变能力,还使孩子们了解可以将一些物品变废为宝,潜移默化中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教育,从而也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四、注重校本教材内容的层次性和阶段性
从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利用校本教材,让每一课内容的选择和实施又都有一定的层次性和阶段性,这样使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获得发展。例如,用泥成图中摆脱纸和笔的束缚,让学生用双手和泥土进行创作。低年级的学生想像丰富,但在造型和构图能力上还较低,在了解和泥成图的创作过程基础上,让学生将泥形摆上课桌,利用勾勒法、捏造法、拼贴法进行有趣想像创作。内容比较简单,难度也不大,易于操作。中年级学生在基本的创作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探究组合法及其他的方法进行创作。创作作品的方法要多样,内容上应该讲究创新;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我们引导学生用泥巴进行造形设计,并进行色彩渲染,形成彩泥造型中各种动物或常用物品,提高学生造型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做事认真细致的良好的精神。这种泥塑的方法表现,现在我们想在不同的年级尝试用纸造型的方法进行设计,使其立体感更强,更富有装饰的味道。
五、让“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在特色美术教学活动中,老师要让学生亲身地参与搜集、整理材料,体验创作,课堂上注意体现以课堂时间、以教室空间、以活动主动权、以探索权利、以创新可能、以个性张扬的教学特色,满足学生自主的需要,让他们得到美术创作的乐趣,真正做到以“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短短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学生能说的学生说,学生能做的学生做,学生能想的学生想,学生能写的学生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如在泥巴造型趣味课中,先让学生体验收集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归类整理,然后确定主题,大胆选择“奇”、“异”、“怪”之类,并展开自己的想象,在相互合作讨论交流之中完善着自己的想法,使孩子们在思维火花碰撞中找到了回归自然的乐趣。他们的创新的想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兴趣更加浓郁了。
六、学生主动参与美术活动意识显著增强
一、甘南地区开展民族特色美术教育的必要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民族艺术传承和发扬的主要职能机构就是学校。就本地区而言,历来是汉、藏、回等10个民族多种文化的交汇地,有着非常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深厚的藏、汉、回、土文化,如藏传佛教的唐卡、寺院壁画、藏式宗教建筑,藏族民居,藏式服饰,藏式生活器具、清真寺、服饰、土木结构的民居、寺庙壁画、民间染织刺绣艺术、洮砚雕刻艺术。正是这些独特的、富有内涵的、具有时代特点的优秀民族文化,成为本地得天独厚的取之不尽的民族特色教学资源。近年来,随着党的西部开发政策的逐步落实,甘南地区的交通、信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各个偏远山区贫困村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特别是玛曲、碌曲、夏河、卓尼的边远藏村,如齐哈玛,群强、车巴沟等农牧乡村学校,不断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电教设备,各中小学有条件、有必要展开创新教学。在教学中适当融入当地各民族艺术文化知识,丰富教学资源,并通过观察、欣赏、创作、讨论、评述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本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培养学生观察、审美和创新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并能自觉地参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甘南地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优势
1.资源匮而不乏
甘南地区学校的美术课堂教学中,如果按国家材授课,教和学便一直呈现为单一的现象。学生虽然很乐于上美术课,但是一旦投入到单调的美术作业中,往往就失去了先前的兴趣,作业效果不够理想,师生并未能从中得到愉快的教与学。如今,除了合作市和七县县城经济条件稍好外,其他广大地区都在偏远农牧区,经济条件很落后,主要体现在公共文化设施的缺乏及美术用材上。大多牧农区中小学附近,只有草原和梯田,没有美术馆和文化宫。但是,本地各处有大小不同的寺院、神庙、民居,有藏回汉土各族漂亮的服饰,寺院佛堂内有五彩的壁画和唐卡,哪个村寨里没有剪纸和刺绣的高手,临潭、卓尼不乏刻洮砚的能工巧匠。
2.师资缺而可补
甘南地处高原,经济落后,生活水平比较低,是引不来、留不住教师的主要原因,甘南教育更缺乏专职的美术教师。在这种条件下,农牧区中小学基本是语、数、外教师兼任美术教学,而且这些教师中的部分是由代课教师转正的,没有经过专门的美术培训,没有美术教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实际很多村级学校根本没有开设美术课,乡镇中心校和九年制学校开设的美术课也形同虚设。这样,农牧区孩子不能得到应有的美术熏陶和教育,导致农村孩子的美术修养和城镇孩子相比差距越来越大。但发展甘南地区的美术教育,培养和引进师资还是有潜在优势的。首先“十”以来中央提高了农村教师的待遇,是吸引美术教师的有利条件;其次,寺院上,各村寨有很多民间艺人,能工巧匠,可以请他们走上讲台。
3.兴趣低而能发
从学生方面来说,尽管部分中小学开设了美术课,但由于美术教学条件及作业形式单一,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是:其一,是条件不允,学生买不到好的绘画材料,看不到优秀的美术图册,无法唤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其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比较传统,教学仅限于教材,知识拓展不够,而学生感兴趣的卡通类的内容涉及较少。在教学中又以平淡的口述专业技能技巧为主,能刺激学生感官的实物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不高,那么兴趣也就无从说起,这大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挖掘当地如上所举的乡土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民族艺术,就能就地取材,取长补短、发挥地域优势。因此,适当吸取具有本地特色的民族美术素材加入到美术课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能贴近学生的生活,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亲切感和熟悉感,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甘南特色美术基础教学的实践与可行性
近几年,我和我的同事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挖掘地方艺术特色资源,尝试将美术课程与民族艺术结合,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并将这种发掘的生活资源作为美术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以多样的美术作品形式呈现出来。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接触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甚至将民间艺术家请进课堂与师生交流,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无疑是优质乡土艺术走进课堂教学的例证。其实,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艺术是最朴素最有艺术感染力的,它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这些肯定是优质的教学资源,大量民族的、民间的艺术作品都是我们上欣赏课、技法训练课、创作课的教材和素材。
我认为:在美术教育中,美术知识的横向贯串性和纵向延深性及情感性的三维教育,要比单一的学科知识更容易发挥作用,对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艺术的价值、认识艺术与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方文化资源 本土文化 民族特色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多元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人们对美术教育尤为关注,美术教学也飞速发展,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地方文化资源,适应了本土民俗和本地习惯,体现地方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特征。”补充本土的美术文化资源,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本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情况,革新美术教学观念是我们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
大雁是新兴的边陲小镇,我就是七十年代出生的本地人,大雁的文化人文特征的积淀正是草原民族文化和我父辈贡献青春历程的碰撞,我深感到我们这一代人传承本土文化的重要性,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本地乡土特色。
自然景观:呼伦贝尔典型草甸草原,高高的大兴安岭,冬季有大型的滑雪场,冰雕雪雕展,美丽的海拉尔河。
特色建筑:蒙古包,矿山建筑。极具特色的蒙古民俗。
人文内涵:大雁人的五种精神。
根据我校所处的周边地理环境及人文特点,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地方性课程资源开发。
一、以我校周边环境为主的美术资源开发
翻开中小学美术的教材,风光建筑内容真是不少,小桥流水、江南古镇、名山大川,但这些与我们这里千里沃野、百里矿山、塞外小镇毕竟有些距离,有时让孩子画画我们家乡时,孩子们竟不知道该画些什么。在影视传媒的今天,孩子们更是不知道如何正确认识小镇与光怪陆离的大都市了。我作为教授美术的老师,并不乐观,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孩子们作为矿山的第三代建设者,是矿山建设的生力军,因此,我认为在地方性教材中应该穿插“画新矿山,新草原”。
大力挖掘隐藏在这些风景中的文化资源、美术资源,让学生了解建设者为矿山付出的心血,这些都具有时代性和深刻现实教育意义。在教学中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进一步感知背后的文化内涵,了解到我们父辈创造珍贵的文化精神内涵,从而创作出更多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更好参与文化传承,形成特有的艺术个性,达到培养目的。
二、以我旗传统节庆文化为主的美术资源开发
美术课标中曾指出,“结合传统的节日,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并使学生参与文化传承,体会传统文化下的美术”,我旗矿区冬季寒冷,在传统元宵佳节时,会有冰灯展、雪雕展,每年呼伦贝尔旅游节时将会有冰雪节等特色节日,让学生领略人工自然之美,了解地区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那达慕是本地区最有特色的民间节日,展现了最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节日,经常将这样的影音资料播放给学生或带领学生亲自参与观看,引导学生使用学过的技术、工具、材料进行美术作品创作。
我们还应将民间艺术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的民间艺术——牛角雕与手工蒙古匕首的制作、蒙古袍制作、礼品蒙古包制作,特别是牛角雕的雕塑,制作精、巧、美,这些工艺美术对于学生很陌生,我们可以组织大型相关资料图片展览,在课堂上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文化传承。
三、以本地特有资源为主的美术资源开发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教育;教学特色
随着中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初中美术教学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来,相关教育部门一直没有重视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其实这门课程的影响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挖掘初中美术教学的潜力呢?笔者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
一、初中美术教学存在问题
1.传统观念的存在和专职教师的匮乏
初中美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只是作为一门附加课存在。很多人存在学习美术没有前途的想法,这就导致初中美术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学校的重视。此外,师资力量的不足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从当前的教学资源来看,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还很匮乏,开展美术教学工作存在很大的困难。有时,同学们提出一些相关的美术专业问题,很多教师不能作出令学生满意的回答,这样慢慢地使学生对学习美术不再感兴趣。有时美术教学内容十分枯燥,缺少情趣,这些都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美术兴趣的原因。
2.美术知识的贫乏
在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和兴趣爱好,不要对学生的专业水平要求过高,也不能妄想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专业画家。所以,美术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然而从当前的教学形式来看,在美术教学方面,有些美术教师只是注重美术基础知识的教学,并没有真正地挖掘出学生的思维创新潜力。
3.忽视学生的内部发展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每个学生的美术基础水平是不同的,他们对待学习美术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虽然学生都处在同一个成长阶段,但是他们在智力、性格和知识发展水平上都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很多美术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学生之间的这些差异性,对学生要求过高,长此以往,学生慢慢地就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教学投入十分匮乏
很多学校不注重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对美术教学的投入资金太少,因此,常常缺少一些专业的美术教学设备,只有一些最基本的教学设备,如画板、彩色粉笔等。有一些美术教师也受到了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并没有把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美术教学方法研究上来,这些都影响着美术教学的效果。
二、如何发挥初中美术教学特色
初中美术教学不能仅仅面向那些有美术特长的学生,更是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这就决定了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特点必须具有开放性、多样性和综合性,同时,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美术教学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美术教学效果。要发挥初中美术教学特色,教师应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美术课堂文化情境
学习美术不仅是学习一种技能,同时也是学习一种文化。初中美术学科的主要特点是知识面广、综合性强,它与其他学科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如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维创新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发挥的作用。所以,初中美术教师不能仅仅地讲解一些基础知识,更要有意识地讲解一些美术文化,例如画家生平、作品背景等等知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美术真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2.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首先需要做的事情是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时,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去学习,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运用实物教学。研究表明教师能够利用的最有效的教学工具往往是实物。有时,利用实物教学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明了。如在讲解《春天》 这一课时,当教师拿出一些植物标本给大家看,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异常活跃。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教学。有些美术教学内容比较枯燥,这时我们可以组织一些美术知识竞答活动,将学生分为几组,以小组的最终得分定胜负。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热情,使他们在活跃的课题气氛中掌握美术知识。总之,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使美术课堂变得活跃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健全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教师在评价教学效果时,应当充分发挥鼓励评价的作用,因为鼓励式的评价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运用一些简单的考核方式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会慢慢地消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不应仅仅从平时的考核成绩上区分学生,而应将重点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美术才能的发展和美术创造能力的提升上。因此,当批改学生作业时,教师既要客观公正地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也要适当地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对于质量较高的作业可以在班级或全校进行美术展览,对于那些作业质量还有待提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语。
结语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1、教学内容的广泛化生活化。中小学美术教育除涉及到建筑、雕塑、绘画、设计等各门类外还不同程度地编写了美术欣赏、美术史、书法、篆刻、手工制作等课程,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科的课程内容归纳为“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几个板块。丰富多彩的学科内容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全面地了解美术学科涵盖的领域,开拓学生关注生活的视野,拓展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毫无疑问,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如何把庞杂多样的教学内容、目标与任务贯注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中,如何在教学设备有限的条件下强化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必须深人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另外,小学的美术教育在致力于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更多地关注美术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培养了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洞察力以及欣赏美好事物的能力。因此,美术教育更大程度上不断地趋于生活化人性化。
2、小学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的需要和人的发展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我国的美术教育应以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点。小学的素质教育的主要环节还是在课堂里,学校的美术教育除了传授美术的基础教学外,还应向学生展开全面的人生素质教育,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向他们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等。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意味着人的知识的统一性和人的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素质教育的落实不能忽视学校的美术教育,这不仅是信息社会里我们需要更精致的审美眼光和更强的视觉形象,而且也是因为未来人类的社会生活品质的提高将有赖于人们的审美意识的提高。一个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对事物的欣赏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综合素质的开发以及在社会上的适应能力。
3、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小学美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除了传授美术技能基础之外,还可作为审美教育的主体,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他们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提高的目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经历了由注重美术教育的德育化、智育化的倾向到当前课程改革后重新强调美术教育。这个转变过程,提出了综合学科的理念,将美术学科纳人艺术领域的大环境中,与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相互呼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视野更宽阔、思维更活跃,在较大的艺术磁场中感受到审美欣赏和创造的偷悦。
二、小学美术的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美术教育是一种开发智力的教育,因此,可以将美术视为一种认知活动。重视在经验的层次中,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训练学生在现象世界中发现异同现象的能力,并依次对现象世界进行分类,从而上升到一般化的概括。同时,通过美术教育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以助益一般的智力发展。以期提高其综合素质。
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很多时候老师过多地强调基本功的训练,以临摹为主。老师依据教材或自己的认识在黑板上或纸上画好范图,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学得被动、消极、机械乏味,阻碍了学生个性和想象的发展。事实上,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思想是最富有创造性的,可是老师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与学生的身上,使孩子的想象得到阻碍,学生的创作难以得到发挥,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开始变的懒惰,机械,就会演变成老师出示什么画,我就照着画什么,致使学生对于课堂缺乏积极性,学习兴趣越来越淡。因此需要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发挥无限的想象力,从而达到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的能力。
2、课内外教学相结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课堂教学应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是唯一形式。课堂教学的结构不能只按一种传统的模式,即先讲后画。有些课可以安排先画后讲、边讲边画、边画边讲,老师设问学生解答,学生自学老师总结等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为学生解问和自学过程就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另外,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多种形式,例如以写生为目的的分组教学形式,以创作为内容的分散、竞赛等形式。如果条件具备,还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采用组织观赏、欣赏、外出写生等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以研究和实践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随着我国教育现代化步伐的逐步加快,教育的个性化和办学的特色化已成为我国办学改革的必然选择。《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作为农村乡镇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有着学生美术基础师资、校园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弱势,因此,农村学校更要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
陈旧的教学观念大多都是让学生死学硬背,往往使得学生成了被动的学习者。机械的、灌输式的学习使学生成绩不理想,甚至下滑、厌学。而一部分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总会在各个学习领域不甘落后,其原因是他们相信自己有最优秀的一面,自信使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兴趣,主动参与,无形中得到了全面的培养。作为农村美术教师,我认为更应该让特色教学引领孩子快乐成长,因此我做了如下思考。
一、合理选择特色项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的特色教育必须要在整体改革思想的统领下选择好突破口。要凭借学校自身优势,依托地域特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丰富和发展学校的特色教育项目。任何学校,无论规模大小,历史长短总会有独特的优势。如果认真挖掘,通过拓展、提升的过程,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就能成为学校独特的办学项目。比如: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教育强调教育的“三维度”,其别提到了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往往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的。也极力主张“教育上应特别注重美育”。因此,农村学校可以根据特有的地域文化、民间艺术文化、家乡丰富的生活习俗等优势,以及小学生乐于用画笔再现感兴趣的事物的特点,选择以卡通画、中国画、剪纸等形式为主的美术特色教学项目。都说“美”源于生活,那么农村的孩子们每天都会走进大自然这个美的课堂,这是城里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春的翠绿,夏的多彩,秋的金黄,冬的洁白不都是大自然给农村孩子们广阔的创作空间吗?因此,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独特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促进学生快乐成长,健全人格。
二、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创新教学特色
要让学校的教学有特色,最主要的就是“教”的特色,是要在常规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教师不但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还要从不同角度,采用多种途经对学生进行教育,更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我校特色教学主要尝试民主、平等化原则下的“质疑――讨论――体验”模式;个性化原则下的“选择――创作――表现”模式;实践原则下的“互动――合作――创新”等新型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更生动、活跃,师生关系更融洽。另外,有些无论什么版本的美术教材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学校。如:我校现行的教材中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南方学校开展,所以我校适当引用中国画等内容进行补充。因为国画以及一些地方课程资源的教学内容需要一气呵成,一节课的时间往往不能完成,所以我校探索尝试大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表现形式,休息时间学生可以自由交流、相互学习,这就使学生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尽情地改进、创作,使得他们的作品不再半途而废,每次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
三、让校园投射特色文化,给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
校园文化的形成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关键,学校特色应是文化的、内涵的、重视品质的,是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只有在坚持不懈的努力和积淀下才能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要从整体上体现出学校所追求的特色目标和重点突破的特色项目,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受到校园文化的感染。我校针对美术特色教育的校园环境进行布置,结合各种节日、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墙壁宣传学生特色学习成果。每个班级的建设也都以学校美术特色为方向办出自己的风格,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的轻松、愉悦,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给学生以视觉的享受,美的熏陶。
四、把特色教学延伸到社会,形成规模
特色教学的成功与否不只是学校的事情,还要与家庭、社会的教育很好地结合,所以学校要积极地将特色教育推向社会,使之在历练的过程中形成规模,力争让每个家长都感到孩子更爱学习,更喜欢学校独特的教育形式。我校组织孩子们积极参加各种社团艺术活动,展现特长,让家长们都能将孩子艺术教育的成果作为自己的骄傲,当家长们将孩子的作品(美术作品、剪纸、手抄报等)挂在墙上时,或有的学生参加市选送的美术作品或现场美术比赛获奖,就体现了学校特色教学的成功,也就成为了吸引学生、吸引家长的特色学校,当社会都认同了学校特色教育时,自然就形成了地域影响力,特色教育也就真正形成了规模。
关键词: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美术教育
近年来,随着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珍视本土优秀民间美术,并将其拓展为可资利用的美术教育资源,已越来越受到学者和美术教师的关注。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小学教育只注重语数等主科的学习,习惯于只盯住应试教育的指挥棒,漠视或忽略了艺术教育。在推进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的认知上偏差,是美术教育发展滞后于其它学科的瓶颈。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本土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学,探索开发小学美术的校本课程,已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以漳州民间美术为例,就如何融入小学美术教育与实践,作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1 民间美术融入小学校本课程的意义
漳州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自唐代陈元光建漳以来,中原文化与民间美术在这里积淀、变异,并辐射至东南亚地区及中国台湾。多项闽南民间美术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先后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已成为美术界专家学者研究与收藏的艺术珍品。也是宝贵的学校民间美术教育的资源。目前,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政府加大了对民间艺术的重视、民间艺术又得以恢复和光大。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民间美术进校园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如,木偶头雕刻、布袋戏、木板年画、漳浦剪纸、竹马戏等民间艺术文化,一直深受闽南民众的喜爱。又如,闽南土楼文化及其民俗艺术活动,作为地方特色的一张文化名片,已越来越多的吸引中外学者与民众的兴趣。将本土民间美术融入美术教学,构建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传承机制,开展民间美术教学实验,已势在必行。一方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情趣与爱国主义情怀,更大的提升学生的乡土情结和学习美术的兴趣。另一方面,从美术教育的视野去探索校本课程,从少年儿童开始,培养保护优秀文化的教育,让民间美术最大程度的回归民间,也更具有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2 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目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除市直重点校外,许多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大多还存在以下美术教学的瓶颈问题,以至影响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
2.1 缺乏对美术校本课程建设的高度认识
由于美术教育不是主科,因此在日常的办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学校无法配备美术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专用教室,由此影响校本课程的建设。
2.2 缺乏系统的本土民间美术校本课程
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学校要重视,教师要投入民间美术的了解和备课,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否则,很难推动艺术教育真正进入课堂。
2.3 缺乏本土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相联系的美术活动。
学习传统民间美术,弘扬本土优秀的民间美术,没有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没有民间艺人参与的文化活动,将失去其传承优秀文化的意义。
3 构建富有特色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与应对策略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美术教育特色课堂教学,构建富有特色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因势利导,开启校园文化全新格局的认识。
(1)引导全面认识美术教育。学校应开展学习美术教育教改讨论,营造良好氛围,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优秀民间美术文化及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体现了闽南文化和历史价值,凸显其具有现代美学和艺术魅力,民间美术校本课程,是融入小学美术课程极好的学习内容和家乡艺术欣赏课程。
(2)不断提升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学习民间美术,编写民间美术校本教材,教学大纲,整合课程资源。通过开展美术教育教改教研活动,教学相长,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能力、专业能力。邀请民间艺人进校园开讲座、办展览,丰富校园文化,激发教师开展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积极性,开启校园美术特色文化全新格局。
3.2 联系实际,开发闽南民间美术校本课程
(1)建构小学美术课程校本课程的教育目标。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文化,也是对生活最朴实的追求,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最深刻的思想理念和文化内涵。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应与闽南木偶、布袋戏、土楼文化遗产等民间美术有机的相融合。加强对小学学生的文化遗产、民间美术保护传承的教育,重新激发我们对本土民间艺术的热爱,弘扬传统文化精神的共识,提高少年儿童民间艺术素养、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其它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2)开发民间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校本课程要注重结合小学教学实际情况和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扬学生熟悉、兴趣,有本土民间美术特色、取材方便的长处,避小学缺乏专业教师、缺乏多媒体设备和美术道具的短处。把本土民间美术形式、内容加以选择、整理,丰富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既有课堂泥工、剪纸、泡沫雕刻的手工形式,有木偶脸谱、木板年画、土楼风景等的绘画学习内容,有走出教室写生大自然、画山、画水、画家乡的内容。也有描绘家乡民间民俗活动的创作画。根据教学的需要,还可组织民间艺人传承人进课堂授艺、表演“绝活”,举办民间美术展。校本课程应与民间美术有机的相融合,教师要结合闽南文化,探讨民间美术传承的教育形式,开发与小学实际的美术相辅的校本课程,
3.3 创建平台,探索美术校本课程相联系的美术活动
(1)成立学校美术教育研究会。特色校园文化平台的构建,关键是教师,美术教育研究会抓手在队伍建设,学校要将美术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中,通过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美术教育研究课题,有序推进美术教研的深入开展。为师生创设了施展艺术的空间, 弘扬民间美术文化,营造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
(2)造就一支美术兴趣的学生骨干队伍。让兴趣美术的学生带动更多的同学参加学校的宣传工作,教师学校还应该多组织师生参加学校、市、省、全国各类艺术选拔竞赛,多给予师生展示的机会,并通过美术教学成果汇报展,加强与报纸、电视台等多种渠道的投稿进行宣传,通过美术校本课程的建设,把美术教育打造成校园文化富有特色的品牌。
(3)开展学校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丰富美术的第二课堂活动,延伸弘扬民间美术特色教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土优秀文化,弘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精神,营造师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普及、提高青少年儿童保护文化遗产及民间美术的意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对民间美术的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将起到其他领域不能企及的特殊作用。
4 结语
美术教育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美术教育是一种以美术为教育媒介,充分挖掘美术的素质教育功能,追求普通教育意义的人格素质教育效果的教育行为或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为了完善人格而协调地发展人的整体素质。所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是以美术为基点、以教育为载体、以人为本位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这是美术教育的本质含义。美术教育分为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和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着眼点,从美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同时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传达美术知识和技能,促进美术文化的整体发展。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的着眼点在教育,从教育的价值来看待美术教育,把美术作为一种媒介,建构以美术为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人的道德观、情感观、审美观、智力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和能力,以便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1]。因此,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可完整地被表述为: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达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获取一般教育学意义之功效。
2合理定位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所大学或学院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归宿。有研究者从宏观角度指出,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一个体系,一般由3个层次组成,即国家层次、学校层次和专业层次。国家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宏观性的培养目标。它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社会需求和本科教育的特点规定了本科教育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学校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中观性的培养目标。它依据国家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学校的科类性质、在整个高等学校系统中的地位、所在经济区域、办学传统和条件等,制定培养目标。不同科类、层次、区域学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科类和层次,由于所在区域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会有所差异。专业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微观性的培养目标。它既要依据国家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又要依据学校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及专业性质等做进一步的具体规定。可见,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替代。所以,应根据具体国情、区域特点、学校类型、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3民族地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仍未能脱离专业美院美术教育培养模式,未把美术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以技能型专业美术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仍占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培养目标过于技术化、专业化。当前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基本沿袭了其他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自己没有突出的特色。故此,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
首先,突出师范性。不少师范院校的学生,谈专业多,论教育少,只想经过个人的奋斗成为艺术家,轻视美术教育。这种态度是缺乏师范意识的表现。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师范观念,院校就要明确培养目标。师范院校的培养对象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要专门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和规律,而美术学院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专门的美术人才,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专业。目前,由于高校扩招,师范类和美术类美术专业招生的考试形式几乎一样,都是以绘画为主,录取的文化分也是国家统一划定的,在这种招生制度下,学生的志愿容易混乱,考生往往以为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差别不大。因此,考生在选择的时候含糊不清,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进入了认为美术专业就是画画的误区,导致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能真正体现师范性,学生容易认为师范生就是多学点教育学和心理学,与美术类专业区别不大。这些都是缺乏师范意识的表现。抱着画家梦去完成师范学业,出发点就是错的,更别说有满腔的热情进行教学研究了。所以,师范生要实事求是地立足专业,认真研究师范美术教学,这样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重技巧轻理论或是重理论轻技巧都是不可取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明确师范是什么,美术师范生该干什么,这样才能清楚专业的学习方向,认识师范教育的意义,师范性教育才能得到进一步强化[2]。
其次,深化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应是美术教育的文化化,使得美术教育从片面追求美术技术转向追求美术文化。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培养一种文化人,而不是“匠人”,这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美术教育的文化化要求我们在培养文化人的同时,也要在美术技术学习中加大文化的含量,对任何一幅作品的解读都不能脱离该作品的文化环境、文化演变和风格形式等特点。多元文化理念要求每个学生都与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相连,学生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文化人,他需要的是课程对自身文化的接纳和认同,因为他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境域作为基础来理解他所面对的复杂的现实世界。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文化化提出,使人们对美术的学习从以往过多关注技能方面转向了关注美术的文化内涵方面,从而把美术与相关文化结合起来,以便达到美术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目标。
再次,强调民族化。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本质特点就是民族化,这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强大优势。民族化是多元文化社会对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过去尽管也强调民族特色,并以此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学科。况且民族特色与民族化也是不同的,民族化可以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培养目标层面上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尤其是对民族美术的深厚情感,要热爱民族美术,关心民族地区,自尊自强。长期以来,失之偏颇的美术教育理念使得许多人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有着错误的认知,好像只有现代的美术及其教育手段与理念才是先进的,一提到民族的艺术,似乎都是土气,甚至是落后的,是狭小的地域性的,不能融入现代美术。因此,在民族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不仅要加大民族民间美术的知识容量,使其系统化,更要加大对民族民间美术的情感培养力度。换句话说,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本土美术的教育工作不能只强调教育内容的知识性及其系统性,要同时重视教育内容的情感性与思想性,要将思想观念的教育寓于知识技能的教育之中,通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形成正确的情感与观念。
最后,与地方需求相结合。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院系培养目标的归宿是培养目标与地区密切联系。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的培养目标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密切关联。多元文化社会所要求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也必然包含美术院系培养目标的地方性要求。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在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上,作为市场追随者的大学或学院,如何突破重围,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笔者认为,需扎根于本土特色,从本地区产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走出一条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的道路,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求地方大学或学院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及专业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过去过分强调国家整体性向地方性转变,在培养目标上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人才规格、专业设计和办学形式上有较强的为地方服务的针对性,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根据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和行业领域,在不断满足地方需要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作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院系的培养目标,不仅要突出地方特色,而且要全方位实现地方化,避免盲目地向内地综合大学或专业学院行列迈进的误区,在创办地方特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打造区域教育品牌。
4培养能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美术;少数民族特色;传承
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形成的血脉,也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民族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而美术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直观体现的视觉记忆,用美术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应当作为现阶段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以引导学生在体会民族艺术的魅力和传统文化的价值,帮助学生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一、少数民族特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现状
我国民族众多,“大杂居小混居”的居住形式也加快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优越多样化的地理环境也会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因而大部分地区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但是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很多地区的民族文化和美术教育不能有效融合,造成本土文化和高中美术教育的脱节。具体表现在:少数民族特色在美术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少而且不能和本地区特点相结合;高考制度下高中美术教育仍然以美术专业知识及技能教育为主,民族中文化被弃之如敝屣;部分教师本身的民族特色美术知识储备不足,不能对课本中的知识进行有效延伸、拓展,也无法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完整地传递给学生;学校和教师舍本逐末,缺乏对本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发掘,而大量引入国内外的文化艺术,使得各种艺术并存,学生在眼花缭乱中淡化了对本地区文化的认知。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高中美术教学中少数民族非物质美术文化遗产的顺利传承,当前将少数民族特色和高中美术教学有效融合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二、少数民族特色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传承对策
高中美术扎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会使教育更有生机和活力,而当前高中美术教育中民族特色的缺乏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而应对其在美术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作合理分析和运用,从而形成操作性强的教材体系,以便能在我国高中美术教学中普遍运用。
1.明确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教育,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密不可分,所以要想让少数民族美术为教育服务,就必须明确其文化属性。美术教学大纲中也提出,要通过美术教育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形成珍惜优秀民族艺术的态度。说明在美术教学中不能只关注美术知识和技能,更深层次的在于对学生文化的培养和熏陶。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吸收,明确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存在和价值,从而继承先辈们遗留的文化财富,对少数民族文化持欣赏和认同态度,从而进一步促使他们加快对民族非物质美术文化遗产的传承步伐。
2.因地制宜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存在很大差异,教育水平也有很大不同,各地高中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不同,城市与农村、平原和山区等都各有特点,所以国家规定的美术教材对部分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而也有部分学生难以理解。高中美术教学应遵循国家对美术教学的基本方法,结合当地、民族、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合理增删或替换,使得当地教学资源和国家的要求有效结合,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高教材的实用性。比如,较为落后的偏远山区应挖掘当地的曲艺、歌舞、农民画等学生较为熟知的作品,培养学生从熟知的环境中发现和创造艺术的能力。
3.开发地方美术资源,促进美术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生对于不同民族特色的美术资源并不全部熟知,因而教师可以从本地美术资源入手,使学生产生知识的迁移。同时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本地优秀民间艺术的了解和传承,增加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寻找和分析本地的美术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探讨其蕴含的价值及教育功能,便于对课程内容的统筹安排,构建合理的美术课程体现值,从而使得当地美术资源的价值能够更为有效地发挥。比如,广西少数民族有挑花绣、针绣和补花绣等多种刺绣工艺,方法程序差别很大,因而在引入美术课堂时可以提炼初步必要的刺绣操作工序,以一个全新角度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知兴趣,并让学生和当地的某种美术资源作对比,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少数民族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人文思想的精华,因而各学校应将与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相结合,整合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以丰富高中美术的教学内容,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遗产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刘洪,李竞飞,谢来.“穷艺术”让“羌族的花朵”重新绽放:探索少数民族地震灾区美术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8):124-125.
[2]黎国玫.用美术课煲一碗心灵鸡汤:论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美术教学[J].贵州教育,2011(9):79-80.